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陳婆婆最近很不開心,因為讀幼稚園孫子的童言童語,她常聽不見。為聽見孫子聲音,她接受聽力檢查,確診是聽力退化;醫師建議選配助聽器,她卻嫌助聽器看起來好奇怪,不喜歡且不方便而作罷。
聽力退化 感覺愈來愈孤單
陳婆婆發現,家人常因她聽不清楚,不找她說話,儘管兒女、孫子常回家看她,她卻感覺愈來愈孤寂,後來鼓起勇氣去醫院選配耳掛型助聽器,她終於又能和家人順利溝通,甚至還戴著助聽器出國欣賞音樂劇,心情也變得開朗。
台北榮總耳鼻喉部科主治醫師廖文輝表示,一般人平均聽域值為20分貝,能聽見愈小分貝,代表聽力愈好。但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20分貝以上才能聽見聲音時,就算輕度聽損;若只聽得見40分貝以上的聲音,醫師就會建議選配助聽器。
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中心主任力博宏表示,助聽器分為掛於耳外的耳掛型,與塞入耳內的訂製型。助聽器就像大聲公,先將外在聲音經麥克風轉為電子訊號,之後再放大,並將訊號轉為音波,傳入大腦聽覺中樞。最早助聽器就是設計成大聲公形狀,不但體積龐大、攜帶也不便;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助聽器體積愈來愈迷你,外觀也變時尚。
聽力下降 身邊人會先發現
「聽力下降,周遭的人會比當事人更早發現。」力博宏說,當老人開始誤解他人說話的意思,或對方需大聲說話才聽得見,都是聽力下降的警訊;建議到醫院接受聽力檢測,排除是耳屎太多或耳道發炎腫脹等因素,必要時再選配助聽器。
不過,許多老人家排斥配戴助聽器,認為不美觀、且是年紀變老的象徵;但力博宏表示,聽力受損可能會聽不見生活周遭的車輛喇叭聲、火警鈴聲、電話聲等,其實非常危險。有研究指出,聽損和失智症相關,若能提升聽力,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增加生活品質。
哪種合適 須模擬生活情境
為了讓病患順利選配適合的助聽器,病人需先經過儀器檢測,讓醫師及聽力師診斷患者在低頻、中頻和高頻區所損失的聽域,再選擇助聽器類型。
廖文輝說,選配助聽器就像配眼鏡,病人須戴著助聽器在附近繞繞,或經過生活情境模擬,將助聽器調整到最適用型態;只要「小聲聽得到、大聲不會吵」,就是好用的助聽器,才不會只用一、二次,就丟到抽屜不想再拿出來。
有一種塞入耳內的訂製型助聽器,因電池很小,考量老人家手指的靈巧度較差,醫師建議長者選配電池較大的耳掛型助聽器,較不會有助聽器塞在耳內的閉塞感。
【2014/12/13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