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3711
筆 文章
-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整合門診 全台剩基隆、澎湖、連江3縣市尚未成立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2年多,本土確診數超過130萬人,健保署去年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已編列約4億預算,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近期國內疫情衝擊,醫院收案也遇停滯期,目前僅收案93例,全台也剩基隆市、澎湖縣及連江縣3縣市尚未有新冠整合門診,近日健保署已發函3縣市,希望順利媒合成立門診。根據統計,全台現有104家醫院參與健保署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包括臺北區26間、北區18間、中區26間、南區14間、高屏區13間、東區7間。衛福部估算去年5月至9月期間,確診個案約1.2萬人,解除隔離後健保就醫費用合計約1.06億,平均每人8391點。常見確診後門診就醫科別以家醫科最多,其次為胸腔內科、急診醫學科;住院前3大就醫科別為胸腔內科、感染科、內科,顯示胸腔內科和感染科為染疫後主要需求科別。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為提供確診者後續醫療照顧,衛福部提供醫院額外獎勵費,鼓勵設置新冠整合門診,包括提供醫院個別諮詢心理費、初評評估費、轉介評估費、營養評估獎勵費等,若個案有就醫需求,一樣可透過健保申報醫療費用。該計畫經費來源為新冠肺炎特別預算,是以去年確診人數,估算1人接受完整6個月醫療照顧所需經費。呂姿曄指出,去年底公告整合門診計畫,今年初疫情平緩,仍希望鼓勵醫院積極參與,因此而延長計畫到今年3月,不料後續碰上這波疫情,醫院疲於處理前端醫療,目前整合門診收案僅93人,屬於收案停滯期,但醫院若有收案需求,仍可持續進行。呂姿曄表示,健保署鼓勵各縣市起碼要有一間醫院提供新冠整合門診服務,讓新冠患者就醫更方便,近期也積極媒合基隆市、澎湖縣及連江縣3縣市踴躍加入,「尤其是基隆」,不過整合門診需以專任胸腔內科醫師為主,澎湖縣及連江縣等縣市不一定符合,因此後續需看媒合狀況。
-
2022-05-2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不定時炸彈「泛視神經脊髓炎」 失能風險伴終身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視力受損、肢體癱瘓,每次復發,就再度重創神經組織,讓「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面臨失明、失能及死亡的陰影中。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日前舉辦病友座談會,邀請神經內科醫師張國軒、病友小浮誇、癌友謝采倪、網紅律師娘大家齊聚一堂,分享交流抗病經驗。林口長庚神經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國軒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因自體免疫機制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一旦反覆發作,將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嚴重恐致失明、癱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病友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因為臨床表徵相似,但致病機轉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差異。前者容易反覆發作,症狀嚴重,且更容易留下永久殘疾。健保大數據顯示,全國約有500多名「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症狀表現多元,主要症狀為視力變差、腸胃問題、肌肉痠痛,不少病人先後看過眼科、腸胃科、復健科,找不出病因,才被轉至神經內科,以致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臨床顯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好發於30至40歲的女性,張國軒指出,這個年齡層女性肩負工作及家庭重擔,可能擔任公司主管,又為人母,一旦發病、確診,將造成衝擊,身心承受重大壓力。病友小浮誇分享自身經歷,她表示,自己從來沒聽過這種疾病,但醫師告知罹病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由於反覆發作,讓家人相當擔心,但也由於他們支持,她才能逐步與疾病和平共處,但治療費用昂貴,希望健保能夠盡快給付專用生物製劑。張國軒指出,在急性發作時,需要使用大量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但常有心跳快、血壓高等副作用,還可能誘發癲癇;此外,為了預防復發,必須依賴生物製劑來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生物製劑可說是免疫疾病的標靶藥物。」張國軒說,「泛視神經脊髓炎」於2021年列入罕見疾病,病友可申請重大傷病,但生物製劑價格昂貴,如能納入健保,就可減輕病友經濟壓力。「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發作避免癱瘓。新型專用生物製劑效果顯著,經臨床實驗及上市後追蹤證實,有效減少七到九成的復發風險,不少病患施打後,已有五年未再復發。新型專用生物製劑適用於反覆發作的病友,但該藥物價格昂貴,目前仍需自費,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病友期待健保能夠先給付病情嚴重患者,作為後線治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健保署長李伯璋:期盼健保財務健全 降低病人沉重負擔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讓每個病友都能順利用藥,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這是健保最高原則,但健保資源有限,實在很難讓每個病友都滿意,但他一定盡可能地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李伯璋說,之前共擬會議曾討論過此案,但「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而生物製劑藥費昂貴,專家委員並未同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財務狀況不佳,錢就這麼多」,結果如此,令人感到抱歉。李伯璋強調,期待健保部分負擔順利上路,健保財務改善,讓急需新藥的罕見疾病患者如泛視神經脊髓炎能使用最有效的藥物,並提供給付,降低病人經濟負擔。
-
2022-05-24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肆虐全球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台灣已進入新的共存減災階段,雖說這是各國共同經歷的過程,大量增加的確診個案與衍生醫療需求成為關注焦點。在大量社區感染個案之外,全國有817家住宿機構爆發群聚感染,5770位住民以及2949位工作人員確診,指揮中心昨天也公布,這兩天死亡病例中有15%來自長照機構。醫療量能緊繃 長照自助自救許多關心長照的學者總說「長照是百分之九十的生活照顧,醫療的占比不超過一成,」力主長照不應由只占一成業務的醫療影響,部分醫界人士擔心長照影響健保經費,也附和長照與醫療的脫鉤。居住空間高度密集的長照機構,欠缺醫療與防疫專業人員,過去仰賴醫療院所提供協助,在社區疫情爆發、醫療量能緊繃時,醫院已自顧不暇,長照機構須自助自救。現階段,長照機構住民的感染甚至難以全面掌握,指揮中心也指出目前無法全然掌握機構住民中重症與死亡個案數,未通報的黑數恐也不少,預期持續的疫情與高死亡率,對於長照機構恐是極大挑戰。住民染疫不典型 美制定標準沒有疫情的平日,機構住民出現發燒狀況便可能轉送急診,因為長照機構多不具有相關醫療診治能力,而社區與長照體系同時發燒的疫情,要求長照機構就地照顧,真的有足夠的人力與專業嗎?更遑論,失能與失智的機構住民最著名的特質就是不典型的臨床表徵,美國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制定專屬的發燒、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狀況的診斷標準和治療建議,而台灣在此領域並無著墨。照顧老人是門專業,長照體系內的衰弱、失能、失智個案尤為特殊,教科書所寫的疾病診治標準常不適用,而政府對這群個案的醫療需求從未曾建立優質服務體系與專業訓練。傳統長照體系慣於將罹病的個案送至醫療院所,一旦醫院接手便盡到照顧的責任,這是體系上未能融合醫療與長照的缺口。此外,我國醫事人員訓練向來以器官專業和急性醫療為主,長照是醫療照護中很關鍵的特殊族群,不能以慣用的標準診療,國家醫療與長照體系長期忽略高齡醫療的專業,也影響照顧的品質。長照機構 醫事專業人力最缺研究資料顯示,長照住民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重症比例高、症狀不明顯、死亡率高、疫苗保護效果差、藥物治療效果差,需要照顧人員具有正確防疫策略與高度警覺,但長照就是醫事專業人力最缺乏的場域。造成長照住民的失能與失智原因,背後都有很多疾病的影響,當個別疾病加上失能與失智,治療難度數以倍計,但在長照體系僅界定為不到一成的業務。優質的高齡照護需要愛心與細心,但更需要的是專業,如果未能執行正確的作為,那些出現在媒體的承平歡樂相片都只是假象。
-
2022-05-24 新聞.元氣新聞
SMA基因療法 幫助孩子擺脫輪椅
四歲的小華,今年九月即將上幼稚園,對小華家人而言簡直是「奇蹟」。小華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出生九個月就發病,從無法站立到現今可以獨自走路、準備上學,全靠醫療科技帶來的基因療法,兩年治療期間看到嶄新人生。「以前SMA家屬,總為了孩子在醫院、家裡之間疲於奔命,家人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孩子可以快樂上學旅遊,而這個夢想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已看見陽光了。」小華的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鐘育志樂觀地說。鐘育志指出,小華是在一歲十個月接受一次性基因藥物的恩慈療法,他是SMA第二型的孩子,不治療的話終生只能坐輪椅,在開始治療後三歲已能獨立行走、如廁,生活能自理,今年更要開始上學,對醫師及家人都是新的里程碑;也有第一型患者接受兩種恩慈藥物治療後,可獨立行走的孩童。SMA是當今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性疾病,台灣發生率一萬七千分之一。它是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疾病,若父母皆為帶因者,下一代有四之一機會罹病,且百分之九十九都在兒童時期發病。由於是第五對染色體的SMN1基因缺損,無法產生足夠的運動神經元存活蛋白,導致運動神經元退化,造成漸進式肌肉無力及萎縮,患者不只關節攣縮行走困難,甚至會影響呼吸吞嚥,還有肺炎及營養不良併發症。鐘育志曾形容SMA的治療,是在黑森林中見到曙光,未來則期待大太陽,目前已有三種藥物全球上市,二○一六年第一個SMA RNA藥物需終生脊椎施打使用,二○一九年一次性基因藥物上市,二○二○年需終生使用小分子口服藥上市。鐘育志指出,二○二○年七月健保也開始給付第一個SMA RNA藥物,但目前只有百分之九的患者使用得到,至於一次性基因藥物國外至今已有六年臨床使用經驗,尚未發現有明顯副作用,雖然SMA基因藥物在健保給付上有困難,但國際上美、英、德、加、日、比利時、澳洲都開始給付,細胞基因療法的突破有著更重要的價值,台灣醫療緊追著歐美腳步,所以在基因治療發展上當然要與國際同步,才能造福更多病童。不過,鐘育志也提醒,SMA家屬在等待新藥來臨前,必需做好全人標準照顧,得天天復健預防關節攣縮與脊柱側彎,要留意肺部、胃腸暨營養照顧避免肺炎等併發症,把病人保持在最好狀況,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基因療法的問世,對病患和照護的家屬來說,也是科學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
