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劉志銘

劉志銘/保胃之戰:幽門螺旋桿菌,殺或不殺?

劉志銘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沒有症狀的慢性胃炎感染者,該接受除菌治療嗎?
沒有症狀的慢性胃炎感染者,該接受除菌治療嗎?
圖/ingimage

張先生今年剛滿50歲,在家人的建議下接受了健康檢查,結果顯示胃部有慢性發炎,碳13呼氣檢查也發現他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他被轉介到胃腸科門診,但對於是否該接受除菌治療,這4個問題一直困惑著他:

1、接受除菌治療對我有什麼好處?

2、若不接受除菌治療,發生胃癌的風險有多高?

3、除菌成功,就代表不會得胃癌嗎?

4、無症狀的慢性胃炎感染者,也要接受除菌治療嗎?

1、接受除菌治療對我有什麼好處?

自從幽門螺旋桿菌在1984年被發現至今已經超過30年了,近年來的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胃癌、胃淋巴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部分的胃淋巴癌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之後,就能夠治癒。曾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在接受除菌治療後,能降低潰瘍的復發率,近來的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在接受除菌治療後發生胃癌的風險亦能降低。

愈來愈多的證據也顯示,無症狀或無消化性潰瘍的感染者,若能在尚未發生胃癌前病變(胃黏膜萎縮及腸上皮化生)之前就接受除菌治療的話,可以顯著地降低胃癌的風險。基於上述原因,許多的民眾在健檢時都會自費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

2、若不接受除菌治療,發生胃癌的風險有多高?

根據國內外的世代研究顯示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終其一生發生胃癌的風險大約在1% - 4%之間。在胃癌高風險地區,例如日本及韓國可能是因為飲食習慣(高鹽、醃製食物)及種族因素,風險較高,約為4%。在台灣,則約為1% - 2%左右。

3、除菌成功,就代表不會得胃癌嗎?

胃癌的發生是多重因子造成的,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生活及飲食習慣及基因等因素。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以及推估,大約有70%的胃癌可歸因於幽門桿菌的感染,但有另外30%的胃癌與幽門桿菌無關,因此即使沒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也可能發生胃癌。因此,若除菌前沒有胃癌前病變,在成功除菌後可以降低胃癌的風險,但仍可能得到非幽門螺旋桿菌相關之胃癌,倘若除菌前已有胃癌前病變,則預防胃癌的效果會比較差一些。

4、無症狀的慢性胃炎感染者,也要接受除菌治療嗎?

疾病的治療方式通常有多種選項,如何取捨則需取決於治療效果、副作用或併發症風險的高低。若治療的好處遠大於可能的風險,醫師通常會建議應積極治療。若治療的好處相對有限,但風險機率較高時,大多數的醫師及病人會選擇替代的治療。魚與熊掌在許多狀況下是無法兼得的,而且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仍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何取捨也需尊重病人的個人意願。

在幽門桿菌的感染者中,若曾有消化性潰瘍,假如不接受治療,有50%以上的患者會復發;假如有接受治療,則其復發率可以降低10%以下。這些患者若接受除菌治療的益處很顯著,因此是強烈建議治療的。但大多數的感染者(80%)沒有消化性潰瘍病史,因此,治療的目的在於預防1% - 4%左右的胃癌風險(需自費)。

而除菌的短期副作用是在服藥期間可能有10% - 30%的患者會有一些輕度的腹痛、噁心、腹瀉、頭暈等症狀,而中重度副作用的比例約為1% - 3%之間。至於服用抗生素後是否會增加抗藥性盛行率,目前仍缺乏嚴謹的臨床試驗及研究。

▇ 哪些感染者 建議接受除菌治療?

因此依據歐洲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共識建議,有下列情形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強烈建議應該接受除菌治療,包括:

(1) 曾有消化性潰瘍病史

(2) 胃淋巴癌患者

(3) 接受根治性手術或內視鏡切除後的胃癌患者

(4) 胃癌的高危險群,例如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等

(5) 有胃黏膜萎縮或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者

(6) 有意願接受除菌治療的感染者

此外,新的研究證據也顯示:無法解釋的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等疾病,亦建議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但目前對於所有的慢性胃炎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是否一定要全面性的篩檢與治療仍有歧見。日本政府於2013年已核准給付有慢性胃炎之感染者之除菌治療費用,但許多國家(如台灣),僅有慢性胃炎的感染者,若有意願接受除菌治療,則需自費。

總而言之,在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狀況下,無症狀的慢性胃炎感染者是否要接受除菌治療,需視個人之意願。若在醫師充分說明後能接受上述可能之風險及費用以預防胃癌,醫師將依其意願給予治療。反之,若擔心服藥會有副作用或是造成抗藥性,替代方案則是定期追蹤以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 慢性胃炎 劉志銘 醫師公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