2021-03-12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心理師
共找到
590
筆 文章
-
-
2021-03-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畫面全黑、字很小」的IG限時是在求救…醫:勿輕忽微笑憂鬱者
日前網友曾票選Instagram上最令人討厭的十大限時動態,「畫面全黑、字很小」的負面訊息登上惹人厭第三名。這類型的訊息或許看在一般人眼中意義不明,但看在身心科醫師眼中,都可能是「微笑憂鬱」者的求救訊息,在維持自己社群上明亮形象同時,也期待有人能看到自己真實的痛苦和困難。「微笑憂鬱」(Smiling Depression)一詞近年在心理學界討論熱烈,這類型的人總是用微笑外表,隱藏自己內心的憂鬱和痛苦。成大醫院兒少精神科醫師謝依婷說,微笑憂鬱常發生在自我要求高的青少年身上,這些孩子用力維持課業、社團甚至校隊裡的形象,難以察覺負面情緒,「要等到真的跳下去,大家才會知道。」但「微笑憂鬱」者並非完全放棄向外界求援。謝依婷以自己看診的經驗觀察,這些人還是想求救,只是尋求協助的方式會很隱晦,例如發字很小的限時動態、大家看不太懂的貼文或訊息,希望周圍親友感受到自己的真實情緒。「限時動態的魅力在於『一閃而逝』,可以瞥見憂鬱,但又不會留下痕跡,很有安全感。」謝依婷建議,看到親友釋放這類型的隱晦訊息,可以停下手指多留神一下,但在表達關心前,要先評估自己與對方的熟稔度,以及可提供多少支持,例如能花多少時間陪對方聊天等,「若給對方過多期待,卻無法持續回應,反而可能讓對方更嚴重」。臨床心理師金融指出,人的狀態像洋蔥,社群是外層的皮,但要看到洋蔥內的狀態,才會知道青少年的內心是不是已經潰敗。要看到內在需要花時間,多跟青少年聊天、多聽他們說話,才能在他們需要幫忙時及時提供協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3-09 科別.精神.身心
社群假象…臉書5千好友 班上卻是邊緣人
翰強(化名)有近五千個臉書(Facebook)好友,但回到現實,他在班上卻是『邊緣人』。專家觀察,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人際挫折,會選擇遁逃進網路世界,在網路上「另起爐灶」,但過度依賴網路上的好人緣假象,不只容易身陷網路交友和網路霸凌風險中,也恐讓網路成為壓垮青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翰強是臨床心理師金融遇過的個案。金融指出,許多來諮商、有情緒困擾或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很差,但在臉書上好友數卻達到官方上限,這些「臉友」都不是真朋友,很多是網路上亂加來的,透過好友人數來塑造自己在網路上極受歡迎的假象。金融表示,網路滿足了這世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但也讓孩子更加脆弱,缺少面對困境、排解負面情緒的能力,但當青少年在網路世界遇到挫折,比如網路霸凌,下一步可能乾脆選擇「不玩了」,提前從人生中畢業。網路霸凌是青少年最常遇到的挫折。根據兒童福利聯盟二○二○年「網路霸凌現況調查」,有近半數兒少曾經涉入網路霸凌事件,百分之卅六點三是霸凌受害者。過去校園霸凌回家後可以暫時躲避,但網路霸凌難以擺脫,全面籠罩青少年。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舉某案為例,學生在學校裡吵架,其中一名學生回家後憤恨不平,將吵架過程加油添醋後放上網路平台,並公布同學姓名,網友將學生的社群帳號全部肉搜出來瘋狂留言,甚至涉及恐嚇,學校網頁和粉絲專頁也被灌爆。她說,該風波讓部分學生出現嚴重憂鬱情緒,多次輔導後才好轉,經校方與律師溝通協調、貼文學生家長發出聲明澄清事情經過,風波才落幕。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3-04 養生.家庭婚姻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當不得已結束婚姻,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2021/03/03編按】台灣桌球好手江宏傑跟日本桌球天后福原愛結婚4年多,先後生下2個可愛的寶寶,夫妻倆常常分享可愛的互動;近日兩人卻屢傳婚變,福原愛3日再度爆出雙方已經在1月就協議離婚。當父母決定要離婚,若未能先妥善處理各自的心結,可能會被負面的情緒所壟罩,難以顧慮孩子的需求,間接影響其身心狀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盼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淑娟指出,在協商離婚的過程中,雙方應先調整個人情緒,才能更理性地與另一半溝通,以及留意孩子的需求,協助孩子度過生活的難關。離婚前.先調節各自情緒離婚的原因有百百種,而有些情況,並不是夫妻和平決議分開,例如,若一方外遇,另一方可能就會感到憤怒、悲傷,將重心放在如何報復、傷害另一半等,而不得不走上離婚一途。若夫妻沒有先處理兩人之間的問題,調節各自的情緒,就更容易忽略孩子的需求,造成巨大的傷害。梁淑娟心理師提醒,在離婚的過程中,要留意以下2件事情:1.不爭輸贏,考慮孩子的最佳福祉「我看過夫妻互相控告對方或爭奪監護權等,這些行為,都不是以孩子的最佳福祉做為考量。」梁淑娟心理師說,當夫妻的情緒在高漲的狀態下,也容易遷怒孩子,無意識將孩子捲入夫妻之間的爭執。離婚時,夫妻應將孩子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不應抱持比較、爭奪輸贏、或報復的心態,甚至要求孩子在雙親之間選邊站,讓孩子陷入忠誠撕裂。2.小心勿讓孩子變成情緒配偶或小大人當夫妻決議要離婚,必然要經歷一段難熬的過程,有些人會在孩子面前訴苦,把小孩當作心靈上的依靠。然而,當孩子也處在傷心、難過的情緒中,同時還要安慰父母,將會使孩子承受很沉重的負擔與壓力。梁淑娟心理師建議,夫妻可多多找尋資源,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以排解內心的痛苦,當夫妻雙方能較理性地面對關係的變化,更有助於將焦點放在離婚後的安排,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主動告知孩子離婚消息向孩子宣布離婚的消息相當不容易,尤其當孩子年紀還小,更讓許多父母難以開口。然而,父母仍應該在孩子面前好好說清楚。若父母選擇不向孩子說明,孩子仍可能感受到家庭氣氛的變化,或從父母、親戚朋友的對話中得知消息。因此,父母應該主動告知孩子離婚的事宜以及後續的安排,並且雙方應該有一致的說法,避免讓孩子情緒混亂、產生錯誤的聯想等。梁淑娟心理師建議,面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不必跟孩子說明離婚的複雜原因、細節,避免將夫妻之間的爭執牽扯進來,而是用簡單的方式做說明,例如說:「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會吵架、會不開心,所以之後不會住在一起了。」在告知的過程中,注意要讓孩子理解到即使父母離婚了,對他的愛並不會改變,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採訪諮詢/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盼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淑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04 養生.家庭婚姻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婚前熱戀感不再,難道真的回不去了?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曁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李珊婚後,夢寐以求的小夫妻生活開始步上軌道了,雖然早已預想這樣的相處模式,有心理準備接受最初可能會因為習慣、價值觀、處事態度等不同而產生磨擦,但實際面對這些生活大小事,卻讓人明顯感到幸福感降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曁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李珊指出,夫妻關係,在剛結婚、相處模式改變時,可能還存在著許多熱情與激情,但生活習慣、姻親互相適應、財務、性關係或新生命誕生等事件,其實都在考驗著彼此的情感連結,尤其是當兩人無法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時,感情的磨損會更加明顯。婚姻的壓力來源李珊諮商心理師表示,婚姻關係中不論是婆媳問題、帶養孩子、工作等壓力事件,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很容易影響其他生活層面。她認為,仍存在傳統觀念的長輩不在少數,加上婚後為符合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不少夫妻婚後會選擇與公婆同住,其中不乏未來方便請公婆幫忙帶小孩、尚未計畫買房或為省房租、交通便利、就近照顧長輩等理由,但姻親彼此「適應」應是雙向、互相的,不單只是搬入的太太,而是先生以及其他家人都需以同理心去思考,居住空間多了一個成員,該如何調整才能讓大家和平共處。若適應的壓力只落在太太一個人身上,本應是避風港的家,只會成為另一個巨大的包袱。 「姻親」適應常是婚姻中的大問題社群網站幾乎已是現代人主要的互動平台之一,擁有共同身份的使用者也經常聚集在同一個頻道互動,關於婆媳或姑嫂間的話題,有好幾個具代表性的社群,從文章快速更新的狀態,可以理解女性婚後和姻親關係間的「糾葛」不在少數,李珊諮商心理師指出,姻親關係確實常是婚姻中的大問題,尤其是婆媳問題,傳統社會賦予婆婆的性格就像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而媳婦就像白雪公主一樣,但不是每個成為婆婆的女人都會變成壞皇后,她建議,為人媳婦應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試著理解長輩的狀態,再問問自己「我不能接受什麼」,如果不擅長與長輩溝通,可請先生幫忙,因為媳婦和公婆間的關係走向,先生一定是個關鍵。放下攻擊姿態與逃跑心態婚姻不僅是彼此的承諾,更是一種「包容與接受」,雙方或姻親關係間相處,可能會存在著不曾思考過的狀況發生,面對事件應學會「先接受問題的存在」,因為不接受它就無法解決,再來就是調整自己的姿態,善意的舉動與氛圍,有助溝通順利,或許沒有一種溝通方式適合每對夫妻、每個家庭,但以對雙方都好為出發點,才能好好經營這得來不易的緣分。 婚姻不是粉紅泡泡當你正在籌備婚禮時,是否常聽到旁人告誡「小倆口一定會有許多爭吵,小心別吵到不想結婚了!」或許,真正經歷過才能體會這之中的酸甜苦辣,但正因為兩人有了共同目標,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克服。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共同目標」與「共識」對夫妻關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例如:未來藍圖是什麼?什麼是我想要的婚後生活?要生小孩嗎?當前有哪些必須克服的狀況等,否則若婚後目標不明確,加上姻親相處適應、生活磨合、他人意見相左等情形發生時,要達成共識會更加辛苦,因此做好婚前心理準備,預想未來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互相討論、了解對方的想法,能幫助雙方在面對問題時,愈早達成共識,減少彼此情感的磨損。做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準備李珊諮商心理師指出,「婚後躺在同一張床上的人不是只有彼此,因為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習慣與期待」,也就是說,進入婚姻不單只是兩個人的問題,而是牽動著兩個家庭,因此進入婚姻前要問問自己,這是我們要的嗎?許多被看見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要學習看見水面底下的核心問題,「做最壞的打算」及「做最好的準備」。 理解差異.認識雙方家庭人人常說「相愛容易相處難」,每個人對婚姻生活可能存在不同的期待,舉例說明:身為長子的先生對照顧父母親以及弟弟妹妹多了分責任感,希望太太也能夠善待自己所重視的家人,但或許太太從小就是倍受寵受、照顧的老么,或因為太愛自己的家人,短時間而無法將這份愛再分給他人等各種因素,和先生意見不合。此時,夫妻間也許會因為無法理解對方而產生怨懟,直指「這不是我想過的婚姻生活」。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所謂「理解」是指,對方因為來自不同家庭,所以價值觀或生活習慣可能會和自己不同,也就是說,夫妻不僅要了解雙方,更要認識雙方的家庭,才能明白所期待的婚姻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又該如何調適?討論不出結果的問題有意義嗎?「開啟不同話題、討論,並不一定要有個結果,最重要的是了解對方的想法。」李珊諮商心理師強調,有時候兩人相處久、習慣了,反而更容易忽略彼此的感受與想法,夫妻生活不只是短短的3、5年,應避免等到問題發生才思考如何處理,先有一定的認知與心理準備,對和平解決問題很有幫助。 準備好自己才能跳好「雙人舞」就東方國家來說,多數女性在婚姻關係中比較偏向順從和犧牲,但「婚姻關係就像跳雙人舞,必須先站穩自己的腳步」,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婚姻關係中如果雙方沒有站好自己的位置、過度干涉、不信任對方或將個人界線劃分太大,就很容易造成「跳舞時不正確的拉扯、踩到對方,甚至是被絆倒」等狀況傷害彼此,如何保有自己界線又能與對方合作無間?她提醒,認識自己絕對是第一關鍵,先懂得情緒背後的原因,才有機會讓對方明白。 耍點心機.甜蜜加溫夫妻關係中,熱情、激情的火滅了是人之常情,但平凡的生活更容易凸顯小貼心的別出心裁,像是知道對方喜歡吃什麼,下班偶爾帶一份回家,或是很喜歡另一半唱歌時流露的神情,不妨利用兩人的空閒時間,安排K歌行程,「重溫對方當初之所以吸引你的點滴」,簡單卻能讓雙方在各式各樣的煩雜生活中,激發彼此曾經的那股熱情。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角色改變,沒有人天生就能扮演好一個先生、太太的角色,如何把自己準備好絕非一朝一夕,個人的進步與改變對提升雙方的互動品質很有幫助。共同面對問題時,如果我們是以「對方是生命中重要的夥伴」看待時,當出現爭吵或冷戰,就不會像刺蝟般,只想著扞衛自己的立場,而用布滿尖刺的背部攻擊對方,損害彼此情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2-28 養生.家庭婚姻
美好婚姻靠彼此用心經營 心理師提醒:避免壓抑感情不健康!
