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台灣人
共找到
1098
筆 文章
-
-
2023-01-24 醫療.新陳代謝
沒有變瘦、傷口也易癒合就不會罹患糖尿病?醫破解常見4迷思
根據衛福部歷年調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目前全國約有超過兩百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兩萬五千名的速度增加中,對國人健康是一大威脅,且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控制,若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包含:心血管疾病、腎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足部病變等,對病患生活影響巨大。 為了照顧身體,許多糖友積極尋找各種醫療知識,但面對龐大的健康資訊,糖友總會產生不少迷思,希望醫師能幫忙解惑,綜合多年病患常問的問題在此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幫忙糖尿病患,建立正確觀念後方能得到更好的療效。迷思問題一:「罹患糖尿病應該會變瘦,但我並沒有呀!所以我沒有得糖尿病,我傷口有時都很容易癒合,所以我沒有糖尿病。」正確觀念錯!糖尿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病患若沒有經過血糖檢驗是無法確診的。等到出現典型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口乾舌燥、多尿、手腳發麻、視力模糊、容易飢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則都是發病較久的情況。所以如果您的一等親家屬有糖尿病史,或年齡超過40歲,或是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或有妊娠糖尿病等,都應定期篩檢。設籍在台灣的成年人,40歲以上即享有免費成人健檢,每三年一次,是政府一項德政,方便又有效。迷思問題二:「打胰島素的都是糖尿病患或腎臟病患,所以打胰島素會傷害腎臟,我不能打胰島素。」正確觀念目前台灣糖尿病患打胰島素比率偏低,因不少病患誤以為打胰島素會傷害身體,其實胰島素是所有降血糖藥物中最安全之一。胰島素屬蛋白質,不能口服吃入,因為會被胃酸分解,但近年來由口黏膜吸收的新型胰島素問市,所以患者千萬別氣餒,以為終身要打針,科學何其進步,也許不到10年,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有口服胰島素的生產。當病患罹患糖尿病超過6年,其體內之胰島素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50%,病史超過10年,其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10%,所以補充胰島素對病患來說是必須的,但是多數病人總希望醫師再加口服藥來控制,其實效果不佳,且增加藥物彼此之間的反應及肝腎負擔。迷思問題三:「糖尿病是胰島素過多還是過少?」正確觀念糖尿病基本上分為四種。一種是第一型糖尿病,在台灣人數很少,屬於胰島素缺乏,不打胰島素會導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有抗性,胰島素分泌亦有障礙,在台灣九成五以上病患屬於此型。該型病患因為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所以體內分泌出來之胰島素剛開始幾年是過多的,等到多年後因代償分泌負擔而造成衰竭,就會開始缺乏胰島素,所以不是只有第一型病人才需要打胰島素。第三種是因為割除胰臟細胞,或發生胰臟炎破壞胰島細胞等原因而造成的糖尿病。第四種是妊娠糖尿病。迷思問題四:「糖尿病的藥物吃多了會傷肝、傷腎,所以能不吃就盡量不要吃。」正確觀念錯!糖尿病人又可視為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所以是心臟、腎臟、中風的高危險群病患,除了控制飲食外,藥物之配合與身心的調適也很重要。首先體重過重者要積極減重,運動可以使我們心情愉悅,只要每天快走30~40分鐘,即是有效之有氧運動,其他很多運動,例如:太極拳、法輪功、練氣功、游泳、走路等,也都有助糖尿病控制。即便病人不想吃太多藥,但必須著手改變生活型態才能轉變人生,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病情有輕有重,可以採取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病患會自行減藥或拒絕吃藥,甚至不治療造成很多併發症,危害遠大於藥物本身。患者一定要瞭解血糖過高之糖毒性,是高於所吃的降血糖、降血脂藥副作用,所以要控制飲食及體重、多運動,以幫助維持血糖,促使藥物劑量減輕,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造成不可逆之併發症。以下五項控制血糖的要訣,提供病人參考,相信遵循著下列要訣,糖友們都能享受健康生活。一、健康飲食、三少一高: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病情制定適合的飲食計畫,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注意三少一高,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之原則。二、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生活型態,每週至少要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並注意潛藏的危險,例如:跌倒、脫水等,以及運動前血糖自我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三、控制體重:在營養師及衛教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以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四、規律服藥:依照醫師指示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若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服藥情形,降低不必要的藥物交錯及干擾血糖的控制。五、監測血糖: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型態而有所變化,應養成自我血糖監控,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9 醫聲.Podcast
🎧|沒有鬆懈本錢! 醫師公會全聯會:春節防疫須注意,疫情平息至少再半年
巷弄轉角間的耳鼻喉診所,小時候看到大的醫師,竟是代表全國醫師的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離島醫、診所院長基層出身,執業超過25年的他,投身醫師的公共事務,更看見醫藥政策制定者與第一線醫師的想法差距,在健保署邀請下參與相關政策起頭前的讀書會。周慶明說,政策雛形之前就加入基層診所意見,落地執行勢必能直接上軌;他也針對年後疫情是否復甦做出預測。🎧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新冠疫情期間,全台各地一萬多間診所可謂堅守疫情第一線,疫情漸漸朝共存邁進,周慶明認為,「防疫還是沒有鬆懈本錢」特別是中國大陸邊境開放、出遊人潮興起,疫情還可能死灰復燃。於此同時,免疫負債議題也浮現出來,腸病毒再門診更是銷聲匿跡,但萬一再起,身體傷害及重症相當危險,大家仍不得掉以輕心。針對中國大陸染疫人數暴漲一事,周慶明表示,雖然台灣疫情控制良好,戶外口罩解禁、防疫限制逐漸寬鬆,但仍需注意年節期間返台的台商,可能造成確診人數增加。他表示,由於中國大陸人口眾多,一旦染疫的人數增加,就有可能產生新的變種病毒,突破疫苗防護力,使感染規模擴大。周慶明也透露,近期收到不少醫護人員染疫的消息,疫情有升溫跡象,預估至少再過六個月,新冠疫情才會真正平息;他呼籲民眾不要大意,仍要做好日常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尤其年節期間,民眾南北往返頻繁,一定要更加謹慎。「去了才知道是要當院長。」周慶明笑說,民國76年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到了三軍總醫院任住院醫師,學習了二年時間就被拉去小金門軍醫院,更沒想到直接變成院長。他介紹,醫院是由一所廢棄學校改建,肩負著小金門的所有醫療照護,大大小小的病都要會看之外,有時還得充當獸醫看狗狗。離島醫師總會碰上幾件心驚動魄的故事,他回憶,某次颱風天,有位產婦在衛生所待產,派了四位軍醫耗了一個下午仍無法接生,又因為風浪過大無法開船到金門就醫,儘管他必須坐鎮醫院,心想人命關天,冒著樹倒、強風暴雨搭著計程車到場支援,才順利生產。周慶明說,小金門地方小、軍醫與居民時常互通往來,尤其軍醫院長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檢視,也奠定了他在未來行醫、參與醫師公共事務上「絕不馬虎、戰戰兢兢」的態度。周慶明退伍後回台灣,因緣際會之下到了新北市新莊開診所,他說,耳鼻喉科是以開業居多的科別,對於上呼吸道疾病、感染症等更顯專業,特別是「抽鼻涕」的技巧,練就多年讓小朋友不痛、不害怕,改善了不舒服的症狀後,晚上變得好睡,家長也不會焦頭爛額忙於照顧。「當了理事長後,回診所看診還是很幸福,尤其跟老病人互動接觸,很珍惜看診機會。」他說,診所責任重大,像是家庭醫師般,而醫病間的感情也很緊密,就連病患家中有幾隻貓狗都瞭若指掌;新莊人口多元,外籍移工、新住民配偶也會來看診,每次遇到新住民帶著好幾位小朋友前來,都很感念她們對台灣人口的貢獻。為了與中央健保相關政策不脫節,在健保署長李伯璋力邀之下,周慶明率領醫師公會會員參與每周四上午的讀書會。周慶明說形容:「署長的點子很多,健保方面改革都推陳出新,不曉得這些點子都哪來。」讀書會便成了一窺金頭腦內裝了什麼資訊。他說,讀書會中討論的題目有些會成為政策,然而,若不與實際負責執行的醫師共同討論,會變得有些一廂情願,為讓政策順利推動,中間的落差就要填補起來,這也是健保署邀請全聯會參與的原因。近期搭起了這樣的橋樑,周慶說也說,這項工作要日積月累才能看出成效,也還有許多事務要學習,全聯會負責摘要、錄影方式,讓更多基層醫師劃出重點,也節省大家時間又能擷取精華,「對於台灣的健保政策、民眾健康都有很大幫助。」周慶明小檔案現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行政院 政務顧問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董事錦明耳鼻喉科診所 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副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張羽萱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邱書昱特別感謝: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3-01-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正露丸能止瀉?教授:錯!正露丸主要成份木餾油其實是瀉藥
讀者Troy昨天(2023-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麻煩您講解:1. 台灣人熟悉的“正露丸” 到底有什麼成分,對醫治對醫治肚子疼 有效嗎?2. 膚潤康是類固醇嗎?為何對皮膚戳傷如此神效?3. 川貝枇杷膏 對喉嚨痛 咳嗽 真的有效嗎?」我先討論正露丸。根據台灣的大幸藥品,正露丸的成分是JP Wood Creosote(日本藥典木餾油),JP Powered Gambir(日本藥典阿仙粉),JP Powered Phellodendron Bark(日本藥典黃柏粉),JP Powered Glycyrrhiza(日本藥典甘草粉),和 Powered Citrus Unshiu Peel(陳皮粉)。(註1:JP應該是Japan。註2:Powered應該是Powdered)正露丸的最重要要成分是木餾油,因為台灣的這個網站有特別說:「日本藥典木餾油為天然成分,在不停止腸道運動的同時調整腸內水分的平衡,從而發揮其功效」。我等一下還會進一步說明。根據美國的大幸藥品(請看插圖),正露丸(SEIROGAN®)的主要成分是Phellodendron Bark,Citrus Unshiu Peel,Gambir Leaves,Licorice Root,而其他成分則是Water, Beechwood Creosote, Glycerin, Calc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innamon Bark(水,櫸木餾油、甘油、羧甲基纖維素鈣、肉桂皮)。【註3:Licorice(甘草)的學名是Glycyrrhiza uralensis】美國的這個網站有特別說(請看插圖):「 SEIROGAN® 片劑是一種草本膳食補充劑,可支持消化系統並幫助維持正常排便」。然後它又特別指出:「本聲明未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評估。本產品不用於診斷、治療、治愈或預防任何疾病。」大幸藥品在2003年發表研究論文Wood creosote, the principal active ingredient of seirogan, an herbal antidiarrheal medicine: a single-dose, dose-escalation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草本止瀉藥 seirogan 的主要活性成分木餾油:單劑量、劑量遞增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研究)。所以,毫無疑問,木餾油的確就是正露丸的最主要成分。那,為什麼美國的大幸藥品網站會把木餾油放在「其他成分」,而不是「主要成分」呢?美國的CDC在2002年9月發表Public Health Statement for Creosote(木餾油公共衛生聲明)。它在開頭就用黑體字說:「此信息很重要,因為該物質可能會傷害您。接觸任何有害物質的影響取決於劑量、持續時間、接觸方式、個人特徵和習慣,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化學物質。」針對櫸木餾油的一段是:「櫸木餾油已被用作消毒劑、瀉藥和止咳藥。 以前,麻風病、肺炎和肺結核的治療也涉及食用或飲用櫸木餾油。它在今天在美國很少被醫生使用,因為它已經被更好的藥物所取代,而且它不再由美國的企業生產。它仍然可以用作草藥,在日本用作祛痰劑和瀉藥。櫸木餾油中的主要化學物質是苯酚、甲酚和癒創木酚。」(註4:請注意,是「瀉藥」,而不是「止瀉藥」)註5:除了大幸藥品,還有其他公司也生產正露丸。請看自由健康網在2022-9-17發表的2款正露丸主成分不足 逾12萬瓶回收。它的第一段是:『食品藥物管理署昨天發布藥品回收警訊,有兩款正露丸牌子「極東」、「德佑」超過12萬瓶,約2000萬顆正露丸需預防性回收下架;食藥署解釋,因業者收到國外原廠通知,主成分含量疑似偏離規格,無法確定國內的商品在效期內可以符合規定,因此預防性下架。』原文:正露丸:成分及療效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這樣點拉麵超肥!營養師傳授「日式拉麵熱量圖鑑」 教你進食順序、點餐搭配守則
「歡迎光臨ようこそ!」到拉麵店一進門都會聽到店員親切的迎賓招待詞。拉麵是台灣人喜愛的日本美食,用料豐盛導致熱量其實並不低,高敏敏營養師傳授「日式拉麵熱量圖鑑」,教你聰明點餐,享用拉麵無負擔。她建議吃拉麵的順序: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吃澱粉主食,補充膳食纖維、維他命C 、鉀同時也能排多餘的鈉。「日式拉麵熱量圖鑑」營養師教你點餐日本「拉麵」深受台灣人喜愛,近年來,越來越多日本拉麵名店在台灣展店,許多人為了吃上一碗好吃的拉麵,不惜排隊1到2小時也要吃到。從熬煮湯頭、製作麵條、肉類、配料,每一項都要經由師傅非常講究的工夫,才能製做出一碗好吃又道地的日式拉麵。也因為用料豐盛,濃郁湯頭、美味的叉燒跟炸物、Q彈麵條、多種配料,導致一碗拉麵的熱量比想像中的高。別以為拉麵只是一碗湯麵,熱量應該不高?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發文表示,其實拉麵的熱量超驚人,她將拉麵的湯頭、麵條、肉類、配料分為「紅黃綠燈區」,建議紅燈區食物盡量不要吃,黃燈區食物建議少吃,綠燈區食物適量吃即可。【紅燈區】盡量不吃‧湯底:雞白湯、豚骨‧麵條:細麵‧肉類:炸豬排‧配料:煎餃【黃燈區】少吃‧湯底:味噌、辣味噌‧麵條:粗麵‧肉類:叉燒肉‧配料:燒肉飯【綠燈區】 適量即可‧湯底:鹽味、醬油‧麵條:蕎麥麵‧肉類:雞肉、海鮮‧配料:蔬菜、毛豆點餐前看看下圖「拉麵紅黃綠燈區」,讓你健康吃拉麵無負擔:高敏敏建議,除了麵條和配料的不同會影響熱量高低,最大因素還是「湯頭」,所以聰明選擇湯頭,熱量和鈉含量就不會那麼高,推薦原味、醬油拉麵,盡量少點豚骨、味噌。吃拉麵時湯不要喝完 以免納含量超標吃拉麵除了計算熱量,鈉含量也是必須注意的對象。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的鹽),有高血壓疾病的人更是要減少到1200mg。高敏敏提醒,建議拉麵的湯別喝完,不要覺得剩下湯=浪費,你所省下的是健康!拉麵必點配菜「毛豆」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點餐時,除了拉麵的湯頭、麵條、肉類需要注意,配菜也是陷阱之一,像是一顆一口的煎餃竟然要41大卡,10口就快410大卡,更不用說大家還要加醬(加上一匙醬油鈉含量已破千)。高敏敏建議,蔬菜、毛豆是很好的配菜選擇,尤其毛豆就是很棒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還是屬於蛋白質完整的「完全蛋白」,更是素食者必吃的優質蛋白來源。拉麵的進食順序 這樣吃最健康除了點餐時的選擇之外,也要記得吃的順序也很重要。高敏敏建議吃拉麵時,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吃澱粉主食(也就是拉麵本人);飯後再來份水果,可以補充膳食纖維、維他命C、鉀同時也能排多餘的鈉。愛吃拉麵的你,不妨在點餐前參考「日式拉麵熱量圖鑑」,讓你聰明點餐無負擔。雖然有麼多點餐小撇步,偶爾吃拉麵還是很過癮幸福的,你最喜歡怎麼搭配拉麵呢?
