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心情
共找到
2617
筆 文章
-
-
2020-05-05 養生.養生
立夏養生首重「護心」 這樣吃這樣睡最養心
腸胃不適嘗新嘗鮮今(5日)天剛好是24節氣的立夏,即夏天開始的時刻。立夏前後冷暖空氣交匯頻繁,人們免疫機能隨之逐漸下降,病菌易感性增強,造成腸胃抗病功能較弱,感冒發燒、腸胃不適也益發猖獗起來。民俗裡,立夏有「嘗新」的風俗,在立夏這天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這種做法對人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在立夏時節合理地調配飲食,可以給整個夏季打下健康的好基礎。這一天可以吃一些竹筍、櫻桃、麥仁、蠶豆等。還可以吃些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開胃。此外,民間人們為了祈求身、心、腿部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順利度過炎夏而有吃竹筍的風俗,稱為全筍。取義希望雙腿也能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跋涉遠路,行道千里。口舌生瘡多進稀食對於人體臟腑來說,立夏時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保證胃腸功能正常,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立夏之後,人們大量排汗會造成人體陽氣不足;皮膚易於開泄,而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及藥品,可以使皮膚適當收縮。烏梅、山楂、木瓜、五味子均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可以用來治療泄瀉、虛汗等病症。夏季裡,推薦大家自己動手在家做山楂糕,美味又健康。立夏後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吃多了油膩,或易上火的食物,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易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為解決此時脾胃功能紊亂,飲食上宜清淡、多補水,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早、晚食粥,午餐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熱,又能補養身體,有利於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此外,鴨肉、蝦、鯽魚、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同樣具有增進食欲、補充營養、消暑健身的功效。養心為主加個午休心與夏天相通應。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通應的。到了夏天,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當氣溫升高後,人們極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所致。此時人們不僅情緒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因此,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立夏之季,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曾記載:“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立夏之後,可適當調整個人的生物鐘,養成晚睡早起的習慣,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增加午休。中午1時到3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所以,中午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反而會讓神氣受損。專家的話1.立夏養生怎麼吃更營養?立夏,水果青菜一定要跟上。腸胃不好的人,絕對不可以吃冰鎮水果,最好是選擇多吃一些涼性或溫性的水果,反季節的水果儘量少吃。涼性的水果包括:梨(腸胃不好的少吃)、香蕉(不要空腹吃);溫性的水果有:蘋果(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吃的一種最好的水果,營養也較好)、檸檬、番茄(胃酸過多者少吃);容易消化的瓜類、水梨、蘋果等也不錯。2.在立夏這個比較特殊的季節裡,身體健康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嗎?立夏前後,氣候變化比較顯著,早晚溫差大(溫差大約在12-15攝氏度),因此人們容易得病,消耗體力的運動對身體都會有一定損傷,所以應適當地做一些有氧運動,每次大約15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來源:39健康網)
-
2020-05-05 科別.婦科
中西醫助孕 39歲媽咪喜得女寶寶
一名39歲女患者,結婚2年都沒懷孕,過去在婦產科就診有都檢查無異常,平常月經規律但周期較長,約45天才會來,這次因月經不規律遲至超過2個月,經看診之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沈俐伶醫師,發現她體質偏氣虛夾痰濕,建議她服用中藥、配合針灸、量測基礎體溫,並建議她接受生殖醫學中心輔助,在中西醫的協助下,三個月後順利懷孕,如今也順利產下女寶寶。沈俐伶表示,中醫有「助孕先調經」的觀念,因此針對P的症狀以「當歸芍藥散」調理月經不規律,去除身體的痰濕後,夫妻倆決定要接受生殖醫學中心西醫療程後,再加上中藥丸「左歸丸」及「右歸丸」在月經周期不同時期加強補養,促進卵巢功能。這名女患者進入人工生殖療程時,沈俐伶也搭配中醫赤芍、香附、仙茅、仙靈脾加強循環,穩定情緒、心情放鬆,成功受孕,另外,孕婦在懷孕期間感到噁心欲嘔,血壓偏高,沈俐伶應用中藥紫蘇梗、夏枯草與針灸中脘、內關、足三里等部位緩解症狀,最後懷孕過程順利,產下約2700公克女寶寶。沈俐玲說,現代人因為生涯規畫或是生活壓力越來越晚婚,年齡是困難懷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外研究指出,不孕有一半以上是超過31歲的女性,絕育的女性有一半以上超過41歲,建議不孕症者應及早抓緊時機治療。
-
2020-05-0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去咖啡廳你會點冷的還熱的?日本失智症名醫:5個導致失智的生活習慣,你也中了嗎?
暴飲暴食讓頭腦提早當機想要讓頭腦一生好用,有3個重點,分別是養成釋放腦部工作記憶的習慣、打造強健身體的生活習慣、打造以人際關係網絡為中心的外在環境。相對的,讓你的頭腦不堪一輩子使用的原因,也與腦、身體、外在環境等3方面有關。簡單來說,放任腦部隨年齡增長而表現低落的現象不管、因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搞壞身體、沒有整頓良好外在環境的意識,這些都將使你的頭腦一步步往不堪使用的狀況推進。比如說,只要檢視現在的飲食生活,就可以判定是否逐漸往「一生好用的頭腦」或是「不堪使用的頭腦」邁進。請回想一下你的飲食習慣,並回答下列問題:去咖啡廳討論事情時,你通常會點哪一種飲料?A:比較常點冷飲。B:比較常點熱飲。工作告一個段落之後,晚上會和夥伴去哪裡慶祝?A:去燒肉店,大口乾完一杯冰啤酒後大口吃肉!B:去居酒屋點燒酒與火鍋!每天三餐會吃到什麼程度才結束?A:通常一定要吃到很撐,覺得很飽才滿足。B:吃好吃的東西,適量即感到滿足。會選哪一種零食來吃?A:很辣、很鹹、很甜等口味重、具刺激性的食物。B:水果、堅果類等,似乎對健康很有益的食物。大致上來說,選「A」的人正朝「不堪使用的頭腦」邁進,選B的人則慢慢的朝「一生好用的頭腦」靠近。當然,偶爾結束一段工作後的週末晚上,難免會想喝一杯冰涼的啤酒,大口吃燒肉,這種日子一個月1次左右的話,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若三餐時常吃得很撐,比如早上吃超商買來的飯糰或三明治,午餐吃大碗豚骨拉麵,晚上在居酒屋喝啤酒、吃炸物……這種飲食習慣就要多加小心了。而且不只是暴飲暴食的問題,因為這樣的飲食習慣通常反映出一個問題──你的日常生活壓力太大了。總是吃太飽,或愛吃重口味、辛辣的食物?代表平常壓力太大囉!在咖啡廳開會時,喜歡點冷飲;慶功宴去燒肉店,大口乾一大杯冰啤酒;每餐都要吃得很撐,尋求飽足感;喜歡刺激性口味的零食。為什麼這些選擇,都會使我們的頭腦更接近「不堪使用」的地步?答案就是,其中每個選擇都會讓交感神經占優勢。尋求飽足感和刺激性口味,是因為交感神經因壓力而興奮的現象,平時會喝冰咖啡或啤酒等冷飲,是身體為了讓興奮的心情冷靜下來,啟動防衛機制、企圖讓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的反應。交感神經若持續處於優勢狀態,會對身心造成非常大的負擔,導致心跳加快、全身肌肉緊張、血管收縮。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生活習慣病,對於原本就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的人來說,更會提高發病的危險。延伸閱讀: 益生菌飯前吃、膠原蛋白要空腹吃...藥師告訴你:7大保健食品,吃對時間更有效! ●書籍介紹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人會老化,但腦部可以不退化。兩分鐘單腳站立、系列減七法、健腦踏板,能讓你的腦越用越靈活!作者:長谷川嘉哉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19/07/26作者簡介/長谷川嘉哉1966年生於日本名古屋市。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院畢業。醫學博士、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生、日本內科學會專科醫生、日本老年病學會專科醫生。 每個月診察1,000名失智症患者,是日本屈指可數的神經內科與失智症專科醫生。受到祖父罹患失智症影響,於2000年在岐阜縣土岐市開辦失智症專科門診,以及提供居家醫療的診所。方圓100公里內許多患者不惜遠道而來求醫。自開業以來,已累計超過5萬件的居家醫療診察,實踐500件以上的居家照護服務。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神經緊繃,因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焦慮加劇。中醫師建議,可揉壓3穴位鎮定心緒、自我保養,35歲以上者最好得找時間曬太陽,增加褪黑激素助眠。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指出,長期緊張焦慮、精神壓力或情緒煩惱,恐致頭痛、失眠、多夢、醒後困倦、腦力衰退、體力衰退、心情煩躁等症狀,這些不是腦的器官病變或特定精神疾病,統稱「神經衰弱」或「自律神經失調」。面對疫情緊張引發情緒焦慮 ,中醫科建議,可揉壓神門穴、內關穴和耳神門穴3穴位,平定心情、幫助睡眠,平時在家看電視或追劇也可按此3穴道做自我保養;此外,也得找時間去戶外曬太陽,能幫助容易入睡,尤其是35歲以上的民眾。顏素美說,由小指和無名指交叉處向下延伸到手腕的橫紋,二者交接點、筋內側凹陷處即「神門」;掌面腕橫紋中間向肘方向延伸三橫指長度,兩筋之間的凹陷處為「內關」;另耳上第一凹窩上緣,外3分之1處為「耳神門」。按壓穴位時,不需要過度用力揉壓,只要有感覺到酸、麻、脹、痛時,便可達到緩解效果,消除緊繃情緒;人35歲以後,褪黑激素分泌下降,平均每十年降低10到15%,褪黑激素減少,會導致睡眠紊亂,若又碰上焦慮恐,將更睡不安穩。她表示,陽光能有效製造褪黑激素,失眠及35歲以上的人適合早上曬太陽,頂著晨光,在住家陽台或大樓庭園練瑜伽、土風舞、氣功或走路等輕度戶外運動,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有助於轉移緊張情緒,降低精神壓力,也幫助晚上容易入眠。睡前泡腳也能助眠,人體12經脈中,有6條起於足部,分布60多個穴位,睡前泡腳能刺激這些穴位,達到促進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疏通全身經絡,熱水也能刺激腳部末梢神經,對大腦皮層產生抑制作用。就寢前泡腳則以水溫40到41℃,泡20分鐘為宜,顏素美指出,睡前泡腳能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使腦部感到輕鬆,消除疲勞,加快入睡;暫時性失眠的民眾,也能透過上述建議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睡眠品質。南投醫院也提醒,倘若因焦慮出現持續性失眠,且症狀未改善甚至惡化,就應考慮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 【關於更多「睡眠」精選特輯↘↘↘】。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李明濱:疫情趨緩 應注意心理重建
