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當歸宜忌篇/貧血時,可以食用嗎?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記者胡經周、陳立凱/攝影】宜/貧血、頭暈、末梢循環差忌/感冒、腹瀉、腸胃炎酌/三高患者應詢醫貧血、血虛、頭暈頭痛、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月經不順,以及有經痛困擾的人都可食用。不過,若正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發炎時期,或有慢性胃腸炎、腹瀉者不宜。另外,使用當歸還是要看體質,若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實症患者,需由醫師診斷,酌量使用。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記者胡經周、陳立凱/攝影】宜/貧血、頭暈、末梢循環差忌/感冒、腹瀉、腸胃炎酌/三高患者應詢醫貧血、血虛、頭暈頭痛、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月經不順,以及有經痛困擾的人都可食用。不過,若正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發炎時期,或有慢性胃腸炎、腹瀉者不宜。另外,使用當歸還是要看體質,若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實症患者,需由醫師診斷,酌量使用。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記者曹馥年/嘉義報導】天冷大吃進補,小心腸中風!1名有高血壓病史的男子近日猛吃薑母鴨、羊肉爐進補,突然腹部劇痛,差點暈倒。就醫檢查,原來是腸主動脈鈣化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腸中風。若沒即時治療,恐怕導致腸血管壞死死亡。寒流頻頻來襲,嘉義縣1名53歲男子為了禦寒,大吃薑母鴨、羊肉爐、麻辣鍋等食物保暖,卻忘了自己有高血壓病史,結果腹部劇痛痛暈。署立朴子醫院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洪弘昌為患者照腹部電腦斷層,發現患者的腹主動脈有鈣化現象,所幸及早發現,經治療後已無大礙。否則若腸血管壞死或併發腹膜炎,死亡率高達9成。洪弘昌表示,腸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有心血管疾病、血液高度凝集病變、洗腎或其他慢性病者。該類型病患因血管彈性變差或血管管徑狹窄,易出現腸中風等缺血性病變。冬天天氣寒冷,血管收縮,更容易發病。若飯後感到腹部不適,吃消化藥仍無效,或瞬間腹部劇痛、肚臍周圍疼痛、冒冷汗等,都可能是腸中風的徵兆,應盡速就醫。農曆年將至,民眾大吃大喝,易引發高血脂症。嘉義醫院中醫師蔡郁玟建議在年菜加入洋蔥、海帶、香菇、大蒜、芹菜、辣椒、黃瓜、茄子、玉米、豆腐等降血脂食材,佐料中加入醋、檸檬、蕃茄,也有類似功效。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銀髮族不比年輕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食物下肚前,不只要考慮有沒有慢性病纏身,還要評估自己咀嚼、吞嚥功能好不好,美食當前,不見得能盡情享受。準備年菜時,除了菜色要「澎派」,多花一點心思,更能滿足老人家口腹之欲。軟質食物 好咬好吞 要老人家好咬、好吞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挑選軟質食物,避開太粗糙、堅硬食材。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建議,瓜類、菇類是不錯的選擇,年節期間不能缺席的好彩頭蘿蔔,也很適合老人家吃。應景的長年菜(大芥菜),淡水馬偕醫院營養課長蔡一賢說,煮得夠久,長年菜軟爛的梗,比葉片更好入口,加入鮮干貝、海參等食材,不只味道更鮮美,鮮干貝口感軟嫩、海參不含膽固醇,老人家還能同時吃到不同食材。林孟瑜說,煮熟後的葉片看似軟爛,但因纖維較長,老人家吃起來還是很吃力。蒸燉滷烤 吃來可口 不少人以為,菜切得夠細碎,老人家吃起來會比較輕鬆,「助益其實不大。」林孟瑜指出,關鍵還是在烹調時間要比較長,煮得不夠久,反倒會提高葉片硬度,更難咬。除了挑食材、煮得夠久,烹煮方式也會影響食材軟硬度。跟油炸、油煎相比,以蒸、燉、滷、烤方式烹煮,適口性更好,油脂含量也較低。營養師提醒,熱油煎、炸,不只「油滋滋」,高溫還會讓食材水分散失,硬度反而增加。別煮太油 會鬧肚子春節期間一開心,自然吃得比較多,老人家血液循環功能原本就比較差,寒冷天裡,消化、代謝功能更慢,林孟瑜說,高油脂食物要較久時間消化,老人家胃腸功能本來就軟弱,高油脂食物易導致腹脹、不舒服,還有人會拉肚子,年菜可別煮太油。年年有「魚」,在營養師眼裡,魚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不只油脂不多,蛋白質品質又好。但年節期間,習俗忌諱把魚吃精光,不少家庭為存放,或方便二度烹調,燒成紅燒、糖醋魚,以油炸或油煎方式處理,蔡一賢建議,清蒸魚不只更鮮美,也較好入口、吸收,盤底還可鋪上冬粉、嫩豆腐,老人家也可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至於佛跳牆,為避免食材久燉後崩散,不管是芋頭、鳥蛋、栗子等食材,往往先油炸再燉煮。林孟瑜說,以傳統方式製作的佛跳牆,含量油高,幾乎不適合慢性病患吃,除了捨棄油炸,食材也應調整,多放瓜、菇類,不只高血脂、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能食用,口感也會更清爽。年糕太黏 當心噎著蔡一賢說,筍絲能增添佛跳牆的甘甜味,不過,醃漬的筍絲含鈉量較高,較不易嚼爛,較不適合老人家吃。她建議,除了菇類,還可放入蓮子、海帶根。像徵年年高昇的年糕,因為黏性高,老人家食用時也要特別留意。蔡一賢說,怕老人家吞嚥功能、牙齒不好,不易嚼爛,最好切成小塊再食用,以免噎著,家人也最好陪在身旁。