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少子化
共找到
267
筆 文章
-
-
2022-03-27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死亡率難降 林靜儀:健保別讓醫師「做佛心的」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行政院院長貞昌去年底公開表示「覺得很慚愧、不該如此」。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今召開共識會議,邀集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師立委邱泰源、林靜儀都到場關切。要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林靜儀提出六點對策。首先,高危險妊娠產婦生產時,新生兒科醫師到場待命並適時介入,健保都應給付,不該讓新生兒科醫師「做佛心的」。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表示,美國研究顯示,產婦早產時如果有新生兒醫師在場,新生兒死亡風險可減少32%。台灣2019年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2.4,顯著高於同樣少子化的日韓(日本千分之0.9、南韓千分之1.5)。今年是虎年,出生數必定下降,還有15萬人就不錯了,如果今年新生兒死亡人數與去年相同,今年的新生兒死亡率只會更難看。若希望今年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3,今年至少得多搶救39個寶寶。新生兒科醫學會「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表示,新生兒科醫師到產房待命或介入,健保都沒有給付。遇到有新生兒需要緊急轉診到醫院,搶救分秒必爭,但緊急救護技術員沒有這方面專業,這時新生兒科醫師就要帶著可以上得了救護車的改造保溫箱,出隊跟車去接寶寶,這也沒有任何給付。周弘傑表示,一大可能原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寶寶大增,過去數字可看到以2013年為界,近10年來,小於500公克以下的巴掌天使倍增,這些寶寶在新生兒死亡的佔比也在增加。再者是,台灣產婦死亡率近年也持續攀升,1996年僅千分之7.7,2019年卻高達千分之16,2020年高達千分之13。從2004年到2017年,妊娠糖尿病產婦增加了四倍,產婦子癲前症增加了五成。「診間遇到要墮胎的,醫生都會跟她們講一堆,但是願意生的,反而沒有更深入的評估和思考。」林靜儀也感嘆,連人工生殖治療規定必須做的「諮詢評估」,就她自己臨床實務的了解,多半也都只是在談「要花多少錢、做幾次可以成功」,都沒有談多胞胎新生兒可能早產的問題、早產時應如何面對?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董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鄭博仁表示,產科醫師掌握產婦生產前最關鍵的500天,要減少新生兒死亡率,應該從產前介入做起。可惜的是,台灣目前缺乏生產相關的「品質管理機制」,他呼籲相關政府部門,要針對產前到產後各個環節訂定指標。例如高危險妊娠的「胎內轉診率」是否理想?建立品管機制、做好監測,才能真正有系統地改善新生兒死亡率、提升母嬰健康。林靜儀的第二點建議,是讓「婚、育脫鉤」,想生的早點生,可減少高風險妊娠。第三,林靜儀指出,「家庭教育法」已經通過,要求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內部要也專家,協助不知道怎麼照顧新生兒、高需求嬰兒的家庭。這部分家庭照顧,也應該要早些與婦產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的專業做連結。第四,林靜儀建議,「母嬰親善」的政策任務該拿掉了,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已經有母乳哺育的概念,與其花這麼多時間精神去做母嬰親善評鑑,不如把這塊資源挪過來,改投入於高風險家庭的介入。第五,林靜儀說,如果有達到真正的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剖腹產率高達八成也堪稱合理,不同層級的醫療院不應以同樣的剖腹產率去要求,應該要訂定不同的指標。她也再次強調,醫學中心的新生兒科醫師在高風險分娩過程的待命和介入,應該包括在高風險分娩的給付中,如此一來,兒科醫師也會更願意留在醫院做新生兒科醫師,不會持續流失去診所。第六,林靜儀說,「孕前教育」要提早到國、高中就開始。現在性教育都只會一昧叫人「不要做就沒事了」,到了30幾歲,誰會忽然知道怎麼生小孩?應該要從國高中時就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中是否要有生育計劃、生育前應該如何充實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知識。
-
2022-03-10 新聞.元氣新聞
新藥前瞻性評估應發揮功能 病團籲健保署勿設上限
衛福部今年一月完成健保總額核定,金額正式突破8000億元,為了讓總額分配更公平,健保署今年首度採用前瞻性評估(Horizon Scanning,HS)了解新藥方向並預作準備。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表示,以往採用過去5年藥費、替代率等推算未來新藥預算,容易失真,因此引進先進國家HS概念,建置台灣的HS系統,對仍在發展中的新藥進行資料蒐集分析,作為財務衝擊的早期預警。更新平台 降低難度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HTA)組長黃莉茵表示,團隊2017年開始協助健保署研究HS可行性,2020年建立登錄平台,今年首度使用該資料。她解釋,各國HS不盡相同,有的是為預知新醫藥科技可能帶來的整體衝擊,例如加拿大發現基因修飾的細胞治療CAR-T上路後,需要法規、實驗室規範等配套,因此提早因應,才讓CAR-T順利上路;台灣HS則與英國較相似,偏重預算編列。第一年登錄時常有資料填錯、不知道該填哪一欄或重複填寫等問題,後來更新平台,用較為直覺、更清楚的欄位,降低難度門檻。今年HS資料共納入一百多項藥品,半數是癌症新藥,依照不同模擬情境計算,例如,若每項藥物財務衝擊上限為新台幣2億元,總額是多少、若沒有2億元限制又是多少、若依照過去不同藥品通過率推算又是多少,利用不同情境推估新藥預算,供健保署參考。應落實HS精神 依現實狀況編列健保署藥物共擬會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利用HS提出新藥34億元預算,但最後僅通過22億元,讓各界有些氣餒。以癌藥為例,雖有該領域專家討論排序,但執行原則僅是優先排入專家會議議程討論,不代表優先給付,最源頭問題是新藥預算不足,台灣健保支出佔GDP僅3.5到3.6% (經常性醫療支出約6.1%GDP),遠低於美國經常性醫療支出約17%,但兩國藥費都約為1%GDP,若以此標準,台灣藥費佔比沒有特別高,只能期待執政黨能多撥出預算,為人民健康做更大的投資。另外,來自新藥協議還款金額,去年高達26億元,如果能回歸新藥給付,或許是解方之一,但此事還未能取得共識。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呼籲,健保署應落實HS精神,原則上不應齊頭式設立財務衝擊上限,應依照現實情況編列,才能貼近實際狀態做出調整。她強調,能體諒健保署的財務壓力,但編列預算跟總額協商是兩回事,以111年度健保總額協商為例,第一關預算編列已經以2億元財務衝擊為上限先砍一波,第二關醫院總額部門草案協商又因超出總額成長率上限再齊頭式的打六折,再砍一波,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病團也擔心會成為常態。「理想上病友們希望新藥新科技都能納入健保,HS相對替代率來說是較科學的方式,當然希望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去預估與呈現真實狀況。」吳鴻來也認為,科技日新月異、開發成本高,新藥新科技不會是便宜的,不巧的是健保財務隨著少子化和高齡化壓力越來越大,總額成長又有限,這兩者間的落差應思考如何突破;調漲保費、檢討部分負擔都將是不可避免的,而政府預算支出也不要只用在醫療與治療,可加強預防端,減少疾病發生造成健保沉重負擔。療效未定 需更謹慎戴雪詠認為,HS只是估算模式、提供給付方向感,最後還是框在總預算內協商,所以今年仍以財務衝擊2億元為門檻,未來也會持續採用;對健保署來說,藥物療效才是最重要的考量,她舉例,很多癌藥因牽涉緊急救命被加速核准,不過英國研究2008到2012年間被歐洲醫藥品管理局核准的新藥,其中有67%加速核准,最後僅有14%證實療效比現有藥物好,突顯新藥療效高度不確定性,再加上健保給付價格會影響自費價格訂定,所以要更謹慎。編列預算 滾動修正戴雪詠也強調,110年藥費已佔健保總額28.9%,達歷年新高,相較日、韓、美、法都在11到16%間,台灣藥費支出已達極限,不論廠商有沒有登錄HS,都會以藥物療效證據為給付考量。若未來申請的新藥在真實世界數據療效顯著,且有醫療急迫性,即使廠商沒登錄HS,健保還是會考慮用剩餘款給予給付。至於HS的計算公式跟算法都有公布,也召集醫界代表、專家等組成研究工作小組,每季定期開會檢討,讓這項制度更符合國情。黃莉茵表示,透過HS可以讓預算編列有所本,未來是否參考國外執行方式,藉由HS進行藥品優先順序,尚須各界溝通取得共識,而登錄平台也會持續精進。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認為,HS是相對科學的方式,但未來需要滾動式修正,台灣HS雖然和國外應用不盡相同,但因為台灣健保本來就具獨特性,剛開始不必大張旗鼓排序,漸進即可。他也強調,採用HS評估預算是否能完全貼近實際情況,還要一到兩年時間驗證。
-
2021-12-19 養生.家庭婚姻
王力宏推80歲父扛罪成爸寶 專家:讓孩子從小學會承擔
「優質偶像」王力宏前妻李靚蕾發5千字毀滅文,讓王力宏的形象跌落谷底。沒想到王力宏的父親王大中凌晨突然發表手寫信為兒子澄清,不但反遭網友譏諷王爸爸是提油救火,王力宏是躲在爸媽後面的「爸媽寶」。專家表示,必須從小讓孩子學會承擔挫折,以免養成下一個「爸媽寶」。許多人會以為交往時遇到的另一半只是「孝順」,每想到最後才發現竟是「媽寶」、「爸寶」。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孝順」和「爸媽寶」不同,「孝順」是尊重父母親的意見,但還是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爸媽寶」則是事事以父母的意見為依歸,且遇事不會負責任。楊聰財說,會出現「爸媽寶」是因為家長從小到大總是替孩子張羅、規劃好生活許多事情。尤其現在少子化,可能父母親更加疼惜小孩,而不自覺當了「直升機父母」,也就是過份介入、保護或是干預兒女生活,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兒女身邊。楊聰財表示,青春期正是開始獨立、成長的時候,應從國中開始就讓兒女懂得得失、學會承擔各種選擇的後果,才不會凡是碰到問題就找爸媽處理。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葉啟斌則表示,承擔挫折、學習負責沒有一個標準說「從幾歲開始」,而是從小就要抓緊每一次的機會點讓孩子學習。許多父母因為想幫忙下一代的心意,而總是用指導、預防跌倒的心態處處幫孩子「收拾善後」,反而扼殺孩子遭逢挫折的機會,延遲成熟的機會。葉啟斌說,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學習能力都不同,因此與其聽專家的意見不如父母觀察孩子的狀況,適時調整挫折承擔強度。可以用三種狀況調整,一是幫忙處理一些,多數時間在旁觀看;二是爸媽部分參與;三是爸媽只在旁邊看孩子處理,不插手,如此一來既不會讓孩子「一跌不起」,也不容易養成另一個「爸媽寶」。
