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出國
共找到
1202
筆 文章
-
-
2022-07-10 名人.林靜芸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名醫:財富不是快樂指數最重要指標
我小時候愛玩,功課沒寫完就不敢去上課。導師到家裡告狀,母親很生氣,用竹尺打我。有一天被母親處罰後,我蹲在地上哭泣,疼我的父親拉我起來並告訴我,他也捨不得我挨打,但他有一個堂姑,原是千金小姐,結婚後與先生不和,被婆家趕出來,她無謀生能力,四處流浪,曾向父親借錢,還摸走我家的時鐘。父親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讀書,也要學得一技之長,必須能夠養活自己,別想靠任何人。」這番話點醒了我,我開始乖乖念書,好不容易,考進醫學院。上榜喜悅的心情還沒平復,母親告訴我,「不要以為會念書,人生就能幸福。妳已經考上大學,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是把自己嫁出去!」毫無心理準備的我,聽了母親的指示,不知該如何努力,幸好有一個學號在我隔壁的男同學「目睭糊到蜆仔肉」(我家兒子女兒的評論),我才能完成母親的囑咐。人生最重要的事應該只有一件,但是不同的時段,父母親的吩咐不一樣。結婚之後,母親說:「接下來最重要是生小孩,老了才不會孤單」。等我有了兩個小孩,父母親自願替我照顧,還要我「專心作醫師比較重要」。怎知小孩長大,對阿公阿嬤的安排有意見了,母親又跟我說:「醫師的工作,同事能夠擔當,母親的角色無人能取代,妳作母親比作醫師重要。」別人的人生朝哪個方向前進,我不知道,但是我的人生是隨著父母親的指示,經常變換方向。有段時候,我的丈夫忙事業,兒子忙叛逆,女兒忙功課,我的日子滿是挫折。我問父親,我該如何是好?父親摟著我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尋到自己的快樂。」那段時間我經常回娘家,與父母一起吃飯、打高爾夫球,甚至出國旅遊。可惜甜蜜的時光不長,父母往生之後,我的人生彷彿又迷失方向,不知道什麼事重要。世間父母普遍希望子女幸福快樂,所以讓子女受教育,要子女努力賺錢。但是快樂是什麼呢?英國的經濟學家喬治以及蘇珊娜,從大數據中發現美國的0.1%人口年收入超過150萬美金。這群人的資料顯示,領薪水不會致富,擁有資產才會。更諷刺的是普羅大眾嚮往從事的行業常常短命,其平均開店年數:唱片行2.5年、玩具店3.25年、服飾店3.75年(相對可參考的牙科診所平均開業長達19年)。富人從事的常是無趣不起眼的行業,例如汽車代理、加油站、工具機、製鞋、化工材料等等。調查報告建議想賺錢的人,應先作好市場調查,避免徒勞無功。有趣的是,喬治以及蘇珊娜調查了數萬人後發現,錢夠用就好。年收入到美金75000元以上,快樂指數不會增加。快樂與財富不同,難以度量。調查報告詢問有哪些活動的快樂指數與結婚相當。得到的回答是「作愛」、「運動」與「做喜歡的事」。至於與什麼人在一起會快樂,答案是浪漫的情人或朋友。我們常以為天氣很重要。調查顯示氣候只占快樂的一小部份。至於環境的重要性,人們在大自然尤其有水、風景美的地方,大部份人會覺得快樂。又能再找到快樂的答案,我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人生有許多重要的事,父母親期望我的,原來也只是好好過日子,有空多多接觸大自然,快樂並不複雜!
-
2022-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Novavax今天開打!診所醫:有刺激老人第4劑打氣
台中分配到3.8萬劑Novavax疫苗,今天開打。診所醫師林釗尚觀察,Novavax副作用小,很多長者第四劑捨莫德納,就是在等Novavax,Novavax的開打,刺激到長者第四劑的打氣。負責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的診所醫師施勝桓說,文心森林公園疫苗接種站今明兩天上午9時到中午,各提供莫德納限量100劑、兒童BNT限量50劑、高端限量50劑,以及Novavax限量50劑。今天共53人接種,其中 ,Novavax共16人接種。黃姓男子今天上午到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接種Novavax。黃姓男子說,他前二劑接種莫德納,這次會選擇Novavax,主要是考量到它的副作用小,有保護力又具國際認證。施勝桓說明,Novavax為美國藥廠製造的疫苗,屬於棘蛋白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與台灣高端疫苗同技術,俗稱進口類高端疫苗,副作用小、具防護力,且為國外多國認可,可拚出國的證明補打,需與高端間隔28天。診所醫師林釗尚說,今天上午診所有近20人接種Novavax,其中多數為長者來打第四劑。最主要是Novavax副作用小,且具有保護力,很多長者因此第四劑捨莫德納,就是在等Novavax,有刺激到長者打氣。大台中診所協會理事長、診所醫師陳俊宏說,今天診所有40人接種疫苗,其中一半是接種Novavax。
-
2022-07-09 養生.人生智慧
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最終走上不同道路
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一生朋友不多,重視的就幾個。正當離別之際想見見他們,他們卻告訴你,疫情下不見也沒關係,讓你很是傷心。」 我說:「後青春的友情,逐漸淡了,忘了,都是正常不過的。」 H準備到國外打工度假,延宕多時終於準備要出發,心想這一別就是兩年,想找好友送別,於是厚著臉皮問閨密說:「我快出國了,找一天出來聊聊好嗎?」沒想到都被各種理由推託,即使自己願意去找她們,朋友卻只輕聲說不用,讓她鬱鬱寡歡,情緒糾結到不行。 我說,將心比心。或許她們也想見你,只是某些原因,不得不擱置。或許她們有了家庭,一時半刻脫不了身,日子是一團亂,不想再添亂。或許她們也為你好,省去了來往交通奔波,少接觸人群。 「或許」兩個字,是對朋友的貼心,也是讓自己「放下」的藉口。 曾經,我也是一個對友情特別執著的人。大概是因為從小到大朋友不多的緣故,每到了年末總要寄送數百張賀卡出去,記得每個人的生日與喜好,惦記著該聚餐的時節,總拉著幾個姊妹一起聊天,說好了一年一聚絕不分離。 【延伸閱讀:不同的人生際遇讓彼此相遇,不同的選擇讓彼此漸行漸遠... 如果哪天我消失了,你會想起我嗎?】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最終走上不同道路大學畢業後那幾年,我當了好幾個閨密的伴娘,一個一個把人送到紅地毯的另一端,一個一個看閨密生孩子、買房子。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我選擇單身遠行,他們走入家庭,最終走上不同道路。即使過去彼此再好,現實中很多話題就聊不上來,於是漸行漸遠,偶爾某一天才會想起。 頭幾年開始也不習慣,尤其是說好的聚會,時間越來越難約。裡面,單身最好約,新婚的要問過老公,剛生孩子說要找人顧,孩子大的則是老有理由推託,幾次下來,就不如不辦。於是幾個好友,從一年幾次,到幾年一次,有些人可能就斷了線,永遠都不再聯繫也有可能,因為接上了,可能彼此面面相覷,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我總笑說,每送一次新娘,就好像把朋友送到另外一個世界,她的世界接下來屬於另外一個他,另一個家庭,還有她最愛的孩子。或許她也很懷念曾經幾個女孩單身的時光,也不想泡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但很多時間,不是她能決定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包括友情這一塊。 這幾年認真想,我離開家旅行或許是幾年,但她們進入婚姻家庭可是一輩子。人都必須在某個時間點放下執著,不要害怕失去誰,因為難保不會在下一個路口遇見誰;每一個人都是過客,只有自己不會離開,你越是為誰傷心,只是自己在傷心,對方也不值得你如此在意。 有些人,活在過去, 有些人,活在心裡, 有些人,忘了就好, 有些人,早斷早了, 有些人,保持聯繫, 只有自己的人生,還是要繼續,不能停。 ※本文時報出版《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
-
2022-07-08 養生.人生智慧
不同的人生際遇讓彼此相遇,不同的選擇讓彼此漸行漸遠... 如果哪天我消失了,你會想起我嗎?
