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冬天容易肚子餓,真的嗎?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整理】正解:身體遇到冷空氣,周邊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慢,同時肌肉發抖,以便身體產熱,製造儲積熱量,應付所需消耗。這些變化都會傳到大腦下視丘,這個維持熱量恆定的神經中樞,再將訊息傳到腸胃,讓人不自主多吃一點,所以冬天容易肚子餓是真的。諮詢: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姚建安。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整理】正解:身體遇到冷空氣,周邊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慢,同時肌肉發抖,以便身體產熱,製造儲積熱量,應付所需消耗。這些變化都會傳到大腦下視丘,這個維持熱量恆定的神經中樞,再將訊息傳到腸胃,讓人不自主多吃一點,所以冬天容易肚子餓是真的。諮詢: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姚建安。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網路流傳一則燒燙傷急救法,獸醫師利用麵粉降溫原理,在燒燙傷部位裹上麵粉十分鐘,比起在冷水下沖洗更好,還可避免留下疤痕。不過,台大醫院燒燙傷中心醫師楊永健說,他從未聽過這種急救法,且毫無醫學根據,切勿相信。楊永健說,燒燙傷急救口訣「沖(用冷水降溫)、脫(小心除去衣服)、泡(以冷水浸泡)、蓋(覆蓋乾淨毛巾)、送(緊急送醫)」,才是正確的燙傷急救方法。網路流傳一則訊息「Burn, use flour - It works」 (燒燙傷用麵粉,它有效),內容來自一名未署名的個人經驗,她某次煮玉米粥,攪拌時手不慎碰觸沸水,一位獸醫朋友要她拿出一袋麵粉,並把手伸進去,10分鐘後,她的手並沒有紅腫或水泡跡象。這名獸醫提到,越南曾有一人身上著火,慌亂中把一袋麵粉撒在身上,令人驚訝的是,不僅滅了火,且身上未見任何水泡。因此,他建議,可在冰箱裡放一袋麵粉,如果不小心灼傷,就用麵粉敷裹,冷麵粉又比常溫下的麵粉效果更佳。對於這則網路流言,楊永健斥為無稽。他說,麵粉或許能降低體表溫度,無法用來避免燒燙傷後起水泡。燒燙傷後冒水泡,與溫度、接觸時間和體表散熱機制有關,若只是輕微燙傷,當然不會產生水泡,和用不用麵粉沒有關係。楊永健說,早期民間相傳,燒燙傷後可塗醬油、抹牙膏,如同這則網路傳言的麵粉,可能是因為醬油、牙膏和麵粉都是居家生活常用品,隨手拿來降低燒燙傷溫度。不過,這類用品可能會汙染傷口,引發敗血症。另外,他表示,冰冷麵粉裹在傷口上會造成局部血管收縮,反而延緩傷口癒合,網路傳言毫無科學根據。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Upaper╱記者黃玉芳】60歲的陳先生,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1個6.2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動脈瘤的位置正好涵蓋兩側腎動脈。台北榮總外科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腹主動脈瘤是血管不正常擴張成氣球一樣,目前採微創血管支架手術治療,以人工血管取代彈性變差的腹主動脈,另闢一條血流的通道。但陳沂名說,腹主動脈瘤患者中,約有1成像陳先生一樣,情況較為複雜,擴張在通往腹主動脈供應血流給腎、肝、腸等器官的分支血管上,為了治療腹主動脈瘤,得面臨犧牲其他器官的抉擇。陳沂名解釋,因為用傳統的血管支架雖可以使動脈瘤不破裂,卻會使得腎動脈犧牲血流供應,導致腎缺血、腎衰竭,最後須洗腎。榮總最近引進新型的血管支架,可以在分支血管處打洞、或「開窗」,連接分支血管,不會造成器官血流供應受損。不過,目前新型血管支架健保無給付,患者自費至少20萬元。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利用不同光源照射,內視鏡可以比高端的核磁共振、正子斷層掃描,更早發現頭頸癌或癌前病變。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文弘昨(29)日指出,利用濾片使光線波長窄化,讓表層微血管及表面粘膜形態凸顯,最小可發現0.05公分的輕度分化不良癌前病變,這類早期發現的患者只要接受雷射切除並追蹤即可,不必化療。王文弘醫師表示,先進的64切正子斷層造影能發現0.2公分或以上的病灶,但輕度分化不良癌前病變,仍無法發現。然而正子斷層造影優勢是可做全身性造影檢查,偵測深部腫瘤。但由於費用高及輻射曝露,每次費時1.5~3小時,不適合無臨床懷疑時之密集追蹤檢查。王文弘指出,相對核磁共振、正子斷層掃描,使用不同光源的窄頻影像內視鏡,比較適合頭頸部黏膜表面的早期病變檢查。高危險族群可較密集追蹤檢查,每次檢查時間約5~8分鐘。他表示,傳統內視鏡使用氙氣為光源,可以見到有如白色日光光源的影像,不容易發現早期腫瘤的微細血管變化。由於癌症生長牽涉血管新生,使用特定濾片,只讓特定波長的光線穿透出來,如為藍光可在最淺處,顯現出紅色的微血管,綠色則顯示較深層的血管,如此便能利用特殊光源可讓異常血管新生及黏膜變化,提早現形。醫師指出,目前窄頻影像內視鏡無健保給付,每次費用約數千元;正子斷層造影給付的條件是經組織學檢驗確定為特定癌症(包括頭頸癌)的分期檢查,懷疑復發或再分期的檢查,自費則每次約需數萬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整理記者詹建富】正解:錯誤。豬腳、雞腳和牛筋等富含膠原蛋白,但熱量較高,吃太多有導致肥胖之虞。膠原蛋白是存在於人體結締組織中的粘合物質,是構成骨骼、肌鍵、韌帶、血管、皮膚等的材料,建議均衡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及蔬果、多喝水、正常作息,讓身體有足夠的原料進行膠原蛋白合成,直接改善肌膚。