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8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工作壓力
共找到
366
筆 文章
-
-
2023-12-19 醫療.泌尿腎臟
性器官不到8公分很短嗎?泌尿科醫曝勃起後「有感達標長度」
日前一位網紅被網友在臉書上公開爆料,有女友還到處約砲,更大爆「不到8公分的直徑2.5公分懶覺(陰莖),他媽的到底是在自戀什麼」,貼文底下引起許多網友討論「陰莖長度」。醫師表示,男性陰莖勃起後低於7公分比較需要注意,台灣男性陰莖勃起後平均13.5公分,8公分若為勃起前長度則不用擔心,若為勃起後長度只能說是「偏短」,並無異常。臉書上一名「Amber Lee」網友16日於臉書發文寫下「不到8公分的直徑2.5公分懶覺,他媽的到底是在自戀什麼」,並在留言指出該名指涉對象即是網紅RJ。貼文已有超過一萬人按讚破千人分享、留言,並討論起陰莖長度問題。勃起有大於7公分就不用焦慮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莊豐賓表示,台灣男性勃起長度平均13.5公分、寬度4公分,通常未勃起小於4公分、勃起小於7公分,才屬於異常範圍,得檢查是否有先天性問題,或是成長時暴露過量環境荷爾蒙,例如塑化劑等等,導致陰莖生長過短。「勃起有大於7公分就不用太焦慮。」莊豐賓說,臨床上很多男性主訴「陰莖太小」,但其實五成都是正常的,可能A片看太多,以為要多大才是正常的,但其實男性11至15公分都屬於正常值,勃起後8公分並未到病理上的異常,只能說是偏短,而女性陰道約10公分左右,其實也能完成正常整個性愛過程。尺寸會影響到性行為感受嗎?衛福部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佳璋說,一般台灣男性很少在勃起後只有8公分,以瘦高型男性而言,在勃起後只有8公分的機率更低,至於對性伴侶的感受方面,理論上勃起後有10公分就OK了,「台灣男生很少勃起後沒有10公分」,因為台灣男生勃起後長度,平均介於10至12公分左右。「天氣很冷也會整個縮起來」,吳佳璋表示,8公分要判斷是什麼狀況,如果天氣很冷、沒有在循環,8公分並不差,因為勃起後可能達到13至14公分,縮成幾公分可能體質問題,正常情況下,天氣冷時的尺寸,打4至5折都OK。吳佳璋表示,有些人勃起膨脹的比例沒那麼多,可能前後差異不大,「尤其老人,看起來超大,但其實是(組織)鬆弛」;一些年輕男性尺寸看起來還好,但充血後可能「一柱擎天」、「一鳴驚人」,所以8公分還是要看,是在勃起前或勃起後的狀態。什麼因素影響性器官長度?吳佳璋指出,長度則是天生影響,一個人的體質,會決定勃起後的尺寸大小,整體而言,普遍男性困擾的是勃起困難,大部分都和年紀有關,可分為器質性和心因性。吳佳璋說,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可能受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身體狀況影響,因為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血管健康,也就是血管擴張能力,導致無法充血,或因血管硬化而不易充血勃起;心因性則可能是雙方感情不好或工作壓力大,男方在性行為過程中,仍想著工作、學業、經濟等壓力源,導致交感神經過度緊張,讓血管收縮不容充血,而發生勃起困難。莊豐賓提醒,若屬於陰莖長度異常,則不可輕忽。若病患是因先天睪固酮不足或是基因導致的長度異常,可能連帶會影響精子健康程度,同時也因為男性荷爾蒙不足,導致貧血、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風險增加,因此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進行詳細的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2 醫療.精神.身心
三口呼吸、三個姿勢釋放壓力 配合40赫茲感官刺激還能防失智!
現代人工作項目與速度不斷增加,導致工作壓力劇增,輕則失眠、胃痛、排便習慣改變等,嚴重時可能導致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產生,面對這樣的情形,需要透過正念來幫助減壓。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楊政達指出,正念就是把意識帶回當下,當我們把專注力回到呼吸之間,就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 配合40HZ 聲音刺激,可以預防失智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去年在臺北101、高雄軟體園區、南臺科技大學、臺大實驗劇場等地進行《「元心流」沉浸體驗展:與五感的對話》展演,讓更多民眾體驗正念的力量。今年團隊選擇在臺大實驗劇場進行《「元心流」2.0沉浸式體驗│心靈節奏,呼吸間的旋律》,是元心流1.0的進化版,主要是讓民眾透過呼吸,體驗正念的技術。楊政達說:「這次我們在音樂與視覺中特意加入40赫茲(Hz)頻率。根據中研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的蔡立慧教授2016年的研究成果,40赫茲頻率能分解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澱粉樣蛋白。可以有效預防、緩解失智。而此次元心流則應用此概念,改變聲音刺激呈現方式,融入沉浸體驗中。」什麼是40赫茲頻率?人的腦波可以分為α波、β波、γ波、δ波與θ波,大腦各個區域會在不同時間展現出不同的腦波頻率,γ波是專注時會產生的腦波,β是焦慮、積極、面對外界時展現的腦波,α是處於放鬆狀態時的腦波,δ是睡眠時的腦波,θ是在深度放鬆狀態下的腦波;其中γ波介於30~100赫茲之間,而過去的研究發現,40赫茲的聽覺頻率下,有助於活化大腦與小腦皮質,對身體也有一定助益,因此有越來越多神經科學家持續研究γ波。 「三口呼吸」讓專注力回到當下、釋放壓力正念是什麼?跟正面思考有什麼不一樣?台灣正念工坊的網站指出:正念,或說當代正念,它的原文是Mindfulness,在歐美可泛指一套身心修練的系統,名詞上的定義約為「有意識的『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允許、非評判的態度。楊政達指出,呼吸是正念當中核心元素,透過呼吸可以幫助我們放鬆、減壓;甚至在許多的醫學場域中已被證實,正念呼吸訓練可以有助於協助疾病復原。(但有慢性病、正在吃藥的患者還是要正常服藥。)金城武在電視廣告中的經典台詞「世界越快,心則慢」,但我們經常忙於生活大小事,無法釋放壓力時,就需要透過正念的力量,幫助我們的心慢下來,專注在當下的身體上,用更放鬆的力量來面對世界。於是在體驗中,透過體感訓練體驗者人生的三口呼吸,也就是:專注呼吸、關注身體、關注環境,結合40Hz的感官刺激,在每一口呼吸之間,感受當下。三個姿勢,釋放身體的壓力活動最後,由瑜伽老師林伃恩帶領民眾進行正念瑜伽,透過幾個簡單的動作,紓緩身體肌肉的緊繃。動作一:紓緩左右肩膀的肌肉.盤腿坐著。.將右手放到左邊的太陽穴,輕輕地把頭往右壓,感受到左肩肌肉被拉開。.把左手輕鬆地擺放身體左側的地上,如果想要更加放鬆,可以把左手往左後方移動。.保持呼吸,放輕鬆,感覺到左肩的肌肉被放鬆了。.幾次呼吸後,左右交換,重複以上動作。動作二:紓緩肩胛骨肌肉群.把雙手放到肩膀上,左手放左肩,右手放右肩。.輕輕地把手肘往上移動。.以肩膀為圓心,開始畫圓。.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重複數次後,可以反方向進行畫圓。動作三:紓緩脊椎附近的肌肉.盤腿坐著。.將右手放在左邊的膝蓋上,身體自然往左轉。.將左手放到身體左邊的地上,如果想要更拉開肌肉,可以把左手往後移動。.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重複數次後,慢慢地把身體回正。.幾次呼吸後,左右交換,重複以上動作。資料來源:.Priyanka A. Abhang, Bharti W. Gawali, Suresh C. Mehrotra(2016) Introduction to EEG- and Speech-Based Emotion Recognition..Iaccarino, H., Singer, A., Martorell, A. et al. Gamma frequency entrainment attenuates amyloid load and modifies microglia. Nature 540, 230–235 (201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20587.McDermott, Barry et al. ‘Gamma Band Neural Stimulation in Humans and the Promise of a New Modality to Prevent and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1 Jan. 2018 : 363 – 392.https://content.iospress.com/articles/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jad180391.Maria A. Pastor, Julio Artieda, Javier Arbizu, Josep M. Marti-Climent, Ivan Peñuelas and Jose C. Masdeu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 December 2002, 22 (23) 10501-10506; DOI: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22-23-10501.2002
-
2023-12-06 焦點.元氣新聞
全民感冒行為大調查!八成民眾期待「吃藥後1小時內發揮藥效」,醫生如此建議
近期日夜溫差變化大,國內呼吸道疾病升溫,並且呈現多種病毒齊發的現象,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及新冠病毒等。醫院診所也大排長龍。有網友觀察到辦公室因感冒請假的同仁比往常更多,「感覺病毒感染一種接著一種,綿綿無止盡。」在經歷這2、3年Covid-19疫情洗禮後,究竟國人面對感冒時,態度與行為出現了哪些變化?因應病毒新常態,民眾是否會用和以往不同的方式來接招?對抗感冒初期症狀,近6成民眾會自行到藥局買藥感冒了怎麼辦?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嗎?聯合新聞網與專業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東方線上」於今年9月上旬,針對600位25-54歲的受訪者進行「感冒大調查」,發現民眾最擔心的「感冒症狀大魔王」,前三名分別是:「咳嗽 / 喉嚨痛」(73.2%)、「流鼻水 / 打噴嚏」(67.5%)、「鼻塞」(61.2%)。而當輕微感冒症狀出現時,許多民眾會立刻就醫,也有近6成民眾會自行到藥局買藥(58%),原因是因為「症狀輕微」(67.8%)、「指示藥容易購買取得」(53.2%)、「沒有時間候診」(42.2%)、「不想浪費醫療資源」(27.0%)、「指示藥劑型選擇較多」(25.6%)、「不喜歡看醫生」(21.0%)。8.5成民眾在意1小時內就有效、近6成注重處方成分雖然感冒是很普遍的小病,卻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因此許多人會選擇自行透過非處方藥來緩解症狀。調查指出,民眾在選擇感冒藥時,最在意的就是服用效果(65.7%),有超過8.5成的人,希望藥效能夠在1小時內發揮,更有34.2%民眾期待症狀在30分鐘內快速緩解。也有近6成受訪者注重醫師處方成分,約4成受訪者在意是否會產生副作用,像是嗜睡等。至於感冒藥什麼時候吃最有效?耳鼻喉科醫師陳佑誠表示,現在民眾就學、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緊湊,建議一開始出現感冒症狀,像是:喉嚨痛、鼻塞、畏寒,就可以使用藥物來緩解不適感,降低感冒對生活的影響。市面上感冒藥種類很多,陳佑誠醫師建議民眾在挑選時,可注意:是否含醫療院所常用處方成分?品牌是否值得信賴?是否有衛生主管機關核可文字? 切勿吃到來路不明的藥物。陳醫師表示,「感冒藥的功效如何,除了看成分以外,也要留意單方/複方,建議選擇複方、含醫師處方成分,才能快速見效。」民眾若有疑慮,請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此外,感冒時除了服用感冒藥來緩解不適症狀,建議可以搭配充足睡眠、補充適當水分、攝取足夠的營養,包含蛋白質和蔬果,更能加速身體修復。秋冬溫度下降,平常也要做好基本的保暖措施,以免被感冒纏身,影響人生精彩時刻!PM-TW-PCF-23-00085更多相關報導:【感冒大調查】感冒大軍到,你準備好了嗎?感冒沒時間看醫生?服用感冒藥快速緩解症狀感冒超崩潰!秋冬感冒病毒大軍來襲,掌握 5 招輕鬆擊退
-
2023-11-20 醫療.皮膚
秋冬免疫力差,「皮蛇」好發!1表對照「這些慢性病」得帶狀疱疹飆升風險
65歲的阿明為上市公司主管,近期工作壓力大,某日因左側腰部癢痛感難耐,至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李茂庭門診就醫。醫師掀起他的衣服檢查時,發現左側腰部有叢發性水泡,確定診斷為帶狀疱疹所引起,使用抗病毒藥物後,雖症狀有所改善,但神經麻痛感卻持續數月,為預防帶狀疱疹復發,在醫師建議下,阿明與妻子一同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李茂庭表示,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俗稱「皮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發的疾病,當感染水痘病毒後,病毒會潛伏脊髓神經節裡,待病人年紀增長或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可能再度活化。 延伸閱讀: 臉上凸起「一粒」竟不是痘痘!醫揭「表皮樣囊腫」特徵、症狀與治療 秋冬免疫力差好發帶狀疱疹 李茂庭說明,當罹患帶狀疱疹時,病人通常會先出現皮膚麻痛、異樣感,約2至3天後長出紅疹、水泡,水泡會於7至10天後緩解,然而常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後遺症,卻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更有高達86%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病人,不滿意現有的藥物治療成效。 實際上,帶狀疱疹即使痊癒後,仍有約1成病人於10年內復發。李茂庭提醒,近期秋冬季節到來,也是帶狀疱疹會變本加厲的時期,因為此時身體免疫力最差;尤其是年輕時曾得過水痘、抵抗力較差且年長者,皆需慎防帶狀疱疹及復發。 他表示,帶狀疱疹主要影響範圍位於軀幹與四肢,然而約10至15%的病人會發生在眼部區域,導致病人面臨失明、聽力受損等風險。另少數病人也可能出現腦膜炎、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併發症,以及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 肌膚保養非越多道越好,醫美權威:太多人搞錯重點 帶狀疱疹6大高風險群 李茂庭指出,根據研究顯示,高達99%的50歲以上成年人,曾感染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並且約三分之一的民眾,會在一生中發生至少一次帶狀疱疹。他提醒,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包括: .50歲以上成人.有慢性疾病.作息不正常或生活壓力大.免疫不全 .曾得過帶狀疱疹 .曾確診新冠病毒 針對慢性疾病、作息不正常壓力大及免疫不全者等3類人,李茂庭也提供下列「1表」對照,看懂罹患帶狀疱疹的上升比率及倍數:帶狀疱疹疫苗保護力達9成 李茂庭呼籲,除了維持均衡飲食、規定運動、不熬夜、適時釋放壓力等良好生活習慣外,若為高風險族群亦可考慮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後,針對預防得到帶狀疱疹或疱疹後神經痛,皆有約9成以上保護力,且保護力可達10年,且也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 他也提醒,少數民眾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發紅、疼痛、腫脹、疲倦、發燒等副作用,但症狀通常輕微至中度,平均持續約2至3日。若出現蕁麻疹、呼吸困難等少見嚴重過敏反應,則應立即就醫治療,並告知疫苗接種史。【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110.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師親切控管三高!血糖、血壓、膽固醇全歸他管 從中風撿回一命
