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咳嗽
共找到
2258
筆 文章
-
-
2020-07-03 科別.感染科
夏天是日本腦炎、類流感高峰期 衛生單位籲落實手部衛生、維持社交距離
進入夏天,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雖已趨緩,但衛生單位發現類流感疫情有緩升的情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門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萬7350人,呼籲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應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措施,出入公共場所時,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或佩戴口罩,以降低疫情傳播的風險。南投衛生局指出,縣內新冠疫情控制得宜,但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5.4%,顯示就診占比及社區類流感疫情,均呈上升趨勢,因此提醒民眾平時應如同防制新冠疫情一般,落實手部衛生並做好咳嗽禮節,維持社交距離並戴口罩。加上每年夏季為日本腦炎疫情高峰期,衛生局提醒民眾國內今年雖無日本腦炎確定病例,但時序已進入流行季節,對家中有嬰幼兒者應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或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評估自費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如有出現發燒及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應盡量在家休息,同樣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前往公共場所;就醫時,請全程佩戴口罩,並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7-02 科別.泌尿腎臟
男子疝氣復發 「微創修補手術」隔天就出院
南投65歲林姓男子三年前左側疝氣手術,半年前發現左側下腹又鼓起一包,因為可以按壓推回,所以也不太在意。但最近出力活動下腹沉重,疼痛難耐,檢查後發現疝氣再復發,經醫師進行微創疝氣修補手術之後,隔天就可以出院回家後可正常活動,兩個月後就可以負重運動。南投醫院外科醫師許家榮醫師說,腹股溝疝氣是外科相當常見的疾病,後天性的疝氣可能會因為人體老化、懷孕、腹水、咳嗽、便秘、過度用力、吸菸、肥胖等等原因,造成腹內壓力上升而導致腹股溝肌肉或筋膜退化,接著腹腔內器官或組織進而被擠壓出來。疝氣不會自癒,許多患者可將腹內器官推回腹腔內,但是久站、彎腰或咳嗽等用力時,就可能又跑出來,因此仍建議手術治療。許家榮醫師提醒,疝氣若不處理,如果腸子等器官卡在腹壁外,血液循環受到影響,可能會引起腸阻塞、器官壞死、腹膜炎,危及生命。而新的微創疝氣修補手術是以腹腔鏡方式來修補腹股溝退化之處,加強腹壁強度,降低復發的機會。對於接受過傳統疝氣手術後復發的患者,更適合接受微創手術。不但傷口小、疼痛感少、復原也較快。醫師也提醒患者在術後應盡量避免劇烈運動,並維持規律之生活作息,減少便秘或感冒的發生,加速傷口修復,也減少復發機率。當發現腹股溝(肚子連著大腿的區塊)凸出腫塊,平躺時會縮回去,就可能是疝氣。建議應至外科、泌尿科就醫,盡早處理,盡早脫離疝氣困擾。
-
2020-07-02 科別.婦科
3大常見女性泌尿道問題,專家提供預防解方
部分女性朋友都有泌尿道感染的困擾,除了頻尿、漏尿外,嚴重時反覆感染,還會有排尿疼痛、尿急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管理中心,協助整理以下3大常見女性朋友泌尿道問題,由聯青整合醫學診所家醫科顏佐樺醫師來為您解惑,並提供生活習慣調理的方法,讓您遠離泌尿道感染煩惱。1.有嚴重頻尿或漏尿問題,該怎麼辦?「尿失禁」,即俗稱的漏尿,男女性都有可能發生的症狀,但相較男性而言,因女性尿道較短,產生感染機率更高,另外,尿道構造變化(如分娩、手術過後等)、尿道/膀胱感染、壓力、情緒、更年期、年齡等因素,都是導致尿失禁的可能原因。顏佐樺醫師解釋,要解決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是找出潛在原因,並尋求醫師的協助,「臨床上,年輕女性若因尿道感染而導致漏尿,這狀況可透過尿液檢查及細菌培養,經由確診再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但若是更年期的婦女,則要考量荷爾蒙變化問題。」他說明,若是尿道構造變化所引起,就需進一步做其他相關的檢查,才能從根本協助治療。2.更年期、停經婦女更容易發生頻尿、漏尿等狀況?顏佐樺醫師分析,更年期後,支撐膀胱的肌肉力量減弱,尿道和膀胱會逐漸失去彈性,導致尿液貯存功能變弱,而變得頻尿,另外,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減少,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後,尿道口不易閉合,所以一旦發生咳嗽、大笑或是打噴嚏時,容易造成不自主漏尿的情況。顏佐樺醫師建議,若有漏尿或頻尿的狀況,可先排除如尿道感染、發炎、過敏等因素,若經檢測,確診為更年期因素,可透過口服或局部荷爾蒙治療來緩解症狀。3.尿道感染若反覆復發,難以治癒?顏佐樺醫師表示,還是要先了解尿道感染的根本原因,提供適合的藥物治療外,配合生活型態的調整,才是有效的紓緩症狀的方法,其中「鼠李糖乳桿菌(L. rhamnosus GR-1 )和羅伊氏乳桿菌(L. reuteri),此兩菌種已研究證實可以治療或預防泌尿道反覆感染。」他說明,尿道黏膜本身就有許多菌叢,因此可透過攝取益生菌,協助提高免疫能力,減少復發機率。顏佐樺醫師補充,如精緻加工、重口味、過甜等食品,容易引發體內發炎反應,而造成感染,所以日常飲食應該留意、減少攝取。他特別提醒,在診間診療時,常遇到許多民眾,為預防尿道感染,而大量攝取蔓越莓汁,但市售果汁常含糖量過高,這些都是造成尿道感染的隱藏陷阱。「女性朋友平時應補足水分,避免憋尿,更無需使用太刺激的私密處清潔劑,臨床上,常見因陰道感染而造成尿道交叉感染,所以個人的衛生護理習慣也很重要。」顏佐樺醫師建議,若自覺有疑似感染的症狀,可以先找專科醫師協助,若一年內復發超過2次、用藥後仍未改善,則可建議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或抽血相關檢查,千萬不要不好意思求醫,徒增治療困難,早期發現問題,才能讓擺脫惱人的泌尿煩惱。 諮詢專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青診所顏佐樺醫師 ★本文經《聯安醫周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02 新聞.健康知識+
盛夏養生該怎麼做?3招3忌幫你顧健康
進入盛夏,暑熱較盛,日曬較強,日間外出勞作活動容易中暑曬傷。同時,天氣越熱,人們就越愛趨涼避暑,而貪涼過度又易損傷人體陽氣,引發感冒、咳嗽、胃腸不適、關節疼痛等疾病。因此這段時期,調理養生的重點是防暑降溫,護膚防曬,同時避免過度寒涼,以防寒證叢生。高溫防中暑中暑的主要誘因是外界的高溫環境。常見的中暑症狀:頭暈、噁心、胸悶、心慌、口渴、乏力、四肢發麻等;如未得到及時處理,則會進一步出現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重症;嚴重者還可出現高熱、意識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安排室外工作或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特別是中午時分暑熱更重,應盡量避免外出,以防高溫中暑。戶外工作者尤其注意防暑降溫,一旦出現中暑症狀,可採取以下措施:1.迅速撤離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2.採取物理降溫措施。如頭部冰敷,全身用濕涼毛巾擦拭,或在額部、顳部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3.及時補充水分,可適量飲用淡鹽水及其他清涼飲料。4.服用治療中暑的藥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水等。5.如果出現虛脫、意識障礙等中暑重症,應迅速送往醫院救治。穿衣巧防曬盛夏時節,光照強烈,紫外線容易損傷人體皮膚,引起皮膚灼傷、色斑、紅疹等病變,過度照射還會引發皮膚癌,因此夏日外出要格外注意護膚防曬。外出防曬的常用措施:使用遮陽傘、遮陽帽、太陽鏡,塗抹防曬霜。在衣服的材質方面,亞麻、大麻等麻質衣物的防曬效果最好,可作為防曬衣著的首選。滌綸化纖的衣服防曬效果也好,但皮膚的舒適度較差。而人們平時常穿的棉質衣服,在防紫外線方面則略遜一籌。不過棉質衣服在吸汗透氣、乾爽舒適方面存在優勢,只要尺寸寬鬆,仍可作為夏季防曬衣物的選擇之一。飲食祛暑熱夏日陽盛,暑熱較重,出汗較多,日常飲食可適當進食清涼瓜果、湯水、涼茶以消暑清熱,解渴除煩。西瓜:在夏季眾多的時令瓜果中,西瓜是首選的消暑水果。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通利小便功效。其瓜皮又名西瓜翠衣,性味甘涼,煎水煲湯飲用,可治暑熱煩渴、水腫濕困。冬瓜:也是夏季消暑的常吃瓜果。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除煩止渴、祛濕解暑功效。其瓜皮也能利水,瓜仁清熱化痰,均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用冬瓜、薏仁、扁豆煲湯是夏日消暑利濕的常用湯水。綠豆湯:另外,綠豆湯也是人們夏日消暑的喜愛飲品。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消暑、利水、解毒功效,尤其清熱解毒之力較強,對熱毒內阻,瘡瘍癰腫效果較好。五花茶:至於涼茶方面,推薦廣東人常飲的五花茶。