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2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廖靜清
共找到
583
筆 文章
-
-
2021-10-02 新聞.長期照護
弟患思覺失調症,家人考驗的開始! 照護長路築起最強後盾
邁入高齡化社會,我們思考著如何擁有尊嚴又快活的熟年生活。對於身障者、精神障礙者來說,「老有所依」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對家人而言,更是拋卸不下的甜蜜負荷。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陪伴弟弟共度思覺失調的低谷,創立協會幫助更多家庭受益,漫漫照護長路,成為彼此的親密後盾。身型精瘦的金林,說起話來聲如洪鐘,侃侃而談創立協會的機緣,是因為弟弟罹患了思覺失調症。「我的家庭很普通,父母親不太喜歡拓展社交生活,日子平淡卻很平實,五個小孩的成績都很好,不用操心。」金林娓娓道來,以往平靜生活卻在一夕間變調,20多年前,正值當兵的弟弟突然性情大變,被送進國軍818,接著就被告知有精神障礙,提前停役回家,家中氣氛從此丕變。【延伸閱讀:沒有人知道如何當個照顧者... 金林笑成立心生活協會,為病友老後鋪路!】弟思覺失調 家人考驗的開始回憶弟弟的發病過程,金林認為身心困頓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似乎在高中時期就有跡可循,當時一些怪異舉止被家人解讀為「抗壓性太差」,出社會就可以被調整,從沒想過一切與精神疾病有關。弟弟上大學後,到外縣市求學,金林任職會計師事務所偶爾出差到新竹查帳,抽空去探視他,已感覺出弟弟明顯的情緒起伏,心中隱隱不安。直至入伍,弟弟在制式化高壓環境下終於爆發,軍醫示意病情嚴重,確診為「重度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出院回家是一段彼此磨合的過程。精神分裂症於2014年更名「思覺失調症」,最主要的症狀是幻聽、幻覺、被害妄想、思考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金林的弟弟原本是才華洋溢的文藝青年,發病之後,情緒極度不穩定、個性敏感多疑。病情時好時壞,給家庭增添了許多負擔,金林身為同住的家人,每天都有衝突,面對的是無止盡的焦慮和恐懼。一輩子服藥 親情支持是關鍵與弟弟的相處過程,金林坦言一開始並不順利,「病人狀況不好的時候,想法固執、行為古怪,幾乎無法溝通,有時候脾氣一來,難免會用肢體動作表達想法和不滿,我曾氣到束手無策。」金林待心情稍微平復,靜下心來研究思覺失調症,也詢問任職台大醫院的高中同窗,這種精神疾病接下來還會怎麼樣?得到的結果令人難過,雖然經過治療,病情可以獲得緩解,但很可能需要一輩子服藥,與疾病共處。陪伴弟弟服藥控制的過程中,金林發現,思覺失調症的病徵出現時,家人的支持是關鍵,但因患者的幻覺、怪異妄想和失序行為讓人害怕,反而斷開關懷的距離。「家屬是以理性思維講道理,患者則是被害思維產生溝通障礙,往往處於恐懼狀態,陷在負面泥淖中。」金林轉念思考,這是大腦出問題的生理疾病,患者受病情所苦,思想架構不同於一般人,在生活的安排上也發生問題,他們的老後與餘生該怎麼辦?心生活協會 助病友生活自理看著弟弟多次進出醫院、後來轉入慢性病房,前後共3年多,家人每周都去探望。陪病治療的過程,金林感受到患者與精障家屬的無奈、無助,「人人生而平等,沒有人應該被放棄!」這個想法縈繞在心頭,加上想要改變社會對精神病的汙名,2003年7月成立「台北市心生活協會」,從關懷精神疾患家庭的原動力出發,為精神障礙者提供獨立生活能力訓練、心理復健、家庭支持、資源連結等服務。「因為無助,所以我們想要自助!」金林體會到,不能以一般人狀況來衡量患者的言行對錯。她多年來努力奔走促進病友權益、爭取平等發聲權和工作權,串聯各縣市康復之友協會和康復之友聯盟等單位,倡議精神病康復需要一系列治療配套,包括訓練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最終目的是因為:彼此都會變老。除了努力不與社會斷線、得到基本照顧與醫療協助,還要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過生活。
-
2021-09-27 養生.運動天地
全銀運動/線上課程零距離 宅在家也能運動
「要活就要動」聽起來簡單,但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卻不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降低疾病風險、鍛鍊肌力、增強免疫系統、促進新陳代謝等,是最好的良藥。疫情期間,全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也能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及心理健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居家適度運動能提升防疫能力,民眾雖然無法外出運動,但可以透過線上課程訓練,穩定身心良性循環。國健署因應疫情,與遠距健康平台WaCare全銀運動合作,將實體課程活動搬到線上,開設一系列主題運動、長者銀髮知識課程,落實全場域健康促進,打破了疫情下無法群聚的限制。長者更要動 遠離代謝症候群新冠疫情對長輩影響甚鉅,約有三個月無法到社區據點、日照中心參與活動,功能大幅退化。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在家應避免久坐少動,仍需適度運動,一方面遠離代謝症候群,一方面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增強下肢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呼應高齡化社會及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健康的老年生活要從現在準備起,包括長者的健康促進、延緩失能、三高預防以及成人慢性病保健等政策推行。防疫已改變了民眾生活模式,加入資通訊科技開發虛實整合服務,可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健身訓練。教練到你家 把健康送到偏鄉「全銀運動」邀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等專家,透過遠距科技讓民眾在家一起Live動起來。羅素英提到,運用數位科技運動已成趨勢,許多長輩透過手機、平板與電腦參與線上課程,強身又健腦,新科技同時刺激認知功能。這波「全銀運動」熱潮,同步把健康送到原鄉和偏鄉,羅素英分享屏東瑪家部落的現場實況,長者的聲音在螢幕另一端此起彼落,詢問自己身體狀況及需要加強的部位,專家線上即時解答和解說姿勢調整,讓遠端參與長者感受到滿滿的關懷,從被動到自發性維持運動習慣。「全銀運動」陸續增加中醫養身、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羅素英鼓勵更多社區投入,漸進式強化長者的運動能量,提升老後生活品質。
-
2021-09-2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延緩退化/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
● 手抖、肢體僵硬,以及因為腦神經退化所造成的憂鬱、反應遲緩等,是巴金森病最典型症狀,好發年齡55歲左右● 症狀通常從單側的手、腳開始,逐漸影響身體平衡,最後可能需靠輔具行走● 運動能改善動作障礙,對步態不穩、平衡感有很大幫助,提升生活品質一名病友因為夾菜時動作不順,家人發現異狀就醫而確診;另一名病友覺得寫字變得困難,字體也越寫越小,就醫同樣得了巴金森病。屬於腦部神經退化的巴金森病,好發於55歲以上的成人,最主要的特徵是動作障礙,早期會出現單側顫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行走碎步等症狀;部分病友則有憂鬱、便秘等非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手抖、小碎步要注意 及早就醫能控制病程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黃正雅說明,巴金森病依症狀程度可分為五期,單側肢體動作遲緩現象通常第一期就會表現出來,隨著病情嚴重,日常生活能力也逐漸減退,需依賴他人照顧。「手抖、小碎步是最明顯的特徵,與失智症的認知功能障礙不同,若發現家人動作表現異常一定要及早到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黃正雅表示,透過服藥和復健運動能改善身體活動機能、提升生活品質,延緩晚年失能危機。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強化大腦功能,黃正雅提醒,居家復健運動前需先診斷病程,聽從醫師醫囑服藥治療,同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運動原則,藥物+運動雙管齊下,更能有效延緩退化!黃正雅形容服藥就像是幫關節上油,舒緩肢體的僵硬,讓動作更流暢。「巴金森病的病因是中腦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及死亡,導致運動功能失調,服藥後運動表現比較理想。」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家人互動增加趣味性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症狀,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身體平衡,黃正雅介紹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在家即可自行操作的復健訓練動作,家人一起參與互動更有趣。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雨傘伸展運動:採坐姿或站姿,雙手持雨傘抬到最高的位置停留10秒,眼睛望向雙手,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避免身體過度前傾或後傾,這動作主要是改善駝背和背肌無力。上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手握啞鈴或水瓶上舉、側舉到水平高度,停留3-5秒,訓練上肢肌力。下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雙腳交替抬高,訓練下肢肌力。跨步平衡運動:雙手叉腰或單手輕扶椅子站立,兩腳與肩同寬,雙腿交替作跨步動作,每跨一步停留3秒,訓練動態平衡、重心轉移及走路功能。行進節拍運動:走路或原地踏步時,搭配數數的口令,例如從1開始,每數到3的倍數加上拍手動作。家人從旁協助互動,多找幾樣新的玩法,動口、動腦、動手讓效果加乘。黃正雅提醒,獨自在家做運動時,需確認運動環境寬敞安全,量力而為避免跌倒,和家人一起擬定復健計畫,可增加互動樂趣並鼓勵堅持下去。另外也呼籲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手指操,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相關症狀,積極接受復健與治療。【延伸閱讀】>>>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一起動一動!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影片實測】↓↓↓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9-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不是50歲專利 物理治療師教4招防肩痛
