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自5月爆發以來,民眾很長一段時間無法上健身房、出外運動也因為防疫關係戴口罩而「足不出戶」,運動受限。醫師提醒,活動減少肌肉就會開始流失,而隨著肌肉量減少,免疫力也會隨之下滑,無形間將提高染疫風險;透過「微運動」來維持肌力非常重要。
肌肉主要作為支撐人體和維持行動力之用,一旦肌肉量不足,失能和臥床機率大增。但肌肉除了是行動支柱外,也可活化免疫細胞,可說是免疫寶庫。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指出,根據西班牙於2016年針對萬名成年人的進行世代研究,透過問卷、X光檢查肌肉量以及勾稽的就醫紀錄,發現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就會開始下降、疾病感染風險上升;肌肉量減少20%,傷口復原能力開始下降;肌肉量下降30%,身體虛弱無力坐起;肌肉量下降40%,則死亡風險上升,且多死於肺炎。
而國內自去年10月至今年6月針對1322名50歲以上民眾進行調查,發現50歲以上的民眾肌少症風險為46%,大約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風險;加上40歲後肌肉會以每年平均8%的速度流失,因此更須注意肌肉流失的問題。
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表示,只要沒有任何活動,肌肉就會開始流失,因此適時補充好吸收的蛋白質和運動非常重要。
他說,除非是有肝、腎疾病的特殊族群,若要維持肌肉量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達每公斤體重一公克,過了40歲後若體態沒有嚴重變化,則繼續維持原攝取量;若肌肉開始流失,則蛋白質攝取應增加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公克。
另外,像是疫情間雖無法上健身房運動,「微運動」便顯得非常重要。黎雨青說,以爬樓梯取代電梯、捷運提早一站下車改步行,都是很好維持肌力的方式。而隨著防疫解封,便可從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開始,逐步增加運動量,提升肌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