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真的嗎?/胖子比較不怕冷?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整理】正解:基本上,脂肪層越厚,禦寒能力越高,不過,身體對於溫度冷熱的敏感性,腦部下視丘才是關鍵。下視丘會調節、訓練身體對溫度冷熱的感覺,例如民眾一旦適應北極氣溫後,到赤道就會覺得熱。因此,脂肪層厚薄跟怕不怕冷,關連性不大。諮詢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文齡,記者張嘉芳整理(本專欄每周二在健康版見刊)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整理】正解:基本上,脂肪層越厚,禦寒能力越高,不過,身體對於溫度冷熱的敏感性,腦部下視丘才是關鍵。下視丘會調節、訓練身體對溫度冷熱的感覺,例如民眾一旦適應北極氣溫後,到赤道就會覺得熱。因此,脂肪層厚薄跟怕不怕冷,關連性不大。諮詢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文齡,記者張嘉芳整理(本專欄每周二在健康版見刊)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採訪整理】正常人空腹血糖值是70至100mg/dl。血糖指血液中葡萄糖濃度。我們進食所攝入的醣類,經由消化會轉化成單醣,也就是葡萄糖。一般人血糖維持恆定濃度,由胰臟分泌的胰島素調節。空腹血糖值70至100,主要適用20至65歲成年人。70歲以上空腹血糖值可允許達110,年輕女性若低至60,醫界普遍不將其歸為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包括肚子餓、心悸、手抖、冒冷汗,嚴重至昏迷、死亡。低血糖定義須符合三條件,包括血糖低於標準值,出現低血糖症狀,即時服用方糖可改善。諮詢: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思達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知名的科學類電視節目「Horizon」主持人莫斯利博士說,想要活久一點,就應該要少吃一點。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莫斯利指出,許多研究報告顯示,「新陳代謝率」太高(身體維持基本功能所需的熱量高)會增加提早死亡的風險。美國和日本有些團體嚴格遵守低卡飲食的原則,他們的壽命就比全球平均來得長,每天最多只攝取600大卡的熱量是延長壽命的唯一方法,「新陳代謝率太高會讓自由基增加,最終導致老化」。莫斯利說,如果能減少卡路里的攝取量或禁食(在一段時間內只喝水),不但身體會跟著調整,降低新陳代謝率,也能抑制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發展,IGF-1雖然可維護與修復身體組織,但若過多則會致癌和加速老化。莫斯利也認為人們沒有必要每天吃三餐,「我們會覺得肚子餓主要是習慣造成」。先前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健康老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發現,食量減少40%可能讓壽命延長20年。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魏忻忻/整理】 ●甲狀腺位於頸部正中皮下喉頭前方,狀似蝴蝶,正常成人甲狀腺重約20公克。●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甲狀腺素有壓力荷爾蒙之稱,人體面臨壓力時,甲狀腺素分泌增加。●甲狀腺素影響新陳代謝,幾乎人體每個器官都受甲狀腺素影響,包括心臟、肌肉、眼睛、骨骼、皮膚等。諮詢/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毅欣 ※延伸閱讀》‧醫師:食鹽加碘 防甲狀腺腫大‧張天鈞/國人碘攝取量 正在走下坡‧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 胖弟瘦不下來…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整理/記者魏忻忻】 ●副甲狀腺是3至4個像豆子般大的腺體,大多藏在甲狀腺後面,但也有人只有3個,有人6至8個。 ●副甲狀腺位於甲狀腺旁,但與甲狀腺截然不同,分泌不同激素,負責不同功能。