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醫療.眼部
搜尋
乾燥症
共找到
81
筆 文章
-
-
2024-09-0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嗽微喘檢查出肺腺癌!久咳看不好先做這種檢查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肺癌【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小診所的夜間門診,承襲鄉村人口的習慣,晚上出門的人不多,夜診病人三三兩兩,一個六十歲上下的阿姨走進診所,跟櫃台說想看咳嗽,阿姨看起來很有氣質,講話很溫柔,但講沒幾句就穿插著咳嗽。阿姨走進診間還咳著:「醫師,我這咳嗽從新冠好後,已經咳好幾個月了,看過很多診所都看不好,反覆咳,家人說家裡附近有胸腔科醫師,叫我來看看。」「您新冠是什麼時候的事?」「七八個月前了。」點開阿姨的雲端病歷,果然斷斷續續每個月都有感冒和咳嗽的用藥。「OO女士,您以前有氣喘病史嗎」?「沒有。」「那有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嗎?」「沒有特別感覺。」我看了阿姨的喉嚨,看起來確實也沒有明顯發紅或胃食道逆流的徵象。心想新冠後久咳,誘發氣喘還是比較常見的原因。「您咳這麼久,有照過X光嗎?」「還沒有照過,之前都是當成看感冒,拿藥吃而已。」久咳微喘心電圖查出心律不整 確診肺腺癌正想應該排個肺功能和胸部X光,因為夜間合作的X光檢驗所已經休息,想說是否要先做肺功能鑑別氣喘時,聽診發現阿姨的心律不整是會漏拍的那一種。當下一驚,馬上請她去做心電圖,心電圖出來是房室傳導阻滯,而且是可能會進展成完全阻滯的第二型,有生命危險那種,雖然阿姨現在只覺得輕微喘和很咳,但若心電圖發生變化,後果不堪設想!立馬跟個案要家人的聯絡方式,簡單說明病情後將阿姨轉到急診。急診X光發現心臟後面有腫瘤陰影,做了一些處理後,先讓阿姨出院回家,接下來醫院安排的電腦斷層發現肺腫瘤整個包在心臟和大血管上。阿姨夫妻擔心的回到診所,諮詢接下來他們要怎麼辦,我看了雲端資料後,把後續醫院可能做的檢查,稍微做了說明,讓夫妻有些心理準備,後續切片證實是第四期的肺腺癌。所幸這位溫柔和善的阿姨,肺腺癌的細胞是屬有有基因突變的種類,適用於標靶治療,經過合適的口服藥物標靶治療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太到,阿姨的心律回歸正常,咳嗽也大幅改善。久咳不癒 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肺癌雖然不是久咳最常見的原因,但久咳不癒的病人,建議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檢查。然而,胸部X光檢查對於肺癌篩檢並不敏感,通常靠X光診斷肺癌多半是第三期以上。政府這幾年積極推廣的肺癌癌篩低劑量電腦斷層,才是有效篩檢肺癌的工具。因為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推行,讓肺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大幅提高。目前如果是有家族肺癌病史的50-74歲男性,和45-74歲女性,以及有重度吸菸史的50-74歲個案,都可以洽各大醫療院所,詢問是否可做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這邊要注意的是,吸菸個案必須配合戒菸治療才可接受篩檢。目前肺癌的治療進展神速,離我在十年前胸腔專科考試時還只有幾種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到現在藥物治療的組合和選擇多到數不清。各種新型的基因突變點和研究也持續在進行。以往覺得第四期肺癌可能人生所剩無幾的觀念,逐漸在轉變。以肺腺癌為例,台灣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有EGFR的基因突變,目前第三代的基因突變藥物號稱超過一半的患者可以達到超過三年的存活時間。臨床上雖然有些棘手的個案真的診斷沒多久就離世,但也有許多個案,可以一線治療接二線,二線接三線,換了十幾線治療撐過五年十年的個案。而這些有機會長期抗戰的個案,也代表癌症治療進入一個新紀元,逐漸步入類慢性病治療的時代。(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次我們要特別著重於醫學院畢業以後最初幾年的「第一、二年不分科住院醫師」(PGY 1 ,2)以及臨床科部「住院醫師」暨「研究醫師」(R, CR, fellow)的年輕醫師在教授、主治醫師的指導之下,參與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些年輕醫師在病房直接參與病人的照護,而且與醫學生的接觸也遠比教授、主治醫師來得頻繁,因此這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教育界都非常重視這些年輕醫師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希望由各教學醫院分享這方面的經驗,尤其是聆聽這些年輕醫師分享他們對教學的熱忱,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待,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台灣各大教學醫院對臨床醫學的用心,並且更能接受醫學生參與他們的照護,將來才會有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照顧他們的子孫。R17就字面上應該是「第十七年住院醫師」,堪稱史無前例,這是黃老師以其「終生學習」的觀點自稱。如果要介紹醫師的養成到底是什麼回事,我會從十多年前的一個場景說起。那時候我是醫學系七年級的實習醫師,正在內科的風濕免疫病房實習。某個週日,我跟大我一屆的內科第一年住院學長(簡稱R1),泰半時間都在處理一位病人突然飆到破千的肝指數及突然變差的凝血功能。我們一起追蹤抽血、討論、查資料、輸血跟作各種處置,希望把病人安全的在週一交給原本照顧的團隊。週一早上,我在抽晨血,發現這位病人跟我講話的反應變得怪怪的,我一邊想說等一下要跟總醫師(簡稱CR)報告狀況,一邊加緊腳步想把晨血抽完。過一會兒,晨會還沒開始,病房喊了9595,正是那床病人。經過氣管插管及心肺復甦術(CPR),病人年輕的心臟一度恢復跳動。當我們送病人下加護病房時,我的手一直摸著病人的脈搏。在電梯裡,病人的心跳再度停止,我跳上推床跪坐在病人旁邊開始CPR。我們在加護病房努力了一個多小時,病人終究沒有救回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一天,加護病房門打開時,家屬的哭聲,因為病人是一位生完小孩、還未滿月的母親。那一天我一直纏著CR學長,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要知道哪些事,才有機會在下一次,把這樣的病人救回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災難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這個疾病。過了兩年,我是家醫科的住院醫師。輪訓到精神醫學病房,有個病人因為疑似急性精神病發作而住進精神醫學急性病房。我發現病人的認知功能異常並不典型,沒有常見的妄想、幻聽,但她會說:「我看電視新聞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不曉得她們為什麼這樣說。」我想起實習時風濕免疫科CR的教學,及照顧病人得到的經驗——我知道像紅斑性狼瘡(SLE)、抗磷脂質抗體症候群都可能會影響到腦部。我特別問了風濕免疫相關病史:病人以前從未有過精神疾病的病史,且家族病史有乾燥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我默默在精神科的抽血裡,夾帶了幾項風濕免疫方面的檢查。結果被我猜對了!抗核抗體及抗磷脂質抗體檢查結果呈陽性,我會診了當初的CR學長(這時他已經是主治醫師了),病人經過大劑量類固醇治療後,認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了。 時間快轉十多年,兩個月前,我在安寧緩和病房,醫學生開始作文獻報告沒多久,院內廣播突然傳來9595的呼叫,而且就來自只有兩層樓之遙的精神科病房。醫學生們轉頭看向我,我說報告待會兒繼續,病人是不等人的,帶頭就衝了(跑CPR的時候是沒人在走樓梯的)。一到現場,我熟門熟路的擠進病人旁邊,邊了解病人狀況邊觀察CPR的進行,伺機找可以幫忙的地方。轉頭發現四位醫學生不見了。原來因為病室裡人多,醫學生們不敢硬擠進來。身為現場最資深的我,當然把他們叫進來,請他們戴上手套準備幫忙接手CPR。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四位醫學生只有兩位幫忙做到壓胸的動作,病人就恢復自發性的呼吸心跳了。走回病房的路上,一位同學很興奮的跟我說,真實病人胸口的回餽力道跟壓安妮是一樣的耶!「當然啊」,我說,「人家有用心製作耶,不過,安妮不會告訴你肋骨斷掉的手感是什麼。有一天你們如果壓斷了,自然就知道了。」 「不過這件事情除了要檢視自己的施力點是否壓在正確的位置與角度外,有時候跟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有很大關係。所以我們要觀察病人病況的走向,預先智慧的討論與判斷,什麼樣的CPR該做?什麼樣的病人要先簽好DNR。」醫學的訓練是很特別也很迷人的過程,從懵懂無知的新兵戰士,到病床邊成熟的指揮官,或者抽絲剝繭找出病人問題的名偵探柯南,就是得透過這些過程——一次次的值班與CPR,一次次鼓起勇氣讓管路、針線穿過人體皮膚及孔道的過程,醫師點點滴滴的成熟,學會在壓力下沉穩應對,並保持冷靜、理性與溫暖。我特別喜歡帶醫學生去參與CPR,因為這是醫師訓練過程中最戲劇、最震撼的場景,可以快速的幫助醫學生成熟,我會提醒他們:「一、兩年之後,也許你就是深夜裡現場唯一的醫師,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治療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醫師在過程中都有收穫。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人類的每段感情、親情,或探索自己才能與嗜好的過程。不論成功或失敗,總在一次次的探索中,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變成更成熟、更好的人。我很喜歡宋瑞樓教授的一句話:「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我還記得,宋教授在八十幾歲於病房教學時,還會對我們醫學生說:「謝謝你們告訴我這件事情,我今天又學到了新的事情。」如果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師可以如此,我們年輕人更該一直保持著住院醫師的熱情。在不斷的教學與學習之間,最幸運的是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心靈的探索、好奇與純真!
