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失眠
共找到
1195
筆 文章
-
-
2024-08-25 醫療.精神.身心
強迫自己持續好習慣也是一種壓力 專家告訴你不會積累壓力的訣竅
雖然壓力難以被覺察,但仍會對身心造成某些影響。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就能發覺壓力的跡象。首先,「睡眠」的變化是十分常見的壓力累積跡象。其中,失眠算是比較好理解的徵兆,其他像是做惡夢、磨牙、睡相變差,甚至是睡太多,都有可能是壓力引發的跡象。尤其是在生活作息規律,且沒有時差症候群、身體疾病或攝取咖啡因,睡眠環境也沒有變化的狀態下,仍然睡不著或睡太多,就很有可能是由某種壓力所引起的。不會積累壓力的訣竅是,凡事不要太追求精確。提到「不會累積壓力的習慣」時,會聯想到什麼呢?我想大家腦海中應該會浮現這些內容: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起床、一周運動三次以上、一天三餐飲食均衡、每天睡六小時以上,或是不做不想做的事。那麼,只要養成這些習慣,就能成為完全不會累積壓力的人嗎?答案是不行,與其說這樣太過精確的生活會讓人疲憊,倒不如說光是要實際執行就不太可能了。如果各位是平常就能實踐這些習慣的人,應該從一開始就不會入手這本書了。這些習慣當然全都很重要,但是會拿起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也存在著那些無法保有睡眠時間、暴飲暴食或是做著不想做的工作的人,為此我想分享給他們一些不必勉強自己就能避免壓力累積的習慣。漸進式設立目標,才不會負荷過重。「stretch」這個單字含有「拉長」的意思,其實它和壓力「stress」這個單字的來源相同。壓力如果像被拉長一般,持續處於負荷過重的狀態下,壓力便容易積累,因此要從平時開始注意不過度施加負擔,才能邁出養成不累積壓力的習慣第一步。如果能夠自然而然地做到早上在固定時間起床、一周運動三次以上、留意飲食營養均衡等等事情,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這些事造成的負擔過重,反而會讓持續下去這件事變得壓力重重。因此,如果要養成某種習慣,只要設定比自己目前的狀態「稍微高一點點」的目標就好,先等到能輕鬆達到這個目標後,再設定接下來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希望大家注意這兩件事:「決定什麼事不做」與「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決定什麼事不做,先從戒掉壞習慣的最低標準做起。人們打算養成某種習慣時,通常會決定「要做的事」,例如每天要走三十分鐘、一周要去一次健身房等等。但是,如果決定了要做的事,要是中途有一天沒有達成,通常就會難以養成習慣。 因此我推薦大家「決定什麼事不做」,也就是要改善自己生活中的負面行為。但請大家注意,絕對不要考慮將這些行為直接減至零發生。例如想停止暴飲暴食時,不要想著「不要暴飲暴食」,而是要想「一周最多只能暴飲暴食一次」。透過訂出想要戒掉的行為的最低標準,當做出這種行為時,罪惡感會減輕,且更重要的是你會較容易繼續戒除此行為。上述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其他不健康的習慣上,例如抽菸、熬夜或亂花錢等等,請把這個方法當作改變壞習慣的契機,試著採用看看吧。隨著壞習慣減少,生活中的混亂能獲得改善,也能減輕壓力,最終便容易走入良性循環。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把壓力想成「對自我的成長有幫助」。任何人都會遇到必須做「不想做的事」的情況,當下我們要將這個情況想成「對自我的成長有幫助」。例如,突然被派了繁瑣的工作時會感到壓力,然而,如果只是將它認定為壓力,則身心靈的負擔會變得更重。請試著在感到壓力後,稍微喘口氣,並且思考看看「做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好處呢?」時常聽到有人說「為了在公司做出一番成績,要先喜歡上工作!」但我對這種思考方式並不是很贊同。無論是什麼事,不擅長的事就是不擅長、討厭的事就是討厭。如果有人和我說要喜歡上某件事我就能立刻喜歡上,那日常生活中應該也就不存在什麼煩惱了。因此就算不擅長或不想做也沒關係,只要想成是為了成長而做就好。用體育活動來思考會比較好懂,本身就喜歡跑步訓練或柔軟體操的人相對較少,但正是因為知道這些基礎項目可以帶來更優秀的成果,所以才能堅持下去。即便是不想做的事情,只要賦予它一些意義,感受到的壓力程度便會降低。感覺到壓力時,請稍微喘口氣,並試著思考這件事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吧。盡量習慣這種思考方式後,對於壓力的感受應該會完全不同。
-
2024-08-25 養生.聰明飲食
百合潤肺止咳、寧心安神助好眠 可搭配這一類蔬菜拌炒食用
時序雖然已過處暑,但濕氣重、天氣熱,仍讓民眾覺得倦怠疲憊、胃口不佳,人手一杯手搖飲,雖然解熱但會徒增濕氣。中醫師建議,此時便可利用「藥食同源」觀念,用符合季節的食材,幫助排除一身的燥熱與濕氣。百合功效有哪些?百合生長於泥土中,取其鱗莖食用,主要成分為澱粉,其次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與胺基酸等。醫書中提到,百合對人體的主要功效,是養陰潤肺、止咳安神,對於氣管、肺部較脆弱,容易乾咳的民眾有幫助。由暑入秋的季節轉換,容易引發呼吸道問題,可使用百合潤肺,而百合也有寧心、安神效果,作用在人體時可有「收斂」效用,中醫常說睡覺時候需要「精神收斂」,減少思緒胡思亂想,所以吃百合也可幫助改善睡眠品質,減輕失眠的程度。百合怎麼吃最健康?百合口感較軟,料理時可搭配清脆口感的食材。蘆筍、豌豆等食材,屬於口感較脆的蔬菜類,建議民眾選擇此類蔬菜與百合搭配。夏天轉入秋天,是百合產季,建議可加上蘆筍,以蒜頭拌炒後食用,即是一道簡便、健康的百合料理。至於攝取分量,取一顆百合鱗莖,搭配蔬菜料理,大約適合3人食用,因百合澱粉含量高,不建議一次吃太多。調理方式,可將百合從鱗莖剝下後,以清水沖洗後,與蔬菜拌炒即可,建議不要烹調太久,以免營養成分流失。誰不適合吃百合?百合性平,經烹調過後,人人都可食用。百合選購3訣竅1.市面上有新鮮百合與乾燥百合。百合乾燥後,恐影響其中的蛋白質、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主要用於中藥材,原因是便於保存,建議民眾可挑選新鮮的百合入菜。2.新鮮百合容易發霉,生長過程中易被動物、昆蟲啃食,建議挑選有信譽的商家,且以本土百合為主,品質較有保障。3.進口百合九成以上來自中國大陸,有重金屬、農藥殘留疑慮;有時百合製程中會漂白,天然百合呈現「蛋白色」,選擇顏色不會太白、飽含水分、有殘留些許泥土的鱗莖,會比較新鮮。諮詢/新光醫院中醫科主任林齊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5 養生.聰明飲食
蓮子養心益腎、護心血管 搭配一食物有助改善膚況、減少暗沉
蓮子功效有哪些?蓮子是荷花的果實,含有澱粉、蛋白質與礦物質鈣、鉀、磷等成分。蓮子主要功效為養心益腎,對於攝護腺腫大,或遺精、遺尿等泌尿道症狀,亦有幫助;蓮子中亦含有可保護血管,降低血脂、血壓的成分,還可改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以及女性白帶增多的問題。蓮子也可改善體質虛寒民眾,容易出現煩躁、失眠的狀況,幫助民眾提升睡眠品質,並達到鎮靜神經系統的功效;蓮子與木耳搭配食用,則可幫助改善膚況,減少暗沉。蓮子怎麼吃最健康?希望來點甜湯消暑,建議可以蓮子加上銀耳、紅棗等食材,調理成銀耳蓮子湯,其做法是先將紅棗、銀耳放入鍋內,待烹調至銀耳軟化、呈膠質狀時,再加入蓮子悶煮,起鍋前加入枸杞調味,放涼後即是美味甜湯。另外,蓮子也可與山藥、芡實等藥材煮成藥膳食用。誰不適合吃蓮子?經期婦女、涼性體質或正值感冒期間的民眾,不適合吃太多蓮子,主因是蓮子在中醫觀點中,屬於「偏涼」的食材。而蓮子具有止瀉功效,建議有便祕問題的民眾別吃太多,否則恐會加劇病況。蓮子選購3訣竅1.觀察其外觀是否完整、沒有破裂,且顏色必須為淡淡的米黃色,顏色過於純白的蓮子,可能經過漂白。2.觸摸蓮子,觀察是否有沾黏等異狀,如果蓮子表面濕黏,可能已不新鮮。3.嗅聞蓮子香氣,應呈現淡淡清香,沒有異味。諮詢/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5 焦點.元氣新聞
家裡風水影響運勢,可透過簡單調整帶來改變?命理大師分享化解困境方法
透過古老的八字命理,可以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在簡少年的著作《簡少年現代生活改運書》中,他介紹了一種驚人的「八字換命」技術。這種做法允許雙方同意後,一方將其生命中的最後兩個字轉移給另一方。這不僅象徵著命運的重塑,也暗示著某種生命能量的轉移。按照古代的理念,「年」代表一個人的早期運氣,而「時」則關乎晚年,通常是五十或六十歲之後的生活。這種由年到時的排序不僅描繪了一個人生命的時間軸,還反映了運氣的流動和變化。當一方在協議下放棄其生命的「時」部分,即放棄了晚年的部分運氣,這看似是一種慷慨的行為,得到的那方變成有「十個字」字越多,整體運勢平衡的概率越高,因此能量就會越強。但在做完之後,大概是半年時間,少兩個字的那方就會過世了。親戚換命,命運如切斷般中斷聽起來這個案例真是不可思議,但我的一位客人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被自己的親戚換命。當她來找我時,她拉下衣服向我展示了胸口上一個巨大的疤痕,並說最近半夜總是莫名想要把自己的心臟挖出來,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她一開始有去找位老師父,老師父問說,你小時候是不是有去什麼地方,然後遇到什麼什麼事情,一一講中她所經歷的流程,便推斷她是被親戚換命了。她回憶小時候曾被親戚帶至一處祭壇,經歷不明的血脈交換儀式。那位親戚的女兒後續就是大好,她的運氣就像被切斷一樣,陷入了困境。老師父解釋說,這種換命的方式很狡猾,不是立即換,而是慢慢換,直到某個年齡後,因為缺失了後面的兩個字,她的整體運勢便突然「喀拉」斷掉。風水轉變帶來希望,持續拜拜抽籤尋解答從我的角度來看,透過看家中的風水局,一定找得出對應的困境。首先請她改變家中風水局,的確在改變家裡風水後,她的狀況就明顯好非常多,但真正能解決的方式,還是得去廟裡抽籤。這方法其實就是去廟裡拜拜,然後誠心抽籤請神明給予指示,持續每個禮拜都去,直到她恢復為止。我們在算命圈有一句話是「願力大於業,神通法術不敵業力,業力不敵願力」,一旦你夠誠心祈求,就會有人幫助你。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會奉勸大家,千萬不要隨便給別人你的生辰八字,會發生很嚴重的事,原因就是這樣。但我老實講,你生辰八字拿完,還要定位錨點對你做這些事情,難度都非常大。不用太在意這件事。遭符咒急尋神明問解,記得懺悔展現誠心萬一不幸真的遭人下符咒,該怎麼即時發現去化解呢?我還是會建議大家,最直接方法就是去廟裡問神。你一旦察覺,最近怎麼好像精神狀況不佳,感覺腦神經迴路反常,還是整個人健康狀況不好,明顯出問題的時候,記得去廟裡拜拜問事。通常要問事時,第一個就是先懺悔。因為懺悔就有機會獲得原諒,如果你可能做了白痴事,你還不懺悔,就沒有機會原諒你,改善你的狀況,甚至可能會讓你死,這些都是很可怕的。先懺悔,接著展現你願意付出的心意,才有機會平息這個災,避免災害越來越大。改名不一定改運,選擇老師需謹慎很多人在想要改運時,都會尋找老師幫忙改名字。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情況是越改名字越慘。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人們在運氣較差的時候去找老師,卻不知道該找誰才是合適的。即便找到了老師,也不一定是好的選擇。老師的好壞、功力和水準,都會直接影響到你能獲得多大的幫助。有時候,即使老師平時很不錯,但如果你的福報只有一點點,他也可能無能為力。例如,我有個客人,運氣極好,提前得到了神明的指示。她本來只是代替丈夫諮詢,但我建議她一起去參拜,結果神明指示她抽到了下籤,並警告她要多行善事,以避免未來的不幸。她之所以能得到如此指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平時善良,積德行善。積德行善塑造命運,關鍵時刻尋求神明指引因此,平時要多做好事是很重要的。除了日常善行,我們也可以去廟裡拜拜求神問事。畢竟,即使老師的法力再高,神明仍然是地位更高的存在。通過平時的積德,在關鍵時刻,我們可能就會獲得神明的建議和指引。在選擇廟宇時,可以選擇自己常去的,或者是家中的家神。我個人習慣去城隍廟,那裡就像是去找警察報案一樣。但如果你做了一些白痴的事情而又不懺悔,恐怕警察也無法幫到你。假如是因為貪婪而做了錯事,最終連錢都沒了,那都是你自己要承擔的。所以我們可以經常去廟裡為祖先和父母祈福,關鍵時刻這些積德行為就可能會給予你意想不到的幫助,幫你渡過難關,避免劫難。只要保持善心,相信神明自有安排。誠摯懺悔可化解劫難,神明指引防不幸如果你能以誠摯的心態去懺悔,一些劫難其實是有機會化小化無的。因為神明都願意給予機會,願意幫助你,除非你已經犯下了無法挽回的過錯。當人處於思維混亂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各種奇怪的想法。因此,我會建議,如果遇到一些倒霉的事情,就應該立即去向神明懺悔。別小看每一個你覺得「好倒霉」的瞬間,因為現實中沒有這麼巧,當一個人連續遭遇不幸,一定有其中的原因。例如,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最近幾天睡眠不足,導致精神不濟而做出了錯誤決定。為什麼會連續失眠呢?很可能是被某些干擾因素影響了。又或者,你身邊的某些朋友,平時都很正常,突然性情大變,這種情況也值得注意觀察。我會建議,如果發現有這種情況,不妨帶他們一起去廟裡拜拜,以免發生什麼無法挽回的事情。 ☛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元氣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延伸閱讀:.你的行為決定你的命運!專家提供「改寫命運」的實用建議.鬼月應做祭祖?命理師:農曆七月祭祖增好運,人生路更順.哪種面相天生有理財天分?專家:「這面相」者財運亨通,是因為這原因本文節錄:【簡少年現代生活算命書:讓神祕玄學輕鬆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尋尋覓覓媒體資訊大海中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早期到日本旅行,看到日本人人手上一本書,當時有人說台灣人不如日本人用功。事隔幾年,在日本旅行發現日本人人低頭看手機,時至今日的台灣,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在飯局中或坐捷運、搭公車,人手一機,低頭看手機是非常普遍,不輸日本人了。精神病理的觀點:看來當代數位、網路媒體訊息的流通通暢,資訊跨時空,在寰宇裡通行無阻,時時刻刻抓住人的注意力。連走在斑馬線上,走在馬路上,也都專注且認真看手機的資訊,甚至邊看邊聽耳機,阻斷對外界危險信息的警覺,把自己陷入意外事件的高危險群,也不自知。