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台灣人
共找到
1125
筆 文章
-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3/嚴重再生性不良貧血 不移植就等死
骨髓是人體內的造血工廠,不論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由這個工廠製造;「再生性不良貧血就是骨髓不長細胞了。」莉娜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解釋著。顏秀如表示,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可以幫忙攜帶氧氣、白血球避免人體感染,以及血小板可以幫忙凝血。一旦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不再造血,不論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會越來越少,因此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還可以用輸血增加數量,但白血球減少就會有感染風險。」顏秀如表示,輕度和中度的再生性不良貧血過一段時間有可能自行復原,但像莉娜屬於重度患者,便很難自行復原,需要醫療介入。顏秀如說,再生性不良貧血的發生原因不明,七成沒有原因、二至三成發現過去曾得過不明性肝炎,極少數為先天性、藥物、輻射等造成。過去對於這樣的疾病僅能靠輸血,但最後可能因白血球數量低落,感染致死。現在醫療進步,可靠骨髓、周邊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移植的方式,讓病患重新再生造血細胞。而這也是嚴重再生性貧血患者唯一痊癒的方式。然而,要移植必須先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以兄弟姊妹找到全合的機會最高,約四分之一的機會,且移植後痊癒機會可達八、九成。若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配對,也可利用慈濟的骨髓庫進行配對,但要找到全合要靠運氣,若檢測六個位點都相合,便算配對成功。雖然台灣人從慈濟骨髓庫找到可配對的機率約有七成,不算低,但顏秀如說,因為骨髓庫蒐集的仍以台灣人和新住民為主,莉娜身為印尼人,和台灣的血統、基因不同,因此要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而再生性不良貧血,一旦嚴重到開始規則輸血,最好越快進行移植越好,否則時間越久,移植後捐者造血幹細胞被排斥掉的機會越大。莉娜自十月發現疾病,二月開始規則輸血以來,事實上已經過了三個月。顏秀如坦言,也曾想過讓莉娜乾脆回印尼治療,但遍查印尼的資料,發現當地在做移植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且多以自體移植為主。若放任莉娜回印尼,無疑是等死,因此決定希望透過人道方式,讓莉娜的兩個妹妹從印尼到台灣來進行配對,進而移植。所幸,莉娜五歲的妹妹經過配對後全合,顏秀如說,妹妹將待檢疫隔離後,預計六月底、七月初抽取幹細胞,並在收集當天隨即進行手術。至於莉娜則將在移植前14天先住院檢查,後續接著隔離及接受化療,等待移植。如果順利,移植後14天至21天可便可長出血球,並將持續觀察是否有感染或排斥的情形。
-
2020-06-10 橘世代.愛玩橘
大稻埕一日遊程 走進「末代皇帝溥儀御醫」舊時代
台北市大稻埕不少老屋活化後,讓人漸漸看到大稻埕傳統之美。2016年12月開幕的綻堂蒔光是迪化街連棟式長條形店鋪中的一間,這處大稻埕的百年三進式街屋,前身是末代皇帝溥儀御醫黃子正的舊宅,想起末代皇帝會找台灣人當他的御醫,更添幾分思古幽情。不少民間企業力近年來積極投入迪化街老屋修復更新與再利用,將老建築轉型為藝文空間,舉辦各種藝文展演活動,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的綻堂蒔光,目前改造為生活藝術空間,位於年貨大街的另一端,沒有擁擠的人潮,反而多了些清靜,一樓三進,依序進駐了藝術生活用品、咖啡廳、茶室兼藝術展場,目前不定期展出台灣藝術家作品。雖然大稻埕受疫情影響,人潮沒有以往多,但一位遊客說,他特地趁人少的時候來逛大稻埕,看到綻堂蒔光時,覺得特別樸實優美,一看到就被吸引過來,想上樓一探究竟。目前綻堂展品包括銅雕、青花瓷設計藝品,也有一些文創商品,目前展出「淬鍊」—王元德薄瓷創作展,展期至06月28日止,展出採預約制,欲參觀民眾可於上班日電洽預約參觀。還隔出空間販售來自各國的生活藝術品,除綻堂蒔光,若想一日遊,探訪大稻埕,可參考觀傳局一日遊程。從捷運北門站步行10分鐘就可以抵達大稻埕街區,喜歡手作裁縫的人,這裡各式各樣的布料應有盡有。也可造訪中外聞名的月老廟,再漫步走去大稻埕碼頭,逛逛市集,夏日傍晚伴著晚風,觀賞夕陽、河景,浪漫十足。建議遊程是從永樂布業商場到台北霞海城隍廟,再漫步大稻埕至大稻埕河岸特區碼頭市集,輕鬆度過一個夏日午後。綻堂蒔光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02號連絡電話:02-25501275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10:00至18:00(星期一休息)。【更多愛玩精選延伸閱讀↘↘↘】。走進三合院「穿越300年」!復古輕遊苗栗蘆竹湳。左創園區/穿時光,享受「光」 美軍俱樂部舊址新裝 上傳抽好禮! 說走就走!「大稻埕」照片募集活動,詳細活動辦法》
-
2020-06-09 橘世代.時尚橘
除濕妙招/家裡又濕又悶,「開窗時機」原來有訣竅!
陰雨綿綿的天氣讓人濕熱難耐,不僅衣服永遠乾不了,還容易滋生異味和細菌,影響居家生活品質。除濕妙招一:濕氣停在玄關!雨滴先緩衝一下梅雨下不停,回到家全身都溼漉漉,設計家Searchome表示,避免將雨水及外面濕氣帶回起居空間,無論你是在外租屋或是一般住家,都可規劃「玄關緩衝區」,將濕氣先停留在門外。除濕妙招二:集雨小幫手!傘桶、傘架是雨天好朋友剛回到家,先別急著把雨傘亂丟,建議可在玄關擺放傘桶、傘架,避免傘上的雨水亂噴,並一定要將集水盤的雨水倒出,避免孳生蚊蟲。若是空間較小的租屋套房,建議可選用鏤空設計的傘桶,方便水氣散出。除濕妙招三:保持空氣流通!開窗時機很重要家裡又濕又悶,想要開窗通風,又怕濕氣隨之入侵嗎?究竟什麼時候開窗、開什麼窗,則是能保持空氣暢通,同時又防止水氣累積的重點。梅雨季吹南風,因此南面充滿水氣,陰雨連綿時,建議面南方的窗戶可關上。初夏時,中午至下午一、兩點溫度最高,濕氣也最重,須避免此時開窗。不過,也不要因此都不開窗,在雨勢稍停時,建議可把握時機開窗,並搭配電扇加強空氣循環。此外,也建議在浴室、廚房或地下室等易潮濕處,可加裝獨立通風系統;或是利用大風扇吹易潮溼的天花板、牆壁,保持乾爽避免發霉。除濕妙招四:浴室除濕法!解決居家潮溼大魔王浴室若沒有對外窗,在夏季洗澡像是考驗,是梅雨季的潮溼大魔王。建議可採用「浴室除濕法」,洗完澡後先用電風扇將浴室內吹乾,由於水氣並未因此消失,所以應再使用除濕機在浴室外除濕。此外,也建議浴室門口可置放吸水踏墊,隨時保持室內乾燥。除濕妙招五:台灣人必備法寶!一機可除濕去蟎抗過敏台灣氣候潮溼,除濕機已成居家必備法寶。初夏時台灣室內濕度動輒上看80%,但濕度約在40-60%才是適合人體的環境。近年除濕機功能再進化,廣受消費者歡迎,若對空氣較為敏感者、或是家有過敏兒,建議可考慮購買結合空氣清淨的兩用除濕機,抗敏除濕一次解決。不過,要注意除濕機使用安全,除濕時要保持進出風暢通,避免直接靠牆以及將衣服直接放置在出風口上;也提醒民眾,定時清理除濕機濾網,保持除濕機最佳性能。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9 養生.聰明飲食
讓你什麼都不敢吃?「最髒蔬果」上的農藥殘留嚴重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自2004年起,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WG每年推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並藉此鼓勵消費者轉向有機飲食。但是,其實這份指南中所列出所謂「農藥殘留量高」的數值,其實仍遠低於「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因此該指南建議備受爭議。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公布的《我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報告,台灣人最關注的議題中,「污染或農藥殘留」名列第3。在全球來看,「農藥殘留」也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但這樣的高關注也讓相關議題很容易被放大檢視、甚至淪為「恐懼行銷」。自2004年起,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簡稱EWG)每年都會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農藥檢測數據,推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EWG’s Shopper’s Guide to Pesticides in Produce)》,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DIRTY DOZEN)與最乾淨的15種農作物(CLEAN FIFTEEN)。該指南每年美國在發布時,都會成為頭條新聞、並且被許多媒體、醫學專家引用,當實際上,指南上蔬果的農藥殘留真的有如此嚴重嗎?草莓連續5年居最髒榜首,酪梨、甜玉米最乾淨?《2020年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中指出,農藥含量最高的12種農作物,根據排名依序為草莓、菠菜、羽衣甘藍、甜桃、蘋果、葡萄、水蜜桃、櫻桃、梨、番茄、芹菜與馬鈴薯。此排名結果不僅與2019年完全相同,草莓更已經連續5年位居榜首。不同的是,EWG以往傳統上都以蔬果為主,但由於USDA於2019年首次(自2007年以來)針對葡萄乾做檢測,因此EWG也將其拿來做比較。結果發現,99%的「非有機葡萄乾」樣品中至少含有2種農藥殘留,若將其列入排行榜,將成為榜上第一名,比草莓、甜桃、蘋果與櫻桃至少90%有農藥殘留的結果更嚴重。至於農藥殘留最少、最乾淨的15種農作物依序分別是酪梨、甜玉米、鳳梨、洋蔥、木瓜、冷凍甜豌豆、茄子、蘆筍、花椰菜、哈密瓜、青花菜、蘑菇、高麗菜、甜瓜與奇異果。EWG指出,這15中農作物有70%都沒有檢測到任何農藥殘留、酪梨與甜玉米更只有不到2%的樣品檢測出農藥。真相:無論農藥殘留多少,都遠低於安全標準!《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推出以來,一直建議消費者轉向購買有機農產品,以減少飲食中接觸到農藥的風險,每年都會引起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報導,甚至對數百萬美國人對農產品的購買決策產生相當的影響力。不過也有許多研究人員警告消費者,應該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份指南。早在2011年,《國際毒理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就發布了一篇研究,直接點名EWG、質疑其並未具體量化這些所謂「農藥殘留最嚴重」的農作物對消費者的影響,並透過調查,指出該排行中的農藥暴露水平可以忽略不計、也不具有意義。此外,研究也指出即使是有機農產品也經常含有農藥殘留。(註:在台灣,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則是不得檢出。)USDA於2015年發布的報告中也指出,這些新鮮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其實遠低於環境保護署設定的安全水平。