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5 健康百科.耳鼻喉
實用!聽這些聲音 測你的年齡
註:IE8(含)以下版本瀏覽器可能不支援此頁功能!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5-05-25 健康百科.耳鼻喉
註:IE8(含)以下版本瀏覽器可能不支援此頁功能!
2015-05-17 健康百科.耳鼻喉
健保雖不給付助聽器,但目前只要聽損達55分貝以上,就能申請購買補助。■ 助聽器保養1.每日清潔:助聽器屬精密電子儀器,易因耳垢、油脂、流汗、空汙灰塵而損壞,要注意基本清潔。助聽器內側應用工具刷拭淨,考量長輩手指不靈活,可改用軟毛刷、毛巾做外部清潔,替換式則要定期更換。2.別用清潔劑:清潔時不可使用酒精、溶劑或清潔劑擦拭。3.使用髮膠前,取下助聽器:避免髮膠沾黏音量控制鈕或麥克風口。4.洗澡游泳務必取下:生活中洗澡、洗頭、洗臉與碰水的戶外活動如游泳、泡溫泉時務必取下。觸碰時保持手部乾燥,未配戴時放進專用除濕盒。5.泡水立刻送修:不慎掉進水中應立即取出電池送修,不可使用吹風機吹;故障也不可自行修理,需定期回助聽器公司保養。6.避免墜落:建議更換電池、擦拭時放在平穩的桌上,也避免拉扯、碰撞,並置於兒童、寵物拿不到的地方。資料來源/科林聽力中心聽力師曾雪靜;製表/魏莨伊◎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5-17 健康百科.耳鼻喉
坊間助聽器五花八門,甚至有兼顧接電話、藍芽設備等機種,但聽力師建議,配戴助聽器不是看外表,更不是功能愈炫愈好,應該經過專業評估,再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助聽器。查清楚 你是哪種聽損聽覺讓人與人更接近,缺少聽力刺激,人的知覺敏感鈍化,進而衍生許多人際溝通問題。但許多老年人面對「聽損等於殘障」,掛上助聽器就是代表「自己沒用了」,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聽力師連孟如表示,聽覺退化是大多數老人會面對到的課題,且配戴助聽器有助提升生活品質。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表示,聽損問題大致分為三種,分別是傳導性、感音神經性和混合性。1.傳導性聽損:是指聲音無法刺激內耳感覺細胞,但內耳與聽神經並沒有問題,引發原因如中耳炎、耳膜破洞等。2.感音神經性聽損:指耳蝸內毛細胞受損,或聽神經纖維功能受損,原因以噪音為主。3.混合性聽損:傳導與感音神經性的綜合版,兩者引發的問題會同時出現。要檢測 你的聽損分級力博宏表示,一旦出現聽損,民眾通常會尋求助聽器幫助,但不一定會找聽力師檢驗。坊間助聽器是針對不同聽損設計的,並非隨意購買就適用於所有人。雅文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表示,根據美國聽力學會分級的聽損級別,成人分為五級,幼兒更細分成七級(見P6附表),而坊間每款助聽器都會標示適應的聽損分貝數,若不曉得自身聽損狀況,助聽器買得再貴也沒用。連孟如表示,聽覺主要有三個階段,聽見、分辨到理解,不同助聽器有不同效果。【好壞無絕對】詢問試聽服務 實際感受舒適度助聽器的選擇,民眾需要視舒適度、喜愛哪種外型而定,沒有哪一種比較好或比較差。馬英娟表示,挑選助聽器,大致有兩個重點,重視核心、音質好壞,另外,需注意麥克風、接受頻率、播放狀況。為了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助聽器,馬英娟表示,助聽器公司多有試聽服務,成人因辨別聽覺較能直接表達,廠商幾乎只讓成人在店內試聽,不願另外租借。有些較友善的公司,最多可讓成人租借三天,回到日常生活中,評估助聽器的使用效果;幼兒一般可租借3到7天,部分店家願意租借1到2個月。▇ 以聲音傳導分類●口袋型助聽器外型像MP3,配戴方式就像隨身聽,但擴音效果就像一般喇叭,大致只幫助聽見聲音,價位大致在萬元左右。優點:便宜,操作簡單,用三號電池即可使用。缺點:體型大,音質不精細,坊間已不常見。●類比式助聽器對於聽覺的協助優於口袋型,音質也較好,但外型也同樣較為笨重,價位大多在兩萬元到三萬元之間。優點:價位中等。缺點:音質類似卡帶播放的音質。●數位型助聽器目前助聽器的主流以數位型為主,音質較為細緻,聽力師可透過電腦控制擴音器釋放出來的音量,有降噪、防風聲等功能。商務人士可購買有藍芽或具接聽電話功能的數位助聽器,不過單價高,價差也高,從一萬元到十萬元都有。優點:音質較好,內建多種消除雜音處理器。缺點:價位幅度高。▇ 以外型分類●深耳道助聽器特性:體積最小,不容易被看到。缺點:電池相對小顆、較不適合濕耳患者。適合:輕度、中度、中重度聽障。●耳道型助聽器特性:似深耳道助聽器,但相對較大,亦有迷你型。缺點:電池相對小顆、較不適合濕耳患者。適合:輕度、中度、中重度聽障。●耳內型助聽器特性:客製化訂製,操控扭大小適中。缺點:麥克風與聲孔接近,聲音易反饋產生嗶嗶聲。適合:所有聽障患者●耳掛式助聽器特性:好操作不受耳型限制。缺點:外觀直接被看見,戴久耳朵恐不適。適合:所有聽障患者●人工電子耳特性:又稱人工耳蝸,改善九成以上聽障問題。缺點:價格昂貴,需動手術。適合:重度聽障資料來源/振興醫院聽力師連孟如
2015-05-17 健康百科.耳鼻喉
和老爸講話的音量,老讓旁人以為你們在吵架;電視愈開愈大聲,母親卻愈來愈沉默。聽力退化無可避免,但不能以為退化不是病而置之不理。在長輩的寂靜世界裡,並非無聲勝有聲,它可能導致人際退縮、腦力加速退化。台大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劉殿楨表示,國內聽障問題以老年人最多,根據統計,65歲以上民眾約三成有聽損問題,85歲以上高達五成,而先天聽障的新生兒,每750人有一人。退化性聽損可能從50歲就出現徵兆,像常聽不見他人說話、常說「蛤?」、電視愈開愈大聲、講話也愈來愈大聲等。劉殿楨表示,退化性聽損不可避免,退化主因不明,可能與老化有關。退化年齡 男性早於女性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表示,退化性聽損男性多於女性,男女好發年齡不同,男性最早從45歲就有退化危機,女性因有荷爾蒙保護內耳皮細胞,退化年齡約在55歲以後。劉殿楨表示,後天聽損與生活中噪音、疾病、用藥物有關,最常造成聽損的疾病為中耳炎,2到6歲的孩子風險最高。另外,有些用藥會引發聽損的副作用,例如氨基苷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娛樂設備 讓聽損患者增加力博宏表示,近年來,後天聽損的患者增加,可能與娛樂設備造成的噪音有關,耳機、音響、KTV都是聽損問題的元凶。曾有小學生聽MP3學英文,結果聽的時間太長,加上使用耳塞式耳機,出現中耳炎等症狀,竟有輕微聽損問題。劉殿楨提醒,多數退化性聽損患者,因不想承認「聽損」而不願面對,不接受治療也不想配戴助聽器,但聽損問題不解決,不但影響溝通,使患者人際問題變差,也有研究指出,外界刺激銳減,失智風險也會增高。▇ 可能引發聽損的疾病1.中耳炎2.中耳膽脂瘤3.慢性中耳炎4.耳骨硬化5.耳鼓膜穿孔6.梅尼爾氏症7.突發性耳疾(耳中風)8.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資料來源╱振興醫院耳鼻喉科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台大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劉殿楨
2015-03-09 健康百科.兒科
