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0 醫療.懷孕育兒
搜尋
尿失禁
共找到
166
筆 文章
-
-
2022-11-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探討「病人的母語」在醫學教育與醫療照護的重要性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病人的母語」。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寄來師生「四手聯彈」的文章,一位醫學生與老師分享自己童年時會以客語與阿嬤交談,最近在照顧一位客家老太太時,因為能用幾句客語與病人交談,獲得溫馨的回饋,黃老師也分享他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另一位醫師也分享幾十年來如何體驗到「病人的母語」在照顧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邀請一位剛從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師,以他不尋常的背景(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台東排灣族人,他成長於日本,能說日文、英文、中文,以及排灣族語,可以與台東母親的家人溝通無礙),介紹原住民看病的語言與文化。我們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醫療團隊體恤不諳華語的病人和家屬看病的辛苦,願意以尊重病人的母語為念,鼓勵醫學生多學習台灣人的話語與文化。醫病平台/師生的四手聯彈----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我開始領悟到「病人的母語」在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是在1998年回國,參加慈濟醫學院醫學教育工作以後。記得當時慈濟醫學院還沒有醫學系畢業生,醫學系最高年級是五年級。那天早上我帶著一群五年級醫學生看一位前一天由警察送來住院的原住民獨居老人。因為病人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護理人員說是「失智症」,學生説是「失語症」。但看到病人時,直覺地我不認為他是個失智病人,因為他個人的衛生照顧還不錯,也沒有尿失禁的味道。但他也不像一般失語的中風病人,他沒有偏癱或臉部麻痺歪斜。然而病人就是一問三不知,只是瞪著眼,一副茫然無助的樣子,檢查起來也看不出不正常的肌腱反射,一些簡單動作也可以跟著我做,只是從頭到尾說不出一句話。突然想到這位原住民老人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會說的國語或台語他都聽不懂,但我們又沒有人會講原住民話,靈機一動,想到大部分原住民老人都會講日文,於是我就用自己只會的幾句日文,問他:「你會說日文嗎?」突然這老人眼睛一亮,馬上以日文流利地回應,並且開始口若懸河地說了許多他為什麼被送來醫院的理由。我不得不請他講慢一點,因為我的日文程度很差,聽不懂他講的話。透過他娓娓道來的傷心史,才了解他是因為兒子與媳婦都到外地工作賺錢養家,留下兩個孫子要他照顧,孫子都不會講原住民語,只會講他聽不懂的「國語」。孫子們對他非常不尊重,自己覺得生不如死,說得涕泗縱橫。我用了最大的努力,以我幼稚園程度都不到的日語,免強能為他做了基本的神經學檢查,確定他沒有肢體麻痺或感覺異常,視力聽力也都正常,走路穩定。我們就這樣一起上了一堂非常珍貴的課:「病人的母語」是醫療照護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接著,我在2004年到高雄醫學院參加一場「醫學台語學術研討會」,探討大學的台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展望,我應邀以「醫病溝通與語言使用之重要性」為題做一場專題演講。回來後我忍不住在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以「用我的母語看病」寫出病人的心聲。我認為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包括病人有時需要告訴醫生自己的隱私、醫療上常有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醫病間醫學知識的鴻溝、病痛生死的緊張時刻,以及醫病之間醫學理念的差異(西醫、中醫、民俗療法)等等因素,如果再加上醫病之間語言未能充分溝通,對病人而言,將是非常大的痛苦。同時我也引用契些爾醫師(William P. Cheshire)所說的名言,「雖然高科技、電腦可以使醫療錯誤降低,但是從病人身上獲得精確的病史以及教導病人醫學知識,人的語言與接觸是無法以機器取代的。任何人都知道從藥房拿到有關藥物副作用的清單時,病人心裡的感受會有多不舒服,所以沒有人解釋的訊息對病家是會產生非常大的負擔。」這幾句話充分地道出語言在醫療的重要。最後,我提出如何藉語言來落實醫學教育對病人自主權的尊重,是我們當前醫學教育所不容忽視的課題。並說出我誠懇的呼籲,「不要泛政治化地排斥醫學院推動醫學台語的教學。如有可能,客家話或原住民話也都能列入選修,充分讓醫學生有能力應付台灣本土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我衷心地盼望有一天台灣的病人都能夠用自己的母語看病,而不必在病痛加身之際,還要擔心自己是否能聽懂醫生所講的話,或擔心醫生有否聽懂自己所講的話。」想不到這篇文章發表之後,還一度因為標題引起一些友人的誤會,他們指出這可能會引起讀者誤以為我是以醫師的立場說「用我的母語看診」,其實我是說我多麼希望台灣的病人可以用他的母語看病。最近在大學醫院的例行床邊教學時,因為學生所報告的病史不是很清楚,使我擔心學生很可能與病人的溝通有問題,甚至有些學生懷疑病人有認知能力的問題。當我與學生一起到病房看這病人時,我以台語自我介紹,而病人十分愉悅地與我在幾分鐘之內就告訴了我許多與學生所了解的病史大有出入的訊息。最後我們回到討論室以後,學生就主動告訴我,這病人之前的態度完全不像今天這般友善,而深有挫折感。於是我利用這機會,勸這些年輕人應該努力學習使用病人的母語看診。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學生似乎沒有意識到「病人的母語」在臨床醫學的重要性。於是我決定與他們分享自己四十多年前初到美國接受臨床醫學訓練時,因為對美國文化、語言(尤其是病人慣用的「美國俚語」)的陌生,而使病人遭受到痛苦的憾事。我回憶當年因爲自己無法了解一位病人在我執行腰椎穿刺的檢查時,大叫一聲Charley Horse ,當時雖然短暫地停下檢查,但因為實在不了解這句從沒聽過的美國俚語,所以我就繼續穿刺的步驟,造成病人非常痛苦憤努而不能見諒。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美國人廣用的俚語,意思是「抽筋」,病人的盛怒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而這個充滿歉疚的經驗,使我非常重視「病人的母語」。這些醫學生聽了這故事,也比較能了解我的心路歷程。我後來又在「自由廣場」寫出我對「尊重病人的母語」如何「更上一層樓」的領悟,同時也非常感激報社主編將我的主題改為更生動的「從Charley Horse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診」。最後,我想分享這幾年來有關「病人的母語」的觀察。當我問病人或家屬他們使用台語或華語比較方便時,許多人在第一時間都表示兩者都一樣,而我因為考量年輕的醫學生可能台語不太熟悉,所以就順著病人或家屬「兩者皆可」的回答,一直使用華語。然而當我們談到較激動的話題時,病人或家屬常會改用台語,這才使我注意到許多人雖說兩種語言都一樣,但事實卻顯示出,當他們談到激動的話題時,還是用比較「輪轉」的母語才能表達心內深處的聲音。後來我就不再直接問哪一種語言比較習慣,而逕自先以台語自我介紹,如果病人或家屬以華語回應時,我就很自然地改用華語交談,這也成了我對諱莫如深初次見面的病人的開場白。行醫已過半世紀,雖然我對突飛猛進的醫學新知瞠乎其後,但我還是堅信「尊重病人的母語」是醫師對病人的關懷與尊重所不可或缺的態度,也鼓勵醫學生多學台語、客語或原住民語,讓自己能夠照顧不同族群的國人。
-
2022-11-10 癌症.其他癌症
漏尿、頻尿、血尿皆藏危機 如何判斷是膀胱無力、膀胱炎或膀胱癌?
● 漏尿合併頻尿、一個月血尿,藏癌症危機● 避免膀胱癌復發,應維持良好作息● 調排尿、飲水鬧鐘,別等尿意滿點再衝廁所尿液顏色、排尿頻率都能反應出身體健康程度,無論是漏尿、頻尿、血尿等,背後恐潛藏泌尿道或是腎臟疾病的危機。特別是血尿,短時間持續一到二周,服用抗生素等藥物後可改善,可能是急性膀胱炎;若持續超過一個月,極有可能是膀胱癌,早期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達60%,但膀胱癌屬於復發率極高的癌症,需長期追蹤觀察,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有機會避免復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景欣表示,漏尿與頻尿常同時發生,從症狀看疾病,可以先從患者年紀著手,再看性別。年紀愈大,尿道結構可能會鬆弛,出現老化型漏尿、頻尿,而男女的漏尿原因,除了生理結構外,背後有著不同原因。張景欣表示,男性尿道比女性長,約18到20公分,容易有殘尿,加上男性有攝護腺,泌尿道口可能因為攝護腺肥大,使尿道變狹窄,尿液排出時流得比較慢,小便過程中也可能容易中斷,要辨別是否為攝護腺肥大導致的漏尿、頻尿,可以檢視晚間睡覺時會不會因為想上廁所,起床至少三到四次。女性尿道較短,約3公分,通常女性頻尿可能與感染有關,漏尿與生產次數多、子宮肌瘤手術導致子宮脫垂、膀胱脫垂有關。血尿相對於頻尿、漏尿問題來得嚴重,張景欣指出,通常血尿難以透過「肉眼」判斷,泌尿道出血或是器官出血,血液混雜著尿液,顏色常被稀釋,難以明顯看見。如果是肉眼可辨別的血尿,可以用年紀做初步判斷,年輕女性多數是因為膀胱炎、腎臟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血尿;中年婦女大多是泌尿道結石或尿失禁導致;年長女性可能是膀胱癌或是腎臟癌所致。張景欣說,年齡僅是初步判別,如果服用抗生素等藥物,血尿在一到二周內可以改善,無需太過擔心,應該是急性膀胱炎引起,如果持續一個月以上血尿,就得懷疑是癌症。確認膀胱癌的檢查有四項:膀胱鏡、尿液細胞學檢查、腎臟超音波、泌尿道顯影劑攝影。膀胱癌常見於「老男人」,患者大多是60歲以上男性,性別比是男多於女,造成膀胱癌的危險因子為抽菸、化學染劑汙染等。張景欣表示,台灣已鮮少會接觸到化學汙染,但老一輩若曾生活在化學汙染環境,老後發生膀胱癌的機率相對於一般人高。其餘風險因子則與生活習慣有關,如憋尿、泌尿道反覆發炎、水分攝取不足、腎臟疾病等,都會增加膀胱癌的機率。想避免頻尿、漏尿、血尿、膀胱炎、膀胱過動症、膀胱癌等,張景欣指出,最基本的預防方式,不外乎是「水喝足」、「不憋尿」。臨床上有非常多的案例都是打麻將連莊憋尿,等到下莊就趕緊上廁所,尿排得又快又急,長期下來,膀胱就容易受到刺激開始漏尿、頻尿,或是想尿尿不出來。張景欣建議,現代人生活忙碌,或是因應開會等各種因素,可以嘗試訂定「排尿鬧鐘」、「飲水鬧鐘」,一到二個小時就喝一次水,並起身走動排一次尿,別等到尿意滿點時再衝廁所,此舉反而會增加感染機會。
-
2022-10-29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上下樓梯腳無力?物理治療師教你三個動作強化下肢肌力
成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難免有肌肉流失的問題,到了一個歲數每當爬高走低或上下樓梯時,常常會有雙腳肌肉酸痛、無力或膝蓋疼痛的症狀出現。若想要改善下肢肌無力的問題,並不一定要到健身房,其實在家也能做一些簡單的下肢強化訓練喔!「生生優動」陳宗威物理治療師便建議利用彈力帶這個簡單的道具,就可以在家做這三個臀腿訓練的動作。每個動作做12~15下為一組,進行三到四組即可,每組之間休息一至兩分鐘。詳細動作請趕快點開影片來學學。前兩個動作主要訓練大腿前後側的肌群,第三個動作則為臀部訓練。陳宗威治療師強調臀部是很重要的下半身核心肌群,利用大腿開合、臀部抬高的訓練,可以加強下半身的肌力,這個訓練對有尿失禁的長輩也非常有效。對於工作忙碌無法上健身房的人或者長輩們,只要善用一些簡單的輔助用具在家就能輕鬆實行健身。想了解更多下肢肌力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擺脫軟腳蝦,下肢訓練做起來!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生生優動官網延伸閱讀這5種習慣養成體重就降下來了,還能維持不復胖!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19 癌症.其他癌症
莫名腰痛別輕忽!2人腰部骨折遽痛 竟都是癌症轉移害的
56歲郭姓婦人平常身體狀況不錯,突然間腰很痛,吃藥、復健都沒好,就診前兩天右側髖關節痛到沒辦法走路,就醫判定是肺癌合併多重的脊椎骨折;另一名68歲莊姓膀胱癌男病患某日打完高爾夫球後突然腰痛,確診是膀胱癌轉移造成病理性骨折,兩人經手術清除腫瘤並用骨水泥重建骨缺損後,腰痛明顯改善,後續接受癌症治療。長安醫院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說,莫名急性腰痛,甚至連平躺翻身就會疼痛,千萬別輕忽,有可能是癌症骨轉移的警訊,應立即就醫檢查。李漢忠舉例,近期收治2名病患,主訴都突然感到腰痛,除了郭姓婦人外,68歲莊姓男子半年前曾在他院被診斷出原位性膀胱癌並接接受局部處理,某天打完高爾夫球後,突然腰痛,甚至連躺著翻身或改變姿勢就會劇痛,經核磁共振發現第一至三腰椎有腫瘤,確定是膀胱癌轉移造成病理性骨折,肝臟、腹膜腔、腎臟、骨頭都有癌轉移。李漢忠表示,癌症骨轉移就是癌細胞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裡,常見的癌症是肺癌、乳癌、攝護腺癌等,轉移到脊椎的機率都很高,除會造成疼痛外,還可能導致病理性骨折,出現類似椎間盤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產生癱瘓或尿失禁等副作用。李漢忠醫師提醒,如果沒有受到足夠外力就產生不明原因的腰痛,痛到連翻身、坐起來、移位都會非常痛,應立即就醫檢查,也呼籲癌症病人需要定期接受骨頭掃描影像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
2022-09-19 失智.新手照顧
近4成失智照顧者最困擾的問題竟是「它」!專業醫師來解答