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整理記者詹建富(本專欄每周四在健康版見刊)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整理/記者魏忻忻】 ●小腸壁上的小突起物稱為小腸絨毛,負責吸收蛋白質、醣類等營養。●小腸約6公尺長,密密麻麻的小腸絨毛可增加小腸內部表面積,若將小腸內部完全展開,相當於一個網球場。●小腸絨毛裡有微血管和乳糜管,微血管吸收葡萄糖、胺基酸,乳糜管吸收脂肪酸。資料提供/國泰汐止分院腸胃科主任楊瑞能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整理/記者魏忻忻】 ● 腎小管分為近曲小管、亨利氏管和遠曲小管等構造。● 再吸收是腎小管主要功能之一,水、葡萄糖、胺基酸等對人體有用物質,在近曲小管重新吸收進入微血管;未被吸收的水分、廢物,則成為尿液。● 腎小管也具分泌作用,由遠曲小管負責,排除廢物及調節血液酸鹼值。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圖/廖珮涵繪製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整理/記者魏忻忻】 ●白血球是人體防禦系統的重要角色,具免疫功能,能遊走血管及淋巴管壁攝食病菌等外來物質。●白血球起源於骨髓,內有細胞核,呈圓球形,分為嗜中性、淋巴球、單核球、嗜伊紅性及嗜鹼性白血球,任務各異,如淋巴球參與免疫反應、嗜中性白血球吞噬病菌等。●正常人體內每毫升血液約含4千至1萬顆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壽命約6到10小時,淋巴球也存在於淋巴系統、脾臟、扁桃腺以及身體其他組織,其壽命可能長達數年。諮詢/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建鴻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整理/記者魏忻忻】●血小板主要負責凝血,同時也維護毛細血管壁完整性,並防止出血不止。●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細胞的細胞質脫落而成,可說是巨核細胞的碎片,平常在血液中處於靜止狀態,血管破裂時大量聚集,發揮功能。●人體每毫升血液含14至45萬個血小板,血小板在血液中存在5至10天後,就會被破壞。諮詢/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建鴻※延伸閱讀》‧4器官異常 易血小板低下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昨起展開無限期禁食,民進黨籍立委陳歐珀也剃髮禁食響應,表達停建核四訴求。醫師指出,滴水不進,頂多撐1、2天;若有喝水卻未進食,可視身體狀況,可能一周沒事;不吃不喝只靠點滴,則可以撐上數周。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粘曉菁指出,急難救援有所謂「黃金72小時」,顯示在不吃不喝狀態下,身體在72小時內尚能維持正常運作。所以過去在地震等災難中,有人可以靠自己的尿液或雨水活下來,直到救援人員發現。她表示,身體可忍受10多小時沒有水分進帳,好比人們睡著時沒有喝水,或是一般因為手術或檢查而需要的禁食,必須不吃不喝,但這通常是短期狀態,如果持續滴水不進,身體恐怕只能撐1、2天。由於身體七成五由水分組成,細胞、器官都需水分維持運作,以60公斤體重者而言,每天需喝2千西西的水,才能維持身體新陳代謝運作。而繼續不喝水,身體脫水,體液不足;不僅新陳代謝無以正常,肝腎無法排毒,電解質不平衡,人會變得無力,意識最終會模糊昏迷。若年事已高,假如又有血管硬化問題,血液還可能因為缺乏水分而變得黏稠,還要擔心可能心律不整或中風。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蕭敦仁指出,如果喝水,卻不吃其他食物,得以撐數天,年輕人因身強體壯可撐久一點;但年長者難以預料。過去曾發生禁食抗議事件,蕭敦仁說,部分案例後來由醫療介入,為禁食者打含葡萄糖及水分的點滴,通常就能支撐數周。不過,他強調,一般點滴不像在加護病房為病人打的「全營養靜脈注射」,是由中央靜脈導管打入含脂肪和蛋白質的輸液,一般點滴通常只是葡萄糖水。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捐血會造成血管破損、還會讓人發胖?網路流傳一篇「為什麼醫師不捐血」文章,宣稱揭發捐血有六大健康危害,因此醫師才不捐血;台灣血液基金會表示,文章指出的「危害」全是謠言。基金會依職業別統計,發現國人捐血人次以勞工最多,其次是學生,醫護人員所屬的服務業排名第三位。台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叢萍表示,從文章用語,判斷應是大陸網友發文,可能是對大陸捐血制度不滿,但文章網路轉寄、流傳後,引起不少台灣民眾關注。叢萍說,去年全國有逾176萬人次捐血,分析捐血人職業顯示,以勞工捐血最多,每五名捐血人中就有一人是勞工,其他依序是學生、服務業、商界等;若依照團體捐血袋數計算,去年捐血車開到醫療院所,更募集了1萬1596袋血液。這篇網路文章提到的六大健康危害,包括「捐血會造成血管破損」、「血量減少而導致腦部供氧不足」等;叢萍表示,扎針的針孔一般在捐血後加壓5至10分鐘就可以止血,台灣有人捐血早已超過500次,可見絕不會有血管破損、甚至無法修復的問題。文中還指「捐血會上癮」、「發生意外時會造成供血不足,死亡率增高」等「危害」,叢萍說明,以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全身血量約5000cc,一次捐血250cc,只占全身血量的5%,且血液會新陳代謝,對健康的人來說,捐血不會影響健康,也不會因為捐血發胖。叢萍表示,各捐血中心使用的採血及相關醫療器材,都是一人一套,不會再重複使用,民眾不會因為捐血增加被感染機率。