五花茶是廣東傳統涼茶之一,由金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雞蛋花組成。此五花藥性寒涼,合而煎服有清熱解毒、消暑去濕功效,其清熱下火之力較綠豆湯更強,不適宜長期飲用。其實,大多數的瓜果及綠色蔬菜性質都偏寒涼,如黃瓜、絲瓜、苦瓜、香蕉、蘋果、梨、甘蔗、西紅柿、萵苣、茄子、菠菜、莧菜、芹菜、空心菜等,在暑熱天氣經常食用均有清熱祛暑效果。但荔枝、龍眼、榴蓮、櫻桃等熱性水果則應少吃,以免助熱生火,加重暑熱困阻。護陽防寒傷氣候炎熱,陽盛於外,人體陽氣走於肌表,人們常感身熱難耐。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養生就應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一旦陽氣受損,陽虛生寒,則會引發各種寒證、痛證。●養陽需謹遵「三忌」?1.忌夜臥貪涼:夜臥吹冷風,尤其頭部受風邪,極易導致陽氣折損。2.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處於開洩狀態,冷水洗浴使外來寒氣極易侵入人體,久之會出現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後背發涼等症狀。老人和小兒尤其應重視。3.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飲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虛寒證,可表現為胃痛、腹瀉、完穀不化等;女性則可出現痛經、經期紊亂、經量減少甚至閉經等。●養陽避寒有「三招」1.防腹中寒:睡覺時一定要「蓋肚子」,盡量進食溫熱飲食,不貪吃冷飲、冷食。2.防軀體寒:防止頭、腳、軀體受寒,主要是正確使用電扇和空調,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運動後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3.適當吃點生薑溫通陽氣:正如民間所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01 科別.呼吸胸腔
胃血管闖進肺臟 婦咳血長達10年竟是罹患罕見「游離肺」
60歲黃姓婦人咳血、喘的症狀長達10年,一直被當作支氣管擴張症治療,一次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下肺葉3公分黑影,追蹤近兩年又長到1倍大,且咳血次數增加,肺部也反覆發炎感染,必須住院打抗生素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黃婦轉院到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安排電腦斷層動脈血管攝影,驚見病人左下肺與橫膈膜中間存在一條異常血管,確認為極為罕見的「肺內游離肺」。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柯志霖表示,「游離肺」是先天肺部發育異常疾病,分為「肺外游離肺」及「肺內游離肺」。「肺外游離肺」通常發生新生兒,因症狀明顯易被診斷,「肺內游離肺」則發生在成人居多。「肺內游離肺」病人近8成是肺臟除了肺動脈供應血液,還多出一條胸主動脈分支的血管,由於主動脈血壓血流大,致肺臟積血,進而產生咳血、喘、肺部反覆發炎等症狀。柯志霖指出,黃婦的游離肺個案之所以「極為罕見」,因為大多數游離肺病人致病的血管是從胸主動脈過來,而黃婦致病機轉則是因胃的左胃動脈跑上來到肺臟,形成游離肺。柯志霖說,一般人胸主動脈進入腹腔後會分支為左胃動脈,但黃婦的左胃動脈卻又出現異常分支,並在腹腔繞了一個髮夾彎,經橫膈膜鑽回胸腔進入肺臟,多出來的血管使肺部出現多種症狀。柯志霖採單孔式胸腔內視鏡微創手術,替黃婦切除左下肺葉,縫合左胃動脈血管,處理胸腔多處沾黏,手術歷4小時完成,手術傷口直徑約4公分,出血少、恢復快,切除病灶後不再有咳血症狀。柯志霖指出,游離肺國際案例近10年頂多100例,像黃婦這樣的特殊案例更是很難找到第2例,他在外科醫學月會發表黃婦的罕見案例,在場醫師都嘖嘖稱奇。他強調,引起咳血病因很多,通常是咳嗽太用力,口腔或咽喉的黏膜破裂而出血,一般人不需特別擔心。
-
2020-06-30 科別.感染科
戴口罩、社交距離個人防線鬆懈 國內類流感疫情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民養成勤洗手、戴口罩好習慣,但隨國內疫情趨緩,天熱戴不住口罩,個人防線鬆懈,從國內過去一周類流感疫情緩升可看出端倪,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為夏季,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出入公共場所,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或佩戴口罩,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因端午連續假期,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國內上周門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萬7350,雖較前一周下降10.6%,但門診就診病例百分比(0.5%)較前一周上升6.3%,顯示門診類流感就診佔比呈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副主任郭宏偉也指出,觀察國內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5999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5.4%,均較前一周分別上升8.1%及1.4%,顯示社區類流感疫情呈緩升趨勢;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雖流感流行高峰為前一年十二月至當年三月,但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感。莊人祥表示,單論今年門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都比去年同期門診類流感就診6萬3093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1.3%,還要更低,民眾口罩配戴率高有一定功效,但目前類流感疫情稍微上升,坦言恐因民眾認為疫情在社區威脅降低,配戴口罩比例下降。台北市及新北市大眾運輸系統持續要求戴口罩,莊人祥說,其他透過自己的交通工具、或中南部的民眾就可能忘記隨身配戴口罩,但辦公室、教室都是多人長期共處的密閉空間,是引起群聚感染的高風險環境,提醒民眾應隨身在書包或公事包中戴著口罩,才能隨時能保護自己。林詠青說,預防流感、新冠肺炎等飛沫傳播傳染病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落實手部衛生並做好咳嗽禮節,打噴嚏時應使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出入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若無法與他人保持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的社交距離時,請佩戴口罩。林詠青提醒,民眾如果出現發燒及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應盡量在家休息,不要上班上課,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前往公共場所。就醫時,請全程佩戴口罩,並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CDC增列染疫症狀: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網站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症狀中,在原本已經公告的咳嗽、發燒等之外,更增列了「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另方面,由於去年流感疫苗的效能未達預期,在新冠疫情可能藉今年流感季捲土重來的憂慮下,疾病防治中心也已開始未雨綢繆;專家也擔心,若新冠肺炎爆發第二波疫情,醫療資源恐面臨嚴重匱乏。CDC發布的聲明指出,症狀列表並不包括感染病毒的所有症狀,隨著對病毒的更多研究,接下來還將隨時更新表單內容。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出現症狀各不相同,CDC聲明中指出,有些患者發病狀況非常輕微,但有些患者卻病情嚴重。聲明指出,通常感染後的第2天至14天裡,症狀會開始出現。疾病防治中心網站公告的新冠病毒症狀包括: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疲憊、肌肉痠痛或身體痠痛、頭疼、突然喪失味覺或嗅覺、喉嚨疼、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聲明中指出,老年人、患有重大潛伏疾病如心臟病、肺病、糖尿病的民眾,都可能是染疫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病毒可能有較為嚴重的併發症。CDC指出,如果出現以下染疫病情惡化的緊急症狀,就要立即前往急診:無法呼吸、胸腔持續疼痛或壓迫感、神智不清、無法保持清醒、臉部發紫或嘴唇發紫。CDC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針對最多人感染的流感病毒,疫苗成效只有60%,而去年冬天堪稱數十年來流感疫情最嚴重的一次,疫苗的成功機率卻只有50%,排除掉最常見的流感病毒,疫苗的成效甚至只剩下30%;CDC專家擔心,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若爆發,恐將耗盡醫療資源,無法兼顧流感。CDC流行病學專家佛蘭諾里(Brendan Flannery)表示,該研究顯示疫苗對付某些流感病毒的效果不彰;研究結果出爐後,公衛人員立刻成立疫苗團隊,準備生產1億8000萬支疫苗。大多傳染性疾病的疫苗,防疫效果至少要達到90%才能算成功,但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產生變化,使疫苗的研發特別困難;根據CDC的統計,2019年因流感就診的人數高達2200萬人,其中有57萬5000人住院治療,但仍有4萬多人死亡。