至於吞嚥功能太差的老人家,營養師不建議勉強吃。豐盛年菜沒吃完,轉眼變成剩菜剩飯,蔡一賢建議,吃不完的年菜,可先分裝後再擺入冰箱,以免同一鍋菜反覆加熱,營養素遭破壞。另外,年節期間,還少不了零食陪伴,蔡一賢認為,老人家年節期間吃一些零食,不必太苛責,若嘴饞又想吃得健康,可以把水果當成點心吃,像洋香瓜、草莓、土芭樂等水果質地都算柔軟;溫熱、燉得軟爛的八寶粥、紫米燕麥龍眼粥也很適合當零食。牙齒還不錯的老人家可吃開心果、核桃等,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物質等,在營養師眼裡,是相對不錯的選擇,但蔡一賢建議,一天一湯匙即可,才不會吃進太多油脂。●銀髮族年菜注意事項1.儘量選擇較柔軟食材,把食物分切成小段、小塊。2.年糕這類黏性高的食物,需切成小塊,也要特別留意老人家吞嚥;若吞嚥功能太差,不建議食用。3.油炸、油煎食物口感相對較硬,以蒸、燉、滷、烤方式烹煮,更適合老人家,油脂含量也較低。4.延長燉煮時間,食物更軟爛。5.牙齒功能較好的老人家,可吃開心果、核桃等核果;選購時最好選擇原味,減少糖、鹽攝取量。6.魷魚絲、蒟蒻干口感較硬、鈉含量較高,老人家較不宜食用。7.天然食品優於加工製品,可以把水果切成小塊,當成零食吃。8.應景桂圓紫米、八寶粥等熱甜湯,可取代零食。資料來源/蔡一賢、林孟瑜營養師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晚報╱李樹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氣血不足容易造成手腳冰冷,透過中藥調理體質,就能遠離冰手冰腳困擾。台北市中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指出,今年冬天特別冷,對於陽氣虛弱的人是一大考驗。造成手腳冰冷的原因有三,陽氣虛弱、陽氣鬱遏、氣血不足。經確診後,就可給予中藥調理身體,改善氣血不足,促進體內循環。林在裕表示,利用中藥可以補氣補血,達到雙補效果。如果症狀較輕,可以嘗試服用八珍湯,要是連大熱天也手腳冰冷,可選擇十全大補湯,比八珍湯多了黃耆及肉桂兩個中藥材。平常茶飲部分,林在裕建議,可購買粉光參(三錢)、黃耆(三錢)、紅棗(五至六顆)、枸杞(一錢)等中藥材,沖泡在500cc熱水中,五分鐘後即可飲用,具有補氣效果。陳潮宗提供更簡易的補氣中藥茶飲--福圓茶,在1000cc 熱水中加入20公克龍眼乾。龍眼乾本身含有糖分,可選擇不加糖。另外,老薑加紅糖,煮成薑茶,也有補氣作用。天冷,有人常吃薑母鴨、羊肉爐補氣血,讓手腳不易冰冷,不過林在裕提醒,常覺口乾舌燥、體質易上火的人並不適合食用這類食補。再者,感冒、高血壓以及孕婦則不適合以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來調整體質。建議平常也可以多做些耐力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肺功能,包括練氣功、快走。如果手腳冰冷已經影響到睡眠、日常生活,可以泡溫泉,睡前泡泡熱水,不過這只是短暫的,入睡後可能又逐漸冷起來。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宋燊/永和耕莘醫院營養師】傳統觀念認為,冬季由冷轉寒、陰氣轉盛,萬物生機潛伏,人體代謝較慢,而且食欲增加,容易吸收營養,故冬季是調養身體、進補的好時機;但在營養充裕、肥胖比例節節高升的現代社會,並非人人都需要進補。依照中醫理論,進補前應先知道自己體質屬性,視體質、環境、作息、飲食等因子,瞭解是否需要進補、又該如何進補,故最好先諮詢中醫師。傳統進補食物多為魚、肉、豆類,且添加酒、中藥材燉製而成,富含蛋白質、油脂、膽固醇、普林等,對於慢性病患不一定適合,進補時須注意:1.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豬皮、雞皮、鴨皮、魚皮、內臟類、魷魚、花枝、小卷、蝦蟹、魚卵、蛋黃、動物油、醃製品及高鹽、多味精、加工食物,盡量選擇瘦肉、魚類;若進補食材有豆、魚、肉,正餐應減少豆魚肉蛋類,才不致熱量、蛋白質攝取過量造成肥胖、增加腎臟負擔。2.腎臟病患者:進補前建議先諮詢醫師、營養師。一般來說,勿攝取過多蛋白質。需限鉀者,避免濃縮湯汁、胡蘿蔔、芹菜、茼蒿、菠菜、莧菜、香菇、馬鈴薯等。需限磷者,少吃內臟類、全穀類、蛋黃、堅果類。3.痛風患者:多數補品經長時間熬煮,湯汁含較多普林,須避免食用。此外如虱目魚、海鰻、小管、蝦、牡蠣、蛤蜊、黃豆、發芽豆類、蘆筍、紫菜、香菇等普林含量亦高,痛風發作時應少吃。加入酒類的補品也要小心,因酒精會抑制尿酸排除,痛風患者須謹慎食用。進補也要切記均衡飲食,每天至少三蔬二果:一份蔬菜為半碗、一份水果約柳丁大小。搭配當季蔬果,不僅可補充礦物質、維生素、纖維質,且食在當季也符合節能減碳的潮流,可以最便宜價格取得營養最豐富的食物。●冬令常見食材包括:甘藍菜、大芥菜、蕹菜、節球白菜、土白菜、韭菜、胡瓜、芋頭、蘿蔔、菜豆、楊桃、桶柑等,烹調時少用味精、鹽、糖等調味料,以八角、枸杞、荳蔻、香菜等天然辛香料代替,必能補得健康、補得安心!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過年大吃大喝容易造出現消化不良諸多不適症,砂仁、陳皮等傳統中醫理氣藥可以派得上用場;中醫師鐘文冠在一場學術研討中提到,這類藥不只適用於消化不良,例如老年腎臟病患者常見食欲不振,無力便溏等脾胃虛弱之像,也可考慮搭配太子參、生白朮、茯苓、生薏仁等改善;脾虛有濕者可用方劑搭配陳皮、半夏、砂仁、蘇梗等藥材。中醫對於大吃大喝後消化不良、脹氣氣經常會用到陳皮、砂仁,但中醫師指出,因腎病而脾虛者也能可採用方劑搭配陳皮、砂仁等理氣藥。老年人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發生率與年輕人差別不大,但因高血壓與糖尿病造成的繼發性腎臟疾病卻明顯較多。同時老年人藥物代謝功能減低,服用多種藥物易出現藥物性腎損害。醫師指出,老年腎病的診斷不容易,常無明顯發病規律,又容易合併高血壓、貧血與心臟衰竭,不易早期發現,臨床上的病史詢問很重要,必要的化驗更不可少。老年腎病在中醫眼中多呈現虛實夾雜,病程較長,有多種合併症,醫師提醒,過於苦寒瀉下、利水、溫燥發散的中藥皆易造成不適,切忌用刺激藥物,,必須採取和緩的治療方式,老年人因其他疾病引起腎臟病變的比例遠高於青壯年,泌尿系統感染風險亦較成年人高,中醫主張採取較和緩的治療方式。