2022-05-24 新聞.元氣新聞
學者建議/善用藥物經濟學 提升健康餘命效益
針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近年來藥廠已開發出一次性基因療法,但最大挑戰就是昂貴的藥費。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全民健康保險共擬會的專家代表蕭斐元認為,在健保體制及法規沒有大幅度變動的情形下,這些創新的基因治療會是健保將面臨的重大挑戰。蕭斐元認為,在健保新醫療科技、新藥的給付決策過程中,善用藥物經濟學研究所能提供的實證資料,可以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藥物經濟學談的是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相較於現有的治療,健保需支付新治療所增加的費用,能否帶來更好的臨床效益,這是藥物經濟學考量的重點。以癌症新藥為例,許多這類新藥也不便宜,在藥物經濟學的範疇,估算每延長病人一年的存活年,相較於現有治療,健保需要多支出的費用;如果將同樣的方法學應用到罕見疾病藥物,必須考量不同的估算基礎,因為這些治療可能帶給病童往後長久的健康生命年。一次性治療或許相當昂貴,但病童不用終身打針,若攤提到病童所能獲得的長久健康效益,可能是有機會符合成本效益的。國外許多學術文獻支持這樣的估算。健保財務問題仍須因應調整,如何有相關配套且不排擠到其他罕病與治療領域給付公平性,仍需通盤考量。
-
2022-05-24 新聞.元氣新聞
署長擔憂/創新療法太昂貴 納健保成巨大挑戰
目前治療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已有一次性基因療法可供選擇,但由於價格昂貴,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坦承,在經費來源與資源分配方面,帶來巨大挑戰,陷入天人交戰。李伯璋指出,不可諱言,每個生命都要其重要價值,若要將SMA基因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必須考量經費來源與資源分配。以SMA的病童來說,一名病童一年單劑療程需花費約兩百多萬美金(台幣五千萬至六千萬),目前健保在罕病療程給付上有總額限制,且罕病又細分許多疾病、種類,若將龐大資源集中於同一病患,勢必排擠其他罕病資源,這形成另一道難題。李伯璋認為,SMA新型基因療法是否納入健保給付,目前尚需經過藥品專家、共同擬定專家開會、討論,才能決定如何對健保資源進行最有效率的分配與運用,產生最大效益。此外,他認為相關新型療法對台灣病患是否也具有極佳功效,也需要評估、考量,期待在有限資源下,對於這項議題可以取得各方平衡、共識。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增TOCC提示對象 健保卡一插就知道
指揮中心今天調整健保TOCC提醒,新增「自主防疫」以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檢驗陽性個案但尚未通報」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個機制主要協助醫師快速辨識個案,快速提供適切的診療,而非讓診所拒絕病人。指揮中心表示,因國內疫情進入廣泛社區流行,隨疫情動態調整「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TOCC提示,以提供醫師診療參考,提示對象將包括以下四類:一、居家隔離或自主防疫對象:「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或「7天自主防疫」。二、居家檢疫對象:「7天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三、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採居家照護對象:「指定處所隔離之確診個案-居家照護」。四、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檢驗陽性個案。莊人祥表示,有些民眾經PCR、醫用抗原快篩檢測陽性,或是家用快篩陽性經醫師判定確診後,健保快易通雖已顯示陽性,但尚未通報進法傳系統,出現時間差。因此針對此類病人新增提示,可透過插卡知曉。並因應居家隔離政策調整,新增「自主防疫」項目。莊人祥表示,這項功能主要是讓第一線醫師了解,這些人已被通報,不需再通報一次。而這些民眾雖然可能已視訊看診,但可能後來有症狀而再去就醫,也不可拒絕。指揮中心說明,有關「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主要提供予健保特約醫事機構使用;另為強化高風險場域及高接觸風險人員防疫措施,亦開放非健保特約機構可透過申請,於防疫期間可使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之「特定地區旅遊及接觸史查詢作業」功能查詢民眾TOCC提示,目前已申請核准之非健保特約機構包含非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捐血中心、長照機構、矯正機關、消防署及地檢署。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陽確診申請不到數位證明 莊人祥:25日系統調整後才會出現
「快篩陽視同確診」除原本自主防疫、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以及65歲以上長者外,今起再增原住民及離島民眾適用。但有民眾反映,確診通報後,健保快易通已經上傳資料,但數位健康證明至今未將快篩陽性即確診的證明列入。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健保快易通可以立刻有資料呈現,但數位證明部分另外要透過系統呈現,因此得等25日系統調整上線後才會出現。另有民眾遲遲等不到隔離治療通知書,陳時中表示,法定上隔離治療通知書以確診計算第〇天,次日起三天內就要發出,若三天內沒收到可能資料填錯等等導致,可向地方衛生局申請補發。至於目前民眾快篩偽陽性的比率,陳時中表示,因現在染疫率高,偽陽性不是指揮中心所擔心的問題,陽性相符度雙北約為93%至97%,偽陽性很低。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同確診上路 醫師公會理事長建議:診所快篩用藥撥足
快篩陽視同確診本周就要上路,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說,對於仍需要醫師確認部分,他建議中央應把快篩試劑和用藥都直接撥給診所,並請民眾一開始感覺不適時,不必自己在家篩,而是直接到診所,由醫師篩,這樣就可以直接認證,也可以減少民眾不必要的快篩。對於各地都爭相設大型快篩站,魏重耀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雖然可以同時為更多人進行PCR,但大量的人群聚,也同時把病毒都帶往同一地區,尤其是已感染者聚在車內把門打開的一剎那,高濃度的病毒就往外竄,更容易造成散播。他舉例,像是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民進黨立委邱泰源最近確診,邱泰源國會辦公室就指出和邱泰源近日頻繁出入高風險第一線篩檢站等場所有關。另也有行政官員、民代最近因為去了大型快篩站了解設置情形而染疫,所以設置大型快篩站用意雖佳,卻不如好好利用基層診所,把民眾分散醫療,這才符合防疫的思考。魏重耀說,由診所醫師快篩,就是視同流感的流程,此一流程可以省掉民眾跑大醫院、大型快篩站的不便、避免可能確診者的聚集,而且一旦快篩確診,不必再等待由衛生局派案給醫師公會,再轉給診所進行患者居家照護的行政流程,而是由診所端來通報。他表示,台中市的疫情逐漸擴大,未來人數可能每天破萬,甚至更多,但台中市有2000千家的基層診所,健保署也有新冠肺炎的案號,善用基層診所,才可以讓民眾就醫方便。若是確診屬輕症就拿藥回家休息,並由診所直接照護,這樣也才能把大醫院的量能保留給中重症患者。
-
2022-05-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Q:75歲的阿珠家住台東縣長濱鄉,兒女白天在外務農,家裡只有她跟外籍看護,某日突然覺得半邊身體特別累、想走路腳也沒力,喊看護過來卻連話也說不清楚,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廖昱翔/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廖昱翔分享,台東近三年通報急性中風一年大約160件到170件,高於心肌梗塞和重大創傷,屬於三大急症頻率發生最高的疾病。要在急性中風治療的黃金三小時內將中風病人送醫,對全台最狹長的台東縣是一大挑戰。以最遠的長濱鄉為例,送至市區台東馬偕醫院至少一個半小時,然而腦中風通報常見情況是,病友或照顧者把急性中風症狀當成身體太累,不料休息後病情惡化,進而影響後續送醫與急救的時間。廖昱翔曾遇過,患者臥倒家中,臉部偏癱、肢體異常,子女回家發現後以為只是長輩虛弱的正常表徵,隔幾小時才警覺需要送醫,這種情況在台東時有所見。他說,腦中風救治的關鍵來自民眾提早警覺、了解自己或家屬的病史及用藥情形。腦中風病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居多,長輩若獨居或只有外籍看護陪伴,更容易忘記服藥,增加中風或再次中風的可能,尤其心房顫動患者要特別注意,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五倍,更要規律服藥。家中長輩一定要特別注意定期服用慢性病藥物,一旦發生異常可用「舉手、微笑、說你好」三口訣辨識症狀,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症狀,就應立刻打119送醫,避免憾事發生。「去年一名綠島老翁因急性腦中風,動員黑鷹直升機跨海馳援,及時挽救了一條生命;一名住在長濱的老婦疑似急性中風,救護車駕駛油門踩到底直奔台東馬偕,就是為了搶在治療時限內到院。」台東縣政府消防局於四月中旬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繼續訓練」,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洪國華分享急性腦中風治療實務經驗。洪國華表示,台東縣地域有兩特色,一是海岸線狹長達176公里,二是離島醫療需即刻救援。急性腦中風屬於急重症,救護一刻也不能拖延,但全台東縣只有一間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若發生要命的急症,更需仰賴第一線緊急救護員的專業經驗辨識,才有機會挽救一條生命、一個家庭。(文/蔡乙寧)腦中風引發失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洪國華說,腦中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其造成失能的風險:即使度過急性期危急狀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對家庭也造成沉重負擔。腦中風有多可怕?患者在中風一個月後,每五人有三人失能,過了半年則是每兩人有一人失能,包含肢體癱瘓、影響語言功能、精神和認知出現改變等。洪國華說,腦中風分為出血型和缺血型,針對頭頸部血管急性阻塞造成的中風,若可以在黃金治療時限內接受血管再通治療(中風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8小時內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至少增加三分之一的病人在三個月後恢復良好的機會,甚至能獨立步行離院。