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芸/一起吃個飯好嗎?
兩個孩子成長期間的叛逆也不同,兒子狀況百出,女兒完全無事。兒子經常不見人影,女兒整天在家裏。我想跟他們溝通,我還沒開口,兒子就回嘴。女兒可以聽完卻加一句「電視才是我媽媽」。兒子高二時,有一天到辦公室找我,那天我很忙沒吃午餐,就邀他一起晚餐。我們找了間餐廳,上菜速度很慢,我忙著填飽肚子。兒子滔滔不絕告訴我,他對學校、社會、政治的觀察。我第一次領悟兒子已經長大。上甜點時,兒子正經地告訴我:「不要擔心,我是爸爸跟你的兒子,真的壞事我不會去做的!」那是我第一次對兒子稍微放心。
有了兒子的經驗,我也約女兒吃飯,女兒內向,需要灌她一點啤酒才會打開心扉。女兒擅長講冷笑話,她開口我才知道她的觀察有多細膩,也才體會女兒是上帝賜給我的寶貝。
與家人吃飯強化關係,效果超棒。父母公婆在世的時候,我會安排每星期一起吃一頓晚飯。飯前先帶老人四處逛逛,增加食欲之後用餐,氣氛更溫暖。
過往的年代,習慣全家人一起吃飯。現代人生活緊湊,三餐一個人匆忙吃甚至是忽略。其實,家人吃飯除了享受食物,增加營養,還能滋潤心靈增加安全感。
如果父母行程緊湊,小孩課業繁重或其他因素阻礙,無法在家晚餐,可以找時間一起吃飯聯絡感情。作為過來人,我想建議作父母的可以先閱讀蒐集資訊,參考孩子的個性,好好計畫親子聚餐。在餐桌再技巧地引發有意義的談話,製造溝通的機會,很有助於把壓力從餐桌移走。強壯的親子關係,讓親子雙方健康。
台灣人外食比率年年增高,回家一起吃晚餐的機會逐年下降。其實共餐不一定要晚餐,共餐可以選擇早餐、午餐、晚餐、宵夜,甚至是下午茶。遇到家庭問題,有時一起吃一頓大家都滿意的飯,誤會就化解了。
全家人一起吃飯,是很值得的投資。有研究指出,兒童與家人一起用餐的頻率超過每星期三次,將來抽菸、吸大麻、酗酒的機率會降低,在外闖禍的機率也愈低。這些愈常和家人吃飯的孩子語言能力愈佳,詞彙累積愈多,因為攝取較多的蔬菜水果,肥胖機率較低。父母為了孩子會吃得較健康,不會隨便亂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質成癮中心提醒,父母在飯桌上身負重任,應誠懇交談、同理傾聽、回答並了解子女。成功的聚餐關鍵字是歡樂,如果總是在說教或責怪,可能適得其反。飯桌上保持氣氛愉快,可以有效減少兒童憂鬱、焦慮、自卑等等,若父母樂於回答孩子的疑惑,除了促進語言發展,還能提高學業成績。
與成年的孩子聚餐時則可以聊近況,分享趣事,介紹不一樣的職場生活,聊家族故事等等。每個人都喜歡品嚐佳餚,食物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勾起共同的美好回憶。全家人一起在桌邊吃頓好菜,幸福其實很簡單。

林靜芸
聯合整型外科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林靜芸/孤獨會增加罹患疾病風險!走出去奉獻你的「老人力」,有人作伴又有成就感
為何不吃肉類、海鮮,膽固醇仍高?名醫破解飽和脂肪迷思
超過65歲也能保有年輕大腦 名醫曝一習慣越早養成越好
林靜芸/胡思亂想的人比較快樂
林靜芸/孝順其實是表達對父母的愛
早上運動較好?研究:晚上運動改善高血脂更有效
林靜芸/腸道菌如果沒被餵飽 會吃我們的腸壁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林靜芸/記錄一場別開生面的晚宴
林靜芸/放鬆肌肉、對抗壓力 每個人都該重新學一動作
林靜芸/愛乾淨不正確嗎?日積月累的習慣正害你生病
林靜芸/男人在婚姻關係的盲點
林靜芸/最該照顧你的 是你自己
林靜芸/老人需防各種肺炎 3個習慣教保命
林靜芸/我喜歡戴口罩
林靜芸/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林靜芸/2020如何讓自己更健康
林靜芸/創造美麗回憶 陪伴父母老去
林靜芸/想休息、想運動不用等有空!每天一點小改變,放過被壓榨的身體!
林靜芸/為什麼年齡相同,有人臉部緊實有人卻鬆弛?
林靜芸/一星期只能喝一杯酒
林靜芸/趁年輕養好習慣,老來平凡三願不奢求
林靜芸/老伴,你還愛我嗎?
林靜芸/讓我們手牽手一起變老
林靜芸/老女人是隱形人?
林靜芸/埋線的歷史故事
林靜芸/減肥瘦身的關鍵字
猜你喜歡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