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偏鄉
共找到
470
筆 文章
-
-
2021-11-09 新聞.元氣新聞
國衛院、扶輪社 帶科普到卓蘭高中
「沒想到這麼小的魚可以做這麼多的研究!」「棉花棒要捅這麼深有點害怕,但沒有採集到對的檢體就沒有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北府門扶輪社攜手走進卓蘭高中,將科普新知帶入偏鄉,讓學生實際體驗實驗室的工作情境,啟發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好奇與熱情,也為國家培育更多未來的生醫科學家。國衛院發現,偏鄉的孩子因為距離遙遠的關係,少了許多接觸科普新知的機會。因此,國衛院透過執行科技部科普活動計畫,結合贊助企業,把實驗儀器帶進卓蘭高中的校園,讓這些孩子也有機會一窺生物醫學之不同樣貌。國衛院分子與基因研究所研究員喻秋華及核心儀器設施中心主任游美淑團隊,設計了科普講座與科學實驗,演講內容包括「從人體細胞裡的基因到斑馬魚模式—小魚也可以立大功」與「斑馬魚簡介」,科普實驗包括「抽取DNA」與「COVID-19抗原快篩」,透過科學理論與實驗操作的結合,加深學習印象。卓蘭高中校長張智惟說,學生也許不知道這是多麼寶貴的禮物,但對於從事教育多年的老師們來說,能夠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科普活動,啟發孩子對於科學的求知欲,是一件讓人很欣喜的事。台北府門扶輪社社長楊健宏則說,扶輪社長期致力於協助改善偏鄉學校的城鄉差距,能與國衛院共襄盛舉,來到卓蘭高中與同學一起學習,一同激發孩子對未來有更多可能性,是很有意義的事。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除了是「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發機構,也相當重視人文精神與社會責任。這幾年,國衛院持續深耕科普教育,將持續舉辦各種科普活動,也為國家培育更多未來的生醫科學家。
-
2021-11-05 新聞.元氣新聞
不只年輕人! 長輩疫情期間整天掛網就為這
偏鄉長者過往因距離遙遠,下山就醫、復健不容易,近年國健署、原民會與科技平台WaCare合作,研發遠距智慧平台,讓長輩線上與醫療專家面對面,聽課、做運動以及個人醫療諮詢等,提供長輩有多元醫療照護,甚至成為全新數位社交場域,讓長輩每天早到晚「都掛網」。「研發遠距智慧銀髮科技互動平台5D計畫成果發表會」今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國健署長吳昭軍說,透過數據(Data)、數位(Digital)、對話(Dialogue)、尊嚴(Dignity)及擴散(Diffusion)的5D理念,拉近距離突破偏鄉資源不足的問題,專家亦可免於路途遙遠及交通不便,直接在線上教學。WaCare遠距健康延攬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及運動教練等15個領域專家,共同在線上設計失智預防、用藥安全、飲食控制、心肺有氧、伸展瑜珈、藝術治療等多元課程,讓長者及照顧者在家也能學習新知識,並獲得陪伴。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表示,目前已有50多位專家提供1100多堂線上健康促進課程,全台有15個縣市、60多個社區據點在線上參與,截至今年10月參與人數多達3萬多人次,最高曾有單場500人同時在線。潘人豪表示,線上平台致力促進民眾居家健康、協助照顧者建構照顧能力,整合多元專業醫療資源。疫情期間實體活動受限,而數位虛擬化空間不受影響,順利引進社區,長輩有任何健康問題,可線上諮詢專家,及早下山就醫。照服員亦可透過平台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潘人豪指出,平台集結超過千位專家,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等,提供遠距服務,也針對不同社區及文化,分析社區疾病樣態及健康需求,而設計個人化服務。疫情期間,潘人豪發現,部分社區照服員專業背景不足,不了解長輩需求,長輩也不願意分享,因此線上增加「健康導師」,透過線上與長輩溝通互動,了解長輩需求並記錄,提供給照服員參考,協助引介長照資源等,這些服務過去僅在醫院、長照機構內,如今透過網路,擴及到各地社區內。潘人豪表示,疫情期間開放平台給各社區使用,長輩從不會用手機,到子女、孫子協助長輩上線,平台形成的新數位社交場域,也有專家陪伴,讓不少長輩「早中晚都掛在線上」,樂得將數位融入生活,他表示,今年做出「數位健康分級」,從過去的自主照顧就醫,到現在長輩可線上上課、做健康諮詢,成為全新的健康促進模式。
-
2021-10-31 新聞.元氣新聞
醫院自救宣示不衝量 陳時中正面回應:部分負擔要改革
面對健保財務壓力長期轉嫁到醫療院所,全國五大醫院團體決定自救,籌組「健保財務缺口因應工作小組」並10月27日向衛福部陳情。部長陳時中當天重申「部分負擔」改革方向不變,召集人謝文輝則表示,醫院有「不衝量」的共識,不會任由民眾逛醫院重複拿藥、做檢查,希望社會大眾配合,一起守護健保永續的未來。謝文輝指出,依照二代健保收支連動的精神,是有多少錢做多少服務,但健保開辦以來,許多專業技術在健保給付都未符合醫療成本,卻未曾檢討,導致兩個現象。首先,許多醫院都必須只靠做自費項目才能生存,但偏鄉或中小型醫院沒有條件做自費,一定先垮掉。再者,醫院陷入搶食同一鍋飯的「囚徒困境」,大家拼命把碗裝到最滿、衝量求生的結果,點值被稀釋得更低。謝文輝表示,在上述現象下,醫療專業是「拿自己的血肉來補」,大家都變成血汗勞工,醫療品質也被犧牲掉,專業人員都很心痛。為了脫離困境,謝文輝表示,包括台灣醫院協會、私立醫院協會、醫學中心協會、區域醫院協會、社區醫院協會等五大醫院團體決定團結自救,即改變醫療行為:不衝量,只做適當的,減少不必要的。根據健保署多年統計,健保支付在醫療人員以專業照顧病患的診療費、診察費等占比逐年下降,而藥費及檢驗檢查的占比卻逐年上升;另外,國人每年平均看15次門診,健保費有7成花費在門診,只有3成是花費在住院。謝文輝表示,全國醫院達成自救共識之後,習慣於逛醫院、重複拿藥、要求多做檢查的民眾,將會感覺到沒那麼容易遂行己志,希望民眾體諒,一起為健保永續努力。「如果要維持目前的服務量,部分負擔一定要調;反之如果不調,就要減少服務項目。」謝文輝說,這樣才符合量入為出的二代健保精神,不能明明沒錢,還要做這麼多事。面對醫院團體展現積極改變現狀的決心,陳時中10月27日時正面回應,推動「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方向不變,是一定要繼續努力達成的目標,但無論怎麼調整,不影響弱勢就醫是前提。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搶救心肌梗塞病患入院到出院 每人平均花費9萬元
「救人如救火」,這話用在搶救心肌梗塞患者身上,更是貼切,心梗病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衛福部設置緊急醫療救護網,建立轉送機制,大幅降低死亡率。但心肌梗塞年人數逐年上升,依據近三年統計,每年增四至六千多人。專家建議,三高患者務必規律用藥,定時回診,才能「護心」,減輕健保負擔。 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占四成,區域醫院佔四成二。健保署數據顯示,109年共12萬人因心肌梗塞就醫,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占四成,區域醫院略高,占四成二,基層診所占比最少,原因在於醫療院所有無設立心導管室。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高憲立指出,心肌梗塞患者被送至急診室時,需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且需會診心臟專科醫師。在確診後,應該在90分鐘內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如醫療機構並未設立心導管室,無法執行手術,就只能先打血栓溶解劑,如果病情持續惡化,就必須緊急轉院。高憲立表示,醫院開設心導管室,除了硬體設備之外,還需擁有完善心臟專科團隊及護理人員,且能一周七天、24小時輪班,對於偏鄉地區診所難度相當高,大都無法收治心肌梗塞患者,而患者必須就近轉院,與時間賽跑。24小時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硬體還需完善團隊支援。曾任台大醫院心臟專科醫師、阮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劉中平指出,15年前,北部醫療資源及設備人力較為充裕,當時高雄地區僅有兩三家醫學中心有能力提供24小時緊急心導管治療,現在則有7至8家醫院。劉中平表示,各縣市的醫療資源和人口密度均不同,心肌梗塞患者就醫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台大雲林分院並非醫學中心,但為當地少數可執行心導管手術收治的醫院,因此,患者人數就超出雲林其他醫療院所。亞東醫院位於新北市板橋,地區人口眾多,包括樹林、土城、中和等區的心梗患者也會送該醫院急救,因此,急救收治人數排名就較高。在花東地區,則由花蓮慈濟、台東馬偕醫院收治心梗患者,執行心導管手術。透過問診及早發現並轉送、防治,基層診所扮演重要角色。儘管絕大部分基層醫療院所無法做心導管手術,但在緊急醫療救護網中,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在短時間內協助轉送。劉中平表示,胸痛患者若至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看診,醫師透過問診、心電圖檢查,發現異狀,就可啟動緊急醫療網,協助轉診至大醫院就醫,提高存活率。患者出院後,回到診所就醫,以便就近追蹤。至於心肌梗塞個案上升趨勢,高憲立表示,原因可能在於擁有心導管室的醫院變多,心電圖使用上更為普及,加上民眾健康意識提高,只要胸痛,覺得不對勁,就立即就醫。再者,以往心肌梗塞患者容易以「不明原因死亡」定案,如今因診斷明確,以致出現「病患逐年上升」的錯覺。心肌梗塞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平均花費9至10萬元。劉中平則認為,國內邁入高齡化社會,心肌梗塞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不無可能,全台設立心導管室的醫療院所增加,因此,每家醫院醫師收治患者人數就會變少。從健保大數據來看,每個心肌梗塞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平均花費約9萬元,近三年就醫人數逐年增加,費用相當可觀。 劉中平建議,衛生單位應該積極宣導菸害防治,協助民眾戒菸,另外,三高患者應該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以降低心血管急重症風險。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為1.5萬名愛滋受刑人看牙 醫奉獎得主黃常智的不平凡