-
2021-12-16 寵物.寵物故事
有時關係比家人親密 該如何走出失去毛小孩的悲傷
●養毛小孩增加陪伴感,讓人依賴、紓壓療癒●毛小孩不幸離世,易產生失落感引發憂鬱●傷痛情緒逾10天以上,應速尋求專業協助35歲的雅雅北漂就學、工作,從大學時期陪伴她的貓小孩「咪咪」,今年初因病逝世,讓雅雅頓時失去依靠,空蕩蕩的房間、聽不到熟悉的喵叫聲,數月以來她幾乎陷入憂鬱,難以正常工作生活,更沒辦法新養一隻來取代。在好友陪伴下到精神科求助,並透過心理諮商,慢慢走出失去毛小孩的傷痛。有時關係比家人親密「有時與毛小孩關係比家人更親密。」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觀察,現代人不婚、少子化,或與家人好友疏離等,難維繫人基本的「連結」與「關心」需求,然而飼養毛小孩可增加陪伴感,例如工作一整天,回到家門口就聽見狗狗喊叫迎接,心理上的確有安慰、陪伴效果,養毛小孩對孤離世代來說並不是壞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常見北漂單身族、獨居長輩等飼養毛小孩,對人類來說,毛小孩「支持」層面高,且幾乎都是正向回饋。雖養毛小孩吃喝拉撒、外出散步照顧程序不會少,相較之下,毛小孩不會頂嘴反駁,用肢體語言直接表達,互動上更讓人依賴、紓壓療癒。寵物壽命僅10多年張家銘表示,許多飼主花心力照顧寵物,包括買各類玩具、看獸醫治療等,但寵物壽命僅10多年,毛小孩若不幸離開,不亞於失去親人的傷痛,會產生極大失落感,進而引發憂鬱。尤其毛小孩陪伴走過青春期到成年期,因為突然生病、或出意外過世,甚至被餵毒喪命等,突如其來的傷痛,恐讓憂鬱情緒更強烈。葉雅馨舉例,有一名個案失去養了12年的愛犬,在狗狗生病最後階段,因安樂死抉擇相當焦慮,狗狗離開後幾乎無法工作,也不想再養其他狗,甚至避免睹物思情,一度想賣房子。她表示,寵物離世的情緒太深,需花時間緩和,也需專業人員協助,鼓勵他盡量留下好的回憶,「毛小孩多麽幸運有你這麼棒的主人」。以形式感表達思念張家銘表示,每個人面對失落程度不一,有些人選擇告別式與寵物道別,以形式感處理情緒、表達思念。葉雅馨建議,如果面對毛孩離世,產生低落、食欲不振、對喜愛事物不再感興趣、否定感重、喪失存在價值感,甚至嚴重失眠、焦躁、隨時想掉淚、輕生等狀況,情緒持續超過10至14天以上,應尋求專業協助。
-
2021-11-29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金窩銀窩 不如自己的窩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近來有非常多財團、建設公司或企業爭相投入所謂「銀髮住宅」的開發。有別於以失能者為主的照護機構,這類銀髮住宅主要的目標是身體健康而生活可自理的初老族群,提供入住長者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方位服務,有些並結合在地醫養資源,打造連續照護服務社區,讓長者即使未來因退化而無法獨立生活,亦能就地安老。為了吸引有錢有閒的初老世代入住,各家銀髮住宅在軟硬體建設的投資都不手軟,從最基本的「全屋無障礙」到「無齡通用」,甚至「高齡友善」的介面設計一應俱全。在安全上亦引進諸多高科技資訊設備,從視訊監控到主動安全通報,甚至可以用AI人工智慧來提供符合入住者需求的智能住家環境。另外,亦有專屬營養師調配飲食,各種健身育樂設備更是不可或缺,藝文講座及展演每月都有,長者還可自組社團……讓人感覺住進去好像進了人間仙境,長者可以無憂無慮,暢快的享受退休後的人生。照理說,這樣完善的規畫應該有很多長者搶著入住,但目前大部份銀髮住宅的入住率仍不高,雖然有很多行銷資源投入,也的確引起社會大眾關注,打動了一些兒女的心,不過真要搬進去長住,對長者而言,心理還有很多的結要打開。無關軟硬體設備好壞,也不是服務沒有到位,或入住費用太高的問題。費用當然要考慮,但我覺得長者在評估要不要入住時,可能還沒到費用這一關就開始猶豫了。想了解長輩為什麼排斥入住銀髮住宅,要從長者的觀點來看。我個人認為,以健康及生活可自理的初老長者而言,在評估是否要搬離現有住家,最大考量是-----如何與家庭、社交、生活圈保有連結,不會因此而斷了線。老人家很惜情,若搬離原有家園,而入住的地方又離很遠,等於要揮別過去幾十年的生活環境,重新建立所有社會關係,並且適應新環境,這是很難突破的一點。另外,華人社會不像歐美國家很早就習慣「空巢期」,對他們而言,退休後搬進養老社區,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項。但在台灣,將長輩送進安養中心,要克服很多的心理壓力才可能提出來。除非長輩自己願意,否則子女多半難啟齒。有些銀髮住宅為了增強其適合老人居住的印象,在很多地方安裝扶手,房間也設置電動床,甚至安裝可以吊掛病人的移位設備,這些設施當然很貼心,不過若針對生活可自理的健康長者,這些設備反而讓他們心理產生不安的聯想,感覺看到自己未來年邁體衰的樣子。其實現在有很多非固定式的輔助設備,可以等到有需要時再導入即可,這樣也許可以減少健康長者的排斥感。目前很多銀髮宅因土地成本考量,多蓋在市郊,政府若能釋出一些因少子化而併校停招的市區中小學校地,改造成銀髮宅,讓長輩可以在地老化,不用離開生活圈、家人圈、朋友圈,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也許可以提升未來銀髮宅的入住率。當然,長者若能持續保持健康身心,未必要煩惱未來要住那裡的問題,可先思考如何改造家中環境,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才是首選,畢竟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窩。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65歲以上長者 每3人就有1人聽力損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6億人聽力損傷,特別是65歲以上的長者,大約每三人就有一人聽力損傷。根據健保署109年的統計,國內60歲以上被診斷為聽力損傷的人數,就達6萬1,256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深入了解國內聽損人口的治療狀況,作為就醫與預防聽損的參考。聽損的型態大致可粗分為四種,傳導性聽損、感音性聽損、混合型聽損、突發性聽損。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聽力損傷將成為未來超高齡化社會需要被關注的問題。後天聽力損傷像「溫水煮青蛙」,患者常不自覺。健保資料顯示,國內聽損年齡分為兩大區塊,0到19歲以及60歲以上。李伯璋表示,新生兒的先天性聽力損傷,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高齡者出現聽損,則是因為老化、感染等因素,只是相較於新生兒,長輩面對聽損,常常會自認「老了就是聽不見」,等到嚴重影響社交才就醫。李伯璋表示,後天的聽力損傷就像是「溫水煮青蛙」,慢慢發生,患者常不自覺。一旦發現電視音量愈開愈大,別人講話愈來愈聽不到,就得注意聽力是否出現問題,及早就醫。這類因為老化所導致的聽損,需要及早使用助聽器或是治療,才能降低失智或是意外等風險。聽損患者以無業(退休)、榮民、低收入戶最多。根據健保署資料,分析109年聽損患者投保的行業別,以「地區人口、榮民、低收入戶」最多。李伯璋表示,地區人口是指沒有職業、已退休、投保單位在地方公所等,是健保投保人數最多的行業別。地區人口的年齡層也相對其他行業別高,因此聽損的機率也增加。聽損確診需靠聽力檢查,大醫院設備較充足。109年各層級醫院診斷聽損人數排名,以醫學中心最多,區域醫院次之,地區醫院位居第三,基層診所排在第四。李伯璋表示,並不是基層診所沒有能力診斷聽力損傷,而是聽力損傷的確診,大多需要搭配聽力檢查、耳朵功能檢查等,加上後續配戴助聽器也需要聽語師協助,診所大多沒有資源聘請這些專業人力。至於聽損患者人數變化,根據健保署統計,107年至109年0到19歲被診斷為聽損的人數,依序為7,346人、8,085人、7,146人,人數於109年減少,推測與疫情不敢就醫或少子化有關。人工電子耳目前給付未滿18歲單耳,雙耳給付將列評估。李伯璋表示,聽力對於小朋友而言,是刺激腦部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健保署從103年開始討論,106年納入給付,訂定提供給未滿18歲聽損的孩子,可植入單耳的人工電子耳植入體以及聲音處理器,每一組支付點數為58萬左右。每人終生只能申報一組。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特材支付科科長張淑雅表示,過去曾討論過要擴及每一個年齡層,但費用太龐大,光是提供未滿18歲聽損孩子單耳的人工電子耳,106年估算就達到1.65億,每年約280組,因此僅提供給18歲以下民眾。張淑雅表示,108年有專科醫學會提出,健保署應給付雙耳,近期委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協助進行HTA科技醫療評估,最快今年下半年會重啟討論。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的財政一直是需要被考量的議題,但他也多次表態,人工電子耳的給付應該雙耳最完整,雖然支付費用很高,但提供給民眾最需要的醫療,是健保署最主要的責任。
-
2021-11-22 養生.人生智慧
用300萬本金,5年滾出千萬資產!大學教師江季芸教你存「免費股票」
