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偏鄉
共找到
471
筆 文章
-
-
2021-06-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嚴峻弱勢家庭增 代課老師備餐貼心送暖至偏鄉
「沒有學校的營養午餐!」、「老師說要在家上課但我沒有平板!」、「爸爸常常在家裡沒有去工作!」疫情爆發以來,兒少及家庭急需關切。台灣世界展望會國內事工團隊即針對服務兒少及家庭,利用遠距或電話訪視,進行關切與需求評估。更有位於偏鄉的代課老師,因擔心部落兒少沒有穩定餐食,和展望會部落廚房的媽媽們合作,製作便當送到部落兒少家中。目前全台仍處於三級警戒,台灣世界展望會今日舉辦「第32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線上記者會」,遠端連線印度世界展望會會長麥達夫.貝拉康達(Madhav Bellamkonda)分享疫情下弱勢孩子的困境及世界展望會在印度第一線的救援服務工作,同時台灣世界展望會中區辦事處區處長胡婉雯,也分享台灣受疫情衝擊的弱勢家庭處境。胡婉雯表示,台灣世界展望會國內事工團隊即針對服務兒少及家庭,利用遠距或電話訪視,進行關切與需求評估,統計至6月8日,經過全台超過600位社工的努力,發現近4800戶需要民生物資、近4400戶需要緊急經濟協助、近1500位營養餐食或幼兒照顧的需求、超過7000位學齡童有數位設施和網路設備的需求。胡婉雯表示,疫情帶來的停課措施,對許多隔代教養、外籍配偶家庭,帶來許多教育、教養的問題,而經濟面的影響,更衝擊著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弱勢家庭。因此位於偏鄉的代課老師余健智,是展望會培育自立的青年,疫情停課後,因擔心部落兒少沒有穩定餐食,所以在防疫的前提下,和展望會部落廚房的媽媽們合作,製作便當送到部落兒少家中,並確認部落兒少的安全。台灣世界展望會代理會長李紹齡表示,疫情讓記者會從實體轉換虛擬,由於沒有實體的接觸,更讓使人感知到團隊合作的力量;這看不見的病毒,也鍛鍊了世界展望會不論在國內外,更有韌性的救援方式;展望會對國內外脆弱兒童的關懷和愛,也不會因為距離而阻隔。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好心肝診所打AZ疫苗惹議 陳時中:北市還有4萬人未打
昨日好心肝門診中心昨日半夜替民眾接種AZ疫苗,且施打對象疑不符合一至三類施打對象,指揮中心證實北市衛生局有配發疫苗至該診所。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北市衛生局經查詢雙方於6月2日有合約在案,並且採造冊施打,目前台北市造冊人數中,還有4萬多人未施打,若有造冊不實會進行調查。另針對疫苗施打的特約診所,是否以偏鄉資源缺乏為主,好心肝門診中心是如何取得疫苗資格審查。對此莊人祥說明,在網上自5月17日有公布的疫苗接種診所中是沒有好心肝門診中心,但調查後發現已於6月2日納為疫苗施打的特約診所,這部分沒有報到指揮中心來,會再進一步調查。據本報進一步追問好心肝診所,其櫃檯員工表示,昨夜施打的對象為診所的志工,強調一切合法。對於施打者是否具醫事人員資格,診所卻無正面回應。是否只要到診所做志工就能施打?莊人祥表示,這部分會進行身分調查,中央會請台北市衛生局調查,有任何不法,會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9條,對醫療院所處以30萬至200萬罰鍰。指揮中心重申,我國COVID-19疫苗現階段開放的公費接種對象,雙北地區為第一類至第三類未曾接種第一劑疫苗的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為優先接種對象;雙北以外之縣市,則以未曾接種疫苗的第一類醫事人員為接種對象。另針對3月22日至4月11日已完成第一劑之公費對象,於間隔10至12週後,開放接種第二劑。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指揮中心證實北市衛生局「有配AZ疫苗給好心肝」 違法施打可罰200萬
北市民眾昨日半夜至好心肝診所排隊施打AZ疫苗,被立委質疑目前疫苗只配送醫療院所,為何診所可以拿到疫苗?疑施打對象根本不符合雙北目前優先施打序位一至三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衛生局確實有調撥疫苗給好心肝診所,若未循一至三類序位進行施打,將依法開罰醫療機構30萬至200萬罰緩。據本報進一步追問好心肝診所,其櫃檯員工表示,昨夜施打的對象為診所的志工,強調一切合法。對於施打者是否具醫事人員資格,診所卻無正面回應。是否只要到診所做志工就能施打?莊人祥表示,這部分會進行身分調查,中央會請台北市衛生局調查,有任何不法,會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9條,對醫療院所處以30萬至200萬罰鍰。衛福部次長石崇良稍早指出,疫苗的配送都是由台北市衛生局進行,配送至衛生所及醫院及少數如偏鄉、沒醫院等特約診所等施打點,會向北市衛生局進行查證。莊人祥說,目前中央確實有查到北市衛生局有配疫苗給好心肝診所,有一種可能是將疫苗配發至診所的醫事人員進行施打。指揮中心重申,我國COVID-19疫苗現階段開放的公費接種對象,雙北地區為第一類至第三類未曾接種第一劑疫苗的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為優先接種對象;雙北以外之縣市,則以未曾接種疫苗的第一類醫事人員為接種對象。另針對3月22日至4月11日已完成第一劑之公費對象,於間隔10至12週後,開放接種第二劑。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遭爆民眾漏夜排隊打新冠疫苗?診所認了:是志工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特權打疫苗事件層出不窮,昨傳出台北市好心肝門診中心提供新冠疫苗讓一般民眾接種,前立委、醫師林靜儀更在臉書質疑,是否在消耗剩餘AZ疫苗,甚至施打對象根本不符合雙北目前一至三類序位。記者今求證診所櫃檯,證實昨日民眾漏夜排隊「的確是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但稱排隊者都是好心肝診所醫療志工,強調一切符合法規規定。本報記者今上午致電好心肝診所,櫃檯人員解釋,診所是新冠疫苗施打合約院所,但目前還沒針對一般民眾施打,「昨晚是我們相關醫療志工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不知媒體為什麼報導成這樣」。被問到醫療志工都符合醫事人員資格?櫃檯人員則說「我們志工很多是退休護理師,先幫他們施打」,但被問及是否所有志工都有醫事人員資格?診所人員說以現場業務繁忙為由,並未回應。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不清楚診所開放一般民眾施打新冠疫苗這件事,原則上是不行的,不曉得爆料源頭從何而來,認為應該跟台大無關。對此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目前還在了解中,疫苗的配送都是由台北市衛生局進行,將疫苗送至衛生所及醫院及少數偏鄉、沒醫院所在的特約診所,會向北市衛生局進行查證。對於遭前立委暗指台大醫院將疫苗轉移到該診所,院方特於中午發出聲明,嚴正否認,強調絕無將新冠肺炎疫苗轉移至任何機構,目前仍持續進行醫療人員施打作業。
-
2021-05-28 新聞.元氣新聞
台大醫學院前院長楊思標 101歲辭世
台大醫學院前院長楊思標於5月26日下午辭世,享壽101歲,楊思標在台灣醫療史上創立許多「第一」,他的人生更是一部「台灣百年醫療史」,他是台灣光復後,開創胸腔內科的第一人,更是診治與防範肺結核的權威,也是醫療奉獻獎得主。消息傳出,許多醫界人士為這位作育人才無數的大前輩感到哀悼與思念。由7家慈濟醫院設立的臉書專頁「佛教慈濟醫療志業」,昨天披露楊思標過世的消息。楊思標出生於1920年6月4日,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現為台灣大學)醫學部,曾任台大醫院及台大醫學院院長。他自1984年即任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董事,參與協助籌備建院,更是慈濟護理專科學校(現更名為慈濟科技大學)首任校長。楊思標也是第一代下鄉田野調查的醫師,在1952年,只因3位前來求診的肺病患者皆來自基隆,讓他遠赴金瓜石礦區展開調查,追蹤出台灣最早因工作環境所導致的疾病─肺塵病;50年代,楊思標推動並召開台灣首度跨院定期「聯合胸腔疾病討論會」。1979年,楊思標擔任台大醫院院長,台大成功完成亞洲第一例、全球第三例的「三肢坐骨連體嬰──忠仁忠義分割手術」。楊思標在擔任台大醫院院長期間,即推動台大與慈濟建教合作,自台大醫院退休後,更卸下名醫光環,關注偏鄉,協助花蓮慈濟醫院逾40年。楊思標於前年夏天及去年年初兩度中風,當時他曾說,要在一百歲時真正退休,在台灣各地遊山玩水,看看好多沒有看過的地方,並曾捐贈台大、慈濟醫院6千萬元。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玉山防疫警戒大升級! 關閉山屋籲山友待在家中
玉山防疫警戒大升級!因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三級,玉管處傍晚緊急宣布,自即日起至5月28日止,呼籲民眾「請待在家」,園區內所有遊客中心、賣店、山屋與生態保護區皆全面關閉,以免發生群聚傳染及疫病擴散問題。玉管處指出,考量登山健行為高強度運動,過程需深度呼吸導致不易全程配載口罩,時值防疫高度警戒期間,如發動山域事故搜救困難度隨之升高,同樣需保障救難人員安全,因此再度呼籲民眾儘量待在家中。對於有些民眾想到山上躲避疫情,但為達防疫效果,請大家減少人潮跨區流動,也避免將疫病傳入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地區,包括玉山國家公園內的玉山主群峰、南二段、馬博橫斷、八通關越嶺道、新康橫斷等皆經過生態保護區,已公告禁止進入。不少民眾反映,好不容易抽中排雲山莊,卻不能成行十分可惜,但玉管處再次呼籲疫情提升警戒第三級措施,視同緊急災害應變,強調「青山仍在」,應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優先,待疫情過後再開放,此外,對於已繳納「排雲山莊」費用者山友,皆已通知辦理退費。此外,公路總局已公告,台20線南橫公路梅山口至天池路段,自5月20日起至5月28日期間暫停開放,管制禁止一般用路人進入,僅供公務及當地農民進出,以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與跨區移動,請民眾配合共體時艱。另位於戶外之遊憩區域雖未封閉,但依據指引須「全程配戴口罩」、「保持1公尺社交距離」且「停止10人以上聚會」。於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塔塔加、鹿林山、鹿林前山、麟趾山、東埔山、雲龍瀑布、佳心、梅山等步道雖未封閉,但各停車場車輛容留控管在40%以下,減緩遊憩據點之人流壓力。為防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並依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為加強宣導防疫措施,玉山國家公園聯合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第六大隊共同宣導防疫政策,請大家做好防疫工作。在這關鍵時刻,請民眾盡量減少外出,減少被感染的機會與傳播途徑,正確佩帶口罩、加強手部清潔,並維持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再次呼籲民眾,如非必要,暫勿前往山區,並減少不必要的跨區活動,共同守護臺灣。
-
2021-05-15 醫聲.院長講堂
萬芳醫院院長陳作孝/多站在病患角度思考 提供有溫度醫療
萬芳醫院重視社區醫療及服務,創立24年謹守「品質是萬芳的尊嚴」為最高的管理原則,院長陳作孝期盼,「萬芳醫院能提供有溫度的醫療」,病患、醫院、醫療人員均為一體,滿足病人需求、培養院內人才,共創醫院價值。今年2月接任萬芳醫院院長的陳作孝,於萬芳醫院服務長達20多年,是國內腎臟醫學專家,曾任萬芳醫院內科部主任、事業發展部主任、醫品副院長、醫務副院長等職務,在醫療專業及醫院管理領域,經驗豐富。接任院長後,除了秉持「維持品質、共創價值」理念,院內重視人才培育及教研強化的提升,院外則加強跨領域、跨科別連續性照護,結合社區資源,落實長照2.0政策。此外,國際及偏鄉醫療也是醫院發展重點項目之一。重視病患及家屬感受「多站在病患角度思考,同一件事情才能看到不同面向。」陳作孝做事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看似冷酷無情,實際上非常重視病患及家屬的心情。他的弟弟曾因車禍送到醫院急診,在急診室陪弟弟時,認知到「做家屬的一分一秒都覺得長久、煎熬」,深刻體驗家屬感受後,看到角度不同,可以做的事情就愈多。陳作孝指出,醫護人員或許覺得這是醫療日常,但「若要提供有溫度的醫療,自己本身也要有溫度」,台灣醫療雖然很好,但若無法體會病人的心情,講出來的話冷冰冰,恐對於病患的需求無法有效提供服務,若能多做一點,病人會更感激。承接國際及偏鄉醫療醫學中心要承接5大任務,包含國際及偏鄉醫療,陳作孝曾到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緬甸撣邦省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聖多美普林西比整體衛生環境落後,水力、電力等資源及基礎建設不穩定,需要透析等侵入性治療人口不多,主要以一般疾病及急診為大宗。緬甸撣邦省衛生情況也不好,當地依靠雨水作為生活用水,飲用水及汙水混合在一起,因此,肝炎、消化道出血等消問題為主要看診病況。雖礙於當地法規,無法行醫,但每季仍會去當地5、6次進行協助,其餘時間則透過視訊診斷如皮膚病等病況,並告知醫護人員該使用什麼藥。回鄉服務「有窩心感覺」國內方面,也協助澎湖、馬祖、屏東、南投等地進行偏鄉醫療。作為澎湖人,談到回鄉服務,陳作孝「有種窩心的感覺」,面對中風、腦創傷、急性心臟病等急重症,偏鄉醫療資源較不足,僅能靠大型醫院來支援,「一路走來也許辛苦,但就是靠熱忱來支撐。」陳作孝小檔案專長:透析治療(洗腎)、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水腫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門診部主任、醫務部副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簡單生活、健康飲食
-
2021-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三級警戒逼近 交通、教學怎運作?