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三十一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於圓山大飯店舉行。今參與頒獎典禮的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聯合報今年70歲了,作為一個70歲的媒體,只做兩件事情,一件事是盡媒體的天職,監督有權利的人,第二件事是關懷有需要的人,這是聯合報70年來非常堅持的兩條道路,未來70年仍會堅持走下去。游美月說,聯合報非常榮幸在31年前與厚生基金會一起合辦醫療奉獻獎,這獎與聯合報堅持關懷有需要的不謀而合,31年來聯合報記者從一開始發覺、採訪、傳遞,每一位醫護人員在台灣各角落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透過報導傳遞醫護的愛心及大家的努力,希望經由熱誠的傳承,讓社會變得更好,希望與31年的醫奉獎一起走下去。游美月說,屏東縣龍泉牙醫診所負責人黃常智榮獲個人醫奉獎,他非常平凡卻又不平凡,於監獄醫療服務長達21年,如愛滋、具有攻擊性等受刑人,是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他卻甘之如飴,秉持虔誠的態度、謙虛的愛心、堅持的理念及善心的信念,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偏鄉監獄服務醫療弱勢,讓受刑人重生不要被歧視。黃常智笑說,到監獄為愛滋受刑人治療牙齒,一般人來說,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是太太,但他要謝謝太太的支持,不但沒有反對,還鼓勵他去做,讓他無後顧之憂,如果太太不同意,根本就做不成,今天這獎有一半要頒給太太。黃常智指出,在監獄為愛滋受刑人看牙21年,共有1萬5千人次,到現在還沒有感染愛滋,可說是一項奇蹟。黃說,愛滋病受刑人常被家人放棄,他就對受刑人說,出獄時到診所來,他就幫忙打理用餐、治裝、車資等,如此奉獻讓受刑人深受感動,今年疫情期間,更有受刑人透過他捐贈屏東國小學校口罩,讓社會更和諧。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助偏鄉失明病患重見光明 鄭立智醫師獲醫療奉獻獎
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鄭立智,今年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個人奉獻獎,過去他深感恆春眼科醫師的缺乏,民國89年決定獨身自紐西蘭回台至恆基服務,初來時為這個被稱為瞎子村的許多失明病患,因受到醫治而重見光明。醫療貧瘠之地恆春,一度有「瞎子村」的稱呼。居民迫切需要眼科醫師,偏偏早期整個恆春半島找不到一位。直到1995年陳雲址醫師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恆春才終於有了眼科醫師。但一人之力撐不住所有病人,2000年同為眼科醫師的鄭立智,因陳雲址一句「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決心全力投入偏鄉醫療。「願意來的人很少,因為很孤獨」鄭立智表示,偏鄉醫師人力少,眼科醫師更是稀少,我們曾有美國來的醫師,支援兩個月後,就趕緊返國了,因為受不了這裡的孤獨,還有人常說,恆春是鳥不生蛋的地方,他幽默說「那邊鳥多得不得了」。鄭立智回憶,鄉下人知識較貧乏,有些人不知道白內障可以開刀,有個病人失明15年,長年摸黑生活不便,結果開完刀後大放光明,高興得要死,興奮地想要立刻開刀第二隻眼睛,經過他提醒,等第一隻眼睛復原後再來,該名病人也在一個月後返院開刀,讓另外一隻眼睛也重現光明。不過另外一個病人就沒那麼遵從醫囑。鄭立智說,那位青光眼病人開完刀後,千叮嚀萬叮嚀一定要回診,結果病人就消失了,一年後才回來門診,但此時眼睛已瞎掉,讓醫師很疼惜,「為何不早點來看,應可免於失明危險」。第31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由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總統府資政張博雅透露,自己是立法院厚生會創會會員,前幾屆獲獎醫療人員,多是外國的傳教士、修女,時至今日有許多台灣醫療人員,願意於偏遠地區、山地、離島等,包括兒童心臟病、罕見疾病等領域奉獻,給予本屆及歷屆受獎人恭喜及感謝。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從台大赴台東行醫 陳玉祥獲醫奉獎「做到不會動為止」
台東基督教醫院顧問、耳鼻喉科醫師陳玉祥,於偏鄉行醫40年,培育東部醫師人才,解決醫師荒,帶領東基成為花東唯一地區教學醫院,到109年醫師人數成長60%。今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個人奉獻獎,他回想,當年看到宣教士為台灣付出,毅然決然離開台大到台東,因為「我們有能力時,應該自己照顧自己人」。曾為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的陳玉祥,自小被父親叮囑「家裡就是因為沒錢,弟弟妹妹才死掉,你以後要當醫師救人,且不要收窮人的錢」,一路認真踏實成為台大醫師後,12年前決定提前退休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台東偏鄉落腳。盡管已70歲,身上還裝有7根支架,陳玉祥仍滿懷豪情壯志:「我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才停止。」陳玉祥今表示,求學時代常看報章雜誌報導,外國宣教士遠渡重洋,不管是隻身來台、或悉家帶眷,來到台灣照顧後山、偏鄉的民眾,心中對他們由衷欽佩,因此萌生「當我們有能力時,應該自己照顧自己人」。陳玉祥說,自己當兵時,曾辦了四次義診,但後來發現兩天一夜的義診效果不彰,一次只能看30、40人,要向宣教士那樣,才算是投身奉獻,尤其台大醫院少他一個醫師無所謂,馬上就能補人,因此毅然決然決定到台東行醫。偏鄉醫療人力不足,徵醫師也是困難重重。陳玉祥說,起初會先與應徵醫師約在台北面談,面試六、七個人中,可能只有一個願意來,大多考量小孩、經濟或爸媽照顧等因素,「很難找啦,但也難怪他們,各有各的困難」。他透露,現在努力應徵下,從30幾個增加到50幾個醫師,「有進步了」。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苦難的人走不出去,幸福的人就走進去! 林俊龍推動全人照顧
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三十一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於圓山大飯店舉行。參與頒獎典禮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在這裡要向全台的醫療人員致最高的敬意與感謝,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台灣非常辛苦,卻能成為幸福之地,第一線醫護人員非常了不起。蘇貞昌說,醫療奉獻獎一代又一代,從醫護人員選出典範,今年醫奉獎個人獎得主,現年78歲的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52歲時就從美國放下工作回到台灣,並到偏鄉及偏遠的花蓮慈濟服務,甚至是只要是國外有需要醫療協助時,就帶著醫療人員到國外服務,讓世界看到台灣。林俊龍於今年四月二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發現場搶救傷者。林俊龍說,他在慈濟工作,一切以病人為中心,致力於「苦難的人走不出去,幸福的人就走進去」,並在花蓮推動兩件事,包括健康柑仔店深入社區進行衛教,以及培養健康守門人到行動不便長者家中量血糖、量血壓,完成全人、全時、全家、全隊照顧好。林俊龍指出,現在透過遠距醫療、雲端病歷、無線傳輸等科技,可以在偏鄉醫療日以繼夜的服務患者,照顧民眾健康。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兒童心臟學之父獲醫奉獎 呂鴻基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31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在圓山大飯店舉行。