-
2020-06-26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患者注意了! 端午粽子淺嘗 晚上別吃宵夜
嘉義市36歲陳姓男子,因上腹部疼痛合併嚴重噁心嘔吐就醫,經診斷可能吃粽子,引發胃食道逆流,造成反覆上腹部疼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經用藥、調控飲食後才改善,醫師提醒民眾,糯米粽黏性高、不易消化,易刺激胃酸分泌,建議少量食用,晚上別吃宵夜。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卓倫指出,每年端午節前後,常見患者因吃粽子引發胃食道逆流就診,該病雖不會致命,但是發作起來讓人寢食難安,臨床症狀包括心口灼熱、胸口灼熱疼痛、胃酸逆流、打嗝、脹氣、噁心、嘔吐等等,其他非典型症狀包括,氣喘、胸痛、咽部異物感、再發性食道炎或喉痛、慢性咳嗽等等。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發作後十分不舒服,若依醫師指示,改變生活習慣,定時定量飲食控制及良好睡眠,避免油炸、高脂肪、刺激性食物、菸酒等,搭配藥物服用,多數患者有明顯改善。「粽子建議淺嘗即可!」嘉義市陽明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其斌說,端午節吃粽子要依個人狀況適量食用,糯米粽黏性高、不易消化,像他每次只吃1顆,絕不敢多吃。林其斌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用餐6至7分飽就好,因食物吃下肚需要2到3小時才能逐漸消化,建議睡覺前勿吃宵夜,粽子、糯米產品不易消化、更要注意。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籍女疑在台染疫 呂秋遠:可以確定兩件事
一名曾短期停留台灣南部就學的20多歲日本籍女性,不排除是在台期間感染新冠肺炎,引起討論。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他不敢說台灣到底是不是病毒淨土,但是可以確定兩件事。他說,如果有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者到處跑,或是許多感染者早就出現,只是被醫療院所掩蓋,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發現任何疑似症狀,護理人員都「一定」要通報與檢驗,更別說如果真的已經到處隱藏了許多危機,台灣早就已經風聲鶴唳,哪裡還有端午連假四天報復性旅遊的可能?對於有人提出全民做普篩,呂秋遠說,就像全民驗孕一樣,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台灣現在應該可能還有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還有社區感染的風險。只是,全民普篩,如果要做準確性比較高的PCR,全國民眾一起做的預算大概是690億。可是,到底要怎麼要求全國民眾要在特定日期內一起去普篩?如果今天已經篩檢是陰性,但是明天卻又被感染者傳染成為陽性,這樣的普篩究竟意義何在?呂秋遠表示,有人又開始質疑衛福部長陳時中的指揮能力、專業能力,以及台灣目前的歌舞升平其實是假象,不知道有多少人罹患新冠肺炎而不自知。嚴重一點甚至還會指責政府隱匿疫情,也有人繼續主張要進行全民普篩,認為這才是讓其他國家可以開放台灣人入境的主要依據。他說,以陳時中是牙醫,認為陳時中沒有專業能力擔此重任,甚至用「跌落神壇」來貶低,是一件非常沒有意義的事情。陳時中的好評是來自於整合資源的能力與安撫人心的善良。公共衛生的專業,許多人都有,但是能夠綜合這些專業資訊,並且做出正確判斷,已經是合格的指揮官。呂秋遠表示,陳時中原本就不是神,沒有推落神壇的問題。確實現在還不能出國,但是現在不用徹夜排隊買口罩,不用聽到隔壁有誰咳嗽就心驚膽跳,不用到任何地方都得戴口罩,「在這種每八天就增加100萬人感染的世界裡,我已心滿意足。我謝謝這群團隊,而且確定,從來就沒有神化他」。
-
2020-06-26 科別.兒科
親子共食好嗎?當心感染常見5疾病
1歲的萱萱正坐在餐桌上等著大人餵食給她,原本媽媽一口一口餵著粥好好的,但後來中間空檔,阿嬤也想餵食,就隨意夾起桌上的雞肉,自己咬過之後再餵給萱萱。過了4、5天,萱萱開始發高燒,口內也起水泡,嘴唇周圍更起紅疹,媽媽趕緊帶她去看醫生,一檢查才知道是感染了「疱疹性齒齦炎」,原來是因為前幾天晚上阿嬤將口中食物嚼碎餵給萱萱,才使她得了此病。親子共食容易傳染的疾病這次阿包醫生就要來提醒大家,別再親子共食,以免感染以下常見傳染病:1. 疱疹性齒齦炎經共食易引起的疾病以疱疹性齒齦炎為大宗,傳染途徑以直接接觸到有傳染力的唾液或口腔黏液,該病毒潛伏期約7天,症狀包括發高燒、口腔周圍起紅疹、口內起水泡、流口水,嚴重者甚至舌頭和嘴唇周圍會潰爛。2. EB病毒EB病毒主要經由唾液和飛沫傳染,感染該病毒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少數幼童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疲倦、食慾不振的情形,嚴重時扁桃腺會出現化膿性腫脹。3. 流行性感冒流感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也會侵入呼吸道系統,包括口腔、鼻腔等,且症狀來得又急又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流鼻水、咳嗽等,嚴重者可能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疾病。4. 一般感冒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高達上百種,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從口腔、鼻腔等呼吸系統侵入,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發燒等,嚴重者可能併發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5. 腸病毒腸病毒是小兒常見疾病,它是一群病毒的統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主要經由腸胃道(例如:糞口、水、食物汙染)、呼吸道(例如:飛沫、咳嗽、噴嚏)傳染,症狀包括口腔內潰瘍、發燒、手掌、腳掌起疹子等。 避免感染疾病5撇步想要避免感染上述傳染病仍需從個人衛生清潔做起,包括以下撇步,才能降低感染機率喔!1. 勤洗手2. 定期清潔與消毒3. 使用獨立餐具4. 不嚼碎食物餵孩子5. 不過度親吻孩子※本文由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06-26 科別.新陳代謝
別疏忽! 你不可不知的甲狀腺結節
藝人李明依近期傳出罹患甲狀腺癌,相信大家偶爾會聽到身邊友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甲狀腺癌是內分泌最常見的癌症,在國人十大癌症裡排名第七,目前更是女性十大癌症排名第四,的確是比較好發於女性、女性得病率是男性的3-4倍、所以我們不得不注意。 甲狀腺是位於頸部的前下方是一個蝴蝶形狀(如:圖一)的內分泌腺體,其主要功能為調控我們的新陳代謝 。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內出現腫塊(如:圖二)其相當常見,罹病率隨著年齡線性的增加,到60歲時大約一半的人有甲狀腺結節。其成因目前尚未清楚,認為遺傳和環境有關,研究發現家族有甲狀腺結節者其發病率比一般人高,大致上認為和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碘缺乏,過去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抽菸、長期攝取到大量「致腫物」都有可能和甲狀腺結節的發生有關。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但仍有5%是惡性,所以不能輕忽。甲狀腺結節會有那些症狀呢?甲狀腺結節一般「無症狀」居多,通常是在例行健康檢查或影像檢查過程中偶然發現,尤其是因其它疾病排電腦斷層(CT)掃描或頸部超音波檢查等。甲狀腺結節的症狀●無症狀 (最常見)●頸部腫脹●呼吸困難●吞嚥困難●非感冒引起的持續咳嗽●頸部、下巴或耳部疼痛●聲音嘶啞(小心惡性)●脖子上的腫塊快速長大(小心惡性)如何診斷甲狀腺結節? 檢查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區分良性還是惡性,檢查項目包括:理學檢查、甲狀腺功能測定、甲狀腺掃瞄,最常用的工具是甲狀腺超音波(如:圖三) 及細針抽吸(或穿刺)細胞學檢查(如:圖四)。超音波是安全有效的檢查工具,無輻射而檢查過程不會疼痛,超音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結節的大小及特徵。甲狀腺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是分辨甲狀腺結節良性或惡性很重要的檢查工具,其檢查方便又安全,準確率高達90%以上不需禁食,通常在超音波室就可以完成。假如細針抽吸檢查結果是良性,仍有極少可能是未抽中惡性細胞,因此仍需要醫師建議的時間定期追蹤,有必要時須再安排細針抽吸檢查。如何治療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取決於臨床表現,超音波及細胞學檢查結果而定。切記所有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為惡性或高度懷疑惡性的甲狀腺結節都應該接受手術治療,大多數的甲狀腺癌是可治癒,預後相當良好。最重要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能盡情享受人生。總之,甲狀腺結節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但仍有5%是惡性,當你有頸部腫大的症狀或摸到腫塊時,請及早至新陳代謝科門診就醫及進一步檢查,若已知有甲狀腺結節依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追踨很重要,唯有及早發現惡性及早治療才不會影響預後。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從「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檢視古人中草藥防疫的智慧
