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61
筆 文章
-
-
2021-01-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堅信科學證據、做對的事 「防疫烏鴉」黃立民 :不看不想就沒事
新冠肺炎疫情橫掃全球,台灣防疫有成,除了政府嚴守把關以外,時時給予建言的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更是幫助政府及時反思的重要角色。不過總是擔任「防疫烏鴉」的他,最大的壓力來源莫過於社會輿論,只是走過SARS,他認為科學證據就應該坦蕩蕩地說出來,網路上吐槽他的內容,則是不去想也不去看,過正常的生活是他自我紓壓的最好方式。堅信科學證據、做對的事,平靜看待輿論批評。去年6月7日,指揮官陳時中於記者會上宣布「防疫大解封」,連續多日「嘉玲」,後續卻連續爆出我國輸出確診案例,日本女學生、泰國移工、赴港台女、返日工程師等,黃立民多次提醒,國內仍有社區感染的風險,卻屢被網友出征。黃立民說,台灣因為防疫做得好,社會對於「唱衰」的言論非常反感,特別在6月以後,只要提出任何建議都被視為「批評」,連帶被懷疑他的發言是帶有目的,想紅、不團結等說詞他都曾聽過,但所有事件都是依照他的專業判斷提出的見解,他說:「科學證據就擺在那邊,我照實說而已。」黃立民說,雖然鮮少去看對自己的評論,這些話總會傳到耳裡,「不能指責指揮中心」的氛圍,他多少也感受得到,好幾次家人還會提醒他「麥擱貢啊」。特別是前陣子院內轉來一封投訴信,叫他別再搗亂,更讓他感受到這股無形的壓力。台大醫院每天早上10點,總是會有一批記者準備採訪黃立民,院內員工更稱之為「黃立民時間」。黃立民說,站出來講述對抗傳染病的科學意見與證據,他自認能對社會有所幫助,畢竟對抗傳染病的戰役是永遠打不完的,每一株病毒都不一樣,他就自己的專業知識,更簡化傳達給國人,他認為是有必要去做的事。他也笑說,每天花10分鐘到20分鐘,講講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也不算是太有貢獻。台灣疫情沒有爆發,還是仰賴全民的力量,以及防疫人員於第一線守護國人的健康。至於民眾的閒言閒語,他說「就不理他就好了」每天還是正常上下班,過自己該過的日子,想太多也沒意義。疫情拉近家人感情,一起吃飯機會變多。過去一年,兒科門診量大減,取而代之的是開不完的會議,黃立民說,患者減少對醫師而言壓力變低,身處公立醫院,也不像開業診所需要扛收入壓力,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進行研究,其餘時間則是與家人多相處。黃立民說,疫情讓他與家人的距離拉近,過去晚上很難回家吃飯,疫情期間反而可以。不過吃飯的形式也得遵守「防疫原則」,以前外出吃飯會找很夯的餐廳,但現在就得找安靜、人又少的餐廳,找新餐廳吃飯,成了疫情期間的新任務。騎室內腳踏車,邊運動邊看電視才能堅持下去。黃立民說,平時沒太多運動的習慣,紓壓的方式還是以「凡事看開」為主,別把煩惱帶過夜。但身為醫師還是要有一點維持健康的責任,家裡客廳有一台固定式健身腳踏車,每周大概騎2到3次,每次最多騎個30到40分鐘,為了順利騎滿30分鐘,騎腳踏車「配電視」是必備的,否則撐不下去。疫情前,偶爾會在台大校園散步,或是騎UBike,但現在則是減少外出接觸人群。他期待新的一年可以盡快接種疫苗,讓一切恢復正常。我的小心願 最期待自由旅行那天到來疫情來襲,讓感染症專家也措手不及。黃立民說,新冠肺炎來勢洶洶,讓他最不習慣的應該是「不能自由旅行」,以前每年至少會因應國際會議出國至少兩次,去年統統取消,連國內的會議幾乎都不辦,疫情初期,許多會議更是東挪西挪,時間都浪費在確認時辰上。後續會議多改為「遠距」也讓他非常挫折,初期會議因為訊號不穩,開會變得很沒效率,一次會議得變成開兩次,因為第一次得先處理技術問題,第二次才能順利展開。黃立民說,每次都準備好講稿,最後卻不能講,「非常挫折」。當所有事情都亂了套,就得說服自己快點適應,黃立民說,一開始會怨懟會議開不好、不能出國「好倒楣」,但發現大家其實都一樣時,心情就好多了。既然沒辦法立即改變現況,快速適應才是最好的對策,後續看開了,也讓做事的方式更有效率。不過,不能夠出國這件事,對他而言仍有點「怨嘆」,黃立民說,重開國境推估至少要等到明年,屆時一定也會與一般人一樣,找機會出國,解除2020年及2021年不自由的悶。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回想這三個月,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手術。讓我覺得好像經歷了一場奇幻的旅程。不論是心裡上和身體上的感受,都是我這一生永難忘懷,這也是我人生之一場美麗的意外。這一次的攝護腺癌,其實是我自己診斷出來的。因為長期使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我也定期的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沒想到在今年PSA稍微上升,引起我的注意。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竟然小於百分之十。我在隨後的連續兩個月,檢查PSA都發現指數略為上升,因此立即做了核磁共振(MRI),並且找到病灶。在九月三日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雖然病理報告是個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但考慮到未來自己工作,還有生活秩序的安排,不能讓一個癌症一直存在我的身體裡面,讓我無法有明確的生活中心和方向。所以我決定開刀,將它拿掉。十月十日,我接受了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主刀醫師歐宴泉從台中特地前來幫我進行手術。科內的同仁以及我的學生廖俊厚、蔡曜州等人,也都在旁為我加油打氣。其實在這之前,有些醫師朋友建議我,不妨考慮放射線治療,或是只要定期追蹤,等到有一天需要手術時再來做。但是身為外科醫師的我,卻很難下決心不將它移除。因為一個癌細胞在身體裡面,究竟它侵犯程度有多深,是否有其它更加惡性度的癌細胞存在裡面,尚不得而知。以我的個性,是沒有辦法忍受這種不確定的事情。十月九日從台中和台北來的醫師們都聚集到花蓮。我們晚上一起在傑米料理用餐。老闆傑米是我們家的好朋友,他精心幫我們製作了精美的無菜單料理,並且讓大家在他的餐廳裡面包場言歡,十足像個手術前的派對一樣,開心的氣氛讓手術前應有的擔心與焦慮消失無踪。十月十日上午,醫院的護理部同仁們一早就來關心。我最親愛的太太,孩子家穎,女兒姿廷一起送我到手術房。在手術房裡,麻醉科醫師黃顯哲與陸翔寧兩位醫師,幫我插管麻醉,從頭到尾全程幫我麻醉監控。在歐宴泉醫師靈活的手指撥弄之間,如行雲流水般使用機械手臂在我的腹腔內廻旋切割。就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我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在現場看刀的人都說技術真棒,十分精準流暢,正是大師示範,讓手術房裡面其他的泌尿科醫師也上了一堂課。直到手術縫完最後一針,歐醫師離開達文西手術台,宣告手術成功,圍觀的醫師們無不擊掌稱讚。歐醫師犧牲假日,從台中飛越千里來到花蓮,幫我進行這個手術,其實是相當辛苦的。但他說,幫老朋友開刀是他最大的榮幸,這份無價的情誼,更令人感動。手術第一天,身體復原的很快。傷口稍有不適,麻醉退了之後,尿液轉黃,隨即排氣,並且可以下床稍微活動。手術後第二天,窗外花蓮的大山,因為大雨過後水氣濃,竟然出現美麗的彩虹。映照著初升的亮麗陽光。似乎在告訴著我們,這個手術完全成功,而我將會有一個美好健康的身體。手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這是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有點侵犯到攝護腺被膜。出院之後,如果PSA還不能降至最低,應該還要再接受放射線治療,來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手術的邊緣是乾淨,而且沒有淋巴腺轉移。當初決定要做手術還是正確的選擇。歐醫師能把攝護腺周圍的組織清得乾淨更是重要。過去我們在照顧接受攝護腺癌手術的病人,總是會問他們,有沒有問題?身體有沒有疼痛不舒服?其實這是因為我們不懂病人身體的感受。現在自己當了病人,才知道那種微妙的感覺,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因為攝護腺是位於直腸的上方,平常從肛門指診就摸得到。因此攝護腺手術全部拿掉,這一部分的直腸一定會有因為組織剝離和燒灼後產生的發炎。那種老是覺得有大便在肛門上面的感覺,不是痛,也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脹的感覺。尤其是當要排氣前,會陰部的膨脹感更是沉重。導尿管帶來的不舒服,反而不是很重要。因為它放在尿道裡面,雖然會有一些想要解小便的感覺,可是只要多喝水,淡化尿液的濃度,這種感覺就會漸漸改善。有時候服用膀胱放鬆的藥物也有幫助。腹腔鏡造成的傷口疼痛,平常沒有感覺,只有在咳嗽及打噴嚏的時候,才會有劇痛感。總之,以達文西腹腔鏡手術做攝護腺根除手術並不痛苦,手術後的復原也是很快。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我的人生啟發很大,也可以說是在我行醫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確診得到攝護腺癌之前,我正好把我下一本書「與苦難同行」裡面的醫病故事寫完。我在寫的時候,雖然講到病人的苦痛,好像我真的能夠體會一般。現在我身歷其境,遭受到打針、住院,進開刀房、接受麻醉、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的考驗,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對於我所描寫的醫生與病人之間那些苦難相連、生命共同體的故事,到現在才真正有新的體會。我心裡想,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應該會對於那些我所照顧過的病人更好才是。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唯有醫生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在癌症手術之後,確實會讓人認真地思考未來。因為當你變成一個癌症的患者,未來按照標準流程去做治療,究竟治療的結果如何?癌細胞是否會轉變成為抗藥性?這些都不得而知。想太多也沒有用,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乖乖的當成一個病人,找一個可靠的主治醫師,讓他來治療你。我則盡量想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做些想做還沒做的事情,多把自己的時間留給家人。雖然已經開完刀了,可是有時候還是會覺得不那麼真實。然而,它卻已經是個事實,無可逃避,只能面對。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年可以做事?不管是五年、十年、或是更長,應該要趕緊擬定計劃,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做滿。生病之後,反而會對人生態度更加積極。想要把這剩下的一段人生旅程精彩的走完。醫學辭典/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攝護腺癌位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六位,每年新增5千多名攝護腺癌患者。早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將近95%,甚至有很高治癒機率。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症狀「無感」,多數患者都是因腫瘤侵犯尿道、膀胱頸,出現解尿不順、尿液難以排空的不適感,才有警覺。早期攝護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的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尿失禁也低於2%,年輕患者可保留神經血管叢,維持原有性功能。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6歲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專長:●婦女泌尿學●尿路動力學●臨床醫學●泌尿生理學經歷:●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副教授●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