如果哪天我消失了,你會想起我嗎? ○○:「如果訊息某個人,一直關心他的狀態,剛開始對方會回應,後來幾乎已讀不回,你會怎麼辦?」 我說:「當然會擔心對方怎麼了,一旦發現對方刻意漸行漸遠,我也會讓自己學著保持距離。」 曾經,在聚會中相識一個文采豐富的女孩,出國偶然在旅途中逛到編織店,想起女孩的興趣是編織,每次她總能說出世界各地毛線的特色,也感嘆很多線材原物料十分難取得,想要討好,於是心生一念買了幾個毛線球,帶回家鄉給她作伴手禮。 女孩每每收到禮物都簡單謝過,叫我以後別這麼破費,幾次都能感覺她內心藏著祕密,有時聯繫她也選擇已讀不回,偶爾會想:「自己哪裡做錯了嗎?」似乎好像也沒有,曾煩惱女孩是不喜歡我送的禮物嗎?還是怎麼了呢? 後來才明白「持續緣分」遠比我想得困難許多,基於「利益」架構上結識的更難,不是因為誰變了,誰錯了。活到一定年紀,人就自動會到分岔路口,面對各自下一場的人生課題,有些人選擇跨越,有些人駐留原地不走,有些人往回,有些人走偏,而選擇同一條路的,才能繼續互相扶持。 誰消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不再牽掛誰已讀不回,她不是討厭誰。 某個程度來說,只是我們不在同一條路上而已。 記得二○二一年某一天,臉書跟I G在凌晨當機,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動作,突然畫面上跳起重新整理的迴圈,是網路壞了嗎?於是關掉網路,重新連結一次;再關掉電源,重開一次。試了一次又一次,依然都停留在當機的畫面。眉頭緊皺,心想或許哪天不是我消失,而是全世界都停電,彼此可能一輩子再也不見。 這就是一個預告,沒有誰,是特別重要的,包括至親也可能如此。 沒有人非要陪誰到最後,一旦斷開了連結後,私下也沒有互相關心,最終就會自然而然的走散,即使再見面,也像陌生人,即使再聚首,也不知道誰該開口說什麼。 長大之後,可能搬出去住,結婚,成家,或著旅行,不同的人生際遇讓彼此相遇,不同的人生選擇讓彼此漸行漸遠,哪天兜兜轉轉,又重新回到原點。 有誰消失了,那都只是一個過程,重要是,你願不願意留他在記憶裡,當成回憶。 曾有人問我,會想一輩子待在國外生活嗎?我說,不會,台灣有我牽掛的家人。後來,我補充了一句:「如果他們走了,我就沒有牽掛,或許就會了。」 誰消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不再牽掛誰。 ※本文時報出版《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BA.5病毒進入社區 李秉穎曝「可能已有一段時間了」
國內昨出現首例本土BA.5確診個案及家庭群聚事件,許多專家認為,7月底可能有一波疫情,或至8月本土確診病例破可能上升至5萬人。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目前國際BA.5疫情都是上升一點點,但重症、死亡率沒有竄上來,疫情應不會大爆發,也不會太嚴重,不至於出現單日8萬、9萬例的確診人數,因此不用怕它,平常心看待,年底大家就都會適應病毒。李秉穎今接受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節目訪問表示,現在入境措施是3+4,已不像早期14+7管制措施,病毒就有從境外移入的風險,而目前國際間正流行BA.4、BA.5,因此變異株確實可能經國際旅遊途徑已零零星星進入國內社區,並可能有一段時間了,但BA.4、BA.5傳播力雖強,不過,感染後仍以輕症為主。邊境管制是否應鬆綁3+4措施?李秉穎說,諮詢小組沒有討論,因每個人想法不一樣,有人擔心3+4會漏掉一些確診者,因此不願放鬆,但他認為可以考慮放寬3+4,因國內現在確診人數比國外多,且疫情趨緩後,醫療量能可以負擔漏掉確診者的風險,尤其是低風險地區,民眾出國到低風險地區的染疫機率,說不定比待在國內還低,從低風險地區返國的入境措施,應可以放寬為0+7。至於民眾要不要接種第4劑疫苗?李秉穎說,第4劑疫苗於長者、慢性病、免疫功能不全等高風險族群,若接種第3劑間隔5個月,一定要接種第4劑,因對高風險族群來說基本劑是3劑,追加劑是第4劑,而一般民眾就是打3劑,第4劑不一定需要,目前開放醫護人員自行選擇要不要施打第4劑,但不迫切。若次世代疫苗研發完成,或許往後第4、5劑會使用次世代疫苗。國內兒童疫苗接種率不錯,李秉穎說,原因是國外疫情下降,並擔心孩童出現心肌炎等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因此疫苗接種減少,而國內是受到兒童腦炎死亡事件的媒體效應,家長多擔心孩子罹患腦炎,提高兒童疫苗接種率。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現首例BA.5 專家曝這時疫情再起:單日5萬例甚至更高
國內今新增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源自從美國返台的1家3口,傳播給機場接送的2名家人,接機過程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進食,可能是在車程中造成病毒傳播。專家表示,即使戴口罩也難防BA.5在同一空間傳播,不過感染機率較低、症狀也可能較輕微,建議民眾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及接種疫苗。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相較國內現在流行OmicronBA.2變異株,BA.4、BA.5亞型變異株的差異主要在「免疫逃脫」,目前新冠疫苗皆以原始株研發,保護力也有落差,疫苗預防BA.4及BA.5保護力,比起防範BA.1「落差八倍」,比預防BA.2則差四到六倍,疫苗抗體效果會逐漸變差。黃立民表示,國內疫情剛過高峰,台灣至少還有「一個月蜜月期」,即便BA.5可能會在台灣傳播,但這段時間不容易大規模傳,因為近期確診的人數不少,剛接種疫苗的也不少,民眾抗體「免疫防火牆」或多或少可以「擋一下」,七月大流行BA.5機會較小,可能到八月中後機會較高,屆時免疫防火牆變弱,BA.5開始爆發「回到單日五萬例也不是不可能,更高我不敢講」。至於感染BA.5後症狀表現會有何不同,黃立民表示,先前病毒研究提及,感染BA.5臨床上觀察病毒感染肺部細胞,往下造成下呼吸道症狀,觀察到出現「肺炎」症狀較多,但只有一篇研究有上述論點,沒有看到其他學者廣泛討論,也有可能不見得是這樣。全程戴口罩依舊感染BA.5,黃立民表示,所有新冠病毒都可以在同一個房間,只要大家長時間在一起「就可以傳染」,即便戴一般口罩、不把口罩拿下來,還是會傳染,就算改善通風也無法防止,世界各國都有觀察到此問題。若戴口罩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措施也防不住BA.5,目前還有其他可行作法?黃立民指出,感染BA.5還是機率及嚴重程度問題,脫口罩的人很快會感染,有戴口罩的人就比較晚得到,且就算得了症狀也較輕微,不能說NPI措施完全有效,但還是有些好處,就像施打疫苗不能防止不感染新冠病毒,但可以預防重症。不過黃立民提醒,就算NPI措施仍有一定效果,「但問題是沒有人要做」,近期風景區、餐廳都是人,大家已經不想再用NPI手段防疫,大家想要恢復正常生活,政府就算加嚴NPI措施也沒好處,因為民眾順從度只會越來越低。他表示,國內防範BA.5目前靠社區免疫防火牆,以及未來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基本上每個人都要接種次世代疫苗,「尤其要出國的人都要打,別到國外生病了,會很不舒服」。近期兒童陸續接種第二劑、幼兒將要接種第一劑,是否憂心國內BA.5感染兒童及嬰幼兒造成危害?黃立民表示,不前仍不清楚BA.5對兒童危害,因為過去專家認為,幼兒感染新冠肺炎狀況還好,結果台灣幼兒問題一堆,相較美國幼兒沒有那麼嚴重,是否存在人種及基因差異,只有病毒傳了才知道,不能直言BA.5感染幼兒是否嚴重,但仍建議小孩接種疫苗,仍有保護效果。黃立民提醒,雖我國出現首例BA.5,但可以看到有些國家流行BA.4、有些國家流行BA.5,未來BA.4、BA.5出現流行都有可能,我們不要忘記防範BA.4。
-
2022-07-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每周2.5萬人限制將放寬? 莊人祥:依疫情適度放寬
國內疫情持續走緩,又適逢暑假期間,許多國人都殷殷期盼能夠出國旅遊,但考量返國限制重重,都希望能夠適度放寬。交通部長王國材也擔心國人會因此回不來台灣,希望調整每周入境上限2.5萬人。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會考量國內疫情、醫療量能適度放寬。指揮中心先前在6月15日放寬邊境管制措施為「3+4」,但每週入境人數上限為2.5萬人。不過,交通部表示,防疫計程車、防疫旅館量能可負荷每周4萬人。王國材也表示,暑假出境國人很多,考量到可能國人返台困難,目前在跟指揮中心討論,希望放寬人數限制。對此指揮中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莊人祥說,出境人數部分,王國材部長說觀察到7月1日、2日出境人數較多,但3、4、5日有下降;指揮中心一直都有在監測入境總量管制,未來會納入王國材部長所說的狀況,隨時因應若有此問題,會斟酌國內疫情、醫療量能做適度放寬。至於上周實際入境的人數是否早已突破2.5萬人?莊人祥表示,6月15日後平均每周都在2.4萬人次,應未超過2.5萬,即使有應該也只是2.5萬初頭。
-
2022-07-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對不起!醫生叔叔猜錯了!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人員的省思」。一位放射師在自己的小孩皮膚病時而復發無法以西醫的治療得到滿意的結果時,聽信一位醫師的建議「喝蛇湯」,雖然半信半疑,但愛兒心切,就試了這方法居然得到根治,也因此回想自己也聽過一些不是西醫確證有效的睡姿、飲食方面的改變可能有助於尿道結石的報導。一位腫瘤科醫師想起自己二十幾年前沒有救活的病人,寫出自己當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所做的省思令人佩服,我們也邀請一位在美國的資深腫瘤科醫師對這位醫師的省思所做的客觀的評論。醫療團隊能有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檢視其他醫療的可能性,或分享自己對過去所犯錯誤的檢討,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謙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同理心病人的感受,讓症狀獲得改善!】老人家常說:「先生緣,主人福」。年輕時不能參透其意涵,在重症生命交關的當下,醫生一個關鍵性的處置決定了治療的成敗,一旦做錯就萬劫不復,病人就失去活命的機會。但是醫生不是神,做決定時間可能很短,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做對,或是猜對!1998年7月我在高雄某醫學中心晉升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開啟了獨當一面的醫師生涯。由於經驗不足,上班時時刻刻都是戰戰兢兢,壓力很大。