國內疫情接近第三級警戒,由於國內從未進入第三級,大眾運輸屆時如何運作,交通部仍「霧煞煞」。專家呼籲,趕緊擬定「補洞」SOP。各級學校可能隨時要改採遠距教學,有教師坦言早已淡忘數位教學技巧;也有家長憂心,偏鄉孩子硬體資源不足,恐怕無法跟上腳步。根據指揮中心規畫,若疫情升級成三級警戒,將停止室內五人以上、室外十人以上聚會;僅保留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服務、醫療及公務所需,其餘營業及公共場域關閉。但對大眾運輸未有具體琢磨。交通部坦言確實不清楚,官員甚至私下透露,「外界對大眾運輸措施的疑惑也是交通部的疑惑,但還沒得到具體答案」。交通部常次祁文中說,目前還未跟指揮中心討論到有關第三級後大眾運輸的改變。交通部目前初步朝強化加嚴措施,包含大眾運具禁食、取消站票、加強消毒等,但就可能封城等狀況,還無進一步規畫。台鐵內部無奈,希望加嚴措施規範趕緊明列。台鐵人員說,以最壞狀況停駛來說,將會是營運百年首次因疫情停駛,無法想像車站會有多混亂。消基會交通組召集人李克聰呼籲,趕緊把三級警戒規範訂出來。建議政府「補洞」,一是大眾運輸場站進出口未完整溫度監測,搭公車目前不需量測體溫,風險相對高。其次是大眾運輸座位數要管制,尤其台鐵通勤列車幾乎都是電子票證,不只列車要有人數控管機制,進站、月台等候都需控管人潮;另像高鐵有人講電話會把口罩拿下來,將來要強制全程戴口罩。疫情警戒可能引起的遠距教學也讓地方教師憂心。桃園市一名中學教師表示,教育局去年要求各校派部分教師進行遠距教學演練,今年至今無相關演練。國內過去疫情緩和後,教學沒用數位設備,「該忘的都忘了。」這兩天疫情升溫,教育局才要教師「再把軟體打開來」。台南市一名國小教師表示,台灣師生還是習慣面對面教學,師生較少模擬遠距教學實況。如今孩子們已忘記遠距教學軟體的帳號、密碼,需重新熟悉。有教師表示,數位教學所需技能多,不是「會用軟體」就能勝任,比如孩子在遠端聽不到聲音、收不到畫面,且家長又不在身邊時,教師要能處理。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副理事長王瀚陽表示,部分縣市已開始緊急演練線上視訊,但擔心偏遠地區的孩子設備不足,沒辦法即時因應。
-
2021-05-07 新聞.元氣新聞
骨肉瘤及時診斷 北榮推諮詢服務
小朋友跑跳嬉戲有時抱怨骨頭痛,就醫卻發現疑似長腫瘤,是許多家長的噩夢。惡性骨腫瘤發生率不高,但和良性腫瘤難以區別,若診斷不夠精確,輕則讓家長虛驚一場,重則讓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或延誤治療。台北榮總推出「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幫助病人盡快得到正確診斷,也提供全台醫師後援。骨腫瘤是最容易被誤診的疾病之一,台北榮總骨腫瘤中心主任吳博貴指出,生長痛可能被誤為骨腫瘤,5至15歲孩子三分之一有非骨化纖維瘤,國內骨腫瘤權威、副院長陳威明的門診,幾乎每個月都有被其他科別轉診而來的小患者。吳博貴說明,非骨化纖維瘤經X光看似骨骼破了一個大洞,卻是良性疾病,若非骨腫瘤專科醫師看診,常被認為骨頭有問題,家長從聽到的那一刻起,就吃不下睡不著,開始瘋狂上網找資料,打聽該去那兒看診,做出最壞的打算。但非骨化纖維瘤不需特別處理,絕大多數會癒合消失。吳博貴難忘家長聽到孩子骨骼沒問題的表情,如重獲新生。這不只是白操心的問題,若被誤認為骨腫瘤而動手術,孩子曝露於感染與麻醉風險,動到生長板更影響日後發育。相反的,惡性骨腫瘤占所有癌症百分之零點六到七,發生率不高,但若被當作良性疾病,嚴重影響預後,臨床發現,若患者先接受推拿或按摩,可能導致腫瘤轉移,治療程序不適當,更可能面臨截肢。為盡量減少父母不必要的擔心,也希望患者盡快診斷治療,「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因此成立,醫師以實名制加入,上傳去除個資的患者影像等資料,由吳博貴等骨腫瘤醫師義務輪值,協助初步判斷。陳威明表示,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由受過骨腫瘤完整訓練的醫師們自動自發,以志工精神幫忙,他身為老師,當他們的後盾,看到學生認真和無私付出,內心滿足和喜悅,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也符合個人「與人共好」的信念。陳威明指出,這樣的諮詢方式對偏鄉、離島或缺乏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及診所,可提供迅速的免費服務,若發現X光片有些問題,也會立即介紹病患就近至有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尋求正確診斷和治療,讓不同體系的醫師加入照顧骨腫瘤病患的行列。醫學辭典骨肉瘤(Osteosarcoma)骨肉瘤是兒童與青少年(10至20歲)最好發的原發性骨頭惡性腫瘤,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名新病例,男女比例大約六比四。骨肉瘤與遺傳關係不大,常見原因有三,分別是基因突變、由其他骨腫瘤轉變及致癌物接觸史。好發任一骨頭,最常見膝蓋附近,包括位於膝蓋上方的遠端股骨、下方的近端脛骨、肩膀附近的端肱骨,以及髖關節附近的近端股骨。常見病徵是睡眠或運動時,膝、髖及肩關節骨頭疼痛、痠痛,也可能摸到腫塊。若疑似或確診骨肉瘤,切勿在患部進行推拿、熱敷、針灸或拔罐等,以免腫瘤受外力影響而擴散。
-
2021-04-29 癌症.肺癌
未吸菸女性罹肺癌多!LDCT篩檢 將補助2高風險族群
●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檢出極微小的肺癌病灶●衛福部:LDCT有偽陽性問題,不納入常設篩檢肺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不是只有吸菸者會罹患肺癌,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也都是肺癌患者。主播蕭彤雯先前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揪出罹患0期肺腺癌,手術後恢復健康。立法院昨天舉行「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學者認為,應鬆綁設置LDCT規範,提升檢驗方便性及篩檢量,才有辦法及早治療,根除肺癌。早期肺癌 要靠LDCT揪出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未來LDCT僅會針對高風險族群做篩檢,並不會納入常設篩檢中,因會有偽陽性,反而會造成過度醫療。從未吸菸的主播蕭彤雯以病友的身分參與公聽會,她說,自從她生病的新聞曝光後,得到許多朋友與粉絲的關心,一位粉絲告訴她「妳真的非常幸運,多希望先生和妳一樣」,粉絲的先生不菸不酒,也沒有癌症病史,每年都參與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去年因疫情滯留大陸,在當地做健康檢查,第一次做LDCT,沒想到一檢查就是肺腺癌三期,返台檢查結果一樣,第三期已無法手術,必須化療。CT設置不均 偏鄉幾乎沒有蕭彤雯指出,早期肺癌要靠LDCT才能揪出,但台灣並沒有每一家醫院都設置該儀器,即使是健檢中心,想自費篩檢,健檢中心還得包車載民眾到有設備的醫院檢查,因為衛福部不允許健檢機構或專科診所購置CT。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的CT設置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六都設置率最高,偏鄉幾乎沒有設置。台灣每百萬人口為20台,韓國40台、日本120台。近年台灣肺癌發生率上升,增加篩檢量是必要的,現在台灣LDCT的設置早已不合時宜,應加強國人教育,即使是自費也應該增加民眾篩檢的便利性。輻射防護合標準 考慮開放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依照現行規定,CT、MRI的設置都只能在醫院,未來診所若能符合輻射防護的標準,不排除也開放設置,但最大的前提是要符合安全、品質,後續才會討論便利性。至於提高LDCT的篩檢率,以防治肺癌,石崇良說,增加CT設置數量,並不會達到防治肺癌的效果,普篩可能增加國內肺癌個案,且LDCT還有偽陽性問題,也可能衍生過度醫療的情形。推出治療指引 補助才啟動肺癌的防治預防、診斷與治療都不能偏廢,石崇良指出,現階段將針對兩大風險族群提供使用LDCT篩檢補助,分別為嚴重吸菸者(一個月內抽15包菸以上)、帶有肺癌基因或家族史者,前者除了補助篩檢同時也要接受戒菸計畫,後者則是二親等內有肺癌家族史都可以補助篩檢,無須先做基因篩檢。石崇良表示,LDCT可以檢測到極微小的病灶,連帶也出現相對高的偽陽性,目前國健署已經與各醫學會商討,準備推出治療指引,待指引出爐後,後續的補助篩檢才會啟動。
-
2021-04-0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解救囚居老人大作戰
