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含氟牙膏傷腎?教授揭氟是否致松果體鈣化、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張璽

張璽/一定要從一而終嗎?當你想問第二個醫師.....

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圖/ingimage

剛回台灣執業時,最讓我驚訝的不是大排長龍的就診病患、也不是大學醫院也開夜診這些事,而是在台灣居然有醫師會批評上一位診治的醫師。疾病與醫療本身有著特殊的時間性,不同時間、經歷過不同的處置後,疾病的樣貌會產生變化,因此前一位醫師與後來的醫師所看到的情況不太會是一模一樣的。再加上病程變化的多樣性,有時候我們回推疾病前期的表現也只能猜測而已。「醫學沒有100%的事情」是醫療界的共識,但是回台以後,碰到一些神探醫師一口咬定,之前的診斷「沒看出來」讓我大開眼界。

這樣的風氣在日本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沒有人敢保證自己每一次診視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看出確實的診斷,而且百分之百精準的預測出病情變化。就因為醫療的不確定性,在日本,我們很習慣病患或家屬要求尋求第二意見諮詢;甚至有時候我們還會主動提出尋求第二諮詢的建議。

可是,在台灣問別的醫師好像就是對原主治醫師的一種侮辱一般的氣氛,讓大家都卻步。我想這樣的情況與「批評前一位醫師處置」的風氣絕對脫不了關係。

幾天前,太太(醫師。娘(隔壁張太))拿了網路上的文章給我看,一位媽媽在醫師版詢問,「為什麼她孩子的主治醫師生氣了?」的文章。她因為對於孩子的診斷預後還是感到很不安,即使她的主治醫師告訴她「這些異常都不是什麼大問題,觀察就好了。」所以這位媽媽一開始僅是抱著單純留紀錄的心態,在未知會原主治醫師的情況下申請複製病歷與報告。

當她進診間時,主治醫師就表達既然她不信任他,請以後去找其他醫師看診。而版上的醫師網友們給這位媽媽的回覆,幾乎都認為該媽媽應該事先知會原主治醫師才對。發文的媽媽很驚訝的表示,她不知道原來申請複製病歷會讓醫師的反應這麼大。

我認為,這整件事情真的都是建立在一連串的誤會之上:首先,家屬體貼的想,不希望因為想多詢問別的醫師意見而讓原主治醫師不高興,才默默的在掛號的時候順便申請病歷。但是因為醫療環境的險惡,現在醫院都很有警覺心,遇到來申請病歷,都會詢問原因以及通知該位醫師。

偏偏那位媽媽既不是為了保險,也不清楚表示說希望尋求第二意見,語焉不詳的回答反而更觸動醫療端緊繃的神經。而主治醫師接收到的訊息就是「某某醫師,您的病患某某某來申請copy病歷,可是不說是要做什麼用的。」這樣的訊號對台灣的醫師來說,十個裡面九個半都會警鈴大作。因為雙方的誤解,導致後來雙方醫病關係的崩壞,真的是非常遺憾的狀況。

所以太太就問我,在日本的時候,如果病人家屬想要尋求第二意見,他們都會怎麼說?我稍微回想了一下,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大部分都是直接表達他們想要再多聽聽別的醫師的建議,也許因為日語本來就是一個講話很委婉客氣的語言,所以我也從來沒有被質疑惑是侮辱的感覺吧?

我們都很樂意協助病人家屬尋求第二意見,理由很簡單,「去問了你們才會知道我做的事情很正確。」之所以可以有這樣的自信,除了對本身醫療能力的自信外,對其他醫療同業的信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再來,醫療走到極限時,有時候會分成不同的派別。我也遇過病人回來問我說「張醫師,我問過x大的某某權威醫師,他說要這樣做。可是我也問過B大的某某權威醫師,他卻說可以那樣做。到底誰是對的?」答案往往是「兩個都是對的」。

醫學還有太多尚未解開謎團的地方,很多臨床治療並沒有絕對的規範。如同之前曾經吵很兇的某位「名醫」宣稱癌症不必開刀化療一樣,他自身成功的經驗不代表全不一樣癌症的病人都跟他一樣;但是也不能否認有病情與他類似的個案也成功痊癒。所以為什麼我們這麼講求實證醫學,到底什麼樣的條件,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案可以有做低的副作用以及最大的效益?

這些是我們醫學研究者汲汲營營想要解答的問題。除非是非常嚴重的謬誤,否則大部分我認為自己並沒有資格批評前一位醫師當時的處置與做法,因為我不在現場。

回頭來說,對於第二意見諮詢,我的觀點是相當樂觀其成。現在台灣大部分的醫師也都對尋求第二意見諮詢不陌生,只是目前健保體系下,無法像我在日本一樣,寫介紹信還有給付,所以如果醫師願意幫你整理病摘資料,應該要相當感謝。對於想要尋求第二意見諮詢的,我的建議是,事先在診間就知會醫師,有禮貌的詢問醫師是否能協助寫介紹信,如不方便的話,請醫師告知應該準備哪些資料帶去諮詢下一位醫師,然後再去病歷室申請複製。

這樣即使病歷室通知原主治醫師,大部分的情況都不致於惹怒主治醫師才對。而且還能保持原本的醫病信賴關係,獲得雙贏。自己本身其實也時不時遇到病患問了一輪以後,還是回來我這裡繼續就診,因為關係沒有被破壞,後續看診的過程還是相當平順而且愉快。台灣醫病關係的重建,絕對需要雙方的努力,不僅僅是病患對醫師而已,醫界相輕的風氣也應該要改進才是。

醫病關係 病歷 張璽 醫師公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