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8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醒來全身酸痛 不只是睡姿錯誤
早上醒來全身酸痛,不單是因你的睡姿錯誤或枕頭不好。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發現,人體在睡覺時抑制發炎,導致我們醒來時覺得更痛,等於發炎機制「重新開機」。研究員審視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人類和老鼠細胞,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都知道一天之內,症狀的強烈程度不同,很多人早上醒來時,關節較僵硬也較痛。告訴我們上床和起床時間的生理時鐘晝夜節律,如何控制疼痛機制的變化並不清楚,所以研究員想瞭解。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6-09-28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早上醒來全身酸痛,不單是因你的睡姿錯誤或枕頭不好。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發現,人體在睡覺時抑制發炎,導致我們醒來時覺得更痛,等於發炎機制「重新開機」。研究員審視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人類和老鼠細胞,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都知道一天之內,症狀的強烈程度不同,很多人早上醒來時,關節較僵硬也較痛。告訴我們上床和起床時間的生理時鐘晝夜節律,如何控制疼痛機制的變化並不清楚,所以研究員想瞭解。
2016-08-31 健康百科.風溼過敏免疫
類風溼性關節炎(RA)患者是國內感染結核病高風險群,疾管署自今年4月針對潛伏結核提供「速克伏」短程治療後,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主動提出合作意願,下月開始與國內13家醫院合作,免費提供速克伏處方,給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免疫風濕病患進行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至年底估有600人受惠。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陳得源表示,生物製劑雖能有效緩解免疫風濕疾病患者改善生活品質,但相對結核病發生率,也較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顯著增加,根據國內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國內RA患者結核病發病率,是一般人的2.28倍,且感染結核桿菌後的死亡率,也較未感染者高約1.62倍。疾管署組長黃彥芳指出,本次與風濕病醫學會合作,針對本身不知有無接觸過結核病患,且使用生物製劑的免疫疾病患者,因其免疫力較差,一旦採檢確認結核感染,即可用速克伏預防性投藥,避免變成結核病。結核病是國內每年新增病例數、死亡人數最多的法定傳染病,大多數結核病感染以潛伏結核感染形式存在,終其一生有10%的機會進展為結核病,尤其在接觸後第一年內、或免疫力不佳時發病風險最高。
2016-06-14 健康百科.風溼過敏免疫
邱女士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超過5年,每當關節發炎發作時,無法生活自理,須倚賴丈夫背著她上下樓,無法照顧家人,讓邱女士感到內疚自責,治療過程中一度喪失信心,甚至中斷治療。不久前她到診間,發炎指數超標,關節腫脹疼痛,經過多次討論治療目標、與病友交流,信心逐漸提升,一段時間後,發炎狀況受到控制,生活品質也改善了。對於慢性病患來說,醫師與病友建立互動關係非常重要,若病人與醫師溝通良好,治療成效也比較好。最新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調查指出,36%病友對疾病認知不足,不敢向醫療人員提問,超過6成未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當患者對疾病控制觀念不足,醫囑遵從性便受到影響。但醫病雙方對於治療目標討論後,醫師更了解患者的感受與期待,患者也能認識規律服藥、控制發炎的重要性,提升信心,疾病控制成效隨之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以中年婦女居多,許多患者反應,希望透過治療緩解疼痛,可以煮菜、照顧家人生活起居、甚至重返職場。但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在於及早控制發炎,並達到臨床緩解。提醒患者,治療過程中千萬不可因為疼痛稍有減輕,就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達標治療以緩解為目標,還要維持緩解狀況。倘若發炎沒有好好控制,病情好好壞壞,反覆發炎將導致關節破壞甚至變形,影響日常生活,因此規律治療並達到緩解目標,對患者非常重要。若傳統藥物無法有效控制,患者也無需灰心,現在已有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可供選擇,使用更方便。此外也建議患者做到SMALL 5撇步,踏上正循環的治療旅程。●SMALL 5撇步:Study:學習疾病相關知識Meet:與醫師溝通治療決策Allow:允許自己放鬆,可配合輔助療法紓緩壓力Listen:參與病友團體,共享彼此治療經驗Live:用正念與疾病共處
2016-05-08 健康百科.風溼過敏免疫