聯合報最近的「老宅困老宅人」主題,報導了台灣因為「人老、屋老」雙老問題而產生的「囚居老人」現象。報導中很多案例可能是健步如飛的年輕人或居住於電梯大廈的住戶難以想像的。●有因為中風無法下樓,15年沒見過鄰居的二樓住戶,僅僅二樓就成為都市的偏鄉。●有因為膝關節退化開刀後,十幾年來只能睡一樓客廳,失去隱私與尊嚴的阿嬤。●有每周看醫師,都要請搬家工人背下樓的洗腎患者。很多都市老舊公寓在興建之初,並沒有考慮老人上下樓的困難。中南部也有很多透天厝僅有樓梯,屋主年輕時還能樓上樓下行動自如,但是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只能困居一樓。據統計,目前居住在無電梯公寓的老人接近43萬名,若不能趕快想辧法解決問題,隨著老人身體機能更加退化,或照顧者本身也因年紀漸增而無力扶抱老人上下樓,則突破囚居困境將更遙遙無期。在無法安裝電梯的情況下,除了找搬家工人或家人自己背長輩下樓,也有許多專業輔具或無障礙設計可協助長者上下樓。安裝樓梯升降椅是一個選擇,樓梯升降椅會沿著樓梯架設,只要樓梯寬度有70公分左右就可安裝,不過若要從一樓裝到五樓,所需費用也不少,也可能會因安裝經費的比例分攤問題或住戶不同意而無法安裝。另外一個方式,也可考慮購買或租借「爬梯機」,目前有履帶式爬梯機和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兩種選擇,不過履帶式所需迴轉空間較大,若梯間窄小可能就不適用;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則需要較高的操作技巧,一定要受過訓練才可操作。除了自行購置,目前有些民間團體及輔具中心提供爬梯機的單次或月租服務,不過因為數量有限,需提早預約才行。租用爬梯機可算是目前解決囚老困境最快的方式,而且目前長照2.0也有補助使用爬梯機服務。以台北市為例,若具有長照資格者要使用爬梯機服務,月租最高可補助4000元、單趟專人操作服務最高補助700元,有需要者都可洽各地社會局諮詢。只是目前爬梯機的數量可能還不夠,政府若能補助輔具中心多購置一些爬梯機,當能解燃眉之急。其實,囚居的困境不只在上下樓,獨居老人在家若發生緊急事故如何通知外人?居家室內移動的安全性如何確保?大門的門檻或高低落差有無改善?這些都應一併考量。所幸,目前一些輔具的發明,已可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以獨老居家緊急事故為例,目前已有很多隨身的科技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呼救,甚至有跌倒偵測器,在老人跌倒時便可自動發出求救訊號。居家無障礙的改善,除了基本的扶手安裝,室內段差的消除、浴室的防滑施作都是重點。另外,大門高低落差的消除,若因泥作工程可能會占用馬路或騎樓的公有地,也可採用非固定式的斜坡板來改善。以上所提輔具設備,很多都在長照2.0的補助範圍,民眾若有需要可提出申請。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除了解救現在陷於囚老困境的長者,更重要的是防堵更多老人步入囚居牢籠。要避免此狀況,除了政府的宣導及補助,更重要的是民眾要強化健康意識,維持運動習慣,讓自己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喪失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2021-04-02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智慧醫療升級 台中榮總遠距照顧榮家住民與腦中風患者
住在彰化榮家的林伯伯(化名)最近才從台中榮總出院回榮家,到了回診時間,從彰化榮家到台中榮總需約一小時車程。最近台中榮總因應退輔會「金字塔計畫」,推動遠距醫療,可為出院返回榮家的住民進行複診與追蹤,林伯伯直接在榮家與台中榮總家醫團隊連線,讓林伯伯免除往返大醫院的舟車勞頓。除了提供榮家出院複診服務,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急診室,若接到腦中風患者需進行急性處置時,也可以啟動與台中榮總急性腦中風醫護團隊的聯繫,由台中榮總腦神經專科醫師透過視訊醫療推車、AR智慧眼鏡與遠程協作平台,利用5G網路,遠端接收現場病人影音狀況及數據,提供緊急處置建議,爭取時間。台中榮總積極發展智慧醫療、人工智慧、遠距醫療協作、虛擬實境教學等先進技術,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上任後,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由重症醫學部主任吳杰亮擔任執行長,進行跨單位整合。透過中華電信支持,兩周內完成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和彰化榮家多點的5G布建,結合AIoT智慧物聯網AR眼鏡,落實遠距醫療諮詢。陳適安表示,希望透過資訊科技,克服時空障礙,擴大與榮家連結,建構中區醫療體系的遠距照護網絡,進而造福榮民和中部民眾。榮家住院複診追蹤由台中榮總家醫部主任許碧珊帶領團隊。彰化榮家主任史浩誠主任指出,從彰化榮家前往台中榮總需約一小時車程,利用這套系統能減輕榮家住民的舟車勞頓。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院長徐尉慈、副院長蔡哲宏指出,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透過遠距會診模式,藉由台中榮總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大力協助,讓急性腦中風患者的治療更臻完善,對於埔里地區的民眾,埔里分院醫師可提供在地化的即時醫療服務,藉由遠距專科會診協作,提供腦中風病人醫學中心等級無時差緊急醫療照護。「金字塔計畫」由退輔會主委馮世寬上任後推動,強化榮民三級醫療體系支援,落實國家分級醫療政策,讓榮民在榮家就可以獲得在地化優質,減少醫療後送。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2021癌症高峰論壇:根除癌症 下波篩檢目標胃癌、肺癌
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希望在2025年,達到癌症死亡率下降25%,衛福部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指出,透過癌症篩檢,一年內可以挽救近六萬名民眾生命,未來持續對病毒性肝炎、HPV、胃幽門螺旋桿菌進行篩檢,並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擴大保護網。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賈淑麗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癌症發生人數預計將持續上升,但希望完成「二○二五年國家消除C肝」和「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目標。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中,女性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體癌及甲狀腺等標準化發生上升,皮膚癌、口腔癌及食道癌等發生率穩定,大腸癌、肝癌、胃癌及子宮頸癌等標準化發生率有下降趨勢。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每年篩檢逾5百萬人次,其中找出5萬名癌前病變、9000名癌症病患,一年約挽救6萬名民眾生命。賈淑麗說,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和癌症,尤其是感染型癌症透過篩檢與及早根除感染,發生率已逐年下降。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接種HPV疫苗可以預防感染,國健署推行國一女生接種HPV疫苗,施打率超過8成以上。曾有國病之稱的肝炎,造成肝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但透過B、C型肝炎篩檢及追蹤,預計2030年時,可讓30到70歲民眾的肝癌、慢性肝病肝硬化死亡率下降65%。此外,幽門桿菌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胃癌患者感染幽菌比率為9成,治療幽菌,可阻斷胃癌的發生。賈淑麗說,目前針對偏鄉地區進行篩檢試辦, 將對碳13尿素呼氣檢查陽性的病患,給予除菌服藥。至於肺癌,賈淑麗說,台灣肺癌學會正在協助「以LDCT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評估對不吸菸者的危險因子及篩檢規範。賈淑麗也呼籲,民眾也應該透過戒菸、戒檳榔、戒酒,增加身體活動,減緩過重及肥胖,共同為國家癌症防治而努力。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C肝患率高出國家標準3倍!雲林長庚投入篩檢治療有成
雲林縣長庚麥寮分院連續3年對沿海五鄉鎮進行C肝檢篩檢追縱治療,已見成效,但據整體C肝抗體陽性比率仍很高,罹患率高出國家標準3倍以上,甚至有的村落還高達4、50%,配合國家推動預防醫學,台塑企業和長庚除將持續篩檢追縱,更將增加慢性脫水篩檢,為老人健康把關,也期能降低C肝癌罹患率。雲林長庚醫院長黃東榮今天會同長庚科大護理學院長陳美燕及台塑總管理處長王景哲、台塑麥寮管理部協理蔡建樑等人召開C肝篩檢成果發表會,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衛生局長曾春美與會,對長庚能建立完整的C肝篩檢治療數據,作為掌握雲林沿海居民健康依據,甚為珍貴。謝淑亞希望以此模式和縣府建立更多樣化的保健平台,解決偏鄉諱疾忌醫的保守民風及交通不便難題,為保護居民健康更上一層樓。長庚醫院以一部微電影細說這項健康篩檢的困難,道出沿海民風保守,連主動請求民眾篩檢都被拒於門外,足可看出這3年推行健檢的困頓,不過長庚團隊已成功突破,排除萬難在雲林沿海包括崙背、褒忠、東勢、四湖及彰化大城共5鄉的C肝防護作出好成績。雲林長庚院長黃東榮指出,3年來發現雲林沿海5鄉的C肝陽性反應比率偏高,抗體陽性總平均高達14%比國家標準的4%高出很多,C肝抗原率平均也達17%,有的村落甚到高達40、50%,其中崙背鄉也達30%,這與醫療環境不足或生活習慣及共用針頭有關,這三年篩檢追蹤治療,已略見成效。黃院長指出,以四湖鄉來說,C肝抗體率雖高,但抗原率是五鄉之中次低,顯見C肝治療已有初步成效,目前C肝藥效佳,去年6月有17接受治療,其中10人已測不到病毒,7人還追蹤中,只要民眾能多參與篩檢並接受妥善追蹤治療,一樣可擁有美好人生。黃院長說,除C肝篩檢,從醫療實務發現沿海老人脫水情況嚴重而不自知,這對心血管、肝腎、呼吸道引發各種致命病變的影響甚大,為防患未然,未來將增加脫水檢測計畫。台塑麥寮管理部協理蔡建樑也表示,配合長庚的篩檢,台塑也組成居家關懷小組,宛如後援部隊協助提升受檢率及後續追縱照護工作,讓每位受檢者感受更深的關懷,也呼籲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及早檢出、及早治療保平安。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改革/健保「論人計酬」 醫界:難度高