採訪諮詢/松德精神科診所朱靜怡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兩個相愛的人走進婚姻,帶著各自原生家庭的習慣與未曾表達的期待共結連理,但婚姻生活卻不如童話故事的結尾簡單,從戀愛到共同擁有家庭,雙方都需要投入更多心力來維繫家庭與經營感情。健康關係靠經營松德精神科診所朱靜怡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表示,結婚後想要擁有溝通良好的健康關係,雙方對自己與另一半都必須有成熟的態度,可歸納如下:1.自我覺察:明白自己真實想要的是什麼、覺察自己的行為與表達是來自內心哪個陰暗面,或是否有言語過當的情況,例如:當太太對另一半總是嫌棄與抱怨自己的態度感到憤怒時,在沒有自我覺察的情況下,妻子很容易陷入受害者的角色,覺得委屈,認為「都是他在挑剔我」。但若能夠自我覺察,妻子便有可能在檢討自己的同時,發現自己對另一半也同樣沒有好言相向,並發現自己渴望的其實是先生的讚美,這些覺察有助於老婆從自身的語言優先改進,或是更明確的對另一半表達需求,進而有機會帶動老公回以正面的話語或稱讚,讓關係進入良性循環。 2.合理的期待:多數人經常認為「你愛我,應該就會試著了解我、懂我,我的習慣和喜好你應該瞭若指掌」,這是關係中,常見對另一半的錯誤期待,這樣的期待也許可以回溯至嬰幼兒時期,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愛著孩子的爸媽總是儘可能的去了解他的需求、滿足他的期望,因此誤導了關係中的男女,以為被愛也包含著充分被理解,但事實上,在兩性關係中,彼此的了解須憑藉經常性的溝通與長時間的相處,才能發展出相應的默契,彼此相愛不代表對方就一定會知道或記得自己喜歡吃飯或吃麵,越是細微的喜好與習慣,越需要長久的相處和適時表達來培養默契,因此在關係中,爭吵前多想想對方的需求,並收回錯誤的期待,會有助於夫妻感情的維繫。 3.避免比較:每個人都不相同,各有優點與缺點,如果在婚姻當中,只將注意力放在對方不完美的缺點上,會習慣性地忽略對方的優點,讓彼此陷入相看兩相厭的窘境。與他人比較,如果關注的是另一半比別人可愛的地方,或許不會造成感情失和,但若是關注另一半比別人差的地方,就會只看到對方的缺點與自己的不滿足,無益於夫妻感情的維持,還可能狠狠傷害另一半的心,因此,在婚姻當中避免比較、多看對方的優點,將有助夫妻感情的維持與加分。壓抑感情不健康對每個人來說,情緒是正常的生理表現,面對情緒,健康的做法是接納、表達與找到屬於自己的抒發方式,而不是壓抑,在關係中,溝通與有意義的爭吵可促進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壓抑情緒與隱忍,或是冷戰,只為不讓爭吵發生的關係並不健康,不溝通不但對促進彼此了解無益,也可能因為長久壓抑情緒,而對另一半出現情感麻木或失去維繫感情的熱情。 朱靜怡心理師指出,壓抑與包容不同,當情緒出現時,當事者若明顯感受自己內心的不舒服但強硬的不處理或壓下它,就是忍耐或壓抑,此時可以自我覺察自己的身體是否心跳加快、肌肉有沒有變緊繃、身體是否發熱、姿勢是否改變、講話聲音是否變大等,來檢視自己是否正在壓抑情緒。適當的表達與接納自己的情緒有助於釋放壓抑的情緒,但表達時,須留意不要讓表達失焦,避免過度放大事實或牽扯其他事情,以確保避免無謂的爭吵。例如:因為老公襪子亂丟而生氣時,不要誇大的說:「你為什麼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或是「家裡的事你就不能多幫忙一點嗎?」朱靜怡心理師也提醒,婚姻關係需要長久經營,一起為維持家庭和諧而努力是基本的共識,應避免讓雙方陷入情緒勒索,例如:「如果你愛我,你就會為我做這些事情」或是「如果你愛我,你就會願意為我爸媽做這些事情」等。情緒勒索會讓關係失衡,也無法開啟有效溝通,會讓對方在關係中感到窒息,最終將夫妻感情破壞殆盡。※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2-26 科別.腦部.神經
腦幹被壓迫手麻沒感覺!2利器輔助手術後…下床活動了
53歲陳姓室內設計師近半年出現右手無力、步態不穩,就醫發現是水瘤壓迫腦幹,經台中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評估,上周五接受手術,以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定位,加上術中影像導引輔助摘除水瘤,術後腦功能保留良好,如今術後6天,可下床活動、步行需人扶,他今天在妻子陪同下,感謝醫療團隊救治,他也體悟健康、家庭的重要,「專業就交給醫療團隊,時間就交給家人」,遵循醫囑、配合復健,並把時間留給家人。陳姓病患說,他去年11月底因右側無力跌倒,肋骨斷二根,過年前發現右手沒有知覺,連忙就醫,發現是水瘤壓迫致腦幹病變,在上周五手術,術後發現手麻情況解除,當下放心了,現在已可以正常下床活動。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沈炯棋說,開腦手術現在相當精密,除了導航系統以外,現在更要求神經功能監測,以前只有監測到手腳,如今監測語言、空間概念等,讓手術更安全。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師潘思延說,陳姓病患功能腦區手術,術前經跨科團隊討論,評估陳姓病患因腦幹受壓迫影響感覺、運動神經,透過全麻手術,搭配術中腦功能神經生理監測定位,加上術中影像導引,達到最大範圍的病灶切除及良好的神經功能保留。沈炯棋說明,台中榮總神經外科2013年購入新一代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儀器後,積極發展團隊能力並赴國外學習,近年積極組建腦功能手術團隊,包含專精神經監測和清醒手術的神經內外科醫師技術員團隊,深度麻醉到無痛喚醒轉換得宜的神經麻醉團隊,負責腦圖譜功能成像神經放射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負責術前、中、後的語言及認知評估的語言治療師及心理師。
-
2021-02-21 名人.葉北辰
身心紓壓/召開家庭協議 聽見失智照顧者的需求
從抗癌鬥士到諮商心理師,分叉路口的兩端因為罹癌這件事有了交會。一副娃娃臉的葉北辰,從高偉的身材很難看得出他是一位有18年抗癌資歷的淋巴癌癌友。他是在研究所時發現接近心臟部位有不明硬塊,經檢查確診罹患淋巴癌第三期,隨即展開化療與放療。仗著年紀輕,葉北辰一度以為自己痊癒,戰勝惡疾,沒想到才短短兩個月,癌症復發,葉北辰說,當下他才驚覺,「原來癌症是會死人的。」從抗癌到心理諮商,同理心讓他成為心靈捕手。越靠近生死線,葉北辰積極治療,人生轉彎。他說,曾以為人生軌跡就是讀完碩士再攻博士,接著到大學謀職教書。但抗癌路上,葉北辰遇見周遭更多的癌友,因為同理心使然,他成了第一線工作者。先是在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擔任諮商師,並至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進修,直到兩年前,他成為自由工作者,將觸角擴及失智症、慢性病等,參與心理腫瘤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個案諮商以及接受企業邀請演講,成為陪伴許多病友、家屬的心靈捕手。面對兩大疾病癌症與失智症,葉北辰說,照顧者無不面臨同一種處境,那就是「照顧者的需求總被放在後面的序位」。他們或者需要面對家人的不諒解或質疑,或是對自我要求過高。他曾赴朋友家協助輔導一對老夫妻,妻子因罹患失智症導致妄想,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先生不堪壓力,不時抱怨「已經照顧得這麼辛苦,還被懷疑找小三?」聆聽家屬的心情,照顧兼顧紓壓,路才走得遠。葉北辰認為,在高壓的照顧情境下,照顧者的需求應該被大家聽見,因此建議召開家庭協議,透過這個「儀式」,聆聽每一位家屬的心情,尤其是越不肯開口的家屬,越要引導、鼓勵他講話,或是避免某些家屬的意見被打壓。在udn╳WaCare開設的線上照護live課程系列,葉北辰引領的主題「照顧紓壓」已成為人氣王,包括「家人漸漸不是原來的他,該怎麼面對調適?」、「別再說加油-減輕照顧者壓力小技巧」等。舉例來說,針對照顧者的每一個難題,提供多個具體的步驟或方法,讓照顧者一一嘗試,葉北辰表示,失智症者的情緒變化較大,照顧者可以多試幾遍,有效的技巧就多多使用。「都是為你好」,照顧者的好意可能變病患壓力。葉北辰表示,除了家屬對照顧意見不同之外,有時照顧者與病患也會有紛爭,例如病友常會抱怨自己都生病了,還常被照顧者監控飲食,「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照顧者則會認為一切都是為了愛。葉北辰建議,每個人對健康的定義不同,他開玩笑說,如果大家公認100公斤是過胖,有一天世界改變標準,120公斤才稱為胖的話,原來100公斤的人瞬時都不再是胖子了。也就是說,要過得健康或不健康在於每個人的信念,他建議面對患者不健康的習慣時,照顧者不妨引導他想像一位他所嚮往的健康人物或情境,有了這個信念,患者比較容易落實在生活細節。4技巧 撫平照顧情緒照顧自己的情緒是照顧的第一步,可善用四項技巧幫助照顧者轉換照顧情緒。1.人際資源開家庭會議討論照顧分工,盤點原生家庭、兄弟姊妹、伴侶、子女等家庭樹系統。2.補位生活任務因照顧無法兼顧原本事務,有沒有人幫忙補位,如接送小孩的工作。3.善用網路資源、社區資源4.練習自我肯定寫出3個與自己有關的正向形容詞,例如樂觀、認真、積極、幽默、願意做等。每晚靜心思考今天哪裡做得好?接下來問自己如何辦到的?試著讓做得好的東西被挑出,自我肯定。葉北辰影音課程https://bit.ly/34KSgtQ
-
2021-02-21 失智.新手照顧
初臨失智/兵荒馬亂新手照護期 最需要知識分享
失智症與癌症被視為兩大疾病挑戰,其中失智症除了病患本身的疾病問題,還涉及照護以及照顧人力的分工與協調等家庭問題。也因失智症的病程長達8~10年,許多人形容照護之路就像行走在隧道,需要財力、人力共同支撐。失智症照護最挑戰家屬的究竟有哪些問題?如何向照顧者伸出援手?為了陪伴失智症家屬,點亮照護之路,聯合報系與健康遠距平台WaCare攜手打造udnxWaCare失智症線上照護服務,邀請15個跨領域的專家提供從即時團體課程、影片等,讓照顧者在短短15分鐘解決一個照顧上的問題。udn×WaCare針對參加線上課程的百位失智症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近四成的失智症者需要四打一,也就是由四位以上照顧者輪流照護;33%需要一打三,21%則是一對一照顧。顯見一位失智症者的照護人力比需求超過一比一。而他們所照顧的對象則以中度失智症者最多,約近46%,其次為重度,約24%,照顧輕度失智症者則約18%。超過半數的照顧資歷多在三年內。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最令家屬頭痛。WaCare執行長潘人豪強調,調查顯示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是最令失智症家屬頭痛的時期,也是最需要建構照顧知識的關鍵期。他表示,新手照顧期間,照顧者可能面臨失智症行動自如、外出遊走問題;日夜顛倒情緒變化大;重複問問題,就像跳針般;總是重複購買,冰箱大爆炸等生活問題。以上的照顧難題,需要跨領域專家例如諮商心理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一一給予具體技巧,一一化解,甚至透過訓練,延緩病程。四大技巧當誘因,照顧者陪失智者一起運動。以肌力提升為例,WaCare邀請愛迪樂創辦人鍾孟修進行肌力訓練課程,幫助失智症者之餘,鼓勵照顧者陪伴運動,也顧及自己的健康。鍾孟修在即時課程指出,運動成本低,可以幫助大腦健康與心情愉悅,而肌少症與失智症有相關聯性,若肌肉流失,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變高,建議可以進行功能性運動,提升肌力,包括在安全的環境之下,可以加速走路;用椅子坐、站,重複進行來取代深蹲效果;利用穩固的桌椅、輔具輔助做弓步蹲的動作;手部引導協助軀幹運動,想像一下撿東西的動作,可作向地面或上面、側面轉身延伸撿拾東西狀;搬東西走動時加點重量;單、雙腳練習踮腳尖等。他建議照顧者若要增加失智症者的運動誘因,有四大技巧:適當的引導、鼓勵;陪伴練習很重要;簡化重複執行,每次做點小變化;增加器材或轉移到室外環境;建立生活習慣。照顧路上不孤單,經驗交流可穩定情緒。潘人豪表示,失智症照顧者除了透過線上課程資源,改善照顧困境,還需要資深照顧者等的經驗交流和心理支持。他分享最近在討論區上的幾則照顧者留言,格外能觸動照顧者的心,例如一位照顧者提問:「是否有被情緒勒索的經驗?」有其他照顧者提出建議:「若是家人,會坐下來好好談,分配照顧工作,成員做不來也不勉強,起碼知道別人會承擔,自己也會認知有所收斂。」也有照顧者面對失智長者脫口三字經辱罵,分享處理經驗,「自我要求做到該做的事情,例如準時接送長者到日照中心,若長者依然失控,照顧者自我設定事不過三,超過三次就換手照顧,兼顧自己的情緒安定。照顧路上不孤單,潘人豪表示,udn×WaCare除了在七大系列主題深化課程,還會持續擴大專家群以及關注的面向,未來將推出失智症不可不知的通識課程、財產信託、安寧照護、法律等。給照顧者的實用密技營養師張文馨:睡不好會提升失智風險或加重症狀,簡單的飲食調整可助眠,且減少晚間情緒躁動。助眠飲食的原則有四項:補充足量優質的碳水化合物、色胺酸、鈣鎂鉀、維生素B群。今晚睡前就來一杯香蕉牛奶加蜂蜜,簡單又助眠。張文馨影音課程睡眠飲食息息相關 失智者專屬助眠菜單https://bit.ly/3sahzit個管師簡均穎:失智長者不喜歡洗澡怎麼辦?先找到不洗澡的原因,可能是退化到不會洗澡、不會用熱水器或自認不需要?其次是給予協助而不是幫他做到好,例如提醒長者內衣物在哪?陪他選擇想穿的衣服等。最後是要保有失智者的隱私。簡均穎影音課程失智症患者不洗澡怎麼辦?護理師實戰經驗傳授https://bit.ly/37lsYUD職能治療師鍾孟修:挑選簡單的遊戲可增加失智者的成就感,即使失敗,照顧者也可為其歡呼。不是所有長輩都喜歡玩遊戲,玩遊戲前,建議照顧者以「陪我玩、對大腦有幫助」等理由促成,別用強迫手段。鍾孟修影音課程失智者日常生活沒梗?簡易認知訓練DIYhttps://bit.ly/3blrOti
-
2021-02-20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陳自諒為打籃球練重訓 也愛畫畫紓壓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不僅是籃球迷,也是球評,平常休閒就是每周打籃球。陳自諒國小畢業即赴美定居,高中畢業後在祖父及父親要求下,返台學醫。「高中還是籃球校隊,年輕時差一點也跑去打籃球,所以很了解健康對球隊的重要性。」陳自諒說,籃球是他一生最愛,是他「最愛的女朋友」。在他的創意下,醫院與新竹攻城獅籃球隊簽署合作備忘錄,他整合了骨科、復健、急診、中醫、營養、心理師以及其他專科醫師組成醫療服務團隊,提供該隊20名球員完善的醫療資源及服務。為了能繼續打最愛的籃球,陳自諒也接受體能訓練,透過上健身房舉重等重訓,改善原本腰痠背痛問題,讓身體健康狀況變得更好,可以回球場上再次享受打球的滋味。陳自諒有時也會透過畫畫來紓壓,高中就參加素描比賽獲獎,當時愛打籃球,所以經常以籃球為繪畫主題,當了醫師後,則會將手術過程以素描方式呈現。他笑說,「中醫大藝廊開幕,改天可以展出他的手術風雲畫展。」
-
2021-02-17 新聞.長期照護
「我好喜歡住安養院」堅持送婆婆去,媳婦忍兩年不孝罵名,終於證明一件事
