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1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免疫細胞
共找到
401
筆 文章
-
-
2022-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南山人壽首創健康守護圈罹癌前中後 全面照護
你的保險除了給付理賠之外,還有其他加值服務嗎?有沒有想過,萬一罹患癌症,需要的可能不只是經濟支援,還要有更全面的支持?這些南山人壽都想到了,除了提供完善的保險保障,更領先業界首創健康守護圈,在癌前、罹癌與癌後,都能提供相對應的保障與加值服務,讓保戶安心抗癌。串聯合作夥伴的服務鏈,涵蓋健身、營養、醫療照護等。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保險業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除了財務補償之外,也希望帶給保戶更全面的延伸服務。在服務保戶的過程中,南山人壽發現,當保戶得知可能罹癌時,心情既徬徨又擔心,往往會先詢問業務員能得到多少理賠給付,倘若保險公司在第一時間能為保戶多做一點,提供保戶更多幫助,例如提供癌症第二意見諮詢、心理諮詢等服務資源,透過保險公司的品質把關,為保戶挑選值得信賴的合作廠商,省去保戶上網搜尋的時間,並降低找到非合適服務的沉沒成本。現在透過南山人壽的健康守護圈,串聯合作夥伴的服務鏈協助保戶解決難題,這也是南山人壽成立健康守護圈的初衷。陳維新說,健康守護圈的合作夥伴已從前年的6家,擴展到現在近30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合作夥伴遴選及導入機制,服務內容涵蓋範圍更廣,包含運動健身、飲食營養、醫療照護、心靈健康。以癌症相關健康服務為例,像是照護人員線上媒合平台、乳癌術後內衣等等,都有一系列相對應的合作夥伴能提供保戶服務,幫助保戶解決罹病後健康上的大小事。因應癌症新療法,推出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補充包。台灣男性每4人有1人、女性每5人就有1人罹癌,癌症險可說是國人不可或缺的險種,民眾接受度也相對較高。以南山人壽為例,六到七成的保戶都有癌症險,保額大約落在50萬元到60萬元之間,陳維新建議,癌症治療花費高,保額最好拉高到100萬元比較足夠。尤其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新式療法推陳出新,像是癌症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免疫細胞療法等,都是屬於高額且須自費的項目,建議民眾定期透過保單健檢,檢視保單哪些項目有給付?哪些不給付?並且要將新式癌症治療納入保險範圍,讓保障更全面。為了讓保險跟上醫療科技發展腳步,南山人壽去年推出一系列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保障補充包,特別針對罹癌後癌症基因檢測、重度癌症標靶治療、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提供保障,保障能夠附加在既有的癌症險上,並且納入外溢機制,透過提高保額與現金回饋,鼓勵保戶維持健康體況、定期接受篩檢,全方位提升國人的癌症保障,也透過健康促進機制提升民眾健康管理意識。定期檢視保單補足缺口,以「加購」方式拉高保障額度。陳維新表示,許多民眾的保險都是10年、甚至20年前買的,歷經時代變遷,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或許現在看來部分保障範圍已不夠全面,建議民眾應該定期檢視保單,補足保障缺口,不須解約保單,而是加買不足的保險項目就好。以南山人壽新推出的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來說,其特色正是讓民眾能依需求彈性組合,可附加於癌症險主/附約,就像去餐廳點餐,選擇加價購其他附餐的概念,不必再重新買一個套餐,保險補充包不僅可減輕民眾的保費負擔,更可輕鬆滿足拉高保障額度,也能補充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自費缺口,一舉數得。特別的是,為了促進保戶更健康,不要走到罹病理賠的階段,南山人壽近年新推出的癌症商品均納入外溢機制,如果維持良好的運動、飲食習慣,反應在健檢數據上,就可以獲得現金回饋;若是接受國健署的四癌篩檢或是指定疫苗接種,也能享有現金回饋。透過外溢保單的設計,鼓勵保戶積極照顧自己健康,避免落入疾病階段,達到保戶與保險公司雙贏的良善循環,發揮保險公司積極的影響力,從被動的保險理賠,轉變為主動的健康促進,守護國人健康,提升國家生產力,創造三贏局面。最畏:癌症治療的經濟壓力,無法工作的損失和身心調適。無畏:保險補充包和健康守護圈,幫助癌友安心抗癌。【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20 癌症.乳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單株抗體+化療藥物擊破乳癌細胞 更安全有效
演出「犀利人妻」的女星朱芯儀,日前透露自己罹患乳癌,引發關注,也再度凸顯乳癌防治的重要性。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乳癌是台灣重要議題,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高達九成;即使晚期,乳癌治療也有突破性進展,呼籲患者不必灰心喪志,治療的辦法永遠會比困難還多,定期篩檢、配合治療,一定會有康復的一天。乳癌發生隨年齡上升,近年確診人數增加既多且快。郭文宏表示,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名乳癌患者,年增率約4%,遠高於其他癌症,光是去年健保乳癌藥物支出就高達新台幣143億元,僅次於肺癌的150億元,「乳癌發生率和確診人數增加既多且快,代表這已是不能忽視的議題。」過去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落在45~49歲,但隨著飲食西化、肥胖、環境荷爾蒙影響,1960年後出生的女性,乳癌的年齡別發生率已經和歐美接近,預估未來好發年齡會往上提升,年紀愈大乳癌機率也愈高。癌症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針對不同基因和細胞型態治療已成趨勢。郭文宏指出,乳癌可以依照生物特性分成多種亞型,包括管腔A、B型、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癌,其中以管腔A型預後最好,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癌因癌細胞生長速度快,預後相對較差。單株抗體帶來HER2治療曙光,降低四成復發率。以HER2陽性乳癌為例,約佔所有乳癌的1/4,但其實每個人的乳房細胞表面都有一定數量的HER2受體,只不過正常細胞上約有2萬個,HER2陽性乳癌細胞上面可能會有200萬個,這會刺激乳癌細胞生長,因此HER2陽性患者的存活相對較差,且有高復發風險,治療指引確認只要HER2為陽性,就暴露在中到高的復發風險,可以說是必須升高警戒的乳癌型別。目前抗癌藥物有各種不同的機轉,包括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傳遞、阻止細胞分裂、阻斷癌細胞的新生血管以減少營養供應、提高自己免疫T細胞抗癌能力等。其中單株抗體不但可以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還能在癌細胞表面做記號,讓自身免疫細胞辨識並攻打癌細胞,這種阻斷訊號又激發免疫的藥物,在西元1998年問世後,開啟HER2治療曙光,可降低四成復發率,成為劃時代的發現。單株抗體鏈結化療藥物,直接在癌細胞裡面引爆,相對安全。郭文宏說,第一代HER2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問世後,就像右手被牽住,但左手還是空的,所以又研發出第二代,可全面阻斷HER2受體與HER其他家族的連結,結果發現,雙面夾殺之下,對轉移性乳癌而言,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提高到18.7個月,存活中位數達56.7個月、接近五年時間,比起之前僅2~3年高出許多。而更新的策略則是,利用單株抗體鏈結化療藥物,直接把殺癌效果更好的化療藥結合在抗體上,帶到癌細胞表面結合標靶受體,透過癌細胞自我吞噬作用,在癌細胞裡面引爆,直接毒殺癌細胞,也由於高藥物濃度只侷限在癌細胞內,因此相對安全。可擴展到其他癌別,有效藥物越早期使用,效果越好。而這種抗體藥物複合體不只可應用在HER2陽性乳癌,也應用在三陰性乳癌,甚至可擴展到其他癌症。郭文宏表示,在已產生抗藥性、難以治療的癌症,都還可以透過抗體藥物複合體加以治療,「抗體可以鏈結不同的化療藥,就像巡弋飛彈換成核彈,所帶的砲彈威力更強,所以癌症治療在未來很有希望。」他舉例,當第一代或併用第二代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使用第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9.6個月,比之前只能撐5、6個月還好,而即使再復發、癌細胞產生抗藥性,只要換另一種彈頭、第二代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也可以達19.4個月,「透過這個模式,如果我們不斷的去更換有效的結合性藥物,即便對已經感覺治療無望的病人,都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郭文宏也強調,有效的藥物越早期使用,效果越好,因為或許只要用一年就可望清除癌細胞,所以即便很貴,他也會勸病人使用,但如果等到後期才用藥,因癌細胞已經無法清零,藥物必須長期使用,經濟負擔就會是治療上的重要考慮因素。「雖然癌症抗藥性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但我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科學家跟醫療團隊會想出克服方法,只要患者有信心配合治療,一定可以人定勝天。」最畏:癌症抗藥性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無畏:我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只要有心配合治療,一定可以人定勝天。【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7 癌症.淋巴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早期淋巴癌出現6大症狀要當心!醫:「免疫細胞療法」大幅改變淋巴癌治療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屬於侵襲性淋巴癌,病情又快又猛,容易擴散,每年奪走近九百名病患的生命,一旦復發存活時間更只有六個月。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指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整體治癒率高達七成,十年存活率可達4成5,且隨著新療法陸續問世,佔三成以上的難治與復發患者可望獲得治療曙光。淋巴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第十名,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淋巴癌分類高達六十多種,可以分為低、中、高度惡性,其中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屬於中高惡性,是國人淋巴癌分類中最多的一種,佔中高惡性淋巴癌約五成,病情猛烈,如果不治療只有數周到數月的生命。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不治之症嗎?王銘崇說,因為今日治療武器多元且治療反應良好,臨床以長期無疾病存活為首要目標。整體而言,治療方式包含化療、標靶、放射線治療、幹細胞移植等,患者治癒率達7成,十年存活約有半數,針對難治和復發的患者,目前還有細胞免疫療法,也有望爭取長期無疾病存活。免疫細胞療法可分為兩種,原則皆由病患體內萃取出免疫細胞,經過改造後輸入人體,讓大軍再進入人體進行作戰。第一種是大量複製免疫細胞,讓大軍以量取勝;另一種則是在免疫細胞上安裝可以鎖定突變細胞的基因,幫免疫大軍裝備自動瞄準系統,使其可以精準且持續性的殺滅突變細胞,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除此之外,也因為治療武器源於自身細胞,治療期間副作用衝擊相對輕微,患者仍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王銘崇指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目前還有許多新的治療已在開發階段,鼓勵病患保持樂觀,與醫師討論對於治療的期待,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早期淋巴癌六大症狀「燒」:突發性但不明原因的發燒,常是38℃左右,且多在下午及晚上出現。「腫」:脖子、腋下、鼠蹊等地方,突然出現無痛卻大於兩公分的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的症狀。「汗」:夜間異常出現大量盜汗的情形。「咳」:喘不過氣或是出現不明原因咳嗽的症狀。「瘦」:六個月內體重異常下降超過10%,同時還會感覺到精神疲倦。【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7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險保障夠嗎?專家籲應定期「保單健檢」
●深度訪問癌友發現,保額至少100萬元才足夠●癌症新式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財務負擔●應定期「保單健檢」,檢視兩個面向台灣癌症時鐘快轉到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險」成為國人接受度較高的保險商品。根據南山人壽統計,六到七成保戶有投保癌症險,但保額多半僅有50至60萬元,明顯不足支應罹癌後的醫療與照顧開銷;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新式療法費用昂貴,部分項目健保沒有給付,必須考慮萬一不幸罹癌,如何得到足夠的保障。讓保險跟上時代腳步南山人壽建議,民眾應定期「保單健檢」,檢視保障範圍與保障額度,讓保險跟上時代腳步,建構更全面的癌症保障。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全球邁入精準醫療時代,新式療法推陳出新,高額且須自費的新式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財務負擔。深度訪問癌友發現,癌症險保額至少要100萬元才足夠,與目前民眾普遍投保的額度存在落差。陳維新強調,保單健檢很重要,建議民眾至少每年都要做一次,南山人壽也提供保戶保單健檢服務,透過保單健檢了解自己的保險有哪些保障,又分為「保額」及「保障範圍」兩個面向,若是保額不足,建議透過投保10年或20年定期險,保費相對終身險會更加經濟;若保障範圍不足,則可以運用保險補充包添購保障。透過保險補充包擴充保障範圍如何補足癌症險保障範圍?近年南山人壽推出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保險補充包,特別針對罹癌後癌症基因檢測、重度癌症標靶治療、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提供保障,能夠附加在既有的癌症險上,民眾可透過保險補充包的方式進行擴充、將保障補足。可附於主附約彈性組合陳維新指出,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可附加於癌症險主約或附約,方便彈性組合,幫助民眾在可運用的預算下,針對自身缺乏的保障選擇,也能補充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自費缺口,降低日後罹癌的自費醫療支出。南山人壽導入健康服務此外,南山人壽前年創立「健康守護圈」,從客戶在健康歷程中可能產生的痛點及需求,主動導入健康服務,例如針對罹癌歷程中可能的需要,提供跨業合作,包括癌症第二意見諮詢、線上心理諮詢、乳癌術後內衣、飲食營養照護、照護員服務等,幫助安心抗癌。【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6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治癌趨勢!免疫療法為癌症患者帶來新曙光