參與盛會的副總統賴清德說,今天非常高興參與典禮,一起分享榮耀及喜悅,而這個獎不是論醫術高低、患者人數多少、所賺金額的多寡,是要表彰醫療人員的犧牲奉獻、超越常人,他代表蔡英文總統及國家,對得獎者表達最高的敬意。賴清德說,今天得獎者中最資深的呂鴻基是兒童心臟學之父,是兒童心臟的守護神,致力於兒童心臟病的研究、篩檢、治療,甚至成立基金會推動一月救一心,讓兒童心臟病患的存活率高達9成,得獎是實至名歸。典禮主持人說,呂鴻基被學生取了「Mission Impossible」綽號,並花了30年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呂笑說,有聽過這個綽號。呂鴻基感性的說,小兒科醫師就是要照顧兒童健康長大,有好的學習行為替家庭、國家做事,1984年擔任台大醫院小兒科主任後,看到很多兒童重病、難病、罕病手術都在小兒科,因此呼籲台大應建立兒童醫院並列入國家6年建設,最後終於在1994年開示籌設,為兒童健康照顧並進行更多的研究。參與頒獎典禮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也說,今天是第31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回想31年前由資政張博雅、厚生基金會創會會長黃明和,共同把這獎項建立起來,那時的用心是希望鼓勵更多醫護人員到偏鄉服務、發揮愛心,而31年來由聯合報、TVBS長期報導,讓更多人知道這獎項及得獎者的愛心。陳時中說,今年得獎者兒童心臟病權威呂鴻基,不僅關心兒童心臟健康,更對整體兒童健康照顧及組織體制、法治建立不遺餘力,所以每次見到呂鴻基,聽到這些都很緊張,但深切感受到呂鴻基的心意,衛福部已擬定4年計畫,投入27億元照顧兒童健康及少子女化問題。
-
2021-10-30 新聞.元氣新聞
酸王必勝?葉金川願與2人分獎項 語出驚人「有小三的不能給」
「抗煞英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今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特殊奉獻獎」,面對如今全球新冠疫情下,指揮中心堅守防疫前線,葉金川身為過往防疫專家,今獲獎時,特別表示想把獎項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分享,更語出驚人「但如果外面有小三的不能給,這要跟部長講清楚喔!」葉金川教授是著名的抗煞英雄,他成立全民健保籌備處,負責健保開辦前置作業,推動健保資訊系統、支付標準,為健保制度訂下基礎,開創醫療分級、評鑑及專科制度,提升山地離島醫療品質,領導抗煞及H1N1新型流感,對台灣公衛體系貢獻卓著。【延伸閱讀:建立全民健保「只有3天準備」!抗煞英雄葉金川:那時候連健保卡都沒印出來】被譽為「抗煞英雄」的葉金川,在過去30年的公職生涯中,透露SARS僅三個月時間,進到和平醫院僅兩個禮拜,讓他最感到辛苦的階段,是推動全民健保的期間。葉金川特別感謝時任衛生署長、現任總統府資政張博雅,當時對他的信任及授權,讓他可以全力去做健保,推行前半年,幾乎每天從早上6時忙到晚上10時,後續才能休息。葉金川表示,做醫療可以立竿見影,病人好了會感謝你,但公衛沒完沒了,不知道哪天會有預期結果,也不知何時有回饋,是比較孤獨的路。他特別感謝太太,願意陪他走過辛苦的路,不過自己喜歡這工作,從工作中得到應有回饋,也表示「自己肯定自己最重要」。他幽默說「時隔多年,現在這獎對我不重要,那時怎不來獎勵我呢」。葉金川說,公衛可以救更多人,如果獎可以分給別人,想分給羅一鈞跟莊人祥,這時他突然語出驚人「如果外面有小三的不能給」,似乎影射近日深受緋聞纏身的醫療應變組副組長、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葉金川更對台下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喊話,表示即時獎勵很重要,當時做健保時三年,自己很肯定自己,他認為指揮中心官員很辛苦,需要外界給他們鼓勵,給公衛所有從事人員的獎勵很重要。醫療奉獻獎評委會主委陳建仁今表示,此次醫療奉獻獎推薦人選很多,表現也都相當優異,經過訪查後最後決選出10位,這些醫療人員不論在偏鄉、原鄉或異鄉,將生命投入醫療奉獻, 讓大家看見台灣醫療進步,台灣有這麼多奉獻的醫療人員,是台灣的幸福。審查過程中,看到醫護人員追求人生真善美聖,用真誠心照顧病人,發揮善良照顧,追求人生美妙,自己作為審查委員也學習很多。參與頒獎典禮的衛福部長陳時中說,今日獲得特殊貢獻獎的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他想起當時爭取牙科健保總額時,即遇到當時為健保署署長的葉金川,兩人是談判對手,但他從葉金川身上學到很多健保、醫政等,當時葉金川是他的老師,而葉的個性堅毅,尤其在SARS時的貢獻,直到現在還刻骨銘心。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韓國乾:一張機票生根澎湖 全年無休的救火隊
來自國境之南屏東縣的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跟隨神父腳步 投身醫療惠民醫院坐落在澎湖馬公市區,以復健科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為主要科別,因應澎湖縣人口老化,設有90床的護理之家及白沙、澎南兩處復健中心。韓國乾住在醫院樓上的員工宿舍,平日協助撫慰病患與護理之家住民的心靈,早年也在醫院及復健中心兩地跑,替行動不便的長者復健,幾乎24小時待命,任勞任怨。韓國乾老家在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偏僻漁村,他是家中第四代天主教徒,從小對神職人員工作懷抱崇敬。民國73年參加澎湖一場關懷活動,遇見在當地服務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數天短暫相處,這群傳教士的大愛身影深烙在他的心底。他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將跟隨神父們的腳步,投身醫療幫助他人。投入復健領域 醫院為家後來他鼓起勇氣寫信給呂若瑟神父,表達想到惠民醫院服務的心願。呂神父回信時,附上一張到澎湖的單程機票給他,韓國乾就此與澎湖結下不解之緣。37歲那年,韓國乾到了澎湖惠民醫院,開始挑戰全新的人生。澎湖老人多,老人上了年紀膝關節多有問題,醫院成立復健科服務長者。早期偏鄉離島人力缺乏,未強制替病人復健需有職能物理治療師證照,韓國乾跟著醫護人員投入復健領域,以醫院為家,協助病患復健,沒想到一待就超過36個年頭。兒子服務救人 韓母欣慰有次韓國乾的母親前來澎湖探視,正巧碰上一位後送台灣治療後返回惠民醫院復健的年輕人,他原本須由兩個人攙扶行走,經過一年多復健,恢復良好。青年看見韓母感激地說:「謝謝你的兒子救了我,讓我能夠走路。」韓國乾母親很欣慰,也終於對兒子選擇當修士的決定釋懷。韓國乾協助復健的對象很多是中風患者,四肢已萎縮須費力拉伸。韓國乾說,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痛苦,情緒一來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向,他雖偶爾感到挫折,但轉念一想,若病人用此方式能夠發洩,就算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算什麼。協助困苦病患 自掏腰包長年在醫院服務,也常外訪不便出門的病患,更主動清理居家環境,還自掏腰包幫忙生活所需,捐款協助生活困苦病患,也幫忙醫院添購修繕工具。他的善舉,在民國79年獲澎湖縣政府頒發「志工獎」與「敬老楷模獎」。在惠民醫院服務期間,只要醫院缺執照,他就去學,因而考取乙級廢水處理專責人員證照,負責醫院廢汙水處理;待法令要求復健需要證照時,他又考取照服員資格;甚至陸續考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及防火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等執照,讓醫院不會因缺人而困擾。儘管工作愈攬愈多,他謙遜一如往常,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即使有患者半夜病歿,也是韓國乾第一個幫忙張羅太平間,讓逝者得以安息。他是全年無休的救火隊,包辦大小雜務,24小時隨叩隨到:清潔人員臨時請假,他馬上穿上圍裙,清診間、掃廁所、倒垃圾;支援護理之家替長者洗澡、餵飯;從修繕房屋到修剪花木,樣樣難不倒。目前最大任務是幫忙惠民醫院募款重建。他笑說自己的身分「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信仰,助人為樂,生活也變得多姿多采。像軍中士官長 不可或缺 在惠民醫院創辦人呂若瑟神父的眼中,韓國乾不因神職人員的身分而有架子,只要幫得上忙,總是事必躬親,大家不喜歡做的也主動扛下,對待病人更是體貼細心,退休的同事罹癌,韓就自掏腰包協助度過難關。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認為,韓修士就像軍中的士官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平淡而偉大。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韓國乾小檔案年齡:64歲出生地:屏東縣現職: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學歷:屏東縣天主教私立新基高中經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董事●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駐校董事●天主教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宜蘭縣聖母復健關懷協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澎湖縣「敬老楷模」●澎湖縣「志工楷模獎」●推行身心障礙「勁勇獎」●澎湖縣第三屆「詠善獎」