勇敢割捨不合時宜的觀念與做法,在心裡保持一段距離、保留一點空間,反而保障了彼此的幸福。電影《神隱少女》有一段台詞:「人生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這段話淺顯易懂,卻具體呈現關係的流動是怎麼一回事,而割捨與分離,更是人生必修的課題。有些人的出現只是為了教會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許是背叛、正直、付出、勇敢等,當事件落幕後,他們也就會離開或淡出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關係的汰換與切割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會在心裡頭住進太多人,造成我們的負擔。就像一間房子,東西只進不出,堆積如山的雜物將會癱瘓主人的生活。當我們背負太多期待,承擔太多責任,就很容易卡在關係裡,無法動彈。那些會傷害你的關係,其實都是在你心裡生了根的人,他們製造出來的關係腫瘤也會特別的大。割捨,並不是決裂,而是了解到如果不適度的切割,生命的養分就無法得到最適當的發揮,整個人會越活越虛弱、衰敗。孝與不孝的兩難如果小皖沒有學會割捨他人的期待,現在的她早已被陌生人的一句話給擊落了。那天,小皖和先生帶婆婆一同到餐廳吃飯,結帳時,老闆娘突然問到:「你們全家人一起來高雄玩嗎?」小皖有些訝異,原來剛剛點菜中不經意的對話,全被老闆娘給記住了。「不是,我們是特地從北部下來帶婆婆出來吃飯的。」小皖客氣地回應。「你們沒住在一起?婆婆在高雄跟其他兒子、女兒住?」「不,我婆婆住在安養院。」話一說完,老闆娘眼中出現一閃而逝的訝異。「她看起來很健康,不像是需要住安養院的人……」老闆娘似乎意識到自己失言,馬上住嘴。以往一聽到這句話,小皖總得為自己辯護,可那天面對老闆娘的疑惑,小皖只是不疾不徐說:「我們都覺得住安養院是一個很棒的決定。」那是小皖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可以從容地說出這個事實,不再害怕別人質疑的眼光。更重要的是,她回答的語氣帶有一種堅定,讓對方沒理由再往下探問。但其實要這麼坦然的接受現況,不理會社會觀感,不承擔扛不起的未來,不為了圓滿別人口中的孝,而犧牲彼此的生活,並非一蹴可幾。小皖和先生都經過一段掙扎與拉扯。小皖的公公很早就過世,婆婆一個人拉拔三個兒女長大,兩個姐姐陸續出嫁後,還是女朋友的小皖,已經可以感受到先生的焦慮,認定自己是家裡唯一的兒子,有義務負擔照顧母親的餘生。所幸當時婆婆還年輕,一個人生活也還能自理,不覺得兒子需要放棄好不容易打下的事業,回家鄉照顧自己。但先生為了減少內心的愧疚,仍舊每個星期搭車南下回家探望母親。這樣的情況維持好多年,即使是婚後也沒有改變。舟車勞頓當然有,但想一想,一星期也才回家一趟,平常不需要天天住在一起,對需要獨處的小皖來說,已經是很大的自由了,所以即使每次回婆家都睡得不安穩,她仍努力扮演好媳婦的角色,儘量減輕先生的內疚。不幸的是,某天婆婆跌倒昏迷了,恰巧先生出差回家探望,才及時發現送醫治療。幸好,醫生說只是血糖不穩,造成的暈眩,而且只有輕微瘀青不用住院,但要小心不能再跌第二次了。從那天開始,他們才正式意識到媽媽老了,已經無法再一個人獨居了。婆婆已高齡八十多,雖然保養得宜,活動自如,也沒有失智的狀況,但一些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再加上三不五時的健忘,忘記關火、關門等,仍舊有可能威脅生命安全。先生返家後,和小皖商量該怎麼安排媽媽接下來的生活。但因為他們都無法放棄事業,眼下只剩下把婆婆接上來同住一條路。為此,先生還考慮換屋,多準備一間孝親房給媽媽住,就盼望能取得小皖的首肯。可小皖遲遲沒點頭。小皖能體諒先生想善盡人子的責任,和母親同住,是最合情合理的安排。但先生卻沒想到讓母親住進生活裡,並不是多一張床、一雙碗筷這麼簡單,這裡頭隱藏著許多情緒的勞動、生活習慣的適應。小皖還顧慮到婆婆需要專業的醫療協助,以控制日漸升高的血糖和血壓,和大量的社交刺激延緩智能退化。這些都不是她和先生每天工作將近十二小時的上班族,可以照料得來的。他們雖然可以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但裡頭卻沒有靈魂,婆婆只能天天獨守電視,面對空蕩蕩的家,沒有朋友、無人交談。就算請外勞,情況不會改善到哪裡去,而且經濟壓力更大。思考數週後,小皖告訴先生:「真要考量媽媽的福祉,我們必須為她找合適的安養院。」不出所料,先生一時間無法接受,覺得這麼做太無情,等於是遺棄媽媽,不論小皖怎麼解釋他都不聽,夫妻關係降到冰點。但小皖堅定的告訴先生:「如果媽媽還沒來住,我們就已經無法心平氣和的討論事情。那麼媽媽進入我們的生活後,壓力只會更大,到時候,你要處理的不只是媽媽的健康、婆媳相處,還有夫妻衝突。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會有情緒,想要扮演好孝子和孝媳的信念,很可能成為壓垮我們感情的包袱,讓關係變調。你覺得媽媽會希望這樣嗎?當你一心期許自己成為孝順的孩子時,你有想過這樣的想法,是以你自己的需求為中心?還是真的以媽媽的角度思考,怎樣的安排才會讓她的後半輩子過得有尊嚴?你該成全的是自己、媽媽,還是我們這整個家?」那晚,先生在書房待上一夜沒有回房。隔日,便親自向母親表達這個安排,母親聽完後沒多說什麼,只說年輕人高興就好。小皖很感謝婆婆的包容與開明,和先生決定在老家附近找一間設備完善的安養院,希望母親別離開家鄉太遠,老友和親戚還能定期去探望,提高她的安全感。送婆婆入住那天,小皖和先生一同處理了許多手續,臨走前,小皖看到先生眼眶含淚,總是背對母親,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很殘忍,好像是劊子手拆散他們母子,很怕自己一時心軟,就撤銷了入住申請。但她忍了下來,背負著親戚們的耳語與批評,堅持讓婆婆搬入安養院至少一年,真不行再來想辦法。為此,他們仍舊一如往常的每週探視,直到婆婆適應新環境,先生完全放心為止。至今已過了兩年,某天小皖陪先生到安養院探望婆婆,剛好聽見婆婆跟來訪的親友說:「我好喜歡住安養院,我在這裡有很多朋友,每天也有很多活動,有卡拉OK比賽、志工表演,一點都不無聊。醫生說我的血糖血壓控制得很好,很健康呢!」聽到這些話,小皖紅了眼眶,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是對的,那些被誤解的委屈,一點也不重要了。小皖回想,假使那時選擇走另一條路,和婆婆距離是近了,但心卻會越來越遠。彼此無法有好的心理狀態,面帶微笑的話家常,而是難以克制的嫌棄與不耐。婆婆的身體會衰敗得更快,而她和先生的婚姻也會受到嚴重的考驗。透過這個過程,她更明白愛不一定是緊緊相依、噓寒問暖、侍醫奉茶,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限制,勇敢割捨不合時宜的觀念與做法,在心裡保持一段距離、保留一點空間,反而保障了彼此的幸福。割捨掉別人的期待現代女性的生活充滿著為難與矛盾,要巧妙平衡家庭與工作、自我與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皖因為婆婆年紀越來越大,必須和先生重新檢視老人家的照護問題。此時,她所面臨的「他人期待」有兩個,表面上是先生希望把母親接來同住,但底層隱含的是她要不要接受社會對一個好媳婦的要求,犧牲事業,承擔侍奉公婆,代替先生盡孝道的責任?可她的「自我認同」,卻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專業、一段融洽的婚姻關係。更重要的事情是,她對於老年生活的觀念,是有尊嚴的活著,而不是被動的消耗生命。很顯然,時間所帶來的立場差異,造成她和先生的劇烈爭執。但她沒有選擇忍耐,屈服於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因為她很清楚照護工作絕非一兩天,而是一場持久戰,如果要參與這場戰爭,她和先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準備與資源,才可能打贏?審慎評估後,她知道自己和先生並沒有能力因應這個重大的變動,與其勉強彼此,埋下日後爭執的種子,倒不如坦誠以對,接受自己的有限。因此,她選擇割捨,割捨掉了別人的期待,好好的與先生溝通,獲得先生的支持與認同。切割必然會帶來許多疼痛。小皖必定會遭遇許多奚落和質疑,但她明白這是邁向完整,必須付出的代價。忍耐看似是一條比較簡單的路,但後頭等待她的卻是無盡的黑洞,到最後不僅夫妻的感情被消磨殆盡,婆婆的身心也不一定比較健康快樂。兩相權衡之後,她選擇積極面對,不為了一時的和諧,放棄自己的認同。過程中,小皖花最多力氣的,不是說服旁人接受她的觀點,而是讓先生明白成全不是放棄,別人的快樂,不一定都需要自己給,陪著伴侶處理心中的恐懼,於是先生才能真正切斷不合理的信念(送家人去安養院就是遺棄),成為一個成熟、能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著社會的框架而活。最後整個家庭變得更幸福相愛,避免分崩離析。集體主義下長大的孩子,心裡塞滿著別人的要求和看法媳婦該不該以夫家為重?兒子需不需要完全承擔年邁父母的照顧責任,犧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品質?這些問題反映出集體主義的典型思想。在東方社會裡,做為一個人,我們必須總是把他人的期待擺在自己之前,努力保持關係的和諧與緊密,不能夠太過主張個人的需要,否則就是一個自私、不懂禮數和感恩的人。因此,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心理空間一直是擁擠雜亂的,裡頭充斥著道德、禮教、習俗等,許許多多束縛與框架。我們必須很努力撐大心理的家,塞進許多角色,努力和每一個人都維持好關係,壓抑個人的狀態和特質,無法坦然的面對拒絕。當「讓一讓」、「退一下」、「忍一忍」,變成一整個社會處理衝突的潛規則時,你就會習慣性的壓縮自我認同,好裝進他人的期待,忘記要留一點餘地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疼惜自己的委屈、爭取應有的權益。書籍介紹書名: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動手處理消耗你的人,擺脫煩雜忙的互動,過你想要的理想人生作者: 楊嘉玲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8/11/07作者簡介/楊嘉玲國家考試及格之諮商心理師、啟點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身分多元,喜歡遊走在感性的諮商師、作家、故事創作,和理性的創業者、講師、溝通教練之間,尋找生命不同面向的平衡點。擅長透過文字,爬梳人心中複雜的情感;同時,不忘具體的行動與策略,帶領個案走出生命的困境與僵局。專長:自我成長、溝通表達、親密關係、心理界限、生涯規劃等議題。著作:《早點這樣想,該多好》(大田出版)、《心理界限》(采實文化)、《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大雁文化)……等。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
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用「最強呼吸法」啟動身體免疫力!日醫學博士教你5分鐘「呼吸肌伸展操」,靠體內「天選肌肉」提升肺功能
編按: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稍微講長一點的句子就氣不足?小心,這些都顯示:你的肺正在老化!呼吸神經學專家的本間生夫解釋,讓肺部膨脹收縮的肌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減弱。一旦心肺的呼吸能力衰弱、吸氣與吐氣的動作變淺後,人體就沒辦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同時也無法順利排出有害物質和二氧化碳。而自律神經失調、血液循環差、免疫力下降,都可能是呼吸太淺所造成。 一天只要五分鐘「呼吸肌伸展操」,藉由伸展呼吸肌、提高呼吸肌彈性,不但能提升肺功能,還能解除肩膀痠痛。呼吸肌的領銜主演是「肋間肌」首先要說明呼吸肌是什麼樣的肌肉。肺部被俗稱的肋骨所包圍,完全容納在名叫「胸廓」的籠狀空間當中。呼吸肌的位置能夠包圍整個胸廓,藉由擴張及收縮胸廓來震動肺部。只是,就算一語概括為呼吸肌,肌肉類型也有二十種以上。與吸氣吐氣有關的肌肉統統都是呼吸肌。圍繞在胸廓外二十種以上的肌肉通力合作,讓胸廓擴張和收縮。簡單舉幾個例子,就是沿著肋骨生長的肋間肌,位在胸部表層的胸大肌,以及讓肺部上下震動的橫膈膜。除此之外,腹肌、背肌,以及脖子和肩膀周圍的肌肉也等於是呼吸肌。而這些呼吸肌當中也有特別負責核心任務的肌肉組織,那就是肋間肌和橫膈膜。另外,兩者在運作當中是由肋間肌擔任呼吸運動的主角。就如前面也提到,啟動呼吸的主引擎是胸部呼吸肌的肋間肌,橫膈膜的定位充其量只是副引擎。就像這樣,肋間肌可說是支撐呼吸運動根基的呼吸肌。因此,大家在訓練呼吸肌的時候,也要鎖定目標鍛鍊肋間肌這個主角。以肋間肌的情況來說,就是由「外肋間肌」扮演負責「吸氣」的角色,「內肋間肌」扮演負責「吐氣」的角色。換句話說,假如外肋間肌擴張胸部,內肋間肌就會接著收縮胸部,吸氣肌和呼氣肌兩者就像這樣採取相反的行動,同時反覆做收縮運動。這兩種肌肉彼此就是藉由「默契」互相協調,同時「讓呼吸一致」,分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的呼吸要藉由吸氣肌和呼氣肌的絕妙搭配方能成立。肋間肌是獨一無二的「天選肌肉」然而,胸部呼吸肌,也就是肋間肌,與其他肌肉比較之下會有個極大的特徵。那就是幾乎由紅肌所組成。各位知道肌肉分為白肌和紅肌嗎?白肌又稱「速肌」,是快速活動時使用的肌肉。特徵在於可以瞬間爆發龐大的力量,據說田徑短距離跑者的白肌比例就很多。反觀紅肌則稱為「慢肌」,是緩慢活動時使用的肌肉。特徵在於具有持久力,不易疲倦,據說馬拉松跑者的紅肌比例就很多。短距離跑者和馬拉松跑者另當別論,原本大多數人的肌肉就是白肌和紅肌約占一半。假如是魚就會偏向其中一方,比方說「比目魚是白肉」或「鮪魚是紅肉」,但人類則是紅白兩色混雜在一束肌肉當中,紋路不會「只有白」或「只有紅」。無論是手臂的肌肉也好,腳部的肌肉也好,軀幹的肌肉也好,擷取任何部位的肌肉一看,都是由大約各占一半的白肌和紅肌混合而成。不過肋間肌是例外。即使同樣是呼吸肌,橫膈膜和胸大肌也是白色跟紅色正好各摻一半,唯獨肋間肌幾乎都是紅肌。尤其是內肋間肌當中的白肌更是只有三%。為什麼只有肋間肌幾乎都是紅肌呢?這恐怕是因為活著就要背負不得不然的宿命,一直不斷做呼吸運動。無論是睡覺還是清醒,呼吸肌都得要不眠不休孜孜不倦,持續做收縮運動七十年、八十年,有時甚至一百年以上。所以長出的肌肉就只有持久性高,不易疲倦的紅肌。我認為肋間肌在某個意義上是「天選肌肉」。或許是為了永遠持續吸氣吐氣,創造人類的神明才會獨獨將這種呼吸肌設定成「特別規格」。而正因為如此,才必須珍惜和妥善護理肋間肌這種「特別的肌肉」。我認為只要訓練這種「特別的肌肉」,讓呼吸功能保持健全,就能活出永保身心健康,始終年輕的人生。胸部呼吸肌一定都有這種「特別的力量」。因此,請各位務必強化肋間肌,強化呼吸力,發揮「特別的力量」。胸部呼吸肌熱愛有氧運動那麼,該怎麼樣訓練肋間肌這種「特別的肌肉」,讓功能提升呢?單刀直入來說,呼吸肌熱愛有氧運動。透過健行、慢跑、有氧健身操和其他有氧訓練,就可以提升功能。或許也有人聽了「有氧運動」之後會覺得奇怪:「咦,不是該做無氧運動嗎?」的確,假如是普通的肌肉,「肌肉訓練和其他無氧運動」就能有效鍛鍊。我認為要鍛鍊速肌(白肌),最好是舉啞鈴或深蹲,做需要一口氣施加龐大力道的力量型訓練。相信也有很多人為了強健腿腰或厚實胸肌,每天都做這種肌肉訓練。然而,肋間肌跟普通的肌肉不同,幾乎都是紅肌。所以就算做了「有效鍛鍊白肌的肌肉訓練」也幾乎是白費工夫,反而必須進行「能夠高效鍛鍊紅肌的訓練」。換句話說,就是有氧運動。原本紅肌就是藉由大量攝取氧氣發揮力量。這種肌肉會在運動的同時攝取氧氣,利用氧氣產生能量,再利用能量活動身體。肌肉像這樣依序轉換能量產生力量,就算長時間運動也不易疲倦,能夠發揮優異的持久力。因此,「紅肌肋間肌」適合在攝取氧氣時訓練。只要活著,呼吸肌就必須一直不斷做收縮運動,所以才需要非比尋常的持久力。為了發揮這種強大的持久力,也要每天做有氧訓練強化肌肉,維持和提升持久功能。後面將會再次描述該怎麼進行有氧運動。總之這裡先請各位明白,有效鍛鍊胸部呼吸肌的不是力量型肌肉訓練運動,而是有氧型運動。訓練清單① 呼吸肌伸展操那麼,就馬上從「呼吸肌伸展操」介紹起吧。首先要從基本做起。前面也提到,呼吸訓練的重點是在做的時候要改善姿勢。就如左圖所示,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筆直站立。還有,伸展操中的呼吸基本上是從鼻子慢慢吸氣,從嘴巴慢慢吐氣。尤其是在吐氣時,請花上比吸氣時多一倍的時間來吐氣。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步驟1 肩膀上下擺動〉次數:3~6次現在要開始做呼吸肌伸展操。〈步驟1〉是要進行「肩膀上下擺動」舒緩肩部。肩膀上下擺動的用意是做呼吸肌伸展操的準備運動。呼吸肌伸展操會經常活動上半身,需要事先將肩膀變柔軟。