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5 癌症.抗癌新知
名醫防癌/王英偉:癌症五大危險因子
癌症有四大危險因子,在台灣卻是五大,包括了抽菸、飲酒、檳榔,以及飲食不均衡與缺乏運動所造成的肥胖。要防癌,第一個應該是戒菸,我們發現只要減少抽菸,癌症發生率絕對會減少。第二個不要過量飲酒。缺乏運動、不適當飲食造成肥胖,已經很多的研究發現,很多癌症和肥胖有關,所以這幾個部分是我們可以避免和努力的方向。在台灣,檳榔防治對口腔癌的減少也是非常重要。癌症並不是那麼可怕,早期發現一定可以治療。》抗癌有方法-2019防癌高峰論壇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9-03-05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有四大危險因子,在台灣卻是五大,包括了抽菸、飲酒、檳榔,以及飲食不均衡與缺乏運動所造成的肥胖。要防癌,第一個應該是戒菸,我們發現只要減少抽菸,癌症發生率絕對會減少。第二個不要過量飲酒。缺乏運動、不適當飲食造成肥胖,已經很多的研究發現,很多癌症和肥胖有關,所以這幾個部分是我們可以避免和努力的方向。在台灣,檳榔防治對口腔癌的減少也是非常重要。癌症並不是那麼可怕,早期發現一定可以治療。》抗癌有方法-2019防癌高峰論壇
2019-02-25 癌症.頭頸癌
50歲陳先生下巴鬆弛,頸部變粗,宛如厚厚一塊豬頭皮肉,原以為是中年發福,但日前摸到硬塊,就醫確診為晚期頭頸癌,轉移到肺部等器官。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泓誌表示,臨床上接觸許多男性患者因接觸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造成頭頸部位上皮細胞癌變。根據105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罹病數逾萬人,人數直追十大癌症第四名肝癌人數。與西方國家相較,台灣頭頸癌患者年齡相對年輕。頭頸癌早期症狀難察 晚期傳統治療反應差早期頭頸癌症狀未必明顯,例如,喉癌可能聲音沙啞、口腔癌則是黏膜變厚、潰瘍或有帶血口水、頸部有硬塊等,但因症狀不明顯,且疼感感較低而常被忽略,錯失早期治療機會。然而晚期頭頸癌病人對傳統治療反應並不佳,且因腫瘤位置導致口腔易潰爛,影響進食造成營養不良,病人對治療的耐受性也會降低。新光醫院在頭頸癌治療權威侯勝博主任帶領下,提供病人全面性照護醫療。賴泓誌表示,晚期頭頸癌患者若經濟能力許可,可考慮選用免疫治療,不僅降低副作用,且有好的治療效果。臨床顯示,Anti-PD1免疫療法機轉是喚醒免疫T細胞恢復辨癌能力,對癌細胞發動持續性攻擊,藥物持續反應時間長達18.4個月,是僅用化療者的3.7倍。若以亞洲患者來看,整體反應率更高達50%,並提高生活品質。在台灣免疫療法已通過晚期頭頸癌適應症,是已復發轉移患者的治療新選擇。 編輯推薦 日本醫院院長:比跑步更好是這運動 強化心肺不生病 女性不喝酒卻易有脂肪肝 日本醫學博士:這個吸收過量
2019-02-25 癌症.頭頸癌
50歲陳先生下巴鬆弛,頸部變粗,宛如厚厚一塊豬頭皮肉,顯出老態,原以為是中年發福,但日前摸到硬塊,心覺不對勁,就醫確診為晚期頭頸癌,轉移到肺部等器官。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泓誌表示,臨床上接觸許多男性患者因接觸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造成頭頸部位上皮細胞癌變,不少患者為家庭經濟支柱,因病倒下後,全家都會受苦。頭頸癌依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喉癌等,根據105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罹病數逾萬人,人數直追十大癌症第四名肝癌人數,是台灣不可忽視的重大癌症,與西方國家相較,台灣頭頸癌患者年齡相對年輕。早期頭頸癌症狀未必明顯,例如,喉癌可能聲音沙啞、口腔癌則是黏膜變厚、潰瘍或有帶血的口水、頸部有硬塊等,但因症狀不明顯,且疼感感較低而常被忽略,錯失早期開刀、電療機會。然而晚期頭頸癌病人對傳統治療反應並不佳,且因腫瘤位置導致口腔易潰爛,影響進食造成營養不良。當病人營養差,對治療的耐受性也會降低,連帶影響疾病控制。新光醫院在頭頸癌治療權威侯勝博主任帶領下,從病人的治療、日常照護、營養照護上,提供完備全面性照護醫療。賴泓誌表示,晚期頭頸癌患者若經濟能力許可,可考慮選用免疫治療,不僅降低副作用,且有好的治療效果。臨床顯示,Anti-PD1免疫療法機轉是喚醒免疫T細胞恢復辨癌能力,對癌細胞發動持續性攻擊,藥物持續反應時間長達18.4個月,是僅用化療者的3.7倍。若以亞洲患者來看,整體反應率更高達50%,並提高生活品質。在台灣免疫療法已通過晚期頭頸癌適應症,是已復發轉移患者的治療新選擇。
2019-02-22 新聞.杏林.診間
口腔潰瘍也就是民眾常說的嘴巴破,原因很多,像假牙、蛀牙、咀嚼時咬到,導致黏膜破損潰瘍;免疫系統下降如熬夜、壓力、貧血等體質變化造成病毒或細菌感染;飲食方面若常吃火烤、油炸、辛辣等食物,也容易發生;此外,更年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也易有嘴破情形。面積若不大 2周可癒合一般來說,有口腔潰瘍,面積若不太大,約2周會逐漸癒合,而民眾若想早點痊癒,常會到藥局自行購買口內膏塗抹,或請醫師開抗菌軟膏等,對傷口加速癒合有助益。西瓜霜是民間常見偏方,但須注意內含多種中藥,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適量服用B群 白天較佳若是因熬夜、壓力大、飲食不當所造成的口腔黏膜嘴破問題,服用B群、維他命C有幫助組織復原及增強免疫的功能,但建議適量,白天服用爲佳。另外,選擇較清淡的飲食,少吃油炸物、多吃肉類,奇異果、柳橙等補充鐵質、葉酸與維生素,也可改善並預防復發。虛性上火 睡眠品質不佳從中醫角度來看,口腔潰瘍要先確認是實性或虛性的上火,經常嘴破的人體質可能偏熱也可能偏寒。若為實性的口腔潰瘍,多為火氣大、易緊張、或嘴巴咬破所致,通常傷口色澤紅、潰瘍數目較多且疼痛感劇烈,情緒也較煩躁,容易感到口渴,脈搏也較快。此時建議用清熱藥方漱口,如黃連湯等,或噴市售成藥粉等,飲食建議清淡低熱量,如小黃瓜、白蘿蔔、大白菜等,水果則以寒性如水梨、西瓜、蓮霧等。虛性的口腔潰瘍,多為反覆口破所致,傷口面積小而淺,色澤淺粉或紫色,疼痛感輕微,但經常合併睡眠品質不佳,容易喉嚨痛、心煩,脈搏較無力,治療上常給予半夏、地黃、石斛、甘草等中藥材服用,並可搭配蜂蜜製成的凝膠使用。口腔扁平苔蘚 有灼熱感而在臨床上,口腔潰瘍需注意的是口腔扁平苔癬與口腔癌。口腔扁平苔蘚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發生部位主要在臉頰黏膜、舌頭和牙齦,一般來說會有灼熱感,若在舌頭上時摸起來則有粗粗觸感;醫師會針對部位給予口內膏或口服類固醇,搭配正常生活作息,約九成病患可獲緩解。而口腔癌則是口腔黏膜長期受到刺激,使細胞變異後,缺乏血液循環引發組織壞死,最後呈現潰瘍。主要症狀為嘴破持續2周以上不癒、口腔內有白斑或紅斑、口腔軟膜有硬塊、頸部淋巴腫大、吞嚥困難等。如果民眾有以上情況,或是短時間內多處嘴破、同一位置反覆潰瘍,都有可能引起口腔病變,一定要求助醫師,判斷症狀並對症下藥,才是治療口腔潰瘍的不二法門。(諮詢╱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冠儒、新光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方家恩、北市溫亞中西聯合診所負責人彭溫雅)
2019-02-22 癌症.抗癌新知
作為基礎研究者,長年試圖早期偵測癌細胞的蹤跡,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夏興國指出,研究癌細胞這麼多年,深感「其實基因已經決定大多數的事情,唯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最好的抗癌策略。」夏興國說主要致力於癌症轉移及血管生成之機轉研究。主要研究癌症表觀遺傳,目前在癌研所口腔癌研究團隊,並建立微核醣核酸癌症研究室,致力於探討miRNA對口腔癌形成及惡化的機轉探討,並嘗試建立具有診斷及預後價值的miRNA生物標記。即使長年研究癌細胞,夏興國坦言,多數研究人員泡在實驗室,大約都不是防癌的模範生,更深刻有感,其實基因已經決定很多事情,最鼓勵民眾應該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他認為,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可以早期發現肺癌,若能早期治療,可以降低死亡率,非常直得推廣。(韋麗文)》抗癌有方法-2019防癌高峰論壇
2019-02-18 名人.精華區