說到端午節,大家先想到的都是為了悼念屈原衍生的節日,以及吃粽子的習俗。其實,過「端午」的習俗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起源是古人觀察到農曆五月氣候開始變熱,蚊蟻蛇蠍繁殖、疫病多發,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對應曆法的「午」,初五的「初」有「初始、開端」之意,也被稱作「端五」。由於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由此衍生出許多驅毒避邪的方法,像是以蘭草沐浴、採艾草並懸掛於門戶、手臂上繫五彩絲線、飲藥酒(雄黃酒)等,可以說是古人預防疾病的方法,而這些方法流傳至今成為習俗。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黃千毓表示,傳統習俗背後要傳達的是防疫觀念,可說是古代版的超前部署。提醒人們需要因應氣候的轉變,而注意環境變化與自身健康,來達到預防疾病的概念。黃千毓指出,像是以「蘭草沐浴」,蘭草,指的是菊科的佩蘭,中藥的一種,能利水化濕,辟穢濁,用來清潔洗浴,對體內濕氣太重引起濕疹的異位性皮膚病有治療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加入艾草、菖蒲一同使用。菖蒲和艾草也是端午常用的中藥,含有揮發性芳香油,能產生特殊的芳香氣味來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環境,進而衍生出攘毒辟邪的含義,所以傳統上會在端午節的時候把艾草跟菖蒲懸掛在門口。因為艾草和菖蒲的特殊香氣,所以經常被放在端午配戴的香囊裡面,再加上沉香、艾草、藿香、白芷、薄荷等藥材,或者硃砂、雄黃,配戴在身上可防蟲袪病、芳香醒神。而且五月正是艾草成熟、藥性最佳的季節,香氣濃厚持久。飲雄黃酒因《白蛇傳》而廣為所知。黃千毓說,雄黃是一味中藥,主要的成分是硫化砷,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古時常用來治療皮膚病,但因為「砷」具有毒性,現代已經較少使用。雖然現在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會加入微量的雄黃,但務必小心製程中可能因加熱而產生「砒霜」,飲用有中毒的風險。黃千毓建議,雄黃酒別再內服,可用於噴灑在牆壁門窗,驅除毒蟲蛇蠍。端午節必吃的竹葉粽,是從竹筒、皎白筍葉演變而來。竹葉有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的功效,但糯米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粽子攝取過量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黃千毓提醒,可以搭配一碗白蘿蔔湯,或是以烏梅3g、山楂3g、生甘草10g,加水一杯,煮成半杯溫服,幫助消化。但要特別注意,孕婦應避免食用山楂,有腸胃疾患者也別空腹服用;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者,以及女生生理期間,則不適合食用烏梅。
-
2020-06-25 科別.耳鼻喉
一夜打鼾千次暫停呼吸 術後還他好眠
宜蘭一中年男子整晚打鼾上千次,自己與枕邊人都睡不好,近日還因常會暫停呼吸長達數十秒,讓太太提心吊膽。就醫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切除多餘的軟顎及懸雍垂後,每晚打呼減為175次,最低血氧上升,夫妻倆終一夜好眠。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鉉智表示,打鼾的原因,通常與病人鼻咽部位結構有關,例如咽喉部位的軟顎與懸雍垂等組織,在病人睡著後,常因肌肉放鬆而阻塞氣體通道,導致呼吸道變狹窄,呼吸時周邊組織震動,即會形成所謂的鼾聲,因此,手術切除多餘的軟顎及懸雍垂可改善。林鉉智表示,偶爾打鼾,不致影響健康與睡眠品質,若是嚴重打鼾,會降低病人睡眠時的血氧濃度,除會因氣道阻塞出現睡眠時的呼吸中止現象,長期睡不安穩也會影響白天的精神,嚴重時還可能因長期疲勞造成交通意外。除打鼾外,羅東博愛醫院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臨床表現,還包含睡眠猝醒並感覺呼吸困難、睡眠中常嗆到及咳嗽、睡不安穩、夜間頻尿、性慾變低等,白天症狀包括嗜睡、精神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早上醒後頭痛等。
-
2020-06-25 科別.耳鼻喉
醫病天地/她咳2個月 竟是對養貓過敏
一名28歲女子租屋在外、養貓相伴,因咳嗽超過2個月,看過幾次醫師,症狀仍無改善,尤其夜裡特別容易咳,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近一周來因為咳到會喘,經過敏原篩檢才知是對塵蟎與貓毛嚴重過敏,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及請她勤加清掃環境,症狀已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育生指出,女患者養了兩隻貓作伴,每天一下班就趕回家與貓咪相處,但近兩個月來卻飽受咳嗽所擾,多次赴醫檢查,有時診斷為鼻涕倒流引起,有時則懷疑是胃食道逆流。但咳嗽狀況仍時好時壞,尤其晚上睡覺特別容易咳,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班總是呵欠連連,同事誤以為她是熬夜追劇。近一周來,患者咳到出現喘的症狀,經詢問,她每到這個時節,都會至少咳2至3個月才會停止,且奶奶和堂姊都有氣喘病史;進一步抽血化驗,發現她的過敏性免疫球蛋白超出標準值上限5到6倍,這才發現患者對塵螨和貓毛嚴重過敏。經提醒返家後務必清掃環境,尤其要經常洗滌枕頭套、被單、曝曬枕頭,且儘可能剪短貓毛,不要讓貓跑到臥房,同時也透過吸入型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咳嗽症狀很快獲得改善。林育生建議,診斷上除了需照胸部X光排除肺部實質病灶,還需借助肺功能檢查、過敏指數與過敏原檢測確診,而治療上大多會合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及支氣管擴張劑,若咳嗽超過8周不癒,應赴醫透過詳細病史詢問,搭配適當檢查。
-
2020-06-25 癌症.肺癌
她抽30年菸突胸痛、呼吸困難 檢查發現竟罹惡性腫瘤
基隆近日一名菸齡30年的婦人,長久以來一直有咳嗽、痰多的情形,但她沒有在意,這陣子又多了胸痛、呼吸困難的症狀,在家人堅持下才願意就醫。到經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電腦斷層發現有腫瘤,切片診斷證實是惡性腫瘤。她嚇了一大跳,也聽從醫師建議,把菸戒了,並接受治療。阿鳳(化名)因為工作關係,菸齡已超過30年,長久以來一直有咳嗽、痰多的情形,她認為這對有抽菸習慣的人來說很常見。不過這陣子卻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的症狀,在家人堅持下才願意就醫。經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胸腔內科黃翰禮醫師作完胸部電腦斷層報告後發現,於左上肺葉有一顆約5.1公分腫瘤。黃翰禮說,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近40年來,肺癌始終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且威脅性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提高,肺癌的死亡率高出肝癌許多、存活率較低,反而對國人的健康威脅最大,因而被稱為台灣的「新國病」。黃翰禮表示,因為肺癌早期症狀表現並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或以為是其他疾病造成,因而延誤診斷及治療的黃金時期。罹患肺癌的病人,主要是長期暴露在高危險因子下的影響居多,吸菸是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約占70%到80%。若與吸菸者同住,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下,會增加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不抽菸的民眾高出20%到30%。黃翰禮指出,高危險群可先至門診諮詢,由專業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篩檢,或作定期預防性的追縱等評估。像阿鳳出現持續咳嗽、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且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或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則建議民眾應盡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不同的分期,治療的方式不同,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