-
2024-08-2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常莫名咳嗽卻查不出原因!乾燥症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九:乾燥症【建議就診科別】免疫風濕科莫名咳嗽查不出原因 不知是否心理性咳嗽 年近六十的大哥,穿著筆挺的襯衫,談吐客氣有禮,看起來是個嚴謹的人。來到門診的原因是,咳嗽好幾個月了,看了很多診所和醫院都沒有起色。他的咳嗽是乾咳為主,沒甚麼痰,也沒有特定時間,常常覺得喉嚨乾乾癢癢就想咳嗽,有時候喝口水就好多了,平常也沒有過敏性鼻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肺功能電腦斷層都做過了,也沒有看到甚麼異常,怎麼看醫師都說正常,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性咳嗽了。門診請他張開嘴巴看看喉嚨,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無症狀的胃食道逆流的喉嚨病兆,沒想到反而先看到又紅又薄又乾的舌苔,整個口腔黏膜都非常乾燥,這位大哥說平常睡醒有時候嘴巴都乾到快要張不開。問了一下眼睛的狀況,乾眼也蠻厲害的。立刻幫這位大哥安排了自體免疫抗體的抽血檢查,果然,乾燥症相關自體免疫抗體陽性,轉介了風濕免疫科做了一連串眼睛和唾液腺的檢查,證實是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修格連氏症候群常見口乾眼乾 喉嚨乾癢容易咳嗽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是一種以攻擊腺體和淋巴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分泌下降,個案常常會口乾眼乾,因為太乾,也常合併唾液腺阻塞、結石的症狀,缺少口水滋潤,不只容易蛀牙,也容易讓喉嚨乾燥,黏膜萎縮,咳嗽受器變得敏感,喉嚨乾癢容易咳嗽。這位大哥接受了乾躁症的治療,再加上胸腔科開立的化痰藥物讓口水變稀後,咳嗽就大幅改善,不再因莫名咳嗽感到困擾。修格連氏症候群導致的乾躁症,其實是好發在中年女性,像這樣五六十歲才診斷的男性並不常見,男女比例約1:9。然而,因為這個疾病輕症通常只有口乾眼乾的症狀,大家常常不以為意,沒有就診就不會被診斷。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個案,合併嚴重牙周病或牙根蛀牙時,其實已經發病一陣子了。修格連氏症候群其實並不少見,盛行率約0.5%,兩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個,事實上,我們過去風濕科的老師都覺得,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沒被診斷,盛行率絕對不只0.5%,可能更多。修格連氏症候群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倘若發現自己有明顯眼乾口乾症狀,常常反覆結膜炎針眼、唾腺阻塞結石、蛀牙又常常是牙根蛀牙的話,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醫,釐清乾躁症的可能,畢竟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會引起乾躁症。有四成的個案會有腺體外侵犯,這群個案很多會合併甲狀腺疾病。因此,如果年輕時有甲狀腺疾病的個案,出現口乾眼乾時,要格外注意。修格連氏症候群患者有三到四成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問題,可能跟人格特質或跟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有關。一篇關於修格連症候群人格分析研究指出,這群個案和健康族群相比,有較高神經質、內向、焦慮特質和較低的社交能力(文獻五)。此外,腎炎、肝炎、關節炎、血管炎、肺纖維化甚至是淋巴癌,都是這個疾病嚴重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這群個案的皮膚也很敏感,有很明顯的光敏感性,照太陽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皮疹和血管炎,外出須做好防曬的準備。壓力和失眠,可能會惡化自體免疫疾病,九日常跟門診的病友說,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身體的警示煞車,稍微過勞就會有症狀,提醒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生活也不要太緊張,倘若診斷出這種自己打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提醒病友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睡飽吃好少煩惱,就是減少發炎和協助治療最佳的方式!參考文獻:1.黃德豐,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診斷2.魏正宗,抗乾燥症從調整生活開始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info.asp?/75.html3.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volume 18, Article number: 131 (2018)4.The interplay betwee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13176 (2022)5.Person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466 January 17, 2019(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1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口乾?乾燥症患者衍生問題多,醫提醒還可能罹患淋巴癌
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癒合變慢,嚴重者還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台北榮總表示,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於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其中乾燥症患者不只口乾,也有乾眼症狀,甚至過乾而角膜潰瘍,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為什麼會口乾?台北榮總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說,口乾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及局部因子有關;系統性疾病包含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糖尿病、病毒感染疾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長者等;而局部因子則是藥物、用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吳詩韻指出,口水的功能很多,首先是具有緩衝液的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口水中也含有抗菌成分,可保護黏膜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口水也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更可以潤滑食物,讓食物容易吞嚥;此外,唾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少喝刺激性飲料 口腔保健不可輕忽口乾治療上,除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口腔已出現潰瘍,可以塗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不可輕忽。吳詩韻提醒,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並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並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免疫失調產生的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指出,若是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此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口乾,也會有眼睛乾,甚至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早期診斷並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的治療策略十分重要。口乾症會影響口腔健康與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設有乾燥症整合門診,由過敏免疫風濕科及牙科醫師提供諮詢與治療服務,幫助症狀改善,以解決口內相關問題。
-
2024-07-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以為乾眼症 她咳血3天查出乾燥症
一位48歲女性長期面對電腦螢幕,感到眼睛不舒服,經眼科診斷為乾眼症,提供眼藥水保養。但近半年卻出現咳嗽不止,並且咳血3天,求助胸腔內科及耳鼻喉科醫師,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藥物治療,咳嗽未改善,轉介至醫學中心診斷為「乾燥症」,屬於重大傷病,進而接受後續治療。這個讓人到處求醫的元凶─修格蘭氏症候群,俗稱「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錯亂,攻擊身體可產生潤滑效果的腺體,最常侵犯淚腺及唾液腺,也可能侵犯生殖器官及消化器官,產生陰道乾燥、胃炎、胃酸分泌不足等。乾燥症典型症狀有哪些?乾燥症的典型症狀,包括眼睛乾燥、口腔乾燥及關節疼痛,也可能出現口腔念珠菌感染、嚴重齲齒及角膜潰瘍等併發症。此疾病常發生在40至50歲女性,男女比例為1:9。乾燥症疾病可分成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原發性可以單獨存在,臨床症狀包括口腔乾燥症、乾燥性角膜炎、關節痛及腮腺腫脹等,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續發性則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等,致病機轉目前只知道和自體免疫有關。治療乾燥症 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最好別吃治療方面,以症狀緩解為主要治療方針,針對眼乾可能使用人工淚液、凝膠,嘴乾則建議患者多喝水、使用合適的漱口水等。針對全身性症狀,風濕免疫科專家評估後會使用奎寧等免疫調節藥物,藉此改善乾燥症症狀,當症狀改善才會逐漸減低劑量。飲食方面,對於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最好別吃。擔心吞嚥困難,可以挑軟質和無刺激性食物,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適度運動,按時服藥。乾燥症一路走來頗傷元氣,一旦找對醫師吃對藥,症狀都可以控制住,患者要學會秉持正能量面對它,了解它,接納它。【疾病百科】乾燥症(休葛蘭氏症候群)
-
2024-05-29 醫療.自體免疫
頻繁做惡夢 當心可能是「這些疾病」的前兆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日前發表在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雜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惡夢以及清醒時出現類似夢境幻覺的白日夢,可能是紅斑性狼瘡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前兆。該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史隆(Melanie Sloan)表示,這種不尋常的症狀可能是一種信號,預示某種已有的病症可能將急劇惡化或發作,需要接受治療。紅斑性狼瘡影響包括大腦在內的多重器官史隆指出,像紅斑性狼瘡這類疾病尤其如此,眾所周知這種病會影響包括大腦在內的多重器官,但在其他風濕病中也發現相同症狀模式,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候群(又稱薛格連氏症候群)和硬皮症。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病,人體免疫系統在失控下會攻擊健康組織,引起身體任何部位的發炎與疼痛,包括血球、大腦、心臟、關節,以及肌肉、腎臟、肝臟與肺部。史隆說,失智症前期所發生的認知問題,以及他們研究的許多其他神經精神症狀(NPS)會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社交能力產生巨大影響,只能盡可能維持基本正常生活。她說,這些症狀通常看不見,目前醫學也無法檢測,但這不表示它們就不需要治療與幫助。一位加拿大患者表示,他的惡夢嚴重到令人恐怖的程度,有時甚至會持續到白天;最近幾年,他重複夢到有個連環殺手在追殺他,他的腿被抓住,即使是醒來後,也能感覺腿上彷彿有些東西。另一位英國病人描述他的惡夢,是他無法呼吸、有人坐在他的胸口上。還有人分享了在夢中出現非常驚悚的暴力場景。發炎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都會出現睡眠障礙雖然這類領域的研究還不多,但2019年3月的一項研究顯示,發炎性關節炎與其他自體免疫、炎症疾病的患者也會做惡夢和出現其他REM睡眠行為障礙,像是俗稱「鬼壓床」的睡眠癱瘓症。REM是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的簡稱,是人們做夢、處理白天發生的訊息與經驗、並將之儲存到記憶中的睡眠階段。這項新研究調查了400名醫生與676名紅斑性狼瘡患者,並深度訪談50名臨床醫生與69名系統性自體免疫風濕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患者。(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01 醫療.眼部
眨眼次數增加或減少不只關乎眼睛 可能暗示你有這些健康狀況