編按:離開職場後,要如何達到財富自由?大學教師江季芸,有感於少子化對教育界的衝擊,她為自己擬定了一套「退出校園10年計畫」,希望能達到年領百萬股利的目標。她採用「波段存股法」,選擇體質良好且景氣循環有一定週期的企業,賺取波段價差,也領取殖利率5~7%的股利。雙管齊下,自己的退休金自己賺。40歲開始存退休金,來得及!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江季芸,6年前有感於少子化對教育界的衝擊,決定「超前部署」理財計劃,讓自己離開校園後也有安穩的財務保障。存股5年,原本300萬的本金已滾出千萬資產。「雖然我很愛教書,但我相信繼續待在學校,以後會更辛苦。」江季芸回憶。43歲以前,她的理財方式偏向保守,以基金和定存為主。但定存利率愈來愈低,基金贖回扣掉手續費、管理費,獲利所剩無幾。此時的她已經打定主意,要在10年內離開校園。想賺取更多被動收入,必須改變投資型態。於是,她以年領百萬股利為目標,積極投入股市。進可攻、退可守的波段存股法 以獲利3成為目標,存「免費股票」2015年,中國股災引發全球股市下跌,江季芸以300萬的本金進場。初期投資標的,她選擇了穩健的金融股中信金(2891)。當年9月,中信金的股價從18元往下跌,她一路買進,最終以均價16元買入185張。隔年,中信金每股配息0.81元、配股0.8元,讓她領到近15萬的股利和14.8張股票。股利入帳後,她又買入200股零股,累積200張中信金股票。她原本預計,若中信金日後的股利政策不變,只要持續將股利再投資,就能順利在10年內達到年領百萬股利的目標。然而,2017年,中信金不再配發股票股利,只配發每股1元的現金股利。如此一來,若想年領百萬股利,需要1,500~2,000萬本金,買進1000張中信金的股票才能達成。如意算盤被打亂,她決定轉換投資方式。身為大學教授的她,拿出研究精神,觀察不同企業的股價走勢。她發現,有些體質優良的企業,股價每隔2~3年便會經歷一次景氣循環週期。找到相對低點買進,耐心等待相對高點賣出,約可獲利2~3成。待股價漲到預期的獲利目標時,她會賣掉相當於本金的股票張數,留下的便是「零成本」的免費股票,每年配發股利。回收的本金,則可投資其他標的。她將這套投資方式稱之為「波段存股法」,進可賺價差、退可領股利,財富累積更快。好公司怎麼挑?4個指標,挑出能生蛋的金雞母江季芸比喻,這套存股方法,就像是農場主人到養雞場買雛雞。過了2、3年後,將成雞載到市場賣出,收回成本。主人可等待市場上的好時機,買入其他家禽,而農場上剩餘的雞也可繼續生蛋、賣錢。不過,一開始要如何找到優質養雞場,確保雛雞真的能健康長大呢?江季芸提出4個選股標準:體質良好、有發展前景、正派經營、獲利穩健。例如,她曾在大賣場看見自動結帳機,出於好奇心,認識了自動化設備大廠盟立(2464)這家企業。近一步查詢資料,發現國內許多知名企業如台積電、義美食品、愛之味等,都是盟立的客戶。她認為,自動化結帳將是未來的商業發展趨勢,值得持續關注。再者,盟立的董監事持股約維持在13.5%、申報轉讓也以贈與、信託為主,並未發生異常轉讓的現象。「這代表,董監事對自己的公司很有信心,符合『正派經營』的原則。」江季芸指出。至於,「獲利穩健」,她會觀察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每股盈餘(EPS)、毛利率等指標。她認為,理想的投資標的是ROE近5年平均大於15%、EPS近5年平均大於2。她在2020年買入盟立時,其ROE大致都在12%以上、EPS多年來也有2元以上的水準。此外,盟立的毛利率10年來維持在15%以上,顯示公司有一定的附加價值創造能力。她提醒,存股族若以創造被動收入為目標,一定要找穩定發放股利的公司。以盟立為例,該公司連續23年發放股利,近年來每股配發現金股利約2元。以這兩年來每股約30~40元的價格而言,殖利率達5~7%,對她而言已是很不錯的標的。如何找進出場時機點?「黑天鵝」事件發生是買入好時機選出好公司後,何時該買入?江季芸採用技術分析的方法,打開股票App,選擇週線或月線。當K線由下往上穿越D線時,代表價格接近歷史相對低點。反之,當K線由上往下穿越D線時,則代表股價接近相對高點。知道股價的高、低點大概落在哪,就能設定進出場的時機。「例如,前一個週期的低點是52元,我可能會設50元是我的進場點。」她舉例。如果買入股票後,等了幾年仍未達到2~3成的獲利目標,怎麼辦?江季芸指出,股價一定會有波動。但若該公司年年穩定發放股利,一樣可以安心「套牢」,等待獲利出場時機。她曾在2018年以每張80元的價格,買入5張創見(2451)的股票。接下來的一年間,股價始終徘徊在60幾元上下。但她沒有出場,因為這5張股票,讓她在第一年領到3萬元股利,殖利率約7.5%。隔年,創見每股配發5元現金股利,殖利率也有6.25%。儘管股利殖利率不錯,江季芸也觀察到,創見的營收的確逐年衰退。她耐心等待出場時機,2020年創見的競爭對手倉庫失火,發生轉單效應,股價終於上漲。她在接近82元時出場,收回本金。她強調,選股時一定要觀察企業的基本面。只要公司體質強健,就不必擔心短期的股價下跌。甚至當股市發生黑天鵝事件、好公司的股價下跌時,才是進場的時機。「巴菲特說,每個泡沫都有一支針在等著他。股市何時崩盤是無法預期的,但如果你這時停損,就撿不到便宜股票了。」如今帳面上已有千萬資產的她,一年可領到約60多萬股利,距離百萬目標還有最後一哩路。她仍持續在學校工作,但心中對於未來有更踏實的藍圖。在教職本業以外,她也喜歡畫畫、縫紉,期望日後能進一步發展這些興趣。有安全可靠的財源,才能放心追求夢想!原文:金氏世界紀錄最高齡上班族!91歲日本OL:工作讓我有被需要的快樂,又何必退休?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生育權保護 建議列癌症治療諮詢項目
在少子化的年代,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成了重要議題。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醫師指出,生育權保護應該要列入癌症治療諮詢重要項目,治癌醫師需要主動告知,並能與生殖醫療團隊密切合作,政府亦應該將癌友生育權列入癌症評鑑之內,讓其制度化,才能讓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更被看重並落實為行動。生殖技術大躍進,保留癌友生育權不是夢。陳明哲指出,生殖技術日新月異,日前他有位早期子宮頸癌病人,治療時拿掉子宮頸保留子宮體,雖然子宮頸口變得非常小,但生殖團隊仍用細針把胚胎送到子宮內膜,這就是拜醫療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幫助。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凍卵、凍精子及凍胚胎外,最近國際常談到的卵巢組織冷凍保存,也為癌友、尤其是未成年癌友的生育保護帶來曙光。研究顯示,治療後再將卵巢移植回體內,大多數病人的卵巢功能可恢復,生子活產率也相對提高,台灣目前也在起步階段。不過,陳明哲也提醒,癌友生育能力仍與年齡及不同癌症有些微差別,像是淋巴癌、乳癌生育保存機會最大;而保存條件最好的狀況,就是35歲以前、進行化療之前,存活期5年以上為優先。癌團隊與生殖團隊之間,需要橫向溝通協調者。陳明哲不諱言,癌友生育保護仍在啟蒙階段,治癌團隊與生殖團隊需有中間協調者,但目前就是欠缺這樣橫向溝通觀念,癌症希望基金會從病人端看到癌友的需求,從而邀請癌症相關醫學會提出「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希望醫界更重視此議題;而生殖醫學會亦認同此想法發表了生育保護共識,希望提供給專科醫師參考。陳明哲認為,要解決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最快方式就是納入癌症品質評鑑制度內。另外,因生殖科技有時需要費用,也建議商業保險中的癌症險,可以推動生育保存險。以美國為例,已有19個州開始有相關規定;鄰近的亞洲國家日本,在今年四月起,國家開始補助癌友生育保存費用,台灣也需急起直追。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療已能兼顧治療及生育,要對自己及醫療團隊有信心,主動告知想保護生育力。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睪丸癌好發年輕男性 凍精能保生機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留下「生」機刻不容緩。而提到癌症病人生育權,第一聯想到的往往是女性,其實男性病人的生育權也不容忽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為攝護腺癌、膀胱癌、腎盂癌、腎細胞癌等,睪丸癌占很小比率,但因睪丸癌好發於年輕育齡男性,其他病人相對年齡較大,因此需保留睪丸癌病人生育力。放療、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細胞。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睪丸癌占男性癌症第20位、死亡排名第33位,當年初次診斷睪丸癌為277人,年齡中位數為31歲,臨床上睪丸癌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這群病人年輕、存活率高、平均餘命長。病人在切除腫瘤後,還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甚至兩者合併使用,但生殖細胞生長速度快,深受藥物毒性影響,大量放射線更可能影響細胞、讓細胞壞死,因此化療後1到2年、放療後1年,可能都沒有精蟲、也不建議受孕。此外,睪丸癌病人的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形狀都較差,受孕率本就偏低,即使只拿掉一側睪丸、剩下健康的另一側又受化放療影響,更不容易受孕,因此建議手術後、化放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最怕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通常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往往因驚嚇只想活命,沒想到生育問題,此時醫師扮演關鍵角色,他在臨床上會提醒病人可以凍精,當作保本保險。「最大的問題是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因為睪丸手術是小手術,一般泌尿科診所就可以開刀,有時候醫師沒特別注意就動刀了。為了提醒醫師留意癌友生育議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由醫學會完成的「睪丸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公告在醫學會官網上。吳文正也提醒,隱睪症者罹患睪丸癌機率比常人高百倍,而且位置越高、癌化機率就越大,腹腔內癌化機率高於鼠蹊部,因此隱睪症一定要處理。而睪丸癌只能靠自我檢查,如果摸到大小不一、形狀像釋迦或有硬塊,都建議盡早就醫。給癌友的一句話:建議睪丸癌病人手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
2021-10-17 養生.人生智慧
想當無憂包租公, 以房養老?這些優缺點跟3大條件不可不知