● 五十肩又稱「冰凍肩」,好發於40、50歲● 女性居多,尤其是更年期後婦女● 多做伸展、擴胸和側舉,緩解肩部不適你曾有過一覺醒來,脖子、肩膀嚴重痠痛或是手臂不舉的狀況嗎?小心得了五十肩!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機能慢慢下降,器官或組織若過度操勞,會發出痠痛警告。「三十腕、四十肘、五十肩」這句話,說明每個年齡階段好發的痠痛問題,現代人長期打電腦、滑手機,五十肩不再是年過半百人的專利。WaCare專家、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林立峯解說五十肩致病原因,主要是肩關節囊發生沾黏,原本活動自如的關節被卡住,伸展角度有限,導致一動就痛。除了運動傷害、外力創傷、代謝疾病,長期過度與重複使用都會造成肩部慢性勞損,累積成疾外,常做家務的女性,加上更年期荷爾蒙變化,軟組織變得較僵硬緊縮,罹患五十肩的機率也比男性高出許多。WaCare健康促進平台與國健署在疫情期間,將七大類實體課程轉型為線上「全銀運動」,提供長者居家也能參與線上體適能,讓大家一起運動更有動力,同時降低罹患慢性病機率。共規畫146堂免費課程,邀請運動教練、物理治療師、中醫師等各領域專家線上開講,並且動一動。肩部伸展 告別疼痛卡卡林立峯提醒,若發生肩膀僵硬無法舉高、身體轉動時肩關節周圍隱隱作痛、睡覺翻身時被痛醒等症狀,應趕緊尋求診斷及治療,千萬不要拖到肩膀關節嚴重沾黏才就醫。一般治療五十肩,多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局部超音波導引注射低劑量類固醇、物理儀器加速修復等,平時可透過運動來預防保養,日常生活則要避免提重物、過度抬肩動作。全銀運動每天兩時段: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
-
2021-09-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智立勞動合作社」 讓思覺失調者走出封閉小世界
在公視劇場《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主角應思聰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境遇令人揪心,劇情引起了廣大回響,但落幕之後呢?真實世界裡,這群「應思聰們」仍要繼續過日子,你可曾想過病人實際生活的樣貌以及進入職場的困難,如果他是家人手足,又該如何牽手照顧一輩子。周五上午,幾位思覺失調症病友聚集在北投奇岩站附近的巷弄住宅裡,開心地閒話家常、煮菜共食,下午伸展身體做運動,度過充實的一天。如果沒有事前被告知,不太會發現他們患有精神疾病。這裡是翁美川成立的「智立勞動合作社」,平常時間讓社區媽媽、社會弱勢者來製作農產加工品、環保家事皂、傘布改造包袋等,學習工作技能。每周五則固定空下來,成為思覺失調症社員的聚會,也當成合作社的休息日。正視疾病 透過咖啡屋訓練精神護理專業教育出身的翁美川,渾身散發一股溫暖氣場,不僅長期陪伴、關懷病友,更協助他們走進職場,有了穩定的收入後,也讓生活逐漸步入常軌。1990年,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前身)開辦了全台第一間精神病友咖啡屋「有何不可」,負責計畫執行的督導羅春嬌請高中同學翁美川來幫忙帶領,服務人員全都是院內病情穩定的病友。翁美川傾盡心力教導,從工作中培養時間感與責任感,花時間傾聽每個人的心事,不讓他們陷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彼此建立信任感。「你不會,我來教你!」透過咖啡屋的工作訓練,一步步走出逆境,讓病友正視自己的疾病,也讓大眾理解疾病,消弭偏見與恐懼。翁美川認為,對待自身疾病態度的「病識感」非常重要,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除了服藥,規律生活節奏、激發生活熱情有助於改善病情。定時服藥 病友可正常工作本該生命精采的病友,罹病後失去了生命力,被妄想跟幻聽折磨,清醒時常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翁美川知道他們的苦,溫柔陪伴的另一面,是秉持清楚、直接的原則,選擇與疾病直球對決。「不要害怕生病這件事,只要好好吃藥、遵守醫囑,控制病徵後也能回復正常生活。」她觀察到,其實還是有許多病友渴望回歸社會,肯定自己是有用的人。關於服藥治療,翁美川不斷傳達控制病情的觀念:「就像慢性病和三高一樣,若沒有定時服藥,大腦損害恐更嚴重。」台北市立療養院的咖啡屋為精神病人提供實際演練的工作情境,往後可以獨立生活照顧自己,甚至有機會到社會工作。翁美川慢慢建立起咖啡屋的工作鏈,辛勤灌溉終於有了成果,看著病友走出陰霾,更加確信自己與病友相處、相伴的使命。翁美川讓經過醫院評估的病友到「士林好所在」工作,透過雙手的扎實勞動,最終回饋成就感、心靈療癒。幾位相處多年、狀況良好的病友後來也任職主婦聯盟合作社三重總社,耕耘未來的生活藍圖。關愛滿滿 築起安全防護網2015年,翁美川和友人成立智立勞動合作社,延續生活者工作坊的勞動精神,並以合作社的方式運作,還將思覺失調症病友納為準社員。社區的關懷照顧一直是翁美川的夢想,她和夥伴們建構了一張安全防護網,接納無助的社會邊緣者。一位來自弱勢家庭的年輕女孩,在這裡得到關愛,也幫忙合作社的雜務工作,臉上透出淡淡微笑。這裡有故事也有歡笑、淚水,每個人都從中得到自我實現。翁美川、羅春嬌長期關懷 被照顧者重拾生產力翁美川與病友串起的緣分,始於高中同窗羅春嬌,從咖啡屋到生活者工作坊、智立勞動合作社,兩人保持密切聯繫,互相討論怎麼做才是對病友最好的方式。羅春嬌自國立護專畢業後,投身精神醫療領域迄今,站在第一線關懷病友。現任職於基隆的康復之家,定期保持周五到智立勞動合作社相聚,分享漁港小村的點點滴滴,她的出現讓所有人笑開了眼。羅春嬌笑說,在群體生活的管理下,住民遵守作息表規範,一起維護乾淨舒適的空間,共住空間充滿秩序。「有些狀況較好的住民會外出工作,午後或傍晚回來;沒有外出工作的,就加入生產線的工作。」羅春嬌認為,即使是賺取微薄的收入,也能證明自己的價值,自食其力回饋家人或社會,從被照顧者轉變成有產能的人非常不容易。有些住民已屆4、50歲,未來照顧自己應不是問題。專門照顧精神病友的康復之家,剛開始也受到社區居民的畏懼、排斥,羅春嬌帶領社工人員協助住民們伸出友誼之手。「我們利用耶誕節、過年等節慶,做咖啡、糕點發送給附近居民。」經過一段時間,羅春嬌發現情況有了好轉,住民謙恭有禮的態度化解了緊張關係。家中有精神病患者,承受壓力不足為外人道,翁美川與羅春嬌應用護理專業於日常,在黑暗隧道裡點亮一盞燈,搭起重返職場和重建生活的橋梁。發病頭5年 黃金治療期思覺失調症2014年正式更名,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會產生思考、認知、行為、情感等多方面障礙。藥物能協助患者穩定病情,但病人常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或病人及家屬害怕大眾眼光而延誤就醫或中斷治療,錯失發病頭5年的黃金治療期。患者穩定病情後,還是能重返校園、職場,經過相關訓練,一樣可以工作,穩定性也高。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開學防疫多一層保護 關渡醫院協助陽明交大新生篩檢
陽明交大陽明校區於9月3日啟動集中篩檢,由台北市立關渡醫院支持校園防疫,協助篩檢活動規劃與安排,多位醫護人員一起參與協助採檢工作。「安心就學」計畫採事前預約,總計超過千名師生接受篩檢,透過社區醫院、校友、醫護專業背景的教師們,共同努力營造安全健康校園。目前除境外生外,政府並未強制大專學生須快篩,但陽明交大陽明校區住宿管理委員會日前決議,新學期住宿生須接種冠狀疫苗,或憑3日內檢測陰性證明才能入住。校方今起在校園內設置篩檢站,由關渡醫院協助檢測。這次篩檢依台北市衛生局規定採用企業快篩的規格,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具備資格且院長陳亮恭也是陽明交大校友、陽明交大醫學系教師,獲知校方「安心就學」計畫後,特別協調院內防疫團隊,與陽明交大的師生共同推動校園防疫,讓學生安心就學、放心住宿。陳亮恭表示,社區醫院在疫情期間的角色非常重要,以醫療專業角色協助社區以及校園面對疫情。另提供社區民眾必要的醫療照護ヽ長期照顧與預防保健,確保社區的整體量能並維持社區居民的健康。關渡醫院出動具豐富採檢經驗的醫師ヽ護理師ヽ醫檢師ヽ行政人員,以最高規格的檢測標準執行每一項流程,在炎熱環境下仍然能教準執行。關渡醫院副院長周幸生ヽ行政中心主任蔡文惠及檢驗科主任王家仁親自到場執行,確保整體作業流程與檢驗作業的高標準,共同為守護社區與校園安全而努力。「安心就學」計畫執行首日,現場動線順暢,陽明交大校務長兼副校長楊慕華盛讚關渡醫院,經驗豐富、規劃良好,所有人也都能保持良好秩序。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的校園篩檢乃至於未來可能的校園疫苗注射,關渡醫院也將積極投入,善盡社區醫院的責任。國立陽明交大的陽明校區的教學活動與醫療高度關聯,陽明校區管理委員會日前決定,住宿生須憑健康憑證方能入住宿舍。除了部分學生已完成疫苗接種或三日內PCR檢測證明外,校方推動「安心就學」計畫,提供住宿生額外的篩檢機會。
-
2021-08-3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30分鐘內無法入睡就算失眠!醫師開好眠一日清單