-
2023-01-06 焦點.杏林.診間
專訪/黃富源「從事公衛,需要一點傻勁與熱忱!」行醫路上三件事 影響全民至今
從事公共衛生,「需要有一點傻勁與熱忱!」曾任衛生署副署長、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黃富源回憶行醫路上的三件事情,當時看起來雖然非常小,卻在日後有著巨大影響。一個人的影響力可能很小,但也可能很大。兒科界翹楚黃富源沏了一壺香片,在滿室的茶香味中,細數著過往三件令他記憶深刻的故事……。他咳了幾聲,嗓子因為入冬的第一道寒流而顯得乾澀,但當談起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時,他臉上的微笑曲線瞬間柔和了很多。故事一:因為女兒,鄭明欽與喬安娜夫婦創辦雅文基金會嘉惠無數聽障兒,願「台灣沒有聾人也沒有失語者」!由台灣籍企業家鄭欽明及他的外籍太太喬安娜共同創辦的雅文基金會,成立緣起是女兒雅文於出生數月後發現聽力損失,雙親為了雅文跑遍各家醫院,甚至遠赴澳洲接受電子耳手術,才開始雅文有聲的世界。 然而,對聽損的孩子來說,接受電子耳手術只是打開與世界連結的接收器,如何訓練說話更是後續復健的重要挑戰。鄭欽明透過所有的人脈與資源,一心要為掌上明珠的世界帶來改變,最終,請到了來自加拿來的語言治療專家到台灣,全心全意將雅文訓練到可以說話,其中雅文的努力不懈與父母的支持更是關鍵。就在雅文的有聲世界「啟動」後,雅文的母親喬安娜開始思索著,全台灣有多少像雅文一樣的孩子,而這些孩子,後來聽見了嗎?現在會說話了嗎?於是與夫婿積極籌組成立基金會。喬安娜在基金會成立時說,她要用一生的精力,不要讓台灣的孩子因聽力損失而造成終生遺憾,繼而在宜蘭與高雄成立二處聽語治療訓練中心,力邀加拿大籍的語言治療專家繼續留台,投入醫護專業訓練的教育課程。與羅慧夫同時擔任基金會董事的黃富源不免好奇的問:「這些經費從哪裡來?」喬安娜才說:「他們夫婦把所有的收入,扣除員工薪水與生活基本的開銷後,全數都捐給基金會使用。」黃富源至今仍會為這句話深受感動。為聽損孩子致力奉獻多年,喬安娜最後因乳癌不幸病逝,黃富源提筆為文追悼,悼文被印在祭文上,讓人看完潸然淚下,出殯隊伍中更有為數眾多的聽損兒童一路陪伴,那個景象深印在黃富源的腦海。喬安娜的離世,不會是聽損兒照顧的終曲。黃富源在基金會董事會提議:「新生兒聽力可以做早期篩檢,我們應該把戰線往前拉,才能更早幫助這些孩子,也為完成喬安娜畢生宏願一起努力。」 在全體董事的同意與支持下,新生兒聽力篩檢由當時任馬偕小兒科主任的黃富源協請耳鼻喉科林鴻清醫師進行研究計畫,在馬偕醫院所有出生的寶寶,於嬰兒室內即完成非侵入式的新生兒聽力篩檢,研究結果發現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六,後續並早期啟動醫療評估與協助,亦讓林鴻清醫師長年投入新生兒聽力與人工電子耳手術,日後並成立馬偕醫學院聽語系,成為該領域的第一把交椅。 新生兒聽力篩檢從馬偕延伸至全國,黃富源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昔日衛生署的部屬林玉珍。黃富源詢問林玉珍是否讓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改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支持篩檢計畫,讓有聽損的孩子早一點被發現,早一點接受醫療介入與聽語訓練復健計畫,此舉亦獲得衛生署同意,將原本只在馬偕醫院進行的新生兒聽力篩檢擴及全國,也讓台灣人工電子耳的手術得以發展,讓台灣真正如喬安娜生前所願「台灣沒有聾人也沒有失語者」。黃富源語畢,看了窗外,寒流下的台北天色雲層很厚,隔著窗,中山北路的車水馬龍聲,像是回應了,每個孩子都應該要知道這個世界該有的樣子。故事二:台灣B肝疫苗全面施打的起步從李慶雲一句話 黃富源穿針引線開始台灣民眾早年深受B型肝炎威脅,肝癌發生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飽受肝病之苦,學者Baseley在台灣的長期研究中,最早發現B型肝炎是台灣人罹患肝癌的濫觴,素有台灣疫苗之父的台大醫院李慶雲教授,為了進行B肝疫苗研究以期杜絕肝癌發生,沒想到四處碰壁。當年,進行疫苗研究的人體試驗計畫僅管內容嚴謹,但「誰願意啊?」台大醫院李慶雲教授向嬰兒室提出該計畫時,婦產科醫師大表反對,無法接受辛苦接生下來的寶寶,就這樣被小兒科醫師拿去當「白老鼠」,因此,李慶雲教授鼻子摸摸,苦惱了好幾天。 幾天後,李慶雲教授打了通電話給在馬偕醫院小兒科的學生黃富源,直率的李教授在電話那頭開門見山:「黃富源,B肝疫苗我在台大無法做,你們馬偕可以嗎?」黃富源說:「老師,我覺得很有意義,但我只是科主任,這事可否讓我去向院長報告,看看院長的意思好不好?」於是黃富源透過李慶雲教授拿到研究計畫書,請示當時的馬偕醫院院長吳再成。吳再成院長看了計畫書內容寫的非常詳細,包括參與計畫前會由護理師充分說明,經過家長同意後才會進行;一旦加入計畫後任何時間想退出都可以;在參與計畫期間,不論是否為B肝所引起的疾病,醫療費全數由計畫費用支付,且家長可享有24小時的小兒科醫師專業諮詢;計畫中也載明,若不幸因注射疫苗而死亡,可獲新台幣400萬元補償。考量該計畫在面面關顧周全的情況與黃富源的穿針引線下,吳再成院長同意這項計畫得以在馬偕進行,只有極少數家長拒絕,該計畫最終證明疫苗可以有效減少新生兒感染B肝,研究團隊並在1983年將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原以為隨著研究成果發表及國家預算也願提撥至B肝預防的優勢情況下,實施全國新生兒B肝疫苗注射指日可待,但此時第一個帶頭反對的卻是國內大型醫院的知名教授,該教授在報上發表一篇「我們不做白老鼠」的文章,堅決反對該院新生兒接受B肝疫苗注射,輿論剎時鋪天蓋地而來,政策因此停擺,形同有研究沒執行的空談,更遑論公共衛生領域的推動。為台灣解決國病困擾還是讓台灣之子變成白老鼠的輿論談了長達一年,雙方攻防與互動,讓醫學會也不得不加入宣導的立場;隔年,政府重啟該計畫,並從第一代疫苗慢慢精進到如今的第二代疫苗,而在兒童接受疫苗注射後,感染肝炎或肝癌的病例自此沒再發生,直到如今,更是家長不會遺漏施打的公費疫苗之一。黃富源不敢居功,反而遙想李慶雲教授當年是如何獨排眾議爭取公共衛生在台灣的發展,也感念吳再成院長的睿智判斷,而他一個簡單的穿針引線,在過程中小小的「推一把」,如今能讓台灣人終結肝炎及兒童肝癌,才是別具意義。 故事三:將台灣帶入母乳哺育的重要推手黃富源將母乳哺育列入評鑑要求台灣早年出生率高,家家戶戶無不靠嬰兒奶粉養大孩子,能夠有奶粉喝更是社會階級的象徵,唯有買不起嬰兒奶粉的家庭,才會勉強讓孩子喝母奶求溫飽;當時,奶粉廠商無不卯足全力搶攻進駐醫院或產科診所,免費提供嬰兒奶粉給醫院,也是醫院及診所的一筆收入。 馬偕醫院產科生產數向來在同業間獨占鰲頭,廠商的捐贈著實可讓經營困難且又破又小的醫院得以有一筆收入,擔任小兒科主任的黃富源,堅持不收奶粉廠商的捐贈,還一度造成與院內高層關係緊張。與黃富源熟識的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後改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科員林桂美,是負責全國母乳推廣的基層公務人員,基於私人交情,常邀請黃富源與楊文理醫師參與各項母乳推廣研習會、舉辦多場宣導講座,黃與楊二人更是把幻燈片「做好做滿」,哪裡有場次,就到哪裡講。全省跑透透的黃富源覺得又累效果又差,更難以扭轉社會大眾「母乳才是寶寶最好的食物」的觀念,一度讓他十分挫折。直到黃富源當上衛生署副署長,看到母乳推廣依舊窒礙難行,於是他在醫院評鑑的嬰兒室評鑑項目中增加「母乳哺育比例要達到50%以上」的標準,此項目一出,全國嬰兒室手忙腳亂,但為達到指標項目無不全力衝刺,各家醫院瘋狂競爭,且不以低標50%為目標,第一年就看到成果,不少醫院的母乳哺育比例一下子衝到60%-70%。 由於全國醫院與產科診所的大力宣導,產婦在衛教下也漸接受母乳哺育,知道母乳是對寶寶最好的優先食物,讓全台母乳推廣計畫一下子往前邁進一大步,在2002年哥本哈根世界護理師協會國際會議時,黃富源巧遇護理界代表,還 特別感謝這項政策,奠定台灣在母乳哺育上與國際接軌的成果。時至今日,母乳已被視為新生兒最理想的第一品牌,若母乳哺育有困難或是特殊情況時,還是有嬰兒粉可以替代,不影響母親養育新生兒的辛勞,且透過長期宣導,母乳哺育友善環境也陸續增加與普及。黃富源回想,公共衛生的推動之所以難,難在要達到全面性、普遍性,若不是天時加地利,再帶上一點點的傻勁與熱誠,的確很難達標,看到台灣在母乳哺育政策與友善環境的進步,箇中辛苦,點滴在心,甘之如飴。
-
2023-01-04 養生.聰明飲食
水煮蛋熱量不是最低!秒懂6種雞蛋料理熱量:瘦身該吃哪種?
台灣人有多愛吃蛋?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吃掉 355 顆雞蛋,從早餐店的荷包蛋、便利商便的茶葉蛋,到自助餐常見的炒蛋、蒸蛋。減肥期間,不少民眾都會選擇高 CP 值的雞蛋來補充蛋白質,但料理方式不同,熱量也大不相同。一顆雞蛋有 7 克蛋白質雞蛋胺基酸種類齊全,外出攜帶方便,又能快速補充營養,榮登健身族群的最愛。雞蛋又分蛋白和蛋黃,有些人偏愛蛋白,有些人獨愛蛋黃,讓我們來了解這兩者的營養差異之處吧!雞蛋的營養價值蛋白:佔全蛋重量的 2/3,一顆雞蛋的蛋白大約重 37 克,熱量低,含水量高。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優質蛋白質,促進生長發育及組織修補,且幾乎不含脂肪和醣類。蛋黃:佔全蛋重量的 1/3,一顆雞蛋的蛋黃大約重 18 克。富含脂溶性維生素 A、D、E,也是維生素 B2、B6、B12、葉酸、鈣、鐵、鋅等營養素的良好來源,且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等護眼營養素。雞蛋熱量排行榜!水煮蛋的熱量竟不是最低減肥時期對熱量斤斤計較?常見的雞蛋料理有好多種,選錯烹調方式,小心減重不成,反而吃進過多熱量,離瘦身之路越來越遙遠。營養師幫你整理好 6 種雞蛋熱量差異了,以下皆為「一顆雞蛋」份量,來估算各類雞蛋料理的熱量,一起來看吧!炒蛋/熱量 118 大卡雞蛋是吸油大戶,吸油率高達 43%,非常驚人!想要做出口感滑嫩的完美炒蛋,首先就是要使用大量的油,有時候還需要加入牛奶、奶油或是鮮奶油,熱量多寡取決於額外添加的油脂份量。因此炒蛋或是歐姆蛋的熱量,通常都會比單純的煎蛋要來的高,吃多當然容易發胖。滷蛋/熱量 102大卡雞蛋去殼後,放到含有糖的滷汁中煮,就可以得到一顆有漂亮色澤的滷蛋。營養師提醒,滷蛋煮越久越入味,與茶葉蛋有相同的問題,鈉含量不容輕忽,一顆滷蛋約有 694 毫克的鈉。滷蛋經過長時間烹煮,不僅容易流失營養,也會比較不好消化,建議腸胃功能不佳者,應控制攝取量。荷包蛋/熱量 96 大卡在家用平底鍋煎一顆荷包蛋,只需要3分鐘,就能做出既美味又快速的早餐,單純用油煎雞蛋,熱量並不會太高。營養師提醒,自助餐或餐廳的荷包蛋,總是特別酥脆好吃,這是因為油量放的比較多,就會變成高油高熱量的「炸蛋」,不建議經常食用。水煮蛋/熱量 79 大卡雞蛋洗乾淨後,不用額外添加油脂,連殼放入水中或電鍋中烹煮,就能品嚐到雞蛋最純粹的風味,撒上些許鹽或黑胡椒來調味,輕鬆讓美味程度升級。水煮蛋是各類雞蛋料理中熱量較低的選擇,富含優質的蛋白質。研究發現,早餐吃雞蛋比較容易產生飽腹感,可以降低食慾、減少飢餓感,幫助正在瘦身的民眾事半功倍。茶葉蛋/熱量 78 大卡超商煮到入味的茶葉蛋,是上班族和不少減脂朋友的熱門選擇,一顆 10 元吃起來很有飽足感,熱量比水煮蛋低 1 大卡,因此不需要太過在意熱量問題。反而要將重點放在「鈉」含量,衛福部建議,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 2400 毫克,小小一顆茶葉蛋含有 200 毫克的鈉。營養師建議一天最多吃 2 顆,挑選時不要選擇顏色太深、煮的時間太久的茶葉蛋,如此一來對身體負擔較低。蒸蛋/熱量 64 大卡將雞蛋打入碗中,與固定比例的水分混合均勻,也可以另外加入香菇、花椰菜、蛤蠣、蝦仁等食材。蒸蛋的烹調溫度不會太高,營養素能被完整保留,口感軟嫩的蒸蛋,有低卡、好消化、好吸收的特性,加上含水量高,能有效增強飽足感,特別適合減重族群及各年齡層的人食用。減重的人要怎麼吃雞蛋?想要健康瘦,雞蛋料理盡量減少過量的油脂烹調,改成水煮蛋、蒸蛋這類低脂、高蛋白的食物,會是比較無負擔的吃法。如果偶爾想變化口味當然也無妨,但熱量高的炒蛋,以及鈉含量高的滷蛋或茶葉蛋,要記得酌量食用。吃雞蛋不等於一定能瘦身,在減重期間,別忘了兼顧飲食均衡,從不同食物中獲取營養,才不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延伸閱讀:吃火鍋不爆卡、不怕胖!關鍵在湯底、食材選擇和下鍋順序
-
2023-01-01 醫療.消化系統
「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中醫教2穴位助養胃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常三餐不正常,導致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越發嚴重。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嚴重還可能引起腸胃病變,甚至演變成癌症。元氣網整理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帶您了解自身腸胃健康狀況,也教您按摩穴道,來緩解腸胃問題引起的不適感。◎胃脹氣你是否常常飯後肚子脹脹,感覺腸道內有氣體或壓力,但這股氣卻又無法排出導致腸胃不舒服、甚至還會胃痛?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是「脹氣」!常見導致胃脹氣的原因1.飲食習慣不佳:愛吃高油膩食物、進食的速度太快導致消化不良。2.易致脹氣食物:豆類、高澱粉食物、奶類、碳酸氣泡類飲料、酒精、人工甜味劑。3.胃腸道正常菌種過少: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病患,容易因胃腸道正常菌種過少,而失去發揮正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使得食物醱酵產生氣體。4.排氣功能不足:胃腸道有多餘氣體時,會刺激腸胃道蠕動,藉由人體不斷打嗝或放屁來排出體外。排氣量太少,氣體太多就會脹氣。當這樣的功能,因為疾病(如:糖尿病)、年齡老化或某些藥物等等因素而下降不足時,會造成胃脹氣。5.其他疾病因素:當有胃腸道病變、胰臟炎、腸阻塞和肝腫瘤等疾病。9飲食法改善脹氣問題1.避免容易脹氣食物2.乳糖不耐症改喝優酪乳3.改善便秘,規律排便4.定時吃好菌5.盡量少鹽少油6.細嚼慢嚥少說話7.少久坐多運動,飯後走走8.以水代酒9.吃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提醒,如果您有長期脹氣問題都無法根治,請務必看醫師診斷出致脹氣原因,才是根本之道。◎胃潰瘍有些人會把胃食道逆流跟胃潰瘍混為一談,但實際上胃潰瘍是胃的粘膜發生潰瘍,胃食道逆流則是胃液往食道的方向逆流造成刺激或發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胃酸和胃黏膜間的平衡失常所產生。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細胞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可產生新細胞,影響胃黏膜細胞受損的原因包括胃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藥物刺激、吸菸、飲食習慣不良以及心理壓力等。胃潰瘍的症狀多數胃潰瘍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大多數是悶痛。一般而言,疼痛的嚴重度與潰瘍的大小有部分相關,愈大、愈深的潰瘍,症狀比較嚴重,部分潰瘍很嚴重卻沒有很明顯症狀,常見年紀大、有糖尿病病史或服用消炎止痛藥的患者。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哪些人是高危險群?‧家族病史:胃潰瘍病史。‧飲食習慣: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食物選擇:常食用高油脂、刺激性食物,空腹食用高油脂或刺激性食物。‧飲酒過量:長期飲酒、吸菸、吃檳榔。‧藥物使用:長期服用消炎止痛、阿斯匹林、類固醇等。‧精神壓力:過度憂慮、焦慮緊張等。‧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粘膜表皮細胞,易導致胃發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9方法助改善預防1.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2.檢查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3.未經醫師診斷,應忌用可誘發或加重潰瘍,甚至引起併發症的藥物。如:阿斯匹靈或消炎止痛藥等。4.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睡前2小時應避免飲食,戒掉吃宵夜的習慣。5.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6.禁酒、戒菸、不吃檳榔。7.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8.多運動,維持標準體重。9.減輕壓力,保持樂觀態度。提醒,輕微的胃潰瘍,在經過醫師診斷後,可透過藥物治療或日常生活習慣改善,來緩解症狀。但如果出現「吐出血或排出黑色瀝青狀的糞便、貧血症狀、急劇腹痛、反覆嘔、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胃潰瘍的嚴重症狀,就需要立即就醫檢查。