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關鍵數字/腸病毒潛伏期 平均3到5天
【聯合報╱整理/記者林思宇】腸病毒感染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周。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本專欄每周三、六見刊)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聯合報╱整理/記者林思宇】腸病毒感染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周。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本專欄每周三、六見刊)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板橋報導】學校開學將屆,新北市衛生局日前調查發現,約有三成家長不瞭解腸病毒重症前兆和預防方式,昨天由衛教人員示範正確消毒方法,也提醒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嗜睡、突然全身抽搐、持續嘔吐等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技正蔡坤儒表示,開學後孩童聚集在學校和幼兒園,是每年腸病毒流行高峰期之一;由於今年全國8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中,新北市占了2例,為提前因應,8月12日到16日針對腸病毒防疫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121份有效問卷。昨天公布調查結果,發現近三成家長對腸病毒重症前兆的認知有誤,有三成三家長誤以為腸病毒可注射疫苗預防,還有三成家長沒有經常清洗孩童的玩具。事實是腸病毒沒有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正確勤洗手,並在出現重症前兆時盡快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衛生局人員昨天示範正確消毒方式,民眾可用一匙免洗湯匙漂白水加入一瓶2公升寶特瓶的清水,就能製作出消毒效果佳的500ppm濃度漂白水,用來擦拭桌椅、地板、環境消毒,擦完不要再用清水擦拭。若要消毒孩童玩具,需將玩具浸泡消毒水30分鐘,再以清水沖洗後拭乾,衛生局也強調,孩童若出現意識不清、手腳無力、突然全身抽搐、持續嘔吐或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都是腸病毒重症前兆,家長一定要盡快帶孩童就醫,若有相關疑問可電洽衛生局專線2258-6923,或洽詢各區衛生所。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新北市報導】周五開學,將進入小朋友感染腸病毒的高峰期,新北市衛生局問卷調查發現,近3成家長對腸病毒重症前兆的認知有誤,還有3成3的家長誤以為可以注射疫苗預防腸病毒。衛生局提醒家長「腸病毒沒有疫苗」,而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正確勤洗手,若發現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立即就醫,掌握治療黃金期。衛生局在開學前發出150份問卷調查,從回收的121份問卷發現,29%的家長不知道「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是腸病毒重症前兆;34%則沒有經常性清洗小孩的玩具。另外,家長下班回家後,沒有洗手前就接觸小孩的,也有8%以上;還有超過33%的家長誤以為腸病毒71型有疫苗可以預防。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李佳琪說,正確洗手才是最佳預防腸病毒的方法;衛生局並建議家長可以使用特大號的飲料寶特空瓶,裝滿清水再加入約1湯匙(約20毫升)市售濃度5%~6%的漂白水,擦拭清潔小朋友常接觸的玩具、地板、桌椅等,防止腸病毒散播傳染。 ※延伸閱讀》‧認識腸病毒/發病後一周 傳染力最強‧腸病毒高峰 注意重症4前兆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夏天是腸病毒活躍、好發的季節。彰化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黃彗倫表示,幼兒不慎受腸病毒感染,有時跟成人有關係,因為大人可能受感染卻無症狀,經接觸或飛沫途徑傳播病毒給小朋友,因此應注意個人健康,以及做好清潔衛生習慣。黃醫師指出,民眾應注意,成人可能就是腸病毒帶原者,進而成為傳播病毒的途徑之一,這是因為五至八成的大人受腸病毒感染後卻完全沒症狀或症狀極輕微,等到過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像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所以才會在痊癒之前不小心傳染病毒給小朋友。