一名70歲的阿公,不小心尿失禁,當下趕緊把尿溼的褲子藏在衣櫃裡,過了幾天,家人打開衣櫃聞到一陣作嘔的氣味,阿公連忙否認,「不是我!是隔壁鄰居偷跑來弄的......」長輩尿失禁加上失智症的認知、行為異常,家人非常無奈,求助醫師如何緩解緊繃關係、解決長輩失禁帶來的困擾?上述情況是很多照顧者的煩惱,不知道如何解決?為此全球No.1失禁護理品牌TENA添寧和「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攜手發起失智照護問卷調查。這份問卷吸引221位照顧者填答,84人分享自身經驗,其中令照顧者最困擾的失智照顧問題第一名是失智者情緒不穩定,其次是重複行為、出現妄想幻覺,調查也發現,近四成照顧者備感困擾的是失智者無法控制大小便的「失禁」行為。至於為何沒有使用紙尿褲?多數人反應失智者不穿,認為穿紙尿褲很丟臉。面對家中失智長輩失禁該怎麼辦?只能包上尿布嗎?有沒有說服方式?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進行系列QA問答,一起了解失禁、找出改善方法,幫助長輩解決失禁問題。Q1:為什麼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失禁問題呢?A: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年紀愈大、罹患機率愈高,大多會合併老年人慢性疾病以及功能上的退化。而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障礙導致如廁困難,包括找不到廁所、無法及時脫掉褲子、沒有意識到如廁需求、忘記上廁所的步驟過程等,直接大小便在褲子或是上在廁所以外的地方。最讓家屬崩潰就是失智症患者拿排泄物塗牆壁,或是把弄髒的褲子藏起來,這是因為自責、緊張、怕被發現,只能用這種「不好意思」的方式處理。照顧者別用指責的口氣謾罵,應用同理心,了解失智症患者的無助,多點耐心溝通,維護他們的尊重與尊嚴。Q2:失智症各病程的失禁主因有什麼不同?A:●輕度:因方向辦識有困難,常發生尿急找不到廁所,在不該上的地方如廁。●中度:已經不知道如何穿脫衣褲、也不知道如何用馬桶,因認知退化而「忘記」該怎麼做,直接排泄在褲子上。●重度:失智症患者因行動能力受限無法行走、臥床,以及認知功能嚴重衰退而無法覺察到有尿意,連大小便都不知道,已經無法控制排泄。不同的病程可選擇尿失禁的輔具,例如內褲型紙尿褲,穿脫方便可維持行動力,有助於保有長輩如廁的隱私尊嚴;若患者已經無法站立,才考慮使用黏貼型紙尿布。Q3:不同的失智症類型有哪些失禁行為表現?A: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因為認知功能下降,患者常發生「找不到廁所」的狀況,白磚配白牆、舊式磨石子地都可能讓長輩失去空間感,在錯的地方排泄。建議可改善居家環境動線,例如:放上文字標示及箭頭,標明廁所位置,在每個房門寫上「臥房」、「廚房」、「廁所」、「睡覺的地方」等。第二常見的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外,動作和步伐退化情形也較嚴重,患者常發生「來不及脫褲子如廁」的狀況,可以換成穿脫方便的衣褲,避免手忙腳亂的解扣子、拉褲子來不及的狀況。Q4:失智者有哪些困擾行為是與排泄相關的,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行為&該如何因應?A:家屬最害怕患者用手抓排泄物、用排泄物亂塗牆或鏡子,還有把弄髒的褲子藏起來,等到發現時已經臭氣沖天,種種問題行為讓人疲於應對。劉建良說,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功能障礙,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也逐漸忘記,認不出廁所、忘記怎麼脫褲子、上在廁所以外的地方。當他們意識清醒時,會因為感到丟臉想把「證據」藏起來,於是亂放亂塞,或是想塗抹毀掉。因為被罵過、沒安全感,這些行為就跟小孩子做錯事一樣害怕被發現,家屬第一時間可以順著長輩的話講,「這樣啊」「沒有關係啦」另換個角度思考:失智長輩為何會這樣做?可能是以前的生活經驗、被責罵的不愉快感受。甚至要站在同理心的角度:他們就是生病了,才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Q5:失智長輩失禁一定要穿紙尿褲嗎?是否要一整天都包著呢?A:上廁所這件事關乎尊嚴,不論是誰,都想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即使是重度失智症患者,也會因為失禁而感到羞恥。當長輩出現頻尿、失禁、自行上廁所困難時,一定要穿紙尿褲嗎?劉建良說,只要還保有自行排泄的能力,就應盡量協助自立,不應該穿了失禁產品後就放棄讓長輩自己如廁的功能。失禁產品應該是預防弄髒衣褲的一個保險,所以可循序漸進使用失禁產品,並藉由市售的褲型紙尿褲增進活動力。現在褲型紙尿褲愈來愈多元化,可以依照個案活動力與失禁量,選擇不同吸水性、內褲型或黏貼型不同穿脫方式,材質應乾爽舒適,視情況不一定需要一整天都包著,可以降低尿布疹、皮膚和尿道感染的風險。Q6:褲型紙尿褲跟傳統的黏貼型尿褲除了使用方式不同,您認為還有哪些復健功能?A:褲型紙尿褲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者自行穿脫,這個動作就能刺激訓練手腳肌肉,若長輩還有行動能力,一定要鼓勵自行如廁,適時放手讓他們「自己來」,照顧者做好做滿所有的工作,反而會加速長輩身體機能衰退。褲型紙尿褲可以保有自行如廁的尊嚴。透過使用失禁產品減輕了失禁況狀,照顧者也比較少埋怨失智者,照顧者與長輩也比較有意願走出家門,增進人際互動社交,提升心理健康。Q7:失智長輩脾氣暴躁,該如何安撫溝通使用失禁產品?A:除了嬰幼兒,一般人聽到使用紙尿褲都會有「我老了」「沒用了啦」的負面感覺,跟長輩溝通使用失禁產品,劉建良強調,千萬不能講到「尿布」二個字,9成以上的人聽到「尿布」都會聯想到「失能」,是一種丟臉的事,產生排斥抗拒。這時候一定要軟性溝通,用溫和的語調說「這味道真的不好聞耶」「你用看看這款新型的拋棄式內褲,會吸水的內褲喔」「我們勤著換比較不悶」試著用患者能理解的經驗,從長者的角度來提供建議,漸進式引導長輩接受、嘗試使用紙尿褲。盡量不要強逼穿上紙尿褲,或是用負面指責的話語威脅失智者,這樣雖然能解決當下失禁的問題,但可能造成失智者心理的創傷,後續造成更多衝突。Q8:使用失禁產品後,是否就回不去了呢?會喪失自主如廁能力嗎?A:紙尿褲是輔助的保護措施,而非取代上廁所。劉建良建議學習正確使用失禁產品,可以選擇性挑選使用時間,例如飯後或喝水後穿上,不一定要整天包著。另養成固定排尿習慣,定時上廁所、紀錄喝水量,有尿意先帶去廁所解掉,可以2-3個小時提醒詢問長輩「我們去上廁所好嗎」若有頻尿、多尿、夜尿等症狀,建議還是尋求專業醫療諮詢,確認是否因藥物或其他疾病問題引起失禁。Q9:有沒有其他使用失禁產品該注意的問題。A:根據行動能力挑選適合的紙尿褲,當然也要注意正確穿著,若尺寸不合,尿液也會從防漏側邊滲出來,穿錯紙尿褲反而會造成行動不便;一定要時常注意尿褲是否滲濕,滲濕後定時更換,避免皮膚濕疹、產生異味。紙尿褲選擇專業成人失禁護理品牌TENA添寧PROskin系列產品,可提供不同失智病程的多樣化照護。針對有行動力的失智長輩,可選擇「添寧PROskin敢動褲」-3種不同吸收力,可依據長輩的失禁發生頻率、嚴重程度以及使用時機做選擇,無痕貼身、瞬吸乾爽、透氣親膚的三大特點讓長輩舒適感升級,長時間穿著也不悶熱、不溼黏。而「添寧敢動褲」除了外觀及使用方式跟內褲無異,長輩接受度高,能讓長輩自行穿脫找回他們的自主權、尊嚴感,有助於失智長輩維持生活自立、延緩退化,同時也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針對後期行動力退化的失智長輩,可選擇「添寧PROskin透氣乾爽紙尿褲」-長效吸收搭配100%透氣材質,維持長輩皮膚乾爽透氣,避免發生惱人的失禁性皮膚炎,同時採用魔鬼氈黏貼,照護更換更輕鬆。了解更多資訊:添寧敢動褲體驗索取>>https://lihi1.com/m00ur
-
2022-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年輕疫苗受害救濟 少女打BNT引發心肌炎核予3百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8月11日召開第185次會議紀錄,共審查70案,其中13案核予救濟,包括AZ共9案,BNT共2案,莫德納和高端各1案。這次救濟金額最高者為桃園市一名10多歲郭姓少女,接種後11日有符合心肌炎診斷之症狀,血液檢驗與影像檢查結果亦相符,核予救濟金300萬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案為BNT及所有廠牌疫苗當中,最年輕獲得救濟的個案。會議紀錄記載,郭姓少女接種疫苗11日後發生發燒、喉嚨痛及頭痛等症狀,心臟超音波顯示心收縮功能下降,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心衰竭,心電圖顯示三度房室傳導障礙,磁振造影檢查顯示心肌炎變化。專家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臨床表現符合心肌炎診斷,惟症狀發生時間與接種疫苗後較常發生心肌炎之合理時間不符,但仍無法確定與接種BNT之關聯性,故核予救濟金300萬元。另一名接種BNT後獲得救濟之新北個案,為接種16日後出現心肌酵素短暫微幅上升,檢驗結果與影像與心肌炎臨床表現不符,但因無法確定與疫苗接種之關聯,核予救濟金2萬元。接種AZ獲得救濟的案件中,這次最高金額為50萬元,為一台南市白姓個案,接種9日後昏睡一周、意識改變、尿失禁,影像檢查發現疑似急性瀰漫性腦脊髓炎,醫師診斷為字體自體免疫發炎性腦炎,因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相關,核予救濟金50萬元。接種AZ獲得救濟金額次之為30萬元,北市連姓個案接種後22天出現疑似心肌梗塞症狀、失去意識,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為急性肺栓塞。考量個案除糖尿病外,沒有其他易造成血栓之危險因子,故核予救濟金30萬元。台中市歐姓個案接種後18天發生左側膕靜脈深層血栓,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核予救濟金20萬元。高雄市王姓個案接種AZ隔日呼吸困難、心跳停止,心電圖顯示為心室顫動,因無法排除過敏休克之可能,核予救濟金18萬元。其餘獲得救濟金的個案還有桃園市郭姓個案,接種AZ後因胸痛腿痛就醫,發現血小板下降,核予救濟金4萬元;雲林縣劉姓個案,接種AZ後全身紅疹、血小板稍降,核予救濟金1萬5000元;雲林縣王姓個案接種AZ後局部急性尋麻疹合併水泡,核予救濟金1萬5000元;嘉義市蘇姓個案接種AZ後出現過敏反應,核予救濟金1萬元;北市尤姓個案接種AZ後發生肺炎、肺栓塞,核予救濟金1萬元。其他疫苗部分,彰化縣陳姓個案接種莫德納後40分鐘出現頭痛、眼痛、吞嚥困難、呼吸喘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為過敏姓咽喉水腫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核予救濟金2萬5000元。台南市陳姓個案接種高端10分鐘後出現呼吸急促、頭暈、全身虛弱、紅疹等症狀送醫住院治療,無法確定與疫苗之關聯姓,核予救濟金5000元。
-
2022-08-17 醫療.皮膚
比酷刑還慘! 年輕宵夜場老闆2年3次「皮蛇」痛不欲生
台中開業醫師施勝桓今天說,一名30歲宵夜場小火鍋店老闆二年內罹患三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腰部大面積水泡加上神經痛讓他痛不欲生,想用帶狀皰疹疫苗,卻因「太年輕」不適用,難擺脫皮蛇上身命運。患者近期得知有新疫苗上市,18歲以上免疫力欠佳者也可以使用,躍躍欲試。施勝桓說,時序入秋,季節交替,加上許多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康復後免疫力變差,近日收治多名帶狀皰疹病患,其中有30歲男子就醫時掀開上衣,腰部大片水泡如護腰般纏繞,有些水泡更已破掉、紅腫,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症狀才得到舒緩。這名老闆表示,他因為工作關係,日夜顛倒、過度勞累,睡眠品質差,帶狀皰疹近兩年三度發作,伴隨的神經痛像電擊或鑽骨一般,痛苦不已。他也曾考量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但因「太年輕」不適用。另一名75歲老翁第一次得帶狀皰疹,身上同時有水泡、結痂、滲出液、膿疱四種表現,夜不成眠,伴隨像電擊或鑽骨般疼痛,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症狀才得到舒緩。施勝桓說,帶狀皰疹一年四季都可能發作,約30%的人會得到,致病的原因是曾罹患水痘,病毒藏在神經節裡,一旦免疫力欠佳時,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有角膜發炎失明、尿失禁案例,得過水痘者約50%會得帶狀皰疹,最佳預防方式就是打疫苗預防水痘,若曾罹患水痘最佳的預防方式為打帶狀皰疹疫苗。施勝桓指出,國內上市的帶狀皰疹疫苗適應症在50歲以上,像30歲男病患一再復發,因年齡不符並不適用;近期有新的疫苗上市,18歲以上免疫力欠佳者也可以使用,且防護力達九成以上,對於帶狀皰疹發作以後的神經痛預防的效果接近100%,他建議這名30歲男病患可接種新的疫苗預防。
-
2022-08-14 醫療.婦產科
火山族、熊貓族、暴龍族 更年期也能平穩活躍