-
2020-06-24 科別.耳鼻喉
他一夜打鼾1080次還暫停呼吸71秒 尋醫治終能安心睡
宜蘭一中年男子整晚打鼾上千次,自己與枕邊人都睡不好,近日還因經常會暫停呼吸長達數十秒,讓太太提心吊膽,每每忍不住叫醒,確認無恙才能再入睡,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鉉智確診為「呼吸中止症」,手術切除多餘的軟顎及懸雍垂後,睡眠指數降,每晚打呼減為175次,最低血氧上升,他與太太終一夜好眠。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名39歲患者睡眠品質長年不佳,且睡覺時打鼾嚴重,常讓太太的睡眠品質大打折扣,近日太太發現,先生睡覺時,經常會暫停呼吸長達數十秒,每每都讓她忍不住叫醒先生,直到確認他安然無恙,才能再度入睡,提心吊膽之餘,陪同先生就醫。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鉉智確診男子為「呼吸中止症」,造成打鼾的原因,通常與病人鼻咽部位的結構有關,例如咽喉部位的軟顎與懸雍垂等組織,在病人睡著後,常因肌肉放鬆而阻塞氣體通道,會使呼吸道變狹窄,進而造成呼吸時周邊組織震動,即會造成所謂的鼾聲,因此,手術切除多餘的軟顎及懸雍垂改善。林鉉智表示,若偶爾打鼾,也許尚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與睡眠品質,但若是嚴重的打鼾,會降低病人睡眠時的血氧濃度,除了會因氣道阻塞出現睡眠時的呼吸中止現象外,長期睡不安穩也會影響白天的精神,嚴重時還可能因為長期疲勞造成交通意外,不可不慎。除打鼾外,羅東博愛醫院指出,睡眠中止症的臨床表現包含:睡眠猝醒並感覺呼吸困難、睡眠中經常嗆到及咳嗽、睡不安穩、夜間頻尿、性慾變低等,白天的症狀則包括白天嗜睡、無論怎麼睡都覺得精神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早上睡醒後頭痛、個性改變、焦慮不安等。患者在羅東博愛醫院睡眠中心接受檢測時,睡眠指數為57.6,超過30為重度,他屬於極重度呼吸中止症,睡眠時的血氧量最低為73%,正常值為99%到100%,且整個晚上的打鼾多達1080次,過程中更長達71秒出現呼吸中止現象。院方表示,患者從來不知道自己睡不好的主因來自打鼾,一直到接受懸雍垂顎咽整形術後,睡眠指數降至10.6,每晚打呼降至175次,最低血氧則由73%上升至89%,才真的讓他感受到一覺好眠的幸福感。羅東博愛醫院指出,睡眠中心一般配有多項睡眠生理檢查儀及同步影像擷取系統,可紀錄病人睡眠時的腦波、打鼾頻率、血氧狀況、血壓、心電圖與四肢活動狀況,民眾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患有呼吸中止症,建議盡早找出病因、恢復睡眠品質,同時避免長期血氧不足可能造成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
2020-06-23 科別.呼吸胸腔
女子咳了兩個月 醫師查出和養貓有關
一名28歲女子租屋在外、養貓相伴,因咳嗽超過2個月,看過幾次醫師,症狀仍無改善,尤其夜裡特別容易咳,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近一周來因為咳到會喘,經過敏原篩檢才知是對塵蟎與貓毛嚴重過敏,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及請她勤加清掃環境,症狀已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育生指出,女患者幾年前養了兩隻貓作伴,每天一下班就趕回家與貓咪相處,但近兩個月來卻飽受咳嗽所擾,多次赴醫檢查,有時診斷為鼻涕倒流引起,有時則懷疑是胃食道逆流。但咳嗽狀況仍時好時壞,尤其晚上睡覺特別容易咳,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班總是哈欠連連,同事誤以為她是熬夜追劇,主管也頗為不諒解。近一周來,患者咳到出現喘的症狀,經詢問,她想起近幾年來,每到這個時節,都會至少咳2至3個月才會停止,且奶奶和堂姊都有氣喘病史;進一步抽血化驗,發現她的過敏性免疫球蛋白超出標準值上限5到6倍,這這才發現患者對塵螨和貓毛嚴重過敏。經提醒返家後務必清掃環境,尤其要經常洗滌枕頭套、被單、曝曬枕頭,且儘可能剪短貓毛,不要讓貓跑到臥房,同時也透過吸入型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咳嗽症狀很快獲得改善。林育生說,慢性咳嗽除了肺部本身例如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症或肺部腫瘤等造成,若排除上述病灶,且肺部X光檢查也未發現顯著肺部病灶,一般就會懷疑是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和潛在性氣喘為發病原因,其中潛在性氣喘引起的慢性咳嗽,症狀表現不像典型氣喘會明顯聽到喘鳴音,故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原因造成。他建議,診斷上除了需照胸部X光排除肺部實質病灶,還需借助肺功能檢查、過敏指數與過敏原檢測確診,而治療上大多會合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及支氣管擴張劑,因主要作用於呼吸系統,所以不會有口服或針劑類固醇的長期副作用。若咳嗽超過8周不癒,應赴醫透過詳細病史詢問,搭配適當檢查;若為環境不潔所致,則應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機會,預防再次發作。
-
2020-06-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奎寧遭撤銷緊急使用授權後 還可能影響美國總統大選?
美國FDA在2020-6-15宣布兩件事,一、取消奎寧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緊急使用授權(因為不但無效,反而會引發心律不整,造成死亡),二、警告奎寧可能會降低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效力。三個月前的神藥,如今竟淪為毒藥。造神者是一個法國團隊。他們在2020-3-16公佈一項小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說6位接受奎寧治療的病患在5天後病毒全都清除。川普總統隨即在2020-3-19發推文說奎寧是game-changer(戰局改變者),意思是奎寧將會扭轉戰局,打垮新冠病毒,解救人類於水深火熱中。台灣總統蔡英文更是在2020-4-8成立《國家奎寧製藥隊》,儼然視奎寧為攸關國家大計。早在2020-3-26我就發表新冠神藥,群魔亂舞,警告大家不要過度追捧奎寧,然後我又發表4篇後續文章來加強警告力度。在2020-5-2發表最後一篇新冠神藥,國家奎寧製藥隊之後,網路上就再也沒出現過《國家奎寧製藥隊》這個名詞了。阿彌陀佛!謝天謝地!《奎寧之亂》在台灣應該算是已經平息,但在美國卻有可能會在11月影響大選。儘管美國FDA在2020-4-24就已經發布警告,說臨床試驗顯示奎寧會增加死亡率,但川普總統卻在5月18日公開他有在服用奎寧,而且還取笑FDA是混沌不知所云。一個禮拜後他出席亡兵紀念日儀式時,被拍到站不穩、身體前後搖晃,所以網路上就立刻出現《是不是因為他服用奎寧導致健康出了問題》這樣的傳言/報導,例如74歲川普沒事吧?站不穩前後晃畫面曝光及Trump’s struggles to stand still didn’t go unnoticed during Memorial Day visit to Arlington。還不到一個月,川普總統又再度出狀況。他是在2020-6-13出席西點軍校畢業典禮時,被拍到需要用兩隻手才能拿起杯子來喝水,以及在走下坡道時步伐和表情都顯得格外小心翼翼。所以,網路上就出現《他的健康狀況恐會影響連任》這樣的傳言/報導,例如:川普小心了!一杯水曝弱點 可能付出政治代價。華盛頓郵報更是把此次事件稱之為Ramp-gate(坡道門)(請看‘Like a baby deer on a frozen pond’: Late-night hosts mock Trump over ‘Ramp-gate’)。由此可見其嚴重性。這兩個傳言/報導並非只是媒體或民眾要取笑或打擊政治人物,而是連醫生都表示關切。美國有一個致力於提供正確醫療資訊的網站叫做American Council on Science and Health(美國科學與健康協會)。它在2020-6-16發表Are Trump’s Problems With Walking, Drinking Water Due To Hydroxychloroquine?(川普的走路,喝水問題是否歸因於羥氯喹?)。這篇文章的作者Chuck Dinerstein是該協會的醫學主任,也是一位血管外科醫師。這篇文章一開頭的引言是:上週末在西點軍校,川普總統在喝一杯水時遇到麻煩,而在下坡道時他表現出不穩的步態。 這些問題可能表明某種神經性的疾病。 儘管可能性不大,但一個潛在的原因是羥氯喹(奎寧)。Chuck Dinerstein醫生說,也許真如川普總統的解釋,走路不穩的問題是因為下坡道滑溜,但拿杯子的問題則是沒有藉口。在拿杯子時,川普總統顯然無法將它完全舉起,而是需要傾身低頭來把嘴唇湊近杯子。所以,這就表示川普總統可能同時有手腳的問題,而這又可能是因為服用奎寧的關係,因為奎寧除了會引發心律不整之外,也會影響肌肉神經傳導。在文章的結尾Chuck Dinerstein醫生語帶嘲諷地說:「川普總統形容為《戰局改變者》(game-changer)的神藥反而可能是《步態改變者》(gait-changer)。」但事實上,奎寧的確有可能會是《戰局改變者》,而這個戰局就是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毫無疑問地,不管川普總統是否真有健康問題,不管問題是否真由奎寧引起,他在亡兵紀念日及西點軍校被拍到的那些鏡頭,已經引起美國民眾的關注,也將會被競爭對手拿來做為極具說服力的宣傳廣告。候選人的健康一向是美國大選的重要議題。在1976年的大選,現任的福特總統輸給挑戰者卡特,而原因之一就是他有一次在走下總統專機時,在階梯上絆倒,然後他就被媒體極盡所能地嘲弄。在1980年的大選,現任的卡特總統輸給挑戰者雷根,而原因之一就是他有一次在參加賽跑時,跑不到一半就筋疲力竭,被攙扶出場,從而加深民眾對他疲弱政府的印象。在2016年的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莉因常咳嗽而被媒體說是不久人世,而競爭對手川普也不斷地嘲笑她的身高和體力。川普這次的競爭對手是喬拜登,而他總是嘲笑喬拜登是Sleepy Joe(愛悃的喬)。拜登也不甘示弱,在2019-12-17由他的醫生發布健康報告,說他是健康和充滿活力(請看Joe Biden Is ‘Healthy’ And ‘Vigorous,’ According To Doctor’s Report)。所以,川普《因服用奎寧而導致的健康問題》一定是會被拿來大做文章,而他的《戰局改變者》預言也恐將成真。原文:奎寧神藥,戰局改變者
