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8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吃藥
共找到
1039
筆 文章
-
-
2022-01-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物不可與酒精並服 藥師:必須間隔數小時
春節將近,好友、家族聚餐或應酬時,常會喝酒,看似平凡的動作,卻可能會嚴重影響平日在服用的藥物效果。尤其藥物不可與酒精並服,也就是不能用酒代替開水吃藥,吃藥後必須間隔數小時後才能飲酒。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網站提到,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食物,還包括含有酒精的食物、飲料。因為身體代謝酒精所需的酵素,正好與身體主要代謝藥物的酵素(CYP-450)相同,代謝過程長達數小時之久,當酒精與藥物互搶同一個代謝酵素時,如果酒精搶輸了,酒精代謝會變慢,產生即使在平常酒量內,也有頭痛、嘔吐的情況。之前網路流傳讓人酒量變差的整人影片用的藥物,其實是讓酗酒者因此產生懼怕飲酒的療法,稱為「雙硫侖樣反應」,是透過藥物讓身體對酒精產生急性過敏,所以不可以在無醫師、藥師說明下擅自使用。此外,酒精與藥物互搶同一個代謝酵素的另一種情況,也可能是藥物的代謝變慢,轉而發生意外增加藥物的效果,因此可能讓平常不明顯的藥物副作用突然發生,增加風險。例如,用來緩解施打新冠疫苗後,出現肌肉痠痛、頭痛、發燒副作用的藥物,需要靠肝臟代謝,若再與酒精並用,會增加肝毒性、肝臟損傷的風險。喝酒後頭痛,常見民眾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來緩解頭痛,一旦這類藥物並用酒精,會提高胃腸道出血的副作用風險,可能造成血便、黑便、吐血等。若喝酒造成嘔吐不適,應避免服用止吐藥,因含metoclopramide成分的止吐藥,如並用酒精,恐增藥物發生鎮靜副作用的風險。其他如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用藥,也都可能與酒精發生嚴重副作用。藥物繁多,建議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社區藥局,找專業藥師透過雲端藥歷判斷,多一分注意,少一分遺憾。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1-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9歲癲癇發作,長期與之共處 因家人而變勇敢,發現自己能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編者按】醫病平台一直希望用一週三篇相同主題文章的方式呈現,但有時候無法完全吻合相同主題,以致無法即時刊登,對作者很抱歉。本週謹以照顧者與病人的文章,讓大家了解機構與病人在不同狀況下的遭遇,以及克服困難的歷程。我今年30歲,這麼多年以來,與癲癇的因緣我學習到很多,想把收穫寫出來分享,也再次感謝一直以來幫助我的醫師。疾病之始 我第一次癲癇發作是在九歲的暑假,跟媽媽去美國遊玩的時候,假期的一天晚上我沒有預警的癲癇大發作,在這之前我們對疾病真實發生時的狀況一無所知,沒有專業的知識遑論緊急處理的經驗,可想而知的是我媽媽嚇壞了,反倒是我懵懵懂懂醒來時覺得人怎麼在醫院且頭痛欲裂。當天晚上做了一堆檢查,檢查結果因為醫生說的是英語及年紀小,幾乎甚麼都不記得了,只記得花了約20萬台幣的醫療費用。 回到台灣開始接受專業的治療,從發現患有癲癇,學會正視癲癇、進而了解癲癇的醫學知識,也面對社會對於癲癇的未知,或許曾經猶疑,然而終將找到自己與癲癇相伴的長遠默契,很謝謝我的醫生讓我了解癲癇,回首來時路、我居然成為一個能寫出來分享勇氣的人。準時吃藥、詳實紀錄 或許很難想像,對於我的癲癇病況病史,從小到大媽媽早已累績滿滿鉅細靡遺的筆記,更是如此教導我: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當然必須比別人更負責了解自己。我們判斷不會有醫生準確,所以我們不必妄自揣測;不過我們詳實的記錄或許會在醫師問診時,提供更細微的細節使之不被漏掉。不管是癲癇發作時的時間,或前幾天的生活作息,亦或是藥物帶來的改變(我不會想成是副作用,因為我不是醫生)。 因為這些想法及行動,所以我獲得的資訊是確實的。我從每天記錄吃藥時間,到發展出自律性的吃藥。忘記吃藥的機率極低,更從不對醫生隱瞞,而是尋求該怎麼應對。我想我對自己越誠實,越對癲癇的病情診斷醫治而有幫助。我並非祈求或一味的希望癲癇更除,而是找到一個與醫生治療有默契的平衡點。正向的我 上大學時,從台北搬到台中念書,家人擔心我住外面很危險,雖然我內心不以為意,甚至直接對家人說:「我們是很多人住一起,不是一個人。」不過靜下心來,好像覺得我應該怎麼正式且正確地介紹癲癇,我請了我的醫生,他幫我寫封給室友的信,讓我能邏輯清楚的講給室友聽。 鼓起勇起對初次見面的大學室友說:「我有癲癇,請幫我留意我的狀況。」對我來說再自然也不過了,不是因為我輕忽這件事,相反的,我比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我選擇很平和地說出正確的事實,我不擔心新室友不理解,我只審視我沒有更正確的傳達癲癇的知識。父母擔心 好友關心 醫師用心 因為癲癇,應該要找到世界上的善意,觀察其他人如何面對不了解的事物、學習如何應對,癲癇會遭到誤解,可是不能是病人自己誤解。有時候想一想,父母親擔心的不只是身體健康,而是身心健康:朋友好奇的不是癲癇的發作,而是如何體貼有癲癇的我們:醫生努力的不只是治療,而是理解及陪伴我們。心念一轉有癲癇這疾病一點也不可怕。因為家人,我變得勇敢 家人給你無比的愛,我媽媽每天比我還擔心及重視癲癇患者必須遵守的原則,我必須設法讓家人不擔心。 成長過程中總是會碰到不理解的人:誇張誤解、恐懼型的過度關心、語言中軟釘子的拒絕、或被大驚小怪的宣告、亦或被同學揶揄,族繁不及備載,我因為心中存在一個愛我的人撐起的保護傘,因此面對這些外在壓力我都微笑帶過。成長過程中也會面臨不少選擇:我沒有參加國中畢業旅行,我沒有隨意地住在朋友家夜不歸宿,或許少了一些當下的玩樂機會,但卻不應該選擇少掉健康。這些選擇及應對我從不說,也不必說,因為我從不讓這些問題真正困擾我,學會勇敢能照顧好我自己,才有保護所愛的能力。這很重要,也是我過得快樂的原因,分享這樣的種子給同樣癲癇的病友。認識同樣癲癇的病人,我學會了該怎麼面對社會的眼光 曾有個機會是在10歲時參加夏令營,參與者有癲癇病友、照顧病友的家人、專業治療的醫師及救國團的大哥哥大姊姊們。 在癲癇疾病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透過夏令營活動以輕鬆的角度彼此閒聊嬉鬧。尤其能讓因為癲癇而影響家庭生活的照顧者們好好享受出遊的樂趣,一個優質的自然環境場域,快樂的時光在寬敞建築裡發生。在這裡,我認識了很多同樣患有癲癇的朋友,我們除了癲癇發作程度不同以及患病病因不同外,沒有甚麼不一樣。 對於我而言,印象最清晰的不是玩樂,而是醫生寵愛的眼神以及帶團康大哥哥大姊姊溫暖的笑容。我感受到社會的善意及人與人之間的愛。 在2001年,班上有一位身心障礙的同學,他早上在資源班學習,下午則和普通班同學一起上課,然而他因為與多數人不同、同學不太跟他玩,只在偶而發出奇怪聲響時被大家注意。有一天他突然口吐白沫的倒下,即刻間:少數同學跑去找老師,多數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愣住了,不過隨即反應過來原來是我碰到別人癲癇大發作,立即做了最基本的照顧。這是我夏令營以外第一次碰到身邊的人發作。每當回想起這件事時,總覺得其實幸運的是我,我發現自己能夠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我不害怕癲癇發作,我也不會因為旁人不了解癲癇、看到時驚慌失措,而產生不舒服情緒,我學會很鎮定的移除發作時周遭危險物品,避免癲癇發作者受到傷害,且在他身邊守護紀錄時間及症狀。長大了,能在工作中回饋照顧我的醫院,我覺得無比榮幸 我是一個喜歡植物,也樂於分享的人,慢慢地因為興趣發展成職業,終於有一天,我找到一個機會能夠回饋,回饋在成長過程中那麼多的貴人以及那麼多的愛。一直以來醫院就像我的家,有次回診時注意到一面空白的牆,我堅定地告訴我自己,這是我的機會,並不是賺錢的機會而是回饋的機會,後來我打造了全台第一座以蕨類為主題的垂直綠化工程。 我沒有特別告訴客戶或業主我是癲癇病患,我不覺得我需要告訴他們;我不怕別人問我,我認可我自己的專業;我正視我的疾病,我不以癲癇為特例或訴求改變我的工作,尤其是我知道有不少病患在面對癲癇與工作之間的掙扎,我很幸運,我審視我自己所擁有的專業,默默地做我能改變醫療環境的空間。 一直以來我綠化工程的工作總是找機會把目標放在各個醫療環境裡,做過醫院的庭園維護、醫美陽台、健檢中心、醫院頂樓花園以及醫院托老中心的園藝治療。我很開心有一天我有能力貢獻自己,儘管微小,但若能讓下一個來看病的人有那一抹放鬆的微笑,我就心滿意足了。一個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的生活習慣 我跟我家人說,我從來不覺得我得到的是癲癇,我是得到一個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的生活習慣。我不太喝可樂、少喝咖啡;我不太熬夜、夜唱及夜遊;我不太玩雲霄飛車、那些讓自己筋疲力盡的活動,當然、我是說我「不太做」不是說我沒有做過,只是如同我每次告訴我自己的,一般人三天三夜不睡覺徹夜狂歡也會引發癲癇,我比他們更敏感,我了解自己,所以我如果筋疲力盡,我一定要有比一般人想像中更紮實的睡眠品質以及更完整的休息。我想照顧好我自己,才有保護所愛的能力。
-
2022-01-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默沙東廣發到診所第一線? 陳時中:先從醫院逐步使用
默沙東抗病毒藥物首批2016人份療程藥物已於今日清晨抵台,但預計最快何時可使用,指揮官陳時中並未明確回應,僅表示藥物有相關適應症,使用上需要專家評估,要稍微謹慎一點。目前也不會像克流感一樣廣發到診所,仍先從醫院開始逐步使用。陳時中表示,不論輝瑞或默沙東的抗病毒藥物,都與克流感差很多。因此專家討論還是從醫院開始,從適應症和使用範圍逐步改善,目前還無法廣發。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會後則表示,克流感是針對一旦確診流感者,就可投藥,但目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仍是針對具有重症風險因子,不是廣泛投藥,因此仍需要醫師評估使用。但抗病毒口服藥到貨,是否代表與「病毒共存」更近一步?陳時中表示,相關藥物越來越多,可適應範圍越大、效果越好,對於疫情控制帶來很好的曙光。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目前本土或境外個案仍有686人於醫院住院,分流輕症也有115位確診者在加強檢疫所。不論本土或境外,65歲以上比例都偏低,估計30位有符合年齡條件可使用抗病毒藥物,至於其他條件,例如雖然不到65歲但有慢性病等需要臨床評估,尚無法得知確切人數。不過現在注射型的瑞德西韋可以用來治療,有很多藥物選擇。不過外界關心少數打疫苗沒有抗體者,可否預防性投藥?張上淳表示,預防性用藥有很多層次,一是普遍使用預防藥物,但這不太可行,因為需要多長時間吃藥並不知道,另一層次是密切接觸後預防性使用,這比較可行。兩家口服抗病毒藥物都有目標朝向預防性使用,但臨床試驗進行都不是那麼順利,因為臨床試驗都是需要嚴謹條件,要界定沒有打過疫苗者使用,多數人已打疫苗,因此進度不佳。不過目前學理上覺得可行,只是缺少實證資料。除了今天到貨的默沙東藥物,輝瑞的抗病毒藥物日前也說過年前會到貨,究竟何時會到?陳時中則表示,還沒有排程,但過年前到的可能性很高。至於購買數量,原先向默沙東購買一萬人份,但因和輝瑞各有不同適用情況,因此先降至5000多人份,輝瑞藥物則提高到兩萬人份。陳時中表示,未來陸續會有相關藥物出來,各有不同適應症,會持續搜集相關資料,把錢花在刀口上。默沙東雖然減量購買但仍感謝廠商,去年六七月就跟他們談,七月介入臨床試驗,一切購買過程順利。張上淳則表示,去年除參與默沙東的臨床試驗,輝瑞的試驗也有參與,對爭取藥物有幫助,就私下了解,台灣應該是亞太地區第二個拿到默沙東藥物的國家,而我也與廠商簽訂有彈性的合約,只要有需求可以追加。
-
2022-01-24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治療】慢性病控制沒假日 藥師提醒備足藥按時服安心過春節