免疫療法讓癌症治療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謝佳訓指出,以肺癌為例,部分癌症患者可找到明顯的驅動基因,治療前可以檢測突變基因給予相對的標靶藥物,但對於無驅動基因的患者僅有化療之選項。近年來對於這群無驅動基因的患者,免疫藥物甚至帶來這群末期癌患治癒的可能性癌症治療又進入了新的里程碑。癌細胞會抑制免疫細胞調控,使免疫細胞(T細胞)就像被點穴睡著,失去原有殺死癌細胞的功能,使癌細胞過度增長。免疫療法目前最被廣泛討論的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阻止T細胞被點穴,重新喚醒並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殺死癌細胞。目前有三款屬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治療前需要檢測生物標記指數,指數愈高反應率愈好,健保有八億元的預算用在部份癌症身上。謝佳訓指出,免疫藥物治療確實帶給患者正向影響,以PD-1/PD-L1抑制劑為例,非小細胞肺癌晚期的第一線治療,是化療加免疫藥物效果最好,但健保有條件給付免疫藥物,卻沒有給付化療,在治療觀念日新月異的年代中看起來不甚合理。謝佳訓指出,免疫藥物治療適用的癌症愈來愈多,除了肺癌外,包括頭頸癌、食道癌、膽道癌、胰臟癌等,甚至有2%-5%的比例有機會讓患者痊癒,一名肺癌患者轉移到肝臟,免疫藥物加化療反應很好,打了3個月後,肝癌全部清除,目前已治療1年半。而一名50歲的口腔癌患者,在開刀及放療都嘗試過失敗後,選擇免疫藥物治療,腫瘤快速縮小,也有患者口腔癌治療後一年後轉移到肺部,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治療,肺部腫瘤也消失。謝佳訓認為,對病患者而言免疫藥物帶來治癒的可能,但在健保給付有限下,不少患者仍得自費使用,對經濟是不小的負擔。【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2 新聞.健康知識+
想對抗Omicron病毒?提升免疫力很重要!讓營養師帶你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
已經延燒兩年多的COVID-19新冠肺炎,近月來還出現了高傳染力、令人聞風喪膽的Omicron變異株,大家紛紛想辦法「提升免疫力」來對抗病毒,但你知道你的身體都是怎麼自我保護的嗎?人體的免疫系統究竟有什麼奧秘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人體內強大的防護罩-免疫系統吧!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裡面有著扮演各種角色的士兵,透過層層把關和打仗,來保護我們的身體免於外來病原體及微生物的侵害、維持身體健康,而這些保護我們的動作稱為免疫反應,在人體內可以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指不需要先接觸過抗原、病菌、或是微生物就能作用,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的抵抗力,具有「非專一性」,意思是只要有外來病菌或微生物入侵,就會觸發的保護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是很即時且沒有記憶性的,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外來物入侵仍然會啟動一樣的保護機制。 對於人體而言,有以下這些先天性免疫的器官或反應:• 皮膚皮膚可以說是病原體及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這種物理性屏障可以初步隔絕掉環境中散落在空氣裡的病原體,若真的不慎接觸到也能延緩他們真正進入人體內。 • 黏膜屏障我們體內大部分「有開口」的地方都有黏膜屏障保護我們,黏膜上可能會有絨毛、纖毛,透過擺動可以將外來物排出;也能分泌黏稠的體液,例如口水、淚水,用物理性的方式將外來物沖刷出去,而這些體液裡面可能含有酶、鹽分或一些化學物質,能夠加速排出這些外來物。 • 吞噬作用當有病原體或微生物入侵時,進入到血液、淋巴、內臟時就會被經過特化的白血球快速殺死、吞噬、並排出,它們會分工合作,有的負責開先鋒、有的負責大範圍掃射、有的可以再進化變成更強大的士兵。這些白血球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入侵物種就會一律消滅。 • 發炎反應在執行的免疫作用時,由於聚集了大量的白血球分泌多種激素,因此身體會有紅、腫、熱、痛的狀況出現,稱作發炎反應。發炎雖然會感到不適,但卻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喔!透過發炎反應能夠阻止病原體繼續透過傷口進入身體或擴散,並且會持續直到白血球將入侵的病原體完全清除之後,發炎的才會慢慢消失。 後天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必須在接觸過抗原、經過刺激之後才會產生的免疫反應。它是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及記憶性的,在與特定病原體接觸過後,產生能專門對抗它的免疫反應,而下次再遇到相同病原體時,因為已經有記憶因此可以更快速、更強力的執行該免疫反應。 前面提到先天性免疫的白血球就像是一般軍隊,只要辨識出是外來的病原體或微生物就會一律消滅。那麼執行後天性免疫的細胞就像是「特種部隊」,它們經過更加嚴格的訓練,特別針對頑強的勁敵進行有效的攻擊。在人體內主要可以分為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分別由T細胞及B細胞這兩支特種部隊來負責。 • 細胞免疫通常會接續著先天性免疫的吞噬作用,主要由活化後的T細胞來進行。人體內有多種不同功能的T細胞,彼此之間分工合作,目的是讓受到感染的細胞產生細胞凋亡。例如:輔助型T細胞在受刺激後可以活化其他白血球、胞毒型T細胞會辨識遭到特定病原體感染的細胞並加以破壞等等。 • 體液免疫體液免疫主要是由活化後的B細胞來負責,B細胞在活化之後能夠產生大量的「抗體」,抗體可以中和毒素、讓病原體失去感染能力、強化吞噬作用等等,這些抗體就像是飛彈一樣,可以進入血液、組織、淋巴液裡面來執行免疫反應,因此體液免疫又可以稱為「抗體免疫」。 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在執行時都會產生一群「記憶細胞」,日後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抗原時,這些記憶細胞就可以快速的活化並且執行免疫反應,再次激起的反應可以更強大、持續更久的時間。像我們預防接種疫苗就是使用這個原理,利用疫苗事先在免疫系統留下記憶,日後若有遭遇到特定的疾病,就可以產生更強大的防護力喔!重要的防線-腸道看完上面的內容,有沒有對人體的免疫反應有初步的瞭解了呢?其實除了上面介紹的免疫系統,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道」其實也在我們的免疫功能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喔! 腸道是人體吸收養分最重要的器官,上面包含了許多褶皺以及絨毛來增加吸收的表面積,因此腸道的表面積可以達到200~300平方公尺。在好吸收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機會接觸到許多外來的病原體以及微生物,因此,為了抵抗這些外來的致病菌,腸道內聚集了人體70%的免疫細胞,在免疫調節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也可以把腸道比喻成訓練軍隊的軍事重地。 除了免疫細胞之外,腸道最重要的就是它擁有高達100兆個腸道菌組成的腸道菌叢,這些腸道菌本身的功能以及產生的多種代謝物都深深地影響著人體的代謝、免疫、吸收、神經等等。腸道菌叢會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免疫系統維持腸道菌叢的生態、避免病原體生長,腸道菌叢則維持免疫系統的成熟,提供足夠的免疫細胞進行反應。腸道菌叢是瞬息萬變的,為一個動態的平衡,受到環境、壓力、飲食、生活習慣、遺傳、腸道免疫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菌叢也都截然不同。 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叢可以與免疫系統互相調節,所以不會造成失衡的情況。然而,如果受到前述的原因造成好菌減少、壞菌變多、或是腸道菌的多樣性下降,就有可能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進而導致免疫失調,而引發疾病、感染等等。因此,維持腸道的健康是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非常重要的一環喔! 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於維持我們生命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眠不休的工作,隨時做好準備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體及微生物。而透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創造良好的腸道環境來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因此,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面對持續延燒的COVID-19,我們也可以優先改善腸道菌叢來協助對抗病毒喔!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北醫攜手清大 開發肺腫瘤仿生晶片
你知道,一個小小的晶片就可以模擬出人體複雜的器官和免疫系統,讓動物和人類免於當藥物測試的白老鼠,進一步實現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標嗎? 「癌症治療最痛苦的,莫過於必須多次嘗試不同的化放療藥物。」由台北醫學大學和清華大學所組成的團隊,打造仿生晶片在肺腫瘤醫療方面的應用,重現腫瘤微環境的運作。仿生晶片在肺腫瘤醫療應用的合作發想,是因為清大劉承賢教授的親身經歷,他的親人因為罹癌開了三次刀和化療,因此希望可以透過所學、結合資訊科技與醫療,清楚地了解病灶後,再進行精準治療,減少反覆嘗試不同藥物的痛苦。「簡單來說,我們就是將腫瘤微環境建置在一個小小的仿生晶片上,模擬出腫瘤微環境的情況。」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李岡遠表示。仿生晶片是癌友精準用藥測試的替身一開始,研發團隊只是希望將腫瘤微環境建置在仿生晶片上,進行各項研究,後來發現這樣的機制,正好可以取代病人進行藥物的測試、提升藥物研發的速度,也可以提升癌症治療的效果,包括使用後可能會有哪些副作用。他指出,現在許多治療方式都屬於合併療法,但每一種藥物都有其特定的組合,通常無法正確得知到底是哪一個藥物產生的作用和副作用,透過仿生晶片模擬腫瘤微環境,就可以知道這項合併療法是否適合這位病人,如果不適合或可能產生較大的副作用,醫師能迅速判斷是否要更換其他療法,減少藥物的濫用和浪費,提高治療的精準度,也減少病患錯誤用藥的折磨。「也就是幫病人做藥物篩選,找出最適合病人使用的藥物組合,宛如替身醫療。」目前,研發團隊先以肺腫瘤為適應症標的進行研發,未來可以延伸應用到不同的器官、模擬不同的疾病,去測試各種藥物在人體、腫瘤微環境下的作用情況,加速藥物的篩選和開發。提供更佳的精準治療減少副作用劉承賢表示,利用仿生晶片來測試藥物是否可以在身體裡產生作用、發揮藥效,等於是代替病人進行藥物的臨床測試,減少病患測試藥物過程中的痛苦,讓病患及早使用適合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實現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標,對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有很大的幫助。目前這項研究就是在以往仿生晶片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出可以模擬身體免疫系統運作,篩檢出免疫治療藥物的仿生晶片,測試藥物進入到人體後,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否可以正常啟動來阻擋癌細胞的入侵。李岡遠說,「我們是利用真實病患的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放在仿生晶片上,可以相當程度地真實反應出藥物對於腫瘤所產生的作用。」此外,由於全球動物保護意識抬頭,以往科學界都是利用各種動物來進行臨床前藥物開發試驗,在動保趨勢下,各國都被要求必須減少利用試驗動物來測試臨床前藥物開發的測試,瑞士更直接禁止動物試驗,而這類仿生晶片技術的應用,正好符合減少殺生、保護動物的需求,兼顧醫療科技的研發。清大在資通訊科技、半導體方面有很優異的實力,北醫在臨床醫療方面有很紮實的基礎,這樣的組合就是強強聯手的概念,北醫團隊提供醫療資訊、臨床檢體,清大負責晶片的開發,雙方共同將技術整合在一片小小的仿生晶片中,開發出獨一無二、極具商業和臨床應用價值的產品。「不過,我們目前仍缺乏量產技術和法規的經驗,未來希望政府能夠挹注更多資源、資金和人才,幫助團隊繼續往下開發!」李岡遠說明現在遭遇的瓶頸。「現代醫學加上資通訊強項,將可望創造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並向國際推展。」李岡遠醫師娓娓說出心中遠大的理想,未來希望將研究成果一步步商業化,發展成可以挽救生命、改善醫療品質的產品,造福更多人。Box 台北醫學大學與清華大學「器官晶片/替身醫療」團隊北醫胸腔醫學研究團隊與清大動機工程團隊所開發的「仿生晶片」,李岡遠熱衷研究,引領胸腔內科全方位發展,專案計畫榮獲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可為癌症病患提供更好的個人化精準治療。由北醫事業發展處全力支持,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孫偉倫博士整合北醫與清大資源,打造藥物測試篩選平台。
-
2022-03-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治療期間要吃清淡?賴泓誌:不限制吃任何食物,營養品遵守4原則