●副甲狀腺分泌副甲狀腺素,幫助人體維持鈣和磷平衡。諮詢/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毅欣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昨起展開無限期禁食,民進黨籍立委陳歐珀也剃髮禁食響應,表達停建核四訴求。醫師指出,滴水不進,頂多撐1、2天;若有喝水卻未進食,可視身體狀況,可能一周沒事;不吃不喝只靠點滴,則可以撐上數周。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粘曉菁指出,急難救援有所謂「黃金72小時」,顯示在不吃不喝狀態下,身體在72小時內尚能維持正常運作。所以過去在地震等災難中,有人可以靠自己的尿液或雨水活下來,直到救援人員發現。她表示,身體可忍受10多小時沒有水分進帳,好比人們睡著時沒有喝水,或是一般因為手術或檢查而需要的禁食,必須不吃不喝,但這通常是短期狀態,如果持續滴水不進,身體恐怕只能撐1、2天。由於身體七成五由水分組成,細胞、器官都需水分維持運作,以60公斤體重者而言,每天需喝2千西西的水,才能維持身體新陳代謝運作。而繼續不喝水,身體脫水,體液不足;不僅新陳代謝無以正常,肝腎無法排毒,電解質不平衡,人會變得無力,意識最終會模糊昏迷。若年事已高,假如又有血管硬化問題,血液還可能因為缺乏水分而變得黏稠,還要擔心可能心律不整或中風。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蕭敦仁指出,如果喝水,卻不吃其他食物,得以撐數天,年輕人因身強體壯可撐久一點;但年長者難以預料。過去曾發生禁食抗議事件,蕭敦仁說,部分案例後來由醫療介入,為禁食者打含葡萄糖及水分的點滴,通常就能支撐數周。不過,他強調,一般點滴不像在加護病房為病人打的「全營養靜脈注射」,是由中央靜脈導管打入含脂肪和蛋白質的輸液,一般點滴通常只是葡萄糖水。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豔陽高照的體育課後,一定會傳出令人無法忍受的氣味,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濃濃汗臭味;其實體味與汗水密切相關,除身體會藉由汗水分泌味道外,汗水也容易與細菌結合發酵後,造成難以忍受的異味。保持皮膚清潔,定時定量均衡營養吃每一餐,才有可能降低體臭。不透氣鞋襪引起腳臭許多人在忙碌一天後,回家脫鞋發現腳很臭,是因為鞋子不透氣影響,雙腳其實很容易出汗,表面又有很多細菌和黴菌,若長時間穿襪子或鞋子不透氣,很可能因為潮濕與溫度出現異味,因此要避免腳臭,一定要保持乾燥與透氣,能有機會最好脫下鞋子讓腳休息一下。內衣褲容易吸汗 必須每天清洗女性內衣褲有點類似襪子,緊密穿戴一整天,不斷吸收身體汗水,若洗滌次數不足或根本懶得洗,就很容易發出異味,讓自己與別人感到不舒服,最好的方法就是選購透氣布料,每天清洗內衣褲,把身體髒污去除乾淨,才能夠避免惡臭味,讓自己不但外在美麗,內在也讓人親近。飲食必須注意飲食也是引發體臭的原因之一,大蒜是家喻戶曉的臭食,不但會讓嘴巴傳出惡臭,大蒜成份也會因血液循環到達全身,讓身體四處都散發臭味,讓人難以靠近,洋蔥也會有類似作用;另外,大量喝酒也會干擾其他人,當身體要排出酒精,會把毛細孔打開,讓含有酒精的代謝物排出,因此身體的味道特別難聞。可能罹患疾病如果發現清潔身體、清洗衣物、控制飲食都沒辦法控制體味,那就有可能是身體患有疾病,要盡快就醫找出原因,許多老人家體味很重,原因是新陳代謝變慢,或罹患糖尿病,會讓人無法利用血糖,身體必須燃燒脂肪才能獲得能量,但卻也因此散發異味,讓周遭他人難以忍受。國內專家意見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表示,當皮膚細菌會分解汗水,身體就會發出異味,部分病患因為汗腺比較發達,會用止汗劑,鋁鹽成份會暫時堵住汗腺,降低部位出汗量,但許多人都用錯方法,早上出門前才使用,但止汗劑正確的使用方式,應該是在洗澡後馬上使用,才能有最好效果,降低排汗量,避免身體異味。【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捐血會造成血管破損、還會讓人發胖?網路流傳一篇「為什麼醫師不捐血」文章,宣稱揭發捐血有六大健康危害,因此醫師才不捐血;台灣血液基金會表示,文章指出的「危害」全是謠言。基金會依職業別統計,發現國人捐血人次以勞工最多,其次是學生,醫護人員所屬的服務業排名第三位。台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叢萍表示,從文章用語,判斷應是大陸網友發文,可能是對大陸捐血制度不滿,但文章網路轉寄、流傳後,引起不少台灣民眾關注。