-
2021-0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二期收案3700人 預計下周開打
國內三家疫苗廠全力拼新冠肺炎疫苗,但目前僅有高端疫苗於去年12月29日通過衛福部食藥署審核,將啟動臨床第二期計畫。高端疫苗總經理陳燦堅表示,將於台大醫院、北榮、中國附醫、高醫等11間醫院執行臨床試驗,收案3700人,預計下周開始施打。第二期臨床試驗執行總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表示,在第一期臨床試驗中,收案的45位受試者均沒有出現與疫苗相關嚴重不良反應,也沒有任何受試者出現發燒症狀。在劑量上,中、高劑量的免疫生成性好,食藥署選定中劑量作為第二期的試驗劑量。因此,第二期臨床試驗將確認中劑量在大規模的人體試驗中安全性和免疫生成性,計畫將採雙盲方式,疫苗組將收3000人、安慰劑對照組500人,並將確認生產的批次間一致性。謝思民表示,第二期臨床試驗計劃將分為20至64歲以及65歲以上兩個年齡組,針對健康民眾以及控制良好的慢性病患進行施打。目前總計劃已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審核,各醫學中心待申請完各醫院的IRB即可開始收案、施打疫苗,最快將於下周開始施打。其中,北榮預計收案800人,65歲以上長者將占兩成;北醫預計收案800人,65歲以上長者將占100多人;中國附醫則預計收案500人。高端總經理陳燦堅說,在多個臨床試驗中心同步進行收案,希望可縮短整體試驗執行時間,目標於五月完成臨床試驗,第二季便可提出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上市。
-
2021-01-06 醫療.皮膚
冬天頭髮易毛躁 改善髮質5訣竅
● 冬天頭髮瞬間變稻草人,不只是靜電惹的禍● 保持冬天秀髮柔順度,洗、吹、飲食得兼具● 髮油護髮質有訣竅,適度塗髮尾別碰到頭皮冬季氣候寒冷乾燥,毛髮容易出現靜電,易使頭髮毛躁打結,總讓民眾梳髮時「卡卡」,外出就像頂著一頭鳥窩,專家指出,除了適度使用髮油、潤髮乳外,可以多攝取維他命C、蛋白質的食物來改善頭髮的毛躁,也可以透過正確的洗髮、吹髮方式,降低靜電導致的頭髮毛躁。台灣人多在秋季開始換髮冬季總是無法維持柔順的秀髮,台大醫院一般皮膚科主任林頌然表示,冬天頭髮毛躁除了靜電的關係外,也與秋季換髮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台灣受地理位置及光照時間的影響,台灣人多會在秋季開始「換髮」,此時掉髮量是平時的二倍以上,一天約掉超過300到400根頭髮,冬天迎來新髮後,就會比較毛躁。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改善頭髮毛躁的問題,先得瞭解頭髮的本質,每一根頭髮都會有毛麟片,當毛麟片排列很整齊時,頭髮就會看起來柔順不打結,而頭髮本身是死的,是由角蛋白層層構成的,因此距離頭皮愈近的頭髮,毛麟片愈完整,愈遠愈容易毛躁,也就是髮尾容易乾澀、毛躁的原因。髮油抹到頭皮易毛囊炎黃毓惠說,希望頭髮能夠柔順,如何讓毛麟片排列整齊是重點,民眾可嘗試使用修復性的潤髮乳或洗完頭髮後塗抹適當的髮油改善,塗抹髮油千萬不要塗到頭皮。因為冬天頭皮油水易不平衡,常會有脂漏性皮膚炎,此時若有頭皮屑症狀,又加上髮油的刺激,就會加重頭皮屑症狀,也容易讓毛囊阻塞,引發毛囊炎。洗髮精成分愈單純愈好為要維繫秀髮,網路上有許多偏方,像是洗髮應用溫熱水,洗完頭後可再用冷水「加強頭髮韌性」。對此,林頌然表示「太誇張」,頭髮不是麵條,用熱水汆燙再用冷水泡能保有彈性,他認為髮質的好壞與洗髮的溫度無關,反而是洗髮時使用的洗髮精好壞有關係。林頌然指出,洗髮精中若有宣稱可以讓頭髮柔順或鎖水的合成化合物,反而會讓頭髮更毛躁,建議洗髮精的成分愈單純愈好,並將頭髮徹底清洗乾淨,想改善毛躁髮質,更應該從「均衡營養」做起。吹頭髮不建議用過熱的風黃毓惠則說,雖然水溫與髮質的關係不大,但使用過熱的熱水洗頭,容易傷害到頭皮,進而導致頭皮油水不平衡,傷害毛囊等,也可能增加掉髮的機率。吹頭髮時不建議用過熱的風,要避免頭皮接受過熱的溫度,應降低吹髮的時間,可先用毛巾包覆著頭髮,讓頭髮呈現半乾,再用溫熱風吹髮,才能保持頭髮及頭皮的健康。黃毓惠表示,若想要讓頭髮盡可能避免毛躁,平時可多攝取富有豐富維他命C以及蛋白質的食物,可幫助頭髮健康,也建議可減少染、燙的次數。
-
2021-01-06 科別.血液.淋巴
皮膚極度搔癢宛如酷刑 原來他罹患了這種疾病
最近一兩年來,75歲陳先生飽受皮膚搔癢之苦,癢到受不了,也睡不好,以致體力差,胃口不佳,至皮膚科就醫,服用抗組織胺,也擦了藥膏,但狀況未見好轉,且逐漸惡化。血液檢查發現,貧血及血小板數目異常,轉介至血液科,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纖維化。許多人聽過肝臟纖維化、肌肉纖維化,其實骨髓也可能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提醒,65歲以上民眾如果持續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皮膚搔癢等症狀,又找不出原因,應至血液科接受檢查血液及骨髓等檢查,確診是否為骨髓纖維化。「骨髓猶如人體的造血工廠」林建嶔說,一旦骨髓發生病變,造血功能異常,則嚴重影響全身健康,全台每年約新增100至200名骨髓纖維化患者,好發年齡為65歲以上銀髮族。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屬於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為基因突變造成骨髓內細胞異常增生,並持續發炎而逐漸纖維化;後者則是從其他骨髓增生性腫瘤演變而來,包括血小板增多症或是真性紅血球增生症。骨髓一旦纖維化,無法正常運作,造血工作則交由脾臟或肝臟等器官接手,此時,脾臟功能逐漸受損,變得腫大,壓迫周遭器官,造成腹部不適、食慾不振。此外,脾臟、肝臟的造血功能有限,患者容易貧血,少部分則會變成急性白血病,增加死亡風險。林建嶔提出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由於這些症狀易與身體老化搞混,患者常延誤就醫。國內一項相關研究發現,超過半數(57%)的患者無法從自身症狀連結到疾病,超過3成(31%)患者認為自己並無相關症狀。彰化秀傳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提醒,民眾若發現自身符合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應儘速至血液腫瘤科就醫。現階段除了傳統的口服化療藥物,也有阻斷疾病基因突變訊號的口服標靶藥物,能改善症狀,並延長存活期。
-
2021-01-05 新聞.元氣新聞
鍾沛君肺部手術順利 醫籲及早篩檢
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昨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說,如有一等親在四十五歲確診肺癌,應在四十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及早發現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百。「廿五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媽媽和阿姨後,我總在跟時間賽跑,我知道家族裡的我們,餘生都必須對抗那道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終點線』。十年來,我從不接受醫生口中『不可對抗的命運』,我堅信命是由我,絕不由天…這一次是無常先來。」鍾沛君在臉書上說,例行年度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醫師建議立刻動刀,「我知道該踏上另一場冒險了。」陳晉興表示,媽媽若四十五歲確診肺癌,子女最好在四十歲做第一次LDCT篩檢,五年存活率百分百,若三公分以下、沒淋巴轉移,台大醫院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四公分以上或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六、七成。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癌症登記資料,女性罹肺癌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與LDCT普及有關;三成確診者為初期,因此考慮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國內LDCT自費平均價格四到六千元。
-
2021-01-04 新聞.元氣新聞
3分院整併 新竹台大分院今揭牌
台大醫院新竹地區的3家分院,今年元旦起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今天舉行經營理念說明暨揭牌儀式,整合後分別是新竹醫院與生醫醫院,生醫醫院再下設竹北院區與竹東院區,3家醫院扮演分工角色,各具特色,期望再提升大新竹地區醫療服務的廣度及深度。立委邱泰源、鄭正鈐、賴香伶、新竹縣長楊文科、竹科管理局長王永壯、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等人皆出席,共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大醫療體系基於新竹地區三家分院地緣相近,醫療資源可共享,且較有利於爭取到醫學中心,滿足民眾就醫需求的理由,自2017年起即著手進行新竹分院、生醫園區分院、竹東分院三院整併作業,期許台大醫療體系能成為守護新竹人健康的「護國神山」。整併後的新竹台大分院組織架構共有24個醫療單位、8個特色醫療中心、2個教學研究單位、11個醫療支援單位、7個行政單位,各院區均提供內、外、婦、兒、急等醫療服務。其中「新竹醫院」以提供重度級急重症醫療服務為主;「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以轉譯醫學研究、創新醫材及藥品研發為主,並提供急重症、癌症、優質健檢及國際級特色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則提供亞急性、慢性長期,老年及精神照護等社區醫療及偏鄉醫療為主的醫療服務。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目前,新竹醫院為一區域教學醫院,生醫醫院和竹東院區仍是地區教學醫院,整合後逐步開發醫療量能,病床數全開可至1969床,醫療人員達4000人以上,未來也將積極爭取成為醫學中心,讓民眾享有最優質的醫療服務,造福新竹地區的鄉親。
-