白話來說,就是即使有農藥殘留,只要正確清洗食用,對於人體健康安全並不會造成影響。與其擔心農殘 如何清洗蔬果更重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會針對某種物質的每日容許攝取量、當地飲食習慣、田間農藥測試及國際標準等為依據,規定不同作物的「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MRL)」與「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ADI)」。政府也會持續依照情況做調整,並定期抽查、檢驗市面上的食品是否符合規定。在政府嚴格把關的前提下,民眾其實不必過度恐慌農藥殘留的問題,只要於食用或烹調蔬果前,先以流動清水沖洗根部或果蒂處,再以水浸泡10~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烹煮蔬菜時將鍋蓋打開等方式,就能有效減少農藥殘留。延伸閱讀▶草莓真的農藥很多嗎?怎麼吃才安心▶別讓恐懼行銷拐到你!農藥殘留、基因改造,到底該不該怕?▶怕農藥殘留?重要的是你怎麼清洗蔬果!參考資料▶EWG’s 2020 Shopper’s Guide to Pesticides in Produce▶Raisins have more pesticides than the 'Dirty Dozen' produce, report finds▶Dietary Exposure to Pesticide Residues from Commodities Alleged to Contain the Highest Contamination Levels▶Should You Actually Avoid Foods on the Dirty Dozen Lis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08 養生.聰明飲食
吃了就能增肌減脂?醫師破解高蛋白迷思
「最近大家都在講肌少症的事情。」王太太對著妹妹說,兩人已是年齡50+的姐妹花。妹妹說:「我本來想去健身房運動,不過這一波疫情來了之後,也就不敢去報名了。」「聽說多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還是我們要多吃點肉?」「要吃那個蛋白粉啦,我有個朋友在賣,說很有用!」你也聽過這樣的說法嗎?也以為只要吃了蛋白質或蛋白粉,肌肉就會跑出來嗎?請繼續看下去。吃了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大家都想「增肌減脂」,在減重的路途中,若能多長些肌肉,才能拉高基礎代謝率,多燃燒點熱量,達到減脂目的。那蛋白質吃多一點,就自動會長出肌肉嗎?並不是這樣的。 蛋白質很重要,原因在於胺基酸與肌肉、韌帶、關節、骨頭、指甲、頭髮、抗體、酵素等的合成都有關係。當我們吃進多一點蛋白質,身體會擁有比較多的胺基酸原物料,但身體可以拿去做頭髮、做抗體、修復組織,並不會直線跑去做出多一點的肌肉。(有這些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想要長肌肉,還是需要額外的肌力訓練。在鍛鍊肌肉及肌肉修復的過程中,才能增加肌肉質量。沒有肌力訓練,肌肉不會有獲取胺基酸原物料的需求,無法形成更大的肌肉。並不是只要多吃蛋白質,身體就自動會長肌肉出來。記住,增長肌肉的要件是運動。那喝蛋白飲品應該就會長肌肉?過去蛋白粉是健身者的愛,但這股風潮逐漸吹向普羅大眾,許多直銷公司也賣起了高蛋白補充品。因此有人想知道,如果像上一題所說,食用雞肉、牛肉這些蛋白質不能直接讓人長肌肉,那如果吃的是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呢?廣告上都寫著身體很好吸收蛋白粉這些補給品,圖片也都是練的猛猛的俊男美女,會不會對增長肌肉有點用處?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我們要說的結論了:如果你有在做肌力訓練,喝乳清蛋白會幫忙長肌肉。如果你沒在做肌力訓練,喝乳清蛋白也不會長肌肉。因此,重點還是有沒有持續地訓練。如果你想要避免未來罹患上肌少症,務必從飲食調整,並加上肌力訓練運動,不是一直靠多吃蛋白質或喝蛋白質補充品,就會直接長出肌肉。再次強調,增長肌肉的要件是運動。高蛋白是不是才能減重?很多人會採取高蛋白、低碳水的方式來控制體重。當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減少後,可以迫使身體燃燒脂肪來補足熱量。而且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提高時,可以增加飽足感,(想想看你上次晚餐吃牛排時是不是一路飽到隔天,完全不想吃消夜呢)而降低了食用者的飲食量,整體攝取的熱量下降。所以確實高蛋白低碳水的方式是可以降低體重的。不過,不要為了講求超級低碳,而放棄了蔬菜、水果、全穀類,那會很難獲取到足夠的礦物質、纖維、及抗氧化劑,讓鈣離子、鉀離子、鎂離子是不足的。而且當大家刻意減少碳水化合物且吃很多蛋白質時,常常意味著同時吃進太多飽和脂肪,甚至也常常是更多的鹽分(尤其是各種像香腸、火腿、培根這類的加工肉品)!反而提高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想要高蛋白時,同樣要注意食物選擇!如果有實行上的困難,可以先請教營養師或醫師,了解正確的高蛋白減重方式。 目前短期(六個月)內嘗試高蛋白飲食應該是還算安全,但長期來說會不會帶來身體其他的危害,還無法確立。但通常超過六個月以上時,高蛋白飲食帶來的減重效益就大幅降低。你蛋白質一定沒吃夠,要靠蛋白粉?過去只有持續健身,想練肌肉的人才會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但最近大家常常會聽到要多吃蛋白質的說法,也延伸出了「平常人一定都吃太少蛋白質,要靠補充品才夠」的說法。不過根據美國針對介於19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的營養研究,發現其實每人每天平均攝取了100g的蛋白質,這樣並不算少。目前沒看到台灣人的數據,但就算我們通常飲食習慣沒有那麼美國派「American style」,也不需要到每個人都得買蛋白粉補充品來吃的程度。 蛋白粉是很簡單輕鬆的補充品,剛運動完就能補上一杯,而且身體也很好吸收。另外,現在也出現了不少高蛋白的隨手點心,讓大家嘴饞時來個高蛋白解饞。但這些補充品的問題就是會有食品添加物與賦形劑,例如高蛋白棒裡會用上讓食物變得穩定、增稠的食品添加物「鹿角菜膠」,有些研究認為此品會引起體內發炎反應、影響礦物質吸收、腸道損傷。在情況允許下,天然食物較無食品添加物,還是比較好的蛋白質來源。(蛋白質這樣吃!這樣算!一次圖表攻略)而且身體需要各種不同的胺基酸,盡量從各類食物中攝取才有機會得到不同的胺基酸,同時也能吸收到其他的營養素。因此不要把這些蛋白粉補給品當成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蛋白質來源。最好盡量從不同來源,像是魚類、奶類、豆類、白肉等補充蛋白質。另外,身體並不會貯存蛋白質,如果短期內攝取太多蛋白質,仍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增加體內氨氣ammonia的累積。假如你在飲食調整、控制之後,體重真的已經下降了,記得也要同時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原文:
-
2020-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科學佐證8成民眾戴口罩 可減少疫情衝擊醫療
指揮中心以數據模擬推算,有8成民眾戴口罩就能讓醫療體系安然渡過新冠肺炎疫情,低於6成則病人會爆床,戴口罩或社交距離的防疫新生活,可減少疫情造成醫療崩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中研院合作「防疫新生活政策模擬」計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威脅下,這是以數據模擬做佐證,應時時落實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養成防疫新生活的習慣。依照台灣隔離病床數現有約3000床,模擬運算戴口罩服從度與醫療減災程度,結果只要全台民眾戴口罩服從度達8成,醫療體系可以安全渡過疫情,病床足夠使用,如果7成戴口罩則醫療體系約可維持200天,6成以下就會病床不足。同樣地,在社交距離服從度也是類似結論,如果沒戴口罩就要維持室內1.5公尺,戴口罩就不用維持社交距離,就能達到防疫效果。莊人祥解釋,計畫中分為5個年齡層,將每個年齡層的接觸頻率放入電腦,運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今年3月的研究設定參數,假想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每5天產生1個新境外移入個案,但未考慮機場防疫、邊境管制,也未考慮各國資訊透明度。莊人祥說,如未來要開放邊境,這個計畫可以說明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是否能真的有效減少病毒傳播;模型不太可能做到完全正確,因為隨著疫情變化及民眾反應,參數會簡化或調整。他舉例說明,只要一發現有病例入境,民眾就會就改變行為,戴口罩服從度就會提高。這項政策模擬推算也顯示,彼此接觸的兩人都戴口罩時,可以減少7成感染,只1人戴可以減少4成5,社交距離1.5公尺減少6成9感染。值得一提的是,15歲以下的小孩每天接觸的人最多,身體接觸的比例也比較高在所設定的參數方面,新冠肺炎潛伏期約5.1天,有症狀者,症狀前12小時有傳染力;無症狀者被感染後4.6天有傳染力;平均傳染下一人的世代時間是6.5天,基本再生數是2.4;無症狀者傳染力僅有症狀者的50%,個案隔離、疫調追蹤接觸者居家隔離14天。模擬運算並依台灣人口普查結果,年齡、地理分布,隨機的方式分布到台全7000多個里,每個里約2000人左右;分5個年齡層,0至4歲、5至18歲、19至29歲、30至64歲及65歲以上。
-
2020-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抗疫總回顧 影響決策8事件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從1月21日台灣出現首起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次次面臨突襲,關關難過、關關過,到今天放心解封,民眾能接近正常生活,歷經8個重大事件影響決策。1、登機檢疫 防疫視同作戰去年12月,中國武漢傳出疑似冠狀病毒感染的不明肺炎案例,那時還沒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這個名詞,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跨年夜獲得中方證實疫情,啟動登機檢疫,防範境外移入病例。隨後派人赴武漢實地探查疫情後,以電郵向世衛示警。隨著疫情發展,開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團隊從加嚴邊境檢疫,防堵於境外,繼而拉起醫院防線,切斷院內感染,再擴大疫調追查零星案例源頭,撲滅星星之火,築起社區防火牆,防疫措施一層包著一層。2、武漢封城 台胞身分註記包機返台時間拉回到1月23日小年夜,凌晨2時天還沒亮,整座城市的人們還在睡夢中,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宣布上午10時起正式封城,公共運輸全面暫停、無特殊原因不得離開武漢,恐慌情緒一觸即發。各國紛紛派出專機撤僑,台灣頻頻向陸方提出包機要求,卻未獲回應,數百名台灣民眾受困當地,甚至出現藥品短缺,幾經協調,總算在2月初傳來好消息,2月3日深夜出動首班包機,載回200多名台商返台。