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吃藥
共找到
1039
筆 文章
-
-
2021-10-27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灰指甲不一定是灰色 醫曝最常見顏色:8種人易罹患
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指甲的疾病並不容易診斷,很多狀況都易與甲癬混淆,如乾癬指甲、指甲失養症、運動摩擦造成變厚變色、外傷、指甲下方腫瘤、指甲逆生等,一定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指甲變色不一定是灰指甲 高風險群需注意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甲癬喔。邱足滿補充,血糖控制不好者,會增加黴菌感染風險,而且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感覺神經變遲鈍,很容易因為甲癬的存在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而需要長時間穿鞋,如不透氣防水鞋之類的工作也是高風險族群;具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容易得到黴菌感染,主因是體質比較無法清除黴菌感染。(推薦閱讀:一下雨香港腳就發作? 皮膚科醫列「日常5大黴菌感染源」:這種腳型也易得)另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愛滋病患者、洗腎病患、器官移植的患者、肥胖、抽菸、年老、穿不合腳的鞋子、指甲美容不當都較容易得到甲癬。(推薦閱讀:拇指外翻跟你穿的鞋有關! 醫教「自測法」:關節凸出、腳長繭要小心了)治療灰指甲 4 種方式可參考萬一感染了灰指甲該如何根治呢?邱足滿指出,目前治療灰指甲的用藥,包括口服、外用、雷射和拔掉指甲等方式:1、口服藥:藥物經由肝臟代謝,須檢測肝功能指數變化;有些藥物會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要小心,而有些藥物則不建議充血性心臟衰竭的患者使用。在肝功能檢查方面,必須在服藥前和服藥數週後各檢測一次;口服藥物的治療期為一天1次,手指甲感染需連續服用42天,腳趾甲則是84天。2、外用藥物:因為指甲板結構較難穿透,所以治療甲癬的藥劑有比較特別的指甲油劑,透過溶劑快速揮發的作用提升藥劑濃度、穿透指甲板殺黴菌,每週一次,腳趾甲需要持續9-12個月,怕吃藥或有禁忌症的人可選用此法;但每次擦新的藥劑前,必須先磨掉上週的藥膜。3、雷射:許多外國研究利用雷射的光熱效應殺黴菌、促進指甲生長速度,但療效不如上述兩類治療,若想自費嘗試請尋求合格的醫療機構治療。4、拔掉指甲:如果拔除指甲後,指甲生長環境仍充滿黴菌的話,結局仍是再復發,而且傷口照護是個問題。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血液循環較差、凝血功能差的人不適用。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 修剪長度要適當另外,治療甲癬時也要治療足癬,口服藥可兩者兼具,有些患者身上可能有不同部位受到黴菌感染,如:臀部、胯下、身體、四肢,若採用口服藥物治療可一網打盡。此外,日常生活要盡量保持患部乾爽,才能避免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進而幫助治療成功率。邱足滿進一步補充,甲癬嚴重程度、以前是否有過甲癬感染、家人是否也有類似感染症而沒有接受治療、病人合併其他疾病的狀況,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形、病人當下其他用藥的狀況、病人是否服藥規則及正確擦藥、是否提供皮膚、指甲(趾甲)乾爽、乾燥的環境等因素會影響甲癬治癒率。(推薦閱讀: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邱足滿提醒,在公眾場合要穿著適合的鞋子,不要打赤腳,並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而指甲也要修剪成適當長度,不宜過長或太短,平時要穿充分吸汗的襪子,清洗時可用60℃以上的水溫洗45分鐘,鞋子則可用臭氧來殺菌。延伸閱讀: ·灰指甲會傳染!到底該如何治療? 日常生活中這些壞習慣都會引黴菌上身 ·治療香港腳、灰指甲,擦藥4關鍵沒做到當然不會好! 第一點常常被忘記
-
2021-10-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休男子長期髖寬節痠痛 體外震波二到三次快速解決
一名72歲退休男子原本都保持每天都會走路運動40分鐘的習慣,但近幾個月來飽受髖關節疼痛的困擾,被診斷為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吃藥做2個月的電療與深層熱療等,雖有改善,還是無法多走路。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評估和建議,做了2次的震波治療後,他的情況有大幅改善,走路運動髖關節不再覺得有困擾。豐原醫院復健科張憲伯醫師表示,體外震波是種能在瞬間產生高能量機械力的聲波,最早應用在泌尿科的體外碎石術,近十年來歐美用於骨骼肌肉的治療,研究發現有7到8成的治療效果。他說全世界臨床醫學實驗也證實,體外震波安全有效,震波可促進肌腱血管新生,進而改善血流供應,加強受損細胞的恢復,且震波能立即紓解疼痛,深受有骨骼肌肉問題困擾者所喜愛;非侵入性、不須吃藥、治療時間短、治療後可直接回家、低危險性、高治癒率,能有效降低手術的需求。張憲伯指出,震波除了對髖關節有效,對其他骨骼肌肉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髕骨肌腱炎、肩膀旋轉肌發炎、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甚至癒合不良骨折等都有效;一般2到3次的震波療程,並搭配治療師教導的復健運動與衛教多能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提供有骨骼肌肉問題者一個安全、快速又有效的新選擇。
-
2021-10-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七成糖友擔心吃藥傷腎 醫師:免驚
糖尿病是國人常見慢性病,逾220萬名糖友,每年新增16萬人,且有年輕化趨勢。糖尿病長期控糖很重要,但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發現,逾半數糖友習慣上網尋找答案。糖尿病衛教學會針對百位糖友最新調查顯示,約有九成五糖友希望能有方便、正確且即時的管道,細究原因發現,看診時間有限,諸多疑問難以解答。因此,有五成四的民眾透過網路或是從親友口中,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即便糖友順利找到資訊,也有半數人認為,不適用於自身狀況。確診不滿一年的糖友反映,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指出,許多糖友不敢在診間發問,會受錯誤資訊誘導而影響治療成效,當碰到用藥、飲食等問題時,卻又苦於沒有專業對象及時解惑。調查還發現,五成二糖友曾有自行停藥或調藥經驗,更有近七成糖友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淳權說,隨著醫藥進步,糖尿病治療藥物更具安全性與方便性,除了一天一顆,現階段已有不易造成低血糖與腎臟負擔的降血糖藥物。為解決糖友資訊不滿足的困擾,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服務集結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糖尿病照護專業團隊,彙整成千筆資料的大題庫,糖友可以就自身疑問發問,並獲得即時回覆,隨時取得正確疾病資訊,同步建立用藥安全觀念,制定治療目標、規律回診用藥,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
-
2021-10-21 醫療.百病漫談
頭痛怎麼辦?何時該就醫?秒懂頭痛原因、位置及症狀
頭痛是民眾日常常見的症狀之一,不過每個人痛起來的位置、特徵、時間等皆有所不同,起因也不盡相同。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指出頭痛的主要類型,並提醒如有異狀盡早檢查,也分享如何預防頭痛。頭痛可分2大類,原因、位置不盡相同。 盧泰潤醫師表示,頭痛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頭痛」和「續發性頭痛」兩大類,原發性頭痛指的就是非因病而起的頭痛,續發性頭痛則因疾病而起,問題可大可小。 原發性頭痛: .張力性頭痛 - 常見後頸部開始原發性頭痛可分張力性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三種。張力性頭痛常見從後頸部開始延伸至後腦勺,嚴重時也可能痛到頭頂、太陽穴等處。患者常見形容緊繃感,下午時段往往會更明顯些,此類型頭痛多與情緒緊張、肌肉緊繃有關,如長期低頭滑手機,女性略高於男性,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發作。 .偏頭痛 - 常見單邊陣陣抽痛偏頭痛主要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導致腦部血管收縮有關。因此患者常見形容為一陣陣抽痛、有搏動性的疼痛,且常伴隨怕光、怕吵、噁心、想吐等。值得一提的是,偏頭痛雖然是常被提到的名詞,但並非頭痛就是偏頭痛,或者並非一邊頭痛就是偏頭痛,需經醫師診斷。其位置不大固定,大多出現於太陽穴,也會出現在前額、頭頂、後腦勺、眼眶後方等處,頭部前後左右皆有可能。和張力性頭痛一樣也是女性居多,特別經期前更為常見,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發作。 .叢發性頭痛 - 常見從眼窩開始叢發性頭痛較為少見,症狀常見為從單側眼窩的位置發作的急遽疼痛,接著轉移到顳側(頭部側面)。患者常見同時伴隨眼睛紅腫、流鼻水、眼瞼水腫等症狀。叢發性頭痛引起的原因不明,推估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影響三叉神經有關,這類型的頭痛以男性居多,特別是抽菸的男性。 續發性頭痛 - 各處皆有可能發生: 至於因病而起的續發性頭痛,又稱次發性頭痛不少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問題可大可小,許多疾病民眾也耳熟能詳。例如青光眼,常見痛於眼窩或顳側。鼻竇炎隨位置不同,可能出現於眼窩、山根、額頭、頭頂等。中耳炎痛在耳朵附近、太陽穴或顳側。而牙痛若是前方的牙齒,常見牽引到眼睛下方或鼻翼,若痛在後方牙齒,則較容易牽引到太陽穴。當然,也可能和腦部疾病有關,如腦膜炎、腦瘤等,其疼痛位置則會因發病位置而有所不同。這些都需治療根本原因,而非單單止住症狀。 提醒民眾,雖然前述的原發性頭痛,可約略從位置、症狀等初步判斷,但續發性頭痛各處皆有可能發生,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建議先檢查排除病理原因為佳。 頭痛何時該就醫?醫指4情況別再拖! 民眾在發生頭痛時,最常見的解決方式就是吃止痛藥、頭痛藥等,對此盧泰潤醫師,若有頭痛問題建議最好先進行檢查,除了排除病理原因,也可評估是否開立預防性藥物,避免止痛劑濫用,形成傷腎、傷胃、成癮的疑慮,患者不使用止痛藥時就會頭痛的問題。 醫師表示,若是單純的頭痛、偶爾發作一個月不到4次、吃止痛藥就會好等情況,可在用藥後觀察即可。但若是頭痛一個月超過4次、吃藥沒有辦法改善、有別於以往的疼痛,如痛到醒、劇烈疼痛、合併發燒、手腳無力等,就應盡早就醫檢查,特別是有癌症、凝血功能異常等族群要留意,以防是疾病引起的續發性頭痛,若沒有治療根本,恐怕惡化或衍伸出其他問題。 醫教4招預防頭痛,頭痛日記有助觀察起因! 在頭痛的預防上,盧泰潤醫師建議,患者平時可多放鬆心情、規律作息,並適度的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頭痛的發生率,例如游泳、健走、慢跑等。平時也建議寫「頭痛日記」,記錄時間、性質、位置、伴隨症狀等,這對於觀察起因相當有幫助,有助避開風險因素,或評估時間使用預防性藥物。在飲食方面則建議避開3C食物,例如柑橘類、巧克力類、起司類的食物,據研究這三種都是容易誘發頭痛的食物。 《延伸閱讀》 .偏頭痛狂吃止痛藥好不了?醫:不只傷肝傷腎!更會讓頭痛惡化 .沒病卻老是頭痛?腰酸背痛?醫指4不良姿勢,2招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肩頸易疼痛?名醫曝潛藏10大風險的生活習慣
