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搜尋
就醫紀錄
共找到
36
筆 文章
-
-
2023-10-08 失智.大腦健康
連運動都救不了!研究稱這些人即便有運動習慣仍不足以防失智
南加州大學科學家團隊日前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最新研究指出,60歲以上民眾如果每天長時間久坐,包括上班期間與在家裡,失智症的風險將增加。研究指出,久坐不動對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每天長時間久坐的民眾即使有定期運動習慣,還是無法擺脫失智症風險。南加大團隊使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數據,以4萬9841名60歲以上民眾做為研究對象,調查一天當中絕大多數時間久坐不動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否提高。這些研究對象在研究展開之際並沒有失智症,睡眠時間不包括在久坐的計算當中。統計結果發現,一天當中長時間久坐者,即使有固定運動的習慣,還是不足以預防失智症。華盛頓郵報報導,先前多項研究已經指出久坐不動的健康傷害,一天當中在辦公室上班、通勤以及家裡坐著看電視、打電腦所累積的數小時時間,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與其他疾病風險提高,還有猝死。同時,久坐不動也將抵消運動所帶來的新陳代謝健康助益。研究人員比對七年之間的就醫紀錄與死亡資料,查看經常久坐的研究對象是否較容易出現失智症,統計發現一天當中至少坐著十小時的民眾,未來七年出現失智症的機率,比一天當中坐著時間不到十小時的民眾,高出大約8%;一天內坐著時間至少12小時的民眾,失智症機率則增加63%。率領這項研究的南加大生物科學及人類學教授芮契廉(David Raichlen)說,在辦公室坐了一天,回家又坐在電視機前,加上開車、搭車,所有時間加起來頗為可觀,造成認知與記憶衰退風險增加。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但一天久坐至少十小時的民眾,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跟沒有運動的久坐民眾一樣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2 焦點.元氣新聞
止咳藥、腸胃藥可能含有「巴比妥」?醫界:兒童藥水內從來沒有,市面感冒藥也不可能有
新北私幼餵藥案檢調持續偵辦中,不過目前幼童體內的「巴比妥」來源依舊不明。藥師表示,巴比妥類藥物不管是第三級或第四級管制,進出貨紀錄都要上傳到「管制藥品申報系統」。毒物醫師則說,苯巴比妥屬於巴比妥中的一種分類,大致有四種「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複方藥物中也可能有苯巴比妥,但感冒藥中幾乎不可能。巴比妥鹽類分4大類 苯巴比妥屬「長效型」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巴比妥鹽類是所有巴比妥藥物的大分類名稱,為「中樞神經抑制劑」,當中有許多不同的類別,大致上分成四種「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的藥物,而苯巴比妥屬於「長效型」,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藥物,是傳統老藥,新藥問世後就已相當少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不論是任何種類的巴比妥藥物,都屬於「管制藥物」,同時也一定是處方藥品,必須持有醫師處方箋才能領藥;藥局端在進出貨時也必定載明流向。取得巴比妥藥物需處方箋王明媛說,要拿到巴比妥,民眾需要先就醫,取得醫師處方,才能到藥局領藥;而藥局進貨時,也得取得巴比妥的進貨憑證,收到貨品也得驗收,並上傳食藥署的「管制藥品申報系統」,出貨時也得登記領用人姓名。兒童藥水內從來沒有巴比妥鹽類 市面感冒藥也不可能有「兒童藥水內從來都沒有巴比妥鹽類。」王明媛指出,感冒藥水內幾乎找不到巴比妥,兒童藥水內若含有巴比妥,一定是另外加進去的,若有人是透過醫師處方箋取得,則必定是非法管道;就醫紀錄中也會載明相關紀錄,都可以追蹤。顏宗海指出,超短效性的巴比妥由於脂溶性很高,很快的分佈到大腦及其他組織內,通常用在麻醉上,長效類如「苯巴比妥」則因為結構分佈穩定,常用於治療癲癇,只要6到10公克(血液濃度60ug/ml)就足以致死,併用酒精或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致死劑量更低。顏宗海也說,複方藥物中確實部分含有苯巴比妥,例如「"阿德比"腸可朗錠」、「"華興"惠諾助寧錠」、「"黃氏"腸衛錠」等腸胃藥中,確實都有苯巴比妥成分,以及一些呼吸道用藥中也會有。「不論是否為管制藥品,都得要有醫師處方。」顏宗海表示,市面上的感冒藥已不可能有巴比妥成分,即使複方的腸胃藥品不是管制藥品,但要使用到仍需要醫師處方箋,不可能隨意讓民眾購得。認識巴比妥「中樞神經抑制劑」巴比妥鹽類是所有巴比妥藥物的大分類名稱,分4大類:「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苯巴比妥屬於「長效型」,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藥物。.短期副作用:感覺頭暈、昏昏欲睡和不穩定、言語不清、低血壓.長期副作用:噁心、嘔吐或便秘,感覺勞累了,煩躁易怒,心情抑鬱,注意力不集中,肝功能的暫時性變化,身體軟組織發生變化 (症狀包括關節疼痛或手掌或底部等區域增厚的腳)。 .戒斷症狀:苯巴比妥屬於可以上癮的藥品。 隨著身體依賴,如果藥品突然停止或服用量急劇減少,會出現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可能包括:焦慮,心率加快,出汗,困惑,譫妄、抽搐,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資料來源: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旅美藥學人龔麗蘋和曾滄濱藥師、疾管署專家:「巴比妥」檢驗數值低 可能有偽陽性【記者沈能元、李成蔭/連線報導】苯巴比妥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癲癇病友血液中「巴比妥」濃度在十到四十微克間為正常治療劑量濃度,濃度過高就須立即啟動治療或洗腎;為盡快釐清事件真相讓幼童家長安心,北榮著手研發毛髮檢驗方法,預估最快三個月,最慢不超過六個月就可得到精準數據。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闕宗熙也指出,就目前驗出的微量殘留來看,不會對孩童造成傷害;血液物質太多,數值低時的判讀要很小心,不是測到就代表有藥物反應,需臨床醫師詢問,讓家長小孩都描述,較能積極判定,再來追蹤。他說,藥物停留在血液的時間比尿液久,檢測也較全面,但驗血、驗尿數據只能判讀檢測當下及後續會不會有傷害,不能判定有沒有被下藥,推測整個用藥情況還是要檢測毛髮才能判定,但毛髮檢測因長度有極限,洗髮、剪髮都可能影響,沒那麼普遍,難度也更高。(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4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陳家兄弟同成大體老師的暖意:完整瞭解捐贈大體的QA與流程
【本文重點】台北醫學大學2023年3月22日舉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感念大體老師們無私奉獻,期許醫學生們皆能成為良醫。陳家兄弟十幾年前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2020年底兩人在半個月內相繼去世,都成為大體老師,哥哥還捐贈眼角膜,幫助兩人重見光明。想瞭解如何捐贈大體?相關QA整理報你知!--by ChatGPT陳家兄弟相隔半月辭世 同當大體老師陳家小弟廿多歲因失戀重創,精神狀況不穩,惡化為思覺失調症,長年進出醫院接受治療,長兄陳照耀照顧弟弟數十年;2020年底,小弟因多重疾病離世,兩個星期後,當時72歲陳照耀騎車自摔,也傷重死亡。兄弟兩人十幾年前陸續簽過器官捐贈同意書及大體捐贈書,陳照耀太太說,先生生前曾提及,社會真的幫助家人太多,身體不過是個軀殼,「如果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把身體捐出去是他唯一能做的。」她表示,先生小時家境不好,小叔精神狀況差,必須經常住院,幸好在社福系統協助下,才能逐一度過難關;社會幫助過陳家,先生心存感激,希望可以回饋社會。陳照耀太太指出,小叔因長年進出醫院,嚴重時得住院治療,為了照顧他,她與先生搬回苗栗老家附近居住,那年政府積極推廣器官捐贈,在醫院志工勸募下,陳家兩兄弟均簽下捐贈同意書。冥冥之中,兄弟情深,兩周內相繼去世,依照遺願,均成為大體老師。陳照耀女兒表示,受到爸爸影響,身體僅身外之物,她也簽署器捐,未來也會捐大體。大體捐贈的相關QAQ:民眾如果想要捐贈大體,應該完成哪些前置手續?A:民眾如果想要往生後捐贈大體供醫學研究,可至各大醫學中心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除本人意願外,大體捐贈同意書還需要「受任人」(家屬)簽署同意。擔任受任人的優先順序依序為配偶、子女、父母或兄弟姊妹等。捐贈者如果沒有家屬,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辦理公證,符合相關法規,以利日後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協助處理身後事。Q:大體捐贈可能會遇到的障礙?A:民眾能否如願捐贈大體,關鍵在於家屬是否願意配合,捐贈者就算生前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往生後,受贈單位仍須仰賴家屬通知,並由家屬協助辦理死亡證明書、申請病歷等文件,如果家屬未出面協助辦理,在法令約束下,受贈單位仍無權取得大體。Q:哪種情況下的大體不能捐贈?A:基於解剖教材完整性、大體防腐處理的考量和保護處理人員的健康等因素下,下列情況的大體不能捐贈:1.生前曾罹患法定傳染病。2.受過嚴重創傷和做過重大器官摘除或移植手術者(視個別狀況而定)。3.溺斃或嚴重水腫。4.太胖或太瘦不適合捐贈。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百分之三十者不適合捐贈。標準體重參考公式:男性:(身高減80)X0.7, 女性:(身高減70)X0.65.大體做過死亡病理檢驗手術或器官捐贈。但器官捐贈僅作眼角膜者,仍可捐贈大體。6.自殺身亡者。7.嚴重褥瘡。8.未滿16歲者。Q:民眾是否能同時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往生後應該先器官捐贈,還是大體捐贈?器官捐贈後,其餘身體是否還可以做大體捐贈?A:民眾可以同時簽署大體捐贈與器官捐贈的同意書,日後往生後,建議第一優先選擇應該是器官捐贈,因為可以立刻幫助病重之人。不過器官摘除後,剩餘身體無法再做醫學研究,因此無法捐贈,不過只捐贈眼角膜的遺體,仍可作為大體老師。Q:如果身體動過手術,是否就不能捐大體?如果意外死亡導致身體支離破碎,或是突然死亡,卻無重大疾病就診紀錄,是否還能捐大體?A:民眾身體進行手術治療,只要傷口癒合完全,仍可進行大體捐贈;但如果發生車禍等意外,導致肢體破碎,就不適合當大體老師,難以判定,可由負責的受贈單位派人評估;突然猝死,生前沒有就醫紀錄,仍可捐大體;但基於尊重生命,自殺者不能捐贈大體。Q:癌症患者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日後往生能否捐大體?A:癌症病患進行化學治療療與放射性治療,並不會妨礙日後的大體捐贈。大體捐贈流程生前需要簽捐贈大體同意書1.往生後,由家屬通知醫院等受贈單位出面評估大體是否堪用。2.往生後,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註:如果沒有家屬,生前除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後,還要到法院進行公證,以利往生後,受贈單位能順利取得大體。往生後需要由家屬決定1.往生後,家屬同意捐大體,由醫學中心等受贈單位評估大體是否堪用,並簽署同意書。2.由檢察官或醫師開具死亡證明書,並由家屬協助受贈單位取得大體。3.受贈單位接回大體,妥善保存,等待進行醫學解剖研究。4.大體完成解剖研究後,由家屬接回安葬或由受贈單位妥善安葬。資料來源:基隆長庚醫院、臺大醫院、慈濟大學網站大體捐贈的相關QA與流程整理 by記者:沈旭凱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2-11-03 焦點.健康知識+
