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偉/小孩生病,你也跟著生病
許多日本小說、電影刻畫青少年繭居族,拒絕跟社會互動,整天待在房間裡上網。有些故事情節描繪,不知如何是好的父母,不關心或過度關心都是問題,最後在衝突中與子女互相殺害。
在台灣,年輕人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父母越來越難放手。常見到知名大學的碩士生、或已經取得教師資格的代課、代理老師,在父母陪同下來看診,這時,通常可預見,又是一個彼此受苦、互相牽絆的家庭。
有時常在心裡嘆氣,這些層層疊疊、很難解開的成長問題,怎麼有可能來看健保精神科醫師,談個十分鐘就有顯著改善?父母擔心的是小孩一輩子的前途,在培養小孩時,學音樂、學外語、出國遊學,多少錢都願意投資。現在小孩被某些難解的情結陷住,過去的「投資」似乎付諸流水,要花多少精力才能挽回?
有時聽受傷的父母叨叨絮絮講著,精神狀況已不是很穩定,感覺到焦躁不安與不知該找誰算帳的憤怒。父母陳述自己的情緒不穩定、絕望心情或漸漸失去的生命動力,我已經準備要開立抗憂鬱的藥物。但父母常跑出一句:「只要我小孩好了,我就會馬上好了。」
這時,我不得不給父母當頭棒喝:恐怕你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小說與電影裡那麼艱難的課題,你怎能期待他突然好轉。但是你們如果倒下去,就不能再給他支持的力量。
或許在某些「小孩長不大」的情境裡,父母也得負蠻大責任,或父母始終不願意面對自己曾經對小孩可能造成的傷害。但這時,父母往往又是最後可以繼續支撐小孩生活起居的力量。不能任由小孩繼續依賴,但也不能鼓勵父母瀟灑放手,只好在狹小的環境裡繼續互相刺傷、爭吵或躲避。
曾有父母找認識的教育界朋輔導成年子女,結果反而造成情緒崩潰、大吵大鬧。如果強迫子女來看只能講十分鐘的精神科醫師,下場可能也不會更好。我一向推薦同一都市、常接心理治療與家族治療的精神科醫師,告知父母第一次可能要談兩小時,一小時收費三千五。最後決定接受治療的,通常不到一成。
真正處理起來,都有非常多的困難。但最能夠處理也應該最先處理的,是父母的否認。承認自己可能得到憂鬱症,就等於承認自己小孩處在非常嚴重的狀態,才會連累父母。同意要照顧好自己準備長期抗戰,就得面對自己小孩似乎病入膏肓。
否認自己生病,過於疲乏而精神瀕臨崩潰的父母,很容易就會搞壞與親友、同事的關係。可能還有好幾年時間要耗,好好調整自己的生活,學會與生病的子女共處,才能長久走下去。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陳豐偉
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豐偉/抗憂鬱藥物的貢獻
陳豐偉/神經多樣性的悲與喜
陳豐偉/新手爸爸的壓力
陳豐偉/表觀遺傳大革命
陳豐偉/普拿疼也有抗憂鬱作用?
陳豐偉/讓人感到無力的PM2.5空氣汙染
陳豐偉/肥胖跟許多癌症高度相關
陳豐偉/想活久一點的期待
陳豐偉/對抗安眠藥的大作戰
陳豐偉/吃藥越多活越久——「搖搖哥」留下的難題
陳豐偉/有一種憂鬱症不容易好
陳豐偉/抗精神病藥物的哀愁
陳豐偉/巴拉刈的恩怨情仇
陳豐偉/改善伴侶互動 從好好吃一餐開始
陳豐偉/網路、愛、成癮
陳豐偉/成為人類的第一步
陳豐偉/被莫名症狀左右的人生
陳豐偉/對食物成癮的人
陳豐偉/動不動就暴怒 你有「間歇暴躁症」?
陳豐偉/腸躁症 該先看精神科嗎?
陳豐偉/吃了這顆藥 反推你是什麼病
陳豐偉/工作複雜度高 老來腦袋較好
陳豐偉/沉迷網路的媽媽們
陳豐偉/鎮靜安眠藥導致失智症? 且慢下定論
陳豐偉/一顆憂鬱症藥物 改變大腦
陳豐偉/常被忽視的精神病患家屬負擔
陳豐偉/停經婦女與憂鬱症
陳豐偉/忘不了的舊情人
陳豐偉/你陷入「關係惰性」嗎?
陳豐偉/對愛成癮的男、女人
猜你喜歡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