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4節氣春分到!宜拜土地公補財庫、迎好運,養生重袪濕養肝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張璽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下)

張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圖/ingimage

請先閱讀上篇:

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上)

發育發展是不同的概念,當然兩者互相會影響。發育是指身高、體重等等身體的成長。而發展是指腦部功能的成熟,外在表現就是以動作行為的表現來評估(例如坐、爬、走、抓握、精細動作等等),還有語言發展和人際關係的建立。

4.四到九個月大健檢的重點:

發育方面:6個月大以後,可以開始嘗試添加副食品

添加的原則是,先從無渣的湯汁類開始、餵奶之前給予、一次給予一種單純的食物。

食物的選擇寫是先從低過敏性的食材為優先,例如肉類就是從白肉(雞肉、白肉魚)到紅肉(牛、羊、豬),蛋黃先於蛋白等等。

這個飲食轉換時期,體重的增加有時候會因為孩子進食的狀況不同,而有些遲滯的現象。一般來說,若是寶寶動作發展沒有落後,活動力、精神狀態都正常就不需太擔心體重問題。

發展方面:5個月大的孩子,開始會試圖翻身。通常要到6個月大才能順利地進行翻身。

瘦小一點的孩子因為身體比較輕盈,所以可能會比較早就有辦法翻過去。豐滿一些的孩子有時候翻過去身體壓住手臂,抽不出來就會卡住。最晚我們可以接受到7個月才能翻身,若超過7個月大還不會翻身,就要小心,要考慮轉診至小兒神經專科進行評估。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進入所謂的「口腔期」,一方面開始準備要長牙齒,所以喜歡把東西塞進嘴巴。這並不是食慾的表現,而是一種這個時期特殊的「共感覺(Synesthesia)」藉由舌頭體認物品的質地、形狀等等,輔助尚未成熟的手部觸覺及眼部視覺。

家長們可以準備一些固齒器之類的玩具讓寶寶盡情地啃咬,不需要阻止寶寶將東西塞嘴巴啃咬,但要小心寶寶噎到。同時,半歲大左右的孩子也開始對周遭產生興趣,喜歡左顧右盼的觀察。

6個月大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指標-手掌會張開,代表着抓握反射的消失。因為這時期寶寶開始學習坐姿,手掌可以張開時,就有辦法在坐姿身體傾斜時撐地。大概7個月大左右可以坐得住,8個月大開始會爬。但「七坐八爬」並非絕對,通常可以接受延遲兩個月左右,也就是說,如果超過9個月還坐不住、10個月大還不會爬,就必須轉診至小兒神經專科門診評估。

5.十個月至一歲半

發育狀況:隨著年齡增長,發展曲線也慢慢地變平緩。有時候家長會表示孩子好像都沒有長大,是因為這時候身高體重的增長漸緩,比較感受不到之故。以一歲來說,標準(50%)大約是75公分、9公斤。男寶寶會比女寶寶體格大一些。如果體重低於8公斤,會建議回診追蹤。

發展狀況:延續上一個時期,寶寶開始爬行以後,好奇心就會更加強烈。

10個月大的的孩子開始會扶著東西站起來,1歲左右會扶著東西走。但是這個時期的差異性也很大,有些寶寶不喜歡站立或走路,所以家長要觀察寶寶是「不會」還是「不能」。

另外,1歲大的孩子開始會發展「小動作(fine motor)」,例如拿鈕扣、用指尖掐人這類手指動作。語言方面開始會發出疊字音(吧吧、媽媽、噠噠),但此時還不知道自己發音的真正意義。也開始對自己的名字有所反應。

到1歲半左右,開始對單字的意義有所理解,也就是說此時喊吧吧、媽媽才是真正指自己的爸爸媽媽。同樣的,語言的發展的差異性更大。女童的語言發展通常比男童快,有些孩子天性喜靜不愛講話,但是只要理解力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太擔心。在滿2歲以前可以發展出「兩語」程度(例如:媽媽 不要、爸爸 吃。)就算合格。

6.兩到三歲

發展狀況:2到3歲的孩子漸漸地從以自我為中心發展至團體人際互動。這個年紀的孩子也逐漸會上幼稚園。過動症、自閉症等等的早期診斷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重點是孩子的「專注力」-是否能專注在某一事物上。有時候往往是精力旺盛的過皮症而非真的過動症。

7.三歲到七歲前

這個時期的孩子幾乎都在教育體系下,現行的各種公私立幼稚園都會有配合的醫療院所進行體檢。

簡介完台灣兒童預防保健的部分之後,我想要與大家分享台、日在兒童預防保健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日本兒童健檢與預防注射是分開進行的。台灣目前補助的兒童預防保健時程幾乎都是搭配幼兒預防注射的時間。很多家長也習慣打針時「順便」做個健康檢查。

在日本,兒童健檢的流程比台灣詳細且複雜,會先有護理師測量發育狀況、問診並回答媽媽簡單的問題。接下來進入診間給醫師進行健康檢查並同時回答較為複雜困難的問題。如果有營養方面的問題,同時就轉介營養師進行衛教。整趟下來大約一到兩個小時左右。同時各地區也有所謂的「保健師」(類似我國衛生所公衛護士)會主動查訪小孩的發育、發展狀況。如果有落後的狀況就會收案追蹤。

但,日本的兒童體檢公費補助次數是比台灣少的。以東京都港區為例,政府會補助3~4個月、6~7個月、9~10個月、一歲半及三歲。這當中有的是東京都的補助(3~4個月、6~7個月、9~10個月)和港區的地區補助(一歲半及三歲)。所以日本各地的次數並不是全國統一的,但是大致上差異不會太大。

會有這樣的差異,我認為跟兩國國情不同有關。日本全職媽媽的比例較高,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可以花費一兩個小時進行健檢。台灣雙薪家庭多,很多小孩子往往是阿公阿嬤帶來,有時候不見得是平時的第一照顧者,對寶寶的狀況不見得非常清楚,另一方面,衛的資訊透過家屬回家轉述難免也有落差。

而民族性社會風氣也不一樣,台灣人習慣快速,不善於等待,門診也往往不是預約制。導致臨床上很難花很長的時間進行全面地健檢或衛教。但是我們補助的兒童預防保健次數較日本多,臨床醫師可以觀察到小孩子較為密集,也算是稍微補強了單次健檢時間不足的部分。

不論是台灣或是日本,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即使如同日本那樣一、兩個小時的健康檢查,也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很多資訊還是要靠每日陪伴著孩子成長的父母才知道。所以要養出健康、快樂的小朋友,家庭還是最重要的。

張璽 副食品 健兒門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