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胃潰瘍 ◎胃食道逆流台灣人每4個人中有一個人患有胃食道逆流,早成原因多數是壓力大、情緒緊繃、作息跟三餐不正常,導致很常發生心灼熱、喉嚨異物感。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很多,分為典型症狀跟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心灼熱、火燒心,在胃部有稍灼熱感、感受到酸逆流,導致有食物、胃液逆流到口腔,但沒有反胃或嘔吐。‧非典型症狀:胸口疼痛、咳嗽、氣喘、喉嚨沙啞、喉嚨痛、嚥下疼痛、困難等,需要經由專業的醫師以及相關檢查(胃鏡、上消化道攝影),判別是否是胃食道逆流症。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45~60歲的人‧肥胖者‧消化性潰瘍患者‧懷孕的婦女‧長期酗酒者‧精神緊繃、工作壓力大11方法助改善預防1.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用餐宜七分飽。2.餐後不宜立刻趴睡或平躺,避免胃部的食物逆流至食道。3.睡前兩個小時應避免飲食。4.戒掉吃宵夜的習慣,才能讓食物充分消化。5.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6.禁酒及戒煙。7.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胃酸分泌過多。8.睡覺時可把頭部位置墊高,減低胃酸逆流的機會。9.體重過重者宜減輕體重,並養成運動習慣,幫忙消化。10.消化性潰瘍患者,應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11.女性應避免穿過緊的衣物,增加腹部壓力,導致胃食道逆流。提醒,有胃食道逆流症的患者建議可以從改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配合適當的藥品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以及減少可能的其他併發症。中醫教你穴位按摩 養胃改善不適感中醫師彭溫雅表示,胃食道逆流的常見原因包括壓力大、情緒緊繃,也與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常吃消夜有關,這些都會導致消化機能變差,延緩胃排空的速度,分泌過多的胃酸。她建議,不論什麼類型的胃食道逆流,都可以透過早晚穴位按摩的方式保養。睡前按|內關穴內關穴在手腕下方三指、前臂正中的位置,按這個穴位對於改善肝氣鬱結、消化不良、壓力的效果都很好。建議在晚上睡前洗個澡,全身暖和之後,平躺於床上,身體肢體都不要彎曲,以免經絡受阻,效果打折。躺好之後,搭配吸氣四秒、吐氣四秒的腹式呼吸,同時以按住四秒、放開四秒的節奏,兩手各按3分鐘。因為人體血液循環全身一圈是20秒,以四秒為一個單位的呼吸和按壓穴位,也符合身體的節奏。彭溫雅表示,按此穴位可改善壓力下自律神經過度亢奮的問題,按完之後全身會很放鬆,也有助於改善入睡困難的問題。如果白天不小心多吃了,或是胃食道逆流正在發作,也可以馬上按,這個穴位感受度很強。早晨按|中脘穴第二個推薦穴位是距離肚臍四指位置的中脘穴,剛好就是胃的位置。這裡不能用按的,要用「振腹」的手法拍,手指併攏如同半杯狀,以空杯的位置去拍,大約每三秒,以不輕不重的力道拍一下中脘穴,一共拍100下,大約是5分鐘的時間。建議在早上剛起來空腹時拍,趁著陰氣未散、陽氣未動的時間,效果最好,趁刷牙洗臉的時間就能順便完成。最後,提醒有輕微腸胃問題的民眾,可以先了解您的症狀是屬於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其它胃疾,當中的哪一種,找到原因後從平日作息及飲食習慣加以改善。但若是有長期胃部疾病問題都無法根治,請務必看醫師診斷出致脹氣原因,才是根本之道,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時間,惡化引起腸胃病變。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參考資料:‧胃脹氣怎麼辦?除了打嗝和放屁,10招讓你解決肚子脹氣困擾‧胃潰瘍會轉變成胃癌嗎?醫師教你胃潰瘍5大緩解方式‧元氣網疾病百科:胃潰瘍‧每4人就有1人中!胃食道逆流分4型 中醫教早晚按2穴道緩解‧元氣網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
-
2022-12-31 醫療.心臟血管
跨年聚餐!吃火鍋突胸痛是心肌梗塞前兆!醫師提醒這些情況要小心
近期冷空氣一波接一波,不少熱愛飲食,號稱「血液中有湯底」的台灣人會吃火鍋。不過醫師分享有位有糖尿病史的病患,吃到一半感到胸痛,因此前往就診。醫師提醒,如果無病史卻感到胸口很痛、眼前黑一片等症狀,就應及早就醫;而有三高病史者需要避免攝取油膩或太鹹、太甜的食物。天冷吃鍋溫差大 易致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郭志東分享,有位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史的病患,天冷時與親友吃火鍋,走出店外時突感一陣胸痛,立即前往就醫。郭志東表示,這位病患是因胸痛前往急診,他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他說吃火鍋吃到一半,突感到胸口很不舒服,前往就診。郭志東表示,心肌梗塞大多是突發性的,實際上多數病人是因受到一些刺激而使血壓上升,血管破裂而產生血栓。心肌梗塞是因血管本來有些膽固醇油塊藏在裡面,血壓上升時會使血管磨損破裂,血管中的血小板過去將它修復後會產生血塊,阻塞血管,便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有慢性病者容易發生。「冬季大家喜歡吃鍋,火鍋店內外溫差極大,血管收縮血壓會上升,加上吃辣與冷飲,都是相當強烈的刺激,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早上洗澡、爬山溫差大 也易心肌梗塞同時不少人是在起床甚至洗澡時,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因為一般人的血壓在清晨較高,且早上衣服通常穿得較少,使得從被子起來時,因溫度差太多,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老人清晨睡到一半,去跑廁所,也是一樣道理。另外40歲以下青年也有心肌梗塞的可能,像是在爬山或前在較冷的天氣運動,出汗脫衣服後溫差會過大,或是缺乏運動時又去運動,較容易產生這類心血管方面問題。這些情況要小心 易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容易產生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為三高、年齡(男生超過45歲女生超過55歲)以及吸菸。如帶有危險因子,感到胸口不適就應立刻就醫。有很多人沒有危險因子,但感到胸口被壓住般疼痛、冒冷汗、眼前黑一片、心跳極快等症狀,就應早點就醫。「我們也看過30多歲、無危險因子的病患,因幼時被病菌感染過,血管有異常,因而有心肌梗塞。」從飲食跟運動做好預防最後談到預防措施,郭志東表示,健康的人需要定期量血壓與膽固醇、適量運動,避免食用太過油膩的人,像是炸物與甜食。有慢性病者,進出溫差較大場合需要洋蔥式穿法,須戴上圍巾帽子,身體容易有血管收縮情形。飲食部分須避免太刺激性的食物,像是避免喝油膩的湯,以及太鹹的食物,且避免喝冰水,高糖分的飲料避免喝太多。如果要吃海鮮或白肉,可以吃里肌肉或梅花肉,盡量避免內臟或雞皮等,搭配青菜豆腐類的食物。如需要運動,需要做好熱身,並補充水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28 焦點.健康知識+
不健康餘命少0.5年!「長者量六力」近五成1項以上功能異常
「長者量六力」 自主評估避免失能的六力國健署推出「長者量六力」,已完成近20萬人65歲以上的長者自我評估,自評結果四成七的民眾有一項以上因老化的功能異常,最常見的功能異常則是以「行動」為主,其次為認知異常。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失能是可以預防的,台灣透過各類的防範工具,讓台灣的不健康餘命從8.5年,降至8年,持續提高長者對失能的意識,對症下藥,未來可以期待,不健康餘命能再縮短。截至今年11月底為止,台灣的65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7.2%,換算人數約為400多萬人,據研究,高齡化社會中長者具衰弱風險比率約17.5%,人數約近70萬人、失能風險約12.7%,人數約近30萬人。據國發會報告,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20%,2050年台灣老人人口將達到最高峰,約占總人口的36.6%。如果用研究推論的衰弱以及失能風險計算,未來人數將會愈來愈高。國健署報告,台灣人的平均餘命,男性78歲、女性84歲,無論男女,平均不健康餘命的年數為8年,等於是人生會有8年需要他人照顧,避免失能與健康將是現在以及未來必須要積極推廣與防範的重點。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廣要避免失能,就得維持功能,包含內在能力與環境。國健署於今年依照WHO建議,建置「長者量六力」的LINE官方帳號,由長者自主評估避免失能的六力,包含認知、營養、行動、視力、聽力、憂鬱。目前已有近20萬人次完成自評,其中約9.4萬人次,占47%,自評有一項以上功能異常,評估結果以行動及認知異常較多,分別占27%及20%。醫療院所提供的專業功能評估服務,目前也服務約8萬人,其中1.3萬人,占16%,為至少一項功能異常者,評估結果以行動及認知異常較多,分別占總評估人數之8.9%及4.2%。建議最好「每半年」就重新評估一次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提高長者對於衰弱以及失能的認知,可以有效幫助他們對症下藥,提早發現並因應。因此,如果家中長輩有多重慢性疾病或高齡75歲以上,家屬可協助至專業功能評估單位,由醫事人員深入評估六大能力,並安排整合式的照護計畫。他也建議,最好每半年就重新評估一次。
-
2022-12-23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財源不穩定 盼多方挹注
面對新興傳染病流行、新創疫苗上市、疫苗市場價格上升,國家的疫苗基金首當其衝。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指出,疫苗基金五到六成都是依靠菸品健康福利捐,財源並不穩定。衛福部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副組長劉慧蓉則說,期望未來可增加公務預算編列、菸捐挹注比例,也爭取企業捐款及民眾部分負擔的可能性。台南運用AI 提高接種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盤點全台縣市健康防護力,邀請李秉穎、劉慧蓉、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以及成大教授劉清泉舉辦研討會,共同討論目前台灣疫苗基金所處的困境及解方,也思考如何提高民眾對於疫苗的認知與接種率。地方政府不斷想方設法提高疫苗接種率,許以霖分享台南市與成大醫院合作,運用AI分析不同族群偏好的溝通習慣,再以電話、網路、社區等不同方式提醒接種疫苗,大幅節省人力物力;並以登革熱防治經驗,建議透過學生們吃營養午餐前5分鐘進行衛教,學生便會將訊息傳遞給家中長輩,也會協調教育局宣導施打疫苗的重要性。李秉穎說,嬰幼兒疫苗接種率高,但成人對於疫苗產生副作用等不良反應有疑慮,透過口耳相傳或網路訊息,也會影響接種率,都市的接種率相較鄉村低。目前施打疫苗的宣傳被層層法條限制,建議政府應鬆綁疫苗衛教宣傳法規,部分補助成人的自費疫苗,藉以鼓勵施打疫苗。各方多溝通 取得公約數對於疫苗接種部分負擔,許以霖認為,要考量地方財政,像台南市財政收入少,必須謹慎支出,市府也會針對某些有效益的疫苗,提出民眾共同負擔的想法,但如此一來,就會有為什麼不全額補助的聲音出現,必須各方意見溝通,取得最大公約數。劉清泉指出,八成民眾會在基層診所施打疫苗,診所醫護對於疫苗衛教內容要持續精進,期待未來導入社區家醫制度,以兒童為出發點,照護到家庭的預防接種、全家照護、慢性病及身心等健康議題。公費打疫苗 須解決財源如何提升疫苗接種率?疫苗基金始終捉襟見肘是一大問題。劉慧蓉表示,新創疫苗陸續問世,近年卻碰到國際疫苗缺貨,價格攀升,台灣過去每位幼兒公費疫苗為2千元,現在已增加到1萬5千元,足足成長八倍,但這兩年的疫苗基金仍維持在34到36億元,財源不穩定,未來會爭取多元財源,確保公費疫苗能持續供應。劉清泉說,預防傳染疾病最有效益的是施打疫苗,也能避免在大規模流行時,造成抗生素濫用。至於疫苗財政,則要從中央修法編列預算,將疫苗接種納入健保專項,最好能夠效法國際,在地設置疫苗生產鏈,降低採購的成本。設生技園區 國內外合作對於疫苗在地化的生產鏈願景,背後蘊含著整體生技產業布局,許以霖說,台南市計畫於沙崙設立生技產業園區,已和中研院的台灣人體基因資料庫攜手合作,利用20多萬筆成年人血清基本資料作為數據,以此為利基吸引國內外藥廠進駐合作,相信生技產業是台灣未來主力,也能夠打進海外市場。
-
2022-12-23 焦點.生死議題
母女相愛相殺20年,最後91歲老母離世「像插頭一拔就走」!陳淑麗體悟每天不留遺憾
常人總覺青春無限好,老了怎樣都不對勁,然而問到這一題,72歲的陳淑麗卻笑了。「我之前一直嫌棄自己,當模特兒時不夠年輕、不夠漂亮,演戲的時候又老了,覺得沒有一個是對的,別人都比較好…」那麼現在呢?她坦然笑道:「做義工以後,已經不是靠外在過日子!」從一顆星落入人間,久了便放下對外在的執著,她說有天回頭再看以前的舊照片,「唉呀~我以前算漂亮,幹嘛嫌棄自己呢?」即使已不再年輕,但歲月沉澱而來的成長,是超乎「漂亮」的擁有。 陳淑麗20歲從模特兒出道,34歲轉型拍戲,1986年即以中視《上錯天堂投錯胎》爆紅。當時人人勸該打鐵趁熱去作秀賺錢,她卻一頭栽進公益,與孫越長年擔任志工。 「前陣子張小燕才講,當年《綜藝100》問我要不要一起演短劇?我就懶…。」陳淑麗調侃自己:「有錢賺的工作嫌懶,反而沒錢的事情跑得很高興。」 做義工是陳淑麗的生活重心,更讓她熬過母親離世後的傷痛:「我覺得以前是一個人在做,現在是帶著天上家人的愛在做,他們把我留在人間,是讓我可以彰顯他們的愛。」 總對媽媽說「不」,當義工才懂「孝順」 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家裡原先開報關行,父親為人寬厚,卻因幫人作保被倒債,一夕間家產化為烏有,「一夜之間,我家報關行變成早餐店,她沒一句抱怨。」 陳淑麗回憶,小時候最喜歡鄰居媽媽,對方總是穿著旗袍坐在牌桌上,「那是我(嚮往)當太太的形象。」但有了閱歷才體悟:「媽媽是真正的賢妻良母!如果是我遇到這種事(被倒債),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她也不怕,我覺得她好厲害。」 只是夾在手足間,總覺媽媽重男輕女,從小抗命「媽媽在東,我一定在西。」尤其媽媽常誇哥哥孝順,她心裡總感不平,「從當模特兒都是我拿錢,他每月拿3千,妳就說他孝順?」 後來當了義工才懂反省,哥哥從來不對媽媽說「不」,反觀自己則一定先拒絕再去做,「我雖然『孝』,但是不『順』。」多年來她勞軍、探訪榮民,「怎麼我對別人這麼好,卻沒跟媽媽講過愛?」 某日她特意打電話給媽媽,三番兩次想說出那句「我愛妳」,卻怎麼都講不出來,只好掛了1通再打1通。到了第4通終於吐露:「媽媽謝謝妳,我愛妳,我以前也不是故意愛頂嘴…」電話那頭的母親簡直嚇壞了,停頓3秒後急問:「啊是發生什麼事情?咱可以講出來、可以參詳的…。」 母女相愛相殺20年,和平相處是修練 母親晚年與她同住,卻是相愛相殺20年,陳淑麗只能長嘆:「真是相愛容易相處難。」她解釋,老人家脾氣陰晴不定,常一覺醒來就生悶氣,「我媽不講話不理我,就是最大的懲罰。」有時作女兒的按耐不住頂撞,「就該我生氣了!」 「其實我媽是我很好的老師,她這樣考驗我,就知道你沒過關。」與親愛的人置氣,氣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你以為自己過關了(脾氣改了),結果她3天一小考,5天一大考,小考過關,大考就沒過。」 有一回,她在捷運站看到一個小孩討媽媽抱,偏偏對方滿手東西,陳淑麗便走過去幫忙,「那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裡。」當晚母親入睡前,她學起孩子討抱,「就一個扶助行器的身影,很僵硬地擁抱」,從此成了母女倆的晚安儀式,每晚睡前都要抱一下。 過去總用「罵」來示愛的母親,於是也變得柔軟。母親一向氣惱陳淑麗為公益不顧生計,有次她出門前特意說:「我作義工,功德都給妳。」只見母親面無表情撂下一句「I love my daughter」,讓她又驚又喜。 母親故去8年,她回想此事仍哽咽:「這是我做義工最大的收穫,媽媽晚年是沒有遺憾的,(因為)台灣人很難說出我愛你…。」她吸了吸鼻子說:「我回頭去想,從小只有被罵的份,而且媽媽都說『會罵才有救』,所以不被罵也很害怕。」 長久兵戎相見的母女,終在人生告別前和解,母親更慎重交代兄嫂要照顧好妹妹,向媳婦透露:「這個女兒很孝順…。」 母親「插頭一拔」就離世,體悟每天不留遺憾 老母以91歲高齡辭世,過世前沒有臥床、也無徵兆,只是起身喊了一聲便斷氣。陳淑麗形容母親像「插頭一拔」就走了,儘管難捨,卻也啟發她把每天當最後一天過。 「我覺得沒有人可以帶走什麼,所以也不用帶走遺憾;讓每一天不要有遺憾,這比較重要。」今天想做什麼事、想問候誰?她便趕快做、立刻連絡,今天沒做就放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也不要推託,不囉唆的!」 年齡來到古稀,人生再無此刻像這般篤定,她作義工、教瑜珈、常跟朋友相聚,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圓滿從容。她也去看過銀髮村,發現養生宅多辦離群索居,不適合喜歡趴趴走的她,所以選擇在家「以房養老」。 而練了多年的瑜珈,她學而優則教,最高紀錄是一天開6堂課,儼然成為名師。但陳淑麗笑言沒打算退休,也不想被教課綁死,「我喜歡留一點時間,可以和朋友彈性相聚,雖然少賺一點錢,但我就是懶。」 怕老、怕病、怕一個人、怕錢不夠用…分沓而至的愁絮,她輕輕拍去,只說了句:「不管你幾歲,有人天生會煩惱,你現在煩惱這個,你能怎樣?所以要問:你為何煩惱?你在煩惱什麼?」 「我沒有什麼(煩惱)好排解」,因為面對只有自己的老後,就是努力把自己照顧好,「那後面(要怎樣)也要看自己的命啊!」她呵呵地笑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不是那個意思...溝通到最後常常變吵架?切記「一件事」不要做,別讓情緒毀了談話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