所以要舒緩肩胛骨,讓胸部容易擴張。呼吸不好的人多半雙肩前傾,肩膀和肩胛骨周圍的肌肉緊繃,也就是俗稱的偏屈肩。請搭配緩慢呼吸來做伸展操,舒緩這些部位。呼吸時吸氣和吐氣的時機請効法〈步驟1〉。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從鼻子慢慢吸氣的同時抬起雙肩。等到吸完氣後,就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將雙肩放下來。另外,雖然光是肩膀上下擺動也可以練習掌握呼吸的時機,但可以的話,慢慢往前後轉動就會很有效。肩膀從前面轉動的同時抬起來,再在往後轉的同時放下來。這樣肩膀痠痛也會一掃而空。有類似煩惱的人不妨特別認真去做。肩膀上下擺動(吸氣肌)①慢慢吸氣,同時抬起肩膀。②慢慢吐氣,同時將肩膀往後轉再放下來。〈步驟2 頸部伸展操〉次數:3~6次〈步驟2〉是要軟化頸部的肌肉,讓吸氣更容易的伸展操。一旦頸部的肌肉收縮,肩膀就會抬起來,鎖骨就會往上提。還有論文指出,即使是胸部和腹部呼吸肌麻痺而無法呼吸的患者,也可以藉由鎖骨上下擺動來換氣。這也就是說,假如在跑馬拉松或做其他運動時覺得難受,就以肩膀呼吸和喘氣。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邊慢慢吸氣邊將頭部往旁邊歪。同時將頸部伸展側的手臂伸往下方,做出用手掌按壓空氣的姿勢。伸出手臂後頸部的肌肉就會伸展得更厲害。接著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回到開頭的姿勢。另一邊也要以同樣方式進行,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頸部的肌肉是用來吸氣的肌肉,要在吸氣的同時做伸展操。另外,頸部肌肉痠痛也是肩膀痠痛的原因。要時常消除肌肉的緊張,讓肌肉變得柔軟。頸部伸展操(吸氣肌)①慢慢吸氣,同時將頭部往旁邊歪。②慢慢吐氣,同時回到原本的姿勢。*左右兩邊都要做書籍介紹最強呼吸法:穩定情緒、提升免疫力,從呼吸中找回改變人生的關鍵!作者:本間生夫 出版社:健行出版 日期:2020/04/29作者簡介本間生夫:一九四八年出生,畢業於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八六年起擔任昭和大學醫學院第二生理學教室教授,二○一三年起擔任東京有明醫療大學副校長,一七年起擔任東京有明醫療大學校長。專長為呼吸神經生理學。曾任日本生理學會常任幹事、日本生理學會副會長、日本體力醫學會理事、厚生省特定疾患調查研究評估委員長、文部科學省大學設置學校法人審議會專門委員、日本學術會議合作會員、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第八部會會長,以及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會長等職。另外還兼任昭和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情緒學會理事長、NPO法人平穩呼吸專案理事,以及日本體力醫學會健康科學顧問。延伸閱讀: 愛喝美式,其實你比較衝動!愛喝拿鐵,你的個性是...心理師教你從「10種咖啡」看出你的性格
-
2021-02-16 新聞.長期照護
「孝順」的道德枷鎖讓你身心耗竭了嗎?一表檢核你是否過勞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照顧者,害怕做不到世人眼中的孝順,覺得必須加倍努力?害怕被說不孝,默默忍耐積壓所有情緒? 請你對自己的限制寬容,因為你是被照顧的家屬最至親的人,你們中間一定曾發生過不足為外人道的事件,讓你在照顧的時刻無法客觀地抽離去看待,眼前這個曾經善待或惡待你的親人,又無法斷了照顧關係,你的挫折與負面情緒也是因此而來。Gwen的先生因為工作關係,身在海外,她只好一個人擔起照顧婆婆、照顧孩子的責任。 婆婆未失智前,還能幫忙照顧兩個女兒,幫忙接送女兒上下課、料理餐點等等,婆婆都很樂意協助。也因此,Gwen才能在秘書工作與家庭照顧之間找到一點喘息的機會。 可是現在婆婆失智了,老公既是獨子卻不在台灣,Gwen理所當然成了照顧婆婆的不二人選。先生說自己薪資上還可以過得去,便要她把工作辭了,希望她在家全天候看護婆婆。 Gwen明白先生孝順的個性,連當初到海外工作都是不得已的結果,找看護或是送婆婆到安養院,絕對不會是先生樂見的選項,貼心的她不由分說地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家庭。 其實剛開始一切都還好,直到最近,她開始出現失眠、情緒失控等情緒,才驚覺「事情不對了」,透過朋友轉介來到治療所。 聽Gwen的故事,我真的覺得還好她願意踏出求助的這一步。否則,演變下去,若不是傷害了自己,就可能是傷害了婆婆。▍ 照顧者易過勞,累積的身心疲倦2016年6月初,新聞報導一位男子出手打因中風而尿失禁的父親。沈政男醫師對這則新聞進行了評述,他認為虐老的問題就是長照的問題,而虐老的起因之一與照顧者過勞、身心俱疲有關。照顧者過勞的狀態,容易以身心失調的症狀表現出來,在此提供一些常見的過勞症狀提供讀者們參考。 假如你發現身旁認識的照顧者朋友開始出現這類症狀,請你告訴朋友不要一個人獨撐,協同親友一起協助,或最重要的—尋求專業支持。 【過勞症狀檢核表】 v 活動力明顯下降v 容易感冒不適v 持續地感到疲憊,即使休息也無法恢復v 忽略自己的需求v 你的生活都繞著照顧他人打轉,但照顧他人卻不能為你帶來滿足感v 想要傷害自己或所照顧的人v 容易感到心情低落、煩躁、易怒v 感覺無助無望 當我們了解照顧者的過勞症狀可能有哪些時,會發現自己無法單純地批評新聞中的兒子為不孝,而是嘗試去理解照顧關係中的糾結。 任意將照顧者貼上「不孝」這類標籤,更可能成為重軛勒住照顧者的脖子,不能表達自己的挫折、痛苦、憤怒、想休息,以及想被照顧的心理需求。 這些人們平常就覺得難以開口的感受與想法,在長照家庭中,更容易使照顧者覺得有這些感受是不對的,反而加深了內心的愧疚感與罪惡感。 ▍ 照顧者的壓力,你看見了嗎?不論是經濟考量被迫做出自行居家照顧的決定,亦或是自願承擔照顧者的責任,未曾受過專業訓練的照顧者,都只能邊摸索邊學習,可能在照顧的過程中感受到挫折,或是引發過勞症狀。 這些你都看見了嗎?能不能,我們都換個眼光,「這些隱忍的照顧者、失控出手的照顧者並非不孝,而是因為照顧者太過用力想要做到孝順,反而讓自己太快耗竭?」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照顧者,害怕做不到世人眼中的孝順,覺得必須加倍努力?害怕被說不孝,默默忍耐積壓所有情緒? 請你對自己的限制寬容,因為你是被照顧的家屬最至親的人,你們中間一定曾發生過不足為外人道的事件,讓你在照顧的時刻無法客觀地抽離去看待,眼前這個曾經善待或惡待你的親人,又無法斷了照顧關係,你的挫折與負面情緒也是因此而來。 若不能安心地述說,直接對所照顧的對象傾瀉也是必然。他們是情緒的源頭,對他們發作看似找對人,卻會讓處境更無法收拾。 偶而的失控,並非不孝,只是你忘記了「照顧者必須先照顧自己」,身心皆然。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自我照顧、排解情緒,請你一定要記得求助於專業資源,不論是個別諮商或是支持團體,相信所有的專業都樂於在此時供給你所需。 照顧自己不單單只是要自己去泡個澡、吃好睡好、多休息這樣簡單的生理滿足。 而是,原諒自己是一個凡人、是照顧者的親人,你能做得並不多; 而是,接受自己的確會在照顧關係中,被挑起最脆弱的情感,會憤怒、會哀傷、會自責、會愧疚與罪惡; 而是,你知道過去發生的種種事件,讓你與受照顧者的關係只能停留在這,無法前進,可能也很難修復,然後為此哀悼......這類心理上的追尋,是照顧者最漫長的修煉。 一個人走這條路,是漫長且辛苦的。這是之所以專業資源必須存在的原因。 也許「孝順」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可以被要求被期待出現的狀態,而是出自於對原生家庭經驗造成的影響有洞察能接納,卻依舊選擇對年邁孱弱的父母獻上一己之力的過程吧。
-
2021-02-13 癌症.抗癌新知
我需要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嗎?專家:3大特徵是罹癌高風險群
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專門為癌症開設的遺傳諮詢服務較少見,大多需要經過醫師轉介,或視醫師個人是否包含此類專業能力。建議有意進行遺傳諮詢的民眾,先向自己的醫師評估自身情況,若有需要再進行轉介。若能選擇擁有分子腫瘤團隊的醫院,除了腫瘤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病理科醫師,還會包含心理師、營養師、個管師、藥師、遺傳諮詢師、醫檢師,甚至是社工師等各種專業人員的參與,可視病人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服務,將可預期獲得更完整的諮詢。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的評估與基因檢驗現今罹癌人數快速增長,癌症蟬聯多年的十大死因之首,但有時候也會注意到某些人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特別多,因此引發了癌症是否會遺傳的疑慮。遺傳性癌症約占癌症發病者中百分之五至十五,但有醫師認為,這比例還有往上調整的空間。這也就表示,對於基因,我們仍然知道得很少,但隨著定序(sequencing)技術越來越進步,能力越來越大,我們認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可能不止百分之十五,甚至可能會增加到百分之三十。確定的是,目前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癌症患者屬於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有一半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其他遺傳性癌症家族的特徵包括:家族中有多人罹患相同癌症、年輕的癌症患者、雙側乳癌或腎癌,以及罕見癌症。遺傳性癌症家族的成員,若能透過基因檢測諮詢,提早確定自己是否帶有家族遺傳基因變異,就可早點開始設立健康管理計劃。不只討論基因問題,遺傳諮詢師的角色定位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的大躍進,目前針對特定遺傳疾病做基因檢測已很普遍,價格也漸為大家所接受,只是檢測項目太多,專業又複雜的名詞常讓醫師與民眾混淆,於是就需要一位瞭解醫學、基因遺傳學、基因檢測技術的專家,協助大家正確選擇基因檢測產品、評估遺傳風險以及臨床應用解釋,這樣的人稱為「遺傳諮詢師」。遺傳諮詢不僅是討論基因問題這麼簡單,因服務對象不只是病人本人,更包含其所有家屬,因為基因檢測的結果關乎整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每個人對於遺傳疾病與基因檢測的想法差別很大,有些人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正面看待,認為能藉此多瞭解自己的體質,進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但有些人想到這是一個終身無法改變的結果,還可能遺傳給子女,還要面對其他親友的壓力,就害怕得不敢面對。此外,依照病患或家屬不同的年紀,也會有不同需要考慮的面向。因應以上種種複雜考量,遺傳諮詢師就會在諮詢過程中,主動協助病人做更全面的思考,再進一步做決定。所以,諮詢過程不僅牽扯到醫學與檢測,還要加上心理學的技巧,好讓整個諮詢過程更完善。遺傳諮詢是一個審慎複雜的流程,故一次的諮詢時間大約需要一個小時,諮詢師會仔細詢問家族病史,評估整個遺傳風險,確認病人真正瞭解做基因檢測需承擔的醫療問題與心理風險,才讓病人進行基因檢測。隨著全球基因檢測科技的發展,遺傳諮詢師成為重要的職業。在台灣,由民間團體人類遺傳學會與台灣遺傳諮詢學會認可的遺傳諮詢師約有一百位,但大多專精於新生兒與產前基因篩檢,癌症領域的遺傳諮詢師人數仍非常少。此外,亦有台灣的遺傳諮詢師前往國外,取得專業的學位與認證。由於目前台灣尚無遺傳諮詢師的國家考試,還無法獨立執行臨床工作,必須在醫師的授權下解說報告,協助病人瞭解檢測後相關醫療選擇,再由病人與醫師依照自身需求與臨床狀況做進一步的決定。我需要進行癌症遺傳諮詢嗎?帶有遺傳性基因變異的家族,會有多人多代、多癌、年輕等三個大特徵。分述如下:一、多人多代:由於是遺傳問題,故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不只一人。可以回顧父親(或母親)的家族中,父親的兄弟姊妹是否有多人罹患癌症,爺爺奶奶是否有癌症病史,自己的堂表兄弟姊妹(姑姑叔叔的小孩)是否有人罹患癌症。二、多癌: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會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多種類別的癌症。例如,在遺傳性乳癌家族中,也可能出現卵巢癌、胰臟癌、胃癌、攝護腺癌、皮膚癌等;大腸癌家族中可能出現大腸直腸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食道癌等癌別。有許多病友及家屬容易誤會乳癌家族只會表現乳癌、卵巢癌,而輕忽其他癌症問題,此外,如果一個人身上出現兩種以上原發癌,也算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三、年輕:一般而言,帶有遺傳性癌症的發病年紀普遍較早,例如目前乳癌、大腸癌平均年齡約為五十多歲,如果四十五歲以前就罹患癌症,就要小心是否可能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有些癌症跟遺傳的關係較小,像是肝癌、肺癌、子宮頸癌、鼻咽癌等,因為這些癌症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大,大多不會被納入家族遺傳風險評估中。而像胃癌、大腸癌的家族評估,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還要排除飲食習慣、酒精、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外在因素。根據統計,癌症病人中約百分之十至十五為遺傳性癌症,也就是先天因素所引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患者是後天因素,像是環境汙染、飲食、生活習慣、壓力或病毒等所造成。遺傳性癌症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建議病友或家屬若有疑慮,可收集家族病史後,找遺傳諮詢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如果民眾自行評估後,發現很符合遺傳性家族的條件,建議先找家族中的罹癌者做檢測,先確定是否真的有基因變異,其他健康的親屬再依此做相同變異點確認即可,如此一來檢測費用也會較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雖然基因遺傳是罹患癌症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但後天的預防也不能忽略。什麼時機適合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雖然目前基因檢測的時機沒有明確規範,但從醫學倫理的角度看,還是希望當事人可在理解檢測內容與意義、瞭解疾病內容、確認可以接受檢驗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對人生規劃有想法的情況下再接受檢驗。從過去的例子看到,對於年輕且未婚的女性來說,一旦確認帶有基因變異,要考量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婚姻關係中的其他人。例如,是不是有一天我就要失去乳房,身上有手術的疤痕,以後就不能穿泳裝?或者是,往後是否能接受可能罹患癌症的高風險而結婚生子,萬一真的遺傳給下一代怎麼辦?