叢萍說,去年全國有逾176萬人次捐血,分析捐血人職業顯示,以勞工捐血最多,每五名捐血人中就有一人是勞工,其他依序是學生、服務業、商界等;若依照團體捐血袋數計算,去年捐血車開到醫療院所,更募集了1萬1596袋血液。這篇網路文章提到的六大健康危害,包括「捐血會造成血管破損」、「血量減少而導致腦部供氧不足」等;叢萍表示,扎針的針孔一般在捐血後加壓5至10分鐘就可以止血,台灣有人捐血早已超過500次,可見絕不會有血管破損、甚至無法修復的問題。文中還指「捐血會上癮」、「發生意外時會造成供血不足,死亡率增高」等「危害」,叢萍說明,以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全身血量約5000cc,一次捐血250cc,只占全身血量的5%,且血液會新陳代謝,對健康的人來說,捐血不會影響健康,也不會因為捐血發胖。叢萍表示,各捐血中心使用的採血及相關醫療器材,都是一人一套,不會再重複使用,民眾不會因為捐血增加被感染機率。【2014/07/23 聯合晚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長久以來,國內醫病關係均處於不對等狀態,民眾就醫時,醫師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少有討論空間。專家建議用藥三招:老藥穩定、問問藥師都吃什麼藥、別輕易換藥。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部主任陳昭姿表示,藥物不一定新就有效,也不一定貴就好用。反而是一些使用較久、較老牌的藥物,由於使用者多,有一定的風評,通常較可靠,不妨列為考慮項目。她舉例說,同樣是安眠藥,某一老牌藥物雖有引發夜間夢遊等副作用,但患者仍爭相使用,只因它的藥效及穩定性都比其他安眠藥顯著。對於一些比較新或比較陌生的藥物,她建議民眾可多問醫師、藥師等醫事專業人員,如果是他們常用的藥物,品質較穩定,且療效通常也較好,都可選用。如果不好意思問醫師及藥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建議不妨換個方法,上網查看台大、台北榮總等大型指標性醫院的用藥品項,這些醫學中心的藥物通常不會太差。不過,洪建德強調,急重症患者的用藥須相當謹慎才行,應以藥效的穩定性為優先考量,別輕易換藥。 【2009/02/18 聯合晚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老人看診率高達四成,高齡病人一再反映藥袋的字體太小,需使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聯合醫院計畫將字體放大,以便利老人閱讀,預計明年二月可上路。 不過,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主任陳立奇說,聯合醫院的藥袋為中英對照,除了衛生署規定標示的十三項項目,還有病歷號、領藥號、病患年齡、適應症等十四項補充項目。若要放大字體,勢必會有「排擠問題」,因為藥袋塞不下那麼多字。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翁林仲說,聯醫可能將廿七個標示項目中,特別重要的挑出來放大,像是姓名、領藥號等,另外也可能拿掉英文,這樣一來就有雙倍空間,字體可望放得更大。不過,醫院還是保留中英對照的藥袋版本,留給外籍人士專用。此外,陳立奇表示,聯醫也不排除同時將藥袋和字體放大,藥袋可能從現在的廿五公分乘以廿公分,放大至A4大小(廿一公分乘廿九公分),面積放大一點二倍。但因環保考量,這個方案實施的可能性較低。現在正考慮不同方案優缺點,預計明年二月就會上路。市立聯合醫院中醫林森院區院長鄭振鴻表示,聯合醫院老人看診率約達四成,中醫院區老人又特別多,部份科別如復健科、新陳代謝科甚至高達五成以上。許多老人家都有看不清楚藥袋資訊的困擾,藥師只好用紅筆把重點畫出來。藥袋字體放大,對病人很有幫助。萬芳醫院副院長陳俊賢也說「美事一樁」。他說,即使把英文拿掉,大部分人都不會有負面影響,萬芳醫院病患的老人比率也很高,未來將討論要不要跟進。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晚報╱李樹人】代謝差、慢性病 老來多一味少喝水、不愛洗澡,如果又有慢性疾病,常使得許多老年人體味變重,變得不受歡迎。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高齡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任周明岳建議,老人家一定要多喝水、每天洗澡,並且塗抹乳液減少皮膚乾燥,避免身體產生異味。