-
2022-12-21 醫療.婦產科
愛孩子的志玲姐姐為何不能有第二胎?專家:少這動作
名模林志玲嫁給國民姐夫Akira後,順利得子,之前返回台灣,提到辛苦的生子過程仍忍不住淚崩,並坦言不可能有第二胎,愛孩子的她為何無法有第二胎?國內生殖醫學專家表示,可能是當初凍存的卵子不夠,「凍20顆大概就只能有一胎」,臨床上接受生殖醫學幫助的夫妻,多數都會「做一胎就會想做第二胎」,但如果卵不夠,也只能考慮使用捐卵,「台灣多數夫妻很難接受」。台灣今年的生育率再創歷史新低,為了後年龍年可能來臨的生育潮,很多婦產科醫師最近都忙著宣導,「如果想生龍子龍女,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了」,免得到時候想生不一定生的出來。47歲的林志玲在年初得子,大家都為她高興,她10月返台時,除了大談媽媽經,流露出做媽媽的衷心喜悅,面對媒體詢問她何時要有第二胎?她坦言「我覺得我沒有辦法辦到,身體會告訴妳,我應該已經盡了所有該有的努力。」台南郭綜合醫院婦產部部長林大欽表示,女性到40多歲要自然懷孕的機會已經很低,台灣人晚婚晚生,不少女性因為遲遲找不到適當的另一半,會考慮提前凍卵,以免想生時卻生不出來,但是到底要凍多少卵才夠用?「20顆大概就只能有一胎」,所以如果想生兩胎,可能就要考慮多凍一些。據過去媒體報導,林志玲曾在39歲時凍卵,大安婦幼醫院院長陳勝咸表示,凍卵之後能否順利解凍、受精,要看卵子的品質,如果是20多歲的卵子,成功的機會就很大,但是多數凍卵女性可能都要到30多歲才想到這件事,品質自然會差一點,加上凍卵技術早年較差,依照之前凍卵數如果是15到20顆,大概能夠有一胎活產就很不容易。陳勝咸表示,門診中曾遇過44歲才來求子的女性,自然懷孕已經幾乎不可能,但即使做試管嬰兒,也要有足夠的卵才行,這名患者平均每兩個月就到醫院接受全身麻醉取卵手術,還不一定有排卵,從44歲一直取到50歲,「取了3、40次的卵才終於夠用」,過程的艱辛外人難以想像,「很多女性過了40歲才想要來取卵,都悔不當初沒有早點取」。大安婦幼醫院試管嬰兒中心主任鍾明廷表示,只要能夠有健康的胚胎,「女性到5、60歲懷孕都沒有什麼問題」,不需要找代理孕母,除非本身還有其他的問題,無法讓胚胎順利著床發育,但如果真的高齡卵子少、子宮又不健康,來來回回可能要消耗的卵子就更多,而且國內代理孕母還不合法,自己不能生就只能出國找孕母。林大欽表示,凍卵機會低,但凍胚胎的成功率就很高,最近成功幫一對求子的夫妻進行試管嬰兒,獲得兩顆胚胎,一顆已順利讓太太懷孕,另一顆則凍起來,下一胎可以用,目前的技術已不像早年為了活產而要放入子宮好幾顆胚胎,產生多胞胎的情況,現在只要放一顆就夠,多數的夫妻一次會做兩個胚胎,可以成功懷孕兩次。他表示,國外流行凍胚胎,但台灣人的觀念不同,「還沒有找到老公要如何凍胚胎?」,認為生的孩子一定要是夫妻兩人的,但國外女性則會尋求捐精,成功受精成為胚胎後,先凍起來,等想要懷孕時再植入,成功機率會比凍卵高很多。
-
2022-12-16 醫療.泌尿腎臟
天冷腎友要小心 寒流氣溫驟降、喝熱湯防寒 當心「血壓失控」
● 長輩面臨透析抉擇,年輕人應協助了解● 選擇洗腎方式時,多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房顫動腎友使用腹膜透析,併發症較少周末寒流來襲,激起許多人想吃鹹食、喝熱湯或高熱量食物暖胃的念頭。林口長庚醫院加護腎臟科主任張智翔提醒,腎臟功能不佳的腎友要特別小心,吃鍋雖暖身又防寒,但可能不自覺攝取過多的鈉,造成血管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水分積在身體內形成水腫、血壓飆升,若「血壓失控」可能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危險不容小覷。低溫也是隱形殺手 做好保暖洗腎病患冬日保健的關鍵,在於「血壓控制」。張智翔表示,除了冬令進補外,低溫也可能是腎臟病患的隱形殺手。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功能來不及應變,沒做好保暖也會引起血壓升高,嚴重者必須送醫治療。控制三高 有助延緩腎病惡化張智翔強調,長期洗腎病患伴隨的慢性病,前三名分別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而長期洗腎病患死因中,約五成和心血管問題相關。慢性腎臟病除了治療疾病之外,也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助延緩腎病惡化速度。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死因。美國腎臟病資料庫(USRDS)顯示,42.7%慢性腎病患者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台灣健保署資料顯示,約14.8%慢性腎病患者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張智翔說,腎臟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較一般人高,心臟及腎臟會互相影響,這種心腎一體的關係又稱為心腎症候群。以往受限於醫療發展,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病程還沒到第五期(尿毒症),即尚未開始洗腎就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死亡。目前台灣洗腎方式約九成為血液透析、一成為腹膜透析,這兩種洗腎方式大不同。張智翔說,血液透析是把血液從體內引流至體外,再藉由人工腎臟清除水分及毒素,因此病患在洗腎過程會有較明顯的血壓波動;腹膜透析的特色是治療過程溫和,採漸進式的注入透析藥水到腹腔裡,持續移除水分、清除廢物,因此腹膜透析不會造成劇烈的血壓與心率變化。據研究,不同洗腎方式造成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太一樣,舉例來說,慢性腎臟病患者若以腹膜透析作為洗腎方式,病患往後新發生心房顫動(心臟不規律跳動,是一種心律不整)風險較低,若是開始洗腎前已確診心房顫動的病患,選擇腹膜透析作為洗腎方式,後續引起併發症也較少。「台灣人口老化,臨床上看到愈來愈多70歲以上長輩需要洗腎。」張智翔分享,曾有一名76歲女性慢性腎友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經常因心血管問題住院,接受腹膜透析後住院情況減少,身體也比較舒服。在選擇洗腎方式時,記得多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考慮是否採用腹膜透析;家裡若有長輩面臨到透析抉擇,年輕人應多協助關心,多了解透析模式對長者的影響,而不是一切都交由透析室處理。居家洗腎不難 評估後再選擇有些病患擔心在家洗,會不會洗不乾淨?張智翔表示,目前腹膜透析技術安全性足夠,無論在家或需要上班的腎友,都可自行操作,具時間彈性的優勢;也可選擇用機器進行自動換液,睡眠時同步進行全自動腹膜透析,醫護人員能直接透過雲端平台及時了解、掌握病患居家洗腎狀況。病患在醫療照護方面不需擔心,只要配合照護指導,居家洗腎其實並不難,建議腎友多方評估後再選擇自己適合的洗腎方式。
-
2022-12-14 養生.聰明飲食
多喝牛奶真的能補充更多鈣嗎?破解你的鮮乳10大迷思!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關於鮮乳的添加物與營養成分總是流傳著許多謠言與迷思,大眾對台灣的鮮乳有什麼誤解呢?一起來看《食力》整理關於鮮乳的十大傳言,破除對於鮮乳的錯誤印象!「鮮乳、保久乳中有添加物嗎?」、「喝鮮乳會比喝保久乳營養嗎?」、「多喝鮮乳真的能補充更多鈣嗎?」,這些也是你的疑惑嗎?《食力》整理網路上各種對於鮮乳的十大傳言,一起來看看到底是真是假!迷思1:台灣鮮乳是因為加了添加物,所以喝起來比國外鮮乳更濃醇香?首先,這並不是因為台灣的鮮乳有添加物,在台灣法規中除了強化營養鮮乳外,是不得添加任何食品添加物。而會造成國內外兩者口感差異的原因是來自於「加溫殺菌法」的不同。鮮乳在加熱過程中,乳糖和蛋白質會產生梅納反應、加上蛋白質變性等反應,會造成鮮乳風味更香甜、濃郁。而台灣市售鮮乳多使用加熱溫度125~138度、加熱時間2~5秒的「超高溫瞬間殺菌法(UHT)」,是鮮乳殺菌法中溫度最高的一種,也造就了鮮乳的「濃醇香」風味。而國外鮮乳則多採用相對溫度較低,72~75度、加熱時間15秒以上的的「高溫短時間殺菌法(HTST),溫度較低,也較能將鮮乳原有的風味保存下來。迷思2:鮮乳、保久乳中會有添加物嗎?濃、醇、香,可說是現在消費者對於鮮乳的想像,不過會有業者在鮮乳中加入添加物來符合消費者期待的口感嗎?依造現行法令「乳品類衛生標準」的規定,在鮮乳、保久乳中是不能添加任何食品添加物的。僅有「強化營養鮮乳」被允許添加「生乳中所含之營養素」,只要是生乳中原本含有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B2、鈣、鐵、乳清蛋白等)等都可以添加。而添加量的多寡,如果所添加營養素屬於食品添加物,用量應符合衛福部標準(例如:乳清蛋白添加量需少於1%);若不屬於食品添加物,則不得超過生乳中原有含量。至於一般市售保久乳的保存期限能長達6個月,也並非含有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而是因為製程中已經過殺菌、無菌充填等步驟,所以得以常溫、長時間保存。迷思3:明明都是鮮乳,台灣鮮乳保存期14天、進口鮮乳卻可放70天,是有防腐劑嗎?台灣人最常購買的進口鮮乳,符合CNS3056鮮乳定義的好市多販售的「Kirkland Signature 科克蘭全脂鮮乳」上的保存期限長達70天,同樣是鮮乳,台灣市售鮮乳保存期限多為12~14天,為什麼差這麼多?其實這款進口鮮乳和台灣大部分市售鮮乳都使用「超高溫瞬間殺菌法(UHT-pasteurization)」,國內鮮乳常見加工溫度為125~135度、2~3秒,在未開封下可以保存15~60天,不過為了確保品質,台灣市售鮮乳保存期限多為12~14天。而殺菌溫度越高、時間越長,越能延長鮮乳的保存期限,科克蘭鮮乳加工的溫度為138度,略高出台灣常見的125~135度的殺菌溫度,也是能存放較久的原因。不過不管是國內外的鮮乳,開封後還是盡量早日飲用完畢。迷思4:喝鮮乳會比喝保久乳營養嗎?有一派選擇喝鮮乳的人會認為,鮮乳會比保久乳更營養,不過這是真的嗎?根據《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產品若標示鮮乳或保久乳,原料均為100%生乳。台灣市售大部分的鮮乳與保久乳均使用「超高溫瞬間殺菌法(UHT)」,兩者不同之處在於,鮮乳加熱溫度較低,且需使用冷藏保存;而保久乳以高溫、高壓滅菌後得以常溫保存。也就是說,其實兩者的差別只是殺菌方式與保存方法、期限的不同,在營養素含量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迷思5:加熱殺菌鮮乳的營養也會被破壞嗎?鮮乳中主要提供的營養素為脂質、蛋白質、和鈣。而「鈣」並不會因為受加熱而遭到破壞,所以不論是哪種殺菌方法都不會有影響。而鮮乳中含有約3~4%的蛋白質,其中有8成為酪蛋白,另外2成則為乳清蛋白。不過乳清蛋白在約80°C時會產生變性、遭到破壞,降低部分鮮乳中乳清蛋白所提供免疫調節、抑制細菌的機能性。而水溶性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B1、B2)在熱環境下也會受到影響而流失。像乳清蛋白、維生素等鮮乳中的機能性成分,雖然會因為高溫而受到破壞,不過也並非鮮乳中主要提供的營養素,就整體營養價值來看,影響並不大。迷思6:多喝鮮乳真的能補充更多鈣嗎?鮮乳雖然是補充鈣質的良好食物來源,但並不代表你喝越多就能吸收越多。喝下一杯鮮乳,其中「鈣」的吸收率只有30%~32%,且喝進去的鈣是存在於血液中,並不會馬上進入骨頭中,也就是說,血鈣濃度高不代表骨骼中的鈣濃度高,必須透過「維生素D」的轉化才能增加人體骨骼鈣質的吸收,而維生素D可以從雞蛋、豬肝、鮭魚等食物中攝取。迷思7:鮮乳中會有藥物殘留的食安風險嗎?2013年商業週刊《牛奶駭人》的烏龍報導,指出台灣有進7成鮮乳含有抗生素、抗憂鬱、避孕藥物的動物用藥,並指出可能造成肝腎負擔、過敏等身體危害,造成消費者對喝鮮乳的恐慌。不過農委會及澄清並抽驗台灣13家CAS乳廠的原料生乳,檢驗86項「動物用藥殘留抗生素」、塑化劑、抗憂鬱劑、止痛劑等項目,均符合規定。而台灣是禁止對牛隻注射生長激素,抗生素也僅能用於治療,所以台灣鮮乳中並沒有藥物殘留的疑慮。迷思8:鮮乳中有高量雌激素?乳牛之所以一整年都可以產奶,是因為乳牛的「品種」所造成,並非使用藥物或施打雌激素。而雌激素在血液中主要由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來結合運送,也就是說,雌激素並不會輕易進到牛乳中,所以不用擔心牛乳中會有雌激素的存在。迷思9:有「鮮乳標章」才是真的鮮乳嗎?要取得鮮乳標章,需使用「國產生乳」為原料,且需領有乳品工廠登記證的乳品廠並訂有契作生乳才可申請,其標章的設計用意是用來控管乳品廠的生乳量與銷售量是否對等,因此市面上有些沒有乳品廠的小農品牌鮮乳無法申請標章。而要能稱作「鮮乳」,依照《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只要以生乳(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3055)為原料,經過加溫殺菌、包裝後以「冷藏」形式供飲用之乳汁,皆可標示為「鮮/牛乳」、「鮮/牛奶」。也就是說,並不一定要取得鮮乳標章才是真鮮乳,可以從成分表來看是否以「100%生乳(符合CNS3055生乳之規定)」為原料,且產品規格是否符合CNS3056鮮乳之標準。迷思10:「業務用奶」是什麼?是化工奶嗎?「業務用奶」為在連鎖咖啡廳、手搖飲店使用的乳品來源,其中包括鮮乳、保久乳、冰磚奶、乳粉等原料,其實都可被稱之為業務用奶,並非所謂的化工奶。因商業使用需考量成本、貨源穩定等因素,會有以其他乳飲品來替代鮮乳使用的情況,其中進口冰磚奶為台灣連鎖咖啡業中最常使用的乳源。【本文出自食力Vol.26季刊《乳業戰爭 九大擂台誰是贏家》】延伸閱讀▶殺菌加工不只擔任牛乳安全重責!保存溫度、風味、營養物質也全靠它決定▶植物奶想將動物奶踢下飲品寶座?營養價值大不同 兩相難以取代▶想獲得牛奶好處,小孩怎麼喝才健康?解決3大常見營養疑問(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2-09 醫聲.高齡社會
高齡友善調查:最在意醫療 居住安全
二○二六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透過網路調查一○六五份有效問卷,民眾在高齡友善社會中,最在意「高齡友善醫療」及「安全居住環境」,但台灣逾六百萬宅無裝設電梯,住二樓即宛若偏鄉,形成「老人下不來,醫療照顧資源上不去」的窘境。專家呼籲,政府應補助老宅裝設電梯,制定長照政策應以「通用設計」,讓所有族群適用。4成8不滿意 提出8大痛點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人壽七日舉行「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座談會,包括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及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等,跨世代討論找出解方。調查民眾對整體高齡友善程度,不滿意比率達四成八、覺得滿意低於三成。分析 「高齡不友善」有八項痛點,如爬樓梯導致膝蓋不適,影響出門意願占九成一、住戶對都更或裝電梯意見不一占九成一、長者補助占二成九、就醫交通接送占二成三、照顧服務占二成二、長照服務不足需自行負擔看護費占九成二、門檻高申請照護不易占九成一、經濟條件未達低收難申請補助負擔大占九成五。全民最大共識是希望政府「補助及整合老舊公寓安裝電梯」,使長者方便出門。林萬億表示,全國五十五歲以上住高樓層且無電梯住宅逾七成三,政府推動電梯裝設補助方案,但大多縣市無法因應龐大需求,推動艱困。行政院啟動「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挹注一千兩百億元,十五個部會加入,盼與各界一起解決。吳希文表示,中央預計明年投入長照預算六四九億元,評估高齡人口增加,盼推動一對多照顧,持續推行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住宿機構朝公共化、平價等推展,也期許導入專業人員,預防延緩個案失能。長照不分類別 應有宜居觀點陳亮恭認為,政府應進入社區了解長者、家庭需求,目前廣推高齡友善評鑑醫院、縣市,但設計出的制度與實際使用需求有很大落差。社區長者樣態多元,政府應導入「宜居」觀點,以長照來看,不應再以友善長者、婦幼等類別畫分,而是以「通用設計」概念,才能讓更多族群適用。新冠疫情時,視訊診療廣泛運用,陳亮恭表示,現在正與衛福部、健保署討論,如何將居家診療、視訊診療服務常態化,思考未來行動自如的長者,若慢性病控制穩定,透過視訊診療即可看診、領藥,免去舟車勞頓,增加醫療照護可近性。孤寂影響身心 恐引發慢性病許志成表示,全台約五十一萬名高齡獨居者,再加上年輕族群約三百萬名獨居者,獨居並非壞事,但孤寂感將影響身心健康,引發慢性病,增加憂鬱。英國、日本已設置「孤寂大臣」,以國家高度解決國人孤寂問題,呼籲台灣提供足夠資源,使民眾「走出社會互動」。洪淑惠表示,近年觀察長者對老後安排,特別著重風格及自由,每個人對退休想像不同,但不約而同都想自由過生活,包括財務自由,且現在的長者也不忌諱談論死亡,也愈加喜愛都會養老,因此到宅照護、醫療服務及數位能力等須隨之相伴。