【2014/07/23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報╱本報記者 張耀懋】若是太平盛世,這些專業經理人員不會這麼英年早逝。雖然過去台灣有一些統計,指醫師等專業人士還較一般人短命;不過,這可能是統計上的謬誤造成的假象;健康不平等一直存在各階層,高社經地位的專門職業人士及經理人,一定比一般人還長壽。不過,愈來愈多像日本的這篇研究般:經濟不景氣及金融海嘯正在翻轉這種階層間的差異;不景氣對健康的殺傷力如瘟疫般,在全世界蔓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江東亮與鄭雅文等人針對經濟不景氣的最新本土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比起穩定的大企業,中小企業主與主要經理人在關廠與歇業前顫慄;面對經濟不景氣,瀕臨失業的經理人,還較已經失業者承受更沉重的心理壓力,自殺與心血管疾病等與壓力有關的死亡率,挨著金融海嘯的浪頭節節高升。日本和台灣,其實全民的平均壽命還是緩步上揚;只是,這一群專業人員的死亡人口數拉升了。在太平盛世,並不表示就沒有工作壓力,唯都還在人體可以應付的等級;但是,一波波不景氣襲來,專業經理人認為必須更賣命,才能保住輝煌的過去,績效數字壓得這批社會菁英中間份子喘不過氣來,而新的研究終於證實,已喘不出氣來。社會階層的健康不平等,存在已久;白領階級的平均壽命與健康狀況始終高於其他族群,而且隨著資本市場發達,健康差距愈拉愈大。諷刺的是,拉近階層差距的,不是讓差的階級追上,反倒是好的族群反轉向下。這是警訊,許多人對抗壓力,用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導致更消磨健康。健康與財富的數學式中,賺得再多的錢,就好像 「一」後面的零;要有代表健康的「一」,後面的零才有意義。在金融風暴後,我們消失的不只是代表財富的「○」,職場上的熬磨,更蠶食前面代表健康的「一」。
2014-09-23 新聞話題.食安拉警報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林思宇、楊欣潔專題報導】 油風暴延燒,許多人懷念早期農業社會吃豬油的日子,認為以前的人吃豬油數十年都很健康,部分民眾自製豬油或買榨油機製油。營養師表示,豬油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品穩定性高,無論涼拌或油炸皆適宜。不過,豬油的「飽和脂肪酸」高,吃多了易致膽固醇指數升高,食用應適量。台大新竹分院營養室主任歐陽鍾美表示,農業社會普遍物質生活條件差,民眾缺乏營養,難得過年才有豬肉可吃;加上農作勞動多,平均壽命較短,因此平時雖吃豬油,但有三高、心血管問題的人不多。不過,現代人營養過剩,少動又吃得好,導致血壓、血脂及血糖飆升;加上豬油的飽和脂肪酸高,食用過量會破壞血管,造成血管硬化阻塞,社會風氣才形成「吃豬油會塞血管」印象。基本上,油的組成主要可分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三種,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率高的油品,其品質愈不穩定,較易產生過氧化物、自由基,恐傷害細胞。以豬油為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各佔四成,剩下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歐陽鍾美說,若民眾擔心油安問題,可適量食用豬油。不過,豬油的飽和脂肪酸高,食用過量恐致血管阻塞。歐陽鍾美建議,女性每天不超過兩湯匙、約30C.C.,男性不超過3湯匙約45C.C.。另外,自製豬油的保存也很重要,因豬油在室溫下可凝固,她建議用豬肥肉榨油,自製豬油需於1、2周內用完;若加蓋子冷藏可延長保存期限至1個月。面對食油危機,歐陽鍾美建議,民眾可選擇橄欖油、苦茶油或芥花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其穩定性較高,適合油炸或涼拌料理。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油脂不宜攝取過多,許多天然食物皆含豐富脂肪,其中紅肉油脂最多,白肉較低,其他如堅果、花生、糙米等都有油脂。
201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酒之於中國文化,根深柢固。漢書食貨志記載:「酒者,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不僅李白愛酒,從文學作品到百姓生活皆離不開酒,但酒真的能「享祀祈福,扶衰養疾」嗎?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並不盡然。迷思1:李白在《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酒精真的能消除萬古愁嗎?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江柏欣表示,酒精會抑制大腦中樞神經,造成神經反射降低、血壓下降、反應遲緩,達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他說,飲酒當下或可借酒澆愁,但麻醉自己,問題畢竟無法解決,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清醒後還是現實人生。借酒澆愁,愁更愁。迷思2:《水滸傳》:武松上景陽崗前,在山腳小館吃酒;店小二警告「三碗不過崗」,但武松卻一口氣喝了18碗,結果上山壯膽,果真打死猛虎。酒精真的能壯膽打虎嗎?急性酒精中毒反應包含異常欣快、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步態不穩。江柏欣表示,簡單來說,就是自我克制能力喪失,因為理智被抑制、精神被擾亂,所以看起來好像壯膽一樣;他說,會造成酒精中毒的濃度因人而易,且酒精中毒有可能危及生命。