周明岳指出,步入老年後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加上皮膚菌種改變,常會使得體味變重。門診確實有不少老年人為此前來看診,因為家人再也受不了這股味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指出,西方人體味較重,常必須噴香水、古龍水來遮掩味道。不過,有些東方人到了老年後,體味也會變重,身體出現難聞味道,應該設法改善,以免影響人際關係。邱品齊說,造成老年人體味的原因很多,包括皮膚表面細菌種類改變、角質代謝變慢、大汗腺分泌變慢等,有時常吃某一種食物,也會導致身體散發出特定的異味。另外,乾癬、糖尿病人、腎臟疾病患者,身上也常會有一股濃郁的異味。邱品齊分析,老年人體味重,背後原因相當複雜,想要降低異味,首先一定要每天洗澡。 坊間有所謂「洗澡傷元氣」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固定清潔才能加速皮膚表層代謝,減少不好的異味產生。另一個降低「老人味」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周明岳指出,許多老人家怕一喝水,就得常跑廁所,因此變得不太喝水。但體內水分不夠,新陳代謝就會更差,體味就會更重。老年人體味問題中,尿失禁占了很大一部份,身體總有一股臭臭的尿味。事實上,只要透過運動、藥物及手術,就可以有效改善尿失禁。周明岳提醒,如果發現老人家身上常有尿味,家人應主動協助就醫。如果發現原本愛乾淨的長輩突然不愛洗澡,則可能有失智傾向,最好帶長輩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
2014-09-23 健康百科.指甲.足部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諮詢/台北馬偕醫院骨科主任劉士嘉】問:我的小孩3歲多,最近發現她的腳明顯不直,站著的時候膝蓋以下閉不攏,兩腳往外打開,有點像人家說的X形腿,讓我有點擔心以後穿短褲、短裙時不好看。我自己的雙腳也不太直,這是遺傳的關係嗎?想請教這樣需要矯正嗎?或是需要教孩子改變站姿?(讀者李小姐)答:孩子的腿不直,有些父母擔心O形腿、有些父母擔心X形腿,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發育時常見的現象,成因不明,也並非遺傳的因素造成。但因為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發生,特別讓父母煩惱,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腳彎彎的,別的孩子卻沒有?但這很難解釋。其實以膝蓋外翻的X形腿來說,在兩歲半到三歲左右會最明顯,接著隨孩子長大、抽高,到了六、七歲左右,就會慢慢變的較直,雖然現在看起來腳開開的併不攏,但是良性的,也會慢慢好轉,因此父母不需要擔心或是替孩子矯正,更不需要改變孩子的站姿。但如果父母沒有感覺到孩子的腳慢慢變直,甚至還感覺彎曲的角度變明顯,這時可能需要盡快就醫,釐清是否有骨骼新陳代謝、佝僂症等相關的疾病,以致於引起骨骼變形等異常。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整理;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解答】 正解:有人認為,運動可加速排汗,增加新陳代謝;但另一派則建議多休息。最新動物實驗發現,讓一組感染流感的馬繼續在跑步機上訓練28天,另一組則是讓病馬在馬廄內休息,結果發現,運動組的馬生病後的臨床症狀較嚴重,印證生病後再去運動已來不及,這時就要多休息才比較快痊癒。【2009/07/16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連續九天假期,多數人吃得太好,又少運動,醫師擔心,下周一開始上班,可能會有許多人出現周一症候群,倦怠、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建議民眾趁著周六、周日,好好收心,養精蓄銳,別再熬夜看電視、打電動。上班族的春節假期長,中小學生今年寒假更長達一個月,開學後,不少小朋友也會倦怠,不想上學。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學會理事長、署立桃園療養院院長陳快樂提醒,家長們這兩天盡量不要再帶孩子出遊,應陪孩子溫習功課,盡快恢復規律生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指出,大部分民眾過年期間,吃得好、運動少,體能一定變差,連帶適應能力也受到影響,陸續出現不舒服症狀。