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
近來,研究倫理成為熱門議題,有人說「造假」就像說謊,對錯再清楚不過,何必浪費時間上倫理課。的確,不能「造假」就像不能說謊一樣,是非分明。
但是,長久以來,在台灣學術界,論文「掛名」與使用假發票報銷研究經費,是上行下效,積非成是的歷史共業,所以,是非早已被混淆了!另如我認為醫師一診看上百位病人,誤診機率會增加,病房護病比太高,病人死亡率會增高,都是不負責任,違反醫學倫理的行為。
可是,在台灣,醫界、病人都習以為常,反而認為我的想法很奇怪。不久前,還有個醫學生說,某醫院的醫師告訴他,醫院如戰場,哪有時間慢慢看,所以,醫師習慣快速做決定。
今天到醫院求醫的,多半是病情複雜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或疑似癌症等嚴重問題的病人,必須花時間釐清問題的根源,怎可能花兩分鐘就做出診斷!可是,這位學生在醫界大環境耳濡目染下,認為一診看百位病人是正常的事,病人也不在意護病比,就像大多數的人不會覺得論文「掛名」有什麼不對一樣。
最近,另一個在報章被談論好幾天的事情,是一位藝人過世的消息,那天,有不同報社的記者打電話到敝院打聽消息。因為,醫院同事嚴守保護病人隱私的倫理規範,告訴記者「不回應有關任何病人的事」,所以,記者並沒有獲得任何資訊。但有記者就寫敝院不證實也不否認,這樣的報導並沒有把訊息傳達得很準確。
在國外,除非是公眾人物授權給醫院主動發布病情,一般記者是不會打電話問病人的事情。可是,在台灣,記者尚沒有尊重病人隱私的習慣。
事實上,根據醫學倫理、保護病人隱私的原則,連醫院裏的醫護人員都不能去看不是他們照護的病人的病歷。這樣的觀念,原來連我們醫院的醫護人員都沒有很清楚的認知。因此,經過宣導後,我們明白地讓同事們知道,凡走過必留痕跡,違規者會在電腦留下查詢的紀錄。
因為,積非成是的觀念不容易一下子改過來,我沒有十分的把握我的同事沒有違規。這次的事件正好給我抽查的機會。我請資訊部去看一下,是否有同事忍不住去查詢這位藝人的病歷,如有人違規,我們將直接讓違規者知道,他做了不應該做的事。
更進一步,除了再次提醒醫院同事不要做侵犯他人隱私的事外,我會告訴大家,從今以後,被查到違規者,就公布給全院同事知道。老實說,我一向主張給同事反省、改過的機會,我很不喜歡懲罰。所以,我希望同事們自律,下次抽查時,沒有人違規。
話說回頭,因為在台灣這個價值混淆、是非不明的環境下,很多錯的事情,大家都在做,就不知道是不應該做的事。所以,如果要改變風氣,還是須要盤點一下,一些在國內醫界、學術界,大家都在做,卻是違反學術倫理的事,提出來在課堂討論,並且明白宣示,從今以後,錯誤的行為不再被接受,而且,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才可能扼止不當的行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