病歷跟診斷證明有何不同?申請要掛號?教你如何順利申請
「病人真的可以申請病歷嗎?」、「如果醫生不願意給,我堅持要,會不會因此影響醫病關係?」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想去醫院/診所申請病歷,卻被櫃台人員刁難,申請病歷需經過醫師同意;或是被告知病歷只能提供健保的部分,若有自費項目則不屬於病歷的一部分;亦或是好不容易申請到,卻發現病歷不全或與實情不符。面對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有法律可以規範嗎?全本病歷跟病歷摘要、診斷證明有何不同?‧全本病歷:最完整的就醫紀錄,包含在門診和住院時,所有醫事人員的紀錄,並有醫事人員蓋章以示負責。通常處理醫療爭議時,建議應該申請全本病歷。‧病歷摘要:醫師根據患者整個治療過程紀錄,瀏覽整本病歷資料後,對病人的病情所做的整體評估和說明。透過病歷摘要,其他醫師可大致了解病人狀況,以做出轉診建議或後續治療計畫。但病歷摘要是一個概述,要了解病情細節,還是需要申請全本病歷。通常為出院或轉診之用,幫助接手者掌握病況。‧診斷證明:經由醫師專業評估後,證實我們罹患相關疾病,或身體健康受到某些程度損害。可分為就診證明、甲或乙種診斷證明、死亡證明、身心障礙評估證明、重大傷病證明等。通常為請假、保險、申請相關補助的醫療證明之用。醫療院所不得拒絕病人索取完整病歷病歷的用途很多,除了用來瞭解病人的病史與健康記錄,及其所接受的醫療處置,也可做為醫療爭議發生時的醫療依據。全本病歷是民眾到此家醫療院第一次至最後一次的就診完整紀錄,記載著病人所有病程與治療經過,其內容是由醫療機構中照護病人的醫事人員(醫師、護理師、醫檢師等)所共同完成,並有醫事人員蓋章以示負責。病歷是醫療過程的紀錄,不會區分成健保或自費版本。財團法人醫療改革基金會指出,根據醫療法規定,醫療院所有責任至少應保存病歷7年醫療院所不得拒絕病人索取完整病歷,其所需工本費由病人負擔,若超過上述時間,可能無法取得病歷。全本病歷還包含下列項目:1.病人住院時,醫師(包括主治醫師與會診醫師)的病程紀錄(progress note)2.門診的就診紀錄3.護理人員的護理紀錄4.用藥紀錄5.各項檢查、檢驗報告6.其他醫事人員的紀錄,如:營養師、社工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7.影像病歷,其中包括X光片、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內視鏡及超音波等檢查資料;它們可能傳統膠片或電腦輸出的列印影像。8.就診至今所簽署的同意書(包含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自費同意書等,應有一式兩份,醫院留存一份、病家保留一份)、切結書等表單。如何申請全本病歷法令有明確保障病人申請病歷的權益,病人不需經過醫療機構或醫師的同意或掛號,醫療機構依法不得拒絕提供病歷。病人可向診所的櫃臺或醫院的病歷室提出申請,申請時通常需準備身份證及健保卡,若是病人家屬代為申請病歷資料,除了當事人的身份證和健保卡,還需檢附委託書及受託人的身份證,做為查證用。由於各家醫院申請流程不同,建議大家可以先打電話去詢問清楚流程、備妥證件後再到醫院診所申請,才不會白跑一趟。若有申請表,可依照自身需要,複印病歷的部分或全部內容。各縣市亦有針對病歷訂定醫療收費標準,病人申請病歷時需自付相關費用,不需支付掛號費。而為避免醫院對於病歷申請費用「隨意喊價」與申請時間「蓄意拖延」,法令有訂定明確規範,申請紙本病歷的基本行政費用不得超過200元、每頁病歷影印費不得超過5元;醫院提供全本病歷的時間最遲不能超過14天、檢驗報告最遲不能超過3天等規定,以免讓病患陷入漫長的等待。若申請遭醫院或醫師拒絕,可向衛生局檢舉如若醫療院所拒絕提供病人病歷,或未依時限提供病歷、提供的病歷不完整或造假,都有違法之虞。依據醫療法,民眾可向醫院所在縣市的衛生局檢舉,請衛生局出面協助病歷調閱或開罰。病歷就像是一個人的健康紀錄表,幫助我們更瞭解身體情況,也幫助轉診醫師瞭解自身的病情,讓病人不用再花時間重複已做過的檢查,也做為醫療爭議的醫療依據還原當時的醫療處置,可節省不少醫療資源跟時間。參考資料:《醫療爭議參考手冊》
-
2022-10-26 焦點.健康知識+
懶人包/確診回報、視訊看診、補辦健保卡…一個APP都可搞定!「健保快易通」熱門功能及下載使用教學
你有使用健保快易通APP嗎?疫情期間許多人下載使用健保快易通APP,有的是為了預約疫苗,有人是為取得確診證明,其實,健保快易通還有許多其他功能,如查詢個人健康資料、補發健保卡等,《元氣網》為您整理實用功能及如何下載使用。「健保快易通APP」下載詳細步驟「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是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建置的APP,讓民眾可以即時獲得更便利的健保服務,至今年6月25日下載次數達1994萬次。許多人之前可能還不知道這個APP,疫情期間為預約疫苗、視訊看診才下載使用。如果你是完全沒有使用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的人,請先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完成身分認證後,才可以進去使用各項功能。【Step1】下載APP.方式:使用手機或平板在Google play及Apple store搜尋「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或掃描下方QR-CODE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下載處:Android:https://goo.gl/dwD1aCiOS:https://goo.gl/omZ11S【Step2】身份認證●手機快速認證(行動電話認證):注意事項:行動電話認證限使用「本人申辦」的「月租型門號」及「個人4G以上行動網路」,才能經由門號所屬的電信業者確認身分。若使用預付卡、或門號非本人申辦、使用公司門號,須改用裝置碼認證。詳細步驟: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98F22C99E092DC9A&topn=CA428784F9ED78C9●裝置碼認證裝置碼認證(需使用電腦及讀卡機)是使用健保卡或使用自然人憑證方式進行「行動裝置認證」。如果使用非本人門號(如公務機、預付卡、wifi等狀況) ,請先準備電腦、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的戶號。1.使用健保卡.需準備:健保卡及讀卡機.申請網址:健保署「健保卡網路服務註冊系統」:https://cloudicweb.nhi.gov.tw/cloudic/system/mLogin.aspx.詳細步驟: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0090E5EB4FC80120&topn=CA428784F9ED78C92.使用自然人憑證.需準備:自然人憑證及讀卡機.申請網址:健保署「個人健保資料網路服務作業」:https://eservice.nhi.gov.tw/Personal1/System/mLogin.aspx.詳細步驟: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9D696FADC06C717C&topn=CA428784F9ED78C9【Step3】開始使用健保快易通APP下載及認證完成後,即可登入健保快易通APP開始使用以下各項服務。「健保快易通APP」6大實用功能1、健康存摺可查詢個人健康資料,包括就醫紀錄、手術、用藥、檢驗檢查資料、生理量測紀錄、就醫提醒、過敏、器官捐贈及安寧緩和醫療意願等功能。「眷屬管理」功能還能瞭解家中長輩及小孩的各項健康資訊,是掌握親人健康的重要管道。此外,疫情期間更新增許多線上防疫服務,如「COVID-19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功能,便利民眾查詢疫苗接種紀錄、快篩及PCR檢測結果、快篩地圖查詢等。確診個案自主回報,也可透過健保快易通APP完成。2、健保櫃檯可查詢個人未繳納健保費、繳納紀錄,也可以啟動繳費提醒功能或線上申辦健保卡。最方便的莫過於,以前如果不小心遺失健保卡要補發卡片都要到健保署,現在只需先登入健保署網站「健保卡網路服務註冊」系統註冊,並進行行動裝置認證,即可在健保快易通APP「行動櫃檯」登入資料,上傳照片及線上繳費,3到5個工作天就可收到新卡。3、就醫院所查詢(視訊診療)可使用「就醫院所查詢」功能,地圖式篩選查詢定位附近的醫療院所,看診服務的詳細資訊;或在緊急狀況發生時,可點選「急症處理」了解急救及緊急狀況的處理建議,並可透過「急診待床」查詢全國急救責任醫院急診等待人數及擁擠情形,以避免急診等候過久。4、醫療查詢可查詢「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服務之居家醫療院所、健保用藥及特殊醫療材料之資訊,並可比較自費醫療材料之費用,以選擇適切的醫療服務;如果您正在申請「健保重大傷病卡」或是「自墊醫療費用核退」,也可以透過此功能查詢申辦進度。5、就醫行動支付健保快易通APP僅為介接各醫療院所提供之行動支付APP,不存放民眾繳納醫療費用之資訊。6、健保改革日記提供「走向雲端—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電子書,勾勒出健保署自105年起,三年多來各項重要政策及業務精進的改革內容。【參考資料】.衛福部健保署
-
2022-09-12 醫療.精神.身心
50歲以上憂鬱症就醫率太低!當心衰弱死亡風險增3倍