陳維恭預估,受到周一症候群的影響,下周一的急診病人一定會增加。倒不是因為倦怠、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就醫,而是因為精神無法集中,導致發生意外,例如車禍或是工安疏忽。「許多人一放假,就不用大腦!」陳維恭指出,許多上班族放假時,多半從事「不用大腦的娛樂」,像是看電視、打電動,或是熬夜打麻將,這些都會造成血液循環變差。一恢復上班時,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如何避免周一症候群?陳維恭建議,這一兩天多喝水、多運動;即使天氣冷,也應在家裡做做體操,讓身體出汗,心跳加快,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如果還是覺得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人會至醫療院所打點滴。陳維恭指出,打點滴確實可以讓加速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但恢復體能的最好方式還是運動,這一兩天早點睡、早點起床。 【2010/02/19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內容摘自《活腦力: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作者Satoe Shimoda/譯者卓惠娟,尖端出版】雖說不管到了幾歲大腦都會成長,我們卻不能漫不經心地放任不理。總是使用電腦,而失去手寫文字的機會,「讀得出卻寫不出」的字就會日漸增加不是嗎?不管有多麼迷人的體驗,只是塵封記憶不運用,就無法發揮功效。一旦忘了使用感性,即使發生什麼事,也會變得遲鈍。成天只盯著電視、網路,只顧玩手機,腦袋裡塞滿不必要的情報,結果大腦沒有休息的時間、腦中的記憶僵化、沒有給大腦充分消化資訊的空閒。因此,要創造充滿活力的大腦,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大腦及身心都能隨時更新,使大腦擁有豐富經驗非常重要。因此,如果說是要訣,首先就是「不要讓大腦感到膩」。大腦最討厭無聊無趣的事物。陷入公式化生活的人,容易罹患癡呆症。有時候必須選擇和平日不同的方法,讓大腦迴路獲得充分攪拌。另外,「刻意運用大腦平時極少運用的部分」、「一次使用大腦不同的部分」也很重要,尤其是後者,可能是高難度的挑戰。藉由關注平時不做的事項,使腦部運用範圍更廣泛,獲得良好平衡,就能使大腦更有效率也更有活力。使大腦更活潑的要訣◎重新養成良好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如果生活習慣良好,腦的活動、新陳代謝也會順暢。◎不要讓大腦覺得無聊:沒有刺激,大腦就會鬆懈。盡力不要公式化非常重要。◎刻意運用大腦平時極少運用的部分:讓大腦發揮更廣泛的範圍,使其保持良好的平衡、更加活潑。◎一次使用大腦不同的部分:讓大腦運作於更高難度的作業,給予更多刺激。◎偶爾讓大腦放鬆:偶爾發發呆、讓大腦休息,才能使大腦保持活力。大腦活潑化的效果◎海馬迴的神經細胞獲得增生:這是和記憶及思考有關的位置。細胞增生就能提高功能。◎腦內神經網路更密集:能提高儲存及運用記憶等功能。◎調整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產生動機、心情安定等,讓身心保持在良好的狀態。 ※延伸閱讀》‧赤腳滾高爾夫球 大腦更靈活
2014-09-23 健康百科.婦科
【元氣周報/記者陳若齡/報導】自古以來,銀被公認具有抑菌抗敏效果,如西方會用銀器收存食物、美酒,以抗菌並延長保存期限,甚至在水中放銀幣來消毒,中國更有銀筷試毒等說法,如今在高科技應用下,就連女性最「貼身」的衛生棉也能結合銀,達到抑菌淨味功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鄭丞傑醫師指出,一種抗生素平均可殺死6種不同的抗生體,但銀卻能殺死600多種細菌,包括女性生理期間常會出現的白色念珠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可說是天然抑菌劑。銀元素在奈米化後,極少量就有良好抑菌效果,業者運用有別市面的浸染、粉體混合射出、纖維混紡等技術,透過高科技真空處理製程,以原子型態直接植入淡藍色不織布吸收體中。