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搜尋
乾燥症
共找到
82
筆 文章
-
-
2020-09-04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一名女性從大學時代開始因膝蓋痛而就醫,由於疼痛症狀斷斷續續,也就沒有積極就醫與治療,一直到了33歲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到門診時已經是大肚便便、懷孕六個月,下背痛到幾乎無法忍耐。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且會面臨懷孕、生產、哺乳的階段,配合醫囑好好就醫與用藥,控制發炎指數,懷孕過程會更順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許寶寶醫師簡歷:仰光第一醫學院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5.疼痛治療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
2020-09-01 醫療.自體免疫
僵直性脊椎炎不是男人專屬 女性腳跟痛要小心
「男性」、「下背痛」、「家族史」就像是僵直性脊椎炎的hashtag(主題標籤),卻也因此易使女性輕忽,五十歲的阿美(化名)十年飽受阿基里斯腱痛之苦,期間好好壞壞,始終無法釐清腳痛主因,直到走入風濕免疫科,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也才發現自己的旁系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家族史。9成至9成5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攜帶一種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的特定基因,風濕科醫師王宏斌與陳瑋昇等人的研究發現,免疫T細胞受器Vß14的表現在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和第一等親HLA-B27陽性者比第一等親HLA-B27陰性者更明顯,顯示其很可能是與HLA-B27分子相接觸的位置有關。北榮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瑋昇說,家族中帶有該基因一等親,後代得病機率約10至20%;基因幾乎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另一人高達6至7成可能發病。僵直性脊椎炎常發生在20到40歲成年人,適婚適孕的病患常面臨想懷孕,但又怕遺傳給孩子。陳瑋昇表示,雖僵直性脊椎炎具遺傳性質,但不是帶有基因就一定發病,即使發病也非不治之症,所以不會反對病患懷孕生子。但他提醒,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有生孕計畫,必須先將發炎情況控制好,避免中後期肚子變大,對骨盆脊椎壓迫增加,懷孕又不太能吃藥,孕期若一直腰背發炎,患者會很辛苦。僵直性脊椎炎通常以男性居多,女性機率較低,男女比例約為4:1,通常女性有罹患僵直性脊椎炎者病情也較男性來的輕微,陳瑋昇指出,在臨床上,有些女性即使知道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史,因症狀表現比較輕微或不典型,有時連醫師都可能忽略。臨床上,醫師都會先問問否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罹病機會較高「但真的不見得都有家族史」行醫多年的陳瑋昇說,不曾見過整個家族都罹病的案例,但常見家族某人被診斷,才驚覺腰痠背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或太怕自己也是,檢查後虛驚一場的故事。近年來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比以前進步很多,除物理治療外,醫師依情況開立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藥物,陳瑋昇說,若上述的治療都沒有好的療效,就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雖價格較昂貴,但健保也有條件給付, 能有效幫助患者控制發炎與增進生活品質。陳瑋昇小檔案專長:軟組織超音波、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痛風、退化性關節炎、多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蕁麻疹及其他過敏症等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研究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助理教授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主治醫師學歷: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士
-
2020-08-27 醫療.自體免疫
痛一下、痛很久差很大 僵直性脊椎炎誤與痛風混淆
台東地區一名30歲女性,本該是人生中的美好年代,她赴醫院就醫時,卻是走路如機器人般僵硬,不能彎腰,脖子幾乎無法轉動。原來,她早在十年前被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因為自身沒有規律就醫,也因為當地缺乏專科醫師,無法為她開立生物製劑藥物,發炎指數飆高,且逐漸惡化至骨頭沾黏,一直到正確診斷與用藥之後,疼痛減緩、活動度提升,終於能正常走路。根據推估,台東地區至少應該有800名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卻鮮少被確診、治療,因為過去該區域沒有免疫風濕專科醫師,若出現疑似症狀,往往自我診斷是痛風,到藥房買藥,「對病用拖」,導致台東地區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晚期病患特別多,行走如同機器人,甚至需坐輪椅就醫,生活品質堪憐。四年前,台東地區還沒有任何一位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在長達176公里的台東地區,病患必須遠赴高雄、花蓮等區域就醫,兩地奔波觀察追蹤三到四個月,該地專科醫師才能出具確診證明,此時,病患才能獲得生物製劑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健保給付。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奕帆是公費生,加上是台東人,因此自願回到家鄉服務,成為台東地區第一位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至今,台東地區已經有兩位專科醫師,共同守護台東後山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黃奕帆說,初到台東,門診中看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多是晚期,骨頭沾黏嚴重,行走如同機器人,甚至需要坐輪椅就醫。台東的民眾常把僵直性脊椎炎誤以為是運動傷害,自行買藥緩解,他呼籲,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赴免疫風濕科就醫,進行鑑別診斷,才好對症下藥,及早治療對病情穩定的效果很好。黃奕帆提醒,下背痛不要輕忽,運動傷害造成的背痛是休息可緩解,而僵直性脊椎炎卻是越休息越痛,活動一下反而可以緩解,這是病患最容易自行判斷的方法。此外,晨起的僵痛會持續很久,很容易察覺不對勁,因此長期慢性的下背痛,若是超過三個月,就應該積極就醫。黃奕帆小檔案專 長: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痛風與高尿酸血症、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退化性關節炎、各種關節炎、過敏疾病學經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國防醫學院 臨床講師風濕專科醫師考試第一名獎
-
2020-08-22 科別.消化系統
壓力大亂吃 念珠菌感染 食道雪花飄飄