春節期間多數人吃喝多,台中慈濟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劑科藥師沈逸婷提醒,病人自己停藥,傷身又可能讓病情加重,他說,吃藥不能放假,長期服用慢性病用藥病人在春節期間,千萬不能自己停藥,更要忌口,避免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藥效。沈逸婷藥師表示,家有慢性病人就要注意不能隨興吃,部份食物與藥物、藥物與藥物間,容易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藥效,一定要注意「吃」的時機與分量,才能避免危險;例如大家熟知葡萄柚和柚子,對降血壓與抗心律不整用藥,容易產生加成效果,服用這類藥物的人,要避免葡萄柚和柚子。沈逸婷以年菜為例說明,服用可化凝錠(Warfarin)預防栓塞的病人,若吃過量的大白菜、芥菜、菠菜等富含維生素K食物,或含有中藥材人參的料理、藥酒,都可能減少可化凝錠的抗凝血療效而導致血栓。服用抗血栓藥「普栓達、伯基、保栓通」的病人若同時伴有高尿酸風險,年節前後大魚大肉吃多,可能導致痛風發作,如果又自己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引起胃出血或皮下出血。假期按時服藥,要備好足量藥物,沈逸婷表示,如果慢簽性處方箋的領藥日剛好是在春節期間,記得提前到醫療院所領藥,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的人,先跟醫師與藥師諮詢藥物使用原則,不要因為年節有所顧忌而停藥,最好定期量測血糖、血壓,並紀錄,春節後回診,就能提供醫師和藥師評估,可以更保障用藥安全與健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1-23 該看哪科.中醫
輕熟女蕁麻疹反覆發作 中醫揭如何才能好得快
南投縣30歲陳姓女子因就寢前,皮膚容易冒出一片片紅疹,吃藥或擦完藥後緩解,但沒幾天又再度發作,且奇癢無比影響睡眠品質,也影響隔天的工作,忍無可忍便至南投醫院就醫,經診是「蕁麻疹」,想要好得快,中醫籲要內外調理改善。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蕁麻疹即中醫所謂「風疹」,是身體的一種過敏反應,主要發作於皮膚,發作時可見皮膚上出現膨起的疹塊,伴有紅腫熱癢感,搔抓後可能越抓越癢、越冒越多,通常在一段時間後就會自行消退,隔一段時間又再發作。南投醫院中醫科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蕁麻疹與藥物、飲食、感染或接觸其他過敏原引起,病程通常不超過6周;倘若是發作超過6周以上就為慢性蕁麻疹,且大多找不到發病原因,少數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說,在蕁麻疹治療上,西醫臨床第一線用藥大多為抗組織胺,第二線除了加重抗組織胺的劑量外,有必要時使用類固醇;但從中醫角度,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多是體質、氣血受內外在因素影響,能以中醫療法改善。賴認為,蕁麻疹耗發多因體質免疫力差、氣血虛弱,受到外邪侵犯、飲食不當或情緒變動過大,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引起過敏,可依證型辯證施治。除一般中藥內服,也能按摩風溪、內分泌、神門、肺、心等耳穴按摩減緩皮膚癢不適症狀。而想要蕁麻疹好得快有技巧,需內外調理改善,賴卉蓮建議,飲食方面須避免容易誘發蕁麻疹的食物,像辛辣重鹹類,醃菜類、優格優酪乳、酒精飲品等發酵食品及堅果類、含咖啡因飲食、甲殼類海鮮,也要避免吃到不新鮮的食物等。南投醫院也提醒,除了注意飲食,也應該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如穿著寬鬆衣物、不戴過多首飾、洗澡水溫勿過熱等等,最重要的是癢的時候盡量不要抓,維持規律作息,保持心情放鬆,找適當的紓壓管道都有助於改善蕁麻疹。
-
2022-01-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使我領悟到「淡定從容」與「真誠道歉」的病人
【編者按】這是我們第二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主題,由三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回憶過去所看過的病人如何拓寬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由他們的分享,不只醫療團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醫者可以由病人端學到人生的新經驗,更希望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可以更了解醫師端的內心世界,透過醫病雙方的彼此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誠如我們第一次這系列刊出時所說的,我們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一位我初到美國讓我感到震撼的病人因為這是來自四十幾年前的往事,我已經不記得這病人的許多細節,但他給我的印象迄今仍然無法忘懷。這是我第一年到美國開始接受明尼蘇達大學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訓練時,碰到的一位參加過越戰的三十幾歲退伍軍人。他因為癲癇發作而發現腦瘤,住進明尼亞波里斯榮民醫院。想不到住院的慣例胸部X光發現肺癌,並且還發現有骨頭轉移,因此很可能引起癲癇的腦瘤是肺癌的腦轉移。當時因為自己的口音以及對美國人的俚語不熟,對英文表達與瞭解能力不夠而倍感溝通的困難,尤其是碰到這種個案,一方面希望能詳盡告訴病人實情,但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讓病人太驚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於把這噩耗婉轉地傳達給他。想不到對方聽完我的解釋之後,只是面無表情地看著我,好像沒有聽懂我所說的事實,他回應的第一句話竟然是「but it could be worse, right? 」(「但還有可能比這更糟的,是嗎?」)我當時的直覺是他是不是沒聽懂我的話,而想要再重複解釋一次,想不到他又補了一句,「相信以你的經驗,你一定看過比我這情形更嚴重的病人吧!我的意思是說,至少我比起有些人,還算是幸運吧!」然後他要求我實話實說,告訴他這種病情在治療上有希望痊癒否,並要我告訴他一般這種程度的病人還有多少日子可以活。我到現在我還記得我當時感受到的震撼。這個人怎麼能夠如此淡定從容呢? 我當時甚至想到:「會不會是腦瘤影響到他的判斷?」之後的幾個星期以及出院後又再住院直到幾個月後過世之間,透過我與他的接觸,才使我真的體驗到這位從小獨立自主、多年的戎馬生涯使他生死度外,相形之下我這剛剛踏上異鄉的醫師,還一直擔心以爲自己因為語言溝通困難,未能讓他清楚了解他的病情。之後在他多次住院期間與他建立了不錯的關係,他與我分享不少他經歷過的大風大浪,而且因為他一直沒結過婚,獨來獨往的性格使他一直到生命終點,還是無所牽掛、十分鎮定。他對於各種治療未能控制病情的事實都能平靜瀟灑地接受,我沒有看到震驚、憂鬱、呼天搶地、怨天尤人。由於這是發生於我初到美國才幾個月的時候,有一陣子我還誤以爲美國人與我在台灣的病人有這麼大的不同。他的人生觀給了我非常珍貴的臨床經驗,使我體驗到「我們要對病人告知病情時,固然要體貼病人可能引起的心理反應,但我們也不能隱滿實情,使病人因為不了解實情,而未能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病人,我親眼見證到一位病人由於洞悉病情而能夠安排自己的將來,雖然他沒有機會看到醫療的奇蹟,但相對於一般癌末病人所受到的身心折磨,他似乎以「淡定從容」的態度,使他的最後日子活得更平靜更有尊嚴。這也幫忙了我幾十年後由於各種因緣際會,落腳於癌症醫院時,我會以這病人的「淡定從容」的人生態度鼓勵病人、家屬,並且與醫學生、年輕醫師分享這病人所教我的人生態度。醫師的真誠道歉可以產生溫馨的醫病關係這是快三十年前的事,但這難忘的病人與家屬給我的溫馨還是有如昨日一般的清新。這是一位快三十歲的年輕病人,因為癲癇曾經自暴自棄,後來在我的鼓勵下開始按時吃藥,並且找到職業開始正常上班。但他的癲癇還是無法完全控制,表示希望能夠接受開刀治療。為了評估他的癲癇發作是否為「部分型癲癇」,而且癲癇發作是否都來自大腦的同一個部位,並且可以證明發作的部位並非主宰重要的腦功能,如果開刀切除的話,不會影響他的語言、記憶、運動、感覺、視野等。如果符合這些條件的話,我們就有可能考慮以開刀治療他的「頑固型癲癇」。所以我們第一步就是安排他住院接受「持續閉路電視與腦波監測」,希望能夠紀錄癲癇發作時的腦波變化,看出癲癇不正常放電來自大腦的哪個部位。但事與願違,病人住院一星期內居然一次發作也沒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只好冒險減藥希冀能夠誘發癲癇發作。想不到當我們記錄到三次發作後,我們還來不及恢復住院之前的抗癲癇藥劑量時,病人居然癲癇次數急速激增,而進入「癲癇重積狀態」的緊急狀態。最後我們不得不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將腦波活動壓到最低狀態,持續這種狀態一段時間,而後慢慢減輕麻醉藥及調高抗癲癇藥,最後病人才會慢慢清醒過來。這種治療是要在加護病房並全程以腦波監測的情形下進行。由於病情的急轉直下,不管住院前我與他本人及其父母解釋得多清楚,但在這種情形下,他的父母一改以往非常親切有禮的態度,開始對我惡言相向,說我不應該告訴病人有可能以外科手術根除癲癇的希望,使他無法安於當時已經不再每天發作好幾次且可以找到工作的現狀。這段時間裡,我一直都以「自知理虧」的態度接受他們的嚴厲指責,同時也知道雖然之前我們都有盡到告知的一切,但我也沒有料到當我們在記錄到足夠的癲癇發作的腦電圖之後,恢復他本來的劑量還來不及發揮作用,他就進入這種癲癇連續發作的緊急狀態。我坦然告訴他們,我也是為人父母,可以完全了解他們此時的心情,但我需要指出他目前之所以完全不省人事,是因為我們是以「全身麻醉」讓他的正常腦波與癲癇不正常腦波「全部停擺」。只要我們能夠讓他的腦子完全休息一陣子之後,我們會慢慢減少麻醉藥的劑量,同時抗癲癇藥的血中濃度也會慢慢達標,我們有希望看到他清醒過來而癲癇不再持續。在他恢復知覺之前,我每天都要聽他母親哭訴我的不是,而他父親有時也會加入,但有時在母親對我惡言相向時,他卻會拉拉他太太的手或拍拍她的肩膀,暗示她「適可而止」。這種夫妻真誠的互動,我看在心裡也十分難過,但當時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真誠的道歉」,並衷心希望他清醒過來後一切如常。這樣子他在加護病房昏迷了一星期之後,我們終於看到他慢慢清醒過來,而腦波也不再呈現癲癇發作。終於病人眼睛睜開,想不到他看到我與他父母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肚子好餓,我可以吃東西嗎?」我告訴他,他剛從好幾天的全身麻醉醒過來,吃東西最怕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如果明天都沒問題,我們一定可以讓他恢復進食。我問他:「你現在最想吃的是什麼?」想不到他的回答竟然是「甜甜圈」,一時加護病房傳出好久沒有的歡呼聲。隔天早上我開車快到大學醫院時,不自主地把車開入醫院旁大家最喜歡的早餐店,買了一大包的甜甜圈。這時病人已經轉回普通病房,並開始正常進食。他父母看到我手上的一大包甜甜圈,就對病人大喊:「你看賴醫師給你帶來了什麼禮物!」接著是病人大快朵頤之後的一句話:「這是我一生吃過最好吃的甜甜圈」。他母親淚流滿面地伸出雙手與我擁抱:「對不起,請原諒我這幾天對你言語上的不禮貌。」而病人的父親也以十分親善的眼光凝視我,這是我一生永遠無法忘懷的鏡頭。現在我終於有機會寫出了我對這兩位教我人生,令我難忘的病人與家屬的懷念。雖然這已是陳年往事,但此時的我卻淚眼盈眶,不能自已。我忍不住要慶幸自己選對了醫師這志業,使我有機會擁有一般人無法體會的人生經驗,這條路有甘有苦,但我享受到有意義的人生。
-
2022-01-2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四肢皮膚癢宛如「螞蟻在爬」!泌尿科醫師骨髓纖維化 女兒捐髓讓他落淚