更有甚者,晚上捨不得睡覺,而拼命看手機,尋覓於媒體資訊大海中,使自己陷入無止境的忙碌狀態,剝奪應有的休息與睡眠時間,腦力耗竭,腦的精神功能受損而不自知。正如抽煙喝酒一樣,這種專注重複行為,俱有好奇心滿足感,也會有愉快感受。這種專注的行為,主要是觸動腦內的酬賞系統,在腦神經細胞與神經廻路的可塑性塑造下,會形成一道強而有力、具固執性的酬賞性、追求快速愉快的神經迴路。這種強化的神經迴路,包含「愉快反應中心」的活性。這種愉快感受易與消退,所以要趕快再加碼刺激(繼續專注看手機,尋覓資訊),才能得到原來所期待的愉快感受。為維持這種煙火般,一見即逝的愉快,就得花長長的時間,才能維持那所期待的愉快。這就是網路成癮了。這是在數位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最不友善的後果了。在數位網路媒體上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時間增長了,容易在尋覓的過程中,碰到動心的訊息,而容易受詐騙廣告或詐騙投資或其他詐騙訊息的誘惑、恐嚇,造成無可挽回的金錢損失。有些人在人生失意,心情低落,對人生充滿負性思考,若在網路上花太多時間尋尋覓覓的當下,就可能會碰到同樣俱負面思考的訊息,觸發負性思考的共鳴,而相約集體行動,不但無法獲取溫暖而正向的導引,反而增強負性思考的強度,而無法自拔呢!時而有所聞的集體結束生命的聚會,大概就是這種情況的後果了。在網路上尋尋覓覓時,對有長期身體不適或精神困擾如失眠,則最容易被一些健康食品那「似是而非」的廣告說詞所吸引而不得不去多加注意,最後付諸行動,損失不少錢財。服用所謂的許多健康食品,不只病情沒有好轉,甚至失去早期就醫、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在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很難避免受假訊息的迷惑、吸引,因而特別注意這些訊息,進而吸收、相信,然後運用這些假訊息於日常生活中,而隨假信息起舞,不只害己也害人。例如,在COVID-19爆發時,接受新冠病毒疫苗注射相關的假訊息,致使不少人不打疫苗,而失去身體保護力。也有政治或社會活動相關的假訊息,例如台灣COVID-19初爆發時在國際上購買疫苗,在網路上流傳官員行賄的似是而非的網路假訊息,在廣為傳遞之下,造成社會攪擾不安的社會事件。這些也常常在假信息的洗禮中,引導一個人表現出盲從的行徑,事後造成無限遺憾。據研究(Science科學雜誌,2024年384期,p959到960、p978到979)顯示「似是而非地錯誤引導他人思考與判斷」的假信息比「完全捏造」的假訊息,更具有影響力。在數位網路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值得我們更加小心,以免被誤導。這也是數位網路時代的當代人,要多多加強心智操練,以標認普遍的「似是而非」的信息,這是當代人為求明智生活,求得平安幸福,避免被假訊息所騙或傷害的新挑戰囉。根據衛福部2024年7月16日公布「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有驚人的發現。近六成以上的上網民眾,有過性別暴力的受害經驗,其中又以「騷擾、羞辱、攻擊、跟蹤或肉搜」等樣態最普遍。其中八成受害網民的身心狀況,因此受到不良影響。這也是花太多時間,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可能傷害呢!人生有限,一天可資知運用的時間也有限。一個人一天要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其他8小時要有多樣的人生活動,包括做工作的準備與家人、朋友聚會、身體照顧和健康活動以及適當休息,另外當然也要有上網尋求媒體資訊的時間。因此實際上可資用在數位網路媒體尋覓資訊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我們常常聽到一般人說每天上網幾個小時甚至5到6小時。可見因為上網在數位媒體資訊中尋覓尋尋覓覓,會佔用平常生活中太多的時間,因而減少了人生中與家人、朋友互動,功課的準備,小說的閱讀,個人衛生健康照顧,運動等等的時間。這大概是生活中一直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匆忙過日,行事匆忙,製造性急反應、過度壓力感受,凡事不能從容,易於不耐煩,人際互動容易不協調,甚至在人際互動中失落,精神功能失調,精神不集中,工作表現不如預期,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或許這就是當代社會,甚至青少年,好發憂鬱現象的潛在原因吧!精神樂活的觀點:出生在網路媒體時代的人,擁有豐富的網路資訊,好似散步在滿滿果實的森林中,口渴了、飢餓了,隨時伸手可得到可以解渴、可以充飢的果實,真是實質的富有。然而一個人面對這種富有,可以有兩種反應。其一、是對這種滿滿的富有感到十分的滿足,靜靜的享有這種滿足,而人生止步,虛度歲月,停滯不前。其二、是把這種資訊的富有,看作人生發展的資源與工具,他因而一生中裝備齊全,構建人生道路(可能是曲曲折折的道路),開疆闢土,資源豐富,勇往直前走出自我的一片天。最近在媒體資訊裡很轟動的「范斯」先生,他出生於網路時代,頂著悲苦的年幼歲月,但是他抬頭挺胸,踏實地走出人生的每一步,現在更是美國副總統候選人之一。顯然,他出生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而他能善用豐富媒體資訊,在煙花似的網路媒體時代,沒有迷失,而能把持自我人生方向,走出堅實人生道路的典型案例。以我的經驗來說,難免我也和所有人一樣好奇於多元豐富的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它既豐富又方便。我使用的機會也很多。我在生活步調上,一直順從自然法則,也就是每一天生命有24小時可用,一年就是365天(精健道第6道)。我也深深體會在有限的生命裡,要構建一個有節奏的生活(精健道第3道),每天生活有充實的各種項目的活動,但是維持在從容不忙的生活腳步中。為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美妙的,除了「定時上床起床」外,也要能隨時體會時時刻刻當下的「定與靜」,使我的心境能「寧靜致遠」而心境不亂。為了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豐富的,我努力用心生活,對週遭也多加專注關懷,能把自己和週邊生活環境建立連結,豐富自我的人生內涵和意義(精健道第9道)(參考資料 1)。下面是依我的人生態度與看法,面對數位/網路媒體豐富的資訊環境,我所採取的「要與不要」的做法,或許可以給讀者做一些參考的切入點。畢竟有這麼豐富的資訊,我們身在其中,如何善加利用也是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技巧,我也建議讀者或許要,多加思考,並進行行為的改變,來適應於現代資訊豐富的時代。這種「思考與行為改變」,也就是我常常在提倡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心腦操練(參考資料 2)了。面對資訊大海時,我的「要與不要」如下:一、我每天要看一份報紙(放棄娛樂版)。在文字報導中,細細思索,與撰文記者的心聲產生互動,對種種社會事件多加體會,我偶爾會把心得放在我的fb上和朋友們分享,一起討論。報紙的文字報導,也可以和網路上所獲得的相對應訊息互作印證。二、我安排每天中午、下午和晚上三個大約30分鐘左右的時段,利用手機或iPad上網進行下列幾項活動。(一),社交群組信息的互動,在fb上發表一些生活點滴的經驗和感想,作為提升精神正向發展的見證,也提供網路上有緣認識的朋友們參考和討論,助益精神生活豐富性與精彩度。(二),在網路資訊大海中尋覓一些世間的新鮮事,盡可能地了解網路媒體上關注的社會或世界事件,和某些有趣逸事,地方采風⋯等等。(三) 另外,在工作的時候,會碰到一些資訊的需求,我也會隨時上網,查一下所需資訊的內容,達到隨時解惑的目標。心情也因而感到通暢呢!三、我會在晚間電視媒體看一段世界與台灣的新聞報導,使自己和週遭的社會與世界有心境上的連結(避免新聞的單一來源)。四、晚間我也會看一段(不必看完整片)電影影片,尤其喜歡拍片場景有地景風光的電影(而不只是在房間裡面拍攝的電影),也喜歡故事內容是有關人文風情、家庭故事或傳記類型的內容,讓心境多一些影音藝術的激發,使生活不落入現實生活的庸俗性。五、在一天充實的活動安排中,若在活動的轉接空檔有較長時間,或者在有空閒的時候,我會喜歡閱讀一些書籍來的資訊,包括宗教的、人文化的、哲學的、腦與人生相關的、文學的、傳記的、甚至於武俠小說的篇章,也是很有趣的資訊上之體會。六、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不要用手機的時段是:在平時與家人用餐的時間、出外聚會或者和朋友聚餐。我盡量全神貫注在當下的餐飲風味與當下的話題。我會專注在家人間、朋友間相互的情感交流,享有那一份溫暖與互相的給予,盡量體會家人、朋友相聚時,話題上的互動,達到生活上經驗的分享和情感的交流。如此,可以有效地豐富自我人生內在的感受,這是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所得不到的。當然,為安全起見,我絕不在走路中,看手機。七、我也絕不想經由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出現的方便性與誘惑性去追求財富。要的話,就要找銀行裡的投資理財專業人員。八、我對數位網路媒體資訊所提供的有關種種報導(包括種種社會事件),我不會單線性的接納,我不會直接轉傳朋友或家人。我會以多元性的分析、整合,再做整體性的了解,避免陷入「似是而非」假信息的中毒陷阱。綜合上述,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很豐富的時代,我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人要保持著鮮明的自我人生生活態度與方向,才可以發揮善用媒體資訊的方法,不只擁有資訊的豐富性,更可以把資訊轉為自己人生的資產與人生發展的工具。我一向的生活態度是,在有限人生中,每天生活有節奏,生活充實而不忙;在節奏生活裡的片片刻刻,均可以隨時感受定與靜,而心思不亂。在節奏的生活裡,隨時關心周遭環境人事物,建立與工作環境,社會和大自然環境的心境連結,拓展人生的寛廣度。在這樣的人生架構裡,當代數位網路豐富的資訊,是我經營豐富人生的資本,是我經營精彩生活的工具。我也建議讀者們,可以試著以這種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眼前數位網路媒體時代的多元、豐富資訊之海。参考資料1: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2022年5刷。2:胡海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2012年07 初版。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6 醫療.中醫
什麼是衰弱?不只長者才會衰弱!評定衰弱5指標
不只長者才會衰弱,男女老幼都可能發生。中醫師指出,許多中壯年因疾病、意外傷害或遭逢人世變故等,也可能產生「衰弱前期」表現,要積極預防與補強。沒減肥卻體重減輕、肌力下降、行走變慢、自述疲憊感,以及體能活動度降低,只要出現2項,即可能是衰弱前期。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趙品諭說,有些人感染新冠肺炎後雖痊癒,但總感覺吸氣吸不滿,體力精神大不如前,就是一種虛的表現。「衰弱」有哪些症狀?如何評定衰弱前期?趙品諭說,衰弱以現代醫學來說,主要是物理性症狀,如體重減輕、手腳力量變差、活動力下降等;傳統醫學角度,牽涉的是氣血足不足夠,陰陽平不平衡,表徵大多是食欲差、消瘦、氣短、面色憔悴、乏力伴隨手腳冰冷、失眠、盜汗或多汗、頻尿等。要如何評定衰弱前期,趙品諭指出,「衰弱表型」有5種指標,包括非刻意的體重減輕、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自述疲憊感、體能活動度降低,只要有2項即可能是衰弱前期。治療上,可針對虛進行藥補。趙品諭說,常見藥材有參、山藥、枸杞、黃耆、當歸等,像生脈飲有西洋參成分,養筋壯骨調理有山藥、黃耆、枸杞等,加味四物湯有當歸等成分,民眾可與中醫師討論合適的藥補方向。2種居家活動改善衰弱:●呼吸運動:坐在椅上雙腳自然垂地,肩膀放鬆後縮下巴、微挺胸,靠鼻部進行呼吸訓練。吸氣和呼氣時,肩膀不能有起伏,吸氣把腹部甚至骨盆腔撐到最大,呼氣時壓到最扁,可幫助橫膈膜與腹部活化。●深蹲運動:身體靠牆,膝蓋盡可能彎曲至90度,放鬆腰背,但腹部、大腿、臀部甚至骨盆用力,先試著維持1分鐘,再慢慢拉長時間、增加次數,可訓練核心肌肉強化身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3 醫療.精神.身心
「壓力失眠」讓你胖!必做3件事改善壓力體質
生活壓力大,明明沒吃什麼卻一直發胖,這種情況被稱為「壓力肥」。家庭、工作重擔亦容易使睡眠品質不佳,「壓力失眠」提高心血管、免疫系統或消化系統等慢性病風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表示,平衡壓力所造成的身體負擔,是現代人要正視的健康課題。長期壓力讓身體無法放鬆 睡眠品質下降當遇到壓力情況時,交感神經系統會加速作用,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的壓力會讓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身體無法放鬆,大腦處在警覺狀態,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不好,會反過來增加壓力,降低人體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形成惡性循環,尤其是腦部老化。蘇聖傑說,透過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檢查,可評估皮質醇24小時晝夜分泌的變化,了解身體的睡眠或情緒狀態是否跟壓力有關。另外,甲基化代謝評估可以進一步得知甲基化是否失衡、是否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合成,引起失眠狀況。2方法檢視監測壓力狀態蘇聖傑提到,除了定期健康檢查以外,另可以用兩個方法檢視與監測壓力狀態,包括觀察睡眠品質了解壓力情形、穿戴能監測心率變異性的裝置。睡眠品質不佳,代表身體處於壓力較大的狀態,醫學實驗顯示,若老鼠一整晚沒有進入睡眠狀態,隔日壓力荷爾蒙即明顯升高,因為大腦處在警覺的狀態。壓力會導致心率變異性降低,可利用運動手錶監測心率變異性,觀察心跳間隔的時間差異。正常來說,吸氣時心率會加快,吐氣時則會減慢;當處於壓力狀態時,呼吸變得急促,有助於抑制副交感神經的調節作用。蘇聖傑建議,不妨練習禪修、靜坐冥想、太極瑜珈等方式,延長吐氣時間,有助於平衡自律神經系統。3件事改善壓力體質想改善壓力體質,蘇聖傑強調,睡眠充足和規律作息可減輕身心壓力、維持身體的生理節律。尤其,節律的穩定性有助於調節荷爾蒙和神經系統,使身體更能應對壓力。運動也很重要,主要作用為消耗壓力荷爾蒙,讓自律神經有機會重獲平衡,身體重回良性循環運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頸椎疼痛複雜多元,頭痛、耳鳴、手麻竟和它有關!