台東地域狹長,因地制宜調整治療時限。但也因為台東縣境狹長,急性中風患者若要在健保給付的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並非簡單的事。扣除偏遠地區的交通和一般人對腦中風症狀認識判別,送醫急救通常要半小時以上,東海岸的長濱鄉、縱谷線的海端鄉、南迴線的達仁鄉甚至需要耗時1小時以上。若病人被送到無法施行血管再通治療的醫院,屆時轉院又會再次耽擱。洪國華強調,民眾發生急性腦中風被送到急診後,還得接受腦部影像、抽血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須耗時約1小時,若沒有119送醫,真的很難搶在時限內接受治療。因此台東馬偕因地區性調整,盡力為中風3.5小時內抵院的病人啟動急性中風治療團隊,以增加病人存活復原的機會。中風打119,勿自行就醫,盡量讓可決策者同行。洪國華表示,台東在急性腦中風到院有一個普遍現象,患者做完腦部影像檢查後,準備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時,卻要再聯絡可以簽署同意書的家屬,常延誤了治療時間。他呼籲,通報119送醫時,一定要盡量讓可以簽屬醫療同意書的親屬隨行,讓醫院有機會及早施行治療。根據台東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統計,台東於108至110年間,腦中風的通報案平均一年160至170件,但是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的數據為一年約400件,顯示還是有六成民眾是自行到院治療。洪國華分析,腦中風的緊急救護通報案和醫院收治的個案數有一半以上落差,主要是民眾容易忽略疾病徵兆,以為頭痛、頭暈、半側偏癱等症狀只是一般不舒服或其他疾病,缺乏到院前的處置,因此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林煜雄亦分享,在地民情也可能影響送醫時限,例如:偏鄉部落鄰里號碼無規則、難找尋位置,以及語言隔閡等,民眾應加強治療的正確觀念。洪國華強調,腦中風病人的存活復原關鍵就是及時辨識症狀和通報送醫,透過119加速就醫流程,讓醫院提早做好準備,到院後立刻開始搶救,逆轉中風。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即確診?專家提醒3大問題須到位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未來逐步增加快篩陽性即確診對象,後續將擴大至全體人民適用。專家提醒,須注意快篩試劑不足且有偽陽性、口服抗病毒藥物仍不足、視訊診療卡關等三大問題,預先做好準備,否則恐再加重醫療體系負擔。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確認快篩陽性仍要透過醫師認定,加上口服抗病毒藥物不足,這兩項問題都會讓全面開放出現麻煩。他認為要開放前,須要先把「篩檢」跟「醫療」完全分開,否則所有政策最後都導向要醫療人員承擔,可預期將亂象叢生。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若全面開放快篩陽性即確診,等同實質與病毒共存,也是把新冠肺炎從第五類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傳染病的時機。他認為,全面開放的好處是針對隱性高風險患者及時給藥,缺點是目前藥物僅準備全人口百分之三點五,明顯不足。邱政洵也指出,醫師透過視訊難以完全掌握患者狀況,可能影響藥物開立,當醫師判斷的灰色地帶愈寬,問題就會愈多;藥物儲備量不足,也讓擴大快篩陽性即確診的適用對象,增添隱憂。蘇益仁表示,視訊診療看似很方便,但相對也增加不少麻煩。近來已協助視訊診療的診所醫師說,如果患者沒有先事前準備,像是檢體沒寫名字、日期並與健保卡一併拍照,光是解釋行政流程就花了很多時間,遇到有數位落差的患者就更費神耗時,更不要提萬一網路不穩或斷線,都增加不少看診時間。新北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表示,中央要放寬快篩陽即確診對象,要先做好基礎建設面對未來視訊診療需求。蘇益仁強調,新冠肺炎幾乎就是流感化,基層診所的量能要出來,才不會讓治療重症的大醫院承受採檢負擔,沒辦法發揮治療重症的作用。他擔心,一、二周後長照機構染疫將出現死亡潮,醫療量能一定要騰出來。過去陳時中不同意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曾提出快篩試劑有偽陽性問題。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等族群優先開放,可讓高危險族群快速用藥,但考量快篩試劑的偽陽性,精準診斷仍需PCR採檢,若能擴大量能,如韓國可做到單日五十萬件,仍可採用PCR。指揮中心統計,自居家檢疫等對象快篩陽性即確診,每天約有八千到九千名患者因此確診,占所有病例數的一成。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社區篩檢站以及民眾上傳至健保快易通的資料分析,快篩陽再PCR採檢,快篩準確度約百分之九十四。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照護確診者若急需就醫 指揮中心開放確診者可陪同
近來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居家照護確診者若有需要急迫就醫時,卻因全家確診難以陪同就醫,指揮中心今宣布,若症狀緩解後,確診者也可以陪同確診者前往就醫。指揮中心今針對「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就醫」指出,居家照顧確診個案,如果出現發燒等症狀,建議透過視訊或電話預約方式看診。如無法預約視訊診療,或視訊診療無法處理,可聯繋衛生局依其指示,以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或確診者陪同就醫。指揮中心指出,惟應全程佩戴口罩,避免與他人交談,報到時主動告知院所為確診個案。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來有些民眾反映,居家照護確診者急迫就醫時,時常碰到全家都確診,如果症狀緩解後,確診者也可以陪同就醫,經過的路都是確診者,並不會增加風險,但會讓家中有急迫性,也無法使用防疫車隊、無法自行前往就醫者,可開放確診者陪同就醫,也就是2個確診者,一位就醫、一位陪同。媒體詢問,有民眾反映,已經快篩陽且健康存摺也是陽性,但家人代領藥時,卻被醫院要求PCR陽性,才能公費領藥。陳時中說,快篩陽經過醫師確認確診,包括三類者及65歲以上,以及機構群聚、下周一將實施的山地原住民離島區域等,其他民眾尚未適用,仍需要透過PCR才能確診,不過這部分很快就會開放。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經過詢問資訊處,健保快易通上呈現經視訊診療陽性者,就是經過醫師確診為新冠肺炎確診,這部分需要再跟醫師宣導,讓大家知道說除了PCR陽性以外,快篩陽也視同確診,屬於通報事實,也有跟保險局溝通,未來數位證明上會增加法傳編號,讓數位證明代表已確診通報。陳時中說,台北市開設的大型採檢站,台大醫院負責的台大體育館量少一點,昨天篩檢160人,自由廣場有2000多人,平均是兩千人上下。整體策略來說,採檢情形是要醫療單位動,還是病人動,因以病人為中心,希望站在病人權益且方便的角度,以滿足需求,有時候也不能開太多,開太多供給會大於需求,因東區篩檢的地方不多,所以增加更方便的方式。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面試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 勞動部:須合乎法規規定
近期國內疫情嚴峻,傳出有企業要求應徵者必須出示打完3劑COVID-19疫苗的小黃卡或健保APP才可以參加面試。勞動部表示,雇主面試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必須依法或配合防疫政策特別防疫規格要求等正當理由,否則不得強迫求職者配合提供,也不得以求職者未配合而拒絕其求職或報到。勞動部說,據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2項第2款規定,雇主招募或僱用員工,不得有違反求職人或員工意思,要求提供非屬就業所需的隱私資料。另,依就服法施行細則第1條之1規定,隱私資料包括基因檢測、藥物測試、醫療測試、HIV檢測、智力測驗或指紋等生理資訊。勞動部表示,雇主要求求職者或員工提供隱私資料,應尊重當事人權益,不得逾越基於經濟上需求或維護公共利益等特定目的必要範圍,並應與目的間具有正當合理關聯,雇主如因相關法令規定而要求提供各項隱私資料,則尚屬就服法所稱就業所需範疇,如違反上揭規定,依就服法規定,由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處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服組副組長吳淑瑛舉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就國人施打疫苗及相關行業恢復營運等制定政策及指引,並強化疫苗第3劑接種規範,例如健身房及八大行業的員工或消費民眾,必須完成COVID-19疫苗第3劑接種,因此,雇主可要求健身房、八大行業求職者提供接種疫苗證明,但假設指揮中心未對特定行業從業人員有相關要求,雇主原則不得強迫求職者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勞動部表示,如果民眾遇有雇主違反上述規定情形,可檢附相關具體事證向公司所在地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提出申訴。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隔離通知書遲發! 勞動部:勞工可在請假結束後30天內補提
近日本土疫情持續,勞動部指出,近來接獲許多民眾詢問,若勞工未收到衛生主管機關開立的隔離通知書,能否事後向公司補提?對此,勞動部今通函表示,勞工配合相關防疫規範必須請假時,如未能即時收到隔離通知書等證明文件,導致無法提供雇主佐證,可在請假期結束後30天內補提。勞動部表示,勞工若感染新冠肺炎,隔離治療期間得請普通傷病假;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定應接受隔離、檢疫,以及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之受隔離、檢疫家屬,得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3條第3項規定請防疫隔離假;孩童自主防疫期間,勞工可依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及勞動部相關規定請防疫照顧假或家庭照顧假。勞動部今進一步說,勞工請假時,如果還沒收到隔離通知書,可先以健保快易通APP或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的PCR陽性檢測結果作為請假證明,這些文件如果已經可以證明勞工請假理由及日數,不一定要有隔離通知書;如果還是不能佐證的話,最晚可在請假結束後30日內(亦即,最後一日請假日的翌日起算30日內),向雇主補提供隔離通知書。另外,由於衛生主管機關處理舊案補發需要時間,今天前尚未收到隔離通知書者,在下達日後30日內(即6月19日前),再提供給雇主即可。勞動部呼籲,勞雇雙方如因請假證明事項有所爭議,可請當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協助處理。
-
2022-05-20 新聞.元氣新聞