2021-01-04 癌症.肺癌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陳晉興表示,肺部結節可粗分為實心、非實心,非實心以毛玻璃病變為常見。典型毛玻璃病變惡性機率較高,但仍值得慶幸,因其八成是初期肺癌或癌前病變,如果是實心的就不一定,可能只是發炎、良性腫瘤,也可能是其他癌症轉移,原發肺癌也是原因之一。陳晉興表示,如果能透過篩檢在最初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百。如果是三公分以下而且沒有淋巴轉移的1a期,台大醫院的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到了四公分以上或有遠端轉移的1b期,五年存活率也有六、七成。若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就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女性罹患肺癌超越腸癌的主因是健康檢查比例增加,更多人採行LDCT篩檢有關,因此確診者有三成為初期肺癌。陳晉興說,肺癌早期確診比例提高是一個好現象,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已擬定台灣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建議。未來若能據此推行國家級篩檢計畫,將能更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日前亦證實,考慮在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陳晉興建議,如果由國家來推動篩檢計畫,因為經費有限,會優先補助高風險族群,例如50到55歲以上的老菸槍。另外,一等親罹患肺癌者也會建議要做,而且年齡要提早,比如媽媽45歲確診,女兒最好提早到40歲就做第一次篩檢。國家篩檢計畫開始前,如果自費去做,目前國內平均價格大約4000到6000元左右。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神經阻斷術配合脈衝射頻治療 免開刀治好坐骨神經痛
新竹一名60歲的李先生大、小腿至腳底及腳趾酸麻痛好幾個月,經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原本擔心要開刀治療,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求診,醫師用神經阻斷術精確診斷出他左側第三、四、五腰椎及第一薦椎三條坐骨神經受壓迫,再以藥物和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止痛,最後針對第四腰椎坐骨神經疼痛,以脊椎微創內視鏡進行單節減壓,讓他免開刀就回復正常生活。骨科醫師黃鼎鈞表示,坐骨神經痛的嚴重性,可分成第一種是吃止神經痛的藥就會好的,第2種吃藥沒效需要靠打針,打針指的就是神經阻斷術及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第3種是打針沒效需要開刀;這3種沒辦法直接判斷,一定要吃過藥、打過針都沒效,才知道自己是非開刀不可的。黃鼎鈞指出,核磁共振對脊椎過於敏感,容易產生偽陽性,造成很多節都有骨刺而需要手術的情況,因此須使用神經阻斷術來分辨哪些是真的需要手術的位置。神經阻斷術是透過神經刺激針去刺激病人,確定是哪條坐骨神經被壓迫後,在可能被壓迫的地方,再以藥物去阻斷神經的痛覺,但藥效最長至兩到三周,若同時輔以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就可將效果延長至半年,如果脈衝射頻效果很短,則代表壓迫可能嚴重到要接受手術。黃鼎鈞說,透過神經阻斷術加上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治療,就算最後必須動手術,也可以精準的針對確定壓迫的地方來手術,因開刀帶來的後遺症與副作用往往是不可回復的,為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及後遺症,若夠微創拿骨刺,就不需要巨創的多節手術,讓患者能快速恢復工作與生活。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個性不急躁、冷靜磨出來 張上淳排好先後順序就能處理壓力
每周在新冠肺炎疫情記者會中,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面對記者四面八方的問題,從個案狀況、新病毒變異、出院標準,總是慢條斯理地、仔細回覆。而三、四月疫情最嚴峻時,指揮中心更開設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固定向民眾說明個案狀況和疫情趨勢。面對問題千奇百怪,做足功課才回答。談到面對各方發問的壓力,張上淳表示,不是怕講不出東西,而是千奇百怪的問題都有,很多記者看到國外媒體的報導就會問,如果沒有背景資訊,就會有點為難。而且有些國外發表的學術論文,光靠外媒的報導資訊不足,還必須去將原本的期刊論文找出來研究,才有辦法回答突如其來的問題。花這麼多時間準備資料,還要與指揮中心開會,張上淳還是台灣大學的副校長,這麼多業務在身上,哪有時間休息?張上淳說,多數時候十點回家,但回到家仍有很多訊息、聯絡事項不斷湧入。隔天會議也是很早開,通常七點半就得進辦公室處理事情。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透露,就算半夜12點打電話給張上淳請教防疫建議,張也都很有耐心地一一解惑。周志浩說:「張教授是來幫忙的,其實不用做到這樣,真的很感動。」排定事情先後順序,就能冷靜下來。不管再忙,張上淳都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這也是他的紓壓方式之一。他說,會盡量每周留一天給家人,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甚至出門走走。記者會上,張上淳講話溫溫、慢慢的,周邊的學生、助理也幾乎沒看過他發脾氣。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他都如何面對?張上淳自認個性不急躁,因此壓力處理還不錯,另一方面是歷經SARS、H1N1,再到現在新冠肺炎,已經累積許多經驗,所以一遇到狀況,能立刻調整步伐。加上當醫師時,解決病人的病症、向病人解釋,都需要耐心;臨床教學時,學生一批批來,必須一再重複指導,也造就張上淳不易發脾氣的性格。張上淳認為,很多事情一起來的時候,排定優先順序非常重要,釐清哪些會議必須先召集、哪些可以慢一點,當然情況緊急的時候就要多線同時作業,一旦做了適當安排並一一處理掉,就容易冷靜下來。身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後盾,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回顧這一年,有辛酸也有壓力,但擔子雖重,他還是說:「若下次不幸再遇到疫情,國家還需要我,我一定願意再出來。」只是他笑說,「希望不要再參加記者會了。」我的小心聲 心疼兒子被圍剿 起因都是「他」張上淳個性溫文,幾乎不動怒,但提到去年兒子因赴美被圍剿的事件,卻難得提高音量,為兒子抱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二月底宣布限制醫事人員出國,但張上淳的醫師兒子因三月四日赴美旅遊,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張上淳神隱,連續五天未出席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聲援:「張教授的兒子出國並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張上淳表示,三月初時赴美並未被禁,甚至連旅遊警示一級都不是。當時的規定是第三級旅遊警示地區禁止前往,若有特例需經過衛福部同意才可;第一、二級旅遊警示地區,暫緩前往,除非所屬醫院同意;若出國地點不屬於這些警示地區,則依各醫院人事規定。依據台大醫院統計,三月初到中旬,出國的醫護人員超過40人。張上淳表示,這些人都不會被指責,「兒子被指責就是因為我的關係啊!」當時張上淳除了無奈,也覺得沮喪,「許多傳言也參雜許多假訊息。有人說我兒子爽去滑雪,但他提早回來,根本沒有去。」家人顯然是因為自己的緣故才受到傷害和攻擊,張上淳覺得過意不去。面對不合理的攻擊,他說習慣自己忍受,調適的方式是讓自己沉靜,暫時離開這個環境(記者會),慢慢把心情平靜下來。「我不要當召集人就好了。」張上淳也曾萌生退意。在指揮中心和行政院慰留下,徵詢許多長輩意見後,他才再度「復出」,繼續專業地為民眾解說。
-
2021-01-03 科別.腦部.神經
懷孕不再怕偏頭痛 大枕骨神經注射可改善
30歲胡姓女子從高中就偶有偏頭痛情形,今年懷第二胎後頭痛次數直線上升,每天都痛到無法工作,只要些許聲音就頭痛欲裂,普拿疼照三餐吃也壓不住,不但影響生活,也擔心藥物恐影響胎兒,最後求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經醫師評估,幫胡於大枕骨神經處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及少量類固醇,第二周治療見效後,頭痛次數大幅減少,進入第三孕期後更是不再發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李怡蓁指出,懷孕中的偏頭痛患者雖有五至七成於第二及第三孕期情況會逐漸改善,但仍有一大部分會面臨頭痛狀況惡化,不論是頭痛時服用的止痛藥,或是用來降低頭痛發生次數及嚴重程度的預防性用藥,基於安全性,選擇皆有限,許多媽媽擔心藥物對胎中寶寶有害,更是不敢服藥。2020年美國頭痛學會針對懷孕中偏頭痛患者的治療,對其會員 (近半數為頭痛專科醫師) 發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5%的醫師對使用神經注射感到非常放心,遠高於亦可於懷孕中使用的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李怡蓁說明,大枕骨神經位於後腦勺,為頸椎第二節神經的分支。由於頸椎第一、第二節神經與三叉神經在三叉神經頸部複合神經核的匯流,在偏頭痛的病因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大枕骨神經附近注射局部麻醉劑加上小劑量的類固醇,透過神經調節的機制來治療頭痛,成為對口服藥效果不佳患者的另一治療選項。許多病患對於「在頭上打針」感到恐懼,事實上,大枕骨神經位於頭骨之外,藥物注射於頭皮之下,安全性高。除了接受過開顱手術或對注射藥物過敏之外,沒有其他禁忌症。治療偏頭痛外,對於叢發性頭痛及其他三叉自律神經頭痛亦有良好的效果。口服藥效果不佳,或是懷孕等,無法使用其他藥物的頭痛患者,建議找神經科醫師諮詢,找出頭痛的解決之道。
-
2021-01-02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嚴禁醫師收紅包! 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醫者,應一視同仁」