約莫10年前出現頭痛、頭暈症狀,檢查罹患「血小板過多症」,這些年持續吃藥、每三個月抽血追蹤,直到二、三年前四肢皮膚開始發癢,宛如「螞蟻在爬」,抽血報告發現血球細胞異常,比對各項研究文獻,研判自身症狀與「骨髓纖維化」典型症狀雷同,進一步檢查即確診「骨髓纖維化」。轉為白血病 治療難度高無論是骨髓纖維化或血小板過多症,發生率都是萬分之一,在台灣屬於罕見疾病,每年僅200多名患者。骨髓纖維化患者人數少,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出現衰弱症狀,容易誤以為是老化問題而未再進一步檢查。骨髓纖維化若已轉為白血病,治療難度比一般白血病更高,若不治療,壽命可能「剩半年到一年」,因此必須趕緊接受骨髓移植,但國外骨髓移植成功率不到五成,以致治療與否令我相當猶豫。很感謝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仔細分析,愈早治療愈快改善病況,讓我做好接受移植的心理準備。骨髓移植 最好勿逾55歲「骨髓移植不要超過55歲」的說法,也是我決定接受骨髓移植的一大關鍵因素。我自行分析解讀,若在55歲以下接受移植,成功率或許較高,「當時54歲的我,想說乾脆跟它拚了,別再想東想西!」於是決定做骨髓移植,花半年時間交接診所業務給學弟,半退休狀態展開療程。要做骨髓移植,需看HLA基因配對,但台灣屬於多種族基因,與自己完全相符的基因「全台一筆都沒有」,內心衝擊很大。找不到全合基因,改用半合基因也能移植,在多位親友比對下,醫師評估女兒的配對機率較高,骨髓反應也較好,因此由女兒捐骨髓給我。生這個病,我掉過兩次淚,第一次是得知骨髓纖維化可能轉白血病時,第二次則是看著女兒進開刀房捐周邊血,推進去的瞬間,「跟她視訊講講話,眼淚就無法控制地掉,想到小孩要為自己的疾病而受苦,相當不捨。」急輸血小板 感謝捐血人住院治療期間,多次遇到緊急狀況,急輸血小板,等了4到6小時終於盼到一袋血,「很感謝捐血人,真的是救命血。」雖因接受骨髓移植,我再也不能捐血也不能捐器官,但已規畫身後將捐大體,盡可能回饋社會。因為熱愛畫畫,時常在我的「怪醫鳥博士 Dr.Bird」臉書粉絲團繪畫衛教泌尿科知識。接受骨髓移植期間,自我要求「每天寫日記」,用畫畫來抽離、轉移肉體的不舒服,減輕焦慮或害怕感,正向態度有助於改善病情,每天發文也讓親友安心。「骨髓移植漫畫日記」引起不少病友共鳴,是繼泌尿科衛教書後的第二本著作。曾有一位網友私訊各類骨髓移植問題,原以為是患者本人,一問才知是家屬,原來他的家人先前做骨髓移植,住院兩個月完全與外界斷聯,不知道裡面發生何事,家屬後來看了我的移植日記,才知道家人在醫院內經歷了這些事,因此釋懷了。醫師變病人 理性看待治療同時是醫師又是病人,可以理性看待治療,減少對疾病的恐懼,也能了解病人的感受,移植日記融合理性與感性,對醫病雙方都很有幫助,也期盼正在對抗病魔的病人,哪怕治癒機會只有0.01%也要接受治療,才有成功的希望。醫學辭典/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為骨髓過度增生疾病,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不正常增生,使骨髓原本的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造成脾臟腫大,正常人脾臟約5、6公分大,嚴重時可能擴增到20、30公分。骨髓纖維化初期,白血球、血小板異常增高,亦引發疲倦、皮膚癢、食欲差等不特定症狀,因症狀不明確較難確診,若未及早控制可能持續惡化,甚至引發急性白血病,治癒率恐不到一成。(諮詢/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詹皓凱小檔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中華民國泌尿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前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著作:●怪醫鳥博士的泌尿醫學院●怪醫鳥博士骨髓移植(漫畫)手記
-
2022-01-21 養生.聰明飲食
這7種食材、營養素主宰身體核心溫度!營養師最推這道家常菜
你可能不知道,食物中的營養素主宰著身體的核心溫度,只要吃進正確的營養素,冬天不用穿得厚重、像個不倒翁,也能由內而外暖起來。 近來天氣轉涼,讓人一到戶外不免瑟瑟發抖。其實人類是恆溫動物,若體溫低、手腳冰冷,表示身體裡缺乏相應的營養支持,不足以維持體內核心溫度,只要補充對的營養素,身體的能量充足,守得住核心溫度,就能不怕冷。 哪些營養素可以提升核心溫度呢?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想讓身體由內而外暖起來,可在食物中添加新鮮的辛香料,舉例來說,咖哩就是很好的保暖料理,裡面含有薑黃素,又多會加入洋蔥進去炒,更搭配了飯(澱粉)、肉(蛋白質)等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就能暖起來,只是,咖哩飯的熱量稍高要留心。 補血暖身─鐵質 除了先天性的貧血之外,女性因每月的生理期失血,很容易造成血紅素不足的貧血,缺血時,攜帶氧氣的紅血球減少,血液循環下降,血中的含氧量偏低,當然容易感覺寒冷,劉怡里建議,若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月經來時吃2 至3 次低脂紅肉,例如:牛腱、里肌肉等補鐵,能很快改善,或是攝取含鐵量高的蔬菜,餐後搭配維生素C 高的水果,都有助於鐵的補充。 補身熱血─薑辣素 薑母鴨、熱薑茶都是冬天常見的菜色,吃了加入薑的料理後,會感覺到全身血液活絡起來,身體自然暖和。薑吃起來有辛辣口感,就是薑辣素的作用,它能適度促進血液循環,讓腸胃和內臟器官活絡,也是超強的抗自由基食物,對抗體內發炎有一定的效益。 合成肌肉─蛋白質 蛋白質是身體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舉凡肌肉、指甲、頭髮、皮膚和內臟,都需要蛋白質的組成。 缺乏蛋白質者通常會怕冷、臉色差、掉髮、皮膚枯槁、肌肉量少,而蛋白質的食物產熱效應最快,所以可選擇海鮮、低脂動物性蛋白質和豆類等補充,尤其吃藥膳補品時,可用魚肉、雞肉代替豬肉,減少脂肪和熱量的攝取,而痛風、腎臟病等患者,則要切記蛋白質不可以攝取過多。 抗氧活血─硫化素 蔥蒜有非常特殊的味道,是因為其中富含硫化素所致,除了有抗氧化的功效外,也能促進新陳代謝、刺激身體汗腺。 辛香料中的大蒜、洋蔥、青蔥、青蒜,或花椰菜、高麗菜等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都富含硫化素,但很容易揮發,且硫化素溶於水、加熱也容易散失,蔬菜不宜烹煮過久,大蒜和洋蔥可以磨碎加進菜餚裡,若只拿來爆香而沒有吃進去,是攝取不到硫化素的。 促進代謝─辣椒素 在台灣,不管走到哪,麻辣火鍋、麻辣鴨血都是冬天的熱門美食!辣椒功效來源來自於辣椒素,俗稱的唐辛子,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幫助脂肪燃燒。 不過,劉怡里提醒,若要達到保暖功效,必須食用辣椒本身才能攝取到辣椒素,或是切碎放進料理食用也可,唯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食道灼傷等消化器官疾病者不適合吃辣。至於民眾最愛的麻辣鍋等再加工品,吃下的辣椒素所剩無幾外,多搭配高油重鹹的料理方式,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增加能量─澱粉 許多女性為了愛美而積極減重,熱量不足的情況下,也會讓身體覺得寒冷。 劉怡里提醒,碳水化合物能轉變成葡萄糖,是身體很重要的熱量和能量來源,讓身體有產熱效應,從中醫的角度看,就是能夠「補中益氣」的養分,如果不喜歡吃白米飯,或擔心熱量太高,可吃南瓜、地瓜和山藥等根莖類,同時滿足高纖和身體溫暖的營養需求。 殺菌護心─蒜素 大蒜的氣味非常濃厚,有人喜歡也有人厭惡,就是其中的蒜素成分所致,蒜素除了有殺菌效果,也富含硫化物及辛辣口感,會刺激身體感到些微灼熱及刺痛,促進血液和代謝循環,而且,在心血管好發期的冬日,蒜素還能降低膽固醇的合成,是保護心臟的好營養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27歲打工討生活,被笑「明星竟然端盤子」...許傑輝:我不是最耀眼,但可以是最努力的.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1-19 醫聲.肝病清除
院士級B肝治療辯論/陳培哲:不能菁英觀點看治療 中斷用藥將增風險
對於「用藥可中斷」的治療策略,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認為,「這是菁英學者的看法、研究型的治療」,國內大部分B肝患者住在偏鄉,依現行治療原則,停藥後復發後才能再用藥,根本不符合人性。「吃藥後,穩定控制肝功能指數,為何要中斷治療?」陳培哲說,常有門診病人問著相同問題,但他也只能回答「健保給付就是這樣規定,大部分醫師也希望病友能夠持續用藥,但實在沒辦法。」陳培哲表示,大部分服用藥物的B肝患者在面對第一次停藥時,充滿疑惑,等到情況惡化,病毒量激增時,符合健保給付規定,更覺困惑,總問著「如果持續用藥,不就不會復發?」等第二次被迫停藥時,大都選擇自費用藥,不想陷入「用藥、停藥、用藥」等無奈循環。目前健保給付規定為「用藥後停藥,等復發再申請」,原因在於極少部分患者會自行痊癒,以及藥價昂貴,一顆藥需要120多元,肝炎患者逾百萬人,將造成沉重負擔。對於另一派專家「用藥可中斷」論點,陳培哲批,「不能從菁英觀點看疾病治療」,能夠規律至台大、長庚等醫學中心看診的B肝患者畢竟是少數,應力求普及化、大眾化,應讓想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的B肝患者就近就醫,持續服用藥物。陳培哲表示,B肝治療已簡易許多,不用自己扎針(干擾素),副作用低,只要服用一天一顆藥物,與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沒兩樣。至於另一方認為,病友中斷用藥,增加風險,但「提供衛教訊息,讓病人規律用藥,不就是醫師執醫的基本責任嗎?」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北榮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漢傑持相同看法,他表示,停藥後每一至兩周就需回診追蹤,偏遠地區患者很難規律回診,一旦復發,肝臟損傷、纖維化,肝硬化風險更高,「穩定服藥仍是較好的選擇」。陳培哲強調,「讓B肝患者持續用藥」是最簡單可行的治療方式,歐美大部分國家皆是如此作法。他指出,目前原廠抗病毒藥物幾乎都過了專利期,健保應該做的是「用力議價」、「大砍藥價」,擴大治療範圍,讓更多的患者可以接受治療,而不是「吃吃停停」。
-
2022-01-19 醫聲.肝病清除
院士級B肝治療辯論/簡榮南:服藥52年才能根治 病人長期用藥有困難
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指出,治療B肝,「用藥三年停藥觀察」比「長期用藥」治癒率更高;根除B肝,最重要的是將「四成的潛在患者篩出來」。簡榮南指出,用藥的確可治癒B肝,但難保病人能「穩定長期用藥」,如果忘記服藥,病毒容易復發導致肝臟發炎;臨床數據也顯示,若連續3年未復發,每年有6%可靠自體免疫清除病毒。若病毒復發、且肝功能指數也高,也有2.2%可靠免疫系統將B型肝炎帶原清除。中研院院士廖運範2018年曾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以「Stop and Watch(停藥與觀察)」為題,分析B肝患者若要達到表面抗原消失,肝功能指數增加時,若先「忍耐一下」不治療,每年約有3.2%機率表面抗原消失,若馬上用藥治療,僅0.2%機率表面抗原消失。用藥可以治癒B肝,簡榮南表示,有法國學者以數學模式計算,「長期用藥52年,可根除B肝」。但許多患者並沒有按時吃藥,B肝藥物是抗病毒藥物,忘記服藥,病毒復發會導致肝臟發炎,等到不舒服、出現黃疸,情況已相當嚴重,甚至可能要換肝。遵囑性小於九成者,肝硬化危險增加3倍、肝癌死亡增加16倍。若B肝病人長期服藥,簡榮南指出,病人遵囑性要超過95%,意謂醫師開100顆藥,病人要吃95顆藥,但根據各國研究,病人遵囑性最高僅70%。韓國研究發現,發現病人遵囑性小於七成占10.5%、七成至九成20%。遵囑性只要小於九成,未來B型肝炎引發肝癌的機會,規則用藥比不規則用藥多了3.2倍。簡榮南說,B型肝炎患者停藥後,一年約有六成患者病毒會復發,有四成患者的肝功能指數會增高,然而肝功能指數增高代表免疫功能好,可以找出肝細胞中有病毒,進而引發免疫反應,肝臟才會發炎。因此,並非所有B肝患者肝功能指數飆高都需要治療,若患者因肥胖導致肝臟發炎,這並非B肝所致。治療B型肝炎最終目標,是將「B型肝炎表面抗原清除」。簡榮南列舉各國「B型肝炎表面抗原消除」研究數據。長期用藥的韓國發現,僅0.3%的B肝患者表面抗原消除;用藥一段時間後需停藥的國家,香港B肝患者約有4.6%表面抗原消除,希臘則4.8%、奧地利4.7%、荷蘭0.5%、德國6.3%。
-
2022-01-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服用保健食品能防範腦中風嗎?醫揭預防關鍵
