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整天只吃地瓜體重會怎麼變化?她實測後驚覺:居然瘦了不少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豐偉

陳豐偉/吃了這顆藥 反推你是什麼病

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有些病人長期受到一些難熬的身體症狀纏身,看過各科、做完無數檢查,最後來到精神科。有時我會跟病人說:「自律神經失調或神經痛目前並沒有像心電圖、電腦斷層這麼明確的診斷工具。反正你已經看過這麼多科也沒效,這顆藥觀察兩星期看看,如果有效,就可能是我們懷疑的問題了。」

精神科疾病沒辦法用抽血、切片或影像學來診斷,對於痛苦很久的病人,用藥物反推還蠻有說服力。服藥一陣子,沒感覺的病人不再回診,有感覺的病人就會留下來服用完整療程。

在精神科常見問題裡,恐慌症是對藥物反應最好的疾病之一,但還是常見到病人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偶爾會有病人致謝說,醫師我好感謝你治好我多年的吸不到氣。我還一愣一愣想著,啊不就是開一顆藥,然後你願意配合服藥嗎?

恐慌症是第一個因為藥物被「發現」、然後生出診斷標準的精神疾病。在「我的焦慮歲月」這本書裡提到,有一顆台灣現在很少人開的老藥「妥富腦」,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原本以治療憂鬱症為主。

在當時,美國精神醫學主流是源自佛洛伊德的焦慮學說,認為急性焦慮跟兒童期的創傷或性壓抑有關,容易引起急性焦慮的場所如橋梁、電梯、飛機都有「性象徵」的意義。

精神科醫師柯賴恩把「妥富腦」拿來讓許多病人嘗試,發現對某類型急性焦慮病人特別有效。他判斷,既然藥物有效,表示生理機制的短路造成過度反應,大於心理衝突造成的焦慮。1962年,柯賴恩發表論文,並以「藥理剖析」,推斷出「恐慌症」這個疾病。

柯賴恩的藥物研究改變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看法,從以內心的衝動與衝突為主,轉向腦科學的研究。不過,要讓多數醫師接受需要時間,直到二十年後,還是有美國精神醫學界大老在學術研討會斥責他。

現在,大多數醫師同意,用藥物治療恐慌症的成本效益比很好,很適合當成全民健保底下的首選模式。而精神醫學建構的許多疾病,也往往因為用妥富腦這類藥物治療有效,而被認為這疾病確實存在,然後先進國家的醫師一起開會討論出「診斷標準」,一個嶄新的病名就此誕生,然後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我們發現罹患這疾病的人越來越多。

更新穎的藥物已取代妥富腦,用來治療多種精神疾病。許多精神疾病的用藥都很雷同,或許哪天隨著科學進步,我們又會發現一些共通的道理,取代現有學說。人類距離了解自己大腦還很遙遠,不過如果有些藥物可以減少痛苦,倒也不妨嘗試,不用過度害怕。

焦慮 精神科 恐慌症 自律神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