美國紐約市一名急診室主任因面對無止盡的病人與死亡,崩潰自殺;四月初,桃園一對同居男女,也被發現在居家檢疫期間燒炭輕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民眾心理健康受到嚴厲考驗,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提醒,政府與國人應關注疫情後的心理重建工作。疫情影響情緒 數據不容忽視李明濱表示,疫情發生當下,心理創傷主要屬於急性期,焦慮不安、緊張,此時最需要的是資訊提供,指揮中心每天舉行記者會,讓民眾知道疫情變化,有助於穩定民心,根據調查,僅有百分之六民眾因為疫情而有情緒困擾的問題,整體還算平穩。但不論醫院或學校自殺通報,三月疫情最為嚴峻時,首次通報自殺個案為一八一八人,較二月一三八九人明顯上升許多;而明顯多於去年同期一七三九人。李明濱說,嚴重憂鬱症患者、性格較為敏感者、居家檢疫者屬於高危險群,受到疫情影響,情緒明顯變化,甚至萌生自殺意念。檢疫、隔離壓力大 應多關懷李明濱說,疫情嚴峻時全民都專注於防疫,失落感尚未出現,但疫情趨緩後,隔離政策帶來的經濟、家庭問題是全面性的,經濟壓力慢慢浮現,如又伴隨失業、離婚、家庭暴力等壓力,自殺率恐將增高,提醒政府,防疫做得好,但須開始注意心理重建工作。「曾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是需要關注的高危險群。」李明濱說,我國至今超過十二萬人接受過居家檢疫,近一萬人居家隔離,當自由突然受到剝奪,內心承受可能確診的不安,以及暫時無法工作的經濟壓力,且解除隔離後還會面對被汙名化、標籤化的壓力。心理影響 恐一兩年後才發作李明濱說,心理層面的影響不一定在疫情當下顯現,以過去九二一震災、SARS為例,有些人在天災、感染後一、兩年才發生;以國家立場來看,不能因為疫情緩解就認為:「疫情過了,大家就平安囉!」台灣建構精神衛生醫療網及安心專線,迄今已有十年經驗,民眾如需就醫,可近性也高,不過,李明濱認為,心理重建絕非衛福部所能負責,須跨部會整合,例如提供紓困、支持工作。此外,民眾應利用政府或自殺防治中心開發的心情檢測工具,關心自己及親友情緒變化,不要害怕尋求協助。
-
2020-05-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睡醒仍想賴床,總是精神缺缺?醫師告訴你怎麼了
Q:春天回暖總是昏昏欲睡,該怎麼調整?A:睡醒仍想賴床,總是精神缺缺,春季出現這種現象的人並不少見。中醫師表示,時序進到春季,氣溫回暖,人體體表血液循環開始旺盛,此時供給大曩的血液與氧氣可能相對減少,因此使人容易昏昏欲睡,這個現象又稱為「春困」。中醫所謂的「肝」包含肝臟及內分泌系統,肝主疏泄、疏通調暢全身氣機;肝亦藏血,調節全身血量分配。因此,肝氣好壞影響人的精神、情緒、睡眠、月經等健康狀況,肝氣疏泄調節功能不佳的人往往也易出現春困。春季養生,在生活作息上應依循《黃帝內經》指引,「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晚上11點至凌晨1點肝經循行時間必須有好的睡眠,規律早起,多至戶外散步,並保持心情輕鬆,以避免氣機鬱滯。當春困發生時,可適度按摩太衝穴與足三里穴,前者可以疏肝解鬱、活絡氣血,後者可以調理脾胃、疏風化濕。腸胃健康與營養攝取同樣重要,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有腸胃消化功能正常且有均衡多元養分,包括肝臟在內的全身臟器都將得到滋養。另可適量補充山藥、芡實、薏苡仁、生薑等,有助除溼與補脾氣,適量補充韭菜則有健脾去濁與益肝補陽之效。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
-
2020-05-03 養生.抗老養生
88歲的優雅 薇薇夫人: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
在心理諮商師與兩性專家還不盛行的年代,女性們的問題找誰?薇薇夫人。這名字在當前台灣,年輕人大概還以為是網紅(如理科太太);然而在當年,卻是台灣壓抑問題的出口,且是透過書信交心——如今薇薇夫人88歲了,台灣女性的煩惱是否有所改變?她出版新書《給比我年輕的女朋友》,一樣分享女子處世的智慧。曾在《聯合報》寫專欄長達26年,並主持華視婦女節目「今天」,著作將近有20本書,過去是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一年多前,她從淡水河邊的家,搬到山邊的養生村,持續創作。她許下承諾:「每天都要寫日記」──並不是寫在紙上,而是一筆一畫記錄在iPad,寫稿、找資料、和子女朋友通訊,統統一機完成,學習新的3C產品,一點也難不倒她。對她來說,環境的改變並不難調適。然而,對於自己為人熟知的稱號「薇薇夫人」,她反而不太適應,坦言其實一點也不喜歡──她說自己的個性比較男孩子氣,朋友其實都喚她「薇老大」,88歲的人生彷彿重新定義,活得更自主,更自信。小時候討厭女生,寫專欄後覺得女生太可愛了薇薇夫人本名樂茝軍,人如其名,英氣煥發,從小被母親當作「兒子」養,剃著短髮,在泥巴堆中打滾,爬樹打架樣樣來。對於纖細敏感的女孩子,她原來全然沒轍,坦言「小時候很討厭女生」。當她讀到《紅樓夢》裡善感的林黛玉,總發噱「這人怎麼這麼愛哭?」直到成年後勤於投稿,1972年被《聯合報》編輯相中,邀請她成為專欄作家,還指定要為「婦女讀者」而寫,她查找資料,請教專家,加上種種轉折與歷練,這才發覺「女生實在太可愛了。」只是,當她初次在報上看見自己的專欄,又見編輯幫她取名「薇薇夫人」,只想「這是誰啊?」隨著文章廣傳,出道時的筆名從此如影隨形。而她筆下的文字,數十年來如一盞溫暖的燭光,普照著許多女性讀者的心靈。父親前衛教養法,女生何必會針線活薇薇夫人生於民風傳統的年代,卻沒在重男輕女的眼光下成長,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做自己」,她歸功於父親「前衛」的教養方式,給予極大的自由。父親曾告訴她和妹妹:「妳們可以做任何男孩子做的事。」她不擅長針線活,父親豪氣地說:「不必學,將來都有機器做。」她愛玩,父親又說:「讀書也不必那麼認真。」「我沒受到傳統女性的束縛,才比較能夠發揮天性。」她也把這樣的態度帶給孩子,教自己的女兒:「別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女孩子」;洗碗做家事,兒子也照樣要輪流分工。家庭如一個「鼎」,女人要有自己的興趣薇薇夫人看待孩子的成就,有別於普世功利的目標,「鄰居小孩上台大都要放鞭炮,我們家都沒有鞭炮可以放。」她只問孩子:「你,喜歡什麼?」全然支持兒女追夢,要他們選擇喜歡的路,並且踏實地走。她形容家庭如一個「鼎」,妻子和丈夫、孩子,3個鼎角同樣重要,「女人要會過自己的生活,要有自己的興趣。」然而,許多婦女寫信給她傾訴心事,最糾結的往往是婚姻生變的難題。薇薇夫人叮嚀她們,先問問自己:「還愛不愛他?愛他就接受他,如果不能接受,就放他走,死纏活纏沒有意義。」但得到的讀者回應,往往是「我改變不了」、「我就是做不到」,讓她提筆時,一度感到喪氣,認為很難幫別人走出困境。她認為,時代已經改變,現代女性雖有較多自由,但唯獨感情仍較放不開。她寫道,「有些女人真的像美人魚,愛情是生命中的唯一;但尾鰭是掌握方向的,一旦失去,生命當然沒了方向。」「女人是有無限可能的,只要有方向,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就會讓生命完整而圓滿地在人生的大海中遨遊。」薇薇夫人說。天天練啞鈴10分鐘,早晚清水拍臉100下細看薇薇夫人的五官深邃,過去的舊照片裡,容貌如同電影明星,如今仍然皮膚緊緻。有回她換手機,售貨小姐看了她的身分證,驚訝地說:「妳是經過抗戰的呀!看著真不像!」許多人好奇,88歲的她有什麼保養秘方?她偏頭想了想,也曾感嘆不再唇紅齒白,「身體會老化,骨骼也會老,但就保持你自己最好。」她認為,要維持「好感」的印象,不需花太多無謂的金錢。她使用開架化妝品,平價親民,即有不錯的效果,但她搭配一個勤勞的動作:早晚用清水拍臉100下,能暢通臉部循環,維持好氣色。為了維持肌力,她保持高度自律,天天練啞鈴10分鐘以上。旅行時,老友劉靜娟扭不開瓶蓋,結果她接過來,一下就打開,讓對方訝異不已。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薇薇夫人曾這麼說。30歲前,薇薇夫人原本在台大醫院上班,屬於中央級公務員,待遇穩定,生活無虞,就差在「我覺得很煩,太無聊了!」因此,當林海音找她去《國語日報》擔任家庭版編輯,她二話不說就答應轉職,卻開啟她往後全然不同的生命經歷。「我常常覺得有很多貴人」,她想起最初找她去當編輯、寫專欄、主持節目、或每個人生階段中,拉她一把的人,因而想對這世界投以更多友善的回報。如今,在她的通訊軟體裡,有一個群組名為「薇老大幫」,成員有簡宛、方梓、廖玉蕙等文學同道,平均比她小十來歲,卻不見隔閡,還能結伴出國旅遊,不定期熱鬧聚會,成為彼此的老來伴。薇老大有個交友法則,無論年齡或背景,朋友之間應該絕對「平等」,如有階級之分,絕對無法當成朋友,自大或自卑者最後都會離去。因此,先開放自己,別人自然也會以開放的態度來回報你。關於朋友的性別,她認為「男性可以談天,但女性可以交心。」男性有時不一定了解的情緒波動,女性則可深談,可以克服心情的煩躁,理出問題的癥結。「有人說女兒是媽媽貼身的小棉襖,女朋友也是。」「命」是沒有答案的答案,沒有理由的理由豁達豪氣的薇薇夫人,生命中最難的功課,是大兒子26歲時,在舞台工作中,自高處跌落而意外死亡。身為母親,好長一段時間裡,她雖照常上班,途中卻自己開車緊閉著車窗,繞著山路縱情哭喊。即便自己是寫作的人,她卻深感「沒有任何文字可以安慰絕慟中的人」。「時間可治傷慟,傷慟會被一層層的覆蓋,但卻永遠不會消失。」她體會生命有許多事情,其實只能認了,我們「無能為力」。多年後她讀到王邦雄教授寫的《莊子》的〈大宗師〉篇,其中子桑哭歌問父母為何生下我讓我受苦。王教授的解釋是:「命是沒有理由的理由,是沒有原因的原因,是沒有答案的答案,這就是最後的答案,不能再問下去了。不可能有合理的解釋,而不合理就活不下去了。說句還不是『命』嗎?當下就得到釋放。」她勸慰許多同樣經歷親友死亡的讀者,「什麼都不能改變,就放開,認命吧,認命就解脫了。」「我常覺得我的兒子雲遊天下去了,非常自由。」在薇薇夫人的畫裡,長大的兒子看著年幼的自己,似是回望生命的起源,也像是在和過去告別。薇薇夫人把對兒子的情感,化為大愛,她長年資助認養斯里蘭卡的小孩,每逢耶誕節收到地球另一端寄來的卡片,即珍而重之地收藏,「他們可以用一點錢做那麼多事,又那麼感激。」幫助別人,其實也讓自己得到救贖。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終將會匯入宇宙大海中薇薇夫人喜歡海。海的無邊遼闊,讓她深深著迷,在過去多幅畫作中,她描繪海中的美人魚,能勇敢地承受浪潮和逆境。「不要以為老了什麼都不能做,也不要忘了老而什麼都不錯。」她常記得一位醫生和她說過的話。她老後狂熱學畫,看各類書和節目,充分享受自由,最愛的電視節目是犯罪推理類的CSI。此外,她也愛看探索宇宙、大自然生態的節目,這讓她瞭解天地之大,個人渺小。「對人與人的小是小非就能淡然處之,心胸開闊。」如有一日生命將告別,她也決定選擇海葬。她很早就在健保卡上註記「安寧緩和意願」,篤定地告訴孩子,將來自己遭遇任何病痛,都不要急救插管──「不要罐子也不要一塊地,本人都不在這裡了,其他人要來看什麼呢?」人的一生的終點,她如此總結:「輕舟已過萬重山,匯入宇宙的大海中。」看似消失了,卻不曾消失。原文:88歲的優雅 薇薇夫人: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
-
2020-05-03 橘世代.時尚橘
追劇看穿搭/《夫妻的世界》52歲大老婆 穿得仙氣外溢