迷思3:《天龍八部》:喬峰與段譽同桌共飲,當場喝掉數十斤高粱。喬峰酒量好,幸虧段譽巧施六脈神劍,將酒氣逼出,才得以千杯不醉。常喝酒,所以才能千杯不醉?振興醫院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表示,酒量好不好與體質、人種有關。江柏欣也說,常喝酒的人確實酒量較好,但卻是犧牲健康的代價換來的;他說,酒精需要肝臟代謝,飲酒過量不僅傷肝,中樞神經系統也會退化。因此,訓練酒量,可說是拿自己健康開玩笑。迷思4:文學作品中常見台詞:「店小二,拿一點酒來暖暖身子。」喝酒真的可以暖身嗎?江柏欣說,酒精會使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剛開始確實有暖身效果;但血管擴張後,會讓更多熱量流失到四肢,反而造成身體中心溫度降低,更容易造成失溫危險。 ※聯合新聞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舉杯邀明月前 先評估自己酒量‧預防戒斷症狀 提高戒酒成功率‧代謝酒精量 視基因而定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傳統中醫的補血藥常不能跟茶葉搭配在一起,否則會影響到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廖桂聲表示,當民眾服用含有生地、玄參、肉蓯蓉等中藥處方時,千萬不能夠接著喝茶,也不可以把茶當作開水搭配中藥服用,因為補血藥怕茶葉,若混在一起將影響到藥效,所以愛喝茶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件事。廖醫師指出,以生地來說,其分布在中國大陸華中、華北等地,生地有補血之功,能滋陰補血,但如果過量服用反而會使人產生肚脹、滋膩等不舒服的感覺。現代藥理發現,生地有降血糖、強心、上升血壓等作用,少量時有血管收縮的作用,大量使用時則有血管擴張的作用。生地在使用上不能跟茶混在一起。廖桂聲醫師進一步指出,雖然補血類中藥材怕茶葉影響到藥效,但也有必須加茶葉才能起到藥效的處方,例如川芎茶調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處方含有白芷、甘草、荊芥、羌活、細辛、川芎、防風、薄荷等中藥材,能袪風、止痛,適用於有頭痛症狀的人,但服用時必須以清茶調服。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明星藥「阿斯匹靈」,最新研究發現,還能預防、治療癌症。但國內醫師指出,連續吃七十五至一百毫克低劑量阿斯匹靈一年,一成的人會出現胃部不適,胃潰瘍發生率也有百分之一,不建議健康民眾靠阿斯匹靈防癌。國內核准上市的低劑量阿斯匹靈,包括處方、指示用藥。不過,開業藥師柯明道說,絕大多數吃低劑量阿斯匹靈的患者,多是需長期服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考量到長期服藥的副作用,需醫師開立處方箋,才可到藥局拿藥。阿斯匹靈為何能治癌?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說,從大腸直腸癌轉移機轉來看,癌細胞轉移與血小板活性較高有關,由於阿斯匹靈能抑制血小板作用,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患者吃阿斯匹靈,有助減少癌細胞轉移,降低癌症惡化機率,但對其他癌症,並無很明顯的治療效果。台北榮總癌病中心藥物治療科主任趙毅表示,大腸直腸癌癌前病變,多以大腸瘜肉表現,曾有研究發現,長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能預防瘜肉發生,降低罹癌機率。但趙毅強調,用阿斯匹靈預防癌症,背後機轉還不明確;加上引發肺癌、胃癌與攝護腺癌等危險因子多元,不維持正常、健康生活習慣,單靠吃阿斯匹靈就想預防各種癌症,恐怕是本末倒置。台北榮總腸胃科主治醫師李重賓則指出,有學術研究發現,阿斯匹靈能藉由抑制引發胃癌與大腸直腸癌的某種酵素,降低這兩種癌症發生率,但整體效果並不明顯。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聯合報╱整理記者施靜茹】正解:一般點滴成分有糖水或鹽水,因不同病況使用;大多是因為病人脫水或上吐下瀉,腸胃無法吸收才考慮打點滴。打完點滴,病人感覺舒服,可能因為有躺著休息,且補充水分的緣故。有時點滴也會放退燒藥,但若是對退燒藥過敏,因點滴直接進入血管,反而易加速過敏。是否打點滴,應由醫師評估。諮詢/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林兆啟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元氣周報/記者林思宇/報導】壓力、飲食、藥物,現代人的胃,脆弱得像一個薄薄的紙袋。年輕人到銀髮族,有胃疾的人比比皆是。為什麼動不動就胃痛、胃脹?為什麼吃這吃那都不行?案例故事:65歲的高伯伯去年底診斷出血管狹窄,醫師建議他吃阿斯匹靈預防血栓。高伯伯向來被朋友稱為「鐵胃」,食物來者不拒,幾乎沒鬧過胃疼。但在服用阿斯匹靈後,幾乎天天胃部不適,感覺像有個東西堵在胃裡,非常難受,也因此胃口大減。醫師曾說吃阿斯匹靈可能傷胃,他以為這是服藥必然得忍受的過程,忍到三個月後回診才告訴醫師,一照胃鏡,胃已經潰瘍……服用患者 一成胃感不適阿斯匹靈是家喻戶曉的萬靈丹,從1899年問世以來,屬於鎮痛解熱的特效藥。當體溫因細菌感染或其他原因升高時,只要一顆阿斯匹靈,馬上全身發汗,熱度消除,但常伴隨著胃部不適、胃出血,甚或胃潰瘍等副作用。胃不好的人,吃阿斯匹靈和消炎藥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國外研究顯示,吃阿斯匹靈的患者中,約有一成的人會感到胃不適,其中又有十分之一的人會胃潰瘍或胃出血,而且有些人不是馬上就發生,而是幾年後才發生。潰瘍出血 留意糞便顏色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胃出問題時,不是每個患者都有感覺,有人是因為貧血就醫才發現。