衛福部長陳時中擬將大幅度改革健保給付制度,從現行「論項計酬」改為「論人計酬」,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對此,醫界、長照界鼓掌叫好,但也感到憂心,因為難度極高,但均認為,現在正是談改革最佳時機。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在長照體系中最看許多醫療浪費,例如,長輩住民常因小病而反覆至醫院就醫,有時家屬過於緊張,即使輕微症狀,也送至急診,造成醫療浪費。若能以「人」為給付的單位,將會大幅改善這類的問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台大金山分院曾執行「論人計酬」試辦計畫,有效提升醫療品質,但醫院的門診量卻大減,醫院營運成本增加,最終結果不如預期,讓後續「論人計酬」計畫擱置。「論人計酬立意良善,但較適合偏鄉。」黃國晉說,論人計酬等於宣布讓台灣的醫療照顧走向「連續性」,這一條連通大道必須單純化,才好執行;都市型病人因醫院眾多,多會到處就醫,要以人計酬就很難算清楚,且可能出現重複就醫問題。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早該執行論人計酬」,不只在醫界,長照也應如此,長照支付場所以居家、日照為主,但只要進到機構,很多項目就成拒絕往來戶,以輔具為例,長輩還沒進到機構前可申請補助,一但住進機構,補助就沒了,明明輔具都是長輩在用,為什麼會因場域不同而增加負擔。陳景寧強調,過去長照資源還沒長出來時,全仰賴健保,但現在長照資源已經長出來了,健保大餅又已經出現極限,政府應均勻分配資源給醫院、長照、養護機構,這才是國人之福。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走出白色巨塔 北市聯醫推動居家醫療
樓梯,本該是通往不同幸福家戶、鄰居間相互關懷的道路,但樓梯,對失能者或長輩而言,卻是一條不敢直視的惡夢,不再溫馨、不再是通往充滿歡笑聲的日常,而是徹底因為虛弱的身體,必須得在人生中,強制拔除的一條道路。2002年,年僅38歲的阿正,因事故頭部外傷受創,接續而來的中風,造成他左側身體偏癱,他和哥哥同住在台北市大同區一處老舊2樓國宅,從醫院返家後,就沒辦法再離開10坪大的房子。每天阿正只能靠輪椅在家中繞來繞去。對於社會的認識,除了電視節目以外,就是從二樓望下去的風景。就這樣,他被困了15年。台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說,在居家醫療服務開始之前,他從未想過有人會因為「樓梯困在家中15年」,而且還僅僅是二樓,就已成囚籠。2017年,他陪著市長柯文哲來到阿正家中,北市聯醫的居家醫療已介入多年,團隊認為應讓阿正復健水平達標後,再協助他外出,當天柯市長問了他「你都沒想出去嗎」,阿正回說「想啊,每天都想」。大家為了圓他一個「你我都不可能設為夢想的夢」,當下嘗試了各種方法,4個人一前一後抬著輪椅,想著可以帶他下樓,卻因為樓梯間太矮加上階梯間距落差大,才下幾個台階就放棄,最後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揹他下樓。按下樓下大門的開門鈕,大門外的陽光直接灑在阿正臉上,正對大門的麵攤阿姨看著他說:「哎唷!你是阿正唷!」已兩年未見。黃勝堅說,短短的一段階梯,阿正走了15年。・里長、鄰居不說 醫療端永遠不曉得這群人被困住如果沒有到家裡看,根本無法想像,幾階樓梯竟囚禁人生,況且不僅就醫困難,連生活品質也一併失去。黃勝堅說,以目前「長照2.0」的服務方式來看,這群被老屋困住的長輩們,根本無法被挖掘。黃勝堅說,這幾年看著這群人,好像是時光縮影,房子沒變、道路沒變,唯獨變的就是「人老了」,房子不適住了,卻已來不及脫離。・五層公寓下不來 一樓平房卻得爬山都會區「老宅老人」的問題比偏鄉嚴重,黃勝堅說,偏鄉主要是與醫院間的距離遙遠,但居住環境比都會區都大,台北市人口稠密,居住空間比其他縣市差。至於北市的居住型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一種是依山邊而建的老房。像在迪化街,幾乎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從前建築設計沒有法定標準,於是階梯高度、寬度不一,黃勝堅還說,自己身材比較魁武,某次去大同區一處探訪病人,樓梯窄到自己得「側身才上得去」,有些則是樓梯間太矮,他必須要彎腰避免撞到頭。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型態,則是依山而建的一樓平房,回家得爬很長很長一條樓梯或脅迫。距離台北101相當近的六張犁,周邊全是這類建築,對當地長者而言,他們同樣不便出門就醫。但居家醫療資源始終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全國多數醫療所對在宅醫療仍存觀望,推動量明顯不足,需要更多基層醫師和醫療單位投入。黃勝堅解析,推動居家醫療,必須改變醫師心態,例如當患者一年沒回診、只請親友拿藥,醫師會說:「請爸爸有空來看我一下。」但隨著高齡化加速,醫師的叮嚀該改成:「有空我去看你爸爸一下。」另一方面是要與鄰里有好溝通,要讓里長、里幹事相信聯醫的決心,才會樂於轉介個案。▌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被狗吠嚇倒地 送醫意外發現肝癌
80歲阿伯來看診,一個人,沒人相陪。「沒人跟你來嗎?」我看他一個人行動不是很方便,看完後怎麼去結帳再回家?「沒小孩嗎?」「有啊!」「怎麼沒陪來?」「他們在照顧狗!」哎呀!真令人心酸,時代在變,人不如狗,老爸不如小毛。新時代新思維,人類行為也跟著改變,許多傳統的觀念被推翻,有弊有利。醫療上而言,隨著科技的進步,遠距醫療可以及時挽救一些人的生命,也給病人帶來方便。例如在偏鄉做了超音波或斷層掃描不會判斷,將影片傳至雲端,醫師那一端就可幫忙做診斷,及時做處置。但醫師為病人親自問診看診還是有其必要性,醫師對病人的關心,表現的溫暖,對病人的觸摸診斷,都是非隔空的遠距醫療所能做得到的。但目前醫療給付的設計上,給予病人的關懷多寡是不在給付評估上的。病人只能自身感受醫師對病人的用心與否,無能為力。這位老先生,沒有B肝也沒C肝,但被家裡的狗狂吠了一下,倒在地上送醫才發現肝臟長了一顆三公分的腫瘤,還好可以做栓塞及電燒治療。要不是這個意外,恐怕半年、一年後,肝腫瘤長大,症狀出現再來求醫就來不及了。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四分之一的肝還在,一般人就不會有症狀,但等到有症狀,通常就是肝病的末期了。因此,對防治肝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凡我國人每年都要「超」一次,每年要做一次超音波,不管你是班超、曹操或蔣光超,這樣萬一不幸長了肝癌,才能及時發現,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10 新聞.長期照護
澎湖惠民醫院重建資金缺 陳建仁拍片籲各界伸援手
天主教靈醫會澎湖惠民醫預計今年7月動土重建,5.5億重建資金現僅募得1億元,經費缺口大,除骨科名醫、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出面協助勸募,卸任前副總陳建仁也拍片呈現澎湖縣長照需求,幫忙募款,盼助惠民醫院順利重建。澎湖惠民醫院院長陳仁勇表示,澎湖人口老化指數在國內離島中最高,扶老比逐年增加, 80歲以上獨居長者超過半數以上,比例也居全台之冠,隨之面臨的將是失智問題,澎湖目前有3800位失智失能者,估計不到6年,將多達4700人,激增近25%!但澎湖目前5個住宿式長照機構,總計只能提供272床,相對不足。院方表示,像89歲雙眼失明的清泉阿公、獨居臥床,醫院居家護理師艾玫定前往換藥照護、暖心寒暄,是他最大的撫慰;住大城北的林先生,自醫院退休後罹病氣切無法言語,先前還照顧病妻,惠民醫院居家醫療及居家護理,也是這對夫妻最大的照護支持,後來林妻過世,獨居老宅的他處境更艱辛。92歲的金瓜阿嬤與罹患腦性麻痺的孫子一同住在惠民二村中,阿嬤年邁行動不便,又須照顧孫子,就醫更加困難,仰賴惠民醫療團隊定期前往提供居家醫療。這些老病長者的真實處境,更凸顯澎湖的長照需求。篤信天主教的前副總統陳建仁看到澎湖老化嚴重,長照資源嚴重不足,經惠民醫院重建計畫發起人呂若神父邀約,不畏寒風前往澎湖拍攝宣傳片,以溫暖的嗓音代言澎湖長照的困境,影片近日上線。他呼籲大眾申出援手支持惠民醫院重建,一同陪伴澎湖走過老化之路。創建63年的澎湖惠民醫院,建築主體因長年風沙吹蝕剝落,正待重建。鑑此,天主教靈醫會希望打造一座可以服務近160名長輩,並結合門診、住院、透析、復健和居家護理醫療的長照家園,擴增醫療照護層面。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自己的老人自己顧 社區醫療資源哪裡找?