近期韓劇《夫婦的世界》正熱播中,由52歲的女演員金喜愛演出正宮,不論戲裡戲外她都有著優雅、知性的形象,劇中身為醫生、擅長烹飪、品味出眾等特質簡直是超完美嬌妻,卻不敵年輕小三,慘遭被離婚的命運;而金喜愛因為人物設定的穿搭,也成為智慧型職業婦女的典範。在第一集就請出要價近20萬的DELVAUX手袋作為幫襯,作為她事業成功的鋪陳,此比利時皮件品牌常見於韓劇穿搭,對普羅大眾來說,或許不如國際精品來得廣為人知,但奢華優雅,是貴婦的低調配備;此外,金喜愛選用的義大利包款Valextra,或是突尼西亞籍設計師品牌Alaïa,都是氣質穿搭的必備包款品牌,設計簡約、俐落,展現都會女性的好品味。除了手袋的選擇,金喜愛的選色、搭配方式,也是職業婦女極佳範本。例如墨綠、米色、純白色的大衣外套,除了鮮明簡單之外,也象徵了正直誠信的特質,搭襯中直髮造型,賦予他人信任感,也散發理性的氛圍,化妝顯得乾淨,以眼線加淡雅的眼妝,僅用唇色來代表心情,不會顯得過度花枝招展;也因此,在襯衫或鞋履的選擇上,相對會多一些柔和、浪漫的色系做點綴,讓剛毅、偏冷調的穿搭有一絲溫暖,例如選穿絲質襯衫、有蝴蝶結垂墜領飾的內襯上衣,用來增添浪漫的女人味。【熟齡時尚指南大公開↘↘↘】。70歲擁有萬人粉絲!跟著法國最優雅時尚奶奶學穿搭。「50歲後,更懂以簡馭繁」 把寶貴時間戴在手上。為何妳需要一個時髦托特包? 孫芸芸美圖有解答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3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疫情好焦慮?5對策有效緩解
本文摘自446期隨著世紀病毒「新冠肺炎(COVID-19)」持續在全球蔓延,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認為,由於目前似乎還看不見疫情可望結束的確切時間點,這種「不確定性」的未知以及改變,對身心造成的負向影響,常是導致當下許多人情緒焦慮的原因。 防疫壓力,像接不完的變化球這場無法預期何時可以結束的「抗疫大戰」,正影響著生活各個層面,除了直接面臨病毒對健康的威脅,還嚴重影響著民生百態的生活秩序,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信任等關係,都有可能因此產生心理上看不見的衝擊和變化。這種大大小小的衝擊,正不斷發生在生活各個層面,這個世紀病毒帶來的全面性壓力,早已在職場、校園、社區產生排擠或標籤化現象。 王意中這樣比喻,「新冠肺炎就像來自四面八方且無法預期的變化球,造成生理、心理乃至於社交、社會關係,以及後續經濟等問題,都讓大家應接不暇。若是對於疫情資訊又過於敏感且過度放大解讀,就會更容易處於莫名焦慮的狀態。有些人甚至因此恐慌症發作,對未知的未來產生負向的悲觀情緒,例如畢業生會開始憂慮未來畢業後的茫然等等。」 焦慮之後,慮病、強迫症恐來襲面臨失控疫情可能造成的負向情緒,王意中表示,焦慮的情緒會先出現,雖然適度的焦慮並無大礙,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現在的焦慮會不會太過度,因而誘發過往或潛在的疾病,例如導致恐慌症發作得更厲害,或是以前的強迫症會不會因為必須做好確實消毒,而誘發強迫思考和行為;除了情緒表現外,武肺的壓力事件也可能誘發一些心因性症狀,會造成有些孩童一到學校、安親班或補習班,就開始感覺偏頭痛、腸胃不適、噁心想吐等症狀。 其實強迫症也是焦慮的一種,有些人甚至還會出現「慮病症」,擔心自己似乎有點咳嗽、感覺疲倦,是不是該去做病毒篩檢,會明顯因為焦慮、恐慌、懷疑、擔心的心理,進而影響生理狀態,造成免疫力下降,就可能會出現偏頭痛、失眠睡不好、噁心想吐、胸悶呼吸不順、腸胃不適或是其他症狀。 在這種非常時期,如果本身個性是屬於比較完美主義者,對生活規劃比較有結構性安排的人,當生活秩序或工作節奏稍有一些異動或改變,就會引起心理上的各種擔憂或不自在,甚至會因此產生慌亂情緒的人,如果又過度關注疫情資訊甚至放大扭曲,長時間沉浸在擔心害怕的情緒之中,就會產生極大的身心負荷,而處於不安的焦躁狀態。 出現6大症狀,你可能過度焦慮了那麼,該如何發現自己已經在防疫壓力中過度焦慮了呢?王意中認為,生理和心理、環境這三者是不斷交互影響的關係,當環境產生改變,心理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生理健康。 新冠肺炎所引發的人心惶惶,造成大家心理上的焦慮、害怕、擔憂,這些都是短時間內正常的情緒反應,只是,如果自我覺察發現有下列防疫焦慮症狀,且長時間沒有明顯緩解改善,會建議進一步尋求專業協助。 1.自我感覺情緒反應跟過往比較起來,容易心神不寧、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緒易中斷、坐立不安停不下來,情緒不穩定甚至容易生氣、煩躁沒耐性。 2.焦慮情緒已明顯延伸出反常行為,例如過度搜買防疫物資、囤積民生用品。 3.睡眠品質比起以前變得比較差,睡不好、睡太少或是整天昏昏欲睡。 4.血壓心跳較為急促,莫名感覺胸悶、頭痛,或是出現唇狀皰疹、口角炎、胃潰瘍等症狀。 5.不僅食慾變差,還覺得提不起勁、腦海中常出現負面想法等低落情緒、抑鬱或對未來感覺絕望。 6.突然對本來喜歡的事物不感興趣,無時無刻都想滑手機緊追疫情發展和細節,甚至會想即時轉發疫情訊息才能感到安心。 別陷入病毒式焦慮的情緒陷阱王意中強調,這些突如其來的防疫焦慮情緒反應,每個人都會有,也是正常反應,差別只在於表現出來的強度和症狀,每個人會不太一樣。通常可以在轉移注意力或是與親友閒聊互相關心支持之後逐漸恢復正常,讓焦慮的心情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而影響到正常生活。 同時,他也提供幾個有助緩解焦慮情緒的具體對策與做法,在面對病毒威脅的當下緩和情緒、安頓身心,尤其是實際與新冠肺炎防疫壓力產生關聯的人,包括需要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或是自主管理的人,可能多少都會遭受另眼看待,還有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可能因此被標籤化,都需要特別注意,提醒自己別陷入病毒式焦慮的情緒陷阱中。 「其實,這場全球防疫大戰後續可能帶來的生活各個層面的改變,將會是另一個關鍵重頭戲,建議大家必須從現在開始安頓好身心,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也必須維持健康的心理,才能有餘裕好好面對未知的任何改變。」王意中說。 緩解防疫焦慮,日常5對策1.每天適度掌握疫情訊息過濾不必要的大量資訊,在非常時期需要的是有助於自我保護的知識,而不是全盤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可能會因此過度放大情緒解讀。若有疑慮,建議不妨直接撥打疾管署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尋求正確的防疫資訊。 2.日常生活要維持規律在安全防疫的原則下,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穩定的工作狀態,並維持基本的運動,只要生活中可自我控制的部分越多,焦慮的情緒就會越低,就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3.適度轉移注意力在家的時間變多了,可善用時間從事一些能讓自己心情愉悅的事情,例如做菜、種花、運動、看書、聽音樂等等,享受難得的慢時光。若是正面臨情緒混亂,建議先試著讓生活有重心和寄託,並且是有節奏且規律的持續進行,盡量轉移注意力,來降低防疫焦慮症的衝擊。 4.維持基本人際關係儘管是需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非常時期,還是可以利用科技和親友保持互動,讓一些擔心害怕的感受得以適時紓解,讓情緒有個出口是很重要的。 5.電話諮詢專業協助由於每個人的自我病態察覺能力不太一樣,若是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依然無法改善負向情緒且長時間無法緩解,建議可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害怕進出醫療院所,不妨可以先電話諮詢,例如聯繫各縣市衛生單位的心理健康諮詢專線,可協助循序解決或後續轉介處理。延伸閱讀: 確診人數增焦慮又爆發? 練習用3個心境避免情緒被淹沒 焦慮會破壞免疫力! 教你10個讓心情隨時隨地放鬆的好方法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待在家悶壞了嗎?不妨使用這種高科技沉澱心情
因居家避疫措施而待在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應該都渴望著能儘快「解禁」,出門透透氣,或至少造訪自己最愛的地方。但有項最新技術,或許能幫助那些暫時還不能出門的人「解解渴」。CNBC報導,借助虛擬實境(VR)這項技術,就算足不出戶也能「走遍」世界各地。專家表示,VR旅行不只提供娛樂,特別是沉浸式VR體驗,能幫助使用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沉澱心情和維持人際關係。位於米蘭的聖心天主教大學普通心理學系教授Giuseppe Riva表示,他主導的一項研究正在觀察,一部沉浸式VR影片如何幫助民眾面對居家措施造成的心理影響,例如壓力和疏離感;這部影片在一座幽靜的花園中取景。這項研究持續進行中,在過去三過月也已試驗400位義國受訪者。研究團隊假設,沉浸式VR影片有助受訪者更加專注,並且提供安全與舒適的環境,供使用者沉思和獨處,同時不會覺得自己離群索居,非常孤單。研究團隊建議,花時間使用這類提供寧靜環境的VR,例如虛擬花園或海灘,早晨、睡前或感到焦慮時都能使用。南卡羅來納州創新技術研究院(ICT)醫學VR主任Albert "Skip" Rizzo表示,使用VR頭戴式裝置這類沉浸式VR模擬,能喚起愉快的回憶。此時,一頭栽進VR有助自己放鬆,因應疫情焦慮,且允許自己暫時逃離現實環境。Riva認為,人們在常去的地方遇見的人事物將變成回憶,這能幫助他們定義自己是誰。但在疫情期間,無法前往以往常去和形塑自我認同的地方,甚至人們或許認為家庭生活已經失控或與不同於以往。Riva說:「VR為我們提供寧靜的數位空間,你可在此獨處,省思自己的處境、面臨的問題以及機會。」其他研究顯示,VR技術能有效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同時訓練使用者自我省察(mindfulness)。自我省察就是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和周遭事物,但此事頗具挑戰性。Riva認為,VR能就這方面提供幫助,因為使用VR不須具備想像力技巧,也不須隔絕對外界的感知。例如,就算小孩在旁邊吵吵鬧鬧,或另一半正進行電話會議,戴上VR頭戴式裝置並遵循放鬆提示,有助自己更加專注,比閉目冥想更有效。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宅在家少出門 家人間的生活距離怎調整?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為了減少傳染,衛福部一再呼籲國人「少出門、宅在家」。家庭成員原本有各自不同的固定生活型態,外出者上學、工作等,在家者料理三餐、整理家務等,原本相安無事,因為家人在家的時間多了,勢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如何作適當的調整,維持好的關係,變得十分重要。家人關係的調整宜注意:一、家人仍要保有各自的空間:生活空間包括物理和心理空間,家中空間使用要重新分配,例如大家都要用電腦時,該怎麼辦?考慮每位家人的需要,可能要分時段使用,如何靈活運用,有待家人溝通;心理空間則是每位家人都可保有不被打擾的時刻,有待開誠布公討論,家事也必須重新分工合作,輪流分擔打掃、採買物品等工作。二、彼此提醒和打氣:政府每天公布最新疫情,零確診時家人一起歡呼,疫情嚴峻時也不要洩氣,家人要一起共度難關,有家人不知如何方便的買到口罩,應該互相支援,家人必須出門時,提醒戴好口罩,保持必要社交距離、早去早回。三、培養家人共同興趣:家人一起玩桌遊、追劇、看勵志電影、做有氧運動等都是好事,父母親正好利用這個機會瞭解青少年子女心中的最愛,父母先別搖頭、嘀咕,這是什麼東西啊,好好放下身段,成見擺一邊,沾上一些青春氣息,改造不一樣的生活樂趣。四、善用數位科技:家人共處的時間多了,父母親面對宅在家的子女總會多些叮嚀,聽在急欲擺脫父母管束的子女耳中,顯得有些刺耳,父母親要自我約束,可能的話,善用line之類的數位工具,適當提醒、關心即可,避免發生不愉快的衝突。危機就是轉機,家人最好每天留一點時間,彼此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聊一下,分享心情,從不同角度看疫情,這還真是一段家人難得共聚一堂的非常時期。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