● 半夜醒來入睡困難、過早清醒、睡眠不足都是警訊● 當睡眠出了問題,不要過度依賴助眠藥物● 即使前一天晚睡,隔天仍然要在平常時間醒來,保持作息規律躺在床上一小時,還是完全沒睡意;安眠藥劑量愈吃愈重,依然輾轉難眠。現代人的問候語已經從「吃飽了嗎?」變成「昨晚睡得好不好?」根據調查,全台超過200萬人為失眠所苦,不良的睡眠容易誘發各種疾病。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指出,當睡眠出了問題,不要過度依賴助眠藥物,應該重新調整日常作息,幫助身體修復、強化免疫力。WaCare健康促進平台與國健署在疫情期間,提供長者146堂免費線上體適能「全銀運動」,讓大家一起運動更有動力,同時降低罹患慢性病機率。WaCare專家、家醫科醫師余儀呈指出,睡眠是一種修復身體機能的機制,入睡後,大腦開始處理新陳代謝廢物,有助修復受損細胞、加深記憶力。當我們睡不好時,專注力、學習力也跟著下降,長期下來造成精神衰弱、健康亮紅燈。怎麼樣算失眠呢?余儀呈表示,30分鐘內無法入睡、半夜醒來後續入睡困難、過早清醒導致睡眠不足,以上情況若持續一個月以上,就要注意是否罹患了「慢性失眠」。想一夜好眠 床上勿追劇、滑手機長期失眠引發的健康危機不容小覷,藥物雖然能幫助入睡,但吃久了易產生依賴性,建議從生活作息著手,養成固定的生理時鐘,固定時間起床、準時上床睡覺,身體自然會建立最佳運作模式。「即使前一天晚睡了,隔早仍然要在平常時間醒來,才能養成規律的睡眠型態。」余儀呈提醒,平常熬夜睡不好,假日補眠反而愈睡愈累,擾亂的生理時鐘不會因為短期的「補強」馬上恢復。另一個幫助好眠的方式是改掉NG行為,床只用來睡覺跟親密關係,其他看書、追劇、滑手機等都不要在床上進行。3C藍光除了對眼睛的傷害,也會抑制人體分泌褪黑激素,余儀呈強調「千萬不要帶著平板跟手機睡覺,堅守睡前2小時不使用電子產品原則。」睡眠是重要的健康指標,時間到了就進入「勿擾模式」,讓大腦培養睡前情緒,擁有好的睡眠質量。.了解更多線上課程:https://bit.ly/3wG2XZU.加入LINE社群:https://reurl.cc/vq7xlL
-
2021-08-28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嗎?評估重點一次認識
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到底該不該送安養機構?審視病情程度,待在家不一定好,若長輩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或失能時,失智安養照護還是讓專業的來,好的照護機構反而能重拾生活品質。別被孝順綁架,請先放下「對與錯」週末假日,林先生經常抽空到安養院探望失智母親,看著八十歲的媽媽跟其他「住民」專心地畫畫、玩桌遊,下午還有治療師進行復健,臉上偶爾出現一抹微笑。用餐時刻,護理人員從旁協助長輩進食,包括鼻胃管灌食之照護,由營養管理師調配多元的飲食計劃。午休後還有其他娛樂活動或復健課程,維持身體機能不退化,林先生把握難得且寶貴的相處時光,期待下次的回訪。當父母老了,子女年紀也大了,孝順並不是把彼此綁在一起,而是安排最適切的照護。剛開始送到安養院,難免有罪惡感,以及承擔親友之間的責難眼光,但往返探視後,完善的養護及照顧讓人放心,協助子女在工作、責任感與年邁父母之間找到平衡。安養機構是解決家庭的困境,真正的孝順是有品質的陪伴!如何與家人取得共識?許多人認為照顧失智失能父母,最好家人親力親為,照顧重擔常落到長子、長媳或未婚嫁的子女身上。游純瑜認為,照顧工作不必一個人硬撐,適時發出求救訊號,家人才知道你需要幫助。對於「照顧責任」,人人都有意見,一定要達成照護共識,屏除「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的想法。Q1:該不該送父母到安養機構?建議評估自身狀況,包括照顧者的體力、工作模式、家人經濟狀況,選擇居家照顧、安養中心、養護中心、日間照顧等。(推薦課程:爸媽中重度失智,該入住長照機構嗎? 專家教你如何展開第一步)Q2:如何跟家人有共識?兄弟姊妹和另一半共同討論,列出選擇清單,考量地點和距離,方便家人探視。再來是費用支出,照護費用盡量由父母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彼此均攤並善用政府資源,避免主要照護者「一同倒下」。另外,分配探望時間,讓手足維持良善的關係。Q3:如何選擇安養機構?首先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失智症程度發展為中重度時,除了記憶力嚴重衰退,也喪失自主活動的能力,無法言語表達,日常生活大小事都需要他人協助。超過九成的患者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妄想、幻覺、激躁、漫遊、攻擊行為等,令家屬非常困擾,也是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決定安養機構前,有哪些前置準備?選擇安養機構後,還有入住的前置工作,可以列下來參考,讓長輩感受到尊重、被關愛。●一起參觀機構,請社工、護理師到家訪視,雙方完善理解。●告知即將更換住宿環境,安撫長輩情緒。●短期試住安養機構,循序漸近熟悉陌生環境。●準備玩偶、照片等個人物品,布置床邊環境降低不安。●購買常用的尿布、復健品等備品,避免銜接落差。(推薦課程: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的預先準備,別人怎麼做?)選擇安養機構後,還有哪些政府資源可以申請?當家人需要長期照顧時,可使用衛福部的長期照顧服務計畫,或是聘僱外籍看護進行居家照護,另外還有住宿式照顧機構。各縣市政府也提供失能老人機構公費安置、傷病住院醫療及看護補助,以及身心障礙住宿式照顧機構補助方案。游純瑜提醒,長照2.0的「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入住天數累計超過90天可申請補助,台北市的老人收容安置補助、新北市的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可多加利用,或洽詢各縣市的社會局、衛福部長照專區(1966專線)。游純瑜社工以自身經驗分享失智症的照護問題涉及認知障礙,尤其當患者出現異常行為時,照顧者其實非常恐懼,長期承擔龐大的壓力,自責無助甚至積累成憂鬱症。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路,送生病的長輩去機構,沒有必然對錯問題,唯有家人達成共識,協力合作多了解、多使用照顧資源,給予最適切的疾病照護。
-
2021-08-27 失智.長期照護
飲食照護/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該選擇鼻胃管還是胃造口?
吃東西是件美好的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動作,當罹患疾病或肌肉功能異常時,就會發生吞嚥困難。對高齡長輩或失智症患者來說,因咽部肌肉力量不夠、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更常發生嗆到、食不下嚥的情形。非插鼻胃管不可嗎?一位中度失智的60多歲婦人,吃東西和喝水經常嗆到,身形日漸消瘦,家人為她裝上鼻胃管,用灌食的方式補充營養。除了每個月定期更換管子,偶爾也因為異物感下意識伸手扯掉,或因咳嗽、打噴嚏而滑脫,必須回診重新插入鼻胃管。婦人雖然不善言辭表達,但看得出來過程很不舒服,雙手不斷揮動,需要靠家屬和護理師壓住完成。長輩有吞嚥困難,非插鼻胃管不可嗎?胃腸肝膽科醫師謝名宗說明,若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但長期置放鼻胃管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謝名宗建議,長期需使用鼻胃管的長輩,可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推薦課程:大象鼻插了回不來嗎?失智者安裝鼻胃管的抉擇與照護)Q1:大象鼻是什麼?鼻胃管是一條從鼻孔進入,經過咽喉、食道進到胃部的透明塑膠管,全長120公分。插入的長度約45-55公分,所以還會留一大段在鼻子外,常捲成一圈黏在臉上,又稱「大象鼻」、「象鼻人」,外觀影響患者的自信與尊嚴。Q2:鼻胃管的缺點?需每個月定期更換,易增加鼻腔黏膜出血、咽喉部潰瘍等併發症。當咳嗽或過度用力會造成管線滑脫,要重複插管。照顧者要注意灌食液體或是食物攪打細碎,否則容易卡住管線。侵入性的灌食法會降低食道括約肌張力,包括喪失吞嚥能力、影響說話功能。你聽過胃造口嗎?評估鼻胃管的缺點,以及歐美普及的胃造口,謝名宗分析二者的優缺點,鼻胃管適合短期(3個月)無法自行進食者,若超過3個月或中重度失智症者的吞嚥困難嚴重影響進食照護,則可考慮施行胃造口手術。(推薦課程:失智者喪失進食能力,該為他選擇胃造口嗎?)Q1:什麼是胃造口?從腹壁與胃部創造一個開口,直接放入一根灌食管,有別於鼻胃管從鼻子經過食道至胃部。腹壁的開口位置於肚臍上方、肋骨下方,手術過程約半小時,不僅術後照顧方便,也降低每個月更換鼻胃管的感染風險。Q2:胃造口有哪些優缺點?胃造口的管線較粗,不易卡住食物殘渣,可放心灌食營養師調配的食物。外觀方面,衣服可蓋住造口,外觀不像病患,不再畏懼社交。少了管子外露和刺激咽喉,提升照顧者與患者的生活品質。缺點則是需在肚子上打一個洞,許多人聽到就擔心害怕,目前約一成患者採用。在傷口照護上要多注意洗完澡後盡速擦拭乾淨,避免感染。Q3:什麼狀況下建議用胃造口?吞嚥困難情形嚴重者,患者需長期灌食,且使用鼻胃管狀況不佳,經常脫落造成吸入性肺炎。Q4:該去哪裡做胃造口手術?請內科醫師評估是否作胃造口手術,或掛號至肝膽腸胃科門診,由醫師評估檢查。由肝膽腸胃科醫師執行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手術,或由一般外科醫師執行胃造口手術。Q5:哪些人不適合做胃造口?太過肥胖、凝血功能不佳、肝硬化、嚴重腹水等族群,可與醫師溝通討論其它適合方案。鼻胃管與胃造口比較Infogram綜觀鼻胃管與胃造口的優缺點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且中重度失智的老年人,因吞嚥困難無法配合吞口水的動作,更拉長放置時間。當家人吃得越來越少或幾乎失去進食功能,伴隨身體功能也跟著下降和衰弱,中重度失智症、巴金森病等有吞嚥困難的患者可多加評估胃造口手術。
-
2021-08-27 新聞.元氣新聞
推動流浪貓狗TNR計畫 讓居民與流浪動物和諧共存
你對流浪貓的印象是什麼?製造噪音、具攻擊性、造成環境髒亂......七年級的新店小城里長郭仁澤因為救治一隻遭遇嚴重車禍的橘貓「小黃」,讓他省思該如何友善對待流浪動物,同時解決居民的困擾,並推動「社區流浪貓狗TNR計畫」,打造人貓和諧共存的動物友善社區。救治車禍流浪貓 開啟動物友善社區之路郭仁澤回憶,2020年冬天,接獲街貓「小黃」發生車禍的消息,趕緊送到新店動物之家緊急搶救,雖然保住性命,卻截肢成了「三腳貓」。「小黃的狀況無法原地放養,還要面對定時翻身、擠尿的長期照護,只能盼求好心人收養。」幾經思考,郭仁澤決定把牠收編成「社區貓」,以社區名義照顧到終老。在善心愛媽幫忙餵食照顧下,小黃變成人見人愛的胖橘貓,每當坐上推車外出兜風,可愛萌樣迷倒不少路人。郭仁澤藉由這個契機,繼續擴大宣導流浪貓議題,首先改善餵食廚餘造成的環境髒亂,公告呼籲:「請用容器裝盛乾糧,並於食用後收拾乾淨。」同時執行絕育(TNR)計畫,里內約90%的貓咪都已經結紮,不再因發情而嚎叫、打架。延伸閱讀:把浪貓變里貓 「推動保不影響選票」動物友善計畫 改變居民對流浪動物的負面印象陸續啟動的流浪動物友善計畫,改變民眾的負面印象,郭仁澤表示原本聽到的抗議聲:「喜歡就把牠帶回家啊」、「不要在我家附近餵食」、「送到收容所就好啦」,之後漸漸變成支持認同。里民主動通報流浪貓的訊息,包括誘捕小貓、PO文認養等,愛媽發揮強大戰力,送養了2、30隻小貓!透過動物輔療 讓流浪動物融入生活為了保障流浪貓的生存安全,郭仁澤向新北市動保處申請設置「注意動物出沒告示牌」,減少山區路殺事件發生。身兼小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郭仁澤,除了推動流浪動物動保服務改善環境品質,也致力社區關懷據點服務長輩,「希望未來能讓毛小孩融入互動,發揮『動物輔助治療』功能,彼此陪伴增加幸福感。」郭仁澤推動「社區流浪貓狗TNR計畫」已經近4年,並持續朝向動物友善的社區邁進,期盼有緣相遇的流浪貓能結紮並被領養,終結流浪生活。延伸閱讀:7000隻貓狗待認養 一起幫他們找家延伸閱讀:首度結合活動中心 新北成立市民認養小棧