「見樹不見林」是比喻只看見事物的局部或細項,看不清全貌的狀態。將脖子疼痛歸因於「椎骨之間的縫隙變窄」、「長出骨刺」、「頸椎出現老化現象」、「罹患直頸病」等,就是僅著眼於「樹」的原因探究法。醫學上,了解實際的頸椎變化雖是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然而在頸椎病的案例中,如果太執著於這一點,可能就無法進行適當的處置。因為許多患者一聽到醫生說是脖子的骨頭有問題,就會覺得「那會痛也沒辦法」、「只能吃藥抑制疼痛,走一步算一步了」,不會再做更進一步的處理,若被診斷是「老化現象」就更不用說了。因此,請大家先把「這棵樹」暫擱一旁,檢視「整片森林」的狀況吧。我希望大家將關心的重點放在「這種變形、壓迫、老化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又為什麼會惡化?」上。即便具體的答案因人而異,其中還是有個重大的共通要素,那就是「姿勢不良」。請大家以此為前提,從以下十個項目選出符合自己情況的敘述,了解潛藏在生活中,讓自己肩頸疼痛的真正原因。導致脖子疼痛的生活習慣檢測表□ ❶常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 ❷經常使用筆記型電腦□ ❸整天坐辦公桌,使用電腦工作□ ❹一坐下來,就很習慣翹腳□ ❺有駝背及頭部前傾的姿態□ ❻不常做伸展操等運動□ ❼椅子習慣坐得比較淺□ ❽工作生活壓力大□ ❾經常坐低椅背或無靠背的椅子□ ❿時常坐在地板上大家做完的結果是什麼樣子的呢?打勾的項目,就是減輕、消除肩頸疼痛的重大關鍵。關於改善生活的具體方法,第四章會有詳細敘述,在此先稍做簡單說明。❶ 請大家觀察在公共運輸上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恐怕找不到人採取挺直背脊、直視前方的姿勢吧?當人們使用這些物品,身體多會變成駝背低頭的樣子。盡量以平視前方的姿勢使用這類工具,就能減輕脖子的負擔。❷ 和 ❸ 原因相似,長時間使用電腦會導致姿勢不良,筆記型電腦對脖子造成的傷害更大。如果以接近桌上型電腦的使用方式用筆記型電腦,可以減輕對脖子的負擔。❸ 長時間持續坐在辦公室裡,很容易出現頭向前伸出等不良姿勢。就算僅是在察覺姿態不對時做適度的修正,也能讓脖子的負擔驟然減輕。❹ 翹腳一定會讓身體產生歪斜,進而讓脖子承受過度的負荷,所以請盡量不要做這個動作。❺ 駝背且頭向前伸的姿勢,會對脖子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多數的頸部疼痛,都是由於習慣維持這種姿勢所致。❻ 肩頸操等運動,可以有效調整不良的姿勢。不進行相關運動並長期維持壞習慣,就會讓身體姿勢固定在不正常的狀態,並且不斷地對脖子施加壓力。因此,請大家一定要做一些能減緩脖子不適的肩頸操。❼ 如果是短時間坐得很淺並且特別注意的話,還是能保有良好的姿勢,然而時間一長就很難維持。在能保持正確坐姿的椅子乃至於矯正型座椅上深坐,就是減輕頸部負擔的訣竅。❽ 乍看之下,精神壓力跟脖子毫無關聯,但其實壓力越大,身體就越容易無意識地緊繃,導致肌肉僵硬。壓力帶來的緊張會造成肩頸痠痛,因此請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雖然壓力無法完全避免,還是要多製造讓身心放鬆的機會。❾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效利用椅背,但若能善加運用它的功能,就能大幅減輕脖子的負擔。如果椅背過低或沒有靠背的椅子,無法支撐整個後背,就沒有這項功效。於是,在選擇必須長時間使用的椅子時,應當選擇靠背大小足夠、形狀適當的椅子。❿ 基本上,時常坐在地板上很容易造成駝背等不良姿勢,導致造成頸部的負擔。不過只要稍加用心,也能以對脖子較好的姿勢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 本文摘自《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作者:竹谷內康修 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11
-
2021-10-20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只要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破解迷思
「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醫師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醫師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醫師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醫師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醫師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醫師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醫師,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醫師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醫師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醫師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醫師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醫師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醫師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醫師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原文:
-
2021-10-13 癌症.抗癌新知
運動抗癌是真的!最新研究發現: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
在許多成功抗癌的患者經歷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運動」!運動真的能抗癌嗎?很多人並不清楚,甚至很難說出原因。近日,一篇最新的研究證實: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2021年9月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運動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會釋放出一種減緩癌細胞生長的秘密武器,給身體內創造一個抑癌環境!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10名前列腺癌患者(平均年齡73歲)進行為期12週的運動干預,患者每週累積300分鐘的運動量。包括針對上半身和下半身主要肌肉群5到9次的抗阻訓練,每次1到4組,最大強度重複6到12次,每次鍛煉持續約1小時,以及5-10分鐘的有氧熱身和放鬆。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後的肌細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不能說明肌細胞因子與前列腺癌細胞系生長之間的直接關係,但從靜息狀態患者提取的干預後血清顯著降低了癌細胞的生長,長期運動可以在體內創造一種抑制癌症的環境。他們的抗癌經驗,均離不開運動!案例一:肺癌晚期只剩3個月,他用61場馬拉松跑出生命奇蹟!在癌症病友圈和馬拉松長跑圈,有一個很受關注的名字——賀明,他也被大家稱為“跑馬抗癌鬥士”。2016年賀明確診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最多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那一年賀明才53歲;他不願意就這麼倒下,選擇了積極治療。歷經9個月、33次化療之後,賀明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就在他差點要放棄時,他下定決心要做出改變。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他開始做康復訓練,從行走,到慢跑再到爬山;慢慢的,賀明愛上了運動。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要舉辦馬拉松的活動廣告,心裡突然湧起了一股衝動,他強烈地想要跑一場馬拉松賽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瞞著家人報名了第一場半程馬拉松,用了2小時17分。跑完之後,他也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態,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征戰馬拉松;於是,他正式踏上了馬拉松的征程。為了完成馬拉松賽事,賀明一邊做抗癌治療,一邊跑步訓練。2017年,他完成了首個半馬,隨後決定挑戰100場馬拉松。從第1場全馬,到2020年1月5日跑完廈門馬拉松的第61場。賀明說,自己不想就這麼輕易倒下,他要證明,自己一個癌症晚期患者都能跑馬拉松,健康的人也應該動起來。2020年6月5日,賀明在安徽淮南病逝,享年57歲,他的百場馬拉松夢想最終停留在了61場。相比醫生的預期,他多活了近4年。他捐獻了眼角膜,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也要拓寬生命的寬度。案例二:腫瘤專家推薦的抗癌秘訣,竟是游泳!2018年,央視一檔節目中,講述了一位醫療工作者與癌症抗爭二十年,只堅持一件事——游泳,最終治癒的故事。20年前,40多歲的張雷被查出癌症,手術就做了三次,醫生曾委婉告知:生命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後來,雖然病痛給她的身心打擊巨大,但不服輸的她決定去游泳鍛煉,“跟癌症死磕”。她通過游泳不僅讓癌症20多年沒有復發,而且最終痊癒。運動,就是最好的抗癌“處方”其實,「運動抗癌」這件事,得到很多業界腫瘤專家的認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在其出版的《消滅與改造並舉》一書中介紹,癌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全身性改造很重要,提出“消滅”與“改造”並舉。