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相似症狀/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 病徵大不同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在美病逝。引起外界對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等大腦神經退化疾病的關心。「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報導,阿茲海默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而巴金森氏症則名列其次。儘管同樣屬於大腦神經退化疾病,但兩者原因與病徵皆有不同。最明顯的比較,可從美國前總統雷根與前世界拳王阿里的病程見端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雷根於2004年因肺炎過世,過世前他已不記得自己曾擔任美國總統,甚至連圍繞身邊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家人,都不認得;然而,當阿里在1996年舉起他顫抖的手,點亮亞特蘭大奧運聖火時,他清楚記憶自己完成運動史上感人的篇章。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皆與大腦神經退化有關,但表現的特徵不同。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歐陽文貞表示,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特徵是失去記憶,但巴金森氏症卻以行動障礙為主。這也是為什麼雷根在病程後期,記不得過往,但阿里卻仍可用顫抖的手點燃火炬。不僅病徵,兩者病因也有差異。歐陽文貞表示,阿茲海默症與大腦顳葉中的神經纖維糾結,或類澱粉蛋白不正常堆積有關;但巴金森氏症則是大腦深處的基底核,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由於神經無法有效指揮肌肉活動,造成各種活動障礙。根據統計,國內65歲以上老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盛行率約3%至5%,而全台估計約有一萬五千名以上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這兩種疾病一種是以智力衰退為主,一種是以行動不便為主,但因皆好發於老人,因此兩條平行線也出現交叉點。「這兩種疾病都不會造成直接死亡。」新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亞縈說,無論是阿茲海默症或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最後都可能會喪失行動功能而臥床,必須接受鼻胃管灌食。她說,多數病患是因為併發肺部感染,導致死亡。當雷根確知罹患阿茲海默症,距離他離開人世長達10年之久;阿里今年仍受邀重返奧運舞台,參加倫敦奧運開幕式。凡此種種,皆說明儘管罹患大腦神經退化疾病,人生一樣可以活得精采。 儲存腦力靠3動 大腦不當機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是腦部神經退化疾病,腦瘤則是腦部出現腫瘤。根據統計,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存活率長達10年,巴金森氏症因有藥物控制,新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亞縈甚至表示,不用擔心患者存活率問題。至於腦瘤,存活率依良、惡性與發現期別不同。一般來說,與腦瘤相較,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幾乎不會出現頭痛症狀。腦瘤症狀視腫瘤在腦部位置而定,患者可能出現語言及行動障礙,如果腦瘤長在腦部掌管記憶的區域,也會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患者記憶力變差的情況。吳亞縈表示,三種疾病在臨床症狀上有類似之處,目前神經科醫師以病理診斷,輔以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等檢查,診斷疾病。腦瘤治療以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巴金森氏症治療可利用藥物協助大腦分泌多巴胺,緩和患者肌肉顫抖的情況。吳亞縈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不像阿茲海默症會喪失認知功能,即使臥病在床,患者仍有完整的意識與記憶。不過,30%到4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同時合併失智,年紀愈大風險愈高。阿茲海默症以認知功能衰退為主要病徵,目前能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的藥物,主要是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乙醯膽鹼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患者中樞神經的乙醯膽鹼濃度不足,藥物可增加腦中乙醯膽鹼,改善症狀,解緩退化。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歐陽文貞表示,目前國際上已針對導致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堆積進行研究,但仍未找到有效反轉病程的方法。除了雷根之外,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也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歐陽文貞表示,目前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儲存腦力」,他說,常動腦的人,神經細胞活躍,相對於不常用腦的人,可以減緩認知退化。造成大腦神經退化的原因不明,但透過不同的生活刺激,可減緩病程。嘉南療養院就引進園藝治療法,讓老人在拈花惹草的活動中,一起學習分享。歐陽文貞說,運動、互動及頭腦運動,目前被認為是有效儲存腦力的三種活動。【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