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3 新聞.科普好健康
治癌變控癌 讓它變成慢性病
衛福部最近公布了最新數據,2015年台灣「癌症時鐘」又再快轉6秒,縮短成5分鐘!而且在2017年,癌症連續36年蟬聯10大死因首位,也難怪大家聞癌色變。其實癌症不一定是絕症,尤其近來新治療策略—免疫治療的出現,讓治療並不只是狙殺癌細胞,甚至讓癌症成為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衛福部也於日前「全民健保藥物共擬會議」中同意給付免疫治療藥物;並在9月6日公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開放特定病人自體免疫細胞療法,造福病患。傳統療法 策略對了嗎?過去四、五十年來,手術、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一直是最主要的三種癌症傳統治療方式。這三種方式加上之後的標靶藥物,的確讓病人五年存活率增加。然而,至今癌症並沒有銷聲匿跡,死亡人數減少未見太大進步,不禁令人想問真的用對策略嗎?因為以殺死癌細胞為目標的高劑量放、化療、或標靶藥物,往往在發展出抗藥性後,再度復發及轉移,變得更加兇猛。這些觀察讓研究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對抗癌症的新策略。來自美國的蓋騰比醫生 (R.A. Gatenby) 就曾在2009年《自然》期刊發表一篇名為《改變對弈癌症的策略》的文章,建議「控制癌症」的策略可能要比「治癒癌症」來得更適當。癌症登月 抗癌新思維於是,美國歐巴馬總統在2016年初提出新的「癌症登月計畫」,認為近來在基因體研究與免疫療法的進展,以新思維重新發起對抗癌症的時機已經成熟,因而促成登月計畫。廣義的免疫療法,凡是能增加自體免疫機能的方法都算,如正確作息飲食、心情樂觀愉快、適度運動、保健食品等。狹義的免疫療法,則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T细胞輸入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细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癌症疫苗、溶瘤病毒治療等。而免疫治療在個人化醫療為主軸下,大數據輔助基因與免疫標記將快速進展,以後可能出現癌症分類4.0即部位+病理+基因突變+免疫特性(肺癌、非小細胞肺腺癌、EGFR+/BRAF-、PD-L1+/CD8+) ;還有加入免疫療法的組合治療將成為主流,化療不再是唯一第一線治療方案。免疫療法 也非萬靈丹未來,癌症免疫療法雖讓人感到樂觀,仍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比如,檢查點抑制劑大約只有三至四成的病人有效,而細胞療法費用動輒要上千萬台幣。但目標仍是通過免疫療法加標靶藥物,或合併適度的化、放療,活化免疫系統來控制這些持續存在的癌細胞。也期待能接受新觀念以個人化免疫治療來控制癌症,而不一味追求消滅癌症,也許有一天,我們在面對癌症時,也能像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透過藥物控制,與其和平共處,繼續維持有品質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提出「與癌症共存」的原因吧!目前的免疫療法主要包含免疫檢查點抑制劑、T細胞輸入療法(adoptive cell therapy, ACT)兩大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阻斷腫瘤對免疫系統的抑制 (主要是針對T細胞),從而增強免疫反應,誘發內源性抗腫瘤能力。T細胞輸入療法是抽取病人血液後,將T細胞分離出來,在體外加強功能,且在體外擴增,然後再將這些加強版T細胞注入人體,達到抗腫瘤效果。T細胞輸入療法根據加強T細胞功能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浸潤性淋巴細胞分離或用樹突細胞刺激T細胞,另一種是利用基因編輯方法改造得到加強版T細胞,即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免疫療法流程圖資料來源╱李岳倫目前的免疫療法主要包含免疫檢查點抑制劑、T細胞輸入療法(adoptive cell therapy, ACT)兩大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阻斷腫瘤對免疫系統的抑制 (主要是針對T細胞),從而增強免疫反應,誘發內源性抗腫瘤能力。T細胞輸入療法是抽取病人血液後,將T細胞分離出來,在體外加強功能,且在體外擴增,然後再將這些加強版T細胞注入人體,達到抗腫瘤效果。T細胞輸入療法根據加強T細胞功能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浸潤性淋巴細胞分離或用樹突細胞刺激T細胞,另一種是利用基因編輯方法改造得到加強版T細胞,即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