擬洗腎前認識換腎 晚期肺癌實證給藥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健保署將目標轉向醫療花費最多的洗腎與癌症用藥給付。依統計,健保洗腎支出約六百億元,而去年癌症治療有八十萬人,支出達一千三百多億元,健保署擬透過醫病決策和實證數據提出給付新模式。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健保須讓資源用在刀口上。健保統計,換腎患者一年免疫抑制劑等費用約卅五萬元,但患者不需每周固定去醫療院所,生活品質佳;洗腎一年花費卻達約六十多萬元,接近換腎兩倍。李伯璋表示,未來將要求洗腎患者取得「永久」重大傷病卡時,須針對腎臟移植相關資訊可能性,接受移植醫療團隊之外科等醫師衛教諮詢至少一次。去年新增洗腎患者一萬九三三人,以每次一千元推估,需編列一千多萬元,此案已獲衛福部長陳時中同意,本月將送交健保總額協商議事會議。李伯璋強調,避免國人腎衰竭是健保首要任務,腎衰竭最重要致病因素是糖尿病,已專款給付SGLT2抑制劑或GLP-1促進劑,協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避免走向腎臟衰竭。癌症藥費負擔沉重,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將據實證基礎給予給付,目前已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評估,比較使用標靶及化療藥物的存活率,發現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第一年存活率達七成四,高於化療的四成九,第五年為一成五,高於化療的百分之六。透過數據分析,健保署已給付標靶藥物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第一線用藥,後續將針對大腸癌、乳癌、肝癌患者進行實證基礎分析。
-
2022-05-20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推動資訊上雲端 省錢更強化防疫
新冠疫情嚴峻,快篩及PCR檢測結果是否一致備受關注。健保署統計今年一至四月醫用快篩試劑使用量最高前三大品牌,發現PCR陽性率介於百分之九十一點二至百分之八十四點八四,依此類推醫用快篩試劑顯示為陽性,經PCR驗證為陽性的比率極高。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近日有專家建議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藉由快篩試劑準確性數據,作為防疫政策參考依據。健保快易通裡的健康存摺,在疫情期間也發揮科技防疫效果,使用人數已逾九百萬人。疫情期間,健保卡加註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之後系統再升級,一眼即可知民眾檢測結果。李伯璋也積極推動健保醫療資訊雲端分享,民眾到基層診所就醫時,可看到先前在大醫院用藥紀錄、檢驗檢查等,無需重複進行電腦斷層、核磁共振、X光等,也不需事先申請電子病歷,補助各層級醫院網路頻寬費用助政策普及。李伯璋說,二○一九年健保醫療資訊雲端分享上路後,讓非必要重複用藥減少,從每年約廿三億元,於二○二○年已降至七億元。非必要重複檢驗檢查從每年推估廿七億元,減少為廿三億元。
-
2022-05-20 新聞.元氣新聞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受疫情影響,避免增加醫護壓力與民眾經濟負擔,原訂五月十五日上路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時程未訂。少了部分負擔新制挹注近百億元,健保年底安全準備金不滿法定的一個月,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部分負擔攸關落實分級醫療,若今年無法上路,明年恐要調漲費率。李伯璋六年前接任健保署長,是歷年健保署長任期最久。他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從使用者付費著手,經醫師向患者充分告知、說明病情或檢驗檢查,形成醫病決策共享,助減少不必要支出。盼疫情控制後新制及早上路。衛福部規畫明年健保總額草案,成長率低推估為一點二五六%、高推估五%,預估總額達到八一九七億點三至八五○○點八億元,較今年增加一百多億至四百多億元,安全準備金將僅剩○點八八個月或○點三八個月,低於健保法規定安全準備金一至三個月,明年勢必調漲保費。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若部分負擔新制取消,受新冠疫情影響,付費者代表一定希望不要增加民眾負擔,醫療提供者卻希望提高保費,補足近年醫院虧損,達共識困難度高。他認為,「明年要不要調漲保費,政治考量將大於專業。」朱益宏說,為永續經營,健保署應思考給付範圍限縮,「保大不保小」,限縮輕症、小病,隨著人口老化、醫療費用上升,並結合商業保險等重新檢討,否則無法改變健保財務問題。部分負擔新制可抑制民眾不必要的醫療使用,盼疫情趨緩後盡早上路。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林雅惠說,二年前調漲保費急就章,未來若要調漲,應充分與各界溝通,而非僅解決財務不足。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不久的將來,費率調整將遇到「健保法」規範費率百分之六上限,若不修法取消上限,就須研議節流方法。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多少人死因審查遭判與新冠無關? 陳時中:公布需要時間
北市議員鍾小平昨指出雙北確診火化人數就達347人,指揮中心公布全國死亡人數僅232人,質疑中央數據兜不攏,有「蓋牌」之嫌。指揮中心日前解釋,要死亡證明書直接死因有新冠肺炎,或經審查確定死因與新冠肺炎有關者,才會列入計算。為消除「蓋牌」疑慮,未來是否將一併公布審查認為死因與新冠無關的死亡人數?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給更清楚數字,但需要一點時間。陳時中表示,相關這些資料若大家要進一步了解,可給更清楚數字,但需要一點時間。現在無論是全死因死亡、新冠通報死亡、死亡後確診,都已包含在確診死亡數字內。本土疫情四月爆發,四月下旬達到日增萬人確診之規模,但5月初每天仍只開出數百份口服藥,直到5月15日後才達到每天上千人份。外界關切給藥太慢導致死亡增加,希望指揮中心分析死亡病例當中有多少人曾經吃過抗病毒口服藥。羅一鈞表示,現在希望加速死因研判,只要達到有新冠肺炎為直接死因的死亡診斷書就會直接公布,不會再看病歷摘要,以免延遲速度,所以不一定拿到病例就知道用藥情況。再者是開藥涉及健保代碼申報,為減少第一線負擔,申報也不會嚴格要求時效,因此整理資料與公布死亡會有落差。可過一段時間再看看可以如何簡便、不增加第一線負擔地提供「你們有興趣的統計。」至於多少人是確診當天死亡或是死後才確診?羅一鈞表示,每天附表都有死亡案例的採檢日和死亡日,是否同一天,每天都已經透明公布。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Paxlovid藥局端剩三成 藥師公會:預計下周撥補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突破九萬人。為使確診者能盡快獲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於5月5日撥配兩萬人份輝瑞Paxlovid藥物到核心藥局。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除原先57家核心藥局外,更往下發送到衛星藥局,有1514間藥局可領藥和送藥到府。不過目前庫存僅剩三成、約6000人份,已申請撥補預計下周配發,但實際數量還需要與指揮中心協調。指揮中心5月初下放抗病毒藥物,配送至縣市22家應變醫院共2.2萬人份、至各縣市188家專責醫院共有22.8萬人份,另配送2萬人份至57家核心藥局。而居家照護確診者因無法出門,可採取「視訊看診」或「代為看診」進行就醫,指揮中心也於5月13日開放可由確診者非居家隔離中的親友,持確診者健保卡及確診證明代為看診、領取藥物。而若經醫師評估符合服用Paxlovid抗病毒藥物資格,也可及早服用避免重症及死亡。不過黃金舜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與相當多藥物,包含心血管疾病用藥、抗癲癇用藥、C肝用藥等有交互作用,加上該藥物目前僅通過EUA尚不適用藥害救濟,因此服用前民眾務必詳盡告知服用中藥物,由藥師謹慎查閱雲端藥歷,審視處方確保用藥安全。另外,黃金舜也提到,目前藥局端的Paxlovid採三階層方式管理該藥物,其中57間為核心藥局負責向疾管署調貨,再撥補藥給271間衛星藥局,衛星藥局則再往下撥補給其餘1186間分區藥局。除了可透過藥局協助送藥外,黃金舜也表示,因藥局除了送藥,還需協助販售實名制快篩等其他業務,希望民眾也可聯繫親朋好友代為領取處方箋及藥物,以減輕藥師負擔。可領藥的藥局,可到藥師公會「送藥到府專區」的藥局地圖查詢(https://www.taiwan-pharma.org.tw/public/pharmacy_gohome.php)。
-
2022-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真天選之人!全家5口陸續確診「一起關14天」 最強媽媽仍篩陰
台南「最強媽媽」蔡亞諄全家5口人,除了她之外,先生和女兒及2個兒子都先後確診,她今天分享「關在家裡自救的日子」第14天,最早確診的大女兒和先生這兩天都解隔離,還有兩個讀小二的雙胞胎兒子,也度過最危險期,目前症狀也緩解,朋友關心她的身體狀況,她仍是篩陰,讓大家直呼真有天選之人。蔡亞諄的大女兒5月5日先確診,接著隔天先生確診,兩個雙胞胎兒子才讀小二沒有打疫苗,全家就展開抗疫的日子,女兒和先生是分開在單獨房間隔離,她帶兩個兒子睡客廳打地鋪,但等於全家5口關在同一戶裡,蔡亞諄「1打4」照料,但兩個兒子在5月11日和12日又分別確診,反覆發高燒讓她最是煎熬,幸好她事先預備發燒、感冒藥加上朋友支援的清冠一號,2小時量一次體溫,挺過最危險的也最辛苦的階段。女兒和先生居家照護7天後解隔離,她也很慎重要求快篩陰性後才放心,現在先生可以幫忙採買,女兒可以協助料理3餐,她只要專心照顧2個兒子,才鬆了一口氣,但她提醒家裡有12歲以下未打疫苗的孩子確診,仍然要小心謹慎,她還是幫兒子預約「視訊門診」,並分享流程需準備健保卡,讓診所視訊時和確診患者一起拍照確認掛號看診,去取藥的時候也不用帶健保卡去,這樣方便了如果是委託其他親戚朋友幫忙領藥時才不用跑來跑去,可以直接過去報確診者資料,領取視訊門診開的藥。她建議大家還是要安排「視訊門診」不要因為輕症,無症狀,不吃藥,病程演變有時候是蠻可怕的,可以透過「健保快易通」搜尋你所在地的醫療資源、聯繫預約看診!她今天分享關在家裡自救14天的心情就比較輕鬆,表示關起來最大的收穫是長年的日夜顛倒一瞬間調整回來了,還有先生凸槽她這10幾天是在一起20多年來,最有感受她做老婆家庭主婦的日子,煮飯,洗衣服,倒垃圾,整理環境,處理孩子...,雖是抱怨文但網友覺得很甜密「疫情讓家人團結,有更多的時間關在家團聚,這是因禍得福嗎?哈哈」。蔡亞諄說這禮拜女兒,老公都接連出關,身心靈放鬆後,昨晚竟然9點多就坐在沙發「度咕」(打瞌睡),加上兒子這兩天也要出關了,早上老公冒雨出門買全家早餐,她終於可以「閒閒沒事」,全家關14天的心得是「相信自己,相信家人,相信孩子們」,團結挺過疫情。她用過來人經驗請大家隨時保持警惕,不要染疫比較好,染疫後的身體調養很重要!並保持正面思考,遇到了,就正面面對它,逃避也沒有用,傷心難過總還是得面對,祝福大家關關難過關關過。有媽媽網友留言說天天追她的分享文,疫情很嚴重本來一直擔心害怕,現在比較不會慌亂無措了,感謝她用正向幽默的文字鼓舞大家的心情。
-
2022-05-18 醫聲.高齡社會
樂齡幸福學2/許志成三帖幸福解方 溫暖長輩心