手、腳踝關節出現痠痛腫大要小心,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怪,誤信偏方或延誤就醫,將導致病情惡化,醫師建議一旦出現症狀,最好尋求專業醫師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常有民眾手、腳等關節處出現痠痛,卻誤以為得了「媽媽手」或「肌腱炎」,狂抹痠痛藥膏、貼布來減輕疼痛,但發現症狀不僅未獲得改善,還紅腫加劇,直到就醫確診才知是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前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黃蔚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失衡的疾病,也有可能因環境、基因等其他因素造成,起初關節處出現持續性的發熱、腫脹、疼痛等,最後影響到身體其他部分。「別以為年紀輕就不會得病!」黃蔚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5歲至55歲,其中女性又比男性多,患者要多休息、使用輔具外,一般會採用抗發炎藥物來減緩症狀,若症狀嚴重者,可採標靶治療。黃蔚說,關節持續腫大、發炎時,最好趕快到免疫風濕科檢查,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要避免誤信偏方、亂服藥或延誤就醫,以免症狀更惡化。
2016-04-27 有.元氣.好食在
薑黃在人類歷史已經被使用了4000年,而透過近代的科學,也證實薑黃在抵抗感染、和某些癌症已經減緩發炎和消化系統有幫助。在一些動物和實驗室的研究中,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使用薑黃,會使薑黃失去活性,因此無法達到效用。譬如在一些注射的研究中,發現薑黃會失去活性。但總是有些方法能讓薑黃對人體有用的。最常使用薑黃的方法是把它烹飪並吃下!這不奇怪,咖哩中的黃色就是薑黃的顏色,而在中藥中,薑黃也是被曬乾後食用。根據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Maryland Medical Center)的一份報告,一些研究顯示,薑黃在以下狀況有所幫助:1. 消化不良薑黃素能刺激膽囊產生膽汁,因此被認為能改善消化問題。且在雙盲臨床測試中,薑黃能減少腹脹和脹氣問題。2. 潰瘍性結腸炎薑黃能幫助人們減緩潰瘍性結腸炎。在一項測試中,食用薑黃的人比食用安慰劑的人,降低了復發的機率。而且因為潰瘍性結腸炎通常是需要長時間的治療,而薑黃的天然的特性,也很符合這類疾病。※但目前針對胃潰瘍,薑黃沒有幫助的證據。3. 關節炎由於薑黃是非常好的抗發炎的特性,因此被認為有助於舒緩關節炎的能力。而通常薑黃配上其他成分的複方,效果更好。4. 心血管疾病一些研究證實,薑黃能預防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問題、斑塊的堆積、抗凝血,能避免心臟病或中風。但這部分最好和醫師討論一天最高的食用量。5. 癌症雖然目前研究的效果都是屬於較初步的階段,但薑黃在這些研究中都有展現抗癌的特性,但如何把薑黃搭配你的抗癌過程,這一定要和醫師討論。6. 神經退化薑黃強大的抗氧化性,有助於神經變性的疾病,包含阿茲海默、帕金森氏症等等。
2016-03-25 有.元氣.好食在
關於薑黃的研究有非常多,美國健康網站就整理了6個薑黃主要的好處。1. 抗發炎根據癌基因期刊(journal Oncogene)的研究,評估了ㄧ些抗發炎成分的效果,發現阿斯匹靈(aspirin)和布洛芬(ibuprofen)在止痛是屬於強效的,而抗發炎效果沒這麼好;而薑黃素(curcumin)是最好的抗發炎成分,這意味著薑黃有好的潛力用於慢性疼痛方面的問題,且副作用較一般藥物少。2. 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薑黃有較高的抗發炎性特性,因此被認為有較高的潛力來幫助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的患者,發表在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研究通訊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薑黃素能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指標白介素(interleukin (IL)-6),這表示也許使用薑黃是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之一。3. 抗糖尿病薑黃可以降低血糖和抗胰島素抵抗。在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研究通訊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的研究中顯示,發現薑黃素能抑制肝臟的肝醣合成。薑黃會活化AMPK酵素,進而減緩肝醣和膽固醇的合成,這對糖尿病患者都是一個福利。4. 抗癌薑黃和癌症的研究從來沒停過,許多的研究都喜歡探討兩者的關係。薑黃素可透過多種因素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包含薑黃本身就是高抗氧化物並能改善免疫系統,以及透過粒線體調控細胞凋亡和提高人體新陳代謝,幫助人體對抗癌細胞。5. 抗皮膚老化薑黃能改善皮膚功能。由於它抗發炎,能減少皮膚發紅或過敏,且又有抗菌的功能,所以對抗粉刺和青春痘都有一定的幫助,加上又具有高抗氧化物質,這些都是對肌膚有幫助的元素。6. 抗大腦老化失憶腦袋算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它是人思考的來源,而薑黃能幫助腦袋有更足夠的氧氣來使用,讓腦袋維持最好的狀態,當大腦維持在最好的狀況,自然能分泌足夠的激素,譬如褪黑激素(melatonin)或血清素(seratonin),因此能讓大腦保持健康,自然就能保持好的記憶力。