普通人大約每秒三到五秒就會眨眼一次,且儘管我們因為眨眼而損失了高達10%的日常視覺輸入,但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我們眨眼了。眨眼有幾個實際用途:它可以潤濕和清潔角膜(cornea)表面,並可以反射性地保護眼睛免受快速接近的物體的傷害;某些情況下,眨眼次數出現變化,甚至可能預示著健康問題;以下就是會導致眨眼發生變化的一些潛在原因,以及可能代表的健康狀況:眨眼變緩慢或頻率下降眨眼次數減少,可能是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的早期症狀之一;多巴胺(dopamine)是影響我們注意力和靈活性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多項實驗就發現,自發性眨眼的頻率,反映了我們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活躍性,多巴胺越低,我們就會只關注於一件事上,眨眼的頻率就會越少;而巴金森氏症特點之一,就是喪失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的患者,也可能因為角膜損傷,而導致眨眼頻率出現變化;除了巴金森氏症外,其他像是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也會讓正常的眨眼頻率變慢,運動員則可能因頭部受傷而導致眨眼頻率變慢。過度眨眼我們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進行較困難任務時,像是在昏昏欲睡的情況下開車時,眨眼頻率就可能會增加;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不斷眨眼,為了路上其他人和自己的安全,請先休息一下再上路。疼痛和強光照射,也會導致人頻繁眨眼。另外,你的身體也會透過增加眨眼頻率,來補償或適應乾眼症帶來的不適;導致乾眼症的原因有許多,包括乾燥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或像是抗組織胺等藥物的副作用。長時間盯著螢幕的人,也是乾眼症的好發族群,因為當我們盯著螢幕時,眨眼的頻率就會因此減少。如果你計畫要在電腦前待上好幾個小時,那請設定鬧鐘,每20分鐘離開螢幕,讓眼睛休息個一、兩分鐘;另外,「閉眼工作」(blind working)也是個很不錯的概念;建議可在日常工作中,像是打電話或等待電腦啟動等不需要用到眼睛的時候,閉上眼睛,刻意的讓眼睛短暫休息一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5 醫療.眼部
乾眼症治療可能沒有效?教授解析《美國醫學會眼科期刊》研究
美國醫學會眼科期刊今天(2023-12-21)發表一篇關於乾眼症的研究論文,以及一篇針對這篇研究論文的編輯評論。研究論文:Interventions for Dry Eye: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乾眼症的干預措施:系統性回顧概述)編輯評論:The Problem With Dry Eye Trials(乾眼症臨床試驗的問題)這篇編輯評論共有9段。我把其中7段翻譯如下:在本期《美國醫學會眼科期刊》裡,McCann 等人對各種乾眼療法的功效和不良反應的文獻進行了嚴格審查,因此受到讚揚。整體而言,納入了 71 項評估乾眼干預措施的系統性評價,在 26 項被認為可靠的系統性回顧中,沒有發現任何乾眼干預措施有效性確鑿的證據。這些干預措施包括環境改造、補充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人工淚液和潤滑劑、淚點閉塞、強烈脈衝光療法、向量熱脈衝療法、外用皮質類固醇、外用環孢素A、外用促分泌劑和自體血清。在這些干預措施中,作者認為最有力但仍不確定的證據表明使用空氣加濕、淚點塞和外用皮質類固醇來治療乾眼症狀。在檢查這些發現時,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儘管有如此多的研究檢查乾眼療法(該術語在 PubMed 上的點擊率超過 8000 次),但仍缺乏有關療效的數據。第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大多數乾眼症研究所招募的對象是一群具有非常異質性的綜合徵、病症和疾病的患者。正如慣用的那樣,乾眼一詞涵蓋具有不同病理機制(例如發炎、幹細胞耗竭、神經感覺功能障礙)的疾病,這些疾病導致眼表疼痛(通常特徵為乾燥、沙礫感、灼熱感、刺激)和/或視覺障礙和/或出現一些淚液不穩定、角膜上皮破壞、淚液產生減少和/或眼瞼邊緣改變的症狀。這意味著不同的綜合徵、病症和疾病,包括乾燥症、眼部紅斑痤瘡、夜間眼球塌陷和神經性眼疾疼痛,經常被歸類為稱為乾眼的單一診斷類別。在當今個人化醫療時代,單一療法不太可能對具有不同病理原因的一系列不同病症有效,這一點不足為奇。第二個問題是臨床試驗的設計。大多數乾眼研究旨在滿足預先指定的症狀和體徵終點,儘管我們清楚地了解患者關注的是症狀的緩解,而症狀並不總是與身體體徵相關。相反,我們知道神經激活會驅動症狀,但目前的診斷檢查無法可靠地評估神經功能。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選定的終點通常與治療機制不一致。例如,上皮破壞經常被用作終點,儘管這種體徵受到研究範圍之外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空氣污染、角膜感覺異常、解剖異常、檢查者辦公室中的醫源性損傷) 。需要重新思考生物學相關性和適當的終點,以改善臨床試驗設計和解釋。第三個問題是,目前的治療試驗解釋受到以下事實的限制:比較通常是與對照而不是與另一種活性療法進行比較。這一現實限制了臨床試驗結果轉化為現實應用的能力。第四個至關重要但很少討論的問題是讓訓練有素的專家檢查參加這些試驗的患者的重要性,以確保真正滿足納入和排除標準。如果沒有徹底的眼部檢查,包括外翻上眼瞼並檢查眼瞼後緣和結膜,以評估其他眼表疾病,研究結果可能會受到威脅。將患有兔子眼睛、上緣角結膜炎、前基膜營養不良和薩爾茲曼結節的個體納入旨在解決淚液健康其他方面的臨床試驗是有問題的,從而降低了研究檢測有效性的能力的新干預措施。事實上,我們經常看到在這些其他實體的背景下被診斷出患有乾眼症的人,其中一些是最新的多中心新療法研究的參與者。最後一個可能的解釋(儘管是挖苦)是,目前根本沒有有效的乾眼症療法。鑑於許多已發表的研究評估了針對乾眼症開發的多種不同形式的治療方法以及最近文章中指出的結論,必須考慮這一點。到頭來,正如Martin Rees and/or Carl Sagan所說,「缺乏證據並不等於證據不存在」。儘管認識到我們目前知識庫的局限性並針對這些差距設計深思熟慮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我們仍然需要嘗試有效治療全世界數百萬乾眼症患者。同時,我們需要了解,光是在美國,每年就有數十億美元用於乾眼症治療,但缺乏有力的證據來支持其中許多治療的有效性。考慮到 McCann 等人在最新一期《JAMA 眼科》上強調的研究結果,臨床醫生可以平衡地考慮系統性回顧的研究結果,同時融合科學和醫學藝術,盡最大努力治療患者。註:台灣有號稱能徹底治療乾眼症的診所,請看乾眼症徹底治療?。原文:乾眼症治療,每年花數十億美元(光是在美國),有效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0 焦點.用藥停看聽
藥物不當使用可能導致眼疾!可能影響眼睛功能的7種藥物與症狀
眼睛是靈魂之窗,是人類感知周圍,極為重要的感官之一,10月12日是「世界視覺日」,今年主題「Love Your Eyes At Work」,聚焦於職場工作環境,提醒上班族多重視自身的眼睛健康。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電子產品的生活習慣,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加重眼睛的負面影響,民眾可透過「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方式,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讓眼睛能夠適當休息,搭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戒除菸酒等,都可保護眼睛視力。如有眼睛不適,可經由眼科檢查找出問題,在臨床上遇到眼睛不舒服、視力模糊的民眾,除了可能是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眼睛問題外,藥物的不當使用也可能是導致眼睛疾患的因素,民眾求診時如有開始使用新藥物或改變用藥時,應告知醫療人員,才能協助找出真正病原因,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相關藥物的使用方式。此外,醫師針對各類眼睛疾病也可能處方眼用藥水,如散瞳劑、縮瞳劑、抗生素、類固醇、抗組織胺藥物等,治療應遵照醫師、藥師指示用藥與保存藥物。開封後的眼藥水,如於一個月內尚未用完建議丟棄;如為未加防腐成分的一次性包裝眼藥水,則建議每次開封後盡速用完並丟棄,以避免孳生病菌。可能影響眼睛功能的藥物與症狀:1.Ethambutol:常用於結核病治療,可能造成視力模糊、中央盲點、辨色力異常、球後視神經炎等。2.Amiodarone:常用於心律不整治療,可能造成畏光、視力模糊、角膜病變等。3.Quinine:常用於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瘧疾治療,可能造成視網膜病變等。4.抗憂鬱劑、抗焦慮劑:可能造成視力模糊、複視、眼睛乾澀、白內障等。5.抗組織胺藥物:常用於鼻炎、過敏治療,可能造成眼睛乾澀等。6.雙磷酸鹽類藥物:常用於骨質疏鬆治療,可能造成葡萄膜炎、鞏膜炎等。7.類固醇:常用於各類發炎、過敏治療,可能造成眼壓升高、白內障等。》更多藥物詳細適應症用法,請看藥物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補充劑反而容易過量!富含維生素A食物有哪些?有何功效?過量有什麼問題?
前幾年新冠肺炎疫情,維生素D成了火紅的營養素之一,不少國際研究指出,維生素D是對抗新冠病毒的利器。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的一員,其他同屬脂溶性的還有維生素A、E、K,上周介紹完水溶性維生素B和C,本周將介紹這幾大脂溶性維生素對健康的重要性。維生素A與人體接觸到「光」的器官息息相關,可幫助眼睛調節光線、維持視力,同時也讓黏膜、皮膚維持正常功能。維生素A缺乏大多出現在開發中國家,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資料顯示,國人鮮少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A很容易從飲食中攝取,如魚油、內臟類食物,如果吃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人體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A的重要性有哪些?.保護視力健康.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維護免疫功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人體的視覺、基因、生殖系統、免疫系統,以及皮膚、黏膜等都需要維生素A協助維持功能。如果身處食物匱乏的國家,比較容易出現缺乏維生素A的現象。缺乏維生素A,嚴重者會引起夜盲症,患者的皮膚也會格外粗糙、角質化,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影響,同時影響生長發育。有些小孩出生就營養不足、缺乏維生素A,但是小朋友還不會說話,視力衰退或是在暗夜中看不到東西也不會表達,後續會開始出現眼角膜或是角膜乾燥症狀,孩子會時常揉眼睛,把眼睛抓得又紅又腫,再加上陸續會出現畏光、眼痛才被發現已經罹患夜盲症,再從夜盲症追到營養素缺乏,往往都已經太晚,嚴重可能會導致失明。維生素A除了幫助眼睛或是皮膚維持健康以外,也在免疫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根據研究顯示,體內若能維持維生素A足量攝取,與缺乏維生素A的人相比,能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維生素A每日建議攝取量?.攝取100公克肝臟可能就會超過男女每天建議攝取量根據國民營養建議,男性每天建議攝取600微克維生素A、女性攝取500微克。每100公克的肝臟約有7000多微克的維生素A。蘇秀悅表示,攝取100公克肝臟可能就會超過男女每天建議攝取量,但很難有人每天都吃肝臟,且單從飲食中,很難引發維生素A中毒,民眾不必過度擔心。維生素A過量可能發生什麼問題?.一般正常飲食不會過量.短時間高劑量或長時間攝取,才會出現異常根據過往的研究,單一攝取維生素A或短時間內高劑量攝取維生素A,才可能導致急性中毒,攝取劑量大約是15萬微克以上,才有可能引起。蘇秀悅表示,如果急性維生素A中毒,會出現噁心、嘔吐、嚴重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現象,緊急接受治療幾乎都可以恢復。不過國際上比較擔心「慢性維生素A中毒」,每天攝食超過3萬微克的維生素A長達數年,可能會出現中樞神經異常、肝臟、骨骼異常或是皮膚變異等反應。女性懷孕期間或懷孕前期,大量攝取維生素A則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嬰兒如果每天攝取5500微克以上的維生素A補充劑,短短三個月,可能就會造成厭食、易怒、顱內壓增高、皮膚病變、脫皮等。但蘇秀悅強調,一般正常飲食都不太可能出現過量的情況。蘇秀悅表示,維生素A對人體而言是重要的維生素,有些人會擔心平常愛吃肝臟又愛吃胡蘿蔔會不會維生素A爆表?她說,如果天天吃胡蘿蔔頂多皮膚變黃,並沒有這麼嚴重。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須注意?.不建議透過保健食品補充維生素A蘇秀悅不建議民眾透過保健食品補充維生素A。她說,飲食中非常容易攝取到維生素A,連芒果、西瓜等水果中都含有微量的維生素A,一份芒果有108微克、一份西瓜有58微克,因此在台灣,每天很容易攝取足量維生素A,不需要額外補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皮膚癢怎麼辦?糖尿病常見6大皮膚問題報你知!