台灣2020年人口首度負成長,65歲人口占比將在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一般來說,長者進入長照階段前會先住院,出院後逐漸轉成慢性病才衍生出長照需求。為了讓長照2.0在地老化,近幾年政府陸續推動社區醫療照護相關方案提高資源可近性,民眾只要聰明利用,將可加速實現「自己的老人自己顧」目標。居家醫療服務介入,減少長者失能臥床機率。開業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推動北投社區醫療群的洪德仁表示,台灣社區醫療群收案人數從2019年的545.8萬人增加到隔年的574.8萬人,今年推估605.3萬人,長照2.0一啟動,健保署也同步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利用社區診所、地區醫院、後送醫學中心共建系統,提供患者「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療護」三階段照護,讓出院前後的長者無縫接軌,在家安老。洪德仁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國人失能後需要照顧的人數以及照顧時間的長度,遠超過歐洲美國與日本,台灣平均臥床七年多才往生,北歐只有兩年甚至更低,「這代表一個人生命末期是沒有生活品質可言,要仰賴別人照顧。」而這樣的照顧若放在家庭獨自承擔,壓力太大。以台灣目前外籍看護工多達25萬人,顯示有25萬個失能長輩或家庭有長照,然而,外看通常只會讓失能者更依賴。洪德仁認為,居家醫療服務的介入,可更積極擔任復能角色,肩負老人健康管理,「才有機會老得好。」居家失能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提升照護品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監事黎家銘則表示,長照2.0推廣至今第五年,還是有不少人不瞭解怎麼用,或是不信任,或者有外勞乾脆不用,但這是可以透過居家醫療的介入作出搭配。衛福部長照司兩年前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顧」方案,民眾一提出申請,就可透過醫師評估個案後填寫「醫師意見書」,讓沒有醫療背景的照服員、長照A單位個案師或一線家人申請適當的長照2.0服務,包括居家環境障礙改善、輔具申請,喘息服務、職能治療師協助復能。黎家銘分享,一名萬華80多歲的老伯從加護病房出院後,女兒從門診才知道有居家失能照護方案,經過評估,協助串聯當地照管中心安排相關長照服務。由於醫師意見書具專業公信力,家屬配合度高,減輕老老照顧負擔,也讓不同專業之間的資源做出最佳整合,最後連女兒都來掛號成為他的家醫病人。倘若失能者住到機構呢?2020年長照司又新增「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讓社區醫療團隊也能服務住民,降低前往醫院的就醫機會,卻能大大提升照護品質。洪德仁分享北投社區醫療群61位醫師中,已有23位醫師加入居家醫療服務,成立了「仁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連同附近的失能家庭、住宿機構長者都會定期訪視。偏鄉資源仍不足,應提供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從早期的社區醫療群模式到長照2.0下的整合醫療照護,黎家銘說,台灣雖有一定收案量,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發展更加細緻。例如偏鄉地區的社區醫療資源仍不足,政府應提供更大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推廣,許多宜蘭、台東、花蓮、金山的社區醫師只憑著熱忱,無法做長做久。此外,「居家醫療照顧」、「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基本上都是架設在家庭醫師制度下所形成。洪德仁說,自己的醫療群有三分之一願意加入居家醫療「比例已經算高」,一個社區醫療群能成功推動,一定要靠團隊。此外,強有力的後送醫院建立綠色通道,也能讓民眾對基層服務更有信心。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走出診間 看見需要 社區醫療打造台灣的溫柔堡壘
落實分級醫療,「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邁入第18年,已有900多個社區醫療群深入全台各區,參與診所數與醫師數占比超過30%,收案人數預估今年可破600萬人次,這些基礎不但是這一波新冠肺炎守住社區的關鍵,走出診所的醫師們把專業關懷送到病人家裡,替台灣醫療打造出溫柔堡壘。社區醫療群三階段,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早期,大部分醫師都沒辦法了解,為甚麼要離開診所去社區關心這麼多事情?」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表示,台灣醫師長期訓練重視專科醫療,鮮少理解,器官其實是長在「人」身上、人是長在家庭、家庭依附社區。自從健保開始推動分級醫療,基層診所動起來,才開始有家庭醫學、社區醫學領域,也才讓醫學院訓練思維、生態慢慢轉變。所謂「社區醫療群」,是指民國92年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由同一地區五家以上基層診所與合作醫院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希望透過在地群體力量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第一階段:解決偏鄉無醫狀態邱泰源表示,先進國家發展社區醫療過程,大多是因為擔心醫療走到專科時,沒辦法以人為本來進行整體照顧,而台灣第一波社區醫療革命在民國72年。當時,衛生署試辦「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希望解決偏鄉地區無醫狀態提高醫療可近性,邱泰源就是在民國77年被台大派去金山,擔任群醫中心主任。第二階段:921地震深入鹿谷救災第二階段是民國88年的921大地震,邱泰源回憶,當時「路都斷了」,台大醫學院教授謝博生早有推動社區醫療念頭,投入家醫科的邱泰源就帶著台大團隊進入南投竹山鹿谷協助救災。後來又透過教學幫助當地建立社區醫療,持續三年共去了近兩百次,沒想到這樣的經驗累積,成了日後推動社區醫療群的重要歷練,竹山鹿谷也成為健保署推動社區醫療群制度的原型濫觴。第三階段:SARS防疫工作帶進社區民國92年爆發SARS,可說是社區醫療群在台灣第三階段的功能擴大。邱泰源說,這些深入基層的醫師與當地民眾連結深,把防疫帶到社區落實起來更快,藉著分級分工,診所可以先擋住第一線病患,又有後送醫學中心做後盾,大大打破醫學中心與診所之間的競合藩籬。而散布在各地的社區醫療群也依據當地生活型態各有特色,「北有北投、南有岡山」,有些還加強自殺防治、家暴防治與當地衛生局共建社區安全網。走出診間30年,至今仍為防疫第一線把關。邱泰源口中的「北有北投」,指的是開業耳鼻喉科醫師洪德仁,30多年前他就走出診間,並在2004年透過「厝邊好醫師聯誼會」替北投社區醫療群奠定基礎,先後與振興醫院、北榮合作,至今已有61位社區醫師加入,共照顧4萬8731位在地民眾健康。洪德仁分享,2020年農曆年後,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開始緊張,一位20多歲年輕人不舒服發燒來到診所就醫,他一看有山東旅遊史,馬上向1922通報,立刻後送合作醫院讓疫調、轉診同時並行,為台灣防疫做好第一線把關。後來也有一位居家隔離的天母民眾,因眩暈先通報衛生局,經評估後聯繫洪德仁以「通信醫療」問診判定為梅尼爾氏症,再請對方的家人拿健保卡到診所領藥,讓居隔者也能獲得醫療服務,減輕現場就醫負擔。社區醫療應擴大到健康促進,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洪德仁認為,台灣社區醫療不該只是醫療這麼單純的層次,若要走長走遠,應把健康照護擴大到健康促進,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目標。自己也是北投人的洪德仁,對這片生長地的古蹟、文化保存相當關心。至今,他帶領團隊陸續參與過北投藝術節、推廣社區大學、農民市集、發起公共論壇、推動樂齡學堂,透過行動與當地居民產生健康生活的各種連結,賦予社區醫療全新更廣大的定義。
-
2021-02-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過去我看到很多長輩都為了生活而屈就,但我真的不想要一個將就的人生,所以我很早就開始努力規劃我的人生。當然,很多事情並不可能立竿見影,還好有當時的一路堅持,現在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之前在《商業周刊》上看過一段文字:「我們要有財務上的自由,才有選擇上的自由,甚至才有人格上的自由。」這段話對身為藝人的我更加有感,因為藝人一直以來都是被選擇的,所以當你存款不夠但為了求溫飽、你可能不得不接些讓你無法產生熱情的工作;再加上藝人是有時效性,除了不停的充實自己,讓自己一直在狀態上。我在21歲的時候就買了第一台車,但當時我並沒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更遑論存款了,而且我陷入了過度消費但自己卻渾然不覺~那時每個月要繳房租、車貸、卡費,再加上我那時很愛請客,一次幾千塊都是不可少的,隨著花費越來越多,我終於把自己逼到從房租遲繳到遲交卡費變成卡債!後來,是一個副導改變了我的人生,那時候的我在拍戲,每天就只有一百塊的生活費,但副導每一天都買一杯星巴克最大杯的咖啡,遠遠超過我一天的生活費。我覺得不可置信的是我收入比他高,但我卻買不起一天一杯咖啡,這些都是因為我之前太不把錢當錢、欲望太多,卻沒有發現這些花消都不是自己需要的。這些都是我不珍惜自己辛苦工作換來的成果。現在有多少錢過多少生活,量入為出,但要怎樣花錢才是恰當的?這一切又得回到你必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並且丟棄不必要的欲望!我到現在每天都在玩一個遊戲,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我一天只能花五百塊,我該如何運用讓它可以產生最大的價值。某次跟李先生(編按:六月對老公李易的暱稱)去日本旅遊時,真的開了我的眼界,之前從來沒有以媽媽的身分造訪著東京,每次去都只是觀察有什麼最新流行資訊。那次去由於自己也有了小孩,所以特別觀察了街上帶小孩的媽媽們,才發現日本的媽媽們不只帶小孩很優雅,甚至都還帶著全妝,婚前我總是期許自己35歲後,就要當個優雅的女人,就像我的偶像日本名模「梨花」一樣,可以過著優雅又清爽的人生,那次才發現原來很多日本媽媽都可以做到這件事(心裡想:這怎麼可能~怎麼我每天都蓬頭垢面啊!)。我開始坐在路邊觀察日本媽媽們,並把逛彩妝衣服的時間全部換成逛書局,那時參考了很多做家事以及如何收納的書籍,結果~讓我挖到一件寶!那就是《斷、捨、離》這本書是把我推向減法生活的第一步!之後又看到一部紀錄片叫《極簡生活》以及後來變成我生活上最重要的心靈書籍《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我才發現自己是一個有選擇性障礙的人,當你給我的選擇越少,我的事情就會處理得越好。我覺得在生活當中更是如此。例如:我很喜歡住飯店,直到後來我才了解為什麼我喜歡住飯店?因為飯店的物品很精簡,所以空間很寬敞,明明多數客房的坪數可能只有我們一般住家的三分之一,但住起來卻從來不會讓人感受到壓迫,反而很舒服,原因就是東西很少!所以我開始學會了如何處理掉過多的物品。不想將就人生的話,第一步從你住的房子開始,我真心覺得房子不需要大,夠用比較實在!不論是租房還是買房,我覺得生活最適當的坪數大概十五坪(這時你可能會說:這太小了吧?)。再繼續以去住飯店為例子,如果飯店房間有十五坪,就覺得超大!那為什麼我們變成住家就會覺得小呢?因為,我們實在囤積太多的物品,很多的空間在無形之中閒置浪費了,那這樣不管多大的空間都是不夠用的,空間越大就開始塞進越多東西,而越多東西就需要越大空間!房子的機能勝過於大小。更不要只是為了大坪數、大空間,背負太多負債!選擇小房子居住,這樣一來、房貸壓力小、是不是同時也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了?而其實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減低自己不必要的欲望、丟棄掉生活不需要的物品、只留必須品,那麼十五坪絕對綽綽有餘!減法理財我的理財觀念也跟我崇尚的減法觀念很像,不需要複雜!而是選擇對你最有幫助的方式就好。想要理財,就必須建立基本的觀念:「先存下要存的錢,剩下的才是你可以花的錢。」像我是一個藝人,收入不算固定,但我會請公司每個月只要發固定月薪給我,剩下的錢全都存下來。所以我不會去細看我每個月多賺了多少錢,而是只專注在自己能花的那筆錢。你存下來的錢才是賺錢!