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聯合報╱楊志良】
健康照護與國民教育,是一國建立人力資本最重要的基石,而人力資本是社會繁榮與安定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各國莫不期望能實施全民健康照護(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近年開始實施或完成UHC的國家有美國、印尼、中國大陸、泰國等,而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也躍躍欲試。
亞太八大國 研討全民健保
由於實施全民健康照護需動員及耗用大量社會資源,且醫療照護的特殊性,如需求常具不確定性;未能及時獲得滿足,後果常十分嚴重;高度專業下醫病資訊不對等;供應可誘導需求;照護的邊際效用遞減等等,與一般消費有很大的不同,導致很難控制費用、確保品質,讓民眾滿意。
加以各國社、經、文化與政治有相當差異,實施全民健康照護成為各國重大的挑戰,因此國家間特別需要從比較中相互學習。我國衛福部健保署在10月中旬,舉辦亞太地區全民健保國際研討會,參加的學者專家來自日、韓、台、菲、馬、泰、越、印尼共八國。會議主題除報告各國的發展外,支付制度及藥品支付與管理,也是重點之一。
財源與服務 未來兩大任務
會議最後一節是亞太地區全民健保未來的挑戰。對於尚未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如何籌措財源,建立具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是最重要的二大挑戰。而這二件事,都須建立在完善的資訊系統上,以控制費用,確保醫療品質及防止浪費腐敗。目前已實施健保的國家,都可提供甚多經驗。
至於已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未來的挑戰更為嚴峻。首先是人口老化,日本目前老人已占總人口的25%;台灣、韓國緊追在後,10年內也將達到20%而進入超高齡社會;泰國、越南二、三十年後,也將面臨人口老化。台灣每名老人每年醫療費用在7萬以上,比非老人多5萬,未來如何負擔?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口已在負成長,台灣在八年後人口也會愈來愈少。這表示需照顧者眾,能提供照顧者寡;需花費者多,能繳交保費者少。這並非遙遠未來才會發生的事,而是不數年後就要面臨的急迫困境。
醫療愈進步 健保愈難負擔
另一項挑戰是醫療科技進步,醫學上的成功,反而常成為健保永續的困境。新的診斷工具,有CT、MRT、正子攝影(PET);新的治療早期有洗腎、血管支架、人工關節,近年有質子放射治療、各種器官移植,以及正在發展的基因治療(同樣疾病但依個人基因給予不同藥物與劑量,即客製化治療)。
更具突破性的還有幹細胞複製生物的發展。目前人類已可複製豬、羊、牛等多種哺乳動物,幾乎可以肯定未來能複製靈長類,屆時距複製人也只有一步之遙了。目前用幹細胞已可複製人的少許部位,未來複製損壞的心臟、肝臟,也在預期之中。
這些新的醫療科技,不論是正在使用中的,或未來可預期的,均會使醫療費用暴增,遠非目前社會保險可能承擔。生命誠可貴,然資源有限,目前制訂的籌資或限制醫療給付方法,如發展醫療技術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健保只提供具成本效益的醫療;設定保險給付上限(例如最多只支付平均保費50倍或100倍的醫療,超過即不提供或停止給付);發展個人帳戶,強迫個人及家庭每月儲存若干薪資,以供老年或過於昂貴的醫療等等,都有巨大倫理上及執行技術上的爭議,然似乎又是不得不走的路。健保面臨無以為繼的時日為期不遠,應立即啟動公民討論及規畫評估。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2014/11/11 聯合報】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