很多人以為胃出血就會疼痛,王宗道說,有些人直到胃出血也沒感覺到疼痛,反而是胃發炎容易產生痛感。醫師開藥時,都會提醒病人,隨時要注意自己胃的狀況,是否感到不舒服,或是注意大便是否變黑色或是稀稀的。王宗道說,只要注意這兩點,阿斯匹靈基本上還算不錯的藥,研究也顯示它可以減少癌症轉移的機會。民眾不要因為怕胃痛而不敢吃,應向醫師諮詢,視疾病需求而定。劑量不多 對胃影響不大不過,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吃阿斯匹靈,王宗道說,已經有血管阻塞疾病或是有危險因子、家族史的病人才需要,破裂性出血的病人就不適合。服用阿斯匹靈藥物者約占人口的5%到10%,但年齡層不同,會有不同的比率。 王宗道說,很多患者胃出血,未必是因為服用阿斯匹靈,而是病人同時服用止痛藥所造成,消炎止痛藥對胃傷害更大。阿斯匹靈作為心血管保護用藥僅100毫克,相較於300到600毫克的一般量,對胃的影響並不大。長期服用 考慮合併用藥台安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葉惠中說,阿斯匹靈是非類固醇消炎藥,理論上會傷胃,但是否會造成胃潰瘍,則因人而異。葉惠中說,腸胃出血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吃阿斯匹靈,也有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 許多人吃阿斯匹靈是為預防心血管疾病,葉惠中說,針對這些長期使用的病人,如好幾個月或好幾年,可能合併用藥會比較好,建議的用藥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類型的胃藥。新一代藥物出現,就是為了避免胃潰瘍所設計;不過,也有研究顯示,阿斯匹靈加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胃藥,效果較單一新型藥物好。 由於肥胖、老齡社會的來臨,葉惠中說,此類病人會越來越多。腸胃科病人中,因幽門桿菌造成的胃潰瘍相對越來越少;而消炎藥的影響相對慢慢增加,大約占門診病人的兩成左右。因人而異/開不開胃藥 讓醫師評估 「心臟科醫師在開阿斯匹靈時,不一定會開胃藥。」葉惠中說,由於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配合胃藥服用,且因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阿斯匹靈是低劑量,且現在的阿斯匹靈也和從前不同,例如,有膠囊包裝是到小腸才溶解,減少對胃的傷害。依健保規定,新型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用藥如保栓通等,要病人服用阿斯匹靈導致胃出血才可以使用;或是病人年紀大,無法做胃鏡,才能開給藥物,限制非常嚴格。有些新抗血小板藥使用更嚴格。有人說,服用阿斯匹靈就不能吃活血的食物。王宗道說,這也未必,因為每個人血液黏稠度不同。葉惠中說,病人該吃何種藥物、怎麼吃,應該詢問心血管疾病專科醫師,尋求專業協助,才是對病人最好。 ※延伸閱讀》‧銀杏&魚油 別跟阿斯匹靈併用‧吃藥配胃藥 藥效降低且傷身‧劉秀枝/停不停用阿斯匹靈 兩難問題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 鼻噴劑雖能緩解鼻塞,但須了解用的是哪一類型的鼻噴劑。鼻噴劑成分主要分為血管擴張劑、類固醇及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能立即緩解鼻塞症狀,但連續使用逾7天,恐致藥物性鼻炎,使鼻黏膜腫脹,鼻塞更加惡化。類固醇噴劑是治療鼻塞的標準選擇,可抑制細胞免疫發炎反應。抗組織胺噴劑則可直接阻斷過敏路徑,緩解打噴嚏、流鼻水症狀。不過,鼻噴劑屬化學成分,可能造成發炎反應,恐致鼻子乾燥、流鼻血、鼻黏膜增厚而鼻塞等。建議血管收縮劑不可連續使用逾7至10天,停用至少1周後,才可續噴;類固醇或抗組織胺成分噴劑也不可連用超過2個月。讀者曾接受鼻息肉及鼻中膈彎曲手術,研判應是割除肥厚下鼻甲及矯正彎曲的鼻中膈鼻骨。10多年前,這類手術會直接切除下鼻甲,雖然解決鼻塞,但下鼻甲原有機轉,如過濾髒東西、保持鼻子濕潤、分泌腺體與免疫球蛋白等功能,也一併被破壞。目前鼻中膈彎曲及下鼻甲割除手術多採半身麻醉,並以微創內視鏡處理,以特殊器械進入下鼻甲內部,打一小洞,就像抽指手術,將肥厚的下鼻甲內容物抽出一部分,保留黏膜,如此一來鼻黏膜體積縮小,不易鼻塞,也不會影響下鼻甲功能。無論過去或現在,這類手術加住院約需4天3夜,早期為止血,術後將紗布直接塞到鼻咽腔加壓,如此易致鼻腔腫脹不適;目前可用玻尿酸醫材,遇血水混合、分解,利於術後血水及血塊抽吸,但需自費。諮詢/振興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台北榮總鼻頭頸科主任許志宏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報/記者廖炳棋/台北報導】 在連續假期,不少家庭計畫外出遊玩,但因天氣寒冷,有些老年人不願隨兒孫外出,寧願在溫暖的家中度假,台北市消防局提醒民眾,外出遊玩時最好不要單留老年人在家,以免有突發狀況發生時,老年人無法應付。台北市消防局勤務中心主任畢幼明表示,以往連續假期總是會有民眾攜家帶眷外出遊玩,但部分老年人卻因厭倦走動,寧願在家休息,尤其天氣寒冷時,有些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更是不願意外出。畢幼明表示,過去曾有年輕夫婦外出,獨留老年人在家,不料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發作,卻連打119的時間也沒有;另外也有人擔心獨留家中的老人感到寒冷,特地買電暖爐給長輩使用,但因獨留的老人不諳電暖爐使用方法,造成電暖爐過熱或短路,以致發生火災的憾事。畢幼明提醒民眾,如果家中老人不願隨家人外出遊玩,務必要留一人照顧老人,同時外出遊玩前要檢查家中瓦斯爐、電器使用狀況,不用的插頭要即時拔起,避免可能的意外發生。 