-
2020-06-21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50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編按:台灣每4~5人就有1人胃食道逆流,其中4成以上是50後,甚至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心情,也使得求診病人增加。除了生活與飲食習慣外,50後會胃食道逆流還與老化有關。幸好,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更與食道癌關聯不高,生活中做好飯水分離、控制體重等,就有機會大幅改善。根據健保大數據,近幾年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愈來愈多,就醫人數從2016年的61.5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76.5萬人。患者當中,以50歲到59歲最多,約有22%,60歲到69歲者約19%。顧名思義,胃食道逆流是腸胃功能發生問題。觀察台灣的盛行率,每4到5人就有1人有此症狀,相當常見。甚至有醫師發現,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情緒焦慮,憂心害怕,求診病人跟著增加。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壓力大、暴飲暴食,對50、60歲以上的人來說,肌肉老化也是一項因素。特別是過了50歲,才出現胃食道逆流的人,「變老」是影響腸胃健康的殺手。50後胃食道逆流原因,可能是老化引發肌肉鬆弛國泰醫院腸胃內科醫師陳信佑分析,食道與胃部交接的賁門,肌肉不能正常收縮,賁門鬆弛,無法關閉,會導致胃酸從胃部順著食道向上逆流;50、60歲以後才有胃食道逆流的人,生活、飲食之外,不排除是老化造成賁門肌肉鬆弛所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認為,50歲以上的人,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機率較高,某些藥會影響胃酸,也是誘發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胃食道逆流除了飯後經常打嗝,還有哪些現象?病人有什麼感覺?其實,許多人看過一個「火燒心」的電視廣告,這正是最典型的症狀。陳信佑解釋,由於胃酸pH值介於1~3,酸性偏高,逆流向上,會導致胸部有灼熱感,好像心臟著火,而胃酸到達咽喉,有人會喉嚨發炎、氣喘,即使夜晚睡覺,一旦胃酸湧上,還會咳嗽,誤以為是胸腔、喉嚨有問題。胃食道逆流會引發癌症嗎?引發食道癌機率不到0.5%坊間甚至傳說,胃食道逆流的人,因為食道長期受到胃酸侵襲,沒有治療,可能會得到食道癌,其真實性如何?陳信佑表示,機率很低,不到0.5%,不須擔心。此傳言可能源自有些食道癌病人的症狀,看來像胃食道逆流,其實,他們的食道黏膜已經發炎,細胞腫瘤化,必須要以內視鏡檢查,進一步治療。幸好現在的醫術發達,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陳信佑說,輕微者服用制酸劑中和胃酸,藥效只有1~2小時。目前最常見的療法是服用阻擋胃酸分泌的氫離子阻斷劑,藥效可持續一天。若是藥物療效不好,50、60歲以上的人也可以用微創手術縫緊賁門,改善肌肉鬆弛。胃食道逆流如何改善?飲食飯水分離外,該注意的7原則北投健康醫院營養師潘富子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嘗試以下幾項方法來改善症狀:1. 飯水分離法:吃飯時,不要同時喝湯、水或果汁,應該改在飯前、飯後1個小時飲用,免得胃裡食物太多,引發胃酸逆流。也有人以「乾濕分離」來趣稱之,乾食(米飯、菜、肉)與濕食(湯、水、果汁)不要同時吃,盡量間隔1個小時以上。2. 多吃富含黏液食物:如秋葵、山藥、南瓜等,緩和胃部不適。3. 避免刺激:不抽菸,避免咖啡、茶、酒、碳酸飲料、辛辣、油炸物、烘焙甜食。比較特別的是,胃食道逆流應避免番茄及其製品、柑橘類水果、檸檬、大蒜、洋蔥和含薄荷的食品。4. 少量多餐:每餐吃七分飽,細嚼慢嚥,放鬆心情。5. 飯後姿勢:不要馬上坐下,應該散步15分鐘,每週最少3次。也不要做激烈運動,更不能馬上躺下休息,至少須等30分鐘到1小時,並且把枕頭墊高15~20公分。6. 睡前不吃:睡前3小時不要吃宵夜,以免在睡眠當中,胃內食物刺激胃酸分泌。7. 保持適當體重,不要穿塑身衣:肥胖和塑身衣會增加胃部壓力,如果胃裡食物多,胃酸容易逆流。50後攝取足量蛋白質,延緩肌肉鬆弛隨著年齡增長,肌肉不免鬆弛。潘富子建議,50歲以後,不論是否患有胃食道逆流,應該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預防肌少症,延緩肌肉鬆弛。尤其在65歲以後,步入老年,應該設法調整飲食,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每天吃適量蛋白質,如果以手掌為衡量單位,每一餐要吃一掌心大小、厚度約1公分的肉片,魚、雞胸、里肌肉皆可,不宜過量。肉片也可改成2個雞蛋,或是換成4片正方形的黃色小豆乾。傳統板豆腐也相當理想,蛋白質含量比豆漿高。蛋白質之外,鈣質也不可或缺。除了牛奶,小白菜、莧菜等蔬菜也有豐富鈣質。原文:胃食道逆流,50歲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
2020-06-21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35歲的林小姐是一位典型甜點控,因工作壓力大且三餐時間不固定,正餐不是快速吃幾口飯就結束,不然就是沒吃,經常在下午空檔買蛋糕點心及咖啡當作一日小確幸。近期,咽喉「卡卡癢癢」常需咳嗽清喉嚨,伴隨聲音嘶啞、胸口灼熱、食慾差的情況,猜測感冒自行服藥後卻出現反胃灼熱感、夜咳的症狀而影響睡眠,求診後診斷為胃食道逆流。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賴博政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分為食道併發症和非食道併發症兩類症狀,主要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的反覆異常鬆弛,使胃酸、食物或氣體容易從胃反流回食道。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酸液上逆,俗稱「火燒心」,通常在剛進食完後較明顯,彎腰及躺臥會加重,其他症狀有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喉嚨異物感、喉嚨發炎、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及疼痛等,若因為忽視病情、沒有及早就醫,胃食道逆流也有可能會造成食道出血,甚至是嚴重併發症,如食道炎、食道狹窄、氣喘等。 為何會被誤認為感冒呢?賴博政說明,因為疾病表現複雜,胃食道逆流初期常會有咳嗽、聲音嘶啞,因此常被誤認感冒而拖延就醫;一般若無其他感冒症狀,如發燒、流鼻涕,也無吸菸、過敏等,且胃部反流現象在一週內出現兩次以上,此狀況持續數週就要懷疑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應儘速就醫求診。 改善及預防胃食道逆流,賴博政建議,要固定三餐時間,並少量多餐、定時定量,讓腸胃有時間緩慢消化,且不要暴飲暴食,進食速度放慢,細嚼慢嚥,使食物多在口腔中消化,減少胃部負擔。 另外,少吃刺激性、甜食及油脂類食物,如咖啡、濃茶、蛋糕、巧克力、八寶粥、鳳梨、柳丁、橘子,葡萄柚等;在餐後避免平躺或彎腰,可以去散步,避免飯後即趴臥。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胃食道逆流只能坐著睡? 「喬一下枕頭」睡得更舒適
-
2020-06-19 養生.生活智慧王
端午用艾草菖浦、雄黃驅毒避邪 奇美醫:古人智慧防疫