40歲王小姐近月來常感到吞嚥困難、食道灼熱感,起初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胃食道逆流加劇,僅自行到藥局購買胃藥,但症狀仍無改善,改到醫院安排胃鏡檢查,赫然發現整個食道布滿白色斑點,切片後證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藉由調整飲食、增強抵抗力,並搭配抗黴菌性藥物治療後,終能順利進食。抽血檢查顯示,王小姐並無免疫系統缺失的問題,詳細問診發現,她因生活及工作壓力大,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外,外食族的她,經常選擇「空熱量食物」果腹,也就是吃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品,如雞塊、餅乾、可樂等,且每當身體出現頭痛、胃痛、腹痛等不適時,都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服用,長期下來造成免疫力低下,因而引發念珠菌感染。念珠菌存在於正常人體的皮膚、口腔、腸道及陰道等部位,其中消化道帶有此病菌的比例最高,且念珠菌屬於常見黴菌,並不會致病,但諸如糖尿病患、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胃食道逆流患者、乾燥症患者、愛滋病患,或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都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另外,若長期服用廣效型抗生素、中草藥或胃藥,也容易遭念珠菌感染。一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時,多數患者會有胃食道逆流的感覺,其他包括吞嚥困難、腹部不適、噁心、胸口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因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相似,因此必須透過胃鏡確診。而替王小姐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其食道猶如「雪花飄飄」,出現許多白色斑點,且無法以水沖洗掉,再經切片檢查才確診。通常食道念珠菌感染並不會癌變,但若沒有及時治療,恐造成黴菌血症,而有致命風險。針對食道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會透過第一線口服抗黴菌藥治療約1至2周,並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以提升免疫力,才能完全治癒。防範之道,平時應避免吃太刺激、油膩和未煮熟的食物,多攝取新鮮蔬果,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多補充水分,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增強免疫力,才能預防念珠菌找上門。
-
2020-08-02 橘世代.健康橘
阿嬤厭世,鬱問「還要活多久?」 名醫智慧化解難題
「醫師因病人而存,為病人而行, 永遠勿忘一顆柔軟體恤的心。」─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張德明從醫近四十年,曾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完整歷練軍系醫療體系重要職務,目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一路走來持續尋求突破的契機,貢獻卓著;在醫療專業上更是致力求精求進,用心關懷、愛護每一位病人,是病人最信賴的醫師。他從醫,也忘情文學與藝術之中。他認為一位好醫生,EQ比IQ更重要。因此隨身攜筆與小記事本,無論在診間、在街頭、在山巔水濱,偶有觸動,信手記幾個關鍵字,空暇時再潤飾成文。這些都是造就他成為一位體恤病人的醫者的關鍵原因。《醫中有情》是他記錄行醫生涯中的溫暖與悸動、使命感與榮譽感;書寫最能耐煩解憂的親愛家人、描繪忙碌日常中療癒生命的繽紛世界、感恩歲月帶來的豐沛歷練,精彩試閱:一位打扮入時的八十二歲老太太總帶著外傭來看診,精神氣色都不錯,不但頭髮都有「setto」,還畫眉、胭脂、口紅,一樣不少。老伴走了,兒女國外,每次看診都華服在外、憂鬱滿面。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病,就是個乾燥症加退化性關節炎,狀況穩定,藥也沒什麼變化。很快開好,老病人了,就聊一下。她皺著眉頭,「張醫師,我不想活了,太痛苦了,你能不能告訴我還要活多久啊?」這什麼問題啊?看看桌面,既沒文鳥也沒龜殼,但沒被問倒過,就亂問亂答。促狹的直盯著她,狠狠打量著,裝模作樣的屈指在算,直看得她有些心慌,瞳孔逐漸縮小,背脊都挺直了。確定繃緊了,這才徐徐緩緩的說:「嗯,大概還有個十五年。」看她吁了口氣,臉上鬆了下來,還瞪我一眼,「唉喲,活那麼久幹嘛,再五年就差不多了。」我戲謔的回,「這麼痛苦還這麼貪心噢!」她啞然失笑,「不是啦!我外孫還沒長大。」眉舒顏展後歡喜的離去。或許今夜有個好眠,再就安分幾個月吧!本文摘自《醫中有情》天下文化 2020/06/17 出版。延伸/「我是醫師我得癌症」 名醫林肇堂抗癌7年 學會正面看世界。延伸/登山抗憂鬱 名醫找回遺失的自己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9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胃痛、過敏...其實是吃錯菜!中醫師教你靠3張檢測表,搞定你的體質跟蔬菜搭配
吃蔬菜的7個提醒1.蔬菜大部分都比較「冷」,體質較虛寒的人是不是不能吃太多?的確,大部分的蔬菜都偏屬寒性,只有少數的蔬菜是溫熱性的,不過虛寒體質的人還是可以吃蔬菜,因為有一些蔬菜生吃的時候是寒的,不過煮熟了之後,性質就會轉變;譬如白蘿蔔和蓮藕,生的時候是寒性,熟的時候是溫性;只有大蒜相反,生性熱,熟性溫。解決蔬菜的性寒問題常會有人問瓜果類比較冷嗎?瓜果類如白蘿蔔、苦瓜、冬瓜、大黃瓜、絲瓜及葫蘆瓜,的確屬於寒涼類蔬菜,所以寒性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過量,或者必須加入蔥、大蒜、薑、辣椒一起烹煮就沒大問題了。這些溫熱性的蔬菜與寒涼性的蔬菜一起烹煮,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又可作為調味,一舉兩得。所以體質虛寒的人,只要不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吃煮熟的蔬菜,問題就不大了。而熱性體質的人,蔬菜對他們來說真是益處多多,因為蔬菜有清熱、生津、潤燥、通便、利尿的功效,對改善熱性體質的不適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應該多吃蔬菜。2.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因此大吃特吃沒有關係?吃蔬菜有很多好處,因為它熱量低且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又含水分和纖維,有利排便,幫助消化,所以多吃蔬菜會比少吃蔬菜來得健康;不過,適量的攝取才是正確的,吃太多反而沒辦法吸收那麼多。以下情況,必須特別注意:●體質虛寒的人:這類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少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可將蔬菜煮熟或加入蔥、蒜、薑一起烹煮,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消化不良、腸胃功能差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蔬菜雖然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但若一次吃太多,也會造成腸胃負擔。況且有一些蔬菜粗纖維太多,粗纖維太多的蔬菜不好消化,腸胃功能差的人最好少吃粗纖維蔬菜。●有些蔬菜不宜一次吃太多:如豆類蔬菜(豌豆、四季豆)吃太多會脹氣;萵苣吃太多,會讓人頭昏目痛;金針花就算煮熟,也不宜一次吃太多,因為新鮮的金針花含有「秋水仙鹼毒素」,就算煮過也一定要先泡水1至2小時,然後再用大火煮至熟透才可食用,隨意略炒就吃,很容易引發過敏。另外,乾金針花怕經過加工含有硫磺,食用後會造成食物中毒,凡是乾金針花最好能先用水泡1至2小時後,再進行煮食,比較安全;而芋頭吃太多易腹脹胃痛;南瓜吃太多易腹脹;芫荽(香菜)吃多昏目耗氣;辣椒性熱,較刺激,吃多了會誘發痔瘡、胃痛、目紅。3.白蘿蔔比較冷,因此咳嗽時不能吃白蘿蔔?白蘿蔔生食性寒,熟食性溫平,功效上可健胃消食,止咳化痰,利尿清熱。咳嗽尤其是寒咳時,的確不適合吃白蘿蔔或飲用鮮白蘿蔔汁,不過煮熟的白蘿蔔性質就沒那麼寒了,也可以加入肉類如羊肉一起烹煮來改善慢性咳嗽有痰。咳嗽的類型有:寒咳、熱咳、乾咳、久咳等等;白蘿蔔適合咳痰時食用,此時咳嗽,痰微黃、痰稠,但並不適用於感冒風寒咳嗽、寒咳及乾咳。只要選對時機,咳嗽還是可以吃白蘿蔔的。4.紅蘿蔔和白蘿蔔都是蘿蔔,性質相似,只是顏色不同而已?紅蘿蔔和白蘿蔔是完全不同的植物。紅蘿蔔是傘形科植物胡蘿蔔的根,對腸胃和眼睛很好,可改善消化不良、腸胃積滯、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白蘿蔔則是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莖,可利尿,治口渴,健胃消食,止咳化痰。紅蘿蔔與白蘿蔔最好不要一起烹煮,因為紅蘿蔔中含有能夠破壞維生素C的酵素,會把白蘿蔔的維生素C破壞掉,所以煮白蘿蔔湯時盡量不加紅蘿蔔或僅加少量裝飾即可。5.