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先天性聽損兒如果未經篩檢,可能到兩、三歲大,學說話慢時才被發現,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國內新生兒全面聽力篩檢上路兩年,已發現逾千個聽損寶寶,若能在六個月大前配戴助聽器,接受早期療育,有助於孩子重獲新「聲」。
「我要唱歌!」1歲10個月大的「小潔」在記者會上,跟爸爸搶麥克風,模樣可愛。小潔的爸爸說,小潔出生隔天聽力篩檢異常,讓夫妻很訝異,因為雙方親屬都沒有相關問題。自七個月大以後,每周接受聽覺口語訓練,如今小潔聽說能力已與同年齡孩子無異。
另一名重度聽損兒「霈霈」,父親為了她留職停薪,全心照顧。他說,一開始孩子不會回應,讓人有點憂鬱、想哭,所幸女兒兩個月大戴助聽器後,現在1歲7個月大,已能跟人簡單口語互動。
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范君揚表示,若沒有聽力篩檢,重度聽損的新生兒可能遲至一歲半,才因不會說話而被發現,輕中度聽損更可能到兩、三歲才被確診,因說話比同齡孩子慢而被發現異常。
國健署表示,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未滿三個月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滿兩年,總計篩檢36萬383人,發現1026位聽損兒,新生兒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
早療避免學習障礙
范君揚說,新生兒於出生24至36小時後就可以進行聽力篩檢,六個月大前幫聽損寶寶配戴助聽器,學習接受外界的聲音刺激,並給予語言訓練等早期療育,可讓孩子不因先天聽力缺損而造成學習上的障礙。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