現代女性追求好的生活品質,當出現類似更年期症狀時,多會尋求治療,醫師表示,若確診為更年期且影響生活,除了採藥物緩解,同時可使用荷爾蒙補充品改善症狀。面對更年期觀念逐漸改變,女性有不適症狀多不再隱忍。如何判斷女性更年期到來?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說,女性停經必須在排除懷孕下,超過一年月經沒來,並經抽血檢驗濾泡刺激素、雌激素,同時研判臨床症狀即可診斷。近年來,女性對更年期的態度、觀念已有轉變。陳保仁說,過去女性停經後,多會隱忍四到五年後,也就是約55歲時,症狀極度不適時才會就醫;但現在許多女性高階主管、知識份子,因更年期造成情緒不穩、睡眠障礙等,影響工作或親密關係,而提早在50至52歲尋求治療。尿失禁、陰道乾澀都有改善方式,可依症狀給予個人化治療。陳保仁以更年期常有的尿失禁、頻尿、急尿、泌尿道感染等困擾舉例,在過去,50多歲女性可能已很少出門,即便有此困擾也影響不大;但現在50多歲女子的生活、旅遊仍十分活躍,如果不解決尿失禁,除了生活品質之外,還可能影響尊嚴。而陰道乾澀問題也會影響與伴侶的親密關係,陳保仁說,只要經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後,尿失禁等已不是問題,親密關係更不再是「苦差事」,還可以享受其中。女性更年期症狀主要是缺乏女性荷爾蒙所致,陳保仁說,為改善症狀需給予荷爾蒙藥物,雖然藥物可改善更年期整體不適症狀,但更年期症狀多元,目前治療多依個人 不同需求給予個人化治療。如熱潮紅的「火山族」可以使用藥物緩解;但陰道乾澀的「乾太太族」應多合併潤滑或是保濕保養品等整體協助;而有睡眠困擾的「熊貓族」建議藉由運動達到舒緩放鬆目的;有情緒困擾的「暴龍族」則要搭配情緒管理等治療。情緒變化影響職場生活,積極就醫可穩定症狀。陳保仁臨床曾收治一名50多歲女性主管,因熱潮紅、情緒不佳,因為主導創意性工作,因此無法專注業務。問診發現,女主管不適症狀已有一年多,但因擔心服藥對身體不好或有風險,遲遲不就醫。但身體愈來愈不舒服,自覺應該要認真面對,經荷爾蒙藥物治療,兩周後熱潮紅、情緒不佳明顯改善,一個月後症狀穩定,又回復到創意女王的狀態。另一名52歲女性主管,以往個性和善,對待員工有如媽媽一樣和藹可親,但更年期後,情緒易怒,當員工做不好,就會拍桌子、罵人,經藥物治療一個月後,情緒明顯好轉,員工因此共同寫了一封感謝信給陳保仁,感謝他把「熟悉的主管找回來了」。補充荷爾蒙須經專業診斷,相關補充品須慎選合格商品。陳保仁表示,臨床上有些人對荷爾蒙藥物有疑慮,不願意服用;有些則是停經已超過10年,繼續服藥可能增加血栓等風險,須與專業醫師討論;有些則是停經後無症狀,或是希望延後停經的女性,可以採用荷爾蒙類似物補充品,以填補藥物空間。他說,如大豆異黃酮、蜂王乳等補充品,成分包含蛋白質、果糖及抗氧化物質等,可幫助抗老、抗衰及改善代謝。有研究顯示,此類補充品依個人體質不同,約可改善女性更年期症狀五至八成,降低情緒、睡眠等困擾,也能改善血糖、血管疾病及乾眼症等。特別是蜂王乳含有40種以上的營養素,包括完整的胺基酸、維生素B群、鈣、鐵、礦物質、脂質、碳水化合物,以及獨特的癸烯酸。陳保仁表示,癸烯酸是蜂王乳獨有的成分,且具有殺菌力,其多寡是判斷蜂王乳好壞的標準,但美中不足的是,癸烯酸非常容易氧化,為了避免這點,在產品的選擇上推薦含有抗氧化的成分,像是芝麻素,才能確保攝取完整的蜂王乳營養。他說,芝麻素的好處可不只有抗氧化,還能幫助入睡,特別適合有失眠煩惱的更年期女性做為補充成分。陳保仁建議,挑選保健食品時選擇多數合法規範的大品牌以及有論文支持成分的產品,挑選複方成分時,除了上述的抗氧化成分外,維生素D及維生素E也是更年期女性所需的營養素,可以依個人需求試試,讓自己活得更好、更有品質。另外,陳保仁特別提醒,吃任何補充品,也要考慮劑量。有些人會擔心藥物或是補充品是否會養大子宮肌瘤,他認為單純食物或一般補充品不太可能養大子宮肌瘤,無須過度憂慮。女性更年期後,若有不適症狀就要尋求治療,如果沒有症狀,就是好好養生,定時定量、適當補充營養素。定期做乳房攝影、骨質密度等健康檢查,健康迎接50、60歲的第三人生,以及70、80歲的第四人生。
-
2022-08-14 醫療.婦產科
女性更年期讓4疾病風險大增 醫師教你如何及早存好本錢預防
大部分女性在50歲前後流失荷爾蒙,進入更年期,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胸悶、睡不好等症狀,隨著年紀增長,甚至出現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等。醫師建議,養成運動習慣、健康飲食,可多補充鈣質食品,定期健康檢查,只要存好「健康儲蓄」,到了老年疾病就不易找上門。門諾醫院產科主任醫師蔡啟智說,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在短期內,約有七、八成的人會出現更年期症候群;過了三、五年,隨著荷爾蒙減少,女性泌尿道、陰道乾澀,性欲減退之外,還會有頻尿、漏尿,易造成尿道感染;更年期十年後,容易會有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等。1. 骨質疏鬆症含鈣飲食加運動補強,才能及早存骨本。蔡啟智說,一般人的骨質最高峰落在35歲左右,35歲過後骨質就開始每年下降1%。不同於男性緩慢下降,女性在停經後,每年骨質下降3%至5%,可能造成嚴重的骨質疏鬆、腰痠背痛、骨頭痠痛等。想要預防骨質疏鬆,除了適量補充含鈣食物如小魚乾、牛奶、燕麥奶、海菜及芥菜等,有必要時可補充鈣片;也記得要運動,像是快走、爬樓梯、跳繩,適時曬點太陽,若體力許可,還能到健身房重訓,存好「骨本」,就不怕骨質疏鬆。高雄市大同醫院婦產科醫師徐昕宜建議,邁入中年的女性平日晨起可喝牛奶、芝麻穀飲,中午吃點豆干、油豆腐,下午吃點小魚乾配堅果,盡量補鈣,存骨本。再者趁早晚太陽不大時,穿短袖、短褲至戶外運動半小時,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幫助人體吸收鈣、鎂及磷酸鹽。2. 心血管疾病更年期十年後,失去荷爾蒙保護,心血管疾病易上身。在更年期易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方面,蔡啟智表示,女性荷爾蒙有抗氧化,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避免血管硬化,但更年期約十年後,荷爾蒙消失,就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階段。預防心血管疾病,不外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特別注意身體警訊,若經常感到肩膀、背部疼痛、惡心嘔吐、氣喘、難以入眠或腸胃道問題,必須就醫治療,並培養一、兩年做一次健康檢查的觀念。3. 肥胖問題中高強度有氧運動,能增加肌力也能保持骨質。在女性荷爾蒙減少、新陳代謝率降低的情況下,更年期女性身材容易肥胖。蔡啟智說,高澱粉、高糖食物少吃,烹調盡量採清蒸、水煮、燉或涼拌等少油方式,咖啡與茶適量,並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可找營養師做進一步的諮詢。由於骨質流失快,再加上體力逐漸減退,因此運動方式不宜過度劇烈,每天進行30到60分鐘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快走、有氧舞蹈、騎腳踏車或慢跑。在專業的指導下,建議每周要有兩天重量訓練,增加肌肉能消耗熱量,又能讓骨本不會流失那麼快。要是病患難以靠上述方式解決更年期症狀,醫師會適量開立荷爾蒙藥物,補充流失的荷爾蒙,但除非症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醫師會謹慎評估是否需使用藥物。4. 尿失禁漏尿易引起尿道感染,症狀輕微者可做「凱格爾運動」改善。更年期女性除了有骨鬆、心血管疾病風險外,擾人的「漏尿」更是女性不敢說的祕密。有的人爬樓梯、開心大笑、咳嗽,下體就濕成一片,蔡啟智表示,漏尿容易讓尿道感染,不能因為不好意思就醫,就放著不管。他建議,若漏尿還算輕微,可自己在家練習「凱格爾運動」,想像尿尿到一半暫停,用到阻止尿液流動的肌肉,藉由重複縮放部分的骨盆底肌肉,減少漏尿問題;若漏尿嚴重影響生活,一定要就醫,現在有電磁波、雷射等方式,也有尿道懸吊手術,幫助解決女性難言之隱。更年期早到 健康一定比較差?更年期提早報到的人,身體狀況一定比較差嗎?蔡啟智提及,曾遇過一名女性41歲就停經,比一般人提早約10年進入更年期,並不一定是身體出狀況,而是每個人的體質、生活習慣不同,停經的年齡也會不一樣。如果維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即使是更年期提早,身體狀況不一定比晚進入更年期的人差,只要提早或及時「存好健康本錢」,歲數增長也不用擔心疾病入侵。
-
2022-06-28 醫療.婦產科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
嘉義40歲婦人小梅已自然產2個孩子,卻長期頻尿、漏尿造成餐飲工作上的困擾,但多次到婦科體檢、檢查尿液都沒異常,再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嘗試陰道雷射療程,婦科醫師羅如君指出,女性可能因生產、更年期等造成陰道鬆弛漏尿,做雷射有效使陰道緊縮,婦人經兩次療程症狀已改善。羅如君表示,陰道由肌肉組成,各年齡層女性若肌力不足、膠原蛋白流失或賀爾蒙降低,感覺性行為時陰道不夠潤滑、無法明顯感受陰道彈性或肌肉收縮時,就可能有輕度至中度的陰道鬆弛,或更年期陰道萎縮現象,一旦用力咳嗽、抬重物會漏尿,或稍微大笑或爬樓梯就會漏尿,可能分別是輕度、中度的尿失禁,此外,24小時內需排尿超過8次、或夜間睡眠期需排尿超過1次,屬於輕中度頻尿及夜尿。羅如君說,據統計,年過50歲的女性陰道鬆弛的盛行率約30%至76%,也會因生產、更年期或老化造成的陰道鬆弛而漏尿,此時除了做陰道緊實運動外,經醫師評估後實施陰道雷射手術也是一道解方。羅如君解釋,陰道雷射治療是使用一種稱為G緊雷射(Fotona婦克漏黛娜雷射系統)的無創傷私密處雷射手術,利用超長脈衝技術(Smooth mode),與2940奈米鉺雅克雷射的光熱能,能讓鬆弛的陰道內壁產生膠原蛋白新生重組、刺激骨盆內筋膜層,使尿道和膀胱上壁肌肉拉緊收縮,15分鐘療程就可以刺激陰道周邊膠原蛋白再生、活化胞層,有效使陰道緊縮、改善漏尿並有外陰部美白功效,不過懷孕中、有出血症狀、正在接受陰道發炎感染治療及化學或放射線治療者並不適合。
-
2022-06-22 焦點.健康知識+
醫親揭女性小便「正確方式」 網驚:已經錯很久了
日常生活中,女性同胞相較於男性有許多不方便之處,其中上廁所就是一例。基於衛生上的顧慮,女性外出上廁所,多會選擇蹲式馬桶,但對年長者來說,蹲式馬桶會造成站不起來的困擾;另一則是女性如果上廁所的姿勢錯誤,不僅排尿排不乾淨,嚴重一點可能會導致排尿障礙、尿失禁或是尿道感染等困擾。多數女性都習慣雙腳併攏坐著上廁所,其實這是錯誤的姿勢,一位美國婦產科醫師分享短片示範「女性上廁所的正確方式」。美國婦產科醫師特瑞莎‧愛琳(Teresa Irwin)在抖音拍攝影片分享,指出多數女性被教導要雙腳併攏好好坐在馬桶上如廁,不過這個姿勢對女性的身體而言是錯誤的,這個姿勢會讓會陰部位的肌肉產生壓力,很容易尿不乾淨,尿液也會殘留在膀胱裡。特瑞莎表示,長期用錯誤姿勢上廁所,恐導致尿失禁、排尿障礙,甚至於造成尿道反覆感染發炎,嚴重一點可能引發腎衰竭。特瑞莎也親自示範女性正確上廁所的姿勢,坐在馬桶上後,要「像男性牛仔一樣,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然後將雙手肘靠在大腿膝蓋上,身體自然前傾,順其自然尿出來,就能將體內的尿液排乾淨」。 @dr.teresa.irwin Revisiting the basics of proper peeing before we get into sexual wellness month! #readyforvalentinesday ♬ original sound - Dr. Teresa Irwin
-
2022-06-13 養生.更年期變化
睡到半夜常熱醒、一點小事就暴躁…飲食攝取3大營養素 舒緩更年期不適
● 更年期常發生於45到55歲●吃對食物能緩解不適症狀● 服用保健食品應諮詢專業人員「最近睡到半夜常熱醒,是更年期來了嗎?」「一點點小事就讓我暴躁或陷入低潮,到底是怎麼了?」惱人的身體變化、情緒反應,都是更年期的徵兆!女性步入中年後,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更年期到來,最常見盜汗、熱潮紅、心悸、睡眠障礙、情緒沮喪、煩躁易怒、頻尿、皮膚乾燥、腰痠背痛、容易疲倦等症狀。用天然食物補充雌激素更年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女性大約在45到55歲左右,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到最後月經完全停止。這段時期受到雌激素下降影響,身體會產生許多變化,不僅生理不適,心理壓力也隨之而來。營養師徐佳靖表示,可以飲食調理來舒緩各種症狀,尤其是補充鈣質、天然雌激素,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徐佳靖說,更年期的症狀,大致可歸類為神經血管、精神心理、泌尿道異常、皮膚乾燥等類別,藉由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順勢為未來打下健康的基礎。若出現盜汗、熱潮紅、心悸等症狀,屬於神經血管問題,建議可多食用豆類、乳製品、香蕉、堅果類等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並且攝取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穩定。選擇複方維他命助吸收如果有睡眠障礙及情緒不穩定症狀,則要補充鈣、鎂來幫助入眠,睡飽了精神狀況自然佳。徐佳靖說,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建議可以多吃五穀雜糧、深綠色蔬菜,以對抗身體發炎;食用小魚乾、紫菜、牛奶、豆製品等,可以補充鈣質。若要補充鈣、鎂保健食品,應選擇複方維他命,提升互相加乘的功效,亦能讓酵素多元分解及吸收。頻尿、尿失禁、膀胱發炎是婦女最難以啟齒的困擾,除了吃蔓越莓,補充益生菌有助於維持泌尿道的菌叢生態,以及陰道的酸鹼值。徐佳靖建議,多吃富含大量益生菌的大蒜、味噌、泡菜等發酵食物,不僅能提升免疫力,還能預防泌尿道感染。另外,多喝水,多吃亞麻籽、豆製品、水果、堅果類食物,可以幫助增加雌激素,改善陰道乾澀。保健食品諮詢專業醫師徐佳靖提醒,蜂王乳屬於動物性荷爾蒙,食用前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婦科疾病;月見草油則會影響抗凝血劑、精神科的藥物,要洽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注意劑量。少了雌激素的保護,更年期會引起身心不適,也會引發身體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應及早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護心又保骨。
-
2022-06-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時間重訓、深蹲?婦產科醫提醒當心提肛肌發炎
