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5 新聞.健康知識+
台灣潮溼多雨 室內晾衣就等於慢性自殺?
案情:誰都看不出來的殺人手段?冬天的季節,如果再遇上溼答答的天氣,恐怕大家都會很煩惱衣服晒不乾,尤其是住在都市裡的人。偏偏就在這種時候,解剖員聽見電視新聞傳來驚悚的報導,播報員一字一句、語帶威脅地警告著:「冬天潮溼容易下雨,許多人會把衣服晾在室內,但要小心這樣的行為,可能形同慢性自殺!」慢性自殺ㄟ,這可是何等攸關性命的嚴肅大事!再查看了同時候的新聞報導,果然又發現題為〈室內晒衣形同「慢性自殺」,溼度一飆呼吸全是黴菌孢子〉的報導,內文第一段就指出:臺灣冬天潮溼多雨,許多住在小套房的租屋族,洗完衣服後都只能在室內「陰乾」,但醫師提醒,把衣服晾在室內,會將空氣中的溼度提高到七○%以上,成為黴菌孢子孳生的理想環境,誘發氣喘發生,嚴重還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器官發炎等病徵,長久下來形同慢性自殺。令人不禁感嘆租屋族買不起房,艱辛打拚,努力存錢,生活起居都在租屋蝸居的空間裡,最後卻換來「慢性自殺」的下場,會不會太過悲慘了!解剖員再仔細查找其他相關報導,發現在稍早二○一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春天的時候,同一媒體就刊登過這篇研究報告,當時的標題是〈連日雨不停……衣服只能晾室內!吸入「麴菌」會致命〉,內文提及: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研究發現,若將溼衣服晾在室內,將會使室內溼度提高三○%,這樣的環境有助於「麴菌」等黴菌微生物滋長,容易引起呼吸道症狀。從這兩則類似的新聞報導中可以發現,在室內晾衣服顯然會提高室內的溼度,而且對於身體不太好,但是你不會好奇溼度提高的比例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嗎?在同一個空間裡面,晾一件內褲、晾三件內褲,晾一件大衣、晾三件大衣,溼度的結果都一樣嗎?都會引起呼吸道疾病嗎?真的會慢性自殺、致人於死嗎?為了解答這些疑惑,解剖員實際調查了原始的研究資料,發現這次的案情其實是一系列舊聞的混和體。解剖:真的不能在室內晾衣服嗎?一、國外原始研究的條件適用臺灣嗎?這系列新聞的祖師爺可以回顧到二○一一年,蘇格蘭著名的格拉斯哥藝術學院(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麥金塔環境建築研究群(Mackintosh Environmental Architecture Research Unit, MEARU)所進行的大型建築研究,用以了解在蘇格蘭的建築物裡面晾衣服所產生的溼氣,會如何與建築結構產生加成作用,而對人體的健康產生風險。後來研究報告的成果在隔年(二○一二年)才透過新聞稿發布,包括B B C、鏡報及獨立報等英國主流媒體都有相關的報導。這個研究先取樣調查蘇格蘭格拉斯哥地區一百位家庭主婦(夫)的生活習慣,再針對其中二十二位居住者進行深入訪談,主要訪談內容則是整體的生活習慣及晾衣服的方式。之後,研究群再委任另一科學機構針對所調查的主要晾衣服行為進行實驗,以了解其所可能產生的溼氣量。這實驗是以十五─十七件洗滌的衣件,折合約四─五公斤的分量為基準,以所得到的溼氣量(晾衣服所造成)對照過去對於建築物溼氣量(建築物構造所造成)的研究數據。由於這個實驗是以擁有兩個小孩的家庭為對象,所以最後間接推算出的結論應該是: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地區」「一家四口的某一室內」晾衣服,而且「一次晾十五─十七件/約四─五公斤」的衣服,可能會把整體室內的溼氣提升約「三○%」。如果要把這樣的結果推演到臺灣的情境,我們則需要注意,該研究是以大約四人的家庭為單位,跟新聞報導中所鬼扯的租屋族狀況是不一樣的。此外,研究中特別提及受訪者有將溼衣服放在大型暖爐(radiator)上晾乾的習慣,西方人在酷寒天氣下會在室內使用有一大排暖氣管的暖爐驅寒,當他們把溼衣服放在上面,就致使溼氣更快速在密閉空間內升高,但是這樣的暖爐設備不適合亞熱帶氣候,在臺灣的建築物裡並不普遍。也就是說,如果原受訪者的晾乾方式較為「劇烈」,在臺灣的情境裡面可能會是「溫和」許多。因此,整體研究結果不能簡化類推到臺灣的生活情境!