黃彗倫醫師進一步指出,一旦大人成為帶原者,幼兒就有被感染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小朋友沒有接觸到人群,但還是有機會感染到腸病毒的原因,只是大人會自動痊癒,但小朋友卻常會引起嚴重的症狀,而且死亡率較高。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般環境當中,腸病毒屬於一種很穩定的病毒,甚至於可以在一般器具表面上存活超過一天,但如果腸病毒存在人類的呼吸道裡面,則可以持續生存三至四個禮拜左右。另外,如果腸病毒存在腸胃道裡面,則可以持續生存六至八周左右。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聯合報╱記者鄭維真/台南報導】 嘉義市一名男嬰出生第3天就出現發燒等嚴重症狀,因病情加重日前從嘉義轉送成大醫院,經檢驗確診感染腸病毒伊科十一型,現仍在加護病房治療。成大醫院昨天指出,目前無法推測出男嬰感染途徑,呼籲孕婦在懷孕期間應避免病毒、細菌感染,以免影響胎兒及新生兒。疾管署公布,腸病毒伊科十一型大部分是輕症個案,但新生兒特別危險,11年來3名新生兒感染,且皆為重症。今年年紀最小的腸病毒重症患,男嬰媽媽產前有發燒症狀,剖腹產下男嬰,新生兒第3天就出現發燒、呼吸喘情況,確診感染腸病毒,但目前醫院仍無法確定男嬰是在生產過程中感染,或是在出生後感染。成大醫師指出,腸病毒對新生兒影響特別嚴重,由於沒有抗體,所以侵犯性比較強,他呼籲婦女在懷孕期間應盡量避免病毒及細菌感染,以免影響胎兒及新生兒。他舉例,若孕婦罹患流感,嬰兒來不及得到抗體,就會被傳染;若媽媽在臨盆前就保護好身體,即可減少新生兒感染機率。醫師表示,腸病毒爆發後,通常多數人會得到抗體;他呼籲除了孕婦應避免受感染之外,孩童從學校回家之後,需正確勤洗手,以避免感染,大人在抱嬰兒前,也務必洗淨手臉,以免將細菌帶給嬰幼兒。【2014/07/13 聯合報】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1歲8個月男孩發燒、嘔吐、腹痛,先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第2天持續發燒、紅疹,再被診斷為藥物過敏,轉到大醫院兒科才被診斷是川崎症。「心中有川崎症,才會看得出川崎症」,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說,85%川崎症在497名兒科醫師調查中,名列第1名的棘手疾病。第2、3名分別為心肌炎、腸病毒重症。兒科醫學會與Baby home對逾1萬4千名家長就醫觀念調查,近6成父母不確定,孩子生病時該看哪一科。兒科醫學會表示,18歲以下孩子,應該看兒科,但有8成3的父母不知道。藝人傅娟自嘲也是不及格母親,「孩子喉嚨痛時我想到耳鼻喉科、關節痛時想到骨科」。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說,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身心都處於發育階段,發病症狀、治療方式與成人不同,且有不少兒科特殊疾病,都需要受「全人醫療」訓練的兒科醫師診斷、治療。兒科醫學會推出「兒科就醫卡」,主動記錄體重、身高、主要症狀,更快速協助醫師完整檢查與診斷,民眾可至兒科醫學會網站下載。 【2010/05/06 聯合報】
2014-09-24 養生.親子教養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舉辦第四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別出心裁地徵募一批「小小訪查員」,透過孩子的眼光選出最佳小兒科醫師。這次成軍的小小訪查員有九人,涵蓋國小到高中生。十六歲的趙昌韋,從小就是聽損兒,因氣喘常進出醫院,曾害怕「冷冰冰」的醫院。他說,自己看過不少兒科醫師,「真的是有好有壞」,好的兒科醫生很投入,感覺得出來有耐心,懂得跟孩子相處。對於要去採訪各界推舉的優秀醫護人員,要問什麼問題呢?趙昌韋說,很想了解兒科醫師都怎麼調節身心的。還有人想問如果醫師自己生病該怎麼辦?小五的昶諒,是年紀最小的訪查員,因哥哥生病,所以更希望能透過參與,提醒醫護可以對他們更有耐心。另一位小訪員孟恩說,第一次罹患腸病毒遇到的醫師,口氣很凶,還讓他以為「自己活不下去了」,拖了一個月才好,第二次得腸病毒,卻碰到一個「慈祥的醫師叔叔」,一周就藥到病除。爸爸是精神科醫師的典華,經過小小訪查員的訓練後表示,終於體會爸爸的辛苦,未來也想要當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說,基金會調查,家長「心目中理想兒醫特質」,首要是希望兒醫能有「安撫小朋友的知識與技巧」,其次是「有耐心、完整解釋病情」,及「能夠傾聽、有同理心」。
2014-09-24 該看哪科.懷孕育兒