因是添加於表層之下,不會直接接觸肌膚,因此沒有過敏疑慮,也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而且,Ag奈米銀為天然礦物元素,略呈黃色、無味,耐酸、耐鹼、對光與熱的穩定性也高;其殺菌原理並非將細菌毒化,而是使細菌的細胞新陳代謝停頓,抑制細菌繁殖,進而自然死亡,防止分泌物發酵,經實驗證實能有效抑菌99%以上,因而避免婦女受到白色念珠菌、金黃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有別於一般化學合成調製的有機抗菌藥劑,奈米銀為無機系抗菌,沒有化學成分產生的抗藥性問題。業者更取得全國公證檢驗單位 (Intertek)的細胞毒性測試及皮膚敏感性測試,證明安全無毒性也無汙染。【2009/09/06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皮膚
【Upaper╱記者張嘉芳】卡通圖案印在T恤上不稀奇,還可能印在身體上。男子上皮膚科求診,衣服一掀開,胸前露出蠟筆小新圖案。原來,男子穿廉價T恤打球,汗水加體溫,衣服染料暈開,印在前胸。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這名男子穿廉價T恤運動,汗水悶在衣服裡,當時只覺得身體很癢,回家後赫然發現前胸竟有蠟筆小新輪廓,粗黑雙眉與頭髮尤其明顯。男子嚇得猛拿肥皂搓身體,不管怎麼洗都洗不掉, 因 搓洗太用力,前胸皮膚紅成一片。醫師診斷為過敏皮膚炎,給予輕微類固醇止癢,男子皮膚隨著新陳代謝,一星期後染料顏色才逐漸褪去。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部分染劑品質差,容易脫色,染料一旦潮濕、遇熱,就容易暈開、染料滲透,建議衣服購買後,先下水洗滌,避免脫色、染料上身。
2014-09-23 健康百科.新陳代謝
【文、圖/摘自《代謝力大作戰 :吃不胖、瘦小腹、不變老 的健康S曲線美人》/許雲卿/審定,雷明誠/示範/采實文化】「代謝」是什麼?把「營養素」轉化成為「能量」的小幫手!常常聽別人說,如果想要變瘦,就要提升代謝功能來燃燒脂肪,但到底什麼是「代謝力」?簡單的說,攝取食物後,會在身體內產生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排泄等作用,這些食物中的營養素被送至各細胞內部後,便會轉換為能量,有了這些能量,身體及內臟器官才能正常運作,因此「營養素進入人體之後,轉換成動能的過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新陳代謝」。一般人的新陳代謝約在18至25歲時為最高峰,促進代謝成長的荷爾蒙,會在30歲之後慢慢下降,到了40歲時,荷爾蒙更減少至10%以上了。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中年發福」的原因之一。如果代謝力好,就不用擔心肥胖,代謝力一旦變差,即使節食也不容易瘦下來,還容易產生三高(血糖、血壓、血脂)問題。因此,唯有提昇代謝力,才能維持美麗與健康,遠離疾病。
2014-09-23 健康百科.新陳代謝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面,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一旦甲狀腺素分泌太多,基礎代謝率加速,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2014-09-23 健康百科.新陳代謝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子倫/綜合報導】隨著年歲漸長,新陳代謝有如洩了氣的輪胎一般,滾動得越來越緩慢,低下的循環讓你輕易往橫向發展,不僅外型「走鐘」,還連帶使體力變差,身體每況愈下,想要改善新陳代謝,據國外健康網站(fitnea.com)報導,你可以試試7個小方法,融入在日常生活當中!1. 清晨短暫劇烈運動清晨起床後,不妨來段5分鐘的劇烈運動,目的在提高心臟耗氧率,能有效增加新陳代謝,例如可以原地跑步、起立蹲下、弓箭步深蹲等練習,如果你有一台跑步機或飛輪車更方便。2. 適度攝取天然辛香料辛香料像是咖哩、辣椒、黑胡椒、茴香、薑等,可以適度加入料理當中,除了可以幫助調味,對促進新陳代謝也相當有幫助,當然如果本身腸胃較差的朋友,可以減少食用辣椒。3. 大量喝水減肥的過程需要水份,目的在增加你的代謝能力,且喝水是最有效、又不費力的方法,平常也可適時的飲用鹼性水或礦泉水,讓身體補充微量元素。4. 保持甲狀腺健康甲狀腺需要硒,鋅,銅和碘來維持工作效率,健康的甲狀腺能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建議大家平常可多吃一些海鮮類或是堅果。