【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補骨脂、肉蓯蓉,杜仲,屬於溫性補腎藥材,適合用於虛寒體質的患者。中醫師吳忠澤在養生講座中指出,溫性、補腎類的藥材較適合腎陽虛的民眾,部分補腎中藥能同時有助肝腎的調養。中醫談的腎與肝範圍較大,包含許多神經、內分泌的觀念,而非單指器官本身。中醫師吳忠澤表示,在五行觀念中,腎屬水,水生木,補腎的藥材經常對肝也有助益。依中醫觀點,外傷骨折或慢性勞損調養也與肝腎有觀,適當地配合中藥,有助於傷勢的復原與痠痛改善。常見的傷科補養藥有杜仲、牛膝、補骨脂、續斷、骨碎補等。藥膳中也常見到牛膝、杜仲、補骨脂等藥材,尤其是骨傷科的後期調養。杜仲性味甘、微辛、性溫,補肝腎,強筋骨,有強身壯骨作用。杜仲與桑寄生還有不錯的降血壓功效,對於改善血壓過高造成的中風有幫助。對於人體上肢問題,可用桑枝、桂枝;下肢可用牛膝、獨活等來改善杜仲與桑寄生同時能降血壓,又能強壯筋骨,適合這些患者在醫師指示下搭配服用。中醫師指出,補肝腎中藥多能強筋骨,對風濕痺痛、肝腎不足、腰膝痠痛最為適宜,常與獨活、牛膝等配伍補益肝腎要藥,故對老人體虛、婦女肝腎不足、腰膝疼痛、筋骨無力者亦常與杜仲、續斷等搭配使用。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年輕人、青少年、兒童最好少喝提神飲料。美國各毒物醫學中心最近正追蹤提神飲料是否會傷害身體,而德國、澳洲、紐西蘭等國研究報告指出,過量飲用提神飲料可能引起肝臟受損、腎衰竭、呼吸失調、躁動、癲癇、精神病、噁心、嘔吐、腹痛、橫紋肌溶解、心跳過快、心率不整、心肌梗塞、高血壓、心臟衰竭,嚴重甚至會致死。美國邁阿密大學研究團隊分析醫學文獻發現,兒童、青少年、年輕人大量飲用提神飲料,身體很可能受傷害。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兒科」醫學期刊網站。(Pediatrics)。研究報告顯示,這些人當中約有3─5成習慣飲用提神飲料,不但對健康毫無益處,還可能出現一連串不良反應;提神飲料常歸類於營養補充品,閃躲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依規定,蘇打汽水中咖啡因含量每12液體盎司(相當於357c.c.)只能含71毫克咖啡因。但有些提神飲料咖啡因含量可以多達75到400毫克,這還不包括各種咖啡因添加物,如巴拉圭茶、可可等。研究人員建議,兒童1天攝取咖啡因量,以每1公斤體重上限為2.5毫克為準,即體重為20公斤每天攝取上限為50毫克,青少年1天不宜超過100毫克。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靈芝口服的用途常被討論,外敷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中西醫師鄧雲立表示,靈芝中的幾丁質可被萃取當作敷料,研究中顯示有助傷口肉芽組織增生,然而專業傷口敷料需為無菌狀態,不建議有明顯傷口、正值皮膚感染或免疫異常者自行將靈芝磨粉調蛋清敷臉,避免未經滅菌的生藥粉造成進一步感染。鄧雲立指出,靈芝中的幾丁質需經過萃取再用於無菌敷料,生藥粉雖也含有效成分,但有效成分含量較少,一般健康民眾當外敷保養之用無妨,然而傷口明顯者仍建議就醫,避免使用未滅菌的生藥粉。關注靈芝國際研究的西雅圖Harborview醫學中心急診外科醫師林道隆強調,國際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靈芝幾丁多醣體作用機轉可抑制基質金屬型蛋白分解酵素及抑制細菌的增殖生長。林道隆表示,敷料使用靈芝萃取的幾丁多醣有助縮短發炎、紅腫疼痛的時間、促進細胞再生、組織修復、加強鎮定舒緩肌膚、增加真皮層膠原蛋白合成,藉以達到加速傷口癒合。縮短傷口發炎時間是啟動皮膚再生修復最重要的關鍵。此外,醫師指出,幾丁多醣體可以對雷射術後的傷口有輔助改善的效果,不但能增加纖維母細胞及角質細胞的修復。靈芝中的幾丁質外敷用途在臨床上也有個案。參與相關研究的台大皮膚科邱品齊醫師的臨床醫學研究顯示,讓數十名病人在臉部雷射術後肌膚敷上含靈芝幾丁多醣成分的敷料後,顯示有促進傷口癒合的效益。幾丁質也存在於海產甲殼中,不過目前研究顯示靈芝的幾丁質最適合用於傷口敷料。中西醫師鄧雲立表示,以輔助促進傷口癒合而言,靈芝幾丁質比甲殼類的幾丁質效益更佳,且靈芝子實體中的含量多於菌絲體。鄧雲立指出,子實體大略為野生蕈類已經長成,冒出地表或寄生物的部分,例如常見的傘形菇狀物就是子實體;菌絲體則為地下或內在生長、吸收養分的觸角與尚未完整長成的部位。靈芝是傳統的養生藥材之一,用於內服也頗常見。許多中藥材被視為為藥膳或搭配飲食,不過中醫師提醒,任何茶飲或藥膳一定要遵守少量、間歇使用的原則,每天拿來當三餐或當水喝並不適合。此外有些補氣藥材雖然溫和,但在肝炎活動期、實證高血壓、感冒時食用仍要謹慎小心。臨床醫師提醒,肝炎活動期原則上處於免疫與病毒作戰的急性期,不需要刻意補氣加強免疫力,以免肝臟成為過度發炎破壞的戰場,此時飲用靈芝茶也需較謹慎。武俠小說中常提及「千年靈芝」的奇效,致民眾認為生長愈久的靈芝效果愈好,鄧雲立指出,其實這只是迷思,其效果與生長時間無必然關係,「千年靈芝」只是小說、戲劇情節。【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新聞網/文、圖/摘自《停止喝過多的水》/石原結實 著/晨星出版】體內的「積水」沒了,疾病一定就能治好!你確定多喝水就健康嗎?知名百萬暢銷作家醫學博士石原結實告訴你,過度攝取水分反而會引起疾病!擁有西醫背景的石原結實,在長期的 看診經驗中體認出,為增進健康就應該重視最自然的自然療法。在本書中石原結實提到,人體的確不可欠缺水分,但只要攝取必要的量並加以充分利用,再徹底排泄 出來就行了;反之,這些水分若沒有充分利用,也沒有排泄出來,反而囤積在體內,那麼這些水分,正是現在人罹患各種疾病的原因。即使目前沒有顯著的症狀,只要有下列現象,都表示體內水分過多:‧各種健康檢查數據都很差的人‧本身並沒有很胖卻有小腹的人‧胃下垂又吃很少的人‧下半身容易覺得冰冷的人‧皮膚白皙又有點圓滾滾的人‧拍肚子時覺得有水聲的人這樣的人,明顯都是各種疾病的預備軍。