【聯合報╱整理記者劉惠敏】正解:腸病毒不會透過母乳傳染給寶寶,若媽媽身上有抗體,透過母乳可提升寶寶抵抗力。不過,避免將腸病毒傳染給寶寶,媽媽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病毒接觸或飛沫傳播。諮詢: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俐瑾
2014-09-24 健康百科.兒科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成大研究團隊發現,幼兒六個月到一歲大時,因體內腸病毒抗體濃度低,一旦感染,重病的機率呈倍數成長,死亡率最高;即將上市的腸病毒疫苗,建議在幼兒六個月大前完成注射才有效果。成大傳染性疾病及訊息研究中心研究員、成大醫院急診部醫師王世敏表示,研究團隊已找到腸病毒抗體濃度標準,抗體要在「中和濃度」之上才能保護。他說,國外已研發腸病毒疫苗,即將上市;團隊研究注射疫苗後,抗體必須達到中和濃度,同時持續一年以上;成大研究成果對於未來腸病毒的治療方向具有重要意義。疫苗注射的時間,配合幼兒體內的抗體濃度,研究團隊建議比照小兒麻痺疫苗,分別在出生後二、四、六個月各注射一劑,效果最強。王世敏指出,成大多年來研究腸病毒的致病機轉,最新發現幼兒體內腸病毒七十一型抗體濃度達到最低時,與一般人感染腸病毒相較,前者病毒量倍數成長,重症機率大幅增加。「六個月到一歲大的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死亡率最高。」王世敏說,這可能與病毒與宿主間互動的模式有關,也與人體細胞接受器的感知相關,讓病毒在抗體低時更為活躍。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台大研發「即時多功可攜式定點診斷用儀器(Vsensor)」,利用電學檢測子宮頸癌、腸病毒、肝癌及與肺癌等,比過去光學檢測更快速及精確,已經完成臨床實驗,子宮頸癌檢測預估年底前可上市。團隊召集人、台大醫學院光電醫學中心教授林世明說,這項結合生醫和電機領域的研究,已申請全球20多項專利。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指出,未來希望有更多疾病可利用Vensor來檢測。團隊之一的台大醫學院婦產科副教授許博欽指出,以前檢驗病毒或癌症篩檢,使用光學技術,將病毒細胞染色觀察,但這次突破就是利用電學,利用抗體帶電來偵測。林世明表示,光學篩檢需要3到10多天,利用電學技術,採集樣本後只要12分鐘,且敏感性和準確度更高。林世明以腸病毒71型為例,以往採集檢體後,檢驗至少要3到5天,使用Vsensor採集患者喉液檢體,利用晶片和儀器,12分鐘即可知患者是否罹患腸病毒,縮短檢驗時間,可掌握黃金治療期。他說,Vsensor在肝、肺癌篩檢可利用血液,腸病毒和流感病毒採集喉頭分泌物,子宮頸癌則篩檢體液,目前已進行子宮頸癌、腸病毒71型、肝癌、肺癌、流感病毒及敗血症臨床試驗,未來會將菜花及輪狀病毒納入。這項研發已完成技術轉移,林世明表示,希望量產後可壓低每片晶片價格約500元,讓一般民眾可負擔。許博欽說,子宮頸癌篩檢預估年底上市,先在診間使用,5年內希望機器微型化,就像血糖機一樣可以居家使用。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所有抗生素幾乎束手無策的超級細菌(NDM-1),在碰到台大發明的「台大病毒崩」化合物後,居然短短一分鐘內就瓦解了!長庚大學研究發現,濃度三百ppm的台大病毒崩,一分鐘內可滅殺病菌,但不會對人體細胞造成破壞,對於公共衛生的防治與改善,有相當大助益。台大奈米生物微機電研究群○九年研發出「台大病毒崩」(NTU-VirusBom)化合物,這項具有體外殺菌功能的化合物,可有效崩解H1N1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禽流感、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不同的病原微生命,目前已進行技術移轉,應用在噴劑及肥皂。去年國內發生首例自印度的NDM-1境外移入案例,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賴信志、博士生林銓盛率領研究團隊,在向疾管局申請後,以該案例的病株作進一步研究。賴信志表示,學理上而言,台大病毒崩應對所有細菌與病毒都有相同作用,目前發現台大病毒崩對AB菌、綠膿桿菌、黏質沙雷氏菌等細菌有殺滅作用。