約有1/3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皮膚問題,有些甚至能作為早期發覺糖尿病的線索之一。元氣網整理出糖尿病患常見的6種皮膚問題以及改善方法。Q1 糖尿病患者常覺得皮膚變黑?特徵可能是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縮寫為AN)引起,糖尿病患者常在後頸、腋窩和腹股溝等身體摺痕處,出現明顯大面積的黑色暗沉狀斑塊,也有人以黑天鵝絨般的黑斑塊形容,很容易被誤認是洗澡洗不乾淨所導致。這些黑斑有時也會出現在手部、手肘和膝蓋後。病因當胰島素阻抗發生時,體內的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來穩定血糖,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發揮作用。當患者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2時,就代表體內已經發生胰島素阻抗,如果不從飲食等生活習慣改善,就會逐漸朝向糖尿病前期發展,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所以黑色棘皮症有時可以視為糖尿病的前兆之一。部分疾病導致病人肥胖,也會讓胰島素分泌的工作量增加,例如:多發性卵巢或癌症等,病人也會發生黑色棘皮症。如何改善?可透過面霜等產品來改善皮膚暗沉的黑斑,更重要是減低胰島素阻抗的嚴重度,例如:避免肥胖、搭配藥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才能有效改善黑色棘皮症的困擾。Q2在小腿皮膚出現紅斑是正常的嗎?特徵可能是由糖尿病皮膚病、或稱脛前色斑或脛骨斑點(diabetic dermopathy)所引起。這些紅色或棕色的斑點或線條,常發生在小腿的部位,容易與老人斑相混,這些斑點並不會疼痛或搔癢。病因主因是糖尿病導致影響到末梢小血管的問題,導致小腿皮膚的血液供應出現問題,導致紅斑的發生。也有20%的非糖尿病病患出現此問題。如何改善?這種皮膚病是無害的,並不需要治療。如果對皮膚外觀有困擾,請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Q3 糖尿病患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特徵糖尿病患者可能會覺得皮膚容易發癢,尤其在乾冷的秋冬或冷氣房中,因為環境乾燥症讓這問題更容易發生。病因糖尿病的病人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容易讓皮膚的保水性不佳,過度乾燥導致發癢。此皮膚問題正常人也會遇到,只是糖尿病病人更容易頻繁發生。如何改善?【貼心提醒】糖尿病病人如果有搔癢問題,可從三面向改善:1.糖尿病病人需要將血糖儘量維持在正常值。2.皮膚清潔原則:不要過度的洗澡、過熱的熱水、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並使用保水性較佳的護膚產品,例如:乳液都會改善。3.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於改善皮膚搔癢問題。Q4 糖尿病患者皮膚發炎,出現紅腫熱痛的感染問題?特徵常見是由細菌反覆感染所引起,常發生的部位有眼瞼、毛囊和指甲。病人會出現紅腫的毛囊問題,反覆感染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皮膚潰爛、化膿。病因糖尿病病患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傷口癒合較慢,往往比沒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當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環境中,細菌更容易會大量繁殖,也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炎更加嚴重,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如何改善?控制好血糖,維持自身免疫力,遵照醫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Q5 糖尿病患者會容易得到香港腳、甲癬嗎?特徵香港腳、甲癬等多數由皮癬菌感染的疾病,會在患部皮膚引起微小的紅色水泡和鱗狀皮屑,它們通常會發生在溫暖、潮濕的皮膚皺褶中,常見是香港腳(腳癬)、甲癬和股癬。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受到另一種真菌─念珠菌所引起的陰道感染,女性患者會出現外陰搔癢難耐和陰道分泌物過多,並且常常是反覆感染(一年4次以上)。病因真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糖尿病病患如果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狀況,更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如何改善?與醫生討論選擇適合的抗真菌藥物,經常檢查血糖,將血糖控制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才是預防真菌感染的最佳方法。Q6 糖尿病患者後頸後背出現變厚、變硬,正常嗎?特徵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發生成人硬腫症(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糖尿病患者的後頸,上背與肩膀出現皮膚變厚變硬的情況,皮膚出現會有紅斑和伴隨毛囊發炎的情況。病因致病機轉仍不很清楚,病理檢查中往往發現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增加導致皮膚變厚。如何改善?可與皮膚專科醫師討論,目前沒有治療的良方,大多根據患者症狀加以治療,部分患者會在數年後自行痊癒。資料來源:美國CDC資料林鳳玲/易留疤、全身發癢 皮膚問題都和糖尿病有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5-17 焦點.健康知識+
口渴很正常?醫指常口渴可能是4大疾病!6方式助改善,咖啡、茶要少喝
許多人常常會出現口乾舌燥,這除了缺水而口渴以外,也有可能是疾病纏身。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個人社群分享,包括可能原因以及改善方式,更有助身體健康。常口渴也可能是疾病引起?重症醫指常見4疾病可能! 黃軒醫師指出,口乾舌燥(xerostomia)是一種常見症狀,可能和多種疾病或健康問題有關,特別是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 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疾病,可能導致口乾舌燥,最常見的就是乾燥症,其特徵之一就是口乾舌燥,發生率可高達90%。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疾病,也會有較高的機率導致口乾舌燥,根據一篇《牙醫學報》的研究文章指出,其原因可能和高血糖所引起的神經損傷有關。 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是逐漸發展的疾病,據《臨床腎臟病學雜誌》研究文章指出,患者此症狀發生率較高的原因,可能和腎臟功能受損、代謝物累積、藥物治療等有關。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在睡眠過程當中出現多次短暫的呼吸暫停,患者無法進行充分呼吸,可能導致身體缺氧,進而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除此之外喉嚨也可能乾燥。 常口乾舌燥?6方式助改善!改善不了早檢查,防範疾病。 黃軒醫師指出,若經常感覺到口乾舌燥,可透過幾種方式進行改善。除了多喝水以外,也包括了少喝咖啡、少喝茶、少抽菸、留意藥物、避免環境等。 少喝咖啡、茶,多喝水:咖啡茶和茶具有利尿效果,且也可能導致口腔、喉嚨的黏膜變得乾燥,建議減少攝取量,增加水分攝取。而喝水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改善方式之一。 少抽菸:至於抽菸,據《臨床呼吸學雜誌》研究文章指出,白天抽菸增加刺激唾液過度分泌,這也會使得夜間唾液過度減少。而抽菸者早上起床時也大多是口乾舌燥的,那正是因為反覆抽菸的煙霧使口腔、喉嚨黏膜更乾、更薄所致。 藥物調整:藥物方面,像是抗憂鬱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利尿劑等,據《藥物治療學雜誌》研究文章指出,都可能會影響唾液分泌減少,因此如有需要可和醫師詳細討論更換其他藥物的可能性,切勿自行停藥。 增加濕度:環境對於口乾舌燥的影響,據《牙醫學雜誌》研究文章指出,空氣中的溼度對口腔黏膜、喉嚨黏膜也有重要影響,過於乾燥可能出現此症狀。可透過加濕器增加環境濕度,減少發生的可能性。 檢查治療:黃軒醫師也提醒,正如前述所提到的,口乾舌燥也可能是疾病所引起,因此若這些方法都無法有所改善,建議盡早檢查,如有需要便從治療疾病進行改善,如此才更有利健康。 《延伸閱讀》 .怎麼喝水比較健康?營養師4觀念:別一次喝光,有喝像沒喝! .乾旱限水也不能讓身體缺水!醫:喝太少恐增腎衰竭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4 醫療.消化系統
左側睡、右側睡有關係!研究建議「側這邊」可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
近來有研究顯示,睡眠的姿勢與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發生也有關,從日常生活下手,改變習慣,可減少胃食道逆流的傷害及困擾!近年來因為飲食型態的改變,飲食西化且外食人口增加,再加上都市生活步調緊湊,進食速度過快、缺乏細嚼慢嚥等種種因素,導致胃食道逆流的病人逐年漸增。雖然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也愈來愈多,然而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最基本的預防,甚至注意一下睡姿也能減少胃食道逆流的反覆發生,避免進一步造成食道的傷害。為什麼胃酸會逆流? 正常在沒有進食的情況下,下食道括約肌應該處於關閉狀態,而進食吞嚥後,括約肌會打開讓食物通過,讓食物經由食道進入到胃裡。但若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無法緊閉,則胃酸及食物就容易逆流,造成逆流性食道炎。 至於為什麼下食道括約肌會鬆弛?原因包括:1與生理構造相關,例如原本就有食道裂孔疝氣,使胃食道交接口鬆弛。2老化以及體質因素、懷孕。 當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又受到以下因素影響,就容易胃酸逆流,引發不適。 1飲食。例如吃太多油膩食物易導致胃排空時間延長;攝取甜食、薄荷、茶或咖啡以及吸菸、飲酒等。2飲食習慣不佳,時常暴飲暴食,吃完飯後立刻平躺休息,也會導致及加重症狀。3有一些動作例如:咳嗽、彎腰,會導致腹壓上升,或是因為肥胖導致腹壓及胃內壓力上升,都和胃食道逆流相關。4全身性疾病如硬皮症會導致食道蠕動變差,進一步導致逆流性食道炎。另外,乾燥症會導致唾液分泌減少,清除食道逆流物的能力也會下降。 左側臥睡姿 可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 一篇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系的 Jeroen Schuitenmaker博士擔任第一作者的研究,發表在2021年12月的美國胃腸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該研究主要是研究睡姿是否會導致夜間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研究使用睡姿監測儀來監測57位病人的睡姿,此儀器每10秒鐘監測一次,分為左側臥、右側臥、平躺或俯臥,並使用24小時食道酸鹼值測定(24-hour ambulatory esophageal pH monitoring)的方式來測量病人食道的酸暴露時間和胃酸清除所需時間。 研究發現,左側臥睡姿的病人,其食道胃酸暴露時間(acid exposure time)和胃酸清除所需時間(esophageal acid clearance time)均明顯較平躺及右側臥的病人短。而推論其原因,應是和睡姿不同時,食道和胃的相對位置改變有關。右側躺時,胃相對於食道的位置是在上方,若下食道括約肌相對鬆弛或暫時性放鬆時,胃內的食物或胃酸就更容易逆流至食道。因此會建議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在睡覺時,可盡量採取左側臥姿,盡量避免右側臥或平躺的睡姿,可減少食道胃酸暴露時間,改善胃酸逆流症狀,也進一步減少胃酸對食道黏膜的傷害。 胃食道逆流的診斷 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主要是胃酸逆流及胸口灼熱感。而非典型症狀則很多,例如: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慢性咳嗽、胸悶、胸痛等。當有上述症狀醫師也懷疑時,可以安排檢查確認。 目前臨床上胃食道逆流最主要仰賴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的診斷,胃鏡可評估食道黏膜病灶、逆流性食道炎的嚴重程度,及是否有因食道反覆發炎而導致細胞變化(例如巴瑞特氏食道)。巴瑞特氏食道是因反覆胃食道逆流導致食道細胞轉化為腸細胞,也就是病理切片可見的腸化生,因若腸化生併有細胞異生,長期是有機會演變為食道癌。而除了胃鏡以外,國際建議的標準胃食道逆流診斷工具還有:HRM(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MII-pH(24小時食道阻抗併酸鹼度檢測)及Bravo(無線電酸鹼監測膠囊)等。 胃食道逆流的藥物治療 而治療方面,通常先給予中和胃酸的「制酸劑」,若症狀無法改善,進一步會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藉由抑制胃酸來改善症狀,主要有兩種:組織胺阻斷劑(H2-receptor antagonist)和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質子幫浦抑制劑可藉由抑制胃的壁細胞膜上的氫鉀幫浦而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逆流性食道炎。目前PPI主要有esomeprazole、pantoprazole、rabeprazole、lansoprzole及dexpansoprazole等幾種。但是上述藥物長期服用仍須注意其副作用,例如可能會降低鈣、鐵、鎂等的吸收,增加感染風險,增加骨折風險等。 而嚴重胃食道逆流的病人目前也有更新的選擇,最新上市的Vocinti(Vonoprazan)為鉀離子競爭性酸抑制劑(P-CAB),比質子幫浦抑制劑有較快速、強力、穩定的胃酸抑制效果,不受食物影響,不經由CYP2C19代謝,對於嚴重難治型的胃食道逆流病人提供了另外的治療選擇。 難治型病人之非藥物治療方式 而針對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病人,因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近年來也有非藥物的微創內視鏡治療方式可供選擇。例如近年來有一種內視鏡微創的手術方式: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Stretta),手術方式是藉由胃鏡帶入管線,中間氣球會將管線撐開,利用周圍的細針將熱能傳送到肌肉層,肌肉層會受熱腫脹,進一步增加下食道括約肌的厚度及食道下端的彈性,減少下食道括約肌不自主放鬆的次數,賁門口緊縮後,逆流症狀就會減少。 另外還有抗逆流黏膜切除術(anti-reflux mucosectomy, ARMS),是另一種內視鏡微創手術方式,藉由胃鏡切除賁門附近的胃黏膜組織,形成潰瘍,潰瘍癒合後的疤痕組織會將鬆弛的賁門口緊縮,而減少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病人的藥物使用,改善其症狀及生活品質。 另外的新型治療方式則是抗逆流黏膜燒灼術(anti-reflux mucosal ablation, ARMA),利用胃鏡下氬離子電凝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電燒賁門附近的胃黏膜組織,破壞黏膜後使其結痂,讓原本鬆弛的賁門緊縮,也可以改善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病人的症狀。 以上是近幾年來胃食道逆流非藥物治療方式的一些新選擇,病人適合哪一種,應由醫師根據每個人的病因及病況予以最適合的建議。 6招減少胃酸逆流發生(1) 盡量避免茶、咖啡、碳酸飲料、辛辣食物、高熱量高油脂食物。另外,甜食容易誘發胃酸的產生,也要盡量減少攝取。(2) 切勿吃飽後馬上躺下來睡覺。避免吃宵夜。若經常在夜間躺下休息時發作,則可以考慮使用較高的枕頭來減少胃酸倒流。(3) 維持良好進食習慣,吃飯時細嚼慢嚥,勿吃太飽、太快。(4) 患者應控制體重,勿著緊身衣物,腰帶勿繫太緊造成腹壓上升。(5) 戒菸、戒酒。(6) 維持規律運動習慣,運動可以促進腸胃道蠕動,預防因蠕動不佳導致的胃食道逆流。【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8期(2022-04-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1 醫療.消化系統
口乾、口苦、口臭⋯ 是肝不好嗎?醫解析各種可能原因,只有肝衰竭才會口臭!