歐美國家憂鬱症盛行率以45到64歲最高,但台灣憂鬱症或自殺盛行率都是65歲以上居冠。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其炘指出,這是部分亞洲國家特有現象,憂鬱症患者得到衰弱症機率是一般人的2.6到2.9倍,死亡率是一般人的2到3倍,有必要及早積極治療。台灣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65歲以上,但國衛院調查發現,50歲以上憂鬱症患者每3人僅1人尋求醫師治療,每10人僅1人獲得有效治療,研判最大瓶頸可能是「就醫率過低」。吳其炘研究團隊從「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2015年訪問之7576位50歲以上長者,從中找到1253人符合憂鬱症定義(經「短版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S-D)」評估符合,或2015年健保就醫紀錄曾被診斷憂鬱症),推估50歲以上台灣人憂鬱症盛行率大約是16%。深入分析這1253人資料發現,雖有高達87%認為台灣就醫便利(30分鐘內可到達醫療院所),卻只有27%曾經尋求憂鬱症醫療,最終僅11%獲得讓憂鬱症狀消失的有效治療(CES-D得分小於10分定義為無憂鬱症狀);但若以有就醫的27%去看,相當於1/3就醫者獲得有效治療,成效不輸歐美。本研究今年6月發表於國際期刊《Lancet Regi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吳其炘表示,歐美日等高收入國家,憂鬱症就醫率都超過4成,台灣就醫率明顯偏低,可能是對憂鬱症認知不足、不清楚憂鬱症需要治療,或是擔心污名化,可透過「提升精神健康識能」,幫助患者及早察覺自身症狀、尋求醫療協助。吳其炘表示,憂鬱症和心情不好的最大差別在於「症狀持續2周以上且影響生活」。常見症狀包括心情低落、沒胃口或暴食,睡眠障礙、無精打采、疲倦、負面想法、難以專心,甚至有自殺意念。有憂鬱症的人發生衰弱症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6到2.9倍、死亡率是一般人2到3倍,也容易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其他共病。吳其炘指出,研究發現「中高齡、女性、收入低、身體狀況不好」得到憂鬱症機率高於一般人,是憂鬱症防治的重點對象。會增加就醫率的因素包括「女性、高教育程度、退休無業、有運動習慣、有參加社會團體、有社交休閒活動」,「喪偶、離婚、分居、未婚、飲酒習慣」則是未就醫危險因子,顯示可透過增加社會支持來提升50歲以上的憂鬱症就醫率。為何有2/3的憂鬱症就醫者並未獲得有效治療?吳其炘表示,近年身心科診所和心理諮商服務據點增加,有助提高可近性、降低自費門檻,包括經顱電刺激等新式療法也愈來愈普及,但通常有20到30%憂鬱症是屬於難治型,症狀可能稍有改善,但沒有完全消失。如果不是難治型,症狀通常可在1到2個月內緩解,但高危險、易再發個案的治療追蹤須需持續到3至4個月以上,以減少復發。研究指出,台灣精神醫療人力密度仍不如高收入國家,每10萬人口只有7名精神科醫師,在鄉村地區更低。然而,這篇研究調查的是50歲以上憂鬱症患者對於「整體醫療便利性」的看法,結果很可能高估了精神醫療的可近性。另外,這篇研究無法確認憂鬱症患者接受的治療是否按照國際治療準則,也沒有探討多少憂鬱症患者接受了心理治療。
-
2022-02-24 養生.聰明飲食
隔夜菜引發敗血症害男子截肢?教授揪出真正禍首
讀者李先生昨天(2022-2-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教授這是真的嗎?」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發表在TVBS的文章,標題是:男子突引發敗血症雙腿遭截肢 罪魁禍首竟是隔夜菜?雖然這個標題有給自己打了個問號,但它難免還是會讓大家以為吃隔夜菜是很危險,有可能會導致截肢。事實上,隔夜菜很危險的傳說已經行之有年,只不過,這些傳言裡的罪魁禍首是亞硝酸鹽。請看我發表的華視:年菜回鍋恐致癌,以及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TVBS這篇文章是這麼說:【《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去年刊登的文章,近日因為一支YouTube影片受到矚目。文章記載一名男子吃了朋友的隔夜剩菜後,竟出現致命敗血症,雙腿慘遭截肢。 「Chubbyemu」在Youtube擁有246萬位訂閱者,他近日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離奇事件翻拍成影片,也讓該文章受到媒體關注。綜合外媒報導,該文章指出,一名男子吃下朋友剩的雞肉、米飯和撈麵後,還不到24小時,就開始出現急性腹痛、反覆嘔吐、頸部僵硬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後來,他的皮膚開始變紫,在朋友陪同下緊急送醫。抵達醫院後,他嚴重高燒,每分心跳速率飆高到166下。根據就醫紀錄,男子沒有任何過敏,也有接種必要的疫苗。後來,醫生才在男子的血液中發現腦膜炎雙球菌,使男子發生腎衰竭,出現血栓。此外,醫生也發現該男子雖然在中學前接種第1劑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卻沒有在4年後接種推薦的加強針。 醫生後來只能截肢男子膝蓋以下的腿部,以及部分手指。男子於26天後才恢復意識。目前仍無法得知食物中出現這種細菌的確切原因。】TVBS文章裡所說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文章,指的是發表於2021-3-11的一個案例報告:Case 7-2021: A 19-Year-Old Man with Shock,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Rash(病例 7-2021:一名患有休克、多器官衰竭和皮疹的 19 歲男子)。這個案例報告的摘要是:「一名 19 歲男子因休克、多器官衰竭和皮疹被送入兒科重症照護室。入院前 20 小時,他在吃了餐廳剩飯後出現腹痛和噁心。入院前 5 小時,皮膚出現紫色變色。 做出了管理決策。」TVBS文章裡所說的「近日一支YouTube影片」,指的是發表於2022-2-16的A Student Ate Suspicious Leftovers For Lunch. This Is What Happened To His Limbs(一名學生吃了可疑的剩菜當午餐。 這是發生在他四肢的事情)。在這個影片裡,網名叫做Chubbyemu的醫生Dr. Bernard用紀錄片的手法講解那個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案例。在他的敘述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是TVBS那篇文章完全沒有提起的。事實上,TVBS那篇文章所說的「朋友」,應當是「室友」才對,而隔夜菜就是這位室友吃剩下來的。Bernard醫生說這位室友在吃那份餐館食物時,就已經發生嘔吐。也就是說,那份食物在還沒有被放隔夜之前,就已經是有問題。醫院檢查那位患者的血液,發現他是被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而發生敗血症,但是他並沒有出現腦膜炎。Bernard醫生還說這位患者在12歲時有接種一劑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但是卻沒有在16歲時再接種需要間隔兩個月的兩劑疫苗。Bernard醫生也說這位患者的室友則是有接種完整的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也就是說,那位室友有得到疫苗的保護,但那位患者則沒有。事實上,Bernard醫生在影片的一開始就說:「我不打算就食物或剩菜來嚇唬任何人。今晚我會吃剩菜,就像我每天都會做的一樣。我馬上會讓你了解,這是一件在完美風暴序列中發生的異常事故。我每個月都會發布一個視頻,所以如果你點擊訂閱和通知鈴,我們就可以一起吃剩菜。」所以,Bernard醫生開宗明義就說,他本人是天天吃剩菜,也邀請追隨他的粉絲一起吃剩菜。那,為什麼TVBS偏偏就要說「患者被截肢的罪魁禍首竟是隔夜菜」?後記:文章發表並轉載到我的臉書後,邱品齊醫師在我的臉書留言。原來他在2022-2-21已經在他的臉書指出媒體的錯誤。原文:男子遭截肢,禍首是隔夜菜?TVBS誤導之嫌
-
2022-01-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宣布8大措施 要求醫療院所加嚴防疫
北部本土疫情升溫,高雄市啟動醫院加嚴管制八大防疫措施,8日起高市老人健檢暫停實施,禁止不必要探病,做呼吸道相關門診手術者應出具手術日前三天的PCR檢測陰性證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高市負壓隔離病房目前有111間,占床率未達50%,專責病房已開設170房, 占床率未達10%,另並籌設200房隔離專用的防疫旅館,落實風險管理。高雄市長陳其邁經召集專家會議,也宣布八大防疫加嚴措施,包括高雄市111年度老人健檢明起全面暫緩。非必要的一般體檢及到院勞工健康檢查等常規體檢服務建議暫停,特殊情形者可專案申請。除特殊或慢性病房外,應避免不必要的探病,探病時段每日固定一個時段,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至多兩名訪客;限一人陪病,陪病者未完整接種2劑疫苗滿14天者,應自費採檢PCR或抗原快篩。另民眾到醫院做呼吸道相關之侵入性門診手術,應出具手術日前3天內PCR檢測陰性證明;高雄12家指定隔離醫院的高風險單位人員,包括急診、加護病房及直接照護確診或疑似病患的工作人員,都應完成第三劑疫苗接種。衛生局也表示,醫事人員在各類醫事機構間的支援,已接種三劑疫苗者 ,應檢附疫苗接種紀錄卡佐證,直接到醫事人員報備支援系統辦理線上申請,如未接種第三劑者,每月應至少加做一次抗原檢驗或核酸檢驗。醫院也應落實感控,包括入院民眾量體溫、TOCC或讀卡雲端藥歷的就醫紀錄及疫苗接種紀錄。醫院門診區、公共區域飲水機及文具應限制使用,並落實定時清消、間隔座位等感控措施。設有美食街醫院應加強管理,落實實聯制、使用隔板、手部衛生、人流管制等相關防疫措施。陳其邁也提醒,人口跨縣市移動風險高,民眾要儘速接種疫苗,除必要醫療需求外,避免頻繁進出醫院,儘量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
-