亞東醫院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院長林芳郁認為:「醫者,就該一視同仁,視病如親。」他多年來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他也說,拯救病患時獲得的快樂是其他事情無法比擬,這是他一生堅信志向,也與全院醫護共勉。新北市人口403萬人,全台之冠,亞東醫院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院長林芳郁表示,亞東醫院內擁有台大醫院、台北榮總等醫院集結而來的優秀人才,院內醫師對病患一視同仁,不收紅包,任何病患都不會因貧富受到差別待遇。帶領通過醫學中心評鑑心臟外科醫師出身的林芳郁,曾任台大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2015年出任亞東醫院院長,帶領醫院在隔年通過醫學中心評鑑,成功守住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名額。林芳郁的父親也是醫師,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從醫後發現,拯救病患時所獲得的快樂是其他事情無法比擬的,讓他堅信這是一生的志向。50年來,他不斷精進其技術、知識,希望能讓病患獲得最好的治療。在意醫德禁醫師收紅包醫師的研究、技術固然很重要,但林芳郁最在意的是醫師的醫德,「醫師應該要將病人擺在第一位」,重視他們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給予病人最好的照顧。「醫者,就該一視同仁,視病如親。」他多年前就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不收病患紅包,要讓所有病人了解,在醫院中任何人都不該因貧富受到差別待遇,除了嚴以律己,也要求所有醫師禁收紅包,每位病患都是平等的,都該受到最好的照護。醫師研究成果列升等考核為了讓醫師與與國際接軌,提升能力,多年前他便要求將研究列為醫師的升等考核項目之一,醫師若想升等,必須將研究成果發表至國際期刊。如此一來,醫師不只能增進知識,拯救手中的病患,還能促使醫學能力提升,拯救的不再是單一人命,而是成千上萬條的生命,這是無量的功德。導入人工智慧簡化流程林芳郁對智慧科技與醫療的結合也相當重視,亞東醫院已與企業合作「電腦視覺輔助診斷」,未來希望導入人工智慧,不只照顧病人,也優化醫護人員繁瑣的工作流程,進而提升醫療品質。針對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林芳郁認為,台灣能有優異的防疫成績,仰賴的是醫護人員的犧牲、奉獻,民眾的配合,而國內擁有自給自足的技術能力,更是一大關鍵。他說:「我們不可以此自滿,許多國家疫情又爆發,他們所犯的錯誤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若我國出現類似情形時,該怎麼解決問題,如此才能將防疫好成繼續維持下去。」林芳郁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心臟外科、血管外科、急診醫學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院長、衛生署署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民眾要保持健康,一定要注重運動,這才是健康的根本,預防勝於治療,希望大家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鍛鍊身體,維持身心健康。
-
2020-12-30 養生.運動天地
跑馬拉松出現運動性血尿 注意可能導致腎功能障礙
人們追求健康的目的,在於擁有充沛的體能、健全的功能以及良好的抗病力,而運動與保健正是健康之鑰。現代人運動風氣興盛,推出各式各樣的競賽及錦標,吸引民眾從事運動,更發展成一種運動文化。然而,競賽與運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通常從事運動是為了改善體能、促進健康、精進技能等,因此運動時應量力而為,適可而止。競賽的目標則在於獲得錦標及榮譽,在訓練策略和精進技巧上,如果沒有完善規畫,有時會出現超時、超量及超出體能負荷度的情形,進而形成嚴重的心理壓力,這些不適當的競賽訓練,或在競賽時超越個人的體能和技巧限度,反而會引起傷害。運動分為身體碰觸性或非碰觸性兩種,前者如籃球、摔角、柔道、跆拳道、橄欖球、拳擊等,後者如田徑、游泳、羽球、網球、桌球、高爾夫球等。無論是運動過度,或是競賽時的身體對抗,都是造成傷害的潛在原因。出現身體對抗動作的競賽中,選手以肢體和軀幹與對手產生碰撞,會增加意外跌倒、碰撞或其他傷害等風險,在直接撞擊後也容易引發肢體、軀幹或臟器的傷害。運動員常因為關節損傷造成創傷性關節炎而退場,而激烈的接觸性或非接觸性運動後,可能引起運動性血尿,例如拳擊賽、橄欖球中直接碰撞易引起腎臟小血管破裂,以致腎元壞死,合併顯微性血尿,其發生率高達5至7成。徑賽或馬拉松長跑後,大約有3成參賽者會發生顯微性血尿,少數較嚴重的血尿則可以肉眼辨識。有時發生橫紋肌溶解症者,肌肉會大量壞死溶解,出現深紅茶色尿。經常發生運動性血尿者,會損傷腎元,導致腎功能障礙。運動性血尿患者在中止劇烈運動、充分休息和補充水分後,一般都可痊癒,但少數病人會出現永久性腎傷害。骨科普通門診中,大部分都是從事休閒運動的病患,但仍常有從事慢跑而覺得不適的病患求診,必須詳細問診相關細節,鑑定病因。針對運動後(小量運動訓練後)反覆出現血尿者,建議及早施行全面檢查,嚴密觀察腎功能,以免原本謀求健康而從事運動,結果反而損傷腎臟,得不償失。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青壯年莫名昏倒 當心先天性心臟猝死
● 基因缺陷導致心臟離子通道突變,引發心室顫動釀猝死危機● 多次莫名昏倒、家有40歲前猝死的一親等,建議就醫檢查● 醫師籲普及心電圖檢測,納入國民健檢項目年僅15歲,歷經三次暈厥、一次瀕臨猝死被救回的佳佳(化名),確診先天性心律不整─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顫動,家中弟、妹也陸續發病確診。為避免心臟驟停,佳佳植入心臟去顫器,她更加珍惜生命,立志成為護理師助人。先天離子通道疾病 具遺傳性 佳佳第一次昏倒,是在運動場上跑步;時隔一年,在聊天時再度暈厥、甦醒;第三次昏倒是在用餐中,第四次則差點猝死,送醫急救後,才發現罹患一種會引發心室顫動,有高度猝死風險的先天性離子通道疾病。國內研究猝死症的專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莊志明表示,先天性心臟猝死與後天性不同,先天性發病對象多為40歲前青壯年。國外統計,30歲前每一萬人就有一名、30至50歲每千人就有一名,以先天性心肌病變、先天性離子通道疾病最常見,且具遺傳性。先天性離子通道疾病包含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顫動(CPVT)等,由於先天基因缺陷,導致心臟內的鈉、鉀、鈣離子通道發生突變、失去協調,心臟無法規律運作引發心室顫動。心電圖、基因檢測 早期診斷國外統計,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顫動發生率為萬分之一,發病年齡7到10歲,死者病理解剖無異狀,近一成五查無死因;布魯蓋達症候群的發病高峰集中30至50歲,推估國內發生率為千分之一,潛藏2.3萬名病患。心電圖健檢 單次檢查百元莊志明說,心室顫動引發的猝死來自心室的放電異常,幸運的人昏倒後,有機會自行甦醒,或經心臟電擊後恢復,但猝死者多半是無法獲得那救命的一擊,發病後會在一小時內死亡,所幸目前採取心電圖及基因檢測,可早期診斷先天性心律不整。莊志明建議,將心電圖納入常規健檢,單次檢查百元且無侵入性,可初步篩檢出布魯蓋達症候群、長QT症候群等,後續再以基因檢測提高確診率,安排藥物治療及照護方式。植入心臟監測器 雲端傳訊部分病患若常不明原因昏倒且難以確診,可於前胸皮下植入注射型心臟監測器,傷口僅一公分,持續自動偵測捕捉異常心律,並連結手機應用程式,透過藍牙傳輸數據至雲端,醫師可於診間即時獲取病患心律不整資訊,提供更準確的臨床診斷及後續植入心臟去顫器的依據。莊志明提醒,年輕人曾多次莫名暈厥,或家有40歲前猝死的一親等,建議就醫受檢,避免家庭悲劇。
-
2020-12-2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頻拉肚子以為自律神經失調 手腳沒力才知FAP罕病
現代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拉肚子、心律不整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不少,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提醒,罕見疾病「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 FAP)」初期表現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特別是慢性腹瀉,要等到兩、三年後患者四肢手腳痲、無力才會轉到神經科被確診,由於FAP在台灣好發55歲以上男性,正值扛起一家經濟的重要階段,若診斷太晚容易陷入臥床不起的長照風險。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是一種基因突變造成神經的退化罕見疾病,也是所有周邊神經退化疾病當中最嚴重的一種。謝松蒼表示,目前在國健署登錄FAP的患者至今約160名,男女比約八比二,但多數病人初期多以自律神經失調表現,他認為實際患者人數可能被低估,以拉肚子來說,患者前往腸胃科醫師作完大腸鏡檢查,通常不會看到有任何病灶,常被診斷為「腸躁症」;也有些病患會心律不整,特別是心跳過慢。「這也是FAP早期診斷的極大挑戰」,謝松蒼說,FAP在全球因不同的基因突變有不同的表現症狀,台灣發生FAP,主要來自製造甲狀腺素的運載蛋白發生基因突變,需透過血液與基因檢測才能確診。以往FAP患者治療多以症狀、支持性為主,現在有RNAi技術,阻礙特定基因轉錄或轉譯來抑制致病基因,相關研床試驗在全球19個國家44個地區展開,225名患者參與,台灣也有18位,占8%,是亞洲案例最多。謝松蒼表示,這是少見的將台灣獨有罕病基因型納入全球臨床試驗案例。
-
2020-12-29 科別.心臟血管
國光副董愛子跑步猝死 醫師:運動時胸悶應馬上停止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驚傳在練跑時猝逝,享年39歲。王應傑受訪時說,可能因天氣轉涼而發生意外。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溫度降低可能會誘發血管收縮,心肌梗塞發作的風險提升五至十倍,因此運動時若感覺胸悶,就應該停止,不可勉強。王怡中身體健康,平時有運動習慣,更是鐵人三項的健將。但可能應天氣轉涼,到台大練跑,剛跑沒多久就昏倒,雖緊急裝上葉克膜並做心導管手術仍宣告不治。王宗道表示,有些人可能有慢性心血管阻塞狀況,平常可能稍微會喘、胸悶,但因為血管長出側枝循環,活動個三、五分鐘,便感到舒服,而不以為意。另外,有些人可能真的從來沒有症狀,但從未驗過血糖、血壓和血脂,不知自己有三高問題,但可能在突然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阻塞猝死。他說,就算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三高,並注意菸酒、飲食和體重。尤其家族中有人在60歲前罹患心肌梗塞者,更應注意。而現在也有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揪出潛在的心肌梗塞患者,也可在健檢時自費檢查。王宗道說,長期運動雖然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運動當下,若感覺到胸悶就應該馬上停止。一般來說,運動時的心跳極限為[(220-年齡)乘以85%],現在智慧裝置普遍,民眾也可利用智慧手環等監測自己的心跳。不可超過極限。
-
2020-12-28 新聞.元氣新聞
愛子跑步猝逝 王應傑悲痛:他平時有運動習慣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猝逝,王應傑今天受訪時說,本來大力栽培兒子接班,但練跑時意外猝逝,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相當悲痛,現在將先處理後事,也提醒年輕人要注意心臟疾病。王應傑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王怡中身體健康,平時有運動習慣,更是鐵人三項的健將。王怡中17日先到公司批公文,接著到台大練跑暖身,為日後馬拉松比賽做準備,但可能因天氣突然轉涼,王怡中剛跑沒多久就昏倒,雖隨即送往台大醫院搶救,醫療團隊裝上葉克膜、做心導管手術,但仍宣告不治,享年39歲。王應傑說,王怡中是他大力栽培的接班人,淡江大學畢業後,送到美國深造,沒想到上天就這樣帶走。「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我的心真的很痛」,王應傑說,王怡中為人敦厚,真的很捨不得,意外來得太突然。他也呼籲,天氣變化劇烈,年輕人也要多多注意心臟疾病,不管有沒有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健檢。王怡中為國光客運董事,育有一子。王應傑說,將先處理王怡中後事,媳婦已在國光客運任職管理部多時,是很優秀的經理人。曾擔任國大代表的王應傑多年深耕房地產,近來觸角伸至運輸業,子女除王怡中外,還包括前TVBS主播王怡仁。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健保大數據/黃斑部病變治療 4大特色醫院