“改造”包含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對機體的改造,主要是提高機體抵抗力,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力量對付殘癌。“游泳可以做為抗癌處方?我認為是可行的。”我們實驗表明,身患肝癌的老鼠,沒有游泳的活了60天,適度游泳的活了70天,過度游泳的活了50天。湯釗猷認為,在此實驗中,神經系統起了重要作用。適度游泳升高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以抑制腫瘤,但是過度游泳降低多巴胺分泌。因此,進行適度的運動很重要。記得2009年,當我在醫院的辦公室裡,一位病人來我這複查,他面色紅潤,聲音洪亮,但他說他也是一個病人,我以為他是一個診斷錯了的病人。看了報告才知道,他2001確診為肝癌,第二年手術切除後再次復發,切除後復發,2004後治療後,第二年再次復發,無奈,患者找到了我,我給他建議:要堅持游泳,這樣才能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而游泳掌握方法後,也不需要像其他運動那樣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就這樣,我的病人在2009年後再复查,而檢查的結果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無復發。他說除了按時吃藥之外,他還嚴格按照我的指示游泳。他堅持每天游泳20-30分鐘,感覺身體越來越好,不害怕寒冷。事實上,這個病人並不是我病人中的個例,“游泳”已成為癌症患者最好的“藥方”。在醫學上,早期的研究已經發現游泳可以起到人體的生理作用。游泳可以刺激體內乾擾素的產生,從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和復發。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榮譽院長,腫瘤專家徐克成2017年在《徐克成癌症康復每日談》一文中介紹,“我清楚記得:那是9月的一天,來自上海的企業家宋先生在我的廣州辦公室,講了自己的近乎不可能發生的神奇故事。2013年,他突然不想吃飯,看到食物就厭惡,接著背部疼痛,日益加重,體重一下子掉了10公斤。他去到2家三甲醫院,都被診斷為胰腺癌,已經不能手術切除。他拒絕了放化療,半年後疼痛逐漸消失、胃口恢復、體重增加。”我看著他講話神情,就像在聽一位前線歸來的戰地記者講述死裡逃生的故事,我問:“你做了什麼?”宋先生揮著手,堅定的說。停了幾秒鐘,他眼睛一亮,看著我,說:“哦!我有一個訣竅:游泳。”他說,在胃口恢復、疼痛減輕後,就開始游泳,每天堅持至少1小時,常常2小時,直到現在,堅持不懈。他說:“我能活下來,是個奇蹟。游泳對於我的康復,也是功不可沒。”最後,大家運動一定要堅持;不管是防癌還是抗癌,不管選擇什麼運動方式,運動一定要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鍛煉方式對於防癌抗癌意義不大。只有長期堅持運動,才能夠真正起到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體質,從而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10-1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產婦脹奶疼痛各種不適 中醫客製藥膳加穴位按摩能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衛教宣導會,說明一般民眾觀念差異與中醫藥、穴位按摩成功調理產後不適案例:常見產婦坐月子期間因脹奶疼痛不堪,物理治療效果有限,搭配中醫穴位按摩及理氣通絡等中藥才改善。中醫部婦兒科主任王瑜婷表示,產婦坐月子期間雖乳汁量充足,但很容易因脹奶而疼痛,物理治療效果有限,後來護理師衛教搭配穴位按摩指導,及理氣通乳絡科學中藥處方,成功改善脹痛感,也未影響乳汁量;每名產婦體質不同,產後需調理程度不一。產婦想「追奶、退奶」或乳腺阻塞發炎,可由婦產科醫師、護理師泌乳調理,也可搭配中醫穴位按摩及理氣通絡、逐痰清熱等中藥協助改善困擾。王瑜婷表示,許多產婦擔心吃藥後哺乳會對胎兒產生影響,但一般會用在產婦的中藥以「補氣揚血」為主,效果較溫和,其實不用太擔心;除非產婦身體狀況真的需要強效藥物,才考慮暫停哺餵母乳。她說,許多民眾認為中醫藥在產後調理就是「要喝生化湯排惡露」、「拿藥帖燉藥膳補身子」,但藥膳補身體僅是中醫產後調理的一小部份;奇美產後護理之家已整合護理、營養、婦產、兒科、中醫、身心科等資源,協助掌握產婦及新生兒健康狀況,中醫師會根據診察結果分析產婦體質,再決定是以飲食調養為主,或需要配合中藥加強調理。她說,現在生活條件型態變化大已與古代不同,以前的人粗茶淡飯,現代人飲食尤其蛋白質及脂肪攝取相對多很多,過去「產後氣血大虧」常見,現代產婦氣血虧程度相對常較輕;以前作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熬夜、工作壓力大可能家常便飯,陰虛陽亢或氣滯的體質相對常見,中醫師會根據診察結果分析產婦目前的體質狀態應該是以飲食調養為主,或者需要配合中藥加強調理,而調理則會規畫階段目標。傳統產婦坐月子觀念例如坐月子不能喝水、要以茶湯類替代及不能洗頭、洗澡等已不合時宜,中醫師可從專業角度分析,提供較正確觀念與調整做法。調養飲食主要根據產後身體復原不同階段,給予不同功效組成的藥膳配方,包括:益氣補腎養血、健脾除濕、補肝腎強筋骨等,搭配現代營養學理論,並考慮適口性,設計出美味、健康的膳食,讓產婦樂於接受。
-
2021-10-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胃酸、胸痛、乾咳都是胃食道逆流害的! 醫揭「最佳服藥時機」:千萬別斷藥
30歲的吳小姐這一個月都有咳嗽的症狀,起初有點乾咳,後來越咳越嚴重,因為適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咳嗽不僅難受,也讓自己跟身邊的人造成壓力,擔心是否染疫;就醫在排除了新冠肺炎,安排相關檢查後,診斷為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 火燒心有這些症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黃耀光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是台語常講的「火燒心」,是指胃酸逆流到食道下端,造成對食道黏膜的刺激。通常會造成胸口疼痛、燒灼感等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心臟疾病,有時還會有作嘔、腹痛、乾咳、聲音沙啞,甚至吞嚥困難等症狀。(推薦閱讀: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 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早餐前30分鐘服藥 有效抑制胃酸胃食道逆流症狀雖然惱人、影響生活品質,但相對較不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或健康的危害。黃耀光表示,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耐心接受藥物治療,絕對不要因為吃藥後,短時間內發現症狀沒改善就放棄不吃,並建議依照醫囑於早餐之前30分鐘服用,因藥物吸收需要時間,提早吸收有較高的血液濃度,在進食時能抑制胃酸,更能有效控制症狀。 (推薦閱讀:愛吃5食物恐讓「胃食道逆流」變本加厲! 專家授餐後「1動作」可緩解) 防胃食道逆流發作 這些東西要少碰除了遵循醫囑規律服藥,黃耀光建議,患者應戒菸、飲食調整及控制體重。抽菸除了危害心肺外,也會讓食道括約肌鬆弛,造成胃食道逆流;飲食的部分,由於含咖啡因的飲料會讓食道括約肌鬆弛,造成逆流,因此建議減少茶和咖啡的攝取;而甜食跟高油脂的食物會減緩胃排空,增加腹壓與逆流的機會,也要少吃。 (推薦閱讀: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延伸閱讀: ·不只有火燒心! 醫揭「胃食道逆流非典型表現」 5跡象別輕忽 ·三餐亂吃會火燒心、胃食道逆流! 醫眼中「超雷飲食習慣」:你可能常做
-
2021-10-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三類型胃藥 別吃錯時間
周末假期後,常有胃腸不好的人來到藥局,反應胃藥吃了好像效果變差,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飲食及服藥狀況後,發現民眾常搞錯服藥時間,導致藥效大打折扣。在飽餐一頓後,胃酸分泌增加,一些在酸性環境下不穩定的藥物,會被胃酸破壞的機率提高而減少吸收;高纖食物或高脂食品則會延長胃排空時間,連帶使併用的藥物在胃部停留的時間增加而影響藥物吸收率;更有些藥物怕受到食物的吸附,會造成藥物吸收下降,因此,在不正確的時間吃藥,藥效便會受到影響。胃藥正確用藥時間應考慮藥物類型:第一類減少胃酸分泌藥物:一種是作用在胃壁上的氫離子幫浦藥物,如果在飯後半小時內服用,藥物在血中的濃度會被減低50%至70%,因此當醫囑「空腹服用」,應在餐前一小時或餐後二小時空腹服用。另一種減少胃酸分泌藥物是作用在胃壁上的組織胺受體,這類藥物約在服用後一小時開始作用,建議飯前使用,可減少因進食而刺激胃酸分泌的影響,但與制酸劑一起服用時,吸收量會受干擾而減低。第二類制酸劑:常見鎂鹽、鋁鹽或鈣鹽等成分,藉中和作用來減緩胃酸,效果產生快速也容易取得,常用來緩解突然發作的不適症狀,但藥效持續時間相對短暫,長期可能讓血中離子不平衡,特別是腎功能不佳者,易造成離子蓄積,孕婦及哺乳的婦女也不可自行使用。第三類胃黏膜保護劑:不會直接減少胃酸分泌量,透過在胃黏膜上形成保護性的膜,減少胃酸對胃壁傷害,應空腹服用,但須和制酸劑錯開至少半小時。
-
2021-10-06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
肩膀痠痛不適,做伸展運動時覺得關節好僵硬,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看了骨科、復健科,還是不見好轉。醫師提醒,若出現動作變慢、關節僵硬、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有可能是巴金森病,應盡快求診就醫治療。打太極、培養興趣、參加活動 她與巴金森病共存十年林女士在上班開車途中,覺得手握方向盤要轉彎時有點卡,以為是一般扭傷,到家醫科就診,吃藥仍無改善而轉診神經內科。一進診間,醫生發現林女士毫無表情的撲克臉,問診發現字愈寫愈小,診斷為巴金森病。確診當下,頓時晴天霹靂,林女士擔心得病很丟臉,完全不敢將病情告訴兄弟姊妹,服藥前半年都走不出痛苦情緒。最後在先生的開導下,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打太極拳、培養攝影興趣、參加病友團體,再加上重新調整藥物,從困頓中豁然開朗,活出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病友除會出現手腳顫抖、行動遲緩、肢體僵硬、面無表情等動作障礙外,焦慮、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亦與巴金森病息息相關。其中,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有些病人也因情緒問題與家人發生爭執,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病情與憂鬱情緒,也舒緩照顧者的壓力。若發現家人言行異常或生活習慣改變,別以為是老化必然現象,應留心巴金森病程與病徵,及早就醫配合運動和藥物治療,大多可獲得良好改善,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出現喪失行動與口語表達能力的時間。