台北市衛生局統計,北市學齡前小朋友牙齒、視力都不好,超過半數有蛀牙、16%視力異常,還有少部分兒童因為先天或後天因素聽力異常。今年北市幼兒園篩檢啟動,衛生局提醒家長要讓幼童睡前刷牙、定期塗氟、少甜食多漱口預防蛀牙,也不要讓3C產品成為小孩保母。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莉茹表示,去年台北市篩檢5萬3168位學齡前小朋友,發現有54.85%的幼兒有蛀牙,16%視力異常,0.92%聽力異常。林莉茹分析,全國學齡前幼童蛀牙率為79%,北市相較之下蛀牙率較低,但視力異常率和全國差不多,北市幼童視力問題包括遠視和斜弱視等,不見得都是近視。她表示,小朋友長牙後,父母就應該協助刷牙,或每半年塗氟一次,平常吃完甜食就應該清潔。研究顯示,蛀牙不僅會破壞牙齒結構,還會影響咀嚼咬合及齒列完整。學齡前的視力異常,包括近視、遠視和斜視等,建議不要讓孩子過早使用3C產品,並透過早期篩檢治療。至於聽力異常,一般新生兒會接受第一次聽力篩檢,第二次篩檢會落在3至4歲階段,但幼兒也可能因為陳年耳垢、中耳積水、中耳感染等形成傳導性聽損等,但輕微的聽損家長恐怕難以發現,可能因此錯過黃金矯正時期,影響幼童學習和發展。北市衛生局建議家長多觀察小朋友是否常用一邊耳朵聽聲音,或者電視需要開很大聲。
2015-03-08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奇怪,老爸看電視時,聲音怎麼越開越大聲。」陳家兒子最近發現爸爸很難「溝通」,不管是看電視、聽廣播,總是開得很大聲,讓家人受不了,但他卻一副沒關係的模樣;如果關小音量,老爸還會罵人、不高興。另外,家人出遊,就算到了聲音吵雜的環境,陳爸也一副茫然、表情放空,對另一半及小孩的問話,也幾乎不太回應。好幾次在餐廳吃飯,因為溝通不良,小孩點了陳爸不喜歡吃的菜餚,場面尷尬。小孩直覺陳爸反應遲鈍,聽力也變差,想帶他就醫,但陳爸總是以「我沒病」、「年紀大了,本來就如此」為由拒絕,但這卻讓他與家人之間更難溝通。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指出,聽覺是人類與外界環境溝通的橋樑,一旦聽覺受損,聽不清楚旁人說話,與他人互動頻率越來越低,就會導致社交能力退縮及情緒低落。據統計,台灣老年性重聽盛行率相當高,65至75歲的銀髮族中,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患有聽覺障礙,75歲以上者更達四成,已經成為高齡者重要的疾病。國外研究指出,老年性重聽與失智症具有關聯。吳振吉指出,聽覺屬於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聽力出現退化,這可能代表其他神經系統也會退化。吳振吉在門診經常收治反應變慢、動作遲緩的老年人,聽力檢查確診為重聽,因對外界聲響刺激越來越無感,變得不願與家人互動,以致失智症狀越來越嚴重。老年重聽的主要原因為內耳耳蝸及聽神經退化,以致於感音功能變差;正常聽力的成人可聽到的最小聲音應小於25分貝,如果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26至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如已影響工作或生活,就應考慮使用助聽器。如果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40至70分貝,則為中度聽損,此時一般交談都覺困難;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71至90分貝,屬於重度聽損,即使大聲交談都覺困難,必須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大於91分貝,則屬於極重度聽損,此時患者無法與人交談,助聽器效果也有限,必須考慮植入人工耳蝸(人工電子耳),才能對外溝通。吳振吉指出,許多重聽的老年人排斥配戴助聽器,等到症狀嚴重、非戴不可時,都已拖了五年以上,但此時聽神經萎縮、聽覺遲鈍、語音辨別能力變差,即使戴上助聽器,效果也有限。「配戴助聽器愈早愈好。」吳振吉指出,早期聽力退化患者如能使用用助聽器,可提升語音聽辨能力,可減少聽損在日常生活中造成的困擾,才能與家人及朋友保持良好互動。
2015-03-03 健康百科.耳鼻喉
每年的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阿拉伯數字的「3」外形就像耳朵,是要呼籲大眾留意耳朵及聽力的健康。您是否曾經有過家中嬰幼兒白天煩躁不安、晚上睡覺不安穩、莫名哭鬧等經驗,或者是有一段時間經常無故拉扯耳朵、挖耳朵、電視音量越開越大聲,跟他說話卻神情空白彷彿聽不懂,經常反問「你在說什麼?」等情形?注意!以上這些情形可能是孩子中耳發炎的表徵。我們的耳朵其實分成三個部分:外耳、中耳及內耳。其中,中耳是一個充滿空氣的空間,因此又稱作中耳腔,介於外耳及內耳之間,中耳腔裡面有3塊聽小骨(錘骨、鉆骨、鐙骨),將外耳傳來的聲音訊息傳遞至內耳,對外的唯一通道叫做耳咽管(也稱為歐氏管),是連接中耳腔以及鼻腔的通道,平時都處於關閉的狀態,防止鼻咽部的液體倒流入內,只有在吞嚥、打哈欠、打噴嚏等時候會打開,以平衡中耳與大氣壓力。相信大家都有過搭飛機或搭電梯到高樓層時,感到耳朵悶塞、聽聲音變小聲等經驗,多數人都會利用吞口水或打哈欠來緩和不舒適感,這就是耳咽管的作用。當中耳腔因病菌感染而發炎時,我們稱之為中耳炎。相較於成人,幼童因耳咽管較短、角度較平緩,細菌更容易進入中耳腔,因此在發生率上,幼童明顯較成人高。導致中耳炎的病源多數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菌,例如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等。根據不同的表徵,中耳炎可以大致分為急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以及慢性中耳炎等三種類型:1.急性中耳炎:好發於年齡較小的嬰幼兒身上,通常會有較明顯的症狀,例如耳朵痛、發燒、易怒、哭鬧、焦躁不安等情形,此時醫師多以抗生素進行10至14天的藥物治療,但需注意,若持續藥物治療3個月仍無法改善,或反覆有急性中耳炎(半年內發生4次以上),高燒不退、免疫功能不佳的情況,醫師可能就會建議進行外科手術治療。2.積液性中耳炎:好發年齡較急性中耳炎大,但仍以學齡前孩童為主,部分是續發於急性中耳炎,一般無明顯的症狀,且多數在1~2個月內會自行恢復,因此多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即可,但仍有部份醫師主張以抗生素作為藥物治療。同樣的,若持續3個月狀況未改善,中耳異常已導致聽力變差進而影響學習,則可能會安排外科手術治療。3.慢性中耳炎:多數發生於成人,與積液性中耳炎症狀相似,但存在鼓膜破洞,因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耳漏,意即耳朵流水或流膿,也因為鼓膜有破洞,導致外耳與中耳之間有通道,因此病源除了上述提到的上呼吸道病菌之外,還可能有外耳道存在的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輕微者可能耳漏較少或較輕微,可使用抗生素或耳滴劑控制感染情形,但嚴重者,可能耳漏情形頻繁且嚴重,並且存在明顯的傳導型聽損,此時就會建議外科手術治療。預防措施根據研究,日常習慣以奶瓶平躺餵食的嬰兒,會較餵食母乳的嬰兒發生中耳炎機率高。因此,若必須瓶餵時,請家長記得幫孩子的頭稍微墊高,或模擬餵母乳的姿勢;居家環境若空間擁擠、衛生習慣不佳或者長期暴露在二手菸之中,亦可能提高中耳炎的發生率,因此鼓勵家中有幼兒的成人需要抽菸時避開遠離,若能戒菸更好。此外,因為現在多數家庭屬於雙薪家庭,孩子進入托嬰中心及幼兒園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小,孩子間容易交互感染而反覆罹患中耳炎,建議家長及園所加強宣導,孩子感冒時應配戴口罩,身體發燒不適時應盡量請假在家休息,照顧自己也保護其他孩子。另外,某些疾病屬於併發中耳炎的高危險因素,例如顎裂、過敏性鼻炎、呼吸道感染或者免疫功能異常,秋冬以及冬春季節交替時期也是孩子中耳炎的高峰期,提醒家長提高警覺。生活上,也鼓勵家長盡早訓練孩子擤鼻涕的方法,當孩子感冒流鼻涕時,應擦掉或是擤出來,而不是將鼻涕倒吸回鼻腔中,以減少感冒併發中耳炎的風險。罹患中耳炎對孩童以及家長而言都相當辛苦,因此,若能盡量避免讓孩子處於高危險因子中,相信將可降低中耳炎的發生機率,孩子及家長便可免於中耳炎之苦!