現代人對3C產品的依賴與日俱增,長時間固定在不當姿勢下,使得頸椎長期處於靜止及承重狀態,尤其是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菁英診所黃佳君醫師表示,這種日積月累的壓力容易導致肩頸痠痛或頸椎病變的發生,一旦出現症狀,應立刻就醫,否則隨著病情進展,症狀會變得複雜且難以診斷,甚至引發許多意想不到的症狀。什麼是頸椎病變?黃醫師進一步說明,與頸椎相關的身體結構,例如韌帶、關節、椎間盤,因退化或其他病變造成頸椎椎管、神經孔等重要結構變形或狹窄,導致頸椎周圍的肌肉、筋膜、神經、血管、脊髓等重要組織受到影響所產生的表現,就可以稱之為頸椎病變。頸椎病變有那些症狀呢?頸椎病變的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常會有多樣化表現,黃醫師提到,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類型:一、頸型頸椎病變是指頸椎的小面關節、關節囊、或是周圍的軟組織,因長期過勞所產生的廣泛性發炎。常見症狀有經常性的落枕,轉動頸部會有卡卡響聲,後頸部僵硬緊繃、痠痛、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低頭閱讀、寫字等。二、神經根型頸椎病變大多是因為頸椎病變對於神經根的壓迫或拉扯所造成。黃醫師說,臨床症狀除了頸部僵硬痠痛外,「膏肓」痠痛是常見症狀之一,疼痛還會延伸至肩膀、手臂、指頭等;有些人則是會順著肩膀、手臂,一路麻到指尖,常伴隨感覺異常、觸覺遲鈍、觸電感或手指靈活度變差。三、脊髓型頸椎病變頸椎病變造成椎管狹窄、脊髓壓迫的症狀,會因受到壓迫的部位和嚴重度有所不同,常見為四肢麻木或乏力感、行走不穩、大小便功能障礙等,最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全身癱瘓。四、椎動脈型頸椎病變常聽到「頸因性耳鳴」、「頸因性眩暈」屬於這一類型,主要原因是頸椎病變壓迫或拉扯到椎動脈,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腦部供血量不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眩暈、噁心、嘔吐、耳鳴等症狀。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變自律神經從腦部開始順著脊椎分布,當頸椎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引起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症狀包含臉部潮紅、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喉嚨卡卡、吞嚥困難、便祕、消化不良、頻尿、失眠、記憶力減退等。增生療法 直擊病灶穩定頸椎依據黃佳君醫師臨床經驗,初期的頸椎病變可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肌肉鬆弛劑等,控制發炎並減緩疼痛,或者接受復健治療,如效果不彰時,建議可接受增生療法治療。增生療法係利用超音波導引,將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等,精準注射至頸椎受損組織,刺激軟組織啟動修復,增加軟組織強韌度以穩定關節,改善疼痛。日常生活如何保養頸椎?黃佳君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姿勢。此外,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須適時休息並作伸展運動,也可透過運動強化頸椎旁肌肉,對於減輕頸椎負擔絕對有幫助。了解更多:史上最完整的增生治療PRP詳解,看一次就懂!#ads-inline,.inline-ads,.fly123,.trv-player-container,#udn-520x290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4-08-0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研究指出:攝護腺肥大藥物竟能改善「神經退化疾病」
最新研究發現,三個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 Alfuzosin(Az;札特持續性藥效錠)、Doxazosin(Dz;可迅持續性藥效錠)及Terazosin(Tz;暢流錠),可以降低路易氏體失智症(DLB;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的發生風險,原因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次要作用;另一個作用)剛好可以對抗DLB 的致病原因。另外,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藥物也具有治療其它神經退化疾病的潛力,研究成果已於 2024年6月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會的《Neurology》雜誌上,主要/通訊作者為愛荷華大學醫學院西莫林教授/博士(Jacob Simmering)。最常見的三種失智症為: 阿茲海默症(佔比~60%)、DLB(~15%)以及血管型失智症(10~15%),而DLB與典型老年失智的症狀有些不同,除進行性的失智與神經精神症狀(失眠/幻覺/憂鬱)外,尚有類似巴金森氏病的運動失調症狀,如: 動作變慢、肢體僵硬、顫抖、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等等,就好像是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病的混合體。病患通常預後不佳,平均約有8年的壽命。其發生率為每年每1000人有0.5~1.6 例,由於年紀大是主要的危險因素,所以DLB的發生率將會隨著世界人口老化而增加。目前DLB的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尚無法預防或治癒疾病,美國著名演員羅賓˙威廉斯就是罹患此疾病。巴金森氏症和DLB這類的神經退化疾病,推測是因為遺傳基因或後天暴露於粒線體毒素,導致神經細胞代謝過程受損,影響能量供應所造成的,因此,想辦法讓神經細胞有充足的能量可以使用,是預防和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方法之一。現階段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三個藥物Tz/Dz/Az,被發現會活化一個重要酵素「磷酸甘油酸激酶-1 」(PGK1),它是神經細胞分解葡萄糖(糖解;Glycolysis)產生能量(三磷酸腺苷;ATP)的關鍵酵素。由於在細胞實驗、動物模型和巴金森氏症的患者中,都發現這些藥物 Tz/Dz/Az 可以增加能量的可用性,同時,在遺傳性巴金森氏症的病例報告中也發現,某些病患確實與PGK1酵素的突變有關。因此科學家認為,利用可以活化 PGK1酵素的這三個藥物,應該可以預防和減緩DLB的發生,甚至對其他神經退化疾病也應該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和阿茲海默症)。目前男性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有下列4大類:(1)α1受體阻斷劑:這是Tz/Dz/Az用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主要藥理作用,除了這三個藥物外,此類藥物尚包括另外兩種: Tamsulosin(暢利淨/活路利淨)和Silodosin(優列扶膠囊)。姿態性低血壓為這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其中,Dz及Tz較易發生,而暢利淨及優列扶較不容易出現,這類藥物不會影響性慾及性功能,雖然許多病患都會擔心。(2) 5-α還原酶抑制劑(5-ARI):包含Finasteride(威福錠)和Dutasteride (適尿通)兩種藥物,服用此類藥物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發揮其藥效,另有性慾減低、性功能障礙、PSA降低、男性女乳症等的副作用。但可能會有禿頭改善的意外驚喜。(3)抗乙醯膽鹼受體藥物(anti-muscarinic drugs):單獨使用此藥的效果,不如合併使用α1受體阻斷劑來的好。另外,此類藥物缺乏長期的研究佐證其療效,且長期使用可能會增加病患餘尿及急性尿滯留的風險,患者必須要小心,建議短期使用。(4)第五型磷酸二脂抑制劑(PDE5-I):雖然市售有許多PDE5-I,但是目前只有犀利士5mg核准使用於攝護腺肥大,若患者同時伴有性功能障礙者,可以考慮使用。(5) Vasopressin(抗利尿激素)類似物: Desmopressin(迷你寧凍晶口溶錠),針對夜間多尿很困擾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夜間排尿量約40%以及增加有效睡眠時間約1.5-2.0小時。然而,服用這類藥物要注意低血鈉之副作用,根據美國泌尿科醫學會之建議,在服用藥物的第0、3、7、30天都必須監控血鈉值,以避免低血鈉造成的併發症。綜上所述,Tz/Dz/Az用於治療老年男性的攝護腺肥大,而DLB是一種老化疾病,兩者都與年紀大有關,因此DLB的高風險族群,正好是這些藥物的使用者。另外,也同樣是α1受體阻斷劑(暢利淨/活路利淨),因為完全不會影響PGK1酵素,所以也不會增加神經細胞的能量供給。於是使得暢利淨成為本次試驗最理想的控制組。研究人員總共網羅643,516名沒有DLB病史的男性,且已開始使用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平均追蹤三年。結果發現,服用 Tz/Az/Dz 藥物的男性,3年內診斷出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機率,與服用《暢利淨/活路利淨》的男性相比,罹患DLB的風險降低了約40%,若與服用5ARI的男性相比,則風險降低約37%。另外,服用《暢利淨/活路利淨》和5ARI的男性相比,其風險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結果僅顯示服用 Tz/Dz/Az 藥物與降低 DLB 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但不是因果關係。此外,研究僅包括男性,因為是針對攝護腺問肥大而開立的藥物,如果換成女性,是否會有同樣的效果,仍須確認。搜尋Tz/Dz/Az 關於巴金森氏症的文獻表明,凡是能夠增強糖解(Glycolysis Enhancing)作用的藥物,就可以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產生保護作用。科學界未來需要進行隨機試驗來評估這些關聯的因果性,最後,由於這些藥物早就已經獲得 FDA 批准,除價格低廉外,同時已經安全使用了數十年,老藥申請新的適應症,預估將可以很快上市。參考文獻:1.Alexander Hart, Georgina Aldridge, Qiang Zhang, Nandakumar S. Narayanan, Jacob E. Simmering. Association of Terazosin, Doxazosin, or Alfuzosin Use and Risk of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in Men. Neurology, 2024; 103 (2)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957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31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時差讓身體吃不消 專家建議長途飛行別在機上喝這種飲料
專家建議,搭乘長途航班時,為了避免時差讓身體吃不消,應該在機上補充水分,並且避免飲用咖啡或酒等易讓身體流失水分的飲料,避免讓時差症狀加劇。MSN報導,時差是長途旅行最令人不舒服的經歷之一,從失眠到疲累及消化問題與心情鬱悶等皆有,由於身體的天然生理時鐘受到干擾,時差就會對身體帶來負擔。雖然長途旅行難免會有時差,但下列方式則可以舒緩時差帶來的影響。擁有航空業資歷達20年的機組人員羅伯特(Jay Robert)表示,避免攝取會流失水分的飲料,例如酒與咖啡是緩解時差的重要舉動。他說,「對抗時差的最佳秘訣之一,就是避免飲用酒精和容易導致脫水的飲品,例如咖啡。飛行時吃新鮮食物,避免重油及高鈉的餐點,抵達後的身體狀態會好很多。可以嘗試沙拉與新鮮水果等保水食物。」法籍空服員哈瑞爾(Laurianne Harel)也說,「航行過程中為了保持良好狀態,我會大量飲水,由於高空的原因,人體很容易脫水。」她補充說,「機艙內的空氣很乾燥,會造成脫水速度加快。」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指出,脫水已知會讓時差的身體症狀更加糟糕,例如昏睡,咖啡與酒也會干擾睡眠,即使在飛機上能睡得著,品質也不會好。而且保持身體有水分,之後也可獲得更好的休息。至於如何對付時差,哈瑞爾則建議,「即使感到疲倦,我也會刻意保持清醒直到晚上。我會讓自己保持忙碌以避免打瞌睡,因為小睡可能會打亂睡眠週期。」哈瑞爾還表示,規律的運動有助於她睡得更好,而且在飛行前一晚,她也會試圖獲得充分休息。另外,也應該嘗試在白天時多曬太陽,這有助於調節睡眠週期。飛機降落之後,哈瑞爾也建議應該進行伸展運動並補充更多水分,讓自己充滿活力並避免任何可能又干擾她生理時鐘的小睡。「如果是轉機,我會利用這個機會休息一下,並稍微了解一下目的地,這有助於我在下一次飛行前重新充電,」她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網路慮病症
