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4 醫療.整形美容
老看自己不順眼 她整形整上癮
【聯合報╱陳鏡安、林子堯】陳鏡安/桃園市魔鏡醫學美容診所醫師林子堯/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近年吹起整形風,不管是雷射、玻尿酸、微晶瓷、隆乳、隆鼻或抽脂,許多愛美人士對整形趨之若鶩。在韓國,整形更可說是「全民運動」,甚至成為父母送給小孩的成年禮。近年,台灣醫學美容也蒸蒸日上,愈來愈多人經過整形,希望保持亮麗外型。但有人儘管在他人眼中已相當美麗,但就是「整上癮」,一直嫌自己不夠漂亮。南韓少女吳雅凜便是著名的例子,她自稱「整形中毒女」,高一開始整形,整了20多次,只為長得跟芭比娃娃一樣。她割過雙眼皮、墊高鼻子、點美人痣、做酒窩,減肥、脂肪自體移植,下巴也整過。有一部分「瘋」整形的人,非常有可能是「身體畸形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患者。「Dysmorfia」源自希臘文,意指「斯巴達最醜的女孩。」這疾病由義大利醫師Morselli提出,他發現,患者堅信自己外表醜陋,而且堅持別人也如此看待他們,此意念造成心理痛苦,損及社會及職業功能,甚至出現自殺意念。研究統計,78%身體畸形疾患有自殺意念,約27.5%曾經自殺。病人因不滿意外型,容易陷入憂鬱、焦慮及害怕情緒。他們通常不會尋求精神科治療,反而轉向皮膚科或整形外科尋求協助。然而在開刀後,病患對整形滿意度較一般病患差,即使對整形部位滿意,也可能開始挑剔其他部位,因此一再尋求手術治療,陷入惡性循環。伊朗學者Javanbakht建議,接受整形前民眾都應該接受心理評估。身體畸形疾患病因尚未明暸,過去傾向以心理因素解釋:如童年創傷與低自尊等。他們常過度及錯誤地詮釋社會「美」的標準,並不斷整形希望改善外表。他們較敏感、缺乏安全感、自戀、焦慮、完美主義,甚至有慮病傾向。最常被身體畸形疾患患者抱怨的部位,是臉部缺陷。也有人過度關心生殖器官、頭髮、大腿及臀部等,一般於青春期發病,以女性較多。目前身體畸形疾患治療,以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為主,藥物主要以抗鬱劑為主,部分抗精神病藥物有時也證實有效。呼籲愛美民眾,如果發現自己或是親友有以上症狀,請向精神科醫師諮詢,避免生活品質受到不良影響。醫美醫師如發現疑似病患,也應轉介至精神科做進一步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