Q:巴金森病不同病程常見的動作障礙?A:因患者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提早退化,主要病徵與動作障礙有關。第一期:從單側肢體產生症狀,包括手腳顫抖、關節僵硬、動作緩慢等。第二期:進展到雙側肢體,包括走路遲緩、身體僵硬、雙手顫抖等。第三期:延伸到下肢,出現走路不穩、小碎步、平衡障礙等。第四期:舉步維艱,雙手顫抖嚴重,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第五期:身體功能嚴重障礙,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臥床,全賴他人照顧。Q:還有哪些非動作障礙容易被忽略?A:憂鬱、便秘、睡眠障礙、排汗過多等。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的致病機轉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除了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亦會影響控制睡眠的腦幹,當出現翻身困難、常做惡夢、睡眠中莫名腿部抽動都有可能是疾病徵兆。Q:巴金森病的治療有哪些?A: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服用短效型或長效型多巴胺藥物。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尤其是第一、二期病程的患者,可透過定期服藥加上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維持正常生活。巴金森手指操 定期簡易自我檢測吳瑞美提醒,門診有許多病患主訴:寫字變小、說話小聲、打字變慢、夾菜不穩等,剛開始以為是五十肩、肌肉疼痛或血路不通,求診骨科或復健科,甚至吃補品、做物理治療,病情皆無法獲得改善,由於每個病人的早期症狀都不太一樣,不可輕忽。Q:想知道是否罹患巴金森病?該看哪一科?A:吳瑞美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簡單的手指開合能測試動作速度、順暢度,以及透過自我檢測表簡易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面對巴金森病,吳瑞美呼籲積極治療,抱持「樂觀面對身之礙,活出精彩心之愛」的態度,當作罹患其他慢性病一樣。她以林女士的個案為例,坦然接受病情後,主動與醫生討論藥物調整,參加病友團體分享治療經驗,彼此給予心理支持,撲克臉換成笑容滿面。她罹患巴金森病:「樂觀面對身之礙 活出精彩心之愛」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10年,想了解更多她的故事,請看影片: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0-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旋轉肌腱撕裂 醫超音波導引在患部注射PRP治癒
一名50多歲婦人因為工作時需要提重物,半年前開始出現右肩疼痛,尤其要拿高處的物品時更是疼痛難耐,看了骨科診所、吃藥依然沒有改善,漸漸的連工作都受到影響,醫師診斷她的肩旋轉肌腱撕裂,並以「超音波導引 PRP (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才使她的肩膀疼痛及活動度大幅改善,回復到正常的生活。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音翰說,患者右肩前外側有明顯的壓痛點,尤其是肩膀做外展動作時更加不舒服,研判可能是旋轉肌腱撕裂,於是立刻在診間做肌肉骨骼超音波,證實肩膀的脊上肌的肌腱確有部分斷裂。他說,肩膀疼痛是門診求診排行前5名,旋轉肌袖撕裂傷又是最常造成肩痛的原因之一,通常與生活過度使用、不良的運動姿勢,或是急性拉傷有關,症狀輕則動作不順、無法穿衣服、洗澡、女性無法扣住內衣等,重則肩膀無力、不舉,也很容易會導致肩關節磨損與退化。陳音翰說,現在超音波儀器的進步,可以配合影像上的發現直接準確的治療患處。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在超音波導引下直接把PRP打入破裂處,不但能夠減少疼痛、甚至能進一步促進肌腱修復。所以,如果傳統復健效果不彰,可以考慮PRP再生注射療法。他提醒,肩膀若有不適的症狀,應前往復健科尋求專業的診斷、治療及協助。另外,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強化肩膀的肌肉訓練可以避免問題再次發生,做好預防才是更好的治療。
-
2021-10-06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國內最低體重器捐/1歲娃遺愛捐雙腎 兩女童不再洗腎
台北榮總團隊昨日發表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但卻讓4歲李小妹妹及9歲許小妹妹脫離終身洗腎的痛苦,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昨天活蹦亂跳地公開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北榮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北榮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北榮去年一知悉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摘取腎臟、術前準備,分別為李小妹、許小妹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術後3周後,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採取各種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10-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創國內紀錄 1歲童大愛遺人間 兩萌妹植入成功免洗腎
移植雖在國內發展許久,發生在孩子身上卻很特別。台北榮總團隊今天公布,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不過讓另外兩名孩子免於終身洗腎的痛苦,受贈者4歲李小妹妹,以及9歲許小妹妹,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活蹦亂跳地在今天的記者會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即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而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腹膜透析雖然是兒童慢性腎臟衰竭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病史或反覆腹膜發炎感染,導致腹膜透析效果不佳,甚至無法使用,而需改以血液透析的方式替代。而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血液透析治療對於嬰幼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導致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台灣現行的器官分配原則,以北榮這個案例而言,孩子的兩顆腎臟捐贈,以往有99%是捐贈給一個大人使用。2005年至2021年,捐贈腎臟者中,年齡小於6歲只有15位,共捐出30顆腎臟,僅4位小於12歲的病童接受移植,其餘幾乎都植入成人患者原因在於台灣器官捐贈制度以「登記制」。蔡昕霖指出,沒有按年齡為切點,小孩子被迫跟大人一起等器官,臨床還會遇到,「60歲捐贈器官給4歲孩童」的狀況,但孩子最好植入年齡相近的腎臟,因為它會隨著受贈兒童成長發育有較好的適應,而達到較佳的長期腎功能。他建議,我國可以參考,美國「Share-35」的作法,顧名思義即是,若遇上35歲以下的捐贈者,優先給小於18歲的捐贈者做移植手術,以增加兒童、青少年的移植意願。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所以北榮去年一悉知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蔡昕霖、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摘取腎臟,張瑞文則做術前準備,李小妹、許小妹分別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皇天不負苦心人,術後3個星期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用盡所有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而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10-0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血脂超標傷心又傷腎 腎臟科醫師曝高血脂危害
四十多歲的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多年的糖尿病讓他的腎臟功能變得比較差,而且高血脂的問題也讓他相當在意。「醫師,我的三酸甘油脂TG之前都很高,吃藥一段時間後,三酸甘油脂已經漸漸達標」李先生拿著一疊抽血報告,憂心地問:「可是,最近驗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卻越爬越高,為什麼會這樣啊?」「這個現象叫做翹翹板效應,臨床上還蠻常見的。」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楊智超醫師指出,「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不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要達標,也同時要考慮到病人更常會合併高三酸甘油脂以及偏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需要更積極的治療來控制混合型高血脂的問題,不過,控制三酸甘油脂TG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爬升,兩者的關係像翹翹板一樣。」經常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若是超標,對心血管相當不利,對於慢性腎衰竭的病人來說,偏高的三酸甘油脂更是反映出這些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顆粒比較小,楊智超醫師說,顆粒越小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用地溝油來比喻,因為更容易會造成粥狀動脈硬化斑塊(plaque)。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併用不同機轉的藥物,幫助患者改善血脂肪的質與量,以免顧此失彼。血脂超標,傷心又傷腎!