2021-12-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婚前做遺傳基因篩檢,為生健康飽飽做準備 基因命運牌,人人有機會中獎!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那天遺傳諮詢門診來了一對金童玉女般的情侶,玉女娥眉略帶憂慮地問:「聽說有遺傳基因篩檢可以做?我們最近要結婚,想說來做看看。」我回:「目前可以做的婚前遺傳檢查有很多種類,我請遺傳諮詢師先和你們談一談,了解一下。」諮詢師帶他們去會談時,罕見疾病個管師打電話進來:「林醫師!阿信的妹妹車禍骨折住院,又精神症狀發作,現在病房大鬧,我們趕緊過去處理!」思緒拉回三年前阿信和她男友來諮詢的畫面,二人交往多年,但論及婚嫁時,男方長輩說女方家人頭腦有問題,希望她來檢查看看,怕將來也會生到這種小孩。經遺傳諮詢師像偵探般抽絲剝繭詢問家族史,發現原來阿信的母親弱智,很年輕時就嫁給長她三十多歲的老兵,生下的孩子中只有阿信智力正常。根據幾個人的病徵及就醫紀錄推斷可能是結節性硬化症,一種罕見的顯性遺傳疾病。幫他們做基因檢查後證實是這個病,慶幸的是阿信沒有遺傳到致病基因。然而後續關懷追蹤發現阿信沉重的壓力不只是婚姻問題,她還扛著二個家庭的重擔,不僅要打工賺錢、下田種菜,照顧父母弟妹,還要照顧男友中風的父親。個管師到家裡拜訪發現她的困境,建議申請長照服務,起初男友拒絕,怕醫療人員常常出入,引起鄰居冷眼又閒言閒語。後來歷經妹妹車禍、老父病危種種磨難,才放下心防,讓居家醫療團隊進到家中協助。還好醫療人員成為阿信人生波濤中的浮木,讓她在處低潮或遇大浪時可求助。正讚嘆阿信面對多舛的命運卻仍展現無比的韌性,遺傳諮詢師進來報告她詢問這對璧人的背景及家族譜。其實根據遺傳定律推斷,玉女家人的病並不會影響到她生育後代,只是金童的母親對挑選媳婦似乎有很高的標準。我和諮詢師花了好些時間解釋遺傳定律、基因檢查以及結果出來後可能的問題,我又強調每個人身上都帶有各種和疾病有關的基因,現在雖然已有最新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可以做幾百個單基因遺傳疾病的基因篩檢,不過即使花很多錢做各種檢查,並不能保證將來一定會生到完美寶寶,而即使篩選出基因勝利組,也不代表將來就能一生幸福。金童玉女如釋重負:「謝謝你們詳細的說明,我們回去再討論看看。」 「好好考慮,要做的話再連絡諮詢師,祝福你們!」。門診結束後跟診的學生說:「老師,這些遺傳疾病和諮詢好難啊!」怕學生因此不喜歡遺傳學,我趕緊回答說:「遺傳醫學進步很快,精準醫學是現在最夯的!」我忽然想起當年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學習,拜見遺傳大宗師McKusick教授,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恭喜妳!來這裡妳會看到很多一輩子只見過一次的病,還有很多病沒有藥醫!」也想起在那個醫院看診,病人和家屬坐在診間裡,出出入入進來各科醫師、諮詢師、社工師、營養師等的整合團隊服務。回國後這三十多年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台灣的遺傳醫學已經進步很多,很多罕見疾病也已經有藥醫了。但是不能怪學生說好難,我自己也覺得還有許多困難:科技認知的落差、社會對人的價值判斷、貧富城鄉差距與健康不平等……看完門診,回到辦公室準備次日要去活動中心和社區長輩們玩基因衛教遊戲的教材。基因命運牌,人人有機會中獎!抽到好牌,應該感恩惜福;抽到壞牌,不要馬上棄賽,再拼拼看,說不定能玩出好結局。
-
2021-11-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獨/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 衛福部擬規劃長效針劑專款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立院透露,嫌犯確實有身心科診所就醫紀錄,但不屬於列管的精神病人。據了解,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規劃專款,並已行文請財政部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長效針劑的稅賦負擔,希望提升基層身心科診所多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健保署指出,目前全台有139萬名精神病人,其中10.2萬人為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病人約六萬人有加入治療計畫,其中接受長效針劑治療者卻不到兩萬人。這兩萬人當中,僅3%在診所拿藥,97%在醫院領藥,診所開立長效針劑意願不高,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研議規劃專款,不會影響到基層總額的點值。衛福部也已行文財政部,希望協調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針劑後的稅賦負擔,藉此鼓勵基層診所為思覺失調個案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有關上述專款及治療計畫,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秘書長廖定烈建議,長效針劑策略需結合居家醫療,兩者的綜效才更能服務到病識感較缺乏的重症精神病患者。考量擴大實施時所遇到的障礙,建議可邀集國衛院、醫學會等與臨床人員一起進行政策規劃。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則提醒,長效針劑可減輕家屬壓力,不用天天盯患者吃藥,但針對不願治療、沒有病識感的困難或危險個案,幫助就有限,最大的問題仍在於缺乏兼顧人權且能有效強制治療的模式。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社安網破很大!超商兇手曾精神就醫 朝野立委怒凍預算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而這已經是從9月底的屏東超商挖眼案以來,第四起勸導戴口罩引起的暴力事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堅持凍結預算並怒批,屏東挖眼案專案報告才開沒幾周,但類似不幸事件仍層出不窮,民眾都很恐慌,政府部門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重視?府院黨說要補好社會安全網,何時才不只是嘴巴講講而已?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審查衛生福利部主管預算,「社會安全網第二期」編列高達122億元,多位委員關切口罩暴力事件,並提案凍結相關預算。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刺死店員的嫌犯,確實有診所就醫紀錄,但精神狀態只是有失眠或什麼,不屬於列管的病人。店員身為一般民眾,沒有責任要讓顧客一定要戴口罩,這主要還是要由警察執行相關業務。如果提醒之後發生問題,可以做相關通報,或許可即時報警,就像勸導排隊、打架勸架,都要量力而為。蔣萬安指出,衛福部2017至2020年心理衛生報告顯示,台灣精神疾病嚴重病人數量高達7809人,但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目前精神疾病嚴重病人之「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所審查案件量偏低。「強制住院」審查案件由2017年818件降低至2020年僅604 件;「強制社區治療」2020 年審查案件數更僅有52件。蔣萬安表示,這名嫌犯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凸顯精神關懷訪視人力嚴重不足。台灣2020年全年需要定期訪視之精神病患個案高達12萬5319人,其中一級和二級人數也有為3萬5740人,關訪員卻僅有約188人,案量比高達1比190。美國及荷蘭追蹤服務精神病人個案服務案量比約在1比15至1比29,衛福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關訪員規劃顯然無法達到先進國家標準。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去年底精神病關訪員僅99人,今年已增加80人,預計2025年精神病關訪員可達到1050人,加上自殺關訪員共有1288人。再加上督導、心理衛生社工等其他人力,預計2025年人力可初步達成目標,社安網確定可增加3000人力。不過諶立中強調,類似桃園案涉及層面廣,不見得是單獨檢討精神病人相關制度就可以處理。不只國民黨立委看不下去,民進黨自家立委也砲火隆隆,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表示,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將分家,分別成立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將成為設置十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組織調整在即,卻未見衛福部積極推動相關法規配套研擬,亦未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並規劃配套措施。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全國71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需協助的個案甚多,工作繁複,需要系統性提升工作效率。民進黨立委范雲則提案提案,要求衛福部研擬提高精神衛生社區照顧、 支持及復健之資源,例如提高對機構的補助、委託社區方案等具體規劃,並要求於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蔣萬安兩提案加上吳玉琴一提案,總共凍結150萬,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也支持凍結上述預算。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
過去的C肝篩檢程序,民眾需奔波四次,期間須填寫複雜的同意書,才能完成篩檢程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肝臟科主任許朝偉指出,為了提升C肝篩檢、治療率,簡化篩檢流程與表單作業,讓患者僅須回診兩次,患者僅需填寫基本資料,醫師簽章後即可逕行篩檢,大幅提升就診便利性,值得推廣。目前C肝篩檢,患者共須回診四次,依序進行HCV抗體篩檢、HCV RNA檢查、C肝基因型檢驗,集合所有報告資料,最後一次回診時才評估患者是否符合DAA治療標準,許多民眾因此失聯。許朝偉說,林口長庚醫院實施「HCV用藥前檢查檢驗流程簡化(HCV Reflexing Test)」,疑似C肝之患者首次到院,即可同步接受HCV抗體、HCV RNA、HCV基因型三項檢測;第二次回診,若檢驗結果皆呈陽性,即可安排患者接受治療,並納入C肝全口服藥計畫。許朝偉說,整個流程患者僅須回診兩次,將大幅提升就診便利性。許朝偉也直言,國健署成人健檢之B、C肝篩檢同意書過於繁複,對此林口長庚提出簡化版篩檢同意書,正爭取納為長庚醫院正式文件。另,許朝偉指出,健保署雲端資料庫設有B、C型肝炎專區,整合保險對象B、C型肝炎就醫紀錄,「國健署、健保署皆有資料,若予以整合,再加上院方資料,將可提高HCV篩檢、治療效率」。此外,因受個資法規範,醫院須先請患者簽同意書,再次回診才可使用自國健署資料庫取得之HCV篩檢整合批次檔,篩檢到院之疑似C肝患者,許朝偉說,此限制使篩檢流程窒礙難行,且批次檔使用同意書「內容及形式皆未知」,期望未來有所改善。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不運動肌力流失反增染疫風險?醫師:微運動很重要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自5月爆發以來,民眾很長一段時間無法上健身房、出外運動也因為防疫關係戴口罩而「足不出戶」,運動受限。