Q:市面上各種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的保健食品正夯,若每天食用保健品攝取營養,應該不是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吧?A:罹患腦中風有許多原因,除了三高、慢性病之外,還有家族遺傳以及先天性的腦部血管異常、缺乏凝血因子等。飲食失衡和缺乏運動也會增加腦中風的機率,服用保健食品不一定能杜絕防範。尤其劑量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體重、代謝,僅能當作輔助調整體質的食品、補充每日營養,生病了還是要「吃藥」治療。有慢性疾病的民眾要特別注意,銀杏會抑制血小板之凝血因子、紅麴會影響降血脂藥,藥物跟保健食品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加劇副作用。醫師提醒,服用保健食品前請先諮詢醫師或藥師,別讓贈送禮物的心意變成負擔!某些藥物的藥效長達24小時,即使錯開服用時間也不見得完全沒影響。預防腦中風還是要從改善生活作息開始,不良習慣會加速血管老化,建立病識感,才是預防中風的重要關鍵。諮詢╱淡水馬偕醫院醫務部主任鄭世榮(本專欄與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合作)
-
2022-01-18 新聞.健康知識+
基因編輯的原理是什麼?一次看懂基因神剪CRISPR
2018年11月,中國基因編輯寶寶引起舉世譁然!這個事件的前因,要追溯到2012年橫空出世的基因剪刀CRISPR,讓人類從此可精準、快速、便宜地編輯DNA。但這把剪刀目前仍有技術瓶頸,只適合治療可拿出體外的免疫細胞。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凌嘉鴻助研究員與團隊,正致力鑽研這項正在翻轉世界的基因神器CRISPR。▌為什麼需要基因編輯?編輯人體基因,就是修改人體DNA,主要動機是根治基因突變引發的疾病。但是我們真的需要基因編輯來治病嗎?由於DNA是生命的藍圖,指揮細胞生產蛋白質,維持人體的生長與運作。當DNA的重要位置發生突變,「細胞工廠」運作便會失控,就有可能造成生理失調,甚至引致白血病等重大遺傳疾病。凌嘉鴻解釋:「生病可以吃藥,但基因突變造成的疾病,單憑藥物只能控制病情。因為基因突變是從藍圖就錯了,細胞永遠只能製造錯誤的蛋白質。想要根治,最好直接更正藍圖,修改DNA。」基因編輯可以從源頭下手,找到錯誤的DNA片段,用一把分子「剪刀」切開,剔除這個錯誤的基因,或是在缺口處「貼上」正確的DNA片段。因此必須先有一把精準、能夠剪開DNA雙螺旋的好剪刀,CRISPR就是當前最好用的一把。有趣的是,它來自細菌的免疫系統。▌細菌裡的基因剪刀,快狠準摧毀病毒DNA1987年,日本科學家在大腸桿菌的基因體發現一段古怪的規律序列:某一小段DNA會一直重複(Repeat),重複片段之間又有一樣長的間隔(Spacer)。因其功能不明,科學家便把這段序列叫做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後來科學家陸續發現,許多細菌都有CRISPR,它是細菌免疫系統的一種機制,可以記憶曾經來犯的病毒。當時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DNA片段,將會引爆基因編輯的大狂潮!故事是這麼開始的:當病毒入侵細菌後,會把自己的DNA注入細菌中,企圖霸占細菌工廠的資源以複製新病毒。但細菌也不會束手就擒,它們的免疫系統可以辨識、摧毀病毒的DNA。這是一場微觀世界的閃電戰,細菌的反擊必須夠快、夠準,才有機會存活。經歷一場血戰後,倖存的細菌會挑選一段病毒的DNA碎片,插入自己的CRISPR序列(增加一段Spacer),就像為病毒建立「罪犯資料庫」。當病毒第二次入侵,細菌就能依靠CRISPR序列快速辨識出這種病毒,並於第一時間反殺,提高存活率。細菌如何認出病毒呢?首先,細菌會用舊病毒的DNA片段(Spacer)當模板,打造一條互補的引導RNA,例如病毒DNA的鹼基是T、RNA是A,DNA是G、RNA是C,或是互相顛倒。引導RNA再利用這種互補關係,比對新病毒DNA片段,如果可以互補,表示新舊病毒相同。接著,細菌體內的武裝警察──可以切割DNA的酵素(例如某些細菌裡的Cas9)──會抓著這段引導RNA(嫌犯資料),「盤查」新病毒的DNA,看看有沒有與引導RNA互補的段落。這一次反過來,RNA是A,DNA是T;RNA是C,DNA是G,或是互相顛倒。一旦找到了,Cas9便會立刻剪開「被認出」的DNA片段,當DNA被剪斷摧毀後,病毒自然就沒戲唱了。這種細菌的免疫機制,統稱為CRISPR。▌基因神剪CRISPR這麼基礎的細菌免疫學,跟基因編輯有什麼關係呢?想想,基因編輯的關鍵即是找到一把可以切開DNA、又不會隨便亂剪的分子級剪刀。而細菌的Cas9酵素憑藉一段引導RNA,就能精準「喀擦」掉鎖定的DNA片段。好剪刀,不用嗎?實務上的操作方法很簡單:先將Cas9做好、放入冰箱,當想要剪下某段DNA,就訂做一條互補的引導RNA。然後將Cas9解凍,與引導RNA結合,再用電擊的方式進入細胞,讓它剪下錯誤的基因。壞基因剪下來了,又該如何貼上好的基因?因為細胞天生能自動修補受損的DNA,只要把正確的基因送進細胞核,就有機會被細胞拿來修補Cas9剪下的斷口,完成基因編輯。▌基因編輯技術大躍進CRISPR不是第一把基因編輯剪刀。早在1990年代,科學家就開發了許多種能「剪開」DNA的酵素。每種酵素有自己的特殊結構,只能跟特定的DNA片段結合,藉此精準切割目標基因。只不過,如果研究者想剪開另一段DNA,即使序列只有一點點差異,也要花費兩、三個月重新設計與組裝全新的酵素,技術複雜、耗時又花錢。直到2012年,科學家終於找到CRISPR這把神剪。它不像過去的酵素剪刀,每剪一種基因就得設計、組裝一把新的剪刀。CRISPR從頭到尾只用一把萬能酵素剪刀Cas9,加上一條引導RNA,就能切割所有的DNA。若目標基因更換,即訂購一條RNA就好,不需要重新設計複雜的酵素,這讓技術和價格的門檻大大降低。當CRISPR一問世,立刻鋪天蓋地被應用在細菌、真菌、動物、植物與人類醫學。與CRISPR相關的論文數量,2010年時還不到50篇,到了2015年已暴增到1,100篇。▌基因編輯治療免疫疾病,潛力無窮你或許會問:「既然CRISPR這麼好用,是不是可以終結所有的遺傳疾病?」可惜的是,這把剪刀目前仍有很多技術上的瓶頸,還不能直接把Cas9打進活體,必須把細胞取出再進行基因編輯較安全。例如:將免疫細胞取出以進行基因編輯,再放回體內。「最重要的瓶頸之一,是這把細菌的基因剪刀用在人體的DNA,不是百分之百準確。」凌嘉鴻慎重提醒。由於Cas9能辨認的序列是23個鹼基,但人體DNA鹼基序列有65億個;Cas9想要找到正確的序列,宛如大海撈針。以統計學方法來算,要從65億個鹼基序列裡找到一條獨一無二的序列,長度至少要28個,若低於這個數字,找到的可能只是相似的序列,因此Cas9無法保證統統剪對位置。當Cas9切錯位置,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副作用。「目前比較安全的做法,是先從病人體內取出細胞修改,確定沒問題之後,再放回體內。」凌嘉鴻說明。不過,大部分的細胞和組織都不可能任意取出,只有隨時懸浮在血液中的免疫細胞,抽血就能取得。如果有人免疫細胞先天不足,可以先把它們取出體外以修改基因,例如把T細胞取出來,「教會」它們癌細胞長什麼樣子,再把「變聰明」的T細胞放回體內,將癌細胞找出摧毀。近幾年,許多醫藥或癌症研究轉向CRISPR,像中國很早即開始將CRISPR搭配免疫療法,美國、歐洲也漸漸跟上。CRISPR還可用在幹細胞──先從病人身體取出幹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編輯,之後放回體內分化成各種健康細胞。這些實證研究,都說明CRISPR擁有無窮的潛力,未來可望成為醫療重要助力。※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1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注射胰島素會上癮,導致洗腎?降血糖藥品會傷腎?醫師教您打破迷思
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約有220萬名糖尿病病友,糖尿病容易引起多重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週邊動脈阻塞、腎臟疾病、截肢等,又被稱為「萬病之源」,必須小心控制。食品藥物管理署 (下稱食藥署) 邀請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蔡明翰醫師分享降血糖藥品的正確知識、破除降血糖藥品迷思,讓大家能安心用藥、生活自在舒適!降血糖藥的作用原理 蔡醫師說明,降血糖藥品可分為口服與注射劑型,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病情及身體狀況,提供最適合的藥品。常見的口服藥品種類,主要依據其作用機轉,分為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肝臟製造葡萄糖、改善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葡萄糖在腸胃道的吸收、抑制腎臟對尿液中葡萄糖的吸收、以及增加體內腸泌素的濃度。通常注射劑型藥品主要有兩大類:胰島素與腸泌素受體促效劑(GLP-1受體促效劑),前者是直接補充體內不足的胰島素,後者是藉由腸泌素的多重藥理作用(例如: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等)來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降血糖藥品會傷腎,這是真的嗎?坊間流傳「吃降血糖藥品會傷腎」的迷思,蔡醫師澄清,目前上市的降血糖藥品,在仿單建議的劑量下正確使用,並不會造成腎毒性;但某些降血糖藥品並不適合腎功能不良者使用,必須調整劑量,以避免產生低血糖或其他副作用。注射胰島素會上癮,甚至導致洗腎? 胰島素是人體本來就有的荷爾蒙,並不會有「上癮」的問題,對許多肝、腎功能異常的糖尿病病人,或是準備懷孕及懷孕中的女性糖尿病病患,使用胰島素反而是最安全的選擇。許多糖尿病病人發生洗腎的案例,常是因病人受到「注射胰島素或吃降血糖藥品會導致洗腎」的迷思,未即時接受治療,造成血糖長期控制不好,處於高血糖狀態,提高糖尿病腎病變的併發症,最後導致洗腎,而非注射胰島素造成。因此,正確用藥控制血糖十分重要。食藥署提醒,降血糖藥品並非一吃就無法停藥,若在初期一發現血糖問題就積極用藥控制,並搭配飲食與運動計畫,幾年內仍有機會減少用藥種類及劑量,少數病患甚至可靠飲食控制、運動及生活習慣調整,而停止服藥,邁向更健康的生活。降血糖藥品,到底要飯前吃、還是飯後吃?不少糖尿病患對於服用降血糖藥品的時間有疑慮,蔡明翰醫師表示:服用降血糖藥品應注意使用時間點,務必依照醫囑、仿單或藥袋標示按時服用,例如:甲型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品(α-glucosidase inhibitor),必須在第一口飯之前吃藥,飯後再吃藥就沒有效果;而飯後吃的雙胍類藥品 (biguanides),若飯前就吃則會增加腸胃道副作用。 蔡醫師也提醒,服用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降血糖藥品 (例如 : 磺醯尿素類藥品,Sulfonylurea) 後,若沒有進食,會有空腹低血糖的風險,嚴重可導致昏迷或死亡。 三餐不正常的糖尿病病人,該怎麼吃藥? 有些人生活忙碌,無法定時吃飯服藥,該怎麼辦呢?蔡醫師指出:若有三餐不正常的情況,短效降血糖藥品一定要隨餐吃,長效降血糖藥品則依正常方式使用。例如分三餐吃的短效降血糖藥品,若沒吃飯時就不要吃藥;一天只服用一次的長效藥物,則固定在某一餐(如第一餐)餐後服用。而注射劑型的藥品也是依此道理,例如長效胰島素,可選擇每天任一時間施打,但是速效胰島素則必須隨餐注射。避免低血糖!運動前準備含糖食物 蔡醫師提醒:剛開始吃藥的前幾個月內,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向醫師反應。由於每種降血糖藥品皆可能導致低血糖,建議要運動或出遠門時,身上一定要帶有含糖食物,如糖果、餅乾、含糖飲料等。若出現低血糖的相關症狀(飢餓感、冒冷汗、頭暈、發抖等),應立刻補充糖分,並提前回診,與醫師討論藥品種類及用量。 食藥署叮嚀:糖尿病病人應積極控制血糖,服用藥品應依照醫囑、仿單或藥袋標示,在正確的時間服用。除此之外,維持正常體重、定時定量、均衡飲食,以及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都是讓血糖控制更好的方法,還能避免藥物副作用、避免相關併發症,讓糖尿病病人過得更加自在舒心。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2-01-15 癌症.卵巢.子宮