-
2021-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立智:守護偏鄉眼科醫療 點亮恆春靈魂之窗
醫療貧瘠之地恆春,一度有「瞎子村」的稱呼。居民迫切需要眼科醫師,偏偏早期整個恆春半島找不到一位。直到1995年陳雲址醫師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恆春才終於有了眼科醫師。但一人之力撐不住所有病人,2000年同為眼科醫師的鄭立智,因陳雲址一句「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決心全力投入偏鄉醫療。與陳雲址並肩 填補缺口2000年,陳雲址獲得第10屆醫療奉獻獎;2021年的現在,鄭立智亦榮獲醫奉獎。他們並肩填補恆春眼科醫師的缺口,為黑暗中的恆春人帶來重見光明的希望。忘我的行醫路上,鄭立智去年巴金森氏症發病,仍拖著病體看診。他說:「棒子我緊握在手中,直到接棒者到來。」鄭立智就讀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時,即立志朝眼科發展。由於眼科手術精細,特別需要耐心和穩定,鄭立智大五開始刻意訓練自己,用左手、右手勤練毛筆,藉此強化專注力和穩定度,藉運筆的困難磨練雙手的穩定。寫毛筆字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分發馬祖任醫官兩年期間,因離島缺醫護,鄭立智幾乎包辦所有科別,從外傷手術、傷風感冒、腹痛、割盲腸到接生、衛教宣導。艱困的克難環境,培養他成為十八般武藝樣樣通的小島醫師。他說,那段時間深刻體會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和就醫的不便,內心深處已埋下日後到恆春半島服務的種子。後來鄭立智在高雄國軍802總醫院任眼科主任,再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任眼科主任。虔誠基督徒的他對宣教有使命感,1996年偕妻子移民紐西蘭,開拓華人教會。但陳雲址希望他去恆春幫忙,於是次年起每年撥出兩個月,從紐西蘭飛回恆基,協助眼科。義不容辭回台 一待20多年2000年,66歲的陳雲址接任恆基院長,繁雜的行政工作使得龐大的眼科門診量更加捉襟見肘,遑論還有巡迴醫療需要照顧。陳雲址一句「這裡很缺眼科醫師」,鄭立智義不容辭,決定從支援的候鳥落地,從此做棲居恆春的留鳥。2012年,也一頭栽入恆基接下吃力的院長職務。鄭立智在恆春看診20多年,恆春半島的眼科歷史幾乎都在他的眼睛裡。剛到恆基時,鄭立智驚訝發現,不少居民一隻眼晴瞎掉。後來才知道,原住民老人務農時不小心被樹枝劃傷眼角而感染,潰爛化膿,最後失明;洋蔥農採收時被強風吹來的洋蔥皮屑或細砂刮傷眼角膜,角膜受真菌感染發炎、潰瘍,不舒服時又用力揉搓,造成更嚴重甚至難以挽回的永久性傷害。面對原民 會用排灣語問診老人常見的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恆春非常多。鄭立智說,他們或者認命,或者沒人照顧,或有病痛也不知道;還有砂眼、睫毛倒長的後遺症,之後角膜損傷、視力受損。弱勢家庭則是忽略孩子的眼晴健康,沒有及時帶孩子矯正斜視和近視。林林總總,都凸顯恆春需要眼科醫師,深入山區巡迴醫療和衛教宣導也顯得特別重要。在恆基醫護人員眼中,鄭立智是位集謙和、親切、專業、愛心優點於一身的醫師長輩「鄭爸爸」、「鄭老爹」。恆基時有排灣族人來看診,鄭立智會用排灣語詢問狀況。眼科資深助理林貴花說,鄭醫師看診之餘還順道話家常,遇到病患付不起醫藥費,他私底下會自掏腰包。農民病患帶著雞鴨或蔬果到診間答謝,都請他們帶回去,溫暖的說:「你們更需要補一補,我心領了。」有前輩同行 這條路不孤單 鄭立智接任院長的2012年,8月時天秤颱風重創醫療大樓,那時恆基屬於虧錢狀態,院長得帶隊「下海」募款。但「捐錢反而容易,獻身才是困難」。回顧在恆春半島的23年歲月,鄭立智說:「我只是跟著前人的步伐走,做著他們曾經做過的事。」87歲的陳雲址醫師仍在看診,71歲的自己「有他們為榜樣,有恆基的夥伴同行,這條路不孤單」。鄭立智一直住在恆基的宿舍裡,目前吃藥控制巴金森氏症,恆基院方已找到兩位眼科醫師年底前到任。他笑說是上帝要他休息了。醫師誓詞中「奉獻生命為人類服務」,鄭立智自認無愧於天且無憾於己,滿心喜樂。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立智小檔案年齡:71歲出生地:高雄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高雄國軍802總醫院眼科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2012-2016年)●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主要事蹟:●成立恆春半島原鄉兒童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科普課程進入偏鄉 國衛院激發學童興趣
台灣有700多所、約10萬名偏遠地區小學學童,超過五成的弱勢偏鄉孩子來自單親、隔代或家庭收入較不穩的家庭,除了國民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動訊息較少,而時間、交通及經費也成為障礙。國家衛生研究院爭取科技部經費,結合民間企業界及公益團體,將科普課程模組化,直接帶入校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這就是DNA?真的好漂亮!」「細胞這麼小,怎麼塞得下這麼多東西?」「原來疫苗是這樣做成的啊!」。參與科普活動的孩子們發出或讚嘆或驚奇的疑問與笑容。國衛院長梁賡義說,知識普及是翻轉生命最基礎的一個條件,國衛院連續兩年舉辦系列科普活動,縮短科學與學生的距離,在科學教育的土地上播下種子。一起投入科普活動的企業與團體已經有12家,包括台北府門扶輪社、川盛貿易、葡萄王生技、阿瘦實業、樂斯科生技、伯森生技、麗旺生技、綠加科技、精拓生技、生展生技、豬博士動科、中華海洋生技等。其中,阿瘦實業已連續二年參與計畫,阿瘦實業董事長羅榮岳以「一針一線,實實在在」的精神,親自領隊參與多次科普活動,在現場解析人們走路的姿勢與習慣、足弓承受的壓力,讓大人小孩都趨之若鶩。阿瘦實業於2018年開始提出「動態足壓量測」的觀念,透過足部大數據,除了幫助人們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鞋,並宣導足部健康的重要性,希望能對台灣的公衛醫學有所幫助。梁賡義說,國衛院是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善盡社會責任,走入社區、傳播科學知識是重要的使命之一,國衛院將繼續與具有推廣科普熱忱企業共同合作,統整各項資源,協助培養科普教育人才,讓源源不絕的養分持續澆灌在科學教育上。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台東馬偕醫院 獲准擴增40床
台東縣醫療資源不足,民眾住院常一床難求,經縣府向衛福部請求修改法規,馬偕醫院擴床計畫昨獲中央核准,急性一般病床將擴增40床,從原有337床增至377床,提高住院量能,改善待床困境。縣長饒慶鈴說,受限於醫療法規次醫療區域急性一般病床不得超過每萬人設置50床規定,衛生局去年多次函文向中央爭取擴床,終獲核准。馬偕醫院是台東縣內唯一區域醫院及重度急救責任醫院,肩負醫療重責,住院民眾面臨一床難求困境,有縣民躺急診多日待床,甚至要轉到其他縣市住院就診。昨天傳來好消息,馬偕醫院急性病床擴床計畫獲中央回應,同意急性一般病床擴增40床。馬偕醫院表示,除床位增加,心臟外科團隊再添一名醫師,盼讓心臟外科急症達零轉出目標。
-
2021-10-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陳玉祥:偏鄉醫病也醫人 希望教室助貧童
行醫40年的陳玉祥,自小被父親叮囑「家裡就是因為沒錢,弟弟妹妹才死掉,你以後要當醫師救人,且不要收窮人的錢」,一路認真踏實成為台大醫師後,12年前決定提前退休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台東偏鄉落腳。盡管已70歲,身上還裝有7根支架,陳玉祥仍滿懷豪情壯志:「我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才停止。」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擔任院長期間,陳玉祥與團隊合作帶領東基通過評鑑,成為花東地區唯一的地區教學醫院。因為期許自己「哪裏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他在醫療本業之外,成立「希望教室」,讓偏鄉窮孩子也能夠安心讀書。手足無錢就醫病死 矢志行醫陳玉祥對貧困深有體會。他六歲時,妹妹因腦膜炎無錢就醫去世;八歲時,弟弟生病也因為無力醫治而去世。父母深受打擊,陳玉祥立志認真讀書、行醫救人,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陳玉祥認為父親囑咐他「幫助窮人」,是指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任主治醫師時,曾組織服務隊去偏鄉義診,但覺得不能真正解決偏鄉醫療的問題。「只有真正定居在偏鄉,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緩解匱乏的醫療資源。」他說。父囑幫助窮人 轉進台東服務2009年,陳玉祥與同為台大醫師的太太曾芬郁討論,獲得同意後,他提早從台大醫院退休,隻身前往偏鄉中最破舊的台東基督教醫院,一待就到現在。「台東民情純樸,病人不會質疑醫師,並且常抱持感恩之心,非常尊重醫師的判斷,和都市醫院很不同。」