十年前,我中風了。當時,我是個拚命三郎,總是使命必達,升遷到管理階層後,工作壓力更大,長時間加班、不規律飲食和體重上升,使我身心俱疲。有一天,我感到極度疲勞,全身無力,起初以為是感冒,但後來出現認知問題,無法回答日期、姓名等基本問題。家人將我緊急送醫,確診腦出血中風,住加護病房一周才轉普通病房。像氣球洩了氣,我整個人垮下來了。健康受損,工作停止,家人也擔心受累。雖然肢體功能沒有障礙,但卻罹患「失語症」,無法講出想說的字詞,經語言治療後也無法回到從前,讓一向口才便給、舌粲蓮花的我,挫折萬分,只想躲在家裡,自暴自棄。家人無法坐視,帶我去看遠東診所新陳代謝科沈克超醫師。在仔細了解病情後,沈醫師用親切和緩的態度,幫助我照顧好自己。從此,爆表的血糖、血壓、膽固醇,全數都收歸他管理。只要血糖略升,沈醫師會笑著說:「又吃甜點,喝三合一咖啡了嗎?」「含糖飲料不能喝了,白飯減半,多吃優質蛋白質蔬菜喔。」他輕鬆關懷的態度,讓我戒掉糖飲及消夜。滿江紅的指數逐漸及格,穿不下的衣服也都能上身了。雖然腦中血塊還在,衷心感謝沈醫師耐心治療,讓我恢復信心,重新評估價值觀,逐漸找回自己,更學會珍惜健康和家人。
-
2023-11-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文鍾日行萬步!適度運動及良好飲食控制保持身心健康
國際級心血管權威陳文鍾去年8月出任桃園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現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歷任台大醫院急診部、心血管中心主任,署立桃園、新竹醫院院長及羅東博愛醫院院長。在台大時,他開創了多項心臟內科首例手術,發表300多篇心血管相關論文,為醫療、醫學研究和醫院管理樹立了典範。引進自動電擊器AED陳文鍾師承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教授,專攻心臟科,他的心臟醫學之路就此開始。在台大服務期間,陳文鍾創造了台灣醫療史上多個重要里程碑。1987年,他執行台灣首例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1995年,成功為患者植入台灣首例心臟去顫器;1998年,引進台灣首套自動電擊器AED,提高外院急救成功率;2002年,完成台灣首例雙心室心律調節器治療心臟衰竭;2004年,開創低溫治療新時代,對心跳停止急救昏迷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為挽救生命做出重要貢獻。在學術方面,陳文鍾在心肺復甦和心律不整治療的研究有深遠的影響,發表超過330篇論文,被引用超過8800次,還栽培4位博士生,持續推動台灣醫學界的發展。2022年,陳文鍾自台大榮退,在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力邀下出任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在陳文鍾的領導下,為敏盛設立目標打造成廣受桃園居民信賴的醫院,敏盛醫療體系邁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鼓勵醫師提升專業陳文鍾提出了幾個關鍵方向,首先是加強團隊合作,例如病人同時患有心臟病和腎臟病時,需透過多專科的協同醫療提供全面的照護;其次,鼓勵醫師不斷學習和提高專業水平;他促成敏盛醫院成為台大唯一的教研合作醫院,為區域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他特別重視即時服務和親切的服務態度,尤其在急診醫療上,要求更高效率和高品質的照護。1995年執行首例心臟去顫器,是令陳文鍾難忘的手術。他說,當誘發心室顫動病人心跳停止,心臟去顫器自動感知心室顫動,從充電到發出電擊需8到10秒,在這段短時間內,他自覺「度秒如分」,心懸在半空中,直到儀器成功進行電擊,病人心跳恢復正常,全場歡呼時,才鬆一口氣,後來換下手術服,內衣褲都濕透,這說明進行可能致命手術時,醫師所承受的壓力及成功後心中的歡欣與成就感。尼采說:「毒(殺)不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陳文鍾相當認同,這句話是指當一個人經歷愈大壓力,許多壓力都已經不是壓力。他記得金門服役長途行軍時,腳底長水泡、胯下磨破皮,但經過訓練,這些壓力變得可以應對,這說明透過經驗和訓練,人們能克服困難,減少壓力感受。日行萬步紓解壓力重視健康生活的陳文鍾,主張適度運動和良好飲食控制,他每日會步行8千至1萬步,儘管工作繁忙,時刻提醒自己持續運動,並與太太一起在公園快步行走。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幫助他緩解工作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充滿活力應對挑戰。「作為醫師,要有高度專業、紀律和責任感。」陳文鍾強調,每位病人都應被視為親人,為他們奉獻時間和努力,尤其是對於困難病例更應如此,這是醫師的基本責任,體現在專業、盡責和全心投入。「因為一直忙於事業,因此對家庭有些虧欠。」陳文鍾說,他職涯後半段幾乎都擔任主管職,5個孩子都是太太照顧,然而,當孩子們長大後,他開始花更多時間與他們交流,提供孩子們寶貴的生活和職場建議,讓他成為孩子們的「超級顧問」,能夠在他們的學業和生活中提供有價值的指導。陳文鍾小檔案現職: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歐洲心臟學院院士美國心臟學院院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心律不整、心衰竭、心臟急重雜症經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衛生署新竹醫院院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要遵守醫師對生活型態和服藥的建議,可以和醫師討論,如果對第一位醫師的建議有疑慮,可以尋求第二位醫師的建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7 醫聲.Podcast
🎧|營養素不足?資深藥師:挑選保健食品「這幾種礦物質」不能少
想要健康呷百二,除了透過保持良好作息、調整飲食、維持運動習慣等三撇步,想要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基本盤,還可以透過保健品,以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國人基本營養素普遍攝取不足,尤其最缺鈣,那有哪些補鈣食物?運動完反而要補充更多礦物質?更年期睡不好,推薦吃什麼?複方保健食品包含越多種營養素就越好嗎?🎧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如何存健康存摺?先從飲食習慣開始改變「每個人出生都帶有一百分的健康存摺,隨著年齡增長,可能逐步減少。」寶齡富錦產品發展策略顧問、資深藥師黃秀貞說。為延緩健康存摺流失,應先從飲食著手。黃秀貞分享自身的訣竅,她與家人長期以多種穀物為主食,像是糙米、全麥、糙薏仁、糙玉米等等,不僅增加膳食纖維及飽足感,減少攝食量,協助控制體重,亦能穩定血糖,控制血脂。而她公公罹患癌症開刀後,進食十分節制,多吃蔬菜、魚肉,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減少攝取精緻澱粉、紅肉,現已高齡96歲,身體依舊硬朗,能自行走動、吃飯、洗澡,「改變習慣永遠不嫌晚。」男性缺曠物質 女性特別缺鎂、鈣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17-2020年」,國人的基本營養素不足,例如維生素D、鈣、鎂、膳食纖維等,均呈現攝取不足的現象,當中以鈣攝取不足最為嚴重,黃秀貞表示,不同族群的需求也不同,例如男性較容易缺乏礦物質,女性容易缺鎂,更年期後容易缺鈣,建議依自己的身體狀況,額外攝取相關的保健食品。「男性比較容易缺乏礦物質,特別是運動流汗常大量流失。」一旦缺乏,容易增加疲勞感,出現抽筋或肌肉酸痛,所以喝水補充水分之餘,也建議適度補充礦物質。鈣是構成骨骼、牙齒的必要成分,心臟、神經系統、血液凝結也都需要,但鈣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流失,尤其是更年期婦女更容易因缺鈣導致骨質疏鬆,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補充足夠鈣質、適當運動、曬太陽,避免骨質疏鬆症上身。而鈣質除了從牛奶、魚等飲食中攝取,也可攝取含有胺基酸螯合鈣的保健食品,更有效補充鈣質。鎂能幫助心臟、肌肉正常運作,缺乏時將出現疲勞、身體發炎、血糖升高、抽筋,此外,有些更年期婦女時常睡不好覺,黃秀貞表示,可能是因缺乏鎂,穩定補充鎂一段時間,待血液中鎂濃度穩定後,睡眠狀況有機會改善。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精神容易緊繃,失眠問題常找上門,黃秀貞說,可先多攝取牛蒡、小麥胚芽、紅棗、核桃等富含鎂的食物,或補充含鎂保健食品,將有助於改善睡眠狀況。維生素D有益於免疫系統、大腦與神經系統,協助維持肺功能與心血管健康,也與維持鈣恆定有關,長期缺乏會間接減少骨質密度,增加罹患各類疾病風險,如氣喘、癌症、憂鬱症、代謝症候群,因此建議曬太陽,多攝取奶類、深海魚類、大豆,或補充保健食品。黃秀貞也分享,一名網球校隊的陽光女孩,鎮日在戶外活動,但懷孕後做檢查,卻發現嚴重缺乏維生素D,一般以血中25(OH) D濃度30ng/mL為標準值,她卻僅9g/mL,幸好補充維生素D後,數值才回歸正常。黃秀貞說,民眾也可以補充Omega-3脂肪酸,協助降低血壓,和心律不整、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何挑選保健食品?然而,她提醒,「不要期待一個東西有所有用途。」曾在國外居住、工作經驗的她分享,國外保健食品很多都是單方,也就是只有一種成分,消化吸收率較好,不會有交叉影響的因素,較容易發揮效果;複方則因含有多種成分,每種成分劑量難足夠,「若劑量不夠,吃了也是白費。」黃秀貞小檔案現職:寶齡富錦產品發展策略顧問學歷:國立臺灣大學藥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張羽萱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蔡怡真、周佩怡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寶齡富錦生技
-
2023-11-04 退休力.健康準備
長壽時代該怎麼有理想的老後?提早培養新嗜好,把握退休後黃金20年
今年九九重陽節,總統蔡英文拜訪人瑞彭李足妹女士,親手為她戴上象徵長壽與福氣的金鎖片。彭李足妹見到總統非常開心,她育有二男三女,共十多名孫子、十三名曾孫,當天全家請假一同祝賀,鄰居也來沾喜氣。「長命百歲」被視為祝福,人生百歲不易,但人類壽命增長是全球普遍現象,你我成為人瑞的機率愈來愈高。全國人瑞 超過5千人衛福部社家署統計,一九九六年全國人瑞四四○人,近卅年一路攀升,去年首度超過五千人,達五○七六人,今年五○一一人。「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當百歲成為常態,人生真正七十才開始,我們準備好了嗎?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最近在專欄文章寫道:初老上班族因焦慮、失眠看診,自覺症頭和工作壓力有關,問是不是退休離開職場就可不藥而癒?她於是提問:「對退休有什麼規畫或想像?」不少被工作折磨到不成人形的「社畜」回答:「退休還要規畫?不就是要徹底休息,什麼都不想!」內政部發布,去年國人平均壽命七十九點八四歲,男性七十六點六三歲、女性八十三點二八歲,若排除罹患癌症,還可以再多活三點三歲。所以即使六十五歲屆齡退休,人生可能還有近廿年歲月,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提醒,「如果沒有想清楚就退休,後果會很嚴重。」 身為被現代人當作「樹洞」的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有幾個觀察,不同於過去常見夫妻吵架或因感情困擾而來就診,近十年因熟齡職場調適或老後問題而來的人愈來愈多。有人對退休生活胸有成足,有人很茫然,「我真的不知道要做什麼。」推薦閱讀:退休是人生必經歷程,也是重要生命課程!黃斌洋:保險應趁早,保持健康不停診60至75歲 趴趴走圓夢對於已經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吳佳璇非常佩服。有人告訴她,六十歲到七十五歲是可以自由活動的十五年,趁著身體還有力氣,要去圓夢,例如去當農夫或是去登山,但過了七十五歲就要搬回城市,而且要住在醫院旁邊,方便日後有需要時給醫師看。有人則對子女說:「趁我還有利用價值,盡量利用我。」現代小家庭如果遇到願意幫忙帶孫的爸媽,真的只能叩謝,有人全職幫忙,有人「打工」負責接送上下學或陪寫功課。卅歲當媽和六十歲當奶奶心境雖完全不同,但陪寫功課時若發現孫子女不認真或只想交差了事,看不下去時,就會深刻感受人生貪嗔癡的難以看破。推薦閱讀:小麟老師:增強社會連結,培養多元專長!盡早退休準備但要時時調整吳佳璇也發現,現在許多四、五十歲的人處於單身狀態,想到自己「一個人」,現在就非常認真準備老後生活,想說不要靠別人,「把自己搞定」;相較之下,有些有子女的七、八十歲熟年族群反而比較「任性」,反正有孩子,事情就交給孩子處理。最讓人難過的是被「卡住」的一群,有人五十多歲離職,因為必須回家照顧八、九十歲失智或失能的老父老母,承擔照顧壓力,甚至因為手足對照顧意見起糾紛來看門診。吳佳璇說,多數人通常只說照顧爸媽太累睡不好,多問兩句,才願意坦露心聲。看多了許多人生前輩的經驗,吳佳璇有機會就會告訴大家,及早準備,趁著還有時間,一定要把老後生活的安排當作一回事。林金立也說,如果退休之後想要無所事事睡到自然醒,反而讓人生心焦慮,高齡、男性、獨居者更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再學專長 退休樂斜槓常聽到有人說,「等到我退休再說。」林金立提醒,等到退休一切都來不及了,一定及早開始準備,五十歲就要學習新的嗜好、運動,還要再去學一個專長,五十歲後培養的習慣才能持續到老;至於專長,主要用於退休後「斜槓」。林金立說自己七十歲後要加入外送產業,戴好安全帽、 口罩,就可以上路,「就賺一日三餐」,所得不多,但工作帶來的社交接觸、身體活動無價。他也不認為財務是準備退休最重要的事,訓練肌力、注意營養、身體健康最重要,退休後一定不要放棄工作,找一個兼職的工作賺錢可和人互動。●「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7 退休力.理財準備