哪些蔬菜的草酸含量較高,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菠菜、莧菜、空心菜,蔥頭等含草酸及植物酸量較高,易與鈣形成難以吸收的草酸鈣或植酸鈣結石。不過,在人體的代謝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並不容易形成結石,不用過度擔心,唯容易形成結石體質的人或有結石病史的人,才必須小心食用。其它像是竹筍、洋蔥、茭白筍等的草酸也很高,需要特別注意。雖然芹菜中含有草酸,但因為芹菜還含有醋酸和少量丁酸,所以並不會影響鈣的吸收。骨質疏鬆或有關節疾病而服用鈣劑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些含高草酸的蔬菜必須與鈣劑錯開2至3小時服用,或於飯前2小時服用鈣劑,這樣才不會造成副作用。6.吃素的人平常大多是吃蔬菜和水果, 會出現哪些營養素攝取不足的問題?蔬菜水果熱量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對人體健康的幫助很大,但吃素者必須以「營養均衡」的方式來吃素,如果掌握營養注意事項,並以均衡的方式吃素,就不用擔心營養失衡對健康造成危害。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 FDA)的專家建議:長期素食者要留意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量是否足夠。素食者容易缺乏維生素 B12 、維生素 D 和礦物質中的鐵、鋅、鈣。素食食品中含有較多量的草酸、植物酸(Phytic Acid),易與鐵、鋅、鎂等結合排出體外,造成營養缺乏,故應多注意食用以添加這些礦物質的食品或補充劑。此外,長期素食者應注意食物的種類要愈多愈好,更要經常運動、多喝水、曬曬太陽,才會幫助身體更有效利用養分。7.β胡蘿蔔素的功效為何? 哪一些蔬果β胡蘿蔔素的含量較高?β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變為維生素A,多存在於有色蔬菜和水果之中。β胡蘿蔔素在人體有3大生理功能,即保持正常視覺、保持上皮細胞健全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藥理研究證明,β胡蘿蔔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另外,它還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有解毒作用,是維護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最近的研究更發現,β胡蘿蔔素對吸菸引起的血液中高尼古丁具有降解的作用。書籍介紹書名:蔬菜看人吃:不管有沒有生病,為了健康都要實踐的蔬服飲食法作者:楊淑媚, 蔡昆道出版社:時報出版日期:2020/03/24作者簡介/楊淑媚 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講師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雲林縣社區大學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蔡昆道 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內科醫療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部定副教授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碩士中正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中華民國內科專科指導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職業醫學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全美首席腸胃科醫師:每天喝優酪乳是「錯誤健康法」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痰卡在喉嚨好難受 可能是這種疾病在作祟
喉嚨總是有一口痰卡住,無法咳出,也吞不下去,有可能是因為喉嚨本身問題、鼻涕倒流或是胃食道逆流等原因所造成的慢性咽喉炎。 明明沒有感冒症狀,卻老是覺得喉嚨好像有痰卡住,要咳也咳不出來,想吞也吞不下去,總是有著異物感,讓人好不自在。義大醫院中醫部中醫師辛重毅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病患抱怨喉嚨乾澀卡卡的,感覺好像有痰,常常得清喉嚨,但大多卻沒辦法真的咳出痰來,這種情況,除了極少數可能是喉部腫瘤問題之外,大部分可能是咽喉慢性發炎所引起的,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慢性咽喉炎。喉嚨是外界物質進入人體兩大通道(鼻子和口腔)的主要閘口,外界物質想要進入人體都得通過閘口才能進去,像是進入鼻腔的空氣、進入口腔的食物、水分等物質,都得經過口腔這個地方往下送往肺部和腸胃道。反過來說,人體肺部(氣管)和腸胃道的物質,也會因為某些原因往上逆行到喉嚨,所以,慢性咽喉炎的發生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喉嚨本身的問題,或者是來自喉嚨上方或下方的因素所造成。 喉嚨本身問題讓痰卡喉嚨喉嚨因為使用過度或是黏膜腺體、唾液腺功能退化等原因,導致滋潤喉嚨黏液和口水分泌不足,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的現象,喉嚨過度使用常見於需要經常講話的職業,例如老師、總機或者是業務員,甚至歌手、播報員等,也常會有這種病症問題。口水分泌不足則可能因為年老退化、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乾燥症或者其他疾病所引發。另外,漢代醫聖張仲景《金貴要略》一書中提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與更年期婦女經常抱怨的喉嚨卡卡的現象頗為神似,這一部分大多是跟荷爾蒙有關,也多為心理因素,不見得喉嚨真的出了問題,而是過於敏感導致喉嚨常有卡卡不順的現象。 ◎預防和改善方法:必須經常說話或唱歌的人,最好要練習腹腔共鳴,使用正確的發聲方式,避免過度使用喉嚨發音,同時每日建議要少量但持續補充水分;並且要戒除菸酒,以免加重對喉嚨的刺激,並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攝取油炸辣鹹等刺激性食物,還要懂得找尋適當的紓壓管道。 因為腺體退化容易口乾舌燥的人,除了尋求醫師協助外,平常更應該持續喝水,每次一小口一小口喝,在口腔中含一陣子後再吞下去效果會比較好;唾腺分泌不足的人,也可以嘗試嚼無糖口香糖,來幫助唾液分泌。 鼻涕倒流造成慢性咽喉炎長期鼻涕倒流刺激咽喉,或者因為鼻涕濃稠容易卡在喉嚨,都會造成咽喉附近的組織反覆發炎。常見於鼻子過敏的人或是容易反覆感染感冒的人身上,長期因為鼻涕倒流問題而導致慢性咽喉炎。 ◎預防和改善方法:鼻涕倒流除了請醫師提供適當的治療以外,平常應該戒除菸酒,並養成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在找出過敏原之後,日常生活中應該要避免接觸過敏原,並維持居家環境清潔,定期換洗床單,空氣品質不佳時避免外出活動,若真的要外出也請戴口罩,待在室內時使用空氣清淨機讓空氣循環,季節轉換交替時節,最容易引發過敏,得特別保暖口鼻,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此外,平常也可以每日早晚用溫鹽水沖洗鼻腔,使用手動或者電動洗鼻器,都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可視個人喜好自行決定;鹽水可以選用市售的罐裝沖洗用生理食鹽水或者自行調配皆可。 胃酸逆流導致咽喉發炎胃酸逆流可能會引起食道發炎,即所謂的逆行性食道炎,如果胃酸逆流超過咽部,甚至進入喉部,就可能因胃酸侵襲導致咽喉發炎,患者會有喉嚨有異物感、痰液變多、咳嗽、經常清喉嚨或說話容易聲音沙啞等現象。胃食道逆流所導致的慢性咽喉炎,常見於喜歡在睡前吃宵夜的人,導致酸性胃液在睡覺時逆流,損傷食道及咽喉,睡醒的時候,也容易覺得咽喉灼熱或者乾痛,再者,常吃甜食或常吃刺激性飲食的人,也容易有胃酸逆流的狀況。 ◎預防和改善方法:胃食道逆流患者,首先要戒除菸酒,平常要保持心情舒緩,不要有太大的壓力,睡眠要充足,避免食用油炸、太鹹、太辣或太甜等刺激性食物,不要空腹吃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也要少喝咖啡和茶飲,睡前2小時內不要吃東西,枕頭可以稍微墊高一點,並遵循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大部分都可以獲得改善。 