201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根據一項最新檢驗發現,公共環境的含菌數多得嚇人,其中網咖鍵盤的含菌量居然是馬桶的42倍。H1N1新型流感疫情蔓延、腸病毒亦進入流行高峰期,根據衛生署統計,全國已有55例H1N1新型流感、22例腸病毒確診病例,民眾進出公共場合應避免手部、口鼻等接觸傳染。日前一項「十大環境細菌王」調查檢驗民眾最常接觸的公共場所,赫然發現網咖鍵盤含菌量最高,其次依序是攤販桌子、KTV麥克風及校園水龍頭。剋菌專家梁兆偉解釋,網咖族最常接觸的電腦鍵盤,由於每天不同人接觸,接觸時間長,而且許多人常一邊吃東西,一邊打電腦,手部接觸鍵盤、滑鼠等細菌量驚人。梁兆偉更指出,一般人認為最髒最臭的馬桶,含菌量遠在10名之外,驚人的是,網咖鍵盤含菌量高達52萬,是馬桶的42倍;攤販桌子的含菌數值是馬桶的22倍;而KTV內唱了2小時的麥克風含菌數值則是馬桶的21倍。梁兆偉提醒,受到新流感肆虐影響,再加上夏季為腸病毒疫情的高峰,因此市售的乾洗手甫上架就銷售一空,但經衛生署抽查,市售的乾洗手多半標示不清,有8成檢驗不合格,甚至有些黑心產品摻雜了工業用酒精,民眾使用後有可能導致失明。對抗H1N1新型流感及夏日大風行的腸病毒,耳鼻喉科醫師廖國翔提出「63運動」口訣──每3小時洗手1次,每次洗30秒,常用口罩每3天清洗消毒,手部不接觸眼、鼻、口3器官,夏季每天喝3000cc水,每次運動30分鐘。【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李承穎、簡慧珍/連線報導】 蘇拉颱風豐沛雨量,造成彰投兩縣多處地方淹水,南投市更因貓羅溪暴漲,不僅交通受阻,不少地區更泡在大水中。防災專家黃瑛緯說,災後除了要清洗家園,家中電線最好找水電師傅檢修一遍,避免日後電線走火釀災。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也提醒民眾,淋到雨、泡過水的家具一定要先消毒再清洗,倒掉容器的積水,預防豪雨過後病毒、病媒蚊上身。蘇拉颱風昨天在南投縣最高雨量超過八百毫米、彰化縣也有三百多毫米,有不少低窪地區淹水。昨天晚上雨勢較小,淹水地區居民便忙著「掃水」、擦地,整理家園。彰化縣環保局秘書江培根表示,積水地區水退之後常有淤泥、垃圾,民眾可先清理,待天氣轉晴再曝曬殺菌。如果髒亂並發出異味,可通知清潔隊噴藥消毒。室內可用1比100比例的調和含氯漂白水與自來水,沖洗地板殺菌。葉彥伯建議比照腸病毒的消毒作法,把80到10cc的家用含氯漂白水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擦拭雨淋、泡水的家庭用具,擦拭完畢移到戶外照射陽光滅菌,餐具最好先用開水煮沸消毒殺菌,冰箱肉品若變軟滲血水、菜餚異味應丟棄。中寮鄉公所防災中心專員黃瑛緯說,家具泡水的話,不用急著丟掉,晴天時再曬乾即可,但不能曬太久以免龜裂。而住家電器或插座可能因為泡水受損,災後一定要請水電師傅檢修,確保住家安全。至於泡水車要如何處理?南投縣振傑保養廠老闆吳俊霖說,淹過水的車,要送到車廠處理,千萬不要任意發動。吳俊霖說,泡水車除了要檢查引擎,還要將內裝都淨空,檢查車用電腦,並不好處理,報價也比較困難,建議消費者找熟識的車廠維修,以免業者漫天喊價。
201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板橋報導】衛生局昨天公布檢驗結果顯示,醫院樓梯扶手菌落數高達12萬個,比捷運電扶梯40個菌落數髒3千倍,其他如便當店餐桌、公園遊樂設施及機車握把,菌落數在6千到9千之間,呼籲民眾正確洗手降低菌落數。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每年5到7月是腸病毒好發期,國內今年已有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因疫情逐漸升溫,呼籲民眾進出醫院要養成正確勤洗手習慣,降低感染風險。衛生局針對日常生活容易接觸的地方,以手指採樣做細菌培養,發現醫院樓梯扶手菌落數12萬個最驚人,其他如便當店餐桌、公園遊樂設施及機車握把因使用頻繁,菌落數都偏高;公車拉環、鍵盤與滑鼠、智慧型手機螢幕等民眾常接觸的用品,也有數百個菌落數。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李佳琪說,只要正確洗手,菌落數就會降為零;沒洗手做細菌培養,沒有一處是乾淨的,菌落數幾乎超過100個。李佳琪指出,洗手是預防細菌病毒最好的方式,除了小孩子要勤洗手,大人返家接觸孩童前,也要落實「溼、搓、沖、捧、擦」正確洗手5步驟,降低傳染病毒給孩童的機會。李佳琪建議民眾自製簡易有效的漂白水,以2公升空寶特瓶裝滿清水,加入20西西(約1湯匙)市售漂白水泡製,用來擦拭門把等設施,可有效遏阻病菌蔓延。
201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預防H7N9、腸病毒,衛生署總是宣導勤洗手,洗手是最簡單、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措施。但雖然管大家都知道要常洗手,實際上做到的人可能並不多。不喜歡洗手,原因很多,包括要花很多時間、洗後手會乾乾的、洗手要到洗手間太麻煩等。上述理由讓攜帶方便的酒精性乾洗手液、手部消毒劑應運而生。但醫師強調,無外套膜的病毒無法經過酒精性乾洗手消滅,必要時還是要用肥皂洗手,並且雙掌掌面互相搓揉,至少30秒。 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說,鼓勵洗手,主要怕腸胃炎和腹瀉傳布。他舉例,民眾進出公共場所,經常會碰門把、電梯等,但這些每天都有很多人接觸的地方,很可能有病毒或細菌。他建議民眾到公共場所後,要先洗手再接摸口、鼻;探病前後也要洗手,以避免感染。李秉穎說,肥皂主要的作用是去除油汙,重要的是洗手時雙掌掌面互相搓揉,產生物理摩擦,才能去除病毒和細菌。病毒有很多種,依有無套膜可分為「無套膜病毒」,包括腺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腸病毒等;「有套膜病毒」,包括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等。疾管局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有外套膜的病毒比較脆弱,酒精性乾洗手就可以消毒,因為酒精可以破壞外套膜;但無套膜的病毒對環境抵抗力較強,酒精性乾洗手可能無效,一定要用肥皂洗手才行。