端午節將至,相關許多「驅毒避邪」方法像是蘭草沐浴,採艾草懸掛門戶、手臂繫五彩絲線、飲雄黃酒等古人預防疾病方法,流傳至今成為習俗。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黃千毓指出,這些傳統習俗背後要傳達的其實是防疫概念,是「古代版的超前部署」,而這些中藥材,可在一般中藥店買到,價格通常不貴。黃千毓說,醫藥公衛知識進步,毒蟲蚊蟻蛇蠍威脅已大幅降低,這些民俗提示我們需因應氣候變化,注意環境與自身關係來預防疾病,有相當效果。端午節常見驅毒避邪方法,以蘭草沐浴,蘭草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是中藥的一種,能利水化濕,辟穢濁,能用來清潔洗浴,對體內濕氣太重引起濕疹的異位性皮膚病也有治療的效果,也可在水加入艾草和菖蒲一起使用。菖蒲和艾草也是端午常用的中藥,因含有揮發性芳香油,能產生特殊的芳香氣味來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環境,傳統會在端午節把艾草跟菖蒲懸掛門口。因為艾草與菖蒲的特殊香氣,常被放在端午配戴的香囊裡面,再加上沉香、艾草、藿香、白芷、薄荷等芳香的藥材或者硃砂、雄黃,戴在身上可以防蟲袪病,芳香醒神,農曆五月正好是艾草成熟,藥性最好的季節,香氣更加濃厚持久。她說,雄黃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有汞,有殺菌驅蟲解五毒功效,古時常用來治皮膚病,因為成分中含有砷,具有毒性,現代較少使用。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加入微量雄黃而成,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雄黃具有很強的毒性,若沒有經驗與技巧的人製作容易因加熱而產生砒霜,因此飲用有中毒的風險,可以改將雄黃酒噴灑在牆壁門窗,驅除毒蟲蛇蠍,但仍需小心誤食的風險性。有趣的是,有些地區會將雄黃酒抹在小兒額頭畫個「王」字,因「王」似虎的額頭,又虎為獸中之王,借虎威以鎮邪。還有端午節常吃的竹葉粽,是從竹筒、皎白筍葉演變而來,竹葉有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的功效,但是糯米是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過食粽子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此時可以配上一碗白蘿蔔湯,或是以烏梅3g,山楂3g,生甘草10g,水一杯,煮成半杯溫服,幫助消化,要特別注意,孕婦避免食用山楂,有腸胃疾患的病人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山楂或是山楂水。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者,女生生理期間,不適合食用烏梅,因酸能收澀可能會影響月經排出量。
-
2020-06-1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病夏治 中醫三伏貼讓過敏服貼下月是治療時機
高溫炎熱,喜歡貪食冰品的8歲劉姓小朋友患呼吸道過敏,晚上睡覺吹整夜冷氣,導致鼻塞、咳嗽,早晨起床打噴嚏流鼻水,影響睡眠品質,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經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楊佩蓉,採用中醫外用穴位貼敷「三伏貼」治療,搭配生活作息及飲食調整,呼吸道症狀大幅減輕,胃口改善,感冒次數也減少。楊佩蓉說,劉姓小朋友胃口不佳,體型瘦小,黑眼圈很重,抵抗力不好常感冒,天氣變化容易手腳冰冷,雖看遍中西醫,但因他怕吃藥,過敏未見改善,經鄰居建議諮詢中醫師,除口服藥物,採「三伏貼」治療,症狀減輕。楊佩蓉表示,三伏貼是中醫外治療法,夏天三伏天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治療保養。今年三伏日的初伏為7月16日、中伏為7月26日、末伏為8月15日。此段日子是1年當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時期,主要運用對皮膚有刺激或治療作用溫熱性中藥,如甘遂、細辛、延胡索、白芥子等製成藥餅,敷貼相應穴位,包括大椎、風門、肺俞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寒者熱之」的原則及「天人相應」、「冬病夏治」觀念,利用經絡與氣血運行,到達相關臟腑發揮作用,並補養陽氣,增進對抗病邪的能力,達到預防秋冬時節好發疾病產生。三伏貼適用對象為過敏體質、虛寒體質、尤其是疾病症狀會因天冷或冬天加重,或怕針藥患者也可考慮用穴位貼敷調理,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反覆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腸胃虛弱、四肢冰冷、欲孕者,皆可至中醫科門診看診。貼敷時間可依三伏日或前後1、2天,或於夏至後擇日敷貼3至6次,每次間隔1至2 周。三伏貼穴位貼敷對過敏性體質患者症狀,以及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故若能把握時機治療及調理,配合適當運動、規律起居、避免食用生冷冰品、蔬果或刺激類食物及減少過敏原接觸,可逐漸遠離過敏症狀糾纏。
-
2020-06-17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新冠一樣都會肺纖維化的硬皮症 不再無藥可醫
民眾注意,若常出現咳嗽、筋骨痠痛、水腫、呼吸急促等不適等症狀者,有可能是罕見的硬皮症,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硬皮症已不再「無藥可醫」。今年65歲的林先生,52歲時出現全身水腫、咳嗽等不適,原以為是腎臟出現問題而就醫,但卻找不到病因,而後他連爬樓梯都喘、什麼事都不想做;後經另一家醫院檢查才知罹患硬皮症,並發現下肺葉已纖維化,接受醫師治療而改善。收治林先生的台大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表示,硬皮症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同屬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多與皮膚有關,會使皮下結締組織增生,導致患者在沒有傷口的情況下不斷結痂,最終導致纖維化。謝松洲說,不同於肉眼就能發現的皮膚病變,硬皮症也會併發間質性肺病變,但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也不特殊,當患者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容易被忽略,等到狀況加劇時,通常肺部纖維化已相當嚴重,如林先生症狀般,民眾應多留意。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硬皮症發生原因仍未知,主要與自體免疫功能差、易發炎有關,好發於30到60歲壯年族群,且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約四比一,患者常因肺部併發症死亡,台灣目前約有近3000名原發性硬皮症患者。蔡長祐說,一般人在受傷時才會產生纖維組織修補傷口,但硬皮症患者卻因免疫功能失調,誘發體內纖維組織不斷增生,皮膚逐漸硬化萎縮、失去彈性而喪失正常功能;而硬皮症影響部位幾乎是全身,包含皮膚、內臟、肺部等器官。他表示,早期患者可能有「雷諾氏現象」,手呈現白紅紫色三階段,而後會出現手指浮腫、皮膚變硬等階段,而內臟器官也會硬化,若未及早治療,很可能演變成心臟、肺臟或腎臟衰竭。且九成病患都會有肺纖維化的問題。蔡長祐說,過去硬皮病「無藥可醫」,過往多透過免疫調節、類固醇與抗發炎等藥物來減少硬皮症的惡化,但無法有效阻止肺纖維化的進展;但所幸今年起已有抗肺纖維化的標靶藥物出現,可用於減少患者肺功能下降、延緩疾病進程,目前健保也有條件給付。6月29日是「世界硬皮症日」,謝松洲說早期診斷很重要,建議民眾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有肺部功能問題、纖維化等併發症,民眾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兩個月未改善者,應主動就醫反應,把握治療良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6-16 醫療.呼吸胸腔
輕則腸胃不適、重則急性呼吸窘迫 醫籲不應使用電子煙戒菸
電子煙成為嚴重問題,全台估計有超過5萬名國高中生吸食電子煙,且女性吸食率高於男性。臺中榮民總醫院成立「電子煙戒菸門診」,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電子煙吸食者已經出現不良反應,輕則腸胃不適、重則急性呼吸窘迫、肺部發白,在國外已有47名吸食者死於電子煙。醫師呼籲,準備戒菸者,不應該使用電子煙戒菸。菸齡超過30年,今年48歲的鄭先生戒過好幾次菸,卻是愈抽愈多,朋友推薦他新潮的電子煙,說是「抽電子煙可以戒菸」,於是他改抽電子煙,「剛開始抽確實不錯,嘴巴沒有臭味了,打牌時也可盡情使用,不會被大家嫌棄,之前抽菸的時候,都要偷偷摸摸的、見不得人的感覺。」但他抽著抽著覺得開始胸悶、頭暈、咳嗽,就醫後,透過戒菸門診才真正戒菸成功。除了戒菸者使用電子煙戒菸,電子煙也吸引眾多青少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青少年紙菸吸菸率10年來首度上升,推估有8.1萬名吸菸;另推估有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其中高中職生電子煙使用率5.6%,比107年增加六成。傅彬貴說,電子煙有加熱器、煙油、霧化器,外型很酷炫,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但在台灣電子煙是不合法的,其中的賦形劑維他命E,在常溫下雖無危害,但是溫度升高後,會使維他命E變成非常的黏,吸到肺部中,黏在呼吸道,黏在肺泡,身體的白血球將其視為攻擊物,吞噬細胞也發動攻擊,因此導致急性呼吸道窘迫。
-
2020-06-16 癌症.淋巴癌
國中少女咳嗽皮膚癢 竟是淋巴癌
新竹一名14歲國中少女9個多月前持續出現咳嗽、流鼻水和皮膚搔癢症狀,一個月體重減輕3公斤,經診斷發現罹患惡性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瘤第二期。新竹馬偕醫院醫師黃鼎煥指出,少女頸部淋巴腺腫大,經X光檢查,胸部縱膈腔有一顆13.5公分腫瘤,已壓迫雙側支氣管造成狹窄,導致咳嗽加劇,若再延遲就醫,腫瘤更大恐會壓扁支氣管而無法呼吸,造成生命危險。少女確診惡性淋巴癌,經化療與局部放射線治療後,呼吸恢復順暢、皮膚搔癢緩解、各種不適症狀逐漸改善。八個月後重拾健康,開心回到校園與同學見面。黃鼎煥說,淋巴癌好發年齡為5至18歲,屬於孩童常見癌症第三位,早期的淋巴癌常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不易察覺及診斷。淋巴癌發病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曾就醫未改善且找不到原因,一周以上仍持續發燒;頸部、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夜間盜汗、咳嗽、呼吸急促;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淋巴癌目前致病明確原因仍不清楚,黃鼎煥提醒,許多家長擔心孩童身體無法承受抗癌治療,尋求偏方或是延遲治療等,都是錯誤的觀念,大部分好發於兒童的癌症治療反應好,且身體對於治療的承受度高,各器官的再生恢復能力都強過成人。何杰金氏淋巴瘤整體治癒率可達8至9成以上,兒童癌症治癒率高,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才能有效治癒。