2014-12-16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報╱王立德/中壢壢新醫院耳鼻喉科聽力師】 日本或歐美地區,孩子往往18歲就搬離父母獨立生活,老人必須自己打理一切,無論坐公車、上市場買菜、或洽公等,由於必須獨自與人溝通,一有重聽,就必須選配助聽器。反觀國內,許多重聽老人家不願配戴助聽器,很多人配了也不戴,主要原因有三:1.自覺沒有急迫性:這些老人可能與長子、兒媳等家人同住,許多事情都是兒媳子孫們打理,導致他們認為聽不到就算了,反正有人照顧,所以選配助聽器比率比國外低許多。2.政府補助助聽器並非全額:國外對老人配戴助聽器幾乎完全補助,但國內一般對老人的補助3500至7000元,這是勤儉的台灣老人不配戴助聽器的原因之一。3.助聽器昂貴:一般來說,單耳約2至5萬元,配戴助聽器最好是雙耳,經濟因素影響配戴意願。其實,助聽器是雙耳都需要的,一般鼓勵老人配戴雙耳助聽器,以達刺激雙耳神經。雙耳配戴助聽器的好處多多,包括:1.方向感較好:方向感對老人過馬路尤其重要,如果只配右耳,左側來車按喇叭時,他們總是會轉頭向配戴助聽器的方向轉去(右耳),可能那1至2秒,車子就撞過來了,非常危險。2.理解能力會較單耳配戴好:雙耳聆聽有加乘作用,在語言分辨力增進許多,也讓老人更能理解對方說些什麼。3.噪音環境裡較能分辨語音:在噪音環境下,雙耳配戴比單耳配戴,理解與分辨力增加許多。4.減緩老人的語言分辨力下降:許多研究顯示,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的人若不及早配戴助聽器,隨著時間跟神經久未接受刺激,退化速度會比配戴雙耳助聽器的人快上許多。如果跟老人家講話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他還常常聽不懂,久之,老人家便不太願意與人溝通,漸漸離開人群,退到自己的世界,導致孤僻、憂鬱甚至失智等。一旦老人出現聽損症狀,應及早發現,最好能經各大醫院或聽力中心檢查,並選擇有信譽的助聽器公司選配,幫助聽損老人戴上合適的助聽器與人溝通無礙,再度回到社會,回到人群,回到家庭溫暖的懷抱。【2014/12/13 聯合報】
2014-12-16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陳婆婆最近很不開心,因為讀幼稚園孫子的童言童語,她常聽不見。為聽見孫子聲音,她接受聽力檢查,確診是聽力退化;醫師建議選配助聽器,她卻嫌助聽器看起來好奇怪,不喜歡且不方便而作罷。聽力退化 感覺愈來愈孤單陳婆婆發現,家人常因她聽不清楚,不找她說話,儘管兒女、孫子常回家看她,她卻感覺愈來愈孤寂,後來鼓起勇氣去醫院選配耳掛型助聽器,她終於又能和家人順利溝通,甚至還戴著助聽器出國欣賞音樂劇,心情也變得開朗。台北榮總耳鼻喉部科主治醫師廖文輝表示,一般人平均聽域值為20分貝,能聽見愈小分貝,代表聽力愈好。但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20分貝以上才能聽見聲音時,就算輕度聽損;若只聽得見40分貝以上的聲音,醫師就會建議選配助聽器。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中心主任力博宏表示,助聽器分為掛於耳外的耳掛型,與塞入耳內的訂製型。助聽器就像大聲公,先將外在聲音經麥克風轉為電子訊號,之後再放大,並將訊號轉為音波,傳入大腦聽覺中樞。最早助聽器就是設計成大聲公形狀,不但體積龐大、攜帶也不便;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助聽器體積愈來愈迷你,外觀也變時尚。聽力下降 身邊人會先發現「聽力下降,周遭的人會比當事人更早發現。」力博宏說,當老人開始誤解他人說話的意思,或對方需大聲說話才聽得見,都是聽力下降的警訊;建議到醫院接受聽力檢測,排除是耳屎太多或耳道發炎腫脹等因素,必要時再選配助聽器。不過,許多老人家排斥配戴助聽器,認為不美觀、且是年紀變老的象徵;但力博宏表示,聽力受損可能會聽不見生活周遭的車輛喇叭聲、火警鈴聲、電話聲等,其實非常危險。有研究指出,聽損和失智症相關,若能提升聽力,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增加生活品質。哪種合適 須模擬生活情境為了讓病患順利選配適合的助聽器,病人需先經過儀器檢測,讓醫師及聽力師診斷患者在低頻、中頻和高頻區所損失的聽域,再選擇助聽器類型。廖文輝說,選配助聽器就像配眼鏡,病人須戴著助聽器在附近繞繞,或經過生活情境模擬,將助聽器調整到最適用型態;只要「小聲聽得到、大聲不會吵」,就是好用的助聽器,才不會只用一、二次,就丟到抽屜不想再拿出來。有一種塞入耳內的訂製型助聽器,因電池很小,考量老人家手指的靈巧度較差,醫師建議長者選配電池較大的耳掛型助聽器,較不會有助聽器塞在耳內的閉塞感。 【2014/12/13 聯合報】
2014-11-17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王立德/台中市聽力師公會理事長】 時下年輕人幾乎人手一隻手機,有的通勤族為了打發時間,總是戴耳機,直接聆聽手機的下載音樂;殊不知,處於上下班的環境噪音下,不少人往往會不自覺調高音量,一旦超過80~90分貝,長時間下來,往往會損及內耳的毛細胞,造成不可恢復的聽損。臨床上,最易造成聽損的頻率範圍大都是在2000-6000赫茲(Hz),在此頻率區域出現聽損的病人,常常伴隨著耳鳴,且對小孩或女孩的聲音,常常聽不清楚,即使同在一個12人的大圓桌用餐,也常常聽不清楚對面的人講些什麼?這就是高頻聽損典型的症狀,一般工廠的噪音如果超過85分貝時,規定雇主必須提供耳塞,避免員工造成聽覺損傷,勞工也要懂得保護自己,上班時要佩戴泡棉耳塞,或以全罩式耳機來防止噪音。不過,在某些職場的工作人員,卻可能疏於注意而出現潛在聽力損傷,例如佩帶無線電的餐廳服務生由於餐廳環境噪音相當大,他們的耳機必須開得很大,才能聽清楚指示,雖然不一定會造成聽損,卻會造成聽力的響音重振(Recruitment)的現象。這種聽力會怎樣?耳朵會較為敏感,聽聲音時,太小聲會聽不清楚,太大聲會覺得刺耳(其實音量不會太大,當事人就會覺得好大聲)。而且有時候檢測聽力時,也會呈現正常或輕微聽損,但這種不舒服感,卻無法改善。因此,建議只在有無線電出現呼叫時,再戴上耳機聆聽指示,才不會讓聽覺在無形中受損。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槍聲所造成的聽損傷害,除會造成耳鳴外,一旦聽覺喪失,更是無法彌補與恢復。懇請國防部,讓打靶的官兵戴上耳塞,以防聽覺損傷。【2014/09/17 聯合報】
2014-09-24 該看哪科.兒科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為國人基因檢測發現,台灣地區每50人到100人之中,就有1人帶有先天性耳聾的基因變異;如果一對夫婦都是帶因者,則有四分之一生下聽損兒的機率,因此建議家長應及早讓新生兒接受聽力篩檢,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儘早治療。估計全台約有600∼2,000名兒童被診斷出程度不等的聽力障礙。其中有2/3屬於遺傳性聽損,1/3是後天性聽損。台大耳鼻喉部醫師吳振吉指出,該院調查發現,國人罹患先天性聽損有8成是因為SCA26A4基因變異,因內耳構造異常加上酸鹼失衡,以致逐漸喪失聽力。他說,由於SCA26A4基因變異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它是在第7對染色體,如果一對夫婦剛好都有這種基因變異,他們有1/4機率的生下正常聽力的孩子,有1/4的機率會生下聽損兒,另外1/2機率則是帶因者。吳振吉表示,由於目前的婚前健檢並未針對這種SCA26A4基因變異進行篩檢,因此不乏父母聽力正常卻生下聽損兒。因此,建議有家族性聽障的患者,建議自費做基因檢測,每人費用約1,000元,可避免聽障的問題延續到下一代。另外,他強調,雖然國內已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檢,但只有少數縣市有補助篩檢費,加上多數家長並不瞭解新生兒篩檢的重要性,以致篩檢比率只有4成,很可能未能及早發現孩子有聽損的問題,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2010/01/16 聯合報】