201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新北市衛生局調查民眾如廁後洗手習慣,每人平均洗手時間只有3.5秒,僅有0.5%的民眾會落實「濕、搓、沖、捧、擦」,且有17%的民眾上完廁所,根本不會洗手。新北市衛生局昨公布日前連續多日到公廁調查民眾洗手習慣,記錄190位民眾,僅有1個人符合洗手標準,其他人都草草了事,疾管科長李佳琪表示,這項數據開始統計後也相當驚訝,原來國人的洗手習慣這麼差。根據調查,如廁後正確洗手只有0.5%、未正確洗手有82.5%、如廁後未洗手的有17%;洗手的時間學童平均有3.6秒、青壯年2.9秒、中年有3.4秒,長者有3.7秒,平均下來每次洗手僅有3.5秒。李佳琪表示,許多人洗手的方式都是「沾濕就好」,但洗手至少需要洗40到60秒才有效,根據實驗,落實洗手5步驟的民眾,手上的落菌數僅有1、洗手只有3.5秒的落菌數達195、完全沒洗手的落菌數高達791 。衛生局副局長諶立中表示,4月開始進入腸病毒的流行期,近一個月,新北市腸病毒就診病例,從千分之0.89升至1.55,疫情明顯升溫,腸病毒傳染媒介為糞口,如廁後若沒有即時洗手等同增加學童傳染腸病毒的風險。李佳琪表示,今年流行的腸病毒類別,主要為「克沙奇A型」為主,從年初至4月13日止新北市與全國雖然沒有感染併發重症的病例數,但去年同期全國有2件、前年全國有29件、其中新北占3例,家長仍需要提高警覺。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新流感,口罩賣到缺貨。其實洗手比戴口罩重要,可以阻擋更多的病毒。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醒,15秒的「徹底洗手」,便可消除98%的細菌病毒,他特別設計一套洗手操,配合易記的口訣,一方面提醒自己認真洗手,也非常適合教導小朋友。1.手沾細菌要清除 流感SARS腸病毒2.常常洗手比蓮花 做好濕搓沖捧擦3.水洗乾洗肥皂洗 掌心掌背掌乾坤 4.乾乾淨淨Clean show 快快樂樂Happy Go※延伸閱讀》.新流感蔓延/防疫須知.新流感蔓延/全球疫情.新流感蔓延/台灣現況【2009/05/09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整理;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林頂/解答】 正解:錯!濃度60%至80%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醫院用來消毒的酒精通常約是70%,濃度過高或過低的酒精,消毒能力都會降低。酒精雖然可以對付大部分的病毒及病菌,但對於腸病毒這類沒有外套膜的病毒,酒精無殺菌作用。【2009/09/03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一般內科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吞嚥、張口時口腔深部疼痛(單側或雙側)可能是哪些問題?耳鼻喉科醫師詹益智表示最常見是咽喉〈扁桃腺〉發炎,其次則可能為口腔內長腫瘤、腸病毒等造成。目前正值春夏交替,也是腸病毒的好發季節,許多小孩除了會有吞嚥、張口時合併深部疼痛外,也會合併食慾不振等情形。若家長發現小孩出現活動力降低、微燒情形時,應適時補充水分及營養,通常3~5天則可自行痊癒。若成人出現吞嚥、張口時口腔深部疼痛,除了常見的咽喉〈扁桃腺〉發炎外,需注意咽喉是否有長腫瘤等,如口腔癌、下咽癌等。一但出現吞嚥、張口時口腔深部疼痛時,在飲食上應避免躁熱型的食物,如油炸類、酸的、辣的、甜的等,若小孩因此吃布下任何東西時,詹醫師也表示,應盡量讓他吃,不可以不吃。治療上,若為口咽部位則會先給予消炎止痛抗發炎的藥物,必要時則會輔助抗生素治療,通常只需治療一週即可。若持續疼痛都找不出原因的話,建議應到耳鼻喉科做進一步檢查。詹醫師表示,不管是單側或是雙側疼痛,治療方式不會因此有差異。若出現持續疼痛者,建議應做內視鏡詳細檢查找出原因才是。【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0/05/14 台灣新生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報╱記者吳政修/新營報導】最近幼稚園及國小學童感染結膜炎人數大增,並出現「紅眼症」,柳營奇美醫院眼科主任顏永昌表示,結膜炎由腺病毒及腸病毒引起,具很強傳染力,預防的方法就是勤洗手。