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偉/難解的家暴問題
【元氣周報/陳豐偉】
于美人節目來賓被先生刺死的新聞震撼人心,但新聞過後還是難有改變。台灣沒有龐大的社會資源來安置受暴者,也沒有那麼多社工協助受暴家庭,除現有法令之外,或許只能靠社會壓力,靠親友的道德勸說與另眼相看。
曾有部紀錄片拍攝聲請保護令後,加害者「上課」參加「處遇計畫」的過程。多數加害者像是應付了事,受訪時也還在為自己辯駁。有些加害人在初次施暴後會後悔、道歉、彌補,但重複施暴的人通常就毫無愧咎,甚至只是因為受暴者阻擋他喜歡的事情,譬如外遇、賭博、徹夜不歸。
台灣家暴事件的受暴者以女性居多,而婦女無法逃離受暴家庭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小孩。沒有獨力撫養小孩的能力,怕離開家庭沒人照顧小孩。而「目睹家暴」的小孩,又需要更多資源協助。有些小孩在看到父親毆打母親後,只要父親一回家,就出現煩躁、焦慮、失眠症狀,甚至會想找父親理論、反擊。還好現在只要通報家暴防治中心,就有政府提供的心理諮商服務。
家暴加害人一定是低社經地位、低自尊嗎?這也不一定。經由病人的描述,加害人可能是有影響力的樁腳、可能是虔誠的宗教狂熱份子、或是高朋滿座的業務高手,也曾遇到雙方都是高收入的高知識分子。有些加害人覺得活夠了,想要追求豐富的感情生活,就開始貶低原配。有些病人若遇到先生酗酒歸來,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被毒打一頓。
但,就算通報家暴防治中心,聲請保護令,也不可能提供貼身護衛給受暴者。除非能逃到加害人完全找不到的地方,但這就必須捨棄原有的工作與人際脈絡,經濟來源也成問題。就像于美人節目來賓的例子,即使該通報的都通報了,但有時加害人喝個酒或一時衝動,遺憾就發生了。
「找出自己的人生方向」,重建自信心,最能讓受暴者走出陰影,這時就會有社會階層的差異。會教書、做生意的受暴者,自然容易找到新的人生目標。有些中年婦女想找工廠工作重建經濟基礎,工作好找,但工廠要求要能配合輪班、加班,這就不行了,因為無法接送小孩。沒有經濟基礎,就更離不開。
或許也只能說,人生常得為錯誤的決定付出代價,受暴者要脫離現有環境,就不得不經歷更多的努力與煎熬。當受暴者想追求自己人生時,還得注意加害人的嫉妒妄想,以及「妨礙家庭」的荒謬控告。為什麼在台灣受暴者要離婚這麼困難?這已經是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了。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eroach.net/

陳豐偉
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豐偉/神經多樣性的悲與喜
陳豐偉/新手爸爸的壓力
陳豐偉/表觀遺傳大革命
陳豐偉/普拿疼也有抗憂鬱作用?
陳豐偉/讓人感到無力的PM2.5空氣汙染
陳豐偉/肥胖跟許多癌症高度相關
陳豐偉/想活久一點的期待
陳豐偉/對抗安眠藥的大作戰
陳豐偉/吃藥越多活越久——「搖搖哥」留下的難題
陳豐偉/有一種憂鬱症不容易好
陳豐偉/抗精神病藥物的哀愁
陳豐偉/巴拉刈的恩怨情仇
陳豐偉/小孩生病,你也跟著生病
陳豐偉/改善伴侶互動 從好好吃一餐開始
陳豐偉/網路、愛、成癮
陳豐偉/成為人類的第一步
陳豐偉/被莫名症狀左右的人生
陳豐偉/對食物成癮的人
陳豐偉/動不動就暴怒 你有「間歇暴躁症」?
陳豐偉/腸躁症 該先看精神科嗎?
陳豐偉/吃了這顆藥 反推你是什麼病
陳豐偉/工作複雜度高 老來腦袋較好
陳豐偉/沉迷網路的媽媽們
陳豐偉/鎮靜安眠藥導致失智症? 且慢下定論
陳豐偉/一顆憂鬱症藥物 改變大腦
陳豐偉/常被忽視的精神病患家屬負擔
陳豐偉/停經婦女與憂鬱症
陳豐偉/忘不了的舊情人
陳豐偉/你陷入「關係惰性」嗎?
陳豐偉/對愛成癮的男、女人
猜你喜歡
比馬桶蓋髒400倍!醫師曝辦公室最髒的地方在這裡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為何有些國家為疫苗接種前段班 疫情卻仍失控了?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陳光超/「我真的被球打到!」可以打破耳膜的球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陳昭姿/藥物共擬會 新藥納健保關鍵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林思偕/探病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