「水分攝取過度」反而會引起以下疾病:● 糖尿病、高血脂症──血糖值及膽固醇高是因 為「燃燒」不好● 高血壓──比起鹽分,水分才是高血壓的原因,是這樣造成的● 肝炎、黃疸、膽結石──增量的膽汁從膽管溢出● 肥胖(水腫)浮腫(下腹突出)──除去下半身積存水分的方法● 頻尿、乏尿──多了也很煩惱少了也很煩惱,原因卻是相同的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文/董氏基金會】董氏基金會自民國九十八年起積極推動防治高血壓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原則,其中建議主食應有1/2來自全穀雜糧根莖類,而衛生署也同時在最新公佈的每日飲食指南草案中,建議國人應有1/3主食來自全穀雜糧根莖類。但過程中卻發現,一般民眾甚至專業人員常對「全穀根莖類」之定義有疑問或不清楚。為了瞭解市售全穀產品現況,董氏基金會於日前調查全穀相關製品465件,發現產品包裝上標有「全穀」或「全麥」的有113件,但其中13件其實完全不含「全」穀成份、9件無成份標示。為避免全穀製品在命名或標示上的定義不同,而讓民眾混淆或誤會,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於日前制訂「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希望未來能讓全穀產品清楚標示,也讓民眾選購有所遵循。以下提供全穀相關資訊。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國際間(紐西蘭、美國、加拿大、丹麥、瑞典、芬蘭、英國、荷蘭…等國)已對全穀及其製品下了明確的定義。全穀的「全」有全部和完整之意,我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亦於今年訂定「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定義「全穀」是指含有胚乳、胚芽和麩皮之完整穀粒(如:糙米),整顆穀物若經過破碎、粉碎、磨成細粉、成片狀,但保有與原來穀物相同比例的胚乳、胚芽和麩皮,始得稱為全穀類;而全穀製品如:全麥麵包、全麥饅頭等,其「全」穀成分需佔總重量的51%(含)以上,才能以「全穀」或以所含穀類名稱(如:「全」麥、「全」蕎麥、「全」燕麥)宣稱。 我們所知的紫米(黑糯米)、紅糯米、發芽米(非胚芽米)、玄米都是糙米,屬於全穀類,但玉米在加工製成玉米粉時營養素大量流失,故玉米粉應不屬於全穀類製品。如何增加全穀攝取及儲存注意事項1、全穀飲食停看聽,從標示選出「真」全穀2、增加全穀類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糙米取代白米,若一開始不習慣糙米的口感,可先與白米以1:1的比例混合,等適應口感後之後再逐漸增加比例。3、點心可搭配其他不同的主食類食物,如:小米燕麥粥、紅豆紫米湯。4、全穀製品較為乾澀,為了增加適口性,製作時常添加過多油脂,建議選擇油脂不要太高的全穀製品,如全麥餅乾等。5、其實一般人都適合吃全穀,尤其是過重與肥胖者、新陳代謝症侯群患者、更年期婦女等,但仍有少部份民眾不適合攝取全穀:●對麥類麩皮、麩質(gluten) 過敏者,惟仍可食用糙米●消化能力不良者(如胃潰瘍患者、腸道激躁症)●腎臟病患者6、全穀儲存注意事項:全穀含有麩皮與胚芽,而胚芽油脂含量較高,容易發生油脂劣變,造成惡臭,所以儲存時間不能過長,儲存室溫不能過高,要避免光照且應存放於乾燥處,以免全穀產生質變。詳細調查內容及更多全穀資訊:請洽董氏基金會 食品營養特區http://nutri.jtf.org.tw/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春季養生,吃什麼水果最好?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醫師楊淑媚表示,傳統中醫認為,番茄、草莓、蓮霧都是在春天時最適合食用的養生水果,以番茄來說,番茄能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有助於預防高血壓。蕃茄既是蔬菜又是水果,烹煮後可提高茄紅素的效用,蕃茄也可當作水果直接拿來吃。楊醫師指出,蓮霧性平,熱量低,甜度也低,吃蓮霧能利尿、改善貧血,可滿足口腹之慾,吃了之後不容易發胖。草莓能潤肺生津,適合肺燥乾咳者食用;草莓能健脾和胃,適合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人食用;草莓能補氣血,神疲面黃的人可多吃。楊淑媚進一步指出,草莓的營養價值高,含有胺類物質、維生素C、豐富的鐵質等成分,對人體健康相當有助益;春季正是吃蕃茄、草莓、蓮霧等水果的好時機,養生又好吃。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諮詢/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適合面黃肌瘦、脈虛,以及氣喘、低血壓者食用。●處於發炎、經期間,及感冒患者不宜食用。●身強體壯者不適吃人參。●手術期間不宜,待傷口穩定後再吃,以免大出血、延後傷口癒合。●口乾舌燥、便秘的實證高血壓患者,不適吃人參。●腎功能不好、尿少者不宜。●白蘿蔔會破解人參、西洋參藥效,不建議同時吃。吃完參補品,最好第二天再吃蘿蔔,以免只是「吃好玩」。●健康的孕婦不需要吃人參,若為氣虛體質、食欲不振,又有流產跡象,需經中醫師診斷、處方後使用。●產後體虛產婦可吃,非體虛者較不宜,尤其是哺乳媽媽還可能退奶。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記者/盧振昇、陳立凱/攝影,資料來源/營養師林郁茹、蔡淑玲】●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吃太鹹會導致血壓上升,不利疾病控制。●腎臟病患。鈉讓水分滯留體內,導致水腫。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母親節將至,慰勞辛苦的老媽,不少人帶媽媽上餐館,再買個蛋糕慶祝。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醒,一頓大餐下來,攝取熱量恐超過一天所需,要讓母親吃的快樂又健康,得學學如何選擇菜餚。