當時承蒙前輩醫師們的悉心指導,有問必答,終於讓我順利度過前一年的時光。然而,最讓我無法忘懷的,是我才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二年,由於唯一的小兒血液科醫師出國進修,所有15歲以上的病人轉由我收治。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15歲的顏小妹,診斷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經過了骨髓檢查與多次化療,其中遇到幾次中性球嚴重低下的發燒(Neutropenic fever),採用強效抗生素與抗黴菌劑後都能順利控制,化險為夷平安出院,而且半年後骨髓檢查也顯示白血病完全緩解。她與家人都非常高興可以脫離痛苦的療程。幾次門診後,她竟然消失沒再回診追蹤。再一次見到她已是半年後的急診,因為發燒好幾天,血液檢查發現嚴重貧血及血小板低下,仔細詢問後原來是去接受民俗療法,所以沒來複檢抽血,判斷應該是白血病復發了。入院後,所有的診斷過程與治療全部重來一次,顏小妹非常配合,不哭不鬧反而讓我非常心疼。然而,這次的化療似乎沒有先前那樣的順利。化療後的3天就出現39C以上高燒,沒腹瀉,人工血管無紅腫,口腔與肛門都無感染徵象,胸部X光片無浸潤。使用能對抗革蘭氏陰性與陽性的強效抗生素仍持續高燒不退,發燒後第3天引發敗血性休克死亡。隔日細菌室通知血液培養長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依當時抗生素臨床指引,白血球低下時使用廣效性抗生素2天後無改善才建議抗黴菌藥物。我完全按照指引給藥卻沒想到一開始就是黴菌感染!我的心情盪到谷底,難過了好久好久!一週後,家屬來門診開診斷書。對於治療失敗非常不能諒解,質疑有醫療疏失。我據實以告,承認猜錯了。在細菌培養的報告出來前,一定是根據經驗給藥,依感染部位判斷最有可能的細菌。然而,萬一感染部位不明顯就只能先用猜的或是直接用廣效抗生素。黴菌感染一般較為和緩,不致於立刻造成危險,因此可以放在後面考慮。然而病情進展千變萬化,有許多例外狀況隨時可能出現,這是臨床 指引不會寫的!近年來由於多種抗黴藥物的引進,現今的臨床指引已將抗黴藥物的使用放在白血病化療後預防性給藥的位置了。因此,能夠做對或猜對就是病人的福氣,原來這就是「先生緣」啊!時間雖然經過了20多年,但是當時的場景卻依然宛如昨日,歷歷在目。為人醫者,能不更加謙虛,更加敬畏上天嗎?顏小妹!醫生叔叔真的猜錯了,我不是故意的,我多希望妳能夠好起來!
-
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後出國前準備這證明 三個月內回國檢測費較省
指揮中心6月中曾公布「境外確診個案返台常見QA」,提到國外確診者入境須檢附確診證明及兩日內陰性證明,陰性證明可從「PCR陰性」或「PCR報告ct值大於等於30」或「抗原檢測陰性」三選一。現在國內確診者愈來愈多,如果3個月內出國又回來,也適用這些規定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都適用,無論國內醫院開立的書面證明或數位健康證明,都可視為確診證明,出國前可事先準備好。反觀在國外確診,確診證明就沒這麼好取得。有讀者反應,在美國快篩陽性確診,輕症或無症狀都不需就醫吃藥,很難取得相關證明。若未能及時取得確診證明,就只能比照一般未確診旅客,花120到135元美金去做PCR,要是航班時間緊迫,急件甚至要價200美金。因為美國7月1日起已不再補助連鎖藥局的PCR檢測費用,在美國沒有醫療保險的人,現在做PCR就是這麼貴。讀者表示,希望指揮中心能夠放寬規定,採認24小時內的抗原陰性報告,抗原檢測只要幾十元美金,不但結果更快出爐,也可以減輕經濟負擔。因應出入境的康復旅客比例愈來愈高,也希望指揮中心針對康復者訂定更詳細相關指引,比方說,如何證明自己曾經確診,現在就是個難題。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今也於臉書發文表示,PCR非常敏感,感染已久的陰陰陽陽狀態都測得到,所以現在許多國家已放寬改採24小時內的抗原陰性報告,目的在擋下高病毒量個案。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說,台灣入境時會要求再做一次唾液PCR,入境3+4還得關3天加上快篩,算是目前世界上入境規定相當嚴的國家,登機條件應可改用抗原檢測陰性。對此,莊人祥表示,不論PCR陽性報告、抗原快篩陽性報告、醫療機構開具曾確診證明、當地政府解隔證明等,都可以視為確診證明,希望旅客加以利用。莊人祥說,因有亞型變異株病例導致全球病例上周增加兩成,又適逢暑假人流增加,國際疫情再次升溫,因此「搭機前兩日內PCR檢測陰性報告」、「入境容額2.5萬人」、「3+4檢疫」這3項規定都將維持,以確保航空器防疫安全及減少病毒跨境傳播。
-
2022-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解封後要怎麼做才能出國旅遊?出國條件、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
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已經肆虐了兩年多,許多人已經很久沒有出國旅遊。隨著新冠疫苗的覆蓋率上升以及全民防疫觀念的提升,台灣的疫情逐漸穩定。各國的疫情也有趨緩,有的國家也重新開放施打兩劑以上新冠疫苗的觀光客入境,這對於久久沒有出國旅遊的人來說是一項天大的好消息。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做好萬全準備民眾出國前一定要先做好準備,了解當地疫情是相當重要的。在網路搜尋「國際旅遊處方箋」,選擇即將前往的國家,獲取當地的即時疫情、旅遊前的準備、預防接種建議等相關醫療資訊,也建議民眾前往旅遊醫學門診做相關諮商。需要注意的是,儘量在出國前二至四週來諮詢或施打疫苗,因為有些疫苗是需要一段時間產生效果(如黃熱病疫苗),有些檢查需要時間檢驗,或一些預防性藥物也需時間觀察是否產生副作用。只戴口罩還不夠!基本防護不可少在新冠病毒蔓延的環境下,隨時配戴口罩已經是全民的共識,一般外科口罩可用來防止人與人之間的微生物、體液傳遞(飛沫傳染)。但要注意有些傳染病光靠口罩是無法防範的,例如:有些疾病是靠著接觸傳播、食物或水源傳播,或動物、昆蟲等病媒傳播,如果沒有做好正確的防護措施,恐怕在國外旅遊時會增加染疫的風險。以下介紹幾個國外常見的疾病及預防方式:◎黃熱病黃熱病集中在非洲及拉丁美洲,傳播方式為蚊子叮咬傳播,若要前往該地區旅遊,採取防蚊措施以及接種黃熱病疫苗是必要的。年齡滿9個月以上者,皆建議接種黃熱病疫苗,且應於出國10天前接種。接種疫苗後可產生長期保護力,故不需例行追加接種。◎瘧疾瘧疾疫區包括:非洲、中南美洲、東南亞及大洋洲島國。主要由瘧蚊叮咬傳播。建議旅客諮詢旅醫門診醫師,正確採取防蚊措施,並服用瘧疾預防藥物。瘧疾預防用藥必須因不同地區的抗藥性而使用不同的藥物,有些藥物必須至少在出發前二至三週開始服用。◎A型肝炎A型肝炎流行地區例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等,其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食用受汙染之食物或水而感染。在外要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尤其是生蠔或貝類。接種A型肝炎疫苗為預防感染相當有效的方法。◎傷寒傷寒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南亞地區感染風險最高。傳播方式主要透過受汙染的食物、飲水傳染。注意飲食衛生(儘量熱食、飲用瓶裝水或飲料),可視需求接種傷寒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最主要的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好發於春、冬二季。主要由飛沫與接觸傳染,預防方式為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在高風險地區保持個人衛生、戴口罩,避免接觸有呼吸道症狀病人。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要求赴沙國朝覲必須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並出示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記得攜帶「黃皮書」,而非小黃卡「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是一種受全世界認可的證明書,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及格式所核發,又稱為「黃皮書」。部分國家規定入出境旅客應提供特定疫苗之黃皮書,旅客須提早接種疫苗,並且取得證明書。如果沒有依規定提供,檢疫人員可以採取強制檢疫、隔離等措施,甚至拒絕旅客入境。黃皮書若經塗改即失效,領取時記得確認各項資料都與護照相符合。小提醒!出國前注意事項1.出國前,至疾管署網站查詢國際疫情資訊及防疫建議,出國前二至四週前往「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並適度自備口罩、防蚊液及乾洗手液等防疫用品。2.旅途中或返國時,曾有發燒、腹瀉、出疹或呼吸道不適等疑似傳染病症狀,請於入境時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21天內,若有身體不適,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3.傳染病預防措施4.有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5.用肥皂勤洗手、吃熟食、喝瓶裝水。6.噴防蚊液,避免蚊蟲叮咬。7.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避免咬傷或撕裂傷。8.前往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及疫苗施打。 小提醒!出國前請至家庭醫學科-旅遊門診諮詢相關注意事宜
-