當出現口乾、口苦、口臭等症狀時,民眾常聯想到是否肝不好,加上中醫有「肝火旺」一說,所以常以為要往肝臟找問題。其實,這幾種症狀可能的原因很多,與肝臟的相關性反而是比較少的。以下分別介紹: 口乾可能是唾液分泌減少引起,原因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或是唾液腺阻塞,抑或是口腔問題,如牙周牙齦發炎、感染、潰瘍等,也可能是由於服用某些藥物引起唾液分泌減少的副作用。 口苦可能是某些腸胃道疾病所導致的,像是胃食道逆流或膽汁逆流等病況,因為胃酸及膽汁逆流到喉嚨,就可能感覺到口苦。口臭大部分的原因來自口腔疾病,因口腔內細菌數量龐大,尤其是革蘭氏陰性厭氧菌位於味蕾的間隙、喉嚨、扁桃腺,在無氧環境下細菌會大量繁殖,分解食物產生之代謝物就會產生氣味;若口腔衛生不佳導致牙菌斑大量殘留或患有口腔疾病(如牙周病、齲齒、口腔潰瘍、黏膜發炎等),則會引發口臭。而就機轉來說,細菌把含有硫的蛋白質代謝後,形成硫化氫和甲基硫醇,就是造成口腔臭味的來源。其它原因也有可能造成口腔異味,例如抽菸、好吃味道較重的食物,例如:大蒜、蔥、薑、青椒、洋蔥等,也會造成口臭,但只要停止這些行為或避免味道較重的食物,就可以改善。另外,口腔內的唾液有抑止細菌繁殖的殺菌作用,唾液也能溶解散發異味的物質,幫助清潔口腔,若唾液分泌減少而口乾,則會引發口臭,故乾燥症也是引起口臭的原因之一。另外,女性更年期時,因荷爾蒙改變,也可能會引起口乾並出現口臭。其它疾患如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其擴張發炎導致長期積痰積膿,引發細菌增生發酵,口腔便產生異味)也會導致口苦口臭;而糖尿病導致之酮酸中毒會出現爛水果味;腎臟病人因為尿素氮堆積,尿素經過口腔細菌作用,分解成氨,從口中排出,也會造成異味(尿騷味)。至於消化器官疾病也可能導致口腔異味,例如腸阻塞造成食物滯留於腸子內發酵,產生氣味;胃食道逆流、慢性胃炎和胃潰瘍也可能會影響口氣。另外有一種心因性口臭,患者因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而造成心理壓力,患者事實上沒有口臭,但卻一直認為嘴巴臭,這需要身心科的介入,以心理諮商等方式,去找到真正的原因(壓力來源),才有辦法改善這種狀況。肝衰竭才會出現口臭而在造成口臭的原因中,肝病占比其實不高,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問題都不會造成口臭,只有嚴重到肝衰竭狀況的病人才會出現口腔異味。這種狀況之所以會導致口苦口臭,是因肝臟正常功能是把二氧化碳和氨合成尿素,從尿中排出,而當肝衰竭、肝臟功能下降時,代謝功能變差而血中氨的濃度上升,氣態氨會從呼吸道黏膜及口腔排出,而產生異味。而當肝衰竭、肝臟功能變差時,通常還會伴隨有其它症狀,例如:疲勞、食慾差、凝血功能異常、黃疸、蜘蛛痣、腹水等。若出現以上症狀,則暗示肝臟出了大問題,需要盡快就醫。先檢查口腔問題綜合以上分析,大部分口乾、口苦、口臭的困擾,還是口腔問題引起,所以建議可以先去牙科門診,了解是否為牙周、牙齦、牙菌斑等問題造成的症狀。若排除口腔問題,則應進一步查明是否和內科疾病相關。例如,若是懷疑和肝病、腸胃消化系統或其它內科疾病相關,則應該考慮做基本抽血檢查、腹部超音波,甚至上消化道內視鏡,確認是否有胃食道逆流、嚴重潰瘍、肝病、腎臟病或糖尿病等內科疾病。若非上述嚴重疾病引起的口臭,改善方式主要還是從口腔衛生做起,平時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吃完食物後立刻刷牙,使用牙線清潔口腔,避免牙菌斑殘留。舌頭表面有一些乳突狀突起的結構,容易累積細菌,刷牙時可使用牙刷清潔舌苔,使用漱口水維持口腔清潔及去除口臭,定期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結石。此外,平時應多喝水,增加口腔濕潤度,避免口腔乾燥,可以消除不佳的口氣。另外,出現口乾、口苦、口臭症狀有時也是也是一種警訊,建議不妨可以定期健檢,確認身體各器官狀況,以保健康。【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7期(2022-01-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12 醫療.眼部
關節炎不只影響關節也會影響眼睛!6種與關節炎有關的眼部疾病
普遍都認為關節炎是關節發炎,但有研究指出,炎症不僅影響關節,還會損傷身體的其他部位,眼睛就是其中一個部位!任何會影響膠原蛋白的炎症,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RA),都會影響鞏膜和角膜。與不同形式的關節炎有關的六種眼部疾病,如何保護視力:1.角膜乾燥症(也稱為乾眼症):原因:淚膜異常,可能是因為服用某些藥物或淚腺受損。淚膜不僅可以潤滑眼睛,還可以保護眼睛免受異物侵害,是良好視力必備。症狀: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眼睛有異物感。與那些關節炎有關:患有修格蘭氏症候群、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乾眼症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的眼部疾病,女性受影響的機率是男性的九倍。緩解方式:對於修格蘭氏症候群導致的眼睛乾燥,使用關節炎藥物控制潛在的炎症可以提供一些緩解,但需要外用藥膏、人工淚液或免疫抑制滴眼液,如環孢菌素(Restasis),維持眼睛濕潤了。2.鞏膜炎:原因:像類風溼關節炎會導致鞏膜或角膜變薄、發炎。症狀:使用非處方滴眼液(如Visine)後眼睛發紅並不會因此消失、劇烈疼痛、光敏感以及可能視力下降。與那些關節炎有關: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復發性多軟骨炎和肉芽腫性多血管炎(以前稱韋格納肉芽腫病)。緩解方式:某些情況下,皮質類固醇滴眼液可以控制炎症。鞏膜炎通常表示炎症控制不當,不僅是眼睛,還包括身體其他部位炎症,所以根本是控制好關節炎才是關鍵。3.葡萄膜炎:原因:葡萄膜是眼球壁的中間層,這層膜像因為像一個紫黑色、又圓又軟的葡萄而得名。症狀:疼痛、發紅、視力模糊和對光敏感。如果不加以控制,葡萄膜炎會導致視力下降。與那些關節炎有關: 患有幼年型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和貝雪氏病。緩解方式: 控制疾病有助,降低患病風險。如果出現症狀,記得立即就醫。皮質類固醇滴眼液通常是一線治療。如果作用不大,可能會開口服皮質類固醇或注射皮質類固醇。如果是因為感染引起,則需要使用抗生素。4.視網膜血管阻塞:原因:視網膜或眼睛的感光層供血的小血管阻塞或堵塞,類似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期間動脈阻塞。症狀:視力下降,就像眼睛上蒙上了一層窗簾。如果動脈被阻塞,可能會隨時喪失視力。與那些關節炎有關:紅斑性狼瘡、硬皮病、貝雪氏病、結節病、結節性多動脈炎和原發性中樞神經血管炎。緩解方式:如果動脈被阻塞,損傷可能是永久性的,目前還沒有已知恢復視力的治療方法。如果靜脈回流,透過激光矯視可能有助於減輕腫脹和恢復視力。5.青光眼:原因:導致視神經損傷的眼部疾病,嚴重會視力喪失。眼內高壓是常見原因。症狀:眼睛疼痛、視力模糊。早期階段,青光眼沒有任何症狀。與那些關節炎有關: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青光眼也可能是因為治療關節炎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的副作用。緩解方式:定期眼科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問題並改善預後。青光眼的治療包括使用一種或多種滴眼液來降低眼壓。當滴眼液都沒有達到效果時,不妨考慮手術,可增降低壓力。6.白內障:原因:眼球發炎導致晶狀體變得渾濁,就會發生白內障。與炎症有關疾病.....https://bit.ly/3HA2m5h
-
2022-12-28 癌症.淋巴癌
冰壺運動員王一博27歲淋巴癌逝 為何他從不適到離世僅半年?
曾獲中國大陸全國冠軍的冰壺運動員王一博,因患中樞淋巴瘤於25日病逝,得年27歲。據陸媒報導,他在7月就因身體不適就醫,然而病情惡化快速,不到半年就病重離世。由於他的年紀輕,加上運動員給人身體強健的印象,他的死訊引起中國大陸網友熱議。中樞神經淋巴瘤是什麼樣的疾病?根據白血病和淋巴瘤協會(LLS)網站,中樞神經淋巴瘤是一種罕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來自淋巴組織的惡性(癌)細胞在大腦和/或脊髓(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中形成,或從身體的其他部位擴散到大腦和/或脊髓(二級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和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都是罕見疾病,為惡性淋巴瘤(俗稱淋巴癌)的一種。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曾表示,淋巴癌的病理表現及組織型態複雜,有些病人一經確診,可能在3至6個月過世,但有病人即使是第四期,卻照樣趴趴走,主要差別在於病人罹患的淋巴癌究竟屬於高度惡性,或中度惡性、還是低度惡性的淋巴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成因是什麼?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確切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近年病人增加的原因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包括愛滋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等,另外,自體免疫不全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紅斑性狼瘡等或使用免疫抑制製治療的患者,都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另外,暴露在放射線治療污染者,如癌症患者,或是核事故、核試驗或地下輻射洩漏的接觸者;經常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包括殺蟲劑和除草劑,以及農林、焊接等行業中使用的一些化學物質都容易導致淋巴細胞癌化。有研究也認為,飲用水中發現高濃度的硝酸鹽、高脂肪和肉製品的飲食、紫外線照射也會提高發生風險。【疾病百科】>>該如何預防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為何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難發現?據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惡性淋巴瘤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3000人,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四分之三,相較十年前新發生個案數大增五成,卻僅不到半數病人可以早期發現。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曾指出,淋巴癌典型的六大症狀為「燒、腫、癢、汗、咳、瘦」,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這些症狀不易察覺,加上民眾輕忽身體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燒:突發性不明原因發燒‧腫:頸、腋窩或鼠蹊部淋巴結出現2公分以上無痛感的異常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汗:夜間不正常排汗‧咳:喘不過氣或咳嗽‧瘦: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超過10%,並合併疲倦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曾提醒,淋巴瘤有不同種類、期別,其中早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8成,晚期治癒率極低,若有發現頭頸部、腋下或鼠蹊部出現無痛感的不明腫塊,甚至合併發燒、全身疲累等徵狀,應及早至血液腫瘤科就診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資料量最大健康網站 元氣網全新改版4大特色
當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許多人第一個動作可能是求助「谷歌大神」,但網路訊息真假難辨,如何是好?udn元氣網深知民眾困惑,自8月起全新改版,「即時找新知,及時問元氣」,推出線上課程、三大百科資料庫、疾病地圖、健康俱樂部等嶄新服務,無論問病、養生還是心情療癒、寵物伴侶,都由用戶需求帶路。根據元氣網大數據分析,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每日逾50萬人次造訪元氣網,元氣網是資料量最大的健康網站。而民眾查找元氣網問題中包括:近日酷夏之下的「曬傷怎麼辦?」難言之隱的「痔瘡」、「腰痛」、「性愛」,即使疫情稍退,時令下的問病、養生熱度居高不下,仍是健康意識的最大渴求。「問疾病」瞄準用戶需求,希望提供更符合您的解決方案。以失智症為例,用戶可至「主題圈」頻道,依據「像極了失智」、「大腦健康」、「照護新解方」、「活動這樣排」、「一起來紓壓」、「資源教你用」分類,找到符合您疾病歷程的文章、線上課程。失智旅人粉絲團 分享經驗同時,歡迎加入有12萬失智照顧者群聚的「失智旅人粉絲團」,彼此分享交流照顧難處以及經驗談。此外,元氣網與WaCare健康平台獨家合作失智解方線上課程,讓照顧者只需花20分鐘解決一個照顧問題。自體免疫疾病已位居台灣前三大常見重大傷病,全台約40萬至50萬名病患。據台大醫院資料指出,全台有超過12萬人罹患需終生治療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累計逾30萬病患的「異位性皮膚炎」、有10萬病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天王周杰倫也罹患的「僵直性脊椎炎」、易找上女性的「紅斑性狼瘡」、「乾燥症」,以及比癌症還致命的「肺纖維化」。維持生活品質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最重要的事,關心這方面議題的用戶可在「主題圈」頻道找到相對應的訊息。還有「慢病好日子」等疾病旅程,從用藥、營養至照顧到您的心情。醫聲頻道 邀權威名醫開講元氣網還為用戶請來權威助陣,「醫聲」頻道不定期邀請名醫、院長等領袖開講,8月有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同時是台北仁濟醫院院長李龍騰,講述早年在雙溪鄉擔任衛生所主任時期的山區行醫經驗,以及對於高齡者多重用藥的提醒;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則以親民口吻解說,幫助民眾一次搞懂「再生醫療」。全新元氣網改版,用戶您最大。即日起舉辦元氣網影響者線上調查活動,至9月1日零時止,邀請您填寫問卷,提供元氣網未來的線上課程主題設定、資料庫等服務的期待與建議,有機會抽中好禮,於個人臉書換上影響者徽章大頭貼、回傳截圖,成為元氣網影響者,則可再抽萬元精品名牌包。●活動參加辦法與贈品請至元氣網活動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7732
-
2022-05-15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確診哪裡可買到清冠一號?QA詳解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及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
「清冠一號」有助緩解症狀,是許多染疫者最想拿到的藥品,在「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裡,大家對清冠一也有許多疑問,「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兒童適合吃清冠一號嗎?」,「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以下整理民眾常見疑問:【延伸閱讀:手把手實戰經驗分享!居家照護確診患者如何取得新冠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一次看】Q: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A:「台灣清冠一號」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兩年多前最初研發階段是水煎藥,臨床使用治療效果不錯,因此研發技術轉移授權八家藥廠產製,劑型為濃縮粉劑,經衛福部核准公告,必須由中醫師開立。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主任蔡嘉一指出,清冠一號是中醫師處方藥,確診後愈早服用效果愈好。PCR陽性確診後,經中醫師診斷開立處方才能公費使用,目前除大型醫院設有中醫門診,全台有一千多家中醫診所可執行視訊診療(http://www.twtm.tw/new.php?cat=1&id=2692)並開立處方。部分醫療院所的中醫門診尚未取得地方衛生局核准,確診者經診療開立處方後,必須自費領取清冠一號,目前自費每天約為300元,五日1500元。Q:清冠一號要吃多久?吃一包還是二包?A: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最近修正清冠一號臨床治療參考指引,確診個案用藥從十天縮短至五天,且前三天藥物須用足劑量,並建議使用對象為65歲以上,具共病、未完成接種兩劑疫苗者、12歲以下兒童。同時規範藥物劑量,依各家賦形劑不同,如順天堂藥廠產品為一天劑量20公克,其他七家藥廠產品為一天30公克。不論是一天吃三或四次,一次吃一包或二包,依照醫囑服用即可。用藥後若病毒檢測仍是陽性且臨床症狀明顯,可再追加一個療程,若病況已緩解,可改用健保科學中藥調理。Q:公費清冠一號供不應求,自己去藥房抓藥可以嗎?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清冠一號主要成分有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共十種中藥材。A: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陳潮宗表示,若自行根據清冠一號配方抓藥熬煮的水煎藥,因配方中有八種中藥材並非藥食兩用,且未經中醫師診斷調劑,服用則有安全的疑慮。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說,患者真的有服藥需求時,可以與中醫師視訊診療,經辨證論治依病情給予和清冠一號相同中藥成分的水煎劑,以緩解不適症狀。【延伸閱讀: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Q:兒童適合吃清冠一號嗎?A:參與清冠一號研發的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三總兩年多前開始中西醫合作使用清冠一號水煎藥治療首例確診患者,一年前使用清冠一號粉劑,至今陸續治療近300名確診患者,近半年治療Omicron患者也近200人,最小2歲、最年長90多歲,也有孕婦,使用上未見副作用或不良反應,兒童使用劑量須依體重調整,一般40公斤以上使用大人劑量,20公斤則劑量減半。Q:確診者服用西藥,是否也可服用清冠一號?A:黃怡嘉表示,過去中西醫治療英國變異株重症患者,使用瑞德西韋合併清冠一號水藥治療,但此波Omicron確診患者採用的是Paxlovid及莫納皮拉韋口服抗病毒藥物,因共同使用證據不足,無法證明是否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不建議併用。部分患者服用清冠一號後出現輕微腹瀉症狀,黃怡嘉和蔡嘉一指出,清冠一號的藥性微涼,建議腸胃較寒的患者,可以搭配薑茶服用,可以溫暖腸胃,有助症狀緩解。Q:清冠一號可以用來預防強身嗎?沒有染疫的人也可以喝嗎?A:陳潮宗提醒,清冠一號是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處方藥,非確診者不可做為預防保健的用藥。建議擔心染疫的民眾,可以飲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防疫茶配方中藥材: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捏破)、甘草二錢。作法:備妥藥材後在鍋中加水2,000~3,000cc,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即可當茶飲用。黃怡嘉說,此款防疫茶不分年齡都可以飲用,但防疫茶是用來提升免疫力,因此,提醒B肝患者(若飲用易引發猛暴性肝)、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會導致免疫力亢進而疾病惡化,皆不宜飲用。