癌症營養愈來愈受重視,沒有體力就無法應付治療的副作用,由於化療仍是所有治療的「標配」之一,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食慾不佳吃喝不下,若食量少了三之一,醫師提醒,患者就需適時補充癌症營養,它與一般營養品不同,營養配方經過研究,以低脂好油適醣高蛋白為主。 癌症患者的腸胃道問題,例如噁心嘔吐、腹瀉,常會影響患者進食意願,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泓誌指出,這不只是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由於腫瘤本身會造成全身發炎,也會加重腸胃道症狀,讓癌友出現厭食、體重流失及癌因性疲憊症,這些問題都有可能讓治療計畫被中斷。加上腫瘤本身就是個無底洞大食怪,會瘋狂燃燒體內的營養與熱量,因此當食慾受影響時,體內的營養與熱量就會被腫瘤過度消耗,增加治療的毒性及感染,形成惡病質,讓病況更難控制。賴泓誌表示,很多癌友的飲食觀念是錯誤的,認為治療期間要吃得清。實際上,是需要全面補足熱量,我們不會限制患者吃任何食物,反而會鼓勵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若真的沒有食慾,那麼癌症營養品就可以幫忙。癌症營養品的配方與一般營養品並不同,會有抗發炎所需的EPA,建議量是每天兩公克;碳水化合物需佔每日建議量的五成到六成五,它是免疫細胞最愛使用的營養素;脂肪攝取在兩成及三成五,脂肪太高會影響食慾,有研究認為乳癌患者若採高脂肪會有復發風險。因此,在癌症營養上,就是採取低脂好油適醣高蛋白質,賴泓誌認為,患者就是需要全營養的攝取,有些人不吃正餐只喝雞精,是不對的,目前癌症營養的重要性已與治療相當,癌症治療最新趨勢正朝全人角度及支持性療法並重。【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05 養生.聰明飲食
「開心食物」芝麻、茶葉蛋...都在列!醫師點名:吃含有「這營養」的7大類食物,舒心又好眠
作為一種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它能促進血清素與褪黑激素(Melatonin)生成。我自己都會吃芝麻醬,或泡芝麻飲來喝。有一種關乎你快不快樂、身體爽不爽快的重要神經化學傳導物質,它叫做血清素。血清素濃度過低,有人會憂鬱、頭痛,有人會易怒易焦躁,時常心不能安,有些人會莫名其妙發胖,出現睡眠障礙,有些人則是明顯感覺到注意力無法集中,倦怠又壓力很大放不下。症狀百百種,你我皆不同,總之,很麻煩就是。「哎呀,你要放下啊!」「我也知道要放下啊,但哪有那麼容易。」這是我們常聽到的對話。許多時候,放不下並非心理因素,而是生理因素,是營養攝取上有所疏漏所產生的問題。一味責怪自己的心不夠瀟灑,其實心也很無辜。這時候我會問,你晚上有睡好嗎?你有吃芝麻嗎?問芝麻是因為芝麻及其製品皆含有豐富的色胺酸(Tryptophan),作為一種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它能促進血清素與褪黑激素(Melatonin)生成。我自己都會吃芝麻醬,或泡芝麻飲來喝。褪黑激素管你晚上有沒有好睡,血清素則跟你白天夠不夠清醒、快不快樂有關。我常常勸大家做日光浴的原因,就是為了維持血清素跟褪黑激素的平衡。平衡搞好,很多健康問題都不再是問題。自己檢查,我到底是把自己吃好了還是吃壞了?如果你本身一天中快樂的時間比厭世的時間長、看到有趣的事情會笑出來、大多數時間精神飽滿,或是充電很快,很容易熟睡、睡飽。自覺精神安定穩定,不容易情緒起伏很大。這樣超棒的!基本上你的平衡沒什麼問題。請繼續保持。就照現在的飲食習慣正常吃即可。倘若你生理期前常常特別不舒服、晚上睡不好又容易醒、情緒低落注意力差、容易衝動無法控制、難以感到快樂,那不妨注意一下自己在飲食上有沒有偏食、是否有營養失衡的問題?合成血清素的原料之一「色胺酸」要是缺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便神仙下凡、喜劇大師卓別林到你家成天逗你,也沒辦法令你快樂起來。現在市面上雖然也有口服色胺酸這種方便的選擇,但其實只要日常飲食掌握多樣、均衡原則,且不要採取什麼激烈偏頗的節食法,基本上你體內色胺酸的存量,都會是足夠的。補充色胺酸自己來,請把以下七類食材牢牢記得,或貼在冰箱上,下回採買,別忘了這些讓人開心的好東西。大原則多樣化少量攝取、輪流享用。一、五穀雜糧:燕麥、小麥胚芽、蕎麥二、堅果種子類:黑芝麻、白芝麻、核桃、腰果、蓮子、花生、榛果、葵瓜子三、各種豆及其製品:黑豆、毛豆、鷹嘴豆、納豆、豆腐、豆漿與拌涼麵的芝麻醬四、乳製品:鮮奶、優格、用傳統方法製作的起司五、蛋類:雞蛋、鐵蛋、鹹鴨蛋、茶葉蛋六、藻類:紫菜、髮菜七、送人自用兩相宜類:蜂蜜、巧克力蜂蜜我都說它是「植物的精華液」,不方便出國的時候,買不同國家的蜂蜜來吃,照樣能得到世界各地植物們的健康加持。至於巧克力,可可脂含量越高越好,可避免無意間攝取過多糖分。趴數高的黑巧克力吃對了,不僅人會開心,還對促進心血管健康有正面的影響。荷蘭萊頓大學認知心理學系研究人員發現,補充色胺酸、提高血清素水平的人,會更願意慷慨解囊,多捐一點錢給慈善機構。而且,還會變得比較願意和人合作、願意信任他人。下回你若遇上「不聽話」的人,先別急著自己生悶氣,別忙著爭辯講理,何不請對方吃兩顆茶葉蛋、送他巧克力,或端碗豆腐紫菜味噌湯來,有了色胺酸,血清素不缺,心情愉快,什麼事都好談、什麼困難都不難。★快樂任務:任選一樣食材,觀想它的來源,衷心感謝感恩食物、讚嘆食物,是文明人的好習慣,而且這樣做,還對促進健康大有益處。舉例來說,中午用餐時,你可以觀想一粒米的來源,是有多少機緣,才能讓這粒米被送到你眼前、成為你的營養來源。首先,要有農人,天要會下雨,土壤要夠肥沃,害蟲不能把它吃光光,賣米的老闆要身體健康,送貨的、烹調的、幫你端上桌的……都有出一份力喔,啊不然你以為這粒米是自己走進你碗裡的嗎?謝天謝地、謝謝所有人,讓這粒米現在能在這裡被自己吃進去。時不時你都能做這樣的一個練習,食材任選,吃到什麼謝什麼,香蕉、芭樂都可以。書籍介紹書名:快樂醫學:藏傳身心靈預防醫學書作者:洛桑加參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10/26作者簡介洛桑加參:現任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京妍生技董事長學經歷: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物理系台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醫師台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台北榮總白金逆齡中心執行長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退化性關節炎防治,以及慢性病、癌症與睡眠調理。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更多養生新知與媒體節目播出訊息,請關注「洛桑加參」臉書與YouTube頻道。延伸閱讀: 疫苗「AZ、莫德納、BNT」混打三廠牌,保護力更強?醫師為何不建議!
-
2022-02-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疫情期間如何增強免疫力?營養師:透過日曬、飲食方式攝取維生素D,可增強對抗病毒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進入社區感染風險增加,農曆新年假期、初春時節是病毒肆虐的高峰。專家指出,避免染疫,除了做好防疫措施、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提升免疫力相當重要,不妨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增強對抗病毒感染。維生素D有「陽光維他命」之稱,對人體骨代謝極為重要,也具有促進免疫系統調節作用,對抗病毒感染,人體可透過日曬、飲食方式攝取維生素D。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新冠肺炎的病情和預後具有密切關係,補充維生素D有其重要意義。營養師楊斯涵表示,維生素D能活化巨噬細胞及免疫細胞,減少細胞發炎,進而調節免疫系統。在一份急性呼吸道疾病和冠狀病毒的觀察型研究中發現,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個案,體內維生素D較低,有學者主張,補充維生素D可增高抗發炎和減少新冠肺炎的感染力,但需臨床試驗確定此作用。若沒有注重維生素D的補充,容易遭到病毒感染,兒童易罹患佝僂症,成人則易罹患骨質疏鬆症。楊斯涵認為,可透過適當日曬、飲食及營養補充品等方式,補足維生素D的攝取。一、適當日曬人體內九成維生素D,透過日曬產生。建議每日上午10點前、下午3點後,讓身體四肢於陽光下曬10至15分鐘。二、攝取含維生素D食物維生素D植物來源包括黑木耳、菇類,可提供維生素D2;動物來源包括鮭魚、雞蛋、牛奶、牛肉等,可提供維生素D3。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香菇、魚類等用油炒,營養吸收更好。三、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若要補充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建議可先抽血測量維生素D狀況,若低於正常人濃度的30ng/mL,需與醫師諮詢後,規畫適當的補充劑量。新生兒、孕婦、成人及長者,所需的維生素D含量皆不同。新生兒每日需補充400國際單位、一歲至五十歲為200國際單位。五十歲以上及孕婦族群,因行動不便,日曬少,長輩牙口不好,容易營養素攝取不足,建議維生素D攝取量可補充400國際單位。
-
2022-02-01 養生.聰明飲食
長壽的基本條件是不生病 免疫權威醫師教你怎麼吃防癌、防糖尿病
食品金字塔內的食物,皆具有防癌功效大蒜位於計畫性食品金字塔頂端的食材,氣味成分異蒜胺酸具有抗氧化及解毒作用。紅蘿蔔紅蘿蔔的色素成分β-胡蘿蔔素具有超強抗氧化力,是維持皮膚與黏膜健康的最佳幫手。洋蔥含有抗氧化成分異蒜胺酸與異硫氰酸酯,並富含寡醣,可促進腸內益菌生長。高麗菜富含異硫氰酸酯,具有超強防癌效果。高麗菜煮成湯之後,體積會變小,反而可以吃更多。生薑生薑可以溫暖身體,幫助維持最適體溫,活化免疫細胞。番茄番茄的紅色來自茄紅素,這是一種具有超強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和油脂一起攝取可以提升吸收率。長壽的基本條件是不生病。為了達到這一點,飲食習慣相當重要。下圖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表的「計畫性食品金字塔」。癌症如今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疾病,曾有統計指出,兩人之中就有一人罹癌,列入計畫性食品金字塔的食材,都是具有防癌功效的食物。這些食物的共通點就是,它們都含有「植化素」(植物化學成分)。植化素是多酚與類胡蘿蔔素的總稱,是植物性食物擁有的機能性成分,超強抗氧化力可以抑制在體內作亂的活性氧。另一項關鍵是「食物纖維」。充分攝取食物纖維可以完全排出體內的老廢物質,重整腸內細菌的平衡,讓好菌居於優勢,提升免疫力。此外,食物纖維也有助於避免血糖值和膽固醇上升。食物纖維分成不溶性和水溶性,煮成湯後可充分攝取水溶性食物纖維,毫不浪費。腸道健康後,也能改善糖尿病及肥胖納豆除了食物纖維之外,也富含納豆激酶等淨化血液的健康成分。海藻含有大量的褐藻醣膠與海藻酸等水溶性食物纖維,同時也富含各種礦物質。山藥特點是含有澱粉酶,具滋養強壯之效。特有的黏液成分也有助於抑制糖分吸收。菇類所有菇類都富含食物纖維,含有大量β- 葡聚糖等,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的健康成分。秋葵帶有黏液的食材也富含水溶性食物纖維,秋葵含有大量β- 胡蘿蔔素,具有超強抗氧化作用。酪梨除了食物纖維,還富含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發作風險的葉酸,及抗氧化成分維他命E。食物纖維有助於增加維持腸道健康的「短鏈脂肪酸」。當腸內細菌分解發酵食物纖維,就會生成短鏈脂肪酸。這項物質不只能促進腸內細菌增生,修復腸黏膜,還能被腸壁吸收,進入血液,阻止脂肪進入細胞。總而言之,短鏈脂肪酸可發揮預防肥胖的效果,還可生成腸泌素,促進胰島素分泌,有效預防糖尿病。也就是說,只要充分攝取食物纖維,就能產生上述好處。※ 本文摘自《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作者:藤田紘一郎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1-3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打掃很累?權威醫親授5招「家事療癒術」,能增肌健腦搏開心
老一輩家長為了讓小朋友有好成績,常會說「你只要負責把書讀好就好,其他的不用你操心」連家事都可以免了!而擁有新時代科普知識的爸媽,已經能理解「先動再學,效果加倍」的原理,多利用機會勞動雙手,是好事情。換做是成年人,養成腳勤手勤好習慣,則對預防失智症十分有益。洛桑加參醫師出版《快樂醫學:藏傳身心靈預防醫學書》(時報出版)一書提到,用各種方法做家事,連帶大腦多個區塊包含運動區、感官區、情感區與學習認知區,都會一起活化。葡萄牙與德國的學者都發現,身體先動起來之後,學習新技能的速度會變快、專注力也更持久。能勞動是福。你去觀察那些很愛做事、樂於為他人付出的老人家,再去看看那些整天坐著,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等著人伺候的長輩,哪一個比較快樂?哪一個讓人覺得和藹慈悲好親近?很多時候,是前者!科學家拿老鼠做實驗,分兩批,一批給他們滾輪可以跑,一批讓他們閒閒沒事幹。一段時間後,滾輪組老鼠大腦裡增加了許多新生血管,這意味著他們能得到更多氧氣跟營養。至於沒事幹那批,則是血管萎縮、認知功能下降,還有點悶悶不樂這樣。成天召喚工具人,自己很快就沒戲唱老婆老媽老闆叫你去倒垃圾、叫你去跑腿、叫你幹一些粗活,不用不爽,反而要開心,有機會活動運動勞動,你的血管會新生、生長因子能活化,頭好壯壯不憂鬱,一動解千愁。我們常聽到人家說誰誰有王子病公主病,不是公主只是有病,小心,明明很能動卻要耍懶,得的很可能就是腦部的各種退化性疾病。為增肌健腦家事療癒更添樂趣,來試試下面幾招:◎換手做做看你我都有慣用手,偶爾,換另一手試試看。比方說換左手擦拭刷洗、用非慣用手扭開瓶蓋。習慣左手提重物的人,改換右手提提看,藉此鍛鍊一下平常很少用到的肌肉。 ◎進階棒式,訓練核心不管是健身還是復健,核心肌群的強化都相當必要。基礎棒式練到無聊了,你可以試試三點不動一點動,兩腳加一隻手撐地,一手拿抹布擦地板。痠了就換手。臀部夾緊、肚子收緊,效果更佳。◎省電省水衣服改手洗藉由活動十指,刺激大腦皮質、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對於腦部疾患的預防,現在逐漸受到醫界重視。我推薦手洗衣服這招,不用每次都出動洗衣機,少量或精緻衣物改手洗,還能順便省水省電。此外,活動手指激活大腦,你彈琴、玩魔術方塊、編織、幫人按摩、幫狗梳毛也都很好,儘量各種方法輪流用,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刺激。◎做料理加上擺盤。生活要活出儀式感,擺盤可以來練一下一開始沒有頭緒,不妨參考美食雜誌、食譜書籍或教人做料理的影片。吃得多不如吃得好、吃得巧、吃得美。蛋包飯用番茄醬畫上笑臉,把飯糰捏成兔子形狀,吃來將更有食趣。 ◎深蹲洗碗,墊腳尖取物我一些愛運動的朋友,連刷牙、等紅燈都可以拉筋。如果你夠高,那洗碗的時候順便深蹲練大腿,未嘗不可。至於墊腳尖取物、擦拭櫃子、晾衣服,也都很好。墊腳尖的時候小腿會出到力,小腿是人的「第二顆心臟」,強化這裡的肌肉,能幫助下半身血液打回心臟。家裡上上下下,都是你的健身房。在家做事同樣也能健肌健腦,能工作是福,能勤快勞動,也是福。作者/洛桑加參現任: 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京妍生技董事長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退化性關節炎防治,以及慢性病、癌症與睡眠調理。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更多養生新知與媒體節目播出訊息,請關注「洛桑加參」臉書與YouTube頻道。本文節錄:【快樂醫學:藏傳身心靈預防醫學書】一書
-
2022-01-28 癌症.頭頸癌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體內缺乏這種酵素 喝酒易提高罹癌風險