2022-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下打Novavax有望 李秉穎:食藥署已要求藥廠補件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新冠疫情如流感一樣,一波大流行後,將為總人口的10%至30%得到感染,但不會所有人都得到感染,同時新冠病毒不斷突變,疫情可能還會有第2、第3波,如南非就有4波疫情,每一次病毒突變,就會引發一次疫情,並呼籲衛福部食藥署應盡速審核,讓青少年可以接種Novavax疫苗,可降低接種mRNA疫苗後,嚴重頭痛、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的機會。李秉穎今上午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他說,即便疫情趨緩,但尚未結束,指揮中心還不會結束,因有許多防疫相關的事情還需要決定。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後,李秉穎會不會接任指揮官?李秉穎說,他不可能接任,接任的人一定要對指揮中心內部執行面很有經驗的人。國內首批Novavax疫苗共50.4萬劑今晨抵台,預計7月8日針對18歲以上民眾施打。李秉穎說,18歲以上許多人都已打疫苗,Novavax疫苗應開放青少年施打,目前食藥署也已要求藥廠提供資料,若經審核通過應可開放,主因是青少年打Novavax疫苗,對比打mRNA疫苗出現嚴重頭痛、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的機會比較少。至於,今天到貨的Novavax疫苗青少年能否施打,李秉穎說,這部分還需等食藥署審核的情形。主持人周玉蔻說,目前高端疫苗仍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審查,外傳如果高端審查不過,恐影響陳時中選情。李秉穎說,那是疫苗研發問題與政府官員無關,可是高端疫苗預防是新冠病毒原始株,但現在流行是Omicron變異株,疫苗有效性能不能達標可能有困難,這是一個挑戰。李秉穎說,如果高端疫苗未挑戰成功,可以採用研發次世代疫苗或直接提出打第3劑研究,如BNT兒童疫苗當初送審臨床試驗,就是以打3劑疫苗作為條件,主因是現在流行病毒株與過往不同,因此打3劑疫苗的保護效果,才能符合WHO要求。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李秉穎表示,預期9月應可完全解封,但解封與疫情趨緩不見得完全平行,尤其是邊境管制,如果出國後與在國內感染病毒的情形沒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考慮再適度開放。但邊境管制目前為3+4,何時可放寬為0+7,雖然未來一定如此,但何時可以上路,這要視指揮中心態度。至於,新北市恩恩案,李秉穎說,該事件比較偏向是行政衛生機關問題,但外界不是當事人,都是霧裡看花,應要有司法體系等第三方介入研判較佳。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估7月死亡將穩定低於百例 口罩政策維持!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持續穩定下降,今天新增死亡個案也降至85例,為5月25日以來新低。針對專家預估7月第一周死亡數將可穩定維持百例以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部分目前已有部分天數已經在百例左右,7月禮拜過後,有可能穩定低於百例。至於放暑假組團出國旅遊開放時間點,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未來會開放組團出國,但要一步一步來。目前相關單位還沒提出組團出國的計畫。不過莊人祥也表示,因有些死亡個案是定期從死亡檔撈取,會有時間差,因此偶爾會有超過百例的時候,主要是因為較久以前的個案。針對疫情走向,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則表示,對於疫情未來走向無法完全準確預測,很難回答何時回到正常生活。現在處於第一波大流行,會持續幾個月,很多專家的講法也不同。各國資料也不一樣,日本持續三個月、南韓四至五個月,澳洲持續半年結束。李秉穎表示,這幾個月面臨這波流行要持續維持防疫,即使幾個月後這波疫情會下降,但新冠是變異很大的病毒,第一波不是所有人感染或獲得免疫,將來面臨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有些人沒有抗體,之後還是要做一些加強管制防疫作為。陳時中則表示,疫情規模和持續情況各個地方不同,專家或指揮中心每天會估計可能的情況,不過如果疫苗施打、藥物整備否夠,還有給藥對象速度及時,只要符合疫情控制需要,會在達到傷害最小情況下與病毒共存。至於放暑假組團出國旅遊開放時間點,陳時中則表示,組團出國要看交通單位跟指揮中心研判,目前相關單位還沒提出組團出國的計畫。如何有效開放讓這商業活動、暑假國人返台等目前努力方向,未來會開放組團出國,但要一步一步來。陳時中今天也宣布,由於境外移入BA.4及BA.5病例數持續增加,7月1日起仍維持現行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相關規定說明如下:一、現行戴口罩規定維持不變,除例外情形時得免戴口罩,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一)唱歌時,維持須戴口罩。(二)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1.室內外從事運動。2.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3.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4.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5.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6.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7.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三)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四)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三、賣場、超市、市場:依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不另要求人流管制;開放試吃。四、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開放飲食。五、餐飲場所:應嚴格落實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違反上述措施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六、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之防疫措施辦理。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獨/疾管署曝天花疫苗庫存及到貨時程 專家提醒3基本功
截至6月23日,全球累計48國報告至少3419例猴痘確診,主要在歐洲(2934例)及美洲(391例),不過世界衛生組織25日宣布尚未構成全球衛生緊急事件。台灣6月24日出現自德國移入首例,匡列9名密切接觸者,疾管署初步規畫照顧確診之醫護、密切接觸者、實驗室人員要打疫苗,但目前國內並無合用之疫苗。專家指出,「疫調、匡列、衛教」是現階段三個防疫重點工作,只要都確實做好,一般人毋需太擔心。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庫存之第1代天花疫苗,約可稀釋為600萬劑,使用雙叉針接種,每劑可供4人使用,可供全台灣2300萬人口施打1劑。由於初代疫苗副作用較高,庫存是為了「可能的天花生物恐怖事件」做整備。至於第三代疫苗正在洽購,到貨時間和訂的數量有關,但「年底一定要買到」。外電報導美國將資助丹麥生技公司Bavarian Nordic提高產能,預計2023到2024年間生產首批冷凍乾燥第3代天花疫苗(JYNNEOS),預計總產量約1300萬劑。這是否代表台灣採購的第3代疫苗明年可望到貨?莊人祥說,「明年到貨的時間點太久了,會積極爭取愈早到貨。」至於採購的量及到貨的時間,還在與廠商積極洽談中。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國際上只有一家廠商在做第3代天花疫苗,平常產量就少,生產線也不大,除非投入大筆資金,否則很難忽然要提高產量。外電報導未來兩年產量才1000多萬劑,也沒看到大藥廠喊聲要做,由此可知,國際上對此疫苗的需求並不大,因此他認爲疫苗採購問題不大。黃立民表示,目前防疫重點在於「疫調、匡列、衛教」。因為猴痘病毒可能是突變走對方向,臨床表現變得比較不明顯,使人戒心降低,才會從非洲傳出來,進入許多國家。其傳播途徑以「親密接觸、體液接觸」為主,比較不會大流行,所以世界衛生組織不認為是全球健康威脅。只要給予社會大眾正確衛教資訊,並在發現病例時,確實做好疫調和匡列,一般人不需要太過擔心。疾管署統計,累計猴痘病例前5名的國家為英國(793例)、德國(521例)、西班牙(520例)、葡萄牙(317例)、法國(277例),加、荷、美、義等多國報告也有1至210例。莊人祥表示,目前觀察到美國及加拿大都有將近來有猴痘病例的國家,列為「2級旅遊警示」,台灣已於6月24日公布境外移入首例之新聞稿,呼籲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也會再評估是否要將部分國家列入「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疾管署公布猴痘疫調及接觸者指引 依風險高低處置
繼新加坡、韓國後,台灣成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包括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相關指引,未來依情境匡列為高、中、低風險接觸者,健康監測或衛教。衛福部疾管署23日公布,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2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須於24小時內通報。隔天出現台灣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為一名25歲本國籍男子,16日自德國返台,20日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身體出現紅疹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目前收治於醫院。疾管署今天下午公布包括猴痘個案隔離處理流程圖、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等相關處置原則。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因為是新的病,未來可依據情境,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成高、中、低風險。根據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高風險及中風險接觸者應自最後一次和病例接觸後21天進行健康監測,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免疫低下者、孕婦與孩童,以及在健康監測期間避免性行為、捐血,如於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至於低風險接觸者,僅須一般衛教。