台南縣新營市就讀幼稚園的吳姓學童,上個月底眼睛布滿血絲並紅腫,吳母帶到眼科就診,醫師說是結膜炎,經過7天紅眼不見了,但仍有些腫,昨換成他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姊姊「紅眼」,也是結膜炎。顏永昌說,結膜炎由腺病毒及腸病毒引起,不同病毒強度,發病程度也不同,有些會有感冒症狀、發燒,嚴重的話還會引起角膜炎,大部分2周就會痊癒。傳染途徑有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由腺病毒引起的咽喉膜熱具有很強傳染力,必須充分休息、勤洗手、勿揉眼睛,流行期間不要去公共場所使用毛巾、臉盆等。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Upaper╱記者李樹人】疾管局昨天發布最新疫情統計,剛進入秋天,流感病毒也蠢蠢欲動,台灣新增3名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分別是住在台中、南投、嘉義。年紀都超過70歲,其中1人打過流感疫苗。進一步分析病毒株,確認是3名死者都是感染A型流感H3病毒。疾管局統計,從7月以來,國內已累計10名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另外,花東地區各醫院急診室的紅眼症個案比平時增加2倍。病毒篩檢證實,腸病毒是造成這一波紅眼症疫情的主因。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林宜樟/台南報導】腸病毒疫情進入高峰期,成大醫院研究團隊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率先使用milrinone藥物進行重症病患治療,成功挽救生命,並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採用。感染腸病毒71型重症易引發肺水腫,成大醫院累積8年經驗,發現用心衰竭藥物磷酸雙酯抑制劑(milrinone),可以在危急時刻維繫小朋友心臟功能,有效降低重症小朋友死亡率。成大醫院研究副院長蘇益仁的研究團隊、成大醫學院及國衛院長期研究,找到重症腸病毒治療方式。蘇益仁表示,以milrinone藥物可有效治療腸病毒71型腦幹腦炎併發肺水腫的病童。蘇益仁領導的團隊發現,感染腸病毒死亡主要原因是腦幹腦炎引發肺水腫導致心肺衰竭。如果能在病人發生肺水腫或肺出血、心肺衰竭之前,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腸病毒患者即能存活且不會惡化成肺水腫。成大醫院表示,腸病毒的治療經驗成功協助越南胡志明市控制及治療腸病毒流行。成大所訂定的臨床分期與治療準則也獲世界衛生組織採用,作為全球腸病毒治療準則。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國內上周又新增兩例腸病毒重症個案。高屏地區一名出生才8天的男嬰因感染併發重症住院,兩名哥哥也罹患輕症,這也是今年年齡最小的重症個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發現,連兩周來,腸病毒疫情緩步下降,但疾管局副局長林頂說,腸病毒疫情仍處於高峰期,六月上半個月,停課班數已達475班,預估全月下來,停課班數恐逼近9百班,比上個月的7百多班還多。新增2名腸病毒重症個案裡,出生才8天的男嬰上月30日才從婦產科診所出院,下午就出現發燒、呼吸急促等症狀,當晚到醫學中心急診,隨即住進中重度病房,又轉往小兒加護病房。男嬰一度因病情惡化,心跳加速到每分鐘150、160下,血壓也不穩定,必須使用升壓劑及氧氣,幸而經過搶救,近日應可出院。另一名個案則是北部地區5歲8個月的女童,除了口部潰瘍,還出現肢體無力、站不穩的情況,醫師懷疑腦幹發炎所致,本月10日,女童已康復出院。林頂指出,今年11例重症個案,年齡都在5歲以下,除了男嬰感染型別為克沙奇B1外,其餘是腸病毒71型。為防範幼教機構爆發腸病毒群聚感染,疾管局特別設計一款時鐘海報,鐘面上,模擬幼稚園一天作息,從早上入園前的廁所清潔、備妥洗手用品,以及門把、扶手、桌椅、教學道具及課本消毒等開始,重點提醒注意事項。疾管局還請營養師設計「清涼食譜」,包括馬鈴薯優格沙拉、南瓜布丁、綠豆沙牛奶,林頂說,幼兒感染腸病毒,可能因為口腔潰瘍食不下嚥,可以準備冰涼軟質食物,減緩幼兒不適。民眾也可以上疾管局網站(http://www.cdc.gov.tw/)下載。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悶熱的夏日,正是腸病毒的高峰期。最近小兒科發現,許多罹患腸病毒的小朋友,因為癢把四肢的水泡抓破,導致細菌感染,合併外傷性猩紅熱,接受抗生素治療後才痊癒。一位3歲的小男孩,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因為口腔潰爛無法進食,住院治療。