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身體小百科/蘭氏小島 俗稱胰島
【聯合報╱整理/記者魏忻忻】 ●胰臟兼具內外分泌功能,最重要的內分泌腺便是蘭氏小島,俗稱胰島。●蘭氏小島內含4種細胞,最重要的是α細胞和β細胞,分別分泌升糖素和胰島素,負責調節血糖。●蘭氏小島分布於整個胰臟,但在胰臟中段與後段較多,胰臟頭部分布較少,若胰臟被割除二分之一,蘭氏小島的數目便可能不夠,需要補充胰島素。 諮詢/台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王治元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聯合報╱整理/記者魏忻忻】 ●胰臟兼具內外分泌功能,最重要的內分泌腺便是蘭氏小島,俗稱胰島。●蘭氏小島內含4種細胞,最重要的是α細胞和β細胞,分別分泌升糖素和胰島素,負責調節血糖。●蘭氏小島分布於整個胰臟,但在胰臟中段與後段較多,胰臟頭部分布較少,若胰臟被割除二分之一,蘭氏小島的數目便可能不夠,需要補充胰島素。 諮詢/台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王治元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為什麼人的年齡慢慢增加,身體就會越來越虛弱?美國德州大學醫學科蓋文斯頓分校研究發現,年齡增加,肌肉中的血管對胰島素反應變慢,所以比較無法快速擴張,身體需要血管擴張刺激才會合成肌肉蛋白,一旦血管無法擴張,身體就不容易長肉,肌肉力量也會打折,肌肉沒有力量,身體就會更加虛弱。這項研究於5月19日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期刊」網站。年輕人吃過東西後,身體就會釋放胰島素,胰島素跑道血液當中,讓營養可以進入肌肉細胞。當人老化的時候,血管擴張能力較差,營養素、胰島素無法進入肌肉纖維,年長者的肌肉蛋白合成會趨於緩慢,肌肉生長速度也會變慢。研究人員發現,血管要對胰島素有反應才會放鬆擴張,刺激身體合成蛋白質。研究人員讓兩組年輕人接受實驗,一組年輕人吃飯後要服用藥物阻止血管擴張,另一組人則作用正常,研究人員接著測量肌肉蛋白合成狀況,結果顯示,血管擴張功能受抑制時,身體反應就好像年長者一樣,肌肉生長停頓,肌肉蛋白反應也趨於緩慢,研究人員表示,血管擴張功能受抑制年輕人,肌肉狀況就如同50歲的人。研究人員認為,年長者若能減緩肌肉流失,就能讓身體機能更健全、更健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世界日報╱路透芝加哥15日電】為了找出預防阿茲海默症(Alzhemer`s disease)的方法,聯邦政府15日推出一項全國性的計畫,推動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研究,並資助一項對高風險病人的預防研究,測試一種胰島素鼻腔噴霧劑的效果。這項「全國阿茲海默症計畫」(National Alzhemer`s Plan)的目標,是在2025年之前,找到預防或治療這種疾病,並改善已患病者症狀的方法。該計畫採取的第一項行動,就是向兩項研究分別提供1600萬元和790萬元資助。衛生與福利部長凱瑟琳.西比列斯(Kathleen Sebelius)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國家衛生總署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峰會上對科學家們表示:「這就是我們的路線,它將幫助我們達到目標,在2025年預防和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西比列斯還說:「新法律的目標使阿茲海默症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這項新法律就是歐巴馬總統去年簽署的「全國阿茲海默症計畫法案」。專家預測,如果沒有更有效的藥物,美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在2025年將翻一番,每年相關的醫療費用將暴增超過一兆元。美國現在約510萬人罹患這種致命疾患,目前的治療方式只能改善症狀,不能預防或阻止這種疾病的發展。該計畫資助的一項研究,是針對多國的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用一種抗體藥物攻擊澱粉狀蛋白(amyloid),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引起這種疾病的病因。獲得政府資助的另一項研究,是用胰島素鼻腔噴霧劑,來恢復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記憶力。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去年用胰島素噴霧劑進行的小規模研究發現,能改善輕度患者的記憶。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西屯報導】40歲上班族忽然食慾大開,不僅常肚子餓,雙腳還會不自主抖動,甚至會餓到快昏倒,檢查才發現血糖太低,斷層掃描檢查才發現,胰臟體長了小腫瘤,切除後才恢復正常。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曾立年說,這名上班族原本健康良好,但1年前食慾大增,原本三餐正常的她,常在正餐間飢腸轆轆,甚至雙腳會不自主抖動,還有短暫失去知覺的情形,才到台中榮總就醫。患者接受腦波、頸動脈超音波、腦部核磁共振與24小時心電圖都正常,但醫師發現,患者空腹血糖值31(正常值60-110),隔天再驗也只有32,再接受72小時空腹測試,到了隔天下午6點血糖就低到23,醫師安排胰臟電腦斷層檢查,在胰臟體部發現腫瘤,開刀切除才出院。