考量疫區風險,指揮中心對湖北武漢台人進行身分註記,要求只能以包機形式返台,避免個別擅自回台成為防疫破口;建立下機後的消毒、發燒篩檢等作業流程,有症狀者通通由救護車送醫治療,其他由專車送往集中檢疫所,原則一人一室,專人提供三餐、垃圾按照感染性廢棄物高標準處理,建立起包機、集中檢疫模式。3、口罩實名制 國家隊成軍預購再升級在疫情期間,口罩、酒精、額溫槍等防疫物資十分搶手,行政院長蘇貞昌1月24日宣布管制醫療口罩輸出時,雖然指揮中心釋出防疫庫存,仍見民眾在超商排隊搶購,為解決口罩短缺,政府以公權力徵用口罩,並由經濟部協調廠商擴建口罩生產線,口罩國家隊成軍。2月6日購買口罩實名制上路,民眾可在健保特約藥局及部分衛生所限量購買,之後進化為口罩實名制2.0及3.0,增加了網路通路、超商預購,口罩漸漸供應無虞,在6月1日開放內外銷自由買賣。4、郵輪災難 三採陰解隔離防復陽曾停泊基隆港的「鑽石公主號遊輪」傳出有20多名乘客確診,郵輪可能淪為病毒溫床,載著病毒散布世界各地,指揮中心於是在2月6日宣布禁止國際郵輪靠泊台灣港口。但此時以基隆為母港的「寶瓶星號」正準備從日本外海返港基隆,船上1700多名台灣人,指揮中心強調一定會讓台灣人回來,但只要有1人確診新冠肺炎,必須全員留船隔離14天。寶瓶星號返抵基隆港那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親自登船信心喊話,防疫團隊共對128名有發燒、中國旅遊史、旅遊史不明及外國人進行採檢,全船旅客歷經9小時等待,檢驗結果全數陰性,陳時中開心公布「這一仗我們打贏了」,全民信心大振。郵輪事件看似落幕,卻傳出日本鑽石公主號乘客二次篩檢陰性出院後,又轉為陽性,國際間也頻頻出現「復陽」個案。由於病毒捉摸不定,為了避免復陽個案具傳染性,指揮中心依專家決議將解除隔離標準從二採陰性,升級為更嚴謹的三採陰性,將風險降到最低。5、媽祖不遶境 大型活動停辦或延期農曆3月媽祖遶境是宗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其中又以3月19日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規模最大,9天8夜將橫跨4縣市,每年吸引200萬人次參與,但當時國內出現零星社區感染,加上韓國教會爆發群聚感染的前車之鑑,醫師、專家、甚至陳時中都表態籲延期。原本堅決要辦的大甲鎮瀾宮態度逐漸軟化,2月底宣布暫停媽祖遶境,指揮中心隨後也公布公眾集會指引,呼籲人潮密集活動應考慮延期,此後各種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馬拉松相繼自主停辦,讓台灣至今不曾因集會活動出現群聚感染。6、歐美返台病例釀危機 入境一律檢疫大型活動取消雖然降低群聚感染風險,但3月中旬疫情迅速延燒至歐美各國,在海外旅遊民眾、留學生返台避難潮雙重夾擊之下,台灣在短短7天內暴增79例境外移入病例。為防漏網之魚成防疫破口,指揮中心3月18日宣布提高國境封關管制措施,限制外籍人士入境、所有入境民眾一律居家檢疫14天,此後境外移入病例總算逐漸獲得控制。4月初,一架3月底剛從美國紐約飛往台灣的中華航空班機CI011傳出機上9名乘客確診,指揮中心發現大事不妙,隨即對全機旅客、機組員進行採檢,該班機共有12人確診,均為出現疑似症狀者,所幸空服員、機組員均無人確診。外界注意到,在機上密閉空間工作的空服員恐成染疫高風險族群,國籍航空為了保護空服組員,不僅備有組員專用洗手間,也增添隔離衣、口罩、手套等防護裝備,指揮中心也宣布4月起,空服員執勤時須配戴外科口罩、護目裝備、防水隔離衣及防水手套。7、女公關染疫 酒店舞廳難復業此後國內疫情漸趨穩定,僅有零星本土病例,未料4月8日確診的30多歲家庭主婦,一夜間竟成了台北市酒店女公關,指揮中心考量娛樂場所無法落實社交距離,隔天火速宣布全台酒店、舞廳即日起無限期暫停營業。疫調人員抽絲剝繭、層層追查相關接觸者,截至4月22日監測期滿,這名女公關的接觸者無人染疫,陳時中這才鬆了一口氣,宣布此案結案。但是各縣市卻為了酒店舞廳何時能恢復營業、如何落實社交距離與實名制或實聯制的防疫配套,爭議許久。8、敦睦艦隊群聚 國軍亡羊補牢4月18日正當疫情快速降溫,國內連續2天沒有新增確診個案時,竟傳出剛完成任務從友邦帛琉返台的海軍敦睦艦隊有3人染疫,全艦人員立即召回採檢並集中檢疫,當時全艦隊700多人的假期已邁入第2天,而且散布在全台各縣市,全台民眾頓時陷入恐慌情緒,也讓軍艦未落實通報、無檢驗能力等問題浮出檯面。經艦上與陸上集中隔離檢疫、反覆檢驗抗體,指揮中心釐清個案全都集中在磐石艦上,專家研判病毒來自台灣,且艦上已出現4波感染。除36名病毒核酸檢驗陽性的確定病例,還有8名血清抗體陽性的極可能病例,耗時1個多月調查後,確定查無感染源,宣布結案。為防磐石艦群聚事件重演,國防部已採購17套小型PCR檢測儀,優先部署在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船艦、外離島,以及6所作戰區醫院,實施早期採檢及初步診斷,以利及時通報應處。
-
2020-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指揮中心:口罩遵從度達八成 台灣醫療才不會爆床崩潰
今天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大解禁的第一天,指揮中心針對「社交距離對社會的影響」提出科學化模型的模擬報告。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如果民眾有七成的口罩服從度,200天左右就會到醫療緊繃的臨界點,面臨到醫療可能要崩解的時候,但如果有八成口罩服從度,相對安全,達到醫療緊繃的時間就可以拉得很長,能夠把病人都服務好,希望能達到「九成的人都滿乖的,才能比較放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與中研院資訊所合作「防疫新生活政策模擬」,用流感大流行的計畫作為基礎,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模擬,分為三大部分。首先,依照台灣人口和全國7000多個里之地理分佈,分為五個年齡層,並且根據當初設定流感大流行從國外進入時,進到社區產生感染的機率,去預估每天會新增多少感染人數、做流行曲線圖及地理分佈。另外,模擬也細緻區分不同年齡層的接觸人數,根據與其他國家一起做的研究,用接觸日誌的方式發現,15歲以下的小孩接觸的人最多,因此如果造成本土感染,可以看到小孩子最容易受到感染。莊人祥表示,進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假想情境,以「每五天產生一個境外移入」病例為假設,利用英國倫敦大學發表的研究設定參數,包括潛伏期、世代間隔、基本再生數等,另外也設定無症狀感染者,根據英國、美國的系統做驗證,發現曲線圖差不多,只是因為台灣老年人口沒有像英國老化這麼嚴重,因此英國重症機率較高。莊人祥表示,結果發現,如果兩個人都戴口罩,可以減少七成感染,只有一個人戴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可以減少六成感染。醫療量能的部分,若民眾戴口罩服從度在0.7以下,則會爆床,但到0.8的話,醫療可以在3000床左右就可以度過。莊人祥說,研究證實,如果落實防疫新生活,確實可以減災。提醒民眾在室內可以維持社交距離1.5公尺,就可以不用戴口罩,不能維持就務必戴口罩,兩者都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
2020-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波蘭航空首度載客直航 今晨116人幸福返台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波蘭航空搭載116名學生與台商,經過13小時的飛行,今天清晨「幸福返台」,部分學生表示,當地疫情還有些嚴重,對於能回到台灣,內心很高興。台灣新冠肺炎疫情(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雖然暫時趨緩,但部分國家的疫情仍未緩解。波蘭台北辦事處表示,在波蘭航空的協助下,共有超過百人從華沙啟航,於今天清晨6時24分抵台,也是台波史上首次的載客直航。移民署國境事務大隊表示,入境旅客為116人,所有旅客在下飛機,經過各項篩檢登錄後,集中被送到檢疫所隔離。一名前往波蘭就讀醫學院,今年畢業的李姓學生表示,因為疫情關係,學校從3月中旬起就宣布進行線上教學,目前波蘭疫情仍屬於緊張階段,據說要等到6月中旬過後才會考慮要不要開放邊境。李姓學生說,以往前往波蘭,大多搭乘其他航空經由杜拜轉機,但這次以包機方式直接返台,省掉轉機過程,但因為航線問題,飛行了13小時回到台灣,乘客以學生居多,也有部分台商;因為全程穿著防護衣,感覺有些悶熱。負責包機事宜的國際顧問公司負責人林志明表示,由於平常負責留學生海外就學業務,這次因為疫情關係,得知許多家長希望他能協調包機的可行性下,在民航局與波蘭空航空的多次努力,經過3、4週時間才促成包機的成行,除了今天的班機外,未來還有3架次的波蘭航空班機會搭載台灣人返台。林志明也談到,若沒有波蘭航空直飛台灣,在波蘭的學生要花10多個小時車程到德國,再轉機返台,容易增加接觸疫情風險。他也談到,開啟包機作業非常不容易,包括航班費用,航空公司也要敲定飛行所經過國家的航權,在無法通過中國大陸領空的狀況下,飛行時間多了2、3小時,但他非常高興說,「我們終於做到了,讓台灣人順利從華沙機場搭飛機,直接回到台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桃園國際機場公司也表示,為協助台灣旅客返台,桃機公司從凌晨2時起安排地勤、引導人員、清潔公司人員待命,同時也安排6輛巴士搭載旅客前往檢疫所。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喉嚨沙啞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出現5大症狀快盡速就醫
66歲朱先生,因喉嚨沙啞就診,用藥後仍遲遲未癒,改至大醫院檢查。透過內視鏡發現,朱先生聲帶完全不會動,再安排X光檢查發現影像異常,立刻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嚴重胸主動脈瘤剝離。緊急安排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治療,才幸運躲過死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朱先生長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卻未能好好控制,才會種下病因。經檢查,胸部有約6公分大的胸主動脈瘤,且已有破裂現象,緊急採取「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將支架經鼠蹊部在X光攝影導引下,送到病灶處後,開展支架以加強主動脈壁脆弱的部份,防止主動脈瘤破裂,讓血液能順利於主動脈內流動。 他強調,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壁異常膨大,並不是癌症。由於人的血管由內膜、中膜和外膜所構成,而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當血管內膜異常變大,導致管壁變薄,就如同吹氣球一般,當膨脹到一定程度便會破掉,若不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之虞。 劉殷佐解釋,主動脈由心臟延伸出發,一路向下經過胸腔、腹部,再進入下肢。其中,腹主動脈瘤發生機率約7成以上,胸主動脈瘤較為少見。因胸主動脈瘤位於胸腔之間,平時無症狀,並不易察覺,但是當胸主動脈瘤壓迫返喉神經時,就可能產生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的症狀。 提醒50歲以上民眾,若有抽菸、高血壓、主動脈曾受過外傷、細菌感染等問題,當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咳嗽、吞嚥困難、咳血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檢查。平時也應多攝取穀類、蔬果,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控制三高,並戒除抽菸習慣,才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