隨著醫藥衛生進步,國人平均餘命創新高,內政部公告2017年國人平均餘命80.4歲,其中女性83.47歲,男性為77.3歲。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以慢性疾病為主,死亡率前三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肺炎。新醫療課題 檢出健康風險從上述數據觀察,威脅國人健康已從急性疾病轉變成慢性病,促使醫療體系從過去強調治療轉為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新世紀的醫療課題不只治療已出現症狀的病人,而是在尚未發病就醫前,透過篩檢將個人健康風險發掘出來,更早期的預防及治療。但預防篩檢一定要自費嗎?民國84年推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隔年,健保就開辦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40歲至64歲成年人免費預防保健服務。另外,每年超過10,000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但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治療後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因此國健署補助四大癌症篩檢包含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黏膜檢查,民眾可以免費篩檢,這些都是從健康檢查的角度提早發現癌症早期治療。「疼痛」 讓乳癌篩檢人數最少但是,篩檢免費有些項目使用率卻不高,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為四癌篩檢中檢查人數最少,卻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第四位,近十年死亡率上升9.1%,2017年45歲以上婦女乳癌篩檢率僅63%,許多女性對乳房X光攝影避之唯恐不及因檢查的「疼痛感」,但若能做好心理建設,接受一時的不適可換來個人健康及家庭幸福。除政府提供免費成人預防保健及四癌篩檢外,隨著經濟成長生活品質提升,民眾對健康要求也隨之上升,政府提供的基本服務無法完全滿足民眾的健檢需求,自費健康檢查、不同型態的健檢服務近年愈趨興盛,但琳瑯滿目的健檢項目是否符合個人需求? 正確來說,應依據年齡、性別及家族史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並與健康管理師討論訂定3年健檢計畫,並非愈貴的健檢就是最好。依需求 健檢並非愈貴愈好真正有價值的健康檢查包含六大特性:沒有症狀就能找出疾病、專業醫護團隊依個人需求量身打造、完整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以預防死亡及殘障、健檢深層意義在瞭解「如何生活」、定期複檢追蹤健康管理掌握健康趨勢。健康檢查是「為健康而做的檢查」,因此健檢完並不是結束,而是健康生活的開始,透過藥物、生活作息、飲食及運動習慣的改變,改善不理想的檢查數據,避開健康風險,才能真正擁有健康、美麗的人生。如何讓自己定期健檢? 建議可將每年的生日訂為健康檢查日,在生日當天除了歡欣慶祝之外,也送給自己一份健康的禮物!
2019-01-23 癌症.頭頸癌
彰化縣69歲葉先生不抽菸,但20歲就開始嚼檳榔,直到50歲才戒掉,沒想到還是躲不過口腔癌,他去年9月發現左邊口腔長出腫瘤,經確診為1公分大的一期惡性腫瘤,2個月未處理,竟惡化成5公分大的三期腫瘤。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口腔癌長得很快,稍一拖延恐就要命!葉先生指出,起初發現左邊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感覺有顆東西並有粗糙感,他到醫院就診經正子電腦斷層及切片病理報告,證實是惡性腫瘤,約1公分大,醫師對他說可以開刀拿掉,他以為醫師這樣說,並不很急,後來忙於養雞、種植火龍果,又碰上朋友參與選舉,幫忙打完選戰才手術切除,取出的腫瘤已5公分大,已從一期變為三期。許嘉方表示,葉先生手術順利,即將進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後續情況還要再持續追蹤,而葉先生的口腔癌細胞2個月就變為5倍大,實在太快,臨床上也發現口腔癌細胞長得特別快,但一般人很少拖到2個月。許嘉方強調,若是口腔癌一期進行手術切除,癒後通常良好,若到三期才切除,還要飽受放療及化療的折磨,癒後也通常不佳。他也說,菸、酒、檳榔是罹患口腔癌的重要因子,尤其是檳榔,口腔癌患者幾乎都曾吃過。根據衛福部資料,口腔癌患者中,近約9成有嚼檳榔習慣,進一步分析發現,嚼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9倍;同時吸菸及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89倍;同時吸菸、飲酒及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123倍。 編輯推薦 加熱到280度也滅不掉!如何避免吃下致癌黃麴毒素? 7成免疫細胞在腸道生成…日本醫科教授推薦3大食物防大腸癌
2019-01-23 癌症.頭頸癌
69歲葉姓男子左邊口腔原本有約1公分大腫瘤,兩個月後,惡化成5公分大的三期腫瘤,葉男趕緊就醫接受手術切除腫瘤,醫師呼籲,口腔癌腫瘤長得很快,病患千萬不要抱持僥倖心態。衛生福利部立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指出,69歲葉男去年9月發現自己的口腔膜出現白斑,感覺有東西,就醫時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也作了切片,檢查報告證實是惡性腫瘤,約有1公分大。葉男當時認為,腫瘤只有1公分大,狀況不嚴重,加上忙著養雞和種火龍果,於是就拖著沒處理;到去年11月時,腫瘤越長越大,經友人轉介到彰化醫院就診,當時就發現腫瘤在短短兩個月長大5倍,成為5公分大。許嘉方說,醫院檢查發現葉男的腫瘤已經惡化成為三期,因此趕緊幫葉男作手術切除,接下來還要進行放射線和化學治療,需要長期追蹤。許嘉方表示,葉男有嚼檳榔的習慣,成為罹患口腔癌的重要因子,而口腔膜不會一夕之間長出腫瘤,民眾如發現口腔潰瘍很久無法痊癒,出現紅斑或白斑,黏膜表面粗糙或是纖維化,應儘早就醫,如果在口腔癌一期進行手術切除,癒後通常良好,如果等到三期才切除,還要接受放射線以及化學治療。許嘉方說,大多數口腔癌的患者都有嚼檳榔的習慣,呼籲有嚼檳榔習慣的民眾定期接受檢查,避免罹患口腔癌。
2019-01-11 癌症.其他癌症
台灣口腔癌發生率世界第一,42歲曾小姐罹患下唇癌,因怕切除手術導致顏面受損,到處尋求免開刀療法,直到腫瘤潰爛大至10x5公分,無法開刀切除。醫師建議採用「動脈注射化學療法」,腫瘤在治療後快速萎縮,至今追蹤3年半,沒有再發。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腫瘤外科醫師沈茂昌表示,台灣口腔癌因嚼食檳榔普遍,發生率已成世界第一,每年新增1萬5千人,死亡率己進入十大癌症前5名,患者年輕化,一半以上為小於57歲者,男性居大多數,女性患者明顯較少見,男女比為9比1。曾小姐是比較特殊的案例,不菸不酒的她罹患下唇癌,剛開始是下唇長了一顆小腫瘤,起初不以為意,後來愈長愈大,四處求醫,醫師都建議她廣範圍切除下唇腫瘤,再取大腿皮膚補上。但她恐怕顏面外觀遭受破壞,轉而尋另類療法,但都無效,後經人介紹採取「動脈注射化學療法」。沈茂昌說,患者來院時,下唇腫瘤己10x5公分,局部潰爛,有惡臭。動脈注射化學療法是經由兩側耳朵前面的淺顳動脈,放置導管至外頸動脈,術後隔天開始給藥。利用可攜式小型幫浦經由導管,每天24小時持續注射MTX(滅殺除癌)50mg,同時給予口服解毒劑,保護正常組織,前後共注射6天,因白血球開始下降而停藥,此外沒有其他副作用。腫瘤在治療開始後,即快速萎縮,兩個月後完全消失,患者顏面外觀及下唇機能完全不受影響,出院後患者定期在門診追踪,未再給予其他癌症治療,至今追踪3年半,沒有再發現象。沈茂昌表示,動脈注射化學療法是一種局部性化學療法,短期內使腫瘤萎縮,病人很快獲得症狀改善。據高醫自1978年以來的統計,對晚期口腔癌治療有效率高達80%以上。對口腔癌患者的顏面外觀及口腔功能幾乎沒有影響,動脈導管的置入手術並不困難。全身性副作用輕微,對一些高齡體弱或合併其他病症,如糖尿病或肝、腎、心臟疾患不適合廣泛切除手術或全身性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適用。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張宏泰表示,「動脈注射化學療法」包括手術及藥物,全部健保給付,患者無須擔心費用問題。動脈注射化學療法已知對局部性進行性癌,如口腔癌、 生殖器癌、四肢癌等都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對一些較晚期的病患雖不能治癒,可以延長生命及減輕痛苦,還可與其他療法,如手術及放射治療合併使用。最近此療法被廣泛使用於頭頸部癌症,以口腔癌最多,於開刀前先以動脈注射化學藥物使腫瘤變小,再行開刀,使切除範圍變小,手術更容易進行。