亞東醫院糖尿病眼科整合門診 及早揪出眼病變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亞東醫院在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位居全台第一。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認為,可能與醫院特設「糖尿病眼科整合門診」有關,許多醫院的糖尿病患眼科篩檢多先由家醫科負責,「我們直接專科服務。」患者不用轉診、縮短門診等候,收案量自然大。王嘉康表示,跨領域整合是亞東提供糖尿病患優質照護的方向,除了新陳代謝科醫師、營養科、臨床藥師、社工等團隊資源已納入,副院長張淑雯為眼科出身,深知眼睛也要專科服務,因此特設門診希望早期發現、治療。另一個原因是收案源完整,亞東的新陳代謝科串連新北市衛生局下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社區也落實分級醫療,將糖尿病患資訊透過平台搭建互相分享,讓基層診所與醫院完成雙向轉診,「轉診率一高,間接也提升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更重要的是主動追蹤,亞東建置監測系統,電腦每天跳出該定期追蹤的糖尿病患者項目,由同仁通知,「會通知到你來篩檢,訊號才會消除。」2018年拿到新北市糖尿病照護品質認證「新增收案數傑出獎」。現在每年透過提醒追蹤,在亞東進行眼底檢查的糖尿病患者約1至1.5萬人次。台大醫院治療後仍可能復發 應持續回診追蹤108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診人數,台大醫院高居全台第一。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表示,可能因為台大眼科部進行相關研究的實力堅強,每個醫師手上都有五、六個新藥試驗在進行,眼科團隊並持續根據最新實證,調整院內治療指引。楊長豪表示,50歲以上的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在他門診就占兩成。由於乾性病變的視力模糊和變形症狀較不明顯,就醫者主要是濕性病變患者。確診要靠眼底螢光攝影、干涉光斷層掃描(OCT),都有健保給付。OCT在門診三、五分鐘就可以做完,但申請健保給付注射治療必須檢附眼底螢光攝影報告,台大醫院安排檢查大約要等一、兩周。確診後的治療,以眼球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藥物為主。楊長豪表示,即便經過治療、穩定控制,仍可能復發。楊長豪最近一個禮拜內遇到兩個病人,都是確診後因為嫌麻煩、害怕打針等因素,不回來治療,結果三、五年後另一眼也發病才回來治療,但先發病的眼睛視力已經很差,令人遺憾。楊長豪提醒,黃斑部病變有三到四成的機會續發於雙眼,單眼發病也不可輕忽,務必及早治療,效果較佳。台中榮總克服眼內打針恐懼 可獲穩定控制濕性黃斑部病變治療以眼內注射為主,健保數據顯示,台中榮總居108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玻璃體注射治療」人數第一名。台中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說,眼睛如同一台照相機,視網膜即為相機的底片,黃斑部位處視網膜中心。老年黃斑部病變是影響長者視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黃斑部病會導致看東西扭曲變形、中心視力受損,進而影響開車、閱讀、辨識人臉等,甚至無法自行夾菜,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 。林耿弘說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的長者,根據是否產生脈絡膜新生血管,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其中濕性病變患者約占兩成,視力會急速惡化甚至失明。他指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主要以玻璃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目的在抑制新生血管增生及滲漏,改善視力。患者需接受多次玻璃體內注射,目前有健保給付,必須事前申請,且病人需克服眼睛打針的心理恐懼,病情就可以獲得控制,避免失明。林耿弘建議,平時多攝取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等;陽光下配戴太陽眼鏡,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的發生。台中光田醫院有家族史傾向 高危險群自我檢測108年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接受「雷射治療」及「玻璃體切除術」就醫人數,光田醫院名列區域醫院第一名。光田綜合醫院眼科醫師蔡明輝表示,院內多年前成立視網膜照護中心,不定期衛教宣導視力保健和自我視力檢測的重要性。院內各科和眼科橫向聯繫,將有糖尿病或視力不良的患者轉介眼科診療和篩檢。眼科醫師對於視力不良的患者詳細問診,除了基本的視力、眼壓、裂隙燈和眼底檢查外,對於有疑似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進一步做散瞳眼底檢查、眼底螢光血管攝影和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儀檢查。若患者確診黃斑部病變,除了施行雷射光凝固療法,更為患者申請健保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蔡明輝說,不管是乾性或濕性黃斑部病變,都會影響視力,所見影像會扭曲變形,如果黃斑部出血更會使眼前出現黑點陰影,嚴重更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失明。蔡明輝也提醒,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原因除了年紀因素,另一可能原因是基因遺傳,所以家族中有人罹患這種疾病,患病的風險相對也會較高。蔡明輝表示,民眾若有視力模糊或視物變形應盡快尋求診斷;高危險群的民眾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自我檢查,有任何區域變形模糊或不完整,代表黃斑部病變可能惡化。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健保大數據/黃斑部病變就醫 多集中醫學中心、眼科診所
根據健保統計,不論糖尿病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都不斷攀升,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人數約是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1.5倍。但眼科醫師認為,臨床上觀察,糖尿病黃斑部治療的患者人數實際上更多,與健保呈現的資料有落差。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治療患者,恐多於老年性。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眼科醫師蔡景耀分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和濕性,乾性患者約是濕性的十倍,乾性患者僅需追蹤,濕性患者則需要積極治療。以108年的數據為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總人數為8萬8638人,但須積極治療的濕性患者僅約8千多人,遠低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5萬5013人。振興醫院視網膜專科醫師許粹剛進一步表示,統計中患者人數與臨床有差異,也可能和健保碼的編碼有關。因為健保資料將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一併統計,但許多醫師除了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鍵入外,也可能鍵入遺傳性或一般退化的患者。對於就醫人數逐年攀升,許粹剛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像眼睛的癌症」,沒辦法治癒,一旦確診就是一輩子,人數會逐年累積。至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則和現代人生活與飲食習慣有關,罹患三高的人漸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也就隨著攀升。醫學中心、眼科診所就醫人數多,地區醫院較少。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以亞東醫院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緊接著為彰基、新光和豐原趙內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醫人數則以台大醫院位居第一,其次分別為亞東醫院、北市聯醫、中國附醫。以就醫層級別來看,醫學中心和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地區醫院最少。蔡景耀認為,這和眼科生態有關,許多專科醫師集中在醫學中心或自行開業,而地區醫院多發展成專科醫院,且以骨科、外科為主,較少有眼科。在性別分布上,不論老年性或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女性人數皆比男性稍多,但未有明顯差異。蔡景耀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性別因素較無關連,主要危險因子為日曬和抽菸。他以自己在2008年做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流行病學馬祖地區研究」為例,當時研究結果反而發現男性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較多,可能和當地男性較常外出捕魚,日曬較多有關。間接式眼底鏡檢查需散瞳,較易看出是否有出血現象。至於兩類黃斑部病變的檢查方式統計,可以看出「間接式眼底鏡檢查」的人數都很多,分別為3萬4千餘人及3萬9千餘人。許粹剛表示,眼底檢查分為散瞳和沒有散瞳兩種,間接式眼底檢查為散瞳的方式。因為若是不散瞳,只能看到中間的視網膜,周圍無法清楚判斷,以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為例,多是從周圍開始出血,若不散瞳就會無法確認,因此多建議以散瞳方式檢查。眼底檢查發現黃斑部有出血現象,便會安排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或使用微細超音波做進一步檢查,以利後續申請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糖尿病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都能選擇抗血管新生藥物做為治療方式,但根據健保數據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人數和人次,都遠大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蔡景耀表示,因早期糖尿病黃斑部病變,雷射為標準治療方式,直到約20年前抗血管新生藥物問世後才慢慢有醫師會注射藥物。但有些病人會害怕眼睛注射而選擇雷射,因此現在都會做「病人共享決策」,讓病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醫療方式。許粹剛則表示,因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可能使視網膜表層有不正常增生纖維膜,進而造成牽引性的視網膜剝離,因此醫師仍會使用雷射,預防剝離或出血風險。數據顯示,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患者,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雷射治療則多集中於診所。蔡景耀說,這和健保總額也有關係,因為診所屬於西醫基層總額,而抗血管新生藥物屬於高價藥,便會吃掉總額大餅,排擠其他科別的診所。反之,在醫學中心或是區域醫院,抗血管新生藥物雖是高價藥品,但相較於癌症、肝炎用藥費用並不算高,因此出現不同治療方式集中在不同醫療層級的差異。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吃葉黃素抗黃斑部病變有效嗎?醫師建議一招更有幫助