「我沒有因為是阿公、阿嬤養大的就長歪,希望大家不要對隔代教養的小孩貼標籤。」5月,感恩母親的月分,但對從小就被爸媽遺棄的藝人小甜甜─張可昀來說,每逢此時,心情就特別複雜。沒見過親生父母 他們只是個陌生名詞從小至今沒見過親生父母,小甜甜坦言,「父母」兩字,對她只是個陌生到沒有感覺的名詞;在她心中,一手拉拔她長大的阿公、阿嬤,才是生養她的「父母」。「我對隔代教養這件事覺得很驕傲」,小甜甜說,她驕傲阿公、阿嬤把她教得很好,但這是她經歷人生歷練後的體悟;求學時代的她,曾因被嘲弄、霸凌,一度把隔代養育視為包袱。習慣從小就沒爸媽的日子,小甜甜對「似親還遠」的父母,幾乎不曾抱怨,即使偶有怨言,也是為了不捨阿公、阿嬤,「他們為了照顧我,這一生從沒享過福」。小甜甜的阿公、阿嬤幾年前相繼過世,子欲養而親不在,是她永遠的遺憾。和同學吵架 阿公要她向對方祖先道歉「雖然沒有爸媽的愛,但阿公、阿嬤對我的付出不比一般父母少」,「我阿公很執著,他受日本教育,比較一板一眼」。小甜甜回憶小時候哭鬧,阿公就會不動聲色,把她的哭鬧聲全錄下來,「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哭成這樣阿公怎麼還沒反應,後來我哭到累了,阿公才默默把錄下的哭聲放給我聽,聽完自己都有點尷尬」,阿公這招真的很有用。「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我和幼稚園的同學吵架,阿公帶我去對方家裡,要我跪下來向同學的祖先、爸媽及同學道歉;我後來才知道,阿公是不想讓人家覺得,隔代教養的孩子就不懂規矩」。對於母親節,小甜甜表示,小時候沒太大的感覺,她把在學校做的康乃馨送給阿嬤,阿嬤也是興趣缺缺。但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她逐漸感受到沒有爸媽的差別,「尤其在鄉下,會被當成異類,好像我是怪胎,同學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覺得很難過」。她坦言,小時的成長環境相對貧困,「阿公晚上還幫人顧工廠,天亮才回來;阿嬤做手工,為了省電,白天都在屋外做,天黑才進屋開燈,我放學就要幫忙,可是同學都在玩,會覺得不平衡」。親子代溝 被笑「回收桶」也不哭訴如果說阿公是嚴父,阿嬤則是扮白臉的慈母,兩人角色搭配得天衣無縫。小甜甜說,阿嬤為了省下學校的營養午餐錢,中午送飯給她,「就一個荷包蛋,下面是醬油拌飯,裝在塑膠袋裡,我那時覺得很丟臉,因為和同學差很多」,她後來要阿嬤不要再到學校,還靈機一動,主動幫大家抬便當,趁機把同學沒吃完的飯菜當做午餐。同學曾取笑她是「資源回收桶」,把剩下的飯菜塞到她抽屜,但她不曾跟阿公、阿嬤哭訴,選擇自己消化。她坦言,因為和阿公、阿嬤年紀落差大,有些話也不會跟兩人說,也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因為有代溝,阿公、阿嬤其實不太知道她平常在幹嘛,「有次我拿了張獎狀回家,跟阿公說這是我拚命才拿到的,阿公馬上貼在牆上,其實那是熱心公益的獎狀,不過阿公還是很開心」。阿嬤過世前 還掛心借錢給她畢旅國三那年阿嬤過世,小甜甜表示,阿嬤身體一直都不太好,晚上咳得厲害,隔天她上學前,倒了杯水給阿嬤,要她快點吃藥,「等我放學回來,阿嬤就不見了」。阿公告訴她阿嬤住院開刀住進加護病房,「我去醫院看她的時候,她已經插管不能講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電視,到處去廟裡幫阿嬤拜拜求平安,願意折一半的壽命給她」。阿嬤最終還是走了,阿公告訴她,阿嬤在開刀前特別交代,無論如何都要去借錢讓她參加畢業旅行;原來小甜甜曾經向阿嬤吐露,想要去墾丁畢業旅行,要繳3000元,她說「當時我們租房子,一個月房租4000元」,「那時候我聽了覺得好愧疚」。想當「電視裡的人」 讓兩老驕傲阿嬤走了,剩小甜甜和阿公相依為命,後來她北上工作,有天房東突然要收回房子,她趕回彰化處理,阿公要她放心,說可以去住養老院,「幾次回去看他,發現阿公已經不太認得我,我很害怕,不知道怎麼面對」。沒多久,有天錄影錄到一半,接到養老院的電話說阿公走了,她坐夜車趕回去,才知阿公已把後事都交代好了。之所以想當明星,小甜甜表示,因為以前和阿嬤一起看電視很開心,她自知當不了醫生或律師,於是想當「電視裡的人」,讓阿公、阿嬤覺得驕傲,雖然兩老來不及看到,但她做到了。【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養毛小孩忘憂 長輩付出愛也得到愛
「媽,我今天提早下班,要不要出門去逛逛?我去接妳。」關爸爸年初過世後,唯一的女兒善思也已出嫁。善思發覺母親獨居在老家,整日足不出戶,心情也悶悶不樂。善思抓住空檔時間,想去探望母親。「啊,那個,我不在家。」電話那頭的關媽媽,小小聲地回應。「什麼?妳在哪裡啊?」善思沒想到母親竟然自行出門了。自從父親過世後,這種情況幾乎沒發生過,讓善思有點小小的激動。「我帶皮皮出來散步啊,我們在便利商店附近的一個公園裡。」善思在心中大叫,皮皮真的太棒了!那是一隻擁有純白毛色的小小犬。善思的朋友建議她,替媽媽找隻寵物,增添生活的趣味。她想起年幼時家中也曾養過寵物犬,媽媽對於養狗經驗不錯,在她的鼓吹下,老媽領養了皮皮。「哦哦,好ㄟ,我知道那裡,那我也過去,馬上到。」善思掛掉電話,想著要給皮皮買台推車,這樣老媽就能推著小狗,四處逛逛了。動物陪伴 健腦也化解焦慮有許多研究都顯示,在友善的動物陪伴下,可以降低人內心的緊張與焦慮。純粹的情感,讓人比較不寂寞。根據研究,養寵物有以下優點:1.增進身體健康養狗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比不養狗的人還低,尤其是養大型犬類,推論養大型寵物由於要出門遛狗,活動量較多。2.促進大腦功能照顧寵物的過程,就是腦部認知功能的訓練,需要記住步驟、時間,並且親自動手做。寵物帶來的互動,可以給予長輩即時回饋。3.抗憂鬱憂鬱症的治療中,讓寵物介入可增加治療成效。撫摸寵物帶來溫暖與幸福的感覺,學者發現人們在與寵物講話時,心跳較為和緩。4.抗孤獨原本互不相識的路人,聊起狗狗經,立刻拉近彼此距離。獨居長者,平日生活有寵物陪伴,甚至晚上有寵物陪伴入眠,也可以減少孤獨感。事先評估 體力認知都需要雖然養寵物好處多,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認養寵物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安全性的評估長輩的體力是否能負荷?過去有許多前例,都是為了追趕精力旺盛的寵物,長輩因此跌倒。體力較差或是身形瘦小的長輩,不建議飼養大型犬,可考慮小型犬或貓咪。2.長輩的認知功能是否適合飼養寵物長輩若是飼養方式的判斷失當,或是反應能力不佳,可能會被寵物咬傷。例如即使是已被豢養許久的寵物,還是保有某種程度的野性,倘若餵食又突然伸手靠近,可能會激起寵物攻擊性。3.長輩是否有其他不適宜飼養寵物的疾病例如對寵物的毛髮過敏,或是患有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等,在飼養寵物前,先檢查過敏原再做決定。4.要考慮後援部隊別把寵物的照顧責任全丟給長輩。要想想,倘若老人家生病,寵物有沒有人能接手幫忙。漸進飼養 讓長輩慢慢習慣許多專家建議,可以採取「漸進式」飼養法。讓原本沒有養寵物習慣的長輩,漸漸地認為家中有寵物。可由子女或孫子女,透過領養狗狗或是貓咪,帶回家中給長輩,等寵物被當作家中的一分子後,再鼓勵長輩接手飼養。接手前,也要了解長輩的個性及好惡。有些人非常懼怕寵物,或是不願意面對寵物帶來的生離死別。自認為對他們好,說不定反而造成他們的負擔。養寵物比較適合常常「窩」在家的長輩,因為有個能驅使他們走出去,強身健體的理由,並增強心理的慰藉,但若沒辦法配合,也不要勉強。找尋最合適長輩的方式,才是最佳的選擇。(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出版)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新家人」關係↘↘↘】。從怕到愛 陳亞蘭多了「新家人」 甘願當毛孩奴。「10年緣分,我的生命禮物」忘不了毛小孩天使。愛上喵星人 上天給的禮物。毛小孩多過孩童的時代來了「新家人」關係正彼此呼喚著。毛寶貝的紅牽繩 止不住思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景區上午遊客人數不多 報稅卻現人潮
新北市上午迄今淡水老街等各主要風景區並沒有出現五一連假人潮,業者研判可能公務員和多數勞工仍未休假,今天傍晚到明天可能會比較有希望;反倒是稅捐處出現報稅潮,稅捐處人數忙著為報稅者分流,但突如其來的人潮依然有點混亂。五一連假今天開始,原本預估各風景區會出現比平日略多的遊客,但可能還沒到中午。多數民眾仍在休息,看不出有明顯人潮。淡水老街業者上午抱著忐忑的心情開店,既希望出現遊客,卻又擔心遊客太多。賣章魚燒的黃姓業者說,人少了怕沒的賺,人多了卻怕群聚感染。原本以為連假多少會帶來人潮,但實際上卻不多,可能今天公務員依然上班,勞工也未必有休假的緣故,「很多勞工勞動節不能休假的,我們就是」。淡水捷運站周邊上午8點到9點半一度出現大量乘客,但過9點後就逐漸減少,研判還是以一般上班族居多;同樣的,上午台北往淡水方向有大量車潮,但過上班打卡時間就緩和;火車站和長途客運站乘客也不算多。不過,新北稅捐處一早卻出現大批報稅者,雖在靠近市府一側安排等候座位,但門口依然有大批市民排隊等候進入繳稅。市民葉芳遠說,平日自己也要上班,今天休假,公務員照常上班,所以決定早點繳稅,想不到大家想法都一樣。
-
2020-05-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痛失怙恃有感 陪家人渡過難關的矛盾與掙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係台灣精神醫學先驅葉英堃教授之子。葉英堃教授曾為台北市立療養院創院院長(後改制為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並在他領導下,使得該院成為全台最先進、最有影響力的精神醫療機構之一。葉英堃教授專業生涯中走過的足跡,正是台灣精神醫學發展的縮影;他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守護精神病患的人權,更是台灣精神醫學的人文典範。收到父親學生的兩封來信,經過幾天的沉澱,我心情終於平靜一些,開始寫信或打電話向特地來參加我母親告別式的親友道謝。但我每天看他寫的兩篇文章,卻不知要如何來表達我的感動與感謝。因為他許多話都直接說中了我的心情。父親與母親過逝,都是同樣的悲痛,但心情卻不同。對父親,我充滿崇敬之心,對母親則永遠是個小孩。但父親離開後,母親還在,心靈還有所寄託,而且一直有一種「必須代替父親來保護母親」的責任感,因此不會覺得那麼空虛。母親繼之走後,這種心情的寄託,以及用以自我安慰的「責任感」也沒有了,茫然不知所措,那種感覺真是難以形容。我父親並不迷信宗教,但晚年很注重祭拜祖先。他曾說:「醫生學的是生命科學,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空的,這是『知識』;但人死後有天國,有上帝,有西方世界等等,這是『智慧』,醫生照顧病人要能兩者並用。」或許祭拜祖先就是他運用他的所謂「智慧」來照顧他自己心靈的一部分吧!所以,在我父親還未做「對年」與「合爐」這段期間 (就在不久前),我每天早上起來,也點一柱香來祭拜他。默禱時,都是請他要保佑母親,渡過難關。這幾天,我每天點香,祭拜的卻換成我的母親,覺得難以置信,有時忘了,竟還繼續祈求祖先保佑我的母親。其實我自己心裡很明白,這種祈求既違反「知識」,也沒有「智慧」。因為父親氣切後,母親的身體狀況也跟著變化,已經沉寂很久的兩個腫瘤又開始蠢動,阿滋海默症也日亦明顯。腫瘤科醫師已告知,以母親的年紀與身體狀況,電療,化療和手術都已不能再進行,唯有希望復發的速度能因年紀而進行緩慢,並盡可能減少她可能的痛苦。至於阿滋海默症,現在的醫藥也只能減緩,而無法治癒。既然如此,我所謂「渡過難關」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自己也不知道。而我母親最大的痛苦,並不是身體的問題,而是每天望穿秋水,等不到和她相處近七十年,說好要長相廝守、相互照顧的夫婿來到她的病床邊探視她、安慰她。她所希望的就是趕快再到他的身旁照顧他,也向他訴說這些日子的思念之苦。所以,我對祖先的祈禱,到底是為了我的母親,還是為我自己?這其中的「智慧」是什麼呢?母親終究還是離開了,「知識」告訴我,現在只能運用「智慧」,我也盡量如此。但最難過的是,當為她做完「尾七」後,法師說:「你母親已經功德圓滿,前往西方世界,從此不再受輪迴之苦。」我忽然想到,那是不是說,我們母子在世之緣也就此結束了?不禁悲痛淚下。我更不明白的是,明明我的人生已經缺了一大塊,為何叫做「圓滿」呢?我知道我的想法是不理智的,這應該不是我父親所說的「智慧」,但人到底還是感情的動物,母子親情是很難用理智來理解。賴其萬醫師在「父親的老,病,死」文中提到,醫師們詢問要不要為他父親「施行心肺復甦術」時,他心中的矛盾與掙扎。這種心情,我完全可以了解。對我父親的氣切,簽署我母親「不急救」的文件,我都經過同樣的掙扎。我的結論是,不論是「切或不切」、「簽或不簽」,最後都一定有後悔。我也瞭解到,每人每家的情況都不一樣,我無法把我自己的經驗轉移給他人,更沒有能力能用我自己的經驗來來替別人做「正確的選擇」。每個人都只有一對父母,所以也都只有一次這種生死的經驗,這種經驗又無法完全承傳或學習,我想,人道與醫學人文的探討,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吧!或許,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的發展,這種探討的空間,也像宇宙一樣,不斷的擴張,永無止境。看到別人從父母過世中走出所寫的文章,不但對我有極大的安慰,也讓我知道,不能整日心神不寧,應該向他人學習,為父母寫下一些紀念的文章,希望也能成為別人的安慰。