2014-09-24 養生.親子教養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舉辦第四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別出心裁地徵募一批「小小訪查員」,透過孩子的眼光選出最佳小兒科醫師。這次成軍的小小訪查員有九人,涵蓋國小到高中生。十六歲的趙昌韋,從小就是聽損兒,因氣喘常進出醫院,曾害怕「冷冰冰」的醫院。他說,自己看過不少兒科醫師,「真的是有好有壞」,好的兒科醫生很投入,感覺得出來有耐心,懂得跟孩子相處。對於要去採訪各界推舉的優秀醫護人員,要問什麼問題呢?趙昌韋說,很想了解兒科醫師都怎麼調節身心的。還有人想問如果醫師自己生病該怎麼辦?小五的昶諒,是年紀最小的訪查員,因哥哥生病,所以更希望能透過參與,提醒醫護可以對他們更有耐心。另一位小訪員孟恩說,第一次罹患腸病毒遇到的醫師,口氣很凶,還讓他以為「自己活不下去了」,拖了一個月才好,第二次得腸病毒,卻碰到一個「慈祥的醫師叔叔」,一周就藥到病除。爸爸是精神科醫師的典華,經過小小訪查員的訓練後表示,終於體會爸爸的辛苦,未來也想要當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說,基金會調查,家長「心目中理想兒醫特質」,首要是希望兒醫能有「安撫小朋友的知識與技巧」,其次是「有耐心、完整解釋病情」,及「能夠傾聽、有同理心」。
2014-09-24 養生.親子教養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花少不愁沒有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兩歲的廖大千認真地唱完童謠「西風的話」,看到眾人鼓掌,也興奮的拍起手來。若非耳上的「電子耳」漏蹤跡,一般人不一定會發現,這個活潑的男孩是聽損兒。「20年內,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損兒童。」雅文基金會創辦人倪安寧當年許下了心願,如今基金會走過15年,幫助了3千多個孩子,不因聽損而失去與世界溝通的能力。雅文基金會執行董事陳景松說,這本書記錄的不僅是15個生命故事,還代表3千多個聽損兒家庭的心路歷程。醫學科技進步,電子耳幫助許多聽損兒能聽到聲音,在聽覺口語法配合下,他們可和他人便利的互動與溝通。15歲的徐代軒是第一批接受聽覺口語法的孩子,昨天代表致詞,一字一句清晰地表達感謝,「我就是聲聲不息的代表」。8歲的弟弟徐代明也接著上台,稚嫩的童聲很響亮,他說要感謝的人太多,「謝謝的話實在說不完」,最後很認真的向大家鞠躬。兩兄弟都是因為先天聽神經病變逐漸失去聽力,媽媽朱淑媛說,當初在基金會的鼓勵下,還是決定手術,除了口語訓練外,也讓孩子及早識字。代軒在幼稚園中班就讀了三國演義、西遊記,愛觀察的弟弟代明,最愛問「這是什麼字」?兩人在校成績也表現頗佳。身為啟聰老師的陳文通說,當初發現孩子梓盈是聽損兒時,也曾經慌張。他提醒,有障礙的通常是大人,在及時教育下,聽損兒仍有無限的可能。就像現在的梓盈,不僅可彈奏鋼琴、上台表演,還是2009年聽障奧運中最年輕的游泳選手。
2014-09-24 養生.親子教養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第一次聽見孩子正確喊『媽咪』,我激動到紅了眼眶!」家有聽損兒的承佑媽媽,最能體會當「媽咪」的珍貴。昨天一場「貝多芬小孩夏令營」活動,聽損兒家長交換心得。姚承佑家族沒人聽損,他一歲半時,對大聲吼叫、用力甩門聲都沒反應,檢查發現是重度聽損。承佑媽媽說,從醫院回家的路上她痛哭,先生安慰:「哭不能解決問題,快還給孩子完整聽力」,兩人立刻為孩子尋找社服資源、安排就醫,兩個月後,即置入人工電子耳輔助聽力、接受語言治療,每天在黑暗中唱歌念故事,就是要還給孩子聽說能力。 家中也有聽損兒的姿岑媽媽,與丈夫同為瘖啞人士,三個孩子中,姐姐與弟弟聽力都正常,但老二姿岑出生時被診斷聽力受損,讓她自責:「是我害的嗎?」為不讓孩子有缺陷,姿岑媽媽尋求社福資源,讓孩子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與語言治療。但姿岑過去因遭同學捉弄,扯掉掛在外耳的語言處理器,一度拒戴助聽設備;現在視覺超強的她,愛畫畫,以後希望當畫家。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陳光超說,聽障兒最好一歲前,做人工電子耳手術,聽說能力不會輸正常人,最晚不要拖過兩歲。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侯家瑋表示,兩年前,國內已有新生兒聽力篩檢,家長應讓孩子接受檢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2014-09-24 健康百科.兒科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先天性聽損兒如果未經篩檢,可能到兩、三歲大,學說話慢時才被發現,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國內新生兒全面聽力篩檢上路兩年,已發現逾千個聽損寶寶,若能在六個月大前配戴助聽器,接受早期療育,有助於孩子重獲新「聲」。「我要唱歌!」1歲10個月大的「小潔」在記者會上,跟爸爸搶麥克風,模樣可愛。小潔的爸爸說,小潔出生隔天聽力篩檢異常,讓夫妻很訝異,因為雙方親屬都沒有相關問題。自七個月大以後,每周接受聽覺口語訓練,如今小潔聽說能力已與同年齡孩子無異。另一名重度聽損兒「霈霈」,父親為了她留職停薪,全心照顧。他說,一開始孩子不會回應,讓人有點憂鬱、想哭,所幸女兒兩個月大戴助聽器後,現在1歲7個月大,已能跟人簡單口語互動。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范君揚表示,若沒有聽力篩檢,重度聽損的新生兒可能遲至一歲半,才因不會說話而被發現,輕中度聽損更可能到兩、三歲才被確診,因說話比同齡孩子慢而被發現異常。國健署表示,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未滿三個月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滿兩年,總計篩檢36萬383人,發現1026位聽損兒,新生兒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早療避免學習障礙范君揚說,新生兒於出生24至36小時後就可以進行聽力篩檢,六個月大前幫聽損寶寶配戴助聽器,學習接受外界的聲音刺激,並給予語言訓練等早期療育,可讓孩子不因先天聽力缺損而造成學習上的障礙。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資料來源/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案例一:獨居的張老先生常不知不覺把電視音量開得很大聲,直到某日他的女兒來探視,鄰居趁機向她抱怨,希望她轉告父親把音量調低,並提醒她,老人家可能重聽了。案例二:幾乎天天到公園和朋友下棋的程爺爺,近來總是輸棋,後來他和朋友聊起,才發覺棋友當時喊「吃車」、「將軍」的聲音特別小,害他疏於及時反應而懊惱不已。台北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宏信指出,許多老人聽力變差初期,最明顯的是耳朵「明明有聽到聲音,卻聽不清內容」,這是因為剛開始重聽時,往往先從高音階開始聽不到,接著中音、最後連低音也聽不清楚,以歌唱聲部來譬喻,就是發Ci的音會比Do、Re、Mi 音會先聽不到。由於人類語調高、低音交雜,有重聽傾向且越來越嚴重時,就會無法了解對方整句話的含意,不是「完全聽嚨嘸」,就是「有聽沒有懂」。李宏信表示,雖然聽力下降過程多半不知不覺,但仍有跡可循:1.看電視或聽收音機時聲音調很大,卻不自覺;2.和人溝通時,無意間會拉高聲調回話,藉此喚起對方說大聲點;3.接電話時,即使對方音量正常,卻總是聽不清楚。