黃斑部病變是年長者常見眼疾,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蔡顯揚表示,黃斑部是視網膜正中央感光細胞最密集之處,眼底感光細胞當中的錐細胞集中在此,使人在明亮的環境中看得見。隨著年齡漸長,感光細胞底下的色素層退化,黃斑部變得斑駁,這就是乾性黃斑部病變。如果是色素層慢慢裂開,後方脈絡膜會有一些新生血管長上來,這些不正常的血管壁容易滲漏出水分或血液,結疤後破壞了黃斑部,就是濕性的黃斑部病變。研究:低密度膽固醇較高,較易發生黃斑部病變。黃斑部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部長吳為吉表示,年齡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60到69歲盛行率是15%,70到79歲來到25%,80歲以上高達36%,所以九成以上黃斑部病變都是50、60歲以上長者。視網膜是全身單位耗氧量最高的組織,血管密度非常高,因此對血液中的發炎物質特別敏感。研究發現,血中低密度膽固醇較高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黃斑部病變,如果服藥控制膽固醇,有助改善眼睛健康。至於年輕人黃斑部病變的比率不到一成,吳為吉表示,大多是次發性原因或不明原因造成,例如高度近視,或由組織胞漿菌病、弓漿蟲、外傷等因素引起感染或產生新生血管、中心性視網膜炎。如果熬夜、睡眠不足、壓力過大、容易緊張的A型人格,也比較容易有黃斑部積水,反覆積水會產生新生血管,導致黃斑部病變。愈早治療效果愈好,健保給付需經事前審查。吳為吉表示,濕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以眼內注射藥物為主,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若延誤治療,可能幾個月到一年內就會有明顯的視力退化,最終甚至會失明。雷射則屬於破壞性的治療,隨著眼內注射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藥物越來越進步,就越來越少用了。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表示,目前主要療法是眼球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藥物,以控制血管新生的速度。因為一針要價約2萬元,健保給付需要事前審查,第一次可申請8針,第二、第三次各申請3針,每個人每眼一輩子最多有14針健保給付。通常剛開始是一個月打一次,如果病灶獲得控制,就視病人狀況改爲幾個月打一次,穩定後就改追蹤。注射前後最怕細菌入侵,預防感染很重要。楊長豪表示,打針的過程和打完針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預防感染,所以打針過程的消毒、打針後自我照顧的衛教,都必須要花很多時間確實的做好。因為如果有比較毒的細菌跑進去,可能會導致視力急劇惡化,甚至在短時間內失明。所以打完針,醫師都會開立抗生素眼藥水讓病人回家點,也會在打針後的一個禮拜內安排一次回診,讓醫師確認沒有發生細菌感染或視網膜剝離等狀況。楊長豪提醒,打針會有傷口,一個禮拜內有刺癢的感覺很正常,但千萬不要揉眼睛,洗臉或洗頭的時候也要避免眼睛進水,以免細菌趁隙而入。如果打完針感覺眼睛紅、腫、視力模糊、視力惡化,很可能就是細菌感染了,要趕快去急診。乾性黃斑部病變進程較慢,尚無有效治療方式。至於乾性黃斑部病變,吳為吉表示,就是沒有新生血管,不會出血也不會產生積水,不會像濕性幾個月內視力明顯退步,而是以五年、十年為單位慢慢退步,但這類型目前尚無有效治療,還在實驗階段。吳為吉表示,例如日本實驗利用人工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將之分化為感光細胞,再植入病人體內,取代萎縮細胞的功能,初步發現可以穩定視力不再惡化,但目前還沒有得到大規模臨床試驗的證實。保健品有用嗎?葉黃素 僅作中重度輔助 輕度病變效果不佳一般人聽到黃斑部病變都會聯想到吃保健食品葉黃素,蔡顯揚表示,過去有動物實驗證實強光帶來的氧化作用會破會色素層細胞,而抗氧化維生素有助減緩退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推出系列年齡相關眼疾研究報告,指出具抗氧化作用的葉黃素可減緩四分之一黃斑部退化風險,系列保健食品應運而生。不過吳為吉表示,現在葉黃素的廣告內容,常是缺乏研究支持的,雖然葉黃素確實可以減低中重度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視力受損程度,但是對於輕度病變的減緩效果不顯著,因此不會用於治療,如果有中度以上才會建議服用作為輔助。吳為吉建議,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也可以減緩視網膜退化、增加循環、改善缺氧,健康飲食和生活規律、不熬夜,長期來說都對視網膜健康有幫助。
-
2020-12-27 科別.心臟血管
洗腎嬤四肢冰冷不舒服 就醫發現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新竹一名70歲蔡姓婦人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定期在診所洗腎治療,因四肢冰冷、心臟不舒服由診所醫師轉診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進行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與腳部血管都有嚴重阻塞。另名66歲詹姓婦人也有類似情況,近期走路不舒服,起初不以為意,直到胸痛呼吸困難,經診所做血管超音波與觸診檢查,發現腳摸起來有些冰冷,懷疑下肢周邊動脈有阻塞,立即轉診至台大新竹分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潘恆宇指出,周邊血管阻塞是種漸進式慢性疾病,初期幾乎毫無症狀,後來因足趾傷口久難癒合與四肢末梢疼痛,在許多基層診所反覆求診,最後進展到足趾變黑壞死,才被發現是血管阻塞導致。洗腎與糖尿病患是高危險群,另外,患有三高、抽菸、肥胖、家族史的中老年人也需特別注意。即便是術後腳部疼痛狀況改善,也要按時服藥與定期追蹤、控制三高、適度的行走復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平日更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四肢末端變黑要盡速就醫治療。潘恆宇指出,民眾有腳部傷口難癒合不用馬上衝向大醫院,可先至鄰近心臟科診所經診斷,一旦發現疑似血管阻塞,就可透過「轉診」由健保署「電子轉診平台」及轉診窗口專人聯繫預約與享有轉診保留號,轉診時,診所檢附腳部ABI值或血管超音波檢查結果,且透過「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調閱資料,了解民眾最近的就醫用藥資料與檢查檢驗結果資料,節省等待醫院作業流程與金錢花費,也降低重複檢查的潛在健康風險。
-
2020-12-2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刀開一半,闌尾炎發作!忍痛開完自己也躺在同一開刀房
依舊是平凡的日子,山腳下的市立醫院,一個平凡的小鎮醫師。直到接獲報社邀約,才讓思續又回到兩年前,那個翻騰的夜晚。門診還來不及看完,就被手術室狂叩:病人都準備好了,趕快來上刀。大約從三天前開始,胃就不太舒服了。眼下反正也沒有時間,午餐一如往常就省了吧!胃痛轉移到右下腹才跟麻醉科打完招呼,奇怪?疼痛竟然從胃部轉移到右下腹。我的天!這不正是課本級的症狀嗎?刀都還沒開始,我就知道自己完蛋了。第一台刀還勉強站得住,但是開完刀後要搬病人移床的時候,就痛得彎下腰來,使不上力。到了第二台刀,只能坐著開。體溫衝上來的時候,幾乎就是天旋地轉。闌尾腫得像香腸撐完第二台刀,整個人就垮在牆角,像間歇性顫抖的一攤爛肉。這時候換成我被抬起來,丟在剛才病人躺過的推床上。瞬間主客易位,竟在同一個開刀房。螢幕上一條腫得像香腸的闌尾,肯定我雖非專科,竟也有基本的常識。在同仁們的品頭論足之下,我優先於所有學長大師們的排程,還真是當之無愧,實在丟臉。躺在推床上,一盞盞走道天花板上的燈,變成是一幕幕閃過眼前的走馬燈。同樣的麻醉科同仁,拿起同樣的面罩,輕柔地跟我說:「那我要讓你睡了喔!」在純熟的麻醉下,漫長的手術也不過是一瞬間。下一刻,我奮力把眼睛張開,專師竟然對我說:「你的全身都被我摸過嘍!」從他的微笑,讓我知道手術成功。手術清單面臨健保核刪剛縫過的肚子,要馬上坐起來,也是不簡單。第一次上廁所,就忙了五分鐘。原來一個小小的傷口,可以那麼痛。拄著點滴架蹣跚走出病房,尋訪和自己同梯的病人,倒成一種難得的趣味。陰錯陽差,這件事變成眾所皆知的事,竟然是因為一年之後,健保署要求清查醫師住院當中,又同時照顧病人的醫療個案。以防醫師未親自診療,又浮報保費。看著羅列當天手術的清單,載明每個包裹的詳細費用,不禁悲從中來。想著咬牙做完的手術,竟因自己住院,就要面臨核刪的命運,就把委屈都寫到臉書上。貼文獲健保署善意回應沒想到貼文受到熱烈的回響。同仁、師長、朋友們踴躍留言轉貼,讓我受寵若驚,發現自己其實有人在乎,不是孤單一人。更奇蹟的是,健保署也給予善意的回應。完稿之際,正值中秋佳節。換完最後一床藥,從醫院走出來。甜甜的月光,灑在市郊的田溝與小溪。現在的我充滿感激。願我還有一絲棉力,都付予這片鍾愛的家園。沈恆立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專任主治醫師年齡:43歲專長:尿路腫瘤、結石及阻塞、男性醫學及性功能障礙、婦女小兒泌尿及排尿障礙經歷:●台大醫院泌尿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院泌尿部住院醫師訓練●新加坡亞太泌尿科學教學訓練●台大安寧緩和醫療志工服務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慈母心鐵娘子 陳莉茵:愛的DNA再挑戰