2019-01-03 科別.耳鼻喉
您是否曾在口腔內發現一些白色網狀的條紋?有時除了這些條紋外,還會看到紅色的斑塊,甚至是潰瘍或是輕微出血的情形?除了上述那些肉眼可以觀察到的外觀變化外,您是否還會有口腔黏膜不舒服的感覺?像是疼痛或是灼熱感?上述這些症狀往往會引起患者的緊張,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口腔癌?或是煩惱為什麼這些症狀總是反反覆覆地持續好長一段時間,許久都不見好轉?然而,這些症狀卻有可能是一種,我們稱之為口腔扁平苔癬(oral lichen planus)的局部免疫異常疾病。口腔扁平苔癬 免疫失調造成口腔扁平苔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口腔黏膜病變,為人體免疫失調而造成的局部自體免疫疾病,發病率約占總成年人口的百分之一到二;在性別比例上,女性多於男性,特別是中老年女性。在口腔內,口腔扁平苔癬好發於頰黏膜、舌頭、牙齦、嘴唇,且多為兩側性或多發性出現。在臨床上可以再區分為六種型態,分別是:網狀型(reticular type)、丘疹型(papular type)、斑狀型(plaque type)、萎縮/糜爛型(atrophic/erosive type)、潰瘍型(ulcerative type)以及水疱型(bullous type),並且這六種型態並非只會單獨出現,常可能有其中的二到三種同時發生於口腔中。網狀型,顧名思義會看到白色網狀的條紋交錯排列;丘疹型則會出現小顆粒的突起;斑狀型則呈現白色的斑塊,此三種型態可歸為非糜爛型的口腔扁平苔癬,除了外觀上的變化外,往往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糜爛型的口腔扁平苔癬則會在黏膜上看到一些紅色的斑塊,且周圍伴隨有白色的放射線狀條紋,而水疱型相對於其他幾種型態,則較為少見。其中,糜爛型和潰瘍型的口腔扁平苔癬,常伴隨有疼痛或是較為敏感等口腔黏膜不適的症狀,這些不適的症狀往往是患者前往就診的原因。另外,有些患者的口腔牙齦也會有發炎紅腫的現象,稱為「脫屑性牙齦炎」(desquamative gingivitis)。若同時缺血色素、維生素與鐵 應做全血檢查口腔扁平苔癬的治療會根據其臨床型態與症狀而有所不同,若是非糜爛型的口腔扁平苔癬,因為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並不需要給予非常積極的治療,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然而,若是糜爛型的口腔扁平苔癬(廣泛定義包括有萎縮型、潰瘍型與水疱型),則因為其症狀較為明顯,且黏膜的不適感會影響生活品質,所以會予以積極的治療。一般在治療上常使用類固醇,當症狀相對輕微時,會給予類固醇軟膏塗抹於患處,每天塗抹約二到三次。有時,也會依病況直接在病灶黏膜下層內注射類固醇,或是口服類固醇錠劑,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口腔扁平苔癬經過適當的治療後,普遍可以得到症狀的緩解以及良好的疾病控制,但口內的病灶時常會受到身體及心理狀態的影響而有反覆發作的情形,因此建議患者應定期回門診追蹤,持續地觀察病灶的變化。有些時候,臨床上也會視情況予以切片檢查,進一步作組織學上的鑑別與確診。除此之外,當前有些研究證實,部分口腔扁平苔癬的病人,他們的血液內含有多種自體免疫的抗體;並且口腔扁平苔癬的病人也可能同時會有血色素、維生素與鐵缺乏的情形。因此,在就診時,口腔扁平苔癬的患者常會抽血做全血檢查,以及血清中自體免疫抗體與各種營養素濃度的檢驗,以期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與口腔症狀的改善。最後,若是在口腔中發現前述的症狀,不用過於驚慌,應前往醫院的口腔黏膜科就診。確診後也應該遵照醫師囑咐定期回診、追蹤觀察。平時應注意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避免食用過於刺激的食物(如:太熱或太辛辣的食物),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型態,多運動,切勿過勞或熬夜。若同時伴有系統性疾病,也應該同時治療,並且遠離菸、酒、檳榔等不良口腔嗜好。
2018-12-28 癌症.抗癌新知
衛福部國健署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二○一六年癌症時鐘又快轉兩秒,每四分五十八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達十萬五八三二人,較前一年增加六百七十六人。大腸癌十一度蟬聯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但新增人數連續兩年下降,國健署推估應為大腸癌篩檢奏效。二○一六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較二○一五年排名稍有變動,分別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食道癌。甲狀腺癌排名上升兩名,胃癌及皮膚癌則各下降一名;人數破萬的癌症有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和肝癌。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口腔癌與食道癌好發男性,分別為女性的十一.九倍與十五.三倍,危險因子與吸菸、飲酒、嚼檳榔相關;女性肺癌發生率劇烈上升,不抽菸得肺癌常見亞洲女性,與二手菸、空汙等環境致癌物、荷爾蒙及基因遺傳有關。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兩年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指出,大腸癌篩檢為「免疫糞便潛血檢查」,有別於使用內視鏡,無侵入性,又可找出癌前病變,預期篩檢人數若能增加,大腸癌人數有望下降,擺脫十大癌症之首。二○一六年肺癌新增人數最多,但四○二例新增個案中僅一位男性,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表示,女生肺癌與基因容易受損有關,建議肺癌納入成人癌症篩檢項目。男性癌症中,攝護腺癌排行第五,賴基銘指出,攝護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就是老化,攝護腺癌防治最重要的是宣導健康意識、降低肥胖者人數。吳建遠分析,十大癌症中,肝癌、胃癌及皮膚癌人數已連續七年下降,大腸癌近年呈下降趨勢,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及食道癌則上下波動,乳癌今年持平,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增加。從近年癌症登記數據顯示,推動癌症篩檢一定時間後,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吳建遠說,根據去年四癌篩檢率統計,子宮頸癌篩檢率達七成,口腔癌篩檢率五成,大腸癌篩檢率近四成一;乳癌篩檢率最低,僅三成九。
2018-12-22 癌症.食道癌