-
2021-08-19 新聞.元氣新聞
製作貓便當菜、餐包自給自足 「拼圖喵」翻轉中途之家刻板印象
臺灣自1998年正式通過《動物保護法》以來,仍可見許多在街頭流浪的貓犬,流浪動物問題尚未有終止的一天,最重要的是從根本做起:解決飼主的「棄養」與流浪貓犬的「繁殖」。許多民間單位無悔付出,只為了讓這群毛小孩有個歸宿,「拼圖喵中途之家」即是讓浪貓安心等家的天堂。座落在頂溪捷運站附近的靜謐小巷,拼圖喵創辦人燒賣(陳人祥)多年前因為一隻愛滋貓,在這裡成立了另類的貓中途之家。「拼圖喵中途之家」除了收治健康的貓咪,也包含罹患貓愛滋、身體殘缺的三腳貓,在這裡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前身是停業的幼稚園,這座兩層樓的空間,現在成為80幾隻貓咪的天堂,每天早上都有專人及志工前來打掃、整理園區,貓咪更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在房間裡跑跳、伸展,扭轉大眾普遍對收容所的印象。除此之外,燒賣期望拼圖喵能創造出除了愛心捐款外,可以養活自己的營收,透過貓餐包、貓便當菜的製作,讓園區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空間。 拼圖喵成立迄今,幫助超過400隻貓找到一輩子的家,也曾幫飼主解決各種照顧問題,完成接浪浪回家的最後一哩路,彼此都不要放棄。燒賣相信,「帶著同理與包容,協助飼主剛帶貓回家的各種問題,能降低心中的不安,『只有人好,貓才會好』,有機會獲得幸福而不被棄養。」從飼主端著手,換位思考人與動物的平等關係,陪伴認養人走過認養初期的新手狀態,燒賣期許拼圖喵成為一所能幫助人的貓學校,為公共議題發聲,逐步拼出推廣生命平權理念的樣貌。⭐️「寵物健康我守護」最後一週邀稿中 賺獎金6000元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8-14 養生.運動天地
強健身體的免疫力!她靠2招「呼吸操」放鬆肌肉、保持身心靈平衡
不久前,疫情在社區蔓延,我們身處危機,日常規律被打亂,如今,疫情趨緩,我們渴望「常態」的安定感,才發現,我們以為的「舊日常態」不再,「變動」成為唯一不變的事。「學習與變動共處,在心裡培養安定感」成為疫情下你需要裝備的新能力。 8月的《橘世代》,希望帶著讀者重新喚起習以為常的覺知:好好呼吸、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透過藝術和園藝,療癒自己,重新愛上疫後生活。新冠疫情打亂了生活步調。疫情之下,除了強健身體的免疫力,也要強化內心的穩定,時下正流行的自癒力和藝術輔療,有助於身心靈平衡,正向度過這場疫情風暴。疫情來襲,最需要的是保持正念,建立自身療癒力讓生活恢復正軌,學習呼吸是最好的自我照顧,在一呼一吸之間平衡身體系統運行。腹式呼吸 啟動與生俱來自癒力當身體承受壓力時,呼吸會不自覺地急促變短,包括心情煩躁焦慮,感到一陣胸悶喘不過氣來。調整呼吸可以放鬆緊繃的身體,別小看這再平常不過的生理機制,愈是基礎的事物愈容易讓人忽視!自癒力學會理事長黃利利推廣「正念呼吸操」,藉呼吸吐納平衡身體的自癒及免疫力,非常適合居家防疫。疫情蔓延之際,更要好好鍛鍊肺部,透過呼吸鎮定情緒,同時改善身體不適症狀。黃利利是主婦聯盟綠主張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創辦人之一,長期關心食安、環境議題。55歲那年,身體開始走下坡,鼻子、咽喉、氣管、肺等呼吸系統都出了問題,經常過敏乾癢。60歲省思飲食固然重要,心理狀態更是健康的根本,因緣際會接觸「腹式呼吸」,於是投入自癒力推廣。黃利利相信,學會調整呼吸就能調心,把空氣吸入肺內再吐出的節奏,能牽動各部位肌肉、加速體內排毒。規律深呼吸 放鬆跳脫負面情緒腹式呼吸可提高肺活量,充分運用肺泡交換氣體,過程中刺激副交感神經活躍,有益身心放鬆。黃利利把腹式呼吸結合伸展運動,延伸出「正念呼吸操」,專注於規律的深呼吸,摒除雜念體驗慢活、放鬆、靜心。一吸一吐之間,放鬆肌肉、沉澱思緒,自然就能跳脫負面情緒。練習腹式呼吸時,保持順暢平穩、深吸慢吐,每分鐘約5-6次呼吸循環。黃利利笑說多做幾次,呼吸對了,不僅肺更健康,也能改善睡眠品質、自律神經失調。現代人生活壓力倍增,直接反映在身體病痛,「正念呼吸操」運用深沉的腹式呼吸達到放鬆效果。黃利利建議,「每天花10分鐘,或是在情緒極為煩躁時專注呼吸,很快就可以恢復平衡,讓身心靈有煥然一新的感受。」正念呼吸操疫情下,多做擴胸運動,強化肺部功能,加上「正念呼吸」,透過呼吸幫助養生、靜心。第1式:雙手畫圓吸氣打開胸部,前腳微蹲,後腳拉直,感受背部及腿部的變化。第2式:拉筋伸展吸氣往下開胸、膝蓋彎曲、手臂離臀,感受背肌的變化。愛自己的藝術課 舒緩焦慮藝術也能治病?2018年,加拿大醫療機構與蒙特婁美術館進行跨界合作,醫生可開立「藝術處方箋」,透過體驗藝術促進健康。已有科學證明,藝術能改善憂鬱、焦慮,刺激神經活動。新活藝術創辦人暨執行長康思云認為,藝術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都能透過創作表達文字無法呈現的情感,注入身心靈正向動能。「疫情自5月中旬急速升溫,民眾待在家防疫快要悶出病,難免心情焦躁、疲累,應該把時間花在好好照顧自己。」康思云鼓勵大家拾起畫筆或使用複合式媒材,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享受創作過程,隨心所欲繪出療癒新生活。藝術創作不僅能陶冶性情,拿筆畫畫、動手DIY也能訓練長輩的手部肌力,同時刺激顏色認知。一幅幅寫實或抽象的動人圖像,舒緩每天接收疫情資訊的焦慮,也活絡熟年創作力。線上藝術輔療服務 豐富創作能量疫情期間,新活藝術把實體課程轉變成線上形式,並串連全台藝術輔療師推出「免費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民眾在同一時間上線互動,體驗遊戲互動、實體創作與心靈對話。藝術輔療導入照顧的元素,從創作中重拾生活價值與意義,專注當下培養心靈韌性,暫時忘卻世俗煩憂。隨著時間過去,難免會出現防疫疲勞,康思云提供身心調整妙方:藉由藝術找到安穩身心的力量,放寬心面對疫情或生活變化。防疫之餘,不妨參加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網際網路維持了人際聯繫,也緩和了社交距離的冷漠。康思云看到許多長者有了新的社會互動,重新建立友誼,期待疫情趨緩或結束之後,持續豐富藝術能量,讓生活變得更好。手作紓壓創作1.選擇家中隨手可得的素材,例如雜誌、廣告DM等可快速上手的材料。2.剪下雜誌、廣告DM的圖案,例如食物、建案或風景圖等。3.將剪下的圖案自由拼貼,發揮巧思拼貼出可敘述的故事,增加趣味性。
-
2021-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強化新冠肺炎自我照護 WaCare免費線上課帶你一起抗疫新生活
● 重拾規律生活,先把自己照顧好,學習「與病毒共存」● 做好健康管理,每天檢視身心理變化,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個人衛生+居家清潔消毒,不讓病毒跟進家門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已在全球蔓延一年多,病毒一再變種,將演變為「感冒化」、「流感化」,學習與疫情共處成了未來生活模式。防疫警戒讓民眾身心理受到影響,WaCare專家、護理師陳乃菁分享,新冠肺炎的自我照護應該從生理、心理層面著手,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正念,才能安然以對。學習與疫情共處 強化照顧力WaCare健康促進平台與國健署在疫情期間,提供長者146堂免費線上「全銀運動」課程,邀請運動教練、職能治療師、中醫師、護理師等各領域專業,充實各種知識和技能,大家一起運動、學習,促進身體健康,並降低罹患慢性病機率。陳乃菁認為,新冠肺炎強化了民眾的自我照顧能力,每天都要好好檢視身心狀態,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從勤洗手、戴口罩、居家環境清潔做起,進而做好健康管理。個人衛生防護 是防疫上策不同於以往的疾病別,陳乃菁解釋說明,新冠肺炎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重症病程又快又急,個人衛生防護是應對疫情的上策,其次是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統以及接種疫苗,以提升防護力。這段疫情期間,應重新調整規律生活,仔細觀察身體變化,即使疫情解封後,也要遵循防疫新生活運動,為自己儲備健康資本。防堵病毒 漂白水稀釋清潔7月下旬降級微解封後,不少民眾外出散步、透氣,陳乃菁提醒,務必做好個人衛生,更要徹底清潔居家環境,防止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之外,可加強戴護目鏡、手套多一層保護。回到家先在門口脫鞋,以稀釋漂白水噴灑鞋底和鞋面;進門後換下衣物清洗,雙手抓著口罩繩結脫下,立即丟入有蓋垃圾桶。居家清潔方面,定期使用漂白水消毒,每10cc漂白水搭配500cc清水稀釋,擦拭地板和大型家具,15分鐘過後再用清水擦拭乾淨。要特別注意,稀釋漂白水勿加入熱水及其他清潔劑,避免產生有毒物質;稀釋過的漂白水要在24小時內使用完畢,使用時戴手套並保持室內通風。全銀運動每天兩時段,分別是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年輕人容易重聽?聽力受損未矯正,小心大腦退化快!保護聽力避免3種NG行為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啥、什麼?」聊天互動常發出聽不清楚的問號,不斷需要對方重複,小心聽力正不知不覺中退化中!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罹患失智症有因果關係,避開 3 個危險因子,再加上聽力師助攻,有很大的機會預防或延緩失智症。不少人都有長時間戴耳機的習慣,總是插著耳機聽音樂、通電話,音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這些都會對聽力造成傷害,有些人甚至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耳聾,造成不可逆轉的聽力受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首份《世界聽力報告》,估測到 2050 年,全球近 25 億人,即四分之一人口將經歷某種程度的聽力受損。