5. 不要忘記早餐!一頓健康的早餐,對一整天的活力有加分效果,但現代人生活忙碌,有時乾脆早午餐一起放在中午吃,影響生理時鐘,代謝規律也被打亂。記得正常吃早餐,並且挑顆蛋與水果,對增加代謝都相當有幫助。6. 睡前3小時不進食早上不吃,跟晚上睡前還在進食,對加強你的新陳代謝都沒有幫助,盡量在8點前吃完晚餐,並且確保睡前3小時不進食,避免影響睡眠,也會讓新陳代謝變慢。7. 來點肌力訓練增加肌肉的質量,可以為你提高基礎代謝力,即使沒有上健身房的習慣,也可以在家拿啞鈴,甚至是裝滿水的水瓶,一邊看電視一邊訓練你的手臂,配合深蹲連帶大腿肌力也可跟著運動。【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2014-09-23 名人在線.許金川
【聯合晚報/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她是董事長的女朋友!」「也是總經理的女朋友!」幾個女生在一起聊天,突然看到一位小姐走過來,有人竊竊私語告訴大家。「那麼厲害,可以同時劈腿,而且都是重量級的人物!」大夥兒不禁露出羨慕又不屑的表情。「不是啦!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同一個人!」很多「好料的」一個人獨享,代表他能力好,但也可能引起別人的嫉妒。對人體而言,各器官各司其職,例如一顆花生米的腦下垂體,是人體內分泌的總樞紐,拳頭那麼大的心臟是人體的總電源,供應人體各器官的血液,長長的胃腸主管人體食物的消化吸收,兩片大大的肺臟,供應人體新陳代謝的氧氣,這些器官都是單一功能。但是肝臟這個複雜的器官就不一樣了,它具備多重角色,是人體除了皮膚之外最大的器官,大約1.2公斤重,平常人不曉得它的存在,只有當皮膚黃了,肚子大了,腳水腫了,或肝昏迷了或吐血了,大家才會懷疑是不是它出了問題,也因此說它是沈默的器官。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轉換功能,將各種吃進去的藥物轉化,使其失去活性,例如安眠藥吃入人體進入肝臟,它將藥物轉化為不具活性的化學物,它將喝下的酒精分解為醋酸,最後變成二氧化碳與水,由小便排出。此外,它有合成功能,將胃腸吸收的葡萄糖組合成肝醣,將吸收的氨基酸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毒素例如「氨」,也是肝將它轉換為無毒的尿素,再由腎臟排出。肝又有製造凝血因子的功能,血液凝固所需的各種凝血因子,大都由肝製造。紅血球破壞之後產生的膽紅素,肝將它處理轉換為膽汁,幫助脂肪食物的消化吸收;肝內部也有擔任警察的細胞,用來吞噬消滅細菌。因此,肝不好會黃疸,會肝昏迷,容易出血,容易敗血症,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看到別人能幹、多勞,除了羨慕之外,也要多多思考其背後原因,才不會誤會一場,也是君子待人處事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備有B型、C型肝炎治療小手冊、肝癌治療小手冊及好心肝會刊,提供民眾免費索閱。最新54期會刊內容包含「A肝威脅來勢洶洶」、「肝炎治療的健保給付」、「當肝癌敲門時」等。肝基會新書─許金川教授著作的「遠離肝苦很簡單-你必須知道的保肝知識」已出版,可電洽肝基會或各大書店購買。肝基會諮詢專線:0800-000-583,網址:www.liver.org.tw。歡迎民眾捐款贊助肝病防治,郵政劃撥帳號:18240187,戶名: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報導】 經常有民眾問到「捐血可達到減肥效果嗎?」其實,捐血是把捐出來的血液用來治療傷病患者,可以促進血液新陳代謝,有益健康,但與減肥無關,若要減肥應從飲食控制與適當運動著手。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全台鬧血荒,驚動總統府派人緊急致電捐血中心了解狀況。據透露,馬英九總統「坐血監」將期滿,預計最快四月可捐血;馬總統血型O,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血型。馬總統上任至今,僅在二○○八年七月有捐血紀錄,隨後出訪的友邦多為瘧疾疫區,受回國一年內不得捐血的限制,去年接見績優捐血人代表時,他還吐苦水:「要坐血監,否則現在業績可能不太差。」馬總統從一九八六年開始捐血,歷年累積捐血達一百七十八袋,他曾向績優捐血人笑稱,現在雖沒有賣血的「血牛」,「血馬倒是有一匹」。總統也說,捐血中心贈送餅乾,他都留給女兒吃,還特別說「這是爸爸用鮮血換來的」。