-
2022-12-06 醫聲.Podcast
🎧|國人基因資料外洩會「芭比Q」嗎?國衛院專家解答
電影「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中,為求世界和平,「洞見計畫」分析全人類基因資料,從中找出危險因子者加以消滅;在真實世界裡,基因資料是人類重要資產,可以研究開發新治療嘉惠患者。然而,基因資料須謹慎保管利用,防止洩漏或反向運用,避免電影中個資被惡人掌控的情節。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邀集全台32個人體生物資料庫,建立龐大生醫研究資源,提供國內產學研醫界單一窗口、一站式服務,除提供各疾病類別的檢體與醫療數據,也為各類疾病建立基因數據庫。該平台執行長黃秀芬指出,在「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規範下,友善且安全的讓各界運用分析基因及醫療數據資料,有助於執行精準醫療,尤其惡性腫瘤治療,是癌症病友一大福音。🎧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冰島首設國家級基因資料庫冰島是全球第一個設立國家級基因資料庫的國家。黃秀芬說,因其人口少,研究者得以蒐集該國全部人口血液進行基因檢測,建置龐大的基因資料庫,作為該國治療藥物開發、疾病危險因子預測的基礎。冰島成功啟動基因資料庫建置後,各國紛紛仿效。其中最成功者是英國UK Biobank,與藥廠等產業界合作,蒐集50萬民眾的生物醫療數據與檢體,並完成基因檢測數據,是最成功的「公私合作聯盟模式(PPP)」。丹麥、芬蘭等社會主義國家,因社福體系完善,民眾健康數據登錄相對完善,且由政府挹注資金,加上與全國不同醫療機構合作,因此其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也十分成功,發表非常多優秀論文。國際大藥廠亦有貢獻大量資金來協助建立龐大基因數據庫。但丹麥、芬蘭並未對外籍研究人員或廠商開放,不像英國UK Biobank。韓國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則與我們台灣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最為相近,串連全韓國廿七家醫院,輔導其成立個別人體生物資料庫再予以整合。台灣單一人體生物資料庫,基因數據最多的當屬中研院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該資料庫在民國99年「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通過後成立,主要招募社區民眾,收案數達18萬人。黃秀芬表示,發展精準醫療需要疾病檢體,台灣各大醫院各自設有人體生物資料庫,但因單一醫院收案數量較小,且大多限制該院醫師與研究人員使用,所以實際使用率偏低。跨機構資料互通 節省時間民國109年成立的NBCT,簡化申請流程,協助產學研醫界加速取得所需檢體及數據進行精準醫學研究。黃秀芬透露,曾有一位要進行慢性腎病檢測開發的產業界人士,向NBCT提出檢體申請,在五個月內即取得來自五家醫療機構之兩百份檢體,若分別向不同醫院提出需求,可能要耗時數年,所以該業者對此很滿意。黃秀芬表示,檢體取得速度尚有努力空間,未來將再縮短時間。由於人體生物資料庫檢體出庫時已去識別化,所以此產業界申請者並不知道檢體來自哪些醫院,足見個資保護得很徹底。不同醫療院所儲存病人醫療過程的資料格式各有不同,資料要使用於科學研究前須經過資料標準化過程,以達到跨機構資料的互通性。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表示,國衛院團隊先協助醫療院所在既有電子健康資料架構下建立「共同欄位」,申請者的申請計畫書獲同意後,各合作機構再依統一設定檔擷取需要提供的資料。個資去識別化 護患者隱私楊奕馨強調,資料整理是以分散式系統設計,將資料庫處理系統建置在各醫療院所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內,過程皆符合「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對於獲得同意的申請案僅提供研究所須項目予使用者,「只取出必要資料,不提供非必要資訊,是數據資料使用的最大原則。」外界擔心生物資料外洩造成國安危機,黃秀芬指出,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中有資訊安全管理辦法,NBCT提供的生物資料均依法去識別化,研究者拿到的資料僅包含歲數、性別、生物資料等,無法辨識患者身分,更不可能發生電影中殺害特定基因變異者的情況。台灣人具混種特性,外界擔心境外人士以生化武器對國人發起毀滅性生物攻擊,是華而不實的幻想。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黃秀芬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士國立台灣大學病理學博士楊奕馨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學歷: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物統計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
-
2022-12-06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是第一步!營養師教7訣竅逆轉脂肪肝、預防肝癌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每三、四個台灣人,有一人罹患脂肪肝。一旦罹患脂肪肝,未來出現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增加。若脂肪肝進展到中、重度,肝臟反覆發炎,可能會造成肝細胞壞死,發生肝纖維化及肝硬化,其中4-27%肝硬化患者會演變成肝癌。只要掌握減重、飲食控制等7訣竅,有助逆轉脂肪肝。1.減重減重是逆轉脂肪肝的第一步,只要體重減少5-10%,就能改善脂肪肝的程度,減輕肝臟纖維化問題。2.主食以全穀雜糧類取代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富含維生素B群,B群是許多代謝過程的重要輔酶,能夠協助肝臟細胞代謝,減少三酸甘油脂累積在肝臟。3.多攝取有解毒能力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含植化素「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對肝臟有解毒作用,常見如花椰菜、高麗菜、白菜、白蘿蔔、芝麻菜、青江菜、羽衣甘藍等。建議每天至少有一餐吃到一份十字花科蔬菜,一份是煮熟的五至八分碗。4.多吃強抗氧化力蔬果抗氧化能力高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花青素、類胡蘿蔔素、薑黃素、葉綠素、番茄紅素、葉黃素、玉米黃素、有機硫化物等,建議每餐至少可以食用三種不同顏色的蔬果搭配,提高肝臟的抗氧化能力。5.攝取含果膠的水果食用香蕉、蘋果等果膠較高的水果,可在體內吸收膽固醇,降低肝臟的膽固醇含量,達到改善脂肪肝的作用。6.避免高糖飲食精緻糖類會增加血糖的負擔,且易生成三酸甘油脂儲存在肝臟,增加脂肪肝生成,平時應該少攝取。值得一提的是,水果儘管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但絕大多數成分是果糖,吃多容易生成三酸甘油脂,造成脂肪肝,因此,若吃水果過多,血糖及脂肪肝問題比率較高。7.避免高油及過量酒精過量攝取高油食物,容易讓多餘的油脂堆積在內臟及血管,應避免食用。酒精容易生成三酸甘油脂堆積在肝臟,建議有脂肪肝家族史的民眾,少喝酒甚至戒酒。
-
2022-12-04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烏魚‧烏金
東北季風起,烏魚季到了!烏魚子是許多台灣人的心頭好,逢年過節或宴席上,烏魚子常是冷盤最佳主角,配飯下酒皆宜,鹹香綿糯的滋味,在舌間纏綿,引人回味。烏魚堪稱是上天給台灣人的豐盛禮物,每年冬天,烏魚群順著親潮從台灣海峽南下產卵,漁民撈捕後,利用中南部冬天乾燥的特性,鹽漬日曬後,成為春節高級伴手禮,加上烏魚全身都可利用,因此被漁民暱稱「烏金」。烏魚子雖然很「台」,其實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就記載:「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餘,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吳越人以為佳品,醃做鮝脂。」鮝是魚乾、脂是指烏魚子色黃如油脂。不過現代烏魚子精細製法,與四、五百年前的明朝,應該有些差異吧?有美食家認為台灣烏魚子鹽漬工法,可能是日人發明或改良,不過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寫道,烏魚子在日本被稱為「唐墨」,明末海上霸主鄭芝龍到日本長崎娶了 當地武士之女,生下中日混血兒鄭成功,後來長崎著名的「桌袱料理」(日本、荷蘭、中國菜混合而成的宴會菜式)冷盤中,有一特產海味就是唐墨。或許,烏魚子製法的演進,也是中日混血吧?連橫在「台灣通史」也提到烏魚子,並說「食時濡酒、文火烤之,皮起細脆,不可過焦,切為薄片,味極甘香,為台南之珍饈。」「連爺爺(連戰)」的爺爺所述吃法和講究,與今無異,不過烏魚子從台中梧棲、彰化鹿港、嘉義東石、台南到高雄旗津,都聲稱自己好棒棒。「烏魚大獲萬三三,典盡釵環為口饞。本港從來魚子好,果然風味勝台南。」晚清鹿港詩人莊太岳的「鹿江竹枝詞」就反映出烏魚子是自家好的心態,或許,依地域區分品質只是對故鄉的偏執,差異應在製作師傅的用心吧。魚達人李嘉亮曾說,台灣目前的烏魚子除了台灣海峽野生,還有台灣養殖及來自巴西、美國,不過在饕客心中,台灣野生烏魚子最美味,在口中咀嚼時有獨特的「黏牙感」,又是一項台灣之光。饕客多認為烏魚有三寶,第一當然是烏魚子,可用高粱酒等烈酒稍浸一下,用平底鍋煎或火烤,但要注意火候,只要看到兩面的薄膜起泡,就可以準備起鍋,等涼了再 切片配蘿蔔或蒜片食用。作家焦桐曾形容烏魚子最美的口感彷彿羊脂,但如果煎炙過頭,魚子乾澀失去腴潤感,就像「遲暮美人」,不免令人唏噓。第二寶是公烏魚的精巢「烏魚白」(烏魚膘),用蒜燒或麻油(茶油)燒製,寒冬中特別誘人。另一寶是烏魚的嗉囊(胃囊)「烏魚肫」,用蒜油爆炒,相當脆爽,只是一般市場較難買到。我認為烏魚還有第四寶「烏魚殼」,也就是被取掉烏魚子的烏魚,去年底當令時,我在市場詢價,每兩只要4元,買一大尾才百元出頭,得分兩餐才能吃完,紅燒、蒜燒或切段煮成烏魚米粉,各有特色,借用蘇東坡大嘆豬肉被貶低的名句,「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可惜了。相較於牛肉、豬肉,烏魚肉質鮮嫩、好消化吸收,刺也不多,加上富含優質的油脂、胺基酸,很適合長者食用。要小心的是魚湯,因礦物質含量高,腎臟病患者吃肉就好,不要喝湯。作家林文月出生世家,曾為文記錄烤烏魚子的心得,她的結論是:「烏魚子佐酒較諸下飯為佳,以其鮮美而稍鹹,薄薄的片,一口酒,一口酒肴,風味絕佳;若配以青蒜苗,更收相得益彰之效;而若逢知己談興好,則實為天下賞心樂事了。」20多年前負責台中海線新聞採訪時,有自家漁船的海產店老闆娘親自炭烤烏魚子,不切薄片,不配蒜苗,以厚片烏魚子與現切白蘿蔔相佐,魚子入口紮實彈牙,不是餐廳薄片的口感可比,白蘿蔔的清甜,更讓烏魚子的鹹香高雅了起來。海派作風,引人回味。
-
2022-12-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公出軌、根除肝癌 都要「清零」
老公交了女朋友,被老婆抓包。老公簽了悔過書:1.刷卡改為附卡,由老婆控管。2.打開手機位置定位,老婆隨時監控。3.老婆隨時檢查社交軟體內容。實施了半年,老公有一天拿A4白紙抗議,與老婆攤牌了:「活像動物園裡的動物!」「不自由、毋寧死!」所謂物極必反,與大陸為了控制新冠肺炎感染,長期鐵腕實施「動態清零」政策,限制人民生活自由,終於引發民怨,爆發白色反習運動是同樣的道理。事實上,「動態清零」的觀念在大部分的應用上是有其道理的,但如果實施太過嚴苛,罔顧了人性,就會官逼民反,衍生不可預期的副作用!例如肝癌多年來是台灣是第一大癌症死因,近年來雖然退為第二位,但每年仍有七千多位國人因肝癌而往生。以動態清零的觀念來看「根除肝癌」的方法。肝癌的發生在人類幾乎都是因感染B、C肝而來。在B肝方面,民國73年,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B肝帶原母親的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的國家;民國75年開始,全面對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因此目前37歲以下的青少年,B肝帶原的比率大為降低,由以前的15%降低為目前的1%,因此,目前99%的青少年得以免於B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民國73年以後注射B肝疫苗的青少年,我們稱為「新台灣人」,但他們一百人中仍有一個B肝帶原,這是因為母親體內B肝病毒太高,雖然注射了B肝疫苗及打了免疫球蛋白,仍然未能免於B肝病毒的感染。還好,對於這些病毒量高的母親,目前有藥物可以在懷孕最幾後個月口服B肝抗病毒藥物,大幅降低母親體內的B肝病毒,因此,新生兒感染到B肝的機會就接近於零了,這就是另一種「清零」觀念。可是對於台灣目前一百多萬的B肝帶原者,所謂「舊台灣人」,他們出生時沒有B肝疫苗,成為B肝帶原者,目前雖然有抗B肝藥物藥物可以減少肝發炎,大幅降低B肝病毒的量,但B肝病毒不能「清零」,也就是說不能完全清除體內的B肝病毒,只能布下監控系統,至少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抽血檢驗胎兒蛋白及肝功能,萬一長了肝癌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是有些病人肝癌治療後一再復發,這時釜底抽薪,真正的「清零」方法就是做肝臟移植,換個新肝,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以免新肝受到B肝病毒的殘害。因此,不管是對不乖的老公也好,對肝癌的治療也好,都要有智慧,要考慮人性及病毒的特性來清零,才是上道,也不會有老公反彈或因為肝癌太晚發現而危及生命了!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肺功能檢測到底在測什麼?醫: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就該測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漸受國人重視,但要正確診斷,肺功能檢測是必要項目,民眾對此卻不太熟悉。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說,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都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測,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了解患者肺活量及肺泡換氣功能,是重要診斷依據。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景元說,喘、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狹窄症狀,可能與長新冠、肺阻塞、肺纖維化等呼吸道疾病有關,進行肺功能檢測可了解患者肺活量及肺泡換氣功能,提供醫師很多線索加以確診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甚至關乎後續治療用藥、藥物調整等。依據健保署106至110年統計,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及肺積水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其中,肺阻塞患者檢測年齡多為60歲以上,男多於女,人數於106至108年逐年增加,108年檢測人數達6萬7,408人,包括男性5萬5,864人,女性1萬1,544人,但109至11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測人數大幅降低,110年檢測總人數降至4萬7,843人,降幅達四成一。