高血脂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常用的指標包括三酸甘油脂(TG,triglycerides)、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楊智超醫師解釋,僅膽固醇過高,稱為「高膽固醇血症」;僅三酸甘油脂過高,稱為「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若是兩者皆超標,稱為「混合型高血脂症」。有些膽固醇高得很離譜的患者,皮膚上會出現「黃色瘤」,一顆顆像米粒大小,黃色或橘黃色的丘疹,楊智超醫師提醒,大多數患者在血脂超標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需要抽血檢驗才能察覺,千萬不能因為沒有症狀而輕忽高血脂的危險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是好膽固醇,至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三酸甘油脂TG超標時,可能產生粥狀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阻塞,使心臟、腎臟、腦部等各個器官的功能受到影響。慢性腎臟病或者接受透析的病人,大概50%都有糖尿病,是最高心血管風險的病人,歐美心臟學會所發佈的治療指引都認為對這一個高風險的族群,治療要越來越積極。楊智超醫師解釋,腎臟病患者還有一個較特別的現象「高血磷」,可能進一步讓血管鈣化。因為腎臟功能不好,無法排除體內的磷,當血中的磷升高,會刺激副甲狀腺素分泌,副甲狀腺素上升則讓骨頭釋放出鈣和磷。除了導致骨質疏鬆,多餘的鈣和磷會沉積在血管壁,使血管鈣化。地溝油的存在也會進一步的促進這樣的血管硬化和骨質疏鬆的現象。「腎臟不好,骨頭會越來越軟,血管則會越來越硬!」楊智超醫師說,高血磷將衍生骨質疏鬆、骨折、血管鈣化等多種併發症,都會影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預後及死亡率。大家對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都很熟悉,因為是不好的,所以可以叫它為回鍋油,不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實還可以分為大顆粒、中顆粒、小顆粒,楊智超醫師用淺顯易懂的比喻解釋,「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常見於慢性腎衰竭尤其是合併糖尿病的病人身上,就像是地溝油,地溝油相較回鍋油更加劣質,對身體造成更壞的影響,也就是說當sdLDL-C在血液中滯留更長的時間時,更容易被巨噬細胞吞下去形成泡沫細胞,就會對心血管造成危害。因此,在治療高血脂時,除了關心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希望可以降低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積極治療,預防翹翹板效應根據治療指引,對於高血脂的建議越來越積極,楊智超醫師說,針對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的患者,便建議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到70 mg/dL以下;針對慢性腎臟病第四期進入透析、心血管風險更高的患者,甚至建議降到55 mg/dL以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積極控制高血脂對患者有保護效果,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達標,但是三酸甘油酯TG依舊比較高,楊智超醫師說,我們都會積極處理,以降低相關風險。「使用降三酸甘油酯TG的藥物時,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會代償性上升,像翹翹板一樣,」楊智超醫師解釋,「翹翹板效應跟身體的膽固醇生成路徑有關係,你阻斷了一個,另外一個會代償性的上升。如果想要將三酸甘油酯TG壓的越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上升情形也會更加顯著,這是經常遇到、較為困擾的狀況。」「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三酸甘油酯TG都高到300至400 mg/dL,甚至大於500 mg/dL。三酸甘油酯TG很高時,急性胰臟炎的風險會上升,必須積極控制。在降低三酸甘油酯TG的過程中,若沒有考慮到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上升的話,便會有一點顧此失彼。」,楊智超醫師說,「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合併有混合型血脂異常,要預防翹翹板效應,又希望可以改善血脂的質與量,就得運用不同機轉的藥物。例如含有Niacin成份的複方降血脂藥物,除了藥錠本身有statin,可以有效降低LDL,Niacin不會造成TG的反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能更有協同藥效的加乘性,讓血脂治療上更有效果。」併用不同機轉的藥物,可以發揮互補的效果,讓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更容易達標,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也可以提升,對改善混合型血脂異常相當有幫助。另外Niacin 還有其他的益處,除了有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外,還可以抑制腸胃道對磷的吸收,這種降低血磷的效果對於慢性腎衰竭的病人特別受用。預防高血脂,日常保養重點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型態調整也對改善高血脂非常重要。規律運動、減重、戒菸等皆有助於改善高血脂,楊智超醫師說,「運動方面不能只有散步,要做阻力運動,才能維持肌力。」飲食方面要少喝糖飲、少吃加工食品,增加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多注意油脂的質與量,請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不要使用反式脂肪。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一般成年人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若是腎功能較差,則會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蛋白質;進入透析治療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攝取足夠的高生物效價蛋白質與熱量,才能避免蛋白質-能量損耗(protein-energy wasting),而導致更多併發症。楊智超醫師補充,請勿聽信偏方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以免讓病情雪上加霜。貼心小提醒血脂過高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必須抽血檢驗才能發現,但是日積月累下來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而對心臟、腎臟、腦部造成傷害。楊智超醫師叮嚀,不管是胖、還是瘦,只要血脂異常,包括混合型和單純型,都需要積極介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規則用藥,將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達標,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原文:
-
2021-10-01 新聞.元氣新聞
扯 孕婦宮縮竟開帕金森氏症藥物安胎 高雄診所遭罰
一名懷孕5個月的護理人員,27日因宮縮到高雄鼓山區一家診所看診,結果發現診所竟將安胎用的安寶錠(ANPO),給成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用藥伯汀錠(BUTIN),險些吃下肚!高雄市衛生局今派員查證,院方確實給錯藥,將依醫師法及藥師法開罰。嫁到新竹的謝太太日前回高雄娘家暫居,27日因宮縮就醫,當時林姓醫師照了超音波認為胎兒沒事,建議吃安胎藥,她本身有護理背景,吃藥前習慣看藥名,但覺得與平常吃的藥不太一樣,上網一查,果然不是宮縮用藥,打電話詢問診所,才確認藥師給錯藥,請她回去換藥。院方指是最近換藥商,打錯代碼。她表示,BUTIN這顆藥恐會穿過胎盤,萬一流產或畸胎誰能負責?院方實在離譜,這是她的第一胎,她好不容易受孕,但院方開藥竟沒有再去確認就給藥。高市衛生局今天派員查察,醫師表示書寫完手寫病歷後,由行政人員協助鍵入電腦,但他未再次確認,已涉嫌違反醫師法第12條規定,將處2萬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另藥師受理處方時,針對可疑之處未詢明原處方醫師確認後即調劑,涉違反藥師法第16條,將處2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衛生局提醒藥師受理處方,應注意處方上年、月、日、病人姓名、性別、年齡、藥名、劑量、用法、醫師署名或蓋章等項;如有可疑之點,應詢明原處方醫師確認後,才可以調劑。
-
2021-09-30 養生.聰明飲食
常見便當配菜哪個熱量高?營養師提醒:2樣配菜不宜多吃
你常吃到的便當配菜有哪些?你最喜歡什麼搭配呢?其實很多不起眼的便當配菜也是充滿著想像不到的營養價值,哪些是你的最愛?哪些是你的夢魘?常見便當配菜 熱量圖鑑排行榜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在醫院的日子,最常吃的不是醫院地下街,而是大家一起叫便當,每次打開便當像開驚喜盒,偶爾還會聽到大喊聲:「又是三色豆!」,而有些配菜也是多數人小時候的回憶,總是一整坨的螢光咖喱,沾到制服上還整天洗不掉。1、豆棗 147kcal鈉含量:229mg2、辣筍 108kcal鈉含量:454mg3、螢光咖哩 100kcal鈉含量:445mg(推薦閱讀: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4、菜脯 92kcal鈉含量:597mg5、毛豆炒豆乾 92kcal鈉含量:270mg6、紅蘿蔔炒蛋 92kcal鈉含量:120mg(推薦閱讀:胡蘿蔔不是蘿蔔類!胡蘿蔔、白蘿蔔誰的營養價值高? 營養師解答真相)7、洋蔥炒蛋 80kcal鈉含量:127mg8、三色豆 75kcal鈉含量:266mg(推薦閱讀:「三色豆」沒營養? 其中2樣就是澱粉!營養師揪3常見隱形肥胖蔬菜)9、紅燒茄子 64kcal鈉含量:305mg10、滷海帶 55kcal鈉含量:337mg11、電話線(海茸) 53.8kcal鈉含量:230mg(推薦閱讀:甲狀腺低下吃藥會瘦嗎?須終身服藥?多吃海帶可改善? 新陳代謝科醫師逐一解答)12、油菜 48kcal鈉含量:96mg(以上為每一格配菜 約35g之數值)海茸外觀不起眼 營養價值滿分高敏敏表示,雖然這些菜色大多都不討喜,但它們的營養價值超高,以海茸來說,外觀不起眼,捲捲的模樣非常像電話線,但它其中的維生素A能幫助提升免疫力、礦物質鈣、鎂可以強健骨骼、維生素B群則維持代謝健康,且更有豐富膳食纖維幫助順暢。三色豆營養多 含膳食纖維、葉黃素還有大家覺得最沒誠意的三色豆,含有紅蘿蔔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可以守護黏膜健康,澱粉類的青豆仁也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以跟精緻澱粉替換著吃,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玉米,也是3C族及辦公族必備的營養之一。辣筍、菜脯鈉含量高 多吃恐致高血壓至於螢光咖哩會有像螢光的顏色,是因為咖喱本身有薑黃素,也可以當作天然色素,所以常常沾上衣服洗不乾淨;不過,像是辣筍、菜脯等鈉含量比較高的配菜就要多留意,長期吃過多易導致水腫、腎臟負擔、高血壓等。延伸閱讀: ·10顆水餃=1個便當! 「12款水餃熱量排行&暴肥搭配」曝光:第一名是大家的最愛 ·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