2016-03-21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40多歲的櫃姐陳小姐,因工作得穿著高跟鞋跑上跑下、蹲下協助客人試鞋,雙膝常疼痛不已;67歲的吳女士從事小吃業多年,每天久站10小時,膝蓋腫又痛,吃消炎藥也沒起色。醫師表示,膝蓋疼痛原因包括運動傷害、類風溼關節炎或骨質疏鬆,一定得就醫找病因,不能只吃止痛藥了事。七賢脊椎外科醫院主任黃暉程說,他曾診治過一名67歲吳女士,因長期擺小吃攤做生意,每天一站10小時,經常膝蓋疼痛,過去只要休息一下就能恢復,近2年腫痛加劇,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吃藥也沒有起色;他發現吳婦除了關節炎,還合併嚴重骨質疏鬆,給予骨質疏鬆及注射葡萄糖促進關節增生,一周後關節腫脹就明顯改善。除了高齡族群的關節退化,黃暉程說,不少40多歲青壯年工作者從事服務業,得經常爬上爬下如百貨公司櫃姐、水電工、搬家工人等,因膝蓋軟骨長期磨損,已出現輕微關節炎,這些族群不能輕忽症狀,一定要做到確實休息,平均每工作半小時到一小時,就須伸直雙腿伸展股四頭肌,藉此放鬆膝蓋壓力,每周更須健走鍛鍊大腿肌肉,才能減少膝蓋及軟骨承受的壓力。黃暉程說,膝蓋疼痛不能只吃止痛藥,一周沒有起色就應就醫檢查,否則長期下來會有腸胃不適症狀,也會對心臟、腎臟造成負荷,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使用類固醇用藥,更會增加嚴重骨質疏鬆風險。
2016-02-17 運動養生.有元氣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特定飲食結構上的改變,對於關節炎能有實際上的幫助!例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omega-3脂肪酸補充劑對關節炎的症狀有輕度效益,研究人員也發現素食主義者的飲食也是對關節炎的現象有幫助。關節炎飲食規範發表在風濕病學期刊(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的研究探討了非常低脂肪的素食飲食對中度至重度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影響。僅經過四個星期的飲食,幾乎所有的類風濕關節炎症狀都有顯著下降。且不含麩質蛋白的素食飲食能顯著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而未經烹煮的素食飲食,由於富含抗氧化劑與纖維,也在另外一篇研究顯示能減少患者的關節僵硬和疼痛。素食飲食能大幅降低飲食中的脂肪含量,並改變攝取的脂肪組成,這能影響身體中發炎反應的過程,進而影響關節炎的狀況。蔬菜中的Omega-3脂肪酸,以及全素飲食很少含有飽和脂肪酸,這兩點在這裡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此外,蔬菜富含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自由基會攻擊身體的許多部位,並影響心臟疾病、癌症並包含關節退化的老化過程。
2016-01-07 健康百科.風溼過敏免疫
火鍋藥膳燥熱補氣 恐致發炎腫脹加劇天冷氣溫驟降,不少民眾喜歡來鍋熱騰騰的麻辣鍋,滑嫩鴨血搭配吸飽辣麻汁液的油條,體內寒意立刻無影蹤。醫師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啖麻辣鍋,尤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一旦食用燥熱及補氣的火鍋藥膳,當心疾病發作。「燥熱及補氣食物易致免疫系統活躍。」林口長庚風濕過敏科主治醫師方耀凡說,常見靈芝、人參、黃耆等藥材,皆是補氣、行氣的藥膳料理。此外,烤炸油辣的麻辣鍋及烤物等,也易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症狀加劇,一旦嗑鍋配酒,加上飯後一根菸,恐會點燃自體免疫發病的引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魏正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進補過度,或吃得不健康,未依循新鮮清淡飲食原則,也會誘發關節炎。患者易出現全身骨頭痠痛、僵硬,尤其四肢小關節的腫脹疼痛情形會特別明顯,通常這種四肢關節僵直症狀最常出現清晨起床時,主要是經過一整夜睡眠,體內的發炎物質無法被身體代謝所致。40~50歲婦女為多 8成患者可靠口服藥控制方耀凡表示,往年每到冬天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門診常見40、50歲女性因手指關節腫痛就醫,抽血檢測體內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許多,詢問發現原來是天冷嗑麻辣鍋或食用補氣藥膳所致,造成關節腫脹變形,嚴重還會影響生活,連開門、縫衣等日常家事都成問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八成的人用一般口服藥就能控制病情。」方耀凡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多元,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等,儘管口服藥的效果不錯,但仍有兩成患者無法穩定控制病情,這時可選擇生物製劑針劑,包括在家施打的皮下注射,以及由護理人員協助一個月打一次的靜脈注射兩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罹患淋巴癌風險較一般人高出數十倍。方耀凡曾收治一名50多歲家庭主婦,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併淋巴癌,曾服用生物製劑6個月,體內發炎指數依舊居高不下,後來通過健保申請給付半年打一次生物製劑針劑,現已順利控制淋巴癌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併發乾燥症近8成 罹淋巴癌機率高70倍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會造成手指關節的紅腫熱痛,若未及早治療,患者出現乾躁症及淋巴癌風險也較高。