聽力退化跟老花眼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失智症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但其實 15 至 20 年前就開始累積失智風險。若中年出現聽力退化障礙,即使是很輕微的程度,適時運用聽力輔具可大幅減少失智機率。「聽覺是溝通的主要感官媒介,影響接收情緒、活化大腦記憶。」黃詠耀解說聽覺對大腦的關聯性,若少了聲音刺激,大腦其他部位的活躍程度也會跟著降低。(推薦課程:你也常常聽不清楚嗎?聽力退化不治療,當心罹患失智症! 聽力師教你靠「這個」,讓聽力不再困擾)聽力受損導致認知功能衰減,危害比你想的嚴重聽力受損會造成哪些生活不便呢?黃詠耀指出,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主要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這些狀況累積成情緒問題,提高失智的風險,智能衰退速度也會加快。●人際社交:因為聽不清楚親友說話的內容,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憂鬱,進而封閉自己。●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為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它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黃詠耀另提到,失智症的常見症狀跟聽力受損很相像,長輩因為聽不到、聽不清楚而脾氣變得暴躁,談話時內容對不上,以及溝通方式產生變化,照顧者須多加留心是否為聽力問題。別逃避戴助聽器,透過復健重拾聽力跟聽力不好的人說話時,務必放慢速度、音量適中,配合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千萬別放大音量像吵架般。對於聽力受損要有預防意識和及早因應,助聽器的介入越早越好,刺激大腦內的聽覺區域。配戴聽覺輔具前,可協請聽力師評估,並定期追蹤後續狀況調整需求。一般需要 2 至 3 個月配戴適應期,戴上助聽器之後,再進行聽能復健能讓效果更加乘!聽力退化除了年齡因素,也會因糖尿病、高血壓、中耳炎而誘發。建議平時應做好保健、提早發現病灶、定期前往醫院檢查,黃詠耀表示,保持正常作息,少菸、少酒、少糖,還要注意以下 3 種NG行為,才能有效避免聽力受損。1、過大音量:避免3C和家電產品的音量過大,尤其是使用耳機,適時讓耳朵休息。2、掏耳垢:耳垢能抑制細菌增長,過度清潔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出力不當會造成耳部受傷。3、意外:廟會爆竹聲或車禍事故等,導致聽力受損。💡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疫情下沒運動,變胖了嗎?當心肥胖加速腦部退化,把握「3核心」預防失智症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防疫期間待在家,減少運動量造成脂肪上身,各專家提醒,運動能提高肌力、活化大腦、健全免疫系統,對熟齡長輩來說,更是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的妙方,即使是輕鬆的活動也有助益。職能治療師施昱廷指出,腦部疾病、慢性病、三高、肥胖、壓力、憂鬱、藥物影響等,都是常見的失智症成因。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可從運動、飲食、認知訓練三部分著手,運動有助於血液循環,飲食控制是對抗失智症的最佳幫手,而認知訓練能提升專注力和溝通力,刺激各種感官功能,同時緩和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如何進行居家認知訓練?施昱廷建議要兼具「動腦、動口、動手」,協助長輩延緩退化、惡化的狀況。擬定認知訓練計畫,居家照護需要家人耐心配合居家照護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施昱廷建議先擬定計畫,循序建議陪伴長輩,可適時搭配科技與工具,減輕照顧負擔。居家認知訓練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活化大腦」,尤其針對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持續做動腦活動有明顯的正向改善。(推薦課程:懶得動腦恐失智!大腦體操動健康 跟著學3種居家認知訓練,降低患病機率!)居家認知訓練,預防失智症三大核心● 動手:烹飪、摺衣服、手工藝。訓練肢體協調,透過家事協作維持長輩狀況穩定。● 動口:唱歌、說故事。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能促進人際互動。● 動腦:桌遊、電玩遊戲。增進注意力、反應速度,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互動過程喚起記憶、增進大腦功能運作施昱廷提醒照顧者,陪伴失智症患者進行居家認知訓練時,要給予明確的方向、指引步驟,千萬別讓長輩因為起手式太難而失去興趣。以唱歌為例,讓長輩聆聽懷舊歌曲,不僅心情愉悅,跟著哼哼唱唱的過程中,也暢談分享過去所經歷的大小事,有些患者因為認知功能退化,覺得自卑不敢社交。施昱廷認為時下流行的桌遊非常適合串起互動情感,可依每個人的興趣、能力、喜好、接受度挑選,或請專業老師評估。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也能預防延緩失智,施昱廷認為運動結合認知訓練活動,讓長輩依指示做動作,鍛鍊體能及腦力,有趣又能達到運動的強度。大腦體操:透過口號命令,訓練長輩反應力,藉由肢體活動促進腦部認知功能。1、先原地踏步,聽到某個數字就拍手或舉手,類似「紅白舉旗遊戲」,能增加上下肢的肌力。2、循序漸進增加更多指令,讓運動變成一種遊戲,增添長輩參與的興趣。大腦體操須集中視覺、聽覺,左右腦同時活躍起來,降低惡化成失智症的可能性,「多動腦」,是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重點!💡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23 失智.像極了失智
視力不佳,失智風險倍增!中醫師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認錯人、叫錯名字,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但其實除了患者的記憶能力下降之外,也可能是眼科疾病導致協調認知障礙,若不及早治療處理,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出正常人一倍以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指出,失智症患者叫錯家人的名字,不全然是記憶障礙惡化所致,也有可能是「人臉辨識」出問題。可以拿親友現在跟過去的照片比對,若是都無法分辨,就要把治療重心放在視力。林舜穀表示,視力減退認錯人的狀況常被誤解成記憶力減退,兩者都有關聯性,會逐漸失去感官能力,及早從眼科疾病發現失智警訊,可以協助相關照護資源,延緩病情進展。是健忘還是認錯? 揪出主因延緩失智眼科疾病所造成的物體模糊、扭曲以及影像變暗、變形等,常和失智症的視力問題很像,不適當的照明或空間色彩容易產生混亂或亢奮現象。林舜穀建議可改善家中擺設,從窗簾、燈飾下手,保持日照及光線明亮充足。家中勿堆放太多物品,避開複雜花色的壁紙,避免刺激眼睛、大腦過度負擔。(推薦課程:老年人視力差,失智機率增9.5倍! 專家3招護眼處方學起來,有效減緩視力退化)三種眼科疾病影響失智症: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白內障:白內障因為水晶體變混濁,造成視力模糊,視力模糊會讓患者不想出門,久而久之對周遭事物提不起興趣,也不想跟人說話或互動。● 青光眼:視神經病變、萎縮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警訊,青光眼的兩眼外側視野有缺損情形,也跟失智症患者出現視野變化的狀況相像。● 糖尿病:同樣是引發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若血糖未適當控制,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使視力嚴重受損。專家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 練習動態和靜態的手眼協調訓練:鍛鍊專注力、視覺注意力,運動大腦延緩失智症。動態包括投球運動、氣球拍打傳遞,控制距離感。靜態則可嘗試摺紙、拼圖,練習手部動作和順序,手腦並用促進認知。● 從食療方面下手:多選擇補充深色食物,例如綠葉蔬菜、莓果類;中藥的當歸、薑黃有助於活血。● 穴位按摩護眼舒壓:1、眉毛:眉毛上分布著一系列可以幫助眼睛的穴位,在內側眉頭有攢竹穴、外側眉毛尾巴部位則是絲竹空穴,眼睛疲累時,用大拇指指腹輕按眉毛周圍,從眼頭順至眼尾,能夠放鬆臉部與眼睛的肌肉,減少痠脹與疲倦。2、太陽穴:沿著兩側眉毛往外延伸,就能夠摸到兩個很明顯的凹陷位置,即太陽穴,眼睛脹痛或是兩側頭痛時,可以輕輕按摩太陽穴,使用一點驅風油或按摩油幫忙,要記住太陽穴下面是顳動脈經過的地方,不可以太過用力!3、風池穴與視覺區:大腦後側的枕葉負責視覺訊號的解讀,對於正常的視力至關重要,在大腦後側沿著耳朵往後延伸,就可以找到大腦後側的視覺區,輕輕按摩可以刺激枕葉;另外在脖子後側的風池穴,時常按摩也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維持眼部、耳部相關的神經健康。4、耳朵下方還分布著一系列跟視覺相關的穴位,包含耳朵內下方的目點1和2,時常輕輕柔按也有保護視力的效果。💡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2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中風復健路漫長 3招選對足踝輔具助行走