辨證治療咽喉炎除上述常見造成慢性咽喉炎的主因之外,辛重毅表示,根據文獻,類似慢性咽喉炎的症狀在中醫醫書中出現相關記載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中醫治療慢性咽喉炎並沒有單一性的藥方,臨床常見的慢性咽喉炎,必須由醫師依照患者不同體質和症狀進行辨證治療,一般可大致分為肺腎陰虛、肺脾氣虛及痰瘀氣滯等三種證型,症狀和治療方式概述如下: ◎肺腎陰虛症狀:患者說話聲音細微或嘶啞,講話無法持久或後音不足,症狀時輕時重,長久不癒,喉部經常感覺到乾燥發癢或微痛刺痛,特別在午後或夜間症狀加重,乾咳少痰,咽喉部黏膜微紅腫,伴有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舌質紅,脈象細數。治療:此類病患宜用滋補肺腎降火開音的方式治療,可以用百合固金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脾肺氣虛症狀:患者聲音嘶啞日久不癒,特別在中午前或勞累時症狀會加重,且有說話無力而且無法持久發聲的狀況,咽喉部淡紅或淡白,聲帶有鬆弛乏力或閉合不良的現象。 治療:此類病患宜用健脾益肺升清開音的方式進行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痰瘀氣滯症狀:患者聲音嘶啞多日,喉部經常有痰的哽咽感,偶有胸脅悶脹現象,聲帶暗紅增厚伴有小結或息肉;舌頭暗紅舌苔白,脈象細或緩。 治療:此類病患宜用行氣活血化痰散結的方式進行炙治療。可用會厭逐瘀湯合導痰湯或類似方劑為主方,配合症狀加減用藥治療。 舒緩喉嚨不適茶飲除了治療藥物外,平常在家可偶爾用食物搭配中藥煎煮茶飲來做食療,也可以減緩相關喉嚨不適等症狀,辛重毅提供幾樣適合慢性咽喉炎患者飲用的漢方茶飲配方: 羅漢果茶作法:羅漢果1~2個,以350c.c.保溫杯加入熱開水,加蓋燜1小時,或者用電鍋外鍋加1杯水燉煮,溫度稍降後飲用以免燙傷。功效:清肺利咽。適合總機、老師或業務員等,需要經常使用喉嚨的人飲用。 銀耳百合湯作法:將40g白木耳去蒂剪成小碎塊,用冷開水浸泡1小時,發好後加冰糖20g、百合10g、有機雞心棗乾4~6顆、枸杞10g,加水1000c.c.,放入電鍋中,外鍋加2小碗水。功效:滋陰潤肺。 川貝燉梨作法:選大顆黃皮粗梨,不要削皮,對切去子,將川貝母6克塞入梨子中,加適量開水,用電鍋燉熟。湯汁和梨都可以吃。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生理食鹽水調配法 生理食鹽水調配法為1000c.c.的溫水添加9公克的食用精鹽,如果要使用上覺得更舒服,可以用所謂的緩衝性生理鹽水,調配方法是在1000c.c.的溫水中添加6公克精鹽和3公克烘培用小蘇打。其實用最便宜的食用精鹽就可以,不需要買價格昂貴的專用洗鼻鹽、低鈉鹽或天然鹽,每種鹽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7期】延伸閱讀: 喝感冒糖漿治感冒 但「這行為」恐害你賠上肝腎健康咳嗽、鼻水、喉嚨痛, 是流感還是感冒?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
2020-07-10 醫療.自體免疫
常常口乾舌燥、四肢乏力、欲哭無淚?要小心可能有這個問題!
社區居委會焦阿姨工作一向熱心負責,疫情期間更是操碎了心,近期焦阿姨感覺口乾舌燥眼乾澀越是嚴重,甚是焦躁;口腔科常客曲大姐最近終於下定決心換了一口假牙,接連不斷的齲齒困擾她很多年;網絡客服言女士,正看著韓劇,感動的一塌糊塗,卻擠不出一滴眼淚,默默下單了第N次回購的滴眼液;房屋中介費先生業務繁忙,經常帶客戶看房,常感覺口乾眼澀,上樓時乏力喘氣。若長期口乾舌燥、眼乾無淚、猖獗齲齒,要小心,可能是「乾燥綜合症」!什麼是乾燥綜合症?乾燥綜合症,又稱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是一種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口腔乾燥症、乾燥性角結膜炎,還可累及全身多臟器系統。多發於女性,成年女性患病率為0.5%-1.56%,男女比為1:9-1:10,好發年齡30-60歲。乾燥綜合症患者會有哪些症狀?1.外分泌腺受影響(1)口腔乾燥症:口乾,頻繁飲水,服用固體食物需水送服,夜間起床飲水等,嚴重者影響講話、進食、睡眠;多發齲齒,嚴重而廣泛的齲齒,稱猖獗齒,牙齒變黑、小片脫落、留殘根;間歇性、交替性腮腺腫痛;舌痛、舌面乾裂、舌乳頭萎縮;反复口腔念珠菌感染、牙齦炎或牙周炎等。(2)乾燥性角結膜炎:眼乾澀、異物感、淚少等症狀,嚴重者欲哭無淚,部分患者有眼瞼緣反复化膿性感染、結膜炎、角膜炎等。(3)鼻腔、氣道、消化道、陰道等黏膜腺體分泌減少,引起鼻腔乾燥、消化不良、便秘、陰道乾等症狀。2.臟器受影響可能出現全身症狀,如乏力、低熱等,還可能影響皮膚、骨骼肌肉、心肺、消化系統、腎、甲狀腺、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如果您有上訴症狀,需考慮乾燥綜合症可能,建議至風濕免疫科就診,明確診斷。乾燥綜合症如何治療?若病情較輕,臟器無受影響,採取對症治療,口乾可適當飲水或用人工唾液,還可以使用刺激唾液腺分泌的藥物。有齲齒者要及時修補,注意口腔衛生。眼乾可使用人工淚液緩解症狀。對於出現肌肉、關節疼痛的患者,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有一定療效。若病情影響了臟器,則需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製劑治療。飲食:適當進食滋陰清熱生津的食物,避免吃辛辣、油炸、過鹹和過酸的食物。口腔衛生:唾液少、齲齒和舌皸裂者要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口腔感染。勤刷牙、漱口,忌菸酒,有齲齒及時修補適當飲水或用人工唾液。保護眼睛:淚液減少,防禦功能下降,易發生細菌感染、角膜損傷、視力下降及其它眼病,應注意防止眼乾燥,可使用人工淚液緩解症狀,注意眼衛生。(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體免疫疾病與過敏體質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皮膚過敏症狀在現今社會,特別是台北盆地,幾乎很難問到一個人完全沒有這方面困擾的。在診間,很多人曾經對我反映,他過去沒有皮膚過敏症狀,自從某個時間點開始出現症狀,多半是夜間睡覺時特別明顯,但是這些皮膚起一粒粒或一片片紅疹的症狀,常常在白天比較不明顯。為什麼以前沒有皮膚過敏,現在卻突然出現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免疫系統的改變。四、五十年前的台灣社會,和現在的社會環境,有了很大的轉變,雖然台灣南、北、中產業發展各不相同,但整體而言,環境的確變乾淨許多,寄生蟲感染的病人幾乎快要看不到,但是過敏症狀的病人,尤其是皮膚過敏,越來越多,並且一旦發生過,其發作頻率似乎就會越來越頻繁、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發作。免疫系統是很奇妙的,它永遠都在運作,細胞彼此間的反應會自己尋找出路,簡單說,過敏反應是免疫系統沒事找事,既然寄生蟲變少了,它就對塵蟎、濕度、冷熱、震動……做出反應,而且還容易受到情緒、壓力、睡眠情況等因素影響。在風濕科,經常看見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同時合併有皮膚過敏表現。原因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在研究中發現,跟過敏反應的免疫方向一致,例如甲狀腺亢進、紅斑性狼瘡、乾燥症、乾癬……患有這類疾病的人常常也容易有長期過敏問題,甚至過敏性氣喘。有時候長期使用特定藥物也會造成過敏反應不容易用藥物控制症狀,例如期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人,皮膚症狀對治療效果就會比較不明顯,因為身體已經習慣藥物作用了。所以,除非不得已,不然類固醇長期使用,若出現過敏症狀時,確實會降低後續治療反應,導致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可以嘗試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取代類固醇,皮膚症狀用局部藥膏治療,或許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飲食方面,很多人遇到過敏問題反覆發生,會開始尋找資料,網路文章、報章雜誌、電視節目,然後幾乎是令人敬佩的、嚴格的限制自己的飲食,最常聽到的做法是完全不碰蛋類和海鮮,例如螃蟹、蝦子、魚,有些人連香菇、金針菇也不敢吃,這樣下去,不僅過敏症狀不會改善,恐怕連營養都無法達到均衡。站在免疫科醫師的專業立場,我會確認病人過去有沒有對哪一類食物有很明顯的過敏反應,因為食物引發的過敏反應,幾乎發生在十分鐘到四個鐘頭內,速度快、反應明顯,經常伴隨眼皮或嘴唇腫脹,有些人孩提時食物過敏,甚至會引發呼吸道緊縮、喘不過氣要送醫急救。在我的門診,不會經常幫病人做過敏原篩檢,因為研究指出絕大數的皮膚過敏反應,檢驗出過敏原,對病人的治療和預後沒有太大的益處,更何況還有很多環境因素、身體心理狀況是無法抽血檢驗的,所以,回歸到病人皮膚症狀的治療,保持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有正常的社交互動,才是最重要的。
-
2020-06-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自體免疫「網內互打」 小心肝受牽連!