-
2022-05-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救濟結果 打AZ疑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獲8萬元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14日召開第177次會議紀錄,審議結果出爐。這次共審查56案,其中50案不予救濟,包括AZ共30案、莫德納共14案、BNT共3案、高端共3案。莫德納僅核予救濟一案4萬元,AZ核予救濟5案,分別是1萬兩案,以及2.5萬、5萬、8萬各一案。這次救濟金額最高者為接種後出現疑似格林巴利症候群,因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新冠疫苗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8萬元。以下為最新通過核予救濟之六案概述。莫德納一案:臺南市朱○○(編號:265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 (Moderna)13日後出現視力障礙,經診斷為 AQP-4 antibody 陽性視神經脊髓炎,目前並無醫學實證明確顯示視神經脊髓炎與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個案本身有淚腺乾眼症,可能具乾燥症之潛在體質,也說明AQP-4 antibody陽性之原因。惟考量其視神經脊髓炎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一般發生免疫反應病症之期間,故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4萬元。 AZ共5案:臺中市廖○○(編號:261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第一劑COVID-19 疫苗(AZ)當晚出現全身皮疹及搔癢症狀,經診斷為慢性蕁麻疹,其症狀無法確定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 基隆市周○○(編號:2700)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4日後發生左下肢腫痛無力,電腦斷層及血管超音波檢查顯示左下肢動脈合併靜脈血栓,但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其血栓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爰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2萬5,000 元。彰化縣呂○○(編號:378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7日後出現視網膜動脈阻塞,個案除年齡外並無其他常見視網膜動脈阻塞之危險因子,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 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新北市莊○○(編號:340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隔日出現發燒、全身無力等症狀,經診斷為疑似格林巴利症候群,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8萬元。新北市陳○○(編號:3211)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紅斑性狼瘡及血小板減少症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疫苗(AZ)後13日不慎撞傷小腿造成瘀青,5日後因瘀青範圍擴大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經醫師診斷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綜上所述,個案之血小板低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 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萬元。
-
2022-02-11 醫療.自體免疫
一分鐘微笑量表 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之一,全台近20萬名病友,以30至50歲女性居多,若未及早診斷、妥善治療,將導致骨關節扭曲變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免疫系統失衡,攻擊自身關節,以致手腳關節持續發炎腫痛,主要症狀為關節腫痛、晨僵、疲倦、體重下降、口眼乾燥等。如未積極治療,將疾病控制在「緩解」目標,骨關節長期承受慢性、發炎性滑膜炎,將導致軟骨蛀蝕、關節組織遭受破壞,手腳關節扭曲變形。臨床顯示,不少病人因治療未達標,在疾病發作後的二至三年就無法正常活動,必須坐在輪椅上,甚至長期臥床,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除了面臨關節損害所引發的失能風險,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合併乾燥症、肺纖維化、慢性疼痛,且因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病菌。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近期推出「一分鐘微笑量表」,病友可快速評估自身狀況,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以及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五大生活行為(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擦乾身體、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分數,透過分數得到相對應疾病控制的表情符號,例如開心、可以、辛苦、難過等四種表情。病友每周可透過微笑量表自我評估,記錄個人表情標章,藉此掌握疾病現況,回診時成為醫師精準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設定治療目標,可更快達到且維持更好的疾病控制效果。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為主,類固醇只能緩和症狀,減少發炎疼痛。傳統口服免疫製劑雖然能緩解病程,但治療效果有限,患者骨關節仍持續遭受破壞,惡心嘔吐、極度疲倦等副作用較大,也影響部分病友的就醫意願。隨著醫界對於致病機轉的瞭解、生物技術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邁入標靶治療時代,近十年從針劑大分子生物製劑進化至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效果更好,儘管損傷的骨關節組織無法復原,但可停止受創,提供另一個促進治療達到緩解的選擇。無論是傳統治療藥物或較新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針劑的生物製劑,健保均提供給付,由臨床醫師參考疾病活動度等因素來決定治療用藥。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仍無法根治,但確診後,如積極治療,就能減少關節腫痛不適,甚至改變或延緩病程,病友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可繼續工作,不致成為他人的負擔。建議病友應遠離抽菸、壓力、長期不當飲食和加工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熬夜、多運動、多攝取新鮮食物且飲食均衡,藉此降低體內慢性發炎風險及免疫失衡危機。
-
2021-12-30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免疫疾病易共病 一旦確診侵犯肺
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是一場長期抗戰,而且許多患者除了原本的疾病外,還會共病其他免疫疾病,一旦患者確診一種以上的免疫疾病,更容易因免疫系統侵犯形成肺纖維化,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常錯失早期治療的先機。近年醫界已逐漸建立跨科合作的醫療模式,「每位醫師都要像偵探一樣」,全力搶救患者肺部健康。目前確認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為首,肺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多科團隊合作 辨識病因為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現在各大醫院風濕免疫科和胸腔科、病理科等科別多半都已建立團隊,合作辨識病因並討論治療模式,進而有效延緩肺纖維化。以皮肌炎為例,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蘇勤方表示,某些抗體引發的皮肌炎,會特別攻擊肺部,之後惡化到肺纖維化,甚至有些皮肌炎病人的皮膚和肌肉還沒出現變化,卻已先出現肺部症狀。恩主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郭孝齡說,紅斑性狼瘡的病患來到診間時,會先抽血檢查血液和免疫學檢查,還要注意病患有沒有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等共病,以及免疫系統是否已開始攻擊身體器官。一至二成乾燥症 侵害肺部台北榮總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曹彥博也說,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出了問題,產生對抗自己的抗體,例如乾燥症的自體抗體以侵犯腺體為主,常見的兩大臨床症狀是口水和淚腺分泌不足。乾燥症也會表現在多重器官上,如肺部、心臟,統計上顯示,約一成至兩成的乾燥症可能侵害肺部併發肺纖維化。肺纖維化 先從喘咳累開始肺纖維化的症狀,會先從喘、咳、累開始。蘇勤方提醒自體免疫患者多留意生活中的具體表徵;例如以前從自家走到超市要多久?現在要多久?是不是因為會喘會累而變慢?又或以前爬樓梯到五樓才喘,但如今到二樓便喘個不停,經由這些具體的生活情境來向醫師說明,以便提早察覺肺部被侵犯的可能性。建立病識感 定期就醫追蹤曹彥博說,現在風免科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高,會定期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做肺部檢測,每3到6個月做一次X光與肺活量測試,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則是每6至12個月做一次。同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要建立很強的病識感和警覺性,更要定期就醫、積極追蹤,畢竟愈早發現,就能愈早有效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24 癌症.淋巴癌
會「跑」的腫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結摸起來不會痛,留意早期6大症狀
台灣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約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九名。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出現症狀。早期淋巴癌常見「燒、腫、癢、汗、咳、瘦」六大症狀,若出現其中一個症狀,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變化快,要盡速就醫,淋巴癌治癒率很高。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分類複雜居全癌之冠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惡性淋巴瘤)確診人數逐年攀升,十年內人數增長已達四成,尤其淋巴癌分類高達80種以上,複雜程度居全癌之冠。淋巴瘤往往會對臨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進而使該處器官功能受損,包括影響呼吸系統、腸胃道系統、肝膽系統、鼻腔及鼻咽腔、骨髓、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六大不同器官組織。台中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一般人身上大約有600個淋巴結,比較容易摸到的淋巴結常是在頸部、腋下與腹股溝。根據研究,每年約莫有0.6%的人會有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其中只有約1%的淋巴結腫大是因為惡性腫瘤所引起,而病史與理學檢查往往是最容易也最迅速能區別良性或是惡性的方法。分兩大類,九成都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癌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氏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大多數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約占9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好發族群,分布於40到5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約占10%,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或是60至70歲的老年人居多。 好發族群1.免疫低下的患者,例如接受器官移植、愛滋病患者、自體免疫疾病病患等,皆是好發淋巴癌的高危險群。2.暴露於有機溶劑、染料或輻射物質環境者,也較一般人容易得到淋巴癌。3.乾燥症患者發病機率,較一般人多七倍。人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淋巴系統的存在,在體內淋巴系統可以製造淋巴球、抗體,負責對抗疾病與感染,其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上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淋巴系統遍布在身體各個部位,通常在頸部、腋下、鼠蹊等地方比較容易摸的到。當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球變成癌細胞時,則形成惡性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淋巴癌分四期第一期 : 有一處淋巴區域有淋巴瘤細胞侵犯。第二期 : 橫膈之同一側有兩處以上的淋巴區域或一處淋巴結和一處淋巴結外器官有淋巴癌細胞的侵犯。第三期 : 橫膈兩側皆有淋巴癌細胞侵犯時。第四期: 淋巴瘤瀰漫性地侵犯各器官或淋巴結時,尤其是一旦侵犯到骨髓時,即屬第四期。淋巴癌治癒率高,積極治療存活率達七成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淋巴癌治療後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時,務必就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成。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淋巴瘤治療淋巴瘤的治療,必須依照其細胞型態與臨床分期而訂出治療計劃。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復發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或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淋巴結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恐惡性腫瘤「燒、腫、癢、汗、咳、瘦」是早期淋巴癌的六大症狀,腫塊最常見,觸感像硬網球,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僅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需其他檢查輔助。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六個早期症狀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說,淋巴癌目前無特殊篩檢工具,應注意淋巴癌6大症狀,若半年內體重驟減10%以上、出現無原因淋巴結腫大或莫名發燒、盜汗、皮膚癢及咳嗽,就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淋巴癌六大症狀 「燒」:突發性但不明原因的發燒,常是38℃左右,且多在下午及晚上出現。「腫」:脖子、腋下、鼠蹊等地方,突然出現無痛卻大於兩公分的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的症狀。「汗」:夜間異常出現大量盜汗的情形。「咳」:喘不過氣或是出現不明原因咳嗽的症狀。「瘦」:六個月內體重異常下降超過10%,同時還會感覺到精神疲倦。正常淋巴結一般不超過1公分,呈橢圓形,質軟、活動、無壓痛,在頜下和腹股溝可以摸到。滕傑林表示,如果淋巴結腫大摸起來平整的、會動的、會痛的、不會繼續長大的,良性的機會比較高,通常是感染所造成。如果淋巴結持續腫大,就要考慮做切片檢查,若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則應直接切片檢查,進一步判別是否為惡性淋巴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癌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通常以實體瘤形式生長,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都可能被侵犯,常伴隨發熱、盜汗、消瘦、癢等全身症狀。淋巴腫瘤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誤診,它分佈在人體各個部位,有人甚至稱之為會「跑」的腫瘤,常會侵犯六大器官組織。1. 呼吸系統如直接侵犯肺臟、肋膜、心包膜,則會造成咳嗽、呼吸困難、肋膜腔或心包膜腔之積水。2. 腸胃道系統腸胃道受到侵犯或發生腹膜腔後腫大淋巴結壓迫,將可能造成腹脹、腹痛、胃腸潰瘍、穿孔、出血、吸收不良等症狀。3. 肝膽系統腹腔內淋巴結腫大後會引起膽管阻塞造成膽汁無法排除,或因直接侵犯肝臟而引起黃疸。4. 鼻腔及鼻咽腔可能會引起鼻塞、流鼻血等一些類似慢性鼻竇炎的症狀。5.骨髓造血功能變差,紅血球減少出現貧血而臉色蒼白;血小板減少會造成不正常出血,血液中含有不正常的淋巴球細胞。5. 神經系統如淋巴瘤侵入脊椎管,壓迫脊髓或脊髓神經,會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等神經系統症狀。6. 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如侵入腦膜或腦實質內,會造成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視力模糊或運動失調。掌握4方法,預防淋巴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淋巴癌,都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建議掌握4方法,做好疾病預防:1.保持規律生活:不熬夜、不抽菸喝酒、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2.學會緩解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精神緊張,進而引起身心疲憊,還容易造成代謝紊亂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此,學會緩解和釋放壓力,避免過度疲勞,是預防淋巴瘤最重要的一個方法。3.盡量避免接觸農藥、染劑、殺蟲劑等化學物質。 4.當身體出現「燒、腫、癢、汗、咳、瘦」的異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 就怕引起肺纖維化