本來已逐漸退燒,口腔潰爛也減少,但因四肢水泡發癢,有些較大的水泡被男童抓破而感染,讓原本已退燒的小男童,又發燒到40度,伴隨著全身有凸起的小紅疹,觸摸有沙紙樣的感覺,證實感染外傷性猩紅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醫師楊玉君表示,外傷性猩紅熱主因是皮膚有傷口,受到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後,細菌釋放出毒素,造成男童發燒、起紅疹,住院9天才痊癒。楊玉君表示,因腸病毒感染猩紅色的個案不常見,但今年腸病毒手足口病的病患較多,較明顯的症狀為發燒、四肢、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有小水泡,小朋友常因水泡搔癢抓破感染。楊玉君提醒,家長要注意小朋友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手足口症的幼童若會癢,要注意不要抓破,避免感染。楊玉君說,除使用內服或外用藥物治療外,還可利用冰敷方式降低搔癢感,不過要注意冰敷一次不要超過15分鐘,避免凍傷。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基隆報導】署立基隆醫院、基隆長庚醫院最近的腸胃炎門診病患,有增加情形,醫師提醒民眾注意食物衛生,避免吃生冷食物,且勤洗手。基隆長庚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陳碩為表示,這陣子,腸胃炎的門診病患人數明顯增加,以他的門診,腸胃炎的患者平均約增2人。署立基隆醫院腸胃科醫師江易雄說,他上周有113名腸胃炎門診病患,這個禮拜多了10人,增加的比例約1成。腸胃炎主要症狀為拉肚子、噁心、伴隨著發燒。江易雄指出,腸胃炎病患增加,跟天氣炎熱,吃了不潔食物最多,此外,很多人從室外走到有冷氣開放的室內,也容易造成身體上的不適。陳碩為也說,腸胃炎大多是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作怪,除了吃了不潔食物外,有些家長照顧罹患腸病毒的孩子,稍不注意也會感染腸病毒,出現腹瀉、噁心等腸胃炎症狀。2位腸胃科醫師提醒民眾要注意食物衛生,避免吃生冷的食物,記得勤洗手,尤其是飯前、排便後一定要洗手。一旦出現腹瀉、噁心等腸胃炎症狀,用餐一定要清淡,最好是趕快就醫治療。
2014-09-23 健康百科.一般內科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B型流感過年前奪走〺六條人命,縮短檢測時間,可把握黃金治療期。台大醫學院教授林世明及小兒科醫師張鑾英等跨科系研究團隊昨天公布「小兒病毒居家檢測三度儀」研發成果,只要十二分鐘可檢測是否罹患腸病毒及A/B型流感或腺病毒,最快六到八個月可上市。 台大校長李嗣涔指出,這項利用五年五百億計畫經費和國科會計畫的成果,很快就可以量產;副校長湯明哲說,已申請專利和進行部分技轉,台大還要以校務基金來投資。 林世明指出,利用最新的奈米結構光學技術,透過晶片可快速判斷是否感染流感或腸病毒。傳統檢測要一到五天,但三度儀只需十二分鐘,且還結合遠距傳輸,可傳資料給家庭醫生,大幅縮短治療時間。 目前快篩的靈敏度只有五、六成,但林世明說,根據實驗的結果,三度儀對B型流感靈敏度高達九成,A型流感和腸病毒七一型靈敏度也達近八成九。 林世明也指出,儀器使用非常方便,父母親只要利用棉花棒刮一點小朋友口中的黏液,直接抹在晶片上即可。目前整套機器加上檢測晶片,成本可以壓低到五千元以下,每個晶片約一到兩元美金,比過去動輒數十元美金,已經大幅降低價格。 李嗣涔表示,居家照護市場很大,也瞄準海外,如印度、大陸等,這些地區的診所也適合購買。
2014-09-23 健康百科.一般內科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B型流感過年前已奪走36條人命,如能縮短檢測時間,即可把握黃金治療期。台大醫學院教授林世明及小兒科張鑾英等跨科系研究團隊,今天公布「小兒病毒居家檢測三度儀」研發成果,只要12分鐘內即可檢測小孩是否罹患腸病毒、A/B 型流感或腺病毒,最快6至8個月內就可以上市。林世明指出,利用最新的奈米結構光學技術,由晶片分辨病毒的排列順序,即可快速判斷是否感染流感或腸病毒;根據實驗的結果,A/B型流感靈敏度都高達90%,腸病毒71型的靈敏度也高達88.9%,都比目前所有快篩或試劑都要精準。檢測所需時間更是大幅縮短,傳統檢測需要3到5天,甚至要後送治療;目前所有的快篩至少要30分鐘,最快也需要15分鐘才能檢測出,但是三度儀只需12分鐘。三度儀還結合遠距傳輸,林世明說,父母親只要利用棉花棒刮一點小朋友口中的黏液,直接抹在晶片上,機器就會判斷是否感染流感或腸病毒,還可以透過無限技術傳出給家庭醫生,由醫生來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就醫。根據研究團隊的估計,目前整套機器加上檢測晶片,成本可以壓低至台幣5000元以下,但由於晶片必須分為腸病毒71型、A/B型流感或腺病毒,估計每個晶片約1至2元美金,比過去動輒數十元美金,已經大幅降低價格。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未來量產後,第一步將量產販售給診所、醫院或地方衛生單位,由專業的醫療人員操作使用,快速檢測病毒,但未來一定會像發展電腦一樣,逐漸走進家庭,由父母進行簡易的操作,檢測的結果可以作為是否就醫的重要參考。李嗣涔進一步表示,三度儀技術將申請專利,更已經決定由台大校務基金出錢投資,結合有興趣的企業成立一間醫療器材公司,並將關鍵技術轉移至該公司,因此台大扮演的角色不只是技術轉移,也是一部份的投資者。