●長時間重訓、深蹲,小心提肛肌發炎●主要症狀是下腹部或骨盆疼痛●長期疼痛易造成患者焦慮、憂鬱和失眠27歲劉姓女子下腹部常感覺疼痛,一咳嗽就輕微尿失禁,初次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但她未生過小孩,也沒有動過骨盆腔手術,醫師懷疑罹病原因不單純,內診才發現竟是難診斷的「提肛肌筋膜炎」。進一步問診才知原來她著迷重訓,特別是背槓深蹲,身高155公分的她,常背60公斤的重量深蹲,長時間下來,導致提肛肌發炎而不自知。健身風氣盛 筋膜炎患者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任金宏諺表示,隨著健身風氣愈來愈興盛,近幾年罹患提肛肌筋膜炎的人愈來愈多,由於症狀表現常以骨盆腔疼痛為主,易被誤診是子宮、卵巢病變等問題,若服用一個月的抗生素或是超音波檢查沒有問題,就得懷疑可能是患有提肛肌筋膜炎。金宏諺指出,提肛肌筋膜炎又被稱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與其他部位的筋膜炎相同,舉凡有肌肉的地方都可能發生筋膜炎,最常見發生部位在足底、肩頸等處。金宏諺表示,從腹部來看,恥骨正上方的位置是子宮及卵巢,而腹股溝下方的位置則是提肛肌。當提肛肌肌肉疼痛時,病人主要的臨床症狀就是下腹部或骨盆區域疼痛,這種疼痛會輻射到大腿股骨、大腿內側、外陰部、後背尾椎等區域。影響排尿 可能頻尿、殘尿感也因為提肛肌對於排尿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出現頻尿、殘尿感、下墜感、尿道痠痛感、脹尿時下腹痠痛等狀況,有些女性則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因此,許多患者初期會奔走於骨科、復健科、感染科、婦女泌尿專科等科別看診,一開始大多會被誤以為是骨盆腔發炎,或是尿道發炎。嚴重時 可採溫熱水坐浴金宏諺指出,如果長時間服用抗生素治療,症狀仍舊沒有改善,可能就要懷疑是提肛肌筋膜炎問題。過去醫界顯少提及提肛肌筋膜炎,也讓患者可能長時間被誤診,長期的疼痛,進而造成病人的焦慮、憂鬱和失眠。根據統計,超過半年以上的疼痛或泌尿道的症狀,容易引起病人的身心問題,尤其焦慮、憂鬱等精神的緊張又加重疼痛和失禁等症狀。提肛肌筋膜炎的治療方式,金宏諺表示,主要是給予肌肉鬆弛劑以及止痛藥,較為嚴重時,可採取溫熱水坐浴,由於情緒會增加提肛肌筋膜炎的嚴重度,生活作息也需要一併調整。有些患者長時間因為提肛肌筋膜炎的疼痛所苦,無法好好入睡,會與身心科醫師會診,開立安眠藥等協助舒緩症狀。發作原因 與過度用力有關金宏諺指出,提肛肌筋膜炎會反覆發作,調整作息與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治療環節。由於造成提肛肌筋膜炎與過度用力有關,像過度深蹲、過度用力排便、產後過度練習縮肛運動,或是練習核心肌群時用錯力量,都可能引發提肛肌筋膜炎,他提醒,當骨盆出現慢性疼痛時,除了考量一般的婦科疾病外,也可能是提肛肌筋膜炎惹的禍。
-
2022-04-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站2分鐘尿不出 男子攝護腺肥大壓迫尿道靠這招一勞永逸
新竹60歲郭姓男子患有心血管疾病,曾有心絞痛、心律不整病史,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壓達20年,有抽菸習慣,慢性病控制穩當。近來發現自己排尿不順、小便遲緩,站了許久都尿不出來,經醫師診斷後,原來是攝護腺肥大壓迫尿道釀禍,經泌尿外科醫師會診心臟內科醫師,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後,施予「內視鏡鈥雷射攝護腺剜除術」,術後不僅根治排尿障礙,沒有留下後遺症,隔天即出院返家。東元綜合醫院泌尿中心劉兆漢主任說,郭姓男子曾放過心臟支架,有長期慢性疾病,服用攝護腺肥大預防藥物長達10年,藥物已無法有效控制攝護腺肥大問題,建議執行新式「內視鏡鈥雷射剜除術」較能一勞永逸,但執行手術需要暫停心血管疾病服用的抗凝血劑,為了將手術風險降到最低,同步會診心臟內科醫師,跨科合作調整用藥、追蹤病情,最終手術非常成功,也終結他的男性「長壽病」。劉兆漢醫師解釋,良性攝護腺肥大症是50歲以上的男人常見的泌尿道疾病。「攝護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腺體,猶如乒乓球大小,功能與維持精子的活動力有關。因為它位在膀胱排尿的出口並且包圍著尿道,當尿道周圍腺體增生逐漸變大,而朝向纖維囊增生,並阻塞尿道及膀胱出口,使尿流受阻,造成排尿困難,進而誘發輸尿管水腫、水腎及尿瀦留,容易導致尿路感染和結石。劉兆漢醫師表示,攝護腺和肥大的增生組織就像「一顆柑橘」,新式的「內視鏡鈥雷射攝護腺剜除術」,能利用雷射刀,沿著果皮(攝護腺)和果肉(增生組織)之間的界線,以氣化切割增生組織,相較傳統手術,能切除得更乾淨、出血量更少、術後攝護腺幾乎不再增生。劉兆漢醫師也提醒,手術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副作用,在手術過程中,必須完整保留尿道外的擴約肌,否則可能導致尿失禁;若傷及膀胱肌肉開口,可能影響排尿途徑,導致尿不出來,因此尋找經驗豐富和手術專業的醫師尤其重要。攝護腺肥大雖然是一種良性瘤,但會帶來尿路發炎、尿路阻塞,或腎功能不良的併發症,若有排尿不正常,應即早就醫診斷治療,來提升日常生活品質。若男性有以下症狀,須留意可能有攝護腺肥大問題:1. 解尿遲疑:小便必須等一會才能解出來,有時甚至1至2分鐘還解不出來。2. 頻尿及夜尿:排尿的次數增加,晚上必須起來小便好幾次。3. 尿流變細而且微弱無力:有時小便會中斷,要分好幾次才能解完。4. 滴尿:小便到最後,還滴滴答答的,流下一些無法解完的餘尿。5. 急性尿瀦留:完全解不出小便。6. 血尿:小便呈淡紅色,仍因用力解尿,將微血管撐破所致。7. 急性尿失禁:來不及到廁所,小便就自動出來了。
-
2022-03-25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如何面對阿嬤失智身體臭?媽媽這一句話,她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近20%為65歲以上長者,而失智率盛行率為4.97%,推估65歲以上近13萬老年人患失智症。若家中有失智長輩,照顧壓力多落在中生代兒女身上,經濟、照顧雙重壓力下喘不過氣。台灣失智症協會近年發現,越來越多「孫字輩」參與失智照顧,分擔上一代的照顧負擔。從小由外婆帶大的張雅晴,看著外婆從社交活躍,到外公去世後變得容易埋怨、不出門,成天關窗不開燈,坐在電視前發呆,不時怒罵媽媽、舅舅,無論是光線或整體氣氛都黑暗。外婆因患糖尿病,必須按時施打胰島素,卻時常忘記或重複施打,導致血糖忽高忽低,也常常問重複話,經檢查確診為血管型失智症。後幾年外婆到失智症協會瑞智學堂上課,加上血糖控制,維持中度失智症沒有再惡化。身為失智症患者家屬,張雅晴說,當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孫輩通常不是第一線面對,上頭還有父母親先行照顧。隨著長輩年紀越大,外觀、行為出現變化、身體也有味道,與小時候對外婆的印象有落差,也多少會害怕、不想面對。有一次母親告訴她,當覺得照顧到不耐煩、很累時,「就把這次當最後一次」,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因此,張雅晴建議孫輩們面對照顧失智長輩,可採取「三不一要」:不害怕,不嫌棄,不計較,要耐心。雖然長輩失智會重複說話、講話變無聊、尿失禁或隨地大小便、身上有異味,但不要害怕或嫌棄長輩,不要傷了長輩自尊心,也不要計較過去紛擾,嘗試專注當下,將長輩當作小朋友照顧,雖然華人社會中,愛說出口會有些害羞,「反正失智長輩下秒就忘,也不用害羞」,呼籲後輩把握時間,不要後悔。同樣是失智症家屬的黃惠汶,外婆患失智症、父親則罹癌,自己孩子是第四代,有時會想躲長輩,但她認為教育很重要,必須讓孩子了解生病這件事,像帶著孩子幫自己的父親按摩腳底,潛移默化轉換觀念。失智症家屬王譯慧分享,雖阿嬤失智、吃飯會掉飯粒,但全家人一樣如常同桌吃飯,對阿公、阿嬤的態度一如繼往,並帶小小孩讀繪本了解失智症,讓祖孫維持互動。台灣失智症協會昨舉辦記憶咖啡講座,主題為「共譜美好回憶-讓金孫一起照護失智長輩」。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許多父母親不願讓孫輩照顧失智長輩,認為子女應該好好上班、唸書,但聽到孫輩分享的祖孫互動相當感動,年輕人也有不同方式可以和阿公阿嬤交流。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會長邱淑明認為,照顧失智症很辛苦,孫輩願意去了解失智症、去陪伴,充分顯現「愛要及時說出口」。
-
2022-02-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媽開腎結石手術卻心跳停止,為了救命可能終身洗腎!面對醫師你該怎麼做?一位醫師的親身體悟
在醫療現場,病人與醫師其實是種以苦難相連的生命共同體。面對無法重來的醫療歷程,可以如何做得更好、避免併發症?郭漢崇醫師將一張張病歷,化為一則則故事;「以病為師」,道盡他身為外科醫師對生命的深刻體悟。編按: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暨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行醫超過30年,一位站在第一線的外科醫師省思:手術併發症,真的無法避免?一旦發生併發症,又該怎麼辦?如何面對病人、家屬的責難?當自己、家人成為病人,是怎樣的心情?32年前,郭漢崇離開臺大醫院到花蓮慈濟醫院任職。在這裡成為第一線的泌尿科專科醫師,負責東部地區民眾泌尿系統的健康。當然郭漢崇手邊也累積許多困難病例,沒有辦法推辭,也無法將他們往臺北送,必須親自面對病人,一一的解決病痛。〈一起把媽媽救回來〉「郭醫師你聽我講,你真的不能太忙,你一天開那麼多刀,怎麼有辦法顧每一個病人呢?以後要改進知道嗎?」秀美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講了這些話,我緊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我知道了,你安心,我一定會好好的把你治好,你安心喔!要加油。」我慢慢退出病床旁邊的急救圈,讓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和護理人員靠近秀美,他們繼續對秀美實施該有的治療。給她氧氣,在她的右頸部插上中央靜脈輸液管線,並且注射大量強心劑、碳酸氫鈉,以及氯化鈣,來穩定她的酸中毒和心跳不穩定。就在大家手忙腳亂穩定秀美的生命跡象時,我注意到病床旁邊的生命徵象記錄器顯示, 秀美的心跳愈來愈快,每分鐘高達一百四十幾下,但心跳的強度卻愈來愈弱,而且不時出現不整脈 ,以及不正常的心臟收縮。血氧濃度也從剛來急救室的百分之九十,漸漸下降到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我馬上告訴外科急救室的陳醫師說:「可能要插管比較安全。」於是陳醫師囑咐護理人員準備氣管插管。怎麼會突然間就停止心跳?我們幫秀美打了鎮定劑方便插管,突然間,心跳就變得亂跳起來,出現心室顫動和心搏過速的現象。這顯示心臟即將進入無法代償,接下來就會造成心跳停止,病人會因而死亡。陳醫師立即將氣管內管插好。這個時候心跳戛然停止,記錄器上心跳成一直線。一群人立即將病人的衣服拉開,開始實施體外心臟按摩。強烈的胸部擠壓按摩聲在空氣中瀰漫著,大家屏住呼吸、非常緊張。一旁的心搏復甦器、電擊器也已經準備好了,壓了一分鐘,看心跳還是沒有恢復。因此,急救室的醫師立即施予心臟體外電擊。當高伏特的電流傳過秀美的心臟以及身體,她的整個軀體跳了起來,心臟跳了幾下又停止。於是醫師們只好再輪流進行體外心臟按摩,並且按照一定的時間注射強心劑和碳酸氫鈉,來穩定酸鹼平衡,讓身體裡的細胞維持恆定。我在一旁看著急救室的醫護人員急救了大概五分鐘,心頭一涼,怎麼會這樣?但是我必須撐下去。所以我一個人走到外科急救室外,對秀美的丈夫和小女兒說:「情況很不樂觀,秀美剛剛心跳停止,我們正在急救中,不知道能不能拉得回來。」秀美的丈夫神情非常倉皇,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嘴唇顫抖。他拉著我的手說:「郭醫師,怎麼會這樣子?剛剛從電腦斷層室檢查回來,一路上我握著她的手還是溫暖的,怎麼會突然間就心跳停止呢?你一定要救救她,你要救救她。」我點點頭說:「我們一定會盡力,你放心,在這邊坐著休息一下,通知孩子們趕快過來陪一下媽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最後一面,但是我們一定會盡力。」就這樣,我逃離了與秀美先生和她女兒見面的現場,回到外科加護病房,並且參與秀美的急救工作。急救進行了十五分鐘,當陳醫師放開手,發現秀美的心跳回來了,而且非常強。我握住秀美的手,心中默默的禱告著:「秀美你要撐下去,旁邊的我們都在努力著,病房外面有你的先生,還有在路上趕來的女兒們,他們都會陪著你一起渡過這個難關,你要堅強撐下去。」我不知道秀美能不能聽到我心中吶喊的這幾句話,但是看著記錄器上她那強而有力的規則心跳,我漸漸的安心,秀美應該有機會可以活下去了。病人第二次進行腎造瘻取石術這是發生在2018年1月的一個星期二。秀美是我的老病人,她在2017年5月,曾經因為右側腎結石到門診,我幫她進行了經皮腎造瘻手術,將她的結石拿得很乾淨。此後,秀美因為有一些風濕性關節炎以及C型肝炎,同時在院內的風濕免疫科以及外科接受進一步治療。秀美的身體十分硬朗、個性活潑,住在臺東成功的小鎮;她喜歡交朋友,參加地區的社團活動,是一個非常好動的中年婦女。因為住在成功,不方便常常來花蓮返診,所以當秀美在去年一月回到門診追蹤檢查時,赫然發現她的腎臟又長出另外一顆結石。而這顆石頭伴隨著腎臟輕微的發炎,讓她常覺得右腰有點痠痛。秀美因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和治療的關係,腎功能不是很好,所以她很擔心這顆結石會造成她腎臟出口阻塞而影響腎功能,因此,她到我的門診,希望能夠像以前一樣用手術方式取出結石。經皮腎造瘻取石術在泌尿科醫師而言,是例行的手術方式。由於結石太大,無法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是經尿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來處理。所以,必須從腰部,在超音波指引下先做造瘻,再從這個造瘻口取出結石。這種手術是每位泌尿專科醫師應該要會,而且做得很好的。不過這種手術也潛藏著一些可能的併發症。例如,病人如果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不佳,手術後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出血;或是病人有細菌性的腎盂腎炎,在沒有控制好的時候,就貿然接受手術,手術當中可能會使細菌擴散到全身,而引發細菌性敗血症。當然手術當中也可能因為麻醉或其他的因素,導致一些併發症,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預防,但是不希望發生的。雖然如此,手術做多了,還是難免會碰到一些併發症。不過在手術之後,仔細觀察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其實併發症都可以很快解決,不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腎臟結石手術卻心跳停止,少見且不妙就在秀美從急診室的電腦斷層檢查送回外科加護病房,大家開始準備幫她做緊急處置的時候,她居然發生了心跳停止的嚴重狀況。這種心跳停止的狀況,可能是來自於出血後,大量輸液所產生的心肺功能代償失調;第二個可能是大量且快速的輸血,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臟跳動不穩定,而產生的心跳停止。不過,當心跳停止的時候常常會造成全身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造成嚴重缺氧、組織壞死,加深酸中毒的危機。