-
2020-05-01 養生.抗老養生
88歲每週仍看三次診!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保持忙碌,反而會更健康
一個人的高峰可持續幾歲?答案可能是:無限。有「台灣癌症之母」之稱的中研院院士、癌症研究專家彭汪嘉康,拯救過無數癌症病人,迄今已高齡88歲,每週仍在3家醫院看門診,還穿插許多會議和研討會行程,仍活得像個青壯年。如此行程,對已很接近90歲的她來說,不累嗎?她倒是調適得宜,挑戰既有高齡印象:「你要量力,看能做多少。」由於治療棘手的癌症,勢必得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治療進展。「開會並不耗勞力,很多外面來的演講,可能的話我也要去聽。」她對醫師工作有強烈的使命感,「如果外面有新藥可以治好他,你還要在這裡慢慢找,那就是不對,所以一定要update(更新)。」她強調「keep busy」是身心健康的核心。「我一直覺得還是要動,一定要keep busy,到這年齡凡事不能計畫太久,有事做就不會東想西想。」明年回美國 :老了,真的會想和家人在一起身為國內第一名女性外科醫師,彭汪嘉康很清楚箇中甘苦。她一直保留在美國衛生研究院工作時期的一張大合照——周遭都是男性,獨獨她一名女性身在其中。她有意識地努力:「要有本事站起來,這樣以後才會有女性的位置。」然而,如此也犧牲了不少私人與家庭時光。彭汪嘉康有2個兒子、2個女兒,「小孩很少看到我,如果看到我在,會說奇怪,今天媽媽怎麼在家?」她說。小孩成長過程的母姊會,也大多由先生代表出席,許多小朋友看到了都充滿好奇,不停問他先生,「你是不是也會洗衣服?也會洗碗?」她很感謝先生的理解,才能免除許多紛爭,「要是另一半不跟你合作,一定會離婚!」工作之外心中最柔軟的一塊,倒是隨著年齡有了新的體會。「老了,真的會想和家人在一起。」彭汪嘉康透露了一個重大的決定:2020年滿88歲,打算搬回美國久居,把握和兒女相處的時光。台灣的人情味與醫療資源 每個人都該珍惜捨不得的,是台灣的人情味。例如,她前2個月去榮總開刀,醫生有點放心不下問她:「妳一個人過來?」彭汪嘉康氣定神閒:「不要緊,開刀那天,自然有人來陪我」原來,以前的秘書來陪她一個晚上,以前的護士在她生病時也會來幫忙。不只廣受學生愛戴,也常有病人說她像自己的母親,有幾個老病人已長期追蹤幾十年,幾乎就像朋友。回美國後,這些老病人會找誰呢?彭汪嘉康篤定地說:「我會幫他們轉給我喜歡的醫師。」她說,其實真正喜歡的還是台灣,很安定,醫療資源又齊全,「希望在這裡每個人都珍惜這麼好的環境」。養生法則:蔬果579,洗米至少10次,多睡忘煩惱說起養生法則,彭汪嘉康格外強調飲食的重要:「現在好多人罹患三高,都是吃來的,昂貴的鵝肝吃下去,就變成脂肪肝。」她則曾在1997年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時,就推動重要飲食觀念「天天5蔬果」──建議每天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藉此預防慢性病。家常生活中,她常自己下廚,90多歲的先生,也喜歡吃她煮的菜。她對於洗米則十分講究,至少洗10次。她曾說明許多米為了防止蟲蛀,會加入化學粉末,如果沒有洗乾淨,長期攝取恐怕傷身。只是,沒想到,自己的健康也曾栽在食物上。她回憶2年多前,發現膽囊裡有小石頭,因工作忙碌,始終拖著沒去處理,有次開完醫學會議,吃了一塊比較油膩的肉,當下就感到相當不舒服,吐也吐不出來,沒想到從廁所出來,就昏倒在地。治療後馬上解決了,她因而奉勸所有的50+讀者:「不管大病小病,有不舒服還是趕快治療!」另外,她也分享最簡單的一個養身方法:睡!工作不管再如何耗神,回家睡了一覺都忘了。她透露,週末可以一口氣睡到中午,養足精神,自然心情好,免疫力也能提升。挫折常會給人另一條路,比原本的更好彭汪嘉康長期投入醫學研究,其實也曾遭受被「拒絕」的經歷,當時她曾被美國一家天主教醫院錄取,對方要求7月1日來上班,但她7月4日要結婚,就請求延後一個禮拜上班。想不到,對方當場拒絕任用她。這讓懷有外科醫師夢的彭汪嘉康非常沮喪,不過,因緣際會之下,先生的朋友介紹她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面試一拍即合。短短幾天的轉折,開啟她人生章節的重大變化,後來從臨床轉入基礎醫學研究,成為中研院院士,起點都由此開始。她回頭想,即使和原來設想的方向不一樣,「挫折不一定不好,常常會給你另外一條路,比你本來走得更好。」彭汪嘉康說起處理煩惱的方法,「一步不能走,就想下一步怎麼走。」如她當初如果隔年再來考外科醫師,也許又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而她未曾後悔過自己的選擇。退休年齡該延後,成為一個能幫上忙的人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她認為將來退休年齡一定要延後,50後的資深工作者應著重將經驗傳承給下一輩。她感嘆,「好多人明明可以做到75歲,公司或機構就叫他們退休了。」對於老,她沒有太多憂愁,但也感受到天命不可逆,很灑脫的說:「沒辦法老就是老了啊。」她現在反倒常開玩笑,照相不要照那麼清楚啦。彭汪嘉康門生無數,推動台灣癌症的醫療發展史,也改變許多癌症患者的命運,成就輝煌,她仍是謙和地說:「老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後還能做多少事,幫人家多少忙,就代表還是會有用的。」原文:88歲每週仍看三次診!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保持忙碌,反而會更健康
-
2020-05-01 科別.新陳代謝
高齡時尚母女諮詢糖尿病鬧意見 營養師:長者角度思考
一對高齡母女檔全身時尚打扮,現身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諮詢門診,65歲女兒為了86歲媽媽的糖尿病問題困惱,因為母女倆總是在平日飲食照顧上而鬧得不愉快。即使兩次到門診,營養科主任范純美就在眼前,母女還是為哪些食物可以吃、不能吃意見相左而吵架或冷戰,范主任還要先充當和事佬化解尷尬的場面。范純美指出,現在的營養衛教方式跟從前不一樣,會站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角度思考,通常營養師會詢問照顧者(家屬)「如果你能像母親活到這個年紀,你希望怎樣被對待?」其實高齡飲食新時代是「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最幸福。范純美說,有些食物對慢性病長者來說是地雷食物,但這些食物若不會立即危害病人的疾病控制,那怕是吃一點梅干扣肉或一塊蛋糕又何妨?因為病人平時進食不多,但是吃了這塊梅干扣肉或蛋糕可幫助長者心情愉悅,吃進更多的食物和營養,何樂而不為?營養師在營養門診時,不再是只做營養衛教而是站在以高齡長者角度去思考。面對超高齡長輩,范純美提醒家屬每天準備飲食應考慮老人飲食喜好及心理層面,做出長者想要吃的食物,也符合美國膳食學會提出對於高齡長者的營養照顧,應符合「維持健康」、「促進生活品質」兩目標。如何使老人活得健康、生活有品質,應是照顧者要去思考問題。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斬人際關係 銀髮族成重災區
新冠肺炎疫情疏遠了人際關係,銀髮族是重災區;各地長照關懷據點、松年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等均暫停開課,不僅恐面臨倒閉危機,這些據點也是長者維繫人際關係的主要場所,如今卻間接讓他們失去生活重心。各地松年大學、樂活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等春季班幾乎都暫停開課,避免群聚感染;秋季班是否開辦,要視疫情變化評估決定。新竹市社區大學、樂齡中心等課程,更是直接停課到六月底;多數縣市高中職以下校園都暫停對外開放,設在這些校園的社區大學成為受災戶,被迫全面停課,或改上遠距課程。●上不了課 社大受打擊高雄市鎮港園社區大學去年剛成立,如今六十多門課程全面停擺。社大表示,是否恢復開課由講師與學員共同討論,若學員有疑慮決定不上課,社大就認賠退費。吳姓主任無奈地說,社大不是營利單位,凝聚的是學員對終身學習的熱情及促進人際關係,如今受疫情影響,社大備受打擊。新北市有13所社區大學,是全國社大最多的縣市;因應疫情,春季班也延後開課,但有五所社大「微轉型」改拍線上課程,如蘆洲區的蘆荻社大的線上教學,教長者製作泡大蒜等防疫美食。新北市府也向教育部反映,研商紓困措施,降低對社大及講師的影響。●社大想藉機轉型 但長者有數位落差 蘆荻社大主秘劉珈妮表示,往正面想,這次的疫情帶來創新機會,例如開線上節目可以讓長輩學會使用網路,逐漸習慣線上討論、交流,但還是有數位落差,例如不會訂閱youtube節目等,社大正努力提供「線下」的面授教學,讓長輩盡量學會用網路,也讓社大藉此機會轉型。台北市的社區大學仍穩定開課,但學員人數普遍減少一至三成,僅極少數課程鼓勵採用遠距教學。松山社大校長蔡素貞說,少了社大,學員會沒了生活重心,維持學習習慣仍有益身心。士林社大校長張明致說,目前該校約一百多個班級有廿二班級採線上教學,其餘採輪流到校上課的模式分組教學,讓班內人數變少,「因為大家還是喜歡在課堂互動的感覺。」此外,社大、長青學苑等課程之所以不能改成線上課程,有技術上的困難。社大講師說,長輩除了有數位落差,「像二胡班要怎麼遠距上課?老師必須指導指法該怎麼按才學得會。」●長期不開課 「長輩會悶得發慌」松年大學的黃姓講師表示,松年大學主要是讓退休的長者學習,學員的生活重心都擺在這,除了學習也能交朋友,對身心健康都有顯著的幫助,「如果一整年都不開課,他們恐怕會悶得發慌。」他說,去年十一月底放寒假後,就等今年三月開學,最近停課期間,許多學員紛紛來電表達「真的很想來上課!」而且協會、社團不好經營,一旦時間拖久了,經濟也沒起色,課就更開不起來,松年大學只能等著被淘汰。「真的要悶壞了,課程全停了,還哪裡都去不了!」以往受銀髮族歡迎的社區關懷據點和樂齡大學,是老朋友之間人際交流的據點,沒課可上之後,有家屬注意到「長輩的心情真的受影響。」長期關注銀髮族的社會企業老玩客開辦社區關懷據點,執行長廖健妤感嘆,有些長輩好不容易願意走出門或養成運動習慣,現在關懷據點去不了,家人至少要鼓勵長輩去公園走走,看到鄰居閒話幾句也好。家中若有獨居長者,這時期兒孫也要定時透過LINE關心遠端的家人,讓他們感受到被陪伴、被關心。
-
2020-05-01 養生.家庭婚姻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衛福部教你4招守住理智線