台灣的住宅自有率超過8成,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人心,很多人行有餘力會想置產,等年老退休之際,若能善用房子養老,就有現成的現金收益。但依目前的市況來看,想愉快地享受退休生活,當包租公來養老實際嗎?有什麼風險需要注意?選什麼樣的標的、類型、區位等最合適?低利率時期 抗跌保值根據永慶房產集團最新房產趨勢調查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有興趣投資收益型不動產,當包租公或包租婆,主要著眼於不動產價格具有僵固性,即使在金融風暴時期,價格震盪幅度也不如股市,相對抗跌,不僅保值、甚至可能還有增值空間,因此受到消費者青睞。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說,超低利率環境及定存利率破底,也讓許多準退休族發現,放在銀行的存款會愈放愈薄,不如投資收益型不動產、以房養老比較實際。不過,投資置產也有風險要留意。以投資置產而言,必須考量租金、總價及裝潢,並學會計算投報率的能力,才能避免「賺了租金,賠了本金」。另也要有控管與承擔風險的準備,如房價走跌、租客良莠不齊,或是招租空窗期拉長,收入來源不穩定等。買房當房東 3好3壞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說,她認為包租公的優點有:1.穩定現金流:找到好租客就等於請租客幫忙繳房貸,在有現金流的狀況下,同時可以擁有資產運用。2.貸款成本低:房貸利率低、償還時間長,資金成本低。3.可能增值獲利:如果買對區域,也會賺到房價漲幅。缺點則是:1.管理不易:房客素質將成為投資過程中的主要關鍵,自己無法掌握,且還有裝潢折價等隱形成本需要考慮。2.繼承問題複雜:如果發生所有權人往生,繼承問題將相當複雜。3.稅費問題:房地合一稅費成本高,短期轉手獲利會受影響。鄰近捷運站 租客青睞至於若想安穩地當包租公,該選什麼樣的標的、類型、區位?陳金萍說,若想要每月穩定收租,房子就要買在最好租的地方,房子的區位、樓層周遭環境、屋況與格局,都會影響未來出租的「賣相」。以區位而言,生活機能完備、大眾運輸系統完善的成熟生活圈,尤其是鄰近捷運站的物件,對於潛在租客最具吸引力;交通不便、生活機能尚未成熟的新興重劃區或郊區,只能吸引自己有交通工具的客群,最好避開。此外,也要留意房子周邊的環境,若是巷弄昏暗、髒亂,出入動線複雜,都會影響承租意願,尤其是女性租客,會擔心治安問題而不敢承租。如果鄰近區域有些嫌惡設施,像是宮廟、一樓小型加工廠等,可能會有燒金紙的煙味或是噪音產生,影響租客安寧,也需要避免這類物件。若以屋況來說,最好要有採光或對外窗。挑選黃金屋 3大條件徐佳馨認為,高齡化社會勢必讓房地產市場出現結構性改變,想要當包租公,挑選的產品最好兼顧「租金穩定、區域素質佳、周轉性好」3大條件。如果預算較低,可以選擇套房,或是中南部的兩房產品;如果預算較高,市區內、捷運附近的套房或店面、辦公室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她建議以商圈附近、捷運周邊為首選,或工業區、科學園區附近為主,未來可租可賣,進可攻退可守;至於許多喜歡當學生包租公的投資人,則要特別留意少子化的衝擊,避免過於郊區與後段班的學校,以免學校招生不足或倒閉時,投資血本無歸。值得注意的是,退休銀髮族必須考量隨著年齡增加,在體力上受限較多,如果發生租賃問題,像是房客破壞房子、拖欠房租等,得花許多心力管理。若想避免這種勞心勞力的局面,可以找合法有保障的代租代管業者,協助執行租賃事務,讓退休銀髮族可放心過著收租生活。以房養老 2件事不能忽略銀行業者大力推動的「以房養老」,是將自用房屋抵押給銀行後,銀行每月會支付一筆養老金給委託人,支付的期間通常依房屋狀況而定,並評估利息計算。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銀行常以「年近70歲的富奶奶承辦以房養老貸款,抵押近5000萬元的大安區房產,富奶奶可以在未來28年裡,每個月領10萬元,不只不必搬離生活機能好的大安區,也無須看子女臉色」,或「94歲老阿公拿出北市大安區的房子,申辦10年期的以房養老貸款,每月多了9萬元養老金,生活開心又有尊嚴」,這些淺顯易懂的案例,讓民眾了解,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更需要知道兩件事:其一,這些老人家不約而同都在北市精華區。換言之,好地段的房子才會有好的退休金,若是房子先天不良,不容易期待一個老後富裕的生活品質。其二,往後逐年升高的利息也可能產生相當壓力。畢竟以房養老相較於一般房貸利息高,若沒有其他生財管道,光靠以房養老,隨著利息壓力,在往後的日子將會愈來愈提心吊膽。載入中…
-
2021-10-13 新聞.長期照護
「老幼共學」孩子家長如何放心?長照專家曝關鍵一件事
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歐日率先開辦「老幼共學」,我國也有不少案例。位於新北市的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設置於捷運台北橋站2樓,不僅在捷運共構宅內,更首創「托老結合托幼」,同一層樓有托老也有托幼。起初碰到不少「困境」,包括家長、居民憂心難與長輩「共融」,經多次溝通,才順利協助孩子家長釋疑。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在2014年至2018年共5年時間,由公辦民營方式委託長庚科大辦理。長庚科大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副教授黃惠玲當時擔任托老機構執行長,除了高齡照護外,也納入營養、護理、幼保等,將健康照護資源整合於托老服務。黃惠玲透露,隨著人口高齡化,失智長輩數增長,當時日照中心收托長輩中,有8成是失智個案,在照顧上的確需花心力。然而,要在幼兒園對面做托老,的確碰到不少困難,像家長擔心孩子與長輩互動會受傷,甚至共構宅的居民也擔心,萬一長輩亂跑該怎麼辦。「溝通非常重要」黃惠玲說,會擔心是因為不了解,從籌備期到正式經營,不斷地拜訪當地里長、區長、居民以及關心議題的民意代表等,還有社會局長官、當地重要人士等,也從家長角度設想「家長擔心哪些事」,並大方開放民眾參觀。曾有家長說,以為失智長輩會罵人、攻擊人,結果參觀托老中心時,看著長輩用餐、彼此互動情況,除了個性和藹可親,也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完全跳脫過往錯誤偏見,因此轉為接受,讓托老與托幼有更多課程互動。黃惠玲說,教育過程中,孩子或許知道要尊敬長輩,但不懂如何與長輩互動。起初嘗試托老與托幼做互動時,長輩到幼兒園看孩子唱歌、跳舞,有時孩子則到托老中心與長輩互動,長幼累積互動情誼,有天暫停一次互動,孩子還問園長「今天為什麼不能去找爺爺奶奶?」相當可愛。偶有失智老人情緒失控、與看護產生衝突等新聞,黃惠玲表示,通常發生失智老人攻擊行為,是因為他們不被瞭解、或是需求未被滿足,像是看電視時,被看護硬拖去洗澡,或是不想吃飯卻一直被唸,才產生言語或肢體衝突。近日北市推行一學區一日照,率先開辦的芝山國小,引來家長會反彈。黃惠玲說,過去辦理三重托老中心,5年來沒有任何突發狀況,建議北市社會局可安排家長赴其他日照中心觀摩,看長輩上課、生活作息,協助家長釋疑並放心。
-
2021-10-13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專家:認識失智症 學習與長輩共處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長輩共處」是必然趨勢。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老幼共學」各國皆有經驗,國內屏東前進國小、高雄大同福樂學堂等皆有先例,家長會是因為不了解失智症而抗拒,期盼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應加強宣導,讓全民了解失智症。湯麗玉指出,失智症不會「突然發病」,輕度至中度的失智長輩,並非所有能力都退化,部分能力可能還不錯,像畫畫、跳舞等,而失智症因病程關係,的確會有認知障礙,像是失智者可能會錯認年代、遺忘、重複問話等。湯麗玉認為,民眾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產生擔憂、害怕甚至恐懼,是因為多半停留在負面印象,政府應加速宣導,讓全民認識失智症,如何與失智者互動,將是未來所有人的課題。湯麗玉表示,學校教育科學、藝文等科別固然重要,但專業學問最終都要解決「人」的生活問題,例如科技GPS定位,可協尋走失失智長輩,或是離床顯示器,掌握長輩安全,還有VR虛擬實境互動式影片,呼籲政府辦教育態度,應從社會關懷來規畫。面對少子化衝擊,校園閒置空間增多,湯麗玉表示,若能轉換閒置空間,用作日照服務據點,政府能充分運用資源,活化全民資產,省下社會成本,教育部應「超前部署」針對長照、高齡化社會需求,規範校園空間長照用途,並非讓個別學校決定是否要釋放空間。每個人都會老,要讓學生學習如何照顧長輩、與長輩互動,湯麗玉建議,教育部可從教育體系著手,鼓勵校園舉辦青銀共學、老幼共學,徵選學校主管時,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特色教育活動,並給予適當獎勵或成為必要條件。以家長角度,湯麗玉表示,或許也能開放在校學生的阿公阿嬤優先使用日照或享優惠,讓家長可免去來回接送車程,減輕負擔。
-
2021-10-12 新聞.長期照護
北市國小設日照引家長反彈 失智症協會:政府應多宣導
台北市推行「一學區一日照」,芝山國小率先進駐失能長者的日照機構,卻引來家長會反彈,認為失智長輩發病無法預測,憂心孩子活動力旺盛,恐造成長者碰撞。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老幼共學」各國皆有經驗,國內屏東前進國小、高雄大同福樂學堂等皆有先例,家長會抗拒「是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盼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應努力溝通、宣導,讓全民了解失智症。湯麗玉表示,失智症並不會「突然發病」,輕度至中度的失智長輩,也可以有好的能力,像是畫畫、跳舞等,而失智症因病程關係,的確會有認知障礙,像是失智者可能會錯認年代、容易遺忘、重複問話等等。台灣2025年將成超高齡社會,「與長輩共處」是必然,湯麗玉認為,民眾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產生擔憂、害怕甚至恐懼,是因為多半停留負面印象,政府應加速宣導,讓全民認識失智症,如何與失智者互動,將是未來所有人的課題。湯麗玉表示,學校教育科學、藝文等科別固然重要,但專業學問最終都要解決「人」的生活問題,例如科技GPS定位,可協尋走失失智長輩,或是離床顯示器,掌握長輩安全,還有VR虛擬實境互動式影片,呼籲政府辦教育態度,應從社會關懷來規劃。面對少子化衝擊,校園閒置空間增多,湯麗玉表示,若能轉換閒置空間,用作日照服務據點,政府能充分運用資源,活化全民資產,省下社會成本,教育部應「超前部署」針對長照、高齡化社會需求,規範校園空間長照用途,並非讓個別學校決定是否要釋放空間。每個人都會老,要讓學生學習如何照顧長輩、與長輩互動,湯麗玉建議,教育部可反向操作,從教育體系著手,鼓勵校園舉辦青銀共學、老幼共學,徵選學校主管時,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特色教育活動,並給予適當獎勵或成為必要條件。以家長角度,湯麗玉表示,或許也能開放在校學生的阿公阿嬤優先使用日照、或享優惠,讓家長可免去來回接送車程,減輕負擔。
-
2021-10-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國慶寶寶現象退燒 醫生觀察:父母生產計畫愈來愈務實