陳玉祥說,在這樣的環境下,醫師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他因此更「樂在台東」。剛接任東基院長的2016年,陳玉祥碰上尼伯特颱風強襲台東,東基受創嚴重。陳玉祥跑上跑下,勘查各樓層受損情形,決定優先搶救血液透析室,讓病人可以正常洗腎;再整理一間手術室處理緊急病患,2樓則開闢另個區域處理輕傷病患。東基一邊院內救災一邊救人,醫院人手不足,醫護紛紛主動歸隊,讓他十分感動,確信來到東基是正確的選擇。不讓病患奔波 壯大東基陣容陳玉祥有很多癌症病人,台東的醫療設施無法滿足完整的癌症治療,必須轉診到外縣市的大醫院,陳玉祥不忍心病人舟車勞頓又多花錢,心裡知道唯有改善醫療環境,才能改善病患的治療。接任東基院長一職帶來改善的契機。陳玉祥和團隊想方設法,增添先進醫療設備,四處尋訪人才、說服他們下鄉行醫。去年東基已有25個科別、58位醫師,台大醫院也與東基簽訂醫療合作;還有他專長內分泌的太座,去年加入東基;專長小兒重症的兒子今年也到了台東。心臟裝7支架 不忘攬醫師下鄉2015年陳玉祥回台北住家附近打網球,卻突發心肌梗塞全身發黑倒下,引發敗血性休克,緊急送往三軍總醫院搶救,再轉往台大,在加護病房昏迷一周後,從鬼門關前奇蹟般醒來,後續在心臟裝了7根支架。即使在台大醫院復健時,陳玉祥還不忘問醫師有沒有興趣到東基服務,見一個問一個。「我甦醒時的第一個念頭是,上帝不讓我走,表示我要更拚命地做。」陳玉祥說。返回東基後他堅持不減診,依舊每周門診五次,還把手機號碼告訴病人,「不能讓病人找不到我。」「不只是醫病人,而是醫人。」陳玉祥說,自己和朋友在延平鄉桃源村成立「希望教室」,自掏腰包租教室、買桌椅、買教材、支付老師微薄的津貼,讓想念書的孩子可以晚餐後過來,在安靜的環境裡免費學習英數國文。九年多來花費200萬元,很多孩子因而課業進步,考上理想學校。他強調,如果要脫離貧困,孩子必須成長,跳出階級複製,期盼以「希望教室」陪伴孩子尋找人生方向。求盡一己力,為謀眾人事。陳玉祥說:「我能撿回這條命,就當作資源回收能用就用,在這裡可以幫到這麼多人就是我的使命。」東基大家庭支撐他堅持到現在,而自己責任未了,「每天早上睜開眼睛都會感謝上帝讓我有新的一天。我要照顧鄉親、守護後山,不能浪費時間。」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陳玉祥小檔案年齡:70歲出生地:基隆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顧問、耳鼻喉科醫師學歷:台大醫學系、日本四國愛媛大學博士經歷與事蹟:●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副教授●台東基督教醫院擔任主任醫師、副院長、院長●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成立希望教室●尼伯特颱風坐鎮醫院,領導團隊緊急應變得宜●帶領東基團隊成為花東地區唯一地區教學醫院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病患年增16萬 逼近新生兒
國內每年新增糖尿病患約十六萬人,已逼近每年新生兒數量。國內糖尿病患具有病得早、病得久、病得重的特色,正視「糖潮」危機,刻不容緩。國內糖尿病權威呼籲,亟需全面檢視糖尿病防治策略,鼓勵減重以減緩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策略需與國際接軌,減少病患心腎併發症到擴大糖尿病照護網的整合照顧,更提出慢性病議題應定期舉行中央層級會議,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舉辦「二○二一糖尿病防治與照護高峰論壇」,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健保署長李伯璋、國健署長吳昭軍、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國衛院論壇執行長許志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張必正,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提出建言。洗腎患者 半數糖友併發腎病石崇良指出,新冠肺炎造成全球四百八十萬人死亡,事實上,慢性病死亡人數占全球死因七成,遠超過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慢性病中又以糖尿病防治為首要之務,從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皆與糖尿病有關。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每年健保相關給付達三一○億元,洗腎患者每年健保費用達五三○億,其中半數是糖尿病患併發慢性腎病變,兩者相加達八四○億元,已占健保總額預算一成,相當驚人。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國內每年新增十六萬名糖尿病個案,黃建寧說,糖尿病患人數將超過每年新生兒人數,加上台灣步入高齡化,病情控制時間也變得更長久。趨年輕化 40歲以下顯著增加此外,國內糖尿病患有年輕化趨勢,許志成指出,過去十年,國內糖尿病患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十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四十歲以下年輕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增加,若依自然趨勢繼續發生,年輕型糖尿病病人在數十年內將再成長二成,隨著糖尿病死亡率降低,糖尿病盛行率勢必持續上升。石崇良指出,國健署從推動健康飲食、健康促進、體適能做起,預防糖尿病。健保署提供連續性照顧,逐漸在慢性腎臟病防治看到初步成效,新增透析病患人數逐年下降。但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健康不平等與貧富差距拉大,目前在十四個偏鄉設置電子眼底鏡檢查,透過遠距醫療積極提供糖尿病患照護的可近性。共管照護 提高給付年底上路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正研議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新規定,未來有共管照護的給付可望提高兩倍,預計年底上路;鼓勵慢病九十天內同醫師看診並加強基層診所角色,而新藥雖較貴,但可有保護器官效果,所以該用就要用,鼓勵減重也是重要一環。吳昭軍則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配合健保署中長程改革計畫,針對成人健檢提早介入,做代謝症候群的追蹤管理,以阻斷糖尿病發展,預估可減少健保支出五點二億元。張必正指出,做好糖尿病防治,不僅病患得利,還可降低整體醫療花費,每投資一元就可回收兩元。他呼籲,設計良性制度讓基層醫療也積極投入糖尿病照護。在病患參與部分,蔡世澤強調,病患是慢性病照護中最重要的角色,一年有八七六六小時,病人回診至多十五分鐘,一年待在診間不過一個小時,所以糖友終年有八七六五小時都要獨自與糖共處,護理師與營養師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醫師。預防治療 盼拉高至中央層級會議中凝聚共識,以落實分級醫療、強化衛教、全人照顧、擴大糖尿病整合照顧,以期達到緩和糖尿病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以減少心腎併發症。黃建寧建議,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涉及層面、科別複雜,目前有多頭馬車之勢,應拉高層級,就慢性病議題定期召開中央層級會議,朝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規畫,增進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防治的綜效。邱泰源、王治元推照護與用藥會後,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也提出呼籲。王治元認為,慢性病非常複雜,需要合併多科照顧,好好規畫慢性病治療平台,否則會有資源競爭的問題,另外,糖尿病照護有城鄉差距,衛生局非常重要。邱泰源表示,糖尿病照護要全人、全家、全社區,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用到最適當的照顧與藥物。而慢性病防治法需要完整的規畫與實質內容,以利推動。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林俊龍:災難現場不缺席 推遠距智慧醫療