醫師提醒,活動減少肌肉就會開始流失,而隨著肌肉量減少,免疫力也會隨之下滑,無形間將提高染疫風險;透過「微運動」來維持肌力非常重要。肌肉主要作為支撐人體和維持行動力之用,一旦肌肉量不足,失能和臥床機率大增。但肌肉除了是行動支柱外,也可活化免疫細胞,可說是免疫寶庫。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指出,根據西班牙於2016年針對萬名成年人的進行世代研究,透過問卷、X光檢查肌肉量以及勾稽的就醫紀錄,發現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就會開始下降、疾病感染風險上升;肌肉量減少20%,傷口復原能力開始下降;肌肉量下降30%,身體虛弱無力坐起;肌肉量下降40%,則死亡風險上升,且多死於肺炎。而國內自去年10月至今年6月針對1322名50歲以上民眾進行調查,發現50歲以上的民眾肌少症風險為46%,大約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風險;加上40歲後肌肉會以每年平均8%的速度流失,因此更須注意肌肉流失的問題。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表示,只要沒有任何活動,肌肉就會開始流失,因此適時補充好吸收的蛋白質和運動非常重要。他說,除非是有肝、腎疾病的特殊族群,若要維持肌肉量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達每公斤體重一公克,過了40歲後若體態沒有嚴重變化,則繼續維持原攝取量;若肌肉開始流失,則蛋白質攝取應增加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公克。另外,像是疫情間雖無法上健身房運動,「微運動」便顯得非常重要。黎雨青說,以爬樓梯取代電梯、捷運提早一站下車改步行,都是很好維持肌力的方式。而隨著防疫解封,便可從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開始,逐步增加運動量,提升肌力。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異位性皮膚炎19歲前是高峰 女多於男
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兒、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慢性皮膚病,也有部分成人會反覆發作,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多與基因遺傳、環境因子刺激有關。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國每年約有37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言所苦。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異位性皮膚炎就醫數據,作為民眾就醫參考。根據109年健保大數據統計,全台異位性皮膚炎就醫紀錄,以年齡層來看,0至19歲的嬰幼兒、青少年每年約有13萬人就診,佔所有年齡層首位,其中女性好發機率高於男性,隨著年齡漸長,就診人數也下降。診斷異位性皮膚炎最多科別為皮膚科,佔比44.54%;而在全台醫療院所就醫次數排行中,異位性皮膚炎門診件數前三名,都落在皮膚科基層診所。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皮膚疾病大部分沒有致命性,民眾多半選擇至皮膚科診所就醫,距離近對病人也方便,更顯「分級醫療」重要性。他表示,皮膚疾病大多從外觀可見,在病人踏入診間時,皮膚科醫師只要「關鍵幾秒鐘」,多半就能知道是什麼皮膚病,若看不出來的,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署長也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自認與壓力有關。李伯璋掀起覆蓋額頭前的劉海,露出一大片紅腫,原來他也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他表示,多年前異位性皮膚炎突然發作,近期又復發,應與工作壓力有關。當年好發部位在胸前,皮膚科主治醫師擔心是T細胞淋巴瘤,在醫師建議下做病理切片,所幸檢查報告指數正常。李伯璋說他的異位性皮膚炎狀況不嚴重,可能與頭皮油脂分泌有關,挑選清潔用品時格外注意內含成分。他說,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常見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另外像是器官移植手術後會用到的免疫製劑,此類藥膏治療效果也不錯,但不論何種藥物,治療痊癒了仍可能復發。可能合併鼻炎、氣喘、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在嬰幼兒與青少年,李伯璋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也可能合併結膜炎、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小朋友要特別注意。109年統計異位性皮膚炎診所就醫件數,依各縣市排行,第一名新北市12.7萬件,台中10.4萬件位居第二,第三名台北9.8萬件,接下來分別是高雄9.6萬件,台南4.8萬件、彰化跟雲林皆為3萬多件,前八名中,南部縣市就佔五名。中南部民眾診所就醫人數多,是否與空汙等外在刺激有關?李伯璋認為,很難說PM2.5從哪裡來,在疾病診斷上,縣市差異應該不會太大。他認為,要了解數據是否準確,也須了解醫師下診斷是否正確。他舉近期新冠疫苗優先次序為例,第九類中有些人沒什麼病,只是因為看感冒,醫師下了肺炎的診斷碼,竟然就變第九類。診斷異位性皮膚炎科別還出現中醫科、骨科、整形外科。李伯璋認為,可能是民眾就醫時,醫師問診順便看皮膚問題就下診斷。近期因疫情關係,多數科別門診降載,發現有中醫師申報健保,視訊診療竟有「針灸」項目,「視訊怎麼把脈、針灸,這很明顯亂報」,提醒醫師下診斷或申報要明確。皮膚科診斷專業度高,須能見微知著。民眾在皮膚科診所就診,不時會拿到黃色、白色的分裝小罐藥膏,李伯璋表示,過去有些診所這麼做,有部分是怕浪費或成本問題,但多年前健保已取消這類藥品給付,現在給付都是原裝藥膏,理論上不能也不應該分裝。以就醫層級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就醫件數,林口長庚、台大醫院等大醫院都輸給皮膚科診所,李伯璋表示,醫學中心皮膚科不太容易留住人,若名氣好、有口碑,多半會選擇到外面開業。不過有些診所就醫人數多,是因為不收掛號費,讓病人感覺不錯而多次就醫,不管什麼方式,他認為把病人看好最重要。以大眾角度來看,可能認為皮膚疾病治療不難,但在李伯璋印象中,皮膚科醫師診斷可是相當專業。過去他在成大醫學院任教時,病人皮膚有些表現症狀,那位皮膚科醫師一看,認為病人可能有胰臟問題,因此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真的發現胰臟問題,他打趣地說,「很多之後走皮膚科的,在學校成績都是數一數二,有唸書!」
-
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0輪BNT由第9類40歲往下打 64歲以下視疫苗量
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規劃第10輪COVID-19疫苗預約開放BNT疫苗,預計先從第9類40歲以下民眾往下開放,若疫苗量足夠再開放64歲往下民眾施打。有媒體報導指出,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的首批客製化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預計明天清晨運抵台灣。莊人祥今天下午記者會中依舊僅說明疫苗到貨就會報告。至於立陶宛繼6月捐贈台灣2萬劑疫苗後,立陶宛總理辦公室昨天宣布再捐贈23萬5900劑阿斯特捷利康(AZ)COVID-19疫苗給台灣。莊人祥表示,這批捐贈疫苗預計10月到貨,分配接種模式視當時狀態而訂。另外,有關COVID-19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9月22日新增15例,分別為8例AZ疫苗、6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及1例接種高端疫苗。自3月22日COVID-19疫苗開始施打至9月22日,國內累積7526件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截至今天共800人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已有部分病歷將在9月下旬進入審議。莊人祥表示,多數個案仍在病歷收集階段,「這是漫長過程」,病患或家屬申請接種受害救濟後,都會由各地衛生局執行病歷資料收集,並向健保署申請就醫紀錄。各界擔憂變異病毒影響疫苗保護力,今天公布國內新增9例確診,均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的個案中僅2人未接種過疫苗,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9例境外移入中,6人過去已採檢陽性,屬於確診後又被驗出的復陽狀況。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涵蓋率首次過半 指揮中心:校園接種8千多劑BNT
國內昨天接種17萬6799劑疫苗,其中AZ疫苗占最多接種14萬3429劑。另外,昨天校園接種共有五縣市開打,接種BNT疫苗共8822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12縣市會開打,而疫苗涵蓋率今天首次超過五成,為50.16 %,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57.95劑。而外傳下一批BNT疫苗明天到貨,莊人祥則表示,確定到貨會再對外說明。由於BNT疫苗到貨後還需要封緘檢驗,目前規劃從第九類40歲往下開放接種,若疫苗數量充足,等第九類族群接種完,就會從64歲的一般民眾往下開放。針對外界關心疫苗不良反應的申請救濟,莊人祥表示,目前有800多位民眾申請,目前現癥結在於病歷的搜集。病患或家屬來申請疫苗接種受害救濟時,會由各地衛生局去針對病歷資料進行搜集,另外也會向健保署申請就醫紀錄等,是漫長的過程,有部分病例9月下旬會進入審議。
-