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以平時坐辦公室、體重60公斤的媽媽為例,一天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但中式桌餐,一人攝取熱量可能超過1600大卡,西式套餐最少也有1100大卡,吃到飽的歐式自助餐,攝取量更可能到2500到3000大卡。孔憲蘭說,50至64歲的媽媽,23%到42%患高血壓,9%到20%有糖尿病,26%到34%有高血脂,這些三高族群更應重視飲食,盡可能少熱量、少鹽及少糖。母親節蛋糕也來「加油」。國泰醫院營養組長李蕙蓉說,以黑森林蛋糕為例,6吋大蛋糕,分成10分,一人也要吃下250到500大卡。吃得健康,不代表無法享用美食。國健局特別商請知名飯店示範,同樣有10道菜的中式桌餐,如拼盤、生炒蝦鬆、寧波菜飯、雞湯、蔥燒子排、清蒸多寶魚加上綠豆珍珠甜點等,平均一人攝取熱量不到760大卡,跟平時一個便當差不多。李蕙蓉說,聰明挑選菜餚,絕對可以健康、美味一兼二顧,如多吃一口飯,減少其他高熱量食物,碳水化合物也有助脂肪代謝;盡量不要點油炸食品。西式料理,將濃湯改為清湯,就能少200大卡,要求餐廳將樣式增加,主菜分量減少,以水果取代甜品蛋糕,都是好方法。李蕙蓉建議,全家一起吃也可分食減量,調整進食順序,可先喝湯、吃飯,減少熱量攝取,吃不完就外帶回家,愈來愈多烘焙店推出精緻低熱量蛋糕,也是不錯的選擇。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魏忻忻/報導,記者陳立凱/攝影,資料提供/北醫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 蘇秀悅、CHOCHOCO經理 劉秀英、可可歐品牌經理 董家華、北市金旺動物醫院院長 張振東】幫助情緒穩定巧克力能刺激腦內啡分泌,增加喜悅和幸福感;巧克力中的色胺酸,有助合成血清素(Serotonin);苯乙胺讓人有戀愛的感覺。緩解經前症候群麻省理工學院發現,巧克力可以提高體內血清素(Serotonin)濃度,血清素愈高,愈容易感受快樂。經前症候群來襲,許多女性會想吃甜食,而吃了巧克力之後,情緒果然變好,可能就是這個道理。保護心血管希臘研究,讓17名健康年輕人吃下100公克市售純巧克力,3小時後測量血管功能,發現手臂動脈在血流增加時,大幅擴張,而主動脈僵硬程度減少。研究人員推論,可能與巧克力增加一氧化氮的利用率有關。義大利研究則顯示,每天30克黑巧克力,有保護心血管的效果。降低血壓美國心臟學會研究,以20位高血壓男女為對象,分成兩組,一組每日吃100公克黑巧克力,另一組吃等量白巧克力,15天後交換吃。結果食用黑巧克力組的收縮壓平均降低12毫米汞柱,舒張壓壓低9毫米汞柱,白巧克力組的血壓則沒有變化。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蔡容喬、劉惠敏/報導】香噴噴的美味粽子,近年來口味更為多樣化,除了傳統肉粽和花生粽,還有兩個人才吃得完的廣式裹蒸粽、中間包了一大塊肥肉的湖州粽,再加上花生粉和甜辣醬,想一想,熱量有多高?對於必須控制飲食的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來說,粽子儼然是違禁品。一餐就一顆 搭配蔬菜湯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營養師宗靜文強調,三高族群不是不能吃粽子,只要能掌握熱量控制及均衡原則,一樣能吃得健康安心。也就是說,三高族群必須控制在「一餐一顆」原則,最好搭配蔬菜湯一起食用,細細咀嚼、也不要加花生粉、甜辣醬或番茄醬等沾醬配料,享受粽子原味即可。升糖指數高 糖尿病注意宗靜文指出,傳統粽子的主要成分為糯米、豬肉、蛋黃、花生、香菇等,糯米因難消化,食用後血糖會快速上升,一般不太推薦糖尿病患者食用。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提醒,糯米的升糖指數(GI)偏高,也就是吃下同分量的食物,血糖升高迅速,年長者或糖尿病人應多留意。過去研究顯示,血糖控制較差的病人,吃下同樣熱量的糯米粽,升糖指數更高於控制好的病人。控制澱粉類 栗子也要算洪建德說,糖尿病人如果血糖值控制好,糖化血色素多在7以下,一天選擇一餐吃一顆粽子是沒問題,且同時吃大量蔬菜,血糖才不會飆高。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秀怡提醒,糖尿病人一天攝取澱粉量必須固定,別忘了粽子裡的栗子、蓮子等澱粉類食材,「也得算進去」。也有粽子以五穀米、紫米或燕麥取代糯米,主要是增加纖維攝取量,但傳統粽用料多,一顆粽子平均仍有600大卡,吃個兩顆,熱量就超標了。外來粽子多 熱量更驚人近年粽子口味變化多,廣式裹蒸粽配料豐富,有火腿、干貝、蝦米、鹹蛋黃、栗子、綠豆仁等,幾乎兩個拳頭大,一顆抵兩顆,熱量高達1200大卡。這幾年陸籍外配還帶來另一種湖州肉粽和豆沙粽,肉粽僅以糯米包裹一塊肥滋滋的五花肉,熱量已有600卡,偏偏台灣人愛加料,摻入其他配料,更不得了。宗靜文表示,如果只是為了應景吃粽,市面上還有一些主打低熱量的特殊粽可供選擇,比如冰粽、野薑花粽或鹼粽等,一顆熱量大約僅130至200大卡,食用時謹記不要超過3顆,解解嘴饞適可而止,就不會有攝取過度的問題。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整理,資料提供/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 痛風:盡量勿攝取蝦仁(米)、香菇、魷魚、五花肉、花生、花生粉,避免尿酸升高。高血壓:盡量不要沾醬,最好別吃鴨蛋黃、菜脯、金華火腿等高鹽分食材。高血脂:不要攝取五花肉、梅花肉、花生、花生粉、鴨蛋黃。糖尿病:可選擇標榜清淡、低熱量五穀粽、健康粽。血糖監測要比平常還勤。腎病:五穀雜量粽雖然高纖維,但磷離子較高,腎臟病人不適宜吃。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蔡容喬、劉惠敏/報導】 食用粽子時不能忽略沾醬問題,每15克番茄醬或甜辣醬,熱量約17卡,但含鈉量分別高達160及281毫克,高血壓患者不能過度食用。至於屬於甜口味的鹼粽,搭配糖漿食用時,每15克果糖漿有42大卡、蜂蜜也有45大卡;乍看之下較健康的黑糖漿,熱量更有52卡,應注意別吃下太多。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記者陳文星/二林報導】端午節到,難免要吃吃粽子才有過節氣氛,但對糖尿病等「三高」族群如何健康過端午?