雖然在第一時間有氣管插管輸送氧氣,以及體外心臟按摩和電擊,讓心臟功能恢復了過來。但是十五分鐘的缺氧,卻使得腦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我們檢查了秀美的瞳孔,發現已經兩側都放大,對光沒有反應,我心裡暗叫一聲:「不妙!」但看著她強而有力的心臟跳動,又不禁期望秀美還是有機會可以活下去。畢竟一個腎臟結石的手術,造成這樣子的心跳停止的後果是非常少見,而且不應該發生的。但是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就必須全力搶救。此後的十四天,我與秀美和她的家人成為生命共同體,我們一起努力搶救秀美,把她從鬼門關裡拉回來。在這十四天的奮鬥過程當中,每一天都像一年那麼的長,每一分鐘都讓我們的內心交戰,受盡了苦難。但回想起來,卻是無比的甘甜。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姊妹倆聽到媽媽有這種劇烈的變化,都非常震驚,也無法接受。在加護病房外面見到我,姊姊劈頭就一直逼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耐心的把整個治療過程,還有可能的發生情形說明了一遍,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病情會急轉直下。一般的情況都是可以控制,但秀美突然的心跳停止,卻讓我們措手不及,也無法了解真正的原因。現在只能就所知道的狀況趕緊補救,並且盡量補足我們可以修復的地方,期待狀況穩定,能夠讓她存活下來。妹妹珮玟倒是非常冷靜,她聽完我講的話後跟我說:「郭醫師,媽媽那麼相信你,我相信她一定很有自信。我也相信你一定是她可以依靠的人,我會堅定的支持你對媽媽所做的一切治療。請你放心,也請你要注意保重身體。因為你不能累倒,你一累倒,媽媽就沒有人可以依靠了。請你務必要好好休息,這樣才會有精神仔細的照顧媽媽。」聽了珮玟這一番話,我心裡其實非常慚愧。我們一定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時間過得很慢,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擔心秀美的身體有劇烈的變化。但是秀美的心跳卻非常穩定,血壓沒有什麼變化,倒是腹脹的情形愈來愈嚴重。那一夜我無法成眠,累到閉一下眼小睡一番,夢中老是夢到秀美腎結石手術的過程,到底什麼地方我們沒有注意到?決定打開後腹腔找出真正的出血點我思考了從手術後一直到此時生理的狀況變化,深覺再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因為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搶救時間點若錯過了,可能就來不及。我跟秀美的先生、女兒商量,我覺得真正的出血點還是沒有止血,再加上大量的出血以及大量的輸血,使得全身的血液凝固因子不足,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找到出血點,加以止血。而這個手術必須打開後腹腔,而且手術的時候可能要拿掉她的腎臟。因為出血點既然是因腎造瘻管所造成的,要止住出血點,就非得把腎臟拿掉不可。不過秀美的腎功能並不是很好,從手術病情變化、心跳停止之後,到現在腎臟的尿都沒有出來,很可能將來必須要終身洗腎。但為了要救命,我們非得要下這個狠招不可。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不論外科醫師如何決定,我們並沒有把握這個手術一定能挽回她的性命。但我跟秀美的女兒講:「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手術,秀美應該是救不回來。但若勇敢的冒險,開進去把腎臟拿掉,找到出血點趕快修補,才有機會讓她不再出血,而且挽回她的生命。」這時秀美的先生不知道怎麼辦,女兒卻支持我,她說:「郭醫師,我們全家都相信你,你做的決定,我們會支持。縱使媽媽真的救不回來,我們也不會怪你,但請你在最適當的時候就去做吧!」其實在下這種決心的時候,我並沒有把握。我也跟外科李主任商量,李主任並不是很贊成這個作法。但他認為,如果我覺得該做的時候,他會支持,也會過來幫忙,真的有什麼狀況再做處理。我內心一直交戰著:做、不做、做、不做。心裡想著,萬一開刀進去時遇到無法挽回的大出血,很可能秀美就會死在手術臺上;萬一拿掉腎臟,找到出血點暫時止住了,可能秀美的身體狀況還是逐漸變差,最後依然挽回不了她的生命……開刀進去,我必須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是不開刀進去,難道救不回來,我就不用負責了嗎?這種抉擇對一位外科醫師,尤其是當初造成出血的醫師而言,真的是非常難以決定。當然,最後我還是把秀美送上手術臺。我們備妥了血漿、血小板,很快的開刀進去,隨後一塊塊的拿掉大棉紗,整理傷口內部,觀察繼續出血的部位。手術過後,我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秀美左邊腎臟的功能是否能恢復,尚不得而知。但救命要緊,腎臟壞了可以洗腎;而生命若沒了,就沒有任何可能。我在手術房外告訴秀美的家人這個好消息,秀美應該有機會活下來。珮玟高興的抱了我,她說:「謝謝你,郭醫師,我就知道你會做正確的決定,謝謝你救了媽媽一命。」此後,秀美還繼續在加護病房裡面觀察,腹腔內的引流血液迅速的減少,從每天引流出五、六千毫升的血液,剩下兩、三百毫升的帶血腹水,後腹腔的傷口復原的也很快,秀美的情況終於趨於穩定。「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手術後第十二天,因為腹部傷口可以關閉了,所以外科李主任在最後一次進到手術房,將她腹部的傷口做局部的清創,然後縫上人工網膜。因為長期腹脹的腹壁筋膜無法完全關閉,太過於勉強的關閉腹壁,很可能會使筋膜再裂開,所以使用人工網膜做一個中置物,使其逐漸纖維化形成新的腹壁。至此,秀美的手術終於告一段落。在第一次手術之後的第十四天,秀美終於拔掉氣管插管,在確定血氧沒有問題後,終於可以讓她清醒過來。記得秀美清醒過來看到我在床邊,看了很久。我問她:「你還記得我嗎?」她點點頭說:「當然記得你,我也知道這些日子來,你經常在我身邊。你們不要以為我真的睡著,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一直鼓勵著我。我就是這樣子,在你們的鼓勵下,堅持活了下來。」這一番話我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她在夢境中所感受到的景象。但是我深信,在旁邊陪著她的時候,她是有點反應的。有時候她的手指會動一下,有時候我在跟她講話的時候,她會皺著眉頭或是動一動她的臉部肌肉,或許她是在潛意識裡真的看得到我們吧!延伸閱讀:「終於輪到我了,我是一個癌症的患者。」知名泌尿科醫師罹癌後體悟:歷經麻醉、切片...才意識到「生病」是如此痛苦書籍介紹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作者:郭漢崇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1/01/27作者簡介郭漢崇醫師,現任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暨慈濟大學醫學院泌尿科教授、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為國際知名的泌尿醫學專家,排尿障礙治療的權威。在Expertscape專家排行中,肉毒桿菌素的治療位居世界第一。所帶領的團隊積極推動臨床、教學及研究,排尿障礙臨床暨研究成果豐碩,榮獲第二十二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銀獎的殊榮,讓醫療荒原花蓮,成為臺灣唯一、世界知名之排尿障礙治療重鎮。臨床尿路動力學經驗超過30年,發表超過550篇研究論文,編寫排尿障礙及尿失禁相關之教科書及單行本超過20冊,如《功能性泌尿學》、《臨床泌尿學》、《實用尿路動力學》等,也撰寫醫療科普及醫療人文書籍如《尿尿小事學問大》、《涓涓人生》、《上人與我:那些年我們在慈濟的日子》、《這些年我們一起寫下的故事》等。延伸閱讀: 胸痛、頭暈、冒冷汗...5種人注意心肌梗塞易上身!3個保命方法馬上記起來
-
2022-01-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每晚起床尿2次」恐是夜尿症警訊! 醫示警高危險族群:全台逾450萬人不自知
夜間尿事不當一回事,小心出大事!據最新人口數推估,全台超過40歲以上恐有超過450萬人飽受夜尿症中的夜間多尿困擾而不自知。台灣人口結構日益高齡化之際,下泌尿道問題也隨年齡增加而發病率提高,卻常被當成正常現象而不常求診。超過450萬人夜尿不自知 賀爾蒙分泌不足為最大成因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醫師指出,「夜尿症」是很易被忽略的疾病,依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若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醒來,如此情形1晚至少2次以上就可判定為夜尿。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且年齡越長盛行率越高,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多尿」的範疇,意即台灣目前恐至少超過450萬人飽受夜間多尿困擾而不自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醫師表示,夜間多尿成因有許多,包含膀胱儲存尿液的能力變差、慢性疾病問題、睡眠或情緒問題。根據臨床觀察,最大宗的原因則來自荷爾蒙分泌不足,通常在晚上睡覺時,腦下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使尿量減少、尿液濃縮,隨著年紀增加,腦下垂體能力會逐漸退化,一旦使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夜間尿量太多,不得不頻繁起來如廁,導致無法一夜好眠,將對生活帶來許多影響。夜尿不僅影響睡眠與心理 還可能引發3高上身廖俊厚醫師曾收治1名現年55歲的男性高階主管,正想為自己的事業再造巔峰,却發現自己記憶力和判斷力變差,白天無法集中精神好好開會,一開始以為只是年紀漸長加上睡不好的關係,但又擔心職場競爭力下滑無法承擔重要任務,於是積極運動想讓自己體力和專注力變好,却事倍功半,甚至思考是否該退休而煩惱。直到枕邊人抱怨他總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打擾其睡眠,才注意是因為強烈尿意中斷睡眠多次,如此狀況已持續好長一段時間,即便努力於晚上少喝水喝酒、睡前排空尿液也無改善,於是決定前往泌尿專科就醫,才發現是夜尿症中的夜間多尿,經藥物補充抗利尿激素分泌後,不管是個人工作狀態或夫妻睡眠品質都一起好轉。實際上,夜尿症是最常見的睡眠中斷原因之一,據研究,超過50%有夜尿困擾的人,認為其睡眠品質受到影響,在實際生活層面,夜間多尿帶來的不僅是影響自己也影響他人,尤其睡眠中斷、品質不佳是百病之源,生理上更提高罹患心血關疾病風險,心理上容易帶來疼痛、沮喪、焦慮以及認知、記憶和表現缺陷等問題。研究也發現,有夜尿問題的患者,超過75%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身。王弘仁醫師強調,尤其台灣是3高盛行率高的國家,也使得夜尿的問題更加嚴重,可說夜尿問題雖不致死,卻是身體出問題、腦袋部分功能失常的前哨站,一定要特別留意且展開就醫行動,以免因小失大。超過50歲或有慢性疾病者 更需注意是否有夜尿症狀至於哪一些人要特別留意?由於夜間多尿與身體機能有關,「年齡」是首要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男性超過50歲,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夜尿問題,且每增長10歲,盛行率就增加1倍,來到超過60歲後,每2人就有1人;此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廖俊厚醫師提醒廣大男性,只要超過50歲或是有慢性疾病,就要特別記住、觀察「夜尿234」,夜間起床尿2次以上,且尿量超過全天尿量的1/3以上,即為夜尿多症,盛行率達4成3,中獎機率很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每晚總是被尿意叫醒? 專家警告「4疾病訊號」:夜間跑廁所超過2次快就醫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 
-
2022-01-14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老翁術後成「包大人」 靠增生療法解除困擾
高雄70歲陳先生2年前因血尿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第2期,接受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後卻漏尿,吃藥、電刺激、磁波椅等治療都無法改善,之後透過增生療法注射才不再滲尿,解除包尿布的困擾。收治這名病患的民生醫院泌尿科醫師卓孟德說,達文西是根除攝護腺的精細手術,但要將大約50元硬幣大小的膀胱頸與像細如吸管的尿道吻合,難度不小,因此術後有人常出現排尿問題,若傷口癒合不良或體質上會產生縫線肉芽腫,都會導致憋尿的括約肌無法緊閉,造成漏尿。卓孟德表示,醫院以膀胱內視鏡幫陳先生檢查,確定他因產生縫線肉芽腫,影響到括約肌收縮,甚至先前手術吻合處,也因過度結疤導致完全無收縮反應。因此安排了高功率雷射先切除掉肉芽腫,再於無收縮處給予增生療法注射(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術後隔天陳先生尿失禁的情形已有改善。兩周後,停吃漏尿口服藥,1個月後接受補強注射,再隔1個月,即使抱重物、牽機車或打噴嚏、咳嗽都不再出現漏尿。卓孟德說,醫院以增生療法已幫助30多位病友,事實上,攝護腺癌患者不一定要接受昂貴的達文西手術或海扶刀手術,據目前治療指引,攝護腺癌有攝護腺根除手術、聚焦超音波治療、冷凍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等術式可選擇,其中放射線治療也導入日本前導性輔助荷爾蒙治療的概念,可減小攝護腺體積,降低攝護腺外圍正常組織受到放射線照射傷害。病患想保持性功能,也可以前導性治療初期同時安排陰莖復健療程,等完成放療控制攝護腺癌後,再進行男性荷爾蒙補充療法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80公斤醫師3個月減掉10公斤的秘訣:多喝水控制飲食,一有空檔就運動!