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國內首見猴痘個案,疾管署昨天(24日)公布,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經採檢檢體通報,認為為猴痘,台灣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猴痘通常只有小規模感染,但若發生在社區的話傳播恐難斷根。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黃立民表示,猴痘傳播類似淋病等性病,發生在人與人親密、長時間接觸才可能傳播,但若發生社區傳播就很難斷根,他也指出,猴痘尚未嚴重到需要人人打疫苗,致死率不高,不用太過緊張。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除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疫苗接種也是預防方法之一,目前已經列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為三大優先施打對象,正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莊人祥呼籲,為減少感染風險,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台灣也出現了第一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粉專指出,猴痘至少威脅不會有新冠病毒高,主要要提醒的是,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國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6月21、22日就醫,昨天確認陽性。疾管署說,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林氏璧說,此波猴痘疫情已經超過3千例,八成都在歐洲。多半都有性行為密切接觸史。WHO報告中表示此次病毒有不典型表現,不會像傳統上先發燒然後起疹子,從臉部開始,然後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樣的病程。這次滿多病患可能僅有少數疹子,甚至只有一顆。他可以侷限在生殖器或是鼠蹊部,肛門周圍,而不會到全身。他也可以在發燒前就有疹子。他說,他個人猜測這樣的不典型表現,「似乎代表病毒本身已經有突變了」。和之前在非洲看到已經不同。這樣輕症的表現,可能讓這個病較難診斷,且已經在歐美傳播一陣子了。林氏璧說,目前僅通報一例奈及利亞案例死亡,似乎致死率也和之前有所改變。病毒有可能突變到比較會傳染,但致死率也降低。起碼不像非洲看到的1%甚至到10%的致死率。林氏璧表示,目前不是很確定性行為體液是否會傳染。但確定的是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皮膚疹子是會傳染的。在非洲比較常見的傳染途徑是囓齒類傳染人,但這波歐美疫情顯然主要應該是人傳人,且多半是親密接觸。他指出,他個人目前不會特別擔心猴痘,至少威脅不會有新冠病毒高,主要有以下原因,包括目前看來飛沫甚至空氣傳染應該不是主要傳播途徑,不然案例數理當更多。且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新冠防疫習慣之下,應該不太容易傳播。主要要提醒的是,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林氏璧說,此疾病已經有疫苗也有藥物。且絕大多數都會自己好。這是DNA病毒,不會像RNA病毒一樣這麼容易突變。「別被新聞嚇到了!我不會理解猴痘為下一個大魔王。新冠對於全人類的威脅目前還是大很多啦」。疾管署指出,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疾管署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說,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盡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台首例猴痘!20多歲台男自德返台現紅疹 匡列19人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延伸閱讀: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這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莊人祥表示,6月23日將猴痘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天即出現首例,地方衛生單位已依規定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防治工作。該名20多歲男昨日已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莊人祥說,該案先前採一人一戶居家隔離,目前密切接觸者共19名,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因我國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疾管署將同步透過IHR聯繫窗口通報世界衛生組織。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並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6-14 焦點.食安拉警報
陸猴頭菇屢超標 比照石斑魚禁止進口?食藥署說話了
食藥署今日公布最新邊境不合格食品,其中中國出口的乾燥猴頭菇已多度入列,是近6個月以來第13批不合格。食藥署食品管理組簡任技正蕭惠文表示,將依照先前日本草莓的作法,通報出口國45日內提書面資料解釋,若逾期將比照中國禁止我國石斑魚進口作法,禁止中國乾猴頭菇進入台灣。繼上周食藥署公布的邊境不合格食品中,出現中國大陸出口的乾燥猴頭菇,本周再度查驗出農藥殘留超標,全數皆退運或銷毀。目前食藥署針對中國大陸乾猴頭菇已採「百分之百」查驗。中國大陸先前聲稱,驗出我國出口的石斑魚殘留禁用藥物,因此自昨日起,禁止我國石斑魚進口到對岸。蕭惠文表示,半年來進口的67批中國大陸「乾猴頭菇」中,已有13批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19%,過往只要超過10%不合格率,就會要求進口國45天內提交相關報告,請輸出國做源頭管理說明。蕭惠文先前指出,我國進口日本草莓的檢驗報告情形,不合格率約在6.35%,不過也一樣發函要求說明,不合格率便降到1.52%,有明顯改善,因此沒有禁止進口,但維持逐批查驗到8月止。此次中國大陸輸出的猴頭菇不合格率更甚於先前日本草莓,是否管理上會比照中國禁止我國石斑魚進口,來禁止中國猴頭菇入台?蕭惠文說明,若來源國在45天期限內沒有做好產地調查並提交報告,《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查驗辦法》第26條,暫停受理查驗。相當於禁止進口的管制措施。蕭惠文表示,目前食藥署已依規盡速辦理相關業務,不日就會正式向中國要求提交調查報告,限期45天內回應。
-
2022-06-12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疼痛是我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近幾年病人也想知道自己的疼痛原因是不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醫師原本告知的退化性關節炎。皺襞是胎兒期在母體內就存在膝關節的膜狀組織,後來會被身體慢慢吸收。但有些人如果吸收不完全,經過長年累月的摩擦後,皺襞會變厚變粗糙。據悉在30-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50多歲後即出現磨損、發炎,甚至加速關節退化。30歲之後因為皺襞變性會影響關節活動的順暢度,所以在運動時可能會有摩擦音、彈響聲,甚至會導致疼痛,這些因為皺襞所導致的膝關節症狀,醫學上統稱為皺襞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皺襞症候群常見於30歲以後的年輕人,退化性關節炎則常見於5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根據下表,從很多面相可以分辨兩者之不同,如果診斷明確,治療就可以明確見療效。但臨床常見兩者同時存在,甚至皺襞症候群本身就是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因子。醫師必須更仔細根據病人敘述、配合身體、影像檢查、還有參考病人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給病人更精準的治療建議。不管是皺襞症候群或是退化性關節炎,強化關節活動度和穩定度是最重要的關鍵,關節活動順暢和穩定才有治本的可能。穿戴護膝對減緩疼痛和保護膝蓋很重要,尤其是在運動或勞動的時候。皺襞症候群的護膝以穩定髕骨為主,可以選擇前面有開洞的護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以穩定膝關節為主,可以選擇兩側有彈性金屬的護膝。運動訓練重點在於增加膝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度,有兩大肌群需要特別強調:核心肌群和股四頭肌肌群。增生注射治療也是治療利器,但療效因人而異,可以事前和醫師充分溝通。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兩個疾病都有療效,而玻尿酸可以潤滑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注射後可以減少疼痛,膝蓋比較容易使力。保守性治療若無效,就要走到開刀一途。但開了刀不代表一勞永逸,術後有沒有積極復健和運動,也是影響手術成敗關鍵因素。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邊境放鬆沒問題!專家曝下個危機 3個月後疫情捲土重來