2020-06-0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入夏後,天氣經常陰晴不定,氣溫變化較大,以致許多商界名人、知名演員皆死於心血管疾病,令人惋惜。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提醒,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位居國人死亡排行榜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就有5.4萬人死亡,人數多於癌症。 黃瑞仁指出,老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從門診觀察發現,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共同生活形態多為壓力沉重、抽菸、少運動、多外食、過重或肥胖及過量飲酒。 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急性心血管疾病屬於急重症,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黃瑞仁指出,如果平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可減少死亡以及病後失能的嚴重度;另外,更年期女性若罹患心肌梗塞,症狀較不典型,可能為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在腦中風急救上,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黃瑞仁提出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出現任一症狀時,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 黃瑞仁認為,8成的心臟病與腦中風致死案例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健康飲食,落實健康生活,慢性病患者也規律用藥,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則呼籲,國人應該保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規律服藥,並遠離菸酒,避免熬夜,都是保命之道。運動方面,建議從事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並配合阻力負重運動,避免肌肉量流失。此外,控制體重(BMI)、擁有良好的睡眠,也能避免慢性病纏身。 如有三高慢性病史更應積極養生,定期量測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王英偉說明,國健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國人應多加利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因應人口老化 食藥署擬將關節保健納入健康食品項目 【影】蔬食者專屬鰻魚飯! 清爽夏日茄子料理大變身 
-
2020-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夜市賣場試吃禁令6月7日解除 指揮中心籲注意衛生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6月7日起只要注意手部清潔、避免近距離咳嗽,賣場、夜市也能恢復試吃,落實防疫新生活指引即可。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啟動防疫新生活,6月7日起大幅解禁防疫措施,包括看電影、棒球賽等藝文大型活動免梅花座,也可以飲食。除此之外,外界也好奇夜市、賣場試吃是否也能解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只要注意手部清潔、不要靠近咳嗽,6月7日後即可回到防疫新生活。對於雙鐵列車上能否恢復餐飲,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6月7日以後,只要符合防疫新生活運動指引,指揮中心都沒有反對的理由。此外,關島宣布6、7月擬開放台灣旅客入境,且不用接受隔離措施。陳時中說,未來會有更多地區、國家歡迎台灣人到訪,這是大家肯定台灣防疫成功、社區安全,不過由於台灣還沒鬆綁邊境管制,如果要去國外旅遊,返台後還是要居家檢疫14天。
-
2020-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即使未來開放出國觀光 陳時中:返國居家檢疫仍不會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將南下台南,啟動第四趟「樂活防疫」推廣行程,這次南下府城,形成勢必少不了大啖美食,陳時中樂意假日休息一下與縣市政府交流,但笑稱,「現在肚子沒這麼大,但怕吃了一些變大。」雖多數人喜歡到國外玩,但台灣真的很適合觀光。近日關島宣布6、7月後,歡迎台灣民眾觀光,甚至拋出不用檢驗即可入境誘因。陳時中表示,未來勢必會有更多國家地區歡迎台灣人到訪旅遊,採檢設施相關層面可能會降到最低程度。陳時中說,雖各國相信、肯定台灣防疫成功與社區安全,同時仍要更掌握他國個案及病例數狀況,目前我國還沒開放,即使未來開放國人海外觀光,返國居家檢疫仍不會少,「回來不限制的情形,目前不做考慮。」陳時中說,自上周六的墾丁行、到這周四、周五的新竹及桃園行,台灣有很多美食、有好的人文、好的景色,應該把握台灣在防疫期間的樂活防疫,將台灣走透透是更好的選擇。面對即將到來的6月7日大鬆綁,陳時中說,開放之餘,國人要注意建立防疫新生活、內化,「我知道很困難,講起來是簡單習慣,但內化與集體行動都會有些困難。」承諾指揮中心會直敘對於社區健康行為作相當程度監測,掌握國人健康行為建立與否,可否將社區防護望做得更好。另外,外傳陸軍在湖口訓練部宣導活動擠入600人,陳時中說,會問問看實際情形,基本上現在盡量解封,但各單位有群聚可能時,需要把活動空間留大一點較為合適,但6月7日後,指揮中心也不會禁止。
-
2020-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之下找不到看護 一天2800元也請不到
疫情放大了護理人力和看護荒,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看護一直短缺,只是疫情中更加嚴重。家總希望推動「全責照護」,由醫院與衛福部照護司「共聘」看護,醫院統籌訓練和排班,提供住院病人一對多的照顧。台大醫院一般內科病房病房護理師小唯也說,如果能讓照顧工作明確化,總務歸總務、行政歸行政、看護歸看護,可望減少護理人員的負擔。陳景寧表示,現在請看護越來越貴,各醫院價碼不同,台北市大約每天2600元,甚至高到2800元,花蓮大約每天2000元,但問題是「有錢也請不到」。嚴重缺工之下,就算家屬願意每天付2800元,很可能還是找不到看護。家總估算,目前全國約7萬多張急性病床,以滿床率七成計算,大約是5萬張病床。若一名照顧服務員負責四名病患、採三班制、每名照服員年薪50萬元推估,每年健保費調高188億元,足以支應,占健保總額7500億元的三%不到,民眾可能每天增加兩、三元的保費。陳景寧表示,只要每個民眾願意多出一點點健保費,有需要的人不用再去請一天2000多元的看護,或承受請假所衍生的工資損失。家總今年3月中在行政院長照推動小組已正式提案,並取得現場七名委員連署支持,政院也已交衞福部研議。陳景寧表示,台灣人習慣在醫院頻繁出入、長時間陪著病人,醫院美食街等商機,都因應著陪病文化而來。其實醫院感染風險高,進出醫院理應盡量縮短時間,非必要不該長時間在病房裡面生活。陳景寧表示,疫情是一個契機,可幫助民眾再次認知到醫院的感染風險,基於感染管控的精神,也有必要推動全責照護。另外,有專業的照服員去輪白班、夜班,也不需要一個人顧24小時這麼辛苦,照顧品質比較好,而且也比較容易有新血願意加入。根據醫療法第12條,醫學中心護病比應小於1比9,區域醫院小於1比12,地區醫院要小於1比15,但這是三班平均值,而且平日、周末、不同科別都算在一起,掩蓋夜班人力嚴重不足。護理師小唯說,其實應該三班都要符合基本法定要求,才不會人力捉襟見肘。對於家總推動全責照護,小唯正面看待。她說,把翻身、換尿布、洗澡擦澡、灌食,這些單純的基本生理照顧工作交給看護,有助護理人員專注於醫療工作。但小唯提醒,多床共用一個看護,除了要確保排班順暢人,另外要注意的就是要感染控制,以免照顧多人出現交叉感染。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卸任後首露面 再轟WHO失職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
前副總統陳建仁卸任後擔任中研院院士首次在生技場合露面,他再次批評世界衛生組織,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過度相信中國,相較於2009年H1N1疫情才剛從美加延燒就宣布全球緊急事件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台灣這次雖守住疫情,卻也埋下隱憂,國人大多沒有抗體,下階段生技產業必須要盡速研發疫苗、抗病毒藥物、快篩,才有辦法持續保護國人健康。陳建仁今出席今「疫情引發新思維與契機:如何落實臺灣防疫長期實力-從產業出發」論壇,談到我國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他感謝第一時間嗅到危機就啟動防範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以及衛福部長陳時中,特別是陳時中在面對疫情時,承接過去台灣對抗SARS的精神,以科學為基礎,一板一眼的解決問題,他也點出,台灣的防疫成果令人稱羨取決於「審慎對應、迅速反應、超前部署」。台灣經過SARS後,建立了傳染病防治法,進行組織改造,過去的衛生署改制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改為疾病管制署,2003年之後SARS的苦難帶來復活。他回憶2003年後,2005年台灣又面對到禽流感,隔年他剛好是國科會的主委,政府當時要求啟動對禽流感的的防治工作,研發出快速診斷、抗病毒藥物、疫苗,後續再面對到H1N1,剛從墨西哥傳播到美加時,世界衛生組織馬上宣布H1N1為全球緊急事件,反觀這一次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卻沒有這樣做,直到全球病例暴增時才實際宣布,造成新冠肺炎全球性爆發。從這一次新冠肺炎的病例來看,重症少、輕症或無症狀者多,各國能把持住重症,卻無法全面掌握輕症或無症狀者,導致疫情嚴重擴散。不過他也提到台灣在後疫情時代的隱憂,陳建仁說,台灣成功守住這一次疫情,也因此台灣人大多沒有抗體,因此下一步生技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台灣必須要有快篩、抗病毒藥物、疫苗,相信我國的生技產業在產官學研的合作下,成立生技國家隊,未來台灣將會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財團法人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表示,4月的今天新冠肺炎全球個案才100多萬人,經歷短短一個月確診個案已經突破600萬人,新冠肺炎被視為第三世界大戰,台灣防疫成果令世界稱羨,下一步他認為台灣有健保大數據還有各種國家隊,相信下一步生物科技也能被國際依賴。
-
2020-05-29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會要命? 顧骨從這1招開始!