一年多前,我無意間驚覺自己體態日漸肥胖,與病患對談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反思我肥胖的原因,有可能是門診量大,加上要輪值等壓力下造成,因此我買了一支智能手表,提醒忙碌的自己,要強迫身體運動與放鬆,執行三個月就減掉了10公斤,感覺身體負擔減輕,精神變很好,工作狀態比以前更有活力。多喝水 勤上廁所不憋尿原本體重80公斤的我,嚴格控制飲食,每天喝白開水3000㏄以上,搭配運動,才成功減重。「我水喝很多,病患又一個接一個進來看診,我還是會自我提醒每兩小時就要上廁所一次。」身體力行不憋尿,才有好的身體基底。泌尿科門診最常見急尿、頻尿、夜尿、急性尿失禁等膀胱過動症問題求診的病患,看多了我心裡也會怕,一年多前我還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時,工作量龐大,發現肥胖時,覺得要做就要快,不能再等了,於是展開我的減重之路。透過減重成效 衛教病患就這樣維持一年多的健康飲食和減重生活,雖然剛到雲林基督教醫院服務不久,抵擋不了在地美食的誘惑,但是我會自我要求「有意識的吃」,吃原型食物,加上持續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不會突然往上飆升。「看到我的減重成效,病患也會詢問,互相交流經驗,其實這就是最好的衛生教育。」雲林的病患多數都在40歲以上,七老八十的長者更占多數,衛教觀念嚴重不足,因為大多數人是農夫,需要體力,所以吃得比較多,甚至會亂吃,想要翻轉當地保守衛教觀念需要時間,時常是多說無益,因此我會換個方法透過檢查的數值,以客觀數字「教育」病患,效果不錯。實施減醣 只在早上吃澱粉現代人活在高壓生活裡,「放輕鬆」這句話有講等於沒講,其實連醫師都很難放輕鬆,只有在常規的運動下,才能強迫自己放輕鬆,尤其膀胱過動症的病人更需要。我的減重方法,首先從飲食習慣改變,實施「減醣」開始,要求自己只有早上可以吃澱粉,但不是隨便亂吃,只吃馬鈴薯、地瓜等原型澱粉,我會強迫自己喝水,雖然看診忙碌,但盡可能不憋尿,除了不影響身體機能,也是提醒自己做好病患的榜樣。手表設定鬧鐘 提醒跑步還會強迫自己在工作空檔時運動,我的手表有設定鬧鐘,鈴響時我會站起來在原地跑步,每天至少要跑8千步到1萬步,或下班後一邊看電視一邊跑,把運動融入到我的生活裡,也是我能一直持續做的關鍵。我在診間常跟病患宣導基本衛教,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攝護腺病症的藥物可能要服用一輩子,不可以為控制好就不吃藥,要停藥一定得問過醫師,否則療程等於回到原點,除非接受開刀,但也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手術,因此發現問題時,務必及早就醫診斷,有感染現象仍要詳細檢查、查明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江恒杰小檔案現職:雲林基督教醫院 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年齡:55歲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泌尿科醫學會疝氣手術(TIPP)●疝氣腹腔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尿路結石手術及體外震波碎石術等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副主任
-
2022-0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老公總是半夜跑廁所?全台竟有450萬人為「它」所苦
頻繁夜尿,小心腦部出問題。最新人口數推估,全台超過40歲以上民眾,恐有超過450萬人飽受「夜尿症」所苦,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說,夜間多尿不僅會影響睡眠、失眠,可能進而延伸嚴重慢性疾病、心理健康與精神問題,小病不注意恐釀大禍。依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夜尿是「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醒來,一晚至少2次以上」。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且年齡越長盛行率越高,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多尿」的範疇。研究顯示,男性超過50歲,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夜尿問題,增長10歲盛行率就增加1倍,超過60歲後每2人就有1人;此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廖俊厚表示,男性超過50歲或有慢性疾病,要記得觀察「夜尿二三四」,包括夜間起床尿2次以上,且尿量超過全天尿量的1/3以上,即為夜尿多症,盛行率達4成3,中獎機率很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指出,常見的下泌尿道疾病,多半是泌尿器官出問題,夜間多尿患者大多是賀爾蒙問題,因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導致睡覺時尿量無法減少、尿液沒有濃縮,是腦部功能問題表現之一。據研究,超過50%有夜尿困擾的人,認為其睡眠品質受到影響,生理上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心理上容易帶來疼痛、沮喪、焦慮以及認知、記憶和表現缺陷等問題。研究也發現,有夜尿問題的患者,超過75%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身。廖俊厚曾收治一名現年55歲的男性高階主管,被太太抱怨總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才注意到自己因為強烈尿意,多次中斷睡眠,即便晚上少喝水喝酒、睡前排空尿液也無改善,就醫後才發現是夜間多尿,經過藥物改善後才改善狀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台灣人口年齡持續老化,有夜間多尿問題的人口會越來越多,為提升夜尿症病識感及診斷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攜手推出Line「夜問AI智能聊天室』,期望以最貼近民眾生活並保有隱私的方式,提升男性對夜尿症的認識,也彙整全台超過300家泌尿專科醫療院所資訊,掌握完整訊息。更邀請熱血體育主播徐展元、財經專家賴憲政一同參與,客製出夜問AI智能聊天室的體育及財經資訊。
-
2021-12-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婦女防「子宮脫垂」使用子宫托可暫免開刀
婦女產後或年齡老邁,十之八九都會出現子宮脫垂現象,有的頻尿或排便、解尿困難,也可能因陰道壁變薄磨擦破皮流血造成感染,一名37歲婦女產後受子宮脫垂之苦,經使用「子宮托」改善症狀,但另名老婦子宮脫垂,壓迫到尿道,結果尿液往上回堵導致腎水腫,最後演成腎衰竭,經子宮復位後,才解除疾患。高雄榮總婦女醫學部指子宮是利用骨盆底的肌肉支托及韌帶懸吊固定在骨盆腔內,但生產損傷或是老化過程造成荷爾蒙改變、膠原蛋白流失,喪失支托力,就可能會造成子宮脫垂,正值育齡的孕產婦,常因懷孕體重增加,產後子宮復舊不全造成子宮脫垂。子宮脫垂分為4級,第1度是脫垂到陰道一半的位置,第2度已脫垂到陰道中,但子宮頸未突出陰道外,子宮頸在陰道口隱約可見,第3度是子宮頸突出陰道口1公分。第4度是整個子宮和子宮頸都突於陰道口外。婦醫部醫師侯詠齡說,子宮脫垂會造成頻尿、急尿、夜尿、尿失禁或解尿延遲等情形,也會解便不順,導致便秘。幾乎所有婦女在停經後都有輕微子宮脫垂的可能,孕產婦或早年從事農務,常提重物的婦女是好發族群。臨床嚴重的一例是名腎衰竭阿嬤,她因子宮脫垂,壓迫尿道,尿液回堵導致腎水腫、腎衰竭。李如悅主任近期收治一名37歲首度懷孕的王小姐,生產過程順利,但生產隔天發生3到4度的子宮脫垂,產後3周仍未改善,因王小姐仍希望繼續懷胎,不適合開刀,因此建議放置子宮托協助子宮復舊,約4個月後,子宮脫垂情形復原良好。侯詠齡表示,子宮托的使用是子宮脫垂患者不想動手術的另一選擇,目前坊間種類很多,屬自費項目,使用上為每天置入,睡前取出,並需注意洗淨,以避免感染。但預防子宮脫垂,平日則可常做俗稱「提肛」的凱格爾運動,且保持適度體重,少提重物。
-
2021-11-27 該看哪科.婦科
誰說生完小孩後的性生活就不再美滿 即使成為媽咪也可以很有魅力!
在旁人眼中微不足道之處,也許正是媽媽們心中最在意的地方,當產後對自己沒信心時,就會感到心情憂鬱,認為生活索然無味,只是忙碌地圍繞著孩子打轉,與老公間的房事更是提不起勁。Q:如何判別自己是否有陰道鬆弛的情況?A: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建議,可以先做陰道鬆弛自我檢測,若在以下第一部分有1項以上或第二部分有3項以上符合,就必須找專業諮詢該如何保養與預防陰道鬆弛及老化,幫助夫妻倆性生活美滿。第一部分:◎尿失禁(咳嗽、跳躍、跑步時會漏尿)◎陰道分泌物減少,甚至乾澀造成性交疼痛。◎性伴侶曾抱怨有鬆弛感或不夠緊實第二部分:◎曾經生產過◎下腹有垂墜感◎過度肥胖以及減肥過快◎常常急尿且頻尿(一有尿意就想排尿,且一天排尿八次以上)◎分泌物增加或親密行為時,私密處有排氣聲音。Q:產後該如何增加陰道濕潤度,以利性行為進行?A:產後初次性愛,陳保仁院長建議,一開始可適時使用潤滑劑,幫助陰莖進出陰道,因為泌乳激素會抑制荷爾蒙,導致陰道較為乾澀,等產婦的性慾被挑起後,私密處就會越來越濕潤,因為陰道黏膜及子宮頸黏膜原本就會有分泌物,只要受到刺激時,分泌物就會增加,成為性行為的潤滑液。另外,也可以選擇補充荷爾蒙,若擔心口服荷爾蒙會影響健康,也可以選擇使用局部的荷爾蒙軟膏,來達到濕潤效果甚至是使用緊實雷射,讓陰道黏膜回復年輕時的功能狀態。Q:自然產後第一次性行為,覺得傷口緊緊痛痛,正常嗎?A:產後初次性行為依照個人感覺不同,多半仍會感覺陰道有傷口,但不至於無法忍受,但若已經嚴重疼痛,影響到性行為的進行,就還是必須找醫師討論,曾有案例的陰道傷口縫線吸收不佳,甚至長出肉芽而疼痛出血,最後必須將肉芽切除將傷口重縫,因此請媽咪們積極處理,讓自己能享受愉悅的性愛。Q:產後性行為當下,是否容易出現噴乳反射?A:當性行為進行時,有時會因為性高潮過於興奮,加上乳頭受到刺激,而有噴乳反射的情況,建議夫妻倆可以盡情享受當下,接受自然的生理反應,倘若會介意,則可以在進行性行為前先哺乳,或在噴乳反射時按壓乳頭即可。Q:自然產的女性會有陰道鬆弛的問題嗎?A:女性的陰道非常具有彈性,才能勝任被撐大十倍,生出嬰兒的工作,不過陰道雖然有彈性,但仍與全身肌膚及組織相同,因此會有萎縮及鬆弛的情況,若加上生產及未來更年期荷爾蒙的影響,每個女性都可能面臨陰道鬆弛的問題。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院長陳保仁(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部分資料參考/《姊妹的50道陰影:婦產科名醫教妳好好愛更性福!》平安文化出版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1-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
39歲葉先生,近半年來跑廁所次數越來越頻繁,有時甚至會來不及進廁所,半路就閃出尿,且夜間常需起床尿尿二至三次,工作效率大受影響,就醫檢查發現是膀胱過動症;另名54歲呂女士,習慣憋著尿把事情做完再去上廁所,近來發現上廁所頻率比其他年輕女同事多,但排尿完又覺得尿不乾淨,解尿過程的尿流又弱又慢,且常站起來時,尿竟不受控滴在內褲上,要用護墊才能安心,檢查發現原來是膀胱無力惹的禍。頻尿或不受控的漏尿 恐是是膀胱過動或膀胱無力 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膀胱過動是指膀胱尚未儲存到生理正常容量,就開始傳遞神經訊號使大腦產生尿意,或膀胱肌肉自行不正常地收縮。而膀胱無力是指膀胱的肌肉層逼尿肌功能低下,造成膀胱收縮力或收縮時間下降,以至膀胱無法排空或延遲排空。(推薦閱讀:尿尿痛、頻尿...小心「急性膀胱炎」! 醫授「防感染秘訣」:不喜歡喝水也中招)白天尿尿次數多 小心是膀胱過動張雲筑提到,台灣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約17-28%,女性略高於男性,症狀表現為日間排尿8次以上、夜間起床排尿2次以上、急尿感甚至急迫性尿失禁;常出現於尿路感染、尿路結石、停經後、攝護腺肥大、老化、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推薦閱讀:老是尿急跑廁所小心子宮肌瘤! 醫示警:30歲女性每5人就有1人有)習慣性憋尿 長期易致膀胱無力張雲筑說明,膀胱無力患者女性約佔12-45%,70 歲以上的男性盛行率甚至可以達到48%。症狀表現為排尿前需費力或等待、尿流細而慢或間斷解尿;膀胱長期無法有效排空,易導致頻尿、夜尿,甚至漏尿。長期憋尿容易造成膀胱彈性疲乏引起膀胱無力的問題,甚至併發泌尿道感染;老化、糖尿病、攝護腺肥大、神經病變或受傷、接受過骨盆腔手術等也都可能導致膀胱無力。(推薦閱讀:尿失禁墊衛生紙吸漏尿? 醫曝「恐怖下場」:這幾個時期要當心)不論是頻尿、急尿或漏尿,首先影響的是生活品質,長期坐視不管,可能併發反覆泌尿道感染、腎功能下降等問題。張雲筑提醒,這些膀胱神經肌肉功能疾病需倚賴泌尿科醫師藉由尿液、影像、膀胱功能檢查逐一分析,釐清病因方能準確予以衛教的指導、用藥,安排物理治療或手術治療。延伸閱讀: ·每晚總是被尿意叫醒? 專家警告「4疾病訊號」:夜間跑廁所超過2次快就醫 ·有尿意就跑廁所是錯的! 預防膀胱炎,這間距去一次才算正常 
-
2021-10-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告別漏尿頻尿尷尬 醫師:就醫+養成3個好習慣