今天是國慶日,受少子化影響,各醫院產房不再忙碌,高醫婦產科主治醫師詹德富說,過去國慶日曾一天接生4名寶寶,今天目前接生1名,產婦選這一天的理由很務實,是因為連假有家人能幫忙照顧7歲孩子。詹德富說,光輝10月一直是傳統生產數較多月份,跟年底結婚,懷胎10月後生產進度有關,昔日「國慶寶寶」是出生熱門時段,國恩家慶喜上加喜,不少人會選擇國慶日催生剖腹產沾沾喜氣,他曾經在國慶日接生4名寶寶,但近年國慶寶寶現象已退燒。詹德富指出,今年全國出生人數約15萬,明年虎年出生率恐怕會更低。「國慶寶寶降溫,時下爸媽生產計畫變得更務實!」詹德富說,很多父母不再迷信看日子生產等,而是挑選較適合全家人的時間,以他今天清晨接生的女寶寶為例,產婦就是考量3天連假能請家人協助照顧7歲孩子,讓她能安心生產。43歲張姓產婦連假第一天就入院催生,計畫昨天晚上或今天上午生產,寶寶選在普天歡慶的國慶日呱呱落地。
-
2021-10-09 養生.人生智慧
老後的家(養老機構)該怎麼挑選、會不會很貴? 4種類型的「高齡宅」詳細介紹一次看
在高齡化和少子化趨勢下,長者對養兒防老漸漸改觀,不再依賴兒女,嘗試接受有別過往的「高齡宅」。目前國內養老機構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該怎麼挑、會不會很貴呢?且看本篇介紹。1.養生村適合條件:健康狀況佳、預算闊綽者養生村又以位於桃園龜山的長庚養生文化村聞名,開放給年滿60歲者申請入住,但須通過長庚醫院健檢合格;園內有健身房、泳池等設施齊全,且結合長庚醫院醫療資源,入住保證金25~40萬元,住宿費另計。另外,由潤泰集團打造的潤福生活新象館,位於新北市淡水,是國內第一座銀髮住宅,入住資格為年滿50歲以上,採押租金制度或短期租賃方案申請入住,入住保證金達700~1500萬元,門檻不算低。2.老人公寓適合條件:能自理生活、60或65歲以上者老人公寓由各縣市社會局設立,屬於公辦民營機構,因此收費較為親民,國內知名機構如陽明老人公寓、朱崙老人公寓、中山老人住宅、大龍老人住宅、五股老人公寓、嘉義市長青園、高雄市崧鶴樓等。部分縣市提供中低收入戶、獨居長者和無自用住宅者優先入住;月租金落在約1萬至2萬5000元左右。榮民之家自2017年起,也開放一般65歲以上民眾,需要安養、養護,或是失智照顧的民眾,可申請入住接受照顧。3.共居宅適合條件:心態開放、不排斥與年輕人共住效仿國外高齡住宅精神,落實「世代共好」,民間企業推出青銀共居出租宅,注重居民情感交流或生活體驗。由日勝生打造位在新北市中和的樂陶居,就是熱門的青銀共居混齡宅,其中7成為租賃型住宅,月租2萬多元起。由合勤建設打造的台中烏日合勤健康共生宅,強調讓高齡者透過共學、共創、共遊、共好、共食,享受生活,除擁有日照中心、心靈療癒機構外,更有餐廳、咖啡廳等。預算不多的也可考慮公立的共居宅,像是高雄市政府設立的青銀共居住宅,每戶14坪,租金約7千元起。4.安養中心&養護中心適合條件:照護需求高、生活無法自理者全台各地有不少自費安養中心,如新北市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台南關廟的悠然山莊、台北市則有公辦民營的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等,多屬於併設型機構,同時提供安養、養護,甚至有些機構的服務範圍還包含失智症照護,可以提供多層次的老人照護。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樂齡宅,除了針對身體狀況的限制不同外,還得考量自身經濟,參觀時多注意環境整潔度、設備齊全度,與空間是否寬敞、方便年長者進出等,入住前貨比三家,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老後住所。載入中…
-
2021-08-05 新聞.元氣新聞
不到2成爸請育嬰津貼 托盟籲育嬰假延至8歲、首月全薪
為建構友善生育環境,解決少子化問題,今年7月起,育嬰留停津貼已從原先的6成薪提高至8成薪,請假單位也彈性放寬至不低於30日、雙親可共同請育嬰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召開記者會給予肯定,但也指出,這一波育嬰假修法仍搔不到癢處,建議應讓育嬰假申請時間延至小孩8歲,請假單位彈性以小時計算、育嬰留停津貼第1個月給付給足全薪。托育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指出,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從2009年開辦至今,請領的性別比例仍懸殊,2020 年請領人數中,男性占 18.6%、女性 81.4%,反映出學齡前幼兒的主要照顧安排,大多由媽媽自行照顧。她說,台灣的爸爸不敢請育嬰假,也不允許有正當理由育嬰,因此托盟在父親節前夕呼籲,要讓爸爸當爸爸,期許「請育嬰假」成為「做爸爸」的標配,因為育兒正是爸爸的權利。托盟指出,現行育嬰假請領時間是子女滿3歲前,但當孩子送托保母、上幼兒園、甚至國小低年級就讀半天課,家長每天接送小孩用「衝」的、育兒時間用「擠」的、孩子一有突發狀況就必須「喬」假「喬」時間,顯示制度支持極為不足,因托盟提出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就業保險法」第11條,將家長請領育嬰假的時間修改為為子女滿8歲前,才能完整涵蓋幼兒所需照顧的年齡。其次,過去請領育嬰假以「6個月為原則」,7月雖放寬為「有需求者,可以不低於30日,且2次為限申請」,但仍是以「月」為單位,對雇主和員工仍然不夠彈性、友善。參考瑞典育嬰假制度,家長可分全時、半天、四分之一天或八分之一天請領,可連續請一段期間,也可分段請,因此,托盟提出修改就保法第19-2條,並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第2條增訂規定,讓家長可依實際需求選擇以「小時」、「半日」、「日」或「月」為請假單位,最小單位縮至以「小時」計算,可視需求組合多元的照顧安排,讓雙親共有整整一年的有薪育嬰假,讓假變得更好用,更容易做到分工照顧共同養育。此外,托盟也呼籲增修「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補助要點」,可謂「政府加碼,挺新手爸爸」條款,讓男性於配偶分娩後第1個月請領的育嬰假給付投保薪資的全薪,用以確立國家有責鼓勵並支持父親育兒,而女性請領的第1個月育嬰假也比照辦理,收養兒童家庭家長提出共同生活之證明,同樣適用。勞動部條平司副司長王金蓉回應,現行之所以限定滿3歲前可請最常2年的育嬰留停,主要考量是超過3歲的幼童,不管是公共或私立托育,托育率至少有6成以上;至於若育嬰留職停薪以小時為計算單位,恐怕會產生中小企業、微型企業人力調配問題,其他勞工可能必須加班負擔請假者的工時,而現行勞基法規定的其他假別,也已經可以小時計算請假。對於育嬰留停津貼第1個月全薪給付,勞動保勞動保險司專委吳品霏則說,因涉政府少子化政策資源分配及政府財政問題,將視少子女化政策實施成效後,再通盤評估。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讓老人不再走失!金大研究團隊開發失智長者定位系統
金門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市,截至去年底,全縣老年人人口數2萬039人,佔全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14點27,失智老人走失的案件時有所聞,金門大學研究團隊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成功開發「失智長者定位系統」,有效協助失智長者安全回家,不少民眾聽聞都表示,在該系統的協助下,希望此後阿公、阿嬤就可以安心出門、快樂回家。金大表示,這套系統由資訊工程學系趙于翔教授團隊和長期照護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師生共同參與研發,整合物聯網與GPS定位技術,將失智長者GPS座標傳回雲端資料庫,並透過雲端監控管理平台來呈現與管理這些資訊。主要開發者趙于翔指出,該系統採用LoRa的物聯網傳輸技術,可以藉由輔助裝置將相關定位資訊上傳至雲端管理平台,管理者可以在平台上設定失智長者的安全區域範圍,當長者超出安全區域時會提出相對應警示。萬一不小心走失,社工單位或家屬可以第一時間透過雲端管理平台網站找到長者的即時位置。此外,平日也可以透過平台看到長者的活動紀錄,了解其活動範圍。趙于翔說明,該系統在研發過程中,也獲得2020年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的優選銀獎,以及2020金門創新創業競賽季軍。有興趣者可至Youtube平台搜詢「以 LoRa 為基礎之失智老人定位系統」,觀看金大師生製作的介紹影片。金大校長陳建民表示,隨著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人口比例也將明顯提升,社會照顧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而失智症是年長者常見的一種狀況,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希望此研究成果的提出,可以即時偵測年長者是否忘記回家的路,並透過GPS座標位置快速找出其位置,減少意外的發生。校方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各類年長者的輔具需求急增,希望本校學生能學以致用,將所學融入日常生活中,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未來該校將繼續結合護理、長照及社工等專業領域,打造出跨領域整合應用之成果,以促進社福能量之發展。
-
2021-07-30 新聞.元氣新聞
兒科診所業務大減 醫界疫情重災區
疫情養成民眾外出「罩不離口」,咳嗽、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患者消失大半,耳鼻喉科、兒科醫師收入下滑,陸續爆出被減薪、裁員。醫界預測,戴口罩的生活恐會持續好一段時間,口罩擋住細菌病毒,這些科別的診所榮景不再,要向餐飲業看齊學著「轉彎」避險。中部醫界最近調查基層診所疫情期間健保申報情況,耳鼻喉科、兒科申報點數平均下滑超過四分之一,北部甚至傳出有耳鼻喉科診所出售診療椅支付護理師薪水窘境。家醫科、內科因照顧慢性病、高齡長者,僅減少一成,精神科因民眾焦慮疫情與生活異軍突起,成長一成五。兒科醫學會調查也發現,全國約六成五兒科診所業務量比去年同期少六成五以上,是醫界的疫情重災區。另有兩成四兒科診所考慮停業,高達一半有裁員計畫。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說,耳鼻喉科、兒科診所主要看呼吸道疾病,但因為民眾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這類病人幾乎都不見了,醫師有的被減薪,不能接受的乾脆離開;目前先期待疫苗接種業務逐漸回歸社區診所,度過艱困期,但診所必須應變,找到可長可久的營運方向。不具名醫師說,現在只能到政府接種站支援打疫苗,一天有五千元,一個月打超過五百人,還有一萬五千元獎金,先拿這筆收入維持診所基本開銷。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賴聰宏是兒科醫師,他說,兒科診所面對疫情和少子化危機夾殺,經營會愈來愈困難,醫界原有「內、外、婦、兒」四科皆空窘境,如今防疫成本增加、收入減少,剛要開業的年輕醫師肯定卻步,兒科醫療資源更少。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說,若兒科醫師自己都不能溫飽,如何照顧台灣兒童?兒科診所生存出問題,少子化危機會更惡化,政府應思考如何讓兒童醫療精緻化,讓兒科醫療保健不需要衝人數,也讓家長有醫療後盾敢放心生,扭轉少子化劣勢。【相關閱讀】‧ 【診所求生/下】疫情、少子化夾殺兒科 醫師被迫減診但紓困需求被忽視