WHO將骨質疏鬆症列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重要流行病,但因檢測不便,導致發生率高,篩檢率卻偏低;加上骨鬆症無聲無息,大多數病人發生骨折後,才知道骨質早已默默流失,失去提早預防的機會。誰是骨鬆高危險群?骨質疏鬆症是因骨質合成變慢或加速流失,輔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骨鬆症高危險群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及停經後女性為主,另因長期用藥(如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化療藥物等),或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亢進等的民眾,也需注意骨質流失問題。「要趁年輕存骨本」澄清醫院中港分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榮泰表示,骨量約在30歲時達巔峰,之後以每年平均0.3~0.5%速率減少,50歲以後骨質加速流失,更年期女性更加速為2~3%。黃榮泰強調,台灣屬高齡社會,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耗用骨本的時間也越長,民眾應及早補鈣,預防骨質疏鬆症。治骨折要先防骨鬆!「骨折不僅影響活動力,也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黃榮泰及張書豪皆強調,骨折手術成功不代表真正的康復,應配合復健、營養補充,積極治療骨質疏鬆症,預防再次骨折。老年人若發生髖關節骨折,可能就此臥床不起,手術後一年內致死率達20%。根據臨床經驗,骨鬆性骨折病人中,超過一半未能持續追蹤,以為治療好骨折就沒事,忽略骨鬆問題,往往1、2年內就再度骨折。值得注意的是,鈣是合成骨質的重要原料,黃榮泰表示:「即使已開始藥物治療,只用藥不補鈣,也會影響延緩骨鬆的效率,而治療效果不好,更容易降低病人的信心、放棄治療,形成惡性循環。」最好能在骨折發生前預防,並延緩骨鬆嚴重程度。張書豪建議,50歲以上及停經後女性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度檢查,若已有骨質流失、疏鬆現象,就應開始補鈣。聰明顧骨要選對鈣坊間鈣片選擇多,醫護人員普遍使用磷酸鈣,因近似人體骨骼成分,吸收好、副作用少,選擇添加維生素D3的鈣片可幫助吸收;同要注意劑量並不是越高越好,鈣片劑量乘上含鈣比例才是能被人體吸收的有效鈣,而腸道每次僅能吸收約500毫克有效鈣,故建議於飯後分次攝取,以免無法吸收而流失。另外,選擇醫療級鈣片原料來源及製程規範較有保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菸不酒、規律運動、高鈣飲食或補充鈣片,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黃榮泰也特別提醒愛喝茶的台灣人,要與高鈣飲食錯開時間,以免茶鹼影響鈣質吸收。預防骨鬆是保障高齡行動力的關鍵,補鈣強建骨質,越早開始越好!★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 喉嚨沙啞,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治病關鍵在於免疫機能!專家傳授提升免疫力的最佳方案 講話燒聲愛注意,恐是罹患此癌!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愛心無國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捐防護衣給英國醫療機構
為彰顯 「Taiwan can help」精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今天捐贈非管制性醫療物資一萬件PE防護衣至英國教會旗下的醫療照顧機構,並由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唐凱琳代表見證。這項捐贈活動是由立委林昶佐居中協調,林昶佐說,英國是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此舉不但彰顯人性光輝,更是最好的國民外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陳見岳牧師表示,長老教會透過駐台宣教師韓麗絲聯繋,發起募款及採購物資捐助活動,目前共募得2萬元美金、3萬件PE防護衣援助,他特別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協助支付運費,還有曼徹斯特台灣人協會協助運送。唐凱琳致詞時表示,很高興見證台灣長老教會捐贈物資給英國教會旗下的醫療、照護機構,這些物資能夠帶給英國的醫療人員很大幫助,她相當珍惜英國與台灣之間的友誼,感謝台灣在這次疫情中的幫忙,也期待雙方將來有更多更緊密的交流合作。最後,長老教會在衛福部官員和唐凱琳代表的見證下,以視訊示意的方式致贈物資給蘇格蘭教會,而物資也將盡快送出,期盼能盡速為防治英國疫情盡一份心力。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結束想去日本玩? 日人提醒:可能不會有美好的旅遊體驗
隨著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好轉,26日日本解除了「緊急事態宣言」,而何時鬆綁入境管制也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據報導,日本政府考慮將台灣列入首波解禁名單中,此消息也令不少喜歡日本的國人蠢蠢欲動。然而,一位居住在台灣的日本人提醒,「近期去日本可能不會有美好的旅遊」。住在台灣的日本人在其所開設的粉專「日本人的歐吉桑・台湾在住の日本人のおじさん」,以日本人的角度觀察提醒,「就算這次去日本旅遊也不一定會有美好的旅遊,可能遇到讓你不爽的事情或者遇到不友善的日本人(尤其是鄉下)」。他表示,雖然有些日本媒體會宣傳台灣防疫有成,「但還是很多人不知道台灣防疫成功的事情,很多日本人只知道疫情原因是從國外來的,如果那些日本人看到講中文的人,怎麼能表達出友好的態度?」版主還表示,「疫情之前,『台湾人です』(我是台灣人)的貼紙有很大的效果,但是現在不一定。」現在日本經濟受疫情衝擊,「現在日本到處都有壓力,大家都正在找可以消除憤怒的對象。」也因此就算未來可以去日本旅遊,也不一定會有美好的旅遊體驗。版主提醒,要去旅遊前要好好思考,「日本人的『建前と本音』(場面話∕真心話)、『偏見』、『保守民族性』有點嚴重喔。」如果真要去,建議可以跟著旅行社或日本導遊,「因為當地日本人帶旅客觀光的話,當地人比較放心。」當然自由行也可以,但要盡量挑大城市,且需要做好覺悟。不過版主認為,目前台灣人還是先享受國內旅遊最好。網友也留言表示可以理解,「今年還是不要去好了~可以理解日本人會怕『外國人』」、「同意先在台灣國內旅遊!」、「回來還要隔離14天,這個成本實在太大了」、「疫苗沒出來之前,沒想過要出國玩……」還有在日本的台灣人跳出來表示認同「 歐吉桑說的是真的!上班的時候被看到名牌時,就會有一些年長的人(也有年輕的)會對你講一些尖銳的話,雖然最後我會受不了強調我是台灣人,但也不會有改變什麼⋯⋯」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旅遊今啟動 陳時中出席力挺國旅觀光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趨緩,交通部觀光局上午和旅行公會全聯會舉辦大會師,宣告「防疫旅遊」正式啟動,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出席力挺。陳時中表示,防疫走到這裡,台灣社區可以說是非常安全,大規模舉行旅行團旅遊,指揮中心都非常支持,他自己也在全台走透透,讓大家都知道台灣是安全的,六月七日之後,人流管制都會取消,只要求一樣防疫新生活,也就是戴口罩,或是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勤洗手、實名制。陳時中說,唯一比較困難的是餐飲業,又要維持安全距離,又要戴口罩,這是有困難的,但如果都是特定的人,是可以寬鬆一點,總人數也不限制。不過若是大賣場這種密集來往的場合,建議可能的話,用餐還是有一個隔板。陳時中說,很多人認為台灣既然安全了,為什麼不全面開放?但其實台灣是貿易國家,和世界往來頻繁,全世界的觀光客都想來台灣,全世界各地也歡迎台灣人去,但外國的風險比我們高很多,那我國拿什麼對抗第二波疫情,所以要做的是防疫新生活。陳時中表示,防疫新生活是在練習準備,強身健國,台灣內部要來開都沒有問題,但也不會放棄國外,如果做得很好,就可以提早開放。陳時中說,台灣還是要有步驟的開放,國內盡量開,台灣風景美、食物非常好,人都很熱情,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台灣旅遊可以更精緻一點,趁這個機會升級一下,人文因素加進去,讓國旅變得更好玩,這不只是吸引國人,也是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來台灣,這是正向的循環;他也對這次的踩線團期待非常深,也祝防疫旅遊可以成功。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貢獻世界 陳時中:爭取進WHO不用卑躬屈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台灣因防疫有成,各國爭相學習「台灣模式」,也讓今年爭取加入WHO的聲量大幅提高,證明台灣不用卑躬屈膝也能爭取加入WHO、貢獻世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天接受電台專訪,被問到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互動。