一顆溫柔而堅定的母親心,總能創造奇蹟。「當年帶著兒子準備移民美國,為了取得救命的藥物,我們不得已遠走他鄉,但是我們的家不是這裡嗎?為何非得離開故鄉,真的沒有活下去的辦法嗎?」這些問題不斷的在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的心裡糾結,從此展開一趟奇蹟之旅,拼搏出台灣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1990年,陳莉茵帶著罹患「怪病」的兒子赴美國診斷,並找到兩種救命藥返國。長達六年的時間,自費向原廠或代理商購買藥物,她明白病兒要終身服藥,因此打算移民。就在那當下,她做了重大決定,再給自己兩年時間,留在故鄉,尋求制度的改革。立法至今已20年,愛子已逝。陳莉茵回想,當年在立法院一讀到逕付二、三讀,僅42天完成立法,陳莉茵仍覺得不可思議。陳莉茵說,「罕病法是世界第一個合併防治、通報、診斷及篩檢,還有獎勵藥品及特殊營養食品研發與補助,罕病藥物許可、專案進口申請及補助等。」物以稀為貴,罕藥對病家宛如天價,罕藥必須列入健保給付,病家才有活下去的機會。為了爭取罕藥納入健保給付,陳莉茵在1998年3月1日寫陳情信給時任衛生署長詹啟賢,到後來獲得健保局機要李丞華(今健保局副署長)允諾幫助,「我們會派大船來接你們上岸的…」一路上披荊斬棘貴人不斷。領到健保給付愛子罕藥的那天,默默站在台大醫院古色斑駁的大廳中,不由得落淚,想向熙來攘往的台灣所有同胞,鞠躬深深致謝。陳莉茵說,健保對罕病醫療的支持,尤其重要。罕病法的第15-1、19和33條是罕病法與健保法連動的條文,也是罕病患者最大的保障,20年來,為罕病患撐起一把遮風避雨的大傘。因著罕病法,罕病患需要救急用藥時,可以專案進口,但是長期仍需要正式申請藥證,這又形成一道關卡。陳莉茵說,二代健保實施以來,第19條幾乎名存實亡。法條設計的原理是,當市場機制沒有辦法即時提供罕見病患所需藥物時,可以用專案申請,可是二代健保之後,鮮少病患可以依這個條文獲得健保給付。而第15-1條是在認定罕病藥物及查驗登記後,在藥價申請健保時,應徵詢審議會的意見,但目前以書面執行,若執行無法有默契,法條也會形同虛設。長期追蹤缺藥狀況的罕見疾病基金會,期許著,政府輔導藥廠取得極少數病患使用的罕藥查驗登記。陳莉茵說,這類罕藥的市場小,因無利可圖,導致藥廠不願耗時費力去申請藥證,這就會讓有些極少數的罕病患者陷入缺藥危機。陳莉茵舉例,二代健保實施以後,罕藥平均36到46個月才能獲得給付,以今年7月給付的SMA用藥歷程38個月,證實罕藥的健保收載給付時程較一代健保更長,也比一般藥品更久。救命的法條還包括33條,當健保未能給付罕病患者時,可在情況危急時有緊急醫療照護與處置。陳莉茵說,這個法條在立法15年後終於實現,2016年至2018年間一名病童急需一劑21萬元的補體抑制劑藥物,在國健署的努力下成案補助,雖然後來小病童因病重無法躱過死神,但在用藥兩年期間,重獲有相當品質的生命體驗。此外,陳莉茵期盼,持續努力促成罕病患者可以取得重大傷病資格正式入法,並寬列預算落實菸品健康福利捐專款專用,每年制定獨立預算及執行方案,並公布決算與執行成果。為罕病權益而起的奮鬥,20年仍未停歇,身為早逝罕病兒的母親,陳莉茵感性的說,曾為早逝愛子而痛苦絕倫,卻衷心無悔,期待眾志成城繼續為罕病醫療權益努力,正如薛朗.莫艾倫所言:「每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的身體深處,都潛藏著一個秘密。有一天這個秘密將成為治癒及造福我們每個人的利器。」
-
2020-12-1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立法20年 扭轉孤兒藥困境 下一步升級全方位照顧
國小四年級姍郁喜歡當下最紅的「鬼滅之刃」和史萊姆,若不是她動作慢、寫不了太多字、爬不動樓梯、說話有點清楚,很難想像她罹患了罕見疾病「龐貝氏症」,她可以說說笑笑,全是因為有藥物可治療,但在20年前的台灣,當時罕病法尚未立法,罹患罕病幾乎等於無藥可醫。20多年前,罕病家庭不只要對抗疾病,更沒有一個法源可以保障他們醫療權益。家有罕病兒的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及曾敏傑,不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命,更期盼台灣的社會力能夠幫助罕見疾病這個古老的問題,更是新興的議題。台灣1999年正在推動「罕見疾病藥物法」草案,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認為,草案只強調「藥物」,忽略「病人」的真正需求,如預防罕見疾病、確認罕見疾病、遺傳諮詢等,推出民間版「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在不分黨派多位立委支持,一讀到三讀僅歷時42天。2000年1月14日「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三讀通過,創下立法院空前的立法速度,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五、亞洲第二。台灣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說,罕病法成為罕病家庭的港灣,未來將繼續疏濬、擴建,盼持續升級罕病兒全方位照護計畫。推動罕病法立法當年,副總統賴清德時任立法委員,見證罕病法成長茁壯的他今天也現身罕病法立法20周年活動,賴清德說,過去在醫院當臨床醫師時,面對罕病患者總是不捨,「但他們轉到內科時,很多人都定型了,根本束手無策。」榮幸參與立法,為罕病盡一份力。全台公告的罕見疾病已多達226種,登錄人數多達1.7萬人,罕病也有45種營養品、11種藥物,及40個機構可進行檢驗,賴清德讚嘆,短短20年,光是這些看得見的數據,就知道罕病法對於罕病家庭有多大貢獻。受惠於罕病法的姍郁,開心地向賴清德分享,透過細細長長的點滴管,藥物注射後,就像是充了電,「謝謝叔叔、阿姨。」姍郁露出甜甜的微笑;姍郁媽媽說,「我們真的很幸運,姍郁可以說話、走路、活下去,有藥可治療是罕病法的照顧,這一把大傘為我們擋去了風和雨。」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龐貝氏症兒如果沒有酵素補充治療,患者通常在1歲前,就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在2000年前,每一個龐貝氏症的嬰兒都是悲傷的故事,幸好立法後5年,龐貝氏症藥物Myozyme納入健保給付,龐貝氏症的孩子終於有機會活過1歲。
-
2020-12-19 養生.抗老養生
中年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至5%! 醫:做好這3件事就能避免中年發福
減重有如全民運動,但不少中老年人覺得年紀越大,就越難控制體重,原因在於「基礎代謝率」偏低,而這又與肌肉量多寡有關,肌肉量越高,則「基礎代謝率」就會增高,身體容易消耗熱量,許多老年人罹患肌少症,肌肉量變少,脂肪增加,當然容易成為「老泡芙」。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指出,「基礎代謝率」是指人在人在安靜狀態下消耗的最低熱量,也就是躺著不動,身體也會因為呼吸、心跳、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維持體溫而消耗熱量。青少年及年輕人的「基礎代謝率」較高,在這個階段,即使吃較多食物,也比較不容易發胖。到了中年以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至5%,如果食量還是跟以前一樣多,運動量也差不多,就容易發福。如何提高「基礎代謝率」?黃國晉表示,這必須透過重訓、阻力訓練,身體肌肉組織變多,才能提升代謝率。至於有氧運動,減脂效果明顯,但只有運動時才消耗熱量,並不會提高基礎代謝率。如果持續重訓,肌肉量變多,提高「基礎代謝率」,即使不動時,身體所消耗的熱量也會跟著變多。黃國晉分析,中老年人減肥常遇到瓶頸,原因就在於缺乏重訓,以為健走、慢跑、有氧運動,就能減重,「基礎代謝率」越來越低,無法有效達到減重目標。黃國晉說,「有氧運動及重量訓練缺一不可」,建議每周至少5天進行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搭配2次重訓,在健身教練指導下,進行阻力訓練,配合飲食,積極養肌肉,維持易瘦體質。在飲食方面,想養肌肉,提高代謝率,就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建議多吃豆類、魚肉、雞肉、豬肉、蛋類、牛奶、優格、優酪乳等。另需喝足量的水,至少為體重的3至4倍,例如,70公斤男性如接受重訓,建議1天喝2,800c.c白開水。★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9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楊志新正常作息、按時吃飯 主張個體化健檢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台大癌醫)院長楊志新說,自己沒有特別養生之道,只有「正常作息、正常三餐、不喝酒」三點,並且會做醫院安排的例行健檢。他認為,理想的健檢應該是個體化的精準健檢,這將是台大癌醫希望發展的健檢模式。很多醫師一大早就要開會,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但到了醫院公務繁重,一忙起來就不吃午餐。楊志新打趣說,可以不吃午餐的醫師或許胃比較好,但他不會刻意這樣做,他都會按時吃三餐,除了不喝酒,並沒有其他特殊飲食習慣,也不挑食,醫院餐廳有什麼就吃什麼。楊志新指出,年輕時值班就得熬夜,是沒辦法的事,即便已是資深主治醫師,他不會刻意早睡,但也不會常熬夜,幾點睡覺就是隨興而為。「可能是隸屬於內科,不像外科那樣固定清早八點就要開會,比較沒有早起的壓力。」每年做一次台大醫院安排的全身健檢,楊志新對於健康檢查頗有想法。他認為,現在的健檢太過於制式化,每年重複做,其實並非必要,健檢應該要「個體化」,這也是以後台大癌醫要做的。例如,若家族裡一堆人都有心血管疾病、膽固醇高等,他就需要多做心血管方面檢查;如果沒有家族史,或許可以兩、三年檢查一次。畢竟健檢是非健保的個人醫療花費,如果每年做一大堆不需要年年做的檢查,只是浪費錢而已,最重要的東西可能反而沒做到。實踐個體化的預防和治療,勢必要更細膩的醫病溝通。楊志新說,癌症治療變得越來越複雜,現在有效治療這麼多,類似藥物也有很多種,選哪一種牽涉到預算、副作用、回診頻率,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太一樣。其實過去20幾年來,楊志新團隊始終抱持的原則,是盡可能幫助人了解這是一個複雜的狀況,有幾種不同的做法,再與病人一起做決策。
-
2020-12-1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大部分的死亡都是癌症導致! 楊志新爭取癌患試用新藥,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台大癌醫)設立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癌症醫學中心」,經過十年規畫和建設,去年七月正式營運。院長楊志新期盼,台大癌醫能助病友就醫並有機會使用新藥。成為癌症臨床試驗重鎮今年八月接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的腫瘤內科部教授楊志新專長做臨床試驗,是台灣學術論文被全球引用最多的醫師,也是最早確立亞洲肺腺癌標靶藥療效的頂尖學者。接任院長後,他決心帶領台大癌醫成為台灣癌症臨床試驗重鎮,爭取癌症病人免費試用最新藥物的機會。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為了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癌症中心,臨床試驗一定是最重要的業務。」楊志新在台大總院帶領腫瘤團隊20幾年,最關切的是如何「讓病人輕鬆一點。」當時在台大醫院就建立了「多科一起看癌症病人」的傳統,像肺癌門診的診間裡,可能集結了內科、胸腔內科、放射腫瘤科等科別。因此台大癌醫最初就規劃要給病人一個輕鬆舒適的就醫環境。台大癌醫除了延續原本同診間就有多科一起看病人的傳統,更解決了內、外科會診不易的問題。現在負責內科的楊志新和外科教授陳晉興的門診同一時間,而且診間就安排在對門,若病人需要會診另一科,走個兩步就到了。楊志新表示,肺癌中心有好幾個門診,診間有共通的後走廊,平常門關起來,維護病人隱私,需要會診時打開門就可以走到對面去。判斷若需開刀馬上加號楊志新說,如此一來,醫師省去重新找病人影像資料的時間,內、外科醫師可以直接討論病人的治療計畫。若外科醫師判斷需開刀,馬上幫病人加號,當天就看,很有效率。目前乳醫中心運作較久,科別完整,包括婦產科,可同時做完婦科檢查,病人相當多。之後肺癌中心、頭頸癌中心、攝護腺癌中心等單位的科別也都會陸續完備。後期延長有品質生命癌症一直是台灣最重要的疾病,大部分的死亡都是癌症導致。楊志新表示,從早期的預防和發現,中期給予治癒性治療,到後期適當延長有品質的生命,同時要持續將病人和家屬的期待做最好的調和,每個階段有不同任務,台大癌醫都能做好。楊志新小檔案專長:基礎腫瘤醫學、臨床腫瘤醫學、抗癌藥物發展、化學藥物抗藥性、臨床試驗、藥品上市研發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學士、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台大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希望如果發現身體有任何異狀,趕快尋求醫師協助和接受正確的治療。如果對於癌症治療有任何不同的想法,請務必和醫師討論,千萬不要到處找偏方,一定要尋求正規醫療,相信在您和醫師合作的情況下,一定能得到最好的醫療。