-
2021-07-16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知識+/毛孩生病怕荷包大失血?保險業務教你挑對寵物險有眉角
你養毛小孩嗎?那你不孤單,台灣已有60%的家庭有毛小孩陪伴。台灣人口少子化,毛孩數量卻激增,農委會統計台灣15歲以下小孩數量,每年以4%速度減少;反觀家貓及家犬數量則以約6%速度逐年增加,初估2020年毛小孩數量共有296萬隻,比15歲以下孩童多出10萬。 飼養毛孩難免有傷病,小孩生病有健保,毛孩可沒有。統計指出若毛孩以平均10年壽命來算,不含醫療費光是日常生活花費至少60萬起跳。寵物看病掛號費動輒數百上千,輸血或手術住院等需花費上萬元,若是罹患重大疾病如腎病、乳腺癌、心臟病或淋巴癌等,平均醫療費用超過3萬元,無非是飼主的一大負擔。 寵物保險因此獲得許多飼主青睞,但商品百百種,選寵物險到底有什麼眉角呢?投保寵物險前,有幾個名詞可以先理解,才不會被搞得霧煞煞。◉自負額「自負額」是指在保險期間內,發生承保範圍內的損失時,被保險人必須自行負擔一部份金額,其餘部分才由保險公司支付。換句話說,自負額20%的寵物險,假設寵物門診費花1000元,飼主得自己負擔200元,剩下的800元才由保險公司支付。◉理賠次數和金額限制多半寵物險都有限定一年內理賠次數,投保時要多注意。且寵物險絕大多數的理賠都是「實支實付」,也就是花費多少保險就理賠多少,但有一定上限且限定額度,如商品介紹「手術費用每次最高45000」就是45000內實支實付的意思。◉初次投保年齡和續保年齡限制投保時要注意有沒有寵物年齡限制,通常貓狗不一樣,例如「投保年齡限定8週至10歲,續保可至15歲」的意思,是毛孩第一次投保時須滿8週,且小於10歲,投保後可以續保到15歲,16歲後就不能投保。◉除外項目投保保險一定要看清楚「條款」,條款內的除外事項或是不保項目都是不會理賠的。例如有的條款規定「故意致被保寵物受傷或生病」是不賠的,或是寵物在國外所發生之事故等等都可能不賠,以各家寵物險條款為準。◉費率有的保險公司不分年齡和品種都是統一費率,例如富邦產物的「毛起來愛」,有的依照不同年齡、貓咪或狗狗有不同費率,通常狗狗比貓咪貴,如華南產物的「寵寶保」、新光產物的寵物險都是。◉寵物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是指投保的寵物致第三人(不包含主人)身體損傷、死亡或財物損失,對方向飼主求償時可以啟動。例如小王(被保險人)的狗狗大寶(被保寵物)突然情緒失控,咬傷鄰居小蓮,小蓮向小王求償醫藥費1萬元,這時就可以啟用保單中的「寵物侵權責任」條款,1萬塊若在限額內就由保險公司負擔。投保寵物險要準備什麼?投保準備資料投保寵物險需有要保人及被保險人,通常都是飼主本人。必須先知道被保寵物的生日、準備寵物清晰的近3個月正面照,以及寵物身分證明(例如:晶片序號、體檢證明、注射疫苗證明等),最多人使用晶片序號。理賠必備資料◾寵物死亡需準備理賠申請書、寵物死亡註銷登記之證明、公營單位或合格登記之業者所開的支出明細表或收據正本、被保險人之身分證明等,以各家保險公司規定為準。◾寵物經獸醫院評估須緊急進行手術治療需準備理賠申請書、登記合格的獸醫院所開的診斷證明及醫療費用單據、被保險人暨被保險寵物之身分證明等,以各家理賠申請文件為準。網友激推6家寵物險比較▪本表僅供參考,最新寵物險方案仍以各家官網為準。
-
2021-07-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不孕症試管嬰兒擴大補助今上路!李茂盛:催生5000寶寶
政府不孕症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方案今上路,加碼孕婦產檢次數及項目;不少不孕症夫婦搶在首日申請補助。張太太說,她今年33歲才想做試管,剛好趕上政府的擴大補助方案,省一大筆費用,實在太好了。台中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說,擴大補助方案對於挽救少子化現象有刺激效果,預期可催生約5000名試管寶寶;他建議,政府順勢推出托嬰、住宅配套方案,減輕年輕夫妻的經濟壓力,並提高早婚早生的意願。台灣出生率全球最低,政府為解決少子化問題,今天起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方案,擴大為「未滿45歲的不孕夫妻」,不再只限「中低收入戶的不孕夫妻」。茂盛醫院今天一早就有事先網路預約的不孕夫婦搶在第一天申請。張太太說,她和丈夫今天請假趕來醫院申請,因事前已上網填寫資料,申辦速度快,不到15分鐘就完成國健署人工生殖網路通報系統申報。茂盛醫院說明,因疫情仍屬三級警戒,開放申請者先在網路填資料,今天加派工作人員與諮詢窗口,方便申請者分流申辦,統計已有300人完成網路預填資料,協助申辦的時程排到7月中旬;院方事先提供電話、臉書、line@等線上諮詢服務,一周以來逾200人洽詢補助相關問題。李茂盛認為,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方案切中求子民眾的需求,一個試管療程若以15萬元計算,政府最高可補助10萬元,對年輕夫婦減輕不少經濟負擔,預期可催生5000名試管寶寶。李茂盛說,茂盛醫院分析已完成網路預約資料發現,申請婦女以36至40歲最多,高達42.7%,反觀31至35歲約25.6%,表示31至35歲這個族群若無托嬰措施及有效減輕經濟負擔,還是會對生孩子所有怯步,建議政府能順勢推出配套方案。他也建議適婚的年輕族盡早生育,若是結婚一年無法自然受孕的夫婦以及晚婚夫妻都可趁這次的政府補助方案一圓求子夢。
-
2021-06-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冠病毒會否經由性行為傳染?感染了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生殖醫學醫師解析
今年美國CIA的報告,台灣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事實上,以專業生殖醫學醫師的立場,多年前就已知少子化是國安的一大危機,更重要的是,我們一直看到生育率降低的問題快速惡化,而且完全沒有改善的跡象,雖知道這是現代社會變遷的必然趨勢,但是讓我驚訝的是,台灣竟然是全世界最嚴重的。今年四月底受邀參加立法院對於少子化造成國安危機處理的公聽會,我也向政府官員及立法委員說明,『晚婚』、『晚育』與『女性生殖能力的時間限制』是生育的核心問題,社會生活型態的變遷,就學、就業時間的延長,讓年輕女性在工作與生活壓力之中無法及早規畫結婚與生育,因此將結婚與生育的計畫一再延遲,這個現象在近三十年來變化最明顯,我們的上一代是二十歲前女性就當上媽媽了,我們這一代是三十歲前女生就會完成生育任務,而目前我看到很多台北女性是規劃四十歲前後才打算養兒育女,這個是整個少子化的核心問題― 能生育時不願意生育,想生育時不容易懷孕;期間最重要的原因是生育能力受到年齡的限制,而這項限制目前無法透過醫療的方法或其他方式解除。很慶幸的是,行政院在五月初快速通過補助孕婦產檢次數及擴大補助試管嬰兒等方案,希望透過上述方法來提高女性生育意願及提高生育率。依據歐美國家的經驗,提高試管嬰兒的補助,必然增加試管嬰兒的治療周期數,而台灣擁有全世界最有效率的試管嬰兒成功率,試管嬰兒的費用也最合理,因此我們可以期待這項政策可以快速讓台灣脫離全世界倒數第一的窘境,然而要徹底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依然有一條漫長的路。如果晚婚晚育是無法解決的必然趨勢,面對女性生育能力的時間限制,我們能做什麼事呢?須知生育的生理上男女大不同;卵巢與睪丸是女性與男性的生殖器官,但是卵巢是倉庫,而睪丸是工廠。男生的精子是每天製造,而女生的卵子是不會再生,因此卵子就有『老化及數量降低的問題』,以生殖醫學的觀點來看,時間造成『卵子數量的減少』與『品質降低』是目前生殖醫學上最難克服的瓶頸,雖然試管嬰兒在台灣已經發展三十多年,卵子老化問題在目前醫學仍舊無法解決。然而生殖醫學並非在近30年也非沒有新的突破,近十年來最大的進步在於『卵巢功能的檢測』及『卵子的冷凍保存』。這兩項技術提供女性對於自我卵巢功能的了解及未來生育保存的規劃。女性對於了解自我卵巢功能是彌補男女生理差異的第一步,卵巢是女性生殖的核心器官,然而絕大多數的女性對自我的卵巢功能一無所知,等到需要卵巢來執行生育功能時才驚覺自己卵巢已經默默的退化。然而卵巢功能的個別差異很大,少數女生可能在四十歲以前就停經,這在女性生殖是致命的打擊,所以女性需要了解自己的卵巢功能才能為自己的生育時機及早做規劃。卵子冷凍也是生殖醫學這十年來最大的進步,卵子其實是非常脆弱的細胞,過去要冷凍保存卵子受低存活率的限制,近幾年快速玻璃化的冷凍技術提供卵子高存活率而且品質保鮮的功能,這讓卵子的冷凍保存變得可行,這也就克服卵子老化的問題,因此卵子冷凍的生育保存提供晚婚晚育女性一項選擇。很不幸的,今年五月中旬以後新冠肺炎的問題在台灣急遽惡化,突然之間所有人際關係與醫療行為發生強烈的變化,台灣成功抵抗新冠肺炎的侵入超過一年了,今日台灣面對的挑戰在許多國家已經經歷過了,我相信這衝擊會很快過去,但是相關問題造成短期及長期的影響依然不可忽略。首先得變化是生活形態與就醫問題的改變,以生育的觀點而言,對於一般夫妻可能因為居家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相處的時間,而增加受孕的機會;但對於需要醫療協助的夫妻可能因為減少就醫的機會而降低成功懷孕的可能,這對於不同條件的夫妻可能是不一樣的影響。然而如果新冠肺炎的衝擊已經是台灣社會普遍化的問現象,這個疾病在婦女生育衍生的問題就會有更多需要探討的空間;由於其他國家已經有許多經驗,雖然資料有限,但是還是可以參考:Q:新冠肺炎會不會經由性行為傳染?A:目前看來在男生的精液或女生的陰道分泌物都不容易發現病毒,因此呼吸道傳染還是主要途徑。Q: 新冠肺炎的感染會不會造成生殖能力的受傷?A: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對男生的精子數量與品質有不利的影響,但是對卵子或胚胎的影響較不明顯。Q: 懷孕婦女感染新冠肺炎有無影響?A: 對於輕症者影響可能比較小,但是重症者可能有較不利。Q: 感染新冠肺炎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A: 目前資料看來媽媽感染對胎兒的影響不明顯,媽媽傳染給胎兒雖然可能但不常見。Q: 懷孕或哺乳時是否可以接種AZ疫苗?A: 懷孕時是否接種要個別評估,哺乳期接種應該不會造成相關風險。總而言之,面對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是預防感染,對於追求懷孕或者生育保存有急迫性的患者,適切的就醫安排及預防感染更是重要,就診可以注意下列條件:1.相關醫療問題最好能事先線上諮詢,了解就醫的必要性及就醫需要的注意事項,一方面減少就診的次數,也減少在醫療院所的時間。2.就診的環境盡量分流,降低同一時間就診的人數,並保持社交距離。3.就診時務必保護好自己,口罩戴好,勤洗手。4.安全用藥,降低副作用及需重複就診的機會。