-
2020-06-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百工防疫第六課! 辦理活動…民眾座位若無法保持1.5公尺應戴口罩
「小曦局長x貓小姐的防疫課」第六集登場!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新竹市衛生局推動「百工防疫」。為打破嚴肅的防疫新生活運動宣導,邀請插畫家貓小姐Ms.Cat聯名合作,用系列圖文懶人包提供在各職場工作的民眾小叮嚀,維持健康之餘,也能維持產業運作、撐住經濟。貓小姐Ms.Cat是知名插畫家,喜歡用詼諧的手法畫貓、開貓的玩笑,有不少著作出版,也同時經營粉絲團。系列懶人包除了有逗趣的貓咪插圖,局長王宗曦也化身小曦局長,以可愛的插圖人物形象,為民眾開防疫課。系列懶人包針對的產業別包括有: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運輸倉儲業、支援服務業、教育業、藝術娛樂業等11大重點產業別,而本次「小曦局長x貓小姐的防疫課」之開課對象為在藝術娛樂業工作的民眾。新竹市衛生局局長王宗曦表示,喜歡到圖書館或藝文中心辦活動的朋友們應注意,不在通風不良的空間辦理活動,若有民眾前來,除了入場前後空間都要消毒,座位間的距離也要保持1.5公尺,無法保持距離應戴口罩。在健身房工作的朋友們使用器材前後要用酒精消毒,另請來運動的民眾自備毛巾擦乾汗水,運動完用肥皂正確洗手。王宗曦提醒,只要有咳嗽症狀等呼吸道症狀,就應避免前往健身房,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健康。防疫新生活,民眾也可多選擇到戶外運動,不僅更安全,也能趁機多曬太陽,感覺更陽光健康!(新竹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0-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市校園集體上呼吸道群聚感染 莊人祥:無須過度緊張
高雄市今天傳出某所學校班級高達15名學生出現疑似上呼吸道群聚感染事件,經疫調發現相關個案並無旅遊史、接觸史,也無接觸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等高風險對象。高雄市衛生局已經採集檢體送昆陽實驗室檢驗,預計結果明天出爐,指揮中心也呼籲民眾無須過度緊張。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計檢體將於下午3時送至昆陽實驗室檢驗。流感、腺病毒及一般感冒也可能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群聚,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內只要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群聚,都會採集檢體送至實驗室加驗新冠病毒檢測,籲民眾無需過度緊張。指揮中心指出,隨著國內疫情趨緩,目前雖已放寬社區防疫措施,但提醒民眾平時仍應落實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至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可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提供套餐的店家享受美食,並配合業者執行實聯制、體溫監測等防疫作業;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只要將這些防疫基本功內化為生活習慣,就能保護自己及他人的健康。
-
2020-06-12 科別.兒科
暑假延後腸病毒6、7月恐升溫 醫師:要戴口罩、勤洗手
新冠肺炎疫情才趨緩,腸病毒正蠢蠢欲動!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宜准表示,雖然今年腸病毒就診人數比往年減少,但已出現腸病毒71型的重症零星個案,最近幾周因腸病毒症狀就診個案有持續增加,臨床有升溫趨勢。他提醒家長,暑假延後,可能增加學童感染腸病毒機會,建議持續戴口罩、勤洗手。李宜准指出,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今年腸病毒就診人數跟去年同一時期比較處於低點,推測原因是新冠病毒防疫採取戴口罩、勤洗手等高規格措施,同時阻斷腸病毒傳染途徑,大幅降低感染發生機會。但值得家長注意的是,今年初迄今,全台仍有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且都是感染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的腸病毒71型,腸病毒的威力仍不可小覷。李宜准也發現,時序進入夏季高溫後,臨床腸病毒個案愈來愈多。李宜准說,腸病毒一年四季都有,4至9月是台灣的腸病毒流行期,疫情最嚴重。往年,感染高峰期波段第一波在4、5月,暑假趨緩,到開學又再有一波高峰。今年不一樣,因為延後開學,連帶延後放暑假,家長仍要注意今年6、7月腸病毒可能發生傳染的機會。「要特別防範幼兒罹患71型腸病毒後併發重症!」李宜准提醒家長注意觀察,孩子一旦出現口腔潰瘍、手腳起小水泡,及持續發燒、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甚至嗜睡等病情時,就應該帶孩子就醫。李宜准指出,腸病毒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以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避免感染腸病毒,應好好保持戴口罩、用肥皂勤洗手習慣,注意以500ppm漂白水消毒環境,讓病毒沒有可乘之機。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抗氧化!營養師教你這樣吃薑,遠離癌症、動脈硬化
家家戶戶炒菜不可或缺的「薑」是養生食材,富含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具有多種健康好處。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提醒民眾注意。在薑的各類營養素中,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隨著薑愈老而含量愈高,因此嫩薑不辣,老薑卻超辣。薑油酮、薑烯酚則是薑的香氣來源,且有溫暖身體的作用。 而生薑中的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後,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增強了薑的效用。 吃薑養生!暖身、抗氧化、促代謝 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 薑蘊含的營養素具有多種養生好處,包含有助於減少噁心嘔吐、抗發炎、抗氧化、暖身等,進而能幫助降低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風險。 另一方面,郭家伶指出,當人體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現代人愛喝冷飲、吹冷氣,加上久坐、少運動,容易導致免疫力、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 薑酮醇、薑烯酚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而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還可以發揮袪溼散熱、幫助代謝的功能。 不過,也提醒民眾,適量吃薑之外,還需配合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正常作息,才能真正吃出健康。 怎麼吃薑?磨泥、磨粉、切片變化多 至於薑要怎麼吃才好?郭家伶表示,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 另外,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充分曬乾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 薑也不能吃過量!三種人不適合攝取 需要注意的是,薑也不能過量攝取。建議生薑的攝取量一天1克,勿超過10克;乾薑的攝取量則是一天1~2克,不超過2~3克。 此外,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以下三種族群較不適合食用,提醒民眾注意,並事先諮詢醫師。 1. 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 2. 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祕等疾病。 3. 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且有出血的風險,應特別小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看起來如30歲貴婦!每天花3分鐘做這件事,促進免疫力抗衰老.腰圍粗、肚子大,當心「脂肪肝」 白雁:做對運動,減少腹部脂肪、促進代謝.輕微咳嗽,卻已肺癌末期?50歲後注意,肺癌初期無症狀,4種人儘早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