【編者按】:本週邀請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對時下網路資訊氾濫的環境,有些誇大其詞的醫學報導引起社會大眾疑惑、精神不安的現象。希望這兩篇文章可以幫忙安定人心。最近有一個名詞Cyberchondria「網路慮病症」,指的是很多人看到網路上寫的某種病症,越看越像自己有的情況,從而擔心自己生了這些病,或是充當醫師自我診斷,跳過就醫的環節,開始自我治療的旅程。在網路上看到各種症狀,看什麼像什麼,認為自己這個病也有,那個病也相似,這樣的狀況其實還蠻常見的。在心理學的領域,也有一個類似的情況叫作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名福勒效應(Forer effect),是1947年由心理學家福勒(Bertram Forer)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福勒認為只要講出一些比較模糊、涵蓋性高的人格描述,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就是屬於那一型。身體症狀與疾病也是如此,如果不熟悉症狀學、診斷標準的一般民眾,確實會認為自己各種疾病都很相似。很多醫師不喜歡病人自我診斷,即便是客氣地來到診間諮詢醫師自己是不是罹患某種病,還是很容易招受到不耐煩的口氣,可能有下列幾個原因:首先,由各種疾病出發,然後一一排除其可能性,違反醫學診斷的邏輯。醫學教育中關於疾病診斷的訓練,都是告訴我們要由病人有什麼不舒服開始,逐步了解病症發展的經過,並透過身體檢查來確認對於其診斷的推論,如果是亂槍打鳥地亂猜是這個病或是那個病,一定會受到老教授一頓罵,所以病人如果帶著一串病名來詢問醫師,而不是好好地報告自己有哪些症狀與病程,馬上就會把醫師拉回課堂上挨罵的不愉快經驗。其次,醫療的養成是透過嚴謹的訓練,從症狀學、身體檢查訓練、到內外科的各種疾病的介紹,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專業知識,如果沒有基礎的人,很容易產生似是而非的概念,例如痲瘋病不能夠顧名思義把他歸類為精神異常。所以有一個網路上流傳的笑話,就是有人在診間掛上一個告示,請那些透過搜尋Google自我診斷的病人,如果來看診只是想得到第二意見,其實也可以試試Yahoo就好。最後,診間時間有限,醫師可能明明知道病人對於疾病一知半解卻又充滿擔心,卻無法作太多的疾病教育,也沒有過多時間處理病人的焦慮。總而言之,病人就醫時,即便是反覆發作的病症,先前也經過多位醫師診斷確認,還是不要自己妄下結論,問醫師說我這個是不是就是XX病?一定要把這個從症狀到診斷,如同福爾摩斯查案推理的樂趣,留給醫師。我有一次去看耳鼻喉科醫師,他問我怎麼了?我說跟以前每次感冒一樣,這幾天鼻涕倒流,喉嚨有些發炎。他馬上回我說,你又看不到自己的喉嚨,怎麼能自己判斷。我只能改口說,我感覺到有後鼻腔好像有些分泌物,喉嚨有紅腫熱痛的反應,請醫師幫我看一下怎麼回事,這才勉強過關。如果不談醫師的因素,從病人的角度出發,經常出現非典型、非特異性的身體症狀,例如頭痛、疲憊、食慾不振、胃部不適、呼吸困難、胸悶、失眠、全身酸痛等,從而擔心自己得了網路上所說的某種疾病,很有可能是身體與心理相互影響的結果。這些有的已有明確的醫學名稱,如緊張性頭痛、功能性腸胃病等;有一部分可以用情緒或精神疾病來解釋,例如焦慮症、憂鬱症等;也有一些是持續的身體症狀,但找不出確切病因,現在統稱為身體症狀障礙症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這些身體症狀障礙症的處理,最重要的是讓病人感到安心,減少侵入性檢查和治療的需要。我曾經有一位年輕的女性病人,因為經常性的腹痛無法正常上學,一遇到學校中的困難情況,問題變得更加明顯,父母非常擔心,因此她接受了幾次剖腹手術探查,但仍很難確定病因。我們的工作是在沒有明顯病灶的情況下,盡量控制不要過多地進行檢查和手術,同時幫助她控制身體症狀、情緒,讓她能夠正常生活和身心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協助這類的病人不被汙名化,因為找不出明確原因的症狀,很容易被認為是「自己想出來」、「不是真實存在的」狀況,只要忍耐一下或是勉強自己多活動就會恢復了。過去曾有英國的PACE研究,主張慢性疲憊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e),透過運動就會改善,惹惱了病友團體,大衛‧圖勒(David Tuller)作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全球公共衛生中心的記者和公共衛生講師,不斷抨擊這個研究的客觀性。總結來說,Cyberchondria「網路慮病症」,似乎是網路時代才出現的產物,在AI時代說不定又會出現新的變形,畢竟AI也可能會綜合訊息,產生捏造的事實,稱作「AI hallucinations」(人工幻覺)。身體症狀與疾病的關係相當複雜,台灣的健保體系健全,醫療可近性非常高,因此還是要將問題交給專業的醫師來處理。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9 名人.精華區
黃金舜/預防藥駕 擺脫交通地獄
「酒後不開車」的觀念深植大部分國人心中,但大家容易忽略的是「藥駕危機」,如治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常用的抗組織胺等可能影響中樞神經導致專注程度、協調能力下降及嗜睡;眼科常用的散瞳劑因瞳孔放大導畏光等,此時若駕駛汽、機車等動力交通工具,亦將造成自身及其他用路人的危險。今年4月,新北市便有汽車駕駛疑似因服用感冒藥後頭暈、精神不濟,衝撞停等紅燈的多名機車騎士,導致6人受傷。安眠鎮靜藥遭濫用 冰山一角另外,我國安眠鎮靜類藥物遭濫用已是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依食藥署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苯二氮平類安眠鎮靜劑(Benzodiazepam, BZD)可用於助眠、抗焦慮及抗癲癇,常見藥物如成分為三氮二氮平(Alprazolam)的贊安諾(Xanax)、景安寧(Kinax),近10年盤據前10名,2021至2023年更位居第3名,僅次於長年高居1、2名的海洛因及(甲基)安非他命。此外,治療失眠的「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am, non-BZD)」藥物,也常見濫用,如主要成分為唑吡坦或稱佐沛眠(Zolpidem),長年游移於第5至第8名間,以其為主要成分的蒂諾斯(Stilnox)更多次位居中、高齡藥物濫用通報的前5名。我國安眠藥服用人數達450萬,每年超過11.2億顆,食藥署數據恐僅為冰山一角。慢性病藥副作用 增交通風險除安眠鎮靜類藥物,更容易遭到忽視,但可能導致藥駕危險的便是各類慢性病藥物,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醫人數達1286萬人,等於每2人便有1位可能有慢性病,而常見的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可能造成頭暈、疲倦及嗜睡等副作用,此時若有駕駛行為,都可能增加交通意外風險。根據「趨勢民意調查」,國內多達35%的駕駛,每周幾乎都會服用至少一種有危險駕駛疑慮的藥物,最常見者為安眠藥、降血壓藥及肌肉鬆弛劑,引發潛在的交通危機,以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約3千人死亡計算,因「藥駕」造成事故比率約10%,亦即每年約有300人因藥駕導致交通意外喪命。人命無價,北市聯醫將藥品分為4級,由零級到3級,數字愈大風險愈高,抗憂鬱藥、部分降血糖藥物為2級,若服用後有駕駛需求,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安眠藥、散瞳劑以及部分肌肉鬆弛劑則為第3級,服用各該類藥品後一定時間內勿駕駛汽、機車等動力交通工具,亦不應騎乘自行車。加強宣導 建立正確用藥觀念刑法第185-3條對酒駕設有罰則,對因服用藥物等行為導致的不能安全駕駛也有罰則,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相較近年對酒駕的執法力度,對藥駕卻並未有較細緻的執法規範,加上國人普遍未有正確用藥觀念,因此藥駕導致交通事故頻傳。政府應積極加強藥駕風險宣導,國人也應了解正確用藥觀念,多與社區藥局藥師作朋友,以理解自身所服用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及危險性,建立「用藥駕駛須謹慎」的觀念,以期杜絕藥駕導致的相關交通意外,持續朝擺脫台灣「交通地獄」的目標邁進。
-
2024-07-28 名人.林靜芸
丈夫退休後外遇,不婚女兒卻不安慰!她反遭毒蛇控訴:「不要用妳的犧牲來向家人情緒勒索」
68歲的心怡遠從台南上來台北找我看診,主訴是每個人都嫌她又老又醜。她身穿灰色上衣,黑色長褲,頭上白髮多過黑髮。我仔細看她的長相,臉孔不大,五官沒什麼好挑剔,硬要說有什麼不夠好,就是沒有化妝,眉毛稀疏雜亂,而且皺眉紋、法令紋深得像雕刻一樣。心怡說,她婚前在公司作會計,綽號「清秀佳人」,追她的人很多,她覺得丈夫老實可靠才嫁他。丈夫是公務員,婚後生活穩定。她勤儉持家,辛苦帶大兒女,孩子都是名校畢業。兒子是工程師,女兒當律師。她有潔癖,家裏每天打掃,三餐現煮。如果有事出門也會先備好餐點,不讓家人餓肚子。丈夫的襯衫、西裝褲全部熨燙筆挺。她心疼丈夫揹房貸,這幾年在幼稚園兼了廚娘工作,所以很忙,但從來不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化妝台僅有的一枝眉筆,一條口紅,從結婚用到現在,身上衣服也都是舊貨。丈夫65歲退休,她以為會有時間陪她,可是丈夫參加羽球社,早上喝咖啡,下午練球,晚上卡拉OK,比上班還忙,而且隔幾個星期就有外地賽。幸而家裡經濟由她主管,她心想丈夫身上沒錢,應該玩不出名堂。沒想到,在東部開民宿的弟弟上個月打電話告訴她,姐夫帶一對母女來投宿。丈夫雖然解釋對方是單親,還帶著孩子同行,保證沒作虧心事,心怡還是忐忑不安。她跟自己的女兒商量,女兒不但不安慰還嗆她:「父親偷腥又不是第一次,沒什麼稀奇,我已經告訴妳了,我為什麼37歲選擇不結婚,就是被你們嚇到。妳一生作了許多錯誤的選擇,其中嫁給我父親是最大的錯誤。」「妳一直怪父親不帶妳出門,妳為什麼不照鏡子看看自己,一個女人長在男人的身體也就算了,不會化妝,不會梳頭,不懂穿衣服,皺眉紋深得像雞爪,法令紋長得像魷魚鬚,男人怎會喜歡帶妳出門。」心怡不知如何答辯,哭得滿臉眼淚鼻涕。毒舌女兒繼續結論道:「請妳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用妳的犧牲來向家人情緒勒索。沒有人逼妳,妳的問題是你不肯饒了自己。」心怡想了一整晚,隔天就奔上台北來掛號。檢查發現,心怡的皺眉紋、法令紋屬動態紋,原因與失眠、焦慮、過勞和骨鬆等等有關,也記錄著她經年累月的辛勞與操煩。我幫她作肉毒桿菌素注射加上自體脂肪治療,相信就會改善。此外,我叮嚀她,68歲不算年輕了,能健康自由活動的時間不長了,應該聽女兒的話儘早饒了自己,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吧。我問她最想去哪裏,她說想去看富士山,我說她現在就該去了,離去前她笑得很開心。二星期後,心怡意外出現在門診,她化了妝、染了頭髮,穿白毛衣,黑皮褲,加上醫美效果,當年清秀佳人重現江湖,整個人氣勢全然更新。她說與丈夫長談的結果,讓自己了解,她一直活在過去窮困的年代,堅持刻苦勤儉。而丈夫認為一生能打該打的仗已然結束,不想再虐待自己。兩人還需溝通協調,她已向幼稚園請假,並報名去日本深度旅遊兩周,打算長考之後再作決定。作為心怡的醫師,我非常高興她選擇改變,人生與其一味期盼寄望別人,不如儘早「饒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善待自己,也才能找到快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2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當前健康挑戰 不在癌症發生率
健保因人口老化,青壯年急速減少,總體繳費能力下降,少子化導致醫事人力不足,特別是護理人員。但真正的問題是不知問題在哪裡,特別是衛福部。衛福部多年來把癌症發生及死亡率列為最重要的健康問題,但如果用年齡、性別調整癌症發生率跟死亡率,實際上近年來大幅下降。尋短人數連年攀升何謂性別、年齡調整?就是今年50到54歲的男性,與過去數年同是50到54歲的男性,比較其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女性也是如此。一比下來,會發現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相當程度的下降,這是由於營養改善、民眾自我健康意識提升,還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果,觀察三高疾病,也是如此。最嚴重的健康問題是什麼?首先是太多人不想活了,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知道自傷尋短不好,但沒有更好有效的紓緩和釋放方式,就以此方式尋求解決,監察院於110年8月報告,尋短自殘連續20年攀升,以2016年尋短身亡1029人為例,年年增加,至2020年為8625人。最近出現了一些讓人難過的新聞,一位父親向一雙子女說對不起,與妻雙雙尋短,兒女認為父母睡著了,還替他們蓋被子,呼叫不醒才發現父母身體已冰冷;小學女老師抱著2歲女兒從高樓跳下;三重男子殺妻,再帶幼兒上陽明山,雙雙死於車內。駭人聽聞的悲慘故事可一直再寫下去,因照顧者身心枯竭,只能將被照顧的親人終結生命,子弑母、夫殺妻各種排列組合,殺人者不是立即報警,就是自我了斷,此景如同人間煉獄,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哪裡?孤寂傷害社會健康台灣最嚴重的不是癌症或三高,而是普遍的憂鬱症、失眠症、失智症,暴力事件大幅增加,捷運、公車上隨意砍人。真正的根源是缺乏社會健康及孤寂,孤寂是對人們身、心、靈嚴重傷害,人與人缺乏聯結,英國2018年設立孤獨部,日本在2021年設立孤獨大臣,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孤獨是本世紀的最重大的健康挑戰。台灣65歲以上獨居老人有60萬,不只有老人,獨居人口達322萬,獨居死亡而無人發現已不是新聞,如何建立每個人及家庭的社會資本及支持(social capital),是當前社會健康最大的挑戰。我們需要經過良好訓練的家庭醫師及相關醫事人員團隊,以社區為對象,整合社區資源,促進互相關懷聯結,提供身、心、靈及社會的整合性照護,配合民眾的年齡、性別、目前健康狀態,論人計酬分配經費。醫事服務提供者因提供服務對象有效治療,合理轉診,促進健康而得到合理報酬,這才是健康照護的興革及挑戰。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4-07-20 退休力.社會連結
「如果永遠不會好怎麼辦?」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辭官全職照顧憂鬱症妻!用科學方法守護妻子