女性嗜吃炸物、珍奶、藥膳補品 子宮內膜異位症恐上身,嚴重會影響生育!
美美(化名)年僅25歲,平常最愛吃炸物和珍奶,以往很少因為月經來潮而不適的她,隨著年紀的增長,經痛卻愈來愈嚴重,直到某次去醫院的婦產科檢查,才發現她的卵巢竟有10公分大的巧克力囊腫,需手術清除治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吳珮如指出,巧克力囊腫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一旦發生就必須終生學習與它和平共處。子宮內膜異位症 又分「巧克力囊腫」與「子宮肌腺症」吳珮如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該長在子宮的內膜細胞長在異常的部位,長在卵巢就會產生「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深部就稱為「子宮肌腺症」,也有極少數可能會發生在腹部或其他部位,症狀多以月經周期不規律、經血量異常變多、經痛等方式表現,還有約20%到30%患者的生育能力因此受到影響,目前在醫學上仍未找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確切發生原因,一旦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只得小心控制,無法完全根治。女性嗜吃炸物、珍奶、藥膳補品 屬罹病高危險群然而,即使發病原因未明,臨床上卻發現,有家族病史、喜歡炸物、珍奶等高熱量食物或甲殼類海鮮,以及常吃藥膳補品、補充過多雌激素產品如蜂王乳,有較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等,這些女性屬於罹病的高危險群,且好發於年輕女性,部分患者因症狀不明顯,或是將經痛、經期不規律當成日常,等到發現巧克力囊腫時,通常囊腫可能已經超過5公分,必須面臨考慮是否動手術的狀況。囊腫大小、嚴重程度和生育需求 是治療上評估的重點吳珮如主任說明,治療方面,醫師會視患者的囊腫大小、嚴重程度和生育需求等多方面評估,若為青少女或20出頭的女性,且囊腫在3到4公分以內,通常會先以藥物(如避孕藥)治療為主;若是囊腫超過5公分或當下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這時就會考慮採取微創或是達文西手術,小心將囊腫清除,並搭配使用組織膠減少電燒,降低卵巢功能的破壞。組織膠屬於生物製劑,聚合過程具有黏性,可用於黏合組織減少術中縫合,盡可能保留下健康的卵巢;並且所形成的纖維蛋白凝塊符合生理性,與人體自行形成相似,因此能幫助傷口修復,協助病患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醫師建議患者須在術後半年內盡快受孕,以免囊腫再度出現,而影響生育時機。避免高熱量、精緻化飲食 每年定期做婦科檢查現代人因為習慣過度精緻化的飲食,加上工作關係而經常久坐,活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若還有家族病史,就很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吳珮如主任建議,女性應記錄自己的月經周期,每年定期做婦科檢查,平時盡量避免高熱量、精緻化飲食並適度運動,學習熟悉、重視自己的身體,否則罹患巧克力囊腫嚴重者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且只能終生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14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老翁術後成「包大人」 靠增生療法解除困擾
高雄70歲陳先生2年前因血尿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第2期,接受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後卻漏尿,吃藥、電刺激、磁波椅等治療都無法改善,之後透過增生療法注射才不再滲尿,解除包尿布的困擾。收治這名病患的民生醫院泌尿科醫師卓孟德說,達文西是根除攝護腺的精細手術,但要將大約50元硬幣大小的膀胱頸與像細如吸管的尿道吻合,難度不小,因此術後有人常出現排尿問題,若傷口癒合不良或體質上會產生縫線肉芽腫,都會導致憋尿的括約肌無法緊閉,造成漏尿。卓孟德表示,醫院以膀胱內視鏡幫陳先生檢查,確定他因產生縫線肉芽腫,影響到括約肌收縮,甚至先前手術吻合處,也因過度結疤導致完全無收縮反應。因此安排了高功率雷射先切除掉肉芽腫,再於無收縮處給予增生療法注射(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術後隔天陳先生尿失禁的情形已有改善。兩周後,停吃漏尿口服藥,1個月後接受補強注射,再隔1個月,即使抱重物、牽機車或打噴嚏、咳嗽都不再出現漏尿。卓孟德說,醫院以增生療法已幫助30多位病友,事實上,攝護腺癌患者不一定要接受昂貴的達文西手術或海扶刀手術,據目前治療指引,攝護腺癌有攝護腺根除手術、聚焦超音波治療、冷凍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等術式可選擇,其中放射線治療也導入日本前導性輔助荷爾蒙治療的概念,可減小攝護腺體積,降低攝護腺外圍正常組織受到放射線照射傷害。病患想保持性功能,也可以前導性治療初期同時安排陰莖復健療程,等完成放療控制攝護腺癌後,再進行男性荷爾蒙補充療法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80公斤醫師3個月減掉10公斤的秘訣:多喝水控制飲食,一有空檔就運動!
一年多前,我無意間驚覺自己體態日漸肥胖,與病患對談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反思我肥胖的原因,有可能是門診量大,加上要輪值等壓力下造成,因此我買了一支智能手表,提醒忙碌的自己,要強迫身體運動與放鬆,執行三個月就減掉了10公斤,感覺身體負擔減輕,精神變很好,工作狀態比以前更有活力。多喝水 勤上廁所不憋尿原本體重80公斤的我,嚴格控制飲食,每天喝白開水3000㏄以上,搭配運動,才成功減重。「我水喝很多,病患又一個接一個進來看診,我還是會自我提醒每兩小時就要上廁所一次。」身體力行不憋尿,才有好的身體基底。泌尿科門診最常見急尿、頻尿、夜尿、急性尿失禁等膀胱過動症問題求診的病患,看多了我心裡也會怕,一年多前我還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時,工作量龐大,發現肥胖時,覺得要做就要快,不能再等了,於是展開我的減重之路。透過減重成效 衛教病患就這樣維持一年多的健康飲食和減重生活,雖然剛到雲林基督教醫院服務不久,抵擋不了在地美食的誘惑,但是我會自我要求「有意識的吃」,吃原型食物,加上持續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不會突然往上飆升。「看到我的減重成效,病患也會詢問,互相交流經驗,其實這就是最好的衛生教育。」雲林的病患多數都在40歲以上,七老八十的長者更占多數,衛教觀念嚴重不足,因為大多數人是農夫,需要體力,所以吃得比較多,甚至會亂吃,想要翻轉當地保守衛教觀念需要時間,時常是多說無益,因此我會換個方法透過檢查的數值,以客觀數字「教育」病患,效果不錯。實施減醣 只在早上吃澱粉現代人活在高壓生活裡,「放輕鬆」這句話有講等於沒講,其實連醫師都很難放輕鬆,只有在常規的運動下,才能強迫自己放輕鬆,尤其膀胱過動症的病人更需要。我的減重方法,首先從飲食習慣改變,實施「減醣」開始,要求自己只有早上可以吃澱粉,但不是隨便亂吃,只吃馬鈴薯、地瓜等原型澱粉,我會強迫自己喝水,雖然看診忙碌,但盡可能不憋尿,除了不影響身體機能,也是提醒自己做好病患的榜樣。手表設定鬧鐘 提醒跑步還會強迫自己在工作空檔時運動,我的手表有設定鬧鐘,鈴響時我會站起來在原地跑步,每天至少要跑8千步到1萬步,或下班後一邊看電視一邊跑,把運動融入到我的生活裡,也是我能一直持續做的關鍵。我在診間常跟病患宣導基本衛教,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攝護腺病症的藥物可能要服用一輩子,不可以為控制好就不吃藥,要停藥一定得問過醫師,否則療程等於回到原點,除非接受開刀,但也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手術,因此發現問題時,務必及早就醫診斷,有感染現象仍要詳細檢查、查明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江恒杰小檔案現職:雲林基督教醫院 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年齡:55歲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泌尿科醫學會疝氣手術(TIPP)●疝氣腹腔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尿路結石手術及體外震波碎石術等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副主任
-
2022-01-10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2樣便當菜恐致高血壓!網驚呆:是必點
你常吃到的便當配菜有哪些?你最喜歡什麼搭配呢?其實很多不起眼的便當配菜也是充滿著想像不到的營養價值,哪些是你的最愛?哪些是你的夢魘?常見便當配菜 熱量圖鑑排行榜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在醫院的日子,最常吃的不是醫院地下街,而是大家一起叫便當,每次打開便當像開驚喜盒,偶爾還會聽到大喊聲:「又是三色豆!」,而有些配菜也是多數人小時候的回憶,總是一整坨的螢光咖喱,沾到制服上還整天洗不掉。1、豆棗 147kcal鈉含量:229mg2、辣筍 108kcal鈉含量:454mg3、螢光咖哩 100kcal鈉含量:445mg(推薦閱讀: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4、菜脯 92kcal鈉含量:597mg5、毛豆炒豆乾 92kcal鈉含量:270mg6、紅蘿蔔炒蛋 92kcal鈉含量:120mg(推薦閱讀:胡蘿蔔不是蘿蔔類!胡蘿蔔、白蘿蔔誰的營養價值高? 營養師解答真相)7、洋蔥炒蛋 80kcal鈉含量:127mg8、三色豆 75kcal鈉含量:266mg(推薦閱讀:「三色豆」沒營養? 其中2樣就是澱粉!營養師揪3常見隱形肥胖蔬菜)9、紅燒茄子 64kcal鈉含量:305mg10、滷海帶 55kcal鈉含量:337mg11、電話線(海茸) 53.8kcal鈉含量:230mg(推薦閱讀:甲狀腺低下吃藥會瘦嗎?須終身服藥?多吃海帶可改善? 新陳代謝科醫師逐一解答)12、油菜 48kcal鈉含量:96mg(以上為每一格配菜 約35g之數值)海茸外觀不起眼 營養價值滿分高敏敏表示,雖然這些菜色大多都不討喜,但它們的營養價值超高,以海茸來說,外觀不起眼,捲捲的模樣非常像電話線,但它其中的維生素A能幫助提升免疫力、礦物質鈣、鎂可以強健骨骼、維生素B群則維持代謝健康,且更有豐富膳食纖維幫助順暢。三色豆營養多 含膳食纖維、葉黃素還有大家覺得最沒誠意的三色豆,含有紅蘿蔔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可以守護黏膜健康,澱粉類的青豆仁也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以跟精緻澱粉替換著吃,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玉米,也是3C族及辦公族必備的營養之一。辣筍、菜脯鈉含量高 多吃恐致高血壓至於螢光咖哩會有像螢光的顏色,是因為咖喱本身有薑黃素,也可以當作天然色素,所以常常沾上衣服洗不乾淨;不過,像是辣筍、菜脯等鈉含量比較高的配菜就要多留意,長期吃過多易導致水腫、腎臟負擔、高血壓等。(推薦閱讀:換個作法鈉翻倍!營養師「鈉含量黑名單」曝光 雞絲麵竟奪冠)延伸閱讀: ·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血壓升高無症狀!醫曝「2個最佳量測時間」 超累、手臂痛恐是心臟病前兆
-
2022-01-1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躺著也能瘦是真的! 醫師:做對運動、做對時間就可以!