今天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衛福部於臉書上分享4招,讓家長在情緒失控前,守住理智線。4招守住理智線 正向教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人面臨工作、經濟、生活等各種壓力,再加上照顧小朋友非常辛苦,照顧者在管教時可能因一時情緒失控而做出自己事後會後悔的行為,傷害了孩子。瀕臨理智線斷裂的照顧者們,你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在失控之前,不妨先試試這4招:●第一招「深呼吸-恢復冷靜」:透過深呼吸,冷卻自己即將爆炸的情緒,避免因為情緒失控動手打了孩子。●第二招「引導孩子-嘗試溝通」:家長對孩子感到不滿或覺得負面的行為,透過溝通與引導、示範,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也讓孩子從正向學習中成長。●第三招「暫離場-請家人協助」:如果覺得自己的情緒短時間內無法冷靜,可以請家人協助照看孩子,自己可以先行離開現場,以免再起衝突。●第四招「解困境-尋求外援」:疫情期間被各種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家長,可以撥打「紓困專線-1988」或「福利諮詢專線-1957」尋求經濟上的協助,也可以撥打「安心專線-1925」來舒緩身心壓力唷。衛福部小編提醒,防疫期間除了注重個人衛生外,也要「正向防疫」,請各位照顧者們和小寶貝們也要保持正向愉悅的心情相親相愛喔。正向教養,從何開始?而衛福部也於另一則貼文分享要從何開始「正向教養」,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以及「同理心」,不靠威嚇或是羞辱來控制孩子,而是以情感連結與動機培養,讓孩子懂得自律合作,並且親子間加強親密與支持性。可以這樣開始:●尊重孩子的身體●不隨意對孩子貼標籤●避免羞辱式比較●同理孩子情緒,協助連結原因,將情緒命名●理解孩子很多事都在練習階段,用鼓勵代替責罰●孩子搶玩具時,解釋行為原因,培養同理心●事前說楚「具體說明」對於孩子的行為規範,如「出門要用走的,跟爸媽手牽手;看到想看的,要先跟爸媽說才能去看」,而不是說「出門要乖乖的」,孩子不懂乖的定義。●尊重、同理心是正向互動的源頭正向教養當然不只這些,而不同的個案也會有不同的狀況,方法也會有差異,但相信「尊重」這個觀念是通用的。衛福部小編提醒照顧者,不用一下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覺得不馬上做到不行,也不要因自己不小心有點失控而感到灰心;不管是大人、小孩,永遠都在學習,最重要的是秉持著「同理心」、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人」尊重,一天一點一點的進步。照顧和教育孩子不是任一方照顧者單一的責任,互助合作,以尊重為出發點,才是最棒的!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假期生活防疫指引昨出爐 指揮中心:給民眾提醒
明天就是五一連假了,為了防疫,交通部的1968App也將200多處熱區列為景點警示,到底要不要人擠人?也讓地方政府槓上中央。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沒明確說明,僅表示不論是歡迎民眾到訪或是希望民眾宅在家,「大家心情一定要放輕鬆」,戴口罩和勤洗手都要維持。但是,指揮中心其實已公布生活指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舉是針對五一連假,提供民眾生活指引參考,由於近日外界對此有所討論,加上日前立委也多次質詢、希望能更有明確依據,指揮中心近日與專家討論後,昨天公布該指引,讓民眾參考。莊人祥說,該指引今天下午記者會上,也會再提到,希望讓民眾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之餘,出遊時也能平安、不掃興。指揮中心透過疾管署網站昨晚公布「COVID-19 疫情期間民眾假期生活防疫指引」,呼籲民眾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住家應保持良好通風、探望免疫力不好者可由電話或視訊等七大項。其中,針對民眾對外出活動部分,更列出以下八點,提醒民眾做好準備與配合。此八點包含,一、維持勤洗手的習慣;二、外出時都不可用手觸摸眼鼻嘴部,以免手上病毒恐感染;三、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適當社交距離;四、外出時以白天為佳,並以開放且沒人群擁擠地方為首選,若前往觀光景點、國家公園、遊樂區,以及市集、商圈、寺廟等處,而現場已有人潮,建議改點或配合人流管制,也可事先查詢再決定是否前往。五、如不得已需出入人潮密集、密閉或通風不良空間,要佩戴口罩並髒汙時更換;六、在外用餐時,如餐廳或小吃店之座位密集且無區隔,建議避免進入用餐,或改用 外帶,也儘量不要邊走邊吃;七、安排親友聚會時避免以聚餐形式進行,若無法避免,進食時儘量避免交談,吃完要交談時,最好先佩戴口罩;八、返回住所時,必須確實執行手部衛生,以除去手上可能沾染到的病原。
-
2020-04-30 橘世代.健康橘
與「老」共存/張曼娟: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你以後也會老那一天,我被小黃司機罵了,他很生氣,我卻覺得心中一片暖意。事情是這樣的,自從父母親老邁,行動愈來愈緩慢之後,我們出門都搭小黃。為了不讓司機等太久,覺得不耐煩,我總在開車門的一瞬間,對司機說:「老人家動作慢,可以先按錶喔。」有些司機就按了錶開始計費;有些司機很客氣,笑笑的說不用先按啦,慢慢來。對於前者,我覺得心安;對於後者,則有更多的感激。那一天,我攔下一輛小黃,像往常一樣請司機先按錶,那位頭髮花白的司機先生轉頭看了看正努力上車的父母親,突然大聲嚷著:「為什麼要先按錶?人都還沒有上車是要按什麼錶?老人家慢慢上車有什麼關係?真的是很奇怪ㄟ……」直到我們全體上車,車子開了一小段,他還是持續碎念。雖然對我凶巴巴,卻很貼心的幫前座的父親繫安全帶,還轉頭問後座的母親冷氣會不會太冷?我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彷彿是不明所以的被撫慰了。前兩年父親摔斷了腿,出門需要坐輪椅,卻又堅持搭公車,所幸家門口就有低底盤公車。我們遇見的公車司機都很好,願意降下車身、架好坡道,幫忙輪椅上車,全程差不多要耗費兩到三分鐘,所幸車上乘客也都耐心等候。我聽說有公車司機拒載輪椅族,還用廣播器大聲廣播:「全車乘客一致性意見不能等你!」公車揚長而去,而那位被拋下的輪椅族已經等了三十分鐘,還得再等三十分鐘。這分明是「一致性的霸凌」,一種野蠻的傷害。三年前的某一天,因為要上課,我無法陪父親出門,於是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帶父親搭公車,公車司機看見了父親,也聽見了他要上車的請求,卻關上了車門。趕時間去醫院就醫的父親爆炸了,看護說父親大聲怒吼:「你以後也會老!你以後也會老!」車子都已經開走了,還在喊,你以後也會老。我想著父親的憤怒與無助,甚或還有屈辱,感到非常悲傷。我知道他的怒吼是想喚起司機的同理心,可惜,「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如果連想都不願意想,又怎麼能夠面對呢?四年多以前,我曾在電梯裡遇見一位鄰居少年,他問:「那兩位很老很老的爺爺奶奶,是你們家的,對吧?」我還沒回答,少年已經走出電梯。當時的父母行動自如、頭腦清晰,一切生活皆可自理,我知道他們老了,卻沒意識到他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父母親真的有那麼老嗎?少年離開之後,我還在想。一個月後父親進了急診室,老,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總在猝不及防的時刻。何必很震驚其實我不反對醫美,也不是沒想過醫美,只是遇見過幾位年長的朋友,他們迷人的風采和雋永的談吐,深深吸引我。雖然容貌確實不再青春美麗,我卻覺得他們連皺紋都那麼好看,令人移不開目光。我想和他們一樣,想要對自己的老去更安然若素。我們的社會對「老」充滿歧視與醜化,每隔幾天,就能在網路上看見某位資深明星的近況報導,有圖有文,可能是和朋友吃飯、去市場買菜、在街上行走,標題通常都是這樣下的:「多年不見,○○○的近照令人震驚!」感覺相當聳動。點進去看看圖片有多令人震驚,才發現當年的青春玉女或是魅力帥哥變成了中年人。只是中年人,距離老年都還有一段相當的歲月呢。他們的身形不復當年纖細,腰變粗了,或許還生出了小腹,頭髮有些花白,臉型圓潤或是瘦削了,衣著當然也不像當年的光鮮亮麗。從幕前退下之後,成為一個尋常的中年人,到底有什麼「令人震驚」之處?還是因為我天天看著自己的中年容顏,早已見怪不怪了?有一次,報導中出現的是一位二十年前的當紅玉女,在她三十歲之前,為了結婚生子,毅然決然退出娛樂圈,銷聲匿跡一段時間。二十年後,被狗仔拍到的她,正在健身房裡做運動,標題依然是「二十年未見,如今的容貌令人震驚。」我感到「震驚」的是,年近五十歲的她依然保持著纖細的身材,穿著緊身運動衣,繃出了完美線條,化著淺淺淡妝的臉龐與當紅時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是因為此刻的自在生活而更放鬆,笑容可掬,看起來更美了。記者敘述時也寫道:「如果不說的話,沒人相信她已經半百了,因為她各方面都維持得很不錯。」然而,這篇報導是這樣結束的:「話雖如此,但是,現年五十歲的她,與二十五年前相比,依然顯出了歲月的痕跡,令人唏噓。」五十歲的人與二十五歲當然不能比,這是最普通的常識吧!狀態保持如此完美的女星都被奚落,我認為這些報導中隱藏的是一種「恐老情結」,只要不再年輕就會「令人震驚」。悲哀的是,人活著活著就老了,無人可以倖免。有些明星與名人為了不「令人震驚」,於是選擇了醫美,結果如何?更多的嘲諷與惡意訕笑四面八方湧來,好像不能以「真實面目」示人,就是一種欺瞞的罪女人的老,比起男人的老,似乎是更嚴重的「錯誤」。最近的例子就是好萊塢偶像明星基努.李維和他的銀髮女友,終於公開戀情,攜手曬恩愛。基努.李維被稱為「全世界最寂寞的男神」,二十年前,他的前女友意外過世,他似乎封閉了心靈,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常常都是獨來獨往,獨自搭乘地鐵,坐在路邊喝可樂,過著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後,他遇見了Alexandra Grant 這位女性朋友,兩人有相同的愛好與興趣,都喜歡藝術和慈善活動,還一起創辦出版社,成為合夥人。經過十年時間,兩人才從朋友變為戀人。因了解而相愛,不是最令人安心的關係嗎?他們追求的不是彼此的美貌、錢財、名聲,只是想要在往後的人生成為伴侶。這是心靈能量旗鼓相當的伴侶啊。消息曝光之後,當然有許多人為基努.李維感到高興,卻也必定會有媒體和網友,對Alexandra Grant 的銀白髮色與未經醫美的天然樣貌訕笑嘲諷。人們已經習慣了媒體上不斷醫美、不肯老去的容顏了,這樣毫不介意的呈現真實年齡,彷彿是一種冒犯。然而,巨星級的基努.李維見過多少傾國傾城的年輕美女?完美無瑕的臉蛋、傲人的身材,舉手投足都是女神風範,可惜,那些女子都沒能打動他。他願意把愛情與靈魂交託給Alexandra Grant,正因為這才是他真正渴望的女子;他不是用視覺審美,而是用靈魂審美。其實,Alexandra Grant 並不是「老女人」,她比基努.李維還小九歲呢。她只是沒有努力的維持或加強自己的青春外貌而已,她加強的是別的部分,那可能是這對戀人覺得最重要也最可貴的。因此,在基努.李維眼中,她的美麗無可取代。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看見媒體一面倒的「恐老情結」,我才覺得真是「令人震驚」呢。人為什麼要老?老,是我們從未學習、也避免思考的事,當它赫然降臨時,只能驚惶無措、困惑惱怒。父親剛過八十歲時,聽力明顯下降,加上不明所以的罹患了罕見疾病紫斑症,天天服用大量的類固醇藥物,心情很低落。有一天早晨,我從睡夢中驚醒,聽見他號啕的哭聲,痛徹心扉的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他是家裡最老的,沒人能回答他的問題,也沒人知道他還會比老更老。從那時開始,我就在思考老的意義。人從小到大,學習規矩、辨別是非、努力向上,爭取更多的資源與社會地位。當我們老的時候,應該要活得更自然,而不是更成功。明白了生老病死亦如春夏秋冬,一片欣欣向榮的葉子,到了最後的季節,便是要枯萎、要凋落的,一陣風過,輕輕的飄落在土地上,永遠的睡去了。在永遠睡去之前,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回溯自己的人生,那些該道謝的、該和解的、該承擔的、該放下的,都能好好去做,無所畏懼。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段對於老的論述,我是頗為同意的。孔子勇於面對老年身體機能只會變得衰弱的事實,於是,需要戒斷的是還想獲得的心態。想要得到更多錢財、更多注意力、更多主控權、更多晚輩的關心……往往成為痛苦的來源,也讓照顧者感到困擾。既然血氣已衰,就該心平氣和,對身邊的人多些體諒與同理心,對天地萬物有更多感謝,不要再想著獲取什麼,而是願意多付出一些。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原本就是什麼都帶不走的,為何不在可以作主的時候,主動給予和付出呢?不求回報的付出是真正的快樂,一次又一次付出,愈來愈多的快樂,臉部的線條柔和了,自然散發出令人想要親近的氣場。走過年輕與壯年,在情感的糾結纏繞與職場的明爭暗鬥之後,終於來到老年,從焦躁煩悶走到清涼之地,不是上天的恩賜嗎?讓我們可以放下許多重擔,整理出一個更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後好好告別。如此想來,老年真是人生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階段,讓我們有機會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30 新聞.生命智慧
老婆堅持放鼻胃管灌補品,老公2天後去世...一個病房裡的故事看「過度照護」為何錯了?