她離婚無子,想賣房環遊世界引論戰!熟齡部落客授親身經驗:存夠4帳戶不買房「想住哪就住哪」
台灣單身人口逐年提高,有些人即使進入婚姻,也難保會走到最後,如何規劃好一個人的生活更重要。有位網友在網路論壇發文表示自己43歲、離婚沒小孩,由於母親已經離世,因此想把名下房子賣掉改租房,價金一部份給爸爸養老,一部份拿來投資,其餘將用來環遊世界,卻意外引發兩派論戰。許多網友都勸別賣房,以免老後租不到房子住,真的是這樣嗎? 有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發文表示,自己今年43歲,離婚沒有小孩,離婚後淨身出戶,靠擺地攤存到開店資本,後來也加入電商,打拼11年後有車有房,過著經濟獨立的生活。 由於不願再婚,女網友前後交往2位男友都因婚姻問題而告分手,如今原PO表示不想再談感情,於是思考是不是該好好享受生活?「把房子賣掉,租房子住,反正我賺的錢死後也帶不走!」 原PO說,父母的婚姻也是離異收場,如今媽媽過世、父親也未盡過扶養責任,還有一個成天惹禍的姐姐,加上自己工作壓力很大,又需要體力,因此思考是否把房子賣掉,租一個還不錯的房子住。 她規劃,賣房款項除了用來償還剩餘貸款,剩下的錢一部份留給父親養老,一部份環遊世界,其他的作為投資,詢問網友:「我這個想法會不會太天真?」 單身更需要理財規劃,好好善待自己 對此,網友看法兩極,一派建議原PO千萬別賣掉房子,因為台灣仍有許多房東不願租屋給銀髮族,「房貸就當是在繳房租,至少每個月付出去的貸款是繳在自己的房子,而不是幫別人繳房貸」、「長久之計還是把房留在身邊」。 也有人示警:「妳確定等妳老了年紀大的時候租得到房子?不要等到時人老了還沒死卻租不到房子,到處流浪求房東租給妳時就不好笑了!房東最怕老人和收入不穩定的人來租,才沒跟妳在那講感情!」 另一派人則認為原PO的想法很棒,「自己的錢自己規劃,照顧好自己開心快樂最重要」、「不天真,反倒是規劃可以,往後的生活好好善待自己。」 但不少網友仍勸原PO才40多歲不必太早侷限自己的未來,「有個伴可以互相照應」、「真要結婚也不是不行,婚前協議寫滿寫好就行,真的不行再離婚也沒什麼差別」、「隨著年齡增長陪伴彼此老去,不是很好嗎?」 粉圓妹:「有錢不怕沒地方住」,選擇更靈活 許多人對於女網友「賣房去環遊世界」的想法有疑慮,多半都是考量台灣銀髮族不易租屋這問題,擔心年輕時不買房,老了就沒房住流離失所。熟齡部落客「粉圓妹」曾對此分享觀點,單身的粉圓妹同樣沒有買房,理由是:「擁有現金流遠比房子重要」,空有老宅卻沒有錢進帳,一樣無法生存、無法安老、更無法樂活,甚至無法申請低收補助。 粉圓妹認為,「有錢不怕沒地方住」,反而因為沒有房貸牽絆,人生擁有更靈活的選擇權。對於許多專家、網友們說「老了租不到房,就知道有多慘」,即使年過70歲,只要有錢、有體力、夠健康,「揹著行囊、俐落的裝扮、用輕盈的腳步踏入飯店/旅店,會被拒絕入住的機率有多高呢?」 樂活退休 4大帳戶要存夠不過粉圓妹強調,要不買房又能擁有樂活退休人生,4大帳戶一定要存夠: 1、存財富:只要擁有足夠的現金流,無論想住飯店、旅店、養老村或安養中心都可以。 2、存體力: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行動力,所以平常就要存好體力,上山下海通通行。 3、存健康: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也要培養興趣、持續學習,讓身心靈三方面都維持健康。 4、存能力:儲存獨立自處的技能、開放的思維、國際觀的眼界、適應環境的身體。如此一來,即使年紀增長也能接軌時代、不必倚靠他人,健康優雅的老去。●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優雅「無關年紀」!不管幾歲都別放棄打扮自己…丁菱娟:「活出美麗」是一種生活態度 .日夜溫差大,提防「心血管疾病」上門!營養師圖解6大類「護心飲食」:這種每週至少吃2次
-
2023-10-26 養生.運動健身
每天總是覺得很累、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
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慢性疲勞成了現代人的通病,即使有足夠的時間睡覺。這樣的疲勞不僅影響工作效率,還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今天影片中的林侑融博士,將分享三個有效的方法,擺脫慢性疲勞,重拾精力。編輯推薦追求完美就是愛自己?彩妝師的領悟:盡力了、學習放手,才能真正愛自己告別乾唇少女!10款「開架極保濕護唇膏」推薦 曼秀雷敦頂級滋養、妮維雅多重修護 養護唇部每一天2023第58屆金鐘獎亮點懶人包!頒獎人、表演嘉賓、轉播資訊一次看第一招戒除咖啡和能量飲料是第一招。根據林侑融博士的觀點,儘管咖啡因可以暫時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使人感到精力充沛,但長期下來,腎上腺可能會變得疲勞,將導致精神疲憊,並引起一系列的負面副作用,如女性荷爾蒙失調、更年期提前、卵巢早衰、男性性功能下降、憂鬱症、睡眠問題、發炎性免疫系統疾病等。第二招333自然醫學水療法是一種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的方法,類似於運動的效果。對於初學者來說,要特別注意避免燙傷,可以自行調節水的溫度。林侑融博士建議,如果你有慢性疾病或體弱的情況,最好使用溫水,同時要避免將溫水應用在有皮膚損傷的地方,以免感染。第三招林侑融博士也指出,疲勞可能是各種潛在疾病或問題的表現,因此必須釐清是因為不規則的生活作息導致的暫時性疲勞,還是症狀已經持續三個月或更長時間,需進一步進行疾病鑑別診斷。慢性疲勞可能有多達12種常見的潛在病因,只有確定了根本原因,才能針對性地進行治療,以實現長期的緩解和康復。還想了解更多健康內容相關資訊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運動場上最香是她!挺過選秀、才藝賽不斷失敗,啦啦隊女神小李 「只想著下一次要更好!」【心理測驗】你是伴侶眼中的神隊友?這八個題目告訴你答案!身材大誤區,很多人練身材,其實忽略了這一個重點!「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0-14 養生.運動健身
「舒眠伸展運動」懶人包 6招睡前跟著做 告別緊繃疲勞
腰部不適和疼痛可能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讓你難以入眠或在半夜醒來。今天就來介紹6種有效的睡前腰部舒緩運動,幫助你釋放壓力,一覺到天亮。編輯推薦[心理測驗]你最愛的圖案暗藏玄機!測測你的創意指數和心情狀態21歲妹仔被叫阿姨 她發憤做對一件事,嫩妹臉蛋、火辣身材狠甩嬸味【2023 Netflix 10月片單】16部影劇推薦:韓劇《無人島的Diva》、《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必追!現代人生活忙碌、長時間使用3C產品、工作壓力等,久坐久站導致的腰部緊繃,腰椎側面關節卡壓、髖關節緊繃,肋骨因駝背而擠壓在一起,胸前肌肉短而緊繃,進行以下「晚安瑜珈」,(1)抱膝彈振(2)抬膝收腹(3)抱膝直腿(4)腰部伸展(5)側身伸展(6)4字旋轉,趕快點開影片跟著老師一起練習吧。若腰部有受傷,建議請經過醫師建議再來實作唷;深層肌肉透過不同角度的伸展被慢慢拉開,除了能減緩一整天的緊繃之外,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以上運動教學參考至影片來源出處,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你有久坐屁股扁塌的困擾嗎? 簡單六動作告別塌臀 重拾臀部微笑線條防乳癌、減輕關節痛、肥胖基因降50%!研究:每天「做這個運動」就有效!人魚線和蜜桃臀那個部位更吸睛?最多人愛看的肌肉線條是「它」【趣吧】合歡山群峰登山新手攻略|5大登山路線輕鬆準備!「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0-08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退休的日子 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旅行
五年前,英國首相任命了首位「孤獨大臣」,正視危害當代英國人的隱形流行病,因為根據2017年調查,超過13%的英國人與孤獨為伍。同年,作家王浩一出版《孤獨管理》。他試問自己,「如果我是那位孤獨大臣,該如何挽起袖子,開始幹第一個活?」於是,他擘劃了「孤獨地圖」,在書中描繪不同生命狀態的孤獨樣貌,並為即將退休的自己,寫下未來生活備忘錄。當英國政府針對孤獨,從2018的五大策略深化為2023的三大目標,離開職場的王浩一,陸續交出《向夕陽敬酒》與《無照心理師的沙發》,成為餘命管理三部曲,並繼續邁向《原來如此》,以幸福作為樂齡生活的唯一任務。 不同於正經八百的國家政策,王浩一的雜學與身體力行,讓人看得入迷,因為他走在我前方約十年光景。在他筆下,沒準備好的退休生活,會陷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窘境,還會變成一個無趣、讓人不喜歡的孤獨老人。這讓我聯想到臨床工作不時遇到的情境。我常被初老的上班族詢問,如果焦慮、失眠的出現和工作壓力脫不了關係,是不是提早退休就不藥而癒?一聽到這樣的想法,我必「打蛇隨棍上」地問道,「你對退休有甚麼規畫或想像?」「退休還要規畫?不就是要徹底休息,甚麼都不想!」不少可憐的社畜會這麼回答我。如果病人被生活磨到對未來失去想像,我會提醒他,以台灣人平均餘命估算,即便做到65歲屆齡退休,往後還有15至20年的人生。如果沒有規畫、沒有嗜好,將是人生最孤獨難熬的一段旅程。「也是。但我一時想不到做什麼。」病人常回報我困惑的眼神。「你還有時間做準備,但一定要把它當一回事。」若遇到初次提起這個話題的病人,我的對話通常停在這裡,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時間準備與體會,如何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自己的體悟來得很早。20多年前,我剛在一家歷史超過百年的醫院成為主治醫師,便看到不少白髮蒼蒼的退休教授,天天像準時的鐘在醫院擺盪,踽踽獨行於診間長廊。「我不要變成那樣的人!」是當下第一個反應,但我當時沒有具體構想。數年後,我的母親退休剛過十年,人生便因胰臟癌謝幕;接著父親出現失智症狀,漸漸無法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如何平衡照顧責任與自己的生活,不只成為重要課題,也促使我認真思考,未來生活有哪些不可放棄的元素。培養獨處能力,是我認為的核心要務。尤其是退休後每天就是「與自己生活」,也可說是「一個人的生命旅行」。一趟美好的旅行,無論是美食、購物或參訪,要有自己設定的主題與方向。王浩一同時在他的退休生活中,加入「冒險」與「挑戰」兩個元素,試著創造新的成就,我們因而能在他的新作,看見他既走進校園當老師,又在都蘭山下種樹種花,還在電視螢光幕上,持續主持廣受好評的實境節目。我喜歡這樣的「過動老人」。也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為將來成為一個自得其樂的老人努力。【推薦閱讀】《孤獨管理》 《向夕陽敬酒》 《無照心理師的沙發》 《原來如此》╱王浩一╱有鹿文化《孤獨,是一種能力》安東尼‧史脫爾著╱張嚶嚶譯╱漫遊者文化
-
2023-10-08 醫療.心臟血管
高密度膽固醇(HDL)越高越好?如何增加HDL?6QA破解膽固醇迷思
健康檢查看到「膽固醇」項目出現紅字,你知道自己的數值代表什麼嗎?膽固醇數值是心血管健康的指標之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科醫師林威辰參考文獻和門診經驗,以Q&A問答協助民眾認識膽固醇。Q:高密度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越高越好?高密度膽固醇(HDL)太高太低都不好,過高的HDL也可能與特定心血管事件相關。根據國健署的建議:男性>40 mg/dL或是女性>50 mg/dL。過去西方的大型流行病學觀察研究發現,血清中如果有較高的HDL的人,他們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比較低。整體來說,研究觀察到每上升1mg/dL高密度膽固醇,會下降大約2%到3%的心血管死亡率。只是後續有些大型觀察研究,仍無法證實高密度膽固醇有預測能力,甚至非常高的高密度膽固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特別在高血壓病人身上。過高的高密度膽固醇和特定心血管事件機率增加的關聯,目前機制還不清楚。因此簡單的說,高密度膽固醇太高或太低都不好。Q:如何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地中海飲食能抗氧化,運動被認為最有效果。目前已知可以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方式,主要有飲食、運動和藥物三種。飲食的原則就是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包含蔬菜、水果、堅果類、橄欖油和魚肉,避免紅肉和香腸、培根等加工製品。地中海飲食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會有幫助,可以改善高密度膽固醇功能和抗氧化。過去也有小規模的觀察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改變血脂肪的組成,血中高密度膽固醇在數個月運動介入後提升,甚至被認為比飲食控制更有效。雖然高密度脂蛋白長期被視為血管清道夫,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過去數個大型藥物臨床研究,使用菸鹼酸、纖維酸衍生物或膽固醇酯轉移蛋白,有效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數值,但目前並沒有臨床研究可以證明,使用藥物提升高密度膽固醇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Q:提升好膽固醇,就能降低壞膽固醇?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靠史他汀藥物控制。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如運動、減少卡路里避免肥胖,對於血脂肪的組成會有幫助,並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提升高密度膽固醇。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壞膽醇藥物的史他汀藥物,也有增加好膽固醇的效果。Q:吃素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嗎?研究顯示,吃素會顯著降低膽固醇,但不會改變三酸甘油脂濃度。相較愛吃肉類食物,素食者可能可攝取更多的纖維、鎂、鋅、鐵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相關研究統合分析發現,吃素會顯著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但不會改變血清中三酸甘油脂濃度。Q:體型偏瘦的人通常不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低密度膽固醇與體質相關,瘦子也可能膽固醇過高。肥胖被認為與血脂肪異常相關,會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高密度膽固醇下降、低密度膽固醇上升,但總量不會明顯上升。過去觀察研究發現,BMI值小於27的人,隨著體重減輕,血清的低密度膽固醇就越低。但要小心的是,低密度膽固醇受體質因素影響很大,不代表體型偏瘦的人,就不會有膽固醇過高問題。Q:膽固醇的高低與壓力有沒有關係?壓力會使血脂表現不良,需適度運動緩解。有觀察研究發現,壓力是三酸甘油脂和低密度膽固醇上升的危險因子,並且和高密度膽固醇降低有關。研究者建議若有長期工作壓力或慢性壓力的人,要有適度的運動以緩解慢性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3-10-02 醫療.消化系統