今年4月2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故發生未久,一位高大的白髮白袍醫師隨即抵達清水隧道口現場,忙於搶救的年輕醫護如同吃了定心丸。他是佛教慈濟醫療法人的執行長林俊龍,以多次大型災難的醫療經驗,配合現場指揮官,協調大量傷患的檢傷與急救。不顧自己78歲之齡,從上午十點多至下午三、四點,確定已無生還者後,林俊龍方才離去。自費自假海外救人自美返回台灣26年,帶領台灣7家慈濟醫院的林俊龍,參與過無數場災難救助及貧病義診。台灣的921大地震、納莉風災、尼伯特風災、八八風災、阿里山森林火車翻覆、普悠瑪號列車脫軌,無役不與;海外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強震、南亞海嘯、緬甸風災、約旦敘利亞難民義診,他自費自假前往。本著「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的精神,成為困頓者的救難菩薩。林俊龍專攻心臟內科,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留美,一待25年。期間有次回台探親,偶然目睹慈濟證嚴法師的言行,解開「怎麼沒有佛教醫院」的疑問,決心追隨。1995年因緣俱足,在52歲的盛年返台,至遙遠的花蓮定居,進入慈濟醫療體系,開啟林俊龍的人生下半場。改善慈濟醫療流程花蓮地形狹長,從鄉下到市區不但搭車要兩、三個小時,大眾運輸又不便,很多病患得搭計程車到醫院看病,來回車費就要三千元左右。有些病患因為「路途遙遠、車資太貴負擔不起」,想要放棄治療,林俊龍於是設計「半日診」,改善醫療流程。「醫師必須把病人的福祉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這是林俊龍奉行的座右銘。他以半日診為例:「醫院只需要稍微改變作法,病人就有莫大好處。」固然治療疾病很重要,但醫師主要是醫人,他會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來思考,達成全人醫療。訓練「健康守門人」偏鄉長者較缺乏健康觀念,林俊龍開創「健康柑仔店」概念。帶著醫師深入社區、村落,以歌仔戲、手語等趣味方式,提醒低鹽、低糖、低油飲食等知識,培養鄉親照顧自己健康的識能。林俊龍曾承擔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並任創院院長。嘉義和花蓮幅員廣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林俊龍因地制宜,推動「遠距智慧醫療」,譬如以視訊會診、以資通訊科技強化日照中心的品質。還有一個「健康福祉整合照護示範場域推動計畫」,涵蓋花蓮和台東十多個鄉鎮,在各村里訓練「健康守門人」,到家戶為長輩量血壓、血糖;再與醫院、衛生所、長照據點串連,建構起家庭健康防護網。致力推廣科學素食林俊龍茹素超過30年,致力推廣「科學素食」觀念。他說,人的疾病受到遺傳基因、環境後天影響,後天因素中又以「吃」占最大宗。他請慈濟吃素和不吃素的志工幫忙,在年齡差不多的前提下,發現吃素者很少得糖尿病,白內障、尿道發炎和膽結石等疾病也幾乎沒有。這是從醫學研究與科學數據,佐證吃素好處。在林俊龍的執業經驗中,心血管疾病最可怕。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得從飲食、運動、戒菸酒著手,其中飲食是最重要的因子。像他茹素後,感覺生理機能改善不少,以前常有的胃腸不適也沒有了。檢傷分類協助搶救林俊龍強調,在大型災難現場,分秒必爭,檢傷分類非常重要,準確分配送往哪間醫院,才能讓醫療資源發揮最大功效,及時挽救更多生命。今年4月的太魯閣火車事故的檢傷分類處理,是一有傷患被消防隊抬出來,林俊龍迅速協助檢視傷勢及脈搏,分辨為輕傷、中傷還是重傷;重傷需開刀送加護病房者,請救護車送到慈濟醫院,中傷者送門諾醫院,輕傷則送國軍花蓮總醫院。林俊龍認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醫學是應用科學,自當以身作則改革醫院制度。只要能夠幫助病患,那份成就感的喜悅,即是支持他奉獻所學的動力來源。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林俊龍小檔案年齡:78歲出生地: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慈濟基金會國際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台灣健康醫院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榮譽理事長、佛教慈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經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國際委員會主席、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亞洲區區域諮詢委員主要事蹟:●推動偏鄉遠距智慧醫療●參與國內外大小義診●推廣健康促進醫院提升民眾衛教知識
-
2021-10-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規劃不同層級院所打不同疫苗防呆? 莊人祥:已有說明
第12輪疫苗接種分階段陸續預約、接種,本次開放BNT第一劑和AZ、莫德納疫苗第二劑。但接種第二劑的民眾,有的是接到地方通知施打,有的卻要上中央系統預約,被外界批評中央地方不同調。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北市針對65歲以上先用自己的預約系統來登記,目的是針對第一劑造冊者規劃,「這是可以理解的」。而台北市設計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分別施打三種疫苗來防呆,有媒體詢問是否也要求偏鄉使用類似的防呆機制接種。莊人祥表示,目前診所只能打一種新冠疫苗,也可以打流感疫苗;有的則是分不同時段接種不同疫苗。醫院部分,也請各大型接種站若要打兩種以上疫苗,需依據不同時段門診規畫人流動向,以避免發生錯誤,接種計畫中都有相關說明。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31屆醫奉獎揭曉 葉金川特殊貢獻
第31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今年主題是「醫誓YES,I DO.」本屆特殊貢獻獎得主是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從最年輕的衛生署醫事處長到負責健保開辦、抗煞時處理和平封院等,對台灣醫療與公衛體系貢獻卓著;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至去年底已服務超過1萬5千名愛滋病患。除了特殊貢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共8位,分別是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在屏東縣村落執業的牙醫黃常智,在台東偏鄉落腳的陳玉祥、恆春眼科醫師鄭立智、在澎湖惠民醫院包辦大小雜務的韓國乾。呂鴻基首開先例施行兒童心導管、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等多項手術,並建立台灣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推動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親自監督或執行兒童心導管手術超過5千次。林俊龍參與無數國際義診,持續服務花蓮、嘉義大林偏鄉,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牛道明致力於罕見疾病的治療照護及臨床研究工作,於心臟型法布瑞氏症得治療和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頂尖水準。鄭聿淩積極改善偏鄉教育,幫助偏鄉兒童早期發展,率先執行醫病共享決策,以糖尿病為介入族群。黃常智長期於屏東監獄看診20年,每診幾乎都會有愛滋病患,於屏東故鄉弱勢居多的內埔鄉龍泉村開業,服務許多中低收、榮民等遠道而來病人。陳玉祥投身偏鄉,培育東部醫師人才,解決醫師荒,帶領東基成為花東唯一地區教學醫院,到109年醫師人數成長60%。鄭立智深感恆春缺乏眼科醫師,89年自紐西蘭回台至恆基服務。韓國乾修士受到聖嘉民精神感召,決定離家前往澎湖服務,協助當地復健相關工作數十年。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從接送到接種 院所揮汗全程低溫呵護
醫療院所是絕大多數COVID-19疫苗配送的終點站,疫苗像黃金又像VIP,到貨時間飄忽不定,藥師或護理師常常等疫苗到半夜,擔心開天窗,大熱天裡悉心呵護疫苗溫控品管,確保每一針能如期、如質接種到民眾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對於降低重症與死亡率、恢復正常生活的成效有目共睹,全球各國力拚疫苗涵蓋率,台灣在9月底接種破千萬劑,疫苗涵蓋率 逼近6成,並以10月底達到7成為目標,正在締造台灣公共衛生史上最大規模的全民預防接種。其中,亞東醫院就施打了超過25萬劑,在亮眼成績的背後,有一群藥師、護理師團隊在日常工作之餘,犧牲休假和下班時間,揮汗加班,忙著運送、把關疫苗品質。「還記得拿到第一批COVID-19疫苗的時候,手上拿著的彷彿是黃金。」亞東醫院藥品調劑科主任江宏彬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笑說。江宏彬就像亞東醫院的疫苗保母,有多達9成的疫苗是他親自開車接送,另有1成是直接由中央配送至醫院,但每一瓶疫苗都得經他確認溫度、批號,層層把關,才能施打到民眾體內。「溫度」是疫苗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江宏彬說,為確保疫苗在運送過程中維持低溫、避免碰撞,領疫苗時總得確認冷凍監視片裡的「凍球」是否破掉,並放進鋪有厚厚泡棉的保麗龍箱,運抵醫院後再輕手輕腳放進專用冰箱,註記疫苗廠牌及批號,以防疫苗發生安全問題時,能第一時間掌握哪些人打到有疑慮的疫苗。亞東醫院疫苗接種量相當大,還得支援大型接種站,有時短短一天接種超過1萬劑,為了確保疫苗供應不間斷,5月開始大量接種疫苗以來,江宏彬幾乎「隨扣隨到」,時刻待命領疫苗。有時候一早收到衛生局通知、下午就趕去領,不分平假日,除了領疫苗,還得領疫苗接種記錄卡、針具等,每次都是滿滿一整車,甚至得跑3、4趟才能載完。江宏彬回憶,有幾次因班機延誤,隔天要打的疫苗直到前一晚都沒到貨,他只好整晚在醫院癡癡地等,直到接近半夜終於領到疫苗,這才鬆口氣。類似的驚嚇經驗不只發生在亞東醫院,台北長庚藥劑組組長黃竹君也記憶猶新,她說,上半年數度因疫苗延誤送貨,隔天接種差點開天窗。她曾經埋怨衛生局太晚送疫苗,一問之下才發現,衛生局幾乎天天在包貨、送疫苗,經常忙到半夜2時才開始有人下班,感嘆「大家真的都很辛苦」。黃竹君說,正因疫苗每一支都彌足珍貴,長庚醫院收到疫苗後會逐支疫苗貼上QRCode,註記每支疫苗何時開瓶、使用在誰身上,並且替不同廠牌疫苗準備專屬的房間,每天盤點數量,笑稱「就像照顧VIP一樣」。到了離島、偏鄉,在人力吃緊的狀況下,衛生所主任只好校長兼撞鐘,樣樣親力親為。阿里山衛生所主任張泰昇說,他們每週都會帶著冰桶,開1個多小時的車下山領疫苗,為了避免車程顛簸不慎打破疫苗,放疫苗的冰桶都有自己專屬的位置,特別固定好。到了連江縣離島,疫苗得搭船從南竿送往馬祖的四鄉五島,北竿衛生所主任陳行鑫說,每當疫苗運抵,他們都會帶著保冷裝置到碼頭領疫苗,所幸COVID-19疫苗解凍後都能在攝氏2到8度保存一段時間,保存上不算太麻煩。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業者籲政府:無障礙接送 應產業化