接連兩位名人的不幸逝世,近來最為大家關注的話題,可說就是食道癌了。但除卻不必要的過度驚慌以及擔心之外,究竟應該如何察覺食道出了問題呢?食道是一個約25公分左右的長管狀器官,我們的食物吞入後便經由上、中、下段食道進入胃部。食道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病人,又以男性居多。早期僅有黏膜表面變化食道癌的早期僅有黏膜表面的變化,可能是以發紅或輕微黏膜凹陷來表現,因此初期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執行一般檢查時也不容易被發現。待食道癌進展到後期,則會形成腫瘤狀病灶或大片黏膜潰瘍,此時就會產生吞嚥困難之症狀,也可能會產生吞嚥疼痛之症狀。第4期5年存活率不高後期食道癌預後相當不好,因為食道附近的淋巴系統豐富,因此食道癌容易在相對早期的時候就發生淋巴或周邊組織轉移,第三期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只有20%左右,第四期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則不到10%。因此,面對這樣一個無聲無息、預後又不好的惡性腫瘤,我們要注意的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食道的黏膜上皮和我們的飲食內容息息相關,因此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都和吃的相關。包含抽菸、喝酒、吃檳榔、愛喝非常熱的飲料、胃食道逆流、食道肌肉蠕動異常等,都是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飲酒代謝乙醇易致癌其中,喝酒誘發食道癌的成因非常特殊,乃因台灣人有接近一半的人在ALDH2這個基因上有特殊的變化,導致無法將酒精代謝至最後的產物,只能代謝到乙醛這個中間產物,而乙醛又是一個致癌的因子,長期的累積便容易使細胞產生癌變。另外吃檳榔而產生的口腔癌患者,也有研究指出大約有30%同時合併有食道癌,不可不慎。食道癌最有效的檢查方式就是泛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也就是俗稱的胃鏡檢查。藉由胃鏡,我們可以直接觀察黏膜表面的色調和平整度。另外目前較新型的胃鏡設備皆有窄頻影像的功能,藉由窄頻影像的黏膜觀察,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將食道癌的偵測敏感度提升到97%以上。定期胃鏡追蹤食道黏膜因此,針對食道癌,最好的方針就是針對危險因子下手,有長期菸酒檳榔的患者,應該要定期胃鏡追蹤食道黏膜有無變化,若發現有早期小的變化便可以內視鏡完整切除,不必動用到後續的開刀或放射化學治療。若是待有症狀才進行檢查,通常面對的是較為晚期的食道癌,預後也就相對差了。
2018-12-22 癌症.頭頸癌
檳榔被多數人稱作「台灣口香糖」,但檳榔卻不像一般口香糖無害,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新增7千名口腔癌患者,其中9成患者是檳榔族,癌前變病之一就是導致口腔硬化「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令嚼檳者「有口難開」。此外,口腔癌更是男性癌症死因第4位,每年約有3千人因此死亡。「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病變中99%患者有嚼檳榔習慣,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病程從反覆潰瘍、水泡,最後黏膜失去彈性、纖維化而張口困難。患者對味覺感到麻木,卻對辛辣、熱的食物極度敏感,又因張口困難,不易刷牙,蛀牙隨之而來,更慘的是無法張口讓牙醫師檢查、治療。吳建遠進一步說明,目前多數的口腔癌前病變可經由手術或雷射切除獲得治療,也可使用光動力治療消除癌前病變細胞,使患者不用再忍受開刀縫合之苦,但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並沒有好的治療方法,多數患者無法忍受復健過程所致的疼痛而放棄,疤痕緊縮而再次造成開口障礙。「口腔癌是目前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吳建遠提醒,只要拒絕檳榔、菸、酒,就能降低罹癌風險,研究也證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男性26%死亡風險,30歲以上有嚼檳榔者(包含已戒檳榔)可利用每兩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能在第0至1期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且臨床的研究也發現,早期口腔癌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7成以上,但如果忽視病情拖延到第三期,存活率就只剩5成5。吳建遠強調,口腔癌篩檢最容易抓出癌前病變,只要張嘴,所有病變都無所遁形。
2018-12-21 癌症.頭頸癌
我國罹癌人數持續創新高,癌症更連續36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但其實癌症有機會透過生活習慣改變加以預防。衛福部國健署舉例,最容易預防的癌症是口腔癌,只要拒絕菸酒與檳榔、高危險群定期篩檢,可有效早期發現、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研究證實能降26%的死亡風險。衛福部統計,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約有7千人發現自己罹病、3千人因此死亡,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許多口腔癌是從口腔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而來,像是白斑,紅斑、紅白斑、扁平苔蘚,疣狀增生與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而有嚼檳者得到癌前病變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其中,最令嚼檳者「有口難開」的癌前變病就是「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又稱為口腔硬化。這是慢性的口腔黏膜組織產生發炎及纖維性的病變,會使人失去味覺、口腔內有刺痛燒灼感、反覆出現潰瘍或水泡、纖維化、張口困難。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曾用「如同將菜瓜布放至嘴裡磨擦」來形容這個疾病。而這個疾病患者當中,高達99%都有嚼檳榔的習慣。王英偉強調,多數的口腔癌前病變可經由手術或雷射切除獲得治療,也可使用光動力治療消除癌前病變細胞,唯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還沒有好的治療方法。非手術性治療主要改善口腔黏膜灼熱感,手術性治療多用在明顯張口受限,但多數患者會因為難以忍受復健過程帶來的疼痛而放棄,疤痕緊縮而再次造成開口障礙。
2018-12-19 新聞.杏林.診間
有一天下午,我的手機突然響了,手機那頭傳來「姐啊,麻煩妳找人去急診室外面的雜貨店買兩手麒麟,我下診時,會call妳,妳拿給我。」我的天,什麼是「兩手」?「麒麟」代表什麼?沒頭沒腦叫我買,又要我送過去,是誰這麼大膽?小文猜對了,只有「康仔」敢這麼叫我,我真的拿他沒轍!秘書說,她去辦。原來是兩個半打的冰鎮麒麟罐裝啤酒。手拎著兩手冰麒麟,外面用紙袋包好,我偷偷摸摸的走到康康(康醫師)門診,一開門進去,裡面只有三個人:康醫師、跟診護士、病人。康康要我把啤酒放在診間桌面上,並且順手把門鎖上。只見康康順手拿起二罐,一罐遞給病人,一罐自顧自的喝起來,喝著喝著,連跟診護士也順手抄起一罐,陪著大家一起喝。原來,病人平常最愛喝啤酒,所以,當他得知自己罹患口腔癌,內心非常恐懼,不願意開刀,深怕自己以後再也無法喝啤酒了,他深深後悔以前都是因為拚酒,牛飲,沒有好好的、細細的記住啤酒的滋味,但是,家人不願意他再喝酒,也沒有人陪他喝酒,心裏很悶。康醫師決定看完所有病人後,親自陪他痛痛快快的喝一場,希望他永遠記得喝酒的味道和樂趣,讓他心甘情願的去接受手術治療。這事情不能張揚,所以,叫找我協助。病人和康醫師、診間護理師喝完兩手,當場抱頭痛哭,然後抹乾鼻涕眼淚,心甘情願的接受治療。如今,疾病痊癒,至於病人是否有再繼續喝酒?不知道!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2018-12-16 癌症.抗癌新知