便祕易增失智風險!吃酵素、益生菌有助排便嗎?5招改善腸胃不順
● 國人普遍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蔬菜≠高纖,多補充全穀類食物● 喝足水分,規律運動助排便順暢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許多人飽受便祕困擾,滿肚子累積了大量毒素,不僅皮膚暗沉粗糙,更讓人心情鬱卒。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便祕問題,腸道被喻為人體「第二大腦」,長期排便不順,容易引發憂鬱,彼此雙向互相調節影響。如果每周排便少於三次、連續三天以上沒有解便、排便量少(呈顆粒狀)、糞便乾結偏硬,即為便祕。衛福部建議,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應為每日25至35公克,根據統計,九成民眾沒有達到標準,青壯年、老年人都飽受便祕所苦,經常出現腹脹、腹痛、排便時會疼痛等症狀。工作時忽略便意 錯過排便最佳時機徐佳靖表示,年輕族群的便祕原因,主要是工作壓力大、上班時忽略便意,沒有在第一時間如廁,導致排便反應變得遲鈍,錯過排便「最佳良機」,就難再硬擠了。中高齡長輩因身體機能老化,腸胃蠕動緩慢無力,以及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而導致便祕,吃不下也排不出來,容易心情鬱悶,很快陷入憂鬱狀態,帶來失智風險。便祕看似是小症狀,但糞便堆積在腸道好幾天,除了消化不良,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脹氣等,甚至造成體內鉀鈉離子失衡,產生急性譫妄。徐佳靖強調,掌握飲食技巧、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或改善便祕。一般人認為,蔬菜水果富含纖維,屬於高纖食物,徐佳靖說,其實五穀雜糧類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三餐應適量搭配雜糧饅頭或全麥麵包,光靠吃蔬果不一定能吃進衛福部建議的攝取量。另外,每天要喝足2000cc的水,一方面避免纖維質黏在腸道上,一方面讓糞便夾帶足夠水分,能順利排出。徐佳靖提醒,早晨起床時,空腹喝溫開水或黑咖啡,可刺激腸子開始蠕動,加上按摩腹部,能有效幫助排便。不少民眾詢問:「吃酵素、益生菌能幫助排便嗎?」徐佳靖說,腸道保健食品的作用在於幫助消化、維持腸道健康,且需要持續吃上一段時間才可能改善,並非吃了之後馬上就能清空宿便。自購甘油球灌腸 易依賴失去排便力有些民眾會自行購買甘油球灌腸,徐佳靖表示,雖然立即見效,但會造成濫用問題,且經常性靠藥物刺激腸道,久了產生依賴性,會漸漸失去自己排便的功能。多喝水、多運動、多攝取膳食纖維,才是改善便祕治本之道。如何預防及改善便祕1 每日喝足2000cc的水,幫助身體排毒解便。2 早上起床時,空腹喝溫開水或黑咖啡,喚醒腸胃蠕動。3 運動有助於改善便祕,建議快走、游泳或有氧運動。4 多吃蔬菜水果以及五穀雜糧,讓排便更順暢。5 釋放壓力情緒,避免影響傳導排便的神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1 醫療.消化系統
便秘不是狂吃菜就好,記得多加「一物」才有用!5件事改善便秘,調整作息最重要
現代人常因工作或生活壓力大、步調節奏快、與時間等因素,需要長期外食,導致便秘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因而導向依賴藥品幫助解便,但長期服用藥物容易加重腸道的負擔。長期便秘的人,通常都伴有纖維質攝取不足的情形,本食譜含有豐富高纖維質,除了可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並且有許多女性,尤其是媽媽們,因需要兼顧職場與家庭雙重壓力下,情緒容易不佳,也沒有時間可以好好吃飯、照顧自己,本食譜除了可以幫助排便,攝取營養之外,也有緩解情緒的功效。便祕常見症狀與原因便秘,是無論男女都會發生,常見的症狀表徵有: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甚至3至4天才解一次大便;排便時疼痛或有便血;常患腹脹、頭暈脹、腹痛、口臭、急躁、疲勞等症狀。一般常見導致便秘的主因例如: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情緒過度緊張、工作壓力太大;飲食不正常、或常吃刺激性飲食,燒烤、炸、辣等食物、水份不足;缺乏運動、或是久坐少動;營養不良、甚至減肥不當等諸多因素,進而造成腸道蠕動緩慢。改善便祕,首要調整生活作息因此,要先從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開始做起。即使是外食族,也要注重營養的均衡攝取,有便秘困擾的人,除了可以食用較多纖維質的食物以外,水份的攝取也要充足。當纖維質量足夠,但是水份卻不足時,反而會導致腹痛,想排便又排不出來。但也不要為了多吃纖維質而忽略人體所需要的其它營養。有人會說,那我可不可以多吃纖維質,其它靠綜合維他命或營養保健食品補充呢?相信大家都知道「藥補不如食補」,原形食物還是最重要的營養來源。生活作息上,「規律的睡眠時間」、「好的睡眠品質」及「三餐定時定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上大夜班,也要盡量讓自己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並漸漸讓自己養成固定排便習慣。例如:早晨起床時喝一杯溫開水,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增強便意。當有便意時,就要去上廁所。當想上沒去上時,糞便中的水份會被腸道吸收,排便會愈顯困難,同時,腸道反射到腦部的神經就會變遲純,久而久之,排便的天數就會逐漸拉長,導致習慣性便秘。排便「要專心」 坐太久反而容易痔瘡排便有一個容易讓人忽略的細節就是「要專心」,很多人習慣在上廁所時看書或滑手機,這樣長期下來,會養成在馬桶上坐太久的習慣,反而容易導致痔瘡,更加得不償失。隨著我們的年齡逐漸增長,慢慢地,腸道平滑肌的蠕動就變得緩慢無力,因此,建議盡量在年輕時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做6件事改善便秘1.早晨一杯水養成每日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早晨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以利排便。2.墊椅子排便排便時可拿小板凳墊在腳下,膝蓋超過肚子,此使身體往前傾。這個姿勢使的直腸與肛門角度會呈現90度被拉直,增加腹部壓力,進而放鬆恥骨直腸肌,讓肛門與直腸角度變直,排便時就會更好出力、更加順暢。3.穴道按摩幫助排便的穴道有:魚際穴,位於大拇指與手腕的中點;支溝穴:手腕背面之4指寬處;曲池穴:手肘彎曲後,外側手肘末端處;氣海穴:肚臍下兩指處;天樞穴:肚臍左右各兩指處。4.多吃高纖維質食物促進排便也可多吃含高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例如:菠菜、地瓜葉、蒟蒻、香蕉、木瓜、柳丁、麥片、糙米等;盡量避免容易造成便秘食物,例如:燒、烤、炸、辣、馬鈴薯等。5.多運動每天至少走路 30 分鐘,一天至少飲用 1,500 cc 以上的水,且少量多次慢慢喝。6.吃點好油每天攝取適量好的油質,例如:堅果、冷壓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魚油等。食療順暢秘方:紅棗銀耳露準備食材:紅棗2-3顆、新鮮白木耳1朵(大)、紅冰糖(黑糖亦可)適量、玫瑰花2-3朵。料理方式:1.白木耳洗淨切碎,備用。2.紅棗洗淨切開去籽,備用。3.玫瑰花清水沖洗一下,備用。鍋子加入800-1000CC水,加入上述食材,放入電鍋,外鍋加3杯水,跳起趁熱加入冰糖調味即可食用,夏日可放入冰箱冰涼食用。食材介紹:•白木耳:性平溫潤,味甘淡,可幫助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對於排便順暢很有幫助,也是好的益生元,可幫助腸道菌生長,維持消化道健康;其水溶性銀耳多醣體,可提升保護力;白木耳性平溫潤,春夏生津潤喉,秋冬溫潤補身,且豐富的植物性膠質,是天然的養顏美容食材。•紅棗:性味甘溫,含多種抗氧化劑,亦可抗發炎,可抗氧化及增強免疫力;具有豐富纖維質,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有護腦功效,對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亦有助益。•玫瑰花:其氣味清香,可舒肝解鬱,減緩憂鬱情緒;可改善腸胃道問題,對腸胃不適者亦有助益。食用說明•喝法:此飲品可一週吃三次,每次量以一碗份即可,於冬日可溫熱喝以暖身,也可夏日冰涼食用。•注意事項:無論是對身體多有益處的食物,都要適可而止,不可過量。
-
2023-09-17 醫療.中醫
夏天私密處搔癢難耐,該避免吃什麼?中醫推7種食物加強保養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夏天悶熱女性常因私密處搔癢不舒服就診,在情緒壓力大、抽菸、喝酒、熬夜、衣著太緊、肉吃太多、刺激性沐浴用品、少喝水及愛喝含糖飲料,更容易造成私密處容易搔癢,可從飲食、生活、中藥三管齊下,來保養、增加私密處的健康。今(2023)年夏天、真的超級熱的,女性病患因為私密處搔癢不舒服、就診的,也比往年多,該如何保養、增加私密處的健康,阿利博士跟大家分享飲食生活中藥三管齊下。什麼樣的飲食或生活會造成容易私密處容易搔癢?常見的有9種因素:情緒壓力大、抽菸、喝酒、熬夜、衣著太緊、肉吃太多、刺激性沐浴用品、少喝水及愛喝含糖飲料。私密處保養食物有哪些?以下7種食物建議多吃1、無糖優格優格含有乳酸菌,可以維持陰道的正常菌群平衡,這些益生菌有助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進而預防陰道感染,無糖或低糖的優格都相當不錯。2、蔓越莓市面上有許多蔓越莓的保養私密處健康食品,是因為蔓越莓可以維持女生尿道健康,原理是內含的「前花青素」、可以使細菌不容易附著在私密處。阿利建議、可以平時多食用新鮮的蔓越莓或喝蔓越莓汁,就可獲得健康。3、大蒜大蒜雖然味道很重,但是超強的抗菌食物,可以抑制壞菌在陰道內繁殖,如果擔心味道太重、建議可以用黑蒜頭。4、高纖維食物多吃蔬菜、多吃高纖維食物、就能有助身體健康、減少私密處感染,好的高纖維食物,阿利推薦胡蘿蔔、蘆筍、菠菜、南瓜等。5、堅果堅果有豐富微量元素與維生素E、不僅可以增加私密處健康,還可以預防陰道乾澀,阿利最推薦胡桃與南瓜子。6、益生菌市面保健品常用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與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原理就是利用好菌趕走陰道壞菌的概念,含有這種益生菌的保健食品、不妨先諮詢您的婦產科醫師,應該有一定的幫助的。7、高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鳳梨與奇異果,其中有高含量維生素C可以提升黏膜的防護力,減少發炎、維持私密處的健康。影響私密處健康 這5種食物建議少吃1、糖分過多的食物糖分過多、會導致陰道內細菌失衡,增加感染風險。2、加工食品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高量的鹽、糖和反式脂肪,攝取過多、會降低私密處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可能性。3、咖啡和茶過多的咖啡因、會利尿、導致體内水分丢失、使私密部位過度乾燥與搔癢。4、酒精過多酒精、會減低免疫功能、使私密部位容易感染。5、辛辣食物燒烤炸辣、容易上火、刺激私密部位的黏膜,導致搔癢。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注意?1、私密處要保持乾淨保持私密處清爽、最重要。除了每日清潔務必做好,上完大號時也應由前往後擦拭,避免細菌跑到陰道造成感染。分泌物本身會有淡淡的味道,不要使用香水、精油等芳香產品,若是生理期間應頻繁更換衛生棉。2、衣褲穿著要寬鬆舒適不要穿過緊的褲子,以免私密處過於悶熱,在家時、可以不穿內褲,穿睡裙或睡袍即可。內褲、選擇純棉是最好的選擇,穿過的內褲也建議使用專用洗滌劑手洗,內褲也應每3~6個月就淘汰換新。3、規律生活習慣維持規律作息、每日睡眠充足,不要太過勞累以免降低免疫力。4、管理壓力學會應對壓力和情绪,別把工作壓力、帶回家。5、多做下列運動多做骨盆腔肌肉鍛鍊(例如凱格爾運動),多騎自行車、多做瑜伽與游泳。中醫可如何改善私密處搔癢?正規治療、是必須根據病人的體質而「辨證論治」,一般常見搔癢類型有下列四種:1、第一型:白帶量多、顏色黃、有臭味、舌苔黃膩、月經量增多或延長,這是屬於「肝火」體質,可以用龍膽草、山藥、芡實、白果、黃柏、車前子來改善。2、第二型:病患白帶量多、色白如蛋清、無味道,兼有全身容易怕冷、頻尿,這種「脾虛」型的白帶可以用蒼朮、白朮、山藥、人參、柴胡、車前子等中藥來改善。3、第三型:白帶量多、顏色黃稠,甚至夾有血絲,味道臭甚,大便秘結,有時兼有發燒、小腹疼痛,可以用當歸、白芍、生地、阿膠、丹皮、黃柏、香附等中藥來改善這種「濕熱」的體質。4、第四型:病患長時期白帶,量多、色白清冷如水,兼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這種「腎虛」型的白帶則需要山茱萸、熟地、杜仲、沙苑蒺藜、芡實等補腎的中藥來改善。中醫也有外用治療?坐浴能快速減緩搔癢感中醫也常用坐浴方式來改善搔癢,常用中藥:明礬、貫眾、蛇床子、苦參根、百部、土茯苓、黃柏。1、將藥材裝於棉袋中,用3000c.c.水煮30分鐘,放涼約40℃倒入水盆。