氣喘患者肺功能檢測方面,108年統計檢測人數達15萬8,590人,包括男性6萬8,372人,女性9萬218人,檢測患者年齡則以5至9歲孩童居多,男女相差不多,但相較於男性,女性55至74歲是另一檢測人數高峰。不過,109至110年受疫情影響,檢測人數也降低,110年總人數為11萬3,017人,降幅達四成。年逾55歲氣喘女性檢測增多,可能與失去荷爾蒙保護相關。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柯信國說,肺阻塞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男性屬高風險族群,當咳、痰、喘症狀持續三周以上,多半會就醫檢驗;女性患者則多受二手菸影響。至於氣喘檢測患者以孩童人數居多並不意外,因病童多受病毒、細菌感染或過敏性問題影響,男女相差不大。至於年逾55歲氣喘女性肺功能檢測人數增加,柯信國說,這可能與女性肥胖或病情時好時壞、多年後才就醫有關。鄭景元則說,可能是女性更年期後失去荷爾蒙保護,對外界過敏原更為敏感所致。柯信國說,間質性肺病致病原因很多,須經由肺功能及電腦斷層詳細檢查,但目前藥物僅能減緩病程及降低肺纖維化機會,此類患者更需肺功能檢測監測病情。若病患服藥半年後,肺功能持續惡化,恐是對藥物反應不佳,必須採用更新藥物治療,或請病人參與新藥臨床試驗。基層診所多無儀器,肺功能檢測縣市以六都最多。健保署統計,氣喘及肺阻塞分列肺功能檢測人數前兩名,其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及肺積水患者人數不多,檢測人數也不多。近年疫情影響,是否導致肺功能檢測人數降低?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避免了其他呼吸道疾病,可能是病情嚴重度降低而未就醫,檢測人數下降應是多元因素所致。健保署統計,進行肺功能檢測縣市以六都為主,目前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會委員的柯信國說,國內肺功能多在醫學中心、區域及地區醫院檢測,一般診所多無肺功能檢測儀器。往後將朝向實務合作模式,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後,相關數據提供給基層診所,由診所醫師為病人解說,若需治療才回到大醫院,以節省民眾往返大醫院時間,同時加強宣導,讓民眾多了解肺功能檢測的重要性。確診後14-28天 可進行肺功能檢測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染疫後出現呼吸不順症狀就醫,柯信國說,目前只要確診患者於感染後14天或28天,就可以進行肺功能檢測,如果檢測後懷疑有肺纖維化,即可再以電腦斷層檢查。此外,鄭景元於臨床觀察,許多染疫患者於長新冠門診就醫,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後,意外發現已患有肺阻塞或氣喘而不自知。他提醒民眾,當出現呼吸不適症狀,應就醫進行肺功能檢測,確診疾病後,再依醫囑規律用藥,並接種新冠、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防肺臟遭病毒或細菌侵犯,讓肺功能持續惡化。【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11-26 性愛.性福教戰
「台灣女子敏感帶圖鑑」大公開!男人必學,撩起性慾讓做愛高潮
大家都相信良好的性生活,將加溫伴侶關係,使男女雙方更融洽;保險套品牌公布台灣男女性愛常識調查以外,更邀請專家分享男女敏感帶,現在仔細閱讀,很快就能派上用場!男人「硬不起來」 背後原因竟與性伴侶有關保險套品牌針對台灣人針對性愛的認識進行調查,發現近7成民眾傾向「表現出舒服的感覺讓伴侶知道(69.9%)」,而非「直接跟伴侶說(40.7%)」。有趣的是,即使民眾羞於和伴侶談起敏感帶,卻仍有高達9成的人希望另一半能更了解自己的敏感帶。顧芳瑜泌尿科診所院長顧芳瑜表示,過去曾有男性病患因「硬不起來」就醫,檢查後病理上並無異狀。問診後發現,是因為女伴在性愛時沒有表現出舒服的感覺,讓病患誤以為是自己表現不夠好,長期焦慮緊張才導致私密處疲軟。顧芳瑜醫師強調,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民眾在敏感帶這件事情上缺少了溝通,更鼓勵民眾要勇敢說出來,並在探索敏感帶的過程中,讓彼此感情升溫。台灣女子敏感帶圖鑑 全身都具備開發潛力男女敏感帶差超多!調查結果顯示,男性敏感帶排名依序為龜頭、乳頭、陰莖、睪丸及冠狀溝,前5名中有4個敏感帶集中在私密處;反觀女性敏感帶遍佈全身,前5名依序為陰蒂、乳頭、耳朵/耳垂、後頸及腰部,彷彿全身都是敏感帶。對此,顧芳瑜醫師指出,除了私密處之外,耳朵、頸部等均是人體上神經發達處,女性皮膚較薄,感受較敏銳為其中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敏感帶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例如:喜歡被摟腰的人,當被觸碰到腰部時,心臟就會撲通撲通跳,產生緊張感,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的敏感帶不同,且全身都充滿可能性。不只是找對部位,刺激的方式也大有學問,根據調查指出,接近7成民眾認為「舌舔」是最舒服的敏感帶刺激方式。顧芳瑜醫師提醒,除私密處外,舌吻也是能夠帶來正向氣氛的關鍵,利用節奏的變換或不同的觸碰方式,都能進行更好的鋪陳。網路盛傳前戲「溫度差刺激法」 近5成男女想嘗試提到探索敏感帶,不少人會聯想到網路上盛傳的冰火多重天,即透過冷熱交替,並搭配各種創意小物刺激敏感帶來達到高潮,如:冰水與溫水交替、冷熱毛巾、冰塊、奶油甚至跳跳糖都是受歡迎的道具。調查顯示,雖有高達8成男女不曾嘗試,然而不曾嘗試的民眾中,有超過半數表示願意嘗鮮。不只民眾感興趣,溫差刺激也受到醫師認同,顧芳瑜醫師表示,在前戲、性愛時有一些冰熱溫度上的變化,確實更能引起生理反應,並幫助性趣缺缺的民眾重燃慾望。部份性慾低落的人是延遲性射精,他們可能30分鐘以上都無法射精,也無法高潮,這種情況一般會建議可在性愛中增加一些刺激感,例如:嘗試冷熱溫度上的變化、角色扮演。甚至保險套也可選擇更薄款、添加涼感的產品,務求在做出改變,性愛保有新鮮感。 除了生理上的刺激外,看見心理諮商中心簡佑庭諮商心理師也提到,台灣多數伴侶都遇過床事問題,過去也有不少案例因床事不和,壓力長期累積而導致性慾低落。通常會藉由具體的床事情境引導伴侶溝通,例:敏感帶位置、喜歡的刺激方式,甚至保險套款式都是能夠討論的話題。透過良好的溝通及理解,滿足彼此的五官刺激,才讓感情更加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quisan ni amen timadju (排灣語:他是我們的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病人的母語」。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寄來師生「四手聯彈」的文章,一位醫學生與老師分享自己童年時會以客語與阿嬤交談,最近在照顧一位客家老太太時,因為能用幾句客語與病人交談,獲得溫馨的回饋,黃老師也分享他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另一位醫師也分享幾十年來如何體驗到「病人的母語」在照顧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邀請一位剛從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師,以他不尋常的背景(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台東排灣族人,他成長於日本,能說日文、英文、中文,以及排灣族語,可以與台東母親的家人溝通無礙),介紹原住民看病的語言與文化。我們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醫療團隊體恤不諳華語的病人和家屬看病的辛苦,願意以尊重病人的母語為念,鼓勵醫學生多學習台灣人的話語與文化。醫病平台/師生的四手聯彈----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醫病平台/醫病平台/探討「病人的母語」在醫學教育與醫療照護的重要性「 pai, makuda sun? (你到底怎麼了) 拿藥的時間還沒到你就回來看我了餒。」老先生在門前露出一個尷尬的笑容,踏進了設立在教會的簡陋式門診間。衛生所的L醫師跟每個病人的互動都很親近,看來每個都是他的老病人。在這聚落的老人家而言,在教會看病領藥就像上山顧田或打掃家裡一樣,是一種例行公事。有些病人還會帶著從山上摘回來的農作物,只是為了分享而拜訪L醫師的門診。以慢性病的控制而言,現代原鄉老人的醫療資源與市區差距不大。統計資料顯示,原住民老人的就診率跟掛診次數等同與一般住在市區的老人。換句話說,以往我們會想到的醫療可及性的問題,至少在門診看病、領藥這方面是不存在的。自從「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在2001年成立以後,如今各家醫院的巡迴醫療團隊在各鄉鎮衛生所扮演「守門人(gatekeeper)」的角色。在社區承擔常見健康問題的處理以及慢性疾病的控制,如果無法控制的疾病轉介到都會區的本院做處置。在制度上面,我國的健保制度有成功地降低「想看診但沒有地方、沒有醫師」的情形,也成功在社區建立分級醫療的模式。然而,實際在診間裡會看到的場景並不是理想中那樣美好的畫面。還記得學生時代在各個山地鄉的醫療單位跟診的過程中,發現醫病當中的溝通不良與摩擦,在原鄉是常態。在這種情況,醫師認為老人家或家屬不了解醫師治療的意圖跟邏輯,我常看到的解決方式就是請他不要再問問題回家好好吃藥。久而久之,病人就算有回診也不想跟醫師討論太多,只會請醫師開藥就離開診間。有回診領藥還算好,有些病人甚至就再也不回去門診看病了。當然每個醫師的背景跟社會文化價值觀都不同,有些病人溝通上有不順利是難免的。在少數民族的「醫療遵從性(compliance)」議題當中,低社經地位與相對應得平均教育程度的問題,往往是被視為主要的因素。那麼,已經不在於受教年齡層的老人家沒有解決醫療遵從性的好方法,只能好好聽醫師講的?我回到台東在家裡與長輩相處時,發現他們常常都不記得自己看的醫師叫什麼名字。由於自己是讀醫的背景,長輩常會把藥物從櫃子裡面拿出來,問我藥物相關的醫療問題。有一次我問其中一個老人家,有沒有在診間向醫師詢問過這些藥物在治療什麼,她回答沒有。我覺得好奇,問他為什麼不是問醫師而是問我。她回答說,「問你我的心情比較輕鬆,你會理解我在問什麼。」對長輩們而言,信賴一個新見面的醫師,請他照顧自己也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他是常駐,或是每個禮拜來到村莊看診的醫師,恐怕也不一定是病人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一位醫師怎麼才能夠在老人家生活裡面得到一個角色呢?原住民族的醫療遵從性不只是台灣面對的問題。不管是加拿大或紐西蘭的原住民,都普遍會看到在臨床方面發生類似的問題。目前第一線的臨床工作人員與學者認為原住民族的醫療遵從性可以用多種因素來分析,而其中最受關注就是語言。在北加拿大的質性研究裡面顯示使用母語語溝通會提升病人對疾病的理解,也同時可以促進雙向的討論。在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UNPFII)的報告書裡面也常見在臨床上使用病人的母語做醫病溝通的建議。既然是如此,是不是請一位翻譯人士來幫忙,是不是有比較好呢?如果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了解醫師的邏輯思考,他們會不會就會聽從醫師說的話呢?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注重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污名(stigmatization)的問題。加拿大的一篇質性研究論文有這樣的標題:「他們視我如廢料因為我是原住民(They treated me like crap and I know it was because I was Native)。」在世界各地區的研究顯示,眾多原住民族人在診間會遭遇到羞辱。在這過程當中,病人就算幸運的疾病有控制到,他們慢慢的會累積心理的創傷而陷入複雜的精神健康狀態,後續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與未來發生其他健康問題時的選擇。總而言之,當我們看到一個病人遵從性不好時,可能需要思考的不僅在語言上,在病人的主觀裡在診所裡的經驗含有什麼樣的意義,也是需要被關注的。嘗試用病人熟悉的語言也許是一個尊重病人的表現,但注重病人的主觀感受也是不可缺少。這對醫療服務者而言,也許是可以理解的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上卻還是有困難。絕大部分在台灣醫學教育體制裡面成長的我們而言,母語的順暢度還不到能夠在臨床使用的程度。當然語言還需要加強,但在語言溝通能力不足的當下,能不能成為「老人家生活的一部分」呢?一位阿嬤回到L醫師的門診,訴說最近腳水腫的狀況有變嚴重。我們透過身體診察評估病人的水分攝取量、頸靜脈鼓張與心音S4 ,的確有明顯的問題。在詳細的詢問病史之後,發現阿嬤最近沒有吃原本在吃的利尿劑。結束一套評估之後,阿嬤用中文問:「所以現在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我的腳這麼腫嗎?」L醫師跟阿嬤微笑說:「好啊,那我教完你,你也可以告訴我水腫的排灣語怎麼說嗎?」長輩對下一個世代多種類型的「傳承、傳遞」,是排灣族文化裡面的核心價值之一。這時,我突然想到我們學生在醫院最常聽到的一個教訓:「當你照顧病人的同時,也需要從病人學習。」其實答案一直都是在醫院裡面聽到的這一句話。如果你同時擁有著照顧的這位老女士的「aljek(孩子) 」的身分。這樣,你是不是自然就會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
2022-11-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探討「病人的母語」在醫學教育與醫療照護的重要性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病人的母語」。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寄來師生「四手聯彈」的文章,一位醫學生與老師分享自己童年時會以客語與阿嬤交談,最近在照顧一位客家老太太時,因為能用幾句客語與病人交談,獲得溫馨的回饋,黃老師也分享他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另一位醫師也分享幾十年來如何體驗到「病人的母語」在照顧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邀請一位剛從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師,以他不尋常的背景(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台東排灣族人,他成長於日本,能說日文、英文、中文,以及排灣族語,可以與台東母親的家人溝通無礙),介紹原住民看病的語言與文化。我們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醫療團隊體恤不諳華語的病人和家屬看病的辛苦,願意以尊重病人的母語為念,鼓勵醫學生多學習台灣人的話語與文化。醫病平台/師生的四手聯彈----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我開始領悟到「病人的母語」在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是在1998年回國,參加慈濟醫學院醫學教育工作以後。記得當時慈濟醫學院還沒有醫學系畢業生,醫學系最高年級是五年級。那天早上我帶著一群五年級醫學生看一位前一天由警察送來住院的原住民獨居老人。因為病人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護理人員說是「失智症」,學生説是「失語症」。但看到病人時,直覺地我不認為他是個失智病人,因為他個人的衛生照顧還不錯,也沒有尿失禁的味道。但他也不像一般失語的中風病人,他沒有偏癱或臉部麻痺歪斜。然而病人就是一問三不知,只是瞪著眼,一副茫然無助的樣子,檢查起來也看不出不正常的肌腱反射,一些簡單動作也可以跟著我做,只是從頭到尾說不出一句話。突然想到這位原住民老人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會說的國語或台語他都聽不懂,但我們又沒有人會講原住民話,靈機一動,想到大部分原住民老人都會講日文,於是我就用自己只會的幾句日文,問他:「你會說日文嗎?」突然這老人眼睛一亮,馬上以日文流利地回應,並且開始口若懸河地說了許多他為什麼被送來醫院的理由。我不得不請他講慢一點,因為我的日文程度很差,聽不懂他講的話。透過他娓娓道來的傷心史,才了解他是因為兒子與媳婦都到外地工作賺錢養家,留下兩個孫子要他照顧,孫子都不會講原住民語,只會講他聽不懂的「國語」。孫子們對他非常不尊重,自己覺得生不如死,說得涕泗縱橫。我用了最大的努力,以我幼稚園程度都不到的日語,免強能為他做了基本的神經學檢查,確定他沒有肢體麻痺或感覺異常,視力聽力也都正常,走路穩定。