醫生:「你有自體免疫病!」病人:「什麼叫自體免疫?」醫生:「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器官,簡單說,就是網內互打!」網內互打的自體免疫疾病,好像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由於醫療診斷的進步,另一方面不知何因,也許與環境、或飲食方式、或現代人壓力大有關。自體免疫疾病中,最為惡名昭彰的就是紅斑性狼瘡,這種疾病會攻擊全身器官,尤其是腎臟、心臟、肺部,在以前無特殊藥物治療,許多病人只能靠長期服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因此重症病人一定每個人都是月亮臉,久了還會引起骨質疏鬆、胃出血、肥胖等併發症,到後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往往抑制不了,病人因而往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有莫名其妙的引起關節痛,關節發炎.例如有些人早上起來手指僵硬、腫脹,如沒治療,久而久之,指關節變形,此外,其他各部關節也會相繼受波及。以攻擊腺體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引起眼乾、口乾、舌燥,這種病人可能要隨身攜帶人工淚液,或要時常多喝水,才能減輕症狀,必要時還需服用抗自體免疫藥物治療。在肝臟方面,這種疾病也會攻擊肝臟引起自體免疫性肝炎,或攻擊肝臟的膽管,引起膽汁性肝硬化。有不少病友,肝指數升高卻一直找不到原因,其中一部份就是因自己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肝細胞,「網內互打」之故。看病猶如算命,但算命有點玄,但看病就要有各種學理依據,為醫者要能明察秋毫,視病猶親,才能為病人做正確診斷,解決其痛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大吃特吃沒關係?3種情況需注意
Q 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因此大吃特吃沒有關係?吃蔬菜有很多好處,因為它熱量低且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又含水分和纖維,有利排便,幫助消化,所以多吃蔬菜會比少吃蔬菜來得健康。不過,適量的攝取才是正確的,吃太多反而沒辦法吸收那麼多。以下情況,必須特別注意:1.體質虛寒的人:這類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少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可將蔬菜煮熟或加入蔥、蒜、薑一起烹煮,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2.消化不良、腸胃功能差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蔬菜雖然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但若一次吃太多,也會造成腸胃負擔。況且有一些蔬菜粗纖維太多,粗纖維太多的蔬菜不好消化,腸胃功能差的人最好少吃粗纖維蔬菜。3.有些蔬菜不宜一次吃太多:如豆類蔬菜(豌豆、四季豆)吃太多會脹氣;萵苣吃太多,會讓人頭昏目痛;金針花就算煮熟,也不宜一次吃太多,因為新鮮的金針花含有「秋水仙鹼毒素」,一定要先泡水一至兩小時,然後再用大火煮至熟透才可食用,隨意略炒就吃,很容易引發過敏。另外,乾金針花怕經過加工含有硫磺,食用後會造成食物中毒,凡是乾金針花最好能先用水泡一至兩小時後,再進行煮食,比較安全;而芋頭吃太多易腹脹胃痛;南瓜吃太多易腹脹;芫荽(香菜)吃多昏目耗氣;辣椒性熱,較刺激,吃多了會誘發痔瘡、胃痛、目紅。Q 蔬菜大部分都比較「冷」,體質較虛寒的人是不是不能吃太多?的確,大部分的蔬菜都偏屬寒性,只有少數的蔬菜是溫熱性的,不過虛寒體質的人還是可以吃蔬菜,因為有一些蔬菜生吃的時候是寒的,不過煮熟了之後,性質就會轉變。譬如白蘿蔔和蓮藕,生的時候是寒性,熟的時候是溫性;只有大蒜相反,生性熱,熟性溫。解決蔬菜的性寒問題:常會有人問瓜果類比較冷嗎?瓜果類如白蘿蔔、苦瓜、冬瓜、大黃瓜、絲瓜及葫蘆瓜,的確屬於寒涼類蔬菜,所以寒性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過量,或者必須加入蔥、大蒜、薑、辣椒一起烹煮就沒大問題了。這些溫熱性的蔬菜與寒涼性的蔬菜一起烹煮,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又可作為調味,一舉兩得。所以體質虛寒的人,只要不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吃煮熟的蔬菜,問題就不大。而熱性體質的人,蔬菜對他們來說真是益處多多,因為蔬菜有清熱、生津、潤燥、通便、利尿的功效,對改善熱性體質的不適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應該多吃蔬菜。Q 胡蘿蔔和白蘿蔔都是蘿蔔,性質相似,只是顏色不同而已?胡蘿蔔和白蘿蔔是完全不同的植物。胡蘿蔔是傘形科植物胡蘿蔔的根,對腸胃和眼睛很好,可改善消化不良、腸胃積滯、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白蘿蔔則是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莖,可利尿,治口渴,健胃消食,止咳化痰。胡蘿蔔與白蘿蔔最好不要一起烹煮,因為胡蘿蔔中含有能夠破壞維生素C的酵素,會把白蘿蔔的維生素C破壞掉,所以煮白蘿蔔湯時,盡量不加紅蘿蔔或僅加少量裝飾即可。蔥白豆腐湯有感冒症狀,熱熱喝!食材:生薑5片、蔥白2根、豆腐1大塊、鹽少許、水1升作法:1.生薑切絲。將蔥綠色的部分去掉,使用白色的部分,切段。豆腐切小塊。2.生薑、蔥白和豆腐加適量的水煮成湯,加入食鹽調味即可。3.溫熱服用、微出汗效果更佳。功效:1.預防感冒,尤其感冒初期可飲用。2.適合風寒感冒。說明:1.蔥白有通陽散寒,溫暖身體的作用。2.生薑可解表散寒,改善感冒。
-
2020-05-2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不只新冠肺炎造成嗅覺異常!還有8種狀況都可能發生
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雖已逐漸趨緩,但大家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運動。新冠肺炎伴隨的症狀多,如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也有部分病人出現味嗅覺的異常,對此,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吳清源主任表示,藉由平日按摩特定穴位,可達到身體保養及緩解改善味嗅覺異常症狀之效。味嗅覺為人體的基本感覺,味覺是食物中的化學分子與口腔黏膜表面的味蕾結合,由上皮細胞經人體的第七、九、十對腦神經傳遞到大腦皮質而產生;嗅覺則是鼻腔頂端的嗅覺上皮感受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後,經第一對腦神經傳遞到大腦而產生,當這兩者路徑出現問題就會產生味覺或嗅覺的異常。然而,造成味嗅覺異常的疾病,包括老化、乾燥症、糖尿病、胃食道逆流、鼻過敏、鼻腫瘤、上呼吸道感染等,也可能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而產生。若要改善嗅味覺異常症狀,中醫較常採用的穴位包括:百會、印堂、迎香、合谷、列缺、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等。吳清源說明,百會有助醒腦開竅,升提陽氣;印堂針對鼻炎也有改善效果;迎香可緩解鼻塞、多涕,改善不聞香臭的問題;合谷能清泄肺氣,開關通竅;列缺可宣肺平喘;內關能寧心和胃;足三里為保健常用穴,可調理脾胃;三陰交則能健脾理氣。穴位的按摩手法,是以指腹揉壓穴位處,按壓至有些微痠脹感,每個穴位平均操作時間約5~10分鐘,一次按壓50下,一日可執行2~3次。吳清源提醒,當皮膚出現局部感染或發炎狀況,或是身體狀況虛弱如空腹或較無力時應避免進行穴位按摩。針對病人有服用抗凝血劑或易出血傾向,或有全身性發炎的系統性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則應特別注意穴位按摩的力道;另外,日常生活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也應盡量少碰生冷飲料及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穴位按摩主要是藉由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改善症狀或預防保健的效果,但不管是穴位的選取或是按摩的力道與頻率,應事先經醫療人員指導之後方能開始進行,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延伸閱讀: 為何新冠肺炎會造成味嗅覺喪失? 張上淳點出原因 喪失嗅覺會喪命! 跟這3原因脫離不了關係
-
2020-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嗅味覺異常 按壓穴道可舒緩