-
2021-09-2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男子脊椎開9次刀疼痛纏身 接受脊髓刺激晶片療法才緩解
一名66歲男子去年車禍造成頸椎脊髓受傷,之後四肢和腰常會感覺痠、麻、緊繃、無力,兩年來歷經9次手術,疼痛都未改善,所幸透過「脊髓刺激晶片療法」治療後,才有效緩解,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長安醫院醫學中心副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說,患者因車禍造成頸椎第3至6節都有脊髓損傷,接受多達9次手術,但反而越開越糟糕。這種因脊髓損傷造成的疼痛,且長達6個月以上,稱之為「慢性頑固型疼痛」,雖然不是病,但痛起來嚴重影響生活,甚至可能罹患憂鬱、焦慮等心理症狀。他說,脊髓刺激晶片療法是將晶片植入於脊髓,傳送微量電流刺激神經系統,阻礙痛覺訊號傳遞,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適用於因脊髓損傷、腦部損傷造成肢體或神經過度的收縮產生的疼痛。一般都會先進行測試,植入暫時性的晶片,病患覺得有改善才會決定植入永久性晶片。李漢忠提醒,脊髓刺激晶片療法術前一定要和有經驗的醫師好好討論,才可獲得最好的療效。他也呼籲,當疼痛纏身,吃藥、物理治療都未見成效時,建議至神經外科就醫檢查,切勿尋求偏方,避免傷身。
-
2021-09-28 養生.人生智慧
罹癌到離開僅4個月 愛雅媽媽「最心碎遺言」惹淚
女星愛雅(張艾亞)的媽媽8月15日不幸癌逝,從確定罹癌到離開僅僅只有4個月,愛雅媽媽享壽74歲。愛雅在疫情期間經歷了生離死別,聊起媽媽,她仍止不住滿臉淚水,「我很黏媽媽,習慣傳訊息跟她分享生活大小事,現在有什麼事,也想馬上跟她講,可是媽媽已經不在了。」她至今仍無法相信媽媽走了,「看到媽媽的骨灰,我還覺得這一切不是真的,我是在做夢吧?」失去至親的傷痛,還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平復。母親疫情期間發病 罹癌到離開只有4個月回想媽媽發病過程,愛雅說從去年底開始,媽媽胃口就突然變差,「一開始以為是腸胃問題,但食慾還是沒改善,我媽20多年前有乳癌,就又回去看,但醫生也說沒有復發的跡象。」醫生建議媽媽做其他檢查,發現胰臟有問題,「4月左右確定沒有轉移的癌,但看一段時間,發現骨頭有癌細胞,但找不到是從哪個部位轉移過來的,就先打了一針骨癌的針。」此後媽媽病情每況愈下,「我們一邊找原發癌到底在哪,媽媽也開始胃痛,肋膜積水,4、5月確認癌症有轉移,但後來疫情爆發,醫生無法會診,一直到了6月,才確認媽媽罹患的是很罕見的血管瘤癌,但這種癌症台灣1年不到10個案例,沒有標靶沒有化療,只能試試看。」媽媽的肺部影響最嚴重,「她晚上都無法睡覺,因為會喘不過氣,就像在溺水一樣,7月底住進醫院,她已經沒辦法呼吸。」一夕間長大 母親離世前的告白媽媽抗癌過程表現堅強,她也在一夕間突然長大,從被媽媽照顧的女兒,變成媽媽生病時的靠山。她透露媽媽後期在醫院時睡時醒,「14日她還有醒來跟我說說話,她放不下我們,她比較晚生我,她還是希望看到我結婚生子,只是她看不到了。」她因擔心媽媽病情,吃不下睡不好,這段期間瘦了7公斤,「對媽媽來說,她應該是解脫了,但對活著的人來說,還是很難,我總覺得沒能多帶她走走看看,有點遺憾。」雖然媽媽不在了,但她繼承了媽媽樂觀善良的個性,「我對自己說,媽媽的精神永遠都在,我希望把媽媽的這種善良帶給身邊的人,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延伸閱讀:爸爸不知媽媽已離世 愛雅忍悲代母照顧失智父】愛雅臉書全文:媽,您走一個月了......我始終不敢鼓起勇氣寫下這篇文章,因為如此,似乎必須要面對您已經離開的事實;但,我仍然記得您教我的、您期望我的,我學著實踐。我有一個,像小伙子般的母親走路走超快,性子最急、做事最乾脆,絕對不拖泥帶水;從重病到離世也就四個月,如同她這輩子行事作風。我有一個,從不認為世界上有壞人的母親曾經問過媽媽:您犧牲奉獻為了每一個人,那個最好的朋友,有沒有為了您做過什麼感人的事?她說沒有, 並叮嚀我們也要關心她、給她送點東西,不能說她不好。媽媽說:我這輩子沒碰過壞人啊!—這是張媽媽的金句,而我們以前卻總是笑她無法分辨好人壞人。自從媽媽離開後,才知道媽媽這一生默默幫助了好多好多人,原來,您一直以來都是以身作則的教我們善良。我有一個,為了家犧牲奉獻的母親從小到大的親力親為,讓我在您的保護傘下長大。我從來沒有帶過鑰匙,因為您會等我回家;我從來不會切水果,因為您會幫我們切好去籽放在冰箱;我從來只要張開眼睛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吃,因為您說喜歡看我們吃飽喝足,那就是幸福的模樣。我難過的時候,您比我還難過,因為您說您會保護我一輩子,不要怕,不管如何媽媽都是最好的後盾,才讓我長成一個有愛且堅強、強大的人。正因您的強大,羽翼下背負太多責任而沒辦法有一絲鬆懈,爸爸也需要您24小時照護著,當您有機會可以出門度假放鬆時,您卻說還是在家陪著失智的老公,心裡才踏實。我知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在外打拼的孩子們可以放心,所以您願意犧牲、您願意妥協。我有一個,永遠對世界充滿感謝的母親幾次進出醫院,拖著疼痛不堪的身體,媽媽還是永遠面帶微笑對醫護人員說謝謝,感謝他們的付出;彌留之際,護士來病房幫媽媽打針,媽媽都會盡全力的張開眼睛,笑著用著微弱的氣音叫著熟悉的護士名字,握住他們的手,表達感恩。這一生,您教會我們要懂得感謝,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媽媽依舊感恩這個世界的一切。媽,我再也聽不到您進門跟我說:我剛剛在捷運上被認出來是愛雅媽耶,好驕傲喔。媽,我再也聽不到,一大早蹦蹦蹦的敲門聲說:吃飯了,熱的、熱的、熱的,趁熱吃才好吃啦!媽,我再也聽不到,您扯著嗓子大聲的罵我們:我的聲音大表示我身體好啊,以後妳們聽不到就會很想念了啦!媽,真的,都像您說的,原來,聽不到是這麼痛!直到如今,我依然覺得您只是在跟我們開玩笑,我依然覺得您晚上還會打給我、視訊我,關心我什麼時候回家?今天吃了什麼? 還要我分享工作照片給您,然後流露出滿意的笑容,說自己這個工廠真不錯,生出三個這麼好的孩子。您走了以後的每一天,都是這麼不真實。這一場重病,我瞬間要從一個被您呵護在手掌心上的孩子,長成一個您可以依靠的臂膀,一開始,很難,很難。我很想再被您牢牢抱緊捧在手心上,更想看見您吃著我煮的飯菜滿意表情;每一兩個小時餵您吃藥、保健品,讓您一看到我就說:啊,不要再喝了啦,拜託拜託!那求饒可愛的燦笑;您在我在身旁睡的香沉樣子;每天我飾演腳底按摩師父,把您按的好痛又笑呵呵的露出慈母微笑。突然發現可以照顧您是多麼珍貴的過程,是老天讓我報答您恩情的機會⋯短短四個月,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以前您老是說:以後我老了一定沒有人可以照顧我。(因為媽媽這一生在家,總是扮演者照顧者的角色,您太會照顧人了,又是一位厲害的大廚)但您第一次進醫院時,您寫了字條告訴我:妳做事我放心。不知道媽媽給我們三個女兒角色打了幾分呢? 是不是讓您舒舒服服的?所以才能安詳帶著笑容離開。媽,連您生命的最後都在教我成長、茁壯,是不是這樣您才會放心的離開,對嗎?媽媽,我知道您不希望我傷心難過,因為您比我更努力的在過我的人生、更在意我快不快樂。您在病床上無法組織語言的時候,還對著我說:我走了,妳不可以死喔! 因為您知道沒有您的我,可能會活不下去,所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教會我成熟長大面對這一刻......。媽媽,這一課好難好難而祢留我一個人繼續學習。不知道祢現在那裡住的舒服嗎?會不會很想我們?吃的飽穿得暖嗎? 沒有我黏在祢旁邊,祢會不會不習慣呢? 但我相信,這麼善良、這麼有愛的媽媽,一定去了很好的地方。 所以我會把祢以善為本的精神傳承下去;還會帶著祢的愛,好好的活下去。媽媽,請祢放心,生死不會將我們分開,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會帶著滿滿的祝福,還有祢留給我的勇氣往前走。媽媽,謝謝祢,我愛祢。祢將永遠住在我心裡。
-
2021-09-28 新聞.元氣新聞
澎湖怪病? 紅疹癢病患暴增
澎湖多家皮膚科診所大排長龍,不少民眾皮膚起疹發癢求診,醫師發現民眾症狀一致,初步研判是蚊蟲、禽蟎叮咬或接觸不明花粉,建議衛生局蒐集病患居住及工作地點,分析有無地緣性。縣府發言人陳其育說,環保局環境監測,確認懸浮微粒等數值正常,不排除是季節轉換、植物因素或個人過敏體質,將持續追蹤釐清;衛生局則表示,將請台灣皮膚科醫師協助鑑別診斷。衛生局表示,中秋後,身上出現紅疹患者增多,主要在手肘內側、頸部等,有人是胸部、腹部出現紅疹,起初以為是天氣悶熱所致,有人以為吃藥引起過敏,但求診患者日增,引起關注。衛生局副局長彭紋娟說,經查詢各醫療院所,醫師都認為並非傳染病,應是接觸性皮膚炎,中秋後東北季風起,可能有花粉飄散或草叢不明物質接觸到皮膚,民眾曝露的肢體出現紅疹,建議這段時間到戶外最好穿長袖保護,這類病患塗抹藥膏後,症狀多已緩解。澎湖三總分院皮膚科主任林佳樺昨天看診60人,有10多人出現紅癢情形,尤其脖子處有一群一群紅疹,推測像蚊蟲或禽蟎叮咬,尚未找出誘發因子。
-
2021-09-27 新聞.元氣新聞
奇癢難耐!澎湖診所大排長龍 怪病還在追原因
澎湖多家診所近來湧入不少民眾因皮膚起紅疹發癢求診,有患者癢到徹夜難眠,有人懷疑是自來水不乾淨惹禍,有皮膚科醫師說,依據上門求診患者狀況,有些像是對花草、蚊蟲過敏。澎湖縣政府表示,過敏原或誘發原因目前還在追蹤釐清中。地方人士指出,在中秋節過後,各地陸續傳出不少人身上出現紅疹,主要患部在手肘內側、頸部,有人是胸部、腹部出現大規模紅疹,一開始以為是天氣悶熱所致,有人還以為是吃藥引起過敏,隨著求診患者愈來愈多,地方驚覺有異。連日不少群組、臉書都有澎湖人貼出類似狀況,也引起衛政單位關注。澎湖馬公皮膚科診所近日大排長龍,由於傳染區域大,致病原因眾說紛紜。縣府發言人陳其育說,近一、兩周求診患者增多,皮膚科醫師發覺有異,推測是環境因素,第一時間機警地通報環保局,環保局有做環境監測,確認懸浮微粒等數值正常,也不排除是季節轉換、植物因素或個人過敏體質,還要持續追蹤。澎湖縣衛生局疾病管制科已成立疫調小組,要全力調查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也解除民眾心中不安。
-
2021-09-27 失智.像極了失智
行為3大改變恐患失智症 神經內科醫授日常健腦守則