如何面對夫家的雙親與家族可能有的壓力?對於已經完成生育的人來說,除了擔心自己的疾病,更怕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怕下一代怪罪自己,更怕子女要受手術、治療之苦。當然也有人十分正面樂觀,既然遺傳性癌症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就乖乖定期進行追蹤。或是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必要的話也能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篩選出不帶基因突變的胚胎,避開遺傳疾病傳遞給下一代的機率。但這一切都必須考慮周詳才能進行,諮詢師會在討論過程中確認個案的心態後,才協助進行基因檢測。況且,基因檢測並非個人選擇,也會影響到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整個家族,即使確認不帶有基因變異,也不見得是件開心的事情,個案可能會有罪惡感,難以面對其他帶有基因變異的家人。假設你的家族史或個人病史疑似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有幾個比較建議的時機或年紀來做基因檢測:一、 已罹癌患者:急性期的治療已完成,比較瞭解癌症之後,想確認自己是遺傳型或後天型的癌症。二、 對於有家族史且尚未罹癌的健康人:可在二十五歲後進行諮詢及檢驗,以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三、對家屬來說:當有親人已經驗出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的時候。基因檢測異常,怎麼辦?基因檢測異常不一定會發病,只是得到該病的機率較高。類似是子彈上膛,但不一定會發射的概念。事實上,癌症的發生不只是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因素像是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也有重要影響。以遺傳性乳癌中大家較熟悉的BRCA1/2 基因為例,帶有基因變異的人到七十歲發生癌症的機會為百分之八十;臨床上確實見過帶有基因變異的女性,到七十歲仍沒有罹患癌症,但其他姊妹在五十多歲確診乳癌的例子。其他表現強度較低的乳癌相關基因發病率有可能是百分之五十或更低。基因不同,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的人,其發病機率也不太一樣。基因變異所引起的癌症不會比較惡性、進展也不會較快。但平均來說,遺傳性癌症發病年紀較早,所以易被忽略,等到察覺異狀時,常為時已晚。因此建議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者,要盡早進行較為頻繁且較深度的檢查;例如一般人約四十五歲以後才進行乳房超音波或攝影篩檢,而帶有基因變異者建議提早到三十歲就開始每年進行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三十五歲以後定期進行核磁共振攝影。一般男性約六十歲以後才會注意攝護腺的問題,但遺傳性乳癌家族中的男性,須提前到四十歲開始,定期進行攝護腺的超音波與觸診檢查。經過基因檢測確認基因變異後,諮詢師會根據國際遺傳性癌症指引以及家族病史,給予後續醫療或健康檢查的建議,給病人與主治醫師參考,再由病人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身體狀況和主治醫師共同進行。除了檢查,有些遺傳性癌症可以使用預防性投藥,甚至有些人願意接受預防性切除,但要進行這樣的手術之前,必須經過多次的諮詢與討論。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可怕,目前遺傳性癌症可預防也可治療,已經有針對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設計出特定的藥物,將來,研發出預防性藥物也指日可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08 名人.葉北辰
失智課程/讓失智長輩安心過年 WaCare提供照護撇步
春節將至,親友團聚,若家中有失智長輩,有人來拜年時,如何讓他們互動順利?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葉北辰在「WaCare遠距健康」平台教導三步驟,首先要讓長輩有心理準備,再把長輩的狀況告知來訪親友,過程中讓長輩有定向感。 葉北辰指出,一般人在年節假期常常多睡一點,多吃一些平常少吃的東西,等過完年再回到原本的生活,但對失智症長輩來說,過年時生活節奏容易被打亂,再加上可能遇到一些平時不太有機會見到的親友,對他們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讓失智者安心與人互動,葉北辰建議,先向長輩說明「過年」是什麼?預先告知有誰要來拜訪,甚至先讓他看來訪親友的照片。對於來訪的親友,「可以先打預防針」,也就是預先告知長輩可能會重複問問題、不記得你是誰等。更重要的是,在整個互動過程中,讓長輩知道今天會發生什麼事,大約何時結束。長輩是我們年節所有記憶的起點,如今長輩若因為失智需要照顧,如何讓他們在年節時分過得自在平安,「udn×WaCare」邀請各領域專家提供春節照護撇步,歡迎上網尋求最需要的方案,也歡迎分享年節故事,有機會獲得紅包。>>活動網址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社區健康前哨站降低疾病機率 遠離長照風險
嚼食檳榔二十多年的59歲郭大哥很想戒檳,卻總是脫不了癮。某日他無意間來到「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馬偕健康日」,才知道醫院提供一系列健康促進活動,於是報名參加淡水社區醫學中心辦的社區戒檳班,終於順利脫癮,擺脫口腔癌威脅。他和太太相當感激,決定一起應徵醫院的社區志工,奉獻一己之力也獲得衛福部優良志工表揚,協助院方幫更多民眾的健康把關。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成立13年,深入社區做身心靈健康衛教。類似郭大哥找回健康的故事,13年來經常在北海岸的淡水、三芝、五股、蘆洲、八里等地發生,讓淡水社區醫學中心能有說故事的機會。淡水社區醫學中心於2007年成立,一開始由專業醫事人員進入社區提供民眾身心靈全人的健康促進活動、諮詢與檢測。之後有感於健康識能深植社區的重要性,開始逐步打造「在地人服務在地人」賦權永續的服務模式,至今共招募超過540位在地志工,不僅協助民眾追蹤三高、BMI與腰圍,也活絡了整個在地社區民眾健康營造的熱情。其成果不只獲得多項國內外大獎,這個社區健康營造網絡組織也得到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洪大川說,這是馬偕博士的醫療傳道精神,而淡水是大台北地區相對老舊的城鎮,交通與就醫不便,成立社區醫學中心的目的是希望能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促進服務,提高民眾健康自主管理的能力。但想結合社區力量並深入社區非易事。「幸好,當時淡水鎮正準備申請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會員認證。」洪大川說,他們透過時任鎮長的蔡葉偉幫忙,加上院方的支持與奔走,獲得地方領袖及社團組織的認可,帶頭率領社區民眾加入志工團隊。志工皆須通過基礎訓練及特殊訓練兩道試煉,院方也貼心地幫每一位志工保險並舉辦志工年終旅遊、餐會等感恩活動。歷經五年,淡水社區醫學中心做出口碑。「這效應像是滾雪球,愈來愈多社區主動找我們合作。」洪大川強調,這服務沒有營利性質,感謝志工幫助馬偕把服務送進社區、回饋社區。民眾到健康服務站接受服務次數愈多,血壓自我控制愈好。這套由淡水馬偕醫院與地方志工攜手拉起的社區健康網絡,如何促進民眾健康?馬偕紀念醫院淡水社區醫學中心主任詹欣隆說,淡水社區醫學中心已在淡水、三芝、八里、蘆洲、五股五個行政區內,打造73個健康服務站,其中包含25個雲端型服務站,未來也會逐步將健康服務站全面雲端化,民眾可透過服務站提供的量測裝置或自身穿戴式裝置,以App連結手機,透過藍牙傳輸健康數據回到醫院,提供及時監測。根據社區醫學中心蒐集的資料,統計分析顯示,民眾到健康服務站接受服務次數愈多,血壓的自我控制愈好;若民眾有下載App隨時追蹤血壓值及醫護人員的衛教諮詢資料,血壓控制率也比未下載App者來得高。「可見定期量血壓能有好的血壓控制。有研究證實,血壓控制得當,中風機會也降五成。」洪大川說,假如發現民眾已達到中度高血壓以上,志工會協助轉介民眾至醫療院所治療。醫師、藥師、營養師走進社區,未來增加雲端服務。健康服務站也固定時間利用遠距心電圖偵測民眾是否有心房顫動,一旦發現,也會建議民眾掛號治療,預防栓塞性中風。此外,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及癌症篩檢師等多職類專業人員也會走進社區,提供疾病症狀、藥物及飲食衛教。「這些都有助社區民眾降低疾病發生,延緩落入長照風險。」據統計,每年由健康服務站轉介至淡水馬偕醫院就診的病人,一年超過350名,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心律不整等慢性病人,院方更提供便利就醫的綠色通道;此外針對一般輕症病人,服務站也會就近轉介至基層醫療院所,方便民眾就醫。自2013年開始,社區健康服務站每年服務的人數,從五萬多人增加至2019年的十萬多人,總服務量逾79萬人次。每一位民眾每年平均的量測次數,也從一年的8.4次增加到23.8次,成長快速,讓民眾養成健康日常化的習慣,扮演著社區健康前哨站的角色。淡水社區醫學中心的執行成果豐碩,不只發表論文及演講,也吸引許多國內外機構前來觀摩分享學習。洪大川說,未來會持續增加健康服務站的心理衛生及運動復健等服務,同時讓服務雲端化,增加服務的深度、形式與範圍,精益求精,落實「預防勝於治療、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理念,串起社區民眾健康意識達到醫院、社區民眾、國家政府三贏的成果,以因應未來人口快速老化帶來的更大挑戰。
-
2021-01-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出院外界仍會指指點點 衛生局曝:承受巨大壓力
部桃染疫護理師案863,其同住家人、高齡80多歲的婆婆,前天確診後隨即病逝,成為這次部桃群聚感染首例死亡個案,群聚感染也累計19人確診。桃園市衛生局負責出院後的心理輔導,坦言確診者就算已出院,要承受的心理壓力還是很大。「新聞每天都在報,身邊的人都知道他是誰!」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長洪健翔指出,即便中央和媒體都用「案XX」代稱個案,但身旁的醫護人員、家人朋友,甚至是生活圈周遭的人都會知道個案是誰,這對個案來說會成為拋不開的心理壓力。洪健翔透露,先前新聞矚目的那些確診者,即便經治療後出院,有時還是會被指指點點、貼標籤,心理壓力都很大,多數人都有尋求衛生局的心理輔導,社工、心理師介入輔導一段時間後,生活才逐漸回到正常軌道。洪健翔表示,若確診者設籍在桃園市,會請社工師用電話聊天做評估,目前和臨床心理師公會及桃園市諮商心理師公會有合作,如有需要公會會派出心理師對個案進行輔導。除針對出院的確診者進行輔導外,去年疫情爆發後也建置一隻安心減壓專線(03)3340935分機3069,提供給對疫情有恐慌、認為受到歧視的民眾使用,洪健翔笑說,多數民眾還是都直撥1922或衛生局防疫專線0800-033-355。防疫專線每天要接300多通,但安心減壓專線每天卻僅有6至10通,數量懸殊大,洪健翔解釋,大家都會覺得自己沒心理壓力,但常在問問題時,情緒一上來就變得激動,電話就會趕緊轉到心理健康科。洪健翔坦言,自部桃疫情爆發後,近期防疫專線轉到安心減壓專線的數量明顯增加,不少民眾情緒激動,不解為什麼他需要隔離,也有人崩潰的說,「被居家隔離,以後要怎麼見人,大家都躲我」,呼籲民眾如有需求可撥打安心減壓專線。
-
2021-01-30 養生.抗老養生
擁有面對「孤獨」的能力!中年就要開始準備二件事,讓年老也能很幸福
隨著壽命愈來愈長,女性又活得比男性更久,獨自生活的那一天到來之前,該怎麼學會一個人也很快樂?內政部日前公布「107年簡易生命表」,國人107年的平均壽命為80.69歲,比106年增加0.3歲,再創新高。就性別來看,107年男性平均壽命為77.55歲,比前一年增加0.26歲;女性平均壽命則為84.05歲,增加了0.35歲。 隨著醫療水準提升、運動風氣盛行、食品安全意識抬頭等因素,國人平均壽命呈現上升趨勢,且長期以來,女性都比男性更長壽。以最新數據來看,女性平均比男性多活了6.5年。 受到高齡化、少子化等社會變遷影響,許多女性年老後都必須面臨獨自一人生活的情況。想要活得快樂,勢必得擁有面對「孤獨」的能力。問題是,該怎麼化解孤獨?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一個人也能很快樂! 諮商心理師林靜君接受採訪時表示,老化並非一夕之間發生,而是一個歷程,某種程度上甚至是一種「失落的過程」。想要老後過得好,中年就要開始準備! 首先,必須接受自己正在經歷老化的事實,接受之後,就能敞開心扉學習因應的方式,即使年齡增長,也可以正面以對。 從本質來看,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人本來就是孤獨的。例如,面對死亡時,沒有任何他人可以代替我們,每一個人都只能獨自面對,這便是一種孤獨。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害怕孤單,仰賴工作、維持人際關係等方式讓自己不孤獨,但這些都是對他人、對外在環境的一種依賴。既然人的本質是孤獨,學會與自己相處,靠自己就能享受生命的豐富,才是真正的不孤單! 林靜君建議,中年就要開始「一個人的練習」,一個人散步、閱讀、喝咖啡、看電影也不覺得孤單、難受,反而樂在其中,這樣才是靠自己的力量不孤單,靠自己就能陪伴自己,自己就有能力過得很快樂。 有自己陪伴自己,獨處也很幸福! 具體的做法是,有意識地去感受每次的「一個人」,並且刻意安排時間練習,例如每周撥出1~2小時單獨活動。若真的沒時間,利用下班的通勤時間也可以,並在過程中細細品嘗「此時此刻,我是一個人」的感受,看待外界人事物的感覺就會開始有所不同,相當奇妙。 多練習幾次,將會逐漸發覺一個人的樂趣,獨自一人,卻不孤單! 當然,想要打造健康快樂的熟齡生活,多交朋友仍然十分重要,但林靜君提醒,身處人群之中時,不見得就不孤單,有時,孤獨的感受甚至可能更強烈。 而且,當我們與他人在一起時,就會對別人有所期待,例如期待身旁的人與我們聊天、對我們說的話有反應,只要對方沒有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式,強烈的失落感就會襲來。 學會獨處之後將會發現,獨處的我們並非孤單,因為總是有一個「自己」在陪伴我們自己,即使沒有他人的陪伴,自己也能很滿足。 因此,以下這兩件事應及早準備,最晚從中年就要開始,讓年老也能很幸福。 1. 練習一個人,感受自己的生命豐盛2. 培養興趣,享受一個人也很快樂 身心都健康,熟齡生活很美好! 人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長壽現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種進步。若是生活品質良好,長壽不失為一樁好事,但若健康狀況不理想,長壽便成了一種折磨。 隨著壽命延長,民眾也愈來愈重視養生,但普遍以身體健康狀況為主,忽略了心理層面的健康,尤其是面對孤獨的能力。 所謂的「健康」應包含身心健康,身體強健之外,心靈豐富、精神獨立,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並且讓老化不再可怕,反而「老」得很有希望!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別人看不見的成長,都在獨處時!傾聽自己,釐清什麼該放下、什麼該繼續提起前進.50歲後累積感恩時光!15個值得收藏的金句,讓人生過得更輕鬆、被幸福感填滿.嫁個好老公就能得到一切?精神科醫師9句話告訴你,依附男人等於慢性自殺!