年底是健康檢查旺季,許多人趁著新年度開始前,好好整頓身體。從醫學中心到健檢診所,從政府提供的免費健檢,到高價的高階健檢,很多人搞不清楚該怎麼選擇。《遠見雜誌》2015年「全台健檢中心大調查」結果,台大醫院、新光醫院、美兆診所分列前三大最佳健檢中心。這些健檢中心有什麼特別?免費、自費,民眾該用多少價值窺見自己的健康?近期名人罹病早逝消息頻傳,多數致命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唯有定期健康檢查,才可及早發現。基於「預防勝於治療」觀念,政府提供免費「四癌篩檢」及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檢查」,但國健署表示,民眾對上述健檢使用度都不熱絡,使用率大約僅五成左右,半數符合資格者從未使用。四癌篩檢自2010年推動至今,已服務約4千萬人次,當中發現約34萬民眾有癌前病變、約4萬人罹患早期癌症,卻不自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簡技蕭淑純表示,四癌篩檢每年服務量約6百萬人,平均一年可找出超過1萬名早期癌患者,及發現超過5萬名癌前病變民眾。1.子宮頸抹片檢查使用率最高 發生及死亡大降據調查,不分公費及自費,約七成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蕭淑純說,以去年為例,四癌篩檢中使用率最高就是子宮頸癌篩檢,共216.7萬人,當中發現9700名子宮頸細胞病變者、4000名早期癌患者。呼籲30歲以上婦女,每3年做1次免費篩檢,發生率及死亡率皆可大幅下降約七成。2.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生率第一 卻僅四成受檢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但符合四癌篩檢中乳癌檢查資格者,僅四成受檢,「乳房X光攝影檢查」經證實是目前最有效篩檢工具,據國健署最新資料,每篩檢180人就有1人確診乳癌,每天約有11名婦女因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乳癌。蕭淑純呼籲,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女性、或有乳癌家族史的40至44歲婦女,每2年一次免費乳癌篩檢,建議善加利用。早期發現者,經早期治療,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九成,更有效降低死亡率達二至三成。3.糞便潛血檢查揪出癌前病變 六成未曾使用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9年盤踞癌症第一位,據最新統計,國內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大腸癌。對此,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的民眾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但國內六成符合資格者卻未曾使用過。國內大腸癌篩檢方法為「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簡單、非侵入性,又幾乎可找出所有癌前病變,蕭淑純表示,以去年128.3萬篩檢人次中,發現癌前病變共3.5萬人,另2500人為癌症初期,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9成。4.口腔癌篩檢及早發現 5年存活率達八成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新增7千名個案、年奪3千命,其中男性占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九成,最大致癌原因為嚼食檳榔及抽菸等惡習。因此,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提供每2年1次免費口腔癌篩檢。蕭淑純指出,去年透過口腔黏膜檢查共篩檢78.4萬人,發現3500名癌前病變者及1200名早期癌患者。若可在第0至1期發現病灶,及時接受治療, 5年存活率可高達八成,更可降低二成晚期口腔癌發生及26%死亡風險。成人預防保健檢查預防三高為主 使用率約六成除了四癌篩檢,政府還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檢查」,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1次免費健檢;65歲以上長者則為1年補助1次,另外,若具原住民身分者,提前至55歲即可1年補助1次。具資格民眾可享有價值超過千元的健檢服務,但仍有7成符合資格民眾未曾使用。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賈淑麗表示,檢查內容以預防三高為主,也有慢性腎病、肝功能檢測,另基於預防保健精神,也會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如抽菸調查、BMI值異常等,評估檢查完畢後,由醫師轉介大醫院複診,或疾病前期衛教指導,透過提早介入戒菸、飲食運動管理,遠離疾病威脅。目前加上自費者「成人預防保健檢查」使用率約六成,剩餘四成民眾可能有「沒檢查沒毛病,一檢查一堆病」錯誤觀念,賈淑麗呼籲,唯有早期發現,才能讓醫療早期介入,提升治療效果。民眾若不記得是否有做過健檢,可詢問醫師,健保卡皆有註記,醫護人員也可主動提醒,提升民眾意願。
2018-12-04 癌症.食道癌
資深藝人安迪罹患食道癌,與死神拔河後不幸於12月2日病逝。消息才發布,又驚傳曾因食道癌接受治療的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昨天病逝台北榮總,享年54歲。食道癌有無聲的癌症之稱食道癌有無聲的癌症之稱,國內每年新增2300名食道癌患者,超過9成為男性,男性得食道癌的風險是女性的3倍。根據衛福部公布106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食道癌位居第九,卻是男性癌症第六位。以癌症損失的平均生命年數觀察,食道癌達13.4年,僅次於女性乳癌的15年、子宮頸癌的14.8年、口腔癌的14.4年。為何稱作「無聲的癌症」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解釋,食道沒有感覺神經,長腫瘤也不痛,很多人直到食道變窄,吞嚥困難才就醫。初期無痛 幾乎沒有症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食道長約20到25公分,若癌細胞長在黏膜上也不會有痛感,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隨著腫瘤長大占據管腔空間,才逐漸感到吞嚥困難,起初是固體白飯難吞下,再來是滑溜的麵食也卡卡,最後連喝湯水都不順暢。林口長庚胸腔外科主任趙盈凱也表示,當出現吞嚥困難等症狀時,通常腫瘤已經比較大了,診斷幾乎都是第三期或第四期,導致總體五年存活率僅約二到三成。食道癌成因、好發族群食道癌患者主要因食道反覆受到外在環境因子傷害、發炎,才使食道黏膜長出惡性腫瘤。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喝滾燙的湯或茶(攝氏50至60度)或吃太多重口味醃漬物等,這些習慣會反覆刺激食道,使黏膜增生出異常癌細胞。此外,口腔癌患者也是食道癌高風險群。注意自己有無此三症狀趙盈凱提醒,一旦出現「吞嚥哽咽感」、「喉嚨乾卡」、「不停咳嗽清痰」三症狀,加上平時有抽菸、喝酒、嚼檳榔、喝滾燙茶湯等習慣者,應盡速接受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如何早期發現食道癌?要早期發現食道癌,只有主動接受內視鏡篩檢,建議有頭頸癌或口腔癌病史的患者定期追蹤,另有菸酒與檳榔史的民眾定期健檢。梁程超也表示,食道癌比率逐年提高且年輕化,若自覺是食道癌高危險族群,應提高警覺。食道癌癒後的存活率?梁程超說,食道癌嚴重時,要透過開胸手術切除大部份食道,再用胃或腸重建,並合併化療與放射療法。過程辛苦,癒後通常不佳,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2至15%。但若是高危險族群,每年應做一次消化道內視鏡檢視,能早期發現切除腫瘤,第一至二期患者五年存活率高達八至九成;第三期患者手術搭配化療,五年存活機率也不低。隨微創手術進步,患者術後一周即可出院並正常進食,無需使用呼吸器。只是,台灣食道癌患者腫瘤常長在上端喉嚨,手術會拿掉咽喉,很多病人不願接受。趙盈凱感嘆,不少人接受化療後就拒絕手術,尋求另類療法,耽誤治療,反而錯過手術黃金期,結果腫瘤又長回來了,「真的很可惜。」下咽癌易與食道癌混淆容易與食道癌混淆的是下咽癌。台大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表示,食物吞嚥會先經過下咽再進入食道,即下咽就在食道入口處,致病高危險因子幾乎與食道癌一模一樣,而下咽癌患者有三成會併發食道癌,且初期無症狀,確診多已第四期,高達八成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僅20%。應該如何預防食道癌?如何預防「禍從口入」的食道癌?李章銘說,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服用維生素C以減少胃內「亞硝基胺」的形成,另外,多運動促進胃腸蠕動,可避免久坐導致胃酸逆流,降低造成食道癌風險。抽菸與食道癌的關係抽菸、喝酒、嚼檳榔是國人罹患食道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只要有其中一項,風險就會增加3至4倍,有二項則增加7至10倍,而三項結合更會擴增至30倍。但近年也有少數不菸不酒不檳榔的食道癌患者,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可能與愛吃醃漬、愛喝熱飲有關,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