74歲楊女士在5年前開始出現記性變差的狀況,家人都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過程不以為意,直到近半年越來越嚴重,常會忘記吃藥、容易迷路、情緒不穩、也曾經發生過被詐騙,因而被家屬帶來長安醫院神經內科就醫。經檢查診斷懷疑楊女士患了混合型失智症,除了有神經退化性失智症,還合併血管性失智症,經藥物治療配合生活型態調養、營養介入後,症狀有慢慢穩定下來。神經退化性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最大宗陳惠萱醫師解釋,引起失智症有眾多原因,最常見的為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其中最大宗為阿茲海默症,大約占所有失智症的6成,另外還有額顳葉型失智症等。其他有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或是包含2種以上病因的混合型失智症。腦部腫瘤、中樞神經感染、代謝性問題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素如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等,都可能引起失智的症狀。出現這些改變 盡早就醫檢查若家中長輩出現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變差、性格改變等症狀,要懷疑可能罹患失智症,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只有透過確定診斷,評估是屬於哪一類型失智症,病患才能得到適當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來改善或緩解症狀,也能維持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陳惠萱醫師表示,日常生活中多運動、多動腦、有生活目標或學習新事物、良好的社交生活圈及親友支持、採地中海飲食、控制三高、充足睡眠、舒壓、保持心情愉快等,這些都是對腦部良好的保健方式,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及延緩病情的惡化。呼籲家屬若有發現異狀,應就醫檢查、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生活中「這些習慣」都是阿茲海默症元凶! 睡太少、愛大聲聽音樂NG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
2021-09-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四季都難受 三階段治療不能擅自停藥
異位性皮膚炎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因保濕功能異常而造成乾燥、發炎等症狀,且一發作患部奇癢無比,病人難耐癢感,常常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造成大面積的傷口,連帶影響社交生活。皮膚科醫師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保濕」很重要,一般常見治療方法有外用、口服與照光治療,需保養、追蹤才能有效避免惡化。急性發作癢到難受,慢性發作皮膚增厚、龜裂。異位性皮膚炎常與遺傳有關,據中國附醫資料顯示,全球約有5%至20%的小孩受影響,其中大部分病人會在一歲前發病,其次在1到5歲間發病,而成人也會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通常2歲以下嬰幼兒好發於臉、頭皮、頸部,成人常見手腕、腳踝及四肢關節的屈側彎曲部位。急性發作時,患者常因忍受不了皮膚癢,以致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或因而造成細菌感染,得服用抗生素避免惡化;慢性發作時皮膚乾燥,皮膚會慢性苔癬化,增厚、龜裂。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避免惡化,無法根治。患者一年四季都受病症所苦,趙昭明說,夏季天氣悶熱、流汗,容易刺激皮膚,引起發炎免疫反應;冬天則常因為天氣乾冷,血液循環變慢,油脂、角質層的功能連帶下降,皮膚保護力變差,容易乾癢搔抓。所幸治療日新月異,依個別情形給予不同藥物治療。趙昭明說,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避免惡化,患者需做好無法根治,與其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輕度患者抗組織胺或類固醇 長期大面積使用類固醇,恐皮膚變薄、血管萎縮。不論病患嚴重程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首先都需要做好「保濕」的工作,但塗抹保濕產品只是基本保養並非治療。桃園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胡倩婷說,病患依其皮膚病灶分為輕、中與重度治療。輕度患者除了日常的保濕保養外,也會搭配外用藥使用,常見有抗組織胺與類固醇。胡倩婷提醒,類固醇雖然有消炎、止癢及血管收縮作用,但皮膚長期大面積使用,恐有變薄、血管萎縮的疑慮,恐使皮膚免疫受影響,變得容易感染。尤其嬰幼兒的皮膚薄、嫩,胡倩婷指出,臨床會避免選用含類固醇成分的藥品,怕影響嬰幼兒的腎上腺、腦下垂體分泌,屆時生長發育恐出問題。中、重度患者口服抗組織胺 控制搔癢、幫助睡眠中、重度患者常常皮膚紅、癢難耐,導致徹夜難眠,睡眠品質大受影響,這時口服抗組織胺就能派上用場。胡倩婷說,這項治療藥物,可有效控制搔癢且幫助睡眠。不過,服藥時間長短與藥量控制仍需醫師評估。照光治療 特定波長紫外光加強免疫調節針對反覆發生的慢性皮膚病,除了擦藥、吃藥,又多了一樣治療利器「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利用特定波長的紫外光,直接照射皮膚病灶處,加強免疫調節。胡倩婷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也可適用,對於控制免疫調節有幫助,但礙於患者是小孩,一周數次以低劑量方式照射,時間上較難以搭配,也就較少人使用。生物製劑 健保給付門檻高若口服藥物治療和照光的效果都不好,則需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胡倩婷指出,相較於國外治療,台灣申請生物製劑門檻高,需半年口服藥、光照沒有成效,且病灶30%以上等,才有可能獲得健保給付,國內盛行率不高。無論選擇哪種治療,趙昭明提醒絕不能擅自停藥,須定期回診並依醫師指示調整用藥。
-
2021-09-25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三高】施昀廷:慢病管理 應注意持續性及環環相扣的關聯性
很多患者在診間常會問:「醫生我這個病多久會好?」 「醫生這個藥要吃多久?會不會有副作用?」 「醫生我減重完會不會再復胖?」面對這些問題,我常開玩笑地說:「你今天吃完飯,明天還會不會餓?」 「餓的話還要不要吃飯?」 「你的車子這次保養換了機油,下回保養還要不要換?」人體比任何機械都還要精密,且是動態平衡的,你今天吃完藥做完治療,平衡回覆了,但因為複雜的工作環境,顛倒的生活作息,不健康的飲食......,導致平衡又被破壞,是不是又要持續治療?且這個藥對你來說是必須的,持續吃又有何不可呢? 俗話說得好:「三年之病需求七年之艾」,久病要馬上治癒並不容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像是過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偏頭痛、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腎病等,無論是中醫或西醫治療不僅需要時間,更要學習與疾病共處,並配合醫生指示有效的管理。施醫師舉例來說:很多長輩都有三高疾病問題,同時吃血糖及血壓藥,吃的藥以及保健食品太多種,而不想再多吃中藥,這時候如果開中藥,會建議患者一天吃1-2次中藥就好,與西藥間隔一小時即可。若真的塞不下也可以針灸調養為主。以心血管疾病舉例,針灸以頭皮針搭配腹針,調理內外臟腑陰陽氣血,在臨床上使用起來效果很顯著。而長期熬夜造成的疾病,如果不改變熬夜習慣只靠吃藥好,很困難。或是喝咖啡造成胃食道逆流,若不戒掉咖啡,吃再多胃食道逆流的藥也沒用。減重如果沒有搭配飲食控制和運動習慣,效果也是有限。所以醫生治病不只「投藥」還要「衛教」,更重要的是患者願意配合,從生活中逐一落實。中藥一天健保給付才30幾元,量太少,很容易被日常生活中不正當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所改變,好不容易恢復的平衡又被打破。因此,除了開方治療,衛教也很重要!但醫生的衛教,常常被患者當作耳邊風,但這可是醫師們醫學教育中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改善你症狀的處方箋,需要每一個患者能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執行。【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喝茶可控制血糖?中醫師建議3種適合糖尿病患的茶飲-影響血糖的食物放後面…掌握5原則 糖友照樣嗑大餐-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9-23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過敏該用抗組織胺還是鼻噴劑?耳鼻喉科醫解答
中秋之後天氣明顯轉涼,鼻過敏症狀恐怕又會加重,你需要知道預防方法,以及正確用藥,避免副作用又降低鼻過敏症狀。鼻過敏不會危及生命,但會影響生活品質,一旦發作起來,鼻塞、鼻子癢、流鼻水、喉嚨癢、眼睛癢、微咳嗽,這些症狀可是很不舒服的!記者到坊間耳鼻喉科診所就診,醫師同時開立抗組織胺和鼻噴劑。相信很多鼻過敏患者也有這些疑問,抗組織胺和鼻噴劑的差別在哪裡?怎麼正確用藥以減少副作用,避免長期累積體內?專訪兼修法律與醫學的耳鼻喉科醫師周賢章,說明鼻過敏症狀與預防方法,並提供用藥安全的解答。鼻過敏成因:遺傳、過敏原、環境因素誘發周賢章說明,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鼻過敏,孩子過敏的機會達到7至8成,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孩子過敏機會約5成。過敏原有塵蟎、花粉、蟑螂、排泄物、黴菌等,病患接觸到產生過敏現象。環境因素則有氣候變化、空氣汙染、食物冷熱、情緒變化等原因誘發。耳鼻喉科醫師:預防鼻過敏6招預防鼻過敏,周賢章提出六項方法,分從居家、飲食、運動等面向說明。1.空氣品質不好及有過敏原的地方配戴口罩。2.剛起床要穿薄長袖、不要打赤腳。睡覺躲在被窩很溫暖,早上下床赤腳突然接觸地板,身體比較容易受寒。3.家裡放空氣清淨機或用吸塵器除掉塵蟎。4.多吃食物,少吃食品。食物是天然的食材,食品有加工過,例如餅乾。雖然製造食品的添加物是合法,但添加物是潛在的過敏原。5.少吃冰和油炸物。6.要多運動,游泳或其它運動,會降低過敏發作次數。依照對藥物的耐受性及發作頻率使用抗組織胺或鼻噴劑周賢章表示,通常耳鼻喉科醫師開立抗組織胺或鼻噴劑,兩者副作用都很低,但是根據病患的鼻過敏發作情況選擇用藥。如果發作次數較少,周賢章說,有些人一個月才發作幾天,吃抗組織胺藥物就好,把症狀解決掉。如果每天發作,噴鼻噴劑,不要讓藥物跑全身循環,長期使用,限定在局部範圍較好。抗組織胺新藥長效、減少嗜睡副作用抗組織胺較少副作用,周賢章說明原理作用在於,過敏發作時候,過敏原誘發身體裡面的組織胺出來,造成不舒服症狀,所以吃抗組織胺藥物去中和掉組織胺,就能緩和過敏症狀。抗組織胺已經存在很久,過去的老藥,因為分子比較小,會通過腦屏障,藥效起作用的時候,病人會嗜睡。而且短效,一天服用3至4次,想睡覺的機會也大。周賢章認為,現在的抗組織胺新藥改善不少,新藥可以早、晚吃,或只有晚上吃,比較長效,也降低想睡覺的情況。經醫師評估後鼻噴劑可長期局部使用當過敏症狀發作很厲害,抗組織胺不夠力,周賢章解釋,這時候吃口服類固醇很有效,但不能長期吃,會傷害人體。為了比較安全使用類固醇,所以發展成局部使用的鼻噴劑。「吃藥會經過全身,腎臟、肝臟吸收比較多,鼻噴劑局部使用,全身的吸收量很少,所以可以長期用,副作用不是那麼高。」周賢章補充。曾經有藥廠做試驗,最擔心的副作用,是擔心小孩使用吸收過多,影響生長發育,大人產生月亮臉、腎臟或免疫系統問題。周賢章表示,鼻噴劑試驗後,從4歲噴到十多歲,其實也沒什麼大的副作用。 但鼻噴劑畢竟是藥物,仍有少數人會產生副作用,未經醫師評估不可自行購買使用,以策安全。最後周醫師提醒民眾,在生活方面避免接觸過敏原、多運動,學習跟鼻過敏和諧相處。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可以不用一直用藥,並且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延伸閱讀: ·換季過敏性鼻炎發作,一直打噴嚏? 鼻噴劑減緩症狀,6動作別做錯...第一點是關鍵 ·鼻過敏為什麼會讓眼睛紅癢? 醫師解讀背後原因