指揮中心宣布6月15日零時起放寬邊境管制,入境者檢疫改為「3+4」,但美、英等國BA.4、BA.5病毒株疫情升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開放後多少帶來染疫或擴大疫情。國內專家表示,現在國內疫情比其他國家嚴重,放鬆管制對國內疫情「影響不大」,但要持續監控BA.4、BA.5疫情,若疫情持續上升,不排除3個月後,再次出現一波每日確診病例高達8萬至9萬人的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因國際及國內疫情變化,國際機場防疫自主防護能力提升,六月一日起取消邊境落地採檢,改採深喉唾液篩檢,依六月一日至五日統計,邊境唾液採檢陽性率為百分之一點三九。陳時中也說,邊境染疫很低。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放寬邊境管制為「3+4」後,有一部分感染者可能在第五至第七天發病,此時也已進入社區,但國內現在每天確診人數高達6萬至7萬人,遠比入境確診者多出很多,這些確診者確實對國內疫情影響有限。但BA.4、BA.5病毒株疫情會是一大變數。黃立民說,歐美BA.4、BA.5病例數會愈來愈多,即使邊境採用原有「7+7」防疫規範,最多也僅能讓病毒晚1個月入侵,最後也是無法阻止,隨著國人施打疫苗及自然感染的保護力逐漸降低,不排除3個月後,BA.4、BA.5侵襲國內時,疫情將會捲土重來,每日確診病例也約會落在如這次高峰期8萬至9萬人。黃立民說,若要預防再一波大流行,中央應超前部署,想辦法盡速採購雙價疫苗,疫苗抵台後要以最快速度大量施打,才可能加以防範,民眾也應要提高警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指揮中心開放邊境,應是著眼美國許多學校學生最近將要舉行畢業典禮,留學生也從6月15日至8月15日放暑假,此措施是方便留學生家長出國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以及留學生回國度假。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也指出,疫情初期採取「清零」政策而須嚴守邊境,但現在台灣應是全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每天入境確診者僅約幾十個人,比國內確診人數少很多,「3+4」措施已無意義,應可以直接開放為「0+7」,不過仍要持續監控BA.4、BA.5病毒株,如果染疫速度快,但感染者症狀多為輕症,就不需要過度擔心。新光醫院副院長、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3+4」措施是採取穩健的做法,為開放國人出國觀光鋪路,原因是目前本土疫情仍處在高原期,不適合一次完全開放,建議可先觀察放寬對社區傳播風險及醫療量能有無影響,再進一步鬆綁成「0+7」也不遲。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數翻倍全球第2快 46%確診死者3天內亡
致死率破陳時中防線本土昨天新增七萬二九二一例,確診率約百分之十一點四,近七天平均新增七萬例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分析國內疫情正往下走。但昨新增中重症案例五七五例及死亡二一一例雙創下新高。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提出數據,指出國內染疫死亡數十三天內翻倍,居全球第二,籲政府加強分析本土數據找原因,降低死亡是現階段防疫關鍵。今年截至昨天為止,已有二七三一人染疫亡。據指揮中心統計,發病到死亡在三天內,多達一二六○人,占整體四成六。死者年齡在六十歲以上占九成,未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死者占四成三。台灣致死率前天已達「陳時中防線」萬分之十,昨致死率已破防線,來到萬分之十點五。603例不計入新冠死亡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但今年則修改定義,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指揮中心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三一二三例,截至六月八日,二五二○例列入公告,六○三例排除。排除因素包含自殺、意外,或是被醫師懷疑「可能」非染疫亡等六大因素。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則認為,指揮中心應該要公布「全死因死亡數」,並建議將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否則六大排除的原因中,有部分過於武斷,也導致死亡數可能失去意義。青少年死亡增第二例昨新增二一一例死亡案例中,其中一例為十七歲青少年,是今年疫情以來第二位因染疫死亡的青少年。該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五月卅日發病送至急診,檢測PCR陽性,診斷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藥物治療短短二天內過世。目前十三至十八歲青少年重症共四位,包括肺炎三例、心肌炎一例;其中二例死亡。另增一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重症兒童個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四十三例,包含十八例腦炎、九例肺炎、三例敗血症、四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二例共病、二例MIS─C;其中十七人死亡。九月有可能出團旅遊莫德納公布已研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台灣目前仍有一千多萬劑莫德納疫苗還未到貨,並保有選擇次世代疫苗的選擇權。至於外界關心九月是否可以出團旅遊,陳時中表示,可能性應該是有。
-
2022-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基因研究找致兒童腦炎機轉 羅一鈞:16醫學中心進行
新冠肺炎染疫兒童罹患兒童腦炎,已奪走多名幼童生命,衛福部通過「台灣兒童新型冠狀病毒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之基因易感性研究」,以找出國人是否有特殊基因表現,導致兒童染疫後併發腦炎,研究由林口長庚醫院及國衛院負責。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將由前衛福部長林奏延帶領16個醫學中心共同收案,等研發組可分享成果時會再請該組報告。羅一鈞表示,衛福部昨晚通過相關研究計畫,因兒童併發腦炎不一定集中某縣市或區域,因此和北、中、南、東醫院,透過抽血檢測等全基因體定序方法,研究腦炎相關個案。這項研究由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負責,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等人共同主持,目前已與衛福部桃園醫院及台大兒童醫院等醫學中心,總共16家醫院合作,目前已預計開始收案,因研究對象為50名腦炎病童,人數多、收案困難,因此會尋找更多醫院參與。另外,他說,兒童染疫後引發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的病童有增加趨勢,常以休克表現,往往是確診後2至6周又開始發燒,合併皮膚、心臟、胃腸、腎臟等變化,家長一定要注意。林奏延也表示,將與指揮中心研發組討論,希望MIS-C可以納入這次研究,希望有更好的結果。至於兒童疫苗間隔縮短時間,陳時中則表示,下一步疫苗施打計畫將請ACIP委員討論,目前還在安排時間,但一定會在本月進行。
-
2022-06-04 養生.人生智慧
50歲必看!別跟自己過不去,不一樣的50+向全新生活展開
有人說50歲之後,活的是一種心態!吳淡如接受《遠見雜誌》採訪時提到:「每一次跑馬拉松,都很慶幸自己堅持到底。那是一種從來不放棄追求人生里程碑的野心。讓我相信我對自己的身體還是個主宰,對自己的靈魂仍能微笑相待。」村上春樹熱愛跑馬拉松,吳淡如一開始跑馬拉松也是效法他,認為村上春樹年紀比她大都可以,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吳淡如跑過蘇格蘭的威士忌馬拉松,也跑過波爾多紅酒馬拉松,在過程中體會這是一種跟自己過不去的運動,但「充實的人生就是在種種和自己過不去的樂趣中掙扎的過程。」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50歲後,很多人會回顧過去,也有很多人迎向全新的展開。身為吳淡如的好友,她微笑表示,「淡如應該不會退休吧!她興趣廣泛且不斷挑戰自己,跳弗拉明戈舞、學攝影、畫畫、陶藝、品咖啡、電商,到全世界各地旅行,生活多采多姿。」除了拿到GIA寶石的鑑定師外,目前正準備考紅酒執照,體驗新的專業領域,拿到執照帶給她源源不絕力量的意義,樂在實現自我中。林萃芬表示,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這是華人發展心理學的概念。五十歲,順心也好,不順心也罷,人生的基本任務大多都完成了。有些人的焦點放在回顧過往,也有些人想開創一個新的領域,或者在同一個領域中更新,渴望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人生下半場的三個面相50歲後的人生下半場,不自我設限,可以多看多想多嘗試,有很多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可以從以下三個面相來談:❶開創更多可能性有些人很渴望退休,林萃芬本身是不太鼓勵退休的,有些人一離開職場就重心全無,有的旅行過幾次,有的成為義工,有些上過幾次課,但都維持不久,「除非很清楚知道退休後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不然退休會是危機的開始。」50歲後是即將到達巔峰的狀態,還大有可為,可以做的事情還相當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省思期,可以看到自己做到了什麼,多給自己一點鼓勵,原來我已經完成了這麼多事。「諮商心理師是不用退休的,很多心理學家年紀很長,依然活躍於心理學界,年紀愈長反而愈加分。」林萃芬說。多年前遇過一位諮商心理師在89歲高齡之際來台講學,有一天下了傾盆大雨,眾人語帶關切地暗示請她小心點,擔心她的身體狀況,她嗅出大家因她的年齡而格外關切,不高興地表示:「我什麼都ok,不要用年紀來評量我!」希望台灣社會可以打破對年長者的歧視,隨著年齡成長,愈來愈喜歡自己,不管做的事是不是有收穫,都能肯定自己,每項人生歷練都是生命的養分。在諮商室裡觀察到,很多當事人走到50歲後,有很深的懊惱與遺憾,覺得人生中有些目標沒有達到:懊惱過去做錯某些決定、對年輕時期錯過的事想要重新來過、否定自己的前半段,越想越覺得失落、沮喪、焦慮。林萃芬提醒,所有的50歲後都不要否定過往的努力,自我肯定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回顧過往,但不要否定自己的曾經,不管過去什麼決定都有某種程度的收穫,千萬別懊惱過去,而是要想辦法開創更多的可能性。❷中年危機是人生給的挑戰50歲後的人生,西方心理學家榮格說:「中年危機是人生給的挑戰和機遇」。這個階段,心裡懷著許多感慨與危機感,可能突然對以前深信不疑的事物產生各種懷疑,覺得生活空虛,或突然覺得自己拚命爭取的東西不再有吸引力,不再做點什麼好像會出事,進而思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人生的意義為何?