自體免疫疾病無法完全治癒,是將伴隨患者一生的疾病,曾有病友形容免疫系統持續像滴水穿石般攻擊身體內部,自己卻不知不覺,直到身體發生狀況才前往就醫後確診。台灣平均每年新增4000名病例,累計已超過12萬人,而他們除了原本的疾病症狀之外,免疫系統還可能侵犯肺臟等器官,一旦引發肺纖維化,治療十分困難。類風濕性關節炎 也要注意自體免疫疾病為何會肺纖維化?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肺部有如海綿,失控的免疫細胞若攻擊肺,受損的肺臟逐漸纖維化,變成俗稱的菜瓜布肺,使肺泡裡的氧氣進不了血管,人體缺氧,呼吸就會發生困難。蔡長祐也說,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最常見,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而且「一旦罹患肺纖維化,死亡率都會很高。」初期症狀 指關節皮膚變硬逾半數的硬皮病患者會發生肺纖維化,且致死率高。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因確診人數占自體免疫疾病大宗,除關節遭破壞,若罹患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只有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一半,也應特別注意肺部病變危機。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指出,硬皮病好發於40至50歲的女性,初期症狀是指關節皮膚變硬,食道肌肉蠕動也會出現問題,吞嚥食物變得困難。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肺部,發生間質性肺病,惡化成肺部纖維化,肺功能會很差,甚至發展成重症造成死亡。剛開始咳嗽 接著明顯喘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方耀凡說,多數合併肺纖維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開始會咳嗽,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然而,多數患者不會聯想到這樣的喘和累與免疫疾病相關,因此方耀凡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有病識感,定期檢查肺功能。蔡長祐說,肺部纖維化發生後,病人呼吸會變得淺且急促,易喘、易咳和疲累,但很多人會忽略,以為只是小病,甚至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最後因肺纖維化失去功能,整個人喘到動彈不得,他在臨床上就看過病人「連翻個身都困難」。新藥可抑制 健保有給付他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留意肺部健康,定期檢測,風免科會每三到六個月為患者做肺部X光、聽診後背下肺葉,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包括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每年一次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蔡長祐強調,近年已有新藥可抑制肺纖維化,目前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的患者也已通過健保給付,因此只要盡早發現,趁早治療,都可以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更多內容精彩影音】>>>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9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病共處的漫漫長路 自體免疫病友的真心話
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無法被根治,將伴隨病友一生的疾病。無論是身體長時間的不適,或是擔心其他器官遭到攻擊的恐懼,都使許多病友徬徨無助,這條與病共處的漫長路究竟如何好好走?邀請十位病友、家屬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想法。Q:自體免疫疾病對生活與家庭最大的影響?張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20年病友生病給我最大的遺憾,是造成家人間的疏離感。以前我親自為家人做飯,後來因關節腫痛,做飯力不從心,從此家人共聚一堂用餐的機會減少了。這個病有一天能夠痊癒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我也努力讓自己其他器官可以一直健健康康。小俠〡乾燥症15年病友我應該更早前就生病了,很多症狀多年來像滴水穿石般攻擊我的身體。一開始發病時因為身體發炎,容易覺得累,可以隨時睡著,當時看著同齡的朋友下班後聚會玩樂,我不解為何他們都有這種體力,我卻不行,沒有意識自己原來生病了。Q:平常會如何照護自己的健康狀況呢?胡小姐〡乾燥症1年病友我跟小俠是大學同學,沒想到又因病相繫,我自己會持續追蹤肺功能,想告訴大家的重點是,要跟上一次「自己的」數據比較,我們的標準一定比一般人低一些,所以隨時觀察自己的身體各數值有沒有異常變化,才是最重要的。林大哥〡硬皮病12年病友一開始知道硬皮病會攻擊肺部,危害生命,我就牢牢記得醫師告訴我的:心態要正常樂觀,病情和人生才會改善。冬天到了,硬皮病病友的手腳會僵,一定要注意保暖,然後「適度」運動,我們的肺沒有一般人健康,千萬不要過度運動。Q:與病共處這麼長的時間,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包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50年病友我是台灣第一個換人工關節的人,術後醫師告訴我手術失敗了,因為變形的手沒辦法恢復原樣,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不痛了就已經非常好。我最大的心願是醫療愈來愈進步,以後罹病的病友可以不用再受我們受過的苦。龔姐〡紅斑性狼瘡40年病友紅斑性狼瘡可能會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炎和硬皮病等共病,讓我感到最可怕的是肺部病變,一旦纖維化成了菜瓜布,就回不去了。所以只要身體出現特殊狀況,回診時我一定會告知醫師。我們也要永保樂觀心情,認識和接受疾病,和平共處。Q:有沒有特別想給病友的鼓勵或提醒?陳大哥〡多發性肌炎病3年病友患病初期,因為在國外忙碌而忽略,直到後來體力衰退嚴重,連上下床都困難,緊急返台直接從機場進醫院,確診是皮肌炎。提醒病友不要太恐慌,我想告訴大家,治療過程中,醫病互信最重要,我非常信任我的主治醫師,一切交給他。林小姐〡病友家屬我母親的特發性纖維化發病時來得又急又快,緊急送醫後確診是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所幸媽媽符合健保給付用藥,很幸運地在治療後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告訴我們,罹患這種「沉默的重症」一定要趁早治療,想辦法保留肺功能。聽聽醫師怎麼說免疫疾病患者 應留意肺部警訊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醫師「肺纖維化可以稱它為沉默的重症」,由於肺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肺病,但初期症狀為久咳或喘,很容易被輕忽,通常急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一來到診間,就知道肺部狀況可能無法逆轉了,且過去沒有藥物能夠治療,五年存活率甚至比許多癌症來得低。所以一旦確診肺纖維化,愈早配合醫師治療,愈能延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保留較多肺功能及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方耀凡醫師「重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肺部健康,已是風免科的趨勢。」多數合併肺炎的患者,一開始會咳嗽,但很難有警覺心,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疾行個短短幾十公尺,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提醒不論有無疾病,都要定期關注自己的肺部狀況,不要忽略任何小徵狀,尤其免疫疾病患者最好每半年做聽診後背下肺葉、肺部X光檢查與肺功能檢測;如有發現肺功能異常,每年至少進行一次HRCT電腦斷層掃描。【相關內容精彩影音看更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小心肺纖維化
提到肺病,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肺癌或慢性肺阻塞等,但還有另一種肺部殺手----肺纖維化。患者的肺部因間質性肺病逐漸侵犯而引發肺纖維化,最後整個肺惡化如菜瓜布,奪走患者生命,是醫師眼中沉默的重症。Q:間質性肺病是什麼?與肺纖維化的關係?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一般人對間質性肺病比較陌生,所謂「間質」,就是肺泡間的結締組織,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肺纖維化即是肺泡病變。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被風吹成橫倒的大樹,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肺纖維化。部分肺纖維化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特發性」就是成因不明,治療非常棘手,而且是不可逆的疾病,只能盡量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延緩肺部惡化。另外肺纖維化部分成因來自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已證實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與紅斑性狼瘡。Q:為什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引發肺纖維化?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這是因為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一旦攻擊到肺部間質,阻擋氧氣進入血管,患者呼吸愈來愈困難,整個肺部也逐漸纖維化。但偏偏肺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多半只是容易喘、乾咳和疲累,常被病人當成是感冒,不是以為「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就是隨便吃感冒藥或咳嗽藥,結果延誤了治療。Q:該怎麼確認自己有沒有罹患肺纖維化呢?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臨床上判讀肺纖維化有三大口訣:「喘、咳、累」,若咳嗽兩周以上,或是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現在卻氣喘如牛,就要小心,盡快就醫檢查。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是高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相對地,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重要,一定要定期為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和影像檢查,若確實發生肺纖維化,醫病一起努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疾病,預後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08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容易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致死率高,患者應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喘、咳、累超過兩周的狀況,要立刻就醫,盡早搶救肺部健康。失控的免疫細胞 會攻擊肺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肺部有如海綿,為人體進行氣體交換,滿布微血管和肺泡,血管和肺泡間的地帶是間質,並讓氧氣進入血管和紅血球結合,運送到全身。但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有時會攻擊肺部,使肺臟中的纖維母細胞活化,修補受傷的部位,導致氧氣難以進入血管,產生「間質性肺病」(ILD),患者愈來愈難吸收氧氣,整個肺部逐漸纖維化,成為「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蔡長祐說,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病、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而且「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尤其硬皮病患者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要特別當心。早期發現治療 可延緩惡化患者在發病初期常會輕忽「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對任何輕微症狀都不應輕忽,例如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但現在快走幾步或一點斜坡卻很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肺部出問題。一旦確診肺纖維化很難治癒,所幸現在有新藥推出,蔡長祐表示,新藥可抑制發炎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療,就可延緩病情惡化,病人可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醫師警覺 定期為病人肺檢測另一方面,蔡長祐指出,醫師的警覺也很重要,風免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測試是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還要做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等檢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高危險群之外,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指出,部分職場也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雇主與勞工應先認知作業場所的危害發生源,盡可能地降低肺部傷害。每年應進行包含肺功能測試和X光的特殊勞工健康檢查。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0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
肺纖維化致死率高,但初期症狀輕微不明顯,容易輕忽。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多年前曾收治過一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中年婦女患者,當時她咳得非常嚴重,甚至咳到鄰居來敲門抗議,但當時無藥可醫,最後不治離世。間質性肺病 引發纖維化間質性肺病(ILD)引發的肺纖維化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誤認為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堪稱隱形殺手。王鶴健說,肺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如果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倒下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病變發生在肺泡之間的結締組織─間質,即為間質性肺病。王鶴健提到,部分間質性肺病會嚴重到肺部纖維化,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他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認為可能的關聯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等,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職場粉塵多 也是高風險另外,包括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發生ILD的高風險族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也指出,部分職場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主要與粉塵暴露有關,運輸及搬運業及農牧業皆是高危險群,因此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也針對特別危害性工作場所之勞工,要求應每年進行特殊勞工健康檢查,例如肺功能測試和X光。另近年興起的外送快遞及美容美髮產業工作者,也應特別留意自身肺部健康狀況。部分自體免疫疾病 先從肺開始台灣目前未全民推廣肺功能檢測,王鶴健建議,成年人至少做一次,吸菸者更要主動追蹤。而部分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先從肺開始,引發肺纖維化,卻沒有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建議醫師也要警覺,定期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DLCO)、胸部高解析度電腦掃描HRCT及肺部聽診;也期許病人主動詢問醫師,目前已有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藥物,可減緩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早期發現介入,可有效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聞不到香味,吃不出食物好壞? 醫:當心「嗅覺失靈」可能是疾病警訊!