六月初夏午後,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與妻子王素梅並肩坐著,回想過去幾年如何攜手完成這場來得又急又快的照顧任務。歷險歸來,已是新的人生。二○一九年,王素梅確診憂鬱症。為此,陳良基辭去科技部長、從大學退休,成為全職照顧者,陪伴陷在憂鬱流沙中不吃不笑不說話、彷彿變了一個人的妻子,他們都在心裡自問千百次:「如果永遠不會好怎麼辦?」不再壓抑 她笑說會頂嘴了幸而上天眷顧,「很幸運她康復了,現在我身邊有一個又活潑可愛又有活力的太太,不是最值得的事情嗎?」陳良基滿是感激。王素梅形容自己擁有了更好的人生—現在的她更有自信、更放得開,遇到委屈時不再把自己藏起來,「會頂嘴了。」她望了陳良基一眼笑著說。二○一九年,王素梅發覺自己不對勁,過去行事果決的自己,竟然失去許多生活能力、失眠、寡言、無法快樂,從小就善解人意的她怕家人擔心,默默獨自承受了幾個月,直到同年九月,陳良基清晨醒來看見在客廳發呆的太太,才知道她已經一個月無法入睡,一驚,帶她去精神科看診,開始服用抗憂鬱藥。持續用藥兩個月不見好轉,長時間生活在黑洞中的王素梅一心尋求解脫,十一月,她站上十六樓陽台想要縱身一跳,結束這個痛苦。還好,返家的陳良基及時抓住了她。那一刻改變了陳良基的人生,他告訴自己,這是老天爺的警告與寬容,他要永遠守護著她。尋找解方 像在做研究計畫經歷了半年又要照顧又得兼顧工作、蠟燭兩頭燒的生活,二○二○年五月,陳良基辭去科技部長,成為全職照顧者。生於農村傳統家庭、長於男女有別年代,人生第一次當照顧者,難嗎?「這不是什麼難事,碰到問題總要解決,只是這些事沒做過,要去讀資料、看文獻、找專家、問方法。」理工腦的陳良基回答簡要精確。王素梅補充,陳良基的確是用做研究計畫的精神在做照顧,按部就班、很科學,「我想過,如果今天生病的是他,我應該無法像他做得那麼好。」她笑著說。但回首前塵,王素梅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那些不怎麼科學的行為。陳良基不吝求助,朋友也慷慨分享資源,只要聽到沒試過的方法,陳良基都帶著王素梅做,那幾年,除了正統醫療,他們試過自然療法、參加身心靈營隊。有天王素梅睡裡迷迷糊糊,聽見陳良基在擲筊,不久前,他還默默在家中朝某方向跪拜一○八次。那刻時光拉得悠遠,王素梅想起兩人結婚以來,人生任何決定都是討論好了就做,長輩建議擲筊問神,他們總覺得想清楚了就不麻煩神明了,用此精神行走人生大半輩子的陳良基,那時懇求眾神來幫忙,「我感受到,照顧我變成他最重要的事情,他願意做任何的事情。」她還沒機會跟陳良基說,她很感動,也很感謝。照顧過程並非順風順水,每有挫折,陳良基總想起那天十六樓的風,以及他緊抓的王素梅的手,對照差一點失去摯愛的痛,這些困難相較微不足道。事後回想,他認為王素梅能夠順利康復,或者跟他每天懷著感激的心在照顧她,心理一直擁有正面能量有關。講出心裡的話 中高齡重新認識另一半照顧是雙方互動的過程,好的照顧必須看見被照顧者的需求調整照顧方式。陳良基坦言,若不是因為王素梅生病需要照顧,他或許沒有機會認識「現在的她」。王素梅從小就是善解人意的「好好小姐」,總是先照顧別人需求,婚後,對陳良基的想法幾乎是照單全收,即便並不完全同意。不同意但接受,累積了不少委屈,但她不說,陳良基也不知道。王素梅的順服,反而成為陳良基擔任照顧者時的挑戰。本來習慣遷就的王素梅,生病後更不容易表達好惡,陳良基花很多時間嘗試各種方法,並且觀察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康復後的王素梅,比生病前更勇於表達,陳良基也才體悟到,即便結縭逾四十年,天天相見的枕邊人,因為壯年時期各自為事業、為工作、為理想的生活型態打拚,很多想法其實早就跟當年不一樣了,如果沒有好的溝通與理解,就只能用四、五十年前認識的對方去揣摩彼此。陳良基建議,中高齡的夫妻要有意識的交流與溝通,把心裡的話講出來,才能一起經營更美好的未來生活,他鼓勵王素梅不要遷就、不要壓抑,有話就講,即便有衝突,也可互相調適、一起解決。※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閱讀:男性照顧者要懂示弱求援!陳良基用愛的力量安頓憂鬱妻身心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9 退休力.自在獨立
62歲退休翁征服海內外高山!行前就醫評估,備妥「1物」再出發
62歲的洪先生已退休,平時有運動及登山習慣,這次與朋友相約去非洲旅遊,準備挑戰海拔高達5,895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他在出發前特別就醫諮詢需準備的藥品,經醫師詳細詢問過去病史、過往登山症狀、身體檢查及行程評估後,詳細衛教預防高山症的方法,並建議使用預防性高山症用藥,同時依據當地疫情資訊,提供疫苗接種及其他用藥之指示。爬山前注意預防高海拔疾病 醫: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近年登山運動盛行,出國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機會增加,民眾在出發前,可先確定目的地是否為高海拔的地區,事先做好準備。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蔡瑋情表示,高海拔疾病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旅客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常見高海拔疾病目前主要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蔡瑋情指出,民眾處於海拔2100公尺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高山症,特別是海拔2750m以上的區域,如果過去曾有高山症的病史,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單就高海拔疾病來說,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肺動脈高壓等病人有較高危險性,需要特別注意。高山症預防藥物有哪些? 登山前可就醫諮詢高山症預防藥物是醫師處方用藥,根據疾管署公告的旅遊保健資訊,在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上,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是目前一線用藥,除了預防外也有治療效果,能加速人體適應高海拔環境;緩解在高海拔地區的失眠症狀,而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也有預防及治療效果。針對預防高海拔肺水腫,民眾則可根據醫師建議,準備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β-agonist(Salmeterol)、Tadalafil(Cialis,犀利士)、Sildenafil(Viagra,威而鋼)等藥品。蔡瑋情強調,民眾登山前,可先至家醫科門診接受身體檢查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是否需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並依醫師指示服用。最後,蔡瑋情提醒民眾,安排登山時需謹慎規劃爬升速度,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在高海拔地區也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並注意自己或同行隊友是否出現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等等),如有症狀發生應盡快降低高度。★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7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有分「急性、慢性」!失眠多久沒處理,會變成慢性失眠?腦神經外科醫師傳授2大好眠撇步
累了一天,躺到床上準備睡覺,卻又翻來覆去睡不著...你失眠了嗎?壓力大到睡不著、長期失眠找不到改善方法,不只無法一夜好眠造成無精打采,甚至會影響白天工作效率。而且,很多人失眠會變成習慣、甚至養出壓力,造成「失眠焦慮」! 長期下來,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等於每10個人就有1人為此所苦。到底什麼是慢性失眠?如何改善?可以吃安眠藥嗎?快由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告訴你:常見的失眠族群及狀況在門診中發現,女性和男性的失眠比例相當。但從中可以看見長輩失眠的比例較高,可能因為疾病如老人憂鬱,或是退休失去生活重心、作息改變(下午午覺睡太久等)導致。 另外,在婦產科中,也能發現懷孕、更年期等時期也特別容易引發失眠。更年期失眠的婦女不只更年期的睡眠障礙導致,還可能會遇到以下「空巢期」:孩子長大離家念書、工作,另一半變成像室友,這時就可能會有焦慮的情況。一旦焦慮再加上更年期不適,失眠就成為惡性循環。曾有位五十多歲患者有類似情況,再經過與孩子溝通後,患者的睡眠狀況有見好轉。慢性失眠是什麼?在搞懂慢性失眠前,先要了解失眠的定義: .一周當中有3天(以上)睡不好,如此狀況超過一個月,就是失眠。.一旦上述狀況超過三個月,便是「慢性失眠」。 急性失眠通常是壓力、身體不適等原因導致,若急性失眠的因素都去除,還是照樣失眠,就要找出其他可能原因,否則成為慢性失眠。很多人可能會有「失眠焦慮」的狀況,害怕晚上會睡不好、怕睡不好隔天早上沒精神...如此焦慮輪迴累積下,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吃安眠藥的注意事項許多人會靠安眠藥來緩解失眠,安眠藥適當使用是很好的方法,但是過量是否會有風險?電視劇常會看到「吃大量安眠藥輕生」的環節,但這是真的嗎? 我們常講藥物有有效劑量與致死劑量,而安眠藥的致死劑量可能需要吃到一到兩千顆藥(現在的安眠藥多是第四、第五代,而風險較大的是第三代)。所以基本上,現在的安眠藥非常安全,但也並非能隨便吃,安眠藥若合併酒精、其他藥物一起吃,也可能會有其他風險。如何緩解失眠?想要有好的睡眠,營造睡眠環境及睡前儀式很重要,以下提供兩招,幫助緩解失眠問題: 一、規律的睡眠時間:尤其對於沒有良好睡眠的人,有規律的睡眠時間很重要。 二、睡眠儀式: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儀式,如聽音樂、燈光調暗、睡前一小時洗澡、加點助眠香氛、擦乳液按摩、冥想等等。 另外,肚子餓可能也會讓我們睡不好,所以可以適時吃、喝點東西,如有些人喝牛奶可以睡得更好,但也是因人而異。 延伸閱讀: 每次5分鐘,一瘦就是一輩子!韓國運動界女神:4動作「伸展+深蹲」28天就見效 為什麼有人「更年期」很明顯,有些人卻無感?婦產科醫師:關鍵差別在這兩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3 養生.聰明飲食
紅茶減脂效果佳!最好飲用時機是「這時候」,三種獨特搭配提升口感增添風味
你是紅茶派還是綠茶派!一直以來綠茶就受不少人青睞,因助於減脂的特性更是受到許多人的喜愛。然而,綠茶的寒性,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來說卻不適合。相較之下,飲用起來溫暖的紅茶就不挑體質,也一樣具有減脂的吸收呢。綠茶與紅茶,誰比較好紅茶與綠茶相比之下,紅茶的口感較為濃郁,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飲用紅茶具有暖胃的作用。而綠茶作為未經發酵的茶,其茶多酚含量較高,對於腸胃的刺激也較大,因此患有胃病的人最好避免飲用,而紅茶經過發酵處理,能夠促進消化,不僅不至於損傷胃部,還有益於胃部健康呢!紅茶,建議飯後半小時內飲用紅茶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茶飲,尤其飯後飲用能在人體內發揮多種作用。其中,紅茶中的茶多酚能夠促進腸胃消化,減少對胃部的刺激外;紅茶中的咖啡鹼有助於調節體溫,就算在酷熱的天氣喝上一杯,也有止渴消暑的效果。另外,紅茶還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脂肪,尤其是飯後半小時內飲用,能夠抑制脂肪的吸收並促進脂肪燃燒。而紅茶中的咖啡鹼,具有提神消疲的效果,能夠刺激大腦神經中樞,提高集中力。建議冬季飲用更是適宜,能夠加強血液循環,幫助身體保暖。三種獨特配搭,提升紅茶口感大部分的人都會習慣於在紅茶中加糖調味,但是這樣做很容易導致攝入過多的糖分,反而讓體重無形中增加。其實為了保持紅茶的健康好處,不妨嘗試不同的飲用配搭。.紅茶與番茄:能增加飲品的風味,加強減脂效果。.生薑與紅茶:不僅能暖和身體,促進新陳代謝,還能有效改善手腳冰冷問題。.紅茶與紅酒:對於改善失眠有一定效果,兩者都含有多酚,能促進血液循環。最佳飲用時機,是這個時候至於最佳飲用時機是何時呢?建議運動前或是白天飲用紅茶;而飯後一小時飲用紅茶,最能夠幫助去除油脂;同時紅茶趁熱飲用效果更好。但是提醒一點,過量飲用紅茶可能會導致貧血的發生,適量飲用為佳。延伸閱讀:.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紅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糙米茶,哪些茶助降血壓?.8款減肥茶幫你越喝越瘦!解渴還能減重,想要美容養顏就選「這一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7-12 性愛.性福教戰
自慰打手槍能避免結石找上門!醫認證「男性固定清槍」對身體有4大好處
你知道固定清槍,能夠幫助維持精子健康嗎?自慰、打手槍經常會被貼上慾望過大的標籤,而資訊發達的現今,更有許多相關的迷思誤導大家。破除自慰迷思 固定清槍4大益處泌尿科王建勝主治醫師指出,其實適度的自慰,不僅能解決慾望,更能夠調劑身心。同時分享打手槍的好處:1、維持精子健康:規律清槍除了能夠幫助鍛鍊骨盆底肌肉,減緩勃起功能障礙、尿失禁外,定期排空舊精子,更能維持精蟲的活動力,保證子孫的品質。2、避免結石找上門:攝護腺會分泌前列腺液、蛋白質和礦物質,若精液沒有定期排出,長期沉積就容易形成結石,定期行房或自慰,射精時可以把這些物質一併排出,對預防結石可能有幫助。3、減輕焦慮上身:不過度的自慰,能夠透過釋放多巴胺及催產素,來舒緩身心靈,幫助心情愉悅之餘,也因為放鬆緣故,減輕焦慮感。4、改善睡眠品質:和減輕焦慮感相關,自慰所釋放的荷爾蒙能夠改善睡眠品質、減少失眠,若是睡前「清理」一發,一覺好眠的機率可說是大大提升。延伸閱讀:.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的自慰.愛情消失了?醫激推12招不易分手秘訣,提醒男生愛愛完「必做1事」別只想睡.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30公分女生更容易高潮?專家解惑:小弟弟至少須達「X公分」
-
2024-07-11 養生.聰明飲食