新冠肺炎常伴隨味嗅覺異常、發燒、四肢無力等症狀,嘉義長庚中醫科分享幾個特定穴道按摩,一般感染性疾病也會讓患者出現嗅味覺喪失症狀,適時按壓穴道,有助改善味嗅覺異常。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吳清源表示,新冠肺炎導致味嗅覺喪失,可能是病毒主要依附在ACE2受體上,ACE2是細胞膜受體,作用於穩定血壓與內分泌等功能,新冠病毒可由此通道,進入細胞內繁殖,嗅味覺區有豐富的ACE2受體,新冠肺炎患者才會出現嗅味覺異常症狀。吳清源表示,不只新冠肺炎造成嗅味覺異常,老化、乾燥症、糖尿病、胃食道逆流、鼻過敏、鼻腫瘤、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病毒性感冒,還有部分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嗅味覺異常。嗅味覺異常時,可透過按壓穴位,舒緩症狀。改善嗅味覺異常較常採用的穴位,包含百會、印堂、迎香、合谷、列缺、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等。百會有助醒腦開竅,升提陽氣;印堂針對鼻炎也有改善效果;迎香可緩解鼻塞、多涕,改善不聞香臭的問題;合谷能清泄肺氣,開關通竅;列缺可宣肺平喘;內關能寧心和胃;足三里為保健常用穴,可調理脾胃;三陰交則能健脾理氣。穴位按摩手法,以指腹揉壓穴位處,按壓至有些微痠脹感,千萬別用力壓,按壓穴位並非是壓到痛才是理想,每個穴位平均操作時間約5到10分鐘,一次按壓50下,每天可執行2到3次。吳清源提醒,皮膚較脆弱的長輩、小朋友可搭配使用乳液按壓,7歲以下幼童則不建議按壓,一般人皮膚出現局部感染或發炎,或身體狀況虛弱,如空腹或較無力時,也不建議按壓。吳清源說,按壓效果因人而異,也因症狀嚴重程度不同,有些患者嗅味覺異常與鼻腔內有鼻息肉或鼻涕濃液有關,必須先把病灶清除。他提醒,日常生活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輕鬆愉快,盡量少喝生冷飲料、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
-
2020-03-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憂鬱擊挎癌友 還好一窩小貓救了她
「喵~喵~喵」剛進葉容君家門,一個黑影快速地從眼前逃走,牠探了探頭打量著這群不速之客,等攝影記者開始架設相機,貓仔一溜煙不見了。葉容君談起家這兩隻神祕的貓寶貝,微笑著說,「當我癌症化療造成視力下降時,又突然面臨父親中風離世,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生病期間天天照顧我的父親就這樣不見了,我罹患了憂鬱症把自己鎖住出不來,但一群貓咪救了我。」「我每天打開窗戶時,就聽到一群剛出生的小貓在樓下喵喵叫,那個聲音非常療癒,我就跟兒子試著去看看牠們。」就這樣一個過程,讓葉容君覺得自己非走出來不可,她去看身心科、去學拼布藝術,讓自己生活有重心,慢慢走出父親離世痛。這段過往幾乎是22年的罹癌過程中讓她最難熬的階段,葉容君54歲,在32歲結婚第8年時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兩個兒子還小,一個是小一生及一個是幼稚園,早上開早餐店還得接送孩子上下課,生活的重心全在家人,這麼幸福樂觀的人在生病的一瞬間並沒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民國87年9月我身體開始不舒服,三天兩頭就感冒,到診所看病打針,醫師警覺性的抽血,發現血液報告有問題,還提醒我要到大醫院檢查,但我就一直拖到年底,直到有一天喉嚨痛到不行,才到三總汀洲院區看門診,沒想到看完診後被要求立刻住院。」葉君容傻笑地說,當時還沒意識到危機,只擔心摩拖車會被拖吊。其實,葉容君當天幾乎是拖著身體到急診,一躺在病床上就昏迷了,醒來時就被告知是白血病要化療,「我當時都還搞不清楚,也沒有太過震驚,先生還問我要不要哭一下,但我哭不出來,我的直覺就是要化療就化療吧!」只是她沒想到骨髓移植前的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將她折磨到不成人形。子宮大量出血、泌尿道排斥、水晶乳化造成白內障、乾燥症…這些都是葉容君面臨到的困境,還好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還被醫師誇讚是模範病人,「我都遵照醫囑也沒任何忌諱,自己還參加新藥試驗,家人在治療期間當然也希望我可以試試民俗療法,我都全部拒絕,因為配合治療還被安排去鼓勵其他做化療的病友們。」不只是好病人,在生病期間葉容君還努力扮演著好媽媽的角色,擔心自己「來日不多」,只要身體好轉就帶著孩子出去玩,拚命地要留下懷念的影像。現在回想起來,她直說,「我覺得我有點蠢,沒有讓孩子參與我住院治療的過程,只想到不能因為生病影響孩子,忘了共同參與生命的過程。」天性樂觀的她,也曾問主治醫師「我這麼開朗樂觀,怎麼會是我呢?」結果被醫師的一句話打醒:「就是你們這樣子才會生病,因為壓力都沒有釋放。」葉容君才茅塞頓開,她確實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是誰;生病後她陸續找回自己,開始學做菜考廚師證照、畫畫、唱歌。採訪末尾,她拿出剛學會的畫作,認真的描述學習過程,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拿出一大袋的方巾,開始試範頭巾綁法,她沒有隱藏目前唯一可以辨識出癌友身份的表徵-滿頭稀疏的頭髮,她不介意,她開懷大笑,癌症對她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也是找回自我的時光。
-
2020-03-07 醫療.自體免疫
免疫力太強非好事!除了過敏,4自體免疫疾病恐怕找上門
許多專家或書本都告訴大家要提升免疫力,但你知道嗎?當免疫力太強,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細胞組織,除了會引起過敏、嘴破,還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提升免疫力過了頭,絕不是好事。過往我們總以為,要預防疾病,免疫力要越高越好;但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正常的免疫功能不只能抵禦外來物質的入侵,還會偵測並清除體內不好的細胞,但若免疫功能太強,過度防衛就會產生過敏症狀,更嚴重者,若免疫系統分不清是敵是友,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的細胞組織,還會造成「自體免疫疾病」,沒有控制得宜的話,雖然不會直接引起死亡,卻會導致非常差的生活品質,終日臥病。過敏是體內的發炎反應,是因為人體接受到病菌、粉塵等外來物質時,觸發免疫系統過度防衛的狀況。一般症狀包括起紅疹、發癢、紅腫、發熱、呼吸急促等,在接觸後短至數分鐘或長達數小時,甚至1天後誘發症狀的發生,過敏嚴重者有死亡的危險性。常見過敏部位包括:皮膚(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眼睛(結膜炎等)、呼吸道(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當免疫力強大到分辨不清細胞的好壞,直接攻擊自體細胞,就會引起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1、類風濕性關節炎: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強大,分泌許多抗體,其中包括類風濕性因子,它會攻擊身體的免疫球蛋白IgG形成免疫複合體,而引起發炎。疾病初始會出現局部的關節僵硬疼痛,慢慢侵犯全身關節,導致關節腫脹、變形、甚至損壞,漸漸失去功能而導致殘廢;除了關節外,皮膚、眼睛、血管、神經、肌肉等組織同受侵襲,是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有病患稱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會死的癌症」。2、紅斑性狼瘡:以生育年齡的女性患者為多,與遺傳基因有關,較特別的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容易因為接觸到紫外線而活化免疫系統,引起症狀,包括皮膚黏膜紅腫、起紅疹、口腔黏膜破損、關節炎、腎臟症狀如蛋白尿、容易感冒、感染、淋巴瘤等,嚴重者更會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心臟等。3、僵直性脊椎炎:因HLA-B27基因的遺傳性,加上感染或受傷等激發因子,導致免疫系統攻擊脊椎及其週圍的韌帶、神經、肌肉等組織,使脊椎鈣化失去彈性,以早晨起床後的背痛、脊椎僵硬為表現,經過一天活動後疼痛會有所減緩,一般來說,休息時的疼痛會比活動時來得輕微。除了脊椎外,有時疼痛也會蔓延到腿部、膝蓋、髖關節或胸骨間,嚴重時包括眼睛、心臟或肺臟組織也會受到侵襲。4、休格林氏症:臨床上亦稱「乾燥症」,以眼睛、嘴巴等黏膜部位乾燥為主要表現,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症狀與紅斑性狼瘡類似,且好發於女性,因此容易誤診。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過度活化免疫細胞所導致的疾病,因此,治療原則是抑制免疫功能,常見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等。林孝義指出,這些藥物通常不分好壞,一律通殺,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副作用,為了改善這種結果,現在也有具有專一性的藥物,也就是標靶藥物可供選擇。延伸閱讀: 免疫力「差」與「低下」不同! 補氣飲品狂喝恐愈糟 身體出現5症狀 告訴你可能是免疫力失調了 