-
2021-01-27 科別.精神.身心
「繭居族」的憂愁與治療 醫師:勿輕忽應及早處置
吳姓大學生個性內向、慢熱,休學2年多,幾乎每天都待在家,作息日夜顛倒、鬱鬱寡歡,對復學或工作毫無想法,更排斥與人際互動,甚至與家人吵架,經前往醫院精神科就診,研判應為「繭居族」,醫院呼籲外界應正視此族群精神狀況,切莫輕忽。吳姓大學生本月經母親前往衛福部新營醫院就診,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周忻薇表示,吳員狀況類似於日本厚生勞動省所定義的「繭居族」(引きこもり));特徵是一個人拒絕就學、就業,不願參與社交活動,且幾乎沒有親近朋友,有超過6個月時間,都處於社交退縮生活型態中。周忻薇指出,「繭居族」,家人有時會誤將繭居視為是好吃懶做、不負責任,但實際上繭居族,往往承受了極大心理痛苦,對自己現況感到失望、挫折、罪惡卻無能為力,長期下來可能進一步發展出憂鬱症、社交焦慮症或其他心理問題。周忻薇說, 事實上要讓繭居族憑藉自己力量走回人群,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繭居行為背後涉及複雜心理因素與社會適應息息相關,一再拖延將會錯過重返學校或職場機會,讓繭居族更加灰心。因此,父母若發現孩子有繭居問題,應積極鼓勵孩子就醫,透過專業心理治療介入來幫助孩子處理當前困境。若孩子不願意,父母也可以先來接受衛教和諮詢,學習更適合互動方式來幫助孩子打開心門,增加後續接受治療意願。
-
2021-01-27 科別.精神.身心
當憂鬱症患者告訴你想輕生,該怎麼辦? 4句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
「我覺得我要完蛋了」、「我活不下去了」、「我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話不只是單純的情緒低潮發洩,而是憂鬱症患者每日上演的真實心聲,當他們有這些念頭時,代表悲傷、絕望的情緒已達臨界點,即使用盡了一切方法,依然無法排除痛苦,最後選擇自殺的道路,來逃離黑暗深淵。 憂鬱症 分為「想死」與「不想活」兩個面向 究竟,憂鬱症為什麼難以走出來?甚至讓人痛苦到活不下去?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章秉純說明,憂鬱症患者想輕生的原因很複雜,難以一概而論,但大抵上可分為「想死」與「不想活」兩個面向。「想死」多與個人不公平的感受有關,或是表達對世界的控訴,患者過去所遭遇過的陰影或悲慘經歷,像是:從小被別人霸凌、被原生家庭虐待等,都會讓人產生痛苦、絕望、不滿的感受,覺得為什麼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想活」的情況則更嚴峻一些,代表著對世界絕望,已經沒有活下去的能量,例如:罹患重病、遭逢重要親友的死亡等。患者已失去讓自己感到快樂的能力 憂鬱症患者必須經常忍受一次又一次低潮的襲擊,獨自面對掙扎與痛苦的情緒,而這樣的情緒並非「正面思考」或「想開一點」就會好轉,因為患者的大腦在生理因素和長期壓力的交互作用下,已失去了讓自己感到快樂的能力,當無法撐下去的時候,就會覺得或許選擇結束生命可以停止悲傷的輪迴。章秉純補充,憂鬱症患者的輕生情緒常是累積而來的,在引發實際的自殺行動事件之前,通常已累積了非常多的負面感受,當憂鬱繼續惡化時,患者可能還會產生「幻覺」,耳朵會聽到有人在罵他、說他不好,甚至叫他去死,而這些感受將影響患者走上自殺的道路。 避免情緒勒索、叫對方想開一點 身為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往往很難理解對方內心的痛苦,也不知道要如何勸慰對方從輕生的念頭走出來。章秉純建議,與其請對方「看開一點」、「不要想太多」,不如轉而支持他:「我知道你盡力了,現在對你來說的確很痛苦,我們一起想一想,還有沒有什麼別的選擇可做呢?」,或者也可以說「過段時間情況或許可能改變,我們一起等等看」。盡量不要逼問對方「為什麼想尋死?」或是輕率地說出「事情會慢慢好轉」、「你不在了大家都會難過」等情緒勒索話語,因為這可能會讓患者的壓力過大或是認為身邊的人僅是將問題單純化,使患者產生無助、自責與罪惡感,甚至關起溝通的心門。 陪伴就是最大的支持 即使不知道要說什麼安慰的話,也可以靜靜地耐心陪伴對方,因為光是待在對方身邊,就能給予憂鬱症患者很大的支持。而在情況允許下,建議可陪他一起至身心科就診,讓專業的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這麼做也能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不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所干擾。章秉純說,若將憂鬱症患者的大腦想像成一塊鋼板,患者服用藥物,就是將大腦鋼板融化,來爭取醫療介入、認知重塑的時間,專業醫師再接續協助患者改變想法、給予支持、賦予能力,加上親友的耐心陪伴,才能為患者大腦刻出新的思考方式、賦予新的意義,慢慢幫助他們走出憂鬱的深谷,降低自殺的風險。 source=index201607">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詢專家/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 章秉純)延伸閱讀: ·台灣每年近4千人自殺死亡! 微笑的背後可能就是憂鬱,臨床心理師教2招防心病 ·憂鬱症不是因為想太多! 常見5大症狀都是求救警訊
-
2021-01-20 名人.葉北辰
葉北辰/「幾點了?我吃飯了沒?」失智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資深主持人侯昌明曾形容,照顧失智症父親的過程絕無冷場,指的是失智症長者總是重複問相同問題,大大考驗照顧者的耐性。面對跳針式的問話,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提出三個回應技巧,幫助照顧者創造新情境,避開問句地雷。確立優先照顧目標根據「失智•時空記憶旅人專頁」長期以來的照顧者心聲,不少失智症者不時會重複發問,例如「幾點了?」、「我吃飯了沒?」,隨講隨忘。葉北辰要照顧者先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當下的照顧目標是什麼?」他列出三項照顧目標,提供照顧者比對,哪一項是你的優先目標?照顧目標一:增加互動品質,與失智症者維持連結。照顧目標二:待會要做什麼事情?照顧目標三:希望停止長輩當下重複問問題的行為。不趕時間 對話當互動如果照顧者選擇的是目標一,也就是維持與失智症長者的互動,若家屬的個性是不急不躁,當下不趕時間、氣力和心情都不錯的話,建議可以將重複問問題的環節當作是和長者互動的親子時間,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不厭其煩解釋,藉著讓長者聽話、問話的過程,增加生活互動。儘管失智症長者可能會隨講隨忘,但他會記得和親人遊戲式對話的感覺是溫暖、被支持的,這個「跳針時刻」反而將成為家人之間重要的回憶。簡潔回答 勿超過五字若照顧目標是二,著重在等一下要做什麼事?例如與長者出門、吃飯等,建議可利用失智症者隨講隨忘的特性,盡量用簡潔的回答代替解釋型的說明。葉北辰表示,當失智症者問問題時,第一次先詳實回答,不必預設長者一定會重複問問題,且當長輩繼續追問時,千萬不要假裝沒聽到,改用「簡短回答,而且最好不要超過五個字」。舉例來說,若照顧者準備帶長者出門用餐,可簡單的說「我們要出門」,而不是複雜的說明「我們要去某家餐廳,和親友碰面吃飯」,避免長輩繼續追問的機會,也節省精力好應付接下來的活動。轉換情境 給新的資訊若照顧家屬的目標是三,希望長輩當下就停止問問題,此時主動出擊,轉換情境是最佳對策,舉例來說,當長者問「去哪裡?」,照顧者回答「我們要出門,來,把鞋子穿好,衣服穿上」或轉移焦點問他「冷不冷?」,甚至交給他一個外出提袋,轉換情境,主動給他新的資訊或刺激,或能暫時成功轉移跳針式的對話。葉北辰從不少照顧者的遭遇觀察,有些樂觀的照顧者認為可以配合長者演戲,也是一種幸福,例如塞麥克風給長者唱歌,阻止問話也是有趣的一招;有些照顧者則說靜思語「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也是對策之一。而看著病程持續變化的長者,家屬不免感到挫折、悲傷,「以前長輩是我們的支柱,如今逐漸衰弱,變得不一樣了」,他提醒家屬要容許自己可以悲傷、有情緒,別將重擔留在自己身上,因為照顧自己的情緒才是好好照顧的第一步。應對失智長者重複發問有對策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
-
2021-01-15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品質有認證 「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名單出爐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名單,全台共61家,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這次品質認證醫院打破過去的醫療模式,整合相關科別,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王英偉表示,過去未推動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民國93年到97年癌友五年存活率為50%,推動癌症醫院品質認證超過10年,癌友103年到107年的5年存活率為63%,逾8成癌症病人在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接受治療後。王英偉表示,癌症治療的複雜度高,常需要不同科別互相配合,這次品質認證醫院打破過去醫療模式,整合相關科別,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今年新增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進入名單。王英偉進一步說明,除了腫瘤個案管理師外,還有集合腫瘤內、外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等組成跨科別團隊,透過定期開會,充分討論並確認每位病人的檢查結果,使治療計畫更完整;再加上營養師的飲食照護、心理師的心理諮商,以及安寧緩和照護團隊等,以病人的安全與生活品質為醫療團隊共同目標。王英偉提醒,癌友一定要按時回診,民眾接受四癌篩檢結果為陽性,務必回醫院進一步檢查,勿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延遲回醫院篩檢、診斷或治療,不然恐造成病情延誤,加深治療難度。●國民健康署提供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癌友安心就診五撇步:1.選認證醫院:選擇通過認證的醫院就醫。2.出入戴口罩:以正確步驟「開、戴、壓、密」配戴口罩。3.落實勤洗手:落實正確洗手及「三前三後」的洗手時機(三前:用餐前、與病人觸碰前、看病前,三後:看病後、擤鼻涕後、上廁所後)。4.緊急要就醫:當出現如呼吸困難、頑固性疼痛、發燒等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等症狀時,要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立即就醫。5.停留要縮短:就診後請根據指示儘快完成檢查、治療或取藥,並離開醫院,避免過多的人群接觸。
-
2021-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暄媽回想二十多年前看我的門診的經過寫到:「一天只開放二個初診名額,前一天晚上八點就和先生站在大樓鐵門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開門,搶頭香掛1號。」看到這一段敘述,心裡覺得暄媽長期照顧小暄已經夠辛苦了,為了醫療還要承受這個掛號的折磨,我感到非常抱歉。想在這裡對兒童精神科(心智科)的診療工作做個說明,以減輕我的罪惡感。四十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智障、自閉症、過動症等神經發展障礙是每次門診都會碰到的,譬如一個十個月的孩子叫他沒反應,是自閉症嗎?一位父親帶著五歲還沒有語言的孩子,希望孩子能講話和一般孩子一樣上小學。一位母親帶小四的孩子來門診,孩子沒有發任何有意義聲音,只會拉媽媽的手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媽媽希望孩子能講話,將來能工作養活自己。一位母親被導師逼著帶小五的孩子來門診,雖然其他老師都不認為孩子有問題,但導師堅持要我鑑定是不是注意力不足症或學習障礙。不上學、害怕離家、焦慮不安、憂鬱不快樂、暴躁易怒等情緒問題,以及厭食、暴食等飲食和尿床遺糞等排泄問題,還有打架、偷竊、物質濫用等行為問題,都是兒童精神科常見的服務內容。這些臨床問題,一直到現在,大部分都不能像身體疾病,用驗血、驗尿、照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檢驗、檢查來診斷,而要靠觀察、實地診察兒童,詢問照顧者和相關的人,收集完整的資訊,醫生將這些資訊和腦袋裏的教科書和文獻記載的知識,結合臨床經驗,作成臨床診斷,然後分析「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參酌家庭/學校可以動用的資源,和醫療團隊具備的十八般武藝,作成對這個家庭處理「問題」的建議,並將這些結果逐一和父母及(可以瞭解的)兒童討論,作成治療的暫行辦法,執行一段時間後,在複診時檢討執行情形和問題變化情形,必要的話給予修正。上述初診診療的過程至少要40至50分鐘,有沒有可能縮短呢?由於健保診療費給付不合理,兒童精神科成為醫院不受歡迎能不設就不設的次專科,大部分兒童精神科醫師要兼作成人精神科業務來達到醫院要求的業績。上述兒童精神科的初診診療費在醫院只有一千出頭點,在診所還不能申報,因此造成一些變通的辦法,譬如資料收集不是由醫師執行,而是在等待診療時請家長填一些問卷,交給診間助理計算問卷分數,醫師在診察時看一下問卷結果,只要幾分鐘就告訴家長診斷和開藥或其他治療建議。另有一些醫師,則將資料收集和問題處理分成好幾次執行,一次只做一部分,將診療的次數變多,或是將部分工作轉請心理師和社工師處理。最近幾年,人工智慧(AI)在醫療快速發展,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線上心理輔導(尤其認知治療)去年在歐美進展很快,兒童精神科的診療也受到影響,有可能未來五到十年,由照顧者和教師線上提供相關資料,和兒童的影片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由AI直接分析,結合AI超強處理文獻資訊的能力,協助醫師迅速給予診斷和治療的建議,AI甚至扮演執行治療的角色,這樣,需要醫師診療的時間會縮短。前述40至50分鐘初診診療模式,家長的反應是怎樣的?最常聽到的反應是「服務量太少、掛不到號、預約的時間太久等」,而出現像暄媽排一整個晚上掛號的辛苦現象。對於詳細診療,大部分家長都滿意有詳細的診斷與治療的說明和討論,有些家長很高興一次完整的診療解決他的問題。但也有「問那麼多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做什麼!」 「別的醫師幾分鐘就能診斷開藥,你討論這麼多,還要我們自己做來解決問題,真是差勁的醫生。」我還碰過一個家長,診療結束後,到掛號處要求退掛號費,理由是「只有談話沒有開藥」。顯示我這種診療模式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應該有改良的空間。也許未來有些病人需要的是AI為主的快速診療模式,而需要「人和人之間的醫病關係者」,才由醫師扮演主要診療角色。暄媽顯然對二十多年前我們的診療過程持正面的態度,對診療的建議事項,暄媽和暄爸都努力執行。看到暄媽的文章中舉了許多幫助小暄暄正向地學習和快樂生活的情形,我非常佩服這種「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養育有智能和情緒障礙的孩子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只使父母忘記煎熬,更能使孩子情緒穏定,將能力發揮出來,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過快樂的日子。我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