2、於洗完澡後坐浴約10~15分鐘,坐浴後直接擦乾不用再沖洗,持續5至7天。透過中藥坐浴的方式,能夠較快速緩解陰部搔癢困擾,因為藥液直接浸入陰道,使藥液較長時間作用於感染發炎部位,並借助熱力,促使皮膚粘膜吸收,能輔助改變陰道環境、舒緩私密部位異味、搔癢等不適反應。蔓越莓、益生菌與甘露糖也可保護私密處!夏天熱、私密處保養其實也不難,只要飲食生活中藥三管齊下,就能有不錯的保健效果,另外,市面上有些保健食品,如果含有蔓越莓、益生菌或甘露糖的,不妨先諮詢一下您的醫師,應該也會有不錯的幫助的。延伸閱讀▶蔓越莓為何被譽為「美洲的紅寶石」?除了預防泌尿道感染 它還有這4大功效!▶紅茶菇,你哪位?康普茶自古由日本引進、曾為女性時尚收藏物▶女性保健聖品「蔓越莓」 不僅可預防尿道炎、還能活化腸道益菌?(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傅尹志曾創下世界首例成功接合巨鱷咬斷的手臂!致力微創器械開發、工作壓力大時紓壓靠「此法」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行醫30年,幫1000多人接回斷指、20人接回斷臂,更成功完成全球首例鱷魚嘴下斷肢接合案例。他致力微創器具創新研究,改用微創手術治療腕隧道症候群,以經皮穿刺療法治療扳機指,讓患者的手掌不用被劃刀、開洞,一次門診就可用微創的方式解決困擾。從小喜歡敲敲打打的傅尹志,國、高中最愛上工藝課,認為骨科像木工,手術做完後照X光,如果骨頭接合完美,會很有成就感,因為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有感於骨科醫師可以幫助更多人,因此選擇走骨科的研究領域。全球首例 接合鱷嘴下斷臂在行醫的路上,很多事情沒辦法預測。傅尹志說,2007年4月,壽山動物園組長張博宇被巨鱷咬斷左臂,當天他臨時被叫回醫院,「我不是值班,不知道這個病人怎樣,只知道手臂還沒撿回來!」他先幫張博宇清傷口,好不容易等了1小時,斷臂才送來,花費6、7個小時,終於成功接回去。那天他看到醫院外面有多輛SNG車,隔天才知道這是很大的社會事件。警方為了從鱷口搶回斷臂,人鱷大戰40分鐘,最後向鱷魚開2槍,鱷魚才鬆口,奪回斷肢後,消防員急送高醫,順利完成顯微接肢手術。傅尹志幫張博宇接回遭鱷魚咬斷的左手臂,因為是全球首例鱷魚嘴下斷肢接合成功紀錄,術後第6、7天就公布手術成果,不料,因鱷魚牙齒有多種細菌,在第9天傷口發生感染,造成血管栓塞、組織壞死。「如果失敗,就很難看。」傅尹志與團隊成員用盡各種方式,努力48天,才終於把張博宇救活。「有些事情就是準備起來,人家不接的,就準備起來。」傅尹志說,上蒼一定會安排,讓你有表現的機會,做到最後,總是會有一些成就。腕隧道症候群 手掌免劃大刀「以前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都是開大刀、整個手掌劃一大刀,治療扳機指要在手掌劃一個小洞,病人多多少少會抱怨。」傅尹志說,現在採用微創手術,治療腕隧道症候群是在手腕開一個小洞,扳機指也變成用經皮穿刺療法,用針頭把肌腱沾黏處挑開,使手指順利伸直,5到10分鐘就能解決病人的困擾,與開刀效果差不多,對病人來講就是方便。視病猶親 照顧老年人身心靈傅尹志的工作哲學,就是把病人當作家人。「當然每件事情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但只要問心無愧,即使失敗,也能坦蕩說已經盡力了,不會愧對家屬。」這也是他行醫的核心價值:「對得起病患,無愧於心!」 對於醫院未來發展,傅尹志認為,市立醫院要兼顧衛教、照顧老年人,讓他們在生理、心理趨向健康,在過世前兩、三天還能自由走動,做一些事情。期望能透過運動、養生、教育,讓老年人無憂無慮,健健康康的老去。傅尹志喜歡喝手搖杯奶茶,以前都喝全糖,後來改為半糖,現在三分糖,他自謙:「養生做得不是很好!」從學生時代就愛喝奶茶,開刀時如果沒有時間吃東西及喝水,甜甜的奶茶一下子就能止餓。現在多喝鮮奶茶,少喝奶精做成的奶茶。音樂紓壓 珍惜家庭相聚時光「醫師很難兼顧家庭,有時真的有點愧疚。」傅尹志說,孩子小的時候,雖然無法每天去吃晚餐,有時約好的事情也會變卦,但每年全家會去清境農場住兩、三天,暑假會一起出國旅遊,這是他最珍惜的家庭相聚時間。大學時就喜歡攝影的傅尹志,拍照以風景照為主,「以前器材沒那麼好,但構圖很講究美學概念!」他的相機換過很多系統,近年購入二手萊卡相機圓夢。傅尹志說,徠卡拍照效果很好,又有手動的感覺,現在都帶徠卡去旅行。傅尹志喜歡聽音樂紓壓,辦公室放了一組音響。從古典樂到阿吉仔的歌他都聽,現在最喜歡的歌手是周杰倫,因為周董的曲風很不一樣。他認為,聽歌不用買很貴的音響,但可以調整音響、喇叭放的位置、角度,就有很多變化,無形中就可以紓解壓力。傅尹志小檔案.年齡:58歲.專長:一般骨科、顯微手術、手外科、外傷科、骨材及幹細胞研究.現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高雄市政府毒品防治委員會委員.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經歷:中華民國手外科醫學會秘書長、美國匹茲堡大學骨骼肌肉研究中心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岡山營運處執行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骨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與病人是共同面對疾病,一起面對問題,希望病人把醫師當朋友,而不是當商店來消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6 醫療.耳鼻喉
耳鳴怎麼辦?真的不會好嗎?醫:耳鳴分5階段,若長期不治療恐導致聽力受損
多數人的耳鳴屬於自覺性耳鳴,主要是僅有患者自己能聽得到外界沒有的聲音,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耳鳴並非不治之症,根據醫學用解剖才能得知是內耳神經病變所引起,加上長期累積的臨床經驗,只要對症下藥,及早治療、耐心服藥,耳鳴便能獲得改善、甚至消失,還能預防聽力惡化。內耳性耳鳴成因複雜 這些危險因子都可能埋下耳鳴禍根李宏信醫師坦言,內耳性耳鳴成因很多,有些耳鳴患者往返醫院看診,做了聽力檢查、斷層掃描檢查或是核磁共振,得到的答案卻是一切正常,是因為照不到神經破壞的情形,又因為精密的內耳構造出現異常,必須切片確定真正病因,這是往生解剖研究用的,因活人是不可以做的,因此在診所或醫院都無法檢查而了解病因。李宏信醫師指出,耳鳴主因是內耳蝸牛體神經細胞破壞引起的結果,誘發成因可能來自於感冒病毒引起的內耳神經炎、外力撞傷、環境噪音、鞭炮聲響及藥物中毒如結核病藥物服用後會產生耳鳴重聽。另外,過勞、焦慮、緊張、睡眠不足和工作壓力,也容易影響自律神經的控制系統過度興奮而促進血管收縮,造成內耳功能失調,致使內耳神經血液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壞死,因而產生耳鳴。臨床上也有少數因為新冠病毒,造成內耳神經發炎而損傷因而出現耳鳴及聽覺困擾,或常見帶狀皰疹長在耳朵鄰近旁,直接往內侵犯到聽神經,導致耳鳴、重聽等案例。治療耳鳴首重促進內耳血管循環 搭配藥物修復內耳神經組織李宏信醫師解釋,內耳神經相當細小,無法進行修補、更不可能裝支架,尤其耳朵接近腦部,開刀會有生命危險,所以要採取偏重內耳營養的藥物治療,也能安心服用,藥物作用經由頸動脈,及經脊椎基底動脈進入腦幹,滲透進入內耳,促進內耳血管循環,也就是俗稱的「打通內耳血路」。治療耳鳴,首要是幫助血管擴大、促進血管暢通、排除血管內雜質,再給予恢復內耳神經的藥物如維他命B12、B1、B6,加上抗氧化藥物如維他命C、E及滋養神經的藥物,活化神經、促使神經再生。透過藥物滲透作用進行內耳組織的修復,然恢復情況因人而異,短則1個月、半年,長至1年不等。治療期間會歷經波浪般大小聲的過程,由大聲變小聲、到逐漸轉為小聲;接下來時有聲音、時無聲音,最後慢慢消失。若是因為幾天不睡覺或生氣的情緒等因素而自律神經失調等,則也會導致耳鳴復發,趕緊使用藥物治療就會很快好轉,有人初期輕微發作好好休息,2個月便能不藥而癒。耳鳴可分為5個階段 若長期不治療恐導致聽力受損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耳鳴發作是漸進性的,可能從小聲變大聲且發作時間愈來愈長,耳鳴以發作時間來分期,約可分為5個階段:▸第1期:耳鳴很小聲,夜深人靜偶可聽到耳鳴。▸第2期:傍晚後才聽得到耳鳴聲,白天聽不到。▸第3期:夜晚時聽得到、白天也常聽得到耳鳴聲。▸第4期:整天24小時都能聽到耳鳴。▸第5期:耳鳴聲停不了,甚至變成尖叫聲,讓人難以忍受,晚上無法入睡。除了突發性耳聾可能因病毒感染、血塊塞住、外力撞擊、噪音等因素造成,李宏信醫師強調,通常聽力的破壞是從耳鳴開始逐漸慢慢演進,初期聽力檢查還未能發現端倪,但如果耳鳴長久不理會,拖延3至5年聽力會逐漸受損,千萬不可大意。李宏信醫師提醒,耳鳴很難自行消失,耳鳴初期及時治療就能避免日後聽力惡化,若不幸罹患初期重聽,儘早治療也會好轉。在生活習慣方面,應作息規律、培養平穩情緒,平常飲食的油鹽糖分應控制,清淡飲食,避免高血脂、高血壓引起血管慢慢阻塞,影響內耳血液供應,損及聽力神經;以及禁酒精、遠離噪音等,以降低耳鳴復發的機率。延伸閱讀:.偏頭痛又耳鳴?8種人常見!醫籲早檢查,留意順序、部位、型態.為什麼最好不要自己挖耳朵?醫師籲7種人應定期就醫清理耳屎.耳朵悶悶恐是突發性耳聾!聽力喪失常見3原因★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2 醫療.消化系統
久坐族的2大危機!醫師告訴你為何便秘和痔瘡容易找上門原因
前言40歲的王先生擔任某公司的行銷企劃,他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一早就被安排了滿滿的會議,從客戶、小組到主管會議常常開到超過午餐時間;開完會老闆交付了許多任務,由於時間緊迫,午餐選擇吃快餐、狼吞虎嚥完就回到座位繼續坐下來辦公;而為了把想法變成正式的報告只好一路加班到晚上,連坐了12小時後下班再買個鹹酥雞當宵夜,回家當沙發馬鈴薯躺著追劇。這樣長期久坐、運動量不足且飲食不均衡的狀況讓王先生出現了便祕和痔瘡的困擾,加上業績壓力加重了病情,讓他趕緊來就醫。王先生「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與三餐不正常」的久坐族日常,是否跟您很像呢?小心!便秘和痔瘡很有可能找上門喔!第一危機:便祕便秘的症狀?便祕是一種因人而異的症狀,根據每個人習慣的排便頻率、感受而有不同。但臨床醫學上會認為,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就可能是便秘了:.正常排便頻率為1天3次~3天1次,如果頻率更低就需要注意了.排便需要很用力、不太順暢,且會有大不乾淨、殘便的感覺.大便形狀乾硬、一粒一粒誰容易便祕?便秘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世界盛行率約為20%。在美國,便祕盛行率為16%,隨著年齡增長盛行率越高,大於60歲的盛行率為33%。而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超過525萬人有便祕困擾,國人一年甚至要吃掉4.6億顆相關藥物,其中台灣前10大飽受便秘之苦的行業囊括行銷、活動企劃人員 (57.9%)、助理及秘書 (57.1%) 和專櫃銷售人員 (54.5%) 等久坐上班族。其中女性與男性的患病率為3:1,女性更需注意便秘問題。為什麼會便秘?便秘可分為原發性便秘和次發性便秘。纖維攝取量不足、水分不足和腸胃蠕動緩慢歸類為原發性便秘,蔬菜水果中的纖維能幫助腸胃道蠕動、加速排便,而水分能夠潤滑大便避免過乾或過硬,因此缺少纖維或水都有可能導致便秘;而坐姿不良和活動量不足使得腹部血流循環不順將加劇腸胃蠕動緩慢的問題。生活壓力大造成緊張焦慮等情緒因素也會讓便秘不時發生。次發性便秘較不常見,定義是由藥物或是其他疾病間接引起。老年人過度依賴瀉劑,只要短暫停藥反而會有「反彈性便秘」,或是某些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也會影響排便狀況。 第二危機:痔瘡痔瘡的症狀?痔瘡可依生成的位置分為「內痔」與「外痔」。內痔長在直腸內,肉眼是看不到的,因為那裡的神經分布較少,所以通常疼痛度是不明顯的,排便時有可能出血;外痔長在肛門外,肉眼可見,除了排便出血,會較疼痛、異物感明顯、有血栓的風險,讓人坐立難安,連分手的痛都沒有痔瘡痛。一般來說會漸漸從內痔發展到外痔,也就是「脫垂」讓痔瘡從肛門內慢慢跑出來到肛門外,病程可分為四級,只有第一級可以自癒。大部分的人對痔瘡的印象基本上都知道會痛,其實痔瘡的症狀還包含:.排便時出血.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疼痛、不舒服.肛門四周腫脹.肛門周圍出現團塊誰容易得痔瘡?全世界痔瘡的患病率約為4.4%。 在美國,每年有150萬筆痔瘡相關的處方。 痔瘡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45-65歲的人發病率最高。根據台灣健保署108年的統計得痔瘡者有39萬人,以50~59歲為好發族群,男女比例相近。其中第三級痔瘡患者最多,第四級最少。近年來由於大家喜歡邊上廁所邊滑手機,在馬桶上久坐讓痔瘡有年輕化的趨勢。為什麼會得痔瘡?大家對痔瘡的成因認知可能是由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引起,但目前已推翻那項假設,目前被學界最廣泛接受的是「肛門軟墊學說」(anal cushions theory)。肛門附近有由血管組織 (如小動脈、小靜脈、微血管)、平滑肌纖維 (如Treitz肌) 和被肛管上皮細胞覆蓋的結締組織所組成的軟墊組織,主要幫助肛門肌肉更好的收縮和封閉以防液體、氣體和固體外漏。正常的生理組織因久坐、不良的排便習慣而有不當的擠壓摩擦和壓力,導致組織滑出體外 (脫垂)、腫脹出血等情況,才是我們所說的「痔瘡」。解決危機的四個妙招1.健康飲食 腸保健康預防便秘和痔瘡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有助於軟化糞便使其順利通過大腸排出,也可維持消化道中細菌的生態平衡。纖維分成兩種:可溶性和不溶性,兩者都能預防便秘。 可溶性纖維的來源包括豆類、水果和燕麥, 不溶性纖維則可以在全穀物食品和蔬菜中找到。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的建議,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入22~34克纖維。要注意的是,纖維量要逐漸添加,以避免腹脹和不適。2.多喝水沒事 沒事多喝水充分補水和多吃纖維能發揮 1+1 >2 的作用。大腸會在糞便排出體外之前連水分 (大約0.3公升) 一起從糞便中排出,才不會讓大便過於乾硬。因此若身體裡沒有足夠水分,最終可能會排出硬而乾燥的糞便。標準來說,正常成人每天應喝 1.5-2.0 公升的水。除了水之外,也可以補充果汁、蔬菜汁或是非咖啡因類液體。3.補充益生菌 腸腸有好菌益生菌是食用後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通常被稱為「好的細菌」為你的身體和大腦提供各種強大的益處:改善腸胃道健康、提升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和加速腸胃道蠕動。