●中風復健可多利用政府長照服務資源協助●復健循序漸進,避免疼痛發炎●挑輔具跟選鞋子一樣,一定要合腳 腦中風之友「要認真」(化名)因先天性腦動靜脈畸形引起風濕免疫症的抗磷脂質症候群,最後導致肺栓塞,緊急送醫開刀,調養許久,才重回校園。時隔一年,在學校突然頭痛、胸悶緊急送醫,又發生第二次中風,人生遭受重大打擊,他仍樂觀面對、努力復健。恢復行走能力是中風患者最大心願。「要認真」與同樣歷經中風之苦的父親接受「慢病好日子」邀請,與物理治療師及甲類評估人員李晋宇一起直播,諮詢專家有關足踝輔具的使用要點,避免復健操之過急或姿勢錯誤而受傷。不同階段用不同輔具李晋宇提到,中風復健可分為前中後期的處理,包括從醫院回到家裡的社區銜接,每個階段都需要運用不同輔具,協助照顧者減輕負擔、患者恢復自信。「出院回家先會面臨轉移位的搬動問題,再來是穿脫衣的洗澡、如廁等生活起居,考驗彼此的耐心。」建議可多利用政府長照服務資源,包括輔具租借及照顧者喘息服務。針對中風之友最在意的行走復健,李晋宇強調,一定要循序漸進,針對身體狀況評估選用足踝護具,先穩定站立、再行走,慢慢訓練行走目標距離,後續再進階訓練上下樓梯。復健計畫可諮詢個案管理師進行專業評估,要特別注意的是,動作進行不可太過勉強,若步態不正確,走路很累,也會引發疼痛及膝關節退化問題。復健之路漫長,選對足踝輔具有助於支撐更好的生活。台灣義肢裝具學會理事鍾以俊分享挑選注意事項,「垂足主要分為張力型、無力型,前者是因為肌肉張力過高,後者沒有辦法將腳底板抬起來。」張力型垂足需要使用活動式的足踝輔具,無力型垂足要先把腳固定好、不要垂下,防止行走訓練時因垂足拖地而跌倒。穿戴適合輔具增自信鍾以俊解說,穿戴適合自己的足踝輔具復健,可以建立患者自信,「挑輔具跟選鞋子一樣,一定要合腳,且要能止滑、支撐足部。」經過高溫熱塑的足踝護具沒有止滑功能,不能直接穿出門,必須搭配吸汗和保暖的襪子,尤其中風病人血液循環差,更要慎選襪子。最外層再加上功能鞋,注意鞋頭寬、後跟硬、方便穿脫、有適當曲度輔助垂足等。平時訓練腳踝動作「千萬不要怕依賴輔具,尤其是疾病造成的行動不便,藉由科技輔助矯正姿勢,能避免其他部位受傷。」鍾以俊建議,除了穿戴輔具之外,平時也要多訓練腳踝的動作,控制腳踝的運動,以治療師、個管師的評估判斷為主,在不受傷的前提下,一天一天更進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7-21 養生.運動天地
每周練2次太極拳增強免疫力!WaCare全銀運動免費課程 線上跟著做
●太極拳講求心靜、意正、體舒、氣和,具調節身心機能、運動功效●防疫期間不受空間限制,在家隨時練習●配合身體的平衡放鬆肌肉、控制呼吸,強健心肺、防失智疫情前,常見公園有太極拳團練活動,熟齡族精神奕奕地伸展放鬆筋骨。研究發現,太極拳對熟齡長輩是很好的運動,以意念引導氣息,進而帶動身體各個部位,可改善平衡並增加下盤的穩定度。WaCare運動專家白鑫長示範防疫健身可進行的「銀髮太極拳」,利用居家空間擺起架式,活動肩頸、手臂、關節、腰部、下肢等,學會基本動作多加練習,相當簡單易行。WaCare與衛福部國健署在疫情期間將7大類實體課程,轉型為線上課程「全銀運動」,提供長者居家也能參與線上體適能,讓大家一起運動更有動力,並且能夠降低罹患慢性病可能性,共計146堂免費課程,專家橫跨運動、職能治療師、中醫師等專業,本月還加入藝術、魔術治療課程,也會請藥師進行「「長輩藥物總體檢」。每周練功2次 增強免疫力不論從事任何運動,一定要先暖身,藉由血液循環讓身體快速進入狀態。動作看似輕柔緩慢的太極拳,也要依序進行暖身、主運動、伸展收操。「運動前熱身、結束後放鬆,能降低受傷機會。」白鑫長強調,暖身、收操是運動的一部分,能提升整體的訓練成效。銀髮族練太極拳養生,站姿或坐著都能練;站著練功累了,可以扶著椅子或牆壁輔助。白鑫長以坐姿示範,從暖身操開始,坐正坐穩、腰背不靠椅背,讓肚子能多用點力氣,鍛鍊背部與腹部的核心肌群。手臂向上抬舉時,若舉不到頭頂的高度,代表肩膀的靈活度有待加強,更需要經常伸展增加肢體活動範圍。暖身操要配合呼吸,幾個動作反覆交替,開始心跳加速、稍微出汗。接著進入太極拳主要動作,抬腿、伸直手臂、踏步、腳尖點地等,動作緩慢均勻。白鑫長提醒,在家運動要適時補充水分,過程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休息一下,勿勉強造成身體負擔。講求核心穩定與平衡感的太極拳每周練習2次,只要持之以恆練習,絕對能提升肌力,享受健身帶來的好處。全銀運動線上課程全銀運動每天兩時段,分別是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了解更多》加入line社群
-
2021-07-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防疫不無聊 WaCare推「全銀運動」免費線上課
7月13日起,社區據點、日照中心有條件微解封,但長者若習慣群聚運動,還是無處可去。WaCare遠距健康與衛福部國健署合作「全銀運動」,提供一系列線上免費運動課程,讓長者在家也能運動。有別於一般的教學影片,各種主題的遠距課程將實體教學活動搬到線上,在家live跟著教練運動,透過麥克風直接向專家諮詢,即時得到解答。打開鏡頭,在螢幕前見到老同學,長者彼此督促健康促進,還可以感情聯誼。「全銀運動」邀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等專家,比照學校多元學習模式設計內容。包含用藥安全、吞嚥保健、飲食控制、心肺有氧、預防失智、簡易瑜珈、銀髮太極拳,7月下旬還將開設長者藝術治療衛教、魔術治療衛教等有趣課程。在遠端參與的長者,包括遠在南投真烈巴山上海拔1800公尺的基督教教會文健站、離島的澎湖及金門社區據點,連台東的瑪利德蘭教會修女都陪著長者一起做運動。根據健康導師諮詢結果,長者最想解決的問題排名第一仍舊是三高慢性病控制與衍生健康問題。「全銀運動」有助於防疫與居家健康促進,創新疫情期間的生活型態,在家也能同步學習新知識,同時達到肢體訓練和認知訓練,預防三高、慢性病。因應疫情,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東海大學兼任教授潘人豪表示,團隊看到長者無法到社區據點、日照中心,衍生後續健康問題,因此與國健署將七大類實體課程,迅速全面轉型為為線上課程,以「全銀運動|大家一起運動更有動力!並且能夠降低罹患慢性病可能性」為核心精神,規畫共146堂課程,邀請長者一起加入線上運動,彼此督促健康,目前已有13個縣市政府提出邀約,希望讓更多在地社區能加入計畫,並且擴大「全銀運動」線上場次。自5月27日開課迄今,超過2千位長者、30位專業講師參與課程,帶起一股全銀運動熱潮。線上課程兼具社交互動、肌力運動和大腦活動,不受疫情影響在家安心學習,照顧者也獲得喘息的時間。●「全銀運動」每日課程,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可參考:https://bit.ly/3wG2XZU●加入LINE社群獲得最新課程訊息:https://reurl.cc/vq7xlL
-
2021-07-15 名人.葉北辰
醫師給你問/還沒打到疫苗焦慮?警戒期與家人長時間相處,摩擦變多了?心理師葉北辰一對一免費遠距諮詢,解救家庭衝突
新冠肺炎爆發迄今,每天不停播報疫情相關資訊,許多民眾感到恐慌、擔憂染疫。三級警戒之後,企業啟動居家辦公,學校也實施「停課不停學」,工作、家事全擠在一起,各種情緒壓力炸開,影響夫妻與親子關係,該怎麼調適心理狀態呢?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諮商心理師葉北辰針對長期居家造成三明治世代親子、夫妻衝突的壓力問題,提出各種解方。即起開放線上預約,邀請葉北辰提供免費一對一遠距諮詢,名額有限。「焦慮不安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葉北辰指出,整天待在家裡雖然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但摩擦情境也變多了,彼此相處陷入低潮。疫情引發憂鬱、焦慮,負面情緒促使吵架的機會增加,若嚴重影響生活應尋求專業諮商協助。該如何告訴另一半家務分工不均?☛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 建立生活儀式感 拒絕疫情負能量疫情期間,家人24小時幾乎處在一起,打破了原本各自上班、上課的時間和空間界線,再怎麼樣親密的關係,也會因為面面相對的日常相處而導致疲乏。葉北辰建議,在家也要建立「生活儀式感」,透過細節和氛圍創造新的樂趣。例如:起床後梳洗換裝,一方面塑造專業形象,同時切換到工作狀態。午餐時間,放下手邊事務好好吃飯,讓緊湊的步調慢下來;晚餐時間讓事情告一段落,三餐規律正常,避免餓了就亂吃。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難免會看電視、滑手機,各種負面疫情資訊襲來,對大腦來說是負擔。葉北辰表示,不要過度汲取疫情訊息,固定時間收看新聞報導,限制半小時、一小時即可。社群媒體也保有親密朋友和家人的互動,不需要點開負面訊息的連結,避開令人焦慮的資訊。如果感到心煩,可起身喝水、做點運動、望向窗外街景,暫時讓自己轉移注意力。照顧責任太沈重,夫妻想分居?緩和家庭衝突別人怎麼做?☛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正向肯定自己 做好長遠的準備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葉北辰認為可以檢視回顧這段時間的自我改變,不論是生活模式、工作狀態、人際互動,寫下對自己的正面肯定,同時也跟家人分享彼此的優點。而大家最關心的親子關係緊張、家庭衝突問題,先讓自己靜下心來找出問題癥結。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後,一起討論協調未來各種計劃,重新形塑家庭親密關係。 人的心智跟肌肉一樣需要鍛鍊,平常就能透過正念練習排除焦慮,葉北辰分享最簡單的呼吸,專注當下和自我覺察。單純了解自己當前的需求後,跟家人溝通,建立體諒與信任,一起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遠距諮詢注意事項:1、須年滿18歲以上2、極端情緒困擾者請尋求生命專線☛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心理師葉北辰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13 名人.余儀呈
醫師給你問/焦慮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嗎?疫情期間試試5個練習法,家醫科醫師余儀呈免費遠距諮詢,一對一教你克服失眠、心慌意亂