他說,聽損者因無法清楚聽到別人講的話,不但增加溝通障礙,往往也會自暴自棄,產生退縮行為,或者容易猜忌背後是否有人講自己的壞話,引起人際間的不和協。溝通重技巧 莫七嘴八舌和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家說話時,要注意溝通的技巧,並化解溝通的障礙。在日常對話時,應儘量在聽者面前說話,適度放慢說話的速度,咬字務求清晰,如果一邊吃東西一邊談話,也會造成語氣混淆;如果數個人同時說話,七嘴八舌,還不如大家輪流發言,讓聽者較容易聽懂一個人的發言內容。至於說話音量,採一般對話音量即可,不要太小聲或太大聲,若需放大聲音溝通,不要採叫喊式,否則一提高音調就會拉高音頻,反而讓對方聽不清楚。在句尾聲音不要聲音突然變小或無聲,應儘量維持音量的一致。此外,說話時的環境也是很重要,應避免在吵雜或有噪音處講話,可暫時先把電視或收音機關掉,以免干擾對談;如果光線太暗,或因中間有障礙物,都會讓聽者無法看到說話者的表情及唇形,因此宜選擇採光良好或有明亮的光源下對話,可增進溝通。如果對方是單側聽障,說話者宜對聽力良好的耳朵發聲,如果聽力損失太嚴重,則說話時可多利用視覺語言,如手勢、圖卡、寫字板,來加強溝通,必要時可請對方重複剛才的對話內容,以免對方聽不懂。聲光小玩意 助聽一級棒除了家人關懷,透過強化聽力的輔助用品,也可以幫助家中長輩聽得更清楚。有聽損者的家庭,往往把電視開得很大聲,但家庭其他成員可能覺得聲音太大反而不舒服,此時,有些老人家乾脆一個人躲在臥室裏看電視,影響與家人互動。坊間有一種電視揚聲器,如同聽診器,只需掛在肩上,就能透過音源傳輸器,讓長輩清晰地聽到電視的聲音,可以全家大小看電視,卻不會干擾到周邊的人。另外,長輩若耳力不好,電話鈴聲或門鈴聲可能聽不清楚,此時可裝上鈴聲放大器,有些還具閃光燈設計,可把聲音功能取消,只留閃光,以免夜間吵醒他人。很多老人家講電話時,也會覺得話筒裡傳來的聲音斷斷續續,目前也有話筒增音器或是電話音量放大器,可幫助提高來話音量,前者如同電話聽筒的上半部,還可隨身攜帶外出,後者機體一端連接在電話線,另一端則接上電話機,能讓有輕微重聽的長者也能清楚接聽來話者的聲音。目前市面上也有兼具助聽、相片輔助快撥及超大按鍵的三合一話機,解決老人家常見的重聽、健忘及老花眼的問題。除有聽筒音量放大,還有9個快撥鍵,可預先設定輸入電話號碼,再貼上相片,一按就能自動撥出,避免在緊急狀況忘記親人電話號碼所造成的傷害。除了以聲、光效果來協助老人聽到聲音外,目前也有兼具震動功能的鬧鐘或手錶,來幫助老人計時或提醒,甚至對有嚴重賴床習慣的年輕人,只要把震動器擺在枕頭下,時間一到,它就會震得讓你無法安枕下去。■與耳背者溝通注意事項1.交談時,請站在採光良好處,面對面說話。2.平常對話用一般音量即可,毋需特別放大聲響。3.若需放大音量,不要大叫,因提高音調會拉高音頻,反聽不清楚。4.如果是單側聽障,宜對聽力良好的耳朵發聲說話。5.用簡單平易字句,咬字清晰。6.將說話速度放慢,讓對方看清唇形,但不需過度誇張。7.說話時可多利用手勢、面部表情,協助對方理解。8.可利用圖畫、卡片、寫字板,加強雙方溝通。9.用同理心及耐心,讓對方完整發表意見。【2009/12/17 聯合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報╱王立德/台中市聽力師公會理事長】「年紀大,聽不見啦!」老年性聽損(presbycusis)屬於不可逆的退行性疾病,最好的聽力復健治療,便是選配助聽器以及教導學習唇語。雖然助聽器可延緩聽力退化過程,許多老人家卻不願意配戴。原因之一可能是刻板印象將助聽器和「耳聾」畫上等號,沒有人喜歡承認自己耳聾,老人更不願意被稱為「臭耳郎」。我們應稱聽損患者為「聽力損失」,不要稱耳聾。老年性聽損大多是因為耳蝸和聽神經老化,導致退行性病變,引起聽力損失,主要症狀為雙耳緩慢而持續進行的對稱性聽損;且大多由高頻漸漸擴展而影響到低頻的聽損型式,並隨著病人不願意配戴助聽器,慢慢地影響語言分辨能力。老年性聽損雖是聽覺組織衰老所引起的聽力減退,但衰老的生理和病理過程,發生年齡和發展速度,則因人而異,年齡不能作為反應老年性聽損的主要因素。造成聽損的原因還有環境噪音、遺傳基因、代謝、血管、耳毒性藥物、細菌病毒感染、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及老年性全身疾病等。台灣老年人選配助聽器的人口較國外少,除了資訊與習慣不同外,國內老人多與親人同住,依賴性較高,不太需要與人溝通,甚至自認聽不清楚就少煩一些事;加上很多事都有孩子幫忙打理,也不需自己買菜、購物、交涉等,所以無選配助聽器急迫性。此外,許多病人未經專業人員協助選配助聽器,一聽到左鄰右舍或朋友說,「那個助聽器配起來很吵、很不方便…」,常影響選配助聽器意願。一般人聽力在25分貝以下,老年性聽損多介於40至70分貝,他們常自認還聽得到,不知距離超過2公尺,或環境噪音稍大、講話速度變快時,他們只能聽到聲音,卻聽不清楚話句含意。相較歐美或日本老人因兒女不與父母同住的比率高於台灣,所以老人家面臨聽損,必須自行選配助聽器,才能與人溝通或買東西等。老年性聽損屬於感覺神經性聽損,一般聯想到選配助聽器,幾乎已是聽損超過5至7年後,此時語言分辨能力因長時間未刺激而嚴重退化。愈早刺激神經,愈能延緩退化時間,助聽器幫助老年性聽損者與人溝通無礙,回歸正常生活,建議應及早配戴。 ※延伸閱讀》‧銀髮族耳力下降 初期常會「不知不覺」‧六妙方 降低老年人體味
2014-09-23 健康百科.罕見疾病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瓦登伯格氏症典型症狀除藍眼睛外,部分患者可能聽力受損,或前額出現一撮白髮。瓦登伯格氏症為顯性遺傳,在荷蘭,發生率為四萬分之一。瓦登伯格氏症可以分成四種類型,第一型有百分之廿五的人會聽損、眼距過寬;第二型眼距正常;第三型雖較少見,但是患者可能四肢畸形;第四型則合併巨結腸症,大腸神經結沒有發育完全,容易有便秘的問題,情況嚴重者需手術切除。孕婦可透過基因診斷確認胎兒是否罹病,但健保不給付,醫療院所多不願進行遺傳疾病基因檢查;且父母雖聽損,也不代表胎兒聽損。諮詢/台北榮總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元氣周報/記者項貽斐/台北報導】東明相小檔案現齡31歲:10個月大時,疑因過敏體質注射預防針,造成高燒所致。3歲起戴助聽器與外界溝通方式:戴內道型助聽器給聽損朋友一句話:堅持下去是最重要的給有聲朋友一句話:請給聽損朋友一些鼓勵電影「練習曲」裡,聽力受損的東明相戴著助聽器卻被誤認是超酷的新型耳機;現實生活裡,他不僅戴助聽器,還經常掛著一副耳機,他說,「因為有聲音就不會覺得孤獨。」媽媽堅信 他能開口說東明相小時候因過敏體質,每次打預防針就發高燒,10個月大時,媽媽發現他似乎對聲音沒反應,懷疑他聽力出問題。5歲時,媽媽接受他聽損的事實,開始安排他上課學習說話。二十多年前,台灣聽損兒童教育的資源與資訊都很有限,但東明相的媽媽不惜為他請老師到家裡上課。土法煉鋼的老師以湯匙、漱口、觸摸等方式,讓學齡前的他體會舌頭運用與發聲方式,從ㄅㄆㄇㄈ一個音、一個音,反覆練習。儘管當時多數聽障者都學手語,但東明相的母親認為他可以開口,堅持要他戴助聽器、說國語,連只會說台語的奶奶都為了和他溝通去學國語。轉普通班 曾退縮自閉原本就讀啟聰班的東明相在國小三年級時,第一次遭受與聽人(聾人稱聽覺正常的人為「聽人」)同儕相處的衝擊。他得重讀三年級,還得面臨課業落後、同學笑他「啞巴」、「外星人」的嘲弄。東明相坦承,成長階段曾因聽力問題一度退縮自閉,但後來都以打球、抽菸、甚至打架和朋友打成一片,直到大學畢業求職挫敗才變得自卑孤僻。畢業後東明相住在永和不到一坪半的小房間,四處找工作,但對方一知道他是聽損就拒絕。毛遂自薦 走上伸展台有天家人拿著聽障模特兒王曉書的報導鼓勵他嘗試,東明相鼓起勇氣向模特兒經紀公司毛遂自薦,終於跨出封閉的世界。「如果別人給你鑰匙,你自己要開這扇門才能看到裡面是什麼。」東明相還記得三歲時第一次戴助聽器,耳內響起的高分貝尖刺音,他慶幸沒被這聲音嚇跑,才能及早學說話。東明相說,他天天聽音樂、常自言自語,因為聲音是一種安全感,只有主動開口先說,才能聽到別人的回應。