歲末年終,聚餐、尾牙、春酒等活動一攤接一攤,熱鬧的場合免不了喝酒乾杯炒熱氣氛,但狂歡過後,除了隔天宿醉的威力,酒精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有些人一喝酒就臉紅,被笑稱「關公臉」,其實這是一種酒精不耐症,代表身體代謝功能的解酒酶(ALDH2基因變異)異常,屬於先天的基因缺陷。一喝酒就臉紅要注意!代表身體乙醛代謝力差根據國健署統計,飲酒過量會提高罹患癌症機率、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易導致肥胖又傷肝。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解說,酒精又稱為「乙醇」,進入身體後會先被代謝成有毒性的乙醛,接著再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然後排出體外,中間的機轉過程需要一種名為「乙醇去氫酶」的酵素。一喝酒就臉紅的人,是因為先天缺乏代謝酒精的酵素,導致乙醛在體內過量堆積,使血管擴張、酒後臉潮紅。「喝酒後嘔吐難受,是身體發出警告的一種保護作用,吐完後繼續硬喝可能會酒精中毒。」柳朋馳說,酒精會造成全身性的影響,從消化系統到肝臟、腎臟、泌尿道以及女性婦科,免疫細胞來不及修復損傷的組織,讓身體處在發炎狀態,最後反覆發炎而致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已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有毒性的乙醛若無法正常代謝,就可能引發肝癌、乳癌、食道癌和胃癌。柳朋馳表示,喝酒臉紅並不是代謝循環好,而是少了解酒酵素,亞洲人的體質有近一半缺乏「乙醇去氫酶」,其中又以台灣的比例最高,居世界之冠。這些罹癌高危險群若再加上抽菸的循環效應,更增加了唾液中乙醛濃度。頭頸癌的發生與酒精也有重要關聯,頭頸癌泛指頭部跟頸部以上的癌症,主要是呼吸道及消化道,包含了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等,近年來,頭頸癌已升上台灣十大癌症第6名。即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26倍,小酌不一定對身體有益處。柳朋馳強調,嗜「香檳酒」的民眾,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比一般人多出123倍!香菸、檳榔與酒皆是致癌因子,直接刺激黏膜造成癌症,就算少量攝取也等於是慢性中毒。酒精致癌以男性居多 好發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口腔惡性腫瘤已高居男性十大癌症死因中第4名,而頭頸癌病患近75%為中壯年藍領,多數接觸致癌危險物質時間較早,年輕時嗜菸酒或檳榔,導致好發年齡層低。飲酒也是造成肝臟損傷的重要危險因子,酒精的代謝物除了引發肝臟發炎、異常免疫反應之外,也容易因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提高肝硬化及肝癌風險。酒類熱量高,大量飲酒會造成肥胖,女性經常飲酒、缺乏運動,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其中,飲酒的影響又比肥胖大,雖然女性對乳房篩檢的健康意識已有提高,但仍忽略了飲酒是致癌的重要因素。有鑑於未成年飲酒對青少年身心的危害,政府加強宣導「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2017年的國內飲酒比率略降。另一項國健署公布的國人飲酒調查,台北市、台東縣、基隆縣為前三名縣市,與都會區聚會頻繁、原住民喝酒風氣盛行、港都商船貨運工人的飲酒習慣有關。酒精對健康的危害極大,特別需要節制,少量並在用餐時才飲酒,多喝水讓酒精排出體外。1. 98年資料來源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食品藥物管理局(前管制藥品管理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2. 102年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 106年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4. 有關飲酒係依據樣本個案面訪問卷資料,表中「不曾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從未喝過酒(滴酒不沾)」,「曾經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內曾飲用各種酒類之百分比(包括保力達B、維士比與藥酒,但不包含煮菜時加的酒或酒精成分已揮發的酒或舔一下)」。5.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區間:106年(最新發布日期:2021-01-04)備註:1. 有關喝酒係依據樣本個案面訪問卷資料,表中「不曾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從未喝過酒(滴酒不沾),「曾經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內曾飲用各種酒類之百分比。2.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3.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現住地縣市別統計排除1金門縣個案,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4. 現住地縣市別係依據99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後之縣市別分層。製表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陳韻如🍺 飲酒適量是多少?🧍 成年男性:每天不超過20克酒精,相當於2罐350ml、4.5%的啤酒、60 ml濃度較高的白酒。🧍♀️ 成年女性:每天不超過10克酒精,相當於1罐350ml、4.5%的啤酒、30 ml濃度較高的白酒。※各國對於「每日建議飲酒量」的標準不一樣,台灣人因身材較瘦矮,且易缺乏「乙醇去氫酶」,柳朋馳建議要更忌口。※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1-18 癌症.淋巴癌
不是新冠!異常疲累、發燒咳嗽 6超常見症狀小心是這病
藝人比莉、拳擊國手陳念琴等皆曾罹患淋巴癌,雖前期症狀包括咳嗽、發燒等屬於不典型症狀,但專家呼籲,若民眾出現「腫、燒、汗、咳、瘦、累」6大症狀,務必及時就醫檢查,確診也無需恐慌,臨床上已有6大治療方式,積極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發生惡性病變,失控增生且喪失凋亡機制的淋巴細胞,可能引發淋巴癌。根據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淋巴癌全年度新發個案近3千人,109年癌症死亡排名第9位。周文堅說,淋巴癌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何杰金氏淋巴瘤,根據我國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佔比9成,且男女發病率約略相同,淋巴癌好發中高年齡,但年輕族、小朋友也可能有淋巴疾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醫師林耘曲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之中,又以惡性程度頗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最為常見,佔率約為5成,且病程發展快速,容易從淋巴循環脫逃,轉移到其他器官、組織,造成身體機能受損。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暨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醫師說明,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症狀與老化、疲勞症狀相似,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確診時多半已晚期。一名70多歲男性,發病初期出現淋巴結腫脹、疲勞等症狀,原以為工作疲累,但後續出現下肢無力感,至神經外科就診才發現是罹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侵犯骨骼而壓迫神經。雖治療後存活下來,但錯失治療良機,神經受到永久性傷害,導致下身癱瘓。周文堅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致病原因不明確,但可能與老化、病毒或病菌感染、遺傳、自體免疫病變等有關。根據國外文獻推測,高齡、具C肝病史、淋巴癌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患者、BMI過重者、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等,可能有較高發病機率。周文堅提醒,民眾若莫名出現淋巴結腫脹、發燒超過38℃且持續2周以上、夜間盜汗、久咳不癒超過1個月、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疲累感越來越嚴重等6大症狀,應及時就醫,依照醫囑進行相關檢查。林耘曲表示,目前臨床上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異體移植、自體移植、還有細胞治療6種治療方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整體治癒率高達7成,十年存活率可達4成5。透過細胞治療,3成以上的難治與復發患者可望獲得治療曙光。拳擊國手陳念琴透過VCR分享,在2019年確診淋巴癌,正處於拳擊生涯巔峰,正準備迎戰2020東京奧運,然而突如其來淋巴癌,打亂賽前訓練,讓她心情掉谷底,但她決定用拳擊精神迎戰淋巴癌,也順利成功控制病情,打進奧運八強賽。資深癌友、諮商心理師葉北辰分享,2003年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最先經過治療後達到緩解,發生復發後,藉由自體幹細胞移植,成功達到成其無疾病存活,從2004年疾病穩定控制至今。
-
2022-01-18 新聞.健康知識+
基因編輯的原理是什麼?一次看懂基因神剪CRISPR
2018年11月,中國基因編輯寶寶引起舉世譁然!這個事件的前因,要追溯到2012年橫空出世的基因剪刀CRISPR,讓人類從此可精準、快速、便宜地編輯DNA。但這把剪刀目前仍有技術瓶頸,只適合治療可拿出體外的免疫細胞。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凌嘉鴻助研究員與團隊,正致力鑽研這項正在翻轉世界的基因神器CRISPR。▌為什麼需要基因編輯?編輯人體基因,就是修改人體DNA,主要動機是根治基因突變引發的疾病。但是我們真的需要基因編輯來治病嗎?由於DNA是生命的藍圖,指揮細胞生產蛋白質,維持人體的生長與運作。當DNA的重要位置發生突變,「細胞工廠」運作便會失控,就有可能造成生理失調,甚至引致白血病等重大遺傳疾病。凌嘉鴻解釋:「生病可以吃藥,但基因突變造成的疾病,單憑藥物只能控制病情。因為基因突變是從藍圖就錯了,細胞永遠只能製造錯誤的蛋白質。想要根治,最好直接更正藍圖,修改DNA。」基因編輯可以從源頭下手,找到錯誤的DNA片段,用一把分子「剪刀」切開,剔除這個錯誤的基因,或是在缺口處「貼上」正確的DNA片段。因此必須先有一把精準、能夠剪開DNA雙螺旋的好剪刀,CRISPR就是當前最好用的一把。有趣的是,它來自細菌的免疫系統。▌細菌裡的基因剪刀,快狠準摧毀病毒DNA1987年,日本科學家在大腸桿菌的基因體發現一段古怪的規律序列:某一小段DNA會一直重複(Repeat),重複片段之間又有一樣長的間隔(Spacer)。因其功能不明,科學家便把這段序列叫做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後來科學家陸續發現,許多細菌都有CRISPR,它是細菌免疫系統的一種機制,可以記憶曾經來犯的病毒。當時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DNA片段,將會引爆基因編輯的大狂潮!故事是這麼開始的:當病毒入侵細菌後,會把自己的DNA注入細菌中,企圖霸占細菌工廠的資源以複製新病毒。但細菌也不會束手就擒,它們的免疫系統可以辨識、摧毀病毒的DNA。這是一場微觀世界的閃電戰,細菌的反擊必須夠快、夠準,才有機會存活。經歷一場血戰後,倖存的細菌會挑選一段病毒的DNA碎片,插入自己的CRISPR序列(增加一段Spacer),就像為病毒建立「罪犯資料庫」。當病毒第二次入侵,細菌就能依靠CRISPR序列快速辨識出這種病毒,並於第一時間反殺,提高存活率。細菌如何認出病毒呢?首先,細菌會用舊病毒的DNA片段(Spacer)當模板,打造一條互補的引導RNA,例如病毒DNA的鹼基是T、RNA是A,DNA是G、RNA是C,或是互相顛倒。引導RNA再利用這種互補關係,比對新病毒DNA片段,如果可以互補,表示新舊病毒相同。接著,細菌體內的武裝警察──可以切割DNA的酵素(例如某些細菌裡的Cas9)──會抓著這段引導RNA(嫌犯資料),「盤查」新病毒的DNA,看看有沒有與引導RNA互補的段落。這一次反過來,RNA是A,DNA是T;RNA是C,DNA是G,或是互相顛倒。一旦找到了,Cas9便會立刻剪開「被認出」的DNA片段,當DNA被剪斷摧毀後,病毒自然就沒戲唱了。這種細菌的免疫機制,統稱為CRISPR。▌基因神剪CRISPR這麼基礎的細菌免疫學,跟基因編輯有什麼關係呢?想想,基因編輯的關鍵即是找到一把可以切開DNA、又不會隨便亂剪的分子級剪刀。而細菌的Cas9酵素憑藉一段引導RNA,就能精準「喀擦」掉鎖定的DNA片段。好剪刀,不用嗎?實務上的操作方法很簡單:先將Cas9做好、放入冰箱,當想要剪下某段DNA,就訂做一條互補的引導RNA。然後將Cas9解凍,與引導RNA結合,再用電擊的方式進入細胞,讓它剪下錯誤的基因。壞基因剪下來了,又該如何貼上好的基因?因為細胞天生能自動修補受損的DNA,只要把正確的基因送進細胞核,就有機會被細胞拿來修補Cas9剪下的斷口,完成基因編輯。▌基因編輯技術大躍進CRISPR不是第一把基因編輯剪刀。早在1990年代,科學家就開發了許多種能「剪開」DNA的酵素。每種酵素有自己的特殊結構,只能跟特定的DNA片段結合,藉此精準切割目標基因。只不過,如果研究者想剪開另一段DNA,即使序列只有一點點差異,也要花費兩、三個月重新設計與組裝全新的酵素,技術複雜、耗時又花錢。直到2012年,科學家終於找到CRISPR這把神剪。它不像過去的酵素剪刀,每剪一種基因就得設計、組裝一把新的剪刀。CRISPR從頭到尾只用一把萬能酵素剪刀Cas9,加上一條引導RNA,就能切割所有的DNA。若目標基因更換,即訂購一條RNA就好,不需要重新設計複雜的酵素,這讓技術和價格的門檻大大降低。當CRISPR一問世,立刻鋪天蓋地被應用在細菌、真菌、動物、植物與人類醫學。與CRISPR相關的論文數量,2010年時還不到50篇,到了2015年已暴增到1,100篇。▌基因編輯治療免疫疾病,潛力無窮你或許會問:「既然CRISPR這麼好用,是不是可以終結所有的遺傳疾病?」可惜的是,這把剪刀目前仍有很多技術上的瓶頸,還不能直接把Cas9打進活體,必須把細胞取出再進行基因編輯較安全。例如:將免疫細胞取出以進行基因編輯,再放回體內。「最重要的瓶頸之一,是這把細菌的基因剪刀用在人體的DNA,不是百分之百準確。」凌嘉鴻慎重提醒。由於Cas9能辨認的序列是23個鹼基,但人體DNA鹼基序列有65億個;Cas9想要找到正確的序列,宛如大海撈針。以統計學方法來算,要從65億個鹼基序列裡找到一條獨一無二的序列,長度至少要28個,若低於這個數字,找到的可能只是相似的序列,因此Cas9無法保證統統剪對位置。當Cas9切錯位置,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副作用。「目前比較安全的做法,是先從病人體內取出細胞修改,確定沒問題之後,再放回體內。」凌嘉鴻說明。不過,大部分的細胞和組織都不可能任意取出,只有隨時懸浮在血液中的免疫細胞,抽血就能取得。如果有人免疫細胞先天不足,可以先把它們取出體外以修改基因,例如把T細胞取出來,「教會」它們癌細胞長什麼樣子,再把「變聰明」的T細胞放回體內,將癌細胞找出摧毀。近幾年,許多醫藥或癌症研究轉向CRISPR,像中國很早即開始將CRISPR搭配免疫療法,美國、歐洲也漸漸跟上。CRISPR還可用在幹細胞──先從病人身體取出幹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編輯,之後放回體內分化成各種健康細胞。這些實證研究,都說明CRISPR擁有無窮的潛力,未來可望成為醫療重要助力。※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16 新聞.健康知識+