不用吃藥、不用節食,躺著也能瘦?這是真的!當我們在運動後,即便身體停止運動,依然能持續消耗熱量的瘦身法,就是「後燃效應」,至於可行性有多少?「好邱醫師」將告訴你後燃效應的正確觀念。高強度間歇運動慢慢流行起來,號稱除了可以減脂還可以增肌,最棒的是還可以運動之後一整天提升代謝,但燃燒效應可不是每種運動都可以產生的,根據研究發現,至少要有一定強度的運動,加上一定的時間,才會開始產生,強度越高需要的時間越短,就能產生數小時至24小時,達成有意義的後燃效應。好邱醫師最後整理出三大總結,要讓大家思考,我們真的有需要這個效應嗎?看起來可以在不運動的時候多燃燒脂肪,很美好,但在現實世界中似乎卻很不實際,還是尋找適合自己跟自己喜歡的運動,持續性的運動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好邱夫妻 頻道: 點我看好邱夫妻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為什麼對甜食毫無抵抗力?醫師:問題可能出在睡眠!新手必看 登山必備的炊煮裝備「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破解厝邊迷思/自行增減藥量 反而傷身
Q:長期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近幾個月檢查數值都沒有超標,擔心長期吃藥會傷腎,可以少吃幾顆藥嗎?A: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罹患三高的比例也增加,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高血脂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高血糖則是糖尿病的前奏。年紀愈大,慢性疾病愈多,身體功能只會逐漸退化,有任何慢性疾病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或減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容易使血壓、血糖數值忽高忽低反而傷身,藥物有保護身體功能的機制,有問題可以諮詢醫師,千萬別誤以為「少吃藥就是健康」。「藥物一定要定時定量服用,尤其三高常合併其他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種藥物來合併治療。」遵照醫師指示,適量吃藥並不會傷腎,反而有些藥是用來保護腎臟減緩腎功能惡化嚴重度,定時、定量服用以防病情惡化,「濫用藥物」才是傷身的主因!諮詢╱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洪大川
-
2021-12-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46歲被判肺腺癌末、老婆也罹大腸癌3期!他們做這些事,竟實現5%存活奇蹟
袁相杰46歲那年被診斷肺腺癌末期,陪他看診的家人哭倒在地,他反而冷靜問醫生:「你建議我如何治療?」抗癌5年多,今年初回診,腫瘤標記指數維持在正常標準值3,成為5年不到5%存活的少數幸運兒。「很多人問我:『你做了什麼,讓病好了?』我認為應該要問:你沒做什麼?」「有些人會煩惱自己會不會死掉?藥會不會沒有效果?我沒有煩惱這些事,我不去想。」袁相杰笑著說。 袁相杰2014年赴中國工作,2015年回到台灣,擔任遊樂園籌備開發顧問,接中國的案子,「那幾年兩岸跑,真的蠻累的。」 事情發生在2016年過年,住了15年的舊家重新裝修,他忙著清理和搬運東西,「大年初二晚上,我忽然腰痛到無法入睡。」 1年爆瘦10公斤,竟是肺腺癌末期轉移腰椎 赴醫院掛急診,照完胸部和腹部X光後,醫院打電話要他回診,「我永遠記得那天是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大年初七,也是周日,我在外縣市,傍晚趕回台北,就趕到醫院做胸部電腦斷層。」 醫生告訴他確定罹患肺腺癌,因為已經轉移到腰椎,在醫學上判定是第四期。 「那時我天真的問醫生:『請問還有第五期、第六期嗎?』他說:『沒有,這是最後一期了。』」 接下來,醫生不等他詢問就回答:「不要問我還能活幾年?可能是1~2個月,也有可能是十幾年。」 保險理賠金下來,第一件事買哈雷 袁相杰回憶那幾年,因工作忙碌,體重從原本的77公斤,一年內瘦了10公斤,「我還沾沾自喜自己瘦下來,更帥了。」卻沒想到,癌症找上門。他開始為期半年的化療療程。 「我的壽險有重大疾病會理賠一半金額,領了70幾萬元,我告訴老婆我出院後,想買台重機圓自己的夢。」他一直夢想能擁有《魔鬼終結者2》阿諾史瓦辛格騎的哈雷機車。 「老婆說,這個錢是理賠出來給你看病、吃藥的。我很瀟灑地說,我保證一定把自己顧好,不會動到這筆錢。」 買了哈雷後,添購帥氣的皮衣、衣褲、皮手套,和大學同學及好友們四處車遊,車友邀請他騎車環島,他沒想太多,收拾行李立刻出發,2016年底,一行人4天騎了1千多公里。 「這台車有種魔力讓我拋開壓力,騎上它吹風就能忘卻所有煩惱,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回來後,事情會回來一些,但不會累積在心裡,有部分消失不見了。」 他化療住院,老婆又被判大腸癌3期 只是禍不單行,袁相杰老婆在2015年底公司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血便,2月底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當時我正在住院化療,她要看報告,護理師要求家屬陪同,我當下覺得不對勁。」 果真,醫生宣判她得到大腸癌第三期,「我自己罹癌都沒有哭,聽到老婆的事,當下就掉眼淚。」 「這對我實在太震驚。」他一方面擔心老婆受苦,也害怕2個小孩是否就這樣沒了父母。老婆小他6歲,那年不過40歲,如此年輕就得到癌症,他認為是下午茶文化,「同事們會點手搖飲、炸物、甜點等外送,那些食物真的對身體不好,後來我嚴格禁止她吃。」 2016年兩人輪流住院化療,空檔就出國 夫妻倆輪流住院化療,他感嘆:「2016年是我們家多災多難的一年,我還去問師父,是不是家中風水不好?」 幸好,兩人天性樂觀,能自在面對化療後的身體不適,甚至利用空檔全家到沖繩旅行,他還和太太赴新加坡遊玩。 旅行不可思議的治療力,讓他們決定展開環遊世界計劃。就在兩人結束半年的化療後,隔年就帶著小孩和母親到澳洲自助旅行。 夫妻倆另外安排2次甜蜜旅行,分別到京都與新潟,2019年更赴洛杉磯、拉斯維加斯過年。他說:「旅行時什麼可以不要管,就用心玩,能夠徹底放鬆,而且在生病後更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 他也邀請好久不見的大學同學、同事來家中聚會,「我想讓他們知道我的情況,並提醒大家要注意身體。」他強調:「我沒有把它當作告別,只是找名目邀大家來聚會。」 癌細胞轉移腦部,幸運靠標靶藥控制 化療結束後,袁相杰透過朋友轉介到國泰醫院,開始吃標靶藥。一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出現3顆腫瘤。幸好,更換新的標靶藥,腫瘤就神奇消失。「有一段時間我的腫瘤標記指數降很慢,吃了藥、隔1個月回診,指數從60~70降到10~20,今年降到3。」 「我問醫生這是痊癒嗎?他說是『控制』,還是要持續吃藥。」現在,老婆的病情也得到控制,兩人都活得很健康。 今年初他和朋友合夥,在中部經營露營場地、辦活動。思考未來,他想經營個人頻道,「也許當個YouTuber,我想要談自己的興趣,30年的攝影、聽了20多年的黑膠唱片、騎重機等。」 「命運讓我在這個時間生病,應該是想讓我重新檢視自己,要放慢腳步,多留一點時間自己和家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70%肝癌都它引起,台灣盛行率竟世界第一!醫師:出現這些症狀,及早治療莫拖延.50後,抱持「死亡隨時會來」的心態過活!就讓我們更專注每一天,珍惜自己的人生.一場父女爭執後,齊柏林選擇偷哭...失去庇護的兒女們說:別守著我們,在天上做想做的事吧!