國內外研究也證實,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患淋巴癌機率,比起一般人高出70倍。曾小姐是歷史老師,也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多年前在課堂上寫黑板時,因關節腫痛變形、無法握住粉筆,讓她教書吃力,只能用手抓筆寫板書,且常覺得口乾舌燥,狂飲3、4千cc白開水仍覺口渴,檢查發現合併乾躁症。另一位王小姐除了乾躁症,還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關節腫到無法拿筷夾菜,連上廁所坐馬桶都有問題,膝蓋無法彎曲,讓她痛苦不已。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文展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正常情況人體免疫產生的抗體是用來抵禦外在細菌及病毒,但當這些帶槍炮的「三軍部隊」不受控制,原本應攻擊外敵的部隊,卻反過來攻打自己人,造成關節發炎腫痛,甚至出現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乾躁症等併發症。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俗稱乾躁症的「修格蘭氏症候群」,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併發症,患者的眼睛、口腔容易乾燥,甚至影響到唾液及淚腺分泌,臨床上八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會併發修格蘭氏症候群。由於淋巴細胞是免疫的最基本元素,類風濕性關節炎也跟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特別容易引發淋巴病變。瑞典研究曾指出,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患淋巴癌機率是一般人70倍。成大學者分析2000至2008年健保資料庫也發現,7800多位乾躁症患者中,女性罹患淋巴癌機率也較一般人高7倍。不過,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淋巴癌是可以預防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文展說,目前藥物種類相當多元,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改變病程的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等,病人若能及早用藥,除能避免關節破壞變形導致生活失能,還能降低淋巴癌、乾躁症等併發症風險。濕冷霾害易發病 常戴口罩少出門濕冷天氣及嚴重霾害,當心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魏正宗表示,天氣濕冷會讓血液循環變差,體內發炎物質容易堆積,導致四肢關節腫脹症狀加劇。另外,霾害也可能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風濕免疫科主治蔡明翰說,「天冷、霾害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間接影響」,因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身體壓力,造成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發病。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40、50歲中年女性,但臨床上不乏年輕女性個案。林口長庚風濕過敏科主治醫師方耀凡透露,門診曾有一名25歲女性上班族,因左膝腫痛無法行走,曾到骨科抽關節液,又嘗試復健科治療、中醫針灸等,症狀卻未緩解,陸續就醫一年後才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幸好女子關節未被嚴重破壞變形,服藥後疾病已獲有效控制。如何避免天氣及霾害誘發身體發炎反應?蔡明翰建議,出門不妨戴口罩,一旦空氣汙染嚴重,盡量待在室內、減少外出,維持規律作息、運動及充足睡眠,才能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機率。▇ 類風濕關節炎的日常小叮嚀1.飲食清淡、忌辣烤油炸、燥熱及補氣行氣食物。2.注意保暖及血液循環。3.不抽菸、不酗酒。4.建議地中海飲食,使用橄欖油及堅果等,少吃紅肉。5.規律睡眠、作息及運動。資料來源/方耀凡、魏正宗、蔡明翰醫師;製表/張嘉芳
2015-09-20 健康百科.風溼過敏免疫
50歲吳姓水電工長期手部關節腫痛,原以為是職業傷害,但吃消炎止痛藥無效,最後是連賴以維生的鐵鎚拿不起來才就診,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從小就懼怕打針的他,如今靠口服藥控制病情,回到工作崗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春明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造成的多發性及慢性關節炎;典型症狀為全身多處對稱的小關節腫痛,或晨間僵硬。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佔人口0.4%到1%,台灣大約9萬名患者佔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可說是「關節炎之王」,好發於30歲到50歲中年女性,女性發生率是男性3倍。黃春明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男性病患少,較易延誤就醫,若無及早確診、接受適當治療,易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及骨骼,造成關節腔狹窄變形、僵直無法活動。