-
2021-01-13 養生.心理學解密
能靜能動、既自傲又謙虛…有創造力的人擁有的 10 個矛盾特質
提到有創造力的人,你會想到什麼特質呢?是聰明、反應快、天馬行空、外向還是很叛逆呢?美國正向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知名著作《心流》(Flow)的作者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認為高創造力的人的確有和一般人不同之處,但並非智商特別高,而是他們有「矛盾」的性格特質。在他的最新著作《Creativity,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暫譯:創造力,發現與發明的心理學)中,訪談了 91 位高創造力的人,其中有發明家、作家還有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等,他們都曾經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有過獨創之作。他在研究中找出了 10 個有創造力的人擁有的共同特質,但同時也發現,這些人也有這些特質的相反的特質,「他們就像顏色一樣,整合了各種對比色,創造出新的可能性。」這 10 個矛盾特質有:1. 他們能靜能動在該專注做事時,他們可以如石頭般靜靜待在位子上認真工作,同時又有很高的身體能量。2. 他們智慧高過於人,同時又如孩子般天真高創造力的人的確很聰明,可以發現很多人沒有發現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又像個小孩子一樣不成熟,用「神童」來比喻他們再好不過。3. 他們既負責任,又不負責任高創造力的人很自律,該遵守規範也會遵守,但很多時候他們決定做一件事時又不考慮太多後果,有一點點魯莽。4. 他們既現實又天馬行空他們在創造、發想一件物品或點子時,會考量到現實中的需求,但他們生產出的東西又總是有高獨創性。5. 他們既外向又內向內外向並不是二分法,而是像色調一樣有層度之分,而高創造力的人往往落於中間,同時擁有內向與外向性格,他們渴望與人接觸,獲得他人的注意,同時又很需要自己的獨處時間。6. 他們既自傲又謙虛他們很為自己的才能驕傲,但同時他們也知道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若沒有前輩的啟發和他人的協助,自己也不會生產出如此獨創的作品。7. 他們同時有陽姓和陰性的特質在 Csikszentmihalyi 的研究中發現,在有創造力的女生身上可以發現高企圖心、高野心等陽性特質,而在有創造力的男生身上則可以發現溫柔等陰性特質。8. 他們既尊重傳統,又很叛逆他們了解社會、文化規範,並願意遵循,但若發現其中的不合理,他們可是不會乖乖的就範。9. 他們既主觀又客觀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作品總是充滿熱忱,但無論再怎麼愛都能保留一點「客觀視角」,去檢視其中需要改進的地方。10. 他們有時欣喜有時情緒混亂他們在工作中總是獲得很多成就感,也有很多失落的時候。推薦閱讀:【看透焦慮情緒】專訪諮商心理師吳姵瑩:「好好地允許自己休息。」Csikszentmihalyi 認為這十個矛盾特質是在高創造力的人身上被發現的,但並不是只有這十個特質才能說明高創造力的人的特質,就算沒有同時擁有這十個特質,也不代表這個人沒有創造力。這項研究給我們了一個啟發:有創造力並不完全是天馬行空、打破規則、跟隨熱情,很多時候,符合現實、遵循規範並客觀看待自己也是創造力重要的內涵。參考資料:1.《Prolifiko》:The 10 opposing character traits of highly creative people2.”Creativity,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心理學研究】有創造力的人擁有的 10 個「矛盾特質」:既外向又內向、既現實又天馬行空
-
2021-01-09 養生.聰明飲食
愛喝美式你比較衝動,喝拿鐵的個性是? 心理師從「10種咖啡」看出你的性格
由於我自己是個每天都需要喝杯咖啡的人,因此,常常有機會觀察別人喝咖啡的口味和生活哲學之間的連帶關係。我發現,成長背景、工作性格、生活風格不一樣的人,對咖啡的喜好亦完全不同,有人講究咖啡豆的品質和風味,有人愛喝黑咖啡,有人只喝低咖啡因的咖啡,有人堅持喝虹吸式酒精燈煮的咖啡。有趣的是,他們的生活哲學幾乎和他們所選擇的咖啡口味不謀而合。【喝黑咖啡的人】個性較為直來直往、做事重視效率愛喝黑咖啡的人喜歡簡單的口感,特別是苦澀回甘的口感,個性上相對獨斷一點。如果偏愛曼特寧等重烘培咖啡口感的人,個性較為激烈、衝動一點。偏愛酸味、果酸味口感的人年齡多半比較年輕。而不少年長者較偏愛厚實、可以在嘴巴裡回味很久的咖啡。【喝調和式咖啡的人】個性上比較享受安逸,不愛勉強自己吃苦喜歡嘗試不同品種咖啡豆混合成調和式咖啡的人,由於調和式咖啡喝不出每種咖啡豆獨特的口感,個性上喜愛嘗試新鮮事物、想像力較豐富,也相當熱衷於交朋友,但有時會有點孩子氣。會點調和式咖啡的人,多半不喜歡太苦、太酸的口感,個性上比較享受安逸,不愛勉強自己吃苦。【喝即溶咖啡的人】隨遇而安,較不善於事前做好規劃一般來說,喝三合一即溶咖啡的人很少是為了品嚐咖啡的香醇,多半是為了提神的目的。所以,喝三合一即溶咖啡者的生活態度,就像他選擇的咖啡一樣,屬於實用派。他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夠立刻看到結果,至於結果完不完美,則不會那麼在乎,有時甚至會為了爭取速度而犧牲品質。【喝虹吸式酒精燈咖啡的人】堅持自己一貫的做事方式,非常注重做事的過程喜歡喝這種咖啡的人,多半也很堅持自己一貫的做事方式,非常注重做事的過程,倘若過程讓他覺得有瑕疵,那就算結果圓滿完成,他們依然覺得不完美。不過,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如果太堅持自己一貫的做事方式,而不知隨著時代的變遷適時調整,就很容易成為別人眼中固執沒有彈性的人。【喝濃縮咖啡的人】個性比較果斷,追求味道強烈的人生喜歡喝濃縮咖啡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轟轟烈烈的,他們的感官需求似乎比較強烈,咖啡要喝最濃的、酒要喝最烈的、菜要吃最辣的,不然就不過癮。為了追求味道強烈的人生,喝濃縮咖啡的人常常會從最少的資源中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也因此,他們的腳步總是走得比別人快,生活亦過得比別人濃烈。對他們來說,人生就像濃縮咖啡的味道一樣,又濃又苦。【喝拿鐵咖啡的人】個性通常比較溫暖,樂於助人喝咖啡喜歡加奶加糖的人,個性大多偏向溫和、隨和,尤其是喜歡欣賞美麗咖啡拉花的人,不少是屬於浪漫主義者,注重美感及氣氛。愛喝拿鐵咖啡的人,樂於花自己的時間幫助別人,不過,如果花太多時間在別人身上,有時反而會疏於照顧自己。【喝卡布奇諾咖啡的人】較講究生活品味,希望人生能過得多彩多姿在咖啡和牛奶的比例上,拿鐵咖啡的牛奶比例比較多,而卡布奇諾(Cappuccino)的咖啡比例較多,濃濃的咖啡上打上綿綿的奶泡,再撒上肉桂粉,口感層次多元。所以,喜歡喝卡布奇諾咖啡的人,較講究生活品味。可別小看一杯小小的卡布奇諾,裡面的滋味可多了,有肉桂、乾檸檬片、以及鮮奶泡混合咖啡的香味,就像卡布奇諾富含多種滋味一般,喜歡喝這種口味咖啡的人也希望人生能過得多彩多姿,讓人回味無窮。【喝用電咖啡壺咖啡的人】在別人需要幫助適時伸出援手,不會見死不救在許多大辦公室裡,經常可以看到咖啡上癮族用電咖啡壺煮一大壺咖啡,不但自己想喝的時候隨時可以享用,還能分享給其他跟自己一起同甘共苦的夥伴們。通常會將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的人,在別人需要他們的時候多半也會適時伸出援手,不會見死不救。回想多年前在美國遊學時,就經常受到電咖啡壺族的熱情照顧,每當我唸書唸到精神不濟,就會有同學適時遞上一杯咖啡,當時真的覺得對方是日行一善的童子軍,心中充滿無限的溫暖與感激。【自己磨咖啡豆的獨立派】個性都很獨立,事必躬親不喜歡假手他人喜歡自己磨咖啡豆的人,一般個性都很獨立,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幾乎每件事都喜歡享受DIY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從粉刷牆壁、整理花園到修理汽車,他們都要事必躬親,不喜歡假手他人。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努力幹活,除了享受DIY的樂趣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只有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他們,可說是天生的勞碌命,好在他們也任勞任怨,不會邊做邊罵。【喝低咖啡因咖啡的人】在意細節的完美主義者,較容易感到憂慮喜歡喝低咖啡因咖啡的人,大都非常注重身體健康,他們雖然喜愛咖啡的味道,卻不願冒任何一點生命風險,只好選擇有味道而無本質的低咖啡因咖啡。類推到他們的行事風格也是屬於會避開風險,不喜歡生活中發生任何不好的後果,在意細節的完美主義者,有時可能過於拘泥細節,加上試圖控制事情的發展,因此較容易感到憂慮。心境轉變咖啡選擇跟著改變心理學家德瓦斯拉強調,個性與咖啡類型並非完全畫上等號,習慣喝黑咖啡的人,有時候也可能會嘗試簡單的即溶咖啡,更有不少人習慣數種咖啡交替著喝。以前我是卡布奇諾的愛好者,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會點杯香香濃濃的卡布奇諾,邊喝邊瀏覽周遭景物,抱持的生活哲學是:既不想為工作犧牲一切,更不愛嚴肅度日,人生以快樂為目的。但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改變,現在我比較偏愛單一咖啡豆煮的咖啡,喜歡簡單純淨的口感。再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愛什麼時間喝咖啡都可以,晚上以後就要克制想喝咖啡的欲望,以免干擾睡眠。除了需要考慮生理狀況外,我也覺察到,自己會依據現實需要、心情轉換來點杯咖啡,以滿足身心的需求。沒想到咖啡的影響力這麼大,能為我們的人生製造酸、甜、苦、澀各種不同的滋味。書籍介紹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作者:林萃芬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4/14作者簡介林萃芬: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著作: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鍛鍊,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www.fannyeq.com.tw延伸閱讀: 「老爸在世時幫你出資創業,你當然要把媽接過去住...」一場中風,改變了一個家
-
2021-01-02 科別.精神.身心
從「鬼滅之刃」談睡眠障礙 部苗心理師建議做集中呼吸
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熱映,引起不少觀眾的情緒旋風和內在共鳴,衛福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指出,劇中有一幕讓他印象深刻,就是一些乘客及車長為了做好夢,不惜幫鬼做事。不管在影片或現實中,人對美好的嚮往不會改變,相對期待能睡好更是所有物種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余錦星指出,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睡眠障礙有難入睡、易中斷、早醒、睡眠品質不佳,久睡後仍感到疲憊、惡夢連連等類型,睡眠障礙可能受環境、疾病、情緒、藥物、飲食、年齡、生活作息等單一或多重因素影響導致;短暫睡不好,不叫做睡眠障礙,但長期睡眠差,可能就會對身心造成影響,讓人感到疲憊、專注力不好、記憶力變差,情緒變得暴躁、焦慮、憂鬱,血壓變高、免疫系統下降等問題出現。要改變睡眠問題,一定要找出原因,才能有效處理及改善,余錦星建議可先嘗試自我檢視,調適生活環境及習慣,例如放慢生活步調、午後不要攝取含咖啡因的食物、適當運動、減少3C產品使用、午睡不要睡太久、晚餐不要吃太飽並攝取適當含有色胺酸、維生素B、鈣、鎂等飲食。余錦星建議,平常空閒時可多做影片中炭治郎的集中呼吸,先專注於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受吸氣時空氣在鼻孔進入體內,呼氣時氣體由鼻孔竄出的感覺,輕鬆的吸氣,慢慢地吐,之後漸漸把呼吸速度放慢,直到心裡感到平靜,到達放空的狀態,常練習且之後在睡前使用能帶來效果,但如果無效或效果不好時,提醒還是找專業人員協助與治療,藉由心理諮詢或藥物輔助來改善睡眠的困擾。
-
2020-12-26 名人.葉北辰
溝通技巧/高齡門診最愛問:失智症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資深主持人侯昌明曾形容,照顧失智症父親的過程絕無冷場,指的是失智症長者總是重複問相同問題,大大考驗照顧者的耐性。面對跳針式的問話,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提出三個回應技巧,幫助照顧者創造新情境,避開問句地雷。確立優先照顧目標根據「失智•時空記憶旅人專頁」長期以來的照顧者心聲,不少失智症者不時會重複發問,例如「幾點了?」、「我吃飯了沒?」,隨講隨忘。葉北辰要照顧者先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當下的照顧目標是什麼?」他列出三項照顧目標,提供照顧者比對,哪一項是你的優先目標?照顧目標一:增加互動品質,與失智症者維持連結。照顧目標二:待會要做什麼事情?照顧目標三:希望停止長輩當下重複問問題的行為。不趕時間 對話當互動如果照顧者選擇的是目標一,也就是維持與失智症長者的互動,若家屬的個性是不急不躁,當下不趕時間、氣力和心情都不錯的話,建議可以將重複問問題的環節當作是和長者互動的親子時間,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不厭其煩解釋,藉著讓長者聽話、問話的過程,增加生活互動。儘管失智症長者可能會隨講隨忘,但他會記得和親人遊戲式對話的感覺是溫暖、被支持的,這個「跳針時刻」反而將成為家人之間重要的回憶。簡潔回答 勿超過五字若照顧目標是二,著重在等一下要做什麼事?例如與長者出門、吃飯等,建議可利用失智症者隨講隨忘的特性,盡量用簡潔的回答代替解釋型的說明。葉北辰表示,當失智症者問問題時,第一次先詳實回答,不必預設長者一定會重複問問題,且當長輩繼續追問時,千萬不要假裝沒聽到,改用「簡短回答,而且最好不要超過五個字」。舉例來說,若照顧者準備帶長者出門用餐,可簡單的說「我們要出門」,而不是複雜的說明「我們要去某家餐廳,和親友碰面吃飯」,避免長輩繼續追問的機會,也節省精力好應付接下來的活動。轉換情境 給新的資訊若照顧家屬的目標是三,希望長輩當下就停止問問題,此時主動出擊,轉換情境是最佳對策,舉例來說,當長者問「去哪裡?」,照顧者回答「我們要出門,來,把鞋子穿好,衣服穿上」或轉移焦點問他「冷不冷?」,甚至交給他一個外出提袋,轉換情境,主動給他新的資訊或刺激,或能暫時成功轉移跳針式的對話。葉北辰從不少照顧者的遭遇觀察,有些樂觀的照顧者認為可以配合長者演戲,也是一種幸福,例如塞麥克風給長者唱歌,阻止問話也是有趣的一招;有些照顧者則說靜思語「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也是對策之一。而看著病程持續變化的長者,家屬不免感到挫折、悲傷,「以前長輩是我們的支柱,如今逐漸衰弱,變得不一樣了」,他提醒家屬要容許自己可以悲傷、有情緒,別將重擔留在自己身上,因為照顧自己的情緒才是好好照顧的第一步。應對失智長者重複發問有對策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更多失智照護技巧,請至udn x WaCare:https://bit.ly/34KSgtQ