男性來諮商室討論的比例偏高,有人覺得自己停滯了,目前的工作或生活失去價值感,覺得沒有成就感,或是哪裡怪怪的,好像永遠只能追別人的車尾燈;女性年齡愈長反而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女性中年危機比較多是和對自我的角色評估與衝突有關,例如婆媳困擾,親子關係變得緊繃,面對小孩長大離家,未來能不能自立,擔心孩子在社會的變動中沒有辦法適應,會成為啃老族……。有人說中年是人生第二個「叛逆期」,驚覺生命流逝得愈來愈快,生活卻仍在原地打轉,有種現在不做,未來就來不及了的迫切感,使得中年人做出讓家人朋友驚訝的決定。例如,有人拋下高階管理職甘願從零開始、有人捨棄舒適圈到海外當義工、有人轉換跑道、有人出國流浪、有人離婚……等。❸人際關係與知性學習一個人有沒有幸福感,人際關係佔了重要的關鍵,決定生活或工作順遂與否。隨著年齡增長更需要人際關係。有些人離開職場後,生活的重心只侷限家中附近,不妨往外拓展,讓50歲後的人際關係更加自在。人到中年,很清楚自己喜歡跟什麼類型的朋友相處,沒有人是完美的,每人都有症頭、起毛的點,因為理解自己也了解對方,選擇留住相處起來舒服的朋友。林萃芬本身喜歡跟老朋友相聚,大家曾經參與對方生命中重要的階段,彼此都付出了好幾年真摯的陪伴,有各種酸甜苦辣的回憶,可以相約做些好玩的事。新朋友則能開拓視野,讓人保持心態年輕,不妨刻意在生活現場認識新朋友,錄影節目的後台就是林萃芬認識跨領域朋友的時候。在諮商室裡觀察到,50歲後不少人享受學習新事物的樂趣,對陌生領域強烈好奇,有些人會突然對園藝有興趣,種植花花草草,理解生活處處是學問,覺得很紓壓。也有些人中年後才開始學彈鋼琴,但是彈的很棒,感情和手指技術都很到位;有人熱愛學油畫,一些畫室推出基礎課程,讓初學者輕鬆畫出風景、靜物;有人學咖啡沖煮、學烹飪、烘焙,讓生活變得多采多姿。改變人生腳本,5步驟鍛練「心理肌力」「正面思考」有助人生朝理想方向發展,緞練心理肌力,避免心理能量流錯地方,感受就會有所不同!學會調整心理狀態,培養改變的勇氣,開發自我長處,接受意料之外的試煉,轉換情緒壓力,助自己免於憂鬱。❶學習消化負向情緒:透過學習來消除心裡的不甘心與憤怒,當心裡充滿正能量,就能斬斷束縛,讓情緒流動到值得的地方。❷把注意力移向快樂的經驗: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允許自己的不完美,想要改變人生腳本,就要轉移注意力,轉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❸勇於克服阻礙:人生奮鬥過程就像爬一座高山,條條大路都可能通往夢想之路;走錯路有走錯路的學習,繞遠路有繞遠路的意外收穫;只要懂得將恐懼或壓力,轉化為有建設性的行動,就能引導自己達成生命的目標。❹追求卓越比贏得勝利更加重要。❺失敗時更要肯定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破壞性的訊息,除了在成功時適度讚美自己,失敗時不要忘了回頭,看看自己一路上克服了多少困難,走了一段多麼不容易的路。若在不順逐時,仍看見自己全力以赴的畫面,就能成為生活中支撐自己的力量,那是別人奪不走的,存在心中的篤定。延伸閱讀: 。心情不好、睡不著?只要做「1件事」10分鐘,就有改善效果 。物理治療師透露"1方法",開啟身體自我修復功能,擺脫酸痛
-
2022-05-30 該看哪科.中醫
緩解輕症喉嚨痛、咳嗽…中醫建議這些藥材茶飲在家飲用!怕中藥味可加這二樣
新冠病毒不斷有變異珠出現(Alpha、Beta、Delta到最近的Omicron),其間台灣經歷了2次Outbreak(2021年5月台北萬華獅子會及2022年4月基隆小吃店暨警察群聚、中和公寓、台中婚宴等),今(2022)年以來國內疫情多點延燒爆發及確診病患(輕症)快速增加的當下,我們要如何快速應對及準備接下來醫療就診環境的改變。防疫三防線,牢牢固守健康在這裡告訴大家,不要過度緊張,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好自己,第一道防線「口罩」一定要帶好帶滿,把病原體隔壁在外,不要侵入體內,第二道防線「疫苗」一定要盡快接重,讓身體早點認識病原體,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第三道防線「藥物」也是最後一道防線了,所幸近日多數確診個案都是輕症,並且確診病患及65歲以上年長者快篩陽性就可公費給予「清冠一號」中藥或抗病毒藥輝瑞的Paxlovid(帕克洛維)及默克的Molnupiravir (莫納皮拉韋)等的西藥。中醫辨證論治,依體質對症下藥,不需一昧追求清冠一號資深中醫師翁清松教授建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也不用一直追求防疫聖品「清冠一號」,因為中醫的強項就是「辨證論治」,很多病人跟本不必使用到像「清冠一號」這麼苦寒的藥,如「金銀花」、「板藍根」是必用的,咽喉痛用「銀翹散」,發燒全身酸痛可用「柴葛解肌湯」或「柴胡清肝湯」,腸胃問題用「藿香正氣散」,乾咳用「麥門冬湯」,咳痰用「止嗽散」,喘咳用「麻杏石甘湯」,心跳太快用「炙甘草湯」,血氧太低用「生脈散」,臨症加減,一定可以減輕症狀並且陽轉陰,回歸正常日常生活。常備中藥材煮成茶飲,在家亦能減緩不適根據確診病患描述,這波Omicron感染症狀多變化,初起喉嚨痛(如刀割)、肌肉酸痛、流鼻水,中期發燒、畏寒、味覺改變、容易疲勞,後期乾咳、咳嗽不止、氣喘虛弱及胸悶等,開始服用藥物後最先改善的症狀是肌肉酸痛、發燒及疲勞感,最後及最難消失的症狀是咳嗽,甚至有病患形容這次咳嗽「咳到甚至懷疑人生」。這時我們可以用幾味中藥材簡單煮成茶水改善症狀。例如:.「百合」:有鎮咳祛痰、鎮靜安眠、滋陰潤肺功效.「麥門冬」:有養陰、清熱、潤燥,改善燥咳痰粘,咽乾鼻燥,等功效.「紅棗」:有養血安神,補中益氣,改善倦怠乏力,調和營衛功效.「黃耆」:有補氣(肺氣、脾氣),增強身體表層的「衛氣」的作用,「補氣固表」,類似一道對抗病毒的堅固城牆,增強身體的防禦力,預防二次感冒。怕中藥味道的人可以在飲用前加一點「蜂蜜」或「麻油」。.「蜂蜜」:有潤喉、止咳效果,針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改善兒童的咳嗽頻率和咳嗽嚴重程度。.「麻油」:有潤喉、滋潤喉嚨黏膜及增加纖毛運動作用,具有保護嗓子及改善支氣管炎的作用。最後,目前新冠肺炎輕症病患還是佔97%的現在,如果被感染確診,請不要過度恐懼和緊張,一定要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目前藥物陸續到位中,記住「黑暗過後會是晨曦,才能展翅高飛出國旅遊」。
-
2022-05-29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回應來自心靈與自然召喚的行者
「歲數從來不是重要的事,身體軀殼會老去,但心和靈魂永遠不會。」陳維滄董事長雖然這麼說,但他的外表怎麼看也不像84歲的人,聊天中,他不時從椅子上跳起來,半跑過偌大的辦公室,找出一份又一份的資料給我參考。當我讚嘆他的靈活與敏捷時,他又跳起來,然後彎身前屈、雙手觸及腳趾,原來他從年輕至今仍保持每天一大早起床花一小時慢跑或游泳。前幾年到國外報名參加太空旅行,醫師做了詳細身體檢查後,認為他的體能或心肺功能都只有四十多歲。這些年活躍老化的議題很夯,但是他早在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五十歲那年就退休,成立基金會從事公益活動,雖然六十歲才第一次登高山,但是隨後的壯遊冒險,讓人佩服。七十歲後開始遠征地球極境,六訪北極,五探南極,七次到中極(西藏),酷熱的赤道與大漠,絲路行腳,深入南美洲雨林蠻荒,馳騁非洲大地……更令人佩服的是,每次冒險,他一個人背著沉重的相機與腳架,為大家拍出絕美的相片。大家都稱他是極地攝影家,我卻覺得他更像是以大自然為道場的修行者。這些地方稱為極境,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要嘛冷得無法想像,要嘛又乾又熱,不然就是高到無法呼吸,對任何生物而言,都是非常惡劣艱困的環境。一般人若不是工作所需,為了興趣或炫耀去一次就夠了,可是為什麼他卻在七、八十歲時,一次又一次冒著生命危險和肉體的困頓接受挑戰?我相信這些動力一定是來自生命裡更深沉的呼喚。這種熱情絕不是那種「我來、我見、我征服」的炫耀,而是當我們能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迫到最極端的絕境下,才能彰顯出生命的深刻與意義,甚至尋得精神與肉體上的重生與復甦。「極地旅行的確辛苦,我利用旅程的艱辛與經歷,探索自己的內在,藉此不斷重生,而且極境的孤寂,就像是閉關,思考許多人生課題。」年輕時差一點出家,後來雖然在商場發光發熱,但是內心一直有著宗教情懷,因此陳維滄董事長自稱為行者,除了是旅行的人,更是個修行者,同時也表明,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強調一切夢想都要實行才能成功。「行走在大自然裡,常常會覺得人是如此渺小,但是身而為人,卻又是這麼可貴,我常問自己能為這片美好的大地做些什麼?」坐在川流文教基金會辦公室看著陳董事長出版的二十多本書,每本書或每幅作品,都是他為了保護大自然所採取的行動。翻閱今年初出版的《鶴采》攝影集,是他近二十年天涯追鶴的成果。鶴是吉祥、長壽的象徵,既靈性又高雅,多數的鶴是一夫一妻制,不管在漫天飛雪中起舞,或冰天雪地裡對天鳴唱,深遠的意境令人感動,更啟迪人心。疫情期間,無法出國旅行,陳董事長還是很忙,行程從早排到晚,還要抽空檔整理作品。以前以為他是個傑出的攝影家,但是仔細看著剛出版的《旅行中看見真善美》,才發現他的文筆也真好,這本書引領我們探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裡的真善美,也帶給我們更多的同情與理解。「人在追求夢想的時候,就會忘了年紀,老後生活,就是把每天當做最後一天,用力過。」滿懷赤子般的好奇心,熱情洋溢地探索奧妙的世界,這位不老的探險家是退休長者最好的典範。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人出國旅遊露曙光?陳時中曝現不開放的「關鍵原因」
民眾關心何時能出國旅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對於邊境放寬措施等相關計畫已開始,以往台灣染疫率非常低,但國外很高,防疫戰略是阻絕病毒在邊境,但現在台灣染疫率升高,邊境檢測約是6%染疫率,國內也差不多6%,風險差不多,現在已不是阻絕在境外,重點是要兼顧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昨宣布,邊境管制將於6月開放團客來台旅遊,但開放進度為何,各界十分關心,何時可以開放國人出國旅遊?入境隔離時間是否開放為3+4?陳時中說,現在疫情發展狀況,需要住院等醫療量能使用,但醫護人員也染疫,因此醫療壓力是在的,未來思考開放邊境,要顧及醫療量能可以負荷的能力,剛剛也看到一些曙光,近來住院人數比出院人數少,雖然少一點點,但人數沒有往上走,過一段時間,醫療量能可以有些空間,因此開放邊境要考慮醫療量能及邊境承受的狀況。陳時中指出,世界各國都在開放,為了經濟穩定,若這段時間不開放外國前來投資、下單等,等於台灣就喪失了這些訂單、投資,希望跟經濟部研討,很快就會宣布放寬方式。他說,由於旅遊這方面,不管是觀光局或外交部都有不同的警示,現在進行一點研議,如何警示統一化,並討論開放時怎麼運用。邊境管理原本是境內清零,現與病毒共存,後來就是考慮醫療量能可承受性,考慮放寬邊境。
-
2022-05-28 新聞.健康知識+
啟動好眠3原則:生理時鐘、睡眠能量、警醒程度,調整好三大系統睡出健康!