【2009/09/06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元氣周報/記者顏甫珉/台北報導】 王曉書小檔案現齡39歲:3歲發高燒,造成聽損與外界溝通方式:唇語、手語並用給聽損朋友一句話:用心看世界,你會看到心裡想要聽到的聲音給有聲朋友一句話:遇到聽障朋友時,他們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鼓勵與接納一場三歲時的高燒,讓王曉書從此離開有聲世界,但她卻用自己的眼睛與想像力,從伸展台走到主持台,創造了不一樣的人生。初入有聲世界 無助孤單王曉書回想第一次對「聽不見聲音」產生恐懼,應是剛到實踐家專(現為實踐大學)念書時,之前她在台南啟聰學校念書,跟同學都在無聲的世界,沒有發現聽不見的困難。直到進入實踐,周遭盡是陌生的環境與同學,才發現「聽不到」讓她陷入孤單與無助。她回想從恐慌到下定決心學唇語與說話,那段天人交戰的歲月,讓她永遠難忘。而因她的努力,逼自己看唇語交談、學習面對人群交談,從一開始與同學的陌生隔閡,到後來跟大家感情變好,這段辛酸歷程,讓王曉書奠定了面對挑戰的勇氣。但學唇語與手語並不是一帆風順。攝影師破口罵 她不氣餒有次被罵的經驗讓王曉書印象深刻,當時她剛出道當模特兒,接拍雜誌服裝照,攝影師是外國人,雖然對方知道她有聽損,但溝通過程因攝影師中、英文夾雜,王曉書無法讀懂英文唇語,雙方沒有默契,最後攝影師還大罵「妳到底會不會擺POSE」,王曉書當下很受傷。但她不因此氣餒,經過努力練習,終於在模特兒界闖出一片天。最深刻的聲音 921那夜王曉書目前可聽到超過100分貝以上的聲音,提到聽到聲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她表示就在「921大地震」時,由於地震把家裡許多東西都搖了下來,碰撞間發出的巨響是王曉書目前聽過最大的聲音,而當她往外跑時,也是第一次聽到許多人驚嚇的叫聲,這次經驗讓她對「聲音」留下清晰記憶。聽奧期間也是王曉書第二胎的預產期,她表示「現在跟小孩溝通很順暢」,小孩子還成為她與其他人溝通的橋梁。王曉書更希望有聲世界的人,可以多參與聽障奧運替選手加油打氣,這也是有聲與無聲世界溝通的新橋樑。【2009/09/06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元氣周報/記者林宜靜/台北報導】■黃晴小檔案現齡16歲:6歲發現聽損,原因不明與外界溝通方式:助聽器給聽損朋友一句話:不要不敢講話、或刻意去想身體的缺陷,想做什麼事就勇敢去完成給有聲朋友一句話:戴上助聽器,我和一般人一樣喜歡打籃球、游泳、騎馬、在鄉下田埂間騎腳踏車,就讀台北市松山家商廣告科二年級的黃晴,全身散發陽光與自信,有聽力障礙的她形容:「就像近視要戴眼鏡,聽不清楚所以戴助聽器,我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三首新詩 躍上聽奧舞台在台北聽障奧運開幕後的音樂會「無聲的力量」中,台北市立國樂團選用黃晴創作的三首新詩「月亮的哀求」、「我相信」、「飛向」譜成樂曲,在台北中山堂與世界著名的打擊樂手依芙琳.葛蘭妮與默劇藝術家菲利浦.比佐同台演出。黃晴1歲8個月時,因父親赴歐學習藝術,隨父母移居西班牙薩拉曼加城。她從小愛幻想、表達能力強,天上的雲、小花、烏龜、大黑狗都成為她的素材,還不會寫字,就開始用故事、圖畫或注音,釋放豐富的創作靈感。表達無礙 聽障無人察覺因為很愛說話加上表達能力強,周遭都沒有人察覺到小女孩聽力有障礙,一直到六歲,黃晴被診斷出有「聽障」時,連資深聽力師都很驚訝,「她的語言發展是怎麼辦到的?」對於聽力障礙,黃晴說:「戴上助聽器我還是聽得到,只是有點不清楚。聽障沒什麼好自卑,想做什麼就努力去實踐。」從小寫詩 靈感信手拈來媽媽是國小老師,鼓勵孩子大量閱讀,黃晴從童話故事、文學名著累積字彙、情境與想像力,潛移默化成了日後創作的肥沃養分。爸爸從小一路收集她信手拈來的詩句、塗鴉,像藝術品般珍藏,而且絕不刪改,讓創作的靈魂自由奔放。對於自己詩作被譜上樂曲,且在聽奧音樂晚會中演出,小女生顯得很興奮。不過現在再看到小六時寫的「月亮的哀求」、「我相信」,黃晴有點難為情,認為文字間有強說愁的稚氣。「飛向」是她專為聽奧寫的新詩,揣磨拿掉助聽器,在無聲世界裡奮戰的心情,為聽奧選手加油。【2009/09/06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元氣周報/記者黃顯祐/台北報導】■安慶隆小檔案現齡33歲:10歲時發燒,造成聽損與外界溝通方式:唇語、手語、助聽器給聽損朋友一句話: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面對給有聲朋友一句話:請多為聽障朋友打氣發燒出院後,重回學校上課,安慶隆發現黑板前老師說話的聲音怎麼聽也聽不清楚,四周圍同學的聲音那麼遙遠,他的課堂學習也隨之嚴重落後,但熱愛運動的他在操場上卻找到了快樂,他說:「我在操場找回了自信。」發燒過後 聲音變得遙遠談起聽損的經過,安慶隆至今還認為當時治療「超誇張的」,住在台東的他發燒達40多度,送到花蓮就醫,結果久燒不退時,竟然在身上放滿了冰塊,「應該不會有人用這種方式退燒吧!」燒退出院後,安慶隆的祖母認為孫子沾惹了不乾淨的東西,在安慶隆背上作法,像是在驅魔降妖,但安慶隆的聽力還是受損,人生也隨之改變。聽力受損 內心差人一截安慶隆說,剛開始聽力受損時,心情很差,老師與同學說什麼,幾乎不了解意思,「那種內心比別人差一截的感覺,不是正常人可以體會的。」安慶隆現在戴著助聽器,可以與人正常溝通,回答問題與說話也非常清楚,如果沒有戴助聽器,他也能讀唇語,了解別人說話的內容,而遇到聽障朋友,透過手語溝通更是沒有障礙。操場奔跑 速度找回自信在聽力受損前,安慶隆就喜歡運動,聽力模糊後,他更樂得離開教室,在田徑場奔跑,受到的肯定比教室內多,「我的內心也能比較平衡,不會再感到難過。」8年前在羅馬聽奧摘金後,成了國內知名的聽奧田徑好手。安慶隆說,喜歡挑戰是他性格之一,原本練習短跑,後來發現十項運動結合十種競賽,訓練與比賽的層面更多更廣,「我就決定參加這項國內頗具傳統的項目,羅馬摘金,4年前墨爾本披銀後,因今年由台北主辦,我決定再拚一次。」年齡稍長是安慶隆今年最後一次在聽奧比十項的原因之一,但也是經由他不停地努力,台北市已幫他報名參加10月台中市全國運動會,這是他第一次在全國性運動會出賽,「我的努力終於有成,站上了國內最大型運動會的舞台。」目前指導他的教練王文祥預估他在全運會可以獲得前八名。【2009/09/06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諮詢、資料來源/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楊庭華】王伯伯最近講電話,明明對方已用「喊」的了,他還是聽不清楚,直到有天過馬路被摩托車撞倒,騎士辯稱他在後頭已猛按喇叭,老人家卻似聽不到而撞上,才讓王伯伯警覺聽力出問題。醫師提醒需配助聽器了。不過,王伯伯的兒子翻開報章雜誌,助聽器廣告琳瑯滿目,親戚朋友的經驗也好壞參半,還有人只用了幾天就擺在抽屜裏。選機型 適合自己最重要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楊庭華說,助聽器要好用,選擇適合自己的機型最重要。助聽器依功能,分為類比式和數位式兩種。科林公司教育訓練副理蔡鋕鑫解釋,助聽器可謂超小型擴音器,內部構造大致有麥克風、擴大器、接收器、電池、音量控制等,利用使用者殘餘聽力,依其需求,把聽到的聲音送到大腦聽覺中樞。類比式助聽器可比擬為傳統卡式收錄音機,它把聲波信號轉換為相對應的電波信號,傳到擴大器,在擴大器內把電波信號放大,再由接收器轉成聲波,因此只是單純的聲音壓縮、放大,有些具有調整音量的選擇,但等於是「把一支可放大聲音的麥克風放在耳朵裏」。數位式助聽器約十年前引進,可比擬為CD收錄音機或MP3數位播音器,聲波與電波經由數位訊號壓縮、解碼處理,由於加入現代科技,它模擬正常耳蝸的聲音壓縮處理過程,聽到的音質、減低不必要的噪音,以及高低音頻彈性調整等,都較類比式助聽器為佳,是目前助聽器主流。減低噪音 數位式是主流以功能區分之外,市面上助聽器機型也有不少,體積由小而大可分為深耳道型、耳道型、耳內型、耳掛型和開放式耳掛型。深耳道型可說是最微型化的助聽器,所有元件都可置於耳道,幾乎不容易被看見,但由於機體較小,僅適用於輕度至中度的聽力損失者;耳道型助聽器則比深耳道型助聽器略大,它也是置入在耳道內,它和耳內型助聽器都是塞入在耳內,外觀較容易被看見,但可適用較廣泛的聽損患者。耳掛型助聽器,有一條聲音連接線掛在耳上,連接耳膜和耳後機殼,可提供更大的放大功率,以及調整音量鈕,適合手指較不靈巧老人家自行調整。