-
2020-12-09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焦慮老覺一肚子大便 男不敢再吃暴瘦求助身心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許多民眾因投資虧損、生意一落千丈,出現焦慮到無法下嚥的狀況,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身心科職能治療師吳青燕建議,若有相關症狀,其實可以尋求身心科的輔助,早日回歸日常生活。吳青燕分享,個案順哥(化名)即便年紀輕但熱愛投資理財,早已先為退休生活打算,不過天有不測風雲,這場突然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使得投資嚴重虧損,打亂原本的生活步調,順哥也開始無法入眠,覺得自責對不起家人。吳青燕表示,順哥的心情嚴重影響身體,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一樣順利排便,覺得滿肚子都是大便,因此越來越不敢吃東西,但檢查過並沒有發現腸阻塞等消化問題,但不舒服的感覺仍持續,胃口也越來越小,食不下嚥,短短幾個月就瘦了10多公斤,甚至萌發輕生的念頭。在醫生的強烈建議下順哥才願意嘗試住院治療,桃園醫院身心科病房內有專任職能治療師提供各式團體活動治療,吳青燕說,順哥喜歡書法活動,可參加書法團體藉此降低焦慮感受,更可讓心情有出發的管道,病友間也會互相打氣鼓勵。吳青燕指出,順哥經過住院治療、穩定服藥、培養規律生活作息後,睡眠漸有改善,也能夠吃完一個便當,對排便狀況不再鑽牛角尖,也不再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反倒開始能去關懷鼓勵其他住院成員,整體狀況持續向上提升。吳青燕提醒,若民眾身旁也有這樣的親友,受到重大打擊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有輕生的念頭,除了關懷陪伴外,也可以尋求有提供住院服務的身心科協助,病房中除了醫師、護理師外,還有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完整的照護團隊可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幫助個案重新調整步伐。
-
2020-12-06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上個月下旬,一位女網友出面指控某男精神科醫師,曾以心理治療為名,與她多次發生性行為,讓她度過了一段角色混淆,不知是病人還是女友的痛苦時光。她相信不只一人受害,故選擇站出來。爆炸性的發言,引出數則手法相近的指控,輿論一片譁然。以至於該醫師在衛生局與醫學會尚未完成相關調查程序前,任職醫院已火速批准辭呈。 評論排山倒海。有位不知名的網友吶喊:「教我以後怎麼相信精神科醫師?」實在令人揪心。無論是看診或是心理治療,建立健康、互信的醫病關係,不僅是成功治療的起手式,更是每趟驚滔駭浪心靈之旅的「定海神針」。我想起既是科普又如小說般好看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該書作者羅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是一位在美國執業的資深心理諮商師,她在書中坦誠,心理師也會找心理師協助。先是受訓期間,坐上診療椅接受一定時數的分析,是取得資格的必要條件。即便開始執業,許多心理師還會去看自己的心理師。有時,去傾吐自己工作的情緒負擔,但也有去面對心裡不請自來內在魔鬼的時刻……治療者也有心魔?是的,每個人心裡都有,或大或小,或新或舊。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相信協助病人為自己困境負起責任,了解自己可以(也必須)構築人生,就會促成改變。當人們陷入窘境,走進晤談室,讓治療者為病人捧起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看不到的角落。但病人何嘗不是治療者的鏡子?作者告訴我們,心理治療絕不是單向、而是平行的過程,病人會為治療者開啟自己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治療中是透過治療者的適度回饋,讓病人看清自己,同樣的作用也會發生在治療者身上,彼此都會看見自己還看不見的角落。正因為這是一門高度運用人與人心理連結,換成術語就是「移情」和「反移情」作用的行業,心理師也有自己的心理師,變得不足為奇。為了避免過往和未來的人際關係造成嚴重阻礙,心理治療和其他科醫療很不一樣,你可以讓親叔叔看糖尿病、青春痘,你也可以邀請自己的物理治療師組讀書會,但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就是不行,會違反「雙重關係」(dual relationship)的倫理原則。連跟病人一起打球都要避免,更何況變成男女朋友、上床?但治療者也是人,且鑑於過往斑斑血淚,美國心理學會明文規定,治療者不宜與接受自己治療的個案發展親密關係。就算情況特殊,至少要在終止治療兩年後,才能減少爭議。台灣輔導與諮商心理學會甚至強調,治療者必須證明此段關係非發展自治療關係,且不具剝削特質。無論是電影《危險關係》,還是國家戲劇院曾上演過的《心理醫生愛上我》,在在詮釋了診療室裡的張力與風雨。但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因為人是活在關係裡,透過與人連結而成長。
-
2020-12-05 養生.家庭婚姻
結婚久了就沒有以前的浪漫?婚姻10大煩惱該如何解?
當男女進入婚姻中,總會有徬徨無助或疑惑的時刻,這時候就必須要專業人士來剖析,透過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講解,讓你清楚明白婚姻中不可缺少的真心話,如此一來才能使婚姻生活始終如一,讓夫妻間的感情歷久彌新。Q1:為何人們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其實是「愛情的堡壘」、「愛情的避風港」,因為當你心情低落或是感覺沮喪,需要有人支持或安慰鼓勵的時候,婚姻扮演很好的角色,另一半可以帶給你很多溫暖支持、讓你成長,但是為什麼會慢慢覺得變成墳墓了呢?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認為,很多人在婚姻相處的過程當中,有許多不愉快的情緒都沒有處理,長久下來就很容易變成「情緒過敏」的現象。只要一看到對方,就會立刻挑撥起自己生氣的情緒,等到情緒慢慢累積之後,就會不由自主有心理防衛機制,對於對方的開放度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不想理對方,夫妻雙方越來越冷漠及冷淡,如此一來,就會變成像墳墓一樣的感覺。Q2:多年的婚姻生活還能保有浪漫或愛情嗎?婚姻生活越久,都會進入較為平淡的階段,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解釋,婚姻普遍會歷經幾個不同的階段:一、最滿意及需要適應的階段。二、許多壓力接踵而來的階段。例如:工作、親人相處或孩子。三、漸入平靜和穩定的階段。林萃芬諮商心理師分享,國外研究顯示, 婚姻裡若過於講究浪漫,可能對婚姻是有害的,因為婚姻是非常實際的,有許多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與情侶交往約會時是很不一樣的情況,不是只需要休閒娛樂,滿足雙方的需求即可,還有許多現實面需要大家用理性去面對,如果一直抱持著要浪漫的生活,反而是有害婚姻關係的。Q3:幸福的婚姻,靠什麼維持?要維繫幸福的婚姻,有兩大重點需要注意,分別是性生活的滿意度及感情的品質。通常男性比較重視性的滿意度,反之,女性則比較重視情感的品質滿意度,所以如果希望婚姻是幸福的,這兩點的滿意度都必須相對的高。婚姻生活中,想要經營一段擁有激情的關係,夫妻雙方彼此有共通興趣很重要,甚至情感上要溝通、分享、支持及了解,如此才能提升雙方婚姻的滿意度。Q4:當有孩子後,婚姻生活有何改變?這種改變是好是壞?夫妻有了孩子後,生活會很不一樣,最大的不同是孩子小時候容易哭鬧,使父母雙方心神不寧,且孩子出生之後,可能會把父母當中的一方注意力完全吸過去;另外,為了照顧孩子花很多精力,所以常常累得什麼都不想做,也因為花很多心力在孩子身上,所以對孩子的大小事物都很在意,夫妻也可能因此對於孩子的教養持有不同意見。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有了孩子後,夫妻雙方可以相處及聊天的時間變少,夫妻之間親密的舉動也可能變少,這種情況下,真的會影響夫妻婚姻關係,雖然孩子非常重要,但切記也不要忽略經營感情。Q5:婚姻裡,只要夫妻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嗎?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指出,夫妻溝通是做心理諮商時很重要的一件事,透過溝通來了解彼此的差異性或共同性,而不是只專注在解決問題,因為許多夫妻在與另一半說明該怎麼做比較好時,雖然是理性的,但如果沒有照顧到對方的感受,再好的方式,在夫妻相處過程中都可能會變成摩擦,所以在溝通時需要仔細聆聽對方所要表達的,並確認接收和對方傳遞的是否一致,最後再給予正確的回應,請勿一味地自己一直講,因為夫妻溝通時,如果只想「說服」,這樣的方式就是「有溝而沒有通」。另外,在溝通過程中,如果話題重複或是不斷提同樣的問題,都會讓對方覺得你不夠用心,所以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提醒,溝通的重點從聆聽開始,在聆聽的過程中,再正確的解讀及做一個好的回應,這樣就是最好及最順暢的溝通。Q6:如果無法避免吵架,應如何修復關係?夫妻會吵架是正常的,所以吵架後修復關係就變得很重要,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修復關係最重要的是滿足對方心理需求,因此必須因人而異有不同的應對,如果對方是很重視權力感及價值感的人,在吵架後就要強調他的重要性,例如:「你對家庭最重要」、「我們很尊重你的看法」、「我們不能沒有你等」;如果另一半很重視自由意志,爭吵後可以跟他「一切就交給你了」、「照著你的意思去做」;如果對方非常重視被愛跟歸屬的需求時,就需要表達他在你心目中多麼重要,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在爭吵的過程中,夫妻倆難免口不擇言、唇槍舌戰,這時最好修復關係的方式是肢體語言,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指出,有時候一個擁抱反而勝過千言萬語,因為肢體是傳遞愛跟感受的,爭吵過後必須要有愛的流動,真實熱情的擁抱,反而能讓對方融化。Q7:若夫妻其中一方,總是不分擔家務及照顧小孩,造成另一方的不滿時該怎麼辦呢?分擔家務在婚姻關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如果對方都沒有分擔家務,都由一個人單獨承擔的話,很容易產生不公平的感覺,且在過度勞累的狀況下,很容易變得暴躁、易怒,進而影響夫妻感情品質。對方如果真的沒有分擔家務,要怎麼樣讓對方可以分擔呢?林萃芬諮商心理師建議,運用腳在門檻內的方法來引導,但千萬不要一直抱怨說你都不做家事,這樣反而會讓他更不想做,不妨用漸進式的請求他協助。舉例來說,如果希望對方幫忙做家事,可以從一個最容易入手的開始做,若期盼他幫忙洗米煮飯,第一次是先把米都洗好放到電鍋裡,再跟另一半說匆忙出門請求他協助幫忙按開關;第二次則是將洗好的米放桌上,出門後請另一半幫忙放進電鍋後按下開關;第三次則是說不小心忘記洗米,可以幫忙洗以後,再像以前一樣放進去電鍋。透過每次簡單的一小步,來引導一個完全不做家事的人,慢慢開始分擔家務,這種漸進式的方式,讓他覺得很簡單、容易,才不會在做的過程中,因為沮喪、挫折或覺得自己做不好,而馬上就放棄了。Q8:與另一半的共同話題只剩下小孩時,該怎麼辦?許多夫妻全心全意都在照顧小孩,以至於話題就真的只剩下「女兒在家怎麼樣啊?」「兒子最近在學校怎麼樣啊?」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夫妻感情的經營與照顧小孩同等重要,因為按照吸引力法則來看,如果有共同的話題,才能讓雙方心靈交流,拉近彼此距離。所以如果夫妻倆發現,每天在一起都是談小孩,也許可以嘗試喚醒結婚以前,兩人約會時都在聊什麼話題、雙方共同的興趣是什麼,有沒有哪些活動可以共同去參與,藉此增進彼此的話題,拉近彼此心的距離。若仍然覺得沒有話題可以聊,就從彼此關心以及互相了解對方開始,以免未來孩子長大,夫妻倆相看無語。Q9:許多人曾說,不願意離婚是因為小孩,因為要給小孩完整的家庭。所以為了小孩好,就不該離婚嗎?離婚的確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但為了孩子而留住婚姻,夫妻的互動品質很差,時常爭吵,甚至有肢體衝突反而對小孩更不好,因為最重要是家庭的氣氛,如果孩子從小成長在一個負向的家庭氣氛,常常目睹父母衝突吵架,對於孩子心靈也是很大的影響,使其從小就活在焦慮恐懼當中,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會吵架,這種害怕的感覺,會導致孩子長大後,非常在意別人情緒的反應或選擇避開衝突。林萃芬諮商心理師強調,家庭真正重要的不是離不離婚,而是有沒有情感的交流、家庭氣氛是不是很溫暖,這樣對孩子心靈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Q10:與另一半聚少離多時,該如何維持感情?聚少離多是遠距離夫妻的相處模式,而要維繫感情最困難的重點是「熟悉感」,因為日常生活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當想要傾訴時,另一半卻不在身邊,使得熟悉的感覺會越來越淡;還好現在拜科技之賜,可以視訊來幫助拉近彼此的距離。不過,聚少離多夫妻在「對方心理的轉折」要特別注意,舉例來說:像是工作遇到挫折或是生病,需要別人溫暖照顧時,內心會特別脆弱,這時候如果對方不在身邊,即便有電話及視訊,也沒有即時溫暖的協助。另外,聚少離多及遠距離相處模式的夫妻最重要是建立信賴關係,因為看不到難免會有想像的空間,加上信任很容易被破壞或是因誤會而磨光信任,所以要時時確認對彼此的信任關係,避免因質疑導致信任關係受到影響。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現任/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兼任講師、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台北張老師中心」特約講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經歷/「師範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青少年自我挑戰營督導、多家知名企業顧問、新女性雜誌主編、希代出版企劃總監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結婚久了就沒有以前的浪漫?婚姻10大煩惱該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