-
2021-12-26 名人.林頌凱
為何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名醫揭玻尿酸真正用途
「玻尿酸注射」是膝關節退化行之有年的治療。只要符合健保規定,病人每半年可以藉施打玻尿酸避免關節惡化,二十多年來造福了許多患者免於行動不便的噩夢。在我的門診也有很多人是為了打玻尿酸而來,有時候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我在打針的時候常被問到:「醫師,我的鄰居說,他朋友打玻尿酸打到後來竟然要換人工關節!」這是真的嗎?吃藥就能止痛,為什麼要打玻尿酸?注射玻尿酸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事實上,身體的關節液本身就含有玻尿酸,只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其玻尿酸的分子量及濃度比健康人低,因此造成關節液生物特性的改變,降低原本用來保護軟骨和關節的作用。醫學證據顯示,直接在退化性關節炎的膝蓋注射玻尿酸,可以提供關節潤滑、吸震、避免關節進一步磨損,也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疼痛物質,讓患者減少疼痛,增加行動力,更重要的是延緩關節的退化。打玻尿酸另一個很重要的好處是降低長期吃止痛藥的風險。如同大家所知,所有的藥物對於肝、腎都是額外負擔,長期吃藥可能會導致洗腎或肝功能退化。傳統止痛藥還可能增加高血壓和胃出血的風險。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吃了止痛藥可能不痛,但副作用卻讓身體內臟功能敗壞,實在得不償失。玻尿酸是直接注射在關節腔中,不會引起全身性副作用(除了極少數的過敏反應以外),而且半年才治療一次,不失為相對安全又有效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玻尿酸注射的效果在輕、中度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療效較佳,如果關節軟骨已嚴重磨損,注射玻尿酸的效果有限。為什麼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這有幾種可能:1.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就可以一勞永逸,於是繼續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或運動,並且忽略平常的關節保養,以至於關節持續退化。2.病人原本關節就已經嚴重磨損,打玻尿酸也無效。3.病人把打在關節的針誤認為是玻尿酸。過往膝關節疼痛的注射治療多半是類固醇,打了針隔天就能正常走路或工作,快又有效。只是類固醇打多了會加速關節退化,得不償失。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才導致換關節,殊不知打的是類固醇。從結果來看,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要換關節,而這本來就是正常老化的過程。注射玻尿酸是為了要延緩退化的速度,但並不保證膝蓋就此不再退化。要知道沒有固定治療的病人,其關節退化速度比固定治療的人一定快上很多。用簡單方便的方式,再加上適當的關節保養,協助老人家能夠多用上幾年健康的膝蓋,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12-2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有症狀才求醫 醫病相見猶恨晚
病人來看診,醫師仔細檢查完,病人走出診間。「全身被看光光,也沒給半顆藥!」看病吃藥是一般人的共識,有些病沒吃藥不行,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有些病不必吃藥,例如病人自覺有病,但醫師看不出毛病,判斷沒有病;有些病吃藥也沒有用,可能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有些病不是吃藥能解決,例如車禍骨折等;有些病不藥而癒,例如傷風感冒,通常不用吃藥也會好,吃藥只是減輕症狀而已。目前醫療體制下,不管醫師看多久,看得多仔細,健保給付都是一樣的,不像其他行業例如律師是按時計費的,可能一進門就開始按碼表的。每個行業不同,給付方式也不同。有些病,病人不自覺有病,也不知要去定期檢查以防萬一,等到有症狀再去求醫,通常都來不及了。例如肝臟沒有痛覺神經,即使有了B肝或C肝,或肝硬化了,或肝臟長了一顆像橘子那麼大的腫瘤,人還是感覺好好的。可是等到猛爆性肝炎發作,或肝硬化厲害了,吐血或昏迷了,或肝癌很大爆裂了,或人瘦了下去,眼睛皮膚黃,再去找醫師求診,此時不用全身給醫師看光光,醫師也一定要給藥或住院治療,只是此時此刻醫病相見猶恨晚,醫治困難,屆時求醫師用更好的自費藥,即使不計一切要好可能也很困難,而醫師也只能在診間擲聽診器大嘆一聲:「怎麼那麼晚才來呢?」醫病相見猶恨晚,這種劇本每天都在上演。●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心因精神性疼痛 一遇挫折就發作
一名60多歲男性因排尿不適就醫,經過治療康復後,仍然不時感覺疼痛,且位置不定,到處求治都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未改善,甚至嚴重到有自傷念頭。轉至精神科診療,發現他每次疼痛發生的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不順利有關,診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給予藥物,並建議當出現相似情境時該如何應對、轉念,使患者疼痛頻率及程度大幅減緩。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該名患者對疼痛的描述,與器官疼痛不同,檢查也無發現組織、神經的受損,各項檢查均正常,診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經問診了解,他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有關,當感到不被支持、環境不順時疼痛會加劇,且會出現衝動大叫的行為。陳家駒表示,疼痛機制十分複雜,表現方式多樣,可能是頭痛、腹痛、肩頸痛、腸胃不適、胸悶等,在特定的情境下疼痛感會加劇。當經過反覆檢查確認非生理生化、器官組織病因問題引起的疼痛,就要考慮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疼痛。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眾多,人際衝突、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焦慮、憂鬱、疼痛記憶等都是可能原因。治療方面,陳家駒說,根據患者自述、診察資料、疼痛反應等,了解引起患者疼痛的誘因為何、在何種情境下會感覺疼痛以及當下的情緒反應,給予相對應的止痛藥或精神科藥物,同時指導面對疼痛發生時的行為、情緒反應該如何應對,以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或是預防藥物過度使用,提供正面合宜抗痛方式,定期追蹤調整,逐步擺脫慢性疼痛困擾。陳家駒提醒,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在經過各種檢查仍找不出原因,不表示疼痛不存在,有可能是心理引起的疼痛感,長期慢性無法說清楚排解的疼痛,也會影響到情緒及心情,甚至周圍的親友。找出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定期回診治療,了解如何應對,才能逐漸擺脫心因性疼痛的困擾。
-
2021-12-23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愛滋治療進步 長效針劑美已上市
「醫師,這些藥我先備著,我常去看牙醫,若被醫師從雲端藥歷發現我的用藥紀錄,會被拒絕治療,等半年後我再視情形服藥…」,這是一名30歲的愛滋病患在診間向高雄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林錫勳詳述的事實。林錫勳說,臨床上確實會有因為要看其他科別的疾病而中斷治療的愛滋個案,尤其以牙科最常見,還有病人為了看牙而不治療愛滋病,上述這名病患雖已治療5年,為了不被查到用藥紀錄,自己會視「狀況」而停藥。這種躲避雲端藥歷的情形,在愛滋病友圈一傳十、十傳百,由於雲端藥歷有半年的用藥紀錄,這段期間常成了病患的斷藥期。林錫勳指出,一旦感染到愛滋病毒,平均8年才發病,有些病患總認為又沒症狀,吃藥就有一搭沒一搭,因此病患體內病毒量都控制不好,其實令人擔心病患可能出現抗藥性。怕被曝光、怕被拒診,成了病患中斷治療的緊箍咒,據2021年統計,愛滋感染者中,仍有8%者未就醫服藥,5%者未穩定服藥至病毒量測不到。「歧視的環境一直都在,即使是醫療人員也避免不了,這都是讓病患延遲治療中斷治療的主因。」長年照顧愛滋病患的林錫勳顯得無奈。「我們有些乖乖吃藥的病患,也是怕親友知道,一直處在焦慮中,到醫院看診領完藥之後,立刻變裝倒入維他命藥罐裡,再銷毀看病相關資料,吃藥躲躱藏藏成了病患的日常百態。」林錫勳說。實際上,科學界早已推動U=U(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也就是規則性服藥後測不到病毒量,就等於沒有傳染力,但很多民眾並不知情這類新知。林錫勳指出,國際上已發表四個相關大型臨床試驗,針對超過15萬人次的愛滋病患進行無套性行為研究,時間長達4年,發現好好吃藥,病毒量測不到後,性伴侶即使在沒有使用保險套的情形下,也沒有人被感染。而在愛滋病毒的治療歷史裡,也從未有在病毒量穩定測不到的情況、而感染性伴侶的病例報告。這份研究告知大家,愛滋病患也可以過正常人生活,不只病患的心理負擔大大減少,也有助於減少社會歧視。林錫勳強調,40年前愛滋病毒被發現時無藥可醫,被視為有如歐洲的黑死病;如今,這個曾被打入深淵的疾病,藥物治療效果9成以上,副作用極低,只要早期診斷、快速治療,平均治療3到6個月的時間,就能達到測不到病毒的情形,病患平均壽命約為77歲,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愛滋病成了可治療的慢性病,以及事先和事後都可以預防的傳染病,堪稱醫學奇蹟。林錫勳強調,從雞尾酒療法到現今的一天一顆藥,美國甚至已上市長效型針劑,不用天天吃藥,能讓常中斷服藥者規律接受治療;也可作為事前預防性投藥,提高服藥遵從性,尤其是對口服事前預防性投藥效果較差的女性族群,療效可以再提高。長效型針劑治療也能讓病患減少曝光身分並增進生活品質,林錫勳樂見愛滋病治療的多樣性。他認為,未來不方便吃藥或常出差的患病,或在監獄、長照機構的病患,在治療上都有更多選擇,也能讓病患生活越趨正常化。除了治療要與時俱進,林錫勳及關心愛滋病患的NGO團體,非常希望《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的21條可以除罪化。其部分條文為「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但現今規則性治療在測不到病毒的情形下就已不具傳染性,法條無疑是讓病患在與伴侶發生性行為時,一腳就踏入犯罪的漩渦裡,至今仍有愛滋病患被以此一條例起訴。林錫勳認為,要鼓勵病患規則服藥,減少新感染者的發生;但此一法條的存在不利推動U=U的正面意義,因為有些高風險族群就因此不願檢查,採取「不知者無罪」態度,以為這樣就不會因21條條文成為犯罪者。由於修法太難、申請釋憲不易,因此疾管署去年針對危險性行為修改定義,將U=U的精神納入,就是在愛滋病毒量測不到的情形下,就不具有重大傳染風險,試圖幫病患解套。在達成暫時性目標後,目前產官學的下一個任務,就是響應聯合國的「2030消除愛滋」的重大計畫。第一階段是2020年前達成「90-90-90」目標,也就是90%感染者知道自己病況、感染者服藥比率達90%、服藥者病毒量測不到比率90%;第二階段是2030年三個目標都提升至95%,減少新增感染愛滋人數至20萬人。疾管署去年公布已達成的比例為「90-92-95」,2019年新增通報人數計1755人。若要達成聯合國的目標,應於2026年降低愛滋新感染人數每年至1200人,2030年達成下降至1000人。台灣到底做得到嗎?林錫勳指出,台灣已連續4年新感染人數都減少10%至21%,減少的醫療支出達每年1億元,若21條條文能除罪化及治療上更精進,非常有機會達標。
-
2021-12-23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5成民眾仍歧視 愛滋病患怕曝光而中斷就醫
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愛滋病是可以消除的!隨著檢測及治療的進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希望「2030年消除愛滋」,即是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的三零計畫。雖然愛滋病已能篩檢且治療成果良好,但仍有5成民眾對愛滋病留有負面印象,由於歧視的環境仍在,常易導致病患延遲診斷及中斷治療。隨著聯合國愛滋規畫署的計畫,為了消除愛滋,有兩階里程碑,第一階段是2020年前達成「90-90-90」目標,也就是高感染者知道感染比率可達9成、感染者服藥比例達9成、服藥者病毒量測不到比例率9成;第二階段是2030年三個目標都提升至95%。疾管署去年公佈台灣已達成的比例為「90-92-95」。但目前仍待提升的是第一個90,就是已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比例仍需努力。長年協助愛滋病患的紅絲帶基金會顧問林頂指出,原因就是歧視的環境一直都在,疾病至今仍被汙名化,讓高風險者不願出來篩檢,加上民眾有錯誤認知,總認為自己沒有感染風險,使得找尋隱形個案特別困難。今年是愛滋病毒發現40年,社會歧視仍然存在,據台灣愛滋病學會及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於 2020 年「愛滋認知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有5成民眾對愛滋仍存負面印象,4成民眾對感染者有錯誤認知或負面想法。根據2021年的統計,仍有12%愛滋感染者不知道自己感染愛滋,8%感染者未就醫,5%者未穩定服藥至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為了找出感染者,目前疾管署推動匿名篩檢,還能將篩檢工具寄到超商,就能居家篩檢,目的就是減少風險行為者被迫曝光的疑慮,盼能提高篩檢率並協助他們出來就診。林頂強調,只要病人願意出來治療,不只病情可以控制穩定,還能達到治療即是預防的效果,因為規律性服藥,可以讓病毒量測不到,也就不具傳染力,這對個人及大眾都是好事,而且初期感染者的免疫系統都能保持良好,平均餘命也與正常人相同。目前愛滋感染者在確診後,最好立即開始接受治療,儘快縮短等待治療時間不超過一周,以減少個案流失及病毒傳播機會。而在藥物大幅進步下,服藥相對便利,一天只需吃一顆藥,但由於得於固定時間或每天服用,仍有8%的確診者未就醫服藥或中斷治療,原因多數是怕被親朋好友發現或環境不許可,就得偷偷摸摸吃藥,對病患造成很大壓力。由於病患中斷服藥是治療失敗主因,若斷斷續續的治療,恐怕會有抗藥性及持續傳播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感染者健康。林頂認為,未來這種情形若隨著長效型的針劑上市,不用天天吃藥,對於需躲躲藏藏的病患或某些族群是有幫助的。為了減少愛滋的歧視環境及保護感染者,能提供正確訊息的方式很重要,包括撥打1922或愛滋相關團體,都成了風險行為者諮詢的管道。但民間團體在宣導的過程,更需要隨著時代環境不斷改變。林頂認為,關懷愛滋活動並非單一方式可以解決,因為疫情走向和人的行為都會改變,10年前有些人會因施打海洛因毒品而感染到愛滋病,當年,政府積極推動減害運動,強調不要共用針具、改喝美沙冬替代療法及安全性行為。但10年後的今天,交友APP及社群網絡讓交友環境複雜化,藥物成了「助性」的工具之一,感染愛滋的行為又回到危險性行為,尤其在用藥後更「嗨」,使用保險套等安全性行為很難維持,就形成感染愛滋的完美風暴,因此採用PrEP暴露前預防性服藥,成為現今事先防範的重點。而最近兩年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也讓需固定回診的愛滋病患遇到不少狀況。林頂解釋,在110年5、6月台灣疫情爆發期間,因為進出醫院得插健保卡,病患擔心身份曝光,一名住萬華的病患還因此被附近的醫療院所拒絕收治,還好紅絲帶基金會幫忙媒合醫院才得以看病。當時也有因為醫院降載,感染科醫師忙著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業務,門診、夜診減縮讓病患無法回診,民間團體還因此接到不少求救電話,基金會甚至還曾緊急連絡個管師幫忙領藥再到院外交給病患。林頂也呼籲,愛滋感染者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風險,也會增加重症機會,感染者疫苗要打好打滿,隨時保護好自己;且因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也會比一般人提早十年進入老化階段,因此,老病患更需要規律生活,保持運動及良好習慣,也要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提早就醫才能安老。