50幾歲的呂小姐工作忙碌,責任心又重,上班時常憋尿把事情處理好,趕往廁所也是來去匆匆。長期下來,呂小姐愈來愈頻尿,常感覺尿不乾淨,最近好幾次站起身就漏尿在褲子上,嚇得她趕緊就醫。收治這位個案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呂小姐頻尿是因為膀胱無力,另有一些人頻尿是因為膀胱過動, 必須先做好鑑別診斷才能正確用藥,另外也要養成「定時」、「勿匆忙」、「該坐就坐,該蹲就蹲」的三個解尿好習慣。張雲筑表示,女性比較常見四、五十歲就出現膀胱無力,盛行率介於12到45%,但70歲以上男性因攝護腺肥大,盛行率可達48%。症狀包括排尿前需費力或等待、尿流細而慢或間斷解尿;膀胱長期無法有效排空,易導致頻尿、夜尿,甚至漏尿。長期憋尿容易造成膀胱彈性疲乏引起膀胱無力的問題,甚至併發泌尿道感染。張雲筑表示,老化、糖尿病、攝護腺肥大、神經病變或受傷、接受過骨盆腔手術,都可能導致膀胱無力,但年輕女性若發生膀胱無力,通常是因為習慣憋尿、上廁所太匆忙。久了膀胱就像睡著,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出力。 如果能服藥加強收縮力量,加上行為矯正,通常只要服藥一個月就可以痊癒了。張雲筑表示,正常情況膀胱可以擴張到盛裝300毫升尿液,但膀胱過動症患者40毫升就尿急了。膀胱過動盛行率約為17至28%,女性略高於男性,症狀包括日間排尿8次以上、夜間起床排尿2次以上、有急尿感,甚至發生急迫性尿失禁。常出現於尿路感染、尿路結石、停經後、攝護腺肥大、老化、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張雲筑提醒,膀胱過動需要放鬆或去敏感,用藥與膀胱無力不同,因此第一步需要辨別頻尿漏尿的原因,才能正確用藥。另外無論膀胱無力或過動,除了就醫服藥,也要培養好的三個解尿好習慣。第一是要「定時尿尿」,幫助膀胱無力者停止憋尿,膀胱過動者重新適應正常尿量。第二是「勿匆忙」,特別是膀胱無力患者,如果剛開始一次解不乾淨,可以在廁所等一下,再進行第二次解尿。第三就是正確使用馬桶,蹲式馬桶就全蹲,坐式馬桶就坐著,千萬不要半蹲在空中解尿,因為半蹲會讓骨盆底肌繃緊,反而很難尿乾淨。
-
2021-10-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莫德納、AZ開始施打! 疫苗嚴重過敏反應5大症狀一次看
第12輪疫苗開打,BNT、莫德納、AZ等三大疫苗今起同時施打。衛福部疾管署與台中榮總今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線上研討會,疫苗接種後最擔心發生「嚴重過敏性反應」,以mRNA疫苗的發生率最高,約有百萬分之2.5到11左右,發生年齡落在20歲到60歲之間,接種疫苗後30分鐘內,出現皮膚起紅疹、咳嗽哮喘、胸痛胸悶、噁心嘔吐、頭暈臉色蒼白、或其他神經學反應,應立即治療。mRNA疫苗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機率最高 女性遠高於男性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調查,去年12月14日至今年1月18日,因接種BNT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約為百萬分之4.7;莫德納疫苗約百萬分之2.5。發生年齡落在20歲到60歲之間,中位數為40歲,接種mRNA疫苗較少在青少年,而接種mRNA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者有高達90%以上都是女性。接種mRNA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時間,皆在10分鐘左右。根據統計有80%是發生在15分鐘內、90%發生在30分鐘內。產生嚴重過敏反應有80%到90%都是接種第一劑mRNA疫苗時發生。美國的調查顯示,所有mRNA疫苗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約在百萬分之2.5到11之間,AZ疫苗發生比例為百萬分之1.8。台灣自今年3月22日開打新冠疫苗,截至10月20日為止,四款新冠疫苗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為百萬分之1.53,其中AZ為百萬分之1.89、莫德納為百萬分之1.34、BNT為百萬分之0.92、高端為百萬分之0.72。馬偕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李必昌表示,疫苗接種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發生機率都相當低,但隨著疫苗將大量接種,仍需要格外注意,嚴重過敏反應若能即使給予腎上腺素,幾乎都能完全恢復,若未能即時發現導致休克等反應,極可能威脅性命。接種新冠疫苗後 五大系統出現反應別輕忽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會在五大系統出現症狀,皮膚系統會出現紅疹、尋麻疹、紅腫癢痛反應;呼吸道系統會出現咳嗽、哮鳴、喘鳴、胸痛胸悶、聲音沙啞、鼻塞等;腸胃道系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情況;心臟血管系統會產生頭暈、頭重腳輕、臉色蒼白、暈厥、休克等;神經系統會產生嚴重的不適感、有窒息將死的感覺,另外非典型的症狀如子宮攣縮、尿失禁等。李必昌表示,五大系統中,只要有任一皮膚症狀加上任一種呼吸道或心臟血管症狀,就屬於嚴重過敏反應,又或是五個系統中有四個系統的反應,只要有兩項症狀出現,都必須高度懷疑是嚴重過敏反應。嚴重過敏反應 VS. 暈針 兩者最大差異是在發生時間由於近期大量接種新冠疫苗,嚴重過敏反應常會與「暈針」的症狀搞混。李必昌表示,暈針在醫學上稱之為迷走神經反應,會發生在各年齡層,不一定是因為打針引起,而打針導致的迷走神經反應,主要是「疼痛」、「害怕」引起。研究顯示,暈針多發生在青少年,而嚴重過敏反應大多發生在20歲到60歲之間並以女性居多,暈針發生時間大多在「打針前」以及打針後的5分鐘內發生,與嚴重過敏反應大多在10到15分鐘,或是30分鐘以內發生有差異。超痛! 三大針劑 暈針人數最多李必昌表示,針對青春期的孩子調查,以三大疫苗類型,最容易導致暈針,人類乳突疫苗、三合一疫苗(Tdap)、腦膜炎疫苗(MCV4)。他分析,應該是這三類疫苗,施打後的疼痛感較顯著所致。導致暈針不一定與疫苗有關,久站、姿勢突然大幅度改變、沒吃早餐、太熱脫水都可能引發暈針。暈針只要適度休息就能恢復,最擔心是暈針時,不慎跌倒傷到頭部,或是發生車禍、撞傷等意外。避免暈針的發生,建議接種疫苗時採取「坐姿」,接種場所通風,最好有空調協助換氣,注射前,民眾已經反映頭暈,可以改採「躺姿」接種疫苗。李必昌表示,避免暈針有四大撇步,接種疫苗前一天「不要熬夜、喝酒」,「記得吃早餐別空腹」、「不要單獨前往接種」、「保持心情放鬆」。醫護人員協助接種時,也能與民眾說說話,轉移注意力,幫助降低暈針的發生率。
-
2021-10-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和生命握手——記與L先生相處的時光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分享持續關懷病人與家屬的心得」。這幾年來,不少醫學教育文獻指出鼓勵醫學生在分科實習後,持續與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保持聯繫,可以更深入地學習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同理病人與家屬因病而苦的感受。我們很高興這三位醫學生同意將他們的報告發表於「醫病平台」,希望透過文字的真情流露,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醫學生在教學醫院的醫師指導下,參與病人的照護,使醫學生獲得實作經驗、病人得到貼心照護,達到雙贏的醫學教育願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培育有愛心有能力的好醫師以照顧我們的全民。 第一次見到L先生是在五個月前的一次會診,我外科實習的第一個月。右胸擺著引流管的L先生戴著鼻導管氧氣,還是微微喘氣,高大的身材將病床上下擠滿,眼神空洞地聽著胸腔外科老師反覆解釋著肋膜剝除術的目的與風險。「手術不會切除腫瘤,我們只是希望可以清理胸腔的感染,爭取後續做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的機會。」外科醫師如是說,病房內的家屬含著淚大力點頭,而L先生惶然的瞳孔沒有反射出任何疑問或期望,只是輕輕點頭。 L先生,三十四歲,三月以來開始久咳不癒,感覺呼吸有壓迫感時惡性胸水已經淹過他一半的右肺。在外院確診第四期肺癌,到我們醫院時,快速擴張領土的腫瘤也帶來難以壓制的膿胸感染,而這天討論的肋膜剝除術,就是我們希望能為他開出的一條通往癌症治療的路,又或者,度過眼前張牙舞爪的肺部感染。 後來聽說L先生的手術順利,終於可以出院,我在心裡默默地祝福他後續治療順利,後來幾輪換科實習,久了也沒有再追蹤他的消息。直到上個月在一般內科實習,在新入院病人清單上才又看見了他的名字。 這時的我才從病歷中知道那次出院後,他陸續接受放射線治療、四次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在兩週前嘗試第一次的化學與免疫治療組合。這次入院的幾日前,他在家中走路時突然呼吸喘加劇,一直沒有改善,且右側髖關節骨轉移處的疼痛雖然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卻也漸漸超出目前口服嗎啡劑量的控制。 X光上,原本右側的肺部空間被白色佔滿,推測原先還有部分功能的右上肺這次也塌陷了,L先生基本上只依靠左肺維持全身氧氣的交換,而這重要的左肺出現肉眼可見、腫瘤轉移的白點。電腦斷層進一步證實我們的猜測,除了右肺腫瘤持續擴大,在其他器官也出現新的轉移,伴隨而來的肺部感染也在影像上被發現。數個月來的治療並沒有讓癌症被壓制,肺部腫瘤仍然不客氣地佔據更多器官與養分。 住院第三天夜裡,L先生發起高燒、喘不過氣,斷斷續續的咳嗽伴隨濃痰,雖然立刻換上了後線抗生素,並改成利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輔助呼吸,因為感染及呼吸狀況的不樂觀,我們在隔日早上向L先生和他太太提出轉至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的建議。L太太問:「插管可以治好的機會大嗎? 我可以跟他一起去加護病房嗎?」眼淚從她的眼眶不斷流出,她始終緊握丈夫的手而沒有抹去淚痕。我們說明以L先生目前的情況,希望插管維持呼吸的通暢,幫助他度過這次感染,不過對於之後順利拔管的把握坦白說僅有五成左右。雖然L先生十分年輕,但電腦斷層顯示肺部狀況,讓我們對靜脈輸注的抗生素療效無法有太高的期望,且加護病房規定家屬不能陪同。 「那個(插管)沒有用的啦……我們在這裡就好……」L先生拍了拍妻子的手,拒絕了插管,他說如果不能和家人待在一起,而且不能保證插管後可以拔管,在內科病房用現在的方式治療就好。病房裡,呼吸器規律地將氧氣打入他的肺部,只能看見一側胸口隨之起伏,他開始用力拍打右大腿骨轉移而痠痛不已的位置,扭動高大的身體,表情也糾結在一起。我們於是加開了一劑緩解喘和疼痛的嗎啡,遞給L太太一張衛生紙,即使不能夠吸乾她的淚水和心痛。 那個週末,我放心不下L先生的狀況於是去了醫院一趟,從病歷系統的生命徵象圖表中,看見雲霄飛車般上上下下的體溫,不斷拉高的止痛藥劑量,以及病患譫妄時所需要的鎮靜藥物使用。在護理站猶豫了一陣子要不要去病房看看L先生和他的太太,想著如果此刻不去,明天早上來還見得到嗎?也想著如果走進到病房,面對L太太的悲傷,我該說什麼、能做什麼以陪伴那樣的難過呢?後來我還是輕輕敲了L先生病房的門。 那天,使用了鎮靜藥物的L先生闔著眼在休息,L太太給我看了手機裡一家人出遊的照片,照片裡L先生單手抱著兩歲的兒子笑得非常開心。她說他們始終抱持希望,即使腫瘤科醫師說過治癒的機率不到一成,但腫瘤仍然在進展的消息,在那天把一直努力忍耐各種治療副作用的L先生擊垮了。L太太說起他們當年結婚沒有拍婚紗,計畫今年年底才要去拍全家福說起L先生的人生還有很多計畫,他有很多家人朋友,事業剛起步,三個孩子也都還正快速的成長,有很多想要一起去的地方。她說今天他們完成了DNR的簽署,但希望還要過很久很久才會用到,護理師詢問她假如真的到了要和L先生告別的時刻,希望用甚麼方式帶他回家,她不了解為什麼明明L先生還在接受治療,我們就開始提醒他要為L先生過世後的一切預做準備,她不想要準備,她希望一切都不需要,不需要和認識十七年的先生告別。 L太太看著L先生乾燥龜裂的嘴唇,告訴我他常抱怨正壓呼吸器勒住頭部很不舒服,一直想要喝水卻又怕嗆到。說著說著,淚水又流了下來,一面流淚一面說他們年初才和孩子們一起旅行,說好明年還要再去,淚中有笑,笑裡也有無法掩飾的悲傷。我坐在一旁輕輕抱著她,不曉得該說什麼,想著明天是否可以在來醫院前為L先生買一條護唇膏。 經過幾日的努力,L先生的感染狀況回到所謂「不穩定中的穩定」,他在白天裡清醒的時間增加了,在高濃度氧氣的輔助下可以維持血氧也不會覺得喘,鼻胃管的餵食和消化功能也都順暢。不過,高燒仍持續,氧氣無法再調降,腫瘤多處轉移的疼痛也開始日夜困擾著他。隨著住院時間的拉長,起初因為感染狀況略有起色的小小快樂,漸漸被身體上此起彼落的疼痛,以及無法出院的恐懼取代。 作為醫療端的我們,看著他體溫曲線並未隨著呼吸症狀改善而進步,且幾次嘗試能無法換成低濃度的氧氣面罩後,也意識到L先生的感染雖然可以維持現有治療,但他恢復到足以接受下一次腫瘤治療的機率微乎其微。甚至,略有風吹草動,勉強控制的感染仍有很高機率惡化成敗血性休克,奪去他的生命。這位年輕的病人,年輕的丈夫、爸爸,需要了解疾病作為敵軍幾乎奪走了大多數的戰場,我們已經和他一起守在最後一道城牆之下。 L先生在一天早上比著自己的右側胸口問我:「這個會好嗎?」我重複了老師們前幾日的解釋,告訴他我們正在使用後線抗生素治療感染,但目前針對腫瘤的治療只能暫緩,等情況若能更穩定再和腫瘤科醫師討論。L先生表示了解,沒有再多問,但眼神中有早已明白的無奈。後來回想起,我十分後悔自己當時沒有更多問一些他這麼問的原因,沒有詢問他真正在意的事情。即使我明白他那句「會好嗎」指的並不只是感染,但當時的我沒有勇氣進一步探詢他對疾病的想法和憂心。 每天早上我都會詢問L先生:「今天還好嗎?昨天睡的好嗎?有哪裡不舒服嗎?」而每一天,他都回答睡不好並指出新的疼痛點,右腹、右背、右大腿、左前胸、左肩等等位置輪流出現,有時用柑橘精油按摩可以改善,有時按壓一次PCA嗎啡可以緩解,有時卻需要額外的藥物才可以讓他暫時脫離疼痛的糾纏。他說他沒辦法好好睡覺,害怕晚上會突然無法呼吸,也怕晚上會又發起高燒,甚至就這麼離開,所以不敢睡覺,但醒著又會感到全身疼痛。 我們會診了身心科、復健科、社工師、心理師,也找安寧緩和團隊進行共照,為他的疼痛控制,以及面對疾病與死亡的焦慮提供協助。記得第一次,我們想L先生提起是否有考慮轉至安寧病房,有更完整的團隊可以進行更細緻的疼痛與症狀控制,也有更多醫護人力可以時時注意他的不適,但他和太太十分慌張地拒絕了,他們希望繼續在一般病房「治療」,隨後L先生抱怨起突然的疼痛,於是對話便中斷了。 