新冠疫情實施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民眾防疫在家衍生許多心理健康問題,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指出,民眾受疫情影響到飲食、睡眠和情緒,感到莫名不對勁,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建議應從「靜心」讓自己安穩,正念放下過度杞人憂天的思維。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即日起開放線上預約,邀約芝山診所醫師、陽明欒樹醫療群召集人余儀呈提供公益免費遠距諮詢給需要的民眾,進行一對一諮詢,僅限額11名。很難一覺到天亮、耳朵嗡嗡叫,是自律神經失調還是焦慮引起?☛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限額僅9名。https://bit.ly/3hCo75U他指出,焦慮常是因為思慮太多而觸發的反應,例如:對未來的擔憂、害怕被傳染、排不到疫苗、打針的副作用等。焦慮不是病,但如果過度擔憂,容易心煩氣躁、肌肉緊繃、睡眠障礙,最後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出問題。余儀呈分享五招平心靜氣之道,呼吸、肌力放鬆、運動、心理諮商、正面思考。一、呼吸每日抽出10-20分鐘的空檔,調節呼吸放鬆緊繃的身體,此時此刻不要想任何事情,讓身體慢下來,在一吐一納之間放鬆心靈。最簡單的方法,可從深呼吸開始,活躍副交感神經的運作。二、肌力放鬆練習察覺自己的肌肉張力,可用力皺眉、放開;再換嘴巴下顎,延伸到肩頸、關節、腰椎、下肢等,區域性作自我放鬆。當身體的肌肉緊繃時,就可以檢查是否因為焦慮情緒所產生。三、運動運動是最天然有效的緩解焦慮秘方,不過運動要循序漸進、訂下目標計畫,勿馬上進行激烈項目,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民眾,一定要先與醫師諮詢評估,可搭配穿戴式裝置測量身體指數。四、心理諮商心理產生複雜衝突無法梳理,需要釋放的出口,除了親友之外,心理諮商是一個好管道。與心理師抒發藏在心中的憂慮,陪伴整理矛盾的想法,適時地對外求援,主動尋求專業協助。五、正面思考這一點雖然有點難,學習降低自己的敏感度,不要想太多還未發生的事情,把正能量注入每天的生活。結合時下的「正念」,練習好好照顧自己的能力,重拾內心平和穩定。余儀呈建議,焦慮常伴隨著容易疲倦、無法集中精神、肌肉緊繃、睡眠障礙等,間接影響到人際關係,建議嚴重焦慮的民眾可在醫師建議下,輔以藥物減輕症狀。☛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家醫科醫師余儀呈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10 養生.運動天地
4招「正念瑜伽」 揪父母一起做
瑜伽老師林淑鈴說,「正念瑜伽」強調身心靈和諧,透過呼吸、伸展與身體感受找回內在力量,同時提升肢體協調性、平衡性以及增強肌力,適合全年齡層。中年子女揪父母家人共同體驗,也是培養「老親子」關係的好方法,彼此督促增進防護力。正念瑜伽第一步,找一張跟膝蓋等高的椅子,坐下之後,身體隨著呼吸頻率的變動,讓自律神經慢慢放鬆。動作一:坐好之後,將手往前伸直、眼睛直視前方。這時輕閉嘴巴,用鼻子吸氣、鼻子吐氣。接著雙手往兩旁張開,雙手往上延伸時吸氣、往下伸展時吐氣,重複畫開圓滿的大圈,舒展緊繃的身體。動作二:只坐椅子的1/3,將右腳勾到左腳上,若勾不住或想翹二郎腿也可以,舒服就好。眼睛直視前方,雙手往上延伸、往下伸展,脖子跟下巴收起來。吐氣往下時可變換轉右方向,保持身體平衡;把左腳勾到右腳上,吐氣往下時變換轉左。動作三:雙腳微微打開,手肘提起準備動作。手指頭放在肩膀上,左手肘碰右膝、眼睛看向右後方;右手肘碰左膝、眼睛看向左後方。連續5回,抬起身體時吸氣,往下碰膝蓋時吐氣。動作四:站起身,讓椅背靠近自己,將左腳往後跨一大步,兩腳膝蓋打直。抬頭挺胸吸氣、看向前方;吐氣時雙手微彎、臀部往後推,額頭輕輕貼著椅背。保持穩定把身體推起來,換右腳往後跨一大步,一樣的動作再次重複。
-
2021-07-10 養生.運動天地
增肌甩痠痛 熟齡族抗疫必學
居家防疫,對於習慣戶外運動者而言,已經建立的日常模式一旦中斷後,身體新陳代謝可能改變,反應也變得比較遲緩。對於熟齡族來說,居家防疫如何鍛鍊肌力?物理治療師鄭宇劭示範5招動作,增加四肢肌力、舒緩腰痠背痛,在家抗「疫」必學。首先找一張穩固的椅子,高度適中、沒有把手,避免在運動過程中重心不穩跌倒或滾下。若過程中有刺痛或指尖發麻,應諮詢醫師或復健師,避免運動傷害。第一招:脊椎透過手部動作,一點一點鬆掉全身脊椎。首先將雙手靠在身體兩側,吐氣時雙手往前延伸,大拇指往下轉,手掌順勢往外側翻,會微微感受到背部脊椎被拉開。吸氣時把手返回到身體兩側,感覺身體前側肌群跟胸口被延展開來,這套動作反覆做5次。第二招:下肢主要伸展腿部後側、臀部跟臀部深處的梨狀肌。首先把左腳腳踝放在右腳膝蓋正上方,骨盆不要歪斜,吐氣時身體往前延伸,再吸氣回正。腰部打直以免伸展效果打折。接著另一隻腳換邊進行。第三招:手臂以手臂動作伸展背部。手臂朝前,吐氣時雙手往上延伸,手掌朝外、胸口打開,吸氣時雙手回到原來位置。過程中勿晃動腰、臀,保持身體平穩度。第四招:深蹲強化下半身肌肉。雙腳腳尖相對向前,腳尖稍微向外10-30度,雙手握置於身體前方,身體維持重心自然下蹲。過程中保持膝蓋跟腳尖的方向,臀部不要往前傾,也避免上半身過度向前傾斜。第五招:分腿蹲鍛鍊臀部及下半身肌肉。雙腳維持自然站姿及寬度,雙手插腰;左膝慢慢跪地、右腳向前踩。右腳小腿垂直地面、左腳大腿與身體成一直線,維持重心自然站起,回到起始姿勢接著換腳,左右交換10次。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宅在家防退化 長輩防疫當自強
疫情打亂長輩日常作息,除了活動量減少,無法出門的影響還包括無形的心理壓力,久了容易悶出病來。三軍總醫院日間照顧中心主任謝嘉娟表示,長者不出門首先活動力下降,接著易因肌肉流失導致退化疾病。一旦身體行動不方便,心情也跟著憂鬱、煩躁,身心相互影響,陷入惡性循環。謝嘉娟說因為缺乏運動,即使肚子不餓,三餐時間到了仍然進食,輕忽三高慢性病的控制,她建議定時應用血壓計、血糖機等監控數字。督促長輩運動,可鼓勵嘗試線上視訊軟體,邀親朋好友一起加入體驗線上運動樂趣。另外,睡眠時間也要固定,作息大亂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還有,別忘了補充維他命D和鈣質,彌補宅在家日曬不足,預防熟齡最常見的骨質疏鬆問題。
-
2021-07-07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下的慢性病、復健、心理問題怎麼辦?WaCare 遠距線上諮詢免費體驗 7日起預約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群聚高峰,許多民眾擔憂醫院安全不敢回診,儘管遠距醫療已擴及慢性病患者,但礙於步驟重重,使用人數受限。大家的需求我們聽到了,聯合報與健康遠距平台WaCare自12日至18日限定期間,在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醫師給你問」,不需下載軟體,使用更簡單,權威專家開視訊與民眾面對面,免費讓你問,這也是國內第一個以遠距諮詢輕體驗服務大眾的健康網站,7日起接受線上預約。☛請按此立即預約:https://pse.is/3kcvuy此次「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為公益性質,獲得五大領域權威專家群響應,每一位都是門診超搶手的專家,將鎖定的諮詢主題囊括疫情期間民眾最常發生的疑問,共釋出40小時,每次採取一對一諮詢。黃金專家陣容包括:●胸腔醫療專長的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 - 負責回覆接種新冠疫苗的各項迷思、不良反應釋疑(點擊了解更多醫師朱柔澍諮詢細節)。●中醫權威陳旺全 - 說明防疫茶以及中醫方法如何發揮抗疫(點擊了解更多中醫師陳旺全諮詢細節)。●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 - 傳授靜心解憂(點擊了解更多醫師余儀呈諮詢細節)。●復健醫學會理事、復健科醫師毛琪瑛 - 教大家宅在家運動提升免疫力,對象包括一般居家辦公者、照顧者以及需長期復健的中風患者等(點擊了解更多醫師毛琪瑛諮詢細節)。●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心理師葉北辰 - 緩解長期居家造成親子、夫妻衝突的壓力(點擊了解更多心理師葉北辰諮詢細節)。余儀呈指出,自疫情爆發以來,民眾怕被染疫、排不到疫苗、打針的副作用等,造成壓力上升,惡性循環導致生病,建議因疫情情緒低落、焦慮煩惱、睡眠障礙、胃食道逆流、血壓異常或自律神經失調者,可以透過「遠距諮詢輕體驗」,學習靜心技巧。毛琪瑛表示,目前許多人居家辦公、家中長者也多足不出戶,長時間的久坐、姿勢不良、沒運動,一個半月下來,發生肩頸痛、腰痠背痛、甚至坐骨神經痛的人愈來愈多。其實,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長者、照顧者及復健的中風病人等宅在家,建議可以做「造橋」、「對坐手拉手」等輕運動,有助於緩解痠痛、提升免疫力。葉北辰則建議想要預約遠距諮詢輕體驗的民眾,也要做好兩大準備,一是想清楚想要解決的目標為何?二是希望造成什麼改變?才能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將於7日起開放線上預約,專家則於12日至18日提供正式諮詢服務,由於諮詢時段搶手,若此次未能順利預約到五大專家,元氣網另外提供其他可接受線上諮詢的專家選擇。※想了解更多如何預約遠距諮詢及專家時間表,請至元氣網活動專區
-
2021-07-07 名人.朱柔澍
醫師給你問/排不到疫苗 先打哪些疫苗可防重症? 快預約遠距諮詢, 醫師免費給你問
疫苗預約系統正式上路,接種新冠肺炎的年齡層有望逐步調降,日本追贈113萬劑AZ疫苗,民眾有許多疫苗疑惑待解,例如排不到疫苗,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也可以防疫嗎?病毒除了喜歡找長者等脆弱族群,年輕人比較不容易染疫嗎?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7/7 開放線上預約,邀請到小兒胸腔科專家-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解惑疫苗的各項迷思,與預約民眾一對一遠距諮詢。朱柔澍指出,高齡長者是染疫高風險族群,根據統計,75歲以上長者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高達22%。但年輕族群別對新冠肺炎掉以輕心,年輕人雖然抵抗力強,但部分年輕患者痊癒後,出現容易疲勞、肺纖維化、記憶力衰退以及腦神經疾病等不可逆的後遺症。家裡老人有三高慢性病,擔心打疫苗有副作用,怎麼辦?☛快按此問專家,免費諮詢僅12名:https://bit.ly/3wh4UM2尚未排到接種順序的民眾,朱柔澍建議可以先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預防呼吸道疾病,其中肺炎鏈球菌好發於嬰幼兒及65歲以上長者,高危險族群可考慮接種,多一道保護力,施打要間隔14天,有效發揮作用。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三種疫苗並非預防染疫,而是減少新冠肺炎併發重症的機率,防疫根本還是在於施打新冠疫苗。「施打疫苗絕對利大於弊」朱柔澍建議,民眾施打疫苗的前幾天保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喝酒;施打當天放鬆心情,施打後30分鐘內停留觀察。一般民眾的疫苗副作用主要會有現頭痛發熱、局部紅腫、硬結等症狀,免緊張,7天之內都會自行緩解。若頭痛不適,才服用退燒藥,切記剛打完疫苗千萬不要揉施打點,只要輕微按壓,以免破壞吸收、抗體產生不足,甚至不良反應更劇烈。近日AZ、莫德納疫苗陸續到貨,民眾觀望或取消AZ疫苗預約,朱柔澍表示,不要有「疫苗選擇」的迷思,無論是mRNA、腺病毒載體、重組蛋白等技術,都能激發人體產生免疫防護力,孕產婦則以接種mRNA疫苗為佳,高齡年長者或身體極度虛弱,請與醫師討論是否施打。☛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6-26 養生.人生智慧
江育誠當背包客,拋開職場牽絆 4個熟齡大叔以畫會友北美追楓!