高齡社會來臨,長照交通服務需求增加,衛福部長照司放寬長照二點零交通接送服務條件,輕度失能者也可申請,每年將增加七至八萬人受惠。衛福部長照司指出,輕度失能者納入給付後,有意願投入者,政府也提供獎勵措施,包括每月營運補助等。民眾需要更細緻服務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服務處長李梅英表示,輕度失能者可能因膝關節退化等因素,走路無法超過五百公尺,出門活動或購物有困難,樂見政府放寬補助對象。多扶接送執行長許佐夫則說,民眾需要更細緻服務,呼籲政府將無障礙接送服務產業化。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長照需求等級由輕至重分為八級,除偏鄉外,目前第四級以上中重度失能者才能獲得交通服務給付。未來新制上路,不分偏鄉或都市,二、三級輕度失能者也納入給付範圍。應改變社福補助觀念許佐夫表示,不是所有的老弱殘都窮,面對銀髮海嘯,政府不宜以「救濟弱勢」的社福補助觀念看待,應提升服務,以「產業化」角度設計,鼓勵更多業者推出符合民眾需求的服務,讓老人、家屬願意消費。盼吸引更多業者投入許佐夫認為,長照二點零放寬交通補助對象,或許能讓無障礙交通接送服務「良性競爭」,吸引更多業者投入,若能帶動全面無障礙交通服務,除了減少國內旅遊的障礙外,未來解封後,因台灣防疫績效好,更能成為國際旅客首選旅遊國家。許佐夫也提醒,從事無障礙接送服務的職業駕駛需經特定訓練,如面對脊髓損傷、漸凍人與一般長者,接受服務時都有不同的注意事項。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擴大對象 輕度失能者也能申請
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為加速交通接送市場及擴增服務量能,衛福部長照司日前預告,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擴及輕度失能者,每年可望新增7至8萬人受惠。衛福部則指出,盼透過使用者增加,提高業者投入服務意願,除補助民眾,政府亦補助交通業者,因應未來長照市場所需量能。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長照需求等級由輕至重分為1至8級,現行長照交通接送服務,除偏鄉地區,僅限第4級以上中重度失能者才能申請給付。未來新制上路,將不分偏鄉或都市,2級以上失能者全數納入長照交通接送服務的給付範圍,新增可人數7、8萬人。交通接送服務中,長照2.0提供長照交通車,身心障礙對象則可申請復康巴士,但長照2.0服務對象有數同時也有身心障礙證明,可使用兩種交通服務。周道君表示,長照交通車用於就醫、復健,但復康巴士則無限制,提供多元使用。周道君表示,未來擬將輕度失能者納入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希望讓使用人數增加,吸引更多服務單位投入,帶動供給服務單位進入長照場域。有意願投入交通接送服務業者,中央也提出獎勵措施,例如專用長照接送優惠、每月營運補助等,盼帶動有意願的運輸業者擴大長照運能,增加效益。長輩就醫、家人外出上班,不論上下午,經常集中在尖峰時段,導致車輛調度困難,業者多以「共乘」增加運能效率。但若前一位使用者行程延誤,也影響下一位,造成困擾。周道君建議,各縣市與業者可發展預約系統,使調度機制更完善,若能了解不同個案需求及使用時間與限制,可讓接送服務更細膩。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服務處處長李梅英表示,以年長使用者角度,包括輕度失能者可能因膝關節退化,走路無法超過500公尺,要出門參與團體活動或購物都有困難,樂見政府放寬補助對象。
-
2021-10-06 新聞.元氣新聞
東洋捐1000劑流感疫苗 助北醫大教職員安心教學
流感高峰期將至,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捐贈1000劑流感疫苗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規劃讓北醫大教職員施打,讓教職員安心投入教學與研究。台北醫學大學今天表示,今年10月起,全台流感疫苗開打,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接種流感疫苗,除了能預防流感,還能大幅降低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演變為重症的風險,多數專家認為,接種流感疫苗有助人們增強免疫力,因此鼓勵民眾接種流感疫苗。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施俊良指出,此次捐贈的是由台灣東洋代理澳洲Seqirus公司德國廠國際最新型的細胞培養型四價流感疫苗,希望讓教職員獲得最好的防護力。台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也感謝台灣東洋捐贈1000劑流感疫苗,以行動支持北醫大守護教職員健康;而台灣東洋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長期赴偏鄉離島宣導預防癌症的衛教,持續培育醫藥產業人才的方向也與北醫大不謀而合,期待未來能與台灣東洋合作,為防疫、教育與研究而努力。
-
2021-09-27 養生.運動天地
全銀運動/線上課程零距離 宅在家也能運動
「要活就要動」聽起來簡單,但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卻不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降低疾病風險、鍛鍊肌力、增強免疫系統、促進新陳代謝等,是最好的良藥。疫情期間,全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也能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及心理健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居家適度運動能提升防疫能力,民眾雖然無法外出運動,但可以透過線上課程訓練,穩定身心良性循環。國健署因應疫情,與遠距健康平台WaCare全銀運動合作,將實體課程活動搬到線上,開設一系列主題運動、長者銀髮知識課程,落實全場域健康促進,打破了疫情下無法群聚的限制。長者更要動 遠離代謝症候群新冠疫情對長輩影響甚鉅,約有三個月無法到社區據點、日照中心參與活動,功能大幅退化。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在家應避免久坐少動,仍需適度運動,一方面遠離代謝症候群,一方面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增強下肢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呼應高齡化社會及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健康的老年生活要從現在準備起,包括長者的健康促進、延緩失能、三高預防以及成人慢性病保健等政策推行。防疫已改變了民眾生活模式,加入資通訊科技開發虛實整合服務,可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健身訓練。教練到你家 把健康送到偏鄉「全銀運動」邀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等專家,透過遠距科技讓民眾在家一起Live動起來。羅素英提到,運用數位科技運動已成趨勢,許多長輩透過手機、平板與電腦參與線上課程,強身又健腦,新科技同時刺激認知功能。這波「全銀運動」熱潮,同步把健康送到原鄉和偏鄉,羅素英分享屏東瑪家部落的現場實況,長者的聲音在螢幕另一端此起彼落,詢問自己身體狀況及需要加強的部位,專家線上即時解答和解說姿勢調整,讓遠端參與長者感受到滿滿的關懷,從被動到自發性維持運動習慣。「全銀運動」陸續增加中醫養身、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羅素英鼓勵更多社區投入,漸進式強化長者的運動能量,提升老後生活品質。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神外科醫江明哲:東部偏鄉可當國際醫療援助培訓出發點