若想解決便秘問題,可以尋找以下菌株的補充保健品 (這些菌株已被證明可以改善糞便的稠度):.Bifidobacterium lactis - 最常見的雷特氏B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植物乳酸桿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 嗜熱鏈球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 洛德乳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 長雙歧桿菌,又稱龍根菌除了保健品之外,也可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泡菜、康普茶、納豆、豆豉和酸菜等發酵食品都含有豐富的有益細菌,以及大量其他重要營養素。4.起來動一動有氧運動 (例如:跑步、慢跑、游泳、瑜伽) 會加快你的呼吸和心率,有助於刺激腸道肌肉的自然收縮,快速排出糞便。而運動也可以帶動腸道和骨盆的血流,使血液循環更順暢,就減少得到痔瘡和便祕的風險。在辦公室坐太久可以考慮做筋膜伸展運動、深蹲或是站起來走個10到15分鐘,幫助身體和消化系統達到最佳狀態。以上四招教大家擺脫久坐族的惡夢!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習慣需要改善已經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適當配合飲食和運動,便秘和痔瘡就不會再困擾你囉!參考資料:1.Medscape >Drugs & Diseases > Gastroenterology > Constipation (Updated: Mar 30, 2020)2.Vazquez Roque M, Bouras EP. Clin Interv Aging. 2015 Jun 2; 10: 919-30.3.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Bharucha AE,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3 Jan; 144(1): 211-7.4.Medscape > Drugs & Diseases > Emergency Medicine >Hemorrhoids (Updated: May 31, 2022)5.eMedicineHealth >Constipation: Foods to Eat, Foods to Avoid. Reviewed by John P. Cunha, DO, FACOEP on October 25, 2017.6.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8th Edition. December 2015.7.Wojtyniak K, Szajewska H. Eur J Pediatr. 2017 Sep; 176(9): 1155-1162.8.Yoon JY, et al. Dig Dis Sci. 2018 Oct; 63(10): 2754-2764.9.Dimidi E, et al. Am J Clin Nutr. 2014 Oct; 100(4): 1075-84.【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陳致一醫師】久坐族的兩大危機!近一半的久坐族有以下困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9 醫療.消化系統
出國水土不服!急性腸胃炎怎麼辦?中醫詳解常見6類型,按壓2穴道解不適
近期出國旅遊的民眾增加,有些人可能因水土不服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的狀況, 小心恐是急性胃炎作亂,中醫師莊可鈞表示,民眾想緩解急性胃炎症狀,可加重力道按壓「足三里穴」及「梁丘穴」,另外當食物停滯於胃中,按壓這2穴也會有助於完成「吐法」,降低不適感。急性胃炎常見症狀 中醫以6大分型辯證莊可鈞指出,急性胃炎從定義上來說,胃壁胃黏膜組織有發炎或糜爛性出血現象,且經常伴隨胃腸脹氣、痞悶、噁心、乾嘔、食慾不振、胃筋膜痙攣、胃脘抽痛等症狀,可是當消化不良症(Dyspepsia)或壓力緊張造成胃部不適時,皆有上述相似症狀,因此要診斷出急性胃炎,臨床需要透過胃鏡及組織切片等檢查認定。莊可鈞描述,急性胃炎病因包括飲食不節制、飲食不清潔、情志不舒及壓力,中醫將此歸納出脾胃熱證、脾胃濕證、脾胃濕熱夾雜、脾胃食滯、脾胃寒熱錯雜、肝胃不和等6類辯證分型,廣義上當腸胃不適症狀越多時,發生胃炎機率就可能提升,臨床上也會以藥物介入治療,並請患者配合飲食改善來避免病症加重。▸脾胃熱證:常見症狀為嘔吐頻繁、吐出物酸苦而臭,甚至伴隨氣味重的腹瀉、舌紅身熱,症狀劇烈,常用葛根芩連湯、黃芩湯等方劑來加減治療。▸脾胃濕證:常見症狀為胸腹脹悶、噁心乾嘔、腹脹腸鳴、身重體倦、大便濕黏、舌苔較厚膩,常用平胃散、胃苓湯、藿香正氣散等方劑來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夾雜:常見症狀為熱證跟濕證夾雜,也會以這2個證的常用方劑合方作加減。▸脾胃食滯:常見症狀為胃脹氣、胃窩區域痞塞及痞悶感、噁心欲嘔、噯酸、吞酸、胃口差等,常用保和丸加減理氣藥物如陳皮、厚朴、雞內金等來治療。▸脾胃寒熱錯雜:同時有急性胃炎的發炎熱證及消化機能停滯的寒證,中醫會使用「和法」的用藥思維處方治療,以傷寒論的半夏瀉心湯加減即是典型方劑,隨證搭配理氣及消食化積藥物。▸肝胃不和:屬於情志及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常見症狀為胃筋膜痙攣、胃脘抽痛、腸鳴、伴隨緊張時下腹痛及腹瀉,常用柴胡疏肝湯及理氣消積藥物加減治療。飲食習慣差又大量攝取這類食物 急性胃炎不發作也難 莊可鈞說明,急性胃炎是急性發作的短期疾病事件,中醫在治療及剖析上會將腸胃機能的長期狀態納入考慮,適當加減用藥治療,保有慢性胃炎的治療思維,並搭配正確飲食衛教,畢竟胃機能長期不佳的狀態下,容易因突發因素加入造成腸胃急性發炎。莊可鈞也舉出典型案例解釋,民眾原本長期飲食習慣不佳,若一時大量攝取太熱、太酸、太辣、太刺激的食物,或飲用濃茶、酒精、吸菸等狀況造成腸胃負擔,容易造成急性發炎症狀。另外,像工作壓力大、少運動的上班族,本身胃粘膜的血液循環較差,一旦有發炎情形,胃粘膜就不容易癒合,若不巧吃到不清潔及保存錯誤的食物,急性腸胃炎便迅速發作,症狀也會更加劇烈。腸胃機能差者 可自製1茶飲調養當急性胃炎發作時,莊可鈞宣導,患者可以按壓「足三里穴」及「梁丘穴」緩解急性不適症狀,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具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等功效;梁丘穴則為足陽明胃經郄穴,具通調胃氣和中降逆功效,要加重力道深按療效才能發揮,平時也能飲用健胃消積茶飲來調養腸胃機能,預防病症發生。【健胃消積茶飲】▸材料:麥芽10g,黨參6g,枳殼3g,陳皮3g,砂仁3g,厚朴3g,甘草3g,生薑1片,剝開的紅棗1至2顆。▸做法:將上述材料放入500cc熱水中,悶約30分鐘,或煎煮至水滾10至15分鐘,溫服即可。▸功效:麥芽甘平,入脾胃肝經,具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功效,中醫治療小兒胃口不佳常會用這味藥材來幫助醒脾胃氣滯。黨參甘平,入脾、肺經,健脾益氣,強化脾胃消導及運化機能。搭配其他理氣藥物如陳皮、砂仁、厚朴、枳殼等,可以長期調理脾胃機能。最後,莊可鈞提醒,當胃處於急性發炎狀態導致消化機能停擺,這時食物、酒精、或不潔食物停留於胃中,適度「吐法」可排除不當停滯的食積,也能幫助緩解症狀。重壓「足三里穴」及「梁丘穴」除可調節胃脘氣機外,有時也會助於「吐法」順利完成,後續要請患者記得補充適量水分及電解質,飲食攝取較容易消化類型食物。延伸閱讀:.每天要觀察自己的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胃也會抽筋!胃痙攣怎麼辦?狀及飲食建議一次看.出國玩「藥」怎麼帶?藥師建議帶5類旅遊常備用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惠明吃蔬果養生,靠太極拳找到身心密碼!轉戰急診讓猝死的存活率提升10倍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從小就好動,自嘲無法專注一件事情很久,多工創新的腦袋,讓他拚命往前衝。從推動台灣緊急醫療救護、公共場所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再到雲林推動遠距醫療、區域聯防,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窘境,他不曾停下腳步,卻在遇見太極拳後,找到了控制自己身心的密碼。馬惠明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太空人,但當時的科學並不先進,理所當然地當太空人夢碎,他的數學、文學表現都不突出,卻很喜歡生物科學,媽媽買了顯微鏡給他,得空就到田裡、水溝抓昆蟲,在家裡做實驗,培養出當醫師的志趣。愛吃蔬果 也愛運動旅遊馬惠明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到處旅遊,最喜歡到歐洲一覽人文歷史;熱愛運動的他,會去健身房,也喜歡衝浪、滑雪跟游泳,最近開始接觸太極拳,他形容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一呼吸,讓他「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要怎麼控制它。」猶如找到身心的密碼。當工作壓力大時,他會彈鋼琴紓壓,其實在工作之餘,他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傍晚到台大雲林分院,就會看見他練鋼琴的身影,他不僅是喜歡音樂,更因為彈鋼琴有很多精細的動作,可以增進自己的控制力,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馬惠明接任院長後,對雲林分院有更多期許,希望這裡是醫療的燈塔、夢想的搖籃,希望所有的醫院在這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更希望雲林分院成為創新的基地,就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創新,透過組織文化建立,讓所有的醫師、職員覺得可以安全地天馬行空講出自己的點子,透過投資年輕人的計畫,為雲林找到任何可能。了解自己 毅然轉戰急診他自覺很機靈,在內科受訓時,選了次專科心臟科,後來台灣開始發展急診醫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領域,他並未因為可能因此沒有固定患者而猶豫,毅然決然轉到急診醫學領域發展。「我很好動,我的腦袋很多工,無法固定時間專注一件事情很久,不能開刀四、五個小時。」馬惠明說,雖然急診環境不友善,也不是一個專科,但覺得滿適合他,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知道要去什麼樣的地方。就這樣一邊接受心臟科的訓練,一邊在急診最前線努力,馬惠明成為台大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又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和管理博士學位。「過動讓我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很喜歡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做一個從無到有的事情。」馬惠明學成歸國後,即致力發展台灣急診醫療,當時猝死是救不回來的,他從無到有說服許多人,先在台北市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進而擴及全台,後又推動公共場所裝設AED,這些到醫院前的制度,讓猝死的存活率從不到1%提升到以前的10倍。打造雲林 遠距醫療標竿2016年在時任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的邀約下,馬惠明選擇放下熱鬧喧嘩的都市生活,來到大家口中的偏鄉「雲林」。因為恩師點醒了他,「你把急診做得很好,是因為台北有這個環境?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於是他決定到雲林分院服務。馬惠明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做了很多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他把雲林打造成遠距醫療的標竿,透過區域聯防,彌補醫療資源不足,也嘗試做國際醫療。「人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提及生活哲學,或許是過去在急診的經驗影響,他說,過日子跟做財報一樣,該做的事情一段時間就要結清,不是等退休或是等以後,有效率、開心地完成工作,幫助別人可帶來快樂。馬惠明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醫療政策、智慧醫療、遠距醫療.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亞洲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一種福氣,也是自己的責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2 癌症.癌友故事
唐玲胃癌挺過8次化療!靠運動「超慢跑、滾輪按摩」走過人生低潮
2019年,女星唐玲接了舞蹈選秀節目而努力學習國標舞,在一次練舞時受傷,看診吃藥後卻覺得胃悶、脹氣,醫師建議安排照胃鏡檢查,卻沒想到診斷出胃癌!唐玲受到嚴重打擊,腦海不斷浮現:「為什麼是我?」自認是認真生活的人,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罹癌是自找的! 反省得胃癌原因唐玲說,以前總把癌症跟不治之症畫上等號,罹癌後,覺得離死亡很近,對病情充滿未知與恐懼。為了緩解心中的不安,上網搜尋各種資料,發現自己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吃加工食品,這些都是慢性胃炎及胃癌的好發原因,罹患癌症怪不了別人!螢光幕前,唐玲積極參與各種通告,尤其是需要體力、腦力的綜藝節目,包括電視戲劇演出,給人陽光、健康的正向印象。螢光幕後,唐玲投入運動、宗教信仰,對生活保持滿滿熱情。突如其來的噩耗,心想「絕對不可以告訴任何人」,擔心健康的形象毀了。得知罹癌消息後,仍裝作沒事般照樣上節目通告,唐玲看著台下觀眾快樂大笑的模樣,忍不住自憐自艾,引發更多負面情緒。某次,腦海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上帝會讓我獲得醫治,並希望我傳遞信仰的力量,我將是癌症治療成功的見證,一切都會好轉。死亡教我如何活 積極治療、重拾運動在省思罹癌原因後,唐玲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消沉了」,決定接受命運的考驗,歷經切胃手術、8次化療,對抗病魔期間,經常開直播與粉絲聊天,分享生活點滴趣事,慢慢讓自己的人生回到正軌。但是,2022年初,發現癌細胞轉移到左側卵巢,再次與癌症奮戰。一度抗癌成功,沒想到這次疾病來勢洶洶,癌細胞轉移惡化至第4期,聽從醫師建議切除卵巢和子宮。唐玲分享,術後幾天,出現燥熱、盜汗、失眠、恐慌等症狀,以為是更年期報到,醫師解說卵巢切除會停止分泌雌激素,後續可用低劑量的女性荷爾蒙藥物治療控制。失去卵巢和子宮後,才知道各個器官的重要性,某次跟朋友的聊天對話,啟發自己可以成為「罹癌也能活得很好」的個案,把生病當作「身體故障」,用飲食和運動幫助身體修復。從發現罹癌的震驚沮喪,到抗癌的堅強求生,如今每天都在研究如何開心生活,並學習與癌共存,不把自己當「病人」,認真過好每一天。BOX 唐玲推薦「超慢跑」運動、「滾輪按摩」紓壓唐玲熱愛運動,喜歡有氧、重訓、瑜伽,癌症治療後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就是容易疲勞,運動可以改善因罹癌所導致的癌因性疲憊症。低強度的超慢跑結合有氧、鍛鍊肌力、加強心肺耐力,室內、戶外都能進行,很適合癌症病友。覺得胸悶、筋骨痠痛時,使用滾輪按摩肩背,放鬆肌肉。◎超慢跑步驟1、準備節拍器或手機下載APP,調整180 bpm,頻率是每分鐘180步,跟著tempo一起跑。步驟2、用最自然的姿態慢慢跑,抬頭挺胸、收緊腹部核心,雙手跟著自然擺動,手肘稍微往後幅度多一點。步驟3、室內超慢跑原地踩踏即可,戶外可原地、可維持每分鐘180步的速度前進,每次以10分鐘為運動單位。◎滾輪按摩1.躺在瑜伽墊上,滾輪放在背部,慢慢移動部位按壓,同一個部位勿超過30分鐘。2.坐在瑜珈墊上,將滾輪放在小腿後側,一腳伸直放在滾筒上,屁股懸空來回滾動。3.進行大腿後側的放鬆,雙手打直以手掌撐住地面,臀部控制力道來回滾動。4.用趴臥的姿勢撐地,將滾筒放在大腿內側下方,來回滾動放鬆肌肉。【免費線上課程】抗癌神助攻!節拍超慢跑不傷膝 心肺、肌力一次鍛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2 養生.運動健身