愛,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我的住院醫師很難過。「不是說過不要放鼻胃管的嗎?什麼併發症都出現了!」我靜靜坐在她的身邊,體會著多年前我也有過的懊惱和自責。我在安寧病房見到丁先生的時候,便知道他時日無多了,但是他與他的家人都不知道。正確來說,他們也不是不知道,而是家人處於否認狀態,丁先生也處於配合否認的狀態。所以雖然私下丁太太與2個女兒都說丁先生的後事,已有準備,只希望他能存著鬥志,多活一陣子,但因為丁先生的老媽媽還不知道兒子病重得快要走了,所以我們還是感到棘手。當病人家屬堅持放鼻胃管丁太太想為丁先生放鼻胃管。丁先生曾經私底下向居家護理師表示過,放鼻胃管在他僅存的生命中,是很痛苦而且無益的,他完全不想接受,但是如果太太一定要他放了,灌食才會安心,他會點頭答應。知道了病人的心意,也知道了鼻胃管在末期生命的百害而無一益,哪有不捍衛的道理。但現在的情境非常尷尬。看起來反對放鼻胃管的,只有安寧照護人員,因為在太太面前的丁先生是為了愛而臣服的。他既希望我們代言與堅持,卻不願拂逆太太的愛,也不忍扛下太太的哀傷。逐步失去吞嚥功能,進入輕微脫水狀態,其實是人生終末之時,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少受苦而啟動的機制。減少攝食,不但可以減輕器官衰竭之時的水分蓄積(如肢體水腫、腹水、胸水、痰液、喉頭分泌物),也減少腸胃道的負荷,使得嘔吐或是排泄量降低,而強行置入鼻胃管灌食,或是輸注大量的點滴,不只破壞了這個自然的平衡,甚至會因為灌進去的食物成為身體負擔,而引發腸胃道出血,有些人更會在臨終躁動的狀況下,無意識的拔除這些讓他不適的管路,而遭到家屬或是看護的手腳約束。「以丁先生的狀況,我們假設若身體的狀況,還能維持1個月。那麼,放了鼻胃管,也無法延長多少的時間,卻可能面臨更多受苦的併發症。」丁太太把我拉到病房外頭,語氣仍柔軟,但身體姿態、眼神,以及用詞遣字,顯然對我充滿了不諒解。「我先生從來都沒有跟我說過他不想放鼻胃管,他只是不了解鼻胃管的好處。」「我們從來沒有讓我先生知道,他的時間可能只剩1、2個月那麼短。現在,你竟然讓他知道了。」「知道時間會讓他失去鬥志的。他最捨不得我婆婆,這樣,他就不能為了她活下去了。」我向她道歉。但其實我並不真的需要道歉,我只是完全能體會她的心情與焦慮。我已經花了1小時在他們的病床邊,握住丁先生的手超過半小時。討論照護的時候,眼神沒有忽略過丁先生、丁太太或是女兒,並不時停下來詢問疼到說不出話來的丁先生,是否曲解了他的原意,是否還希望我們繼續,甚至所有選項的語調與遣詞,都是盡可能的柔軟與寬厚,以他們的感受和需求為出發點,作為每個建議的立場。我也坦白告訴他們,我為何如此心急。那些沒有準備的病人,沒有達成的心願,沒有說完的話,才是真正走得充滿遺憾與痛苦,而很顯然(雖然我們並不輕易吐露病人的預估存活時間),丁先生僅剩1、2週的生命了。丁太太理性上明白我們的出發點以及顧慮,但對自己的想法非常堅持。她說,嗎啡勉強先接受一天,然後她會問到先生點頭說要放鼻胃管為止。愛的證明她認為這已經是尊重,而且先生是個自主性非常高的人,不會因為愛她就答應放鼻胃管。若是先生答應了,一定是自己也想要灌營養。心理師、社工師、醫師、護理師、志工,安寧病房團隊的每個成員鎮日穿梭在他的病房,促進家人共同談話,並交流感情,找時機偷偷確認病人真正的意思,探詢未完成的心願,以及病人面對死亡的準備程度。非常可惜的,如此努力了1週,當病人的疼痛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之時,甚至也讓病人最掛念的媽媽來到醫院陪伴他之後,益發虛弱的他,某日在太太又要求放鼻胃管之際,向我們說:「你們每天問我要不要放鼻胃管?要不要打止痛藥?我已經連自己的答案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接下來,他清楚地表示同意放鼻胃管,因為他的身體已經沒有什麼值得堅持的了。如果,這是他離世之前能為太太做的最後一件事,那麼便承受吧!身體的虛弱並不影響末期病人意志的強度,但是當意志繳械的時候,我們為他所共同捍衛的堅持,忽然都變得毫無所依了。於是,他被放上了鼻胃管。這時,我相信我的痛苦勝過丁先生與丁太太。因為這是一個無效醫療,也可能會讓他承受更多我早有預期,也已告知的併發症。但病人將這條管子視為是愛的證明,主動同意我們置放。突然失去重力的彷彿是我。我以為我拉住了病人的手,但其實他一直拉住的是太太的手,而不是我的。那條鼻胃管置入之時,太太緊繃的臉龐,第一次和緩下來。反手打開病床旁邊的櫃子,一盒盒的營養食品與補品被搬上了檯面。灌了2瓶後,病人的腸胃完全無法吸收,通通被引流出來。隔日,果然開始出血,從鼻胃管中淌出濃黑的血液。我的住院醫師很難過。「不是說過不要放的嗎?什麼併發症都出現了!」我靜靜坐在她的身邊,體會著多年前我也有過的懊惱和自責。現在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情緒了,只是對自己的心理反應,有預期與調適的訓練,也懂得某些受苦,有它無可被取代的意義:對個人的、對所愛的,那是一道道人生的刻痕。安寧照護者最深刻的學習,便是如何看著刻痕落在我們所關懷的病人和家屬身上,涔涔滲血,卻能跨越自己的不忍,而沒有轉頭離去,留下他們獨自面對。腸胃出血的隔日,病人又把媽媽請來醫院。清晨,母子叨絮了好久好久的時光。然後,病人向太太和女兒綻出笑顏,道謝。旋即陷入混亂的意識,然後昏睡,不到半天就過世了。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末期疾病的病人,幾乎都會出現惡病質的現象。身體會開始先行代謝蛋白質,也因此無論是否有補充營養,身體仍會持續消瘦,因此和使用嗎啡或是因嗜睡,無法進食,一點關係也沒有。此時,應注重讓病人吃得愉快。倘若補充太多的點滴,反而會讓病人僅剩的食欲,都被注入的熱量或營養取代,而更沒有進食的欲望,甚至會造成水量過多,肢體會水腫、腹水、胸水累積造成腹脹腹痛、噁心嘔吐、呼吸喘等不適症狀。當然,也不需要額外使用補品,因為身體無法吸收,反而造成傷害或負擔。倘若希望在飲食上調整,或是配合傳統藥方的輔助,可以告訴治療的醫師,讓他們協助會診營養師與中醫師來建議與診視。延伸閱讀: 一支吹風機通氣血、治久咳!中醫師傳授「吹風機溫灸術」:持續吹5分鐘,還能改善經痛●書籍介紹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五一連假出遊保持距離 清境日月潭列重點勸導區
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未歇,南投縣政府今天表示,五一連假將派員到清境、溪頭、日月潭勸導遊客保持社交距離,縣內各風景區也會實施人流總量管制。國內連續4天新冠肺炎零確診,但疫情仍未歇,面對五一連假即將到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五一連假期間,民眾不論外出或在家,心情一定要放輕鬆,但不可「大解放」,可輕鬆、但不鬆懈,保持社交距離、仍要勤洗手、戴口罩。南投縣風景區管理所人員今天到轄內風景區了解防疫整備情形,並說明人流管控措施。所長張昭貴說,五一連假預期有不少人潮湧入各風景區,為避免成為防疫破口,縣府配合中央政策落實人流管制。張昭貴表示,交通部觀光局通知全國各收費風景區提出園區人流總量管制上限數值,並隨時通報,若達上限值即實施管制,調控進出園區遊客人數,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張昭貴說,非收費風景區如日月潭,以停車場作為人流管控指標,若停車數達全部一半,就會發布警示提醒民眾,並疏導前往其他風景區;若是收費景點如清境農場、清境高空觀景步道、溪頭自然教育園區,達總量上限即實施人流管制。他進一步指出,連假期間將會同衛生局、警察局派員到清境、溪頭、日月潭等風景區,勸導遊客保持社交距離,也請業者在入口處張貼宣導海報,並請民眾盡量戴口罩,縣轄收費管理風景區也會定時廣播提醒民眾,及不定時入園宣導。南投市猴探井遊憩區配合防疫政策,限制入園人數同時最多150人,南投市長宋懷琳說,猴探井遊憩區「天空之橋」屬於戶外景點,歡迎民眾來踏青、到八卦山賞桐花,市公所也提供酒精,園內公共設施並每天消毒,也請民眾購票依地面標示距離排隊。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見負壓隔離病房患者焦慮不安 護理師寫暖心卡片喊話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許多醫護員人接到命令後,儘管害怕但仍勇往直前地支援前線。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徐錦珊,談起第一次照顧新冠肺炎患者,在負壓隔離病房內的所見所聞,她為安撫病患不安的情緒,特別寫下關懷卡片,以暖心話語陪伴病患。徐錦珊為骨科護理師,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她某天臨時接到長官指令、支援前線。她表示,狀況緊急,只能加緊複習防護衣穿脫流程,心情也格外緊張。在負壓病房中,徐說,看見不少個案都很焦慮及恐慌,甚至有人問「我得了這個病會不會死掉?」更能顯示他們內心有多不安。在夜裡透過院方監視器,徐看到病患在房間內不停地來回走動,經詢問後,病患們表示想藉走動消除內心的不安。而查房時,她說,能感覺到病患很想留住醫護人員,以傾訴內心焦慮。徐說,醫護人員能經由智慧手錶,即時掌握病患的生理狀況,並運用手機Line及電話關懷,解除病患的恐慌及不安。徐表示,病患說每次留取痰液,查看檢驗報告結果時,常影響他們的心情,會請身心科協助病患,讓他們逐漸放開心胸,二次陰性後轉到微負壓病房,病患才能漸漸放下內心的石頭,侃侃而談自己的心事,並分享病癒出院後最想做什麼。為安撫病患,徐更製作「安心台灣運動,我願意」關懷卡,告訴他們「我願意做你的防疫天使,即使穿PPE裝很熱,戴N95很悶、臉部壓傷、手洗到乾裂都是如此,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人」,她說,此時一句暖心的話,都能讓醫護人員勇敢的為病患站出來,做守護台灣的防疫天使。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51連假防群聚 高雄中央公園、衛武營、凹仔底加強人流管控