2014-09-23 健康百科.一般內科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老一輩的人總認為,感冒不能吃冰,或有咳嗽症狀就不可吃甜食,以免生痰;但台大醫學院兒科教授李秉穎表示,除非是發燒,否則感冒吃冰並無害處,尤其孩童若感染腸病毒或克沙奇病毒引起口腔潰瘍,吃冰還能緩解疼痛及補充水分。 入夏各種冰品搶市,許多小朋友吵著要吃冰淇淋,常遭父母或長輩制止,因傳統觀念認為吃冰不好、感冒吃冰會更嚴重、吃冰及甜食會咳嗽、多痰等。 李秉穎說,家長常問他:「感冒可不可以吃冰?」他翻遍西方醫學教科書卻找不到吃冰、甜食對感冒、咳嗽有不良影響的文獻。 但李秉穎表示,發燒最好不要吃冰,體溫超過攝氏〺八度以上時,吃冰反而讓人覺得冷,這原理與睡冰枕相同,易致發燒病患額外的身體代謝負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孫茂峰表示,許多感冒、咳嗽的禁忌都是以訛傳訛。中醫以陰陽、寒熱、虛實來辨證論治,風熱型感冒可以涼性藥材來化解,但若患風寒型感冒又吃寒涼食物,則會「寒上加寒」。 孫茂峰指出,中醫所講的「痰」,泛指全身病理性的液態產物,包括水腫、滲出液及痰液等,因此吃甜容易生濕生痰說法,並非只是呼吸道痰液。就好比中醫講「腎」,不只是字面意義,它涵蓋了泌尿及生殖系統。 另外,夏季常見急性腸胃炎症狀,不少患者常被要求禁食;但李秉穎說,腹瀉光喝水不夠,歐美研究證實,正常飲食並不會造成腸胃炎惡化。 佛光大學樂活產學院院長楊玲玲建議,拉肚子的人可喝稀飯上層米湯,可補中益氣,促進產生抗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加快緩解腹瀉症狀。 【2014/06/16 聯合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國內紅眼症疫情持續飆升。南部某軍營爆發群聚感染,二、三十人紅了眼。疾病管制局也緊急呼籲民眾,由於紅眼症傳染力強,患者要避免到游泳池游泳,至公共場所應避免共用毛巾。疾管局監測發現,紅眼症疫情已連續五周上升,健保局假日急診監視系統的紅眼症就診率持續增加,不少眼科醫師不斷通報疫情異常。目前病例數以北、中部較多;南部某軍營上周也傳出近〺人的群聚感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說,共同、密集生活的群體較容易出現群聚感染,在隔離患者後,疫情已獲控制,沒再出現新病例。周志浩說,常引發紅眼症的病毒包括腸病毒及腺病毒,從目前監測結果來看,主要是克沙奇A24型腸病毒,跟二○○七年校園爆發紅眼症疫情的病原體相同,症狀較腺病毒引起的紅眼症來得輕微些。紅眼症的主要症狀包括眼睛刺痛、灼熱、怕光、易流淚、有異物感,眼睛還會產生大量黏性分泌物,嚴重時,還會眼瞼顯著腫脹、結膜下水腫或出血。周志浩指出,紅眼症傳染力很強,已要求各縣市衛生局加強稽查游泳池水質,醫療院所也要加強消毒,據疾管局研判,學校陸續放暑假後,疫情應該會慢慢趨緩。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暑假開始,紅眼症疫情南北竄燒,紅眼症通報病例數一路拉升。根據健保假日急診監視系統資料,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說,南北病例數都增加,雖然北部紅眼症就診率相對較高,但上升速度較前幾周趨緩,反倒是南部縣市上升幅度比較大。不過,周志浩研判,暑假入中期後,各種考試結束,學生不必到學校,疫情應會減緩;目前腸病毒病例數仍多,紅眼症個案也不少,主要作怪的是克沙奇A24型腸病毒,民眾仍應提高警覺。 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目前正值各級學校放暑假,不過台北市衛生局提醒,自6月13日以來,台北市連續4週紅眼症的急診就診率有升溫趨勢,從千分之4.31攀升到千分之5.94,呼籲民眾勤洗手,避免以手揉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表示,紅眼症由多種濾過性病毒引起,以「腸病毒」及「腺病毒」最多,傳染力強,主要透過接觸病人的眼睛分泌物感染,潛伏期12小時至數日不等,受感染後眼睛會產生刺痛、灼熱、怕光、易流淚、有異物感及大量黏性分泌物;嚴重時會有眼瞼顯著腫脹、結膜下水腫或出血,病程4至6天,治療後2至3週痊癒。蔡景耀說,由於傳染力強,家庭中若有小孩感染,常會造成全家都得病,因此若家中有紅眼症患者,應避免與其他家人共用衛生用品,尤其是接觸眼睛的毛巾,應特別消毒,千萬不要以手碰觸眼睛。衛生局也已督導游泳池業者,管制有疑似症狀的泳客進入,業者也必須每2個小時監測池水的餘氯量,維持在0.3到0.7ppm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