-
2020-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不得不去醫院怎麼辦?醫師教你3法則
目前全國各醫療體系皆為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全體動員,呼籲民眾若無必要不要進出醫療院所,但許多慢性病患者仍有就醫需求,該如何因應呢? 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主任表示,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多為全身性自體免疫性疾病(包括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除了有內臟器官侵犯外,也因為長期需要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系統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也是感染性疾病好發的族群。 針對這次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疫情,建議風濕科病患的因應措施,依據預防、就診及用藥三部分分別說明: 1、預防:雖然目前的感染途徑尚未完全釐清,但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體液而增加人傳人之感染風險。因此,應確實依據目前的防疫要求,減少外出、避免人潮擁擠的場所、避免接觸可能存在感染的人群、出門配戴口罩及勤洗手等。不過,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在疾病活動時常合併倦怠、疲乏、肌肉痠痛症狀,多數在治療緩解時就會減輕,切勿過度解讀為感染而增加恐慌。 2、就診:不該過度恐慌不敢就診,如果倦怠、疲乏、肌肉痠痛症狀明顯加重,即使休息都無法緩解,還是要考慮疾病活動的可能性,因害怕感染而不敢就醫,萬一延誤病情更加得不償失。至於常規的門診,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到醫院時,一定要戴口罩、不要用手揉眼睛、挖鼻孔,在醫院用完廁所要確實洗手,到醫院時避免經過急診、發燒篩檢站等地點,回家後要立即丟棄口罩、仔細清洗雙手、臉部等。 3、用藥:藥物會影響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有些病患就會想是不是先停藥一陣子,等風頭過後再回復用藥,這是絕對不可取的方式,因為驟然停藥很容易疾病復發,活動性的疾病同樣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事實上,過敏免疫風濕科病患的致病機轉多是免疫系統混亂導致攻擊自身的正常細胞,自己打自己的結果除了造成器官受損外,也影響對外的抵抗能力;因此,控制病情是風濕科病患維持免疫系統功能最重要的方式,規則就醫及持續用藥才是正確的方式。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 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
2020-02-25 醫療.自體免疫
乾燥症婦憂防疫狂喝中藥補氣、吃薑黃素 醫籲:母湯
56歲曾女士因罹患乾燥症,必須服用免疫調節劑藥物,她擔心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為了是否服藥夜夜失眠,一度還狂喝中藥補氣湯,以及號稱抗炎的「薑黃素」,但醫師陳書怡提醒,免疫系統失調的患者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或亂服藥,若有任何疑慮,應尋求專業醫師意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書怡說明,自體免疫功能亢進患者,自行服用坊間常見以當歸、黃耆為主的補氣湯品,反而更容易助長自體免疫細胞的攻勢,口乾、關節疼痛可能更加嚴重,此外,號稱抗炎的「薑黃」,性味辛、苦、溫,除了對於關節無力痠痛可能有些微幫助外,也會加重免疫疾病的嚴重程度,故使用前應諮詢合格中醫師。陳書怡說,防疫成全民運動,口罩、酒精幾乎是出門的標配,許多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免擔心「這樣真的夠嗎?」,尤其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是因免疫系統紊亂,導致免疫細胞將自家的黏膜、內臟、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組織發炎失能,必須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陳書怡指出,除了基因、賀爾蒙外,細菌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引發或加重自體免疫細胞的異常狀況,所以常見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泌尿道發炎,常常會加重這類病人的病情,因此防疫、抗病毒,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而言更需謹慎。陳書怡強調,國人奶蛋魚肉蔬果樣樣不缺,營養不足造成免疫力低下實在少見,臨床上常見的患者反而是過敏、免疫系統「亢進」的族群居多,一般民眾常言「免疫力差」,其實是免疫系統失衡,與真正免疫力低下族群(常見如移植、免疫不全患者)相差甚遠。
-
2020-01-21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睡眠是很大的學問,臺灣一年處方所開出的安眠藥數量實在有夠多,在國際上也算是驚人的,雖然政府也有在控管,即使病人自己,也害怕養成依賴安眠藥的習慣,可是不服用安眠藥又沒辦法入睡,其實重點是,病人要能自己去調適,嘗試少用安眠藥時也可以保證自然入睡的。纖維肌痛症基本上的表現,是以疼痛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但本身可以是找不出病因、單獨的一個疾病,一般會認為可能跟身體長期局部的循環不好,肌肉的超過負荷,再加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真正獲得休息所導致。人如果沒有辦法熟睡、進入深層睡眠,肌肉是沒辦法完全得到放鬆,像常聽到的「鬼壓床」,半夜睡醒覺得全身癱瘓、動都不能動,那是因為在很深層的睡眠中突然醒過來。所以唯有在進入深層的睡眠中,肌肉才能得到完全的放鬆與休息,肌肉的循環才能改善。睡眠是哺乳類、鳥類及魚類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在一些脊椎動物也有睡眠現象,顯示睡眠在自然界、在生物體,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睡眠使生物處在低主動狀況,而有助於個體的修護及成長。俚語說的「一暝大一寸」便是反應出睡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用來睡眠,以維持個體的健康;不過每個人的睡眠時間不同,有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的理想睡眠時間是6- 8小時,時間太少或過多都是不利於健康,譬如每晚睡10小時的人,反而比睡 8小時的人,早死風險增加了30%,而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更增加50%。再次印證了「均衡」對於健康的必要與重要性。過與不及是健康最常見的迷思,即使是對健康再好,一旦過量反而常是傷害。除了睡眠時間的長短,更重要是睡眠的品質,一般的睡眠週期,以腦電波及眼電圖來觀察,可分為「非快速動眼期」或「常型睡眠」,約佔睡眠期的75%;其中淺眠期約50%、熟睡期約25%。以常型睡眠由淺眠到熟睡,期間整體生理功能降低、肌肉放鬆、腎上腺分泌減少,但生長激素增加、基礎代謝減少;但部分組織細胞蛋白質合成增加。換句話說,身體的休息與修復同步在「非快速動眼期」的常型睡眠。有別於常型睡眠就是異型睡眠或「快速動眼期」約佔25%,這階段腦波如淺眠或清醒期,伴隨眼球快速運動,同時身體動作較大、心跳呼吸加快、作夢也大多在這期間上演。睡眠週期就是由常型睡眠一至四期由淺眠到熟睡再到異型睡眠快速動眼期,約一到一個半小時重複循環,前半夜常型睡眠較多,後半夜則異型睡眠會延長;睡眠品質,便是取決於睡眠週期的完整及有足夠的熟睡期。二戰期間,交戰國就有藉由睡眠剝奪,讓戰俘精神崩潰、進而能順從而被洗腦等等,可見睡眠對身心健康各層面有多重要。可以熟睡並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卻是現代人一個常見的不可能的任務。回想兒時那段天塌下來也事不關己的歲月,無憂無慮,累了倒頭就睡,便知內心旁騖常是良好睡眠的重要障礙之一,俗事、雜事、公事、私事,如何放鬆放下,能有足夠的好眠,是健康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本文摘自《謝 松洲談免疫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燥症》,大塊文化 2020/01/01 出版。延伸/「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延伸/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9 科別.皮膚