減肥總是越減越肥?營養師傳授9招佛系減脂祕訣,三餐正常吃也能養成易瘦體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許多人會偶爾吃大餐犒賞自己、紓壓,並在吃大餐時說服自己減重永遠是明天的事...。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提醒,這是「打咩」的行為,其實減重也可以改變生活上的習慣!讓你佛系瘦、慢慢瘦~營養師傳授9招佛系減脂祕訣 1.喝湯把油撈掉無論是喝湯或是吃火鍋,湯經過肉片、火鍋料的烹煮後的表面會有許多浮油,可以先將油撈掉減少一點油脂,以免將配料夾起時裹上表面的浮油。2.飯後多走動飯後散步不僅能降低血糖濃度,還能穩定血糖,有效緩解脹氣狀況、讓身體釋放內啡肽,達到舒緩情緒,減緩失眠症狀的效果。3.吃肉去皮吃肉之前可以先去皮,可減少約25~30%的熱量,可有效減少過多的飽和脂肪膽固醇。4.不吃肥肉可優先選擇瘦肉,或是把肥肉挑掉,除了減少脂肪攝取,也能避免心血管疾病。5.不吃甜食大多數的甜點都含有大量的糖、油、澱粉,吃完不僅血糖爆表 滿滿的糖也是變胖的地雷之一。6.吃飯放慢速度如果你吃東西的速度很快,突然進食大量的澱粉,易造成血糖上升,導致脂肪囤積!可以細嚼慢嚥,減緩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可以增加飽足感,避免暴飲暴食。7.充足水分多喝水有易身體健康!要多喝水已經是營養師的老生常談了,但還是會有很多人忽略,足夠的飲水量不僅能增加飽足感,還能維持正常代謝,幫助瘦身更有成效。8.只吃七分飽現代人大多數都運動量過少,若三餐都吃很飽,其實很容易進食過多。建議可以吃到不餓、七分飽就好,以免吃過量導致脂肪囤積。9.選擇原型食材加工食品在加工過程會添加大量油脂、調味,建議優先選擇原型食物,保留較多營養,熱量也比較低!減脂瘦身是一輩子的事!看完以上營養師傳授的9招佛系減脂祕訣,平日裡維持好習慣就能養成易瘦體質!正所謂「慢慢來比較快」,不著急、持之以恆才是關鍵,才能擁有健康的體態。營養師也提醒想瘦身減肥的帥哥美女們,千萬別為了快速瘦身而節食不吃飯,這樣瘦下來不僅容易復胖,也容易導致體脂肪一次比一次更高,反而會比節食前更胖!延伸閱讀:.減重別怕吃澱粉!營養師推10種抗性澱粉 減脂剷肉 壽司飯、義大利麵上榜.8款減肥茶幫你越喝越瘦!解渴還能減重,想要美容養顏就選「這一款」.減肥吃「這些澱粉」都有助燃脂!盤點5類助燃脂澱粉,玉米、地瓜都上榜
-
2024-07-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為何不同醫師會開立不同藥?教授曝你可能不知道的「味素藥」
我在2024-6-16發表顱電刺激之用於治療失眠、 憂鬱、及焦慮,讀者Uta在2024-6-20留言:感謝教授,我也曾被建議施作,但因自費不便宜,加上網路查到評價兩極,我再詢問另外兩位身心科醫生意見後,這兩位醫生都認為這治療對我的症狀沒有幫助。尋求第二、第三意見真的很重要呀!我在2020-1-16發表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讀者Uta在2024-6-20留言:這兩個月因為椎間盤突出造成臀腿麻痛,A醫院的骨科開了Me cobalamin 500mcg/cap給我一天吃2次。看藥袋的治療用途是寫維他命B12補充;末梢神經障礙。同時也吃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因為長期看林教授的書和網站,對補充B12滿滿疑問,好奇真的有效嗎?(A醫院的兩個醫生都要開B12給我吃)吃了兩個禮拜痛麻照舊。後來因故於B醫院開刀切除椎間盤突出的部分,開刀前一天住院,因為護理師拿給我的藥沒有這顆,我問護理師,護理師說這個不用吃,要吃也不是現在吃。現在也拆線了,醫生也沒有開B12,只有肌肉鬆弛劑和止痛藥。感覺不同醫生對於要不要補充B12有不同看法。在臉書椎間盤突出病友的社團內,網友大多都在分享吃合力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或是A醫院開的藥。讓我很疑惑這是真的有效還是智商稅?不知道林教授能不能為我解惑?(補充:A醫院沒有抽血檢查驗我有沒有缺B12)不同的醫師會有不同的意見,開不同的藥(具療效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醫生給病患開不具療效的保健品,例如維他命,就通常是因為(1)有利可圖,(2)錯誤認知,或(3)顯示盡心(安撫或滿足病患)。腎臟科醫師邱文淵和我素昧平生,但三不五時就會來函跟我討論。我也有邀請他做我2020年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的推薦人。他在2021-6-28寄來一個主題是「味素藥」的電郵。我把它拷貝如下:林教授:關於Vit D的缺乏和補充在很多疾病和新冠肺炎,這些論點都是各説各話,相信的人相信,不相信的人存疑。我們稱這種藥叫"味素藥",食之無益,不吃也無害。從以前敗血症使用類固醇、手術預防性抗生素、預防性使用胃藥避免腸胃道出血、保肝片、止血藥等,我們都知道這些治療不一定對病患有好處,但是在臨床上我們還是會使用。因為如果病情,有任何變化,我們的解釋就是我們盡力了。早年吹捧的Vit C 、E、葉酸和鋅,現在都很少人再提了。Vit D 現在在浪頭上,只要抓到一點邊就可以取得贊助、發文章,何樂不為!我個人認為,「味素藥」之所以會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主要還是因為民眾有這樣的需要,請看我發表的:紀錄片《維生素的異想與真實世界》,公視邀請點評保健品危害,民眾自討的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紅麴歷險記+天底下根本就不應存在保健食品讀者Uta留言裡說的「網友大多都在分享吃合力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就更是明擺在眼前,民眾需求「味素藥」的最佳見證。不過,我還是要再次提醒,請看我在10天前發表的綜合維他命→死亡風險增4%←39萬人,20多年數據。原文:味素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8 焦點.健康知識+
突然想吃4種食物?醫師提醒嘴饞背後潛藏的健康訊息
吃完正餐就想來點甜食做個完美的收尾?或每到深夜就想吃些重口味的食物?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突然想吃某些食物的經驗,不過你知道嗎?突然對特定食物念念不忘時,很可能不是貪吃,而是背後藏有身體發出的求助訊號;近日,肥胖專科許書華醫師在fb粉絲專頁《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發文表示,如果突然想來點以下四類食物,往往暗示身體缺乏某些特定的營養素。 許醫師進一步解釋道,嘴饞的類型與缺乏的營養素有關,例如: 突然想吃甜食 可能表示身體缺乏鉻或能量。由於身體能量不足時會渴望補充糖分,而缺乏鉻則可能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弱糖的耐受性,造成糖癮。建議補充蘋果、花椰菜或黑豆等食物。 突然想吃肉食 可能表示身體缺乏鐵或胺基酸。當體內缺乏胺基酸或鐵質不足時,常會感覺到疲倦,尤其在女性生理期間會更為常見。建議補充紅肉、菠菜或豬/鴨血等食物。 突然想吃炸物 可能表示身體缺乏水分或電解質,有可能是因為輕微脫水或電解質失衡導致。如果口味偏好愈來愈油膩,也要留意最近是否承受了過大的壓力。建議補充柳橙、木耳或橄欖等食物。 突然想喝汽水或咖啡 可能是身體缺乏鈣的跡象。體內缺乏鈣會讓大腦以為需要咖啡因來提神,但過量的咖啡因會導致骨骼中的鈣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建議可以補充起司、牛奶或小魚乾等富含鈣的食物。 許醫師特別強調,嘴饞行為往往與情緒或壓力密切相關,建議在留意飲食的同時,也要重視情緒的健康,如有必要,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如何養出Q彈水嫩肌? 5大營養素不可少!更要注意「紅燈食物」失眠、睡不好怎麼辦?可從飲食下手! 營養師指出5種食物有助改善睡眠【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236】
-
2024-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
「他在家走不穩會跌倒,一定是都沒有好好吃藥!」神經內科的診間中,王太太指著一旁的患有中期巴金森病的王先生,氣急敗壞說著先生不但肢體動作變差,還每天宅在家悶悶不樂,邊說還邊拍打著先生的背。事實上,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分享,這類容易跌倒或心情低落的現象,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病程進入中期後帶來的影響。需要透過病人與家屬詳細敘述狀況,配合醫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共同討論出改善不適的解方,應對退化的挑戰。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一|不只動作障礙症狀 藥效減退影響更劇烈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巫錫霖表示,巴金森病共分為五期,第一、二期(初期)最主要以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動作障礙表現,進入第三期(中期)後病人若病況控制不佳,空間感會逐漸變差,起步、轉彎、路較窄時,都可能行動不穩導致跌倒。需要透過各種運動、訓練步伐節奏或藉由調整藥物, 改善平衡感,增加穩定度,進而減少跌倒次數。「中期階段最大的困擾不一定在動作不順,有些是藥效開始減退。」巫錫霖分享,中期病人的藥物吸收率也容易下降,可能出現藥效時間變短、藥效延遲、或甚至藥物無效(Dose Failure)的狀況;還可能因為藥效波動,出現動作方面的併發症,如不自主地的異動症,或藥效減退時,病人會出現身體突然凍僵在原地、失去活動能力的斷電現象。若在獨自在外行動,不僅容易受到側目,安全上更是危險。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二|副作用嚴重不須忍耐 調整治療就能改善除了動作受限以及藥效減退等困境,也有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紀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巫錫霖表示,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減少高劑量藥物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手術。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三|非動作障礙加重易輕忽 鼓勵代替責備助發現巫錫霖說,中期病人要另外留意非動作障礙症狀變嚴重,可能導致病程加速惡化的狀況,如情緒低落、便秘、失眠、惡夢、幻覺等,若認知功能下降還可能合併失智症。他建議可以透過寫日記,記下每日的症狀,並主動提出與醫師溝通,改善不適症狀。像是病人已合併失智症,就會減少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若便秘嚴重,可能影響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則會開立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一人生病總會牽動整個家庭的心緒,巫錫霖分享,部分家屬會苛責病人不按時服藥、運動,導致疾病惡化,但他建議以鼓勵代替責罵,引導病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從醫30餘年,巫錫霖在診間常使用一口親切、幽默的台語與病人溝通,密切的醫病關係對疾病複雜度高的巴金森病中期病人非常關鍵,更有機會透過治療用藥將身體功能保留在病程早期的症狀表現,維持與同齡人無異的生活品質。專家小提醒|每月8號手指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避免落入中晚期挑戰巫錫霖呼籲,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可定期「動動手指」自我檢測巴金森病是否找上門,透過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食指與拇指輕碰25下,再換左手手指輕碰25下。如果有速度不同、停頓、打不開、動作變慢、開合大小改變的情形,請儘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影片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7-06 退休力.社會連結
改善「成為照顧者就是一種犧牲」情況!男性照顧者新型態,自信暖男懂得善用長照資源
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在第一線服務中,對於男性照顧者的增加非常有感,這五、六年來,詢問或是申請照顧資源而留下聯繫資料的,有愈來愈多是男性照顧者。他認為,男性照顧者增加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可能是,這些男性比傳統的照顧者更有自信,也更願意承認「我是男性照顧者」。男性照顧者新型態,自信暖男懂得善用長照資源過去鄉村也有男性照顧者,他們多半是沒有遠走他鄉發展的兒子,擔負照顧老父母的責任,鄰里間常會形容,「這孩子較憨慢(無才能),但是跟老爸老媽比較親,緣分比較深。」但這幾年,林金立遇到的新進男性照顧者,樣貌和傳統的有些不同。他們年約五、六十歲,學歷與知識水平不低,對資訊的接收程度也很高,會第一時間知道政府在長照推出的新福利與措施,社交能力也不錯。他們很大比率認為,照顧父母是孝道、是自己的責任,太太不願意照顧,他也不可能要已婚的姊妹回家照顧,就很自然接下照顧責任。林金立有不少男性朋友,採都會、家鄉二地居的模式,運用長照資源照顧父母,平日在南部照顧,假日回到北部家裡與妻小相聚。這些男性都很會善用長照資源,讓照顧更省力。新款男性照顧者也比傳統照顧者更願意轉化照顧知識,告訴別人可以怎麼做,以發揮正向影響力。林金立舉例社區內的江先生為例。江先生是水電師傅,前幾年幾乎停掉工作照顧中風的媽媽,媽媽離世那年,江太太車禍導致無法自主行動,他接著擔起照顧太太的任務。後來太太好了,他卻不好了,他發現自己晚上失眠睡不著,出現身心狀況,情況愈來愈糟,只好去看醫生,經過一段時間服藥治療後痊癒。後來江先生成為親友間的「照顧達人」,常分享自身經驗告訴別人怎麼做,熱心引薦長照資源給親友。每個家庭的照顧故事裡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男性又格外會「隱惡揚善」,獨自面對照顧裡的孤單與困境,林金立提醒,即便是看起來自信、游刃有餘的男性照顧者,需要時也要記得求助。照顧公共化…國家資源挹注 推動長照安排假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指出,要改善「成為照顧者就是一種犧牲」的情況,最根本的方式是,照顧責任的公共化,透過政策,讓國家的角色進來,減輕照顧者負擔,而且這種國家資源的介入絕對不只是發錢,而是更多長照資源的布建。在整體環境上,如果住宅、交通的無障礙設施可以做得更好,讓老人家能夠生活自理、可以安全的出門移動,即便有點動作緩慢或是行動不便也能出門採買、看展、旅行,不擔心跌倒,不需要完全依賴照顧者,社會就不太需要這麼多照顧者。這幾年,婦女新知、家總及多個民間團體共同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的修法,覃玉蓉說明,職場上的中年勞工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得擔負兒女及父母的照顧責任,在缺工的趨勢下,若要支持勞工能承擔長期照顧責任,又保有工作,就要有不同的思維,把勞工也同時視為照顧者,透過「長期照顧安排假」的制度設計,當家中長輩需要照顧時不需要離職,可以有時間盤點照顧資源、安排照顧計畫。民間團體提出的版本是,前三十天連續且完整的有薪假,讓照顧者集中心力做好照顧安排,以及後續一百五十天無薪的彈性運用假。延伸閱讀/為什麼別人不用照顧?60歲艾先生照顧失智母多年,大哥身障、二哥在美國,身為老么卻只能自己顧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對偏鄉醫療的想法