-
2021-12-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頻繁頭痛、腸胃不適 可能與「人際相處」不佳有關
一名60多歲男性,先前因排尿不適就醫,經過治療康復後,仍然不時感覺疼痛,且位置不定,到處求治都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未改善,甚至嚴重到有自傷念頭。後續轉至精神科診療,發現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不順利有關,臆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後續給予藥物,以及遇到類似情境如何應對、轉念方法,使患者疼痛頻率及程度大幅減緩。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該個案對疼痛的描述,與器官疼痛不同,檢查也無發現組織、神經的受損,各項檢查均正常,可臆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經問診了解,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有關,當感到不被支持、環境不順時疼痛會加劇,且出現衝動大叫的行為。陳家駒表示,疼痛機制十分複雜,表現方式多樣,可能是頭痛、腹痛、肩頸痛、腸胃不適、胸悶等,在特定的情境下疼痛感會加劇。當經過反覆檢查確認非生理生化、器官組織病因問題引起的疼痛,就要考慮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疼痛。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眾多,人際衝突、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焦慮、憂鬱、疼痛記憶等都是可能原因。在治療方面,陳家駒表示,根據個案自述、診察資料、疼痛反應等,了解引起個案疼痛的誘因為何、在何種情境下會感覺疼痛以及當下的情緒反應,給與相對應的止痛藥或精神科藥物。同時指導面對疼痛發生時的行為、情緒反應該如何應對,以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或是預防藥物過度使用,提供正面合宜抗痛方式,定期追蹤調整,逐步擺脫慢性疼痛困擾。陳家駒提醒,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在經過各種檢查仍找不出原因,不表示疼痛不存在,有可能是心理引起的疼痛感,長期慢性無法說清楚排解的疼痛,也會影響到情緒及心情,甚至周圍的親友。找出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定期回診治療,了解如何應對,才能逐漸擺脫心因性疼痛的困擾。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工時長、壓力大,40歲時就高血壓!做6件事紓壓
兒科醫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好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診間小病患很純真、可愛,一張小貼紙就很容易滿足,很紓壓,但我沒想到的是,「我40歲時,高血壓竟悄然而至。」「詹主任,你的臉怎麼那麼紅?」察覺我有異樣的是門診跟診的護理師,她發現我看診時整個臉漲紅,連忙提醒。連3次量血壓都超標量測血壓發現,血壓值150/100mmHg,超過標準140/90mmHg,單次血壓高以為是勞累所致,但經過休息30分鐘再量測,連3次量測都超過140/90mmHg,已是高血壓第一期,需要好好控制血壓。面對高血壓,我做六件事:一、接受治療並回診追蹤:很多人罹患高血壓已達需要吃藥控制,如選擇飲食、運動控制,但效果不彰,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常衛教病人,愈早控制好,預後愈好,合併症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愈少,存活愈久。確診高血壓後,我吃藥控制,每天一顆降血壓藥,固定回診追蹤,醫師也會依照病況調整藥量,如今控制得宜,調整為一天吃半顆藥。二、自我檢查:愈年輕罹患高血壓,愈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我有高血壓、癌症家族病史,年輕時就固定每年自費全身健檢,在確診高血壓後,也及早發現患有高尿酸血症。我的飲食清淡,沒有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但研究顯示,過高尿酸與代謝疾病有共病的關係,高尿酸除了痛風外,也會傷害腎臟、增加洗腎風險,因此我及早服藥治療,控制尿酸。三、飲食上力行「得舒飲食」:少鹽、少油,多堅果,少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居家常備小包裝的原味堅果。四、規律運動與作息:符合運動357原則,也就是每次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次、達每次最大心跳的七成,即(220─年齡)×70%;平時下班後,我和太太走路當運動,從住處快走到餐廳約半小時,達到中度運動程度,講話會有點喘,吃完晚餐再散步返家,晚上10時就寢,隔天早起;假日和家人到溪頭、杉林溪等景點,走步道兼森林浴。五、量測血壓:我的床頭擺放血壓計,每天早起、睡前量測,並且記錄。六、給生活找點樂子:高血壓患者要懂得紓壓,除了診間喜歡與小朋友互動,很多患者也是看著他們長大,變成好朋友,很有成就感。每天與太太共進早餐,共飲我手沖的咖啡,相當紓壓,開啟美好的一天。醫學辭典/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常被忽略,因此有隱形殺手之稱。 國中以上就可以自我量測血壓,年輕人若連三次血壓超過120/80mmHg(量測之間需休息30分鐘),40歲以上連三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詹聖霖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心臟科主任●陽明交大、高醫大醫學系兼任副教授●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兒童心臟醫學會監事學歷: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大醫學系專長:●微創心導管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病及川崎病診治●兒童急重症加護醫療●兒童腸病毒重症醫療經歷:台北榮總兒童心臟專科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紐約兒童醫院進修、台中榮總兒童加護中心主任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品嘗咖啡
-
2021-12-15 癌症.頭頸癌
《寄生上流》朴素丹年僅30歲罹甲狀腺乳突癌! 醫揭「7危險徵兆」:幾乎都是女性
根據媒體報導飾演電影《寄生上流》中富二代女兒美術老師,表現亮眼的南韓演員朴素丹,於12/13由所屬經紀公司發出官方聲明,指出朴素丹在前些日子在定期健檢發現病灶且被診斷罹患甲狀腺乳突癌,年僅30歲的她目前已進行相關治療手術並休養中,震驚所有喜愛她的粉絲。 甲狀腺癌好發女性 甲狀腺結節5%藏癌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統計,甲狀腺癌在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七名,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較前年發現個案數有上升趨勢。進一步分析性別資料,甲狀腺癌並未進入男性癌症發生排行前十名,卻在女性十大癌症發生排名第四名,顯示甲狀腺癌較好發於女性。 放射診斷科沈彥君主任醫師說明,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其實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為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 甲狀腺癌乳突癌最常見 早期診斷預後佳 朴素丹所罹患且佔大多數的甲狀腺癌乳突癌(佔八成以上,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一成,好發於40至50歲年齡層),這兩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95%,但若發現較晚,癌細胞往往已經由淋巴或血液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第四期10年存活率僅約50%。沈彥君指出,甲狀腺的篩檢評估除了理學檢查的視診及觸診,最重要且檢查方法方便快速的影像檢查是甲狀腺超音波,且不具放射線,可清楚檢視每個角落,找出可疑的結節,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提高癌症診斷率;此外,超音波還可評估鄰近的淋巴結是否有異常或轉移的可能,做為後續專科醫師治療方針的參考。 甲狀腺癌早期無不適 脖子出現腫塊、疼痛快就醫誘發甲狀腺癌的主要風險因子除了遺傳及輻射暴露,其它原因尚不明。沈彥君提醒,甲狀腺癌在早期大多無明顯不適,單靠症狀相當難以察覺,需定期以超音波檢查才有機會早期診斷;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就醫安排檢查。延伸閱讀: ·脖子變粗恐是「甲狀腺結節」上身! 醫曝「3大致病因」:有家族史風險↑ ·甲狀腺低下吃藥會瘦嗎?須終身服藥? 新陳代謝科醫師解答 
-
2021-12-1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避免洗腎吃清淡一點就好?醫:日常8風險都要留意
現代飲食不少人偏好重口味,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也常聽到彼此勸戒「不要吃太鹹,小心洗腎」,對此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避免重口味、防範洗腎是好事,但對於腎臟健康需留意的不單單只有偏鹹的飲食。 5大常見洗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占兩名! 顏宗海醫師首先說明,飲食習慣偏鹹,雖然確實會增加洗腎的風險,但並不是直接的影響,之所以民眾口耳相傳「吃太鹹小心洗腎」,最主要的因素在於,這般飲食習慣容易引起高血壓,而有此飲食習慣者,也常見整體飲食狀態不佳的問題,也容易引起糖尿病,兩者皆在常見的洗腎風險名單中,是容易引起腎臟病變的風險族群。 醫師指出,洗腎的風險族群當中,糖尿病和高血壓就占了兩名,其他也包括了腎絲球腎炎、腎結石、多囊性腎病等,這些疾病和遺傳也有所關聯,不過多半也包括了後天的飲食影響,如高血壓和糖尿病,若本身就有家族史又不控制飲食,風險自然就更高。避免洗腎吃淡一點就好?醫:日常8風險都要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高血糖及糖尿病、高血脂,三高彼此環環相扣,得一者也會容易得另外兩者,這些疾病的常見的共同風險,除了家族遺傳和飲食偏鹹,也包括了鮮少運動、不常喝水、身材肥胖、不吃蔬果等,且也不單只會引起三高及糖尿病。換言之,若要防範洗腎,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不單只著重在飲食口味。另外,若是引起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又不控制或未妥善治療,接下來就可能引起腎臟病變及其他併發症,恐怕就離洗腎的日子不遠。醫師提醒,飲食較為清淡是少了一個風險,但若飲食清淡卻暴飲暴食等,踩著上述其他的地雷,一樣有風險。 慢性病吃藥久了會洗腎?醫:不吃藥才會! 顏宗海醫師也特別提醒,面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不少患者治療較為消極,認為藥吃多、吃久了會洗腎,這其實是個相當嚴重的錯誤觀念。以糖尿病來說,遵照醫囑、定期回診、妥善用藥、控制病情,可降低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反之,若控制不佳,接下來就有可能引起各項併發症,當中包括腦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眼部病變、末梢血管病變等,腎病變也在其中,不吃藥、自行停藥等才是導致洗腎的重要風險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消極治療的患者,往往還是會想辦法自救,常見就從不明管道、親友建議等使用偏方、以民俗療法等方式自行治療,這恐怕不只延誤治療,還存在著原料不明等各種不可控的因素,恐引起傷腎、傷肝等各種其他問題,讓病情雪上加霜。上述兩者都是大忌,提醒患者應格外留意。 防洗腎關鍵不只在口味,3大方向更有助防範! 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現在醫療技術發達,洗腎不代表人生就黑白或者鐵定往生,邊洗腎邊出國玩、正常上班、生活的大有人在,但畢竟能避免則避免,防範的重點就不單僅限於自己是否吃的清淡,也包括了解相關疾病、留意生活各項風險,以及若真的出現疾病也要遵照醫囑妥善控制,如此才是真正有助避免洗腎最好的方式。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進入洗腎人生?醫:糖尿病、四高一定要按時吃藥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