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是江育誠的生活哲學。自嘉裕西服退休後,卸下總經理職銜回歸自我角色,為了驗收學畫一萬個小時的成果,背起畫架去旅行,並號召三位朋友同行。四個熟齡大叔飛越北半球到加拿大追楓,30天的自助旅行換來無可取代的成就感,合拍旅伴成就最美好的回憶。你曾規畫過兼具學習與旅行的人生壯遊嗎?今年68歲的江育誠,是一位出色的專業經理人,工程師出身,曾參與飛羚汽車的研發設計,擔任過裕隆籃球隊協理,62歲時自嘉裕西服總經理一職退休。人生在66歲時轉了個彎,他嘗試自助旅行,結果第一次當背包客就上手,不僅玩得盡興,也跳脫制式景點動線,在旅途中遇見更好的自己。50歲初拾畫筆 一萬小時圓夢說起熟齡步入菜鳥背包客的契機,他笑說是因為繪畫。「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電視上播出知名藝術家冉茂芹的示範手繪,決定拜入門下。」江育誠自訂了一萬個小時的圓夢計畫,鞭策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練就信手拈來的畫功。50歲時,初到畫室即許下「成為大師」的夢想,憑著一股執著傻勁重複練習,從初階班晉級到高階班,後來在八里開設免費的社區繪畫課,分享繪畫的喜悅。在學畫過程中,江育誠認識無私交流的同好,培養出亦師亦友般的情誼,「畫室同學臥虎藏龍,大家以畫會友,傾囊相授經驗和技法,惠我良多。」跳脫職場的競爭比較,能在半百之年交到知心好友,實屬難能可貴。江育誠深信,興趣可以讓退休生活更精彩,提早規畫練習自己的嗜好和技能,才不至於失去未來生活重心。繪畫開啟了江育誠藝術創作與鑑賞的潛能,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從事相同興趣,人生因有夢想而充滿動力。嚮往自助旅行 暢遊特色市集江育誠把繪畫當志業般看待,總是充滿熱情和幹勁,經常相約同好外出寫生。2018年10月,與三位畫友結伴,計畫加拿大蒙特婁追楓之旅,一行人分工合作,從財務、交通、旅宿到路線安排,充分享受自由行的樂趣。「以前因為工作因素,只能利用休假空檔出國,最多十來天的歐美團,時間、行程受限制,景點和餐食幾乎千篇一律,遇到喜歡的市集想多停留一會兒也不行。」江育誠十分嚮往自助旅行,不受限制地四處玩,這個想法在心中正巧萌芽。「以前跟團旅遊,經過跳蚤市場或當地特色市集時,腳步只能跟上導遊領隊,心裡滿是遺憾。」江育誠非常喜愛在跳蚤市場間穿梭尋寶,找到一見鍾情的古玩舊貨,走過、路過、錯過,著實扼腕不已。他舉參觀羅浮宮的例子,總是迅速看完「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像」和「蒙娜麗莎」三大鎮館之寶,接著又開始趕行程,每家旅行社幾乎千篇一律。當有機會自主決定旅遊路線,當然要好好安排心中嚮往的景點、愛停多久就停多久,深入體驗當地生活的各種面貌。 邊畫邊玩上癮 下次目標歐陸從決定到出發,這趟加拿大寫生之旅花了3個月規畫打理,江育誠和郭建疆、傅彥熹、許進風一行四人在2018年10月如期飛往蒙特婁,駕車追著漫天楓紅移動。能與好友結伴一邊畫畫、一邊旅遊,夢寐以求的寫生體驗讓所有人身心靈全然放鬆,盡情沉浸大自然的饗宴。「每天起床,我們就開著廂型車尋覓寫生地點,一整天除了隨興野餐外,其他時間都各自專心畫畫,彼此怡然自得。」江育誠滿足地分享旅遊回憶。浪漫的北國楓紅景象,化為眼前的一方畫布,繽紛色彩讓人忘了戶外低溫,揮筆後就停不下來。江育誠述說四個人的繪畫速度各異,但自己程度較差,常在一天的尾聲被提醒「慢慢來」,但其實就是要你「收了啦!」的意思,大家用詼諧的方式互動,展現風度和幽默。在蒙特婁住了二周後,接著前往魁北克市旅遊三天,最後再南下紐約,整整30天的旅程讓這群畫家們玩上癮,還未踏上歸途,已在計畫著下一趟歐陸寫生之旅。志趣相投拉近彼此距離 放下自己旅伴對了就好玩談起這次北美自助旅行的收穫,江育誠恣意逛遊喜愛的跳蚤市場、看遍博物館和美術館,除了繪畫技巧進步之外,更重要的是增進朋友情誼。「很多人說熟齡難再交到知心朋友,更遑論退休之後?」他很慶幸因為興趣踏入畫室,認識志趣相投的畫友;因為旅遊拉近彼此距離,共度一個月的北美生活再次重溫學生時代的感覺。「我何其幸運能遇到脾氣好、人品好、畫技好的朋友,天天吃住在一起,完全沒吵過架!」江育誠讚賞同行友人的個性,大家都很謙虛讓著他決定事情,彼此相互尊重,凡事以團體利益為考量。包括延伸的紐約行程,也是江育誠的私心,想要造訪古根漢美術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結果幾個熟齡男子像大男孩一般興奮,驅車直呼:「我們要去紐約了!」回到單純玩樂的心,帶著學習的態度、交友的真誠,江育誠認為只要旅伴對了,去哪裡都好玩。這趟北美追楓寫生之旅,開拓了眼界,也讓友誼更親密。江育誠說:「熟齡世代來臨,背包客自由行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也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愈玩愈年輕。」與友自助遊5提醒1.學習當個服從者,行前盡量表達意見,出發後遵照約定協議。2.備足資料,行前討論分工,出遊期間保持彈性,凡事好商量。3.共同分攤餐費或事先繳公基金,統一分配管理各支出。4.以和諧為主,遇到突發狀況放下個人喜好,配合團體表決。5.評估體力安排景點,出國前可先健檢,了解健康狀況。如何選擇好旅伴?「志同道合」很重要,從日常相處就可知道彼此合不合得來。適合做朋友不一定適合一起旅行,避開NG旅伴才不至於傷了和氣。北美自助之旅解密食:至賣場採買食材,午餐戶外野餐或野炊,晚餐回旅宿開伙或到餐廳吃簡餐。衣:加拿大的成衣很便宜,不帶過多行李,到當地購買或到市集買二手衣物。住:蒙特婁借助同行的友人家,魁北克市下榻普通旅館,紐約則入住只接受藝術家的「布魯克林藝棧」。行:委請旅行社買機票,當地租車載畫具和炊具,開到紐約轉乘地鐵,步行暢遊景點。育:安排想去的美術館、博物館,準備特殊相機拍攝畫作局部細節,學習光影和筆觸。樂:到骨董市場挖寶,尤其是周末假日,四處探險,參加高級住宅拍賣活動。
-
2021-06-24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預防「糖尿病足」 經常檢查腳底7受壓點、注意挑鞋襪5撇步
●全台糖尿病人口超過230萬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易感染雙足,成「糖尿病足」●穿錯鞋恐引發足部病變,別忽視選鞋重要性知名網紅「館長」自爆驗出糖尿病前期,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透露有5年糖尿病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指出,飲食作息不正常、愛吃甜食、家族遺傳病史者是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輕,應趕緊就醫檢驗尿糖與血糖值。下肢腳趾 最明顯發病部位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易造成神經功能退化、血管阻塞,隨著罹病時間增加,也易引起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併發足部潰瘍、感染、壞死,最壞狀況必須截肢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最明顯的發病部位是下肢腳趾,陳亮宇說,長期糖尿病造成的足部病變,又稱「糖尿病足」,早期適時的鞋具介入,能降低足部潰瘍發生與後續截肢風險。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影響最深的,就是足部感覺的喪失,病人常無法察覺肢體末梢的異常或不適感,尤其足部汗腺與油脂腺分泌減少,皮膚會乾癢,一抓就容易破皮與感染。陳亮宇建議,病友每天都要檢查腳部,以免出現傷口而不自知,選一雙好走的鞋子也能減輕腳的負擔,讓腳底平均受力、改善血液循環。如何挑鞋?選對時間、尺寸糖尿病足的病人對壓力及疼痛的感覺變差,若穿著不適當的鞋襪,造成腳趾反覆受傷。陳亮宇建議,病人挑鞋時,要選擇鞋襪柔軟透氣、尺寸大小適中,若脫下鞋子看到皮膚泛紅,就表示過度擠壓。除了舒適的材質,要注意鞋長、鞋寬及鞋身,鞋子楦頭寬鬆是關鍵,以免腳趾壓迫受傷。鞋型以包鞋為佳,內部不應有粗糙接縫,還要避開穿拖鞋或涼鞋。買鞋最好在下午或傍晚,這時間腳比較浮腫,最適合量測尺寸。選完鞋,搭配吸汗保暖的棉襪,可讓保護效果加乘。襪頭不可過緊,襪底加厚能緩解腳底摩擦力;襪子選色部分,若傷口分泌物滲出時,白色或淺色襪子可快速察覺。陳亮宇提醒,市售加壓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壓力過大,小心造成反效果。根據病徵程度選擇特製鞋襪,可預防或延緩足病變,定期追蹤及治療是不二法門。【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