【編者按】:本週只有兩篇文章,主題是「偏鄉醫療」,因有感於兩個月前三位醫師分享他們對這方面的奉獻而做出回應。一位本身已經全職在台東照顧病人十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稱讚這三位來往奔波於都市大醫院與偏鄉小醫院的「候鳥醫師」,並分享一位生前來往奔波於美加與台東的宣教士安芳蓮醫師 (Dr. Florence On) 的感人故事。→想看本文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二十幾年前見證一個新成立醫學院的醫學生對偏鄉醫療所表現的愛心,並分享自己對公費醫學生教育與偏鄉醫療的看法。在我的行醫生涯裡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在台灣為「偏鄉醫療」做過什麼貢獻。我記得回國的最初三年(1998-2001)我在慈濟醫學院服務,當時我們曾經帶領一些醫學系學生隨著慈濟人醫會的醫師們到尖石鄉做「醫療服務」。因為當時慈濟醫學系還沒有畢業生,最高年級是五年級學生,我們隨團參加活動的有一年級到五年級醫學生,我沿路一直在思考我能夠在這趟到偏鄉的機會,讓這些還沒有真正照顧過病人的醫學生學到些什麼。記得當天我們到達尖石鄉時,許多民眾都還在教堂裡做禮拜,所以我們幾個人就到教堂裡參加他們的活動,而後我們才開始義診。我帶著幾位五年級學生看門診,想不到我看到的第一個病人就是剛剛在教堂裡唱聖歌時,紅光滿面歌聲宏亮的中年女性的原住民。但當她來看病時卻說了一大堆的症狀,嘴乾、舌燥、疲累、嗜睡、便祕,而一看她每天服用好幾種藥,都是抗憂鬱、焦慮、失眠的藥,但身體診察卻看不出有什麼器官有問題。我費了很多時間,對她解釋她目前所提到的許多症狀很可能都是他所服用的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我認為她其實還蠻健康的,不需要吃這些藥。她說,她過去看過的定期來這裡看診的內科醫師也都認為她沒有病,過去抽血也檢查不出有什麼器官出問題。於是我勸她把這些她不需要吃的藥停掉,也許她剛剛所告訴我的症狀就會慢慢消失。但這種藥不能一下子都停掉,所以我就由哪一種藥先慢慢減少,而後再減少第二種,而後再減少第三種。與我一起參加「義診」的五年級醫學生也幫忙我把這些減藥的方式寫得一清二楚給她做參考。想不到她最後問我的話竟然是:「那你今天要給我開什麼藥?」言下之意,我看了半天竟然沒有幫她看出是什麼病,要吃什麼藥。我一時為之氣結,而這位五年級學生也很感慨地説,我們要如何改變病人的就醫態度實在是太困難了。接著我帶著幾位低年級醫學生去做家庭訪視,我們去看了一位摩托車車禍造成脊髓受傷而雙腿癱瘓的年輕男性病人。他告訴我們他如何與傷殘奮鬥的故事以及心內對家人感到的歉疚令人同情。他對我們勸他所做的復健工作,也以非常正向的態度接受自己的傷殘,讓我們深受感動。在回程的車上幾位低年級的醫學生都十分興奮地說我們這種醫療服務很有意義,想不到幾位五年級的學長竟然冒出一句話:「老師我們這種稱之為『醫療服務』的訪視,對這種在偏鄉的病人,我們一群人一年來看他們一、兩次,真的有幫忙嗎?與其說是『服務』,我倒認為這是『擾民』!」我覺得這幾位學長姐的話不無道理,看著一群學弟妹的失望眼神,我也一時不知如何以對。我告訴這些學生,只要看到這些鄉民對這些醫師群的熱烈歡迎,我深信慈濟人醫會行之有年的醫療服務絕不是我們今天要求讓醫學生隨隊參加的「一年一度」。但我希望這些高年級的同學可以認真地想想,真的要幫忙「偏鄉醫療」,我們醫學生可以怎麼做。想不到幾個月之後,有三位當天參加尖石鄉醫療服務的醫學系五年級學生前來與我分享他們想幫忙偏鄉的計畫。他們說他們想要「認養」一個村,事實上他們已經選好了離花蓮市不是太遠的「水璉鄉」。這地方的人民大多數為原住民,他們沒有醫院或診所,都是等到生了大病,才往花蓮送。他們說,如果我們醫學生能與這裡的村民商量,週末讓我們高年級已經接受臨床訓練的四、五年級的學長週末來對社區老年人做一些身體診察的工作,量血壓、脈搏、聽診,發現有問題的可以幫忙他們安排到花蓮市慈濟醫院看門診,而低年級的學弟妹可以幫忙當地學童補習功課,以及陪伴村里的的獨居老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就這樣子他們成立了一個「社區健康服務隊」簡稱之「社健隊」(笑稱之「射箭隊」)。記得當時任教於慈濟醫學院公共衛生的內人就做了這社團的指導老師,而我們有時也在週末到水璉鄉看他們。透過學生們的愛心與熱情,我們才領悟到偏鄉的問題,不是只有生病給藥而已,更重要的是真心關懷各年齡層的全方位照顧,我們從醫學生學到了只要你有心,關心偏鄉並不是只局限於醫藥,各個年齡層的生活教育都很重要,培養社區正確的衛生習慣、了解醫學常識以及早期診斷治療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回國後有機會在教育部醫教會服務了十年,參與多項醫學教育政策與執行,但卻因為公費醫學生的問題最主要都是衛福部醫事司掌管,醫教會都無從介入。記得我曾經在一次衛福部(當時還稱之「衛生署」)與教育部對公費生的偏鄉醫療服務辦法的會議裡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將公費醫學生的教育有個全國性的整合,不管在哪個醫學院就讀,這些公費醫學生每年暑假期間都能有一段時間在不同的山明水秀的山地偏鄉舉辦共識營,邀請一些可敬的長年貢獻於偏鄉的「醫療奉獻獎得主」來與學員分享他們所做的工作與他們對偏鄉醫療的看法,並且他們也可以邀請開會地點的當地偏鄉居民與醫學生分享他們的文化以及他們對醫療的需要與看法。我相信偏鄉醫療需要進一步瞭解居民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樣的幫忙,他們對於西方醫療、中藥或他們祖傳秘方的看法。同時這種讓全國各校公費醫學生的定期聚會,讓他們有機會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鼓勵切磋,培育愛心,也會促進各校公費生的醫學教育更加融會貫通,幫忙全面提升偏鄉醫療的品質。記得我當時談這些想法時,還收到讓我感到鼓勵的回應,然而我卻始終沒有看到這建議的落實。非常高興最近三位有心人在「醫病平台」分享他們對「偏鄉醫療」所做的努力,以及邀請到在台東服務多年的劉漢鼎醫師的好文章。劉醫師文中所提到的「安芳蓮醫師」,更使我追憶過去透過同事方麗華藥師的介紹,直接從安醫師所得到的諸多人生啟示,使我熱淚盈眶、不能自已。延伸閱讀:2024/7/1 守護偏鄉醫療的候鳥醫師2024/4/27 我的偏鄉醫療嘗試2024/4/25 守護洄瀾山海間青少年的醫師2024/4/23 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
-
2024-07-01 養生.營養食譜
熱到沒胃口?酌量食用苦味與酸味食物!中醫教做1茶飲,生津止渴助消化
夏至時節過後,開始進入中醫所謂的「三伏天」,指的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中醫認為此時陽氣極盛,為最適合調理身體的好時機,中醫師教民眾夏至養生4要點,並推薦1茶飲生津止渴助消化。高雄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陳俐彣表示,中醫療法三伏貼是選擇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在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身上敷貼辛溫、逐痰、疏通經絡的中藥,排除體內的濕氣寒邪,並且治療痼疾,能夠改善易於秋冬發作的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呼吸道疾病,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陳俐彣指出,冬病夏治,敷貼三伏貼的最佳季節。此外,她提醒,如果民眾平時有手腳易冰冷、體質虛寒者、經痛及月經不調、消化不良、慢性腹瀉等相關問題,亦可透過伏貼療法來調理。神門穴幫助改善煩躁失眠夏至氣候炎熱,容易心煩躁擾,口乾舌燥,容易嘴破且食慾不振。陳俐彣說明,穴道保養可以按壓經絡循行之心經神門穴,有助於清心瀉火,寧心安神,改善煩躁失眠等問題。神門穴位於手腕處,掌心朝向自己時,在小指向下延伸、手腕關節的橫紋,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每次按壓3~5秒、左右手交替按壓各循環10次,也有助改善心火旺造成的失眠。酌量食用苦味與酸味食物陳俐彣強調,夏至時天氣炎熱,出汗增多,此時人體的陽氣會趨於身體表面,體內尤其是消化系統反而較弱,臨床上腹瀉、嘔吐、胃痛、積滯等各種消化系統問題明顯增加,更應避免因天氣炎熱而進食過量生冷,烤炸辛辣等難消化飲食,增加脾胃負擔,飲食應以清淡、七分飽為宜,亦可適當食用各種瓜類及蔬菜。她指出,夏至的養生原則為滋陰降火、袪濕除煩,在飲食上也建議以下幾項原則:清淡飲食:助消化,高纖蔬果為優。苦味食物:可以清暑氣,夏天容易火氣旺盛,苦入心、補心氣,酌量食用苦瓜、蓮子心等能清熱瀉火,調整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煩躁。酸味食物:有健胃消食之效,飯後食用烏梅、山楂、檸檬等飲品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制肝火、滋補肝陰是不錯的選擇。烏梅、洛神花生津止渴陳俐彣表示,《本草綱目》記載「烏梅,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加上烏梅口感溫和、微酸澀,可以斂肺生津止咳、改善慢性腹瀉;而洛神花性涼、味甘酸,功效能清熱解毒、涼血消暑、養顏美容、生津止渴助消化。【食譜】洛神仙楂烏梅湯食材:洛神花3.6公克,仙楂3.6公克,烏梅24公克,甘草2.4公克,冰糖約100公克做法:清水洗淨後,放進容器中,加2,000毫升溫水以大火煮滾再轉小火慢熬至少1小時,關火後可酌加數片陳皮來提味將材料撈起後,烏梅湯放進冷水中,靜置待涼即可飲用【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935.html】
-
2024-06-3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掛上捕夢網 求得一夜好眠
我們學科學的人,基本上是相信數字的,而且也知道通常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偏向保守,因此看到衛福部的資料說台灣有441萬人正在服用安眠藥,也就是五個人就有一個人為失眠所苦,這麼高的數字不免讓人驚恐;尤其還指出台灣有80%的中年人有睡眠障礙,台灣人一年吃掉十億顆的安眠藥……看來獲得一夜好眠似乎是愈來愈珍貴的禮物了。從櫃子找出「捕夢網」,這是很久以前到美國五大湖區旅行時,在禮品店買的。它是以細樹枝編成的小網子,印地安人在入睡前會懸掛在窗前,用來捕捉惡夢。傳說噩夢是由妖魔所引起,而妖魔會被網子上美麗的裝飾吸引,然後被纏繞在網絲上,不會打擾熟睡的人。當清晨太陽升起時,陽光會融化網上的惡夢,流入泥土中。若是枕頭邊沒有捕夢網沒關係,也有研究建議,在床頭櫃擺個盆栽可以幫助睡眠,比如常春藤能去除空氣中的黴菌;而蘆薈是淨化空氣最有效率的植物,能吸收並分解許多空汙成分,如清潔劑和塑膠製品裡的苯,以及各種塗料裡的甲醛。而且植物能增加空氣中濕度,讓呼吸道有問題的人睡得更安穩。雖然從小就聽聞的都市傳說告訴我們,睡不著就數羊,但研究證實,不僅沒用反而會讓人入睡時間平均慢10分鐘。睡前想什麼可以幫助入睡?研究證實,想些可以讓我們平靜、放輕鬆或愉快的畫面,比如大自然的風景或度假的場景,用這些美好的想像來取代腦海中那些令我們煩憂的負面念頭。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降低,可以讓我們快速入眠且有較深且高品質的睡眠。所以睡前一到二小時沖個熱水澡(不能泡太久)或泡泡腳都有效,因為體表短暫的升溫會促進四肢的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散熱而降低核心體溫(泡太久的澡,若是整個身體都熱起來,包括核心體溫也跟著升高,反而適得其反)。同樣的,讓體表溫暖暫時騙過身體多排熱來降低核心體溫的方法,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過一篇文章指出,將雙腳弄暖,保證可以讓難以入睡的人更容易入眠,因為雙腳雙手及頸部的皮膚,是身體增加動脈血流來調整體溫最有效率的部分。至於房間的溫度大約在24度左右最理想,太熱會影響睡眠品質。也因為運動會增加核心體溫與基礎代謝率,因此睡前二個小時就不要再做劇烈運動,但是臨睡前可以做些和緩的伸展運動,或者靜坐深呼吸,讓身心都慢慢平靜下來。睡前兩小時也最好不要再吃東西,以免胃酸分泌而且增加腸胃負擔,甚至半夜引起胃食道逆流就糟了。也有人習慣睡前喝酒,認為比較容易入睡,雖說喝酒可以令人快速入睡,但卻會睡得不安穩,睡眠品質會變得比較差,因此睡前也盡量不要喝酒。睡覺時開燈或電視,會導致肥胖的危險。有研究追蹤4萬多位30歲到70歲的女性長達5年,睡覺時會開燈的人,體重平均增加5公斤以上。研究人員推測,非自然光會干擾身體的晝夜節律時鐘,影響了身體的荷爾蒙平衡。幾乎所有研究都證實,如果不想罹患或加重各種健康問題,我們每個晚上需要七到八小時高品質的睡眠,而且致死率最高的十多種疾病中,有過半數是與睡眠不足直接相關。所以一定要創造出好的環境條件,讓自己能夠睡個好覺。
-
2024-06-28 醫聲.Podcast
🎧|咖啡這樣喝不僅養身還能促進好菌,這「5種人」要小心不能亂喝