反覆慢性蕁麻疹 醫師:約二成可找到病因
8歲女童半年來卻反覆蕁麻疹發作,癢疹遍布頸部、軀幹及四肢,在診所治療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藥物控制症狀,但病程仍反覆發作未能緩解,向台南安南醫院兒科求診。兒科醫師賴以修進行抽血檢查後,發現甲狀腺素低下與促甲狀腺素偏高,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補充甲狀腺素後,甲狀腺功能穩定,蕁麻疹消弭無形。30歲女護理師,一年來也是反覆蕁麻疹發作,病灶分布於身體及四肢,往往一個禮拜發作3、4次,期間也做過敏原測試,但未找到特定過敏原。因奇癢難耐,每次發作時皆使用口服或注射型抗組織胺治療後向賴醫師求助,經詳細問診及抽血檢測後,發現有高效價自體免疫抗體,確定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休格蘭氏症,也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經免疫調節藥物控制乾燥症後,蕁麻疹不藥而癒。賴醫師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是因為接觸到過敏原而引起,病程不超過6個禮拜,後者是指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以上,以上兩名病人皆為慢性蕁麻疹的案例。賴以修說,有約二成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乳糜瀉等、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如胃幽門螺旋桿菌、A型肝炎、及C型肝炎等、特製食物含辛辣、發酵、及酒精成分者、甚至跟惡性腫瘤等都有相關。處置這類慢性蕁麻疹病人,賴以修表示,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病病因治療,蕁麻疹自然就會痊癒。如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就要趕快諮詢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根本病因才是上策。
-
2019-12-2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遇冷手腳冰冷很正常?醫師提醒有這些症狀需特別警覺
35歲郭姓少婦每當遇到寒流或氣溫下降,四肢常會出現僵硬、冰冷症狀,雙手更是慘白毫無血色,原本以為只是血液循環差,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右半邊臉頰竟然也面癱,趕緊到醫院就醫,經仔細檢查後確診為「冷凝球蛋白血症」,給予藥物治療後已無大礙,醫師提醒應注意保暖,有異常狀況應盡快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清中的一群遇冷即沈澱之免疫球蛋白,在低體溫時,會在血管產生凝結,導致局部血流阻塞不順,當體溫上升時,則又會再次溶解恢復正常,因此罹患此症患者的手指或腳指,遇到氣溫驟降,往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佳的症狀,膚色變白或變紫,外觀有如凍傷。該少婦除了皮膚異狀之外,也出現手部關節僵硬、臉部局部面癱的情形,就醫時自述並沒有相關的病史,因此趕緊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帶原者,由於C型肝患者約有五成機率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即「抗磷脂症候群」),進一步分析血清後,果然確診為此症。蔡肇基指出,目前針對「冷凝球蛋白血症」的致病原因主要是以身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硬皮症等疾病所引發,慢性發炎性疾病,像是癌症或C型肝炎都會引起,若症狀較輕者可採用通暢血液循環藥或抗凝劑來舒緩症狀,嚴重時需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多數患者用藥後的效果都十分顯著。蔡肇基也提醒,冬天手腳冰冷的原因很多,以急症來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因心臟力量不足或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無法將血液輸送到四肢,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此外,慢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有些會釋放出冷凝蛋白,而使血液結塊血管栓塞,而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會因新陳代謝緩慢,血管活性差而四肢冰冷。至於最常見的貧血者,因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都屬於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一旦發現自己比過去似乎變得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或手腳冰冷過程有異狀,都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延伸閱讀: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19-12-1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少婦天冷即手腳冰冷 原來罹患了「冷凝球蛋白血症」
一名35歲少婦每當遇到寒流或氣溫下降,四肢常會出現僵硬、冰冷症狀,雙手更是慘白毫無血色,原本以為只是血液循環差,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右半邊臉頰竟然也面癱。趕緊到醫院就醫,醫師檢查後確診為「冷凝球蛋白血症」,給予藥物治療後已無大礙,並提醒應注意保暖,有異常狀況應盡快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指出,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清中的一群遇冷即沈澱之免疫球蛋白,在低體溫時,會在血管產生凝結,導致局部血流阻塞不順;當體溫上升時,則又會再次溶解恢復正常,因此罹患此症患者的手指或腳指,遇到氣溫驟降,往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佳的症狀,膚色變白或變紫。該少婦除了皮膚異狀之外,也出現手部關節僵硬、臉部局部面癱的情形,就醫時自述並沒有相關的病史,因此趕緊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帶原者。由於C型肝患者約有五成機率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進一步分析血清後,果然確診為此症。蔡肇基說,冷凝球蛋白血症主要是以身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硬皮症等疾病所引發,慢性發炎性疾病如癌症或C型肝炎都會引起,症狀較輕者可採用通暢血液循環藥或抗凝劑來舒緩症狀,嚴重時需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多數患者用藥後的效果都十分顯著。他提醒,冬天手腳冰冷的原因很多,以急症來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因心臟力量不足或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無法將血液輸送到四肢,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此外,慢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有些會釋放出冷凝蛋白,而使血液結塊血管栓塞。另外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會因新陳代謝緩慢,血管活性差而四肢冰冷。常見的貧血者,因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都屬於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若民眾發現自己比過去似乎變得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或手腳冰冷過程有異狀,都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