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營養師李姿嫻教導大家,以混合白米、糯米、酵素方式製作「不脹氣米糕」,吃健康還能歡喜過節慶。李姿嫻說,一口飯最好咬30下再下肚,但知易行難,只好從低熱量食材下手。「不脹氣米糕」是採用五分之一的白米,五分之四糯米,少許瘦肉,加上天然消化酵素,配上深色蔬菜食用,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族群端午節不錯的應景食品。李姿嫻說,一顆400公克的肉粽裡面,包有肥肉、瘦肉、鴨蛋等食材,飯量達1碗至1碗半,熱量約500大卡,一天吃一顆為宜。若沒辦法自己製作健康粽,建議挑掉肥肉、鹹蛋。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記者高堂堯/斗六報導】一般粽子熱量和油脂偏高,雲林縣成大斗六分院和台大雲林分院分別推出抗癌、適合慢性病友食用的健康粽食譜配方,讓民眾歡慶佳節之餘,也吃得健康安心。成大醫院營養師賴美娟指出,一顆傳統肉粽有450大卡熱量,若含三層肉、花生等食材餡料,油脂百分比高達40%,超過飲食建議攝取量,吃多了易導致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和前列腺癌;賴美娟為此研製「低脂茶香粄粽」,兩顆熱量僅400大卡,同時加入綠茶粉,具備低脂、高纖和抗癌優點。台大雲林醫院營養師劉玉來則針對腎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推出7款「病友健康粽」食譜,以五穀米取代部分糯米、添加綠豆仁和紅豆等種子類食品,或將內餡油脂以核果食材取代、以雞肉取代豬肉等。昨天會場中以「糖尿病友紫晶粽」最吸睛,在鹼粽加入葡萄、芒果丁、玫瑰桃和蘋果,外表晶瑩剔透,一咬開就散發水果香味,令人垂涎。劉玉來提醒民眾吃粽子的「四要」:要減少脂肪、要選好米、要選好肉,以及要有蔬果,慢性病友應掌握「低磷、低鈉、低脂」原則,才能過個快樂的端午節;健康粽食譜將公布在台大分院官網:http://www.ylh.ntuh.mc.ntu.edu.tw/ylh。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屏東報導】端午節連續假期結束,家家戶戶多少都備有粽子過節,美味的粽子總是令人無法擋,醫生提醒民眾,粽子熱量高,且不易消化,吃粽子時,最好原味食用,少沾醬,以免增加身體負擔。屏東寶建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曾競鋒指出,一般市售粽不但高熱量、高鹽分、高油脂、高普林、高磷鉀,且消化不易。粽子的熱量約是白米飯的1.6倍,過多的熱量也會造成血糖的上升,因都是用糯米做成,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者,應有所節制。炎炎夏日,醫生提醒吃不完的粽子應妥善冷(凍)藏,食用前再予以加熱,以抑制微生物孳生,確保飲食安全,如果粽子已有粘絲狀,表示微生物已孳長,該粽子即不可食用。寶建醫院營養師林佑蓮說,粽子消化不易,建議一般人一餐以一顆為限,且搭配清淡應景的蔬菜如筍片、絲瓜等進食,以增加纖維質之攝取。醫生更提醒,糖尿病患者吃鹼粽時,可適量以代糖代替糖漿及蜂蜜,鹼粽的製作中有加入三偏磷酸鈉,因此患有高血壓或腎病變患者最好少吃。裹蒸粽內包有魷魚、干貝、鮑魚等高價食材,或台灣粽包有香菇時,痛風患者也要特別小心。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張嘉芳/報導、攝影】偷窺菜籃:任何食材 沖泡刷洗淨台北榮總的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身為研究毒物的專家,他說環境中有各種汙染物,自己也不是一個什麼都要求無毒的人,他表示,任何食材只要經過充分沖泡洗淨,縫隙再用刷子清潔,其實市售農產品不會有太大問題。「我每天至少吃五份(色)蔬果,補充3000cc水分。」楊振昌覺得有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塑毒更重要。自備食具 用陶瓷杯或5號PP楊振昌最重視日常生活常用的塑膠容器。他說,「絕對不用3號聚氯乙烯(PVC)材質的塑膠製品」;至於2號及4號聚乙烯(PE)材質製品也會少用,「主要不是怕中毒,而是避免破壞生態環境」。楊振昌說,平時外出都會自備餐具,喝東西會用陶瓷或5號聚丙烯(PP)材質杯子。楊太太和先生一樣重視容器,如要外帶湯類的熟食時,她會自備提鍋,免得塑膠袋遇熱產生毒性。用苦茶油 買菜最重鮮度楊家的採買多是太太負責,楊太太挑選食材很用心,她最重視的是食物的新鮮度,平時會到有機商店或信譽良好的店家買菜。她建議採買的首要原則,就是選擇當季當令的蔬果。「我跟一般家庭主婦一樣。」楊太太說,料理三餐必用的食用油,她會選擇對身體較沒負擔的油,最近發現苦茶油不錯,因使用後,鍋子易清洗,她認為身體較容易代謝苦茶油。偷窺餐桌:早餐/五種顏色蔬果榨汁楊振昌表示,因工作忙碌,平時多以外食為主,但「早餐是一天最重要一餐」,太太每天都會準備五種顏色蔬果,如芹菜、鳳梨、芭樂、柳橙、胡蘿蔔等,為家人現榨新鮮蔬果汁,並搭配麵包,讓早點營養滿分。他說,早餐會避免吃油炸或調味過重食物,不過,如果沒時間吃早餐,他也會買杯牛奶或豆漿,避免空腹。午餐/醫院餐廳把關嚴楊振昌說,午餐常在醫院餐廳打發,員工餐廳因有營養師把關,菜肴外觀及食物味道或許比不上外面餐廳美味,但至少它熱量低、鹽分少、用油較安全,不易攝取過多熱量,較不會有水腫、高血壓等問題。飲品/綠茶、紅棗枸杞茶這次飲料掀起一連串「塑化」風暴,楊振昌透露,自己平時雖無喝飲料習慣,但他不喜歡喝沒味道的白開水,綠茶等茶飲就成了最佳替代品。此外,楊振昌因用眼過度,眼睛常乾澀或發炎,太太每天都會煮紅棗桂圓枸杞茶,讓他保養眼睛。禁忌/拒吃生食與內臟「我絕對不吃生食,也會盡量避免吃路邊攤。」楊振昌說,自己不碰生魚片,主要是擔心食物處理過程中,不慎遭細菌汙染;路邊攤品質較無保障,吃起來「怕怕的」。另外,內臟類食物也被楊家列為拒絕往來戶,以免抗生素或荷爾蒙殘留,造成孩子藥物過敏、產生抗藥性,並影響生長發育。孩子/煲湯吃魚喝牛奶家有一對寶貝兒女,夫妻倆都很重視孩子飲食。睡前會讓他們喝牛奶,平常多吃深海魚,如鯖魚等,但避免鯊魚、劍旗魚、馬頭魚、大型黑鮪魚等可能含重金屬魚種。