陳時中說,以往台灣不論對WHO提出什麼呼籲,都很難獲得正式回應,但這次疫情期間台灣聲量明顯變高,WHO秘書長譚德塞頻頻出來反駁,從媒體的角度來看,聲量高就是被重視,也是「台灣人逼得他不得不重視台灣」。陳時中指出,過去數年來,台灣不斷強調「我們需要WHO,有一天WHO也會需要我們」,歷經一場疫情,證實台灣不只是體制上可貢獻世界,全民合作的民主體制也能達到其他國家鎖國的防疫效果,而且效果更好,引發各國好奇,甚至有口罩可和世界分享,讓台灣不用再卑躬屈膝請求加入WHO,但是否真能加入仍要努力。對於中國批評,陳時中認為,可能是之前世界衛生大會(WHA)開幕、台灣又沒受邀,加上譚德塞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詞時,自己在每天的疫情記者會上直言「他們在世界上備受檢驗,因此相互取暖」,讓中國聽了不舒服,才會罵他,但他認為譚德塞和習近平被檢驗得很厲害,一定會互相講好話,人本來就是這樣。陳時中說,中國因國家大又是極權統治,下情很難上達,誰先報誰就倒楣,當然容易隱匿疫情。至於外界傳言中國是怕陳時中未來選總統,陳時中笑說:「如果他們是擔心這個,那就不用擔心了。」
-
2020-05-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曾立願「有天要讓世衛需要台灣」 今笑談機會增加
我國今年仍無緣參與五月份的世界衛生大會視訊會議,但今年世界各國力挺台灣的聲量明顯增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三年前曾發願「有天要讓世界衛生組織需要我們」,他說,如今看來越來越有可能性。陳時中今天上午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是國際衛生資訊交換的重要平台,台灣能參與當然是好事,但台灣沒有必要卑躬屈膝進去,台灣有能力帶著實質貢獻進去。他回想,三年前,要出發前往世界衛生大會前夕,自己曾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互相需要,當時立願「不但我們需要他們,我們有一天也要讓他們需要我們」。陳時中說,如今看來越來越有這個可能性。我國以人性化措施與全民合作的形式守護島內民眾彼此的健康,防疫成績甚至比實施強制手段的國家更好,同時民眾有限度購買口罩、剩餘額度與世界分享,讓世界看見台灣人的愛心,以及台灣認真擔負全球公民責任,因此今年撰文爭取進入世界衛生大會,世界各國媒體刊登意願高且版面更大。
-
2020-05-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6月7日全面解禁 陳時中個人對雙鐵販售站票仍態度保留
國內連續44天無本土病例,行政院昨天召開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解禁會議,決議以「邊境風險嚴管、國內鬆綁」為原則,預計6月7日大規模解禁,不再限制各項社會活動人數。不過至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於雙鐵販售站票的態度仍然保留,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站票銷售數量應有配套,全台解禁之前相關規範仍須報核指揮中心。陳時中今天上午出席電台節目時提及訂定6月7日解禁的考量,他說,一般認為新冠肺炎的潛伏期為兩周,考量社區內可能有無症狀感染者或是確診者復陽(出院後檢驗再度出現陽性反應)的情形,因此保險起見觀察八個潛伏期,也就是到6月7日。在此之前,若無大規模與連續性的疫情傳播,無本土病例或只有零星本土病例,那麼6月7日起全台活動將大規模解禁,屆時電影院、棒球場、大眾運輸工具以及各項社會活動等的管理規範均回歸各主管機關訂定。不過對於雙鐵站票販售,陳時中個人仍持保留態度。他說,如果大眾運輸工具座位滿座,持站票者所處的空間就相對有限,因此對於站票比較保留,站票一定要有量的管制,6月7日前仍要報准。陳時中也認為,餐廳座位設置隔板的防疫措施,可能需要化為長期的文化。他說,作為貿易國家的台灣,遲早會開放國境,屆時境外病例有可能再度流入國內,但是現在全世界並無疫苗或有效的預防藥物,因此台灣人唯一的本錢,就是民眾將自己保護好、將防疫新生活習慣內化,在外用餐如果餐桌間的距離近,仍需要業者適度以隔板隔開,「這樣即使到時候有境外進來的疫情衝擊,我們也不怕了」。國際疫情未歇,傳出日本張開雙手歡迎台灣人赴日旅遊。陳時中對此表示,短期內仍不建議出國旅遊,「人家歡迎你不一定要去」,不過針對航點恢復,已請華航、長榮等業者提出必要需求,指揮中心再行研議。他也說,疫情間的許多決策都讓他很為難,因為關係到很多人、正反意見都有,「滿身都是箭靶」。
-
2020-05-25 橘世代.健康橘
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
人會生,即會死,過去死亡多半被視為禁忌話題,但就像所有我們害怕的事情,愈認識,愈可遠離恐懼。在歐洲,死亡逐漸以較開放的方式被討論,且因為環保理念風行,喪葬儀式也變得多元化,讓死亡不是只有哀傷,也帶來另一層省思。今年4月1日,一位長年合作的編輯因車禍離開人世,得知訊息後我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應對,感覺頭痛欲裂,只好先將訊息關上,假裝這是愚人節騙人的伎倆。可惜,它是個事實。死亡一事對大部分人來說,似乎都是沉重的、害怕的、讓人不想面對的。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或許我們會拿死亡來和朋友開開玩笑,甚至有些人會用「你去死啦!」當做罵人或嘲笑別人的話。但在大部分傳統家庭裡,死亡並非像結婚生子一樣,可以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又或者想開口,卻不知從何說起。我對於死亡這個話題,一直都抱持疑惑與想更了解的興趣,在法國生活的這段時間,與許多人聊過死亡。有些人和年輕時的自己一樣,對死有極大恐懼,很擔心家人朋友或自己會突然消失在世界上;又有一些人的想法與做法很豁達,他們會與自己的家人聊身後事,至少了解長輩會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離開人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法國最嚴重的恐攻事件裡,有許多無辜的人死去,社會氣氛憂傷憤怒,但網路世界裡,也有很多人傳達了一句標語:「我根本不怕(Même pas peur)」整體來說,西方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大體上是比較開放的,這當然也跟他們的民族性、自身個性與家庭風氣有很大影響,而他們所提出的想法,也成為影響世人看待死亡的趨勢想法之一。死亡咖啡館活動盛行 觀念改變落實還有一段距離例如先前在台灣出現的死亡咖啡館,這個邀請大眾在開放場合一邊喝茶聊天、一邊談論死亡的聚會活動,推出後受到相當大的迴響。這項活動最早是一位瑞士社會學家Bernard Crettaz發想,並於2004年首次舉辦,幾年後他在巴黎辦過相關座談;但計畫真正風行於全球,是Jon Underwood於2011年在倫敦開始進行數場大受歡迎的聚會,進而設立網站推廣理念後才開始。至今,已有超過65個國家舉辦相關的活動。死亡咖啡館為何在倫敦一試而紅,或許也跟英國當地的社會風氣有很大關聯,當地的安寧照護國家議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alliative Care, NCPC)在2011年做了一份調查,他們發現有高達6成4的英國人在討論死亡議題時,並不會感到不自在。雖然如此,大部分人並沒有認真思考身後事,在這份調查中,僅有3成左右的人有撰寫遺囑、入葬與儀式舉辦方式。一個名為Dying Matters的慈善機構認為,討論死亡與準備後事的相關行動之間,有相當大的鴻溝。該組織過去常舉行關懷鄰里長輩、陪伴長者過聖誕等慈善活動,但鼓勵長者進行後事安排,確保他們的遺囑順利執行,更是他們重視的內容。為何人們不願意認真思考後事的安排呢?在安寧照護國家議會的調查中,他們發現了一個現象,這跟人們害怕死亡有所關連。事實上,超過5成的受訪者都表示對死亡感到害怕,而訂定遺囑,似乎讓他們與死亡的距離更近,更別說要明確寫到是否捐贈大體、放棄急救等細節。然而不思考後事,萬一真的臨時離開,留下的不僅是遺憾,也常讓後代因為想法不同而出現紛爭,造成家人困擾。那麼,有沒有可能不害怕死亡呢?又或者,我們害怕的其實是生病的疼痛、身體的老化、家人的擔憂,而非死亡?如果,我們從小就帶領孩子認識死亡,會不會他們老了之後,對死亡會有完全不同於我們的看法呢?在我生活的法國,關於這樣的思辨開始出現於校園裡、課堂上、家庭中,尤其是在2014年巴黎恐怖攻擊後,孩子們對於死亡、病痛、戰爭等相關的問題不斷出現,大人們急需一個方式來面對孩子的問題。一種溫柔的、哲學性的討論成為了一個方式,畢竟很多時候,大人自己也很難面對這些問題,心中也沒有任何解答。有機環保喪葬——冰葬、水葬、墓園森林在開始撇開禁忌,較開放的探討死亡之時,西方人對於身後遺體的處理,以及下葬的方式,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尤其是有機環保概念的盛行,也讓各地出現更多元的喪葬選擇。畢竟傳統的火葬會汙染空氣,增加碳排放量,土葬則因為遺體放入防腐液等化學藥劑,入土後反造成水源等環境汙染。