剩下的錢才能花錢!減法理財的第二步,就是當你接收五花八門的理財資訊時,你要選擇對的、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盲目每一個都要每一個都嘗試。開啟了我理財的第一道門是我年輕時買了第一張儲蓄險,當年我沒想太多,只是按照我能力所及乖乖按時繳錢,然後強迫自己存款。如今我保險期滿,現在每一段時間我都可以拿回一筆可運用的資金,隨著時間累積還可以領回更多。再運用領到的資金,繼續買下一張保險!再加上當了媽媽後,我覺得「買保險」也可以避免日後老了成為孩子的負擔,所以買保險對我而言是為自己負責的表現,越早開始你會越快獲得財富自由,盡早開始享受人生。理財永遠都不嫌晚,找到適合你的理財方式,一個月1,000元、3,000元慢慢存或是選擇定存也可以,對你都會有保障的,最重要還是記得「把錢花在刀口上」。書籍介紹書名:讓生活只留下最喜歡的:六月的減法生活,加分人生作者: 六月(蔡君茹)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9作者簡介/六月本名蔡君茹,臺灣女演員、女藝人。2001年以《逆女》獲得第36屆金鐘獎單元劇最佳女主角獎。2012年憑電視劇《愛回來》入圍第47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獎。2011年與台灣知名演員李易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可愛的子女:Star、Shinny,一家四口幸福、美滿。著有《養胎不養肉,蔡君茹教你越吃越瘦,吃出完美女王肌!》。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2-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床邊教學讓醫學生體會「語言」與「態度」的重要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語言、態度在看病的重要」。一位年輕醫師在偶然的機會想起祖父當年啟發他對語言、文化與歷史的重視,而領會了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她從各種人生經驗,感受到醫師的態度與使用的語言對病人的重要;一位資深醫師利用床邊教學的機會,讓醫學生體會看病的態度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促成臨床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重視,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 今天到某大學醫院做定期的神經內科床邊教學。五年級醫學生報告的病案是一位九十一歲來自外縣的老阿嬤,十天前突然發生中風,左側身體癱瘓,即時送到地方醫院,在病發一小時內開始給予靜脈注射tPA。但後來發現心律不整,並再度發生中風,而轉到大學醫院。學生討論了許多醫療團隊所做的努力,也提到因為這位老太太平常只講台語,構成他們檢查上有困難,因此主動提出,到底病人是因為中風引起「失語症」,還是她聽不懂醫學生所說的國語。學生告訴我,這病人慣用右手,照道理應該是左邊大腦主司她的語言,根據神經學的知識,我們兩側大腦半球是掌管對側的運動與感覺,換句話說,左側偏癱應該是來自右邊大腦的中風,所以這病人不應該會有語言的困難。學生希望我能讓他們有機會看我如何做神經學檢查,以確定這病人的問題。學生也說,家屬非常保護病人,希望她能多多休息,所以學生都不太容易有機會好好檢查她。討論完病人的問題之後,我要學生們養成習慣,需要先弄清楚病史以及病歷上其他醫師做的身體診察紀錄,再利用合理的推論,想出最可能的診斷,以及這病人可能會有哪些身體診察的關鍵徵候,這樣進去看病人時,因為對病情的清楚了解,才能有條有理地、在有限的時間內釐清病史並且做好身體診察,而得到正確的診斷。由於同學們提及家屬很不願意醫學生進去打擾病人的休息,所以我先與照顧這病人的醫學生進去與家屬和病人說明這床邊教學的意義,並徵求他們同意我帶醫學生一起去看她。我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並表示我們想利用她的病來教醫學生中風病人的診斷與治療。我對病人說,我們需要好好教醫學生,將來你我的子女生病時才會有好醫師可以照顧他們。家屬欣然同意,而病人本身從頭到尾也都微笑以對,贊成讓學生來學習我怎麼檢查她。接著我就帶著學生們到病房,首先我先問病人與家屬他們最常使用哪一種語言,他們回答母親普通都說台語,但國語勉強可以聽得懂一些,接著我就全程使用台語。我在學生面前與病人和家屬看似閒談,卻釐清了一些混淆不清的病史,而後我做了一些重要的神經學檢查,包括詳細的語言檢查,確定她的了解與表達能力都正常,絲毫沒有失語症的現象,這也解決了學生們對左側偏癱卻發生失語症狀的困擾,很顯然的是學生所觀察到的語言問題是來自病人對國語的困難。接著在確證了她對語言的瞭解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我請她做了簡單的計算、記憶以及左右辨識,以病人小學畢業的程度而言,她的認知能力十分正常,並無失智的現象。在病人已恢復得非常令人滿意的情形下,因為這中風是在右側大腦頂葉(parietal lobe)部分,所以我也在學生面前做了一個特別的感覺測試。我請病人眼睛閉起來,我摸她的左手,她馬上回答「左手」,我摸她的右手,她馬上回答「右手」,但當我同時摸她兩手時,她卻只回答「右手」,而這種「忽略症候群」(neglect syndrome)正是病人在「非主宰語言側」的大腦頂葉發生病變時,會發生的罕見神經學症狀。這時,學生也告訴我,他們在這病人急診處病歷上發現,住院醫師也發現了病人當時有這種罕見的「忽略症候群」。看完了病人,我與這群學生都向病人與家屬謝謝他們給我們這機會,從她的身上學到許多神經學的知識與技術。回到討論室以後,我要求每位學生與大家分享他們今天在這場床邊教學學到些什麼。學生們踴躍發言,他們看到老師徵求病人與家屬同意參與床邊教學的努力,這種尊重病人與家屬的「態度」給他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也見證了許多神經學認知方面的檢查可以透過看似談天一樣地執行,譬如老師說:「你要不要算一下,今天一共有多少學生來與你學神經學?」看著她從一數到十三,並且眼睛動、頭動、手動,最後和氣地告訴我:「居然有十三位學生來看我,真不好意思。」我們不用正式地按本操課地問些失語症狀的問題,就很明顯地看得出她絲毫沒有語言的了解或表達的困難。但我發覺沒有一位學生提及我從頭到尾使用台語看病的重要性。我終於忍不住問他們,如果今天我用國語的話,我們會對這位小學畢業的九十幾歲耳聰目明的高齡老人,做出多少離譜的「誤判」。我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我二十三年前初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時,最初幾年我發覺有時很難讓病人或同事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而有時我也聽不懂他們所說的英文,這期間我才首次深深感受到「語言」的重要。回台又已是另一個二十三年,我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經驗:雖然病人與家屬都告訴我,他們使用國語沒有困難,但當他們談到激動的話題時,都很自然地改用更能表達他們內心感受的台語,而使我警覺到當初沒先問清楚他們的母語是什麼,尤其對來自偏鄉或老年的病人或家屬,是非常不公平的。我對學生有感而發,我們不應該讓病人在自己的家園,還要擔心他們會聽不懂醫師說的話,或醫師聽不懂他們所說的話。我說,我希望同學們還有一年多才畢業,除了多念書以外,一定要好好學會台語,畢竟使用台語的人口是不容忽視的。但我也主動提及,我自己還有「客家話」、「原住民話」待學,所以我們都要努力,讓我們的病人不會在自己的家園還要擔心 「語言的隔閡」。我的結論是理想的好醫師除了要擁有足夠的「知識」與「技術」,還要有親切的「態度」,並能夠使用病人熟悉的「語言」看病。
-
2021-02-03 養生.抗老養生
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營養不足有失智症風險在失智症檢查中,會測試病患的判斷力、短期記憶、計算、手做、圖形摹寫等。判斷力是有關時間地點的認知機能,例如「今年是哪一年」、「這裡是哪個縣」等。 短期記憶是請對方記住「櫻花」、「貓」、「電車」等物品的名字,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請他重述一次,看他記不記得。 像這種認知機能低下、在平日生活上出現障礙的狀態就是失智症。 若從與營養指標的關係來看,紅血球太少、總膽固醇和白蛋白數值低的人容易得到失智症。另外走路步伐小和很少出門的人,也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圖表18、19)。 也就是說,營養不足的人,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較高。營養不足會降低腦部功能,身體機能變差後足不出戶也是很大的問題。一直待在家,接收不到外界刺激,更會提升得到失智症的機率。若得到失智症後,對飲食的關心程度下降,就會陷入更加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狀態。 一般說法認為如果營養過剩,會加速腦動脈硬化,容易得失智症。但是從日本人的實態調查中可以得知,比起營養過剩的人,營養不足的人更容易得失智症。 營養過剩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阻塞血管的動脈硬化,而營養不足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血管壁變脆弱的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是歐美人很常見的腦梗塞疾病。膽固醇蓄積在血管內,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這種粥狀的物質,阻塞血管。當覆蓋在腦部表面較粗的血管(皮質支)變窄之後,就會影響血液流通,造成腦梗塞。 相較於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的是小洞性腦梗塞。是腦內較細的血管(穿透支)被阻塞。血管壁脆弱壞死後,小動脈瘤在該處產生,造成血管阻塞,引起腦梗塞。小洞性腦梗塞是日本人(尤其是高齡者)常見的腦梗塞。 2003年時,我研究了在研究中心看診的兩百名腦中風患者。雖然想要嚴謹的分類成因是很困難的事,但是我發現血管脆弱造成的小洞性腦梗塞占了腦梗塞者約一半左右。腦溢血指的是腦部的細小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脆弱的話,也很容易造成腦溢血。 小洞性腦梗塞和腦溢血是血管壁脆弱造成的,跟營養不良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的健康教育只會強調膽固醇阻塞血管,很少人會注意到營養不足也會讓血管壁變脆弱。中年人雖然要留意膽固醇阻塞血管的問題,但老年人更要注意營養不足會使血管壁變脆弱一事。想讓蛋白質更有效? 須結合維生素與礦物質研究顯示,微量營養素也許可以改善合成阻抗。所謂的微量營養素就是指維生素和礦物質。研究學者的觀點是攝取蛋白質時,若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胺基酸就能更有效率地附著在肌肉上。 我們為了確認這一點,跟廠商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我們的假設是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跟蛋白質時,肌肉量會比較高,因此我們將維生素和礦物質搭配在一起做了實驗。 我們請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65到80歲東京都板橋區居民協力進行這個研究。我們讓這些人去運動教室上課,等十二週之後再看結果。 這個研究分成「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兩組。在營養補充上,實驗對象要喝廠商販賣的富含蛋白質的牛奶,以及含微量營養素的飲料。牛奶一次需喝兩百毫升(ml),約含蛋白質十公克。微量營養素則是一百二十五毫升,含有維生素D、E、B12、葉酸和鋅。實驗對象每天早上喝微量營養素飲料,中午喝高蛋白質的牛奶。 另外還會請他們每週來研究所二次,每次做一小時運動。內容有柔軟操、拿毛巾高舉兩手的上肢運動、以俯躺狀態進行的健身訓練等。此外還搭配計步器請他們多走路。 在開始運動的前三天,我們先對他們做了飲食調查,確認大家的營養狀態。在營養素的攝取上,除了飲料之外,兩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個月之後,無論是「運動+營養」組或「只有運動」組,在肌肉的表現上都增加了。