當我們在享受美食時,食物的美味是經由許多感覺來共同產生,其中主要的神經系統有嗅覺及味覺。因此如果嗅覺或味覺有問題時,除了無法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情緒與生活品質受影響外,還可能增加許多潛在危險,甚至是疾病的警訊,也可能是得了新冠肺炎症狀之一。台灣嗅覺失能 約10%至15%根據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調查,估計全美約有270萬人有嗅覺失能問題,占成人人口1.4%。2004年在瑞典對1,387名自願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高達15.3%的受訪者主訴自己有嗅覺失能的情形。雖然各國的盛行率不同,嗅覺障礙患者實際總量並不在少數,台灣的嗅覺失能比率約為10%至15%。引起嗅覺功能異常的原因眾多,最常見是上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例如感冒、鼻過敏、慢性鼻炎及鼻竇炎會導致嗅覺失能,而近兩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即是新冠病毒感染所致,也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症狀,是一大警訊,不可輕忽。其次,車禍造成頭部外傷,使得嗅覺神經路徑受損,更是台灣常見造成嗅覺失能的原因。頭部外傷 也會嗅覺異常上呼吸道感染是嗅覺功能障礙的最常見病因之一。病毒可能會破壞嗅覺神經上皮和受體細胞或嗅覺中樞途徑。據國外研究,22%至68%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嗅覺功能障礙,20%至33%患者出現味覺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是嗅覺神經上皮或嗅覺中樞途徑被破壞有關;味覺功能障礙的可能原因,包括味覺器官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改變和唾液腺感染。在嗅覺神經病變造成的嗅覺損失中,其嚴重度反應神經損傷的程度,也關係到預後。因頭部外傷而嗅覺異常者,在受傷六個月至一年內是治療的黃金期,嗅覺減退者尚可改善;若因病毒感染造成嗅覺異常者,對症治療可能會改善;鼻部疾病者,則可能需要藉由外科手術,才能改善嗅覺狀況。沒食欲沮喪 影響生活品質如果失去了嗅覺,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更增加了許多的潛在危險,例如:若無嗅覺,則無法感受到食物香味的愉悅感,也就沒有了食欲,變得沮喪,甚至有人出現社會退縮現象,更嚴重的是會減少對生活危險的警覺性,包括可能吃了已腐敗的食物而不自知,導致吃壞肚子,或無法發現外漏的瓦斯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甚至發生火災時無法聞到煙味而即時應變,造成公共危險。味覺異常相當普遍,它會伴隨於許多疾病,例如乾燥症、糖尿病、腎臟病等代謝改變的疾病,它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導致病患營養不良。目前對於味覺有影響的因素,包括年紀、藥物、接受中耳手術及口腔或扁桃腺手術或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等。找出失能原因 對症治療常用的嗅覺診斷方法,主要是嗅覺閾値檢定法及嗅覺識別檢查法,包括自我檢測電腦化嗅覺測試等,找出嗅覺失能的原因,進一步做相關檢查,再對症治療。嗅覺失能的治療,臨床上一般以類固醇治療,常用的方式是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對於不適合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患者也可考慮使用局部類固醇。針對外傷後嗅覺喪失的患者使用類固醇治療,16.4%嗅覺功能進步;進一步加上鋅劑治療,則28.2%的嗅覺功能進步。若接受嗅覺訓練三個月後,23.8%的患者嗅覺功能有進步。臨床會請病患做嗅覺訓練半年,復原效果更好。
-
2021-11-20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早期「喘、咳、累」竟比肺癌更致命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受損嚴重可能致命。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會因為出現咳、喘等症狀,而誤認是支氣管炎、氣喘或是心臟相關疾病,若延誤治療,其死亡風險甚至比肺癌還高,發生急性惡化的病人,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提醒,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病情會無情地不斷惡化,肺部逐漸纖維化。王鶴健說,有些人是慢慢惡化,如溫水煮青蛙,病程七到十年;但也有人快速惡化,兩三年即不治死亡。有相關症狀或為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者,應該要有肺部健康意識,及早檢查、及早治療。>>>>【病友暖心訪談完整系列影音專區,看更多】Q:什麼是肺纖維化?A:王鶴健說,肺纖維化主要病變發生在肺泡間的結締組織,該處即是間質,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把肺的結構和肺泡比喻成一棵被颱風吹倒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間質性肺炎。當肺泡和血管當中及之間的組織持續發炎,就會變厚、變硬、和出現疤痕,而肺纖維化就是出現疤痕的醫學名稱,隨時間而惡化,疤痕亦會變得更厚,受影響的位置更廣泛。同時,肺部會無法將氧氣輸送到血液。肺纖維化是一種高度威脅生命的肺部疾病,但一開始因為症狀輕微不明顯,多數患者容易輕忽。王鶴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屬於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極易惡化至肺纖維化,定期檢查與病患自身的疾病意識非常重要。>>【延伸閱讀】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Q:為什麼會發生肺纖維化?A: 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他王鶴健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以50至60歲年長者為好發族群。目前已知恐誘發肺纖維化之成因:・長期吸入有害化學氣體或溶劑・吸入石綿、矽、煤灰・服用藥物或接受腫瘤化學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間質性肺病的高風險族群,因他們產生的自體抗體會攻擊人體的結締組織,也會攻擊肺部肺泡,引發發炎和病變,甚至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DL)。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當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有些更攻擊到肺部間質,產生間質性肺病而造成肺纖維化,目前證實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硬皮症(SSc)・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症(SJS)・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紅斑性狼瘡(SLE)近年胸腔科很重視間質性肺病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關係,當患者到胸腔科就診時,醫師會盡量先查出患者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史,因為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病人的症狀會先從肺開始,卻沒有一般常以為的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延伸閱讀】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Q:肺纖維化初期症狀是什麼?A: 在臨床上判讀間質性肺炎的主要症狀有三大口訣: 喘、(乾)咳、累,因為患者肺部由軟變硬,肺泡變硬後要交換氣體很費力,呼吸就會很辛苦,非常容易累。王鶴健形容,間質性肺炎病人的呼吸特徵是淺而快,速率快,但無法深呼吸,因為這樣耗能最少,但很多人會輕忽平時的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更棘手的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只出現關節,皮膚,黏膜等外顯症狀,還有些忍受力較高的患者根本不去就醫,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對任何輕微小症狀都不應錯過,例如以前走路、爬樓梯都沒問題,但現在走個幾步或走一點斜坡都會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間質性肺病的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Q:自體免疫患者都會發生肺纖維化嗎?A:蔡長祐指出,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硬皮症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幾乎九成硬皮症患者都會發生,再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的機會也很大;乾燥症發生間質性肺病的機率也不小。「整體來說,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程從間質性肺病,發展至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時間長短也不一定,有快有慢,有人可能一兩二年,才逐步肺纖維化,目前臨床上確定硬皮症最快,他個人經驗發現很多發性肌炎跟皮肌炎也很快,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乾燥症也不能輕忽。>>【延伸閱讀】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Q:該如何盡早發現肺纖維化?A:王鶴健指出,目前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因子尚未完全確認,不過呼籲民眾應理解及辨識出相關症狀,及早尋求醫師建議,相關症狀如:・快走、爬坡時呼吸吃力・出現持續咳嗽狀況・呼吸困難、易喘・容易疲勞等症狀不過,部份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很少出現肺部症狀,例如紅斑性狼瘡,只需要醫師建議定期每半年請醫師聽診後下背肺葉音及肺功能檢查,而乾燥症和硬皮症患者就一定要留意,一旦出現乾咳、喘、累,就應盡快請醫師診斷。王鶴健也說,台灣目前未全面推廣全民肺功能檢測,他建議每人成年時要做一次,吸菸者更提高警覺,隔幾年要做一次 。Q:哪些檢測能確認是否罹患肺纖維化?王鶴健說,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初期症狀也是咳,但有時病人不以為意,尤其吸菸者晨起會「菸嗽」(台語),更缺警覺性,讓肺部逐漸硬化有如「菜瓜布肺」。而間質性肺病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病人以為 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風免科醫師也開始留心患者出現間質性肺病的可能,醫界近年更積極倡議要善用工具,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部聽診、肺功能檢測、以及肺部影像判讀(X光、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蔡長祐表示,處於高風險族群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疾病診斷初期,至少要做一次肺部檢測,接著長期追蹤,一般風濕免疫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是FVC (用力肺活量)。另外,也會安排DLCO檢查來檢視患者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以評估患者疾病嚴重度,即是透過一氧化碳,測量出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進而看出病況嚴重性。如果發現肺功能有異常,會進一步進行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是否已發生纖維化的狀況。Q:一旦確定罹患肺纖維化,該怎麼辦?蔡長祐表示,間質性肺病很難治癒,但現在有新藥推出,可抑制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有助於放慢病情惡化的速度,例如硬皮病的病人已納入健保給付,應充分與醫師討論並積極治療,已確診肺纖維化較輕微的病友,應定期檢視肺功能狀況,並依醫師建議每年接受HRCT(高解析度斷層掃描),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健康狀況。>>【知道更多】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聯合報與元氣網粉絲團合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分享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講座精彩內容完整收錄【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