2021-09-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眼中台灣病人求醫的心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就醫、行醫與醫療政策的檢討」。一位資深醫師冷眼旁觀,點出他所看到的大眾就醫的問題;一位關心醫學倫理的律師誠懇道出他認為醫師行醫應有的修養。非常難得的是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之中回應這兩篇文章,他以台灣濫用健保的真實數據、民眾就醫所需之部分負擔額度非常少,且檢查(驗)並無部分負擔的設計,而提出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規劃,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讓我們傾聽李署長誠懇的呼籲:「民眾、醫療提供者、健保署各司其職,共同守護台灣健保!」最近我在醫院的接駁車上聽到一位年長女病人的報怨,她說最近因疫情的關係,原來就醫的醫學中心的大醫院可能要負責照顧有「染疫」的病人,而減少門診的次數,使得已習慣固定去門診領藥的她感到不方便,因此轉來一個有「專科」名號的醫院就醫。因為此次來到過去沒有就醫紀錄的醫院門診是初診,因而需多付初診掛號費,也被要求回診看檢查報告。因此向車上的乘客抱怨這醫院,對年長病人的不便及官僚。這個對話讓我聯想及分析台灣的「便民」就醫問題。一般民眾掛號求醫,都是因為身心不適而去求「醫者」幫忙改善。過去幾十年來。在台灣一般民眾是找住家附近的「開業醫師」或經家人、朋友或依其他媒介來找出名的「有名醫師」幫忙,以求緩解或治療不舒適。近年因為醫師舆人口的相對比增加,各分級的醫院、診所也增設許多,加上醫療保險的普及,使台灣的民衆有很多求醫的方式。除了分布在各地的診所,還可以「自我診斷」到不同分級的醫院甚至醫學中心的特別門診掛號求診。目前在台灣的民眾因身心不適可求助的管道很多,從傳統的求神拜佛、秘方傳授的漢草秘方等等之外,還有中西結合的「順氣」、推拿等民俗療法。最近民意開放,有科學根據的「西方醫療」漸漸受到重視,求診於經「認證」的醫療機構的民眾也很多,認同科學診斷及治療的民眾也更普及。因此,病人求診的管道及方便度都在近年內改變了許多。全民健康保險的推動,台灣民眾就醫更方便,因而追求進階的「專科」或「次專科」。求診及治病更方便,一般民眾求醫的量及質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加上經濟條件改善、生活品質進步,也顯現出一般民眾很注重健康狀況及醫療品質。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時,有些人仍有如求神拜廟的心理,以為「廟大、神會更靈」,因而追求去出名的「醫學中心」看診。除了治療管道多樣化之外,民眾也會尋求更「精準」及提供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來診治病情。要求受到最 好的、更新的技術來「看病」。各種檢驗的方式也比以前多樣化。醫學界也推出更「精準」的影像及生化、基因的技術。中西醫門診及特殊次專科的服務業者也推薦更多的診斷及治療技術,增加了許多化驗及技術的分析,來維護「更好」的醫病關係。醫療給付,包括轉診去專科或次專科就醫。就醫的經濟負擔也因健保給付,而有醫師變「醫匠」的現象。媒體的報導在新進醫療方面的資訊也增加很多,多少影響到民眾追求名醫或要求特殊醫療器材檢查的要求。就醫很方便在追求更次專科的「專家」以獲得最好的服務及治療。一般的民眾對醫療機構也多少有些迷思,同拜廟求神類似,很多都以為「廟大、學問就大」而趨向醫學中心,甚至向醫學院的附屬機構求助。因為一般民眾認為有專科醫生的頭銜,對病情的了解、判斷、檢查也應有高人一等的能力。一般民眾總期待又新又貴的檢查及診治會有更好的療效。這類的醫療資訊廣泛的在媒體上報導,多少影響一些「久病亂投醫」的現象。上述的社會現象或許會讓醫學生產生一些迷思,也會影響醫學生畢業後選擇進階臨床受訓的方向及執業的場所,甚至未來服務的方向。不同社經背景的民眾對疾病的認知不一樣,對現代科學及突飛猛進的醫療新科技的認知也很不同,對生命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追求新醫術及科技療法很難有共識,對醫療「成果」及疾病「治癒」 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或許更好的社會教育,會影響一般民眾的就醫形態。
-
2021-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登記又出包 18歲收到簡訊
第三輪新冠肺炎疫苗預約平台昨早上開放預約,共一五二萬九一四八人收到預約簡訊,至昨傍晚五時,九十五萬六九九六人完成預約,占比逾六成二,將於七月廿三日至七月廿九日接種。不過開放登記後,各地出現當機、預約系統滿載等異常情況,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應與預約眾多,及六縣市更改接種點、系統須做修正有關。昨天不少年輕族群意外收到預約簡訊,有十八歲妹妹收到簡訊,姊姊卻沒有,直呼「社會不公」。廿八歲楊姓女子沒慢性病或重大傷病,收到簡訊後很納悶,上網查詢終解開謎團,原來曾因咳嗽就醫,醫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因此列入第九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可能民眾不知道自己有過就醫紀錄,出現相關主診斷,而被歸第九類;陳時中表示將與唐鳳討論,若不在第九類,不會收到簡訊,之前曾發現十八歲以下上線預約,發簡訊時就會自動剔除。
-
2021-07-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預約前3周都打AZ 莫德納要等
公費疫苗登記預約平台開放後,反應熱烈,截至昨晚,近三百萬名第九、十類接種對象登記施打意願,如果勾選莫德納疫苗,可得多等一段時間,行政院政委唐鳳表示,因為台灣AZ疫苗數量足夠,預計前三周均施打AZ疫苗,勾選莫德納者則要等到第四周,如果想早一點打到疫苗,建議上網換選AZ疫苗。疫苗擴大開打,許多民眾仍搞不清楚第九類對象的認定標準,指揮官陳時中重申,第九類標準是以去年一月一日起到今年五月三十一日健保資料為準,換句話說,必須在這段時間內有過就醫紀錄,才能完成登記。唐鳳昨表示,這波預約年齡以五十歲以上為主,也有看到超過百歲人瑞登記。平台首輪登記在今(十二日)下午五時截止,勾選AZ疫苗者將在十三至十五日收到簡訊預約資格,屆時可上網預約接種,最快十六日就能打到疫苗。只要在下午五時之前上網更改,不要堅持打莫德納,就有機會在十三日後收到簡訊。中央推出預約平台,但部分地方政府也設置專屬預約系統,是否能重複登記或合併?唐鳳表示,從十六日後就順利換軌,以中央系統為主。發言人莊人祥昨比較兩疫苗副作用,莫德納第一劑副作用確實比AZ少一些,接種AZ第一劑時,容易局部紅腫、發燒,發燒機率高達百分之廿六,而莫德納僅約百分之三,但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要比第一劑還高。至於外媒報導,馬來西亞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出現「磁力」,可以吸附鐵釘、金屬湯匙等鐵器。陳時中昨聽聞此事,笑著說:「那找個人來吸看看。」莊人祥則表示,目前還無法解釋此現象。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MI≧30優先打疫苗?指揮中心:需「肥胖症」證明
指揮中心開放第九、十類對象登記疫苗施打,登記狀態踴躍已破百萬人次。其中,第九類對象「19歲至64歲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族群、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包含BMI≧30的民眾,但指揮官陳時中昨說,需要有一年來的就醫紀錄,發言人莊人祥說,以健保診斷碼上面的肥胖症為依據,形同並不是每個過重的人,皆符合接種疫苗資格。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第九類預估387.5萬人,對象是「19歲至64歲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族群、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像是具有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疾病及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病,再來是「BMI≧30」者等等。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BMI≧30」即可符合接種資格,陳時中昨在記者會強調,很多資料風險有大有小,只能選擇一定標準去列冊,有例外情形,可以提出經過判定再列進來,風險疾病例如重大傷病卡之外的,如果一年來都不用看病,需要程度也相對低,可以讓比較緊急的人先打。針對肥胖者接種疫苗,莊人祥今天指出,沒有說一定是BMI≧30,指揮中心現在定義就是,以健保診斷碼上面的肥胖症為依據,而且要在過去一年內就醫。至於如何取得肥胖證明?北榮減重及代謝手術中心主任方文良受訪指出,民眾前往門診就醫,測量體重後的BMI≧30,醫師才會開立診斷書;而需要進行減重手術的民眾,則是病態性肥胖,現在台灣健保給付的規定要BMI32.5以上。一般肥胖症患者常會有其他的合併症,一旦染疫後重症風險相對高。方文良說,民眾就診除了主診斷是肥胖症之外,醫師還會評估民眾的身體狀況,在第二、第三診斷欄,輸入其他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舉例來說,診斷名稱會看到肥胖症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等。說明的部分,則會寫上就診日期的BMI,並說明肥胖是否有持續一年以上,中央也可就此判定是否符合接種疫苗資格。
-
2021-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苗栗移工禁足令惹議 陳宗彥:回到3級警戒規定
苗栗縣發生電子廠移工群聚感染,地方政府為加以防範,宣布全縣移工除上下班其餘時間禁止外出引發爭議,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說,已提醒苗栗回歸3級警戒標準執行。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繼雙北市重災區之後,苗栗竹南科技廠也爆發群聚感染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派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率防疫團隊進駐苗栗成立前進指揮所。陳宗彥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本國籍民眾或外籍移工第3級警戒執行標準都一樣,非必要不要外出。經了解苗栗縣是內部會議中口頭及臉書宣布此事,已經提醒苗栗縣回歸3級警戒標準執行,特別提醒全國僱用外籍移工的工廠、公司,雇主都應在這段期間務必好好照顧外籍員工。據指揮中心統計,苗栗縣電子廠群聚感染案快篩檢驗情形,第1家電子廠已全場篩檢完成,應採檢7107人,快篩陽性103人,其中PCR陽性100人;第2家電子廠截至7日,應採檢4264人,快篩陽性46人,其中PCR陽性僅2人。第3家電子廠截至8日,應採檢1535人,快篩陽性35人,因部分增有症狀或就醫紀錄員工,直接安排PCR檢測,未做快篩,所以PCR陽性多達37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今天起移工第2次採檢,明天起本國籍勞工也會進行第2次採檢,「現在秩序好,但因採檢量大,進行相當耗費心力」。
-
2021-04-22 該看哪科.牙科
以為補牙只補1顆,就醫紀錄卻是3顆!是牙醫浮濫申報嗎?