一旦關節被破壞之後,即使用藥也無法恢復,恐對生活造成諸多影響。他指出,過去在治療上,靠打針生物製劑治療,雖可幫助控制病情,但部分病患懼怕打針,或者需他人協助,影響生活品質,吳姓水電工經醫師評估,改用小分子口服藥,不再「聞針色變」,如今吳姓水電靠早晚輕鬆吃藥即能控制病情,手部不再腫痛,可以正常工作,每天上工、打拚都有好心情。▍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9-0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我們總會把疲倦歸咎於生活太忙,但是如果你老是感覺累,不要漠視。給自己二到三周的時間進行一些生活改變,例如睡飽、減少社交活動、吃得更健康等。如果做了這些改變還是覺得累,你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有這些:1.貧血。把氧氣從肺部送到組織和細胞的紅血球減少,導致疲倦。其他症狀包括極度虛弱、睡不好、無法集中精神、心跳加快、胸痛和頭痛。簡單的運動,例如爬樓梯或徒步走短距離,都會使你疲倦。2.甲狀腺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肌肉疲弱,你會先在大腿注意到。騎單車或爬樓梯等日常活動,做起來較辛苦,其他症狀包括:體重無故減輕,老覺得熱,心跳加快等。但是甲狀腺功能衰退也會導致疲倦,無法集中精神,肌肉酸痛。3.糖尿病。這種病的患者注意到的第一個警訊,往往是疲倦,還有極度口渴、經常小便、饑餓、減重、易怒、真菌性陰道炎和視力模糊。4.憂鬱症。常見的憂鬱症狀包括精力減低、睡眠與進食模式改變、記憶和集中精神有問題,覺得無助、自認毫無價值、想法負面。5.類風溼性關節炎。這個自體免疫疾病不易在早期發現,其症狀與其他病類似,例如疲倦、無精打彩、食慾不振和關節痛。但是風溼病學家可做出診斷。6.慢性疲勞。這個令人不解的疾病,會迅速造成強烈疲勞感,以致無法進行正常活動,而且伴有頭痛、肌肉關節痛、虛弱、淋巴結疼痛等。7.睡眠呼吸中止。如果你有這個干擾睡眠的問題,無論你睡多久,醒來都會覺得累,因為你可能一個晚上會停止呼吸數十次或數百次。▍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8-13 健康百科.風溼過敏免疫
一名50多歲婦女關節莫名腫痛,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吃了兩個月不見好轉,就醫才發現是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接受藥物治療才穩定。醫師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容易被誤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有人拖了兩三年才就醫,但病況已經很嚴重。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免疫系統異常,引起關節自發性發炎反應,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造成關節「紅、腫、熱、痛」,除了藥物控制,能透過伸展、有氧運動減緩症狀。吳建陞說,類風溼性關節炎並非完全無法醫治,透過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藥物,都能夠獲得良好控制,過去視為絕症的疾病,現在可以當作慢性病和平共處。為了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對運動的認知,亞東醫院請國標舞蹈老師劉真創「RA捷舞」,透過簡單的舞步、輕快節奏,伸展腿部、腰部及手部的肌肉。▍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5-21 健康百科.牙科
多項研究顯示,牙齒健康與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有關連。造成牙周病的細菌,可能影響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進展和嚴重度。同時作為牙周病指標的掉牙,可預測此種關節炎和其嚴重度,牙掉得愈多,愈可能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研究作者波登帕(Jan Potempa)博士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和牙周病有不可思議的相似臨床特點。牙周病是感染發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則是自體免疫疾病,但是這兩種病有個共同點,就是受挫的免疫系統攻擊本身的組織,最後導致掉牙和損害面容,以及關節無法發揮作用。口裡的細菌怎麼會影響關節?要怪牙周炎致病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這是造成蛋白質改變的唯一細菌,這種改變導致免疫系統因發炎而提高警戒時,把發生變化的蛋白質視為敵人。這些蛋白質可到全身各處,當它抵達關節時,就會使類風溼性關節炎更快展開。2012年針對636早期關節炎病患的研究發現,24.2%的人牙齒只有十顆或更少,16.1%有11到20顆牙,36.3%則有21到27顆牙。成人完整的牙齒數為32顆。六個月後追蹤調查發現,牙齒不到10顆的人,關節炎比有十顆牙以上的人嚴重。你有一陣子沒用牙線,不代表要進行預防太遲了。波登帕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個臨床症狀出現前十年,產生變化的蛋白質已存在。◎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1-14 健康百科.風溼過敏免疫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注意不要抽菸,多注重口腔衛生,以減少疾病發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蔡嘉哲教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體質有關,環境因素、感染、抽菸等都可能誘發疾病發作。