另一條對抗新冠病毒的路:減緩發炎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如果免疫反應過激,反而會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讓患者死亡。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90%,並於2019年6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宛如雙面刃的免疫反應為了維護人體的穩定與和平,免疫系統一旦偵測到外來入侵物,便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圍剿入侵者。但一旦發炎反應過度,反而會對自身臟器造成嚴重傷害。以登革熱(dengue fever)為例,免疫過激可能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嚴重時將引發休克;而新冠肺炎引致的肺纖維化,也是免疫過激的結果。有鑑於此,若想找出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策略,必須深入了解病毒與免疫系統的互動機制。本文主角──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即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兩種重要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不僅會吞噬入侵者,如果敵人太多,甚至能以「自爆」釋放出網狀遺傳物質(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黏住細菌,再由附著在DNA的酶將其殺死、清除,這個過程稱作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巨噬細胞,也會吞噬、分解大量的病原體與受感染細胞。當病原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巨噬細胞,而後病原體則被分解成碎片排出。這些碎片會被當作抗原,活化其他種類的白血球。另外,巨噬細胞和受感染的細胞還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引起發炎反應,進一步對抗病毒。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等。干擾素,由受傷的細胞產生,用以警告鄰近健康的細胞,趕緊製造可阻止病毒複製的蛋白質,抑制病毒數量。促發炎激素,會增加血管通透性,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可輕易通過血管壁趕往目的地。趨化激素,則吸引更多白血球,召來更多援軍。問題來了!當受感染細胞或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或是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原先是為了擊退病原體,但由於發炎的副作用與白血球無差別攻擊,有時反而造成器官受損或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是否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過度發炎反應,但又不影響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2003年起,謝世良開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這項大哉問。▌創新構想: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影響免疫力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入侵台灣,其中重症患者出現的肺積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均非肇因於病毒本身,而是免疫過度反應的結果。當肺部細胞受感染出現發炎反應,促發炎激素讓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中,即會造成肺積水。再加上蜂擁而來的白血球無差別攻擊受感染或健康肺泡,甚至分泌激素呼喚更多白血球前來,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肺泡細胞受到嚴重損害,導致病人呼吸困難、險象環生。然而,SARS冠狀病毒(SARS-CoV)迄今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只能將重症患者安置在負壓隔離加護病房,施以「支持性療法」,期盼患者能在良好的照護下熬過自身的細胞激素風暴,等待自己的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當時,醫學背景出身的謝世良,從深厚的臨床與研究經驗出發,提出一項創新的治療觀念:設法研發一種藥物,可減緩細胞激素風暴,將發炎反應控制在不致命的程度,又不干擾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將有效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現有的類固醇消炎效果很好,但有抗藥性的問題,而且若要完全抑制發炎,也不能沒有細胞激素,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來對付病原體。」謝世良進一步分析,在細胞分泌的激素裡,促發炎激素跟趨化激素是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的主因;但干擾素不會引起發炎,只抑制病毒複製。因此,研究團隊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在抑制促發炎激素及趨化激素的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干擾素分泌,藉以避免削弱患者的抵抗力。▌登革出血熱,也源自細胞激素風暴正當謝世良著手啟動研究時,台灣的SARS疫情宣告結束,於是他將戰力火速轉移到同樣會讓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分四種血清型別,患者感染過某一血清型的病毒,雖然能對這型病毒終身免疫,對於其他型卻只有短暫免疫力。時間一過,抗體甚至會結合成「病毒-抗體免疫複合體」(virus-antibody immune complexes),讓病毒更容易結合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進入細胞內部。這種抗體反過來協助病毒入侵的現象,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正是登革熱疫苗研發困難的原因。若是無法同時刺激人體產生對抗四型病毒的抗體,痊癒者體內的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抗體,反倒會接應其他血清型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內增值擴散,其他巨噬細胞又分泌更多細胞激素,循環之下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將導致高致死率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受體:CLEC5A(2008)面對棘手的免疫難題,該如何減緩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謝世良的第一步是:找出病毒是與巨噬細胞表面何種受體結合,才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在他著手研究後,注意到一種受體:C型凝集素5A(C-type lectin member 5A, CLEC5A)。「CLEC5A在生化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我推測,CLEC5A很可能跟後續細胞激素分泌有關。」謝世良解釋。第二步,備製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antagonistic anti-CLEC5A monoclonal antibody),打在小鼠身上,讓這些抗體搶先占據巨噬細胞的CLEC5A受體位置,阻斷登革病毒感染細胞的路徑。實驗發現,沒有打入這種抗體的對照組小鼠,登革病毒果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在發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皮下、腸道出血症狀而死亡。實驗組的小鼠被注射抗體後,發炎反應則比較緩和,出血症狀明顯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小鼠體內干擾素的分泌機制可正常運作,不受抗體影響。謝世良團隊研發的CLEC5A拮抗性抗體,成功減緩小鼠登革出血熱症狀,又不影響干擾素分泌,將染病小鼠存活率一舉提高到五成,效果比其他免疫治療用的抗體顯著得多。2008年,基於揭開CLEC5A為登革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以及成功製造出有效抗體等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期刊《自然》,並獲多國新聞媒體報導。其後,謝世良又發現這個機制普遍存在於病毒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中。面對日本腦炎、H1N1、H5N1等流行性感冒病毒,CLEC5A拮抗性單株抗體均能成功提升小鼠的存活率。2017年,他將研究觸角擴及CLEC5A在對抗細菌時的角色,發現比起過去研究焦點「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受體CLEC5A是更重要的防衛因子,發表的論文也登上了《自然通訊》期刊。▌登革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細胞:血小板(2019)雖然2008年的研究中,小鼠的登革出血熱已獲得緩和,但五成的存活率彷彿是魔咒,難以再突破,讓他強烈懷疑還有其他免疫細胞或受體參與其中。歷經十餘年的研究,到了2019年,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宋佩珊終於解開謎底: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受體C型凝集素2(C-type lectin member 2, CLEC2),促使血小板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直徑小於一、兩百奈米的胞外體(exosomes),以及較大、直徑數百到一千奈米的微泡(microvesicles)。其後,這些胞外囊泡分別會再跟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CLEC5A與TLR2結合。結合後才是災難的開始!巨噬細胞大量分泌細胞激素,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嗜中性白血球則出現胞外捕捉,釋放出酶跟顆粒,損害周圍細胞。找到登革病毒活化血小板的機制後,接下來該如何阻斷呢?謝世良團隊利用CLEC5A基因剔除鼠施打抗TLR2抗體,同時阻斷體外囊泡與CLEC5A及TLR2受體結合,成功壓制登革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激症狀,小鼠存活率也從50%奇蹟似地提升至90%。本次研究不但揭發登革病毒完整的入侵途徑,並成功找出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9年再度登上《自然通訊》期刊。第一作者宋珮珊博士生的研究論文獲得相當多的引用次數,2020年《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並以專文推薦這項研究揭開「嗜中性白血球的胞外捕捉乃登革熱感染機制的關鍵」,在在顯示其突破性意義。目前謝世良團隊正積極發展針對CLEC5A以及TLR2的雙特異性抗體(CLEC5A/TLR2 Bispecific antibody),可望於近期驗證阻斷CLEC5A及TLR2受體之效果。因為同時阻斷CLEC5與TLR2兩個受體,能夠有效壓抑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新冠病毒來襲,減緩發炎或可扭轉戰局謝世良提到,實驗室計畫將CLEC5A/TLR2雙特異性抗體,擴及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之急性發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來襲,除了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此種減緩發炎反應的治療可能是更及時的救命解方。謝世良實驗室現階段已將過去十餘年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製造的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的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以及基因抑制小鼠等等──全力轉向COVID-19的研究。謝世良指出,病毒基因瞬息萬變,可能很快產生抗藥性;但若找出共同的致病機制,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雖然不同種類的病毒侵入細胞的途徑不盡相同,但觸發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程卻大致類似。因此,找出抗體以阻斷病毒與免疫細胞結合,雖然耗時耗力,卻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對前線的醫護來說,當務之急或許是找到能抑制病毒的特效藥;但研究人員的功課,則是想辦法揭開致病原理,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方。▌一場演講邀約,催生驚人研究成果謝世良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源自於18年前的一場演講邀約。當時,SARS疫情延燒,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的蘇益仁,致電邀請謝世良為民眾解說病毒如何引起人體的細胞激素風暴。原本只是為演講做準備,謝世良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當時科學界對細胞激素了解甚少,於是反倒讓自己從此一頭栽入這塊未知領域。「一通偶然的電話,一個『錯誤』的決定,促成今天的成果。」謝世良打趣地說。但從新穎的構想一路走到擁有具體成果,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謝世良表示:「只用一句話或半分鐘就能講完的概念,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研發。」像是基因工程製造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等技術,皆動輒耗時數年、耗費百萬才得以完成。另外,實驗中不可或缺的CLEC2基因抑制小鼠,必須從英國進口胚胎,由研究員充當奶爸照顧幼鼠,長大後再讓小鼠交配,最後才能在實驗中使用。光是備妥足夠的小鼠,就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謝世良苦笑道:「英國不給成鼠、只賣胚胎,但胚胎必須低溫運送,第一批因為器材漏氣死亡;第二批在機場差點被海關打開檢查,險些因溫度上升導致胚胎受損,幸好有貴人相助,幫忙度過危機。」