-
2021-09-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外籍看護足底痛到不能走 就醫檢查是足底筋膜炎
一名外籍看護因工作需長期走動,足底一碰地就痛,只能踮著腳尖走,雇主看了不忍心,陪她就醫,經檢查是足底筋膜炎,因是復發,保守治療改善有限,醫師建議採水介質震波治療,促組織再生及修復,這名外籍看護腳痛緩解,不再痛到不能走。收治外籍看護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說,患者兩年前曾因足底筋膜炎到其他醫院接受藥物治療,這次又復發,腳跟劇痛,已影響日常活動,且照X光還發現骨刺增生,一般打針吃藥的保守治療,恐怕改善不大。楊表示,足底筋膜炎很容易復發,發作時的疼痛常影響日常活動或工作,水介質震波療法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能做,每次約需10到20分鐘,單次治療耗時短。施打的地方雖然短時間會腫脹、疼痛,但2、3天就緩解。這名飽受足底筋膜炎的外籍看護,經雇主貼心送醫,不再不良於行,雇傭間的情份傳為佳話。
-
2021-09-1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瞬間奪命 心臟內科醫:9成與高血壓有關
藝人黃鴻升(小鬼)因主動脈剝離過世將屆滿一年,青壯年驟逝令人不勝唏噓。主動脈剝離九成與高血壓脫不了關係,大多數青壯年人不知自己有高血壓,或知道有高血壓而未積極控制,又主動脈剝離症狀不典型,以至於一發生主動脈剝離,常錯失救命時機,造成憾事。35歲的A女是一家醫材公司行政人員,有幾次因為胸痛、喘不過氣就醫,才知是高血壓患者,開始吃藥控制血壓,但身體狀況好時就不吃藥或少吃,某日在辦公室突然劇烈胸痛休克,緊急送醫急救,仍因主動脈剝離而回天乏術。43歲的B先生有高血壓病史,雖有藥物控制,但因工作關係常熬夜,愛吃炸物當消夜,沒時間運動,某天如廁時用力,下背部突然一陣撕裂痛,緊急送醫後也因主動脈剝離搶救無效。主動脈就是血液從心臟打出去時,運往身體各處的主要血管。生活習慣、高血壓、飲食習慣都會影響動脈血管的健康。當主動脈血管內膜上有撕裂傷時,血液可能就會滲透到其中一層,出現了所謂的「假腔」。原本只有真腔輸送血液,現在多了一條假腔,等於是一條叉路,當血液一直衝往假腔輸送,如果患者血壓又控制不好,隨著血管壓力愈來愈大,假腔也會像吹氣球一樣,腔壁愈變愈薄,假腔最外層的腔壁就破裂了。由於主動脈剝離隨著假腔位置不同,疼痛的症狀也不同,其症狀跟很多疾病類似,胸痛可能被誤心血管問題、心肌梗塞,下背痛被當結石、坐骨神經痛,甚至被懷疑是中風。年紀大、心血管疾病、三高控制不好、有動脈粥狀硬化、長期抽菸的人等,是主動脈剝離的高風族群。尤其高血壓病人更須慎防,近來青壯年病人時而發生主動脈剝離,一家支柱倒下,家庭破碎,不能不多注意。
-
2021-09-15 新聞.元氣新聞
龍劭華糖尿病纏12年曾暴瘦8公斤 醫研判4情況釀死因
金鐘視帝龍劭華今晚在高雄85大樓突然暈倒,送醫急救不治,享壽68歲。龍劭華曾在記者會上爆料,他在2009年確診糖尿病,雖12年來定期服藥,卻都沒有回診,後來覺得身體有異狀,檢查結果血糖值竟是正常人2倍。神經科醫師認為,龍劭華長期有慢性病,突然失去呼吸心跳,可能因血壓飆升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延伸閱讀:糖尿病有什麼症狀?預防方式是什麼?我為什麽會得糖尿病】龍劭華曾在201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記者會擔任健康大使,他透露,罹患糖尿病期間未回診,拍戲也沒忌口,一天可吃2次蚵仔麵線,一周吃5天,甚至一天吃10餐體重還減輕8公斤,突然覺得「身體怪怪的」,一檢查才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00多(正常空腹血糖值為70~110 mg/dl)、飯後血糖值破300(飯後2小時血糖值應低於140mg/dl),都是正常值的2倍左右。為了身體著想,龍劭華後續積極吃藥治療、並定期回診。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龍劭華年紀大,也有糖尿病等三高疾病,會導致他腦部基底循環不好,若突然倒下且沒有呼吸心跳,有可能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肺栓塞或基底動脈阻塞(類似腦幹中風)。他進一步解釋,心肌梗塞可能會有胸悶、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會突然胸痛合併肢體無力、或意識不清,肺栓塞會突然喘不過氣、胸悶、昏厥、猝死,腦幹中風是因腦內最大的後循環突然塞住,呼吸中樞抑制而猝死。龍劭華於7月底接種第一劑AZ疫苗,當時經紀人曾透露,原訂更早時間要施打疫苗,但出現暈眩症狀,經過醫師評估、回診糖尿病門診後才去施打。林高章認為,施打疫苗主要有B細胞及T細胞2種反應,B細胞引發抗體反應,是施打疫苗30分鐘後發生「過過敏性休克」,若返家後1、2天或1周仍有頭痛等不適,就是T細胞晚發性反應。打疫苗超過2周以上沒有太多副作用,理論上與疫苗無關。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表示,68歲已算高齡長者,罹患糖尿病時間久,也可能會出現心血管問題,屬於腦中風、心肌梗塞高危險群。至於施打疫苗超過一個月,與疫苗關聯性並不大,但疫苗會讓身體產生免疫反應,也就是「讓身體加班」,若工作勞累,還有慢性病纏身,也等於讓身體承受好幾波壓力。林高章指出,當身體不舒服時,又接種疫苗,如同身體同時面對2個外敵,勢必分散體內的應付能量。也建議民眾不要聞疫苗而色變,即便有三高,平時將血壓維持在110至140以內範圍可較放心,若近期有頭痛、暈眩的狀況,也會建議他症狀改善後在注射疫苗,不用急著要施打。
-
2021-09-12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書寫自己的「終活筆記」?必須思考的4大面向,人生最後一程自己決定
編按:面對人生的最後階段,你做好準備了嗎?近年日本流行「終活」一詞,也就是「為了迎接人生終點,所進行的準備活動」。其中重要事項之一就是「終活筆記」(Ending Note),先將身後事做好規劃,更積極、自主地決定如何告別,也能減少家人的負擔。為什麼要做「終活筆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楚告知他人,自己在各方面的身後事希望如何處理。這樣在自己離世、或是突然遭逢事故時,家人不會無所適從。除了實務上的考量之外,其實這也是一個回顧過往、聯繫好久不見的朋友,或是挑戰自己過去不曾做過的新嘗試的機會。透過整理自己、把握當下,更能積極地展望未來。預先留下紀錄 身後可減輕家人負擔而若要以簡單的概念解釋終活筆記裡面該寫些什麼,其實就只有兩個重點:1. 減少家人不確定與困擾的必須資訊2. 希望傳達給家人的訊息和個人紀錄先從比較簡單、容易完成的部分開始著手。如果沒辦法馬上確定的內容,或是自己還沒有結論的項目,就先空著也沒關係,即使是已經寫好的內容,也可以隨時修改,以像是寫日記或備忘錄一樣的感覺,輕鬆地準備就可以了。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可以參考的書籍和資料,當然也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做出調整。整體來說,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個人基本資訊、各類證件及合約資料1. 個人證件、戶籍資料(可附上影印本作為備份、正本則載明存放處)2. 重要家族成員的資料和聯絡方式3. 有加入哪些保險?是否已繳清費用?4. 水、電、瓦斯、手機門號等固定費用的合約或帳單資訊5. 其他定期支付費用所購買的會員或服務(如訂購報紙雜誌、健身房或俱樂部會員或數位影視等)6. 是否有飼養寵物,平常的飼養習慣,過世後希望如何處理如果沒有和家人同住在一起,雖說是最基本的個人資料,家人可能不一定清楚,事前詳細列出,有助於家人在身後進行相關的解約、過戶程序時,不至於有所遺漏。在自己過世之後,寵物也必須要想辦法妥善安頓。最理想的狀態是可以約定好由家人或願意承接的朋友照顧,但如果實在有困難,事先記明可送到相關設施或委託送養,也可以減少家人的困擾。而詳細列出家族成員的聯絡方式,除了避免兒孫輩不一定清楚之外,也可以先寫下自己過世之後,希望通知哪些家族成員。二、身後事(葬儀)該如何處理1. 希望的葬禮形式、採用何種宗教儀式,流程如何進行2. 希望邀請來參加自己葬禮的人3. 希望一同陪伴自己入棺的紀念物4. 是否有準備好遺照要使用的照片、保管地點5. 希望下葬的墓地地點,是否已有生前契約在世時就能和家族討論自己的葬禮該如何進行的人,或許還是屬於少數。如此一來,在過世後,家屬可能就會以自己揣測,或依照禮儀業者的建議進行,但卻可能不一定符合往生者的期待,或是規模過大造成浪費。因此,和葬儀相關的意願,能夠記載得愈詳細愈好。列出葬禮希望誰來參加、並附上聯絡方式,則可以避免家人不一定清楚自己有哪些朋友,連絡上也更方便。若有餘裕,則不妨在記載時聯確認聯絡方式是否已經有變更,也可以趁這個機會關心久未聯繫的親友。事先準備遺照,則是看似細瑣、實則重要的一環。很多人在過世後因為沒有準備遺照,家屬得臨時找出適合的照片,最後可能選了一張表情或畫質不理想的照片,人生最後一張相片,能先挑選出自己滿意的美照是最好的。三、財產清單與繼承遺囑1. 在哪些銀行有開戶,有投資哪些股票、基金等金融產品2. 名下的不動產清單3. 所使用的信用卡清單4. 是否與他人有借貸往來,以及相關文件5. 是否有預立遺囑、保管於何處在記錄財產清單時,記得不要把戶頭帳號連同密碼全部寫出來,以免筆記不慎遺失或落入他人手中時,有安全上的風險,只需要紀錄「在哪些地方存有財產」即可。許多人有把各種密碼記錄在紙上或是電腦裡的習慣,一定要告知家人這份文件在哪裡。如果發現自己有已經有很久未曾使用的帳戶、信用卡,也可以趁這個機會解約或是結清後註銷,省去後續處理上的麻煩。近來沒有實體存摺的數位帳戶、或是只在網路上進行投資的股票紀錄,這些容易被忽略的項目,也不要忘記了。另外要注意的是,終活筆記並不能視為遺囑。對於財產的分配,還是必須要依法預立正式的遺囑,才具有法律效力。四、醫療照護與處置意願1. 是否對特定食物過敏2. 是否有長期吃藥控制的慢性病、慣常就醫的醫院、醫生的聯絡方式3. 常備藥品清單4. 如果罹患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是否希望被告知疾病名稱5. 在危急情況下,希望施行哪些可延續生命的治療方式6. 往生後是否願意捐贈器官7. 若需要照護時,傾向在長照機構或是採取居家照護在突然遭遇事故、本人無法清楚表達時,能預先了解和醫療相關的各方面意願非常重要。特別是延命治療、器官捐贈等重大決策,若能自己先行決定並告知家人,就能避免萬一實際面臨狀況時,家人無法抉擇或是意見不一的困境。而考量到未來可能有需要長期照護的狀況,不妨也可以先自行前往設施考察,選擇自己信任、有品質的機構。以上這些項目,要全部寫完可能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不需急著立刻完成,可以先從有把握的地方開始、審慎思考之後再動筆。而在完成之後,也千萬別忘記要告知家人紀錄的內容,才能確實發揮終活筆記的效用。若死亡是每個人都終將經歷的人生必經之路,及早在各方面做好準備,除了展現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給家人的體貼。資料來源/終活サポート原文:如何書寫自己的「終活筆記」?必須思考的4大面向,人生最後一程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