今年母親節,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用moviemaker剪輯軟體自行剪輯了影片,將照片加上配樂,一支給岳母、一支給太太,裡面滿是家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學習新事物 找到樂趣許志成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也是家醫科醫師,目前正在籌備高齡中心的成立。他積極努力學習新事物,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樂趣的方法。「台灣的自殺率,老人是各年齡層裡最高的。」許志成指出,高齡憂鬱的原因盤根錯節,台灣長輩的憂鬱情況很嚴重,有些獨居老人生活單調、無趣,導致長者的自殺率常占各年齡層榜首,尤其疫情對長輩的社交生活造成重大衝擊,更是雪上加霜。許志成表示,由健保資料庫來看,約4%長輩因憂鬱症就診,但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從過去所做的訪談及研究顯示,100位憂鬱長輩中,真正尋求醫療協助者不到三成,其中只有一成接受完整的憂鬱症治療。多問候長輩 提升幸福感如何提升高齡長輩的幸福感,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許志成提出三帖幸福解方:一、平常多打電話與長輩互動,或一周找時間和長輩吃飯,多關心一下長輩「吃飽了沒?下雨天走路有沒有小心?家裡的貓狗有沒有餵食?」等,讓長輩感覺受到重視,心情自然開朗。二、在生活中可設定小計畫,邀請長輩共同參與,例如陽台種菜、烹飪等。像他常買一些畫冊,讓長輩學畫、在畫冊著色,生活較不會單調、無聊。三、多鼓勵長輩參加共餐等社區據點活動,如有宗教信仰,可鼓勵長輩參與宗教活動,生活較有變化,情緒會比較好。增加社會連結 生活更有趣不到65歲的許志成,常思考未來的幸福高齡生活樣貌。他說,「年紀大了,要學會放下。」即使步入高齡階段,也可積極學習新事物。他有一位同學退休後學木工,常在社群軟體分享作品,有同學去學日文、德文,這樣的生活態度令他由衷欣賞、欽佩。重要的是「增加一些社會的連結」,幸福感就會提升,生活會更有趣、精彩。超高齡社會 重視身心健康我國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應這一波「老化海嘯」衝擊,行政院於2020年指示,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主責,與台大合作於台灣大學雲林分部籌設「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而在高齡中心的研究範疇中,今年特別提出心理健康議題,期待長輩的身心健康更能受到關注、重視。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邀請重量級專家分享幸福學訣竅!從睡眠、飲食到身心保養,每個環節都面面俱到,期待所有人都能在幸福中攜手前進,並擁有更多健康能量、活力。直播時間:6月18日(六)上午9時元氣網LIVE直播📹 ❗️點擊參加,直播不錯過,請點👉 https://fb.me/e/k37g9uY2r❗️
-
2022-05-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減重手術是什麼?一般人聽到「減重手術」這個名詞,也許會想到抽脂手術,然而抽脂手術並非減重手術,我們可以從人類脂肪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差別,人體脂肪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較相關者為內臟脂肪,而抽脂手術抽取的為皮下脂肪,與代謝性疾病關聯不大,且抽取量有限,因而不能算一種減重手術。故在此說的減重手術,都是指在胃腸道方面介入,使病人吃得少或吸收少,才能達到真正減重的效果!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手術?說到減重手術,不少人會以為這樣的手術要自費很多錢,其實健保對於減重手術是有給付的,健保給付減重手術規定如下(1) BMI ≧37.5 kg/m2 or(2) BMI ≧32.5 kg/m2 合併肥胖引起的高危險性併發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在7.5%以上、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3) 且需符合以下條件:(a) 經半年以上的運動飲食控制、內科減重治療均失敗。(b) 年齡介於20~65歲。(c)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d) 無酗酒、嗑藥及其它精神疾病。(e)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從上面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在病患要做手術之前其實要經過很多程序,不只要BMI超過一定標準,還必須做過其他減重治療失敗,最後還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認定,確認患者的肥胖並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引起,才能接受手術。這麼多的程序其實就是避免在不該進行減重手術的人身上做了手術,所以如果懷疑自己的身材已經到嚴重的病態性肥胖,可以到門診進行評估,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專業的醫師會提供最適合你情況的選項!減重手術要怎麼做呢?減重手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已經超過50年,早期外科醫師認為病患肥胖可能肇因於消化吸收過剩,因此最早的減重手術以小腸繞道為主,當時的手術均是開腹手術,術後傷口大常會造成病人不敢動,使得這些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心血管問題更加重,因此早期減重手術死亡率較高。另外當時的手術方式以小腸繞道為主,如果繞道過少瘦身效果不佳,繞道過多則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成效差異性大、副作用多、死亡率高,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980年代,縮胃手術的概念開始興起,再加上微創手術的蓬勃發展,病人術後住院天數短、恢復快且疼痛較低,讓減重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以腹腔鏡進行減重手術就成為世界主流。而縮胃手術實際上又是怎麼進行的呢?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胃袖狀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做法是切除較大彎曲部分的胃[1],以減少胃的容量,讓患者的食量變成大約150毫升左右,一年下來大約可以減少25%左右的體重。由於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所以也會減少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吃少之外也不會有飢餓感。到這裡也許你會想,減少25%的體重似乎不是太多,以一個155公分,100公斤的女性為例,她本來的BMI換算下來是42左右,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她一年後的體重大約是來到75公斤,BMI則變成31左右,仍是處於中度肥胖的身材。沒錯!減重手術並無法使人從重度肥胖變為苗條的模特,但對於減少肥胖相關的併發症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如果覺得減少25%的體重不夠,還有另外一種手術叫做「胃繞道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同樣是以腹腔鏡進行,和胃袖狀切除一一樣是限制胃容量,不同的是,胃繞道手術同時跳過 100-300cm的小腸的吸收,使得體重可以減少更多,一年約可下降 30%的體重,不過由於腸道被繞道的緣故,這個手術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缺乏,術後要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鐵劑等營養素,還有可能因為食物太快進入小腸造成噁心不適感(Dumping syndrome)。[2]有沒有什麼後遺症?胃袖狀切除手術現在做完胃袖狀切除手術病患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根據研究[3],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接受胃袖狀切除後會出現症狀,或讓本來的症狀加劇。不過症狀經過藥物治療(例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多能緩解,相較於肥胖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而言,還是利大於弊。另外長時間有些病人還是會因為胃的擴張而增加食量,如果沒有控制甜食的攝取還是會復胖。胃繞道手術而胃繞道手術的後遺症大多是以營養素缺乏為主,若病人術後的服藥順從性不佳,沒有按時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可能過了幾年會因為嚴重貧血的症狀再次回到診間。也是因為術後飲食的調控複雜,這個胃繞道手術通常不會作為手術的首選。做了減重手術,就可以不用吃糖尿病的藥了?腸胃道的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和我們身體的代謝,像是血糖調控、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有很密切的關連,經過減重手術的病人,不只體重減輕,有研究[4]發現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形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且效果在體重瘦下來前就很顯著。舉例來說,術後原本每天定時要打胰島素的病人,或許可以單純靠口服血糖藥便可控制血糖,甚至連藥物都不需服用,大大減少了糖尿病治療帶來的不便。當然並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目前研究顯示只有合併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才適合做手術。結語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只是讓身材變地更好看,一個嚴重肥胖病人在經過減重手術後無法保證會成為模特兒身材,只能從大胖變成小胖而已,然而減重手術最重要的是,可以顯著減少肥胖伴隨的心血管併發症和全身性代謝問題,而且對於第二型糖尿病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來說,經過減重手術後甚至能不吃藥就控制好血糖。參考資料:[1] Hayes K, Eid 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Care. Surg Clin North Am. 2016 Aug;96(4):763-71. [2] Shoar S, Nguyen T, Ona MA, Reddy M, Anand S, Alkuwari MJ, Saber AA. Roux-en-Y gastric bypass reversal: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Obes Relat Dis. 2016 Aug;12(7):1366-1372. [3]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n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The SM-B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Jan 16;319(3):255-265.[4] Affinati AH, Esfandiari NH, Oral EA, Kraftson AT. Bariatr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Diab Rep. 2019 Dec 4;19(12):15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淺談減重手術】
-
2022-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第三種口服神藥能防重症?抗憂鬱症藥氟伏沙明可治新冠嗎?