於是在瑞典,生物學家蘇珊妮(Susanne Wiigh-Mäsak)研究出冰葬方式,藉由使用攝氏零下200度低溫的液態氮,來冷凍及分解遺體,過程結束後將人體粉碎成粉末,放進可分解的袋子即可。另外,剛在英國議會通過,在美加等國已開始執行的水葬法,也逐漸受到重視,這種藉由鹼性化學液體將遺體溶解成液體和骨骸的方式,被採用的家庭認為是種溫柔的離去方式,並且,水葬法的碳排放量僅是火葬十分之一。在美國西雅圖,一位名為卡崔納(Katrina Spade)的設計師則提出城市逝者計畫(Urban Death Project),在這個正在逐步落實的計畫裡,遺體最終會成為堆肥,之後被使用於自家的菜園或城市綠地,只是在分解的過程中,所有逝者會待在同一個分解槽。有些人或許會有芥蒂,若真這樣想,義大利的安娜(Anna Citelli)與若爾(Raoul Bretzel)兩位設計師則提供了一種更浪漫的方式:讓遺體化成一棵樹,讓墓園成為一座森林。他們的設計是讓逝者就像在母親肚子裡時一樣,以抱膝的動作進入蛋形的有機棺材,入土後,有機外殼就會破裂開始分解,進而讓氧氣與碳進入,碳可平衡人體富含的大量氮氣,進而提高分解效果,最後種在上方的樹苗,便可逐漸長成一棵樹。在歐美各國出現各種喪葬處理方式之際,法國人的步調顯得較為緩慢,現今超過6成的逝者仍是土葬為主。不過2014年,法國尼歐爾地區(Niort)成立了第一座有機墓園,引起一陣討論。所謂的有機,指的是傳統墓地可見的大理石碑、混凝土、人造花等,都不會出現在這座墓地。安置逝者的棺材與骨灰甕都是可分解的,例如未加工的木材或是紙竹藤等天然材料,若需上漆或黏著,還得使用經過認證的可分解產品。當然,逝者遺體不得注入化學物質,身上的壽衣也要是天然成分。總之,在這片墓園裡,一切都得是自然環保的,就連園內的灌木叢也是從郊外荒地移植而來,供人休憩的板凳或是美化園區的雕塑藝品,不是自然材料,就是回收材料。介於傳統與前衛的喪葬方式不過比起台灣樹葬需要隔幾年就翻土,較難符合後輩追思的需求,尼歐爾地區有機墓園的墓地,仍保有此功能。在這座占地4000平方公尺,內有大量綠草樹木的墓園內,逝者有30到50年的歲月可在此長眠,在其上方,設有一塊小型石灰石紀念板,至少在這段時間內,他親近的人還可到此緬懷。在我看來,這樣的喪葬方式正好介於傳統與前衛之間,讓人在接受自己將與其他遺體一起分解,或被水葬後成為液體排進排水溝前,選擇一個傳統卻對環境不會帶來過多負擔,同時擁有追思功能的喪葬方式。事實上,在我剛寫好的遺囑上就註明了,若不幸在法國離世且無法回台,鄰近我家的尼歐爾市有機墓園會是最佳的選擇之一。當然我並不希望這會成真,因為在此之前,我還希望有更多時間,好好思考死亡這件事。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7月號(NO.88)》【熟齡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樂活長照都顧到 防疫才算成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等人,上午出席全台最南端的鵝鑾鼻樂活日間照顧中心開幕典禮。陳時中表示,台灣目前在防疫外,高齡化等長照服務也持續照顧,各方面生活也都能顧到,這樣我們防疫才算成功。在進入鵝鑾鼻日照中心前,陳時中、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等人,先量體溫、清潔手部。現場安排月琴表演,屏東縣長潘孟安代表致贈在地工藝家製作且刻有陳時中等人頭像的月琴,對於防疫成功表達感謝。陳時中直呼「很像、有像哦!」陳時中說,樂活長照就像如今推動的樂活防疫,以快樂生活為目標。昨天蔡英文總統更特別提醒他,防疫做好很重要,但也不要忘記長照也要繼續推動。一學區一日照困難重重,但不能不做。陳時中表示,他很高興來到墾丁,指揮中心在做兩件事,一個是樂活長照、一個是樂活防疫。目前是樂活防疫新生活的展開,實施至今,大家都顧得很好,因我們靠的就是「台灣人的氣魄跟智慧」。陳時中說,對於昨晚來墾丁觀光旅遊,他也非常關心商家生意。至於他的到來是否對當地生意有幫助,他笑說「昨晚沒太看到」,因為旁邊人潮圍著太多,但他相信逛街人潮也變多。陳時中表示,台灣疫情到昨天本土個案已是41個零,也過了檢疫14天的兩個巡迴,所以台灣目前很安全。但民眾勿因此鬆懈,仍要自己警惕、每個人都要顧好,以免成為防疫破口。鵝鸞鼻是個好地方,無論長照、旅遊等都很好,希望民眾能常來走走,保持身心健康,更愉快。潘孟安說,鵝鑾鼻樂活日照中心原是荒廢已久的派出所,屏東縣耗費三年重建,成為恆春鎮第二座日照中心;也開創照顧服務新模式,由長輩擔任「高年級實習生」,以在地新鮮水果製做霜淇淋,讓民眾或遊客,可以享用屏東在地當季的水果霜淇淋,「歡迎大家來和資深帥哥美女聊天」。
-
2020-05-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非B肝帶原 也不能掉以輕心
某公司負責人一向身強體壯,老婆小他20多歲,羨煞許多身邊的朋友。有一天參加一個保險,事先去體檢,想不到超音波檢查竟發現一個三公分的腫瘤。醫師勸他開刀,他抵死不從,他想人生還顛峰幸福,而且每天運動打球,一點症狀都沒有,家人苦勸都沒用。後來有一天,有個朋友跟他說:「你不趁早治療,小心你的財產被老婆拿去當嫁妝!」他聽了,心裏一震,臉部大變,馬上聽從醫囑順利開了刀,撿回一條命。目前50歲以上的台灣人,絕大多數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大都來自母親,也有可能是出生之後因為打針、看牙、做臉等等看似輕鬆的行為而不小心感染到B型肝炎,感染之後可能有80%左右的人都產生了抗體,15%左右的人,B肝病毒一直停留在血液中,稱為帶原者,一旦是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機率比非帶原者多了150倍。而自己產生抗體的人,也有一部分人日後會發生肝癌,因為他們的抗體不是打疫苗產生的,血液中沒有B肝病毒,但在血液產生抗體之前,B肝病毒已在肝臟內,引起或多或少的破壞形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沒有B肝帶原的中老年人,仍然應該定期檢查你的心肝寶貝,以免肝癌纏身而不自知。●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5-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阿中部長讚讚讚」民眾歡呼 陳時中:我台灣我驕傲
指揮中心今移師墾丁大街,推廣「樂活防疫之旅」,指揮官陳時中入場後,全場歡呼,仿佛明星見面會,民眾大喊「阿中部長讚讚讚」,即使墾丁大家稍早下大雨,也無法澆滅屏東居民想看陳時中的心,直呼「風雨增信心」。為了陳時中的來訪,墾丁大街直接徹底封街,管制人流,這是繼清明連假人潮瘋狂湧入墾丁大街,指揮中心發佈國家級警報後,再次大規模封街。屏東縣縣長潘孟安表示,雖然生活有所不便,但因為有指揮中心團隊,才能守住上半場的戰役,感謝防疫五月天來訪國境之南。帶領現成民眾說「你們辛苦了!謝謝防疫國家隊。」直說現在防疫新生活,「快樂屏東遊,從今天開始」。在「部長我愛你」的歡呼聲中,指揮中心以例行記者會模式,由疾管署署長周志浩介紹到場者。陳時中特別介紹被稱為「柯南」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及被民眾稱做「浩角祥起」的周志浩、及發言人莊人祥。陳時中回憶,因為清明連假發了國家警訊,「害墾丁大街跑了了(台語)」,所以決定從墾丁推廣國旅,更直說台灣人就是有「氣質」,所有不用以重罰,就可以落實防疫措施,陳時中直說,因為有配合的民眾,所以才有今天台灣防疫的好成績。陳時中更在現場帶領民眾高呼「我台灣、我驕傲」。下半年度的「防疫新生活」,只要社交距離、戴口罩,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
2020-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自費檢驗對象再度放寬 旅外求學、出差不限國家
國內疫情雖趨緩,全球疫情仍未煞車,各國邊境嚴守,入境多數國家仍須檢附檢驗證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放寬自費檢驗適用對象,探視重病親屬開放為全球所有國家,另除旅外工作需求,求學或外籍人士出境、上述對象眷屬都適用,但每人3個月內最多申請一次。一位台灣人近期準備赴越南與女友結婚,盼透過自費篩檢入境越南,卻被各大醫院拒絕。指揮中心今宣布再次放寬新冠肺炎自費檢驗的適用對象。先前適用的自費對象,除了國內居家檢疫隔離者有探視重病親友或奔喪的部分外,僅限探視居住在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孟加拉的重病親友,或有緊急需求而搭機需經過中國大陸及澳門者;另外僅針對因工作需入境越南的民眾做一開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次開放適用對象「放非常寬」,原本居家檢疫隔離探視奔喪的規定不變外,探視旅外重病或發生緊急事故的親屬,不再有國家或地區的限制,其餘因工作因素需出境、出國求學者,以及外籍人士、中港澳人士出境者,最後是適用上述所有條件對象之眷屬,皆開放自費檢驗。莊人祥表示,全國指定的自費檢驗醫院總計有18家,符合適用對象的民眾,申請自費檢驗需要檢附相關資料,至於像是特殊狀況,如有結婚需求,可與外交部提出需求後,由外交部協助提出證明可申請。
-