我們就這樣一起上了一堂非常珍貴的課:「病人的母語」是醫療照護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接著,我在2004年到高雄醫學院參加一場「醫學台語學術研討會」,探討大學的台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展望,我應邀以「醫病溝通與語言使用之重要性」為題做一場專題演講。回來後我忍不住在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以「用我的母語看病」寫出病人的心聲。我認為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包括病人有時需要告訴醫生自己的隱私、醫療上常有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醫病間醫學知識的鴻溝、病痛生死的緊張時刻,以及醫病之間醫學理念的差異(西醫、中醫、民俗療法)等等因素,如果再加上醫病之間語言未能充分溝通,對病人而言,將是非常大的痛苦。同時我也引用契些爾醫師(William P. Cheshire)所說的名言,「雖然高科技、電腦可以使醫療錯誤降低,但是從病人身上獲得精確的病史以及教導病人醫學知識,人的語言與接觸是無法以機器取代的。任何人都知道從藥房拿到有關藥物副作用的清單時,病人心裡的感受會有多不舒服,所以沒有人解釋的訊息對病家是會產生非常大的負擔。」這幾句話充分地道出語言在醫療的重要。最後,我提出如何藉語言來落實醫學教育對病人自主權的尊重,是我們當前醫學教育所不容忽視的課題。並說出我誠懇的呼籲,「不要泛政治化地排斥醫學院推動醫學台語的教學。如有可能,客家話或原住民話也都能列入選修,充分讓醫學生有能力應付台灣本土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我衷心地盼望有一天台灣的病人都能夠用自己的母語看病,而不必在病痛加身之際,還要擔心自己是否能聽懂醫生所講的話,或擔心醫生有否聽懂自己所講的話。」想不到這篇文章發表之後,還一度因為標題引起一些友人的誤會,他們指出這可能會引起讀者誤以為我是以醫師的立場說「用我的母語看診」,其實我是說我多麼希望台灣的病人可以用他的母語看病。最近在大學醫院的例行床邊教學時,因為學生所報告的病史不是很清楚,使我擔心學生很可能與病人的溝通有問題,甚至有些學生懷疑病人有認知能力的問題。當我與學生一起到病房看這病人時,我以台語自我介紹,而病人十分愉悅地與我在幾分鐘之內就告訴了我許多與學生所了解的病史大有出入的訊息。最後我們回到討論室以後,學生就主動告訴我,這病人之前的態度完全不像今天這般友善,而深有挫折感。於是我利用這機會,勸這些年輕人應該努力學習使用病人的母語看診。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學生似乎沒有意識到「病人的母語」在臨床醫學的重要性。於是我決定與他們分享自己四十多年前初到美國接受臨床醫學訓練時,因為對美國文化、語言(尤其是病人慣用的「美國俚語」)的陌生,而使病人遭受到痛苦的憾事。我回憶當年因爲自己無法了解一位病人在我執行腰椎穿刺的檢查時,大叫一聲Charley Horse ,當時雖然短暫地停下檢查,但因為實在不了解這句從沒聽過的美國俚語,所以我就繼續穿刺的步驟,造成病人非常痛苦憤努而不能見諒。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美國人廣用的俚語,意思是「抽筋」,病人的盛怒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而這個充滿歉疚的經驗,使我非常重視「病人的母語」。這些醫學生聽了這故事,也比較能了解我的心路歷程。我後來又在「自由廣場」寫出我對「尊重病人的母語」如何「更上一層樓」的領悟,同時也非常感激報社主編將我的主題改為更生動的「從Charley Horse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診」。最後,我想分享這幾年來有關「病人的母語」的觀察。當我問病人或家屬他們使用台語或華語比較方便時,許多人在第一時間都表示兩者都一樣,而我因為考量年輕的醫學生可能台語不太熟悉,所以就順著病人或家屬「兩者皆可」的回答,一直使用華語。然而當我們談到較激動的話題時,病人或家屬常會改用台語,這才使我注意到許多人雖說兩種語言都一樣,但事實卻顯示出,當他們談到激動的話題時,還是用比較「輪轉」的母語才能表達心內深處的聲音。後來我就不再直接問哪一種語言比較習慣,而逕自先以台語自我介紹,如果病人或家屬以華語回應時,我就很自然地改用華語交談,這也成了我對諱莫如深初次見面的病人的開場白。行醫已過半世紀,雖然我對突飛猛進的醫學新知瞠乎其後,但我還是堅信「尊重病人的母語」是醫師對病人的關懷與尊重所不可或缺的態度,也鼓勵醫學生多學台語、客語或原住民語,讓自己能夠照顧不同族群的國人。
-
2022-11-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師生的四手聯彈----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病人的母語」。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寄來師生「四手聯彈」的文章,一位醫學生與老師分享自己童年時會以客語與阿嬤交談,最近在照顧一位客家老太太時,因為能用幾句客語與病人交談,獲得溫馨的回饋,黃老師也分享他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另一位醫師也分享幾十年來如何體驗到「病人的母語」在照顧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邀請一位剛從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師,以他不尋常的背景(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台東排灣族人,他成長於日本,能說日文、英文、中文,以及排灣族語,可以與台東母親的家人溝通無礙),介紹原住民看病的語言與文化。我們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醫療團隊體恤不諳華語的病人和家屬看病的辛苦,願意以尊重病人的母語為念,鼓勵醫學生多學習台灣人的話語與文化。我的爸爸說台語,媽媽說客語,「阿公阿嬤,我轉來了!(我回來了!)」是我回到家時走進客廳常說的話;當我探望媽媽的阿婆,「阿太,今晡日出日頭,較熱喔!(外曾祖母,今天外面出太陽,蠻熱的喔!)」是我切換的語句。時間拉回2014年,當時外曾祖母臥病在床,因為我不熟稔客家話,所以每每跟著媽媽探望外曾祖母時,只能努力擠出重複的幾句問候語,望著外曾祖母深邃卻逐漸迷茫的眼波,心裡千百種思緒交雜。外曾祖母過世後,看著頭髮逐漸斑白的外公外婆,我在心裡告訴自己,只會講台語還不夠,要把握時間把客語也學起來,未來外公外婆年邁,我希望能用他們最熟悉的語言陪伴他們。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人口結構發展,再加上醫療科技的演進,在醫院常常看到年過八九十的長者們,這些長者有些因為慢性病纏身而身體羸弱,有些則因為免疫力不好而反覆感染入院。對我們這群實習醫學生而言,雖然臨床知識薄弱,臨床技能也還在起步,但並沒有像住院醫師學長姐需要照顧這麼多床病人,及處理各式醫囑、診斷書、會診單等繁瑣的事項。因此,當情況允許,我習慣到病床邊拉張椅子坐著,好好地聽病人與家屬分享這次的入院經過與過去的罹病過程,有時候甚至能夠聽到病患說著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真實感受到他們的失落、徬徨、憤怒與悲傷。聽完病人與家屬的分享,總是會讓我對病人本身,及其生病經驗有更真切的了解與認識。有一次在感染科實習,病人清單上面有位八十六歲冠了夫姓的阿婆,名字跟外曾祖母一樣有個「妹」字。我細細詢問阿婆這次入院的經過,阿婆十分難過地說著這幾天的不適,眉頭深鎖,言語當中透露著更多的是對於自身老化後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的失落,與拖累家人的自責。在這樣龐大的失落壟罩之下,阿婆一直處於鬱鬱寡歡的狀態。「面對寡言的病人,可以透過工作、興趣、愛,這三個面向來開啟對話。」突然想起從馨葆老師書架上借來的《精神醫學的第一堂課——面談技巧》裡有著這麼一段話,於是我握著阿婆的手,開始問阿婆平常喜歡做些什麼?跟家人相處的狀況如何?說到這裡,阿婆突然變得神采奕奕,侃侃而談她的兒子們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的事情,還有她自己雖然只受過國小教育,卻還是能夠努力把孩子帶大的故事。在那個當下,阿婆雖然還躺在病床上,手上吊著點滴打著抗生素,我卻感受到一股很熱情的生命力,拉著我跟阿婆一起回顧過去的光采。後來,阿婆抗生素療程打完了,感染的狀況也控制了下來。在她出院的前一天,我來到病床邊向阿婆詢問當天還有沒有身體不適,也跟她聊聊天。「阿婆,你是客家人嗎?」 「是啊!你也是嗎?能不能多跟我說一些客家話?你會講的都說來給我聽聽!」於是,我絞盡腦汁把前年考客語檢定時學習到的例句與單詞組成一句又一句的日常用語講給阿婆聽,雖然彼此之間的客語腔調有些許不同,但阿婆聽得很開心,問我:「你的客家話講得很好聽,是誰教你的呢?」,「係𠊎的姐公姐婆還有吾姆啊!(是我的外公外婆還有媽媽啊!)」,回答這個問題的當下,心裡其實還想告訴阿婆,啟蒙我努力學習客語的動力,還有我那位已經在天上的外曾祖母。許多老年人面對自身健康狀況不理想時,會感到自責與失落。大五在緩和病房時,看到馨葆老師帶著我們醫學生一同聆聽高齡九十歲的癌症病患回顧辛勤工作、為家庭奉獻的過往,再進而引導病患肯定自己的付出與接納現今身體的退化。當時我坐在一旁望著老師與病患的對談,心中充滿了感動與震撼,原來這就是醫人醫病醫心的寫照。賴其萬教授曾說過:「如果醫者能具有不只一種語言的能力,而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與病人找到彼此可以流利溝通的語言,則探問病史、執行身體診察,以及正確記載病歷的基本條件才有可能達到,而醫病關係也才有可能趨於完美。」進入臨床實習之後,我也深深體認到語言能力的重要,期許自我在學習專業知識之餘,也能持續精進自身的閩南語與客家語能力,未來在面對高齡病患,能夠用最貼切他們的方式與他們對話,建立起彼此互信的醫病溝通橋樑!阿葆老師的回應語言是一個非常有趣且細膩的工具。一樣用華語與病人對話,面對不同的教育及工作背景,我們會選用不同的語彙,對病況的說明,也會調整不同的深淺。例如來者講話總夾雜點英文單字,我們總是要用晶晶體禮尚往來,時不時引用一下NEJM。萬一病人已經多處轉移但還問我病到底會不會好,我會心裡深吸一口氣,笑笑問說之前的醫師都怎麼跟你說呢?然後把溝通調成國中生也可懂的話語並自動刪除所有關於技術面的細節,只講最重要的訊息。聽到操著中國北方口音的老兵伯伯(後來會發現,聽到北方口音就認為是老兵伯伯,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我的華語也會字正腔圓偶爾還要帶點捲舌音。聽到長輩講話帶著海口腔,除了潛藏的鹿港腔被激活之外,猜猜來自伸港福興鹿港、台西麥寮口湖,還是沙鹿清水大甲,也是醫院裡小小的樂趣與成就感。就像還沒有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年代在巴黎問路,先來一兩句法文,總是能讓對方的表情柔和起來。用對方的語言,是一種體貼,也讓雙方的頻率有機會越調越近。在這個時代的醫院,依然在不斷流失的美德,是傾聽的藝術,以及陪伴的藝術。我們醫師總是在不知不覺內化了師長的一舉一動。師長們若總在走廊跟家屬說明病情,醫學生會誤以為這才是一種體貼,不論《病人自主權利法》是怎麼規範的。師長們若總是站著跟病人說話,醫學生會以為坐下來有點僭越。師長們若讓電腦斷層及X光完全取代了聽診,醫學生會以為口袋裡的聽診器只是裝飾(或乾脆拿掉這個飾品)。我們這一類的老師存在大學醫院的意義,在於提供另一種聲音。我打的實習分數,除了醫學生的科學知識之外,基本上與在病床邊所花的時間、對病人的溫柔與聆聽、身體檢查的確實程度,及對病人的責任感成正比。巧瑜無疑的就是在這些項目都非常傑出的實習醫學生之一。聽到她要借我住院醫師時期的書繼續鑽研,我很高興。常常從messenger捎來她見實習的一些感受與成長,也是我的精神食糧。最高興的其實是在文章中,看到她也會握著病人的手,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我也是從最敬愛的師長們身上不知不覺習得。我都不知道巧瑜會講客語,下次碰面時記得教我幾句。
-
2022-11-20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串起兩地情緣的大阪燒
台灣人解封後最想去哪旅遊?根據旅遊平台Klook調查,超過一半網友把票投給日本。很多人想到日本迪士尼樂園瘋狂暢玩,也有京都控迫不及待想在花見小路打卡,我個人最喜歡的城市則是福岡。福岡有山有海風景宜人,是日本人口增加率最高城市,物價低、美食多。全球性議題雜誌《MONOCLE》每年都會評選出「世界最宜居的25個都市」,據6月23日發行雜誌中的最新排行顯示,最大黑馬當屬位列第七的福岡。福岡以美食著稱,名列世界最宜居都市第七名。福岡舊名博多,是盛唐時期日本與中國主要的通商港口,是擁有歷史底蘊的城市,且擁有高人氣的遊輪停靠港口。物價低,美食多。而且城市大小適中,無論是去登山還是海邊,開車都可以到達。福岡素以美食著稱,除了國人熟知的豚骨拉麵外,還有超有特色的屋台。最熱鬧的天神屋台是上班族和學生的最愛,中洲屋台旅遊氣氛滿滿,而長濱屋台則可以吃到各式拉麵,據說是極細拉麵的發源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運河邊的屋台吃著拉麵串燒,邊欣賞河海交界飛魚露出水面閃閃生輝,像極了仙女棒的煙花倒影水面,夜景極美。「阿鴻上菜」28年前曾在福岡舉辦老社區的「地方創生」,在傳統菜市場拍攝,以台灣食材推廣中華料理,在一處空置民宅開店當起一日店長,展開台日民間交流,沒想到活動吸引各大媒體採訪,九州電視台晚間新聞還製做專題報導。因此我對福岡的人事物都帶著一份濃濃人情味。台灣的烏魚子跟博多的明太子,都是早期日本人在海味之上的手作工藝精神。因為不同海域發現特有的魚汛,造就代表這兩個地方濃厚人情味的手信。最近發現受年輕人喜愛的舊元素新組合,是把每一面的法國麵包塗滿日本福岡明太子混搭北海道煉奶濃醬,最後撒上德島海苔片,烘烤後的麵包口感鬆軟,而濃郁明太子抹醬香氣四溢、海苔滋味鮮明,多重口感、異國風味的體驗,唯有穿越手的溫度,才能擁有這樣美好溫暖的作品。跨越福岡與舊金山,一段「不可能」交會的情緣。藉此分享一則因疫情期間限定活動範圍,卻締結一段台灣名媛與福岡IT男幸福美滿的愛情故事。他們還上了日本長壽藝節目--家喻戶曉的「新婚さんいらっしゃい」講述他們的故事。陳康怡是我十年前在上海的舊識,來自政治名人世家。她是一位全世界趴趴走,住過八個國家的美國建築師;MoTo吉田基崇先生則是一位在日本土生土長的福岡IT男。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竟然被一個媒婆朋友離奇撮合成功。幾年前,阿康在舊金山工作,飛到台北探望家人,在東京轉機十幾個小時,沒想到轉出意外的人生。轉機時和日本朋友K姐吃晚餐敘舊,兩個單身熟女天南地北地聊,阿康個性活潑朋友多,戀愛經驗也不少,卻很難碰到想一起過一生的對象。K姐問了阿康對象條件,她回:有責任感,有人生使命,和自己一樣是基督徒。K姐沉默了幾秒,馬上想到以前教會的小弟MoTo。時隔十幾年,小弟也變成快50的單身大叔。K姐當場用臉書聯繫小弟,邀他去舊金山見朋友。日本男人根本不是阿康的菜,這介紹還沒開始就知道會無疾而終。沒想到對方立即回復,竟沒細問任何問題和照片,直接回覆K姐他一個月後有假,可以去舊金山幾天。阿康嚇一跳,一個瘋媒婆,對方也瘋了嗎?故事的開始像玩笑話,故事的最後譜成童話。兩人在網上聊了一兩次,一個月後,MoTo果真橫跨地球到舊金山。兩人相見,阿康遞了隨手寫好的謝卡和隨便找的小見面禮,沒想到MoTo的行李箱裝滿了二、三十個精挑細選的禮物,甚至還有禮物給阿康遠在台灣的父母和紐約的姐姐,讓阿康很不好意思。只是見了MoTo桑,阿康更加肯定自己先前的直覺。這男的,頭髮土趴趴,褲子寬大大,英語爛糟糟。但是好友的朋友花大錢遠道而來,當然要當個好導遊。而MoTo第一次收到女生寫的卡片,以為意義非凡,小鹿亂撞。就這樣,MoTo一年去了美國五次,MoTo一直錯以為他和阿康有希望,阿康一直以為MoTo喜歡到美國度假。故事的最後,MoTo的真誠、善良和義無反顧感動了阿康,決定辭掉美國工作,到日本生活。到現在兩人已結婚快三年,阿康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自己怎麼會嫁到日本。新生活不是一帆風順,但他們在一起竟然很搭,三觀一致,很少吵架,對人生充滿希望和好奇。和這對愛侶相聚的宴會上,MoTo吉田基崇先生以一個理工男的認真態度為大家製作大阪燒,從測量麵糊的比例,到下油鍋的小心翼翼,把來自梨山地區的高山高麗菜炒出鑊氣,再淋下麵糊,大家圍在中島餐桌前聚精會神看完整個儀式,最後淋上美乃滋跟大阪燒醬,還變出拉花圖紋、撒上柴魚片海苔粉點綴,現場被他認真的態度征服。茫茫人海中能遇見相知相惜的伴侶本不易,從如此遙遠的距離位移到同一個方向,努力守護彼此,更是難能可貴。那日滿天華彩四溢的燈火,你駐足街中,人潮如織,可我只看得見你。所謂一眼萬年,也不過如此。
-
2022-11-15 養生.聰明飲食