此外,有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牙周病有關,但目前還在研究治療牙周病,是否可以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險。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陳得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很容易出現早發性動脈硬化,因此中風、心肌梗塞風險較高,不少患者在四十、五十歲就出現心血管疾病,比其他人提早。若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對促進全身健康也有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會出現局部的關節僵硬、疼痛、腫脹,患者早上起床關節會較為僵硬,接著疾病會慢慢侵犯全身關節,導致關節腫痛更嚴重,甚至因關節變形、損壞而導致失能,且會長期影響全身器官機能,因此也被稱作是「不會死的癌症」。研究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整體身心狀況較一般人低落,疾病控制不佳更會進一步影響日常活動,像開罐頭、使用刀叉切牛排等動作,對一般人來說很容易,但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而言,卻是困難重重。陳得源理事長指出,患者若能在黃金關鍵期即早診斷,接受治療,不但能生活得更健康、快樂,也可以為社會創造最好的生產力。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11-28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不好的飲食習慣,容易影響健康,而身體有疾病者,飲食若不慎選,更會導致病情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發炎疾病,除了早期接受治療外,飲食的選擇也很重要。營養師建議患者,日常飲食應少油、少鹽、少糖,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咖啡、茶等,以免刺激免疫功能,導致病情惡化。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為免疫功能失調,導致全身出現發炎反應,主要以關節症狀為主,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紅腫發炎,長期容易造成關節變形而殘廢,也會引起其他身體器官發炎,如血管炎、心包炎、鞏膜炎等。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林櫻子表示,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容易影響身體代謝功能,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且免疫功能失調,飲食習慣應以清淡為主,可減少刺激免疫功能,避免病情惡化,咖啡、茶類等也要少喝。林櫻子建議患者,適當食用具清熱解毒的苦瓜、絲瓜,可緩解局部發熱;健脾利濕的薏仁、豆腐、山藥,可緩解腫脹;富含多醣體的食物,如香菇、黑木耳,可提高人體免疫力,緩解紅腫熱痛等症狀。【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北區報導】60歲李姓婦人10年來受盡類風濕性關節炎折磨,腫脹疼痛全身僵硬,直到最近她接受生物製劑療程,疼痛減緩,病情控制良好,被侵蝕的軟骨回補,她現身說法,鼓勵其他病患及早就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藍忠亮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在20年前幾乎無藥可治,隨著醫藥進步,病患及早治療,緩解的機率越高,對關節損壞、失能都有較好的保護,病患的健康、生活品質、職場競爭力、生產力都能被保留。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為自體免疫造成的多發性及慢性關節炎;典型症狀為全身多處小關節的腫痛或晨間僵硬,若不治療,可能造成關節的破壞及變形,嚴重恐感染致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占人口0.4%到1%,台灣約十萬名患者占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可說是「關節炎之王」,好發於中老年女性,其次為年輕女性,女性發生率是男性9倍。藍忠亮說,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沒有特定病理或影像學特徵,診斷不易,主要靠病人描述症狀以及醫師臨床經驗判斷,日本厚生省曾召集專宣研訂出「早期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基準」,可以做為民眾自我檢查基準。藍忠亮指出,日本厚生省「早期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基準」簡化為六項觀察重點,民眾可透過自我檢測、勾選,若有超過四項條件相符,應速就診,由醫師排除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其他自體免疫問題後,針對病況治療。藍忠亮發現,有的病患在治療後,因症狀緩解自行停藥,或者因服用藥物產生不適,自行停藥,往往因此加重病情,建議治療過程中,能充分與醫師溝通,並經由醫師評估調整藥量,或由醫師診斷再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