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今在台東辦醫療巡迴展,有多次國際醫療經驗的醫師江明哲建議,外科同業醫師可將東部偏鄉做為國際醫療援助培訓出發點,在疫情影響不能出國的情況下,國際醫療關懷也可趁機會關注台灣偏鄉醫療需求。去年11月,國際外科學會由醫師關暟麗號召全國30多名主任級醫師,攜帶高科技診療儀器,在長濱衞生所義診,當場診斷、立即看報告,免除民眾一般看診還要排檢查、等報告的歷程,至少可省下往返台東市2次、約240公里的舟車勞頓,鄉民反應良好,今年11月將在長濱鄉進行第2次醫療服務。國際外科學會今在台東美術館艾蘭哥爾藝文咖啡館辦醫療巡迴展,回顧過去國際外科在偏遠國家的醫療貢獻,也將選擇台東偏鄉長濱為服務邁入台灣服務第一站。立委劉櫂豪、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洪宗楷、國策顧問張甲長、台東前縣長陳建年與會,討論來台東偏鄉醫療發展方向。國際外科學會30多名醫師參與國際醫療巡迴展,也安排在地參訪,實地走訪台東偏鄉了解現況,好對東部醫療資源發展提供更多援助。劉櫂豪說,他曾與蔡英文總統出訪諾魯共和國,在當地看到台灣醫療團的服務,對醫師在當地簡陋環境、設備不足情況行醫感到相當佩服。洪宗楷說,他曾住過院,深切感受偏鄉民眾就醫的重要性,希望國際醫療的人道關懷行動也能照顧東部弱勢地區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到宅牙醫人次5年增10倍 善心企業再贊助22縣市裝備
台灣有將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當中有許多人無法自行潔牙,口腔健康照護需求高,又因為行動不便而難以出門看牙醫,得靠牙醫到機構或到家提供服務,還有46個偏鄉沒有牙醫進駐,需要靠巡迴醫療。上述服務的一大共通點就是需要攜帶式牙醫設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額贊助22縣市攜帶式牙醫設備,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特別出席捐贈儀式。陳時中表示,行動不便者為了看兩三顆牙齒而出門,需要歷經千辛萬苦,真正出得了門的人也不多,很多人還是出不來,這就要靠牙醫發揮「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的精神,把40多公斤的行動設備帶上山、扛上樓。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全國已有1223家院所、2699名牙醫師可提供身障牙醫,其中815名牙醫師可直接到身障機構服務,每年也透過巡迴醫療,服務偏鄉約17萬多人次。到宅服務除了考驗體力,也必須順應環境,用行軍床、沙發充當診療椅,牙醫師時常需要跪在地上,也考驗耐心和溝通技巧,才能與個案的家屬或外籍看護溝通照護事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建志表示,目前牙醫在居家醫療、身障機構醫療、偏鄉執行學校巡迴醫療,設立社區巡迴點或醫療站,相關設備維護及新增大多來源均為牙醫師自費,或向各單位募款募物資而成立,這次有企業捐贈,可望促進更多牙醫參與服務。全民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簡志成表示,台灣共有73家院所、109位牙醫師有到宅服務,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服務人次從142人次成長到1361人次。人次逐年正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不需透過西醫照會,家屬可直接向全聯會申請,再者是為體恤弱勢民眾經濟負擔,部分負擔金額從健保給付之5%(大約285元)減為50元。陳時中表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是他擔任牙醫時念茲在茲的理念,牙醫師公會也一直秉持對於相對弱勢的尊重,持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這40公斤是你們要扛的,把這個偉大的業務扛起來吧!」
-
2021-09-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90歲阿嬤骨髓炎4年多 熱心護理師協助就醫終痊癒
南投縣90歲陳姓阿嬤在921大地震時全身多處骨折,送醫搶救救回一命,5年前阿嬤在田裡工作,不小心劃傷左小腿放置鋼板的皮膚,因為出門不方便,4年來傷口經常化膿,去年由伊甸基金會轉介到南基醫院,護理師熱心協助接送,經過1年多治療老人家傷口終於痊癒,可以安心生活。南投基督教醫院護理師楊諭晴說,去年到陳姓阿嬤家中探訪,發現她左小腿4乘5公分的傷口深可見骨且發炎化膿,於是二話不說載著阿嬤一路顛簸回到南基,找骨科醫師沈泰杉幫忙,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大家齊心努力下終於將阿嬤的傷口治好,才能看到現在的阿嬤一如往常開心的繼續農做。阿嬤說,921地震時她受傷被送到醫院開刀,左小腿安裝鋼板,沒想到5年前工作不小心割傷,她自己塗藥卻發炎化膿,開刀把鋼板移除,但傷口一直未痊癒,前後手術好幾遍時好時壞,幸好楊諭晴不辭辛苦,載她到南基治療。沈泰杉說,阿嬤傷口感染已引發骨髓炎,預期是漫長的治療,於是找來阿嬤家屬解釋治療計畫,在楊諭晴護理師不辭辛勞的協助下,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治療完成,成功治好骨髓炎及傷口。他說,南投偏鄉人口老化嚴重,長輩就醫更加困難,還好有社福機構及熱心的護理師,得以讓阿嬤繼續開心生活,他提醒民眾傷口不要亂塗抹草藥及偏方,不可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也請民眾多關懷家中長輩。
-
2021-09-2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別人不想做,我們就去做!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我們不是以營利為導向的醫院」
自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屆齡退休後,馬漢光接受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邀請,在2019年元月出任院長。「來到羅東聖母醫院,就像回到家一樣。」他積極在羅東地區深耕長照,並推動偏鄉醫療服務。香港出生的馬漢光,19歲來台求學,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選擇繼續留在台灣從醫,是一名胸腔內科醫師,一待近半世紀,台灣是他第二個家鄉。醫師變管理者 幫助更多人行醫以來,馬漢光有不同的生命體悟。年輕時的他,一心想當醫師救人,爾後的宗教洗禮使其自覺,「生命控制不是在我們手上而是上帝,是上帝藉由我們的手去照顧病人。」當思維慢慢有了改變,他開始思索,如果從醫師轉換成管理者,是不是能幫助更多人。天主教徒的馬漢光說,羅東聖母醫院歷史悠久,迄今超過一甲子,為了讓醫院注入新氣象,他在未上任的前半年,每周都到宜蘭「診斷病情」,得知醫院財務虧損嚴重,先了解問題,才能在就任院長後「對症下藥」。別人不想做 我們就去做「醫院的本是醫療,長照是新加入的服務。」馬漢光說,教會醫院秉持著「如果別人不想做,我們就去做」的理念照顧需要之人,但「急性醫療一定先做好,才能把長照做好。」為響應長照2.0政策,羅東聖母醫院2年多前成立聖母樂活日照中心、聖母樂智日照中心及聖母居家長照機構,提供羅東地區失智、失能長輩更完善的照護服務。提供服務 不以營利為導向「我們不是以營利為導向的醫院」,馬漢光在推行長照之餘,持續推動大同鄉、南澳鄉等地偏鄉醫療服務。去年更在醫療缺乏的大溪無醫村成立大溪聖母診所,由於當地人口數少,收支從沒打平過,神父知道會虧損,仍說:「哪裡有需要的地方,我們便去提供服務,能不能賺錢是另外一回事。」出任院長近2年,馬漢光認為,每隔6年換新院長比較好,因為每個人觀點不同、各有教學或管理專長,對醫院發展就不一樣。他自我期許,「好好做6年,院長一職之後要讓出給別人當。」馬漢光養生祕訣:愛聽老歌 出國旅遊當調劑「我很無聊的!」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笑說,在宜蘭生活簡單,晚上會到運動公園散步1小時,邊走邊聽音樂,每周至少3天以上。年輕時,他經常打球、爬山,但來羅東後,同行夥伴就少了,自己多了不少獨處機會,曾有人說:「能享受孤獨,才能享受成功。」著迷於管理的他,就連漫步放鬆的獨處時光,也在想著醫院公事,如何讓醫院變得更好。聊到喜好的音樂類型,「我聽的都是老歌」,馬漢光靦腆地說,像是經典的《上海灘》、第一首學會的國語歌《綠島小夜曲》;香港出生的他,也愛聽粵語歌,《舊夢不須記》隨時能跟著旋律哼唱兩句。馬漢光晚餐也不假他人之手,幾乎天天下廚。雖然宜蘭美食到處有,但個性低調的他,就怕遇到熟人不好意思,常到超市採購食材,簡單水煮吃得清淡。常受邀參與國外醫學會、教會活動的馬漢光,曾赴大陸分享台灣醫療經驗,也到過菲律賓義診,他不把出差當成是開會,而是交朋友、看風景、吃當地美食。儘管如此,馬漢光有時候仍覺得「開會旅行不是旅行,時間是很寶貴的。」因此常與家人一起自助出國旅遊,作為工作之餘的調劑。他喜歡旅遊歷史古蹟豐富的歐洲,像義大利羅馬,迷路到哪都還是有著名景點可以朝聖。旅行足跡迄今,遍及美國、英國、捷克、日本、巴西等逾10個國家。馬漢光說,現在因疫情關係無法出國,自己也沒在島內旅遊,坦言「塞車讓他覺得好難過,寧可在家裡好好休息。」馬漢光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氣管炎、肺炎、肺結核、氣喘、肺氣腫、慢性氣管炎、肺腫瘤、呼吸治療、重症加護等疾病現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講師、健保署北區審查分組審查醫師兼副召集人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經歷:永和耕莘醫院院長、耕莘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希望以不安的心情來看醫師,快樂平和的相信離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