五一連假即將到來,高雄市府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疫情說明,工務局針對有可能成為民眾人潮聚集的大型公園,包括中央公園、衛武營都會公園、凹仔底森林公園等,祭出三大措施:加強宣導、加強公廁消毒及強化人流管控與設施消毒,提醒民眾做好防疫措施,保持社交距離。高雄市工務局長吳明昌表示,時值春暖花開的季節,公園內百花爭妍,更成為疫情期間的解悶首選。隨著五一連假的腳步接近,民眾戶外出遊的心情更是蠢蠢欲動。高雄市有許多公園非常適合親朋好友相聚,尤其是大型公園如中央公園、衛武營都會公園、凹仔底森林公園等位於都會區內的公園,極有可能成為群聚熱點。工務局備妥防疫三大措施並進行演練,為即將到來的連假人潮做好因應。養工處進一步說明,五一連假期間會在公園園區內人潮聚集處,加派人員輪值排班,走動式播放錄音加強宣導,請民眾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及勤洗手等。同時加強公廁消毒,針對門、門把、洗手台等民眾接觸頻繁位置加強消毒頻率,並提供洗手乳、肥皂供民眾使用。另外在人潮容易聚集處的共融遊戲場、湖面棧橋、吊橋等,加強人流管控及宣導民眾保持社交距離。並特別針對沙坑、共融遊戲場等小朋友密集接觸的地方,每日至少消毒3次。
-
2020-04-29 科別.精神.身心
「作夢也陳時中」抗疫百日焦慮感增 醫師:釋放壓力鍋
「每一小時就會揪心一次,新聞不想看又不得不看,心情變得很不安定!」基隆市的林小姐說,她每天都處在焦慮的心情,疫情充滿不確定性,連「作夢都是夢到陳時中開記者會」。精神科醫師說,從疫情爆發後,從看診的民眾發現焦慮度提高,隨著疫情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焦慮感,建議民眾調適身心釋放壓力,才不會像「水煮青蛙」、「壓力鍋」爆開。基隆長庚精神科醫師陳枻志說,因為一般民眾不太敢到大醫院,門診雖沒有明顯增加,但從回診的民眾發現,因為疫情充滿不確定性,到後來各地都喊出要封城演練,因為對未來疫情充滿不確定性,又沒有疫苗可打,都讓民眾的焦慮度很高,而且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焦慮,比如從一開始煩惱買不到口罩,接著排隊去領口罩擔心群聚,到現在敦睦艦隊每天都有新的發展,讓民眾的心揪著。陳枻志表示,老人家的焦慮最明顯,因為一方面擔心自己染病,又怕拖累家人,以前都會去里辦或社區活動中心唱唱跳跳,現在不能去,每天待在家不敢出門,像「水煮青蛙」、「壓力鍋」一樣,都繃得很緊,「資訊太多反而增加焦慮」。陳枻志建議四項紓緩壓力的方式,首先是減少看新聞的次數,掌握必要訊息即可,第二找其他替代的事情來做,如做瑜珈、體操、簡單的肢體運動,到戶外人少的空曠處走走,第三不要寄託在吃安眠藥、抽菸、喝酒,第四可以利用食物來穩定情緒,如多吃深海魚。衛福部立基隆醫院精神科醫師張迺榮說,「過度的資訊反而是壓力」,民眾接收疫情新聞的管道太多,「負面的情緒」不斷受到刺激,很容易「一小時就緊張一次」,因此建議不要一直在疫情的氛圍裡,要維持住基本的固定作息,調適、放鬆心情可從身心兩方面下手,在家裡每天做體操動一動或到空曠處吸引新鮮空氣。張迺榮表示,當有煩燥不安的情緒,可以閱讀、聽音樂、看書,不要一直陷入「會不會被傳染」的思維裡,現在民眾對疫情太敏感,要吸收專業的資訊就好。當快受不了時,盡量找朋友電話傾訴,也許沒法解決問題,但講出來可以釋放不安的情緒,避免壓力的累積,也可以向心理諮商精神科求助,才不會讓壓力鍋爆開。
-
2020-04-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疫100天/人與人距離遠了 銀髮族最感傷
疫情疏遠了人際關係,銀髮族是重災區;各地長照關懷據點、松年大學、樂齡學習中心均暫停開課,面臨倒閉危機,讓長者失去生活重心。高雄市鎮港園社區大學六十多門課程全面停擺,是否恢復開課由講師與學員共同討論。吳姓主任說,社大非營利單位,凝聚的是學員對終身學習的熱情及促進人際關係,如今受疫情影響,社大備受打擊。新北市五所社大「微轉型」改拍線上課程,如蘆洲區蘆荻社大線上教長者製作泡大蒜等防疫美食。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人數普遍減少一至三成,僅極少數課程鼓勵採用遠距教學。松山社大校長蔡素貞說,少了社大,學員會沒了生活重心,維持學習習慣仍有益身心。「如果一整年都不開課,長者們恐怕會悶得發慌。」松年大學黃姓講師表示,長者學員生活重心都擺在這,除了學習也交朋友,對身心健康有顯著幫助,最近停課有許多學員來電表達「真的很想來上課!」「真的要悶壞了,課程全停了,還哪裡都去不了!」以往受銀髮族歡迎的社區關懷據點和樂齡大學,是老朋友間人際交流據點,沒課可上之後,有家屬注意到「長輩的心情真的受影響」。
-
2020-04-29 性愛.愛情診療室
林依晨求子未果但婚姻甜蜜,曾說「 門當戶對指的不是家世,而是…」
女星林依晨演技精湛又形象正面,被封為「零負評女神」,2015年嫁給圈外男友林于超後,感情一直甜蜜穩定,夫妻倆雖然一直很想要孩子,但求子多年仍沒有結果。不過近日傳出兩人希望可以人工受孕,無奈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只能暫緩。37歲的林依晨去年宣布暫停接戲,就是為了孩子,雖然積極備孕卻未如夫妻倆所願傳出好消息。根據週刊報導,林依晨與老公在年初時曾到醫院諮詢,預定4月時展開人工受孕的計畫,不過卻因為疫情影響,兩人分隔台美兩地,因此計畫只能往後延。昨(21)日林依晨現身記者會,表示自己和老公已有2個月沒見面,可能要等暑假才會相聚,平時就靠視訊聯繫感情。當被問及懷孕的話題時,她也大方露出平坦小腹表示還沒懷孕,並僅提及有到醫院做檢查,身體狀況都沒問題,沒有對人工受孕的事做出回應。而她過去受訪時曾說,「一切OK,就等老天給我(孩子)就好,現在只能隨緣。」想當母親的心情溢於言表,甚至去年買下旺子女風水的豪宅,為孩子未來的成長做足準備,如今傳出將進行人工受孕的計畫,更可見夫妻倆強烈的求子之心。婚姻中的門當戶對不是家世今年初,林依晨接受ELLE雜誌的專訪時,提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她表示雖然小時候父母就離異且家裡經濟困難,但母親「給了她足夠的愛」,還教導她幫助別人時不要吝嗇,這影響了她對父親的態度,因此長大後她決定跟父親和解。「我覺得這輩子當家人,是很難得的緣分,下輩子可就不一定了。所以我希望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不管他的個性如何,最起碼我們可以好好對待彼此,而不是日後才去後悔沒做什麼。而如果退一步,大家可以活得比較舒心自在,那我願意去當那個退一步的人。」林依晨談及她願意與父親和解的心境,也進一步影響了媽媽願意跟爸爸和解。如今林依晨也進入婚姻生活,她透露自己和老公早在15、16歲時就因共同朋友認識,聚會了快10次都沒有心動的感覺,直到被湊對當伴郎、伴娘,兩人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討論婚禮彩排內容,她才發現這個人很貼心細心,且對她很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林依晨說,「我們兩人從來沒有吵過架,可能因為我們本來的價值觀就很像,理性的時候都很理性,感性時也都很感性。不是有句話說,所謂的門當戶對指的不是家世,而是你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彼此的價值觀都很相似。」她也曾在微博分享相處之道,「在婚姻之中,兩人都要肯收起一些些的自己,才能成就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得到的愉悅、平靜與滿足感,也會大於你們願意放下的自我。」將自己從原生家庭中得到的影響,成就為現在幸福美滿的婚姻。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被陳時中點名 張上淳等人開講感恩心情
今天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第100天,本土個案已連續16天歸零未增加,指揮中心今在記者會場特別發放龜苓膏慶祝,指揮官陳時中並點名指揮中心其他成員發表感言,包括疾病管制署署長兼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疾管署副署長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以及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周志浩表示,這段時間「天天有驚喜」,但全國民眾和情勢都都很沉穩,大家一關一關度過,一起見證台灣是一個團結的社會,也對國家更有信心。莊人祥表示,感謝民眾每天固定收看疫情指揮中心的直播,直播讓阿中部長一戰成名,也謝謝媒體報導,希望可以很快結束這場戰役。張上淳說,這次防疫工作其實早就超過100天,要謝謝阿中部長帶領的防疫團隊,是「世界的典範、世界的領先」。另外也要感謝的非常的多人,包括疾管署同仁第一線警覺、一路不眠不休超過百天的工作,還有地方衛生團隊對於疫情調查的支持協助。再者是負責照顧病人的醫院前線,張上淳說,隨著各項新發現,通報模式和定義一改再改,第一線同仁幾乎是追不上,一開始也會抱怨朝令夕改,但後來也能理解並且落實。此外也要感謝民眾素質非常高,雖然偶爾還是會有趴趴走的新聞,但居家檢疫和隔離的人數非常可觀之下,趴趴走其實只有極少數,大部分人都規規矩矩遵守。張上淳補充說,相較於SARS點年,現在的媒體可謂比當年進步非常多,當時媒體被某些人說是亂源之一,但現在媒體都精準報導,不會造成恐慌,幫助全國民眾更精準掌握情況、幫忙國家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心情輕鬆,在記者會結束前拿起桌上的花束,語帶不好意思地說,這是台灣花農的玫瑰花,雖然沒有999朵,但是MIT(台灣製造),台灣有很多好,才讓疫情控制的那麼好。他提醒大家母親節到了可以送媽媽玫瑰花,語罷也打笑說,這樣講了之後會不會明天桌上擺滿花?以後不要再弄花來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