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如何告知家人?專家建議從4面向下手,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癌症,真是當頭棒喝!從得知罹患癌症開始,無數的挑戰便伴隨而來,光是要理解「癌症」這兩個字,可能就有困難,聯想到媒體對各類癌症不同樣貌的報導、電影情節中癌症病人的痛苦與磨難、無法獲知準確的存活機率、各式各樣令人抓狂的不確定性、日常的工作、學校、家庭、經濟都可能被打亂了步調……,揮之不去的想像和負面感受持續產生,因為我們的人生計劃可能需「暫停」或甚至「改變」,這種衝擊一時之間會令我們感到恐懼和困惑,也會懷疑是否再也無法「回歸正常」了?如何告知家人?猶豫將罹癌一事告知家人這個決定,你肯定有自己的考慮,例如不希望家人會擔心、擔心家人的反應很激動、自己的情緒狀態也還沒有很穩定,不希望受到家人的影響、害怕變成自己還要費力去安撫家人、不知道怎麼說比較好、要告知的對象是長輩或幼童等。以下幾個面向,提供大家參考:1.先試試水溫在告知以前,可以先旁敲側擊家人的反應和狀態,帶家人一同去參與癌症相關的講座,在聊天的過程中討論如果罹癌的各種可能性;也能請較親密的親友進行試探,甚至由親密的親友告知也是可行的方法。我曾經會談的一位癌友,便是請自己弟弟旁敲側擊父母的心情後,由弟弟在與父母聚會時轉知,也因為是弟弟轉知,即使父母心情激動,弟弟也能先安撫父母。當父母在面對哥哥時,心情也已經較為冷靜,彼此能好好對話。事實上,沒有哪一種告知方式是最好的,每一個家庭互動風格各有默契,沒有所謂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2.告知家人,是為了表達清楚需求告知家人的目的,便是希望可以傳達清楚自己需要及不需要的協助。因為面對癌症是一條長期抗戰的路,家人若能成為支持的力量便是助力,若反而增添病友及家人彼此的壓力,則會變成阻力。但若沒有清楚完整表達出來,也是徒勞無功。3.良性的互動與界限瞭解自己的需求→把心情說出來→不要承攬對方的情緒→避免控制的思考方式→彼此稱讚和肯定。即使是很親密的關係,若彼此沒有良性的界限,過度投入自己,甚至在關係中犧牲自己,關係會逐漸形成壓力與疲乏。請謹守「適可而止」、「放過自己」的心態。面對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不論是病友或照護者,有負面情緒在所難免,同理彼此的情緒,不要想著要讓對方的心情改變,或是覺得對方的情緒是因我而起,這樣反而承攬了不屬於你的情緒責任。每個人都有消化自己負面情緒的能量和責任,試圖去消化他人的情緒,若不小心令對方的情緒無法真正排解,或將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對方的身上,這時,踩個剎車想想看,到底是自己的焦慮,還是對方的焦慮?陪伴的過程,也常有事與願違的情形發生,很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對方做不到便很難受、執著在對方不夠愛自己、不夠溫柔體貼,若陷入這種控制的思考方式,對自己只有損害、毫無益處。陪伴、關懷和照護,是非黑即白的問題解決而已,很多問題都在灰色地帶,需要幽默、彈性的思考方式,才能彼此自在。你還記得上一次讚美和肯定自己,或讚美和肯定家人是什麼時候嗎?練習時常讚美、肯定自己和家人也很重要:「做的好」、「你真體貼」、「我很了不起」、「今天的午餐煮得非常好吃」,即使尚有諸多不足,也試著表達感謝和肯定,立刻就能獲得另一種治癒的效果。4.面對長輩和幼童 一起去找尋分寸來面對難關不想告訴長輩,通常是害怕長輩過度煩惱與擔憂,反倒令其身體欠安。雖然獨自面對也是一種體貼,但長輩早已在孩子的人生中擔負了照顧者的角色許久,他們常把孩子的不適與病痛視為自己的過錯,一旦憾事發生,沒有被事先告知的長輩,將面對的是放大的自我責怪與沒有機會道別的遺憾,加倍傷慟。相對而言,不想告訴幼童,有時是認為幼童年紀尚小、很多事情還不懂,等他長大自然會明白。然而對於幼童來說,雖然口語表達和認知理解尚不足,但對互動氣氛與家人情緒卻特別敏感,明明感受到不尋常的情緒,卻又被隱晦地要求壓抑和掩藏情緒,對幼童心理上也是埋下了一顆躁動不安的地雷,無法得知將來會如何引爆。因此,不論告知長輩或幼童,我個人仍會比較建議依循上述的做法,讓家人們一起去找尋其中的分寸來面對難關,開誠佈公的討論和溝通,勢必不可或缺。此外,針對幼童,可利用很多繪本與遊戲,讓幼童藉由想像去加以理解。告知家人是極為重要的議題,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或許依舊沒有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只能一方面帶著體貼,另一方面帶著每個家庭的默契和勇氣,再一起去思考看看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延伸閱讀:‧半年內得3癌!但我還活著,讓我更理解生命可貴,分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得知罹癌後的5個心態轉變!專家教你如何面對與調適‧為什麼是我?宣告罹癌人生跌落谷底!劉美玲振作下抗癌歷程助癌友重拾勇氣本文節錄:博思智庫《不只存活,還要樂活:翻轉癌症,抗癌力大躍進》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