68歲周潤發維持年輕的秘訣!超慢跑7大好處 這樣跑熱量消耗勝快走
周潤發常年跑步 近來愛上「超慢跑」香港影帝周潤發今年已經68歲、身材卻仍精壯,與他多年來一直維持著跑步登山的運動習慣有關。之前他接受媒體訪問時曾指出,工作再忙,他仍每天跑步,跑步是讓他維持年輕的秘訣。他從年輕跑到老,今年2月還參加香港舉辦的10km馬拉松,不僅完賽,成績還很優異。港媒《香港01》報導,周潤發甚至在今年上檔的《別叫我賭神》中加入許多跑步的元素,鼓勵社會大眾多運動。周潤發認為,跑步不但是強健身體,更可磨練意志,是一項值得堅持下去的運動。近來他也在電視節目分享他的跑步心得,重點是要「跑得慢」,他所推薦的,就是近年來受熟齡族喜愛「超慢跑」。什麼是超慢跑?超慢跑,在國外也稱「長距離慢跑(Long Slow Distance)」,是以較高步頻、較短步長,類似「小碎步」速度完成長距離慢跑,平均時速為每小時5到6公里,看起來雖然速度慢,實際上腳步快速,屬於有氧運動的中等強度,但不會過度疲累。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快走多2.5倍,心跳為每分鐘110到120BPM,比健走80至100BPM快一點,很適合銀髮族。超慢跑「微笑速度」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特點是距離要長、速度要慢,跟馬拉松配速跑不同,速度介在健走與慢跑之間。超慢跑如何跑?1.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避免踮腳或踢地板。2.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呈ㄍ字形可避震)。3.輕量落地,聽不到自己的腳步聲,就跟練輕功一樣,越輕越好。4.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注意:1.腰桿打直、肩膀放鬆、手臂自然擺動。2.呼吸頻率穩定不急促。3.下巴要微微抬高,眼睛望向遠方。4.跑步時不要低頭,否則後頸部張力過大,加上跑步時身體晃動,就容易受傷。超慢跑在哪跑?超慢跑在室外或室內都可進行。在室內赤腳跑更健康,因為足底有許多穴道,赤腳跑可直接刺激穴道,且肌肉與地板接觸更完整,有助於穩定髖關節及膝關節。但沒有跑步習慣的人,嘗試赤腳跑時,足踝、小腿肌肉會有些微不適,建議可先穿鞋跑,漸進地改踩在瑜伽墊上,再進階到赤腳跑。超慢跑好處1.增加心肺耐力2.減肥、消除內臟脂肪3.降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脂4.降低慢性病危害5.幫助腸胃蠕動、改善便祕6.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肩頸痠痛、手腳冰冷7.降低憂鬱、改善睡眠品質適合超慢跑的族群.超慢跑的特色是小步伐、高步頻,可大幅降低對膝蓋的負荷,適合年長者、肥胖族群。.相較於快走,超慢跑安全性較高,肌耐力不好的銀髮族,可搭配一分鐘超慢跑、一分鐘快走,漸進運動。.對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超慢跑也是很好的紓壓管道。總是擔心跑步太累不肯動的人,一起來試試超慢跑吧!【資料來源】.《香港01》別叫我賭神|周潤發從跑步領悟人生啟示 精選香港山野登上大銀幕.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8-08 焦點.健康知識+
愛吃肉、常加班…男性10大危險生活型態曝光 3大部位最不健康
父親節祝爸爸父親節快樂,更要注重爸爸的健康。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進行的男性十大健康異常報告,整理出「爸爸十大危險生活型態」,包括抽菸、喝酒、愛吃肉、不愛吃蔬果、重口味飲食、喝咖啡加奶精,還有常熬夜與應酬、常加班又工作壓力大,有吃宵夜習慣,加上水份攝取不足2000c.c、不愛運動,皆不利於健康。男性十大健康異常 腸胃、心血管及肝臟健康最不理想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進行男性十大健康異常報告顯示,男性健康問題以腸胃、心血管及肝臟健康表現最不理想,尤其男性普遍存在「體重過重」,困擾男性問題前三名分別是腸胃、痠痛及壓力。父親節將至,身為子女,除了給辛勞的爸爸一個熱情擁抱,也應該好好檢視一下爸爸的健康狀況,在亮起紅燈前及時找出問題,進而改善及預防疾病的發生。從聯安健診數據中發現,男性在衝刺事業,健康狀況卻逐漸下滑。健診報告中常見的健康異常,包括脂肪肝、胃發炎、胃及 12 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血脂異常等,近八至九成,且多數受檢者都有腸道息肉,雖然多為良性,但仍顯示出腸道健康普遍不理想,因此目前台灣腸癌的發生率居高不下。50歲以上的熟齡爸爸 多為泌尿系統困擾針對 50 歲以上的熟齡爸爸,泌尿系統是另一個健康困擾。依據聯安男性受檢者統計發現,超過四成的男性有攝護腺肥大現象,滴滴答答的頻尿困擾,造成生活的的不便,影響生活品質。又因為攝護腺肥大解尿不順,尿液在膀胱長年濃縮結晶形成尿路結石, 一旦發作,疼痛感更讓許多熟齡爸爸不禁皺起眉頭。男性心血管、肝膽腸胃及泌尿系統的健康問題,其實可從不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及工作壓力中找出致病根源。綜合整理出影響爸爸健康的「十大危險生活型態」,及可能引發的疾病,一旦爸爸符合危險生活型態,就應多給予關注,時時提醒爸爸,為了自己的健康及全家人的幸福,從改變不正常的生活習慣開始,並定期安排完整的健康檢查,審視健康狀態。爸爸十大危險生活型態與可能引發的疾病:抽菸:肺癌、胃炎、胃潰瘍、胃道流、大腸癌、胰臟癌喝酒:胃炎、胃漬瘍、胃食道流、脂肪肝、胰臟癌愛吃肉、不愛吃蔬果: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腸息肉、腸癌重口味飲食: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腸息肉、腸癌、胃炎、胃漬瘍、胃食道逆流、脂肪肝喝咖啡加奶精:心血管疾病、尿路結石、脂肪肝常熬夜、應酬:胃漬瘍、肝功能異常、脂肪肝常加班、工作壓力大:胃漬瘍、痠痛問題、腎上腺皮脂分泌失衡有吃宵夜習慣:胃食道逆流、脂肪肝、心血管疾病水分攝取不足2000c.c:尿酸偏高、尿路結石、便秘、痔瘡不愛運動: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體能下降、便秘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4 養生.家庭婚姻
老公當爸爸後,為什麼喜歡待廁所、還換了腦袋!6個巨大變化你家隊友中了幾個?
別說你沒變,當爸爸後真的身心大不同!其實,爸爸的轉變,媽媽是最大助力,畢竟爸爸們不像是媽媽有既定的形象,被賦予家中溫柔的角色,其實爸爸的形象可是變化性極大的,跟孩子的相處可以是慈祥關華,也可以活潑開放的!尤其「當爸爸」這件事特別容易受到媽媽的影響呢,一旦媽媽太過於把育兒這件事攬到自己的身上,則無形中就會減少爸爸跟孩子互動交流的機會;相反地,若媽媽能夠給予爸爸更多支持與鼓勵,這樣一來,則會讓父子關係更為融洽呢。老公當爸爸後的6變化只不過,當爸爸後老公真的變了,你家那位到底中幾個!?轉變1:換了一個大腦男人變成爸爸後大腦可是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會讓他做父親更加稱職,因為大腦在專注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區域會更加活絡。尤其成為爸爸,本能地總是處在一種警戒狀態下,如果和寶寶一起出門,走在路上會隨時注意車輛。除了隨時警惕危險之外,當爸爸也讓男人更敏感,同時間看到別的寶寶,也會產生移情作用。轉變2:身材大不如前男人無法懷孕,產子或哺乳,所以男人當爸爸後發生的生理變化,其實並不容易察覺。以前我們總是認為只有女人,會在懷孕和生孩子的過程中經歷生理變化,事實上,男人也會有類似的生理變化,雖然沒有像身為媽媽們身材變化那麼顯而易見,但是爸爸們的幸福肥卻變成他們最甘之如飴的甜蜜的負擔。轉變3:喜歡待在廁所不少老婆或許已經發現,當爸爸後去廁所的時間跟頻率,真的讓人不注意都難啊!從洗澡的時間變長之外,媽媽們心照不宣的事情,老公當爸爸後,有人甚至一天可以洗兩次澡,而且每次上廁所的時間,一次比一次久!或許開始育兒生活後,爸爸們也想要有自己的時間,也想要暫時逃離育兒的壓力與老婆的囉唆,甚或原因很簡單,只是想放空而已。轉變4:體力明顯變差從老公變成爸爸後體力明顯變差,可能年紀逐漸變大、經濟負擔加重、工作壓力變大,或是照顧小孩無法自由調配時間等因素。想想過去,還沒當爸爸前,玩通宵、狂熬夜,日夜顛倒都沒問題,但一旦變身爸爸後,每天都要跟嫩嬰拚體力比耐性,除了疲累感也覺得永遠睡不飽,彷彿瞬間與世界脫離。轉變5:變成孩子的大玩偶成為爸爸後,「爸爸牌沙發」不只成為孩子的最愛,與孩子相處時,爸爸們彷彿也回到男孩的童年時刻,變得更輕鬆更自在!可以發現,身材壯碩的爸爸,就算面對孩子也是彎下身子,說起話來更是輕柔許多;甚至陪玩陪瘋,這些恐怕都是媽媽們辦不到的啊!轉變6:一切以嫩嬰為重平常超Man的爸爸們,當爸前出門只拿錢包、手機,就算下雨都可以不撐傘,但是當爸後情況可不同了,身兼司機、苦力或是快遞完全沒問題,每次出門娃娃車、媽媽包一肩扛起完全也可以!甚至戒掉喜歡的事物,包括抽菸、衛生習慣,只要是危及嫩嬰身體健康或是生長問題的壞習慣,一改過自新重新出發,真的是為了孩子,爸爸再犧牲都是值得的啊!延伸閱讀:.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的10點相處攻略※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曾被強制送醫11次 精神病患者明川在會所落腳/精神照護困境3
精神障礙者明川大三那年因一次創傷事件,被診斷出躁鬱症,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當時法律還未限制強制就醫的條件,他先後被父母強制送醫11次。明川回憶,還住在學校宿舍時,有次母親以探訪為由來到學校,自己不疑有他打開宿舍房門,卻發現母親背後還帶了警消人員,他又一次被強制送醫。父母雙亡後,他把雙親留下的房子出租,自己也希望找份工作支應生活所需、回歸社會。過去出院後回到家,對外界社會的恐懼、不適應,明川總是窩在家裡看電視,不願走出戶外與人互動,因此與社會斷了連結。在台北市勞動局勞動力重建運用處介紹下,明川進入社區精障者支持單位「興隆會所」,他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轉變。從接受幫助變成幫助他人 為重返社會做準備跟著影片打八段錦作為早操,結束後分組進行晨會,「行政組」、「餐飲組」、「社區走跳組」各司其職,規劃一天的工作。若不抬頭看大門上方「興隆會所」字樣,會讓人以為這只是一間平凡的企業。在興隆會所,明川與其他精障者、社工一起工作,從行政組處理庶務做起。現在他成為會所「社區走跳組」成員,除了到外縣市參加研習會、也代表積極對外發聲,爭取精障者權益。最近,明川更加入「同儕工作者」培力,完成訓練後,他將成為精障者同儕關懷員,除了協助其他精障者,也作為他重回朝九晚五正職工作的準備。同儕互助調整作息、找工作 會所一面白板上貼有一張「明川Morning Call」的提醒便條。會所主任張美琦表示,精障者出院後很需要調整作息,生活才不致空洞、有失落感。為了讓明川趕上每天的晨會,會所成員會輪流叫他起床。明川說,自己常會睡過頭或不願出門,有位同為精障者的會所成員,會主動打電話給他「報天氣」,雖然話語總是簡短,但仍讓他感到同儕支持力量存在。而會所工作者林建宇陪著他一起修改履歷,明川成功申請到附近的政治大學擔任營繕組計畫專任助理,但去年因工作壓力過大,自我要求過高導致再次發病,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當時明川大肆揮霍金錢,高樓層景觀餐廳、購物行程、高級按摩樣樣來,一個月內就花掉7、80萬存款,導致目前存款所剩無幾;工作過程中也與會所其他精障者起了衝突。會所工作者判斷,此時的明川需要醫療介入協助。「用朋友的方式鼓勵我」 唱歌決勝負簽自願就醫書與明川關係最接近的林建宇再次出馬,透過柔性勸說,希望他就醫。明川說,這是第一次沒有被強迫就醫,「建宇是用朋友的方式鼓勵我,不是直接把我抓去住院。」一次按摩行程結束後,兩人在在KTV唱歌以唱歌定勝負,結果林建宇獲勝,明川最終也簽下自願就醫同意書。住院期間,會所工作者輪流把物資送到醫院給明川,也輪流跟他講電話,讓他保持與會所的聯繫。出院時,另一名精障者會員凱富親自到醫院接送。張美琦說,明川對每位工作者透露的病況面向不同,工作者就將與他對話的內容打成逐字稿,彼此交接也拼湊全貌。明川出院後病情穩定,回到會所繼續參與活動。明川說,過去出院後爸媽很無助,想盡辦法要讓他走出家門,「找到會所這地方蠻幸運的,有時候不想來,會所工作者都會想辦法把我叫過來。」疾病復發期間,明川在某家手機行遭詐騙64萬,林建宇也陪著他尋求法律協助,也正商討如何避免名下的不動產在下次發病時被自己賣掉或遭到詐騙。明川說,重新站穩腳步後,很希望再找到下份工作重回社會。(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19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引發失能危機不分族群「這」黃金治療期不可錯過