2018-12-03 癌症.頭頸癌
別再誤以為嚼檳榔有城鄉差距,最新的「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發現,台北市的青少年嚼食檳榔人口逐漸攀升,為全台連續3年為國、高中生嚼食檳榔率上升的唯一縣市,跌破許多人眼鏡。由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所發佈的「107年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報告」,將族群分為成人、高中職與國中組,其中發現雖8成縣市成人的嚼檳率與死亡率皆下降,但青少年嚼檳率卻不減反升,從106年的數據顯示,竟有過半數縣市的國中及高中青少年吃檳榔人口都比前一年還要高,包括新北、台北、台中市與宜蘭、彰化等縣市。調查發現,在六都中又以台北、新北與台中的青少年嚼食檳榔率連續2年都上升外,驚人的是,台北市更是全台縣市國高中青少年中唯一連續3年上升縣市,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成員莊麗真表示,104年時高中生嚼食檳榔率為1.66%,105年時為1.7%,106年更高達3.2%,國中生嚼檳率嚼食檳榔率為0.42%,105年時為0.7%,106年也有1.1%;至於全台高中生嚼食檳榔率最高的縣市,則落在傳統檳榔種植縣台東縣,達5.2%,但已比去年下降近2%。另外,全國的檳榔認知率也首度下降,雖然嚼檳率與認知率間並非必然因果關係,但認知率的降低被認為是異常訊號。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主席暨台大牙醫學院教授韓良俊表示,可能是策略或投入資源配置不均,或是嚼檳榔族群改變不易。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副主席舒靜嫻則建議,主管機關應將口腔癌篩檢納入勞工健檢外,並訂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且香菸與檳榔的推廣防治要並重,透過主動推廣,讓成人青少年的嚼檳率與認知率等達到逐年下降。
2018-12-03 癌症.頭頸癌
許多人都以為偏遠地區縣市居民較常嚼食檳榔,但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最新「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卻發現,台北市青少年嚼檳率不降反升,竟是國高中嚼檳率連續三年上升的唯一縣市,令專家感到不解。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主席韓良俊指出,在衛福部、醫界等努力宣導衛教之下,106年全台成人嚼檳率已降至6.1%,但國人對於檳榔危害的認知率卻比105年低,僅51.2%。更讓人意外的是,近幾年來,青少年嚼檳率並未穩定下降,以106年為例,超過半數縣市國中及高中青少年嚼檳率,比前一年還要高,其中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等。其中又以台北市表現最差,青少年嚼檳率連續三年上升,104年高中生嚼檳率為1.66%,105年為1.7%,到了106年,幾乎翻倍成長,到了3.2%,而國中生嚼檳率也是如此。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經理莊麗真分析,這應該與青少年次文化有關,許多從事宮廟活動的青少年將吃檳榔當成男性之間的社交禮儀,在同儕壓力下,開始吃起檳榔。另外,莊麗真推測,台北市有不少高職學校,許多學生半工半讀,如果職場中成年人有嚼食檳榔行為,青少年如果不瞭解檳榔對於健康的危害,可能有樣學樣,就跟著吃檳榔。調查發現,在六都中,台北市高中生嚼檳率最高,達到3.2%,其次為新北市、台南市的2.6%、桃園市2.3%、台中市2.1%、高雄市2.0%,至於全國高中生嚼檳率最高的縣市則是台東縣,達5.2%。調查發現,青少年嚼檳率持續上升、國人對於檳榔危害健康的認知不夠,韓良俊呼籲政府,應該持續加強衛教宣導,因為每年都有新的一批學生進到校園,如果缺乏警覺,越來越多孩子們吃檳榔,絕非台灣之福。
2018-11-28 癌症.頭頸癌
台南市一名中年男子罹患口腔癌,直到腫瘤已生長至顏面且有嚴重異味及出血才就醫,雖經治療仍因病情惡化去世。醫師指出,病患也曾後悔沒有早點就醫,民眾不要輕忽相關症狀。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林哲毅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這名病患到醫院求診時已是第4期病況;先前雖隱約知道是癌症,但不願接受治,直到出血狀況及異味嚴重才到急診就醫。經治療雖有改善,但後來仍因癌細胞遠處轉移狀況惡化。林哲毅表示,經由口腔黏膜篩檢可發現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疑似癌前病變,及早介入治療一定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國民健康署對高危險群補助每2年1次的篩檢,民眾可充分利用。他說,大多數的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抽菸或喝酒習慣,最佳預防措施就是改變生活習慣。臨床上發現大部分患者在罹病後可把檳榔戒掉,但抽菸習慣就比較難以改變,建議可由專業的戒菸門診協助。林哲毅表示,民眾如果懷疑有口腔癌的相關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確診,不要迷信偏方、草藥或自行購買成藥,避免造成病情延誤。
2018-11-18 癌症.頭頸癌
一名45歲從事勞務工作的男性,有抽菸、嚼檳榔和喝酒習慣,因罹患頭頸癌第二期就醫治療,害怕動手術和放射治療的他,最初採取化療,不料隔年即復發,且對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在病情惡化的狀況下,不得已接受手術,然而術後仍再度復發,抗癌之路歷經重重波折。所幸,經醫師評估後改採免疫療法,治療至今一年多,不僅無復發跡象,原本七公分大的腫瘤也完全消失,成功重建抗癌信心。疾病年輕化 與環境致癌物有關高復發率是頭頸癌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因之一,臺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林進清表示,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等,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以口腔癌病患為例,過去患者的年齡層約在50歲,近年已下降至40歲,研判與環境致癌物如空氣汙染、吸菸等有關。林進清指出,三分之二的頭頸癌患者確診時為晚期,復發率高達50%,嚴重的患者需合併手術、放療和藥物治療。其中藥物治療除傳統化療及標靶藥物外,近年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已獲衛福部核可用於頭頸癌治療,提供復發轉移患者繼續治療的機會。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傳統治療,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期,且疲倦、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小,有助改善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對頭頸癌患者是一大福音。研究已證實 戒菸提升存活率另一項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將361位復發轉移的頭頸癌患者分兩組,一組使用傳統化療,一組使用免疫療法,結果發現化療組的存活期為5.1個月,但免疫療法組達到7.5個月,林進清說,「別小看只延長了兩個多月,在臨床上具有提升存活率的實際意義。」林進清提醒,除了藥物治療,患者應戒菸、戒檳榔和戒酒,多項研究均證實戒菸有助於提升頭頸癌患者的存活率,延長存活時間。唯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配合醫師進行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頭頸癌再次復發,威脅生命。
2018-10-08 癌症.頭頸癌