曾立年說,胰島素瘤很少見,發生率約25萬分之1,多半是良性的,臨床症狀主要是肚子容易餓,甚至有昏倒情形,主因是腫瘤干擾內分泌,讓空腹血糖低於45,接受72小時空腹測試時,48小時內會出現低血糖,再搭配影像檢查,即可確診。醫師強調,胰島素瘤會干擾內分泌,讓血糖過低,有時會伴隨肢體抖動、意識喪失等神經或精神症狀,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元氣周報/記者洪敬浤/報導】疾病會騙人!台中市有名56歲婦人,體重破百公斤,上周因腹痛、腹瀉掛急診,卻查不出病因,但醫師眼尖發現,患者X光片縱膈腔過寬,電腦斷層檢查出主動脈剝離,緊急開刀才撿回一命。這名患者身高160公分,體重卻超過100公斤,上周因拉肚子掛急診,她向醫師抱怨,肚子痛、拉肚子,不僅全身無力,後腰也很痛;醫師安排各項檢查,卻查不出原因。署立台中醫院急診室醫師韓晶說,他仔細看X光片,直覺X光片縱膈腔過寬,正常約8公分,患者卻超過10公分,緊急安排胸部電腦斷層,果然發現主動脈剝離。韓晶說,患者主動脈壁從主動脈弓往下撕裂到腹部,情況緊急,立即開刀置換血管,才脫離危險。急性主動脈剝離24小時死亡率達25%,典型症狀為胸部劇痛,彷彿撕裂傷,臨床上常表現為背痛、腹痛,甚至只是悶痛或不舒服,很容易誤判。另個會騙人的疾病是胰島素瘤。40歲上班族1年前食量增加,即使吃飽了,沒多久又餓了,雙腳還會不自主抖動,幾度就醫找不出原因,直到常餓得全身無力,甚至差點昏倒,才到台中榮總詳細檢查。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曾立年說,患者接受腦波、頸動脈超音波、腦部核磁共振與24小時心電圖檢查都正常,但患者空腹血糖值31(正常值60-110),接受72小時空腹測試,證實血糖太低,經胰臟電腦斷層,果然發現腫瘤。醫師說,患者罹患的胰島素瘤,發生率較低,通常為良性,但腫瘤會干擾內分泌,胰島素分泌增加,使得血糖太低,患者會肚子餓,甚至因而昏倒,嚴重時意識喪失,但只要找出病因,開刀切除腫瘤,就能恢復正常。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文、圖/摘自《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艾蒙.博恩 博士著/大寫出版】一直到最近,大部分營養學家都提倡要吃高量的複合碳水化合物(如全穀物、麵糰及麵包),最好能占上你攝食的總卡路里的百分之七十之多。主要的原因是太多油脂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還有太多蛋白質會使得身體過酸和過毒。理想的一餐應包括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油脂,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蛋白質,剩下的就是碳水化合物。但在過去幾年,也有些研究證據反對吃高量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因為碳水化合物是身體用來製造糖或葡萄糖的原料,一種身體還有腦用來燃燒的糖。胰腺分泌胰島素是為了將葡萄糖傳送到細胞中。而吃高等的碳水化合物表示身體會製造更高階的胰島素,過多的胰島素對某些身體最基本的賀爾蒙和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反效果,特別是對製造前列腺素和血清素。簡言之,吃高量甜的東西、穀類加工食品、麵包、麵糰,甚至穀粒(如米)或高澱粉質瓜菜(如胡蘿蔔、玉米及馬鈴薯)會使胰島素升高,且使其它基本系統不平衡。但解決之道不在於完全不吃複合碳水化合物,而是按比例減少到與所吃的蛋白質和油脂的量一樣,這樣就不會增加每餐中的卡路里總數。如此,你不會吃到過高油脂或蛋白質的一餐。攝取適量、與油脂或蛋白質有關的每餐中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你反而可以繼續有節制的吃油脂或是蛋白質。理想的比例是百分之三十的蛋白質,百分之三十的油脂,以及百分之四十的碳水化合物,而且植物來源的油脂及蛋白質優於動物來源的油脂及蛋白質。主張減少攝食與油脂及蛋白質有關的碳水化合物比例這個建議,是由一位齊爾斯(Barry Zears)博士提出來的。他認為焦慮和情緒紊亂通常包括神經傳遞素不足,特別是血清素。如果氨基酸不能穩定的供應,身體就無法製造神經傳遞素(特別是血清素),因為氨基酸是從蛋白質中粹取而來。不論你是否同意齊爾斯的方法,或是選擇採用前述「四比三比三」的飲食比例,我都大力建議你每餐都吃些蛋白質(最好是魚,有機家禽,豆腐,天貝,蛋白質粉或豆類及穀粒)。另一方面,注意每餐的蛋白質不要超過百分之三十,特別是肉,雞或魚,這些會使你的身體過酸。※延伸閱讀》‧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焦慮有哪些症狀?‧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到底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焦慮?‧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對抗焦慮: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對抗焦慮:森林中的影像導引法‧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克服不安想法的重點步驟‧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為什麼「你不能運動」?‧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該吃多少?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