二、看到黑影就開槍的「恐懼訴求」報導的第二段引述了國外媒體報導一則室內晒衣造成肺部發炎的案例:根據HealthyArabella報導,一名四十三歲的英國父親Craig Mather被診斷出「慢性肺麴病」,該病為最具侵略性的黴菌感染之一,醫師警告他若再不停止室內晒衣,情況將變得更糟。聽了醫師的警告後,Craig Mather開始將衣服拿到戶外晒,再輔以藥物治療,經過十二個月後,他的肺部感染情況已大有改善。這一段描述很容易讓閱聽大眾將室內晒衣、黴菌感染、肺病連結在一起,從而得出「把衣服晒在室內,使得黴菌增生,然後就會引起肺病」的推論。好像這三件事非得掛勾在一起,加上真實案例也讓可信度大增,但事情真是這樣嗎?依據解剖員的調查,發現上述報導主要是來自於二○一四年英國曼徹斯特「國家肺麴病中心」研究團隊所發布的個案研究報導。研究個案裡面這位Craig Mather先生其實在一九七七年就曾罹患肺結核病,加上平常有把衣服晾在室內的習慣,之後才被診斷出「慢性肺麴病」。在藥物治療之外,醫生更建議他必須改變室內晒衣的習慣,降低空氣中的溼度與黴菌增生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改善病情。所以是因為個案本身已有相關病史,室內晒衣成為加重病情的因素之一,並非最初的肇始原因。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發現幾個問題:首先,這是單一個案研究的案例,就像在臺灣新聞中也會經常看見醫院自行發布看診案例提供民眾參考一樣,但它尚不足以構成具有決斷性的宣稱。所以除了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之外,這個研究案例並沒有獲得其他主流媒體的青睞,也不見有英國之外的媒體加以討論。我們再看曼徹斯特大學的新聞稿標題是:「為什麼在室內晾乾衣服可能造成健康威脅?」(Why drying washing indoors can pose a health threat),對比「室內晒衣形同『慢性自殺』,溼度一飆呼吸全是黴菌孢子」,會不會感覺後者的加料實在有點加太大?到底想嚇死誰啊?其次,國內媒體所援引的HealthyArabella到底又是什麼樣的媒體?如果大家點進去看看的話,就會發現這篇報導的作者同時也是這個網站的擁有者—Arabella小姐,她自介自己的身分是:熱情的廚師、媽媽及深情的太太(passionate cook, mother and loving wife)。解剖員絕不是要說廚師、媽媽或太太不好,而是叫你好好報導新聞,你去給我找個體戶來幹嘛?而且最讓解剖員無法接受的是,遠在彼端的Arabella小姐隨便打個噴嚏,竟然就讓全臺灣的租屋族人人自危,莫非這是另外一種「四海一家」的概念嗎?三、面對「季節文」的合理反應整體來說,這一系列的新聞一段是出自二○一二年的大型研究,另一段則是來自二○一四年的個案研究,為什麼卻會在二○一六年被臺灣的媒體重新翻出來呢?原來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媒體總是喜歡搭著議題來發布應景的文章,其中有一種類型的文章是跟著節氣而來,解剖員把這樣的新聞類型稱之為「季節文」。季節文有許多好處,一方面可以十分應景引起一般民眾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很節省成本,每年固定時候就可以拿出來說說嘴,順便墊墊檔,符合循環經濟的原則。例如每到冬天的時候就會出現類似〈熱水澡「洗太久恐致癌」,五分鐘就好〉或是〈三氯甲烷與鹵乙酸是致癌的凶手,每天洗澡不當恐致癌〉這樣的新聞,提醒大家在冬天不要洗澡洗太久,以免吸入太多自來水裡面的三氯甲烷。即使這樣的新聞在二○一一年第一次報導出來時,自來水公司就已經出來澄清,指出目前自來水的含氯量約「○.二到一個p p m(百萬分之一)」,是很微小、很微小的量,請大家不要擔心。但是同樣的報導卻仍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到了二○一六年還是有報導〈洗熱水澡超過十五分鐘恐致癌?醫師這樣說……〉,如出一轍、未經查證的內容反覆出現。這一次關於室內晾衣的新聞主題,在國外主要的報導是從二○一二年開始,並且集中在英國。拜近來社群媒體蓬勃之賜,許多訊息在各內容農場之間流竄。