最大步行速度上升,從椅子上站起來的速度減少了三十秒,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次數增加到五次。 兩組相比,「運動+營養」組結果稍微優異一點,但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在肌肉的表現上,「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都差不多,兩者都是上升的。 但是在肌肉量上,兩組就有很明顯的差別了。在無脂肪軟組織質量(肌肉量)上,「運動+營養」組增加了,但是「只有運動」的組卻減少了。尤其是全身的無脂肪軟組織質量減少非常多。也就是說光運動的話,全身的肌肉很有可能會減少(圖表23)。 此研究調查了肌肉量的增加與血液中各種成分的關係,我們發現在血液中若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D濃度愈高的人,肌肉量增加得愈多。 在合成阻抗的學說中,老年人若攝取十克的蛋白質仍然不會增加肌肉量,但在我們的研究中,就算只攝取了十公克的蛋白質,老年人的肌肉量仍然會增加。這個結果被認為是因為同時攝取了微量營養素的關係。 從研究結果來說,想要防止肌少症跟老年衰弱期或癱瘓,在運動的同時也要攝取蛋白質。另外也要攝取能讓蛋白質在體內良好運作的微量營養素。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需要採取什麼特別措施,只要每天都吃富含多種食材的料理,就可以攝取到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了。 在飲食無法補足的部分,也可以選擇健康食品或營養輔助品。現在食品廠商紛紛瞄準了商機大餅,開發出各種健康產品,另外市面也有販售強化蛋白質的湯品或餅乾,建議自己找適合的產品靈活使用。書籍介紹書名:日本醫學博士教你飲食新革命:提早打擊肌少症、骨質疏鬆、腦力流失作者:新開省二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新開省二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副所長。醫師及醫學博士。1984年愛媛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愛媛大學醫學部助理教授(公眾衛生學),1998年起任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現為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並於2015年起擔任現職。1990~1991年以舊文部省在外研究員身分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部。歷任日本老年醫學會、日本老年社會科學會、日本應用老年學會、日本體力醫學會等的理事、評議員及厚生勞動省「健康日本21(第二次)策定專門委員會」委員、JST-RISTEX研究開發事業主任研究者。曾獲日本公眾衛生學會獎勵賞(2006年)、都知事賞(2007年研究、發明暨發現部門)等獎項。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為什麼政府要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與剖腹產相同
迎接新生的喜悅之際,準媽媽也要面臨生產的忐忑。自然產或剖腹產?哪一個對產婦有利?只有醫病良好的溝通,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孕婦生產數據統計,探討近年的生產趨勢,提供即將迎接新生兒的家庭參考。經過數個月的孕育,小寶寶終於來到母親懷抱,這動人的一刻,是許多醫師不畏辛勞投入產科的原動力,身為移植外科專科醫師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曾經親身體驗。李伯璋在實習醫師受訓時期,前幾個月在八堵礦工醫院實習,當時也接生了好幾次,自然產、剖腹產都有。當時帶他學習的婦產科醫師還曾經力勸他留下來擔任婦產科住院醫師,只是李伯璋當時已屬意走外科。現代人生育少、更看重生產品質、捨得花錢。「婦產科和移植外科有個相似之處,是願意把兩個生命都交在醫師的手中。」李伯璋說,這樣的醫病關係特別的緊密,個案都期望看到醫師的行醫態度是慎重、負責的。生孩子這件事,對於整個家族來說都是很大的生命轉變,加上現代人越生越少,對於生產經驗的要求提高,通常也會更加捨得花錢。李伯璋分析,為了滿足產家的期待和需求,現在有很多診所從產檢、生產到坐月子,都設計了一條龍的服務,也有高規格的設備、親切的服務、專長的技術,會到這些診所生產的人,大多數經濟能力也比較好。李伯璋也聽說自己的朋友抱孫子,從生產到坐月子的花費都不便宜,但是大家都捨得花。自然產優於剖腹產,醫病溝通更顯重要。李伯璋表示,理想上,自然產是比剖腹產更好,但現實上卻看到剖腹產還是會以一定比率發生。理論和現實的落差,可能就是與這些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或許也有受到某些社會風潮的影響,現在的產婦意見比較多,但醫師與產婦之間就和所有醫病關係一樣,也有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所以很難說剖腹產的結果是出於哪一方的主動或意願。為了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上已將自然產的給付調高到與剖腹產相同,為了不鼓勵自行要求剖腹產,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的給付也比自行要求的高。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給付三萬六千到三萬七千點,自行要求剖腹產僅給付一萬五千多點,其餘的差額,是民眾要根據各縣市衛生局核定的收費標準去自行負擔,以兼顧健保負擔公平和使用者付費的精神。生產的健保給付雖是包裹式給付,以避免做越多給付越多的現象,但如果是多胞胎,或產婦有其他健康照顧需要,也可以另外向健保署申請給付。生產安全性提升,多元產科專業人員投入。李伯璋表示,雖然每個生產過程都有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過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關風險都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可控,產前檢查也能越來越準確地了解胎兒狀況,生產的安全性一直在提升。生產的人力也從過去年代有助產士接生,到後來助產士漸漸失去傳承,轉變為由醫師接生。但最近也開始有一些年輕助產士投入接生,未來不論是在都會或偏鄉,對民眾的生產服務上,都期待有更多元的產科專業人員投入。產婦的產檢是由國健署支應,生產則是由健保署給付,醫界常提到給付不合理,但產婦也搞不清楚哪一塊是誰給付。對此,李伯璋表示,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服務、給予專業人員合理的給付,一直是他在健保署努力推動的方向,比較好的技術和藥物,例如更安全的安胎藥或催生藥,健保署都抱持很願意評估和討論的態度;給需要的人最好的治療,也是健保署一貫的目標。年輕世代多能接受「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李伯璋表示,現在年輕世代是主要承擔健保財務的族群,對於「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都很能接受。年輕世代資訊使用能力較高,透過廣泛使用健康存摺,對於自己所使用的醫療服務也越來越具有成本意識。加上年輕人自主意識更強,有更高的意願參與醫病共享決策的過程,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信都有助於朝向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促進合理報償、提升服務品質等好的方向前進。※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0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感染科醫師少一個對台北醫院並沒差,但宜蘭卻是一個都沒有。」 盧進德打造有溫度醫院
「感染科醫師多一個、少一個,對台北醫院並沒差,但宜蘭卻是一個都沒有。」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盧進德在醫學系畢業後,選擇到宜蘭從醫,30年都在博愛醫院服務,他形容自己是土生土長「博愛人」,期許將博愛醫院打造成一間「有溫度的醫院」。羅東博愛醫院於67年創院,盧進德說,目前博愛是擁有千張病床的區域醫院,延攬有醫學中心等級的醫師群,並購置先進醫療設備,成為蘭陽平原最重要的急重症醫療院所。照顧弱勢率隊前進偏鄉去年博愛砸下億元引進正子斷層造影設備,盧進德說,投資是希望未來宜蘭人99%的疾病,都能在博愛獲得妥善的照顧與預防。愛閱讀的他,很鼓勵醫師從人文精神角度為病人著想,「醫療的本質不變,我們看的並不是疾病,而是病人本身。」博愛醫院負責南澳的偏鄉醫療,一直以來都是由盧進德率領醫療團隊每個月一次深入南澳的深山、淺山,當上院長後仍持續率隊前進偏鄉,整個過程當成「志工」奉獻,找回「照顧弱勢」的醫療本心。與七成診所建立聯繫網這幾年,博愛醫院將服務觸角伸向基層診所,全縣七成開業診所與博愛建立了醫療聯繫網,在小診所就醫的患者,碰到疑問可以在診所掛進博愛,不用排隊等候,若在醫院獲得妥善治療,也可轉診至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就近照護。盧進德說,診所、醫院「承上啟下」,對於節省醫療資源相當有幫助。借調資深醫師宜蘭駐診近年博愛與林口長庚、基隆長庚以及北醫合作,借調資深的醫師來宜蘭駐診,「病人不動醫師動」,駐診醫師也能將經驗交棒給博愛的年輕醫師。「宜蘭需要一座醫學中心」,是近年地方政壇頻呼的一句口號,但盧進德認為,醫學中心醫師群要負責研究、教學,甚至評鑑,醫師工作量增加不少,病人的負擔也會加重,與其如此,不如關注本身資源,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服務,這也是博愛的目標。規畫新院區引入新儀器醫療資源與時俱進,博愛醫院刻正規畫新的院區,有更多空間引入新銳醫療儀器,因鄰近國道,也能應付宜蘭急重症需求;舊院區則轉型為看診、慢性病為主,繼續守護宜蘭人健康。盧進德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各種感染症治療、抗生素使用、旅遊感染及各種流行性疫情諮詢、院內感染控制●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現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感染科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講師給病人的一句話●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到人潮聚集處,尤其是進出醫療院所,務必戴口罩勤洗手,並依政府規定施打疫苗。
-
2021-01-29 科別.牙科
台大口衛隊下鄉雲林義診 35位偏鄉童不再害怕看牙
台灣大學口腔衛生服務隊22年前成立,年年前往醫療資源匱乏的偏鄉地區傳達口腔衛生知識及義診。該隊指導老師陳信銘今率11位牙醫師及口腔衛生服務隊,下鄉到雲林元長和平國小義診,為全校小朋友檢查口腔、修補蛀牙,或由牙醫師進行窩溝封填、塗氟等簡單治療;此外也舉辦為期三天的冬令營,以行動劇等互動式活動宣導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縣議員蔡岳儒表示,台大口衛隊成立至今逾20年,走遍全台各地,服務70多所小學與教育機構小朋友,因有感偏鄉缺乏專業牙醫資源,口腔衛生服務隊近年頻下鄉雲林義診,今年寒假來到和平國小,希望利用所學為大家盡一分心力,此外也舉辦為期三天的冬令營,透過寓教於樂的「潔牙劇」教小朋友正確潔牙、了解衛生保健知識。台大口衛隊風塵僕僕來到雲林,並沒有護理師或牙醫助理隨行,牙醫師們還得輪流當助手,利用自組的移動式牙科治療工具,為校內35位小朋友檢查口腔健康狀況。「平常有認真刷牙,繼續保持!」牙醫師為孩子進行補牙、窩溝封填、塗氟等簡易治療,臨時診間中不時傳出驚呼聲,「原來看牙不可怕」「牙齒痛好恐怖,我以後會正確刷牙」校長車達說,小朋友在充滿溫馨、開心的氛圍中,終於都能克服心魔,躺上診療台、勇敢看牙。陳信銘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與口腔黏膜也有一定關係,因此口衛隊希望傳遞正確衛教知識,除直接處理小朋友的齲齒問題,也教會小朋友正確刷牙及確立的口腔保健觀念,在生活中貫徹「及早預防」的防疫醫學作為。
-
2021-01-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做一個好醫生?醫師分享他的醫學生涯規畫二十年
