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芸/減肥瘦身的關鍵字
在門診的測量,美惠身高150公分,體重72公斤,美惠說她婚前才40公斤,無法相信體重是這種數字。美惠問我減肥要靠吃藥還是節食,又說減肥藥和她體質不合,吃了手會發抖,晚上無法睡覺,節食會讓她沒有力氣,無法作家事。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們最後妥協,美惠只要每天量體重,並讓體重固定在72公斤,就算達標,原本愁眉苦臉的美惠總算露出笑容,快樂的接受了。
一個月後,美惠帶了小筆記本來,體重果然每天都維持在72公斤,奇怪的是她量體重的時間不同,有時是清晨,有時是晚上。美惠解釋,清晨量體重如果超過72公斤,就不登記,當天吃少一點,晚上量體重,就可得到理想的數字。
我問美惠有沒有運動,她說如果早上量體重超過72公斤,她會出去散步,散步當中會流汗也會排尿,她認為可以減重。散步回來體重如果還不行,就不吃晚餐,睡前再量體重。美惠一副控制體重很簡單、對自己有信心的樣子。她問我接下來作什麼,我給她的功課是穩住體重並記錄每天的食物。
美惠一個月後回診,體重維持在72公斤,筆記本密密麻麻;她發現肉粽、米糕、火鍋、炸物比較會發胖;牛肉麵如果只吃麵吃肉、不喝湯,比較不會胖;喝酒增加的體重三天才能消掉;少吃一頓飯,隔天體重可以減0.3公斤;爬山四個鐘頭,加上稍微節食,體重可以減掉0.5公斤……美惠有無數心得。這個故事有個圓滿的結局,美惠了解體重與食物、日常活動的關係之後,每個月減一公斤,二年減掉20公斤,擺脫病痛也得到好身材。
根據消費者調查報告,大家都想了解如何吃才不會胖。2018年肥胖醫學會的結論是低醣飲食與低脂飲食在減肥方面效果相同。專家認為有關飲食與肥胖的研究,只要卡路里相同,吃什麼內容,沒有關係。飲食的實驗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同一種卡路里的飲食給一群人一定有三種結果:有的人減肥、有的人維持體重、有的人增肥!
因而減肥時,有的人低脂有效,有的人低醣有效,有的人素食有效,有的人斷食有效,有的人生酮有效……,原則上減掉卡路里就能減肥。有些減肥餐對健康不利,執行減肥生活時仍需注意維護健康。關於減肥飲食其實沒有新知,現代人推薦的許多減肥飲食常是過去祕方的化身,例如100年前美國有一本書叫做「如何生活」,教導人計算卡路里來減肥;近年盛行的低醣飲食是1869年威廉班廷先生的主張。賓寧敦大學生化學教授布雷綜合各項結果,建議大家仍應「吃你喜歡的食物」,本文作者一向主張從「量體重,認識食物以及調整生活」執行有效減肥,美惠的例子,證實這樣做,減肥能成功,且獲得健康。

林靜芸
聯合整型外科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林靜芸/孤獨會增加罹患疾病風險!走出去奉獻你的「老人力」,有人作伴又有成就感
為何不吃肉類、海鮮,膽固醇仍高?名醫破解飽和脂肪迷思
超過65歲也能保有年輕大腦 名醫曝一習慣越早養成越好
林靜芸/胡思亂想的人比較快樂
林靜芸/孝順其實是表達對父母的愛
早上運動較好?研究:晚上運動改善高血脂更有效
林靜芸/腸道菌如果沒被餵飽 會吃我們的腸壁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林靜芸/一起吃個飯好嗎?
林靜芸/記錄一場別開生面的晚宴
林靜芸/放鬆肌肉、對抗壓力 每個人都該重新學一動作
林靜芸/愛乾淨不正確嗎?日積月累的習慣正害你生病
林靜芸/男人在婚姻關係的盲點
林靜芸/最該照顧你的 是你自己
林靜芸/老人需防各種肺炎 3個習慣教保命
林靜芸/我喜歡戴口罩
林靜芸/我70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林靜芸/2020如何讓自己更健康
林靜芸/創造美麗回憶 陪伴父母老去
林靜芸/想休息、想運動不用等有空!每天一點小改變,放過被壓榨的身體!
林靜芸/為什麼年齡相同,有人臉部緊實有人卻鬆弛?
林靜芸/一星期只能喝一杯酒
林靜芸/趁年輕養好習慣,老來平凡三願不奢求
林靜芸/老伴,你還愛我嗎?
林靜芸/讓我們手牽手一起變老
林靜芸/老女人是隱形人?
林靜芸/埋線的歷史故事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