-
2021-05-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如果有「第三者」會如何?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有關台灣急速「老化」的社會,不能忽視的老人照顧問題。蔡哲雄教授以醫師的立場呼籲,我們需要一套規劃維護身心機能衰退的老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共同努力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曾道雄教授以本身童年時代照顧年邁祖母的感人回憶,期盼政府盡速制定出完善的長照政策。長照政策學者郭慈安教授則提出一些數據支持這種長照計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的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各種「新家人」參加老人的守護,給大家帶來一些遠景。最近的報紙刊登一些病患或老人就醫,在看護、長照、而引發出來的兄弟、及其他家人甚至與本土或外籍看護人員間,因為在照顧的溝通或照顧的內容、分工上意見不同引發出衝突或是不愉快摩擦的事件。在台灣這類的問題在將來年老人口及家庭結構快速改變。會有更多的體力、意識退化的人口增加,延伸出來照顧這些人的人口也會增加。台灣的家庭結構因受整體社會、經濟,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有了很大的改變。少子時代造成家庭成員的改變,子女更獨立,也改變傳統的大家庭相互近距離交流及關懷。因此延伸出來照顧年長的長輩或體能衰退「病人」的需求會因社會人力資源結構改變。負責醫療及財務及關懷,傳統上由「子女」負責。人口老化的趨勢在開發社會是殘酷的現實,家庭支持的力量及財力因為社會變遷而調整的家庭結構改變了傳統照顧年長的長輩的模式。年邁的雙親在就醫上引發出來的醫病關係也引伸出很多的變化。近年來,台灣老年人口的照顧很多都依賴外籍人士來幫忙。這種情況引發出許多醫病關係的問題。外僱人員除了要照顧日常生活外,對於身心健康的維護也多少會被照顧者依賴。醫療看護過程的點點滴滳,從就醫給藥、身體清潔,基本衞生的維持及需求也很多轉由非病人家屬或「法律上認同的關係的家人」幫忙。親人的直接參與或外籍看護人員來參與,全由直系親屬負責有變得更少趨勢。在就醫過程中,病人身心健康的描述及溝通,除非有家屬在,不然醫病關係就多少有些隔閡。尤其是有「多子多孫」由家人「輪值」的家庭,有更多醫病溝通的問題。從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說,照護「有病」或「身心」不能自主的人,需要醫藥、生理看護的人,有家人幫助,或是有受過訓練的人員執行是合理的。尤其是給藥時藥物、劑量的確認等更須正確。但是執行這些工作的人員都不是家人的話,如何確認這些看護人員給藥的安全,值得大家深思。在快速轉型及改變的社會,醫病關係從醫護人員與病人及病人家屬之外,又多了第三者介入的社會,尤其是「第三者」——外籍看護人員的參與,許多溝通、生活習慣、宗教觀念不同衍生出的誤解,影響照顧安全問題及摩擦也多少可以在媒體上看到。台灣雖在硬體方面對照顧老人有一些改善,例如日照中心或長照機構建立了法規,但是要緩解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的社會安全制度,需定期檢討修正。從老人照顧的社會保險,到本地看護人員的培訓。除了討論老人福利及安寧老人照顧政策,培訓本土看護人員可以改善溝通及互信,也可以增加一些就業的機會。過去台灣的長輩為了期望下一輩的孩子有「出息」,很多家庭的長者都勤儉一輩子送孩子們出國留學,等到孩子學成、出人頭地之後,很多都留在他鄉就業。一旦年長的長輩體力身體、智能需要他人的幫忙時,「孝順的子女」不能「晨昏定省」。的確很多兒女們輪值回來照顧長者,因「身不由己」而不能親自奉侍也值得同情。但有些人會出「意見」或「主張」表示關心,或是遙控、出主意來批判在家親自奉侍長者的其他家人或「外勞」,甚至參與照顧的醫護人員。家人間在照顧年邁父母有上述的問題時,如果又要跟其他醫護人員溝通,更容易產生溝通不良的狀況。逐漸「老化」的台灣社會,如何有一套維護身心機能衰退弱者的規劃,需要社會各界人士檢討修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
-
2021-05-17 退休力.社會連結
鍛鍊退休力/被需要感隨年齡降低 關係營造 別等退休後
「調查結果相當符合目前社會實情。」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對一般人來說,「被需要的關係」建立在「工作」或「家庭」,以60歲為界,愈年長的人愈認為自己不再被需要,主要還是與生命歷程有關,現在60歲以上多已退休,卸下職務,於是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研究證實,孤獨感與老人憂鬱、失智有關。此外,在家庭關係裡,孩子漸漸長大,不再需要父母殷殷照顧,再加上現在家庭規模變小、少子化,60歲以上的民眾「帶孫子」的機會也變少,在在被剝奪許多「被需要感」。蔡佳芬說,近年老年精神醫學熱門題目是「孤獨」,許多研究證實,孤獨與老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有關,若希望老年人健康、有幸福感,就要促進長者社交互動,減少孤獨。而新冠肺炎爆發一年多,長者與他人接觸次數大幅減少,蔡佳芬預估,此時長者擁有「被需要的關係」比率恐再下降。家人是親密伙伴,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退休後與親朋好友的關係是之前的延伸,若希望退休後能有良好的支持系統,「營造關係不能等退休才做。」老夫老妻相伴需要智慧,最好各自保有社交圈。許多夫妻平時相處沒有大問題,但退休後兩個人相處時間拉長,成為關係的考驗。袁瑋說,很多男性或許在外工作職位高,妻子也有工作,但家務主要由妻子負責,不但將家裡打理得好、生活獨立,與老公相處也沒有問題。但退休之後,夫妻相處時間變長,若先生將之前在外工作的狀態帶回家中,矛盾可能一觸即發。「夫妻老了要相伴,很需要智慧。」袁瑋說,除了雙方相處要放鬆,也不能太堅持自己的想法,最好保有自己的社交圈。袁瑋說,女性的社交互動普遍多於男性,老年生活的豐富程度與幸福感也較高,她鼓勵男性適度調整自己,多與他人交朋友,離開職場後的生活品質有機會因此提升。手足相處關鍵在「尊重」,不比較不抱怨,做好照護分工。至於手足,能否相互扶持,關鍵在「尊重」,不要比較收入、職業,也不要比較彼此的小孩或抱怨對方的伴侶等,這樣的關係才會是舒服的;而年齡漸長之後,會遇到照護年邁父母的責任分攤問題,兄弟姊妹間經常會面臨衝突。袁瑋說明,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出力和出錢,彼此可以協調,若平日無法協助照顧父母起居,假日便可讓平日不方便者輪替照顧,或是以協助事項區分,有的人可以協助帶長者看病,有的可以帶家人外出遊玩等,手足間照護分工應明確並早點定案,才能營造良性家庭氛圍。常聽到人說「老頑固」,指人愈老愈難相處,袁瑋說;有同理心、不堅持己見是與人相處的基石,雖然每個人個性不同,但應該讓自己有調整的空間。建議在退休之前發展多元人際關係,多多與他人相處,了解不同的觀點,也可以透過閱讀、聽演講等,開闊自己的視野。調查分析退休五力中 「社會連結」得分最低根據「2020退休力大調查」,國人社會連結僅51.7分,在退休五力中得分最低。在「退休準備指標」中,社會連結分為社會關係與社會參與,社會關係包括與相互扶持、緊密社交和彼此需要的關係,發展關係的對象可以是家人、朋友甚至寵物。但調查發現,各項關係的建立以60歲為分水嶺,60歲之後普遍下降。在相互扶持的關係方面,20歲30有八成認為自己擁有可相互扶持的對象,但到了60歲降至六成五;社交關係幫助我們獲得支持,建立自信,60歲以下認為自己有緊密的社交關係者達七成,但70歲以上僅有六成。至於被需要的關係,在各年齡層回答的比率普遍都較低,但50歲下回答有被需要的關係者達成五成以上,到了75歲卻僅有二成,顯示年紀愈大,認為自己被需要的比率愈低。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5-09 寵物.寵物長照
毛小孩媽媽從陪伴到失去 寵物長照也需要「喘息」
少子化、不婚族增加,許多女性會選擇飼養毛小孩,視為家人般疼愛。2020年全台貓、狗飼養總數,更是首度超越孩童人口數,且研究顯示,人們在毛小孩陪伴下,更能夠感到快樂、療癒。據去年內政部、農委會資料分析,台灣15歲以下孩童每年以4%速度減少;貓、狗則以超過6%的速度逐年上升,推估2021年全台毛小孩飼養數達296萬隻,超越15歲以下孩童人口數逾10萬。心靈處方和貓狗玩耍、撫摸動物,壓力荷爾蒙會降低。養毛小孩的益處多,新冠疫情改變生活模式,長時間在家有更多人尋求寵物陪伴。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舉例,研究顯示,和貓狗玩耍15到20分鐘後,壓力荷爾蒙會降低,而撫摸動物,壓力下降的時間縮更短。貓咪寄宿經營者、諮商心理師李汶軒也分享,國外研究指出,和毛小孩互動、對話所產生的陪伴、幸福感,跟腦中的催產素有關,且未生養的男女飼養寵物,能培養責任感,生活更有重心。運動處方遛狗就能規律運動,與貓咪玩耍,一起做瑜伽。毛小孩能激發運動的動力,葉雅馨說,毛小孩媽媽可透過遛狗建立運動習慣,散步、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對自己和狗狗的健康都有好處。而貓則是以室內活動為主,李汶軒說,狩獵遊戲不僅能讓貓咪運動,揮逗貓棒的同時,飼主也在進行手部運動,甚至可以在旁學習貓咪伸展,時下流行的「貓瑜伽」能舒緩肌肉僵硬、背部痠痛。另外,毛小孩的媽媽要注意「寵物毛髮」的健康問題,尤其多貓多狗家庭要特別注意,動物毛髮飄散恐致過敏,添購空氣清淨機可改善。另養貓人士需評估,家中空間是否容納得下貓跳台,注意動線安排。若一次養太多貓狗,對寵物而言非常壓迫,須慎重考慮。另外,貓狗的大小便行為訓練,對居住環境也很重要。長照處方預先安排病程規畫,透過記錄或書寫抒發心情。毛小孩療癒能量強大,但壽命比人類短,不可避免罹病、離世的傷痛。主播秦綾謙未生兒育女,將毛小孩視為摯愛,她日前分享,飼養12年的愛犬在去年患惡性腫瘤,併發肺水腫、腎衰竭的病程經驗,在親身照看半年後,某日清晨4點半醒來,懷中的毛孩已沒呼吸起伏。幾個月過去,秦綾謙透露,仍會在4點半自動清醒。在照料生病寵物時,毛小孩媽媽難免感到壓力,甚至忽略自己的健康。葉雅馨建議,可預先安排病程規畫,以免手足無措。李汶軒則點出喘息的重要,飼主可將寵物託付給親友,期間轉換思考模式,省思可學習的地方;而感到煩躁、自責時,透過書寫抒發,則有機會記錄到毛小孩病況進步,便成為正能量,彼此關係也會調整。療傷處方留意「喪失寵物症候群」,影響生活應求助心理諮商。寵物生命一旦結束,飼主恐出現「喪失寵物症候群」(Pet Loss),甚至有憂鬱傾向。葉雅馨說,輕則感到失落、易怒、重則焦慮、憂鬱,像是睡不好、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以及體重變化大都是常見症狀。有的人則是陷入不斷地自我檢討,為幫助飼主走出傷痛,寵物臨終服務師毛繼萱提到,自己會運用「寬恕治療法」鼓勵飼主,並沒有虧欠毛小孩,牠們知道你的愛。在旁人眼裡或許悲痛不可延續太久,李汶軒認為,悲傷是很個人化的,日常生活若未受影響,持續難過可被允許。建議親友適度陪伴,並透過拍肩、擁抱等安慰肢體語言達到安撫。但若出現哭到不能自己、足不出戶,甚至影響人際互動等狀態,可評估求助心理諮商。我適合再養寵物嗎?思考再養一隻的意義毛小孩離開後,什麼時候適合再養一隻?毛繼萱分享,身邊不乏親友三至五年都不敢接納新寵物,也有半年內再次領養毛小孩的飼主,因人而異。為避免觸景傷情,也有人會嘗試養不同種類的動物,像是狗換成貓。李汶軒則強調,整理好與毛小孩的關係以及感受,思考再養一隻寵物的意義,這影響日後照顧的行為或心境,例如陪伴與替代的意義就不同。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政府釋育兒利多 醫:沒人會因產檢次數變多就想生
