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聯合報╱楊志良】
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所言,台灣健保的主要問題是投入不足,因此提高對健保的投入確有必要,也應依醫師心力與時間的投入調整支付標準表(健保局在6、7年前做過一次,目前因時空及醫學進步也應重做一次)。
健保醫療費 未全給醫護
但如此是否一定會增加醫事人力及提升照護品質?以護理人力而言,衛生署自民國98年迄今,共撥付護理專款達47億之多,但護理人力改善甚微,原因何在?錢到哪裡去了?
道理很簡單,健保係將醫療費用支付給醫院,而非直接付給醫療人員,醫院必須重新分配,除了支付醫師薪資外,還要分配若干給水電空調、設備折舊、掛號批價、行政管理等。
增住院醫師 管理者有責
醫院從來不是完全依健保支付標準付給醫師薪資。因此五大科支付標準提高了,但醫院是否提高對這些科的待遇及執業環境則是另一件事。
若醫院把錢用於「擴充軍備」及「擴大」地盤或增加結餘,如何能充裕人力及醫療水準?
因此胡蘿蔔有了,棒子也不能沒有,只要醫院還有結餘(目前中、大型醫院確是如此),如何提供適切待遇與工作環境,每年要引進多少住院醫師則是醫院管理者的責任。
拒血汗醫師 得調高薪資
附表是衛生署公布民國98及99兩個年度財團法人醫院的結餘,從較小規模的數千萬至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醫院難道沒有能力調高這些科的薪資水準及工作條件?
薪資增加,工作條件改善,從事的醫師多了,自然不再有血汗醫師,形成良性循環。
監督各醫院 衛署設門檻
目前社會對醫院董事會的監督遠不及上市、上櫃公司,修訂「財團法人法」緩不濟急,衛生署的職責是確保良好經營的醫院擁有結餘以永續經營,但也應規定每年需進用及維持若干名各艱困科的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否則評鑑不予通過或降等。
思支不慮收 錢沒花刀口
衛生署讓總額增加,固有必要,但錢一定要有效的用在刀口上。
健保費率調漲何其困難,只思支,不慮收,目前衛生署長官手一鬆,醫界固然歡呼擁戴,但未來必然又是勞保困境的翻版。一定要同時提出財務平衡的方案,黃委員為五大皆空發聲之餘,也請為健保財務想點辦法。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衛生署前署長、現為亞洲大學教授)
※延伸閱讀》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