後來幾次類似的對話,每當話題將要觸及L先生對疾病或死亡議題時,往往會被疼痛的問題打斷,讓當時的我十分困惑是我們給予的疼痛控制品質不佳,還是L先生心中也不願意深談或細想疾病進展與接近死亡的問題呢。心理師準備了相框讓他可以用貼紙裝飾,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不過每日去都看到相框擺在窗邊遲遲沒有動靜。L先生的病房電視經常撥放著卡通,有時他看著便留下眼淚,L太太說那些都是小兒子在家裡經常看的,L先生很久沒有看到兒子非常想念,兩歲的孩子總是隔著視訊螢幕向爸爸媽媽討抱抱,掛了電話後心裡更加捨不得。 在照顧L先生大約半個月後,疾管署公布醫院即將放寬特殊病房探病限制的新聞,雖然一般病房仍尚未開放探病,但安寧病房可以每日固定時段有訪客探視。我們於是再次提起目前兩週的抗生素治療即將完成,但目前仍需要高濃度氧氣,無法進行腫瘤治療,疼痛控制仍不讓人滿意,是否考慮轉至安寧病房,讓更專業的團隊提供疼痛緩和的治療,並且能有更多家屬探病的機會。 聽見能和家人朋友見面,L先生抬起頭,和我們再次確認安寧病房是否還會給予抗生素、氧氣等治療,以及探病規定和一般病房的差別,然後堅定地說他希望轉去安寧病房。L太太也和我們分享她在網路上看見其他家屬分享在家人安寧病房接受照顧的故事,告訴我們她先前很不能接受安寧,以為那就是停止一切治療等待死亡,但她看了別人的分享,才漸漸了解安寧病房仍然可以進行需要的治療,還可以有洗澡機、有更多人一起照顧和關心她先生,若狀況穩定,也可以安排出院及居家安寧的照顧。和家人討論過後,L太太和其他的家人都很支持L先生想轉至安寧病房的想法,也順利地轉床,到另一間擁有不同側風景的病房。 在L先生轉至安寧病房後,我去探望過他兩次,幸運地都遇到他精神與心情都算不錯的時段。他愉快地和我談論昨天吃到了一直想吃的速食,而且L太太去便利商店大補貨,買了他喜歡的香草冰淇淋和果凍。他說昨天見到從小一起長大的堂兄弟,聊了很多,孩子們假日也會從台中過來台北看他。不過偶爾晚上會尿失禁,需要旁人幫忙清理讓他十分挫折。他和太太時不時會有小小鬥嘴,兩人笑著談論孩子們的學校的功課,談論颱風要來了但似乎不會放假。 病房的窗台擺著L先生和太太的合照,還有終於完成、送給三個孩子的相框,他為三個孩子選擇了不同的動物貼紙做裝飾,依照他們的個性,完成了可愛又繽紛的邊框,準備等孩子們來的時候可以合照,放進相框裡。 結束實習的那一天,我告訴L先生我要離開這家醫院,去下一站實習了,祝福他和太太都可以平安、保重,也感謝他們這段時間對我的親切和關心,讓我可以陪伴他們這段時間。輕輕摟了L太太的肩膀,也和L先生握了手,那天L先生的手十分溫暖、厚實、充滿力量,他們祝我未來順利、天天開心。 離開病房後,我忍不住落下眼淚,想起認識L先生和L太太的將近一個月,經歷的病情變化與安寧照顧的學習,都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更細緻地照護病人的地方,也有可以更好地回應病人的焦慮與擔憂的時候。或許未來很難有機會再和L先生見面,但那一日他握住我的手的溫度,祝福我順利成為一位醫師的表情,我想,我永遠不會忘記。
-
2021-10-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會腰痛?一張圖看懂3類腰痛 2種腰痛即刻就醫
腰痛是日常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活動時就經常出現,但也多的是沒有動就在痛,讓人不禁懷疑該不會是腎臟或某個器官出問題,而置之不理的人也大有人在。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腰痛的成因其實相當廣泛,大多預後良好,可惜的是許多人並未及時就醫,反而使得問題愈加嚴重,提醒民眾如有腰痛情況建議先檢查為佳,以利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為什麼會腰痛?以感受區分3類型! 王威傑醫師指出,腰痛、背痛兩者位置非常接近,以民眾的感受兩者一起討論,大致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以及非前述兩者的臟器性三種,三者的感受皆都會有所不同,可初步推測可能與何種原因有關。 結構性:先有個動作的腰痛。在一個姿勢或動作後開始疼痛,是民眾常見的腰痛情況之一,這是結構性疼痛常見的特徵,與身體結構有關,如骨骼、肌肉、神經異常等,醫學上稱機械性疼痛。此類型腰痛相當常見,在腰痛比例當中約佔7成,例如搬運重物肌肉拉傷閃到腰,或者是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脊椎狹窄等。 發炎性:不動比較痛的腰痛。也有一種腰痛,是在身體一段時間沒動後比較痛,例如早上剛起床時,但活動後便逐漸減緩,這種情況是發炎性疼痛的特徵,相較前者少見,約佔1~2成,多與身體發炎有關,例如發炎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或腸道的發炎性疾病等。亦有可能是因腫瘤所致,例如乳癌的骨轉移,因此若有乳癌病史後出現腰痛需多留意,特別是出現了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的症狀。 此情況通常會持續較久,往往會達3個月以上,好發於30歲上下的年輕族群,患者除了腰痛外也可能合併多處關節疼痛的情況。 臟器性:有不同症狀的腰痛。若腰痛伴隨著其他噁心、想吐、發燒等症狀,這往往是民眾最擔心與臟器有關的腰痛,與發炎性一樣較為少見,約在1~2成左右。 以腎臟來說,如腎盂腎炎,會是痛在腰的某一外側,離脊椎較遠,且幾乎都會有發燒的情況,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噁心、嘔吐,通常在之前會有泌尿道等感染,進而演變成腰痛。 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臟器內的結石所引起,例如腎結石,當結石卡住了輸尿管跟腎臟交接處或整個阻塞,便會引起疼痛,有結石病史或出現血尿者需留意。 除此之外也有幾個特殊情況,例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不僅在於心臟,也會通過腹腔,若腹腔的主動脈剝離,常見會有非常劇烈的疼痛,感受如撕裂一般這種情況就相當危險,需即刻就醫。而坊間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若出現在腰部,其因病毒是順著神經蔓延,因此會以刺痛、麻痛的方式呈現。 止痛藥沒效?醫指6種腰痛盡早就醫! 許多民眾出現腰痛時多會先觀察,或先吃止痛藥、貼藥膏等方式救急,不過王威傑醫師表示,這種方式未必每種腰痛都有效,腰痛的原因相當多,止痛藥等改善症狀的藥物,一般在結構性的腰痛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日前就有民眾就診,表示酸痛貼布怎麼貼就是沒法改善腰痛,檢查發現是帶狀皰疹,酸痛貼布自然沒有用。 為了避免誤判錯過黃金治療期,王威傑醫師特別提醒部份情況應盡早就醫。除了痛得太久達到4週以外,也包括了上述「沒動比較痛」的發炎性疼痛,以及發作年齡小於20歲;以前沒有發作過,但在50歲以後出現;睡覺、平躺時背痛會加重;曾有乳癌等癌症病史等,這些族群都應及早就醫為佳。 劇烈疼痛或尿失禁,2種腰痛即刻就醫! 王威傑醫師表示,少數幾個特殊情況的腰痛需要即刻就醫。例如前述所提到因主動脈剝離所引起的非常劇烈的疼痛,以及若患者腰痛合併出現尿失禁、排尿不乾淨,或是雙腿內側至胯下有繞一圈的感覺異常或疼痛、進展很快的下肢無力,需即刻就醫,這很有可能是「馬尾症候群」,有急性壓迫的情況,可能因嚴重的創傷或供應脊椎的血流阻塞等引起,情況非同小可,需急救,否則可能無法恢復。腰痛復發率約7成,盡早檢查以利預防! 王威傑醫師表示,腰痛的預後通常狀況都很不錯,但多的是沒檢查、讓問題愈加嚴重。曾出現過腰痛,接下來一年之內再度出現的機率非常高,約有7成左右,原因在於問題往往還在、未獲得改善,因此容易復發、甚至更加嚴重,包括結構或疾病問題,或者是生活習慣,這些風險因素若沒有去除,復發機率自然高,提醒民眾出現腰痛時,盡早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醫:不常喝水.常吃肉要小心!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30 癌症.攝護腺癌
一家三兄弟全得攝護腺癌 醫師:有家族史別輕忽!長效型荷爾蒙控制病情 減少就醫奔波
文/洪素卿 「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很重要,假如父親有的話、罹癌機會就比別人高。假如兄弟有的話、那機會就更高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李經家主任曾接獲多起兄弟都得攝護腺癌症的案例,其中一起讓他印象很深刻,案例中的大哥一開始是到醫院照顧攝護腺癌轉移住院的二弟,順便做了檢查、沒想到結果數據也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攝護腺癌,最終轉到高醫接受手術。 結果三弟一聽也來做檢查,竟然真的也罹癌,大哥與三弟因早期發現、還來得及手術治療。但最早發病的二弟因為發現時已轉移,最後不敵癌症。 李經家主任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很多年長者有頻尿、急尿、夜尿、尿不乾淨、小便變細,甚至產生血尿等排尿異常症狀。部分人自覺這是「老化」自然現象,並沒有特別在意,但這些症狀卻也是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共同可能出現的症狀。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建議應該交給專業醫師鑑別診斷。醫師會藉由肛門指診,抽血檢驗血中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甚至加上直腸超音波,協助揪出早期攝護腺癌。 「早期診斷很重要!」李經家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如果在三期以內都有機會接受手術、根本解決。傳統開刀因為容易流血、術後可能留下尿失禁或是性功能異常等後遺症,部分患者聞之卻步。不過,近年手術技術不斷進步,包括民眾熟知的達文西機器手臂等,不僅讓手術變得簡單、而且能夠保留神經、保留括約肌。手術成效良好,平均三期內病人五年存活超過九成。 「但是一旦跨過第三期,到第四期轉移之後,存活率就大幅降低。」李經家指出,因為腫瘤可能轉移到淋巴或是骨頭,手術無法將腫瘤拿乾淨,這時候就需要接受荷爾蒙治療。 李經家指出,睪固酮、也就是所謂的男性荷爾蒙,是攝護腺癌滋生的促進因子,透過荷爾蒙治療,把睪固酮降到最低,讓攝護腺癌少了刺激因子,腫瘤就會穩定、甚至慢慢崩解。 荷爾蒙治療是一個使用很久的治療,但是效果還是非常好,近年除了有第二代荷爾蒙問世,主力第一代荷爾蒙也發展出長效劑型。讓患者不需要每個月到醫院打針,可以三個月打一次、甚至可以六個月打一次。 一般來說,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如果血中的PSA數值穩定維持在0.1以內,就會建議他不妨三個月來一次、減少往返奔波。 尤其是交通不便、住得比較遠的,李經家醫師說,「像是我個人門診就有從離島、澎湖、七美,甚至在東南亞工作的台商。因為不方便每個月就醫、對他們來說,三個月到醫院一次就變成非常方便。」「尤其攝護腺癌罹病族群很多都已經七、八十歲,甚至八、九十歲,常常需要全家勞師動眾一起陪病,如果說家屬還要上班,也很適合三個月打一次。」 「最近這一年多因為肺炎疫情,有不少患者擔心頻繁進出醫院被感染,甚至也會跟醫師提起是不是能夠不要每個月來醫院一次!這時候三個月劑型就提供了非常大的助益。」 李經家主任指出,近年也陸續接獲四十多歲就罹患攝護腺癌症案例,提醒民眾,如果家族裡有父執輩或是兄弟有病史,五十歲以上健康檢查時別漏了攝護腺。另外,攝護腺癌最常轉移的區域除了淋巴之外、就是骨頭轉移,「如果沒有特別受傷、骨頭常常有一個點固定疼痛,可能也要多注意!」 《延伸閱讀》 .男性隱藏殺手?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高低風險治療大不同? .攝護腺出問題非開刀不可?攝護腺癌分數愈高愈危險,晚期轉移如何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私密處是女人第二張臉 國內首間婦科美學診所開幕
全國第一間整合女性身心的私密健康照顧診所於今天成立,婦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表示,婦科私密領域的健康照顧涵蓋了婦產科、婦女泌尿科和肛門外科,在歐美國家逐漸形成婦產科次專科領域,叫做「婦科美學」(gynecological aesthetics),解決女性朋友從青春期到產後、更年期、停經期等問題。鄭丞傑表示,該診所的核心理念為「當妳的閨蜜」,除了婦產科醫師照顧女性私密健康,還提供性諮商、性治療,成為國內第一家整合了身心照顧的「婦科美學」診所。「私密處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鄭丞傑說,從青春期發育開始,女生私密處問題伴隨一生,從美觀氣味顏色,至先天異常、產後的局部恢復、產後尿失禁、痔瘡、產後下腹部鬆垮、妊娠紋、大齡女子生育功能檢測、卵巢老化功能檢測與預防、萎縮性陰道炎、陰道痙攣症、性交疼痛、性欲低落,以及等更年期障礙,希望透過「婦科美學」全方位照顧18到88歲的女性整合性的私密健康。目前看診婦科醫師均為女性,不過,部分患者希望由男醫師看診,鄭丞傑表示,絕對沒有歧視男性,事實上,男性也有私密問題,為了照顧婦女朋友的男朋友或丈夫,該診所將邀請泌尿科醫師,一起來照顧男性的私密健康。鄭丞傑表示,該診所與台灣性教育學會舉辦「造福雙百位女性」公益活動,一為提供一百個可以改善產後尿失禁及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能力的「G動椅」免費體驗療程,一為在女性私密保養品牌贊助下,提供免費施打九價子宮頸疫苗,攜手做公益一起呵護女性健康。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表示,許多女性對於私密處的健康問題,因為不好意思而羞於求助,提醒女性應該更重視私密處的健康保養和照顧,加強性健康的教育,這樣才能有助於女性的身心健康。今天特別到場祝賀和鼓勵的監察委員陳景峻表示,他是醫學的門外漢,但是特別欣賞鄭丞傑的醫德醫術和對普羅大眾做健康教育傳播的能耐,這次看到他鋪陳了這樣的一個舞台,讓年輕一輩的醫師來發揮,來照顧婦女的私密健康,同時又做了公益活動,表示非常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