-
2020-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光靠觸診就診斷出白血病!「抓病的柯南」黃富源: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是醫師的老師
一派瀟灑的黃富源醫師坐在辦公室的小沙發椅上,牆上是以前的學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頭詩題字,乾淨整齊的桌上放著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老花眼鏡。他是兒科界的「黃頭」,是連續七年獲得醫院最佳教師獎的「黃老師」,對於醫界的後生晚輩而言,他堪稱是祖師爺的等級。陪同台大醫學系學生對他的專訪,我在旁聽席中,也觀察到他對學子的殷切期盼與依然熱衷投入的教學熱情。拚命唸書才能分擔家計從小家境不好,黃富源在求學的過程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留級」,但擔心的並不是丟不丟臉這檔事,而是若是要再繳一年的學費,那可不得了,年紀輕輕能幫家裡的唯一方法就是「拚命唸書」,殊不知這份單純的孝心,奠定了黃富源日後凡事「拚命」的性格。高中畢業後,果真拚命唸書的結果可以獲得保送入大學化工系,但問題來了。父親說:「你唸完書,一來沒有錢可以供你出國深造,再來也沒有錢可以讓你開工廠……。」父親的話言猶在耳,黃富源心一驚,若是一般大學畢業後無法賺錢還得再當家裡的賠錢貨,那豈不更慘?早年,醫學系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於是黃富源再度「拚命唸書」,最後,第一成了唯一,考上了台大醫學院醫科。立志成為很會看病的醫師高雄鄉下小孩考上台北的台大醫學院醫科,家人與街坊鄰居無不歡慶祝賀。但窮小子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靠著一位有錢人家的同學支援,找到台北的棲身之處,黃富源說:「我以為不知道台大在哪裡已經很離譜了,但我竟然連他家裡的馬桶都不知道怎麼用!」真是糗了。台大醫科果真名不虛傳,各方武林高手齊聚,黃富源看到同學臥虎藏龍,教授更是一派威風凜凜,只有繼續拚命的努力。求知若渴的他,只要有任何學習的機會都不放過,並為自己立下「我要成為一個很會看病的醫師」的心願。自己立下的約定,成為自己持續拚命的目標!更難得的是得過一次「書卷獎」,讓黃富源欣喜若狂。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但要怎麼樣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怎麼樣才能變成一位很會看病的醫師?黃富源一句「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為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詮譯。黃富源努力到連同學都看不下去了,偶爾會問起:「緊張大師,你到底有沒有出去玩啊?」在實習階段,黃富源的「拚命」還多了一個項目,就是「值班」。每天都去偷偷瞄一下病房有沒有新住院的病人,然後跟在那位主治醫師身邊,偷聽就是多學,只要多爭取到值班的機會,就是加深自己的功力。黃富源回憶:「有個功課很好也很會彈琴的同學,他只要去俱樂部彈琴打工,就請我替他值班,而且,他回來還會給我50塊錢,比起我一個月才拿到70元的月薪來說,根本是天價。你瞧,他開心彈琴打工,我開心值班練功,我還可以多掙點錢,豈不皆大歡喜!」語畢,哈哈大笑起來。觸診是最基本的診斷工具眾所周知,黃富源醫師十分強調不要依賴醫療儀器。他主張,看病是看病人,不是只看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而他強調的「身體診察」基本功就是在台大醫院當醫師時學到的功夫。一位血液科的教授劉禎輝摸到病人肚皮上的一塊圓圓的腫塊,語出驚人的說,裡頭是水!當時在一旁的另一位實習醫師一開始還不相信,等到教授用針頭抽出水後,才啞口無言。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位6歲高燒不退好多天的孩子住院,李慶雲教授來查房,摸一下腹部,就診斷為傷寒。我們問他何以摸肚子可以診斷為傷寒?他說摸的感覺是doughy,有這種doughy的感覺是傷寒的特徵。我永遠記得那一幕。黃富源說:「時代再進步,都有儀器無法取代的事。」看病不是只看數字,身體診察(觸診、聽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但他也不諱言,在健保的體制下,醫師診察費太低了,導致愈來愈少醫師願意多花時間多看病人一眼、多聽診、多觸診病人一下,猶記得5年前,有一位護理師的姊姊住國外,她的2歲兒子右眼眼皮深紫色浮腫,看過眼科、家醫科,仍然無法治癒。這位護理師碰到我問我可以看看嗎?當然可以。」第二天黃富源的門診果然看到這位小病人。黃富源對這個個案印象深刻,憶道:「當時第一個看他眼睛,覺得很奇怪。當我看不懂時,會把病人從頭摸到腳,結果發現小孩肝脾非常腫大,斷定是白血病(Leukemia),就安排馬上住院由血液科專家治療。」 這個診斷方式是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可見身體診察是無法用儀器取代的。期待健保署能看到身體診察的重要性,提高醫師診察費,讓醫師能好好的「看病人」,而不是看電腦螢幕。黃富源說:「醫院是為了病人而存在!身為臨床醫師,要加強自己的專業、減輕病人的痛苦、提供病人最有效益的醫療,才是醫師的最終目標。」在醫界,黃富源以其身教帶領了一群徒子徒孫,開枝散葉在各處為醫療致力奉獻,不但對症下藥,並且不過度用藥,減少病人痛苦;特別在兒科,面對的是「不會說痛與不會道謝」的小病人,一本初衷與良心,更是醫師本質最好的體現。影響最深的二位前輩談到黃富源這輩子最感謝的二位醫師,背後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不諱言早年紅包時代下,就連自己住院開刀,老婆都還是不免禮俗將「禮數」給準備好,深怕不周到會被拿來「開刀」,還是送上比較心安;黃富源當時還笑說:「我請我的老師杜詩綿教授幫我開刀(扁桃腺割除),怎麼可能會收?」沒想到,老師還真的收下紅包。術後,黃富源恢復得很好,住院7天左右已可出院,臨出院前,老師把紅包退了回來,黃富源用右手手掌拍打了額頭,我怎麼可以誤會我的老師,整整7天,真的是學生的不是!這件事,給了黃富源很深的影響,行醫50年,儘管時代改變但收到的紅包還是不少,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捐給社服室基金,做為急難救助之用。影響黃富源的還有鄭仁澤醫師。鄭醫師是一位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絕不以研究病人為樂,不把病人當成研究的白老鼠,不會只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讓病人受痛苦。黃富源在衛生署副署長任內,也看到了器官捐贈的亂象,陸續設立了器官捐贈登錄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師懲戒委員會,要求徹底扭轉醫匠現象,致力推動台灣醫界,需要的是真正良心為善的醫師。病人是醫師的老師在黃富源眼中,「在困難的病人身上,診斷出疾病,並且將病人醫治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感受。」把孩子醫好、把學生教好,並且得到來自於病人家長及學生真心的感謝,這種成就感支持著他持續至今。而他也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台灣目前的情況,真的不必再設醫學系,而應將醫學教育深耕並著重於醫學倫理的養成,將行醫這條路,當作是上帝賜下的恩典,可以在一生中幫助人,並在助人中獲得安慰與滿足。「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病人永遠是醫師的老師。」在「富及杏林滿門桃李、源盈寰宇遍地福音」的字畫前,黃富源醫師為醫病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在馬偕兒童醫院裡,明年將滿80歲的黃富源,還在臨床工作上繼續扮演「抓病的柯南」角色,也是所有醫學生最崇敬,混身是寶的老師。
-
2020-12-17 新聞.元氣新聞
國內ADHD就醫率僅三分之一 醫療家庭學校黃金三角全面照護
根據國內全國性調查指出,台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22萬人口;然而,對比健保資料庫針對9至13歲學童之統計數字,盛行率僅2.44%,實際患者人數可能為已就診人數的3倍,換句話說,國內ADHD患者僅有三分之一就醫率。對此,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暨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呼籲,從1995年以來,ADHD藥物已被臨床驗證可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然而,還需父母願意接受孩子是腦部發育出了問題,許多行為「並非故意」,最後更要靠學校提供社交訓練、補救資源,「醫療、學校、家庭」黃金三角缺一不可,才能讓學童的照護更為全面。今年攻讀博士的鄭先生,從國小就因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效率低落,確診ADHD後使用藥物治療,當時一天服用三次短效藥,多靠學校老師、同學沒有偏見熱心提醒,媽媽更是辭職開設安親班就近照顧,在家庭、校園、醫療三者搭配下,不但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障礙,成績優異考上建中,現在更在陽明大學進行有關ADHD的人工智慧研究,希望幫助ADHD患者逆轉人生。高淑芬說,像鄭先生能靠三方合作成功的案例,在他門診增加中,但仍有為數不少的ADHD學童未進入就醫體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治療4至6個月就因療效不彰、副作用而中斷,她提醒,若無接受穩定治療,約有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等有重大影響,美國研究就統計,學童ADHD無妥善治療,後續造成就醫、教育費、犯罪、生產力低落等社會成本一年高達36至52億美元。高淑芬表示,ADHD最常見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MPH),其中又可分為速效與緩釋兩種劑型,速效劑型藥效僅能維持3-4小時,讓學童在校用藥順從性降低,緩釋劑型藥物起始作用時間慢,消退時間也慢,隨著醫藥進步,目前更有結合速效與緩釋優勢的全新劑型出現,藥效長達八至十二小時,病患不但不會忘記吃藥導致法專注,也不會因為要在別人面前吃要而感到壓力,使用後兩小時濃度可在體內達到最高,頗符合台灣學生一早考試需要專心、晚上可能還要補習等作息,藥效可快速達到有效濃度或更長久。不過,高淑芬也提醒,使用藥物治療ADHD,能夠幫助學童改善大部分的行為,前提是父母應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符合學童需求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