多數人鍾愛全脂鮮乳 保久乳、調味乳營養價值會比鮮乳差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市售乳飲品類型相當多元,加工的不同就會賦予牛乳完全不同的面貌。以國人最愛飲用的鮮乳來說,乳脂肪含量不同也影響香氣風味;保久乳可以延長保存期限、營養卻不打折。說到乳飲品,市場上的選擇其實相當多元,以品類來說不乏就是鮮乳、保久乳、調味乳、強化鮮乳等,消費者會根據自身的需求來選擇,這些不同產品存在的意義也與消費者的飲用習慣有直接關係,而在這麼多不同品類的乳飲品中,難道真的存在營養價值差異嗎?乳飲品分類多 CNS把關分類標準在討論眾多產品之前,先了解牛乳到底提供了哪些營養素?除了最廣為人知的蛋白質外,還含有乳脂肪、鈣質、微量營養素(維生素A、維生素B2等),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就表示,牛乳之所以可以作為人體營養很重要的來源,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牛乳的營養素對於人體的吸收率極高,以蛋白質來說就高達80%以上的吸收率。以《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也就是俗稱的CNS標準來說,每一種牛乳產品都有著嚴格的規範,需要各自符合相對應的營養成分才有辦法符合成為該產品的資格。以鮮乳為例,除了需要是100%生乳加工製成、不得額外添加以外,在非脂肪乳固形物、乳脂肪含量、乳糖含量等均需要達到一定的含量標準,其中乳脂肪含量也是大眾最常聽到的全脂、低脂、脫脂等產品間的區別,至於為什麼會有這麼詳細的分類,就是希望定義明確的同時,品質檢驗也能有相應對的參考依準。而若是以消費者喜好度上來看,透過《食力》於2022年1月6日~1月22日所發起的「你是『鮮奶』控嗎?市售鮮乳國內外、大小廠你如何選?」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高達82.1%的消費者會選擇100%生乳製造的全脂鮮乳,其次為低脂鮮乳(27.2%)、全脂保久乳(12.9%)等,說明台灣人對於鮮乳的喜好度相較其他產品高出許多。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消費者對於鮮乳以外的牛乳產品了解的程度不完全,甚至對於部分牛乳產品有所誤解。保久乳能保存長達至少6個月 原因來自加工技術除了新鮮現喝的鮮乳以外,面對保存期限長的保久乳或是強化鮮乳,經常因為誤會而被消費者冠上「化工奶」、「假奶」等都市傳說的謠言,然而這些都不是事實,主要保存期限的差異全是來自於加工技術。「台灣人普遍對於保久乳的認知,蠻大一部分都還停留在很舊有的觀念,認為這樣的牛奶不夠健康。」陳明汝帶著些微無奈邊笑著說,誤解能有多深?陳明汝舉例台灣曾經發生過保久乳之亂,來自於消費者對於保久乳能夠常溫存放的特性不夠了解,而將保久乳放到冰箱冷藏存放,但其實保久乳能夠常溫存放的秘辛來自於加熱殺菌加工技術。雖說國內目前普遍所使用的牛乳加工方法都是超高溫滅菌法(UHT),保久乳與鮮乳不同的地方來自於殺菌的時間長短、與溫度高低,讓保存期限可以從鮮乳的兩週拉長至保久乳的6個月以上。保久乳與鮮乳營養價值上的差異性來看,保久乳僅有部分不耐熱的營養物質,例如乳清蛋白、維生素等會因為殺菌時間長而受到破壞,但是蛋白質與鈣質等營養其實並無太大的影響,而保久乳自帶特殊的風味,主要的原因來自於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所產生的梅納反應,並沒有額外添加風味物質。強化鮮乳為特殊族群而生 調味乳為風味而生除了加工技術並不會影響鮮乳和保久乳的營養價值外,也有許多廠商會在鮮乳中或是保久乳中額外添加營養物質,以因應市場需求,如國內知名品牌光泉牧場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就推出針對銀髮族需求的「營養3寶(珍穀堅果牛乳、黑芝麻牛乳和高鈣牛乳-無加糖)」保久乳系列產品,這類產品的誕生來自於消費人口與市場需求逐步邁向高齡化;由統一企業所推出的「統一營養強化牛乳」則是考量到國人日常營養素的欠缺,在牛乳中添加鈣質、鐵質與維生素D3等,這些強化鮮乳無非不是希望在原有的牛乳營養價值上,利用添加營養素的方式達到加乘的效果。「多數會選擇調味乳產品的消費者,注重的都是風味。」天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劉家瑀說道,旗下的國農保久乳最常被消費者接觸到的就是早餐店隨附玩具的玻璃瓶裝,口味從巧克力、草莓、果汁、麥胚芽,主要原料必須含有50%以上的生乳,其餘的內容物居多是乳粉、調味物質與其他穩定品質的添加物,消費者在選購這類產品時其實與鮮乳的追求並不同,是以選購飲料的邏輯來選擇風味,並非營養價值。劉家瑀同時也直言近年來明顯感受到保久乳市場正在逐漸萎縮,為了要改變形象也在2019年推出新品牌「天守極乳」,以提升生乳比例、100%純生乳製造等產品因應現代人對於營養的追求。而其實不管是哪一種牛乳產品,都有著自身存在的必要性,鮮乳是喝新鮮、保久乳是耐存放、調味乳是喝風味、強化鮮乳則是針對特殊營養素需求作為輔助使用。以市場需求來說,不管市佔大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本文出自食力Vol.26季刊《乳業戰爭 九大擂台誰是贏家》】延伸閱讀▶殺菌加工不只擔任牛乳安全重責!保存溫度、風味、營養物質也全靠它決定▶想獲得牛奶好處,小孩怎麼喝才健康?解決3大常見營養疑問▶台灣牛乳市場在後疫情時代如何發展?環境永續為成敗因素(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1-11 退休力.理財準備
繼承祖產房產,手足談不攏怎麼辦?專家:房產零碎持分問題多,2方式處理稅金、保險費
房屋資產之繼承,若持分擁有人過多,不僅難以靈活運用,也必須負擔稅金與保險費用,當其中一人財務狀況不佳時,更可能牽連所有持有人。在面對遺產繼承時,除了不將家庭財務計畫寄託於此,身為房屋、土地持有者,也儘可能以單一繼承人方式事先規劃遺產。Candy從長輩手中繼承了一間房子,雖然才二十多坪,但距離捷運站走路十分鐘以內就能到達,且老房子持有土地不少,看來不錯。但繼承此一資產增加了每月支出,反而讓她煩惱不已。原來媽媽過世前,只有口頭約定房產要過繼給兩位哥哥,但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資料,為了公平,兄弟姐妹將房子平分。由於持有人是五個人,房子由誰住都不公平,阿姨又堅持這間房是祖厝不准出租給外人,加上不是完整的產權,銀行也不太願意承做貸款,Candy想拿房貸當成預備的靈活運用資金也不行,現在還要繳納稅金與保險,明明是繼承財產,卻像是繼承負債一樣。房屋資產零碎持分難運用台灣人重視人情味,在處理財產時,多數人會以「心情」來做最終考量,而忽略實際運用面的現實問題,手中握有這樣的資產要活化,困難度的確很高,尤其這些持分再繼續往下一代繼承,就成了持分再分割。若其中一個持分擁有人的財務狀況不佳,欠債還不出來,債權人要求變價分割,資產被遠低於市價拍賣,雖然其他的持分所有人有優先購買權,但通常未有足夠的錢買回。這時,不動產就落入外人手中,雖然可平分價金,也就是房產被執行法拍後,再將拍賣所得的金額按照比例分給所有持有人,但實際居住者可能就得搬家了。我們經常看到許多精華地段有未開發的土地或荒廢多年的房子,許多都是因產權複雜、關係人多,難活用無法被開發,需要有意願蒐購持分的人逐一與持分者談條件後,將持分整合才有辦法運用。因此,雖然家庭資產負債表上表列這項資產,但無法讓閒置資產與土地變成現金流活用,我並不建議把這樣的資產作為未來的可動用資產來規劃,否則期待越高,失望越高,並且影響長遠的資金目標,非動用不可時,還會影響家族成員的感情。另外,零碎持分很難利用,要申請各項社會福利資源時,更可能因名下擁有財產而被排除資格,明明生活得很辛苦,卻因為繼承了持分,導致被排富而無法享有各項社會福利。家庭財務計畫勿寄託遺產繼承家庭財務的問題有很多無法從財務本身著手並完全用理性處理,所以通常除了財務與法律知識外,還需溝通能力、情緒控管力,在家族裡要有話語權才行。我個人在繼承財產上抱持淡然的態度,法律上雖然規定可繼承遺產,但那都是長輩努力賺來的,有繼承到算賺到,沒有是正常的,絕不能一開始在規劃家庭財務時,就將希望寄託在長輩的財產上,掌握度太低、變數太大,在財產繼承的當下可能紛爭不斷,亦會破壞家人感情。若需要溝通的人數太多,其中一定會有某幾個需要協調的關鍵人物,存在彼此的財務觀念差異極大的狀況,若不是家中最有發言權的人,建議管好自身財務就好,避免引來不必要的糾紛。不妨等有話語權的人發表意見後,確認定案的過程中,先想想各種可能的狀況該如何應對,待大家決策完畢,再調整自己家庭的財務計畫即可,因為我們本就不應將未來計畫寄託在遺產上。2方式處理稅金、保險費 資產建議採單一繼承至於已產生的稅金、保險等費用,我們可將每年支出金額計算一下,變成年度固定支出,如果不會讓財務受影響,就把它當成孝親費吧!房子的存在可能對許多人的意義是情感,而不是金錢,所以我們的固定支出是維持情感和諧,不要覺得委屈;如果會讓你的財務受影響就需要重新溝通,看看在共同能獲利的情況下可以怎麼做,例如:一起說服阿姨出租房子,五個房東都能得到租金收入,找到第三者用客觀或專家角色與其他成員溝通,讓大家願意共同活化資產,讓繼承來的財產運用得當,全家都能生活得更好。由於家庭理財問題從來就不是以絕對理性的客觀財務面來溝通,提醒大家,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的理財規劃,做好自己能掌握的事情更為重要。如果自己本身是房屋、土地持有人,建議在生前立下遺囑,儘可能留給大家的資產都是單一繼承人,例如:誰繼承哪間房子、誰繼承股票,否則再小的資產也可能造成大問題,繼承了不能用的資產,除了讓大家產生糾紛之外,還可能失去被社會福利照顧的資格。※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1-09 養生.聰明飲食
秋天食補吃什麼?6大養生食材幫你潤肺降秋燥
秋天的飲食重點在「溫」和「潤」,中醫師表示,儘量選擇水分多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材,來滋潤乾枯的五臟六腑。除了南瓜外,還有哪些食材適合秋天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內「秋天食補」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有關網友熱議的秋季6大養生食材排行。蘋果號稱「肺部清道夫」 南瓜幫助改善秋燥俗話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觀察網路上對於「秋天食補」的相關討論,就以「蘋果」奪得聲量冠軍,有民眾於社群分享健康相關知識,提及蘋果號稱肺部的清道夫,且果皮含有較多蘋果多酚,因此推薦連皮做成「蘋果泥」吃,引起網友留言回覆,像是「沒想到皮也有營養價值!」、「磨成泥讓小朋友跟長輩都比較好入口,感覺對胃的負擔比較小」,不過,也有民眾表示「這樣可能得要買有機蘋果,還要洗得很乾淨,不然反而不健康」,提醒大家若要連皮食用,需注意是否有農藥或蠟殘留的問題。排行第2的南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能幫助改善秋燥症狀,像是因乾燥引起的呼吸道不適或皮膚乾裂,有民眾分享自己下廚將南瓜做成「南瓜栗子湯」的影片,引起廣大迴響,網友紛紛表示「煮成湯很適合秋天乾燥氣候」、「明天晚餐就來煮,好吃又對身體好!」;而說到秋天,更不能忘記台灣人每年中秋節都要吃的「柚子」,研究發現,柚子的鈣和維生素含量遠超其他水果,有清熱去火的功效,不少民眾推薦大家可以將柚子做成「柚子沙拉」,表示「不只對肺好,還可以順便解決中秋節柚子剩太多、吃膩的問題」。「白色食物」潤肺降秋燥 網友力推山藥、蘿蔔另一方面,中醫師表示秋天適合吃白色食物,認為許多白色食物是蛋白質的來源,能滋養肺部,像是「山藥」及「蘿蔔」就屬於白色食物之1,有網友分享「山藥排骨湯」的食譜,並表示「這是道非常營養的湯,秋天必喝聖品」、「湯頭清甜,又能養生益氣、健胃整脾」,而蘿蔔除了能做成「白蘿蔔燉肉」,營養師也提及「蘿蔔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以用來涼拌,或是可以自製雪裡紅,千萬別丟啊」,極高的營養價值及多樣化的料理方式讓民眾直呼「這種平民界的『人蔘』真的很棒!」。看完以上網友的分享,你是不是也掌握了秋天養生的秘訣了呢?那就快來去超市採買食材,用美食為秋天涼燥的身體進補一下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07 養生.運動健身
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腸道健康、預防失智都靠這習慣
《今周刊》於10/25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合勤健康事業總經理李柏憲,以「迎向熟齡健康生活」為題,鼓勵長者著重自身健康並預先規劃未來,才能愜意、有尊嚴的享受退休生活。其中,運動被視為老後健康最重要的一環。專精失智症研究的陽明交大副教授莊宜芳表示,想預防失智、延緩老化,最好在進入中年後就保持「三動」:運動、動腦、社會互動。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從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擁有運動習慣的人腸道健康比較好,運動更能促進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環保,鼓勵大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預防失智、退化要「三動」:運動、動腦、保持社交互動 莊宜芳先是分享自己母親—何老師的故事,提醒長輩面對「正常退化」應及早評估治療,延長健康餘命。 何老師過去從事教學,培育很多專業護理人員,退休後長期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照顧癌末病人,很愛參與宗教經典讀書會,與附近鄰居打拳做運動,每日傍晚就張羅一家的晚餐,含飴弄孫。 幾年前,何老師開始會重複說已經講過的事情,煮飯也常常忘記關火,並漸漸不參與社區活動、甚少為煮飯。這一年,健忘情形越來越嚴重,熟悉的人事物開始不記得。後來,經由一連串的測驗與腦部檢查,何老師是失智症前期—有輕度認知障礙。 莊宜芳指出,隨年紀大的長輩會有「正常退化」現象,偶爾忘記事情,對瞭解比較複雜的對話或指引感到困難;不過,若簡單字詞想不起來,忘記熟悉人事物就到了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最後,若穿衣、煮菜等生活無法自理,還有明顯的情緒與行為變化,可能就患有失智症。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共約390萬人,其中有8%為失智人口、約31萬人;15-20%輕度認知障礙、約70萬人,全台總計有100多萬人。 莊宜芳指出,失智症目前沒有真正有效藥物,只能延緩退化,雖然少數人可以透過積極治療,改善恢復,但大多數只能預防持續惡化、維持輕度認知狀態。不過,據統計,五年內有1/3輕度認知障礙會持續惡化到失智程度。 莊宜芳分享,輕度認知障礙者有85%生活在社區當中,鼓勵照顧失智、認知障礙者的家屬,要常常微笑,記錄每天要做的事情,不與他爭論對錯,生氣時退一步轉移注意力,讓多參與家庭生活。 至於要如何預防失智症?莊宜芳建議40~50歲就要開始保養,最好要做到「三動」—運動、動腦、以及與人互動。 第一個是「運動」,雖然有點無聊,但一定要持之以恆;第二個是「動腦」,要不斷思索如何動腦,而且退休後也不能鬆懈;最後則是「互動」,社交互動非常重要,也是許多熟齡族退休後很難維持的一件事。她強調,退休後仍應維持社交網絡與互動,這是將來預防或延緩退化最好的方式,也是自己就能做到的事。 運動者腸道黏膜漂亮,規律運動能促進蠕動、改善便秘 朱光恩則由預防醫學的角度提醒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以大腸內視鏡檢查最為重要。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最容易罹患癌症,有6個來自消化道,而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率全世界第一,每10萬人口就有45.1人罹患大腸癌;其中,50歲以上,終生罹患大腸直腸癌7%。 朱光恩指出,大腸癌晚期發現就需要化療、電療,甚至標靶治療,要花很多心力,臨床上許多小於1公分小瘜肉就可能是癌症,提醒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曾解血便,以及不明原因貧血應定期進行大腸內視鏡健康檢查。 朱光恩更以診所健檢統計數字指出,近年大腸有瘜肉呈年輕化趨勢,提醒50歲以下民眾不要輕忽健康風險。 最後,朱光恩也分享臨床經驗,他說想要活得好、活得久,定期的健康檢查不能少,另外「規律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他笑說,自己20幾年來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有個小小的心得,「我發現有做運動的人,尤其是運動員,他的的腸子乾淨度會比較好,黏膜較光滑、濕潤度較好,看起來就是漂亮、健康一點」,由此可見,運動對腸胃保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此20多年來,他個人每周一定要去2次健身房,持之以恆,「我會逼我自己去!」因為平日工作忙碌,總免不了有藉口:「今天很累、很忙、很想睡覺、沒時間…,但就是要排除萬難,該運動就是要運動,運動真的有很多好處。」 他也觀察到,年紀較大的長者,若有運動習慣,甚至能改善便秘的問題。「如果水分喝得不夠多、膳食纖維吃得不夠,這時候運動就變得很重要。」他說,如果能做一些核心肌群運動,對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體內環保有幫助,運動也是維持腸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一到下午就想睡、晚上卻睡不著…當心惡性循環拖累健康!對抗疲勞先補氣,練一招提神補元氣.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