從這系列的新聞來看,其實是始於英國《每日郵報》二○一四年這一篇“Drying your washing indoors 'can pose serious health risk”,不知道經過什麼樣「亂鬥」的歷程,就開始在各內容農場或是個人網絡裡滾動,除了前述的HealthyArabella之外,隨手一抓包括GoNutriPro、Chere1、Health Tips Portal、Healthy Life Tricks等網站,都出現了大同小異的類似內容,就連《每日郵報》自己也在二○一六年三月更新後再刊。也許國內媒體的新聞編輯在苦思應景的季節文之際,剛好就跟Arabella小姐於異次元空間中相會,而開啟了讓我們租屋族苦不堪言的夢魘。所以若是中秋節來臨,大家就會看見類似〈中秋烤肉趴 全焦烤肉,致癌物增一百倍〉、〈中秋烤肉簡單三招,不怕致癌物〉這樣的報導,第一時間請務必保持冷靜,不要急於激情以對。解剖總結:冷靜看待週期性出現的新聞!總結對這系列報導的解剖,只能說在室內晾乾衣服當然是可以避免就盡量避免,畢竟臺灣也是溼氣重的地方,更何況室內原本就不是設計來晾衣服。但如果你是租屋族,晾個一兩件內衣褲,倒是不用太擔心。至於報導中提到的「慢性自殺」、「呼吸全是黴菌孢子」、「吸入麴菌會致命」云云,你就當現在媒體環境不佳,所以新聞編輯也需兼練書寫推理小說好了。最後還要提醒你,季節輪替實屬正常,為求安身立命,還請遇到季節性議題能多交叉比對歷史資料,人云亦云所造成的焦慮感,恐怕比肺麴病還要嚴重。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新聞以下評價:十五顆骷髏頭!關於作者/科學新聞解剖室科學新聞解剖室官網:http://scienceanatomy.blogspot.tw/p/blog-page.htmlPanSci 泛科學專欄: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scinews「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僅是快門的一瞬間。」這是以推動優質科學傳播工作為己任的科學新聞監督平臺,結合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專家及義工,目的是用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語言,帶領大家推敲科學新聞的疑點,鼓勵大膽懷疑眼前的科學新聞,避免錯誤報導繼續蒙蔽我們的視聽。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2016)。總策劃──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者,PanSci泛科學及udn鳴人堂專欄作家。【解剖員陣容】解剖員001/黃俊儒「科學新聞解剖室」創辦人兼長工,在臺灣西部的大學教書,以科學傳播工作為職志。解剖員002/賴雁蓉「科學新聞解剖室」長工二號,中文專長,多年前潛入科學傳播領域,纏鬥至今。解剖員007/雷雅淇科學教育專長,PanSci泛科學編輯,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為坐穩科學傳播的明日之星做準備。解剖員008/黃馨慧傳播專長,長期關注媒體生態與網路社群,重視訊息與大眾的關係,相信再糟糕的環境都有辦法開出燦爛的花。解剖員012/潘昌志(阿樹)「震識」共同創辦人兼副總編輯,熱愛地球科學,常於「地球故事書」部落格說書,並在各科普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解剖員013/顏吉鴻(Y博士)任職中研院,正港臺灣出產天文博士,專長恆星形成、天文儀器及軟體研發,偶爾寫寫科普文,點綴天文人生。解剖員014/簡克志材料系科學背景,後轉進傳播領域,正在學習當科學與傳播的搭橋人,喜歡科幻與美食。解剖員015/羅尹悅主修公眾科學傳播,受「科學新聞解剖室」創辦人的精神感召而入伍,深刻體驗「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自在。解剖員016/楊仕音病毒遺傳專長,週間為科普、專利「正派雙修」人,週末變身畫家,現為「Tone識」新創團隊的品牌顧問兼知識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