因想法創新,實驗器材必須獨力想辦法,研究路也走得格外辛苦;但也因為走在最前端,才能有驚人發現。要當第一,去做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這的確很累人,但流淚撒種、努力耕耘,最後才能歡呼收割。延伸閱讀Chen, S. T., Lin, Y. L., Huang, M. T., Wu, M. F., Cheng, S. C., Lei, H. Y., Lee, C. K., Chiou, T. W., Wong, C. H., & Hsieh, S. L. (2008).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virus-induced lethal disease. Nature, 453(7195), 672–676.Sung, P. S., & Hsieh, S. L. (2019). CLEC2 and CLEC5A: Pathogenic Host Factors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Sung, P. S., Huang, T. F., & Hsieh, S. L. (2019).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CLEC2-activated platelets enhance dengue virus-induced lethality via CLEC5A/TLR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Wu, M. F., Chen, S. T., Yang, A. H., Lin, W. W., Lin, Y. L., Chen, N. J., Tsai, I. S., Li, L., & Hsieh, S. L. (2013).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 virus–induc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lood, 121(1), 95–106.※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什麼莫德納疫苗在研發成功前不被看好?專家曝冠狀病毒疫苗難研發原因
不應該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美國人這時候可能還把冠狀病毒視為別人家的事,就好像聽到南美洲的一場土石流,或非洲下撒哈拉的一場饑荒。只是一場悲慘的、孤立的事件,它的急迫性甚至比不上日常發生的瑣事─送小孩上學、完成老闆要求做的會議報告。公共衛生界的成員甚至表示,媒體報導的冠狀病毒疫情太過誇大。它們比較像是反覆播放的聳動災難片,反而讓人們忽略了全球衛生的真正挑戰。在二月二日,中國公布疫情的最新統計數字,總共有三百六十一人死亡和一萬七千二百零五個確診病例,推特上有人描述這個情勢為「可怕」。前疾管中心流行病學家喬爾‧塞拉尼基奧(Joel Selanikio)反駁說:「我無法了解『可怕』這個說法,想想本季光在美國就有超過一萬五千人死於流感,在中國人數可能還更多。」他寫道:「對中國每年二十五萬人死於交通意外和一百五十萬與菸草有關的死亡,要用什麼詞來形容?」二月三日天還沒亮就到辦公室工作的科貝特回應了塞拉尼基奧有欠思慮的推文說:「我的天……聚光燈一離開流感生物學家,他們就開始鬧脾氣。」她反脣相譏說:「這就像大家都認為『所有生命都重要』,除了病毒學家以外。是的,親愛的……所有呼吸道病毒都重要,所以冠狀病毒重要。」科貝特和葛拉漢知道,科學界還有一些人更具體地表達出對冠狀病毒疫苗展望的懷疑。例如,冠狀病毒可能演化以逃避免疫,或對刺突蛋白的中和抗體可能不足以預防嚴重的感染。畢竟,約一五%的普通感冒是由冠狀病毒造成,但現在還沒有預防它們的疫苗。人們可能反覆感染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因為免疫減退或病毒變異所致。小兒麻痺或麻疹的情況並非如此,自然感染這兩種病毒可提供數十年的免疫力。人體對付一種熟悉的病原體方法應該像這樣:一旦病毒侵入後,身體製造稱作漿細胞的特殊細胞。它們是抗體工廠,可以每秒產生多達兩千個抵抗疾病的分子。但這個過程在新陳代謝中的成本高昂,因此在感染消退後,漿細胞逐漸減少,循環的抗體也是如此。漿細胞通常生存幾天,最多幾個月。不過,這些細胞有一些仍存留於骨骸中數年,分泌少量的保護性抗體進入血液以防萬一。然後另一類免疫細胞是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進入扁桃腺和淋巴結等地方,它們像守夜者那樣等候。記憶B細胞不分泌中和抗體,而是像小探針那樣附著在細胞膜外面。如果這些老記憶細胞再度偵測到病毒,它們就會再度活躍並製造另一波漿細胞。疫苗的成功取決於那些記憶細胞,但碰到冠狀病毒,一些人擔心我們的身體有失憶症。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中,曾染患SARS病毒者的記憶細胞在六年後暴露於相同的病毒下卻未能重新啟動。如果確實如此,這表示身體必須從頭開始由彈藥庫裡無數的抗體中選擇最佳抗體的程序。而冠狀病毒將永遠有機會避開作為身體第一道防線的抗體,並進入細胞。這時候身體唯一阻止它的方法,是透過更複雜、更警戒的殺手T細胞(killer T cell)來爆破自己的細胞。懷疑者說,想快速又簡單地製造出冠狀病毒疫苗只是白日夢,疫苗可能只有一些效果,幾個月後免疫力就會消失,然後我們必須從頭來過。葛拉漢真心認為獲得對冠狀病毒的免疫力已指日可待,藉助疫苗可能比自然免疫來得好。和呼吸道融合病毒一樣,早期對冠狀病毒的憂慮之一,是人的身體還沒有能力對自然感染產生中和抗體的反應。刺突易受影響的區域─鎖撬─只暴露很短的時間,然後刺突就轉變成融合後構造,這個工具似乎混淆了身體的防衛。但葛拉漢相信當刺突成功地被固定在融合前的結構時,人體可以學習如何長時間擊退病毒。證據正要出現,至少是其中一些證據。二月四日星期二,科貝特再三更新莫德納寄給她的包裹追蹤號碼─它的第一批疫苗,稱作mRNA 1273。不過,當它抵達時,快遞員一直等到科貝特下樓來出示她的身分證才願意把它卸到裝卸區。接下來,她召集數個同事,他們匆忙進入有一群獸醫和助理負責照管老鼠的地下室動物照顧室。科貝特和團隊抽取血液樣本,然後把不同劑量的疫苗注射到三組各十隻的老鼠身上,第四組則注射鹽水安慰劑,像科貝特這樣的老手可以一分鐘為一隻老鼠施打疫苗。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證明疫苗可以刺激抗體的製造,這一步必須發生他們才能展開人體安全研究。完成這件事後,團隊將繼續試驗老鼠和猴子,以蒐集更強力的有效性證據,然後才能擴大人體研究和投入更多自願者和金錢。雖然今日藥物和疫苗在人體試驗前應該先做動物試驗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是出人意料相當晚近的發展。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才要求公司在產品上市前必須先提出安全資料,但即使在當時該局仍未明確規範公司必須進行哪些試驗,而且對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也沒有任何規範。在一九五八年的國會聽證中,一位名叫路易斯‧拉薩尼亞(LouisLasagna)的醫生抱怨食藥局鬆散的規範。「只因為省略對實驗動物做毒性試驗可以節省時間和金錢,而把人當作最先做毒性試驗的動物,這是應該被譴責的。」他如此表示。五年後,食藥局終於更新它的規範,建立公司和組織對人進行新產品試驗的一套正式程序。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前,研究的贊助者必須提出試驗用新藥(IND)申請,提出基本動物毒性資料,證明藥物或疫苗用於人體可能安全,或者至少短期使用是安全的。試驗用新藥也包括公司製造程序的資訊、首次人體安全研究計畫書,以及為什麼公司認為產品有理由發揮效用。莫德納已把動物毒性試驗發包給合約實驗室,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則處理免疫性研究。二月十九日約中午,為科貝特工作的三名學生開始測試施打疫苗老鼠的刺突抗體。他們把血液樣本放進離心分離機以分離較濃的紅血球細胞和較輕的含抗體血清,然後準備有數十個孔的塑膠盤,每個孔的表面黏了刺突蛋白。他們把每隻老鼠的血清加入孔中,以人體的溫度培養約一個小時後把血清清洗掉。如果之前的血清裡含有刺突抗體,那些抗體現在將附著在還黏在盤子的刺突蛋白。為了確定這個程序是否發生,他們把一種特製的偵測抗體加入盤中。這種偵測抗體會附著在其他抗體上,並帶著一種會改變顏色的酶。團隊成員再次清洗盤子,沖掉任何未附著的抗體。最後他們加入一種觸發酶變色的化學劑,黃色愈鮮豔,就表示老鼠產生的附著在刺突的抗體愈多,這個在免疫實驗室的標準測試被稱作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其中一位名叫辛西婭‧齊瓦沃(Cynthia Ziwawo)的學生回憶看到第一個盤子幾乎立即變黃,疫苗已促使老鼠製造出附著在刺突蛋白的抗體。沒有人知道這些抗體能不能中和病毒。要確定這一點必須把含抗體的血清放進裝了活細胞的培養皿,看它是否能阻止病毒感染。他們必須在未來幾個月在所有針對老鼠、猴子以及最終的人體上,進行數百次這種中和試驗。科貝特和她的團隊沒有在程序繁雜的生物安全等級三級實驗室裡進行所有這些活冠狀病毒試驗,而是決定做一些聽起來極其複雜、但在病毒學界已變得相當日常的事:創造一個假病毒。假病毒有一組包裝在蛋白外套裡的基因指令,蛋白外套上則覆蓋著冠狀病毒刺突。和真的冠狀病毒一樣,假病毒以它的一個刺突接合一個細胞,然後注入它的基因,但那些基因不會告訴細胞複製假病毒,而是告訴細胞製造螢光素酶,也就是讓水母發出綠光的酶。當研究人員後來把細胞切開並添加一種化學藥劑時,被感染的細胞就會亮起來。如果細胞沒有發出亮光,科貝特將知道假病毒沒有進入細胞,意味他們的老鼠已製造夠多的寶貴中和抗體,足以避免感染。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不打算等大約一個月來讓假病毒中和化試驗完成,才要求食品藥物管理局准許展開人體試驗。食藥局只需要相信疫苗有希望,而且由莫德納自己做的研究有充分的資料顯示它沒有強烈毒性。葛拉漢在辦公室等待以便在當天晚上儘快看到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的結果。在第二天二月二十日與莫德納的電話連絡中,他告訴團隊好消息:一切準備就緒。莫德納當天就向食藥局提出試驗用新藥申請。四天後,一輛卡車在黎明前從位於麻薩諸塞州諾伍德的公司工廠開出來,往西南穿過紐約市和費城,載著首批人體級mRNA 1273疫苗奔往國家衛生研究院。附在這批寶貴貨物上的是一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追蹤器,和每隔幾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的資料記錄器。和Novavax的疫苗只需要冷藏不同,mRNA疫苗如此脆弱以至於沒有保持冷凍就會開始腐壞,特別是在運送時更是如此。如果在路上任何時候車內的溫度升高超過莫德納的規格,該公司就必須放棄這批疫苗,蒙受巨大損失並從頭來過。班塞爾為整趟八小時的旅程忐忑不安。這是因為有前車之鑑:回顧二○一五年,莫德納正在準備它歷來第一次疫苗試驗,那是一支禽流感疫苗,而裝莫德納疫苗的盒子正好放置在卡車最熱的部分上方。等疫苗抵達邁阿密時,它已經烤壞了,莫德納不得不重製疫苗並再度出貨。第二批疫苗雖熬過旅程,但臨床試驗地點的冷凍櫃無法保持夠低的溫度。邁阿密的大挫敗讓這家新創不久的生物科技公司損失數十萬美元。這一次沒有出現差池。當天晚上,疫苗抵達國家衛生研究院,從卡車卸下後移入一個冷凍室保存。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等候食藥局批准進行第一次人體試驗之際,科貝特和葛拉漢加緊進行距離完成還很遙遠的動物試驗。※ 本文摘自《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作者:布蘭登・波瑞爾 譯者:吳國卿, 王惟芬, 高霈芬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2
-
2021-12-2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 就怕引起肺纖維化
自體免疫疾病無法完全治癒,是將伴隨患者一生的疾病,曾有病友形容免疫系統持續像滴水穿石般攻擊身體內部,自己卻不知不覺,直到身體發生狀況才前往就醫後確診。台灣平均每年新增4000名病例,累計已超過12萬人,而他們除了原本的疾病症狀之外,免疫系統還可能侵犯肺臟等器官,一旦引發肺纖維化,治療十分困難。類風濕性關節炎 也要注意自體免疫疾病為何會肺纖維化?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肺部有如海綿,失控的免疫細胞若攻擊肺,受損的肺臟逐漸纖維化,變成俗稱的菜瓜布肺,使肺泡裡的氧氣進不了血管,人體缺氧,呼吸就會發生困難。蔡長祐也說,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最常見,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而且「一旦罹患肺纖維化,死亡率都會很高。」初期症狀 指關節皮膚變硬逾半數的硬皮病患者會發生肺纖維化,且致死率高。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因確診人數占自體免疫疾病大宗,除關節遭破壞,若罹患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只有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一半,也應特別注意肺部病變危機。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指出,硬皮病好發於40至50歲的女性,初期症狀是指關節皮膚變硬,食道肌肉蠕動也會出現問題,吞嚥食物變得困難。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肺部,發生間質性肺病,惡化成肺部纖維化,肺功能會很差,甚至發展成重症造成死亡。剛開始咳嗽 接著明顯喘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方耀凡說,多數合併肺纖維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開始會咳嗽,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然而,多數患者不會聯想到這樣的喘和累與免疫疾病相關,因此方耀凡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有病識感,定期檢查肺功能。蔡長祐說,肺部纖維化發生後,病人呼吸會變得淺且急促,易喘、易咳和疲累,但很多人會忽略,以為只是小病,甚至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最後因肺纖維化失去功能,整個人喘到動彈不得,他在臨床上就看過病人「連翻個身都困難」。新藥可抑制 健保有給付他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留意肺部健康,定期檢測,風免科會每三到六個月為患者做肺部X光、聽診後背下肺葉,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包括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每年一次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蔡長祐強調,近年已有新藥可抑制肺纖維化,目前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的患者也已通過健保給付,因此只要盡早發現,趁早治療,都可以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更多內容精彩影音】>>>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器官移植救命 有好也有壞