楊太太表示,她經常燉香菇雞湯、魚湯或排骨湯,不僅能幫助孩子腦部發育,還可補充體力。每天都會用蜂蜜與新鮮蔬果現榨汁,讓孩子平衡攝取蔬果。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法國最新研究發現,橄欖油可幫助年長者預防中風。在年輕、中壯年時期,若平常飲食含有豐富橄欖油,老年中風風險約可下降三分之一。而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常在烹飪、吃沙拉、吃麵包時添加橄欖油,中風機率也會減少百分之四十一。橄欖油除了可降低中風風險,也可幫助減少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問題。在台灣,根據衛生署資料統計,每年腦中風患者人數約有六萬八千人。腦中風發生原因主要是因大腦血流受阻或腦出血,使細胞無法獲得氧氣、養分,當腦細胞受損、死亡,很可能造成癱瘓、語言能力喪失、視力模糊,嚴重甚至會致死。研究人員認為,橄欖油有助疏通動脈血流,保護心臟健康。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神經醫學會出版的「神經學」期刊。研究人員分析七千六百二十五位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的就醫紀錄,並比對年長者使用橄欖油的頻率,研究追蹤時間達五年。研究作者西西莉亞‧莎米耶里博士(Cecilia Samieri)表示,中風常發生於年長族群,新的飲食建議應增列橄欖油,橄欖油往往不會很貴,且容易取得,從研究數據來看,橄欖油更可幫助六十五歲年長者預防中風發生。研究顯示,規律使用橄欖油烹飪、做沙拉醬、沾醬的人中風風險比一般人減少五分之二。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路邊現打柳橙汁糖分多、生菜沙拉雖富含蔬果,但淋了滿碗的千島沙拉醬熱量很驚人。營養師提醒,這些孩子愛吃的食物有「陷阱」,家長不能放任孩子想吃就吃。孩子圓滾滾的體態不是福,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父母要多替孩子的飲食把關,或是減少攝取頻率。例如水果、巧克力口味的調味乳,糖分高,建議孩子一周最多喝兩次就好,並以豆漿、牛奶代替熱量較高的米漿。路邊現打的柳橙汁,通常以2、3顆柳丁打成一杯,因此如果孩子喝了一杯,當天水果攝取量就需減半。至於生菜沙拉看似健康,但是最好以油醋醬取代千島醬。還有香噴噴的滷肉飯,鹽分高、油脂多,一碗就有400大卡,建議家長可以在白飯灑上海苔香鬆代替肉燥滷汁;至於市售便當,若不在白飯淋上滷汁,一餐就能減少100大卡。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說,國小男童約每三人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女童則約每四人就有一人;一旦小時候肥胖,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機會,成年後仍然肥胖,造成高血壓、高血糖,肥胖對身體造成的危害,絕對不亞於近來家長緊張的塑化劑污染食品。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皮蛋被美國CNN票選為亞洲最惡心食物,但許多國人覺得皮蛋十分美味,在營養師眼裡,惡心與否不是重點,但皮蛋是加工製品,鈉含量較高,腎臟病患、高血壓患者建議減少攝取。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說,皮蛋主要用鴨蛋製作,經過加工,皮蛋的脂肪及維生素A、B群含量下降,尤其是維生素A,大幅下滑。由於製作品質不一,過去皮蛋曾傳出含鉛過量疑慮,現在有不少品牌皮蛋,已開始標榜不含鉛。葉香蘭說,可能受加工手法影響,皮蛋與新鮮紅面鴨蛋相較,鈉含量幾乎高五倍,鈣、鎂含量卻折損,營養價值比新鮮鴨蛋略遜一籌。葉香蘭建議,正常人適量食用皮蛋無妨。但皮蛋等蛋類食物,膽固醇偏高,高血脂患者不建議天天食用,建議至多兩天吃一次;腎臟病及高血壓患者,對皮蛋這類加工製品,建議減少攝取。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國內素食人口多達數百萬人,衛生署首度推出「素食飲食指標」。專家提醒,素食料理易多油、調味過重,反成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危險因子。另外,素食者常擔心維生素B12、葉酸或鐵質攝取不足。不過,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淑惠說,過去調查發現,國內素食者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含量,與一般葷食者差異不大。以新版國民飲食指標為基礎,「素食飲食指標」建議,透過粗食、當季新鮮食材攝取足夠維生素、礦物質,且因全穀類、豆類蛋白質組成不同,兩者一起吃可「互補」。楊淑惠提醒,吃深色蔬菜及菇藻紫菜類,可取得足夠維生素B12。由於素食者無法從肉類攝取鐵質,應該在餐前或餐後半小時內吃水果,透過維生素C增加鐵質吸收率。楊淑惠提醒,為了增加素食食物口感,烹調時易「下重手」,多放一些油、鹽或糖,增加罹患三高風險。她建議,以蒸、煮方式代替油炸,減少調味濃重及精緻加工食品,尤其是素食加工食品,常以大豆分離蛋白、麵筋、蒟蒻或香菇梗等,加工製成「仿肉」,恐因此吃進更多食品添加物。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英國研究人員表示,並無證據顯示適當減少鹽分的攝取量能夠降低罹患心臟病、中風與早死的風險。這項研究分析可能再度激起有關鹽分攝取量多寡對健康影響的長期爭論。柯奇蘭圖書館公布的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英國科學家發現,減少鹽的攝取量確實可以導致血壓略微下降,但不足以降低死亡率或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懷疑,截至目前的減少鹽攝取量的實驗規模不足以顯示任何對心臟有利的證據,必須進行更大規模的深入研究。