49歲陳先生,去年七月來到醫院,因口腔癌在其他醫院化療後,仍殘存腫瘤約2乘以3.3公分,由於他排斥開刀,討論後,建議改採標靶真光刀治療。經一個多月治療後,腫瘤縮小,再說服陳先生接受手術,將殘存的腫瘤拿掉,經病理檢驗確認,癌細胞已被清除。陳先生化療後仍有殘存腫瘤,一般建議病人開刀切除,但他堅持不開刀,擔心顏面「破相」,因此溝通開刀之外的治療方式,讓病人有所選擇,不讓病人放棄治療希望。若馬上開刀,的確可能影響顏面外觀或功能,但如果接受放射治療,加強治療效果,可縮小開刀範圍,甚至有機會不開刀。由於病人希望治癒,因此設計個人化的同步增量放射線治療,以標靶真光刀,加上更好的影像導航,目前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在正常組織耐受範圍內,增加癌細胞的劑量到能殺除的強度,提高治療準確度,再加上完整的配套措施及醫療團隊的配合,處理病人治療時的副作用,讓病人撐完療程。經過一個多月放射治療,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病人仍殘存一點點腫瘤,開刀後遺症、併發症或對外觀影響已經變小,所以鼓勵病人開刀將殘存腫瘤拿掉。病人同意接受手術,術後檢驗發現,殘存腫瘤中癌細胞已被放射線治療殺除,預後良好。開刀的病理檢驗,可以驗證之前的放射線治療效果。此種新式療法,已經臨床多個個案驗證。由於殘存癌細胞在身上,還是有病變或復發的可能,因此醫療團隊採用醫病共享決策(SDM)模式,與病人站在一起,討論治療的優缺點,站在病人的立場,一起做治療的決定,避免病人因為不願接受正規治療,轉而尋求沒有臨床證據的療法,最終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2018-10-07 癌症.頭頸癌
台中榮總昨天舉辦口腔癌病友同學會,56歲陳姓挖土機司機、48歲林姓車床師傅到場分享抗癌經驗,台中榮總口腔醫學部主任程稚盛說,陳姓病患有留置胃造廔管,可自己煮食材灌食、回到工作職場;林姓病患動過8次手術樂觀抗癌,並且騎單車維持好體力與心情,2人都每周回診追蹤、樂觀抗癌,是其他癌友的好榜樣。程稚盛說明,依衛生福利部十大主要死亡原因統計資料分析,口腔癌為癌症十大死因第五位,男性癌症第四位。90%男性患者為中壯年,大多為家庭裡經濟支柱,罹癌後對整個家庭造成衝擊。台中榮總口腔癌治療團隊舉辦口腔癌病友同學會,提升病友照護能力,並且透過病友經驗分享等,鼓勵癌友樂觀面對。陳姓挖土機司機雖然說話不清楚,但不害怕說話,常和其他病友經驗分享,熱心指導留置胃造廔管如何照護,有十多名病患受惠。陳姓病患說,他年輕就抽菸、喝酒、吃檳榔,7年前罹舌癌,因吞嚥困難,隔年接受胃造廔管手術,並留置胃造廔管,飲食靠灌食。他指出,他的兒女都成家立業,他因為年輕時有投保「儲蓄型保單」,想說「活得愈久、領的愈多」,所以積極抗癌,他還回到原本的工作職場,自己種菜、自己煮食材灌食,連肉類、魚類都可以吃,「吃得營養又豐富」,精神體力好,樂觀面對每一天。林姓車床師傅說,他10年前罹癌,當時是口腔癌一期,手術切除後,他調整作息、均衡飲食,也開始騎單車當運動,挑戰台灣各山頭,沒想到年後又復發,且已淋巴轉移,為第四期,他震驚不已,曾接受過化學治療3次及放射線治療33次,至今已接受過8次的手術治療,他仍樂觀面對。他指出,為了活下來,他選擇面對、積極抗癌,配合醫囑,按時每周回診追蹤,熱愛自行車的他,抗癌期間持續運動,挑戰各大山頭、四處征戰,車聚從不缺席,「因為騎自行車讓我保持良好的體力與心情」,可以繼續與病魔對抗。
2018-09-02 癌症.抗癌新知
全台每年有約500萬人次接受國健署的4項癌症篩檢,符合條件者平均2到3年就能做一次篩檢。國健署擬檢討篩檢政策,針對個人病史、年齡、過去篩檢結果等,訂定不同篩檢頻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透過新聞稿宣布此消息,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受訪時表示,民國99年推動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等4大癌症篩檢以來,至今服務多達4000萬人次,發現34萬癌前病變和4萬癌症。但考量精準醫療是國際間新趨勢,國健署擬將4癌篩檢轉型為精準預防保健服務,未來將結合各專業學會檢討現行政策內容,朝向提供個人化服務方向發展。吳建遠指出,一般民眾生病都會主動尋求醫師治療,反觀癌症篩檢是針對健康的民眾提供的,多數人並不覺得自己需要,還得花時間到醫療院所檢查,成為推動篩檢的一大瓶頸。此外,即便是同年齡的女性,也可能因病史、身體狀況、生育數量等因素影響,而有不同罹癌風險。以乳癌為例,目前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兩年可篩檢一次,不過,女性罹患乳癌除和年紀有關,晚生小孩、生育數少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可能比早生且生育數多的女性來得高。因此,未來擬結合健保資料庫,針對個人病史、潛在疾病及過往篩檢結果,算出每個人罹癌風險高低,風險高的女性每兩年可篩檢一次,低風險的女性則可望放寬篩檢頻率。吳建遠說,如此不僅能有效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更減少非必要的篩檢所造成的困擾,近期將邀集各科醫學會專家開會討論,盼讓癌症篩檢更精準。
2018-08-30 癌症.抗癌新知
繼RCA案,雲林縣台西鄉罹癌居民聯合向六輕求償,是下一個各界矚目的環境公害案件,明天將開一審言詞辯論庭。自救會居民指出,台塑要求證明「何年何月何時、從哪根六輕煙囪、吸到哪個物質、吸入多少劑量,才導致罹患哪一種癌症」。學者指出,法界在環境公害訴訟的判斷中常有迷思,才會一昧要求受害者證實「不可能達到的因果關係」。台西75名自身或家人罹癌的居民籌組雲林縣台西鄉六輕汙染傷害聯合求償自救會,2015年遞狀控告台塑石化、麥寮汽電、台灣塑膠、南亞塑膠與台灣化學纖維等公司。自救會總幹事吳日暉的三叔公和五叔公得肺癌、四叔公得肝癌、姊夫得胃癌,外甥42歲口腔癌過世。他說,原以為雲林縣委託台大進行為期四年的流行病學研究是有力證據,但台塑律師屢要求居民證明「在何年何月何日、哪個時間點、從哪根六輕煙囪、吸到哪個物質、吸入多少劑量,才導致罹患哪一種癌症」,否則就不能指控罹癌源於六輕,這個要求神明也難辦到。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環境公害訴訟不利受害者,許多時候是因為執法者思考僵化,自行想像會有一套完美、但實際上不可能達到的因果關係架構。詹長權說,單一原因導致單一疾病的因果關係幾乎不可能證明,國際判斷環境公害常援引流行病學研究,期待法官充分閱讀相關研究,了解六輕是否生產、排放有害物質,有害物質是否到達社區與居民體內,居民罹癌率在排除生活習慣、痼疾後是否仍有提升的現象。
2018-08-17 新聞.杏林.診間
我曾連續9個月沒有周末假期,前年12月的一場車禍,讓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生活。前年12月底的某個清晨,我應南部某區域醫院之邀,趕往醫院主持評鑑試評,從家裡去台北高鐵站,我隨手招了輛計程車,因為太早了,我一坐上後座就開始打盹,一如往常,未繫安全帶。雖然打盹,但我感覺司機車速很快,我還記得看了一下手表,心想怎麼一下子就要抵達高鐵站了。當車子駛過市民大道與新生北路的交叉路口,突然感受到一陣撞擊,瞬間力道使我從後座一頭撞上前座擋風玻璃,之後我就不記得了。再次有記憶時,我已經換搭另一輛計程車,下車正要付錢給司機時,我問他:「我為什麼在這台車上?」,司機很驚訝:「你剛出車禍不記得了?」接下來我又記憶斷片,只知道自己到了高鐵站月台,然後驚覺頭好痛,一摸發現後腦流血,身上的西裝與褲子都被扯破。當時我判斷我應該有嚴重傷勢,不能去南部了,於是打電話給受試評醫院,說我出車禍被撞,很抱歉不能去了。然後再打電話給新光醫院急診,告知急診醫師我的狀況,並說30分鐘內可達。從撞車開始到高鐵站,過程約卅分鐘,我至今仍想不起來當時發生什麼事,如何抵達高鐵站。知道自己出車禍,又再攔了一部計程車,都是後來再看路口監視錄影畫面才知道的,原來我出了車禍。我對這段過程完全失憶,怎麼想都想不起來。到了醫院急診,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我蜘蛛膜下腔出血,導致顱內血腫,神經外科醫師建議在加護病房觀察三天,但我只住院觀察一天,又加上家人都是醫師,在神外醫師同意下出院,自己在家觀察。所幸顱內血腫沒有造成其他突發情況,只是恢復緩慢,吸收狀況不好。推想這可能跟我高血壓、吃抗凝血劑有關。身為神經外科醫師的親家告訴我,至今沒有出現其他症狀,就不用再定期回診。除了血腫,這場車禍造成另一個影響,我漸漸發現記憶力大不如前,人名、物品名稱經常想不起來,很多事得仰賴秘書幫忙。但我不認為自己倒楣,人生多少會碰到類似的事,尤其因為自己沒有繫安全帶,我現在坐車一定會繫上安全帶,還會抓緊把手,因為開車的不是自己,很多事情無法自己控制;我也坦然接受這樣的結果,記憶力變差就當作是稍微提早一點的老年失智症狀,況且車禍帶給我的正面影響多於負面影響。因為這場車禍,我的生活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首先,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很多人都說我意志堅定,從我即使出了車禍,西裝破了、頭流著血,仍堅持要前往高鐵站,即可印證。