夫妻兩人信仰不同,整天吵架。老公:「妳白天整天念佛,晚上一直擦蜜絲佛陀!」老婆:「你手裡整天拿著可蘭經,滿嘴三字經!」夫妻兩人基因不同,信仰也不同,整天生活在一起,衝突在所難免。這種情形很像器官移植,本來是別人的器官移到我們的體內來為我所用,但造物者在設計上就放了一些辨識敵我的密碼,當外來的病原體或細菌進入人體,人體的免疫細胞會發動攻勢加以消滅。同樣的,如果是別人的器官移到我們體內為我所用,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發動攻擊加以破壞。器官移植是最不得已的救命手段,但怎麼讓人體天然的滅敵系統不要去之而後快,保存外來救命的器官,一直是幾十年來醫界急於突破的課題。1970年代,抗排斥藥物發明後,克服了這個難題,從此開啟了醫學的另一新頁,心臟、肝臟、腎臟、眼角膜、肺臟、皮膚等各器官的移植,救了許許多多人的生命。但有一好必有一壞,因為要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所以體內攻擊細菌及病毒的能力也變弱了。因此,生魚片、未煮熟的東西不能吃,以免感染危及生命,這個也是不少老饕心中的痛。此外,由於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發生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多了好幾倍,因為人體內天生殺死癌細胞的功能也變弱了。近來發展對抗癌症的新招免疫療法,在這些器官移植的病人也不適用,這是醫學界必須再努力突破之處。總之,人類要對抗疾病,要靠醫學界的進步,研究人員的努力,但信仰不同的夫妻湊成一體,需要雙方有智慧了解和平相處之道,互相包容,相忍為家。家中如此,移植如此,治國平天下又何嘗不是如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小心肺纖維化
提到肺病,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肺癌或慢性肺阻塞等,但還有另一種肺部殺手----肺纖維化。患者的肺部因間質性肺病逐漸侵犯而引發肺纖維化,最後整個肺惡化如菜瓜布,奪走患者生命,是醫師眼中沉默的重症。Q:間質性肺病是什麼?與肺纖維化的關係?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一般人對間質性肺病比較陌生,所謂「間質」,就是肺泡間的結締組織,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肺纖維化即是肺泡病變。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被風吹成橫倒的大樹,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肺纖維化。部分肺纖維化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特發性」就是成因不明,治療非常棘手,而且是不可逆的疾病,只能盡量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延緩肺部惡化。另外肺纖維化部分成因來自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已證實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與紅斑性狼瘡。Q:為什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引發肺纖維化?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這是因為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一旦攻擊到肺部間質,阻擋氧氣進入血管,患者呼吸愈來愈困難,整個肺部也逐漸纖維化。但偏偏肺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多半只是容易喘、乾咳和疲累,常被病人當成是感冒,不是以為「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就是隨便吃感冒藥或咳嗽藥,結果延誤了治療。Q:該怎麼確認自己有沒有罹患肺纖維化呢?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臨床上判讀肺纖維化有三大口訣:「喘、咳、累」,若咳嗽兩周以上,或是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現在卻氣喘如牛,就要小心,盡快就醫檢查。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是高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相對地,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重要,一定要定期為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和影像檢查,若確實發生肺纖維化,醫病一起努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疾病,預後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養毛小孩、治癌 都要有智慧
老友看診,一臉沮喪。「怎麼了?」我關心問他。「與她吵架!」他吐露了心聲。「老夫老妻還吵什麼架?」「她養毛澤東的小孩!」「毛澤東的小孩?怎麼會?是孫子?他幾歲了?怎麼會在你家?」「毛澤東那麼可惡,禍國殃民,又發動文化大革命,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子孫應該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他是很可愛,常常抱他,帶他去蹓躂…」。「喔!原來是毛小孩!」這年頭養寵物成了國內外許多女性同胞的最愛,寵物乖巧可愛,讓人心理有相伴,感情有出路。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這是人性,但同一個屋簷下養寵物,老婆喜歡,老公不一定喜歡,若不能妥協互相遷就,感情總會受影響。近年來,癌症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公敵,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而最近幾年來研發出來的免疫療法,對許多癌症末期的病人而言,是最後一線生機。免疫療法事實上是利用造物者埋藏人體的天然防禦機轉,它可以殺死侵入人體的細菌、病毒,事實上也可以殺死癌細胞,只是狡猾的癌細胞會發展一套機轉抑制這些人體內天生的免疫細胞,從而失去殺死癌細胞的功能。而免疫療法就是利用藥物將免疫細胞殺癌細胞的功能恢復,從而治療癌症。這個秘密,人們經過幾千年才發現,對人類的健康有很大的貢獻,也因此發明免疫藥物的兩個學者得到諾貝爾獎。由此觀之,老婆養毛澤東的小孩,老公不肯,通常要兩人的智慧,尤其是老公的智慧去解決。兩人和平共處的方式,的確需要雙方更多的努力。解決方法之一是把老婆喜歡毛小孩的基因用科學的方法去掉;解決的方法之二是把男人的基因改變,讓下一代的男性也像女性一樣喜歡毛澤東的小孩,這樣家庭就和樂多了。但在目前基因還不能改造之前,要能家庭和睦,老公老婆都要相忍為家,但能做到就要靠老公老婆的智慧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08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容易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致死率高,患者應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喘、咳、累超過兩周的狀況,要立刻就醫,盡早搶救肺部健康。失控的免疫細胞 會攻擊肺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肺部有如海綿,為人體進行氣體交換,滿布微血管和肺泡,血管和肺泡間的地帶是間質,並讓氧氣進入血管和紅血球結合,運送到全身。但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有時會攻擊肺部,使肺臟中的纖維母細胞活化,修補受傷的部位,導致氧氣難以進入血管,產生「間質性肺病」(ILD),患者愈來愈難吸收氧氣,整個肺部逐漸纖維化,成為「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蔡長祐說,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病、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而且「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尤其硬皮病患者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要特別當心。早期發現治療 可延緩惡化患者在發病初期常會輕忽「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對任何輕微症狀都不應輕忽,例如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但現在快走幾步或一點斜坡卻很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肺部出問題。一旦確診肺纖維化很難治癒,所幸現在有新藥推出,蔡長祐表示,新藥可抑制發炎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療,就可延緩病情惡化,病人可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醫師警覺 定期為病人肺檢測另一方面,蔡長祐指出,醫師的警覺也很重要,風免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測試是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還要做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等檢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高危險群之外,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指出,部分職場也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雇主與勞工應先認知作業場所的危害發生源,盡可能地降低肺部傷害。每年應進行包含肺功能測試和X光的特殊勞工健康檢查。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06 新聞.元氣新聞
長春藤攜手慈濟團隊 幹細胞治療助腦疾患者
腦部三大惡疾的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於治療上出現重大突破,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團隊、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簽約,慈濟技術轉移腦瘤外泌體抗體標靶藥物等五項專利,希望擴大幹細胞治療範圍,造福更多腦疾患者。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說,與長春藤專利技轉合作,不僅有助於開發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等腦部新藥,另有選擇性去除未分化的多潛能幹細胞的醫藥組合物開發技術,以及一種活化態免疫細胞的體外擴增方法。近年來,幹細胞移植被廣泛應用在治療皮膚再生、關節退化、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領域,林欣榮表示,「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具有可轉變為幾乎人體所有細胞種類的特性,充滿潛力,有機會治療許多棘手的急重症。長春藤生物科技董事長莊雅清指出,長春藤和慈濟產學合作,主要是與慈濟理念相同,均想幫病人解除痛苦,並將治療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特別在儲存周邊血幹細胞領域上,「未來如果生病,就可以自己救自己。」莊雅清說,這次產學合作針對失智症部分,包括新藥開發,希望盡快人體實驗。由長春藤獨家引進HUBER儀器,同步結合儀器輔助失智症預防及中風後患者的復健。長春藤生物科技執行長陳炯瑜表示,長春藤整合再生醫學相關資源,從學術研究團隊、實驗室,核心技術到診所應用,這次與慈濟產學合作,期待在失智症、惡性腦瘤等合作,幫助更多病患。此外,在幹細胞領域上,還將高雄醫學院、台中榮總合作。
-
2021-12-03 新聞.元氣新聞
全球產值117億美元 免疫細胞療法成醫療展焦點
「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正在台北南港展覽館展出,台灣在COVID-19疫情相對穩定下,總計有800家國內外業者與會,創新高。由於免疫細胞療法是目前抗癌新顯學,預計2027年全球產值117億美元,近10年內,有3座諾貝爾獎頒發給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此次醫療展也有國內業者與會,讓免疫療法相關新知成為展覽注目的焦點之一。癌症免疫療法目前已儼然成為大國間的生技大戰,尤其聚焦在更高階的基改細胞CAR-T之生產應用,更讓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歐美至今已有多種產品上市,主要適應症以B細胞型的血液性癌症、多發性骨髓瘤為主,但台灣至今沒有產品被核准,但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何謂CAR-T,它是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進行質跟量的改造,成為專一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之後再打入病人內,藉由大量被複製的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2021亞洲生技大會表示,全球CART-T市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40.54%,預期2027年市值將能成長到117億美元,是個快速成長的市場。台灣在此領域屬於剛起步階段,成長速度明顯落後歐美,也相對落後於中國。剛獲得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的沛爾生醫創辦人,同時也是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免疫腫瘤講座教授林成龍表示,「高階細胞療法才是癌症免疫細胞治療的主戰場,台灣醫療實力堅強,對於癌症細胞治療,應該產官學一起合作、打團體戰,快速縮短台灣與國際的差距,否則將錯失良機」。而此次論壇除了最新的癌症治療新知外,目前治療主軸的精準醫療也有相關論壇,在疫情影響下「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是亞太區唯一有成長的醫療展,兩2年的疫情也加速醫療數位化進展,大數據、AI、遠距也都是看展重點。展預計展出至12月5日。
-
2021-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港研究:益生菌可提升COVID-19疫苗成效