因應少子女化的國安危機,行政院挹注百億經費,於母親節前夕祭出多項加碼育兒措施,但專家或婦女團體均悲觀以對,認為新政策難解決根本問題,無法鼓勵早婚、生子;民團強調,兩性不平等、育嬰環境不友善、工時長、小孩沒人顧等,這些實際問題要解決,才能有效催生。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認為,免費產檢次數不需要到十四次,「不會有人因為產檢次數多,就願意生小孩,這無法解決少子化」;多照超音波也不可能查出所有的疾病,無須太過強調檢查。「鼓勵生育應站在產婦的立場」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諶淑婷說,台灣產後憂鬱症比率高達一成,台灣女性真要需要的是從產前到產後連續性的支持政策,包括完備的生產教育、提供配偶陪產檢假、擴大助產師參與的共照制度等。至於提高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對象,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李茂盛認為,政策應導向「鼓勵早婚、早生子」,年輕族群做試管嬰兒的成功率較高,補助的額度與次數可以多一些,才能引導民眾早婚、早生子,否則「新政策恐變相造成晚婚、晚生子」。托盟表示,根據國發會報告,廿年後我國將減少一七七萬人,每年出生嬰兒將比現在少四萬人,僅剩十二萬人出頭,代表五十年後工作年齡人口將少於現在的一半。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表示,缺乏好的公共托育,讓女性必須放下工作、放棄薪水,回家顧小孩,其損失的不只是當時的薪水,而是未來的年資、就業發展,光是想到這些,就會讓女性不想生。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郭明旭表示,我國二○一八年開始推動準公共化教保服務,但現在超收、雇用不合格教保員等違規依然很嚴重,根據全國教保資訊網資訊,去年準公共化被裁罰的幼兒園有兩○三所,重複裁罰有四十五所,這些幼兒園退場的微乎其微。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育嬰留停津貼加碼領8成薪!最高半年領43.9萬 7月上路
為解決少子化危機,行政院今推出多項催生新政,包含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產檢次數增加至14次、放寬雙親可同時申請育嬰留停、加碼育嬰留停津貼等。勞動部官員說,育嬰留停津貼薪資替代率提升至8成、有薪產檢假、申請期間可少於6個月都在7月1日上路,其餘若涉及修法,實施日程未訂。勞動部條平司司長黃維琛表示,育嬰留職停薪彈性申請部分,放寬讓雙親可以同時申請育嬰留停及津貼,配偶若未就業另一方也可以申請,申請期間可少於6個月(不低於30天),以申請2次為限。黃維琛說,申請育嬰留停可少於6個月,但配套是必須提前預告雇主,讓雇主有時間能因應,進行人力配調,現行僅規定必須事先書面告知雇主,但修法後會限定一定天數前要預告雇主,至於天數則要再研議。彈性工時部分,放寬受雇未滿30人事業單位的勞工,可經勞資協商適用性別平等工作法減少1小時工時或調整工作時間。育嬰留停津貼薪資替代率也從原本的6成投保薪資提升至8成,黃維琛說,原本6成由就保支出,另2成由政府預算編列,預計每年42億元。此外,有薪產檢假從5天增加至7天,黃維琛也說,新增的兩天薪資將由政府補貼,將編列2.4億元。若依最高投保薪資4萬5800元計算,可月領3萬6640元育嬰留停津貼,最長可領到6個月,等於雙親同時請好請滿,可領到總計43萬9680元的育嬰留停津貼。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 醫:可下修補助年齡並排富
因應少子女化趨勢,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拍板,投入新台幣91億元經費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預計7月1日正式上路。對此,不孕症醫師李茂盛認為,這項政策能大幅減輕未來的生育負擔,預估可為台灣帶來近1萬名新生兒,能改善台灣少子化現象,但建議可將補助年齡往下修至35歲以下,同時增設排富條款,讓家戶年收入在100或200萬元以下的夫婦得到補助。李茂盛對這項補助方案表示肯定,並說未來40歲以下的夫妻最多可獲得40萬元的補助,45歲以下者則最高可得22萬元,能真的鼓舞想生小孩的國人,是一項讓人民有感的好政策。他說,政府預估此政策將可讓2.8萬對夫妻受惠,若以35%的懷孕率來計算,每年將可為國內帶來近1萬名的新生兒,讓台灣目前為全球墊底的生育率窘境,立刻大幅反轉。不過,李茂盛也指出,政府花大筆預算想要解決台灣少子化現象,政策核心必須真正能鼓勵年輕人「早婚、早生」才是最重要的。但從臨床上觀察,45歲以上婦女的懷孕率並不高,建議可將40歲以上的補助慢慢減少;反觀,40歲以下的婦女就應該提高補助,讓她們願意提早結婚生子。至於,35歲以下者更應該給予高額補助與數次。例如,這年紀的婦女做1次試管約花費10萬元,但做3次就能有高達95%的懷孕率,但40歲以下婦女就約要花50萬元才能有機會懷孕,其所耗費的成本是前者的5倍。他建議,政府多給年輕夫婦補助金額和次數,也能提高政府投注預算的效能。再者,補助方案沒有設定排富條款,也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無法彰顯政府這項政策的美意。他建議,補助對象應以年收入不豐者為主,如以家戶年所得在100萬元或200萬元以下者,才由政府給予補助,否則,年收入高的夫婦同樣獲得政府補助,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育嬰留停新制看過來! 不用一次請到6個月
行政院今天拍板放寬育嬰留停及調整工時彈性等政策,除了育嬰留停津貼提高,請育嬰假也有部分規定變動,包含不用一次請到6個月,但若要少於6個月未來須一定天數前預告雇主。因應少子女化趨勢,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拍板,投入新台幣91億元經費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增加產檢次數至14次等,其中跟勞動部有關少子化政策,包含放寬育嬰留停、工作時間彈性調整、產檢假天數增加以及育嬰留停津貼再加碼。爸爸媽媽若有育嬰需求,依照法律規定可以申請育嬰留停,現行規定是3歲以下子女可以請最多2年的育嬰假,且可以同時請領最多6個月的育嬰留停津貼。不過,這次規定放寬,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政府拍板放寬育嬰留停政策,包含雙親可以同時請領育嬰留停以及育嬰留停津貼,請育嬰假時也不需要一次就請6個月。黃維琛表示,現行法律規定,受僱者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應事先以書面向雇主提出,而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每次以不少於6個月為原則,若要低於6個月必須與雇主協商。而這次則是放寬規定,申請期間可以少於6個月,但不得少於30天,且少於6個月的次數以2次為限,且必須提前預告雇主。黃維琛說,原本法條並沒有規定要多久以前告知雇主,但這次放寬後,後續會規定一定天數前須預告雇主,至於是要多久以前,之後會參考現行勞動法規中的離職、資遣及解僱等預告天數研議。在彈性工時部分,現行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受僱於僱用30人以上雇主的受僱者,為撫育未滿3歲子女,可以向雇主請求每天減少工作時間1小時並不給報酬,或是調整工作時間,且雇主不得拒絕。黃維琛表示,這條將另外訂定規定,若是受僱於未滿30人事業單位的勞工,經勞雇協商,也可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有關減少1小時工時或調整工作時間規定。至於產檢假天數增加部分,黃維琛說,產檢假從5天增加為7天,增加的2天由政府發給勞工實際薪資、雇主不須負擔;而育嬰留停津貼加碼至8成,黃維琛說,6成將由就保基金支出、2成則由政府出。
-
2021-05-06 養生.家庭婚姻
她曝房貸加開銷 夫妻月入十萬「完全不敢生小孩」
近來台灣少子化的問題越趨嚴重,美國CIA近日公布110年全球人口生育率預測報告,台灣以生育率1.07人拿下全世界「最低」的排名。然而少子化問題源自社會結構對於青年成家、生育並不友善,近日一名女網友發文,說明即便夫妻月薪合計有十萬,依舊不敢生小孩,貼文一出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原PO在Dcard發文「夫妻加起來10萬薪資,不敢生小孩」,她在文中說明目前新婚半年,夫妻當初規劃先買房再登記結婚,即便兩人買房價格合理,公婆也有金援,「買房砸下了非常多積蓄,以至於兩個人存款所剩不到40萬,暫時不辦婚宴先登記。」兩人討論後,決定預存一年再辦婚宴。但原PO最近常聽到身邊親朋好友說「可以先生個小孩再辦婚宴」之類的話,讓她相當不敢置信,因為身邊已婚朋友都說一場婚宴要準備4、50萬比較保險,「我跟先生都覺得生小孩就是開始花錢了啊,根本存不了錢辦婚宴。」婚宴之外,房貸也讓夫妻兩人喘不過氣,「所有貸款加生活開銷,有時候月底兩個人所剩不到一萬,而且我們是不買奢侈品,也幾乎不出去玩的夫妻⋯。」原PO直言「我真的覺得完完全全不敢生小孩,覺得生小孩兩個人的生活會變更吃緊更可怕⋯。」貼文引起許多網友回覆,「金錢真的是一大考量」、「10萬養小孩可能勉強可以收支平衡,但存不到錢」、「我跟老公也有揹房貸,我們的共識就是月薪15萬才生」、「真的,我跟我男友說,至少兩個人加起來要10萬才能結婚,但生小孩至少要15萬⋯」、「養孩子爆炸貴,光是懷孕期間的產檢、超音波、羊膜穿刺、高層次、營養品、生產費用,就非常驚人」、「另一半年薪跟我加起來約600萬台幣,還是不敢生小孩,因為她想要給小孩最好的資源,短期應該要等買完房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