府方表示,媒體大幅報導國內鬧血荒,馬總統高度關切,幕僚確曾致電捐血中心了解情況,這與總統是否捐血並無實際關聯。馬總統以往接受捐血人代表也曾呼籲,捐血可促進造血速度,讓體內新陳代謝更順暢,捐血也是台灣最重要的公益活動之一,希望各界能多宣導捐血好處。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葉英豪、簡慧珍/連線報導】六年來最嚴重血荒,昨天在本報強力宣導,南投與彰化各捐血車與捐血站,紛紛湧進大排長龍捐血潮。台中捐血中心企畫課課員陳家綺表示,「真的非常謝謝聯合報」。不過陳家綺也說,截至昨天為止,負荷中彰投地區用血量的台中捐血中心血庫,庫存量僅剩三天的存量。其中O型血只剩2.7天,A型庫存量僅剩2.9天,B型庫存只有3.4天,AB型庫存也只有4.9天,距離7天的安全庫存量,「真的嚴重不足」。「捐血的人幾乎一個接一個走進來」。彰化捐血站護士表示,往常每天採血量30袋到40袋,昨天就湧進75袋、18750CC捐血量,幾乎增加一倍的捐血量。 捐血的賴姓市民說,昨天上午看到全台大血荒報導,趕緊利用午休時間到捐血站「助一臂之力」,況且捐血可以保持體內血液新生,對健康有好處。台中捐血中心捐血課護理長王修玉,昨天在南投市區捐血車看到排長龍人潮,「好久沒有看到這種景象」。陳家綺說,南投市昨天一天,就採得185袋、46250CC捐血量,遠比平常只有100袋的捐血量高出近百袋。擁有20次捐血紀錄的大貨車駕駛田金獅也秀出捐血紀錄說,「捐血可以帶動身體新陳代謝,真的非常棒」,第一次捐血的洪小姐也說「第一次捐血,雖然很緊張,但一點都不痛,我要叫同學都來捐」。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姜宜菁/虎尾報導】雲林縣虎尾獅子會昨天號召熱血青年站出來,挽袖捐血救人一命。只要捐一袋血就有可能把電視、冰箱等獎品,但卻因為氣溫低,原定3千袋目標未達成,大家都相當惋惜。去年,虎尾獅子會發動大捐血,1天捐出2750袋,創下雲嘉南地區單日同一地點捐血最多紀錄,也是國內單日同地最高捐血紀錄。獅子會長蔡桂美指出,全國捐血中心宣導去年虎尾捐血盛況,約3、4千人排隊獻愛心,不少人攜家帶眷,全家捐了10幾袋,讓人感動。身為7年級生的立委張嘉郡也到場參與活動,她呼籲民眾可藉由捐血促進新陳代謝,為自己的健康加分。然而冷氣團發威,天空不時飄著小雨,原定的3千袋目標未達成,大家感到惋惜,但仍感激前來捐血的民眾響應「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活動,粗估捐血約有2千袋。現場有醫生提供免費口腔檢查,也有人幫忙宣導器官捐贈,期望民眾簽署器官捐贈,創造更多的生命奇蹟。
2012-04-09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陳世欽/輯譯】以下是輕鬆步行,並幫助你更快燃燒卡路里的10個小撇步。1.運用雙臂。多倫多步行教練史考特指出,上下用力甩動彎曲的雙臂,能使你走得更快,同時燃燒更多卡路里。2.縮小步伐。史考特表示,提高行進與卡路里消耗速度的上上策是,採用比較短且比較快速的步伐。先設定走100步,計算出步行時間;接著再走100步,試著將步行時間縮短5秒鐘。如此重覆12次。3.以一些竿子輔助。《步行完全指引》的作者范敦指出,使用竿子能夠運動你的上半身與軀幹,平均可消耗額外的20%卡路里。把竿子豎立在你背後45度角的位置,然後用力對地推,使身體向前進。4.設定你看得到的目標。《健身步行》的作者艾克尼恩說,鎖定一些標的(停車標誌、公園長椅等),加速前進,直到抵達為止。放慢速度走同樣的距離。5.摩擦人行道。從腳跟到腳趾都要動到。艾克尼恩表示,走路時,將腳趾底部的肉球推開,彷彿擦掉黏在腳底的口香糖,這會牽動到你的小腿、腿筋與臀部肌肉。使用的肌肉愈多,燃燒的卡路里也愈多。6.選購鞋子。范敦表示,使上述推開動作產生最大力量的方法是,使用一雙前端底墊最少、彈性最大的鞋子。7.站直。如果身體成一直線,你的背部與臀部肌肉會產生更大的力量,進而使你走得更快並燃燒更多卡路里。站直並拉直脊椎,使雙耳、雙肩與臀部成一直線。8.繞過陡坡。不要以為最陡峭的坡最利於燃燒卡路里。范敦說:「最好在緩坡維持你的速度,而不要在陡坡大量減速。」9.提高速率。戴上心跳計速器,有如教練隨身指導你維持最理想的速度。艾克尼恩說:「如果你速度放太慢,它會督促你。它也會在你操之過急時,提醒你放鬆。」10.加強力量。許多名流的教練帕斯特納克指出,伏地挺身與衝刺等簡單動作會牽動到更多肌肉,進而燃燒大量卡路里。步行時,宜每隔5分鐘停下腳步,再步行1分鐘。有助促進長期新陳代謝。資料來源/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