【2009/01/05 聯合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整理;諮詢醫師/台安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醫師蔡尚達】問:我爸爸是個年近九旬的老人,平常身體還不錯,只是體力稍差一點。最近半年來,我發覺他的吞嚥能力變差,食慾愈來愈不好,一碗飯常要吃一個小時左右。大概一、兩個月前,我們試著改以半流質食物餵食,剛開始他吃得還好,但後來也不太吃。一個禮拜前,他突然不吃東西,急得我們這些子女趕忙把他送到醫院,急診科醫師建議放置鼻胃管來灌食,補充每天的營養。但或許是我爸爸有點駝背,醫師插鼻胃管時,怎麼插也插不進去。看到爸爸那種痛苦模樣,我們深感不捨,要求醫師不要再試了,但醫師說如果不經鼻胃管餵食,光靠靜脈點滴注射營養針,我爸爸的營養攝取將嚴重不足,病情也將急遽惡化。請問錢大夫,我們該怎麼辦?難道除了插鼻胃管外,沒有其他選擇嗎?(梁先生,台北市上班族)答:梁先生你好,真的苦了你爸爸,也為難了你們這些子女。插鼻胃管雖然痛苦,卻是補充營養的一個重要選項,對一些無法正常飲食的患者來說,更是不得不的選擇。補充營養的方式很多,從嘴巴吃進去,再由腸道吸收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無法正常飲食,就應考慮從鼻腔放入鼻胃管,如此含高蛋白及各種營養成分的牛奶還能被腸道吸收。萬一連鼻胃管都放不進去,就只好做個胃造,直接從肚子外面灌食進去。至於你們所提的靜脈點滴注射營養劑,我認為並不適合,一來透過靜脈來補充營養成分,最後被人體吸收的比率並不高,短期還可以,若超過一、兩個禮拜,恐怕會出問題。二來注射久了,血管會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何況,這些靜脈點滴注射的方式,營養成分未經腸胃直接吸收,長期下來腸壁會萎縮退化,而肝臟、腎臟等器官的功能也會變差,對健康並不好。我建議的胃造,是在胃鏡的協助下,從口腔置入器械,接著從胃壁穿出,穿過腹腔,從肚皮穿出,最後再以一小段導尿管做成管,從此食物就可從管露在外面的一側灌入,可說相當方便。胃造手術通常在麻醉下施行,小睡一下,等醒來時已完成了,沒多大痛苦,值得一試。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27639283。【2009/02/09 聯合晚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元氣周報/記者張家樂、謝恩得、盧禮賓/報導】南開科大老人班阿嬤,恁那ㄟ來跟阮上課「阿嬤,恁那ㄟ來跟阮上課?」南開科技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院長謝健全教授,安排短期寄宿學員,和大學部的學生一起上課,「老少同堂」,雙方都覺得很有意思。下課後,73歲的「阿珠」阿婆,遇到她的外孫,祖孫兩人竟在大學的同一教室裡相見,都歡喜不已。念冊,大學生有這麼美好68歲的高碧雲,兒子是外科醫師,她從糧食局退休後,常參加社區的土風舞活動,同伴邀她「一起去唸大學」。她說,到了南開大學後,才知念大學的生活,這麼美好。從事保險業退休的林東文說,他很喜歡泡茶,這次到南開上課,學校安排他們到魚池鄉的茶葉改良場,實地了解種茶、揉茶、焙茶等過程,他覺得是最大的收穫。林東文說,上了年紀有心血管疾病等,學習從飲食中強化體質很有收穫。參觀,工藝研究所有夠讚南開科技大學免費安排20名銀髮族的學生,住進草屯鎮的嵐園民宿,展開5天的短期寄宿學習課程。全台唯一的台灣工藝研究所,就在南開大學旁,在老師的引領下,學員實地了解,竹編、漆器木皮雕等手工藝製作過程,也看到玻璃如何透過高溫,被拉成漂亮的藝術品。南開地理老師張永楨,為學員開的「文史之旅」,讓很多學員恍然大悟,原來傳說的背後有這麼一段故事。中正大學老人班》70歲拍鳥 阿嬤老師分享體驗「我還有夢想要達成! 」中正大學去年底開辦三個梯次的「老人短期寄宿學習活動」,在大學校園和大學生一起上課。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高齡者教育研究所在課程安排上,配合高齡者學習差異性較大的特性,上下午各兩堂課。課程並安排慈濟志工經驗談、70歲學攝影的阿嬤拍出百鳥作品的人生體驗。中正高齡者教育研究所長魏惠娟表示,老人上課後變得積極,有的和學生、志工分享他們的人生,有的本來習慣獨自活動、旅行,人際關係變得更好,這三個梯次的學員們都各自組成同學會聯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胡夢鯨和魏惠娟都發現,這項活動最棒的是「代間學習」,可讓大學生聽到老人家的人生智慧,看到老人家認真的上課態度。胡夢鯨說,曾參與中正活動的許多老人家都說,如果以後要收費,他們仍要參加。輔仁大學老人班》10單位動腦想課程輔仁大學醫學院老人學學程主辦的「老人短期寄宿學習」計畫,3月開辦3梯次,食宿教材全免費,課程多元豐富,讓年長者享受大學校園的學習環境,體驗大學生活。老人學學程助理蔡沛穎表示,此項活動輔大10個單位跨領域合作協辦,包括資訊工程、營養科學、護理、臨床心理、社會工作、餐旅管理、兒童與家庭系及體育室、輔大診所等,師資配合,課程內容多元實用。課程有體適能評估、校園巡禮、代間傳承、電子郵件、Skype、數位照片、影片剪輯等數位生活課程,健康養生、參訪學習、長者人生經驗分享等。其中少部分課程配合學校傳統活動和季節,如第二梯次有宗教之旅「輔大敬天祭祖禮」、天主教文物中心參訪等。★想知道各縣市樂齡資料,請查教部「老人教育學習專區」http://moe.senioredu.moe.gov.tw【2009/02/15 元氣周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太保報導】 嘉義縣警局1名警官的98歲祖父,從小到大務農,年近百歲未顯老態,最近常半夜起床趴趴走,亂敲鄰居家門,精神亢奮有暴力傾向,家人受不了,求助嘉義榮民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蔡宏明,診斷為「血管性失智症」末期,須服藥照護。