臉書朋友“特務“前天(2022-5-15)寄來一篇文章,徵詢我的意見。這篇文章是2022-5-12發表在華人健康網的2種口服抗病毒藥不符條件怎麼辦?醫:第三神藥「無鬱寧」能防重症,作者是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我看完後立刻給“特務“回覆:「確實有正面的研究報告,但FDA沒有授權。」(註:無鬱寧是抗憂鬱症的藥)實在是很巧,我給“特務“的回覆是在前天,而昨天美國FDA發表Memorandum Explaining Basis for Declining Request for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of Fluvoxamine Maleate(備忘錄解釋拒絕申請馬來酸氟伏沙明緊急使用授權的依據)。我們先來看潘醫師文章的重點:「有一般病患可以吃,安全有效又容易取得的藥嗎?有的,這便是【無鬱寧】, Fluvoxamine 。……能減少住院死亡比率接近三成,沒Paxlovid 有效,但和莫拉皮韋差不多。實證醫學證據等級相當高。台灣也是奇怪,某XXXX的臨床實驗證據等級很低,卻有健保給付還大力推廣。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還有網軍要來洗。伊隆·馬斯克的基金會贊助了無鬱寧的研究,結果都是發表在Lancet ,JAMA ,Nature 等一流期刊上,頭撞頭實驗裏海放沒用的狗藥伊維菌素,相當靠譜。」因為潘醫師有提到Lancet ,JAMA ,Nature,所以我就到PubMed搜索。我有搜到一篇Lancet和兩篇JAMA的臨床研究論文 ,但沒有看到Nature的論文。Lancet 和JAMA 的論文是:JAMA 2020-12-8:Fluvoxamine vs Placebo and Clinical Deterioration in Out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OVID-19: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有症狀 COVID-19 門診患者的氟伏沙明 vs 安慰劑和臨床惡化: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結論:在這項針對有症狀的 COVID-19 成人門診患者的初步研究中,與安慰劑相比,接受氟伏沙明治療的患者在 15 天內出現臨床惡化的可能性較低。 然而,該研究受到樣本量小和隨訪時間短的限制,臨床療效的確定需要更大規模的隨機試驗和更明確的結果測量。JAMA 2021-11-1:Mortality Risk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Prescribed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Antidepressants(COVID-19 處方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製劑抗抑鬱藥患者的死亡風險)。結論:這些結果支持證據表明,SSRIs 可能與 COVID-19 的嚴重程度降低有關,這反映在死亡率的 RR 降低。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隨機臨床試驗來闡明 SSRIs 對 COVID-19 結果嚴重程度的影響,或者更具體地說是氟西汀和氟伏沙明的影響。Lancet 2022-1-1:Effect of early treatment with fluvoxamine on risk of emergency care and hospitalis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the TOGETHER randomised, platform clinical trial(氟伏沙明早期治療對 COVID-19 患者急診和住院風險的影響:TOGETHER 隨機平台臨床試驗)。結論:在早期診斷為 COVID-19 的高危門診患者中使用氟伏沙明(100 毫克,每天兩次,持續 10 天)治療減少了住院治療的需要。關於FDA昨天發表的備忘錄,它的重點是:2021 年 12 月 21 日,FDA收到 David R Boulware 醫生提交的申請,請求緊急授權氟伏沙明之用於新冠病毒陽性的24 歲及以上成人的門診治療。該請求主要基於 TOGETHER 試驗的結果,這是一項針對巴西高風險、有症狀的成人門診患者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台試驗。…雖然該研究達到了其主要終點,但結果主要是由於急診科就診時間超過 6 小時的減少,並且對該終點的評估以及 6 小時時間點是否代表具有臨床意義的閾值存在不確定性。當關注具有臨床意義的結果(例如住院或住院和死亡的患者比例)時,氟伏沙明的治療益處並不具有說服力。STOP COVID 和真實世界數據研究存在設計局限性,包括規模小、單中心、終點選擇和缺乏隨機性。另外兩項試驗,STOP COVID 2(比 STOP COVID 試驗大幾倍的試驗)和 COVID-OUT 未能證明氟伏沙明在門診環境中對患有輕度 COVID-19 的成人有益處,並且由於無用這兩項試驗都提前終止了。支持氟伏沙明治療 COVID-19 的擬議作用機制的體外和體內數據有限。所提出的抗炎機制尚未得到充分證明,氟伏沙明通常也不被認為是一種抗炎藥。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當 COVID19 疾病的嚴重程度較輕時,抗炎治療在感染的早期有益,並且目前僅建議需要補充氧氣的住院患者使用抗炎治療。原文:第三新冠神藥,醫生強力推薦,FDA拒絕授權
-
2022-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起65歲以上長者快篩陽可算確診 指揮中心公布流程
為加速重症高風險群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之流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65歲以上長者快篩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可視為確診。指揮中心今正式修訂「病例定義」,65歲(含)以上長者,無論是否為居家隔離/檢疫或自主防疫對象,如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並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為確診,5月18日起實施。指揮中心表示,65歲以上長者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若為陽性,可攜帶快篩檢測卡匣/檢測片,就近至醫療院所(含衛生所)請醫師現場評估確認。屬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之長者,仍可委請親友協助前往醫療院所,或以採遠距方式請醫師確認。經醫師確認,且達成醫病共識後,由評估確認醫師或其所屬醫事機構進行健保IC卡上傳通報或至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進行通報,將由系統自動研判確診。後續將由地方政府衛生局依確診個案分流收治原則,安排於住家居家照護或其他指定處所進行隔離或隔離治療。如果民眾或評估醫師對於快篩陽性結果如未有共識或有疑義,仍可前往社區採篩檢站或鄰近社區採檢院所,再次進行PCR採檢確認。
-
2022-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0+7新制今上路 盼簡化流程 竹縣衛生局:沒那麼輕鬆
0+7新制今天上路,隔離天數大幅異動,希望簡化程序。不過,新竹縣政府衛生局長殷東成今天在縣務會議主管會報上表示,有無接種3劑需要花時間辨別,想要簡化「沒那麼輕鬆」,竹縣府農業處也反映防疫專線滿載,就連縣府自家人確診也打不進來。0+7新制5月17日正式上路,中央推最新防疫政策,必要時只要快篩陰性2次即可出門上班或採買,從原本3+4改為0+7,不僅隔離天數異動,也從原本有居隔單改為無居隔單,盼能簡化地方作業流程。而新政策是否真能帶動地方政府作業流程更加簡便順暢?殷東成表示,由於確認民眾施打疫苗劑數仍耗時耗力,居家關懷包發放延遲也引民怨,暫時無法達到簡化效果。截至5月15日止,全台COVID-19通報累積病例達逾963萬,新竹縣累積確診人數共1萬4624人,竹縣府從居家照護數字逐日增加分析,縣內確診者多以輕症為主,預估6月中達到確診高峰,竹縣預計每日將新增近2千到3千人。竹縣府農業處長范萬釗在會中也以同仁確診案例為例,反映縣府自家人確診也打不進防疫專線。竹縣府日前也緊急委託廠商連夜擴充電信設備,將竹縣防疫專線03-5511287擴充至15線,並於本月12日正式上線,盼能紓解民眾需求。殷東成說明,縣府防疫專線已擴充至15線「已到極限」,確實還是會有打不進來的狀況,目前正在協調增加夜班人力,另關懷包發放部分也正在加速處理,只要衛生局一有資料就會立刻給民政處接手發放關懷包事宜。目前新竹縣設置4處社區免費篩檢站,90家健保藥局及轄內6個衛生所提供販售實名制快篩試劑,衛生局亦開發個案管理系統,加速公所端發送居家照護關懷包作業。竹縣COVID-19中重症收治醫院包含東元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中醫大新竹附醫、仁慈醫院及北榮新竹分院等5家,共計88床。並啟動疫情期間重症病人加護病房轉診調度。縣府調派200名人力挹注防疫專線及疫調人力強化,全力解決縣民問題。
-