案例病人張先生,因為感覺這一星期來右邊上面牙齒吃東西的時候會酸酸的,於是決定先到公司附近的「好習慣牙醫診所」找醫生檢查看看。掛完號後,由郝醫師負責幫張先生診治,郝醫師聽完張先生主訴並詳細檢查後,告訴張先生右上有蛀牙,張先生直覺反射的發出了一聲「嗯」,接著經過一連串磨來磨去的聲音,及一陣一陣酸痛感覺後,郝醫師跟張先生說:「好,你的牙齒補好了。」張先生帶著一臉茫然離去,回去越想越不對,為何只跟他說有蛀牙,但沒跟他說可以有哪些處理方式、處理完後可能會怎樣、該注意什麼,更沒讓他自己選擇想要如何處理,而且補牙也沒得到他同意,就直接補下去。更誇張的是,回家透過手機上「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 一查,以為只被補了一顆牙,沒想到竟然一次被補了三顆牙,越想越氣於是除了打算向衛生局投訴醫師未告知外,還要再向健保署投訴診所有虛報之嫌。做對三件事,不怕醫療糾紛一、告知《醫師法》跟《醫療法》都有規定,「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法律上的這個「應」就是醫師有義務,必須主動告訴病人,換句話說,只要當醫師被病人告的時候,法院一定會要求醫師自己先證明自己有告知。2019 年1 年6 日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第4 條第1 項更規定,「病人對於病情、醫療選項及各選項之可能成效與風險預後,有知情之權利。對於醫師提供之醫療選項有選擇與決定之權利。」條文中已明確指出,病人對於病情、醫療選項有知情的權利,還有選擇與決定的權利,其中必須注意的是,以往只有在簽手術同意書需給病人手術及治療的選項,但現在則是不限手術,包括門診看診治療或處置,也都要給病人選項。以本例來說,只建議補蛀牙不叫給選項,因為病人沒其他選擇,因此至少要給病人「補」或「不補」兩個建議,才叫有給病人選項,而病人對這些選項有選擇與決定的權利。也就是說告知選項是一回事,病人自己決定要不要同意是另一回事,醫師有告知不代表病人就一定得同意,因為告知是醫師的義務,決定是病人的權利。如何才可以有效告知,老鄧接下來的內容會用「四四如意」來跟大家說明。首先,「四四如意」中的第一個四,也就是「四不一要」,病人有「嗯」≠有「好」,有「好」≠有「要」,有「要」≠有「懂」,有「懂」≠有「效」,不要聽到病人「嗯」一聲,或者聽到「好」就直覺反射病人同意,或者代表他同意,一定要「確認、確認、再確認」。二、病歷其實大部分的牙醫師在看診時,發現病人真的有蛀牙,都會告訴病人有蛀牙及蛀在哪裡,但被要求拿出證據來證明自己真的有講時,卻很少可以拿的出證據來,而平常補牙所寫的病歷,很多都是用以下方式來記載,cc: upper R't teeth sensitive for many days15 CRF 2 surface for MO caires這種病歷的記載方式,乍看之下真的有符合《醫師法》及《醫療法》的規定,因為有包含主訴、診斷及處置等,可以算是「醫療上病歷」,再加上這樣寫也符合健保規定,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申領到健保費用,因此這種記載方式的病歷,也可稱為「健保上病歷」。問題來了,當衛生局或法院需要醫師證明自己有告知時,絕不是口中唸唸有詞的一再重申「自己真的有講」,衛生局或法官就會相信你有講,因為那並不算證據。更慘的是,從這份大多數牙醫師會寫的「醫療上病歷」或「健保上病歷」來看,似乎只看到醫師有寫診斷及處置的證明,卻無法得到有告知病人的證明,因此老鄧常說我們最不會寫、最不常寫及最需要學會寫的,就是一份「法律上病歷」,也就是如何寫出一份能證明自己真的有講、有做的病歷,這包括了「為什麼」、「給選項」、「提證明」這三個要素。(1)為什麼包括「為何會下這診斷?」、「為何會建議做這處置?」。(2)給選項醫師下了診斷後所建議的處置,依《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規定,必須要給病人選項,而提供醫療選項是為了讓病人有選擇與決定之權利。請記住,超過一個以上的建議才叫選項,做與不做是選項,做A 或B 或C 三種處置方式叫選項,而且你必須告知病人每個選項的可能成效與風險預後,因為這會影響病人選擇與決定的結果。(3)提證明當醫師真的有告知病人「為什麼」及有「給選項」,可是面對醫療糾紛或訴訟,你怎麼證明自己真的有說及有給選項,反而更是重點,而這也是最多牙醫師面臨的難處,因為都習慣口頭說,很少會記載入病歷中,而這「提證明」所需的記載內容就是《醫師法》第12 條第二項第6 款的「其他應記載事項」。《醫師法》第12 條是有關病歷記載的規定,其中第二項第6款是「其他應記載事項」,而老鄧一直強調所謂「法律上病歷」三要素中的記載重點,就在這「其他應記載事項」,包括了「inform」、「mistake」、「yes」、「no」這四大要項。(1)inform就是把你有跟病人說的,你認為或者你建議的重點,都記載在病歷中,以本例來說,你認為及你有告知的病人蛀牙狀況、建議該如何處置的選項,例如補、不補,或者願意先補,但如果會痛就可能需要治療神經等選項。(2)mistake當你即將進行的處置,可能會出現的預後或風險,或者你已進行的處置,但病人似乎覺得不滿意或者你沒做好,這時候就該有警覺,這些過程絕對是記載的重點。因為有記載,至少表示你有注意;因為有記載,甚至表示你有積極處理,例如不補可能有怎樣的結果,或者補了以後可能會出現的狀況,或者當補完可能會敏感(這一定要在做處置前先說,千萬不要等病人會敏感,才跟病人說補完蛀牙本來就可能會這樣),甚至病人覺得不舒服時,你會處理的方式。(3)yes就是在病歷上記載病人同意你所建議的治療、處置或者用藥等。例如病人同意你所建議的蛀牙處置方式,或者選擇你所建議的選項中的哪一項,這些記載就是病人自己選擇及同意最好的證明。(4)no這是四項重點中的重點,由於此時病人所拒絕的建議、項目或者處置,往往就是日後醫糾的種子,因此記載病人所拒絕有關你告知的內容、建議或者選項,就超級無敵重要。例如病人怕補完可能會痛或甚至需要根管治療,而不願填補蛀牙,如果日後真的因為沒補,時間久了越蛀越深,最後蛀到神經會痛,萬一病人如果反咬說牙醫師沒跟他講要補,這時你除了說「你真的有講,是病人自己不要補的」之外,你還能拿出什麼證據,證明真的是病人自己拒絕不要補的。因此雖然多寫這些內容,健保不會多給付,雖然沒寫這些內容,還是符合醫療法規上病歷記載的規範,但多花幾分鐘多寫幾個字、幾句話,卻是能讓自己在醫糾及訴訟上,省掉好幾十倍麻煩及時間的好習慣。三、錄音萬一你真的有講,但你的病歷又真的忘了記載,這時只能指望自己沒忘了要錄(影)音,還記得「能得同意是最好,只錄彼此沒煩惱,錄音隱私爭議少,醫病關係是王道」嗎?因為有錄不知誰死誰手,沒錄只能死於病人之口。老鄧給個說法健保或醫療上的病歷,絕對是現今險峻醫療環境下醫師的頭號殺手,但許多醫師似乎都還沒發現它的嚴重性。舉例來說,當牙醫師發現病人有蛀牙時,以往最多只跟病人講有蛀牙需要填補後,就習慣直接補,老實說這是個很不好的習慣,特別是現在醫療糾紛頻繁的時代,也許牙醫師都很忙,但是不要忙到沒有空花幾分鐘去跟病人說明他的牙齒狀況,現在省下解說的幾分鐘,很可能日後要花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跟法官說,而且法官還不見得相信。因此依法跟病人先告知牙齒狀況及蛀牙位置,得到病人同意或者病人自己選擇後才做處置,這是牙醫師依法該做的事,也才不會因未告知病人病情而有可能被衛生局罰鍰2 萬元。病人前來就診,有時到底被補了幾顆牙,就算醫師有講,病人其實大多不太清楚,或者根本搞不清楚,最多可能知道有被補了牙。也許這些狀況在以往不見得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各位可能沒注意,現在「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 因為疫情期間可以用來購買口罩的關係,民眾下載的非常踴躍,這個app 除了可以購買口罩外,還可以查詢自己就醫的資訊及被處理的狀況。今天也許你好心幫病人一次補了三顆牙,卻忘了告訴他,更沒問他同不同意,而病人心裡可能最多只認為被填補了有狀況的那顆牙,但是當病人一查app,發現竟然被你申報了三顆蛀牙填補,當下你便很容易被病人誤認沒填補及故意虛報詐領健保。要是病人向健保署檢舉,你知道自己得多花更多、更多、更多的時間向健保署說明,才可能有一絲絲的機會證明自己的清白,萬一剛好又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自己時,說不定還會因未能證明自己真的有補,而被健保署處分,甚至被以詐欺罪移送法辦。因此依法告知病人,依法給選項,依法給病人選擇、依法確認並得其同意、依法誠實申報健保、依法記載「法律上病歷」,才是安心行醫不煩惱的正道。※ 本文摘自《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作者:鄧政雄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13《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
-
2021-04-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不良反應 一天增24例
AZ疫苗昨新增廿四件不良事件通報,其中一件屬於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個案為廿幾歲女性,於注射後當日出現疲倦、四肢痠痛、畏寒、發燒、關節痛、噁心及注射部位疼痛,現已好轉。另有一例原被列為非嚴重不良,經食藥署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ADR)評估,改列疑似嚴重過敏反應。個案為五十多歲女性,有起疹就醫紀錄,接種後十分鐘出現嘴唇、舌尖腫脹麻痺等症狀,合併噁心、發熱、發紅、呼吸喘及血壓高,醫師立即給予抗過敏藥物,當晚離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不良反應共一八八件,其中非嚴重不良一七○件,疑似嚴重不良十八件,已有三名疑似嚴重過敏反應。另外,國內昨天新增三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自菲律賓入境兩例(案一○七五、一○七六),自印度入境一例(案一○七七),均為來台工作。