香港一項研究發現,人體內的益生菌「青春雙歧桿菌」可以影響COVID-19疫苗的成效,相信增加這種桿菌可以提升疫苗的保護力。這項研究由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醫學院進行,是全球首個人體研究。據公布,研究團隊於4至8月招募了138人進行相關研究,這些人都接種了兩劑疫苗;結果發現腸道內缺乏「青春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人,無論接種科興或「復必泰」(BNT)疫苗,抗體水平都較低。研究認為,腸道微生態主宰人體免疫力對抗COVID-19,影響疫苗的成效及安全,腸道內的「青春雙歧桿菌」數量與接種疫苗後的抗體水平相關。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益生菌的某些成分可作為天然佐劑,促進抗體產生或促進免疫細胞新陳代謝。據指出,「青春雙歧桿菌」數量會隨著年齡及使用抗生素等下降,這意味著透過補充「青春雙歧桿菌」,可提高疫苗成效,增強保護力。
-
2021-12-01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來碗鹹湯圓好吃又暖胃! 營養師教你「5色蔬食湯圓」食譜,做出健康素食好滋味
防疫蔬食好料理,使用天然食材如菠菜、紅肉火龍果、薑黃與中藥材色素-青黛做為色素,加入糯米粉中揉製成湯圓,最適合在冷冷的冬天煮上一鍋菠菜5色鹹湯圓,防疫又暖胃。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戴千慈營養師表示,每年的秋冬季節是菠菜的盛產期,正好是當令食材,菠菜富含葉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K,除了熟悉的有利強壯骨頭外,更可使免疫細胞增強、增加抵抗力。紅肉火龍果富含多酚類及花青素等植化素,可以抗氧化、抗自由基的作用,更可以當作天然染色劑,使食物顏色更繽紛。薑黃含有薑黃素,有非常強的抗發炎及抗氧化能力,進而提高免疫力。菠菜五色鹹湯圓◎食材:1.糯米粉300g、水220ml、菠菜50g、紅肉火龍果1/4顆、薑黃粉適量、青黛粉適量(此次使用未達藥效量,若對青黛有過敏者、脾胃虛寒、非實熱證者,慎服。若不確定自身是否適合服用中藥,應向中醫師諮詢專業建議。)2.內餡︰素肉末20g、乾香菇絲10g、毛豆末20g、五香粉適量。3.湯頭︰菠菜100g、大白菜30g、紅蘿蔔絲30g、香菇絲10g、黑木耳絲10g、香油適量、醬油適量、鹽適量。◎做法:1.將菠菜洗淨切段煮熟及紅肉火龍果切小丁後,分別用調理機打成汁(若殘渣太大可過濾)。2.糯米粉與水放入調理盆先混合成糯米糰,然後分成1大4小。3.分別取1小塊糯米糰用滾水煮到浮在水面上。4.煮過的糯米糰與原來糯米糰揉搓在一起。5.將4個小糯米糰分別加上適量菠菜汁、紅肉火龍果汁、薑黃粉及青黛粉搓揉,最後變成光滑不黏手,即可做成小湯圓。若糯米糰太乾,可用手沾些許水搓揉調整;反之,太濕可再添加糯米粉。6.內餡:乾香菇泡軟後切末,再與素肉末、毛豆末加上五香粉及調味料拌勻。7.大糯米糰切成適當大小並包上內餡,即製成鹹湯圓。★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變種病毒Omicron可怕嗎?你該知道的8件事
COVID-19新變種病毒Omicron引起國際關注,科學家憂心其傳播力可能造成疫情雪上加霜,適逢歲末跨國人潮移動高峰,各國紛紛祭出入境限制防堵。究竟Omicron有什麼特性?對疫苗效力有何衝擊?中央社整理8個關鍵議題帶你了解。1.世衛命名引議論世界衛生組織(WHO)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變異株B.1.1.529命名為Omicron,跳過原本應該排序輪到的希臘字母Nu和Xi,但沒有解釋原因。「紐約郵報」引述一些網友和政治人物推測,跳過Nu是為了避免與new(新)發音相似而混淆,跳過Xi則是因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姓氏「習」拼音就是Xi。延伸閱讀:新變種病毒命名Omicron 世衛跳過Nu、Xi掀熱議2.新變異株為何讓科學家憂慮?Omicron變異株的棘狀蛋白有32個突變,集先前Alpha、Gamma、Lambda等變異株的突變特徵於一身,包括與病毒進入細胞及免疫逃脫有關的突變,可逃避人體防禦系統,讓專家感到擔憂。3.傳播力更強?新變異株最早在南非及波札那發現,近2週相關病例數在南非東北的豪登省快速攀升,取代原本流行的Delta變異株,預估可能成為下一波南非主流病毒株,香港、比利時、以色列也陸續出現病例,不過確切的傳播力仍待更多數據分析。4.疫苗還有用嗎?大多數疫苗是用病毒的棘狀蛋白使人體免疫系統預防感染COVID-19,但Omicron變異株的棘狀蛋白突變會影響病毒感染細胞與擴散的能力,讓免疫細胞更難攻擊病原體,可能降低疫苗效力,但實際影響程度仍待驗證。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美國莫德納生技公司都已著手研究相關資料,判定現有疫苗是否需要調整。延伸閱讀:南非新變種病毒有免疫逃脫突變 羅一鈞:傳播力令專家擔憂5.重症會不會更多?目前未有定論。世界衛生組織提醒,新變異株「令人關注」,證據顯示COVID-19出現有害的變異,可能需數週時間以查明在傳染、嚴重性,以及對疫苗、檢測和治療上是否帶來任何改變。6.各國如何因應?目前仍以入境限制為主。美國11月29日起限制南非等8國旅客入境,並呼籲民眾盡快施打疫苗追加劑。歐盟建議對非洲南部7國人士實施旅行限制,但確切措施由各成員國自行決定。日本強化對非洲南部6國入境管制,相關人士須在指定場所隔離10天。南非約翰尼斯堡機場26日已出現搭機離境人潮。不過南非衛生部批評各國的管制措施太過嚴苛、不科學且違反世衛組織建議。7.台灣祭入境管制指揮中心將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列重點高風險國家,11月29日0時起自上述國家入境或轉機的旅客,須入住集中檢疫所並配合專案採檢。指揮官陳時中26日表示,現階段國際驗出新變種病毒確診個案人數少,且台灣沒有直飛航班,直接威脅相對小,還是要以完整阻絕為先,會持續關注國際狀況。他也呼籲國人盡速接種疫苗,目前75歲以上長者仍有27%未打疫苗。8.國際股市油價聞聲重挫新變異株引起緊張,已反映在財經層面。11月26日台股收盤下跌284.8點,跌破月線17500點;美股道瓊工業指數盤中見到今年以來最大跌幅,終場下跌905.04點。國際油價也受影響,北海布倫特原油就崩跌10.2%。
-
2021-11-27 養生.聰明飲食
6樣食物助增強免疫力、抵禦疾病! 營養學家認證:抗流感吃番薯最理想
最好的進攻就是防守,為了在即將到來的流感季節保持身體健康,更需要好好做準備。專家表示,攝取特定食物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進而抵禦疾病。紐約市營養學家Samantha Heller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力慢慢下降,然而若是能攝取正確的營養,就能幫助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減少流感等病毒侵害。 研究顯示,遵循地中海飲食可有效降低感染COVID-19 和重大疾病的風險,並增強對其他病毒的免疫能力,以下為營養學家推薦,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的6種食物:1.藍莓:營養學家主任Susan Levin表示,我們應該多吃彩虹色的食物,幫助增強免疫系統。賦予水果和蔬菜鮮豔色彩的色素,代表多種保護性化合物,尤其像藍莓中的花青素,可以破壞自由基、減少炎症並促進大腦健康。藍莓15%提供每日所需的維生素C,維生素C不僅是幫助免疫系統正常工作的關鍵營養素,還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細胞免於損害。2.番薯:Cleveland診所營養中心臨床營養師Anna Taylor指出,番薯中的β-胡蘿蔔素可以抗癌,還能強化免疫系統,維生素A含量更是推薦量的3倍以上,同時也是獲取維生素B6的良好來源,這些營養素對呼吸系統很重要。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免疫細胞會減少,番薯是理想的抗流感食物。3.綠茶:美國退休人員協會指出,發表於《Molecules》的1項新研究發現,有大量證據證明綠茶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綠茶中的兒茶素則可以抗氧化、增強免疫力。4.紅甜椒:Nutritive Life創始人Keri Glassman表示,紅甜椒富含維生素C,對增強免疫力很有幫助,可以縮短感冒時間和減緩感冒,同時也含有膠原蛋白,能讓皮膚光滑緊緻有彈性。5.鮭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表示,鮭魚是少數能夠提供維生素D的食物之一,維生素D是調節免疫系統極為重要的營養素。研究表示,維生素D缺乏症患者進行COVID-19檢測時,結果為陽性的可能性,幾乎是維生素D充足者的2倍。一塊6盎司的鮭魚片含有600 IU的維生素D,接近營養學家所推薦每日800 IU的攝取量。另外,鮭魚也富含omega-3脂肪酸,對增強免疫系統很有幫助。6.堅果和種子類:富含維生素 E,對免疫系統的T細胞生長很有幫助,同時獲得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營養學家特別推薦大家吃核桃,因為核桃比其他堅果含有更多α亞麻酸,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流感雙夾攻! 醫警告「流感重症6大高風險群」:是你嗎? ·出現「1燒2痛3疲倦」小心流感上身! 專家授「4防範措施」降罹病機會
-
2021-11-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 醫:一張表看懂兩種皮膚炎差異,細心照護並不難!
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有時會造成混淆,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雅竹表示,兩者的成因、症狀不盡相同,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平常生活中細心照護,避開誘發因子,病友都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異膚三大成因:基因遺傳 保水力差 免疫失衡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蔡雅竹醫師分析,異膚主要來自三種因素,第一和患者基因遺傳有關,其次是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全,保水能力下降,易受外來物質刺激和誘發發炎,第三,現在醫界研究更發現和免疫細胞Th2也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會不一樣。嬰兒約二到三個月大時發作,常常在臉部會出現紅紅的潮濕斑塊。如果出現在四肢,多半集中在伸展面,例如膝蓋和手肘。到了兩歲以上的兒童期,發作部位轉移至四肢的屈側,主要是手肘內部和膝蓋後方的膕窩。當患者成長到青少年和成人,病灶多集中在四肢屈側,嚴重時甚至可能到全身性的紅皮症。生物製劑可改善中重度異膚病灶針對異膚的治療,蔡雅竹醫師表示,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可以幫助中重度患者改善病灶,效果很不錯。小分子口服藥物,方便性佳,止癢效果快,但基於用藥安全,病人仍須定期抽血監測肝腎血脂肪等功能。至於輕度和局部發作的異膚患者,蔡雅竹說,可先由外用藥膏著手,像是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式免疫調節藥膏。中重度患者除了針劑,亦可選擇如口服類固醇(急性發作時使用)或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照光治療,但必須遵照醫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或突然斷藥。異膚患者的日常照護關鍵在於為皮膚保水,應使用不含香料的保濕乳液,成份盡量單純。蔡雅竹說,一般的凡士林就是不錯選擇。洗澡的水溫控持在攝氏 35-37 度,沖澡泡澡小於10-15分鐘,不要太久,洗後盡快全身擦上乳液,最好一天擦三次。但她也提醒,塵蟎是可能的誘發因子,嬰幼兒患者應少接觸絨毛玩具。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體質 皮脂腺 皮屑芽孢菌蔡雅竹醫師說,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三大成因,分別是:個人體質、皮脂腺的組成和分泌量異常、皮屑芽孢菌增生,但三種成因會相互影響。例如皮屑芽孢菌原是人體常見的共生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皮脂腺旺盛,此菌過度增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發紅和脫屑。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普遍出現在T字部位,包括鼻子兩側、眉心、眉毛和髮際線,更嚴重的連胸部中線都會出現,有的患者甚至連整個頭皮都有。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也可出現於包尿布的皮膚皺摺處。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別擔心以年齡層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會在嬰兒出生兩三周時發生,但蔡雅竹表示,過一陣子即會代謝掉,嬰兒大概三個月時開始逐漸緩解,家長不必緊張,照顧時只需以清水為寶寶清洗,並盡量不要處在太熱的環境。青春期後也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機,多半與荷爾蒙開始發達有關,甚至直到成人。蔡雅竹說,壓力和季節變化是常見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原因之一,脂漏性皮膚炎則大多用藥膏可控制,蔡雅竹表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效果較快,只要劑量和位置正確就不必擔心副作用,也可使用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不需用到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日常照護 洗髮精很重要在日常照護上,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洗髮精很重要。蔡雅竹醫師表示,含有活膚鋅成份的洗髮精,有抗菌效果,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頭皮,患者可以留意洗髮精成分;選用含有字尾「- azole」成份的產品,也有抗菌效果。此外,含二硫化硒的洗髮精,也有抗炎和細胞穩定作用,可抑制皮屑快速產生;植物性松焦油的成分也有抗發炎作用。使用這些洗髮精洗頭時,要停留在頭皮5-10分鐘左右,但蔡雅竹提醒患者不用手抓摳皮屑,以免引發傷口感染。在日常飲食方面,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喝酒、抽菸更應避免。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比較表蔡雅竹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經歷:臺大醫院皮膚部研究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總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專長:■皮膚免疫疾病與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落髮生髮門診: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一般皮膚疾病: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等 ■常見皮膚腫瘤診斷及治療■皮膚醫學美容及雷射光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