為什麼人需要睡覺?睡眠有5項重要的功能:讓大腦和身體休息、整理並固定記憶、調整體內荷爾蒙的平衡、提升免疫力、去除腦內廢物。由此可見,充足的睡眠讓大腦和身體得以整理、修復、更新,就像住家需要定期清潔打掃,才能維持居住品質。依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研究,26到64歲的成年人,原則上1天睡7至9小時便足夠,65歲以上的人,則要睡7至8小時才夠。當然每個人狀況不同,會略有差異,因此上述睡眠時間加減1小時到2小時內,也都在正常範圍。然而2017年的國人睡眠普查結果顯示,我們並不是睡得很夠。數據顯示,40歲以上的人平日平均睡眠時間低於6.85小時,假日平均睡眠時間低於7.53小時。在60歲之後,平均睡眠時間明顯減少,平日只睡6.56小時、假日睡6.78小時;70歲以上的族群睡得更少,平日只睡6.23小時、假日睡6.37小時,皆低於7小時。女性、高齡 失眠率較高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受慢性失眠所苦,其中女性失眠比率高於男性,高齡者的失眠比率也明顯增加。失眠帶來的問題,包括憂鬱、焦慮、認知退化、心血管疾病和跌倒風險增加,失眠者的睡眠障礙往往在於「難以進入熟睡期和深睡期」。光線左右生理時鐘是什麼影響我們的睡眠?有三大系統:生理時鐘、睡眠能量和警醒程度。人的生理時鐘是跟著大自然的節律在走的,因此就外在因素來說,我們所處空間的光線、環境(想想出國帶來的時差)、生活作息(例如用餐時間)皆會影響生理時鐘運作。以光線為例,當光線進入眼睛刺激視叉上核(視神經交叉處上方的一對神經核,負責協調脊椎動物的代謝及掌管生理時鐘),視叉上核便會通知松果體停止分泌褪黑激素(一種促進人睡眠的荷爾蒙),好讓人清醒。累積足夠睡眠能量睡眠能量以白話來說,就是「夠累才會想睡」。我們必須透過勞動、工作,累積足夠的睡眠能量(或者睡眠債),才能啟動睡眠。長者可能因為退休,少了必要勞動、社交活動也降低,再加上體能下降而越來越少動身體,很難累積睡眠能量。有些長者白天坐沙發邊看電視邊打盹,零零碎碎也睡了不少,晚上就更沒有睡覺的動機了。亢奮害怕都會影響還記得小時候遠足前一晚興奮到睡不著嗎?當人躺在床上,卻處於情緒高漲、過度亢奮、焦慮、緊張、生氣、害怕、悲傷的狀態,大腦的睡眠中心就會接收到清醒激素(例如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以為現在不是該睡覺的時間。另外,一些較具刺激性的飲食也會影響警醒系統,例如茶、咖啡、可樂、能量飲等含咖啡因的飲料,酒精、尼古丁,還有各種辛辣食物,如洋蔥、辣椒、薑、蒜,都可能讓我們過度警醒。營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也會有助於入眠。舒適的睡眠情境包括:夠昏暗(避免光線刺激)、室溫介於攝氏25至26度、減少噪音、避免飲食。試著控制臥室的光線,入睡時不要有光照,但早晨讓陽光進入室內,喚醒你的生理時鐘。晚上失眠怎麼辦?增白天活動量 聽聽舒眠音樂前面提到光線左右著生理時鐘,所以上夜班的人,早上回家時可以戴太陽眼鏡,避免陽光讓你失去睡意。若喜歡在昏暗環境工作,請試著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工作,讓大腦清楚知道工作和睡眠環境的差異。凌晨甚至清晨入睡的人,早上起床時照照陽光,傍晚則要避光,調節生理時鐘;但天還沒亮就清醒的人則反過來,早上要戴太陽眼鏡避免光線,傍晚則要出門照光。如果發現是警醒程度導致難以入眠,例如睡前頭腦反而活躍起來、思緒有如跑馬燈停不下來,你可以試試透過舒眠音樂、精油香氛和放鬆練習,讓大腦休息。假如身體緊繃、卡卡,怎麼躺都不舒服,建議可以利用抱枕或靠枕來支撐身體,調整成輕鬆的躺姿;如果平躺時腰背會拱起,無法被床墊支撐,就可以在膝蓋下墊一個枕頭,降低腰部高度、減輕下背負擔。另外,平常吃一些助眠的食物、從少量開始服用褪黑激素、透過中醫調整體質、找身心科或心理諮商進行認知行為療法,都是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嘗試改善睡眠的方法。如果你發現晚上睡不著是因為白天累積的睡眠能量不足,請增加你的「一日身體活動量」吧!助眠食物看這裡●油脂堅果種子類:核桃、杏仁、亞麻仁油●低脂乳品類:牛奶●豆魚肉蛋類:雞肉、豆類●全穀根莖類:馬鈴薯、山藥、燕麥、全麥、糙米●蔬菜類:高麗菜、海帶、南瓜、蕈菇類●水果類:香蕉、番茄、桑椹、龍眼(本文摘自《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聯合報出版)
-
2022-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率6%「與境外差不多」 陳時中曝放寬邊境政策時間
受限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嚴管邊境長達2年多,日本即將重啟觀光,昨宣布6月10日起開放外國觀光團入境,台灣被列為「低風險」等級,若隨團赴日旅遊,下機辦妥手續後就可以開始行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國內染疫率6%,與境外差不多,下個月陸續放寬邊境政策。陳時中表示,世界各國都在開放邊境,台灣邊境開放「是遲早的」,必然要做的一件事,那時候境內染疫相對低時,處理起來相對謹慎。他說,國內現在染疫率達6%,境外移入陽性率最高到6%多,經過邊境檢驗後剩4%,現在境外與國內風險已經差不多,所以這個月到下個月會陸續說明邊境放寬政策,方向是要討論,時間會在下個月。針對染疫康復者若需要出國,可在哪些單位及醫療機構申請染疫康復證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不管是在醫院或集中檢疫所,或是居家照護指定隔離者,完成隔離後,會有一個隔離治療通知書,上面會註記從開始到結束日期,此證明可代替解除隔離或康復證明。外媒彭博最新防疫韌性排名出爐,台灣降至51名,為倒數第三,陳時中表示,我們疫情比較熱絡,排名就往後,希望疫情過去後,排名會往前。他提到,台灣防疫排名最好時,有到前十名,現在因為疫情關係,排名往後,這沒辦法強迫,Omicron疫情延燒是各國必經之路,如何讓醫療、藥物、社會安全安心以及穩定經濟,是我們努力的。
-
2022-05-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一包鱈魚香絲,竟有可能讓你「高血壓」!營養師教5招預防心血管疾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行(COVID-19),日前《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慢性病會增加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且直指「心血管疾病」為慢性病致命風險第1名!另,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一般最為被民眾認知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對於高油脂食物的攝取,但還有一項飲食地雷千萬要注意,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提醒民眾「鈉」攝取也要留意,吃太鹹容易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血管中的水份也會相對增加,血管壁的壓力就會連帶增加造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尤其是國人飲食習慣大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約163克的原味洋芋片鈉含量大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114克的鱈魚香絲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營養師建議幾項飲食減鹽方法,避免攝取鈉過多:1.減少使用調味料(鹽巴、醬油)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檸檬、蔥薑蒜等)取代。2.少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等)。3.少吃含高鹽分的食物(醬瓜及其他醃漬物等)。4.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日式拉麵的湯頭、豬骨湯)。5.若有高血壓問題民眾要記得維持低鹽飲食,而不是完全不吃鹽。每日應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編按:「得舒飲食」是一種為了降低血壓而被開發出來的飲食模式,提倡高血壓患者應多吃的東西,而不只是一味禁止,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是得舒飲食的5大要素。食譜看這。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也提醒民眾除了做好防疫自主健康管理外,也做好「飲食健康管理」,並且每年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為自身健康做好把關!作者簡介_潘富子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健康講座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輔仁大學 營養科學系碩士經歷:聯夏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你們不要再救他了」林醫師的太太哭跪著拜託...一位急重症醫師最心痛的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