「阿公半夜睡不著,起床到處走,凌晨3時起床,每天睡不到5小時,精神亢奮」,縣警局警官說到阿公症狀,臉露無奈、無助,他說,祖母過世後,祖父與叔叔住一起,雖然98歲,身體硬朗,少有病痛,最近言行舉止卻大為反常。警官說,祖父不只半夜起床,到處亂敲門,讓鄰居親人受驚,送醫院住院期間,還莫名其妙,對同病房2名60多歲病人施暴,害得沒人敢與祖父同房,家人趕緊辦出院,雇外籍看護工照護。嘉義榮民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蔡宏明指出,失智症有阿茲海默性、血管性等類型,98歲病患有心血管慢性病,屬血管性失智症末期,記憶力退化回到從前,病患自覺回到勇猛年輕歲月,言行不像老年人。蔡宏明說,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俗語說「老番顛」,老人若出現言行異常等現象,疑似失憶症,盡快就醫。失智症資訊,可上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 http://www.tada2002.org.tw/ 相關網站查看。 【2009/06/24 聯合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元氣周報/記者林昭彰/台北報導】 資深獸醫師黃慶榮說,老人家若想養狗,建議首先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備幾項主客觀條件,包括體力、經濟能力是否足夠?有沒有基礎飼養常識?居家環境合適嗎?家中晚輩能否支援?根據統計,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年長者若養狗,一年約可減少12次上醫院的次數;因此老人家養狗,目的是為了互相陪伴,讓彼此心裡感到溫暖,甚至協助運動、養成規律生活,讓自己的心情穩定、更加健康快樂。相反地,如果養狗還得為了照顧牠而煩心,或因不懂狗習性而造成生活紊亂起居不便、夜裡吵得睡不著、甚至被咬受傷,那就徒增負擔、製造麻煩,簡直就是自找苦吃。所以必須知道,狗狗也會活蹦亂跳需要運動,老人家如果體力不足以陪伴和控制牠,就得好好考慮一下;同時還需考量左鄰右舍的接受度,狗狗難免會吠會叫,萬一有鄰居很討厭狗,若會因此吵架弄壞人際關係也是得不償失。狗狗亦會生病,需要定期施打預防針、急症得就醫、最好購買專用狗食餵養、適度美容整理外觀。這些除了需要花錢,最好住家附近就有寵物醫院和用品店,或者若有家中晚輩能代勞幫狗洗澡、購買用品、協助就診,讓老人家只負責每天幫狗梳梳毛,否則若要老人家帶狗大老遠搭車,就太不方便了。■延伸閱讀書名:我現在要出診作者:梁玉芳出版:天下文化「狗醫生」指的不是幫狗看病的醫生,而是「當醫生的狗狗」。每一隻狗醫生的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志工,帶著狗狗上課、服務病患。狗狗從被挑選、職前訓練,到成功通過考試,成為一個不用聽診器、不必開藥方,就能讓病人開心笑的狗醫生。【2010/01/10 元氣周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為什麼人的年齡慢慢增加,身體就會越來越虛弱?美國德州大學醫學科蓋文斯頓分校研究發現,年齡增加,肌肉中的血管對胰島素反應變慢,所以比較無法快速擴張,身體需要血管擴張刺激才會合成肌肉蛋白,一旦血管無法擴張,身體就不容易長肉,肌肉力量也會打折,肌肉沒有力量,身體就會更加虛弱。這項研究於5月19日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期刊」網站。年輕人吃過東西後,身體就會釋放胰島素,胰島素跑道血液當中,讓營養可以進入肌肉細胞。當人老化的時候,血管擴張能力較差,營養素、胰島素無法進入肌肉纖維,年長者的肌肉蛋白合成會趨於緩慢,肌肉生長速度也會變慢。研究人員發現,血管要對胰島素有反應才會放鬆擴張,刺激身體合成蛋白質。研究人員讓兩組年輕人接受實驗,一組年輕人吃飯後要服用藥物阻止血管擴張,另一組人則作用正常,研究人員接著測量肌肉蛋白合成狀況,結果顯示,血管擴張功能受抑制時,身體反應就好像年長者一樣,肌肉生長停頓,肌肉蛋白反應也趨於緩慢,研究人員表示,血管擴張功能受抑制年輕人,肌肉狀況就如同50歲的人。研究人員認為,年長者若能減緩肌肉流失,就能讓身體機能更健全、更健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元氣周報/文/高雄 朱成才】民國34年秋,家父中風。在蘇北老家,既無名醫,亦無大醫院,治病全靠中醫;最後是半身不遂。次年,竟不認識家人,現在來說就是血管性失智。在那年頭,一般地說法:發燒燒壞了腦子。兩個哥哥都是從軍在外地,家裡就剩下家母跟俺兩人,母親不識字,又是一雙小腳,俺也只有14虛歲。如何伺候身軀肥胖、脾氣又暴躁的父親?常常鬧得老的罵、小的哭。俺娘一邊叫俺忍著心、耐著性;一邊哄著家父順他的心、寵他的性,就是這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事隔六十多年,綜觀俺娘照顧失智的父親,是對己忍著、耐著;對病人哄著、寵著。倒也可以相安無事。※延伸閱讀》‧當長輩變成孩子!一趟返老還童之旅‧當長輩變成孩子!忍著 耐著 哄著 寵著‧當長輩變成孩子!記憶,等等我‧當長輩變成孩子!補過失去的童年【2010/05/23 元氣周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甄瑞興指出,失智症不是單純的老化或記憶力減退,是一種廣泛性喪失大腦功能的疾病,影響所及,連語言、空間感、判斷力、抽象思考等能力都退化,甚至出現幻聽、幻覺。失智症發生原因,常見的是漸進型的中樞神經退化,如阿茲海默症,約占台灣失智症者六成;另外,腦血管疾病,也會造成血管型失智症,或多發性腦梗塞失智症,其中血管型失智症者在台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有時頭部外傷也會造成失智症。不少家屬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而忽略帶長輩就醫,使失智症愈來愈惡化。失智症10大警訊1. 記憶減退影響日常生活。2. 