我因此學會「放下」,不過度堅持完成任務,目前則推辭掉能推辭的工作,只留下必要行程,如國際學會事務,且維持周末盡可能不開會。再來,把空下來的時間花在運動健身,如健走、走山林步道控制體重,且定期和太太一起落實每日一萬步,或開車去羅東放風、蘇澳看海,即使在世界各地開會,也盡可能到當地步道多走走。另一個意料之外是我的兒子,有個同為耳鼻喉科醫師的老爸,他壓力不小,有時會刻意和我畫清界線,表現自我,有時也看似對我漠不關心。但我出車禍後,兒子一肩扛下所有事情,全力協助我,當下我看到他的成長與能力,讓我知道發生困難時,會有人幫助我,我不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對我而言,是這場意外給我最好的禮物。侯勝博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耳鼻喉科科主任亞洲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秘書長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理事長年齡:60出生地:嘉義專長:口腔癌、頭頸部腫瘤、顱底腫瘤興趣:爬山、健走經歷: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新光醫院全方位口腔癌防治中心主任亞洲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第四屆理事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第七屆監事國民健康局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委員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創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教授
2018-08-16 癌症.頭頸癌
洪先生10多年前曾罹口腔癌開刀,後來聽從醫師指示戒菸,一直控制良好,2年多前他以為多年前的病已不礙事,又開始抽菸,沒想到癌症又找上門,所幸經過手術已再次控制,但也讓他了解「抗癌是一輩子的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黃純惟說,61歲的患者10多年前曾因右側頰黏膜發現腫瘤,確診為口腔癌,並接受一系列治療,由於治療過程太過艱辛,嚇得他從此遠離菸酒,飲食也攝取大量蔬果,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這些年來口腔癌控制良好。洪生生說,2年多前禁不起菸癮的誘惑,又開始抽菸解癮,直到去年發現嘴巴腫,吃東西時總是磨出傷口,造成口腔反覆潰瘍,且嘴巴裡長出一顆圓圓的東西,讓他驚覺不對,趕緊赴醫檢查。黃純惟指出,雖然患者曾在他院接受切片檢查數次,但病理報告皆沒有發現惡性細胞,這是因為癌症容易從深處開始產生變化,有時無法單從淺層的切片發現。經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其右側舌頭有一顆4公分的腫瘤及多顆頸部淋巴結腫大,高度懷疑是口腔癌。洪先生勇敢選擇將近半的舌頭切除並進行重建手術,術後病理報告結果也證實為口腔癌第三期,術後仍須後續電療及化療,以免癌症再度復發。醫療團隊也會診整形外科鄭旭棠醫師執行皮瓣重建與縫合手術,取左大腿的皮修補口腔內側,除了維持理想外觀,也建立患者術後自信。黃純惟指出,口腔癌好發於男性,是極容易復發的癌症,有15%至20%的患者,因過去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病史,具有高度惡化的可能性,使口腔附近黏膜會發生「第二原發癌」,即便原先癌症已經治癒,仍需長期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追蹤。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2018-08-14 新聞.健康知識+
【健康傳媒 編譯組/外電報導】你的口腔、牙齒健康嗎?現在研究發現,精緻澱粉類食物例如麵包、薄脆餅乾、蛋糕、蘇打餅等食物,會提高罹患牙周病和口腔癌風險,研究刊登在《牙科研究期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世界衛生組織所委託進行的一項審查,分析了33篇口腔健康的論文後,他們發現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和口腔之間有關聯。負責這項研究的新堡大學營養與口腔健康教授Paula Moynihan說明有證據表示,富含全穀物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與精緻澱粉的食品相比,較不容易損害口腔的健康。這是因為精緻澱粉,會被口中唾液的澱粉酶分解成糖,然後會慢慢侵蝕牙齒,並且會損害周圍的組織。基本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習慣,對於口腔健康來說是好的,但前提是要它的含糖量低,例如麵食、麥粉和全麥麵包等,而重點在於選購產品時,最好成分含有全榖、全麥。總結這個研究的結論,精緻澱粉因為含有糖,會增加蛀牙的風險;但若是選擇吃全穀物的澱粉,則是可以提供針對口腔疾病的保護,另外,還發現食用全穀物澱粉,可降低口腔癌的罹患風險。★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2018-08-02 癌症.癌友加油站
54歲的江大哥前年年底發現口腔傷口半月不癒,曾長期照顧口腔癌父親至臨終的他,意識自己恐步後塵,為了不拖累家人,隱瞞病情半年,還一度拒絕治療,直到妻子懇求「讓孩子回家有爸爸可喊」,他才驚醒自己的責任未了,在妻子陪伴下,遠赴外地求醫,已是口腔癌4期,父親節將到,他的願望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能再久一點」。父親節前夕的周日午後,抗癌重生的江大哥和妻兒一家5口,在既期待又緊張的心情中,拍下遲來的全家福。江大哥罹癌前,為養家日夜奔波以車為家,小兒子已15歲,全家人卻找不到一張同框的照片,社工得知後,和大哥的3名子女相約,並請陽光彩妝志工支援,給他一個特別的父親節禮物。為了減輕家中負擔,長女半工半讀,讀護專的次女,則堅持休學打工,一度和爸爸鬧僵。化療結束,江大哥賣掉原賴以為生的二手聯結車,用賣車所得和妻子在鄉間開小麵店,妻子掌廚,江大哥幫忙送餐、洗碗,動作勤快。雖鄉間客源有限,他堅持自給自足,不用女兒的錢,今年父親節他的心願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能再久一點」。在台灣,每3小時就有一個爸爸因口腔癌倒下,陽光基金會每年服務約1600位口腔癌病友及家庭,這些口友爸爸往往是家庭經濟支柱,他們除需面對病魔威脅,還得面臨頭頸因開刀缺損造成的口齒不清、進食困難,以及經濟、心理、復健等壓力,陽光基金會「守護口腔癌病友」服務計畫,急需大眾伸援助其持續獲得身心重建、經濟補助、家庭支持等服務。愛心專線(02)2507-8006分機511洽洪小姐。
2018-07-29 癌症.其他癌症
口腔癌不僅是國人癌症死因第5名,更是最短命、最早夭的癌症。除口腔癌本身的奪命威脅,醫師提醒,口腔癌還有一項最惡名昭彰後遺症,那就是幾乎無法痊癒的放射性骨組織壞死,其中超過一半患者都是因疏於患部清潔導致。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3千人死於口腔癌,更以年增7千名新患者的速度成長,口腔癌患者相較一般民眾平均壽命少了16.3年,是最短命的癌症。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指出,大多口腔癌患者接受治療時已是第四期,需要合併手術及化學、放射治療,也因此會產生許多治療引起的後遺症。侯勝博表示,後遺症中最惡名昭彰的就是放射性骨組織壞死,發生部位於上、下顎及顴骨,一旦產生射性骨組織壞死,幾乎無法治好,會反覆出現。目前臨床發生率約為10%,症狀包含疼痛、口腔黏膜出血發炎、化膿至發出難忍惡臭。為什麼會放射性骨組織壞死?侯勝博解釋,過半患者是因術前口腔或鼻咽局部就不清潔,在放射線照射會引起缺氧、缺血、缺細胞活性,組織癒合能力不佳,傷口變得無法正常癒合,當術後口腔、鼻咽腔等患部未保持乾淨,就容易感染發炎致骨組織壞死。侯勝博說,放射性骨組織壞死的治療之道首在預防,口腔癌患者從術前到終其一生,即便術後傷口癒合都需要非常留心於患部清潔。因病友常有張口困難無法放入牙刷,或因口腔知覺差,縫隙塞了食物渣也不知,所以需要以沖洗機、棉花棒或用空針筒裝漱口水注入口腔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