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科別.血液.淋巴
貧血了又抽血會加重病情嗎?醫師破除貧血常見迷思
貧血是成人中相當常見的疾病,是指血液中血紅素偏低,造成血中帶氧量不足,導致臉色蒼白、唇色較白、體力差、容易疲倦、爬樓梯會喘等症狀。例如:以前爬三、四層樓很輕鬆,現在只爬一兩層樓就氣喘如牛,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要考慮自己是否有貧血,應該盡速到醫院血液科接受檢查,透過血液常規檢查,大約30分鐘就可得知是否有貧血。有些族群特別容易貧血,例如:成年婦女,將近有27%~47%會有貧血的現象,主要就是由於女性每個月有月經、懷孕期間及生產導致慢性失血或鐵質流失,造成缺鐵性貧血,懷孕婦女也有40%左右被診斷出有缺鐵性貧血,老年人族群也是常見的貧血族群,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NES III)結果發現年齡≥65歲的人口貧血比率佔8%~25%。老年人的貧血原因,其中三分之一是營養素的缺乏,例如:鐵質、葉酸、維生素B12,三分之一與慢性腎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有關,例如:關節炎、糖尿病等,另外三分之一則與血液科疾病有關。長期服用藥物也常合併貧血的併發症,特別是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患者,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例如:阿斯匹靈、博基(Bokey,Tapal)、保栓通(plavix)或可邁丁(coumadin)等藥物也會造成貧血。除了上述三項原因之外,貧血也會遺傳,例如海洋性貧血(或稱地中海型貧血),在台灣約每100人就有8人有海洋性貧血,可以說相當多,但是大多病患是非常輕微的貧血,僅帶有基因而已。另外,飲食習慣也會造成貧血,全素食者或偏食者也會因為缺乏維生素B12或鐵質造成貧血。腎功能不佳、洗腎患者由於缺乏紅血球生長激素(epo)也容易有貧血問題。當然貧血也可能是血液科疾病所造成,例如:血癌、淋巴癌、再生不良性貧血,都是由於骨髓內腫瘤或造血幹細胞受到抑制所導致,但這類疾病常會伴隨有紫斑、體重減輕或發燒現象。此外,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也會出現溶血性貧血,且還會出現黃疸及尿液呈現茶色。貧血也與腸胃道疾病有相當的關連,特別是腸胃道出血,因此假如發現有鮮紅血便、黑便,就要懷疑是腸胃道出血,應該檢查是否有腸胃道腫瘤、慢性潰瘍、痔瘡、寄生蟲(小孩較容易發生)的可能性,針對男性及停經後女性倘若發現有缺鐵性貧血,應該特別檢查出血的部位,可安排胃鏡及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有無腫瘤,因為這類患者經過鏡檢後,發現腸胃道腫瘤的機率有高達12%~18%之多,不可不小心。至於如何治療貧血,最重要的還是應該請教血液科醫師找出正確的貧血原因,才可以對症治療,例如:針對消化性潰瘍、腫瘤、甚至血液相關疾病給予正確治療。在門診時,常見貧血病患自行食補鐵劑或直接輸血導致病情延誤的遺憾案例,至於如何改善較常見的缺鐵性貧血呢?建議病患先就醫,由醫師開立口服鐵劑,但需要每日服用,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胃痛、便秘、解黑便等副作用,因此部分病患無法長期服用,導致療效不佳。因此也可以到血液科門診採用靜脈注射鐵劑的方式,一週或一個月一次即可,療效較佳且迅速。至於從食物中補充鐵質,也有輔助的效果,可攝取鐵質含量高的動物性食物,例如:豬肝、蝦米、蠔(蚵仔)等,素食者也有植物性鐵質的選擇,例如:黑木耳、腐竹(豆腐皮)還有全麥糠五榖雜糧。最後一個方式是輸血,針對缺鐵性貧血病患,一般是不建議使用輸血的方式來治療,除非出現嚴重貧血症狀才考慮輸血。社會大眾對貧血仍有些迷思,誤以為頭暈就一定是貧血,事實上造成頭暈的原因有非常多種,即使是嚴重貧血的患者,也不一定有頭暈的症狀。或者認為蹲下去站起來眼冒金星就是貧血,然而這通常是缺乏運動、身體反應力較差的表現,至於低血壓與貧血其實是兩回事,並不一定有關聯。貧血也常被誤認是女性才有的問題,實際上男性也會有。在門診還有一個常見的誤會,也是病患與家屬容易和醫師衝突的原因,就是覺得「我已經貧血了,還要我抽血」,這是為了找出正確診斷所必須的檢查,進而給予正確的治療。關於治療貧血也普遍存在一些錯誤認知,以為只要透過食補、吃鐵劑或輸血將症狀改善就沒事了,這是大錯特錯的,務必找出貧血的原因,及時予以正確的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認識貧血懶人包(Take Home Message):*貧血是常見的疾病,特別是女性。*大部分貧血是可以治療好的。*小部分貧血是由於腫瘤造成的:1、腸胃道腫瘤(胃癌、大腸癌、直腸癌)。2、血液腫瘤(血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正確的診斷貧血的原因再治療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