2022-05-17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過去幾年來,在衛福部長陳時中支持下,我們建置醫療資訊分享(MediCloud)平台,讓診所可看到大醫院所做各項檢查,為分級醫療打下基礎。27年前,前副總統連戰與公衛前輩們規畫單一保險人與總額預算的全民健保制度,台灣人民不分貧富均能得到妥善健康照護。健保總額分為西醫醫院、西醫基層診所、中醫及牙醫四個區塊,醫院有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三個層級。不同經營背景下,有不同利害利益考量,如何取得共識追求國家進步,是我作為政務官的必要修行。健保署須考量最佳利益平衡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期待急、重、難、罕病人能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就醫,一般醫療則在地區醫院、診所看病。健保署的管理必須站在醫院、醫師、病人的最佳利益平衡點做考量。在現實生活中,商業模式的醫療生態,已改變傳統視病如親的醫病互動,自費給付醫療項目卻是無聲無息的充斥在各醫療行為,醫學倫理為本的臨床決策思維只能仰賴良心考量。小時候,媽媽半夜帶我去「李內科」看發高燒;幫媽媽洗碗,手腕割傷送「楊外科」,當年那種「小鎮醫生」的溫馨情感,始終難忘。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的人力、專科能力一定大為不同,各自要發揮他們的角色。最近,總統指示基層診所全力協助設置輕症/無症狀PCR篩檢站,減少醫學中心的醫療負擔,期待量能提供給重症確診病患醫療用,這也是我們落實分級醫療,扭轉台灣醫療生態的關鍵時刻。健保改革,一直是我心所繫。一路走來,或有挑戰,我也需勇敢面對批評。之前,回應媒體報導,「乾女兒」一說,子虛烏有。對方是令人尊敬的晚輩,因我的失言帶來無謂的困擾和傷害,我一直深感抱歉。也感恩部長的信任與支持,讓我在改革路上續行,做好這職務的修行功課。使用者付費可優化就醫行為50歲那年,花了3年半修畢84個學分,完成成大科法所學業,此次健保資料二次利用的憲法訴訟,我被安排以健保署機關代表做結辯,懇請大法官注意健保資料庫的公益面向,給予健保資料二次利用的改善空間。何其幸運,能有機會在15位大法官面前,論述身為健保署長面對健保資料庫議題的看法,也是生命的美麗插曲。由臨床外科醫師轉入健保署行政職務即將滿6年,追求給予台灣人民最優質健康照護,讓台灣醫療人員有快樂工作環境一直是我的工作信念。務實健保改革,唯有落實分級醫療,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是重要環節。當民眾有費用意識,也更能優化醫療決策共享的就醫行為,醫病關係醫療品質進步可期。回想當年,在成功大學提前退休來健保署工作的決心,雖然分級醫療理念落實因疫情暫緩部分負擔實施,好事多磨,然而,不忘初心,一往無前,依然是我生命的動力。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隔離天數可自選? 打完疫苗仍可選「3+4」
指揮中心今天下午拍板明天零時起,接種完3劑疫苗者,居家隔離從「3+4」改為「0+7」。不過該如何分別是否同住家人是已接種完3劑者?指揮中心晚間發布新聞稿表示,「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新選項「已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且採自主防疫」,將於明天零時上線,確診者可自行勾選。指揮中心表示,確診者填寫密切接觸同住家人時,如勾選該選項「已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且採自主防疫(勾選此項目將採自主防疫,不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同住家人將被系統自動列為7天自主防疫對象,不會開立及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但同住家人如果是已接種追加劑但仍想要採居家隔離「3+4」者,確診者則不要勾選該欄位即可。如不小心誤填或勾選錯誤者,可在24小時內至原網址編輯、填入正確資料送出,即可完成修改。但24小時之內,只能編輯一次,編輯完成送出後,將無法再度修改,因此編輯時請務必確認資料完全正確再送出。指揮中心晚間也表示,「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已於5月12日新增功能,可自動開立居家照護對象電子版通知書,並於今日更新新的查詢頁面,提供地方政府轄區可針對需特殊照護之高風險對象,如懷孕、洗腎、高齡且獨居者匯出清單,以利優先評估收治情形。 確診民眾可透過「手機簡訊」或「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多元管道,點選專屬網址進入系統後,自行填報確診者及同住者相關資料。許多民眾因部分資料填寫錯誤或未完全,無法收到相關電子版通知書,為減輕地方政府衛生單位負擔,系統已增加批次維護作業功能,並開放確診民眾於24小時內可再次編輯一次。指揮中心再次強調,請確診民眾於送出資料前,務必謹慎檢查後再發送,以免影響自身權益。另外針對國高中生未來是否適用隔離新制,由於國高中生均未施打第3劑疫苗,現在尚無此問題。但5月下旬開始進行全國國高中的第3劑接種作業後,未來完成3劑接種的國高中學生,即可適用隔離新制。先前指揮中心公告「3+4」因仍有居隔事實,密切接觸者快篩陰性也能透過隔離通知單獲得隔離金理賠。不過新制上路,就有保險業者表示,若沒有居隔事實,將不再能獲得理賠。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65歲以上長者快篩陽判確診給藥 5/18上路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65歲以上長者,快篩陽性經醫師評估即可給予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公布新制將從5月18日上路,65歲以上長者快篩陽性後,可攜帶快篩檢測卡匣就近至醫療院所或衛生所請醫師現場評估確認;或透過遠距門診醫療,請遠距視訊診療醫師協助評估確認即視為確診,可評估使用輝瑞抗病毒藥物(Paxlovid)治療。陳時中進一步表示,經醫師依病人提供之抗原快篩陽性檢驗結果與臨床研判,認定病人高度疑似感染新冠肺炎且達成醫病共識者,由醫師以健保IC卡上傳檢驗結果等方式通報確診。判定確診後進行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適應症評估。醫師經詳細說明治療效益與副作用,於取得病人或其代理人同意後,即可開立處方箋。持釋出處方箋者,可由親友持前往社區藥局或Paxlovid配賦醫院領取藥品,進行治療。陳時中表示,若無共識或仍有疑義,民眾可進行PCR採檢,或於現場,或以視訊方式,於醫事人員監督、指導下再次執行快篩,如仍為陽性結果者,由醫師通報確診,並由醫師進行前述流程評估藥物治療及進行系統通報。民眾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後應依醫囑指示服藥,完成完整療程,切勿自行增減藥量或改變使用方式,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如出現服藥後不適症狀,應立即聯繫諮詢開立處方之醫療院所、居家照護團隊或各地方政府關懷中心,以及配合指示就醫。指揮中心表示,依據國際已發表之隨機對照試驗,以Molnupiravir治療發病5天內門診病患,住院或死亡率下降31%,Paxlovid則下降88%。另考量Molnupiravir的作用機轉為使病毒基因組錯誤累積,可能造成病毒突變,且有胎兒毒性及骨骼與軟骨毒性等副作用,因此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感染臨床處置指引」中,建議本藥品提供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之具重症風險因子(除懷孕外),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之≧18歲的病人使用。因此該藥品以提供血液透析、以管灌方式進食、思覺失調等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病人為主,不以釋出處方箋方式提供;開立Molnupiravir處方箋之院所需循程序向配賦點申領後,再將藥品提供病人治療。
-
2022-05-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居家隔離大補帖/居隔再鬆綁!「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輕症確診者愈來愈多,許多縣市已啟動居家照護,確診者及同住家人在符合條件下,即可在家進行隔離。但隔離在家需準備那些東西?居家隔離產生的垃圾照平常方式處理嗎?臨時不舒服要就醫怎麼辦?《元氣網》為網友整理「輕症居家隔離大補帖」,如果你不小心確診了,或身邊的人確診了,臨時被通知要居家隔離,大補帖幫你做好萬全準備。【更新時間:2022/05/23】【症狀篇】|【快篩使用】|【居隔及解隔】|【居隔必備物品checklist】|【居隔生活照護篇】|【確診者經驗談】|【免疫力篇】|【疫苗與藥物】|【雲端支援及防疫資訊】|【居家免費Live課程】|【症狀篇】Omicron有哪些症狀?過來人真實經驗告訴你新冠新病例數每日暴增中,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立即成為確診和居家隔離者支持取暖的熱門社群,至今已有超過三千位朋友在此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自動產生學長姊制提供解答,成為Omicron肆虐下的大規模病友暖心支持團體。>>【看詳細】疫情累計5童腦炎重症 八大前驅症狀要注意Omicron在成人造成的症狀比Delta輕,重症及死亡的比率都比較低,但是感染人數暴增,總住院人數有增無減,且在兒童的確診個案數以及住院的個案中新冠病毒陽性的比例是大幅上升,代表Omicron相較於Delta或更早期其他的病毒株,更容易傳染給兒童。>>【看詳細】【快篩使用】公費及自費快篩試劑取得管道>>販售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之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名單>>可購買快篩試劑機構快速查詢>>公費快篩試劑【全台619家診所完整名單】>>自費快篩試劑【食藥署核准專案製造快篩試劑名單】唾液快篩開賣!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鼻腔快篩會讓受測者較為不適,尤其孩童更難以採檢,只是唾液快篩在準確度上稍低。以下《元氣網》針對唾液快篩與鼻腔快篩在使用方式、準確度、優缺點等方面做比較,提供大眾另一種自我篩檢的選擇。>>【看詳細】「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原鄉離島先納入指揮中心放寬新冠肺炎病例定義,針對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檢疫者採用快篩陽性檢測陽性,並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三類人染疫風險高,確診相對沒有疑義。>>【看詳細】快篩結果陽性怎麼辦?