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是由美國廣播電視公司(ABC)所製播一個歷時悠久、很受大眾歡迎的晨間新聞性節目,2018年1月份的節目中特別專訪美國營養學家瑪雅·費勒(Maya Feller),她認為維持健康應該由內而外,針對2018新一年的到來,想要健健康康一整年,建議應該由減少攝取促發炎食物(pro-inflammatory foods)、確保水分充足以及維持腸胃道健康等三大面向為首要任務。潘老師覺得這個主題相當簡單實用,特別揭露給讀者們做參考:
假期來臨時,大家因為心理放鬆,就會傾向於吃更多重口味的食物跟飲料,而這些多半屬高糖、高鈉以及精製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引發全身慢性發炎的主因。且隨著時間慢慢累積,許多像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一旦將這些促發炎食物移除,體內的炎症反應也會減少,進而大幅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之風險。
膳食致炎指數(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DII)是2013年8月,由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詹姆斯.赫伯特(James Hebert)教授,依據1950~2010年發表的1943 篇文獻中,所歸納出來的一項指標,藉以評估飲食對身體發炎反應所造成的影響,數值越大代表所攝取的飲食具發炎效果越高,越低(負值越負)則是抗發炎效果越好。容易造成身體發炎的食物包括各式糖、精緻碳水化合物、含反式脂肪食物、飽和脂肪等。此外,當然也有許多抗發炎食物,儘量多攝取,像是新鮮蔬果、富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綠茶、薑黃、大蒜、洋蔥等。潘老師將所有數值乘以1000後,製作成表格,方便讀者參考。表格內的成分及食物數值越高,代表越容易導致體內發炎的情形,當負值越負,則代表抗發炎的效果越好。
一般建議水份攝取量,女性是每天約2.7公升,男性每天約3.7公升。大家都知道,水份在人體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增加腸胃蠕動預防便祕、改善血液循環、增加代謝速率、和有助體重控制,也具有加速老舊廢物排出體外的速度,延緩老化等功效。早上一起床洗漱完,最好先來杯溫開水,且在喝水時,注意要小口小口喝,水份才能有效被吸收利用。
平常就要多攝取含益生質(prebiotics)食物,益生質又稱益生源、益生素、益菌生或益菌質,是腸道好菌的食物來源。屬於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食物成分,卻可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生長或活化,延長有益菌在腸道內的存活時間。此外,益生質還有助於人體吸收鈣,保持骨骼強健等功能。常見的益生質包括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及寡糖。如:香蕉、蘆筍、大蒜、蘋果、小白菜、韭菜、洋蔥、大豆等。
寡醣也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而寡醣(Oligosaccharides)是含有3~10個單醣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腸道內比菲德氏菌數、延長益生菌存活時間、抑制害菌,熱量低、且不會使血糖飆升。此外,寡醣還有類似水溶性膳食纖維的功能,可促進腸蠕動,進而降低便秘及大腸癌的發生率。大蒜、洋蔥、牛蒡、黃豆、小麥等食物中都富含寡糖。
讀者看到此,相信也學會了這簡單且實用的三招,期望大家在新的2018年裡,都能從內而外的健健康康,遠離疾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