現代人咖啡成癮已不是新鮮事,截至2023年為止,台灣一年賣約28.5億杯咖啡,驚人的黑金經濟,顯見大眾的熱愛。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醒,早上十點和下午三點,是飲用咖啡最佳時段,每天至多喝三杯;尤其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化療期間也可飲用,不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適量飲用咖啡益處多,「黑金」還能降低罹癌風險張金堅指出,近十年來研究顯示,咖啡的益處多於壞處,飲用適量的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尤其許多癌症患者,擔心罹癌後是否不能飲用咖啡?他表示,乳癌患者治療後可以適量喝咖啡,特別是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人,不會增加復發的風險;尤其咖啡對大腸癌、肝癌等癌症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化療期間也可適度飲用咖啡。「過去我從不喝咖啡,學生時代喝過一次,不僅胸悶還肚痛,後來只喝茶和白開水。沒想到退休後,因經常搭高鐵,在高鐵上聞到那股咖啡的濃醇香,喝下竟感覺神清氣爽,就這樣一試成主顧。」張金堅豪爽地說道,強調自己退而不休,生活依舊十分忙碌。自從愛上咖啡後,他不僅品嚐咖啡,還深入研究咖啡的成分和其對健康的影響,發現咖啡中有超過一千種成分,其中咖啡因僅佔1.5%,更含有綠原酸、咖啡酸和奎寧酸等酚酸類成分,是人類攝取抗氧化物的最大來源;抗氧化物還能中和自由基,減少其對細胞的損害,有助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而咖啡中的多酚和益生原,能促進腸道好菌的生長,對乳酸桿菌的生長效果更好。這「五類人」要小心飲用咖啡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喝咖啡,張金堅也提醒,有以下症狀或疾病的患者,應慎重飲用咖啡:1.心血管疾病患者: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導致心悸或血壓升高。2.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患者: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加重症狀。3.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咖啡會增加腸道蠕動,可能加重症狀。4.失眠症患者:咖啡因會干擾睡眠,應避免在下午或晚上飲用咖啡。5.孕婦和12歲以下兒童:孕婦應控制咖啡攝取量;兒童因生長發育尚未完全,不建議飲用咖啡。而大家最擔心的「咖啡因」是否會攝取過量?張金堅建議,每天喝兩至三杯咖啡最適宜,攝取量不要超過400毫克,這樣既能享受咖啡提神效果,又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尤其可以儘量在早上十點及下午三點時飲用咖啡;適量的咖啡能夠提振精神,但要避免在晚上或臨睡前喝咖啡,容易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導致失眠。他也提醒,咖啡雖然有很多健康益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適量且適時飲用才是關鍵。張金堅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經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學歷: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Y.(U.S.A.)腫瘤免疫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4-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腦盲no、腦明yes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想看本文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眼看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同事,各個嘻嘻哈哈,好像人生就這麼的灑脫。不過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每兩年一次的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精神健壯度調查,卻仍然發現有20~30%左右的人,忍受著種種的精神困擾:不是常常覺得身心不舒服(焦慮、憂鬱、失眠等),就是心理不安全、或者自我的人生失去了意義,也有感到家庭無溫暖的。更有25%的人正處在孤寂的生活中。這正是我常常擔心的,在看似歡樂的生活場景中,我們台灣社會精神生活的冰山現象。懂得自我關心的朋友,就會鼓起勇氣或者會知道自己要找精神科專業醫師來做諮詢、診斷或治療。在精神科門診,常見的案例,不論男女老少,忍受種種精神(生活困境相關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睡眠、胃口、體力等生命的動力)的困擾,都會在俗事煩心的磨難中失去生命的意義。例如一位退休的先生,長期為兒女的婚姻不順整天困擾,又得協助忙於工作兒女照顧孫子,與太太不時意見不合而易惱怒。退休生活的期待完成落空,不只失眠,也得常跑醫院做種種身體不舒服的檢查,失去人生意義。另有正準備把一生苦心經營的事業交接專業經理人,但是時間多了和太太相處卻出了種種的困擾,不知道怎麼欣賞那美麗的風景,感到挫折,且夫婦感情發生困擾,失去人生意義。也有整天忙於事業的經理人,困擾於被老闆無止盡地年年增加業務量、年年增加推銷的客戶數而身心俱疲,家庭兒女之情、夫妻之樂,離他那麼遠,人生何用。另有,大學生、高中生因為精神不集中、總是睡眠不夠,課業表現不如預期,父母不諒解,再加上男女朋友的困擾,而造成人生意義貧乏,生不如死的精神狀態。在此人生場景,若生活周遭又沒有人能夠予以關心與鼓勵,就會落入孤軍奮戰的人生孤寂狀態,在每天的人生苦戰中,發生精神負性發展的惡性循環。最後,就可能促發精神疾病的發生,也可能在不定時的、不定地點的生活環境中,偶爾就有我們政府用心經營的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出來,發現一些讓我們心痛的、干擾社會安寧的事件,而呈現了我們社會不可預期的冰山效應,這真是值得重視的社會議題。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亦即「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失去應對人生挑戰的充沛腦力」。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精神困擾,都能對人生的不如意,妥善的處理,因而人生照樣可以是日日為好日,擁有平常幸福的人生。然而,上述那退休病人,失眠、忙於應付兒女婚姻難題和孫子照顧、與太太緊張易怒的個案。他生性性急、做事講究效率,他並不自覺有此個性特質,當然就不能認識那是他「頭腦的反應特性」。他持續急急、勞碌地煩惱兒女婚姻爭議,不知這煩惱正是「製造腦的負荷與壓力反應」,產生過高的焦慮情緒、失去那份有效思考、判斷所需的安定與沈著,腦能力已經無法「寧靜致遠」的思考,也無法盤算有效行動。處在不安、焦慮狀態,那是一種病理性(非常態)的「腦功能的精神狀態」,是腦生理上的一個高度警覺, 病人也不自知、不能察覺那個過度高張的「腦警覺」(arousal)狀態 。這種狀態是一種全身總動員的狀況,是腦功能所造成的一種病理性的精神功能狀態:在身體上,會同時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的障礙,因而為連帶發生種種身體的不舒服,例如失眠、呼吸的緊迫感、心跳快、胸悶、腸胃不適、身體冷熱不舒。處在高度警覺狀況的他,會進一步對身體的不舒服感到焦慮不安,因此生活上的困擾就形成「身體不舒服與心理擔心」的惡性循環,這正是日常生活中,每日精神發展的負性循環的開端。此外,這種高度警覺狀態的腦—精神功能狀況,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裡面,包括身體的不舒服,兒女的婚姻問題,孫子的照顧問題。也就是病人把所有的「精神能量」集中在這些焦點問題上。這種精神能量的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會促使腦結構的變化,建立一個生生不息的煩惱、擔心、焦慮的神經迴路,這相當於生活上為佛家所說的執念太強,也是基督教義中,無法把生命交給上帝、走上帝的路的情況。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相應地限縮他原來優良、有彈性的腦—精神功能水準,使他失去了原來變通的腦力、失去了靱性、耐性與幽默感。他易怒、對事事看不順眼,夫妻之間的關係產生緊張的氣氛,對兒女也顯得不耐煩。在社交上也不想出去了,他沒辦法尋求他人的參考意見,生活型態與生活感受越形孤寂,值得重視的是,在精神上感受孤寂生活的時候,腦功能就越來越惡化,越來越充滿負面情緒,越來越失去有效理性思考的能力。人生就觸發了一切很寥然的感受,終至,產生要結束生命的念頭。總之,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當事者盲目於腦在人生面對種種不如意事情的角色與功能。他不知道什麼是「腦」,不知道腦的功能就是處理人生大小事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生命驅動力」的精神功能。因此,他不能善加利用精神功能在日常不如意事情的處理上,他除了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也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因而腦力一直耗損,精神能量一直減低,頭腦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所需要應用的神經生理訊息,越來越偏差,失去應對人生大小事所需要的充沛腦力。 在腦力不充沛的情況下,他的人際關係,他應對生活環境的種種事情的能力,就每況愈下,形成孤寂狀態,孤軍奮戰,在生活失序與失能的情況下,就會折損人生的意義,而致一病不起。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人生平安、幸福和意義衍生於「腦明」,亦即「懂得腦力的功能、日常生活就要保養頭腦、天天腦力充沛,能有效應對、跨越人生的種種挑戰,走出光明亮麗的人生新方向。」下面是一個常見的、追求「腦明」的案例。一位年近70的長者,陪著大病初癒的太太來門診做常規追蹤診療。在太太完成看診,離開診間以後,他近似羞怯的訴說:「我不只不好入眠,每天還得和那內在火山快噴發的情緒搏鬥!」聽了,真令人動容。他確實能以開放的態度來審視自己當下腦力不足的生活狀況。他敞開心,在腦力不足的邊緣狀態,敍說人生的驕傲與無奈,他找醫師傾訴,他不孤寂。身體健壯的他,從企業主管退休後和太太平安過日子,兒女均有優異成就,且均在國外成家立業,言談間頗能展現他人生成就之氣勢。近一年來,太太時常抱怨身體不舒,不只緊湊地到醫院做各種身體健康的檢查,也常抱怨睡覺睡不好,而且變得不好相處,一直訴苦她的人生沒有意義。太太在身體檢查顯示沒有什麼身體相關的疾病,在內科醫師的建議下,他就陪同太太來精神科門診就診,醫治她的憂鬱症。他因此很清楚腦功能的障礙,會引發憂鬱症,而且是需要藥物的治療,他更知道引發憂鬱的腦功能障礙,會有種種不恰當的情緒感受、思考的偏差以及行為上的失能,更有身體上的種種不舒服。他豐富的腦科學與精神功能知識使他照顧有病的太太之後,有豐富的腦科學的生活常識。雖然太太憂鬱症治癒了,但是身為照顧太太的他,卻一直「不好入眠,每天動不動就要發怒」。內心有一股蠢蠢欲動的怨氣,怨嘆子女有成,卻不在身邊。怨三餐要自己下廚準備。看到台灣社會政治的吵鬧更覺生氣,社會應有的禮義廉恥,不見了,令他失望。他訴說這股源源不絕的內在怨氣,明確展露他在腦力不足狀態下,精神功能的負面情緒和負面思考傾向。在敍說他這精神困擾的過程中,他能清楚他已失去腦力的水準(「腦明」的重要成分),在敘述的過程中一直想追尋保養頭腦的方法,不只期待助眠藥物治療,也希望能夠用什麼日常生活中自我療瘉的方法,找回原來情緒穩定的腦功能,能夠不亂發脾氣,期盼能夠有安定、安靜的情緒,重尋他應對三餐、應對那份對社會的擔心與不滿的負面精神能量。他在精神醫療過程中,除了有效應用助眠劑恢復常態而足夠的睡眠,也逐步回復他規律生活型態、使每日醒來感受精神飽滿,熟悉每天行程中操練「求定得靜」的腦—精神功能的身心放鬆方法,保存腦的實力,不再於日常生活中慌慌張張的濫用腦力,他也開始,不時與他人互動、岀外活動,不故步自封。除了關心太太的健康和一起出外活動以外,也能與親戚有所互動、偶爾聚會共餐,並且開始和過去好同事以line互相聊聊、敍說自己人生努力的場景,也多少關心老朋友的生活近況。他也豁達地看待,兒女的人生發展,有他們的人生道路,自己和太太要好好過日子才是真章。他逐日地恢復他的生理驅動力,吃得飽、睡得好、有好體力,找到精神上的那一股幽默和樂趣,享有美好的日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他對腦-精神功能的了解,為了避開他所處生活環境的挑戰,所可能產生的精神困擾的陷阱,實踐了保養頭腦、充沛腦力的步驟,建立一個累增精神健壯度的生活方式。他獲得了「腦明」的精神生活狀態。總之,這個案例的醫療過程,清楚地顯示「腦明」的功夫,這種「腦明」的功夫不限於使用人的年齡層,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必要學習的功夫。應對人生不如意事,並不只是出現在哪一個人身上,幾乎每一個人一輩子都有可能出現,所以也可以說這種「腦明」的功課,每一個人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學習、多加操練。這種「腦明」的功夫,讓瀕臨精神困擾的人,成功避開那精神困擾的陷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要去完成。有不少人就因此陷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腦的精神功能,不懂得保養頭腦,不懂得維持充沛的腦力,一直在濫用腦力,而不懂得善用腦力來處理人生的功課與挑戰。因此,無法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 這個臨床的個案,顯示我們在人生接受挑戰,而有輕度精神困擾的狀況下,如何能夠根據我們對頭腦的了解,了解腦力在現實中,應對人生大小事時的有限性,進而對腦-精神功能能明確的的掌握,能夠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即時充沛腦力,然後發揮我們頭腦銳利的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必要的時候,在精神科醫生的處方下,接受精神藥物治療。然後,用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充沛那已是虛弱邊緣的腦力,逐步使腦力維持在充沛狀態。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如何創造、如何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 知道如何培養「腦明」,就能夠有長足的「腦明」的腦—精神功能狀態。就有足夠充沛的腦力,就可以發展「轉一個方向看人生」的精神能量,跨越現實生活的挑戰,而進入一種新的人生方向,創造新的人生格局。所以說,要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必須要有「腦明」,而相反的,「腦盲」就會逐步引導一個人,走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2024/6/26 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責任編輯 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