【編者按】繼上星期的主題「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這星期我們邀請了三位較年輕世代的醫師,分享他們對醫學這條路的看法與憧憬。一位中生代的醫學院副教授誠懇地分享自己如何在行醫與研究中,探索出自己得到成就感的一條路;一位醫學院畢業快兩年,目前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醫師分享自己如何步入習醫之路,並分享他如何找到行醫的「火花」;一位再一年就要畢業的醫學院雙主修博士生,從最小(細胞與分子)到最大(病人與社會)的探索,領悟到「了解自己的不足並坦然接受,是對病人負責的最佳表現」。希望這兩星期來自醫界不同世代的分享,可以幫忙社會大眾了解醫師,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醫學生涯規劃」一直是初入醫學院的學生很想好好處理的「人生大事」,看到不同醫界前輩的身影,難免會去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走上他那條路,像他一樣,有為者亦若是!」畢業至今二十年,當年眼前的典範人物,一一完成了他們在醫界的使命,而我很確定,我沒有複製出任何一個人的成功,卻也走出了頗能知足與自得的路。 在尚未接觸到病人的學生階段,我對於臨床醫學一無所知,唯一跟醫生接觸的經驗,來自於小朋友時看感冒和中學生時看青春痘的開業醫,而很明顯地,那並不符合我心目中高級知識分子的形象。大學時代,受到台灣學者李鎮源、吳成文、陳定信院士的影響,加上校內幾位沒有當醫生卻專注在生理學研究的教授耳濡目染之下,我也起而效法進入實驗室,自以為可以複製他們那一代的理想主義:放棄醫業,投入學術,所謂「醫學研究一旦有所突破,便可以救治更多的人」。我也一度以為我的人格特質過於批判、分析與憤世,沒有傾聽病人的耐心,也不會用台語與人溝通,應該非常不適合做第一線的臨床醫師,所以做科學家的選項一直是擺在做醫師之前。不過實驗室殺老鼠的生活,沒有帶來甚麼令人興奮的成果,直到五年級時,一位美國大學內科的訪問教授來做臨床教學,他從病歷寫作、身體檢查、診斷思考、到日常的回診報告,無一不嚴格要求,完全改變了我對臨床醫學的刻板印象,我才真正體會到臨床醫學更需要全方位的思考,除了演繹(deduction)、歸納(induction)之外,還要綜合式的假設推論(abduction)。我開始喜歡上了臨床醫學,尤其是那種難以捉摸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在醫生與病患的對話之中展開,那種人文與科學兼具的理性與感性,深深吸引著我。 實驗室失敗的經驗,反而讓我在臨床學習更加用心。自實習開始,我把自己的路定調成以臨床為主的醫師。其中一個很個人的因緣,讓我對這個決定深信不疑。實習之前,醫學生有個授袍典禮的儀式,立下誓約要做一個醫師,而我當天在典禮結束後,就在火車上,遇到了緊急救援事件,車掌廣播後只有我一個人到現場,我小心翼翼的搬出急診室學到的評估步驟,最後留下我的病歷紀錄,交給前來接手的醫護人員。許多醫生也都經歷過緊急事件,但這樣的經歷卻是在我宣誓當醫生的第一天發生!即使沒有宗教信仰,我還是很難擺脫一種命定的想法:「也許我註定要好好當個醫生吧!」 服兵役的兩年期間,是我從學生進入社會的第一課。除了讓我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不同角落的人,也讓我對當時同儕多數技巧性地逃避兵役,心生極大的不平與厭惡。這段期間的意志磨練,看似浪費時間,但是很深刻地增進我對「人」的理解。跟醫學生談起習醫的意向與動機,每個人都可以大談史懷哲式的故事,但遇到切身利益的關係出現時,真正的挑戰才開始。就像是我們不能在太平盛世,跟軍人談論戰爭時他會多麼勇敢一樣。這一課,我上的很認真,因此在履歷表上,我總是不忘這兩年的磨練對我醫學生涯的影響。 退伍後我回到熟悉的母校完成住院醫師訓練。訓練過程中,有亦師亦友的前輩,見賢思齊,激勵我思考、查書、回到病人身上驗證,歷經確診也歷經誤診,讓我紮實地成長;也有對病患照顧非常隨便馬虎,只重視個人論文及升等的主治醫師,見不賢而內自省,我也把握住自由發揮的機會,很快地學習獨立。四年的訓練,磨出我臨床實務的信心與能力,我也即將進入新的階段,需要選一個次領域做專研。臨床醫學吸引我之處,就在於多樣性,所以單一技術或疾病的次專科訓練顯然不適合我。我反倒是將臨床暫停下來,思考如何將研究應用在病人照顧上的可能性,因此我選擇了臨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臨床研究的核心就是流行病學,當年流行病學是個冷門的領域,我很幸運的取得研究員獎助的機會,赴美進修。重回課堂的心情是興奮的,當時流行病學系主任曾經師從Olli Miettinen,他帶的「因果推論」,幾乎是當一門哲學課在上,開啟了我在這門學問上的興趣,我花了很多時間做理論的學習,並且順利發表論文,取得學位。這時我的定位,似乎又從臨床走進學術。 國外研究的磨練歷經四年,學成回國後,臨床工作的挑戰才剛剛開始。相對於住院醫師來說,主治醫師必須對病人負起完全的責任,而門診的病患服務也需要重新學習。當時科內的人力吃緊,即使是主治醫師每個月也必須值夜班高達八個班。前一分鐘還在複習疾病發生率(incidence density rate)的概念,下一分鐘就要評估住院病患是否需要插管進住加護病房。主治醫師穿的白袍似乎更重了些,我深感過去住院醫師時期對於臨床能力的自信是種錯覺,因為每一年的經驗,都有每一年的累積,好好地多看一個病人,就又多增加了一分鑑別與應變的能力。一方面在當前全民健保體制下,我調整出合理的工作速度,兼顧看診的效率與品質;另一方面開始建立團隊與規劃特別門診,累積疾病的診療經驗。博士畢業匆匆數年過去,我又從學術回到臨床。 另一個四年過去,也又過了第二個四年,不知不覺中進入四十歲的年齡。如果學生時代有所謂的生涯規劃,那麼即使現在還不用算總成績,也至少該交期中報告了。也許寫了幾篇論文,多了個名校學位,也許看了些病人,滿足了經濟上的需要,很多的幸運讓我的醫學生涯即使稱不上功成名就,卻也是一帆風順。然而,附加在個人身上的名與利,卻令我心生不安,因為那些集中在醫生個人的功名,其實是相當不公平的社會分配現象。現代疾病的治療與照護,包含了很多護理、醫技、藥學、公衛、資訊人員的心血與付出,而病患回饋與醫療收益卻順理成章地集中在臨床醫生個人上。從取之於社會的角度來說,我享受到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尤其讓我以醫學之名,窺探了病人隱私的生命故事;從用之於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只安於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而沒有好好思考如何將所學發揮到最大的貢獻。因緣際會下,我認識了天主教的偏鄉醫院,也看到了服務人群的價值,因此固定每兩個星期撥出一天的時間到偏鄉醫院義務支援,就這麼一個起心動念,至今也進入第四年了。表面上我是無償付出,但事實上我的看診非常從容自在,也學習到更多不同族群的疾病經驗,尤其能實踐年輕時相當嚮往的那種俠骨柔情,受益最多的還是自己。很多醫師前輩,也能道出「如何做一個好醫師」,甚至辦講座、辦營隊、辦義診。然而在這一點上,我不會忘記一位棄醫從文的作家對我說,關於偏鄉服務,之所以可以在同一個地方、每年都讓義診的年輕醫師感動,是因為學長姐最後沒有一個人願意留下來。這段深刻的諷刺提醒我,不要只有蜻蜓點水,一年半載只來一次的服務,那不是真的服務,而是矯情。 如何做醫學生涯的規畫?如何做一個好醫生?其實是我二十多年來,每天都在問自己的問題。我現在終於明白,那個答案就在「每天都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歷程,因為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挑戰,需要去適應去調整,沒有人能在起點就知道未來怎麼走,只能一步步把不適合自己的路線刪除,掌握住地利與天時,那麼隱隱約約地,屬於自己的路就會出現。
-
2021-01-16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重視培育人才!高榮院長林曜祥「沒在SCI登文章,我不會讓他當主治醫師」
高雄榮總是南台灣開心手術及視網膜手術集中地,院長林曜祥表示,心臟科、眼科及整形重建是高榮的強項。上任院長一年的他,積極發展全新醫療模式,聚焦生醫、資通及智慧醫療領域全力研發。面對轉型 擘畫10大發展計畫高雄榮民總醫院創院30年,去年初才接院長的林曜祥,上任就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及醫院轉型雙重考驗。他深知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不進則退,擘畫10大發展計畫,並與國內多家醫事大學校院締結策略聯盟,聚焦生醫、資通及智慧醫療領域全力研發。手上籌建中的屏東大武分院,以「智能+綠能」為發展目標,正是高榮發展全新醫療模式, 邁向下一個30年的新里程。開「心」、視網膜手術均強項林曜祥說,高榮隸屬退輔會,是高屏唯一公立醫學中心,肩負落實國家政策責任,代表國家,不能落伍,因此在有限的預算下仍更新院內設備,投注研發、精進醫術,與時俱進。「心臟科、眼科及整形重建都是高榮的強項。」林曜祥指出,創院以來,包括心肌梗塞治療模式、PAC急性後照護模式等,多由高榮建立再拓展至全台,高榮亦是南部開心手術及視網膜手術集中地,醫院長年服務榮民,治療經驗完備,樂齡醫學也是發展重點。醫院要邁向永續,提供國人更好的醫療照護,培育人才是不二法門。因此他對旗下醫師,特別是年輕醫師要求十分嚴格,「沒在SCI登上2、3篇文章,我是不會讓他當主治醫師的。」住院醫師需設定發展目標林曜祥是頭頸癌治療權威醫師,嚴以律己,「帶兵」更不馬虎,除晨會不得遲到,每位住院醫師均需設定發展目標、管控執行進度,並且出國拓增眼界。「在醫學中心,學有專精才有立足之地。」其實他當高榮耳鼻喉頭頸部主任時,就要求住院醫師朝醫療菁英之路邁進,升院長後更打破門戶界限,透過與成大、交大光電所、中山等大學多角化結盟,促成產學合作、研發專利,朝精準醫療發展,優化醫療品質,提供更友善的服務。「台灣在電子科技領域具有優勢,醫學教育也進步,生技與電子生物科技前景看好。」他說,醫院適度導入AI人工智能,發展現代化的生理監視系統、醫療輔導系統,可以最少的人力,出最少的錯,讓照護品質升級。建置屏東急重症後送醫院目前高榮與中山大學合辦學士後醫學系,厚實醫研能量。設立高榮屏東大武分院也是重要任務,院方計畫投入100億元經費,建置屏東區域急重症醫療後送醫院,未來設立34個醫療專科,推動急救創傷、心臟血管、腦中風及高齡醫學整合性的照護,彌補屏東偏鄉地區的醫療缺口。林曜祥小檔案年齡:61歲專長:聲帶麻痺、喉氣管外傷狹窄、聲帶整形術。鼻竇炎、鼻腔腫瘤及鼻淚管內視鏡手術。頭頸部腫瘤: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甲狀腺及腮腺瘤現職: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長(109)、教育部部定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高雄榮總不僅是榮民的醫院,更是全民的醫院,同仁都秉持愛心與耐心在工作崗位上付出,專業上與時俱進,服務上視病猶親,照顧全民的健康。
-
2021-01-12 新聞.元氣新聞
今年起58個偏鄉可遠距會診 民眾仍得先到當地院所就醫
健保今年起給付58個山地離島地區的遠距醫療,先開放衛福部遠距醫療試辦計畫包括的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及急診,總額已為此編列一億元。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張作貞表示,服務運作前,需要在地與遠端兩方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先議定好,再來向健保署申請,偏鄉民眾只要先到當地的診所或衛生所,就能得到專科會診或急診。不過,目前服務模式還有一些限制。例如,在地端必須是醫療院所,不包括在宅醫療;民眾如果是在在地端沒有提供服務的時間需要急診,還是得親自去急診;健保署目前僅以重返急診率、轉診率、看診人次作為遠距醫療服務指標,尚無其他有關病情控制、治療成效、病人安全等醫療品質指標。張作貞表示,健保給付上,在地端可申報醫療費用,例如診察費、藥費等,遠距端則可申報專科門診遠距會診費,給付每人次500點或是每診次5000點;遠距急診診察費給付則視檢傷分類而定,每人次507到2340不等。相較於實體門診2602點診察費、實體急診診察費依檢傷分類390到1652點,遠距醫療有加成,大約三成。張作貞表示,目前健保署為遠距醫療設定的監測指標包括24小時重返急診率、轉診率、看診人次。健保署希望讓病人在安全環境中獲得診療服務,未來將逐步實施並且滾動檢討。目前以此三專科、58個地區先行上路,是經衛福部試辦計畫確認可行性,也經西醫基層共同擬定會議同意,未來不排除納入更多科別,也可以討論在地端納入在宅醫療團隊,也會訂定更貼切的品質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