至於開放式耳掛型助聽器,外觀如同情治人員所用的耳機,由於外型精巧,大小如同隨身聽耳機,比較沒有耳內配戴助聽器的閉塞感。市售助聽器的價位,傳統類比式助聽器售價約5、6千元,數位式助聽器至少上萬元,甚至高達13萬元,但蔡鋕鑫強調,並非價格昂貴就是好的助聽器,重要的是要依個人生活、工作或學習的需求而定。何時該戴助聽器?老人家發覺聽力有問題,便應接受檢查,一方面找出病因,一方面找出聽力損失範圍。透過聽力圖,可診斷個人在低頻、中頻和高頻區所損失的聽力。若檢查發現,雙耳聽力損失已超過25分貝,代表已達輕度聽損,即建議應配戴助聽器。助聽器選配後注意事項●選配後,需逐日延長配戴時間,從辨聲到與人交談,可試著在噪音環境聽聲辨位,讓耳朵重新適應有聲世界。●定期評估效益,供聽力師調整參考。●若耳部有過敏反應或有液體流出,應立即就醫。●助聽器應避免震動、受潮或置於高溫環境,勿因助聽器沾水就用吹風機吹乾,熱氣會傷到零件,最好是用清潔相機的空氣球吹乾。●助聽器需用專用電池,電壓才會穩定。●晚上睡覺時,將電池取出,可減少電量消耗。●不用助聽器時,可考慮使用其他電子傳聲系統,如電話擴音器、閃光門鈴、電視音量揚聲器等。【2009/11/19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整理;諮詢/台北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俊成】問:我聽力已大不如前,經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後,醫師認為應是年紀大造成的聽力障礙。聽說戴耳機聽音樂或看電視,對聽力也有不良影響。請問戴耳機是否真會影響聽力?坊間有塞入式耳機,也有外罩式耳機,兩種都會引起聽力障礙嗎?是否聲音關小聲一點就可避免對耳朵的影響?(朱先生)答:年紀漸長的聽力障礙,是因為內耳神經細胞退化,用戴耳機增進聽力,並非最好的方式。聽損分為兩種,一種是暫時性的,另一種是永久性的,暫時性的如同去聽一場搖滾演唱會,聽完耳朵有點耳鳴、悶塞感,一般只要避開音源、多休息,略微嚴重時可吃藥治療,一段時間即可復原。而永久性的聽損,是內耳細胞嚴重受損,是耳朵不可逆的永久傷害。長期帶著耳機聽音樂或看電視,就會造成永久聽損。戴耳機短期間對有點重聽的人,會覺得聲音比較清楚,但長期下來,患者會失去「分辨」聲音的功能。耳機有兩種,一種內塞式,一種外罩式,理論上兩種都會引起聽力障礙;但內塞式的更為嚴重,因為距離耳朵更近、聲音更大,如同一直在聽演唱會,久而久之,會逐漸聽不見別人說話。耳機可以戴,但音量、時間都必須控制,若患者感到聽覺過敏,聽到某些頻率的聲音會閃躲、耳朵疼痛覺得受不了,或者聽聲音有悶塞感,在背景吵雜的環境下,聽不清楚別人說話,這已經造成某一程度的聽損。建議患者趕緊找耳鼻喉科醫師治療。不論是先天聽力障礙,或者老化造成聽損,目前助聽器已非傳統形式,朝向功能性、數位化發展,又輕又美觀,但價格依照不同功能,1萬到10萬元都有,但健保不給付,可看個人需求購買配置,解決患者不便增進生活品質。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2010/04/26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特派記者詹建富/哥本哈根報導】近幾年,位於北歐的丹麥蟬連全球「最快樂的國家」,甚至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度」。丹麥人之所以快樂,並不是孩子們可以天天聽著安徒生童話入眠,而是這個國家透過賦稅與社會福利制度的設計,造就一個「富人少,但窮人更少」的社會,連聽損患者所使用的助聽器都由政府負擔。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因老化所面臨的聽力障礙,是所有步入中老年階段所要遭遇的問題,而且壽命越延長,有聽力障礙者越普遍,這也是銀髮族最常見的慢性病況。北歐所建構的「從搖籃到墳墓」社會福利制度,除了從幼稚園開始到大學畢業,都不用繳學費外,連就醫也不用花錢,需要依賴助聽器的各階層人士,只要經醫師判定有聽力損失的現象,根本不需要自掏腰包買助聽器。在丹麥有25年資歷的資深聽力師卡爾森(Carsten)指出,正常人的聽力損失是在20分貝以下,丹麥政府認為,一旦聽力損失達35分貝的患者,就可能影響人際溝通及生活品質,需要透過助聽器來「補償」其聽力。以該國僅有5百多萬人口,但每年就有12萬人配戴助聽器,也就是不論成人或兒童,幾乎有十分之一人口戴了助聽器。由於助聽器使用人口眾多,造就丹麥成為「助聽設備」大國,全球約有50%的助聽器均來自丹麥。其中居助聽器研發與製造設備龍頭地位的奧迪康(Oticon)公司,成立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該公司總裁索忍尼爾森(Soren Nielsen)指出,該公司創始者的夫人就是聽損患者,因此更能體會與人隔絕的困擾。尼爾森坦承,根據歐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統計,第1次使用助聽器的老人平均年齡在70歲,即使是65至74歲有配戴助聽器者的比例只有31%,55至64歲年齡層使用助聽器者,更只有17%。究其原因,除了大多數不服「老」外,應與過去助聽器的語音分辨能力讓人不盡滿意有關。不過,尼爾森強調,傳統助聽器如同「聲音放大器」,新一代的助聽器越來越迷你,可自動過濾環境噪音(例如關車門)外,還能經由人工智慧晶片模仿人類的耳朵,讓配戴者聚焦於想要聽的語音,甚至可透過藍芽無線傳輸,連結到電腦、電視、電話、手機與iPod,不論是聽音樂或觀賞影片都能回到原音重現的目的,聽損患者一樣能享受3C摩登生活。20歲的可蜜拉(Comilla)先天性聽障,從小到大不知換過多少組助聽器,但她說,以前的助聽器偶爾會有回音,且不能連接手機,但新一代配備藍芽系統的助聽器,她可一邊騎車,一邊聽iPod ,聽障對她而言,「幾乎沒有什麼不方便」。●弱聽徵兆在家中 看電視時,音量需要開得比家人大聲。 看電視時與人交談有困難。 家人覺得你說話過於大聲。 經常沒發現電話聲、門鈴聲。 在餐廳聽不清楚對方的談話,或聽起來很吃力。 常感覺別人說話不清晰,好像對方在喃喃自語。 有人從背後喊你,或在你背後說話,卻無法聽到。在公司開會時,經常聽不清楚報告的內容。經常聽不清楚電話中的交談聲音。 對較冗長的談話或較大的聲音,容易感覺疲倦。在社交場合與一群人一起交談時,很難跟得上別人的講話。 聽不清楚婦女和兒童的聲音。 經常請對方重複談話內容。 常需要別人提高嗓門或靠近耳邊說話。 資料提供/林口長庚耳科主任吳哲民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視力檢查可從結果「1.0」、「0.3」分出視力好壞,但現行聽力檢查卻只有「通過」、「不通過」的差別,以致許多潛藏性聽損的患者無法察覺聽力已在衰退中。台北榮總最近設計出可快速量化聽力程度的檢測方法,可以區分聽力的量值。台北榮總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表示,常見的聽力篩檢是簡單的音叉檢測,只有聽到、沒聽到的二分法,無法細分聽力受損的程度。榮總耳鼻喉部與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合作,自2007年起研發出聽力量表,只要讓受測者戴上耳機,聽常用的語音頻率,不必處在隔音室內,而且一個人只需三分鐘左右就能完成。廖文輝說,就像是視力檢查結果的1.2、1.0代表視力清晰,新的聽力量值表也能篩檢出聽力的敏銳度,分為S1到S10,每一級間各相差5分貝的測試音量,聽力值越小,代表可以聽到越小的聲音,因此S1到S3代表聽力很好,S4、S5代表聽力正常,S6、S7則是聽損的警訊,S8到S10則是聽力異常。榮總希望將這套聽力量值表未來用在學童的大規模篩檢。廖文輝說,臨床上有很多潛藏性聽損的患者,特別是兒童及老年人,往往延遲就診。尤其現在不少青少年常常ipad、手機音樂不離耳,甚至戴著耳機睡覺,經常暴露在充滿噪音、高分貝音量的環境中,聽力受損的問題將越來越嚴重。他也提醒,民眾如果電視音量越開越大,或是說話越來越大聲,最好能做進一步的聽力檢查。