衛福部統計,全國每年腦中風、失智症等腦神經疾病就醫患者高達445萬人,腦神經疾病更與失能息息相關。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林永煬表示,腦中風多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6至8成病人於發生後一個月內生活仍無法自理,半年後也有五成病人存在失能風險,失能造成無法繼續工作、長期臥病及照護問題為當前國家社會危機之一,呼籲中風患者應於中風後六個月內積極復健,有助改善失能狀況。>>【延伸閱讀】腦中風有症狀嗎?三招教你辨識腦中風:「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林永煬指出,依衛福部2021年統計,全國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失能人口達120萬人,其中高達62.8%為後天疾病所致。這些後天疾病中,以腦神經疾病為大宗,包括高齡者常見的失智症、帕金森氏症,以及腦中風、腦外傷、癲癇及免疫性腦神經疾病,均可能引發失能,影響肢體、語言、心智、感官,以及情緒管理等能力喪失。台北榮總腦中風加護主任腦中風鍾芷萍說,腦中風好發季節於冬季,主因是天氣冷引起血管收縮,血壓變動大,增加腦出血、腦梗塞的中風機會。鍾芷萍說,腦中風於夏天也不應輕忽,原因是天氣太熱,導致身體脫水,如果這時又有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問題,也容易出現腦梗塞中風,建議一天喝水2000CC,適時補充水份。>>【延伸閱讀】冬天才會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提醒應適當補充水分鍾芷萍說,腦中風患者應透過積極主動的運動及完善的職能治療評估,於腦中風六個月內的黃金復健期間內加以刺激、練習,九成以上病友皆可達到最佳的神經功能恢復狀態,更好是於中風後三個月內進行復健治療。當失能患者屬於坐輪椅、臥床的中重度族群,經完善復健治療,可以恢復至拿拐杖行走,甚至不需要使用拐杖。鍾芷萍說,「失能者不需要太悲觀」,只要好好復健治療,往後可以恢復生活自理。近年生活型態改變,腦神經疾病中的腦中風也出現年輕化趨勢,失能危機更不再是老年人專屬。林永煬說,就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年齡分析,18至64歲族群占比高達50.5%,其中以50至59歲、30至44歲比例最高,當務之急是建立民眾疾病防治及病後復健的衛教觀念。>>【延伸閱讀】年輕人熬夜、工作壓力大,小心中風找上門!鍾芷萍說,腦中風好發高風險族群,除本身有三高問題外,吸菸更是高危險因子,因此是四高問題,近年青壯年中風時有耳聞,並多與吸菸有關,應多加注意。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職能治療師許庭嘉與李昀珊一同表示,中風患者常以為復健是訓練肢體的力量,但事實是同時刺激大腦神經迴路及練習大腦與肢體間的連結度。只要透過積極主動的運動及完善的職能治療評估,於腦中風6個月內黃金復健期間內加以刺激、練習,9成以上病友皆可達到最佳的神經功能恢復狀態,輕度失能者更有望縮短至2個月,鼓勵病友應以積極心態接受治療。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尤香玉說,腦是人體內數一數二的精密器官,其中神經構造複雜,民眾大多不了解腦部損傷後,對生活帶來的影響程度,盼大眾關懷腦神經疾病致失能的病友權益,鼓勵患者透過完善復健治療,回歸職能人生。適逢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世界神經學聯盟今年訂定主題為「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 (Leave no one behind)」主題,並與世界神經復健聯盟合作、提出五大倡議,特別關注腦神經疾病造成失能者的福祉,以保障人人享有大腦健康。五大倡議:認知(Awareness):提升全球對於腦健康的關注可減少腦神經疾病及可能的失能情形。預防(Prevention):腦神經疾病造成失能的情形可被預防、治療與復健而復原。倡議(Advocacy):大腦健康是全球人民享有的人權。教育(Education):教育可弭平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的病友與一般人的資源落差。獲取(Access):社會給予失能者的醫療照護、復健與輔助是不可或缺的。
-
2023-07-16 醫療.消化系統
胃也會抽筋!胃痙攣怎麼辦?可以吃什麼?胃痙攣症狀及飲食建議一次看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胃是消化器官,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情緒緊張、焦慮便可能出現胃痙攣症狀。胃痙攣是什麼?胃也會抽筋?胃痙攣俗稱「胃抽筋」,指的是胃部不適的症狀表現而非一種疾病。造成胃痙攣的原因眾多,有可能是胃發炎、胃潰瘍、日常飲食、心因性壓力甚至癌症等,疼痛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或數天。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胃是消化器官,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情緒緊張、焦慮便可能出現胃痙攣症狀,不可不慎。胃痙攣俗稱胃抽筋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解釋,胃痙攣(Gastrospasm)不是疾病而是形容臨床症狀或感覺的通用術語。胃痙攣是指在腹腔發生鋒利、間歇性收縮或疼痛不適的感覺,之所以胃部會有如「抽筋」般的感覺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刺激,造成腹腔平滑肌不自主收縮而產生肌肉抽蓄。 不少人工作壓力大,生活步調快速,都有胃部疼痛的情況,由於精神情緒經常處於緊繃狀態,總覺得胃痛忍一下或吃胃乳、胃藥就好。不過,有時候以為自己是胃痛,其實是胃痙攣引起的疼痛感。胃痙攣原因胃痙攣可能的原因眾多,任何腹腔器官問題或疾病,都可能有胃絞痛的狀況發生,甚至有些靠近腹腔但腹腔外器官的問題,也可能出現胃絞痛,如肺部下葉、腎臟、膀胱、子宮或卵巢等疾病。所以胃痙攣發作,不一定表示是胃的問題、消化道疾病。胃痙攣常見原因,可歸類於以下幾種:1.飲食不當生冷、油膩、酸辣食物都可能刺激胃部,造成胃部絞痛。不規律飲食、暴飲暴食,也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發炎,以至於胃黏膜對疼痛忍受度降低,更容易發生胃痙攣。2.菸酒刺激長期抽菸會降低胃腸血流和前列腺素生成,導致腸胃道分泌粘液能力減弱,胃部保護力變差,只要稍微酸辣食物刺激,便導致劇烈疼痛;過度飲酒也會影響腸胃道分泌。3.藥物影響控制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治療肺氣腫的氣管擴張藥物等,可能影響腸胃道蠕動,由於胃排空能力減弱,容易造成胃部發炎,以及關節炎等長期服用止痛藥物之患者,容易破壞胃黏膜,胃痙攣發生機率便有可能提升。4.婦科疾病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症、經痛、卵巢囊腫、骨盆腔發炎、泌尿道感染等,也可能誘發胃痙攣。5.情緒壓力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容易引起胃部收縮,嚴重者便會引起胃痙攣。6.肝膽腸胃疾病腸胃炎、胃發炎、胃潰瘍、腸躁症、便秘、闌尾炎、腸阻塞、大腸癌、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膽結石、膽囊炎、胰臟炎等,都有可能引起胃部收縮、出現疼痛。胃痙攣症狀胃痙攣痛起來是一陣陣地疼痛,可能發生局部疼痛(如下腹部、或上腹部胃的位置)或整個腹部疼痛,並時常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根據不同的病因,胃痙攣可能伴隨其它症狀,主要可區分為消化道症狀、非消化道症狀兩大類: .消化道症狀噁心嘔吐、打嗝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放屁、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腸臑動增加等。.非消化道症狀發燒及冷顫、類似感冒症狀、不尋常陰道出血、不尋常陰道分泌物或月經過期等。 胃痙攣多久會好?怎麼緩解疼痛?根據引起胃痙攣的病因不同,疼痛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甚至數天不等,如女性生理期,胃痙攣便可能持續數天。如果連續或週期性發生胃痙攣,則可能與大腸癌相關,建議至腸胃科進行檢查。如果胃痙攣伴隨下列症狀,可能危及生命,需緊急就醫:黑便或血便、呼吸困難、頭暈、意識改變、嗜睡虛弱、發高燒、吐鮮血或咖啡色物質、皮膚及眼白變黃(黃疸)、腹部有搏動性腫塊、嚴重腹痛或腹脹等。由於胃痙攣多為急發性劇烈疼痛,多半民眾會選擇掛急診,急診醫師多會先施打副交感神經抑制劑,以放鬆平滑肌舒緩症狀,並讓其臥床休息或局部熱敷,再建議至腸胃科門診進一步檢查,有需要時,腸胃科醫師會建議「胃鏡檢查」或「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病因。胃痙攣發作時,建議先讓胃休息,不要進食並喝溫開水,若疼痛程度尚可忍耐,在家可先側躺並熱敷腹部,放鬆身體有助緩減疼痛感。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高晧宇也表示,胃痙攣有兩個方法可以緩解疼痛:.側臥、熱敷:整個人縮起來側臥,並在疼痛處熱敷。.按壓穴道:按壓位在膝蓋外側上緣兩寸(三橫指)的梁丘穴。胃痙攣發作時,建議先側躺並熱敷腹部,放鬆身體有助緩減疼痛感。胃痙攣可以吃什麼?情緒放鬆降低發作頻率調整飲食習慣,有助降低胃痙攣發生率。刺激性食物如過酸、辛辣、油膩、冰冷、精緻糕點等食物要避免,以及糯米類如湯圓、粽子、飯糰等,因不易消化會在胃中長時間停留,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建議酌量食用。以下提供減少胃痙攣發生的三種方法:1.調整飲食選擇簡單、好消化食物如蔬果類,料理方式採取清蒸汆燙,不油炸、避免大量醬料之料理。高晧宇醫師建議,胃痙攣患者平時可多吃秋葵、生薑、山藥養胃,以及細嚼慢嚥,每一口飯建議咀嚼15至20下,吃飽飯後先走10至15分鐘,有助減少胃痙攣發作。胃痙攣患者避免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食物,可降低胃痙攣發生頻率。2.情緒放鬆減輕壓力來源,不加班、睡眠充足,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緊繃。戶外踏青、健行都是抒壓的好方式,心情放鬆、戒菸、戒酒,維持生活好習慣便能降低胃痙攣發作頻率。3.藥物、補品謹慎使用藥物、補品別亂吃。如果有長期服用止痛藥需求,最好諮詢腸胃科醫師,甚至安排胃鏡檢查。胃痙攣2大QAQ、胃痙攣,可以吃止痛藥緩解嗎?A:《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解釋,胃痙攣發作時,不建議吃止痛藥。若有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服用止痛藥更傷胃。建議側躺休息、局部熱敷、就醫治療才有效。 Q、吃辣會吃到胃痙攣?A:辛辣食物會刺激胃部黏膜,甚至造成胃黏膜受傷。當食物或胃酸刺激傷口,會造成胃部收縮引起胃痙攣。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胃也會抽筋?胃痙攣讓你劇痛 2方法緊急緩解 延伸閱讀:.便秘按肚子!中醫教你按「14個護腸胃穴道」緩解不適、改善脾胃功能.「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胃食道逆流、腸躁症...7種「常見腸胃道問題NG食物」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名琪和家人每周出門運動3次,靠「跑步」領悟人生意義
從醫逾20年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認為精神科是思考與情感的科學,每每看診照顧的是病患情感及其生命故事,也相信酒癮者、藥癮者不是壞人,只要配合治療就有機會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是全國最大精神科教學醫院,肩負服務、研究、教學三大任務。黃名琪今年3月出任院長,期許打造松德院區成為一家「多元包容、平等共榮」的醫院。時間管理紓壓自律1996年黃名琪自醫學院畢業即進入松德院區服務,歷經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至今已27年,她驚呼「人生大半輩子與松德同行。」「找到機會就立刻休息」,黃名琪分享紓壓撇步,舉凡搭捷運、公車的空檔,哪怕只有一、兩分鐘,都能隨時隨地充電休息、沉澱自己。紓壓最好方式就是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背後是自律」,只要掌握得宜,無論家庭或工作壓力,都能迎刃而解。平時下班或假日,黃名琪會和家人出門運動,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到1小時不等,她會去健身房上重訓課、舞蹈課,她更愛跑步,大安森林公園是她的跑步首選之地,每回跑個5公里就很心滿意足,有時還會跑到10公里。她直呼「跑步真的超好玩」,不只可以沉澱自己,規律呼吸跟步頻,使身心更容易放空,甚至領悟人生意義。相信癮者不是壞人「我是家族第一位女性從醫的成員。」黃名琪分享半世紀前的時空背景,女性擁有一份備受尊重的職業是值得追求的,尤其醫學系是一個崇高理想的專業。她從小受到在醫界服務的親友影響,盼求學與工作表現獲肯定之餘,能突破男尊女卑的社會枷鎖。大三時,就已選擇精神科作為研究領域,「愈是難走的路,愈是想去挑戰」。「精神科是研究思考與情感的科學,而非玄學。」她看診每位病患如同面對其人生,讓她視之有趣且著迷,這是與生命故事息息相關、以人生為基底的疾病,照顧的是他人的情感與生活。酒藥癮是精神科處理上較有難度的疾病,「酒癮者、藥癮者並不是壞人」,黃名琪認為,成癮是腦部中樞神經迴路失調所致的疾病。人的中腦有一個成癮中樞,當迴路失調就會影響前額葉的控制中樞,易使人暴躁、認知下降、記憶力變差等不穩反應。「成癮是可以治療的」,不只透過藥物治療,非藥物方式如心理治療也能降低失調狀況,使情緒、睡眠、理智中樞漸趨穩定。用科技開發酒測器黃名琪投入酒藥癮治療多年,在2015年與台大資工所教授朱浩華、博士後研究員游創文,共同開發Sober Diary系統,以藍牙酒測器連接手機APP,協助酒癮個案透過自我監測戒酒;2017年進階建置預防酒駕再犯的行動科技支援系統,與地檢署觀護人合作,讓個案自我監控並管理酒後危險行為。「走舊路不會到新地方」,她的工作哲學深受此話影響,總想著創新和突破自我,由於對聯醫的使命感,2018年承接衛福部計畫建立北區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從起初2位醫師到治療師加入藥癮治療服務行列,10人團隊成形,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一大突破。黃名琪小檔案.年齡:52歲.專長:一般精神醫學、酒精與藥物濫用、精神藥理學、團體心理治療.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兼任部定教授台灣成癮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理事.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所訪問學者.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發揮自己的潛能!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