詳細通報流程 【居隔及解隔條件】蘇貞昌:確診同住家人打滿三劑疫苗擬免居隔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持續放寬防疫措施,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也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的措施,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看詳細】職場學校出現確診者 可依「3原則」恢復職場運作指揮中心宣布5月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取消「職場同事」及「學校同學老師」等,針對這一類對象不會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而是要求各機關、機構單位出現確診個案時,依其「持續營運計畫」採取「自主應變措施」,讓民眾可以正常工作。若單位中出現確診者,其餘民眾依三大原則進行風險評估,包含是否為在適當防護下曾於24小時內15分鐘接觸,被視為「高感染風險者」、有無症狀、是否已完成新冠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看詳細】居家隔離、自我健康管理,有什麼不同?【居隔必備物品checklist】居家照護 6項藥品你準備好了嗎?藥師公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疫情期間社區藥局除提供送藥到府的服務外,疫情期間,包括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藥、電解質補充劑、體溫計、血氧計和維生素B、C等都是家中常備藥品品項。>>【看詳細】居家隔離 4大類物品清單本土確診案例急速增加,新北市已優先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在可能居家隔離前,請檢查以下居隔所需的四大類物品清單。>>【看詳細】【居隔生活照護篇】居家隔離 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看詳細】居家照護期間如何就醫?陳時中表示,考量本土疫情升溫,為確保民眾於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或確定病例於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相關醫療需求必須往返醫療機構時,可以及時前往,因此放寬相關規定。>>【看詳細】羅一鈞:口服藥物有風險因子才需開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很多確診者以為都要用抗病毒藥物,65歲以上發病五天內輕到中度症狀,沒有用氧氣治療可以使用,但未滿65歲者,需要具有以下13個特別的重症風險因子之一,才有符合開藥的條件,否則不需要開立藥物。>>【看詳細】清冠一號全台大缺貨 這裡看得到全國診所庫存數量「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中醫師公會秘書長蔡三郎指出,居家隔離、確診或高風險民眾,可透過22縣市公會名單,電話詢問如何進行線上中醫診療,並可媒合1千多家《確診者居家照護視訊診療中醫院所》進行線上掛號看診,或者《衛生局指定之一般視訊診療中醫診所》,進行看診或開立清冠一號服用。>>【看詳細】居隔期間產生的一般垃圾怎麼處理?居家隔離/檢疫期間,民眾不得自行外出丟垃圾。所產出之垃圾(含使用過的口罩等)均先妥善收集,暫時貯存於家中,並依下列方式處理:(1)居家隔離/檢疫期間若有丟棄需求,因民眾可能成為COVID-19 的感染者,故採感染性廢棄物的標準處理,須先向當地環保局連繫。(2)於居家隔離/檢疫結束後,因民眾已排除為 COVID-19 疑似感染者,居家隔離/檢疫期間產出而未丟棄的垃圾,可依一般廢棄物處理。>>【看詳細】【確診者經驗談】確診心情只有確診的人才懂 居隔日記讓你同理確診者的徬徨元氣網在保護當事人個資等前提下,將嘗試把群裡可供新進居隔確診者的訊息,陸續依主題不同做一整理,希望在這個專欄裡,幫大家記下無數滿是善意的抗疫經驗,及許多可能難再重現的生命重要片段。雖然數千人彼此不相識,但或能藉此讓過來人幫助未來人,並留下另類的台灣抗疫日記。>>【看詳細】確診後感受惡夢的開始!確診者忠告:染疫前你該做的3大準備「確診後,才發現通知確診的相關行政系統幾乎癱瘓,深刻感受是惡夢的開始。」帶著沙啞的嗓音訴說著確診的故事,她是卅多歲的小咪(化名),在確診第6天接受採訪。>>【看詳細】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畏寒、發燒、頭痛等症狀如同加強版宿醉當Omicron崛起時,兩條線早晚要來的,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而已。上周一,老婆開始有感冒症狀,雖然快篩結果是「陰性」,但隨著症狀愈來愈嚴重,當時深覺恐難倖免;果然,周三再次檢驗,萬惡的第二條線就浮現了。而我則是僥倖地仍只有一線。根據澳洲政府規定,我們必須自主上報陽性檢驗結果,接下來所有的家戶成員,也就是我們兩人都得自行居家隔離七天,不得外出;這不難,難的是我們仍得採取所有可能的彼此「隔離」措施,這就比不可能的任務還難。>>【看詳細】【免疫力篇】避免感染新冠 專家建議戒掉6個破壞免疫力的習慣預防新冠肺炎,除了繼續拚疫苗注射率,保持自身免疫系統強大,是對抗病毒、預防重症的關鍵之一。專家提醒,有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削減免疫力,以下是六個要避免的問題。>>【看詳細】輕症居隔在家怎麼吃?營養師建議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的重要癒後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這飲食3關鍵將有助新冠確診者康復。>>【看詳細】【疫苗與藥物】清冠一號缺貨怎麼辦?中醫提供另外三種防疫替代選項專家建議,台灣清冠一號已供不應求,建議民眾若想預防染疫,可請中醫師評估,依個人狀況開立傳統水煎劑,不需與確診者爭用清冠一號。>>【看詳細】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關鍵!一表比較抗病毒藥物「輝瑞」、「默沙東」「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毒共存及減輕確診者恐慌的最重要解方,政府必須不惜代價使命必達。」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多次強調,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的重要關鍵。>>【看詳細】兒童打BNT或莫德納哪個副作用比較高?Q&A一次看懂常見疑問指揮中心已開放十二歲以下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然而許多家長對於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仍有疑慮。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顏廷聿及教授張鑾英針對家長常見問題提供詳盡解說,元氣網整理部分內容提供家長參考。>>【看詳細】開放65歲以上打第4劑、免疫低下族群第5劑指揮中心宣布65歲以上長者可開放第四劑施打,但卻沒有列入醫護人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4月14日統計,目前有60歲以上確診中重症是2位,65歲至69歲有5位,以65歲以上民眾發生中重率較嚴重、機會較高,經專家考量以65歲以上開放第四劑施打,免疫低下族群可追加至第五劑。>>【看詳細】【雲端支援及防疫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預防性停課,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也不可申請防疫補償。>>【看詳細】>>防疫補償辦法Q&AQA/防疫險理賠,沒居隔書要如何申請?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沒有診斷證明沒辦法理賠,還在為這個傷腦筋」、「現在到底會不會再補發居隔書?沒有居隔書如何向公司請假、申請理賠?」「申請保險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醫師診斷證明書、健保快易通也可以嗎?」>>【看詳細】居家隔離各種問題找誰問?各縣市快篩查找、防疫單位電話統整本土病例連日來每日攀升,居家隔離人數大增,對快篩民眾也對居家照護的政策及各項問題仍多所疑問,如各縣市居隔問題能找誰、家用快篩哪裡買、社區篩檢站在哪…。整理各縣市防疫資訊,幫助大家在最快時間找到自己所需的訊息。>>【看詳細】防疫相關APP.健保快易通APP:可查詢公費疫苗接種記錄、申請數位健康證明。>>【看詳細教學步驟】.健康益友APP:使用APP可透過網路系統直接看診、拿處方,並有藥師送藥到宅服務。>>【Google Play下載】、【App store下載】.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便利民眾查詢並隨身保存疫苗證明,以備查驗之需。>>【連結網址】.台灣社交距離App:透過開藍芽和產生隨機ID進行比對,在每個人、每天、接觸的人於一定範圍活動超過二分鐘內,就會收到相關接觸者的比對通知。27日起已取消實聯制,以新版社交距離APP取代。>>【Google Play下載】、【App store下載】.https://sms.1922.gov.tw/:查詢自己有沒有被疫調。.「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被隔離不用慌,加入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分享照護經驗!>>【下載連結】【居家免費Live課程】不慌不忙Live課: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隔離者?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確診每日破千例,各縣市也已陸續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邀請各領域專家透過情境來告訴大家,立即登入了解如何為即將到來的輕症隔離預作準備!>>【立即登入3堂Live課】隔離在家的自主課:專家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居家處方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提供最貼近居家隔離生活的飲食、運動、解壓、用藥安全課程,如長期在家一定會遇到的肩頸痠痛問題、飲食如何舒緩身體的不適、無法外出的情緒調適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登入看居家處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