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傳統聽力檢查只要「通過」與「不通過」兩種結果,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發「聽力量值法」,讓聽力可被量化,幫助潛在聽損病患,如兒童積液性中耳炎、先天單側聽障、青少年噪音感音性聽障、老人感音性聽障與重聽等患者,可及早發現就醫。視力檢查可從結果「1.0」、「0.3」區分視力好壞,但傳統聽力篩檢只有通過與不通過,無法量化,結果判讀模糊,民眾往往不知道自己聽力到底是很好、正常,還是稍差,甚至異常。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共同研發設計「聽力量值法」,以平時講話常用的四種音頻作為測試音,並分成10個等級,每個量值相差5分貝,聽力量值越高,代表聽損情況越嚴重。台北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指出,聽力量值法設計理念正來自視力檢查,民眾根據聽力量值,就可得知聽力程度,基本上,S1到S5為「聽力正常」,S6、S7為「聽損警訊」,S8以上到無反應,則為「聽損確定」,取代傳統聽力篩檢只有通過與不通過的二分法。廖文輝說,許多老人與小孩因本身聽力受損或耳垢阻塞、耳膜破洞、積液性中耳炎、先天性單側聽力障礙等,容易出現潛藏性聽損問題,但他們並未察覺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聽損,錯失早期預防及治療黃金期,進一步影響語言學習或日常生活。研究人員曾對天母國小學童進行聽力量值法研究,時間長達3至五年,部分被判定是S6、S7聽損警訊的學童,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耳垢阻塞而影響聽力,相關研究結果刊於今年七月國際小兒耳鼻喉科學會雜誌,並建議用於學童聽力篩檢。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助聽器也可以像磁鐵一樣用「吸」的?傳統耳掛式助聽器容易被人發現,聲音又有悶塞感,讓聽損患者困擾。國內首度將「中耳植入器」運用在臨床,在頭骨置入十元銅板大小的內助聽器後,音波即可透過磁鐵磁力傳遞,重現原音。在北投經營中式餐廳的陳女士,從小就有家族先天耳硬化症,左耳完全聽不見,只靠右耳聽力,因此,每當客人點餐時,常聽不清楚,屢屢發生點錯菜、上錯桌烏龍。陳女士曾嘗試試戴傳統助聽器,但因聲音悶塞、容易失真;加上又怕被其他人看見,只好繼續過著聽不清楚的生活。不過,陳女士「有聽沒懂」的日子,卻因為有了中耳植入器而改變。振興醫院從國外引進治療顏面畸形的中耳植入器,將其首度運用於中重度聽損患者臨床使用。醫師在陳女士耳朵後方與髮際前位置,切開約2.5公分傷口,並將直徑10元硬幣大小、厚0.6公分的「內助聽器」置入頭骨凹槽,耳朵外面僅透過一個「聲音處理器」,完全不需任何輔助裝置,利用磁鐵吸力就能直接固定聲音處理器,音波即可透過磁鐵磁力傳遞。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主任陳光超表示,中耳植入器是利用電流,把音波震動傳至耳蝸,讓腦部接收,使得聲音傳遞不須再透過外耳及耳膜,大幅提升聽力品質,改善傳統助聽器只能壓縮音波、再放大,易造成聲音失真與悶塞感缺點。陳光超說,一般人聽力約可聽見0至10分貝音量,但聽力達80分貝以下的人,相當於小孩子在耳朵旁邊大聲喊叫才聽到得 ,則建議使用助聽器,如果聽力喪失更嚴重,可考慮中耳植入器。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林嵩岳指出,中耳植入器的電力來源為電池,一個電池可使用1天,每月電池花費約100元。他說,健保給付並沒有中耳植入器,平均每副要價30萬元,但可永久使用。傳統耳掛式助聽器,每副約3到12萬元,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很可能會因線路老舊,聲音不清楚,平均每三年就得更換。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到KTV飆歌,當心離音箱太近,噪音暴露時間太長,導致急性聽力受損,也就是俗稱不明原因的「耳中風」。醫師表示,KTV包廂是密閉空間,音量易超過一百分貝,建議最好別待超過兩小時,以免聽力受損、無法回復。廿多歲男學生,日前與三五好友相約KTV唱歌,兩、三個小時下來,沒想到隔天一覺醒來,右耳轟隆轟隆響,不斷迴盪,甚至影響聽力。男學生聽不清楚旁人的話,嚇得趕緊就醫,醫師發現他右耳聽損達五十分貝,也就是五十分貝以下就聽不見了。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力博宏表示,一般人可聽到廿五分貝以上音量;近距離、面對面輕聲說話,音量約四十分貝。他研判男學生距音箱過近,且包廂空間小,單位面積受音量大,男學生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才引起耳朵中風。後來醫師給予維他命D12、增進末稍血液循環藥物,才恢復聽覺。力博宏還指出,不少患者到小巨蛋聽大型演唱會,事後耳朵出現耳鳴、蟬叫或轟隆響聲,有人會暈眩,都是音響劇烈波動已傷及內耳,使主掌平衡的內耳前庭半規管耳石破裂或脫落。不少年輕人喜歡聽MP3或iPod,經常戴耳機、聽音樂,易造成耳鳴、聽力受損亦同。力博宏表示,一份針對〺至五十位青少年聽力研究指出,邊聽MP3,邊嚼口香糖,可降低音量分貝。他解釋,咀嚼口香糖可牽引外耳耳道肌肉,改變耳道形狀,讓耳朵與耳機無法緊密結合,聲音漏出去之後,可降低MP3音量。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任許權振強調,「一開始的音量大小及暴露時間長短,其實就已決定聽力傷害。」他說,若輕微聽損,民眾可自行恢復;一旦聽損嚴重、破壞細胞,日後恐怕無法回復正常。因KTV包廂密閉空間,音量易超過一百分貝,醫師建議別待超過兩小時。另外,每隔廿或〺分鐘,可上洗手間或喝水,間歇性休息以遠離噪音,離喇叭與音箱越遠越好,必要時可使用耳塞,以免聽力受損。一旦耳膜出現震動感,或轟隆、蟬叫聲,聲音聽不清楚,耳朵就像隔層紗,常頭暈,應儘速就醫。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不少人喜歡泡夜店,當心音樂聲太大,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傷。一名年輕女性第一次上夜店,沒想到就「一次中彈」,聽力受損,從此耳鳴,講話小聲一點就聽不清楚。台北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任蕭安穗表示,該名年輕女子去夜店隔日就覺得耳朵不舒服,聽聲音像隔著一層紗,一直有矇矇脹脹的感覺。她不以為意,拖一、兩個月才就醫,發現聽力已輕度損傷,尤其四千至八千赫茲的高頻聲音都聽不清楚,已有廿分貝損傷。後來她還經常耳鳴,只要周遭環境較吵雜,就無法分辨交談內容。此外,一名廿多歲妙齡女子上夜店狂歡,待在喇叭旁數小時,耳朵持續暴露在噪音環境,當時女子覺得有點耳鳴、聽不清楚,翌日就醫確定突發性聽損,醫師給予維他命B群、促進血液循環藥物及類固醇等,女子休息數日仍無法恢復正常,耳朵常感覺被層紗矇住。振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薛智仁指出,一般暫時性聽損廿四至四十八小時內可恢復,但門診常見愛聽搖滾樂的患者,因毛細胞傷害太大,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傷。一般人說話聲音約六十分貝,敲鍵盤、列印機噪音約五十分貝。正常人約可聽見廿、〺分貝以上聲音。「聲音是種能量,噪音能量大,對耳朵造成極大壓力。」蕭安穗說,耳蝸像麥克風,當接收外面高頻音後,易造成耳蝸基底部受傷,導致聽覺細胞損傷。此外,「持續暴露吵雜空間環境是引發聽損主因。」蕭安穗解釋,一般講電話或接線生、客服員,因交談過程斷斷續續,音量有高有低,非持續性高音,不見得會致聽損;一旦長時間處於吵雜環境、引發聽損,復原效果都不好。蕭安穗強調,若耳朵感覺不舒服,儘快離開現場;到夜店玩耍,建議每半小時,最好到戶外透氣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