他們指出,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影響,包括攝取足夠的鮮果、運動、採低脂飲食、遠離香菸等。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張嘉芳/報導】元氣周報與韓國正官庄共同舉辦「活用高麗蔘」健康講座,民眾無懼烈日報名參加。主辦單位特地邀請中醫師、營養師、學者專家與會,教導民眾如何利用高麗蔘進行夏日涼補,消除疲勞又增強免疫力。紅蔘皂 助調節體溫文/李勝浩(韓國人蔘公社教授)一提到人蔘,多數民眾以為人蔘只適合冬季補身,其實人蔘也可作為夏日涼補良方。研究發現,高麗人蔘有調節體溫效果,尤其紅蔘中的皂,在老鼠實驗發現,它對高溫環境具抵抗作用,亦即人蔘能對抗炙熱高溫天氣。此外,夏日服用人蔘,還能健脾止瀉、養心安神,不僅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對於壓力紓解、免疫力增強也有幫助。建議民眾面對夏季酷暑,不妨在家製作人蔘咖啡冰砂,提神又紓壓、輕鬆度涼夏。人蔘生脈散 防中暑良方文/張家蓓(產後護理之家特約醫師、康華中醫院長)不少民眾夏季常中暑,其實暑氣可分外在高溫環境與本身體質氣虛。一般而言,中暑發生原因包括陽暑(外在高溫環境)、陰暑(冷氣房內),與常進出冷熱交替環境。通常氣虛體質包括陽虛與氣虛,兩者差別在於陽虛的病程較久、較怕冷,不少愛吃冰的人都是陽虛體質;至於氣虛雖病程短,但若未治療,未來可能演變為陽虛,兩者都會出現解便、解尿不乾淨等症狀。夏日體溫飆高、容易流汗,除了適時補充水分,若能服用人蔘,可助體內熱氣消散。「人蔘生脈散」是預防中暑首選良方,可用來治熱病;如果是高燒後口乾舌躁,可食用「白虎加人蔘」。油膩食物會使腸胃產生熱氣,環境高溫濕氣若在體內排不出去,就像熱鍋上覆蓋抹布,食用「白虎加人蔘」有如將熱鍋關火去熱;至於「人蔘生脈散」能預防氣虛。另外,口含切片人蔘,食用人蔘燉雞、飲用蔘茶等,皆是夏日不錯藥膳食補法。動物實驗證實 能控血糖 文/鄭瑞棠(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人蔘有助降低血糖,中醫古書記載,多餓、多渴及多尿的消渴症,即糖尿病「吃多、喝多、尿多」,主要是因腎虛所致,由於人蔘可以補氣,古人早已使用人蔘治療消渴症。因糖尿病患可能併發高血壓、免疫力變差、容易感冒等,中醫認為糖尿病是氣不足,人蔘能提升免疫力。過去做過糖尿病動物實驗,連續餵食小白鼠果糖,兩個月後,發現小白鼠胰島素出現阻抗;不過,如果讓小白鼠飯後每天吃一次微量、約一點多公克的紅蔘粉末,一周後小白鼠血糖下降,顯示紅蔘可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胰島素敏感性也增加,紅蔘對血糖控制有幫助。2008年,加拿大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每天飯後服用2公克紅蔘粉末,追蹤兩個月發現,受試者血糖下降,顯示人蔘成分皂(RH2)確實能增強胰島素的直接作用。不過患者若想將紅蔘當作糖尿病藥物治療,仍必須與醫師討論。提神紓壓 增強記憶力文/陳韻帆(榮新診所營養師)長時間處於高壓環境,會造成身體免疫力下降、心律不整、心悸、記憶力及性功能衰退等,人蔘皂可雙向調節壓力,避免甲狀腺及免疫功能低下,提高人體對壓力耐受度。此外,人蔘皂還能抗疲勞、增加記憶力、穩定血糖、增強免疫力,具日常生活保養效用,是一種不含咖啡因的提神飲品。提神飲品:準備高麗蔘片3公克、麥冬10公克、枸杞10公克、老薑1片、紅棗3粒、甘草等材料,用300cc熱水沖泡,可消除疲勞、提神、紓壓。紓壓雞湯:準備全雞一隻、高麗蔘15到20公克、冬筍半支或紅蘿蔔2支、糙米3杯、冬菇10朵以及生薑片、紅棗、栗子少許,以小火燉煮1小時後,再放置電鍋悶至軟爛即可食用。若食用人蔘若常出現口乾舌躁,排除其他降血壓或血糖藥物因素後,建議先暫停食用一陣子,待症狀減輕或消失,再逐漸「少量服用」。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中央社法新電】根據希臘心臟科醫師發表的共同研究,午睡、健康飲食,還有遺傳,也許是愛琴海小島伊卡里亞島(Ikaria Island)居民長壽的原因。希臘雅典大學(University of Athens)醫學院的心臟科醫師克萊梭胡博士(Christina Chrysohoou)表示:「歐洲其他地區,超過90歲的人口比例是0.1%,伊卡里亞島的比例則是10倍,也就是1.1%。」2009年6月到10月間,這項研究針對島上8000名左右人口,抽樣1400多人,將他們分成老年與中年兩組,評估他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醫療及其他因素。受訪者中,13%超過80歲;而9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男性佔全部受訪者的1.6%,女性佔1.1%。研究學者們表示:「魚類、蔬果、莢豆和茶葉可保護心血管。另外,每日攝取橄欖油有助性生活,加上午休時間飲用適量咖啡,這些可能都是長壽的秘訣。」研究還發現島上年長者,比起年輕人,飲食習慣更健康,保有更規律的午睡習慣,因此憂鬱症的罹患率也較低。這項研究的另一位作者皮茲拉佛斯(Christos Pitsavos)表示,雖然伊卡里亞島島民罹患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及糖尿病的風險,與其他地區的希臘人相同,但發生年齡明顯較晚。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記者徐兆玄/攝影,示範/瑞齊寧醫學研究院食療師 劉溫港】功效: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膽固醇材料:火龍果1個、鳳梨300g、大豆卵磷脂10g 作法:1.火龍果洗淨後,去皮切小塊。2.鳳梨去皮。3.將鳳梨汁、火龍果加水250cc用果汁機打勻後,再加入大豆卵磷脂攪拌,宜趁鮮飲用。小叮嚀:喝6天停一天。TIPS:火龍果有預防便秘、眼睛保健、增加骨質密度、幫助細胞膜形成、降低膽固醇、皮膚美白、防黑斑等功效;大豆卵磷脂能幫助降血脂、降膽固醇,還可活化細胞增進記憶力、防止老人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