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3. 言語表達有問題。4. 喪失對時間、地點概念。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 抽象思考困難。7. 東西擺放錯亂。8. 行為與情緒改變。9. 個性改變。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一旦有類似症狀,快到醫院檢查,了解有否退化之外的病因,掌握智能退化的嚴重度,做及時處置和治療。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台北縣中醫師公會理事翁瑞文醫師表示,天氣忽冷忽熱,對老人家的血管不太好,因為容易導致血管破裂,嚴重者恐腦溢血,所以老年人要特別注意保暖,當還沒感覺冷的時候就要先穿好衣服,還沒感覺熱的時候要慢一點脫下衣服,同時隨時注意血壓,尤其是早晨要等陽光出現後才出門運動比較好。翁瑞文醫師指出,很多的台灣老人都是天未亮就出門運動,以為這樣對健康最有利,殊不知這樣並不好,因為有陽光就有陽氣,天未亮表示還沒有陽光,若外在環境陰盛陽衰、缺少陽氣,這時候出門運動一旦陽光露臉,恐會感覺忽冷忽熱,甚至不利於體內陽氣的抒發,同時陽氣還會受抑制。若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沒有陽光時,公園的樹木尚未行光合作用,反而是行呼吸作用,這時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對人體沒益處;建議老人家要一大早外出做運動,最好還是等到天亮了、陽光出來了再去也不遲,這樣對身體健康最有利。翁瑞文醫師進一步指出,忽冷忽熱的天氣容易影響到老人的血管,所以血管保持彈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許多中藥、複方也都有改善血管彈性的作用,若民眾有相關的症狀或問題,可就近向中醫師洽詢,透過傳統中醫的養生之道有助於延年益壽,並使身體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天一冷,易誘發夜間抽筋。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醫師詹琬菁昨日表示,隨著立冬即將來臨,氣溫降低,門診中抱怨夜間抽筋的老年人明顯增加,使用玫瑰花、芍藥、炙甘草等藥材煮成茶飲,適量飲用,有緩解及預防之效。詹琬菁表示,冬季本來就較寒冷,而每到冬天的夜晚更是「寒中之寒」,中老年人容易小腿抽筋。一般抽筋背後可能的原因很多,而氣溫降低,血管大幅收縮,是重要的誘發因素之一。針對這類困擾,可藉由中醫養生保健的花草茶飲預防及緩解;如玫瑰花有疏肝、行氣、止痛作用,臨床上可以緩解抽筋症狀;另稍增加活動、伸展以增進血液循環,令身體溫度提高,可減少低溫引發的抽筋不適。其他較常見抽筋原因包含運動量過大、嚴重拉肚子、脫水,使體內電解質失衡,造成抽筋。當大型或中央靜脈血管產生病變,血管彈性疲乏,靜脈瓣膜因此無法完全關閉,導致周邊靜脈血流滯留在雙腿,較小之靜脈血管因承受不住壓力而膨漲變形;亦常會造成雙腳酸痛腫脹、沉重及夜間抽筋的感覺。【柔筋玫瑰花茶】材料:玫瑰花3朵、芍藥2錢(碎)、炙甘草2錢(碎)、滾水500CC浸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能緩急止痛。詹琬菁也表示,天氣寒冷時,稍微賴一下床有益健康。中醫自古便認為,冬天不要摸黑起床等待天明,溫度稍升時再下床較養生。詹琬菁指出,11月7日「立冬」,意味告別秋天,正式進入冬天的開始,也是自然界萬物進入收藏的時節,同時人體也因應這樣的季節轉變而產生身體和心理變化。她解釋,中醫養生特別重視要配合節令,認為「冬季這三個月,要早睡晚起,等待天明、要養精蓄銳、要去寒就溫。」所已並非一年四季都鼓勵民眾要早起;提醒老年人最好等天亮時再起床,避免摸黑下床,才有益身心健康。對於冬季四肢末梢血液供應量不足,容易造成手腳冰冷民眾,醫師則推薦【美麗佳人湯】,材料:桂枝1錢、黃耆2錢(碎)、紅棗3顆(剪開)、當歸1錢(碎)、滾水500CC浸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能溫經散寒。一般婦女經期頭5天,量較大時先暫緩服用,有特殊婦科、血液疾病者飲用前先諮詢醫師。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報╱記者張家樂/南投報導】成大附設醫院神經部主任白明奇昨天到縣府談失智症,吸引大批老人聽講。很多人問「失智能否預防」,白明奇說,要減少失智的可能,生活上要「三動二高」,即頭腦要動、多休閒活動和有氧運動,高度學習及多吃高抗氧化食物。白明奇說,失智症不挑人,美國前總統雷根,諾貝爾獎得主有「光纖之父」之稱的高錕,一樣罹患失智症。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氏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額顳葉失智症等。失智症早期會出現離譜的行為,如「把內褲擺在冰箱」、「煮飯的口味改變」、「不斷向第四台電話購物」等。不只記憶力減退,還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能力、判斷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功能減退。白明奇說,曾有名失智老人,打電話告訴年輕時女友說,「你丈夫最近搭飛機失事往生,現在我可以娶妳了」。「我丈夫好好的呀?」但老人認真誠懇的態度,讓對方嚇一跳。他說,失智症對生活影響很大,曾有一名失智老人,雇用外勞來看護,結果被外勞帶到法院公證結婚,外勞成了配偶,因而可分得老人近億元的財產,可見失智症對生活影響很大。失智症好發年紀約69歲,家裡如有罹患失智症老人,常造成家庭照顧負擔。平均每一個失智者,會使家屬和周邊的22人受影響,目前全台有18萬名失智者,因此,全台受失智影響的高達400萬人,這是未來長期照護很重要的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