-
2021-02-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變性網紅稱人體測試懷孕 衛局批荒誕
變性網紅「罔腰」在IG公布懷孕,男友也發文指是天價「人體測試」,且貼文提出疑似高醫檢驗單。高醫昨天否認,指無「罔腰」就診紀錄。高雄市衛生局認為「罔腰」的說法荒誕不經,原不介入調查,但貼文內容觸及「人體試驗」,將約談高醫及罔腰,如違反醫療法,最重可罰廿五萬元。「罔腰」江嘉文十八日在IG宣稱懷孕還提及人體測試,手術只要開一個很小的口徑將胚胎放進,貼文一出,引發網友熱議,質疑變性的他沒有子宮怎麼懷孕?他公開的檢驗單標示「高醫」字樣,引發高醫駁斥,事後他又改口「沒提是哪家醫院」。衛福部醫事司指出,國內並未核准子宮移植人體試驗,將介入調查,一旦屬實醫院及執行醫療人員將依「人體研究法」開罰。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若涉及醫療廣告、招攬,可能觸法,目前評估是過於誇大訊息,將觀察後續發展。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國內確實有醫院在申請「子宮移植人體試驗」,但因這個議題還有倫理問題待討論,目前台灣沒有任何一家醫療院所的醫事人員可以執行子宮移植人體試驗。高雄檢方表示,人工生殖法規定嚴格,包括精卵來源不當或意圖從中營利,都可能觸法。網紅宣稱懷孕還不知真假,暫無法評斷疑似接受人工生殖的行為是否違法。高醫婦產部主任龍震宇與生殖醫學科主任蔡英美昨天表示,罔腰並無在高醫婦產科就醫紀錄,也沒做超音波檢查。龍震宇說,高醫是南台灣第一個申請子宮移植研究案的醫院,但還沒有手術實例,更不可能有收費問題。蔡英美說,變性人若是雙性人且有子宮,理論上可借人工生殖來嘗試懷孕,「在台灣技術上可行,但法令還沒通過,所以罔腰講的事,在台灣應不會發生」。
-
2021-02-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變性網紅秀孕照 高醫駁斥無婦產科就醫紀錄
變性網紅罔腰昨天公布懷孕喜訊,甚至秀出超音波照,引發質疑。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天出面駁斥,罔腰沒有婦產科就醫紀錄,也沒做過超音波檢查,沒子宮要懷孕機會是微乎其微。罔腰昨天在個人ig貼出在高醫做的腹部超音波紀錄單,另還貼出超音波影像及孕肚照,公布自己已經懷孕的喜訊。針對許多網友質疑「沒子宮怎麼懷孕」,罔腰男友也出面表示,這是天價的人體測試。高醫婦產部主任龍震宇上午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經高醫檢視罔腰相關就醫紀錄,發現她並沒有在婦產科就醫紀錄,也沒做過相關超音波檢查。目前醫學上若沒有子宮卵巢,要懷孕機會還是微乎其微。針對罔腰秀出有寶寶的超音波影像,龍震宇回應,這張腹部超音波照沒附註受檢者真名,看起來不像是高醫的影像。至於會不會提告,他則說要請院方法律顧問研究。龍震宇說,理論上變性人沒有子宮卵巢,懷孕機會是微乎其微。至於罔腰男友聲稱這是新技術,他也說雖然高醫目前是南台灣第一個著手申請子宮移植人體實驗,但現在還在實驗階段,人體實驗也不會收費。高醫生殖醫學科主任蔡英美指出,若雙性人有子宮,也許可以藉由人工生殖懷孕。雖然技術上來說可行,但因國內相關法律沒通過,所以應不可能在台灣發生。
-
2021-0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林口長庚首宣布 一般病房明起全面禁探病
桃園市長鄭文燦昨天表示桃園市境內11家責任醫院將全面停止探病,林口長庚今天發布通知,從明天起一般病房將全面禁止探病,加護病房則每天固定1次。林口長庚指出,配合桃園市衛生局停止探病的規定,因應國內疫情變化,林口長庚醫院(含台北長庚)將自明天起,一般病房一律全面停止探病,請家屬改採視、通訊方式關心住院病患。加護病房則維持每天固定1次探視,探視時段為早上11點至11點半,且每床每次以1人為限。此外,每名住院病人陪病者以1名為限,陪病者採實名登記制度,進入醫院請持「陪賓證」,也請陪病者減少在院內的移動。衛生局表示,鄭文燦昨天在記者會上已宣布境內11家責任醫院將全面停止探病,不過有些醫院需一段時間進行行政作業程序,因此11家責任醫院的進度可能有所不同。林口長庚說,針對來院病患近期曾到部立桃園醫院有就醫紀錄者,醫院醫療資訊系統會自動提醒醫護同仁加強防護,並關心病患的TOCC,包括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依照防疫期間標準流程進行相關醫療處置,若經醫療評估屬非緊急需要住院或手術者,會建議並安排完成自主健康管理期後再來院治療。
-
2021-0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下令「探病限一時段」 長庚加嚴全面取消探病
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今再新增一名確診案例,累計已有10人。指揮中心今宣布,因應疫情發展,即日起,強化醫療院所門禁管制措施,每日訪客可探視時段減少為一個時段。林口長庚醫院率先響應,並提出比指揮中心更嚴苛的措施,明起「全面取消探病」,僅加護病房維持每天固定一次的探視。林口長庚醫院宣布,從1月21日起,林口長庚醫院、台北長庚醫院,一般病房一律全面停止探病,建議家屬改採視、通訊方式關心住院病患,而加護病房則維持每天固定一次探視,探視時段上午11點到11點30分,每床每次以一人為限。陪病則維持原來的規定,每名住院病人陪病者以一名為限,陪病者採實名登記制度,進入醫院請持「陪賓證」,另請陪病者減少在院內的移動。另外,針對來院病患近期曾至部立桃園醫院有就醫紀錄者,長庚醫院院內的醫療資訊系統會自動提醒醫護同仁加強防護,並關心病患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依照防疫期間標準流程進行相關醫療處置。若經醫療評估屬非緊急需要住院或手術者,會建議並安排完成自主健康管理期後再來院治療。
-
2020-12-12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衝出730萬次下載量 健保APP奪年度排行冠軍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全民瘋搶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透過健保系統以實名制販售口罩,也讓健保署的健保快易通APP衝出近730萬次下載量,勇奪今年度下載排行冠軍。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天以新聞稿宣布這項消息,根據蘋果公司(Apple)12月2日公布台灣2020年度熱門APP排行榜,健保署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以308萬次位居下載排行冠軍,在Googleplay應用程式商店醫療類別熱門排行榜中,也以418萬次下載量高居第一。健保署指出,去年健保快易通APP在兩大通路全年下載量不超過82萬次,今年受到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健保署協助推動口罩實名制2.0政策,利用健保快易通APP與跨單位合作串聯,方便無法前往藥局排隊購買口罩的民眾,透過網路預購口罩,下載量也一口氣暴增逾9倍。健保署表示,很多民眾一開始雖然是為了預購口罩才下載健保快易通APP,但在國內口罩供應恢復正常後,仍有不少人開始使用健康存摺的各種功能,像是查詢就醫、檢驗檢查紀錄等,登入綁定人數也從165萬成長至512萬人。健康存摺不只可看自己的就醫紀錄,也能透過「眷屬管理」功能,在本人授權使用後,由家人等代管者查閱、下載健康存摺資料,關心家人健康;此外,健康存摺提供孕婦產檢、幼兒預防保健提醒功能,還能連結衛教相關資訊,盼拓展全方位醫療照護體系。
-
2020-11-14 科別.精神.身心
資深優良教師竟指侵9歲女長達2年!就醫紀錄「性侵後創殺壓力症候群」為鐵證
「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居然是一匹惡狼!這樣離譜的事情發生在台南,更讓人震驚的是這名老師居然曾獲「20年資深優良教師獎」,現在看來格外諷刺。 罔顧為人師表,多次性侵導致女童身心受創受害女童在就讀小學三、四年級期間,由張姓男老師擔任其班導,但張師卻在校園內長期性侵女童,持續了整整2年。而這場惡夢直到女童升上五年級、換了班導以後,性侵情況才終於停止。事情之所以會爆發,是女童某日向女同學談及此事,同學驚嚇之餘趕忙告訴家長,受害女童的家長才輾轉得知,於當日深夜立即前往派出所報案,並將由女檢陪同驗傷。無端出現5症狀,家長得提高警覺當台南地院審理案件時,根據女童就診時的紀錄可知,女童在遭受性侵後常出現哭泣等創傷壓力症候群的反應,且至今仍未脫離傷害,顯見張男惡行已造成女童嚴重侵害,依10個強制猥褻罪,判處張男應執行4年10月,全案仍可上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5大症狀1.反覆經歷/想起被性侵的情境2.自然避開任何會想起創傷的事物3.認知及情緒的負面情緒反應(容易有負面想法、憂鬱、暴躁、憤怒)4.容易受刺激、反應大(憤怒、高度警戒心、易怒、易受驚嚇)5.症狀期間大於1個月 受害者的身心重建之路可能會非常漫長,除了受害者本身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外,受害者的家屬其實也可以一起尋求專業人員,如何與受害者對話與相處,也是重建之路更加完善的一環,大家一起多方努力,讓受害者慢慢走出烏雲面向陽光。※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資深優良教師竟指侵9歲女長達2年!就醫紀錄「性侵後創殺壓力症候群」為鐵證!當孩子無端出現5症狀,家長就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