2020-05-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健保體制下的護理困境診斷與處方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生怎麼想」。一位畢業將近二十年的醫師道出「女醫師」在職場鮮為人知的諸多感觸;一位稍長幾年的男醫師對三個「懷舊醫療行為」提出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一位畢業將近四十年定居美國,中間曾經回國服務一段時間,而又回美服務的女醫師仍然心繫台灣的醫療問題,提出發人深省的對台灣護理工作環境的建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醫生對事情的看法,也增加社會對醫師的了解。編者也在此對胡醫師1月初就寄來的這篇文章到現在才刊登致歉。胡醫師這文章本來是要回應蔡淑鳳、張黎露、陳靜敏三位護理界資深大老分別在2019年12月23、25、27日所寫有關護理問題的看法,但因當時這議題已有兩星期的討論,之後又沒有護理方面的來稿,因此擱置至今。這次非常高興能在全國紀念護師節時,刊登這篇關心護理制度的資深醫師深具見解的好文章,希望這也能使台灣主掌醫療制度者、醫療團體以及社會大眾更體會護理人力的重要,並能看到政府及時提出改善辦法。「醫病平台」專欄的過去三篇文章以台灣護理現況為主題,指出專業護理在醫療照顧上的重要性,以及台灣護理職場的「絕望感」導致護理人力的流失,特別是專業工作能力在尖峰期的三十至四十歲護理人員揮袖而去,而且一去不返的退出職場。這不僅是反映護理人員對整個醫療體系的失望,也是社會的重大損失;畢竟護理人員的養成不僅是個人與家庭的多年的努力,也是社會經濟及教育資源的投注;眼看著護理人員進入醫療職場後,很快地落入職業倦怠、失望、絕望的深淵,從而選擇完全地退出醫療事業,實在很令人惋惜。當一個體系病了,唯有周延地研討病徵與病源,才能對症下藥。如何營造一個讓護理人員覺得「因為護理,一生精采」的醫療環境,是雙贏的策略,因為敬業快樂的護士,肯定是能提供病人最高水準的專業醫療照顧,也才是病人真正的福氣。明確定義護理職責小時候,印象裡的醫師診所「護士」好像各種雜事無所不包;掃地、擦桌椅、打針、包藥、哄慰哭鬧的病童,樣樣都來。相信幾十年前,法律沒有明確規範,沒有護理學歷或科班訓練的醫師娘、或醫師家裡的女傭,都可能充當診所裡的「護士」。認真想起來,這是台灣人傳統的「護士印象」——既要像媽媽一般溫柔慈愛,又要能任勞任怨地裡裡外外包下一切雜事。陳靜敏立委指出醫院裡病人對護理人員打雜工般的要求,令人哭笑不得,其中不乏台灣人對待護士過分高標要求的傳統心態;從換尿布到修理燈泡、水龍頭、馬桶,餐飲不合口味要求換餐。病人在住院當中出狀況時,當然不可能自己打電話到醫院的工務室或營養室求助,只能大小瑣事都向護理人員報告;可以想見當事情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時,護理人員也首當其衝地成為出氣桶。張黎露護理博士指出美國的社會大眾對護理師的專業很敬重,美國的護理師對工作的熱情即使到六、七十歲也不稍減。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療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也許一些讀者會消沉地說,美國是富裕的國家,台灣哪能樣樣拿美國做標準。話說回來,相信所有的病人都會同意,你在生病中需要的是能妥善照顧你的疾病、有專業教育與訓練的醫護人員,而不是專業換尿布的女傭。誠如張博士語重心長地指出,護理人員站在照顧病人的第一線上,要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驗,以及有同理心與良好的溝通技巧,才能療癒病人身體的病痛以及安慰病中脆弱的情緒。這才是護理最珍貴的專業資產。其實台灣目前也有專科護理師及個案管理師,但是大概沒有在協助護理師一線照顧病人的醫療助理及護理助理。蔡淑鳳司長的文章裡指出2018年的百大好缺,護理師排名47,而專科護理師則是第11名。這麼巨大的落差,讓我感到心痛而不是驚訝。不驚訝的原因是這兩個很相近的職稱,在台灣的環境裡,薪資待遇與工作職責卻有著很大的差異。專科護理師在台灣是新興行業,沒有傳統包袱,反而能夠有合理的空間定義專科護理師的職責。在我看來,台灣的專科護理師比較像是美國的一般護理師,而台灣的護理師仍然陷在傳統想法裡許多不合理的要求框架裡;蔡司長說護理是美麗又傷感。我說這是傷感,但是一點也不美麗!要改變社會上積習已久的觀感是不容意的,但是期望蔡司長至少在立法上好好地審視這個迫切的問題,讓護理回歸護理,明確規範護理師職責,應該是挽救護理士氣、留住護理人才的第一步。護病比在討論護理職場的總總困境時,護理師與病人的比例是一個一般大眾很容意了解與認同的問題。2018年8月13日,位於新莊的台北醫院凌晨發生火災,導致久人死亡,十多人受傷。火災當時,醫院有三十二個住院病人卻只有一個值班的護士。火災是醫療院所少見的意外,但是因為不良的體制迫使護理師要照顧太多病人時,就免不了容意出錯,造成各種的意外,從該給的藥沒給,給錯藥,到疏忽了病人的病危的徵兆;這些錯誤可能無關緊要,也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甚至致命。許多報章雜誌在最近幾年對此議題有熱烈的討論,包括護理界努力推動立法來「診治」台灣這個病入膏肓的護病比、血汗醫院問題。在我看來,護病比是生重病的台灣健保萬病之源——以量計酬的給付方式的產物之一。這也是導致台灣醫療環境畸形發展的主要原因。台灣的醫院要「拼量」才能平衡收支或創造利潤,不肖的醫院於是壓榨員工,高護病比只是巨大冰山浮在海面上的一小角。跟在護理師抗議行列後面,可能還會有醫技人員、藥師等等也要加入抗爭的隊伍。因為健保的以量計酬,台灣的醫生一天可以看診超過百人,與台灣的高護病比狀況相較一點也不遜色。你說這樣的看病方式不會出錯嗎?即使僥倖不出大錯,看病能有品質可言嗎?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健保大幅改革,把醫療的「質」放在「量」之前來酬庸醫院與醫師。唯有把錢用在對的地方,才能鼓勵醫療行為的良性發展。讓護理師成為台灣基層醫療的主角幾年前,我在台灣工作時,同事告訴我台灣婦產科醫生嚴重短缺的問題,醫師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因為沒有新血加入這個行業。這讓我想起好幾年前一部溫馨幽默又感人的英國電視連續劇「呼叫接生婆(Call the Midwife)」。這是根據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貧困的倫敦東區真人真事改編的影集。故事中的「接生婆」其實是一群住在修道院的年輕護士,騎著單車訪視孕婦從產前檢查、接生、到產後媽媽與嬰兒的照顧無微不至。從照顧孕婦,普及到照顧她們的家人、甚至街坊鄰居,這些護士不僅提供是整個社區的大部分醫療照顧,也是社區居民的精神支柱,「Call the midwife」成為他們慌張害怕時的定心丸。這些護士在實質上是提供了家庭醫師的功能;但是當她們遇到超出她們的能力所能處理的問題時,也有醫師及醫院的支援。常常台灣的親友有病痛時,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就醫,越洋詢問我的意見。雖然台灣的大街小巷診所林立,家庭醫師的制度卻是缺如的。蔡司長所倡議的護理走入社區,以及「家庭護理師」的想法,是令人振奮的。比起「呼叫接生婆」故事背景年代,現代醫療架構複雜,包括醫院裡精細的分科、各種高科技的檢查診斷工具,真是會讓一般人特別是在有重病時,不知道何去何從才能得到恰當及時的照顧。我想三十至四十歲已經在醫院工作多年的護理人員,是特別合適在社區裡當「家庭護理師」的。她們可以照顧小病痛,推廣預防醫學,指導病人重病時如何就醫,甚至提供孕婦從產前檢查、接生、到產後媽媽與嬰兒的照顧;讓每個人在慌張害怕時,有那顆「呼叫我的家庭護理師」的定心丸。結語時代的進展讓我們必需改變落伍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讓我們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醫療事業不是工廠的生產線,希望醫療法規制度鼓勵質重於量的行為,才是護病雙贏的政策。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鹽攝取過量 易有心血管疾病或胃癌
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胃癌等重大疾病與過量的鹽分攝取相關,北市聯醫醫師指出,外食及食用加工製品都會導致鹽分攝取過高,尤其沾料和醬油含鹽量容易被忽視。台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表示,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攝取的鹽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省男性為9公克、女性為7.5公克,台灣衛福部是6公克。不過,鄭玠豪說,台灣人常每天攝取15公克以上的鹽量,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他表示,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會導致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會,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鄭玠豪說,每天攝取超過10克以上的鹽,胃粘膜會受損,長久下來,罹患胃癌的風險會上升3至4倍。他表示,市售食品包裝的營養成分標示中,鹽都是標示「鈉」含量,只要將鈉乘以2.54就可算出食品中的含鹽量,進而計算每天吃多少鹽。鄭玠豪也建議民眾,盡量飲食清淡,外食時減少沾料使用,麵湯、火鍋高湯不要全部喝完,食量也要控制,否則就算是清淡食物,也會攝取過多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